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3000字 > 地图 >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3000字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30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1 来源:互联网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教育心理学读后感》,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篇一:有关教育心理学书籍读后感

读《学习这回事》有感

专业:行政管理 姓名:田子威 学号:1434001267899 我选择的有关教育心理学的书籍是《学习这回事》,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不仅仅是因为涉及心理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莱特纳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提出了一个“学习卡片”学习系统。该系统的目的在于给人们提供一套有系统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习者在系统学习中复习、牢记所学知识。我相信在我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通过系统的学习,将会大大提高我的学习质量。

《学习这回事》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塞巴斯蒂安莱特纳所著。全书分为十个章节,通过心理学、教育学、生物学各种角度,让我们克服那些深植于人心、大脑中的对学习的偏见,还详细介绍了风靡世界的一场记忆革命。只要你不停止学习,一切皆有可能改变,一切皆不会太迟。

那首先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塞巴斯蒂安莱特纳。他出生于1919年,在维也纳及法兰克福学习并研究法律。曾任记者最初探讨的问题是社会及法律问题,随后逐渐对医学及心理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

此书主要是以“记忆”这个词为主线开始介绍的。其中有一句话另我印象深刻“绝大多数健忘的愚笨的人,都只是以我太笨,学不来”为借口而缺乏勇气去学习,这些人认为聪明才智与愚笨

是与身俱来的,遗传的。并且不会改变的性格特征,为怀疑自己的能力找借口。而其中最糟糕的借口是“我太老了”。因为一个十分精确的实验让事实争相大白。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越聪明。每增长一岁,智商就增长一份。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从一个报童做起,70岁还开了一家水泥工厂,并且还发明了许多东西,譬如说灌浆程序。举世闻名的意大利画家提香,在85岁时创造了著名作品《圣殇》。德国文学家歌德创作出《浮士德》的第二部时,已经超过80岁了。所以,永远不要以年龄太大为借口放弃学习。只要一个人不停止学习,一切永远不会太迟。智力衰退的原因不在于年龄的增长,而是归结于大脑缺乏练习于太过懒惰。

我想也许在读完这一本书后,不会将它所有的内容都牢牢记住,但通过这本书,我至少能够确信,或者是说坚信了一点,那就是“学习永远不会晚”。并且总以智力为借口的话也不会再出现。学习不好的问题关键所在是,放弃学习,嫌自己年龄太大才是真真正正的愚蠢。虽然书中的观点我也并不全部赞同,而且有些内容让我毫无阅读的欲望,但是整本书还是给人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我相信没有一本书能够做到任何一点都让人人信服,让人读的还不心烦抑或是厌倦。能做到这一点的那就太可怕了,或者是让人觉得不真实。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叫“不够完美,才是最可爱,美丽的吗”。所以,我们可以追求完美,但永远不要想着完美,那样太过强求。也许是我不够达到那种超脱的境界,

我从来不认为学习是一件多么开心、快乐、容易并让人忘记一切的事情,也许我的兴趣让我很有激情,兴奋不已,但我相信那只是内分泌麻醉了我,让我暂时忘记痛苦,抛开烦恼。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声明一点,那就是我一直坚信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尽管有痛苦,尽管有不易。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各方面找到兴奋点,那些让我们忘记痛苦,烦恼的东西,让我们在学习之路上走的并不要那样坎坷,也许还会很快乐。

由此,我不由得对我今后的学习之路进行了思考。

纵观现在各大城市、区县、乡镇对教师的要求,我突然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也许,也许这种感觉一直就存在,只是我以为他离我还太遥远,一直一直没有去在意他,或是刻意回避他,但现在是箭在弓上——不得不发。所以,我很无力,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做,该去哪儿,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更加不知道我该如何努力,努力的方向。现在的我就像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的人,有着对生命的渴望,但无力,很无力,甚至有点绝望了。这让我很挫败,我想努力,但是没有明确的方向,没有指引我的路标。我知道,我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不仅仅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还有即将面临的社会。应付那个对我来说熟悉又陌生的社会,该怎样是我的人生道路不至于偏离我预计的轨道太遥远,该怎样是我处之泰然,荣辱不惊。想了想,也许答案很简单,经验、时间,他们能让我更完善。我该怎么形容现在的感觉喃,挫败,无语,烦躁,失落?都不能形容,无尽的复杂。有人说追寻梦想

的过程是最美好的,我想也许是我太过偏激,太过执著,我不这样认为,我不认为追寻梦想的过程很美好。这的的确确是我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一点也不喜欢,甚至说是厌恶这种陌生带给事物我的局促不安、恐慌以及那所谓动力的压力所给与我的紧迫与痛苦。也许,正因为最初的恐慌,不安与过程的痛苦才存托出结局或是你成功后的珍贵与不已,那,我只能说,我无话可说。只能说你的认同是换一种形式的站着说话不腰疼。当我在冥思苦心一道数学题而最后还毫无办法时,这一切过程是美好的说法都是放屁。我想大多数成功的人,再回首自己艰辛的奋斗之路时都会加以美好,加以在美。那是他们现在成功了,他们站在了另外的角度了,如要真的剥夺他们现在的一切,将他们送回到那段他们念念不忘的奋斗时光,那看看他们是否还觉得那是美好的。所以,每一个不在经历别人生活的人都没有资格去要求、批判别人。 正因为如此,我才觉得我们需要学习,给予自己力量,去减少恐慌、不安,减少痛苦,更加快速,平安的到达我们所追寻的梦想的尽头。而我们能够做的也只有这些,既然不能够确信自己是否能够有多大潜能,那就让自己做到更进一步,再进一步,我想这样也就可以了吧。也许无还不够有学识,也许我还不够有勇气,也许我还不够有经验。但是,我一直在追寻一颗强大的心脏,去尽量学习、完成,我所想要的一切。

篇二:《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每天读点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根据学校的要求,我在暑假里阅读了《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现在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甚至研究教育心理学,每次师德培训时也总是少不了“心理学”这三个字,它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也日渐深入。 本书从用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去发现学生、呵护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同时用教育心理学塑造自己和打造日常教学亮点,从而能够全方面的培养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在本书中,作者从一个个经典而真实的小故事、小案例入手,以简明而深刻的手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学分的分析,从多角度、多方面总结教师怎样在日常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做到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同时教师也能利用教育心理学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更加要了解自己的心理,才能成为新教育的开拓者。

对于教师来说,教育心理学是一块很好的敲门砖,可以敲开学生的心的大门,从而使教育真正成为涓涓细流,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这主要表现在通过教育心理学我们可以去发现学生、呵护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

学生身上都是有闪光点的。为了学生的进步,我们需要用教育心理学来寻找学生的这些闪光点。人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的角度。书上的例子用的很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夺目的‘珍珠’,只是有些学生的优点直接露在了海滩的表面,而有些‘珍珠’不幸被埋在了下面。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去掉这些“珍珠”上面的沙土,让他们像别的珍珠一样光彩夺目。而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也强调: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力组合,我们必须承认并开发各式各样的智力和智力组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都给予充分的理解并使之得到最好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总盯住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而是应该学会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人的内心都有被别人欣赏的渴望。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任何学生都值得我们教师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发现者和挖掘者,

小学阶段是他们心理慢慢成长的阶段,这关系着他们的身心是否健康。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他们的心理是不成熟的,他们就像风雨中的小草,是易受伤的。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学生们营造一个更好的外部环境,从而更好地呵护他们脆弱的心灵。教师除了人生阅历、知识、年龄等之外,与学生没有多少区别。为了醋精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尽量减少自己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的伤害。“蹲下身来看看孩子的世界。”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以共情心理去看待学生;同时教师的批评也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以最平和的心态和最宽容的心胸面对学生,慢慢地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进行到底。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贯彻以激励为主的原则。教师外在的激励,

会对学生起到积极地催化作用,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渐发展。教师一定要对学生采取信任的态度,利用信任的力量使孩子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作为一名教师,要合理而充分地运用赞赏的艺术,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在日常教学中启发和唤醒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道德良心,使学生树立学习目标、道德理想,领悟人生意义。另外,教师应该对学生充满期待,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和长处,改正缺点和错误,从而让学生明白老师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了期待。而这种期待,往往是让学生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也许我们对其有了期待,很奇怪,期待往往会变成了现实。当学生遇到很困难的事情而教师也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要给他们以安慰,让他们要保持着一个勇敢自信的态度。当他们有了一定的成功体验时,我们要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但是在这期间,我们要合理利用变化的间隔强化方法,给学生们喜欢的不同种类的奖励。

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的言行对于学生具有权威性,学生会不加选择的对其进行模仿。因此,教师在仪表、语言、行为等各方面都要为学生做好一个好的榜样。教师要发挥好这个作用,这样将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会使学生的学校生活多彩而规律。其次,我们要用良好的环境对学生进行引导。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再次,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境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文化知识可以让学生变得不再无知,而挫折教育却能教给学生怎样在以后的社会中面对

困难和挫折,使他们具备基本的生存技能。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具备应对挫折的正确态度,这比教给他们无数的文化知识更加重要。另外,教育工作应变“灌”为“诱”,变“堵”为“疏”,遍限制型为引导型。教师在教育中只有变堵为疏,才能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作为教师,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宣泄,化解他们的学习压力。像这样能够多方面地去把握学生,从多角度地去引导学生。

学生需要教师各方面的引导,因此教师本身应该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要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心理,要把握好各种教学因素的度。首先,教师在面对全体学生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多方面地评价学生,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合理地照顾学生的自尊,千万不要戴上“有色眼镜”来对待学生。其次,教师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状态,因为教学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教师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然后,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做一个善于倾听的教师,要克服偏袒心理,要避免权威心理,更不要刻意去雕刻学生,要把握好教育中的各种“度”,以平常心对待教育教学,这样才能使使教育真正成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最后,为了使日常教学不再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教师还要运用多种教育心理学知识打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新亮点,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又了解了自己的心理后,教师要利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合作心理、集体心理、责任心

理,并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远离嫉妒心理、战胜自卑心理和受挫心理、正确处理恋爱心理,从而多角度地把握学生的心理,把五星的教育化为有形的表现。

篇三:《教育心理学》理论摘要及读后感

[《教育心理学》理论摘要及读后感]

