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万物静默成迷读后感 > 地图 > 万物静默成迷读后感,2024万物静默成迷读后感
万物静默成迷读后感相关栏目
万物静默成迷读后感热门栏目
万物静默成迷读后感推荐
万物静默成迷读后感

(共 8826 篇)

  • 1、 毕业季之《万物静默成迷》读书笔记

    辛波斯卡的文字总是有一种很明显的抽离感,像一个躲在角落偷窥一切并偷笑着的小丑,也像一个位居云端俯瞰世间的上帝,她善于划开一切事物的表象,使它们的内在分崩离析,一切看起来血肉模糊,支离破碎,她也善于将一切事物内在的联系整合起来,组合成一个新的世界,她是理性至死的解剖者,也是感性至上的救赎者,宽慰者,她的文字之中绝望中透着希望,黑暗中一片澄明。

    下面选几个篇章,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微笑》一篇以嘲讽和戏弄的口吻和一贯的解剖式的语言述说了政治家微笑背后切肤的无奈和悲哀的狂喜,并影射到整个人类社会。整个人类社会是一个沉重的游戏,游戏复杂,目标遥不可及,结果仍不明朗偶尔你需要一排友善,发亮的牙齿,就是这种戏谑的语言,挑动着我们每一个神经末梢。我们的时代仍未安稳,健全到让脸孔显露平常的哀伤,更将读者推入绝望的深谷,我仿佛可以看到读者脸上那种欲露还休,进而扭曲的深深悲哀之感。最后她说,然而人类天生忧伤。就顺其自然吧。那也不是什么坏事。我读到这儿有些许释然,甚至觉得她这句话可以使整个人类得到救赎。

    《一百个笑声》一篇则写了一个小人物企图超越自身,追求自由的人生,嘲讽里带着深深的赞许,怜悯之余还带着鼓励,周围充满了笑声,作者躲在舞台后冷眼看着,却不时地咽一口水。他用眼睛仅能视物,他用耳朵仅能听音,他那公式化的陈述从来不乏犹疑,他让论点相互挑刺看似荒诞可笑的人物性格却有可能孕育着智慧的种子,一切都在未知中, 就看他怎么做!看似是作者的鼓励却透着深深的荒谬之感。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小人物进而思索全人类在宇宙中的处境。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是《对统计学的贡献》,一百人当中如果不会费时过久,乐于伸出援手者高达四十九人 个体无害,群体中作恶者至少一半的人为情势所迫时行径残酷者还是不要知道为妙公正不阿者三十五人,为数众多公正不阿又通情达理者三人值得同情者九十九人终须一死者百分之一百的人。此一数目迄今未曾改变。她通过统计学缺乏诗意的数字,为我们揭开惊人的人性真相。字里行间没有一丁点的评判,这种直白又略显残酷的写作方式更让人感到触目惊心。在这种带着眼泪的戏谑之余,还带着对人性的谅解和某种意义上的自我和解。

    在她笔下,一切轻盈的事物都变得沉重起来,一切沉重的真相也变得轻盈起来。她看清人性的真相,看清因果的起承转合,看清宇宙的运作原理,她从一粒沙中看到了一整个世界的倒影。

  • 2、 《万物静默如谜》读书笔记
    辛波斯卡这个名字是我在拿起《万物静默如谜》这本书时才知道的,尽管她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汗颜自己孤陋寡闻同时,要感谢本书扫盲功能。 这是一本简薄的诗歌译本,没有华丽的装帧。最初对作者的了解仅限于曾获诺奖的波兰女作家,甚至都不知道那些诗歌产生的时代及背景。加上觉得诗歌要不晦涩,要不无病呻吟,权当快餐读一下就罢了。 没想到一读就欲罢不能,粗看了一遍,又细品了一通。虽然有些涉及历史背景的篇章还不能深得要义,但作者对平常事物的描绘却深感精妙。 读完后,掩书感慨,辛波斯卡不愧诺奖的名头。她的诗,既有女性细腻的视角,又有男性的逻辑哲理;既有对小事物的微妙感悟,又有对大事件的精辟解读;既对世界全情投入,又保持适当远观距离。 从来以为诗人大都感性至上,从未想过诗人还能对世事、事物有这么精准的拿捏,无论是角度、宽度还是广度。从来没有想过周围平凡无比的情境,也能让人动容、沉思,无论是虫子、石头、时间、天空、衣服、梦境 在辛波斯卡笔下,看似对事物的简单、平淡、无奇、随意的描述,却蕴藏丰富体验,透露出来的信息与情感就象用各种精密仪器测量后得出的结果,如此妥贴精准。好比一杯纯净水,看上去如此干净、纯粹、透明,喝下去却能真切感受到沁入心脾的清凉、舒爽。此时真希望自己的英语水平能好些,不要通过翻译能直读原文,或许,还可以更纯粹些。 诗人诗作不少,但表达形式多样:有时给你一串数字,有时罗列一些场景,有时赞美有时嘲讽,有的拟人有的拟物,表达技巧繁复新颖,读来从不会觉得厌烦,不太文艺的我,从未这么津津有味地读过一本诗集,甚至还能读出诗人对美及美好的信仰! 不想举出一些诗句的实例子来印证以上感觉,因为这样的感觉无处不在。读完《万物静默如谜》,才知道诗是可以这样写的, 也不想多说什么,因为这时才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太过贫乏了,只有静默,才能真正感受万物之谜,只有静默,才能真正走进辛波斯卡的世界。

