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微动作心理学个人感悟 > 地图 > 微动作心理学个人感悟,2024微动作心理学个人感悟
微动作心理学个人感悟相关栏目
微动作心理学个人感悟热门栏目
微动作心理学个人感悟推荐
微动作心理学个人感悟

(共 6592 篇)

  • 1、 微动作心理学说谎的身体读书感悟2024

    微动作,或者说微表情,是一门学问,类似于社会心理学,学好学会了就会对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帮助!那么,你在读了微动作心理学后,有什么感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微动作心理学说谎的身体读书感悟2024,供大家参考。

    微动作心理学说谎的身体读书感悟2024(一)

    今天写的这篇文章来源于娜姐的赠书——微反应心理学。拿到此书后心里就想:一定要抓紧时间看,然后写一篇读后感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但行动力总是赶不上自己想象力的。因为我得了一场大病,它的名字叫——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症,通俗的讲就是拖延症,(你有没有想打我,哈哈)所以一拖再拖,眼看这马上就要过年了,终于在腊月二十六这一天把它给磨完了,赶上了过年前的最后一次作业!

    首先,谈一谈看完它的第一感觉吧!这本书非常适合头脑不太灵光的我,因为它重点突出而且有非常多的事例和故事表达作者的观点,理解起来完全so-easy,所以我很喜欢它!

    谈完感觉,说说我对于本书的理解吧!最近看到这样一句话:你如果想清晰明确的表达一件事物的意思最好结论先行。我给本书下的结论就是先通过对自身行为、表情、心理这些微反应的学习,然后过渡运用在工作、生活中,你将占据人生的优势地位。

    说完结论,接着说一说书中都讲了那些内容?不然你还真的以为我脑子不太灵光呢?我把内容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你必须知道什么是微反应?

    ②有哪些常见的微反应和其实身体中隐藏着哪些大秘密?

    ③通过认识这些微反应我们应该怎么控制自我和了解他人?

    ④微反应真的可以玩转工作和生活嘛?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微反应?

    微反应可以说是人的第一反应或者说是我们的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有个最经典的例子可以完美的体现这一点:我们的手被针扎了之后会在感到疼之前瞬间缩回手。

    讲到这我忽然想起在我身上发生的与这类似的事,这件事发生在我小的时候,小孩子嘛都非常调皮,这你是知道的。

    不知道你有没有玩过——打火机内的打火装置——电击器,就因为它让我付出惨痛的代价。

    在星期的一天,我闲来无事在储物柜中翻腾着,翻腾着。忽然让我看到个打火机,拿在手里试了试,打不出火,又试了试还是不行,定眼一看原来是没气了,本来以为找了个好玩的,想好好的把玩把玩呢,结果是这个样子的,气的我把它扔回了储物箱,可能是长时间呆在这个小角落里太久远,被我这么一摔,来了个四分五裂,那场面别提多惨了。

  • 2、 读书:《心理学与生活》读书个人感悟

    心理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心理学。我们的生活每时每刻都与心理学分不开。那么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个人感悟,希望大家喜欢!

    希望您阅读完读后感大全网的读后感后,能够收藏。https://www.dhb100.com/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个人感悟1

    接触开始学习心理学时,才发现,心理学并没有所想的那么强大、并不能无所不知,但是,生活中处处充满的心理学的实质,你的感觉、记忆、情绪、想像……等等这些都与心理学有着不可分开的联系。既然想要更好的了解这么学科,那么课外书肯定必不可少。

    我选择《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来阅读是经过自己的考虑、调查的。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心理学入门的“教科书”,因为这本书比较适合初涉心理学的人,它把心理学的内容实质与生活中的人和事相联系起来,所以这本书也是广受好评,但是这本书有点厚,我也是瞎翻阅,看到感兴趣的栏目就了解了一下,就忍不住来写书评了!