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是必要的,但是单凭专业知识是不能够完全胜任这份工作的,自己知识渊博并不等于能够把这些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自己专业本领过硬并不代表能够保证学生也能达到同样的程度,这其中还需要一定的行业技能技巧的辅助支持,《教育心理学》理论摘要及读后感。而教育心理学作为教师这一行业的技能技巧之一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并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不是我们学过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的简单结合,而是探究学校里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其知识体系为:学习的过程、影响学习的内部因素、影响学习的外部因素和测量评价。这些知识,可能枯燥无味,但只要我们深入研究下去,了解了这些基本的理论骨架和体系,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要给别人一碗水,我们必须拥有一眼活的泉水;否则,我们只能是一位平庸的教书匠,永远劳心劳力地做着事倍功半的教学。

一、《教育心理学》理论摘要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理论家梅伊曼(e.meumann)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对于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作出突出贡献的则是桑代克(e.l.thorndike)。他立志于用准确、精密的数量化的方法研究和解决有关学习的问题。1903年,他写成《教育心理学》一书。在桑代克看来,人类的本性,是先天形成的情境与反应之间的结合。这些先天的结合即是一切教育和人类其他控制作用的起点。教育的目的在于将其中的某些结合加以保持,将某些结合加以清除,并将某些结合加以改变或引导。

1、学习的目的是要实现正面的学习迁移。

近百年教育心理学研究史表明,对学习造成重要影响的学生自身因素(亦称个人因素或内因)是原有认知结构、学习动机、个体心理发展水平和智商水平。由于正规学校教学一般是按年龄分班教学,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大体相同,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用如下的公式大致概括学生自身的因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学习成绩=f(动机,iq,原有认知结构)

由这一公式可见,学习成绩是学生个人动机水平、iq水平和原有认知结构的增函数。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也就是先前的学习对新学习的影响,即学习的迁移。

人们常说,学校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在当前新知识激增的时代,“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口号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如果说“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是学校教学的最重要目标,那么,学习的迁移就是检验教学是否达到这个目标的最可靠的指标。如何让这种迁移成为正面的迁移,并最终达到知识与技能的成功转移是教师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优秀的教材有利于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教学含义是很明显的。奥苏伯尔认为,“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问题。为此,必须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呈现方式两方面确保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是决定新的学

习与保持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迁移,教材中必须有那种具有较高概括性、包容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布鲁纳认为,这样的概念和原理应放在教材的中心。好的教材结构可以简化知识,可以产生新知识,有利于知识的运用。这种结构必须适合学习者的能力。

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人们在接触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知识领域时,从已知的较一般的整体中分化细节,要比从已知的细节中概括整体容易一些。认知心理学还认为,人们关于某一学科的知识在头脑中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最具有包容性的观念处于这个层次结构的顶点,它下面是包容范围较小和越来越分化的命题、概念和具体知识。

3、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至关重要。

不论何种具体技能的教学,都必须注重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如小学生学习读、写、算基本技能,必须注重读、写、算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则的教学。这样学生容易从一种技能的学习向另一种技能的学习迁移。从练习的设计来看,有研究表明,先前学习的内容,必须有充分的练习,才易于迁移,否则先后两项任务因有共同成分而会导致混淆。也就是说,学生可能没有掌握他们的共同的产生式规则,只注意了表面上的相似而未发现实质上的差异。

要实现“为迁移而教”,除了要重视陈述性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迁移之外,更应重视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和迁移。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教育家认为,“学会学习”与“学会思维”的能力可以通过形式训练实现。科学心理学在否定了形式训练说之后,经过近100年百折不挠的努力,终于找到了可以替代形式训练说的认知策略迁移说,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读后感《《教育心理学》理论摘要及读后感》。但认知策略迁移研究的实验结果要转化为学校的教学实践,仍有许多路要走。根据知识分类学习论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与迁移研究结果,我们应把策略性知识教学作为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二、《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概述,说简单一点,教育心理学就是学与教这个过程的方方面面规律的科学,具体说来,作为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特别注意以下两个环节:

1、了解教师特征,力求达到正面迁移式教学。

教育心理学首先就要求必须要了解教育过程的执行者。教师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什么影响。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观念和方法,有些老师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因而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有些老师则认为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张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另外,研究还发现,教师的性格特征也会影响教学过程,严厉的老师更倾向于采用传统教学法,课堂气氛也不很活跃,而民主活泼的老师则更愿意采用新式教学法,更愿意多作尝试,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在老师目前也能够更自由的表现自己。另一方面,教师对教材的选择和解读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好的教材能够对知识体系有科学、全面的总结、陈述,便于老师讲解和扩展。不好的教材知识点凌乱,叙述冗长而缺乏重点,这直接导致老师的教学事倍功半,学生更是一知半解。对于教材的选择是一名教师能否顺利实施教学过程很重要的起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近几年来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种办学形式,它直接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

地区经济为指导思想,要求教材必须能够跟得上时代社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目前,作为高职教育的日语教材还没有非常合适的,要么过难,要么过易,这也是目前高职日语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

2、了解学生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实现因材施教。

作为学生,他们之间存在差异也是必然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套“读书哲学”,有的孩子坚信学习靠积累,坚信“笨鸟先飞早入林”,相信一份汗水自然会有一份收获;而有些孩子则坚信“聪明有种”,天生愚笨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是白搭,“越勤越显其拙”,因而根本不愿意多下功夫,还看不惯别人下苦功。持这两种不同观念的孩子在学习上可就不一样了,对于自己学得好,有成绩的科目,可能还没有明显的区别,可一遇到难度大,学不好,不感兴趣的科目,前者可能还会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下去,后者则可能很快就放弃了,结果当然也会很不一样。教育上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提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才能有的放矢的实施教育,教育也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效。

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也不能千篇一律、一概而论。不同教学方法对于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有什么影响,以及教师如何与教学方法进行匹配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等等,也是教育心理学所要求的内容。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物理、化学等操作性强的科目可能很有用,但对于历史、语文等科目却可能没什么效果。对同一门学科,不同的内容来说,同一种教学方法的作用也可能相差很远。

我是一名日语教师,语言教学具有理论实践紧密结合、包容性强、贴近生活、强调实用性等特点。而且外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教授学生语言的发音、语法、句型等语言学知识,还同时需要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用的教学方法,比如有基础的学生就应该多以学生的练习为主,没有基础的学生就应该侧重于教师的讲解。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引入对象国家的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来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使学生能够掌握生动、实用的外语,有利于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精选


在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后,犹如收获至宝,感触颇多。此时我们可以完成自己的读后感记录,让我们对于作品的印象更加深刻。对于一些写读后感的小技巧你是否掌握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读后感教育心理学,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 篇1

记得从孩子妈妈怀孕的初期,我就开始筹划着今后如何去教导、辅助孩子的向善的本性。因为在这个弱肉强食、勾心斗角的社会和工作环境中让人有一个平稳、静心的心态太难了。想想周边的人和自己的处境延伸想象一下孩子的未来是不是也这是这样这是件一直让我头疼的事,婴幼期、儿童发展期、青春期、成长期等等,到了现在孩子出生了,如今已经1岁5个月了,虽然我和孩子妈妈在诱导孩子、教育孩子这块是摸着石头过河也好,边学边教也罢,但是一直以来我的脑子里面对待这些问题都是一个问号。网上狂风乱炸那些教育孩子的文章看了又看读了又读,似乎真是有点谁说谁有理的感觉,每个孩子的性格,脾气秉性不一样这样导致针对性的教育也是不一样的,在和妈妈、父母对抗孩子是与非的时候,最终还是决定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这门专业,看看到底是传统教育受宠还是科技教育孩子的方法为上

报名成功后,转眼开班了,一进教室的感觉是不是到了女儿国了环视了一周只看到2个男生。第一个想法我是不是走错班了决定又出门看了一眼确实无误之后坐在了位子上,既来之则安之吧。第一堂的课程应用心理学的陆老师,真是让人颇有喜感,还有教学的方法也能进入生活,不像我们之前上课的老师那样死板,6次课时即能让我们记住这位可敬可爱的陆老师又能学习到了心理学的基本要领,我算真是欣慰了。

这门课程结束了,使我充分体会到作为一个父亲的不易以及这份责任感,要更加细心和耐心地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用他们的心去思考,去体会。这样的话,才会成为一个好父亲。前一阵看过一篇文章叫父亲的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我在想自己凡事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高大、男人刚性的榜样,为孩子今后成长起到真正意义上的作用。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 篇2

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书,给我的教育方式一次新的洗礼,我们应该基于儿童的心理视角,以儿童的积极体验为途径,以培养儿童的积极人格为目标,为孩子的未来指引一条走向幸福的大道,从而自己也能与孩子一起感同身受。其中的第五章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儿童教育新思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做孩子积极的榜样。

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学生成长路上的指路人。

二、留给孩子教育“空白”。

教育需要讲究“空白”艺术,适当的空白,才能产生美感,才能让孩子们有自己的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念。就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正如书中所说,让孩子的心理在学习与生活中获得免疫力吧。让孩子远离“时间贫困”和“空间贫困“。拉近师生间的精神距离,指引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和孩子成为自己人。

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读了此书后,我们感悟到要做孩子的“自己人效应“,蹲下身子聆听孩子的心声,主动与学生交流,讲道理,一起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当然,也要适当地给孩子一些必要的惩罚,跳出”自己人效应“。

总之,我们应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从事教学工作,做好自己的典范,留给孩子空间,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寻求细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我们应该努力做到这一些,因为这样,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因为他们快乐,我们就能感受到幸福。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 篇3

在教育孩子中,我们经常遇见这样的困惑,时常听家长抱怨,李老师,某某学生现在孩子的情绪很不稳定,经常和我们家长发脾气,怎么办呢在学校有的学生很不听话,经常和老师顶着干。作为老师也非常的苦恼。

最近我读了桑标的《儿童心理学》,在读到第七章情绪发展这一章,我很有收获。这一章节,主要讲了情绪是个体对外部和内部事物的主观体验,是儿童早期适应生存、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心理工具,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具有重要的组织作用。本章先介绍了儿童情绪评定的三种方法,即生理测量、表情测量和主观体验测量;再分别从情绪能力的三个主要方面,即情绪表达、情绪调节,对儿童情绪发展作了介绍。