  • 3、 《万物简史》读后感

    通过阅读,我懂得了地球的形成;懂得了地球的周长;懂得了地球的质量;懂得了地球的年龄;懂得了地球的结构,而这一切,都是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的努力得来的!

    最近读了一本的科普书——《万物简史》,作者是美国的比尔·布莱森。

    这本书讲述了宇宙的许多奥密,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点到无限大的宇宙;从无数的元素构成我们的太阳系;从无数岩石构成我们的地球;从地球的诞生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一切都无比的神秘,无比的复杂,但这本书却从天文、地理、数学、化学、物理等多个方面来讲述这些事物,使它们成为有趣的知识。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二部——地球的大小,讲述了很多的科学家不畏艰辛、不断的对地球进行研究,这是人类的好奇心理造成的。诺伍德为了测量地球1度经线的长度历时两年走了330多公里;布格和孔米纳花了10年的时间证明了地球赤道略鼓,两极稍扁;马斯基林为了测量山的重量花了四个月的时间不断的计算;玛丽·安宁为了挖一块蛇劲龙化石花了10年时间。

    多亏第一代原子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不畏高度危险的工作,现在的我们才越来越清楚,地球是古老的。

    通过阅读,我懂得了地球的形成;懂得了地球的周长;懂得了地球的质量;懂得了地球的年龄;懂得了地球的结构,而这一切,都是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的努力得来的!

    生命!地球!宇宙!很多的知识都被作者用清晰的笔法汇集到此书。通过这本书,我发现了科学的有趣,我了解了宇宙,了解了地球,了解了生命,了解了万物!越了解生命,我越觉得生命的不易,越了解地球,我越觉得地球的珍贵,正因为科学家们的努力,我才能懂得那么多的知识。

    事物的发展和完善是靠着许多人努力奋斗来完成的,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努力学习科技知识,发明创造更多更好的事物!

  • 4、 万物简史读后感600字:读《万物简史》后感

    万物简史读后感600字 读《万物简史》后感

    《万物简史》讲述了宇宙中的许多秘密,从微小的粒子、原子的组成到生命的来源;从伽利略发明的单筒望远镜到现代化大型哈勃天文望远镜;从小小的单细胞到丰富多彩的动植物;它从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数学等几个方面解释了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就像一个百变魔盒。原子、粒子的组成、牛顿的万有引力、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这些纷繁复杂的科学概念通过科学家的讲述变成了非常有趣的东西。

    其中,我最喜欢生命这一节。生命是由无数个没有生命的原子集结在一起而成的,如果用镊子(当然很小)钳出身上的原子,人其实也就是一堆原子尘土。而且,只要是一个生命,就都是运气好得不得了:你每一个祖先都没有被烧死,被压死,被累死,被饿死,都能成功地找到对象、生儿育女,在每一个你的祖先身上都有一段传奇的经历并最终产生了你。每一个生命,都是来之不易的,而且,只要原子的排列出现了一点点的差错,哪怕是最细微的,你现在也许就是啃食岩石表面的海藻,或是像海象那样懒洋洋地趴在岩石上晒太阳,或是在海面上喷一口气,然后钻到海底十八米的深处去吃一口美味的蚯蚓。既然生命是如此不易,我们当然要利用好自己的一生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帮助社会进步,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

    这个世界,还有很多很多鲜为人知的秘密正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追求,而那些答案和剩下的未被人发现的秘密,还藏在那黑洞洞的宇宙深处中,人类目前已知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想要得到那些藏在更深处的秘密,只有让我们一起去学习,去探索。