    《心理学与生活》揭示的其实是世间万物的产生必有其原因,只有找到根本的原因,才能真正意义上解决问题。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也开始明白效率的重要性,某天的过量工作势必会导致人们心理上的厌烦,不知不觉就会抵制这样的工作,所以做事情不可以心血来潮,需要究原因、有计划、有方法、高效率地完成。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类似这样的东西,都等待着我们去开掘。

    除此之外,我认为不能将这些学习到的心理学知识和方法仅仅停留在恍然大悟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知识,提高自己。我们学习心理学最本质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可以抓住小学生的心理,为教育教学能够更好的开展。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把心理学的实质于日常生活中去实践。

    最后,一句好的摘抄分享一下——“好心情才会有好风景,好眼光才会有好发现,好思考才会有好主意”。人生如水,是平静,亦或是激涌,这个由你自己来谱写。所以,我们更需要了解心理学,了解这个与生活无限贴近的学科,正是因为有了心理学,世界才会如此多姿多彩!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个人感悟2

    从大学开始学习心理学到现在进入工作岗位,每天面对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心理感受。面对心理学,感觉它一直是一门难以捉摸的学科,难以理解。但这本是给我的感觉是真切,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

  • 3、 心理学读书心得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读完心理学一书有很多的感触,有很多的读书心得。下面是带来的读《心理学》心得范文,欢迎查看。

    读《心理学》心得范文篇一

    我认为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心理咨询,是指咨询员运用心理学的知识,通过询问等方法解决其心理困惑。心理咨询事实上是帮助来访者实现心灵再度成长的过程。那些认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会去心理咨询的观念是不对的.总之,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通过这学期对大学心理的学习,我对心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首先是对心理学的发展史有了一定了解,然后是学习了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并且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很多人生的知识,在团体活动中大家彼此敞开了自己的心扉,积极的参与到了集体的活动中,在此中再一次体现了集体的力量在心理咨询的活动课中,我认识到了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时心灵事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得喜悦,我们的心理咨询的模仿有时会让人感觉像节目表演,但是大家真诚的心却又不能不让感动,初次它让我体会到了那种帮助别人的喜悦。活动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达到育人效果。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跃的生动的并且有一定新意的活动中受到教益和启迪,促进知行的结合。

    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激发了感情,明白了道理,情理凝结,形成了信念之后,进而需要在行动中表现自己。此时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把健康高尚的情感向外投射,为他们提供展现自己行为的机会和场所。这学期我还参加了我们学校的心理协会---沁心港湾,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在一起共同努力,不仅学到了很多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为其他同学提供心理方面的服务。特别是今年的5.25活动更是深深的感动了我,老师与同学们的亲密交谈让同学们,还有我有懂得了很多很多而且在这里我可以把在心理课上学到的知识付诸与实践,让我学而致用!完成了大学心理学的学习,我对自己大学四年的生活有了初步的规划,对以后的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一个初步的规划可见,心理学对我们大学生的帮助之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无论在生活、还是学

  • 4、 读书范文:《心理学与生活》读书个人收获

    最近看了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书名是《心理学与生活》,作者是美国的理查德·格里格。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个人收,希望大家喜欢!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m.dhb100.com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个人收获1

    隋岩的《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通俗易懂,里面穿插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经典的电影解读,更加深了读者对心理学的理解。心理学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

    我们在生活中有正面的情绪,比如开心,愉悦,乐观,欣赏等;也有负面情绪,比如焦虑,紧张,愤怒,悲伤等。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件事情,也有可能表现出不一样的情绪,而人的心理成长和所处的环境有比较大的关系。

    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拖延症,寒暑假作业,不到最后一刻,不去做;入了职场,很多工作也是到了deadline才不得不匆匆忙忙地去完成它。还有每天早上顶着疲惫醒来,都告诉自己,今晚必须要早睡,然后每天晚上又重复着刷手机到半夜三更。拖延症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我们的健康和生活。生活中有少许负面情绪,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我们应该用更积极的方式来面对发生或将来发生的事情。

    生活中,除了独处,我们还会和很多人产生交集,亲人,朋友,陌生人等。我们在打交道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有的人热情,而有的人冷漠,有的人宽容,而有的人计较。节奏合拍的人,相处起来很和谐,气场不合的人就有可能弄得尴尬收场。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大概就是相处之道吧。