在儿童情绪评定中,生理测量,也就是人处在某种情绪状态下,可以表现出许多生理反应,这些生理变化可以作为情绪的客观指标,如心率的变化,呼吸的变化,皮肤电阻的变化等等。行为测量主要集中在对儿童面部表情以及言语表情的分析上。儿童处于高兴、悲伤、愤怒和其它情绪状态时,眉毛、眼睛和嘴部肌肉都会产生细微的运动变化,儿童的声音也是情绪指标,有的老师习惯为学生贴标签,对学生产生刻板印象,好学生一好百好,坏学生本性难移;有的老师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对孩子提出了不恰当的过高或过低的要求;有的老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不会尊重孩子,甚至打骂孩子;如此等等,都会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对孩子带来危害。在今后的学生的管理中,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面部表情来判断学生的情绪,从而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当孩子脸上不满与抵触情绪时,我们要尊重孩子,让孩子发表对学校和老师的看法。如果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孩子,就要合理利用孩子争胜好强的心理,因势利导,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提高孩子认识自己缺点的能力。

情绪的评定方法还有主观体验测量法,即评定儿童对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解释。主观体验测量运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似的情绪体验,要求被试报告其直接感受的经验(如:“告诉我,上个星期你是怎样感到高兴的”)或是要求儿童完成命名,匹配或表现情绪(如:“告诉我图片上这个人感觉怎么样”“请你指出谁感到伤心。”)

通过对些内容的学习,让我知道了如何看待孩子们的情绪问题,并懂得了如何处理这类的问题。如当孩子情绪暴躁时,我们可以让孩子学会共情,从老师的角度思考一下问题。教孩子学会了尊重老师的同时还要鼓励孩子有想法,不能从此之后噤气噤声,因此,教给孩子一些提意见的策略和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

本书由内容提要、学习目标、关键术语、正文、专栏、思考与实践等部分构成,既突出儿童发展心理学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又强调重要的知识点与方法论,让读者喜欢阅读,在今后我还要多多学习,争取对自己的帮助会更大。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 篇4

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感想深刻。我认识到了教育不仅仅是教学,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输导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是为了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法,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或许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一两个月,仅仅一两个月,奇迹就会这样出现了,经过老师的鼓励和表扬,那位受鼓励和表扬的同学将带着这个信念,去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他会真正成功的。我也会永远带着这个信念:“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去关爱我的学生,最后我要说的是: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坏学生、后进生都会变成好学生!

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

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

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1、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但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共产主义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3、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也就是说,教师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4、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通过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我将会心理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等正面引导的外因作动机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和品德。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 篇5

作为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非常“不懂事”的学生,他们有的会经常违反学校纪律,把老师的叮嘱当成耳旁风;有的会在同学交往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显露出自私、不为别人着想的特点;还有的竟敢与老师顶撞,毫无尊师重道之言。这些学生令老师非常头疼,费了很大的劲儿,收效却甚微。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书中讲到,“不懂事往往是没有能够将社会规范和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在交往和沟通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人的成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人通过社会实践,得到了许多不同体验的过程。那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够遵守社会规则,有的就很困难呢?“不懂事的孩子大多是被宠坏了,或者与现实社会过度隔离造成的。”联想一下曾遇到的“不懂事”的学生,的确大多属于这两种情况。

记得有一个叫小江的学生,经常和同学闹矛盾,每次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从来都不让步,从不认为自己是错的。个人的自理能力很差,不会擦桌子,不会系鞋带,衣服总是穿得歪歪扭扭的。后来得知,他上小学之前跟奶奶一起过,奶奶非常宠他,事事以他为中心,所以才养成他不知道考虑别人感受的不良习惯。对于这类学生,他其实本质上并不坏,只是缺少自我控制的训练,在家庭教育中,从没有明确生活中的原则,所以要在生活小事中训练他的规则意识和合作能力。教师在原则问题上决不让步,必要时严格执行,强化认识,让社会规范入脑入心。

还有一类学生与之相反,不是被宠溺过度,而是被隔离过度。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过于严格,与社会接触较少,对周围环境产生畏惧、恐惧或者敌意的心理。他们很敏感,一个微笑有可能被理解为挖苦嘲笑,一个动作可以被误解为攻击,他们自我防御机制非常不成熟,常常以攻击性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环境。记得有个学生叫小可,家教很严,在家写完作业,就是随便玩玩,但不允许去别人家玩,也不能带朋友来自己家,如果出去玩,就会招来家长的辱骂。有一次上课时,有位同学冲他笑了笑,课下他就把那位同学打了,问原因,他说是因为他被人嘲笑了。还有一位同学,和同学发生争执,拉都拉不住,嘴里还振振有词:“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两天不抽,皮肉发馊。”对于这类学生,不要指望短时间内就能改变。首先要从家庭开始改变,创设一个安全有爱的家庭环境至关重要,孩子有了安全感,便会卸下很多防备。在学校里,要进行规范化要求,让他们在合作交往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继而总结经验,改变之前的错误做法。

对于“不懂事”的学生,有时真得很上火,也很无奈,但终须要面对的,无论如何,不能放弃,不能贴标签,以积极的心态、积极的方法去获得积极的体验,理解学生独特行为和背后的原因,找到解决方法,才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 篇6

心理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语。说它熟悉,因为在上师范时就已经接触过这门学科,而且感觉在工作中也一直用着它。说它陌生,虽然一直在用,但又觉得掌握的不透彻。这个学期再次重温了《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让我再次体会到特级教师张兴华的教学魅力。张兴华,著名特级教师。他长期从事小学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进行数学教学心理研究,逐步形成了基于儿童学习心理的数学教学流派。

很多人认为,小学的数学嘛,应该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也没有多大的科学道理可依,真正进行了数学教学之后我才发现,数学教学并不如他人想象中那么简单,而真正要教好数学更是需要付出一番努力。阅读了张老师的《儿童学习心理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现在我进一步感到“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其中有太多的专业知识值得我们学习、钻研,有时觉得很简单的事物越是值得我们去研究!

这本书张老师从知识的形成和习惯、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技能的形成与培养、智能的发展、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培养,六个方面进行阐述,每一章节张老师都结合了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案例,细致分析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并对如何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读后收获良多。

刘墉先生在《中国学生的通病》一文里面提到:中国学生“好奇但不爱发问”“有问题往往拿去问同学,却不去问老师,因为他们怕自己的问题幼稚,惹得同学笑话;又怕问的东西简单,显得自己浅薄;还怕问得太多,让人觉得爱表现”。想想说得还很有道理,学生比较喜欢“老师发问他思考”。在高年级,甚至有个别学生喜欢“别人发问,别人思考,别人回答,我听听”的情况。那这些学生没有主动思考的习惯,喜欢被别人牵着走。在《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中,张老师说“发现问题更重要”。因为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推动实施实施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问题的提出是求知者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储蓄,主动地、新颖的、独特的、个性感知的展示。美国衡量教育标准之一: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的“有问题”。若把老师问住就算成功。布鲁纳认为:“学习者不应是新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爱因斯坦也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生从会发现问题到发现有质量的问题是一个逐步前行的过程,是需要进行长期指导,反复训练的。

1、提供发现问题的示范。

学生是从模仿开始的,如果教师善于提认知水平高的问题,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发现的问题质量也较高。因此,教师要言传身教,不仅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的发现问题做出示范。长此以往,在教师的熏陶下,学生潜移默化,发现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2、要发现得有价值。

问题的发现要“准”、要“精”。对认真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提问,要鼓励学生对一些查阅资料也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多提问。在学生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不仅要及时的表扬,还要让学生将发现问题的过程与其他同学分享,让更多是学生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3、教师要起到好的指导作用。

学生发现的问题可能在表述上不够准确,在把握上可能也不够精准。此时,教师要进行适时地点拨,指导学生把握关键。在学生闪烁思维火花,却是“雾里看花”时,教师的启发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积极引导,把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应用于课堂教学,为促进课堂更精彩的生成服务。

书好似读完、看完,但我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书中谈到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值得我们再次回味,再次思考。惟有反复不断的阅读,细细体会,用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才能更多地理解儿童,走近儿童,走进儿童的心理。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

最近学习了皮连生的教育心理学,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同时也感责任的重大。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进一步提高了业务素质,下面我从以下几个个方面谈谈我对学习的心得:

一、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是师德的思想基础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所以,教师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彻底清除"拜金主义"."仕爵主义"观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人事的教育事业,象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无论何时,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

二、热爱、尊重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将上一个新台阶,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更将跃上一个新高度。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负担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责任。"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早退,教师自己就不能迟到早退;要求学生文明礼貌,教师自己言谈举止切切不可粗鲁;要求学生遵守行为规则,教师应自觉遵守教师守则。否则,光要求学生,而自己又不身体力行,反而胡作非为,学生就认为这样的老师言行不一,出尔反尔而不可信赖。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说明这个道理。

四、教好书是师德的关键

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浪头上行舟,难免惊心动魄,但也有欣慰与欢畅,谁说不是呢?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

师大《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教育心理学》是在师大里必修的一门课程,工作之后,再次拿起这本书,细细品读,别是一般感觉。

一谈起“教育心理学”,很多人似乎都知道,但是让他们细说,又说不清楚。专业的规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年前几个难得的和风煦煦的午后,乘着早春的暖意,我读完了整本书,第一感觉是这一次的阅读自己的感受更深刻。整本书里,我最感兴趣的是“学习的基本理论”这一章节。

前人对教育心理的研究可谓是执着与艰辛,因为他们要把我们平常司空见惯的心理活动外化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且这种高度还要具备科学性,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在“学习的基本理论”这一章里,对“学习”的定义就有两个。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的过程中,有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即指人类的学习。紧接着,对于学习是怎么产生的,不同的专家经过他们的研究得出了几种不同的结论,也就是现在的几种关于学习的理论。桑代克的试误学习论、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论和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被归纳为联结学习理论,苛勒的顿悟学习、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被归纳为认知学习理论,还有在当代产生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纵观近现代,关于学习的理论可谓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当然在这些理论的背后都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心酸故事。他们的理论研究来源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成百上千次的实验,而且大多数都是在动物身上的实验。桑代克为了其学说的成立,整天与兔子为伴;苛勒则为了否定桑代克等人的学说,孤独地与大猩猩共处……面对着这么多的故事,看着这么多人的付出与坚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就为了一己学说得到世人的认可,就为了能为教育心理学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就为了探索教育心理的规律并更好地为教育实践服务。看完这本书,我不禁联想到了自身,想到自己时不时地抱怨这抱怨那,与这些大师们的奉献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

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每一个学习的个体只能经历一次心理成长发展的过程,教师对其的影响是一生的。因此,我认识到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教育影响未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我想这也许就是每个老师的心声。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自从小宝出生后,我总是希望有人或者有一本书能教我处理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虽然相隔5岁,但他两真可以用“相爱相杀”来形容。好的时候,一个温柔一个听话;吵起来的时候,一个霸道另一个更霸道,总是以其中一个人哭来结束争吵。

大概是吵的次数多了,我也“麻木”了:让他们自己吵去,不再为他两吵架而抓狂。这样反而清静了许多,不需要充当裁判。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无论处理的多么公平,总有人觉得不公平,即便孩子们觉得公平,大人们还经常为其中一个打抱不平(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对小宝)。

我就发现一个问题,大宝本身比较爱哭,再加上经常无缘无故挨小宝打,又迫于“姐姐”这个身份不好还手,总是被打哭,然后跑来找我诉说委屈。有时候我也懒得讲道理,直接回一句:你打回去。(此处有风险,请勿模仿)

母亲大人发话了,肯定是“打回去了”,但一般下手都不重。我就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感觉受了天大委屈的大宝下手有所保留呢?仅仅是怕我说,还是面对手足之情不忍心?