  • 5、 万物简史读后感

    篇一:万物简史读后感

    这些天在看一本书——《万物简史》。拿起来厚厚的书,今天看完,他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那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那里去?”这一千古命题做了精确的阐释。让我了解自己的存在是多么的万幸,准确的说是无数个万幸成就了今天存在的我们。我们坐在电脑旁,敲打键盘表达独特的自我的时候,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祖先,他们一步步的小心翼翼又谨慎的进化成就了现在相对高尚的我们。否则也许现在的我们是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又可直立又可潜水的两栖动物呢!也感谢地球为我们提供了危险又赖以存在和生存的空间!

    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地质学家、化学家等等,为了了解和探索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曾经在课本上看到的那么简短的一句话,一个看似简单的公式。在百年前,是经过了那么漫长而艰苦的实验、讨论、证实才找到相对的真理!甚至是牺牲了生命换来的。同时对于科学家们遗憾的是自己的科学结论往往都是在老年或过世之后才被肯定。

    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让我在惊讶了解了万物的存在和发展,同时也让我感觉存在的不易、幸运与责任!

    篇二:万物简史读后感

    在最近,我新读了一本书,书名叫《万物简史》。说实话,我从来没有读过这么科学,这么生动,这么令人叹为观止,能让人真正学到知识的好书。

    这本书以世界万物为主题,从大到无边无际的宇宙,到小地肉眼根本看不见,但是却起着重要作用的质子;从我们依赖的地球,到地球上的化学元素;从一些伟大的发明和人物,到威力巨大的自然灾害;从令人惊叹的生命进化史,最后又到了被我们人类统治的糟糕的地球。所有的数据都详细而精确,汇聚了所有科学中的真理,语言生动有趣而优美,几乎到处都运用到了一些修辞手法,不禁引人入胜。

    我特别喜欢读一些有关生物的书,《万物简史》正好是我的最爱。不过,与其它书不同的是,我还特别感谢这本书,是它让我知道了,科学是如此引人入胜,让我不知不觉遨游了知识的海洋,探索宇宙与世界的奥秘,思索人类的未来······谢谢它让我知道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科学结论及数据,如在二叠纪的生物大灭绝令95%的生物退出了生命的舞台,一个字母i上面的点里面有2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个质子!

    特别感谢本书的作者——英国的比尓·布莱森,也特别感谢《万物简史》,是他们给予了我这一个缤纷绚丽的科学世界。“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

  • 6、 《万物生长》读后感

    《万物生长》读后感(一)

    本书的开篇是这样一段话:

    世界上有两种长大的方式:

    一种是明白了;

    一种是忘记明白不了的,心中了无牵挂。

    所有人都用后一种方式长大。

    我觉得我已经长大了,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但当我翻开《万物生长》,

    认真看秋水从高中毕业到博士毕业的从初恋到女友到老婆的这段真实中夹杂着几许虚构的故事时,

    我觉得自己重新长大了一次,我被感动了,我感到我心里的某跟弦,被拨动了。

    我最喜欢的是第十八章。因为我看到了我大学时光的影子。

    秋水念的是医学系,我念的是生物系,我们都学过动物植物生物学,无机有机化学,还有一堆数学物理。

    当初那么头疼的科目,在冯唐笔下却如此有生气,如此灵动。北大之于他,又何尝不是厦大之于我?

    我想起自己早上7点起床,乐呵乐呵的背着起码8本书然后汽车走路去上课或者去上自习的情景。

    我想起自己酷爱在学校图书馆三楼外语书架旁边的隐蔽小桌子放下书包,然后摊开书小睡20分钟后醒来,习惯性检查一下自己有没有流口水,然后喝口水开始看书的情景。如果你恰好看到了我,应该发现我一边的脸颊和耳朵潮红,脸蛋上有一排均匀的锯齿印。

    我想起一路的凤凰花,想起翠湖,想起偶尔飞落的鸟屎,想起夜幕降临时独自拿本书在长廊上朗读的情景。真的仿佛就在昨日啊!