    学习和了解心理学,是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让我们更积极地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个人收获2

    接触开始学习心理学时,才发现,心理学并没有所想的那么强大、并不能无所不知,但是,生活中处处充满的心理学的实质,你的感觉、记忆、情绪、想像……等等这些都与心理学有着不可分开的联系。既然想要更好的了解这么学科,那么课外书肯定必不可少。

    我选择《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来阅读是经过自己的考虑、调查的。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心理学入门的“教科书”,因为这本书比较适合初涉心理学的人,它把心理学的内容实质与生活中的人和事相联系起来,所以这本书也是广受好评,但是这本书有点厚,我也是瞎翻阅,看到感兴趣的栏目就了解了一下,就忍不住来写书评了!

    《心理学与生活》揭示的其实是世间万物的产生必有其原因,只有找到根本的

  • 5、 读书:《心理学与生活》的读书个人收获

    最近看了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书名是《心理学与生活》,作者是美国的理查德·格里格。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心理学与生活》的读书笔记个人收,希望大家喜欢!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m.dhb100.com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书笔记个人收获1

    隋岩的《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通俗易懂,里面穿插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经典的电影解读,更加深了读者对心理学的理解。心理学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

    我们在生活中有正面的情绪,比如开心,愉悦,乐观,欣赏等;也有负面情绪,比如焦虑,紧张,愤怒,悲伤等。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件事情,也有可能表现出不一样的情绪,而人的心理成长和所处的环境有比较大的关系。

    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拖延症,寒暑假作业,不到最后一刻,不去做;入了职场,很多工作也是到了deadline才不得不匆匆忙忙地去完成它。还有每天早上顶着疲惫醒来,都告诉自己,今晚必须要早睡,然后每天晚上又重复着刷手机到半夜三更。拖延症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我们的健康和生活。生活中有少许负面情绪,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我们应该用更积极的方式来面对发生或将来发生的事情。

    生活中,除了独处,我们还会和很多人产生交集,亲人,朋友,陌生人等。我们在打交道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有的人热情,而有的人冷漠,有的人宽容,而有的人计较。节奏合拍的人,相处起来很和谐,气场不合的人就有可能弄得尴尬收场。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大概就是相处之道吧。

    学习和了解心理学,是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让我们更积极地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书笔记个人收获2

    接触开始学习心理学时,才发现,心理学并没有所想的那么强大、并不能无所不知,但是,生活中处处充满的心理学的实质,你的感觉、记忆、情绪、想像……等等这些都与心理学有着不可分开的联系。既然想要更好的了解这么学科,那么课外书肯定必不可少。

    我选择《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来阅读是经过自己的考虑、调查的。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心理学入门的“教科书”,因为这本书比较适合初涉心理学的人,它把心理学的内容实质与生活中的人和事相联系起来,所以这本书也是广受好评,但是这本书有点厚,我也是瞎翻阅,看到感兴趣的栏目就了解了一下,就忍不住来写书评了!