后来看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提到追求卓越与自卑的关系:在每个人身上,追求卓越感和自卑感是并存的。因为自卑我们才会去追求优越感,我们企图通过努力追逐来获得成就以消弭自卑感。

大宝的自卑在于,父母把部分关注转移到了弟弟妹妹身上,ta不会理解这是因为小宝需要更多的照顾。在大宝眼中,小宝带走了一部分父母的关注,这会让大宝认为是“自己不够好”,而在行为上,他又会采取一些方式去获取父母的关注。

对于满意姐而言,哭是其中一种方式,而当我把处理事情的主动权还给她时,她的需求得到了关注,也不会因为父母的“处理不当”引发反抗情绪,反而化解了矛盾,不得不说是一种意外的收获。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冽,沁人心脾。暑假期间,在浙师大读教育硕士期间,导师为我推荐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我认真阅读了一遍,让我受益匪浅。它仿佛一位智者站在我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让我充实而自信。

这本书让我茅塞顿开,带给我很多启发,同时也带给了我很多需要思考的问题。其中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给我的启发最大。现就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对我们新课改下的课堂真的有很大的启迪。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告诉我们: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更多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感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自主地把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二、要想让学生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所要构建的认知结构包括哪些要素,并能清晰地表达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从整体思考,不能就教材讲教材,就一节课的内容讲一节课的内容,那样学生得到的将是支离破碎的知识,无法形成认知结构。在备课时要反复思索,今天学生要获得的知识是在学生的那条知识链上,学生需要提取哪些原知识来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今天的知识增长点在什么地方,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等等。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再去考虑怎样的教学设计,怎样的提问,组织怎样的活动才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并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布鲁纳的教学不能为任何事物而教每个事物。同样也体现了整体的思想,告诉我们,无论教什么学科,都要让学生理解本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样能够促进学习内容的记忆和迁移,有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及儿童智力的培养和发展。这也提醒我们,在进行复习期间,可以让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带领他们去系统整理、复习。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厚书变薄。

四、发现学习是我们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传统的接受学习过分突出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的被动。新课程改革,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但我认为,在提倡学生发现、探究、研究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这样,才会使学生的发现更有序,更有深度,课堂教学才会更加有效。

总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让我获益匪浅。它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具备必要的教育教学策略,以人为本,积极创设有效的生态学习环境,在实践中不断观察、思考,并不断地根据实际需要加以调整改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的意义,使学生获得成功的自豪和喜悦。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10篇


您能否写出一篇有针对性的作品读后感?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这时我们可以用写读后感的方式来记录我们的感受,下面由我们帮大家编辑的《读后感教育心理学》,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 篇1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著作。本书中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敢、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易懂且便于操作,适合教师和家长阅读学习。对于教育儿童有很大的帮助。儿童所有的活动都是他整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外显,不了解行为中隐含的生活背景就无法理解他所做的事。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人格的统一性。惩罚对儿童来说一般是弊大于利。错误目标的确定通常缘于错误的判断。儿童获得印象的强度和方式,并不取决于客观事实或情况,而取决于儿童看待和判断事实或情境的方式。

惩罚之后加剧孩子对学校的厌恶感。除了人格的统一性外,人性另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如果我们不感到自卑或自我感觉处于“下游”状态,我们就不会有超越当下的愿望。优越感与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

心理健康的孩子会把自己对优越感的追求转变为前进的动力。学校是在为社会而不是在为自己培养学生。懒惰的儿童其实正在享受懒惰的好处。他们不需要背负别人对他的期望,不需要努力,总表现出一副无所谓和懒散的样子,他即使没什么好成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人们的谅解。他的懒惰使他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最起码他的父母要为他操心。

简单来说,懒惰是那些缺乏自信心的人的一种自我保护屏障,但同时也阻碍了他们努力不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即使是最严厉的惩罚也无法使一个懒惰的儿童勤快起来。只有友好的启发、积极的鼓励才能增强他们的勇气,才能使他们完全康复。自卑情结是指一种过度的自卑感,它促使人去需求唾手可得的补偿和富有欺骗性的满足。同时,这种自卑情结放大困难,消解勇气,从而将通往成功的道路堵死。

一个人寻求超越他人的方式如果不是建立自己的成就而是贬低他人,那么他就是怯懦者。教育者必须加强儿童之间的友好感情,教育他们即使别人因为做错了事而得分较低也不要蔑视他们。否则,孩子很容易形成自卑情结,丧失生活的勇气。

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由天赋决定,也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儿童对客观事实的看法和他们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才是儿童发展的决定因素。

成人不要期望儿童不犯错,不要期望他们按照成人成熟的理智来行动,而要意识到,儿童在理解自身的处境时会经常犯错。

过于挑剔和严厉容易使孩子丧失勇气,而过于温和和溺爱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赖心理。教育的目的必然是社会性的。社会情感让个体感受到一种安全感,同时这种安全感支撑着他的全部生活。只有当我们把社会和他人的权利考虑在内时,道德观念才会出现,也才具有意义。

那些习惯于把世界分为相互对立的两个部分的成人,其思维方式仍然保留着儿童时期的特点。造成儿童在学校失败的原因,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体系的无效,还有儿童准备上的缺失与不充分。

有些孩子遭受失败后反而大受鼓舞,而有些孩子则会一蹶不振,对于这种因失败而灰心丧气的孩子应不断进行鼓舞和激励,对他们要温和、耐心和宽容。

要让每个孩子形成这样一种印象: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是要活的有价值。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或教师决不能有半点灰心丧气。父母可以纠正学校教育的不足,教师则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

教师即使有充足的理由也绝不应该指责家长。直接指出他们过去的错误,这于事无补。切记不可教条式的和他们说话,即便是提建议,也不应该用命令的语气,而尽量用“可能,也许或你可以尝试一下”等建议性的口吻。完全没有必要去证明谁正确或显示出自己的优越,关键在于找出一个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孩子。

这本书令我喜欢的原因是它没有枯燥的专业术语,语言平实。而且充满着健康的气息,不似弗洛伊德悲观的情绪。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了解学生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了解心理学。这本书是经典之作。

上文就是给大家带来了关于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范文,看完这些读后感之后,你们是不是对这本书很感兴趣呢?喜欢的朋友可以去购买这本作品看一下吧。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 篇2

我是今年新来的老师,从事教师职业才短短的几个月,本学期我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感想深刻。我认识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掌握了一部分课堂上和学生教育思想工作的心理活动。

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中职生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育教学方式,针对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采取相应的措施。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学生的工作。学习过教育心理学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通过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我将会心理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方式作动机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也让我在教学的课堂管理,教育工作中能运用到更多的方法,来管理与教育学生。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 篇3

《人性的弱点》一书作者是被誉为“成人教育之父”的来自美国的卡耐基,正如书中作者简介介绍在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当经济不景气、不平等,战争等恶魔正在磨灭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灵时,卡耐基先生以他对人性的洞见,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过他的演讲,他的演讲和著作唤起无数陷入迷惘者的斗志,激励他们取得辉煌的成功。正是这篇简介,使我产生浓厚兴趣想要了解,这里面究竟写了什么,竟会有如此大的力量。这段时间读了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让我受益匪浅。在这样深夜,读这样的书,像是在品尝一场美味的人生盛宴,自得其乐。要将这种感觉说出来,还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它就像一面镜子,帮助我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从而完善自我,驾驭自我,成为一个善于经营自己生活的成功者。漫漫人生路,它让我在看清来路的同时,更清楚自己在面对怎样的未来。

《人性的弱点》是卡耐基思想与事业的精髓,全书通过栩栩如生的故事和通俗易懂的原则,从人性本质的角度,挖掘出潜藏在人体内的60大弱点,一个人只有认识自己,不断改造自己才能有所长进,直至成功!卡耐基写得并不是很深奥的,写的都是平常的小事,但书中又嵌入了卡耐基的艺术灵魂。他对这些小事作出的反应,是我从未想到过的,使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也使我感到自己是那么渺小。世界并不会因为失去卡耐基而停止转动,却因为有了他而转得更好。卡

耐基先生以他对人性的洞见,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过他的演讲和书,唤起无数陷入迷惘者的斗志,激励着我们后人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功。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 篇4

寒假期间翻阅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对于心理学,特别是教师和儿童的心理特征得到一定的了解。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本书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范围和意义,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不同类型的学习,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中的心理学原理,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定。在大致浏览这些内容后,我觉得受益颇多,暂且写下其中几点感受。

首先一点,我从感性上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很博大精深的学问,而不是我以前所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比如说处理学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怎样从个性中提炼出共性,又怎样在对共性的总结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还有怎样实现学生学习的最优化,怎样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让其对某些枯燥的只是感到厌烦;还有怎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此等等。在书中介绍到了很多不同时代的着名学者的观点,各有利弊,都很值得思考。读了这些,我才逐渐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备受重视,被广泛研究的学科。

第二,不光是理论,书中很多地方也提到了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于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很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书中举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让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见惯的事其实就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比如应该怎样让小学生克服坐不住的问题,还有怎样不动声色的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又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是早就有所想法,读了教育心理学后,这些原先模糊不清的想法才渐渐明白起来,真的感慨颇多。

第三,教育心理学提供的不只是一个研究结果,它所提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研究方法,指导你怎样利用这些看起来书面化的大理论,把他们真正变为指导你教学的利剑。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都有值得你特别去关注的地方,而每个学生又都是相似的,都有共性让你总结规律,更好的认识教学。教育心理学所提供的这些科学的研究法我认为不管今后是否从事教育事业都是让人从中受益良多的。原来一直不明白所谓量表是什么东西,现在才开始懂得原来心理学是这样一门精密的科学,要求很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才能懂得如何从数据中了解人内心的世界。