    也许每个人看了,都或多或少的能重拾起一些大学生活的点滴吧。当然,我想起的更多是在英国时候的场景,就让我慢慢想吧。时间很快,我去年5月17号回的国,转眼间已经快一年了。不知道明年这个时候,我会在哪里,在做什么,跟谁在一起,在想些什么。还是留给时间去解答吧。

    《万物生长》读后感(二)

    看了《万物生长》,个人感觉,电影比原着更加闹腾,冯唐眼里的柳青,王小波眼里的吴清扬,王朔阳光灿烂的日子,石老康的晃晃悠悠

    每男人缅怀的,是那个时代,也是一种情怀

    当文艺片遭遇商业时代,它必须妥协,要知道,这是一个无利不起早的金钱世界。电影中,作者的感觉与自说自话的虚空缥缈少了很多,笑点很多,少了那份说不出来的苦涩超然,更接地气了。

    范冰冰的演绎的确实差着事儿的,对比汤唯的《黄金时代》,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呵呵,各花入各眼吧。汤唯是我的女神,没露胸没露屁股,但就是迷人,其实,喜欢一个人从不需要理由。记得《大话西游》里那句经典的废话不?:需要吗?不需要吗?需要吗?

    曾经有一个中国导演说她,是中国唯一一个看起来像读过书的艺人,这话,我不置可否。

    总觉得还差

  • 7、 万物简史(精选范文)

    《万物简史》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奥秘,在这一段段令人咋舌的文字的背后,是无数个科学家们为追求自然真理的付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随着作者,一同在万物历史的长河中遨游着。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在此之前,我也读过许多科普名著,但是它们都比不上这一本书,我认为《万物简史》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科普类旷世巨著。作者比尔·布莱森用幽默风趣的写作手法,写下了一段段精彩的文字,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像是在枯燥乏味地浏览书中的故事,而像是在与作者对话,加入了“比尔·布莱森旅行团”跟着导游乘坐时光机,目睹了历史上伟大的一幕幕,进行了一次别样的穿越旅行。文章描写细腻,把每一位科学家的外貌,动作描写得格外细致,把每一个伟大的瞬间都用慢镜头的形式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让我读得流连忘返,最后使大家不禁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想,这应该就是作者的初衷吧!正如作者所说:“一个星球,一次试验。”世间万物大概都是造物者的杰作吧,读了这本书,我好像置身在历史的长河中,去领略这引人入胜的试验。

  • 8、 读《万物简史》有感

    读《万物简史》有感 《万物简史》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奥秘,在这一段段令人咋舌的文字的背后,是无数个科学家们为追求自然真理的付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随着作者,一同在万物历史的长河中遨游着。 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 在此之前,我也读过许多科普名著,但是它们都比不上这一本书,我认为《万物简史》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科普类旷世巨著。作者比尔布莱森用幽默风趣的写作手法,写下了一段段精彩的文字,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像是在枯燥乏味地浏览书中的故事,而像是在与作者对话,加入了比尔布莱森旅行团跟着导游乘坐时光机,目睹了历史上伟大的一幕幕,进行了一次别样的穿越旅行。文章描写细腻,把每一位科学家的外貌,动作描写得格外细致,把每一个伟大的瞬间都用慢镜头的形式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让我读得流连忘返,最后使大家不禁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想,这应该就是作者的初衷吧! 正如作者所说:一个星球,一次试验。世间万物大概都是造物者的杰作吧,读了这本书,我好像置身在历史的长河中,去领略这引人入胜的试验。

  • 9、 读《万物有灵》有感
    一个国家伟不伟大,其道德程度如何,是可以由这个国家如何对待动物这一点来衡量的。 ——印度圣雄 甘地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读到严谨、优雅却有力的文字。其中的力量,源自于作者对人类所保持的可耻的种族观所做的温和却果敢的抨击。在生命的大家庭中,我们是动物世界里永远的婴儿,因此,我们需要其他生物来告诉我们,我们是谁。 chapter 1 动物有灵魂吗 我与书的作者一样,认为动物是有灵魂的。这本书的作者不是一位动物学家而是一位牧师,所以可能他书中的宗教类言论大于科学类,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书的内容远比寻常的科学研究报告来得生动有趣,深入人心,更会引起我心中的共鸣。关于“灵魂”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灵魂,是在我们活得最战战兢兢且奋发专注的生命阶段里,隐身于各种艰困及脆弱时刻背后的力量。它让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自成一个小宇宙,并且以某种程度反映那完整的世界,而不仅仅是宇宙中一个无意义的碎片。 作者希望通过讨论不同层面的动物体验来探讨动物与人的联系,从而引发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其他的物种,关心我们共同的家园——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 事实上当人们问及动物是否有灵魂时,事实上也在问:他们是否也会努力让生活不只是单纯的奋力求生,而是能活得有尊严、活力和质量。 chapter 2 生命都有终点 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有离开世界的那一天,不论在漫长或短暂的一生里都经历了些什么,最后我们都会抵达相同的那一个终点——死亡。 正如作者提到的一只低地母猩猩可可和大象泰瑞莎和崔斯那样,并不是只有人类才会意识到死亡,并不是只有人类会对死亡产生悲伤痛苦的情绪。可可会因为宠物猫球球的死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涉及“猫”的事物表现出“伤心—皱眉”的手语情绪表达。象群会因为一头象的死亡会为它默哀,建造安息之所,并且相互安慰。可见动物对同伴的死去也同样会产生强烈的情感。既然动物也会心碎、痛苦,那么当我们人类肆意残杀动物时,是否应该多些慎重少些冷酷。作为深切思考过死亡与人生意义这类问题的人类,其实在早期的宗教传统中就有表现出对于动物的关心。例如“罗摩衍那”“不害”;佛教;耆那教徒;《希伯来圣经》等。这些宗教经典,我基本只听说而并没有看过,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是十分符合实际的。 凡是生命,必有终
  • 10、 万物静默如谜(精装纪念版)读后感500字(3)篇