    《心理学与生活》揭示的其实是世间万物的产生必有其原因,只

  • 6、 读《学前心理学》有感
    读《学前心理学》有感 目前,我们的幼儿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我觉得就面临了缺少同伴间的交往,当然,幼儿在幼儿园时,都会有很多的同伴,在家里就缺少了玩伴,对此,我看了《学前心理学》中的同伴交往,让我明白了:同伴交往的意义和方式。 孩子在家都是与大人接触的多,这其实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儿童所有事情,都被大人安排的井井有条的,所以孩子思考的事也就好少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存能力被弱化,生活能力没有形成。还有可能身心早熟的隐患,可能会形成“小大人”的性格。由此看来,同伴交往对孩子非常重要。 在和同伴交往过程中,同龄伙伴具有同步性,能够促进身心全方位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同龄伙伴生理、心理和认知经验的相似性决定的。有人说,只有儿童最了解儿童。确实是这样的。有一次,我看到两个妈妈分别抱着自己不满岁的宝宝在一起聊天,此时发现两个孩子也在用无声的语言进行交流:一个宝宝笑了,另一个宝宝也笑了;一个宝宝发出声音,另一个宝宝也发出声音……这就说明同伴交往认知的同步性,使他们的沟通非常容易,包括我们幼儿园的孩子也是这样的,而大人就不明白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以,儿童也同伴交往更能促进其身心全方位发展。 同龄伙伴认知的同步性,就决定了同伴交往影响的有效性。孩子的心理、生理的现有水平与同伴更为接近,在同一事物认知过程、情感体验以及目的性、自控能力等方面极易产生共鸣。尤其是在社会化行为规范的形成上,具有同步进程。当孩子遇到矛盾时,我们成年人总习惯这样教育孩子:“你是大哥哥(大姐姐),应该让着小弟弟(小妹妹)”。这事两种不同的暗示,可能对两个孩子形成不同的影响和结果。一方会觉得我是大哥哥(大姐姐),我只好吃亏了,时间久了会形成性格倾向;而另一方会觉得我是小弟弟(小妹妹),他应该让着我,久而久之,也会出现性格倾向。我觉得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儿童形成解决矛盾的能力,不具有交往影响的有效性。 读了这个同伴交往,我才明白,原来我们身边的教育方式存在了很多的误区,我会继续了解如何正确教育孩子,提升我的教育能力吧!
  • 7、 《积极心理学》观后有感感悟体会

    《积极心理学》是一个关描写心理的书籍,这类书是很多人喜欢的,关注自己的内心,关注内心的变化,《积极心理学》观后有感感悟体会一起看看!

    今天课堂小组讨论时,巡视到某个小组,我纠正了一位同学的语言。小组讨论的任务是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请小组成员互助解决。一个同学提问后,另一个同学的第一反应是:嗨,这个你都不会,我告诉他,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比如说:我知道为什么。沸头子露出了狡黠而不好意思的笑容,把这句话学了去。

    这件小事情很快过去了,是我们课堂上千千万万的零碎片段之一。回办公室后,我开始看《积极心理学》这本书,看来这学期我跟这个词语比较有缘,开学时积极心理学专家的培训缺席,在新网师我看着时间表合适选了这门课,买了指定的教材,先开始自学。其实新网师真正的上课时间并不多,隔周一次,一学期也就6到8节课,主要还是起到一个组织的作用,带领大家将学习的目标细化为每一门课程,靠的,还是平时的自学。

    看到37页,对积极心理与消极心理进行对比,其中一句话让我想起了今天课堂上的这件小事。

    消极情绪总是使人思维和行动范畴变窄,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下的人们总是只使用一种特定的自我防御的行为方式。这娃的第一种表达方式便是先对别人采取攻击,虽然与自己关系不大但也是一种自我防御,换做我知道答案便是一种主动、正面的表达。

    不批评学生,我先反思自己,之前很长期地处于某种消极的心境之中,一切事物无论好的坏的到了跟前都先打上不好的烙印。造成这种心境的原因如今不去追究了,只说带来的不良影响。

    如今我跟人说我曾经得过抑郁过,几乎没什么人相信,包括在当时,用某位同事的话来说是,人还没到,唱戏的声音就先到了,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抑郁的?就像我那位从小一块长大的护士姐姐,一边吃火锅喝啤酒告诉我她觉得自己抑郁了,我哈哈一乐,一个一日可以只吃一餐就盼着晚上吃火锅的人怎么可能抑郁?

    人的心情是很复杂的,它处于不断的调节过程中,我们所表露出来被人看见的往往是经过打磨抛光之后的好的一面,我那位护士姐姐,每天晚上的那顿火锅就是她调节自己的方式,每天在跟门诊部无数病人打交道熬过夜班的昏昏黑夜时鼓励自己坚持下去的安慰,而唱戏也是我在那段时间的唯一寄托,每天累得脚耙手软还是要赶着去排练,因为这对我来说不是什么劳累的事,反而是休闲,那时候他们都看不出我在工作中究竟有多少不快乐,一再念叨的我要跳离这个火坑以为是在开玩笑,谁知道某一天我会突然告