第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心理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

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如果,将来我能够有幸从事教育事业,一定好好应用了解到的心理学知识,做一个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 篇5

昨天听到一个很遗憾的消息。

因为青春期的儿子不爱学习爱游戏,管教劝导无效,几次与母亲发生肢体冲突,母亲绝望了。在老外公的主导下,要前夫作为监护人之一,共同签署断绝母子协议书。

就是说,她不要这个儿子了,从今往后,是死是活,都不管了。

我这两天正在看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他说:

如果我们赞同个体心理学的看法,即不管什么样的孩子都是可以挽救的……我们认为,总能找到帮助这个孩子的方法。即使遇到非常糟糕的情况,也能找到出路。当然,其中的关键是我们要想方设法去寻找。

他还说:

对孩子的教育,家长或教师绝不能有半点灰心丧气。不能由于自己的努力没有立刻取得效果而产生绝望的情绪;不能由于孩子垂头丧气、萎靡不振和极端地消极、被动而产生挫败感;同时也不能受到那些关于孩子有无天赋的迷信说法的诱导。从个体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为了培养孩子的精神意志,要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勇气和自信,要让他们意识到,任何困难都不是无法逾越的鸿沟,而是我们可以想方设法解决的问题。

阿德勒拥有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这样让母亲绝望的孩子交到他手里,想必也能重新回到人生的正轨。事实上,他确实这么做过,他曾在维也纳的学校里建立教育咨询诊所,运用现代心理学知识跟教育系统提供服务,一直持续了大约十五年,很多孩子深受其益。

但我认为,意志和精神只是辅助手段,阿德勒真正地杀手锏,是他了解孩子,从而能理解孩子,然后,才能在彼此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再然后,才能谈教育和引导。

作为乖乖女长大的母亲,不理解儿子的所作所为,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也没有清晰认识,她跟孩子之间更多只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在此之下,教育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还不如完全不教育。

《儿童教育心理学》,号称是全世界教师和父母的必读书,50种语言全球发行,畅销70年。作者是奥地利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已经在《被讨厌的勇气》里介绍过(看这里: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选择——《被讨厌的勇气》读后)。

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他的定义是:个体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儿童心理的科学,着重研究整体人格,是实践的知识。不管是心理学家、父母、朋友还是个体本身,只要拥有这样的知识,就会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人格的发展。

而教育问题,他认为可以归结为一种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的过程。如果成人想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先要全面了解儿童。然而谈何容易,大多人的成年人尚且不能正确认识已经定型的自己,更何况是变化多端的孩子。

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实。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由天赋决定,也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儿童对客观现实的看法和他们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才是儿童发展的决定因素。

就像人类都生活在同样的现实世界之中,但却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塑造着自己,每个人的人格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上。就是说,个体对客观事实的看法,绝不是事实本身。

谈到这一点,阿德勒说:

成人从自身的角度对儿童的评价和看法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成人要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的错误判断。成人不要期望儿童的行为不会出错,不要期望他们会按照成人成熟的理智来行动,而是要意识到,儿童在理解自身的处境时会经常犯错。如果儿童不犯错误,儿童教育不仅不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

这是多么宽容的态度!

成人往往对自己的错误轻易原谅,能给自己找到诸多借口,却对孩子找出各种借口而大发雷霆。他说:“宽容对教育来说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品质,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的确如此。

这本书从人格统一性入手,逐一分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儿童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如何正确引导儿童追求优越感

•儿童的自卑感和自卑情结

•怎样防止儿童产生自卑情结

•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可能成为社会情感和儿童成长的障碍

•有兄弟姐妹的儿童在家庭中的心理处境及其矫正

•儿童进入新环境表现出来的性格

•儿童在学校的表现

•外在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青春期和性教育

•一个关于教育失误的案例分析

•对父母的教育以及教师如何跟家长沟通

阿德勒反复强调,这是一本写给教师和父母的书。涉及到具体的处理方法,都是针对这两类人。他说:“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是理解孩子,不断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和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是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儿童教育中,对偏离正道的儿童作出恶毒的评价是最严重的错误……一定不要以为贬损或羞辱能够有效地改变孩子……”

回到人格统一性。个体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所有活动都是他整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外显,不了解行为中隐含的生活背景,就无法理解他们他所做的事。

阿德勒做了个很好的比喻,把一个特定的表达孤立起来,他形容就像从一个完整的旋律中抽出一个音符,然后试图抛开其他音符来理解这个音符的意义。

我同意个体的行为是由个体的整体人格发动和指引的,可是他说一个人通常会在4-5岁的时候就形成自己的生活风格,对世界的观念通常在5岁左右就已经确定并固定下来,并在今后朝着大致相同的方向发展。这一点我持怀疑态度。

关于优越感和自卑感,他认为两者密切相关,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有几个观点:

•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

•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追求是天生的

•所有儿童都有一种追求优越感的心理

•人之所以追求优越,是因为他感到自卑

•当自卑感阻碍了追求优越,会衍变成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不同于自卑感,是一种过度的自卑感

我理解这个优越感其实是一种向上的愿望,希望自己做得更好。就像所有的孩子原本都对世界充满好奇,原本都对学习有天然的兴趣。

按照个体心理学的观点来理解,那些所谓的“坏孩子”,只是在追求优越的道路上受到了阻碍,没能成功地转化为学校或者父母的要求,从而产生抗拒。读书不行,捣乱我还是行的。这条路行不通,我就换一条。

阿德勒非常强调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如果没有社会情感,人的理解力、逻辑推理能力、思维能力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什么是社会情感?他的定义是:

一种把自己和他人联系起来、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并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的愿望。

这就是现在大咖们反复提到的,未来社会强调的合作精神吧。

我不太明白的是,他认为,如果要确定一个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要看他会不会为了追求优越感而总想表现自己,如果是,那么可以断定,跟那些没有这种行为表现的人相比,他更缺乏社会情感。是因为如果只顾表现自己就表示没有合作意识、团体意识吗?

在这一点上,他赋予母亲很重大的责任,说母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儿童的兴趣和信任扩展到他的同伴那里。

外界环境那一章,他列举了很多因素,诸如:经济因素,疾病,种族偏见,玩具,儿童读物,甚至亲戚,表兄妹,等等,非常细致地描写了可能遇到的情况。

说到青春期,他说:

只有那些一直给孩子鼓励并成为其朋友的父母和教师,才能继续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加以引导。除他们之外,任何想提供指导的人都会遭到这些孩子的拒绝。孩子会对他们充满怀疑,把他们看作外人甚至敌人。

何止充满怀疑,在我自己的青春期,对他们充满了不屑和鄙视。我其实一直很同情青春期的孩子,像文章开头那位儿子,一年到头都不见一次的亲戚,大过年的絮絮叨叨,总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过来。如果是我,也只能表示:很烦!可能是因为我一直还在青春期吧。

他对性教育的观点是:

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就应该告诉他们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且告诉他们这种性别是无法更改的——男孩长大变成男人,女孩当大变成女人。

我们应该避免贬低女性和主张男性优越的观念,应该像孩子灌输男女平等的思想……真正的性教育不仅仅是向孩子解释性的生理知识,还要培养他们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孩子没有必要过早地接受性生理知识方面的教育。我们完全可以等到孩子开始表现出这方面的好奇心、开始探究这方面情况的时候,再告诉他们。

父母应该避免过于频繁地亲吻和拥抱孩子来刺激他们的身体,这对孩子非常不好,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我们不应该让孩子接触那些超越起年龄理解水平的与性有关东西……我们只需在恰当的时候对孩子进行真实、简单的解释,而不是去刺激孩子的身体或性意识。

在最后一章,写到教师和家长应该如何沟通,他显得很小心翼翼,提醒教师们要注意技巧,千万不要得罪了家长们。为此引用了很长一段富兰克林自传中的文字,关于谦卑。

在表达一个确定观点时尽量不去使用“肯定”“当然”“我赞同”或“毋庸置疑”等词语,而是要使用“我认为”“我是这样理解的”“我想这可能就是事情的真相”或“目前在我看来”。

事实上,在人的自然情感中最难克制的就是骄傲……甚至就算我们以为自己彻底克服了骄傲的情绪,我们也可能为自己现在的谦卑而感到骄傲。

这很值得我引以为鉴。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 篇6

老师不仅要具有本体性知识,还要具有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是教学实践的基础,而实践性知识是教师把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的重要条件,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也是教师职业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的优势所在。实践证明,知识面越广,能在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愈能运用自如,易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学校对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关注,建议我们阅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对学习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是我学习的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习与教学的中间学科或者联系学科。该学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它不是普通心理学原理的简单应用,也不是儿童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和差异心理学等几门与教育有关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简单组合。作为一门拥有自己理论观点的独立学科,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深入理解学习与教学中的种种现象及其实质,这就涉及知识(或能力)观、学习观和教学观这三方面。只有在了解了人类获得的知识的类型及其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选择合适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才能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同时使学生也得到更好的学习与发展。

教育心理学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心理,第二部分是学习心理,第三部分是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社会和情感发展,智力与创造力以及特殊学生。学习心理包括学习的行为主义观,学习的认知观,学习的社会认知观和建构主义观,复杂的认知过程。教学心理包括制订教学计划,激发学生动机,有效课堂教学,学习结果的测评。其中我对学习心理这部分感触比较深。它既介绍了学习的本质,并对不同的流派提出的学习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认为这部分内容相当重要,它让我开始了对学习的思考,第一次去尝试理解人类是怎样学习的。行为主义、认知派、人本主义、构建主义等对人类的学习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的很多观点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佩服和敬仰这些伟大的心理学家的同时,我学会了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问题。他们提出的理论基本都能在某一方面对问题得到很好的解释,但也必然会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仔细深入的思考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对我们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人类学习机制的探索之路上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

关于认知领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我主要学习了六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的学习、学习策略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动作技能的学习、学习的迁移、品德的形成。这是对认知领域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的详细介绍。这几方面的内容都是很实用的。而且我个人对这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喜欢学习这部分的知识。

掌握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知识的定义,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表征形式,以及元认知和概念学习,这些关于知识学习的内容让我对知识二字有了不同的认识,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没学习之前虽然觉得自己很清楚什么是知识,但却不能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后才知道知识是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中的信息,或者说是主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形式。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感觉到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了,能用心理学的一些术语和理论来解释学习中的一些现象。在不经意间就会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尝试着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去理解、解释。