    第一次读辛波斯卡的诗集,充满了感动和惊喜,每一首诗都包含着作家的思索和探究,关于人性,关于时间,关于自然……她思维活跃,又不失一丝的随意,实属难得。

    辛波斯卡是波兰诗人、翻译家,是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96年)的女诗人、第五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作家,美称“诗歌界的莫扎特”,其诗作被称为“具有不同寻常和坚韧不拔的纯洁性和力量”。认识她于《为你读诗》公众号的推送中,记得当时讲的是本书里的《三个最奇怪的词》。

    诗人拥有一种奇异的天赋,日常生活所见之物,却写出全新的视角,生出独特的理解。她会俯身以谦卑的姿态与万物交流,往往以见微知著的文笔,在幽默的口气中呈现出智慧的闪光。

    清晨四点,看起来是一个很普通的时间点,却被诗人赋予了多种特殊性。

    既然关于未来,看不到哪怕是一丁点的希望,没关系,关注现在就好了,所有的现在都会成为过去,所有的过去都会成就未来。

    “这里”——把握当下,诗人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这层意思,充满创意性和想象力。

    关于良知,她说:

    关于一见钟情,她说:

    关于生命,她说:

    生命是一个单行道,由这头走向那头,无法重返,也不能再走一遍。

    死亡是崇高的,谈论死亡的不能只有哲学家,普通人最应该关注死亡。“未知生,焉知死”并不能阻挡人类对死亡的探索。

    无论是哪一位诗人,他终会关注死亡,但更关注的还是诗本身,也会把诗当成生命中的一部分。

    可爱的辛波斯卡说:

    对许多人而言,诗真的像“救命的栏杆”。辛波斯卡是懂得诗和生命的况味的,当她这样说:“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

    写诗,需要灵感,在“诗人与世界”的篇章说说道:

    灵感总会在一瞬间路过,抓住了,便可能成为一种惊喜,人——普通人,也要热爱生活,时常拥有一颗爱众生的心,且不忘想象和期盼。

    辛波斯卡n连续看了辛波斯卡两本诗集,《万物静默如谜》和胡桑译的这本《我曾这样寂寞生活》。许多诗人偏爱用文雅的词语,甚至引入古语,与日常造成一种疏离,以此营造出美感与诗意。但辛波斯卡不是,她喜欢用数字(甚至科学计算的过程)、各种博物学词汇、万事万物的名词,没有什么不可写,所有现代词汇,不管优美或寻常都可列入她的诗行,自然地显现。据说她的第二任丈夫是小说家,她平时阅读的非诗集的杂类书籍远比诗歌多,难怪她给我们的印象如一位博物学者、一位人类学家、一名诗人的三位一体形象。她追求的不是单一美感,而是众多事物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性,而这种

  • 2019-09-21

  • 2023-01-26

  • 2021-09-11

  • 2019-10-09

  • 2019-09-1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09-23

  • 2021-11-11

  • 2019-10-22

  • 2019-10-29

  • 2021-08-02

  • 2019-09-23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10-24

  • 2022-09-20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1-06

  • 2022-11-30

  • 2019-11-08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0

  • 2023-06-07

  • 2023-05-07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0-11

  • 2019-10-28

  • 2019-10-17

  • 2023-05-05

  • 2019-09-19

万物静默成迷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万物静默成迷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万物静默成迷读后感、2024万物静默成迷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