  • 8、 《何谓心理学》学习笔记

    有人说,学心理学的人能看透别人的心里,知道他人心里想什么。无疑,这些说法把心理学神话了。其实,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规律的科学。

    最近抽空看完了石晓燕所著的《何谓心理学》,感觉收获良多,改变了我看待自身和别人的看法,让我更好地了解自身和别人。我上学期已经看过《何谓学》系列中的《何谓逻辑学》,觉得此系列的书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所以此次我还是选择了该系列。

    part1: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它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然而一直到19世纪末,受生物科学的影响才开始脱离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许多人对心理学的内涵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认知上的错误,其原因就在于心理学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其研究范畴与内容不断扩充与更迭,而称谓如故,因而容易使人望文生义。

    下面是常见的一些对心理学的误解与纠正:

    1、去心理咨询的人并不都是心理有问题,心理学家既研究变态心理,也研究正常人的心理。

    2、心理学家不可能一眼就看穿对方在想什么,只能根据人的外显行为和情绪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推测人的内心世界,但百分百正确是不可能的。

    3、释梦只是心理学流派之一精神分析流派所使用的治疗技术之一,大多数心理学家都不会使用和涉及催眠术。

    4、心理学并不是骗人的东西。虽然它与传统的科学如物理、数学等相比缺乏严格的实验操作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有着太多主观的东西。但是,心理学是关于人的学问,确实是一门国际性的科学。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的心理现象,同时也考察人的行为,探讨心理现象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可以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前者主要研究个人所具有的或发生在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而后者则是从人的本质是社会的这个观点出发,认为人的心理本质上也是社会心理,社会生活决定人的心理,社会关系控制着人的心理。这一思想与马克思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观点如出一辙。

    人们接受刺激,然后做出反应,最后付诸实践,这是人类的行为模式,心理影响并调控着每一个环节,所以说行为是内在心理的外显,所以可以通过研究人的外显行为去了解其内在心理。

    part2: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心理学历经艰辛跋涉,终于走进了科学的殿堂。那么科学领域的老大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个新生儿的呢?

    因为心理学是以人为研

  • 9、 读拖延心理学有感

    读拖延心理学有感(一)

    文 | 小梅

    1

    在读《拖延心理学》之前,我一直认为,拖延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毛病。有些人经常为不易改掉的习惯懊恼,有些人为在最后一秒的灵感迸发而沾沾自喜,这似乎是生活常态。

    当我读了这本书,对拖延行为进行深入了解后,看法有了改观。虽然只读到一半,但是对我有两个帮助:1. 认清现实和自己,接受自己;2. 指导自己在育儿过程中,如何有效避免孩子拖延习惯的养成。

    表面上看,拖延是个人的时间管理问题,或者对所处理的事情责任感不强而逃避的方式。事实上,研究发现,拖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仅仅涉及个人的心理、行为和情绪问题,还涉及社会、文化等方面。即使我们意识到拖延的存在,已经耽误了事情,却无法停止这种行为。

    2

    有时,我们会被一些所谓"拖延者的信条"所说服。

    比如说,

    1. 我必须要做到完美;

    2. 我做每件事都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

    3. 什么也不做要比冒失败的风险更安全;

    4. 如果这一次我做的很好,那么我每次都应该很好;

    5. 如果我成功了,别人就会受伤,等等。

    我们平时听到这些,会认为是对自己要求严格,是完美主义者,办事求稳。事实上,这些跟拖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这些想法是不现实的,是为拖延开道的个人观念。如果你认为必须做到完美,那么你宁愿拖着也不愿努力去做,因为你不愿意冒风险被人批判你的失败;如果你认为成功是危险的,你就会为了保护自己和别人而降低成功的概率。

    人们形成拖延习惯,是因为害怕,害怕展露真实的一面,会不被别人接受,以至于拖延者不仅躲开了认知世界,也躲开了认知自己。虽然要忍受自责、自轻和对自己反感的痛苦,但是比起认清自我所带来的脆弱,这种痛苦更容易接受。改善拖延的过程,也是认清自己,接受自己的优缺点,能够像老朋友一样与自己相处的过程。