学习策略的学习这章内容,我认为非常重要,虽然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经常会使用某些策略,但从未系统的考虑过,经过学习,我们可以系统条理的了解我们在学习中所使用的策略。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给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帮助不善于使用学习策略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

智力和创造力是个体差异和个性化的重要表现,也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智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智力的测量。对于如此抽象的智力,心理学家设计出了一个又一个量表进行量化,对神奇的智力进行测量,这让我感受到了心理学的魅力所在。教育心理学把心理和教育融为一体,把心理学的理论应用到教育中来,真正实现了它的价值。对于创造力的培养也让我有很深的感触。随着年龄的增长,创造力似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幼儿的创造力水平很高,而成年人的创造力水平则比较低。

对于动作技能的学习,知识的迁移,以及品德的形成等方面的内容也同样让我获益匪浅。例如:知识迁移的学习定势说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了解了这个理论以后,可以知道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教学中,善于运用已有的学习定势,因势利导,促进新的学习和问题解决,同时,还可以避免由于学习定势对问题解决带来的干扰。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教学理论才最为有效对于各种学与教的理论模型,教师应该根据什么标准进行选择对不同性质的知识是否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又该怎样运用教学策略对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教师应采用什么教学方法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在教学心理的有效课堂教学这一章节。传统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教师是课堂的焦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他们通常采用强制性的教导方法,伴以奖励和惩罚行为,协调与学生的互动关系,最终达到将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的目的。而学生的地位则比较被动,仅仅作为教师备课时的相像对象,以及上课时的教授对象,学生更多地采取顺应、被动等行为。随着行为主义影响式微,认知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影响逐渐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越来越受重视。将学生置于学习过程的中心,引发了教师的角色转换。教师不仅仅要呈现于解释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在使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时,教师有时会误解它的真正含义:明确目标和认真备课没有那么重要;只要学生参与讨论或其他形式的社会互动,学习就必然发生;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比较微弱。所以要明确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真正含义:学生处在教学活动中心,以平等身份与教师互动的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发现法、讨论法和个别化教学法。对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讨论法和个别化教学更有效,发现法更实用中学生的课堂教学,它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系列事例,让学生运用归纳推理的方式得到隐含于其中的原理。而讨论法是旨在激发思考、挑战态度与信念并发展人际交往技能的一类教学方法;个别化教学是为了满足每个学生特定的学习需要而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讨论法符合学习的认知主义观,这是因为学习者在形成自己的理解时积极主动的,而且也强调学习的社会方面。由于现在我们大班额的教学使得个别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并不那么实用,所以教学时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现代的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的社会,技术不仅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教学方式。不同形式的科技手段,包括计算机]、影碟、录像、因特网和教育电视等对提高教学效果都有巨大的潜力。与传统教学相比,实用技术的教学对学生所做的课堂作业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更加强调问题解决技能与研究技能的使用;同时,还要求使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如不仅要评估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容,也要评估学生所获得的问题解决、思维与研究技能,甚至还有学生的动机。结合教学方法要合理合适的实时的选择技术进行教学。

总之,《教育心理学》从用教育心理学去发现学生、呵护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塑造自己、打造日常教学亮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等方面出发,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总结了教师如何在教育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如何利用心理学的知识使自己的教育更加有效的方法。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 篇7

作为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非常“不懂事”的学生,他们有的会经常违反学校纪律,把老师的叮嘱当成耳旁风;有的会在同学交往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显露出自私、不为别人着想的特点;还有的竟敢与老师顶撞,毫无尊师重道之言。这些学生令老师非常头疼,费了很大的劲儿,收效却甚微。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书中讲到,“不懂事往往是没有能够将社会规范和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在交往和沟通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人的成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人通过社会实践,得到了许多不同体验的过程。那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够遵守社会规则,有的就很困难呢?“不懂事的孩子大多是被宠坏了,或者与现实社会过度隔离造成的。”联想一下曾遇到的“不懂事”的学生,的确大多属于这两种情况。

记得有一个叫小江的学生,经常和同学闹矛盾,每次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从来都不让步,从不认为自己是错的。个人的自理能力很差,不会擦桌子,不会系鞋带,衣服总是穿得歪歪扭扭的。后来得知,他上小学之前跟奶奶一起过,奶奶非常宠他,事事以他为中心,所以才养成他不知道考虑别人感受的不良习惯。对于这类学生,他其实本质上并不坏,只是缺少自我控制的训练,在家庭教育中,从没有明确生活中的原则,所以要在生活小事中训练他的规则意识和合作能力。教师在原则问题上决不让步,必要时严格执行,强化认识,让社会规范入脑入心。

还有一类学生与之相反,不是被宠溺过度,而是被隔离过度。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过于严格,与社会接触较少,对周围环境产生畏惧、恐惧或者敌意的心理。他们很敏感,一个微笑有可能被理解为挖苦嘲笑,一个动作可以被误解为攻击,他们自我防御机制非常不成熟,常常以攻击性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环境。记得有个学生叫小可,家教很严,在家写完作业,就是随便玩玩,但不允许去别人家玩,也不能带朋友来自己家,如果出去玩,就会招来家长的辱骂。有一次上课时,有位同学冲他笑了笑,课下他就把那位同学打了,问原因,他说是因为他被人嘲笑了。还有一位同学,和同学发生争执,拉都拉不住,嘴里还振振有词:“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两天不抽,皮肉发馊。”对于这类学生,不要指望短时间内就能改变。首先要从家庭开始改变,创设一个安全有爱的家庭环境至关重要,孩子有了安全感,便会卸下很多防备。在学校里,要进行规范化要求,让他们在合作交往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继而总结经验,改变之前的错误做法。

对于“不懂事”的学生,有时真得很上火,也很无奈,但终须要面对的,无论如何,不能放弃,不能贴标签,以积极的心态、积极的方法去获得积极的体验,理解学生独特行为和背后的原因,找到解决方法,才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 篇8

比发射火箭还复杂的事儿是什么?很多有孩子的父母会不会有点预感,没错,就是“养孩子”。这不是夸张,这是《清单革命》一书的作者阿图·葛文德说的:养孩子是个极端复杂问题,是比把火箭送上天还复杂。

虽然这里没有一份“清单”可以一劳永逸,但是,对于极端复杂问题,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不能仅靠一个人努力,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今天的“巨人”让我们选择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说他的著作《儿童教育心理学》。

对这本书来说,最关键的关键词就是“整体人格”。阿德勒所侧重的并不是行为本身,而是行为背后的整体人格。在他看来,与其分析一片树叶的颜色纹理,不如了解整个树木。也就是我们说的,一叶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

由此,书中通过分析包括口吃、说谎、打架、孤僻、懒惰、尿床、暴躁等行为,发现行为背后的根源,解读孩子的人格特征。书中举例,“孩子上学忘记带书本,是因为他知道他忘记了什么,他的母亲都会为他操心。这可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这个孩子总体人格系统的一部分。”

对于懒惰,他说:“懒惰是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的一道屏障,也成了阻碍他们面对困难逃避困难的借口。”

阿德勒探索的是一条从观察行为到认识孩子的整体人格,进而改善优化,培养孩子自信、独立、勇敢、坚韧、合作的完整人格,从而让行为问题迎刃而解的有效路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阿德勒所有理论的重要前提是,阿德勒相信“与生俱来的能力并不能决定一切”,“孩子的智力水平并不是天生的、一成不变的”。正如人本主义所坚信的那样:人是可以自我成长和发现,也就是可以自我实现的。

在此基础上,阿德勒认为,父母和老师是儿童优化性格、自我实现的推手。他说“如果我们能以温柔、关心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令我们意想不到的能力与才智。”

他指出“那些相信孩子的性格特征是与生俱来的人,就不应该从事教育孩子的工作”,而且“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能有半点的灰心丧气。”

应该说,看过这本《儿童教育心理学》,最大的收获是给包括家长在内教育者带来了信心:相信自己——可以不再抱怨甚至焦虑孩子的种种问题,相信孩子——有成就自己的内在潜力。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 篇9

阿德勒从个体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详细的剖析儿童的心理,不单分析了儿童心理问题的常见模式,而且分析了成因以及纠正的方法。

阿德勒并未单独的解读这些儿童个体,而是结合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综合考量,因为如果把这些个个体割裂开来,那么这样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阿德勒深知此点。

文中有很多词汇是反复出现的,比如优越感自卑关注社会意识独立等等,这些词汇构成了本书力图要向读者说明的要点。

儿童在追求优越感与克服自身自卑感的作用下塑造自己的人格,作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参与者,父母应该关注儿童的人格发展,通过与孩子建立互信关系,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源头,培养其独立的意志来使其人格发展朝着良性发展。

为什么很多儿童到了青春期容易出现叛逆?这大多源于童年性格养成出现了偏差,比如家庭中父母地位的不对等,父母奉行棍棒教育或者宠溺,与兄弟姐妹之间的恶性竞争,等等。这些问题本来是可以在萌芽阶段规避的,但通常父母本身性格和教育理念存在误区,根本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更别说改正了。

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儿童要么为了维持家里的高关注度,要么为了远离家庭,会做出让老师头疼的举动,而老师通常不会去深究背后的原因。那么这个儿童很容易就成了问题儿童了。

本书同时给出了应对方式,在与儿童的交往中,要把他们当做朋友,伙伴,与其平等交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愿望,通过生活的细节来了解儿童的当时心态,发现问题不要横加指责,而是聆听他们遇到的困境,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互动氛围。

其实伴随孩子的成长也是父母的一次成长机会,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重新感受世界,感受内心的变化。只有我们自己变好了,孩子才能在我们的感染下变得更好。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 篇10

自从小宝出生后,我总是希望有人或者有一本书能教我处理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虽然相隔5岁,但他两真可以用“相爱相杀”来形容。好的时候,一个温柔一个听话;吵起来的时候,一个霸道另一个更霸道,总是以其中一个人哭来结束争吵。

大概是吵的次数多了,我也“麻木”了:让他们自己吵去,不再为他两吵架而抓狂。这样反而清静了许多,不需要充当裁判。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无论处理的.多么公平,总有人觉得不公平,即便孩子们觉得公平,大人们还经常为其中一个打抱不平(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对小宝)。

我就发现一个问题,大宝本身比较爱哭,再加上经常无缘无故挨小宝打,又迫于“姐姐”这个身份不好还手,总是被打哭,然后跑来找我诉说委屈。有时候我也懒得讲道理,直接回一句:你打回去。

母亲大人发话了,肯定是“打回去了”,但一般下手都不重。我就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感觉受了天大委屈的大宝下手有所保留呢?仅仅是怕我说,还是面对手足之情不忍心?

后来看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提到追求卓越与自卑的关系:在每个人身上,追求卓越感和自卑感是并存的。因为自卑我们才会去追求优越感,我们企图通过努力追逐来获得成就以消弭自卑感。

大宝的自卑在于,父母把部分关注转移到了弟弟妹妹身上,他不会理解这是因为小宝需要更多的照顾。在大宝眼中,小宝带走了一部分父母的关注,这会让大宝认为是“自己不够好”,而在行为上,他又会采取一些方式去获取父母的关注。

对于满意姐而言,哭是其中一种方式,而当我把处理事情的主动权还给她时,她的需求得到了关注,也不会因为父母的“处理不当”引发反抗情绪,反而化解了矛盾,不得不说是一种意外的收获。

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范文的内容如出国留学网的小编在上文所整理的,《儿童教育心理学》确实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籍,可以让大家学习到不少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


最近几天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感想深刻。我认识到了教育不仅仅是教学,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输导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是为了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法,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或许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一两个月,仅仅一两个月,奇迹就会这样出现了,经过老师的鼓励和表扬,那位受鼓励和表扬的同学将带着这个信念,去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他会真正成功的。我也会永远带着这个信念: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去关爱我的学生,最后我要说的是: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坏学生、后进生都会变成好学生!

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

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

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1、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但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共产主义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3、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也就是说,教师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4、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通过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我将会心理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等正面引导的外因作动机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和品德。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800字


本月这本书籍读起来真的比较累,因为它是一本教科书,也因为书中涉及到很多的历史起源与定义概念,初读的时候是有些难以理解,但庆幸的是自己还是有所收获,毕竟自己目前从事的职业就是跟教育相关,书中的许多教学理念与方法还是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的,此书还未全部读完,所以简要写一下《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一)。

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首先我想谈谈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1、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但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共产主义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3、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也就是说,教师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4、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总的来说,本书对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我认识到,在我们的企业培训过程中,同样可以正确运用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等正面引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和品德。

教育心理学的读后感精选


书籍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手段,根据作者写的作品,我们可以写出一篇优质的作品,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为此,我们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教育心理学的读后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教育心理学的读后感 篇1

1、积极、有规律地锻炼身体

2、保持规律而充足的睡眠

3、保持不乱的情谊

4、常常与挚友聚会

5、为自己认定的有价值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教育培养人是促进一个人更好地更快地适应社会的要乞降社会规范,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逐步走向合情合理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比价复杂的心理成熟过程。一个人较成熟,让他人觉得是合情合理的,就是我们所说的懂事

教师困惑:古人说家有五斗粮,不做孩子王,的确自古以管教孩子是麻烦的事,尤其是因为他们不懂事,甚至比较顽劣,教育管教就碰到了麻烦。也暗示了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长短常不收留易的,由于我们必定会碰到这些和那些的麻烦。

案例糊口中:现实糊口中,我就碰到了这样一位不懂事的孩子,他的不懂事体现在:1、不知道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需要,固然成绩还可以,但是习惯比较差,他常常会做一些比较异常额步履吸引留意。

2、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以自我为中央,没有自我控制能力。、没有合作意识,在团队中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和角色,行为特殊。常常无理取闹、不讲道理。

教育心理学的读后感 篇2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教师这一门职业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仅仅局限于本学科的知识已经无法胜任教学工作,应对新时代学生的变化。作为新时代的一名九零后老师,更加要积极学习进修。其中心理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并加以实践,才能更好的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教学也会事倍功半。所以空闲时间我积极阅读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尤其是陶新华老师的《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完之后受益匪浅。我深感教师有的时候真的要回到教育的起点,接纳学生们的一切,好与坏,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世界,也才能够真正找到帮助孩子的方法。就像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成功的关键不是消除各项弱点,而是充分激发个体内在的积极性的建设性力量和美德。投入、活力、奉献、专注是人类共同的美德,教师更应该具有这样的美德,如果在工作和生活中充分发挥这些美德,一定可以培养出更多幸福生活的学生,让自己的职业人生也丰富多彩,蓬勃发展。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班级小胖的故事。这个班我是在初二接的,在初一只是担任他们的地理老师,所以对小胖唯一的印象就是:他就是那个老是说yellow的地理课睡觉的捣蛋鬼。

接班后,我对班级的同学做了大概的了解,尤其关注了小胖。我发现其实他不是一个没有上进心和目标的人,反而存在着很多的优点。比如他值日工作一直很负责,每天早中晚都可以看到小胖拿着扫帚,弯着腰,打扫着教室外的那条走廊。再如每次换位置时,他总是会去帮助旁边的同学一起来搬桌子椅子,可见也是个热心的小伙子呢。小胖在语数外课堂上也尤其认真,书本上的笔记也是工工整整,初一的成绩也处在上游水平。但是情绪却时常大起大落,时而疯癫,时而悲伤。在班级中不惜牺牲自己的形象,哗众取宠。还喜欢说一些不好的话。我就问自己:难道他真的天生如此,背后有没有原因呢?

为了更好的去帮助小胖,我尝试着去了解他,发现他的优点,并在班级表扬他,告诉他,原来他可以做的很好。可能是我对他一开始表扬多于批评,他开始纵容自己。在一次跑操中违反纪律,在两个班级之间来回穿梭,经多次提醒却无效。我一怒之下,朝他吼道:你要么在班级的队伍中好好跑,要么滚出去。然后他就真的跑了。跑操结束后回到教室,我就在班级严厉的批评了他的这个行为,告诉他:你既然身为班级的一份子,就必须为班级出力,维护班级的荣誉。他愤愤的说:我不是4班的,我转班。我回答到:不可能,在娄江你只能是4班的学生,要么让你爸转学。生气的两个人,注定是没有什么好话的。小胖也没再讲话,可能也是第一次见到我这么严厉的对他。放学后我看到他一个人在走廊游荡,便把他喊了过来,问道:为什么跑操的时候跑掉呢?他赌气回答到:不是你让我滚的吗?我对他说:跑操时提醒了你多少次,你却还在捣乱,老师也不想说这话,你想想看这是不是你自己造成的?小胖沉默了。我接着说道:老师知道你可以做好,你也有一颗为班级的心,我们把这表现出来不好吗,为什么要用那种不好的行为来掩饰呢。以后如果你有不好的行为,老师还会严厉的批评,但是只针对你做的事情,不是对你这个人,希望你能接受,然后让自己更优秀。

我不知道这个行为这番谈话有没有效果,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让人欣慰的是某天早上的一次跑操,在我们跑了一半之后我看到小胖跟上来了,那一刻我真的觉得很开心,为小胖开心。此后每次跑操,小胖再也不会像之前那样捣乱了。即使偶尔调皮,稍微提醒一下也可以做好了。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一年来,我和小胖,小胖和同学之间,总有这样那样的小摩擦小感动,但是信任也在慢慢建立,情感也在逐渐加深。到后来我才慢慢了解到,小胖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情绪起伏,看似倔强却又敏感脆弱,其实和他的家庭有关系,父母的离异是他不能接受的事情,找不到宣泄的口岸,所以他用这样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和诉求,可能没有人真正关心过他需要什么,他哪里不开心了。我却越来越心疼他,也更加明确他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他渴望家庭和睦,他需要关爱。虽然我们无法帮他改变家庭的状况,但是我愿意带着全班同学一起接纳他所有的行为和情绪,到后来他也慢慢愿意在班级里分享自己的快乐与悲伤,甚至是家庭的情况。庆幸的是他并没有成为班级的另类,同学们也发现了他的可爱之处。当然现在小胖行为上情绪上还是有一些问题,但是我愿意继续去努力。哪怕不能改变什么,我希望我们这个集体也能成为他心里的一束光,以后在遇到难过时有些许温暖。因为我相信真诚只能用真诚来唤起,正直只能以正直来铸造。这也是班主任工作最大的魅力,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正如书中所说,教师存在的价值是播种幸福,而幸福的人大多乐于奉献,奉献的时候可以拥有更多的幸福,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我愿意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成为传播幸福的人,在生活中充满活力,让我的学生也收获幸福感和创新的活力。

教育心理学的读后感 篇3

比发射火箭还复杂的事儿是什么?很多有孩子的父母会不会有点预感,没错,就是“养孩子”。这不是夸张,这是《清单革命》一书的作者阿图·葛文德说的:养孩子是个极端复杂问题,是比把火箭送上天还复杂。

虽然这里没有一份“清单”可以一劳永逸,但是,对于极端复杂问题,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不能仅靠一个人努力,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今天的“巨人”让我们选择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说他的著作《儿童教育心理学》。

对这本书来说,最关键的关键词就是“整体人格”。阿德勒所侧重的并不是行为本身,而是行为背后的整体人格。在他看来,与其分析一片树叶的颜色纹理,不如了解整个树木。也就是我们说的,一叶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

由此,书中通过分析包括口吃、说谎、打架、孤僻、懒惰、尿床、暴躁等行为,发现行为背后的根源,解读孩子的人格特征。书中举例,“孩子上学忘记带书本,是因为他知道他忘记了什么,他的母亲都会为他操心。这可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这个孩子总体人格系统的一部分。”

对于懒惰,他说:“懒惰是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的一道屏障,也成了阻碍他们面对困难逃避困难的借口。”

阿德勒探索的是一条从观察行为到认识孩子的整体人格,进而改善优化,培养孩子自信、独立、勇敢、坚韧、合作的完整人格,从而让行为问题迎刃而解的有效路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阿德勒所有理论的重要前提是,阿德勒相信“与生俱来的能力并不能决定一切”,“孩子的智力水平并不是天生的、一成不变的”。正如人本主义所坚信的那样:人是可以自我成长和发现,也就是可以自我实现的。

在此基础上,阿德勒认为,父母和老师是儿童优化性格、自我实现的推手。他说“如果我们能以温柔、关心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令我们意想不到的能力与才智。”

他指出“那些相信孩子的性格特征是与生俱来的人,就不应该从事教育孩子的工作”,而且“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能有半点的灰心丧气。”

应该说,看过这本《儿童教育心理学》,最大的收获是给包括家长在内教育者带来了信心:相信自己——可以不再抱怨甚至焦虑孩子的种种问题,相信孩子——有成就自己的内在潜力。

教育心理学的读后感 篇4

心理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语。说它熟悉,因为在上师范时就已经接触过这门学科,而且感觉在工作中也一直用着它。说它陌生,虽然一直在用,但又觉得掌握的不透彻。这个学期再次重温了《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让我再次体会到特级教师张兴华的教学魅力。张兴华,著名特级教师。他长期从事小学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进行数学教学心理研究,逐步形成了基于儿童学习心理的数学教学流派。

很多人认为,小学的数学嘛,应该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也没有多大的科学道理可依,真正进行了数学教学之后我才发现,数学教学并不如他人想象中那么简单,而真正要教好数学更是需要付出一番努力。阅读了张老师的《儿童学习心理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现在我进一步感到“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其中有太多的专业知识值得我们学习、钻研,有时觉得很简单的事物越是值得我们去研究!