    3

    很多人都有拖延行为。

    有的拖延会导致严重的外在后果,甚至严重性会出乎你的预料;有的拖延虽然没有产生严重的外部损失,但是拖延者的内心受到极大的煎熬,从恼怒、后悔到强烈的自我谴责和绝望。同时,也有一部分人的拖延体现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而在重要事情上,基本都能准时完成,貌似这种情况下的拖延完全可以忽略。我之前也这样认为。随着自己的成熟,对做人做事上的精益求精。我慢慢发现,这种拖延很难根除,在你意志力薄弱的时候就会凸现,影响对自我的认可感。

    当了妈妈后,我很担心自己的拖延行为在孩子身上放大。为了

  • 10、 读《教育心理学》有感

    读《教育心理学》有感

    最近读了罗伯特.斯莱文所着,姚梅林等翻译的第七版《教育心理学》,收获很大。本书内容体系完整,事例科学、实用,可读性强,最有特色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通过大量的真实例证将各种理论与实践紧密而明确地联系在一起,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不少启示。

    课堂上,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有序地举手发言,而不是一知道答案就喊出来导致课堂一片混乱。对此,本书在行为学习理论这章中分享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二年级的小学教师,试图教给学生如何表现出适宜的课堂行为。她说:“我们班存在一个问题,当我提出一个问题时,你们当中的许多人不是先举手等待教师点名,而是直接回答,谁能告诉我,当我向全班提问时,你们该怎么做?”其中有个学生的手举到空中,说到:“我知道!举手并安静等待!”教师叹了口气,试图忽视她,但班上只有她一个人举手并越叫越起劲,最后只得叫她。

    其实,这里面教师的做法就是错误的了,她实际上教给学生的恰恰与其愿望相悖,不仅提高了那位学生不举手就直接说出答案的可能性,而且也使该行为被其他同学效仿。

    看了这个例子,我感触颇深,之前的教育实践中,我所采取的许多教学方法多是沿袭传统的。而这本书在对这些传统的方法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指出那些我们原以为“理所当然”的错误。譬如,上例中就涉及心理学的一种行为理论——阳性强化法。它的原理是适应性行为出现时给予强化,如赞扬、奖励等,以建立或维持某行为;适应不良行为出现时,则不予强化或有意忽略,以消除它。

    所以,在我们试图建立一种行为习惯时,要分清哪些行为该强化,哪些行为需要忽视。在开始忽视某种行为时,可能会增加此行为发生的频率,这是一种典型的消退爆发,持续地忽视不适宜的行为才是最适当的课堂管理策略。可惜的是,我们最终会放弃忽视,像例子中的教师那样,在不经意中就给学生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只有大声地回答问题并且坚持喊叫才有可能获得强化。

    将心理学与教学相结合,就能科学地分析教学过程,认识教学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实质、规律和作用,从而借助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智能的发展状况,以利于教学。

    五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我正讲着课,一个男生突然“啪啦啪啦”的把键盘敲得一阵响,使得全体同学的目光齐刷刷地朝他看去。

    这时我该怎么办?训斥他?忽视他?让他去办公室?向全班同学解释他的行为干扰了正常教学,破坏了开学初全班同学制定的课堂规则?这些都是很常见的应对不

  • 2019-10-09

  • 2019-10-24

  • 2023-01-23

  • 2023-02-02

  • 2023-02-09

  • 2023-03-03

  • 2022-04-16

  • 2019-09-21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10-23

  • 2019-10-28

  • 2019-10-29

  • 2019-11-12

  • 2019-10-24

  • 2019-10-29

  • 2021-11-01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0-28

  • 2023-04-29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0-29

  • 2019-11-12

  • 2019-11-12

  • 2019-11-12

  • 2023-05-15

  • 2023-01-14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0-19

  • 2021-07-06

  • 2019-11-12

  • 2019-11-12

  • 2023-03-30

  • 2023-02-26

  • 2019-10-11

微动作心理学个人感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微动作心理学个人感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微动作心理学个人感悟、2024微动作心理学个人感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