这本书张老师从知识的形成和习惯、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技能的形成与培养、智能的发展、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培养,六个方面进行阐述,每一章节张老师都结合了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案例,细致分析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并对如何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读后收获良多。

刘墉先生在《中国学生的通病》一文里面提到:中国学生“好奇但不爱发问”“有问题往往拿去问同学,却不去问老师,因为他们怕自己的问题幼稚,惹得同学笑话;又怕问的东西简单,显得自己浅薄;还怕问得太多,让人觉得爱表现”。想想说得还很有道理,学生比较喜欢“老师发问他思考”。在高年级,甚至有个别学生喜欢“别人发问,别人思考,别人回答,我听听”的情况。那这些学生没有主动思考的习惯,喜欢被别人牵着走。在《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中,张老师说“发现问题更重要”。因为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推动实施实施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问题的提出是求知者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储蓄,主动地、新颖的、独特的、个性感知的展示。美国衡量教育标准之一: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的“有问题”。若把老师问住就算成功。布鲁纳认为:“学习者不应是新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爱因斯坦也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生从会发现问题到发现有质量的问题是一个逐步前行的过程,是需要进行长期指导,反复训练的。

1、提供发现问题的示范。

学生是从模仿开始的,如果教师善于提认知水平高的问题,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发现的问题质量也较高。因此,教师要言传身教,不仅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的发现问题做出示范。长此以往,在教师的熏陶下,学生潜移默化,发现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2、要发现得有价值。

问题的发现要“准”、要“精”。对认真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提问,要鼓励学生对一些查阅资料也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多提问。在学生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不仅要及时的表扬,还要让学生将发现问题的过程与其他同学分享,让更多是学生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3、教师要起到好的指导作用。

学生发现的问题可能在表述上不够准确,在把握上可能也不够精准。此时,教师要进行适时地点拨,指导学生把握关键。在学生闪烁思维火花,却是“雾里看花”时,教师的启发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积极引导,把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应用于课堂教学,为促进课堂更精彩的生成服务。

书好似读完、看完,但我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书中谈到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值得我们再次回味,再次思考。惟有反复不断的阅读,细细体会,用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才能更多地理解儿童,走近儿童,走进儿童的心理。

教育心理学的读后感 篇5

《数学教育心理学》是我们大学要学的一个科目,但读大学时,没有经过教学,没有实际的操作,所以当时读书时学得没有不好,现在,随着自己教学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越来越感觉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太薄弱,徐老师给我们看的书中,恰好有这本书,所以,现在,我又拿起这本书,细细阅读,虽然,还是感觉不是很能看懂,觉得很高深,但结合教学实际,还是有一些体会。

该书有一段话对数学老师出题(例题、习题、考题等)较有指导性,因为它介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哪几种深度,于是启发了我们可以出哪几种难度的数学题:

“如何判断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深度?标准大致有:

下面试着把这五个难度概括地予以表述,并略作些解释或补充:

(1)转述:即用自己生活化的语言表达教科书对知识点的严谨表述,目的是防止非理解性的死记硬背。比如“什么是加法对乘法的分配律?那就是:一个数去乘一个加式时,可以先一个个乘,再把每个结果加起来”。此时不必过分追求逻辑严谨性,能基本说对就可以了。

(2)揭示:把具体问题中隐藏的数学知识揭示出来。给出算式45-78+55=100-78=22,问:“这里运用了什么算律?”[45-78+55=45+(-78+55)=45+(55-78)=45+55-78=(45+55)-78=22,用了两次加法结合率、一次加法交换律]。又如可问:“你觉得最近全校各班之间的足球赛中有哪些数学知识?”

(3)变式:该书指出“变式可以区分为概念性变式和过程性变式两类”。

“概念性变式”有两种:一种是我们熟悉的,即符合概念定义但外表与标准式不同,如底边没在水平方向的等腰三角形;另一种即常说的“反例”,即外表相似但不符合概念定义,如有某两条边形成凹口的“多边形”(几何学里的多边形只指凸多边形)。

“过程性变式”该书没给出严格定义,我理解它是指“得出某概念或某原理的多种数学过程”。综合该书第118-119页和第166-167页内容,过程性变式无非是“化一为多”和“化多为一”两种:

化一为多:得出或表达概念、原理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如导出方程概念时,表示未知量的可分别是黑框、空框、任意拼音字母、最后是x,它们等价;又如从一般四边形变到正方形可以有多条途径,先变成菱形或先变成矩形等。

化多为一:把多样化的数学知识化归为一。如学了简易方程之后,争取把过去那些用算术方法做的题目化为用方程方法来做。又如弄懂只要会做分数题,百分数、比和比例之类的题就不难。

运用过程性变式的意义在两方面:一方面可让学生通过多种过程获得概念或原理,从而达到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对多样化的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记忆深、好应用。

(4)综合:让一道题里综合多个数学知识点。

(5)实践:设置符合实际生活情境的问题。

读书过程中,我们慢慢地就提高了自己的思想,充实了自己,即使培训结束,我都要坚持读书。

教育心理学的读后感 篇6

身为父母,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教育孩子读书、书写和计算。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用鼓励的态度帮孩子树立自信。正如诗人维吉尔说:“我能,是因为我相信。” ———摘记《儿童教育心理学》

每一个幼小的孩子都是一张白纸,他们思想单纯,行为可爱,喜欢和你分享自己所成功的任何一件小事。而往往在我以前的生活中总是不懂得去理解孩子,不知道和儿子分享他们的喜悦,无形当中就把他们的自信和能力否定了,这样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连自己最亲近的妈妈都不喜欢或不重视自己的“小成就”,其他人怎么还会喜欢自己呢?这几天在读《儿童教育心理学》这本书,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反思,对孩子要学会尊重,重视他们生活中的小细节,树立他们的信心,多对他们说几句鼓励的话。例如今天中午,两岁的小儿子把自己的玩具放到盆里洗了,用卫生纸擦干了,都放到阳台上给他们排好队晒太阳,当时的我正在准备下午上课的课件,他跑过来说:“妈妈,你看看我给玩具洗好澡了,你来看看,他们都睡觉了”,说着就拉着我的手向阳台走,当时我的心里很生气,看到洗漱间弄得乌烟瘴气,一大包的卫生纸被他这样糟蹋了,主要的是自己还有一大堆的工作没有完成,刚想要发火,小儿子又说:“妈妈我厉害吧!”看到一个两岁的孩子那种期望得到表扬的眼神,我压住火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说“宝贝会给玩具洗澡了,你是一个讲卫生的孩子”,孩子当时高兴的手舞足蹈,感觉自己的火气压得值了。

《儿童教育心理学》这本书中写到:在教育孩子时,最大的错误无异于对孩子的恶语相向,这样只会加剧孩子的怯懦。全书并没有完全读懂,但是仅此一点也是让我这个两个孩子的妈妈受益匪浅,反思好长时间。

心理学读后感


心理学读后感范文一

心理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心理学。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许多人来说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科,但人的生活主要是由人的心理与行为支撑的。无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是工作中的为人处世,都离不开心理学,我们都需要心理学知识的帮助。所以,认真学习心理学非常重要。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大学里除了课堂上老师教授知识以外,还会有很多专家、名家的各种讲座、报告,还有学生社团等各种的实践活动等等。这些资源要充分的利用,选择适合自己的积极参与,从中培养和锻炼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了解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必要的知识,加强体育锻炼。学会了解自我和接纳自我,进而认知别人、尊重别人,与人互助合作,从而给自己创建一个良好、健康的生活氛围。在学习中健康成长,从求知中获取快乐。

心理学读后感范文二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它运用非常广泛,医学、政治、哲理等等。它阐述的就是类似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互动原因。也就是说是基于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个体基于环境和社会中的发展过程的剖析。社会心理学最基本的是阐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个人或者国家世界环境的影响互动等。分析一种群体,就必然要先知道哪国的,哪省的,说什么话,有什么风土人情。这一群体都有些什么人,做什么事等。 群体内部的关系错综复杂,这里主要简单地说下大概。群体关系不管友情爱情亲情为基础,都以利益为中心。当然好听的说多了有时候会否认这种观点,但是超过了限度,最基本和最自然的本能就会显现出来的。在群体关系中各种不同阶层,其利益中心不一样,最大的限度也不一样的。

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来源:民族心理学、群众心理学、本能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直接来源于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它们构成了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最初形态。 早在1807年,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就曾论及不同于个体精神的绝对精神,此后哲学家拉扎勒斯和语言学家斯泰因塔尔提出,历史的主要力量是民族精神,并由此成为民族心理学的直接缔造者,现代心理学之父冯特深受黑格的影响,他历时二十年写出了《民族心理学》,他认为民族心理学的较为合适的研究领域涉及到由共同的人类生活所创造的那些精神产品,因此仅凭个体意识是无法对它加以说明的,它为创设现代社会心理学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群众心理学是法国早期社会学的直接产物,塔德的思想构成了它的主干,他用模仿理论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认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连犯罪也是通过暗示,模仿和欲望等社会原因产生的,他认为对群体行为最为成功的说明应该是个体的或心理学的,而不是社会学的。另一位学者迪尔恺姆的看法则恰恰相反,他认为社会的事情是无法还原到个人水平的,群体是一种结构形式,一种能够以不同于组成它的个人的方式进行思考,感受和行动的整体,因此社会心理学只能从群体开始并终至于群体。古斯塔夫的群众心理学是这两者折中的产物,他的观点在美国社会学家罗斯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并最终形成《社会心理学》一书。

本能心理学的创始人是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表现出从遗传因素而不是社会因素出发解释社会行为的倾向,而且体现出了浓厚的个体主义色彩。他沿着达尔文的进化论线索,探讨个体行为的动力问题,并将这种动力毫不犹豫地归为人的本能,他列举了求食,逃避,性与生殖,母爱等12种本能,并认为其中衍生出全部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上述便是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三大来源。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教育心理学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教育心理学读后感30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