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 > 地图 >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2024《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相关栏目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热门栏目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推荐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

(共 5676 篇)

  • 1、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12篇

    看电影或者看视频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会涌现很多感触。观看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情节中。写观后感是一种提升我们作文能力的捷径。写观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12篇。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 篇1

    今天,学校的仁爱讲台给我们介绍了一部极具教育意义的影片《死亡诗社》,在一个充满了凝重风格的学院里,一群本应是朝气蓬勃的少年在传统教育的渐染下成为了一群循规蹈矩的传统学生。但是不曾有人怀疑过它的教育模式,不曾有人有过反对的声音,直至这位反传统的教师——基丁的出现。这位老师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给他的学生带来了思想上的启迪,也给众多的人们以更多的思考与反思。

    剧中最具鲜明性格的两个人——尼尔和托德:一个诚如“仲夏夜之梦”中的精灵:热情洋溢、向往自由,充满了青春的朝气与活力;他那颗充满了理想而又好奇的心是那么强烈的渴望得到理解和释放。但是,“只有在梦中,人才能真正的自由,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那么一个鲜活而又旺盛的生命只有怀着如此的信念让自己魂归天堂才能真正成为精灵的化身。看到那一幕,我们不禁潸然泪下,心肠纠结。到底是什么夺走了可爱的尼尔那年轻而又热情的生命?人们将矛头指向了基丁老师,这个冲破了目标模式“工具理性”的藩篱,尊重并鼓励学生发展自我个性、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人生真谛的人!

    尼尔的死令所有的人心痛、甚至愤怒;基丁老师为此而被迫离开更使人心灰意冷。就在人们以为看不到希望的火花之时,“船长,我的船长!”曾经那个胆小、懦弱而又沉默寡言、只知发奋学习的托德让人们重新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那些勇敢的站在桌子上的“托德们”眼中所闪现的希望之光。“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基丁老师向他的学生介绍这些有思想的诗歌,提倡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不仅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使他们中的一些人从“死亡中醒来”,也给我们以巨大的心灵震撼和对传统教育的反思。

    传统的教育模式也许会因为高升学率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拥护,但是一群群鲜活而又充满生气的、本应该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生却在无形之中被钝化了。人不是机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世界,都应该受到尊重和肯定。所以,在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

  • 2、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范文汇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看电影,每当观看一部作品之后,都会对剧中的情节难以忘怀。其实写观后感和写读后感是差不多的。写观后感要能把握住作品里的深度内涵,你是不是正在为写观后感而头疼?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我们整理的“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范文”,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范文(篇1)

    一直以为所谓“活着”就是有呼吸,心会跳;一直以来也不曾懂得何为“有的人活着,但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

    但他却活着”。直到今日,在影片《死亡诗社》划过我的眼球后,这些原本坚固的定义“土崩瓦解”,曾经的不解如今也豁然开朗。突然明白,原来人可以这样“活着”,亦可以如此“死亡”。

    “死亡诗社”乍闻之下,另我毛骨悚然,但无奈于作为一个学生的责任,我怀着恐惧与期盼的心情打下那几个字快速的按下enter键,画面定格的刹那,眼不自觉的闭上,再缓缓的睁开,看着一幅幅清晰地画面,没有丝毫骇人的场景,心也随之回归到原来的位置,随着画面不停的更换,或明或暗,人也跟随它的节拍而动,或喜或悲,不觉间时间滑向终点,宣告它的结束,但脑海里却仍停留在:陆续高耸的学生们口里都喊着一句似无意义有富含深意的一句话“噢,船长,我的船长”,心里顿时波涛暗涌。

    是他,那个叫做“基丁”的老师让我十几年来第一次审问自己存在的意义,从出生到现在,一直都按照贯有的

    方式“活着”,从来不曾问过自己为什么,因为它早已在脑海中定型:本来就这样。也从不曾想过最终的目的,只因别人都如此,即使自己根本就不想这样,但也得努力让自己与别人平行或相近。现在想来这是多么的悲哀!哲学上说世上没有两个相同的事物,曾经深信不已,但如今看来或许它或许不能那么绝对,就像人一样,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却有那么多人相:都用着同一种方式在活着,只知一味的向人看齐,从来不问问自己那是否真的是自己想要,或许是从不曾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个人竟不知自己活在世上的目的,那他跟死了有何区别?是他,基丁,让我明白其实自己是“特别”的,我有我自己的人生轨迹,拼尽所有为的只是得到一个与别人同样的东西,而它却又本非己欲的东西,那样的人生不值得喝彩。

    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是一个新的开始而非延续,他有自己的人生轨迹,虽有碰撞但不纠缠,始终向着自己的方向就像一艘航行的船,目的地或许是千万条船的,但走过的路始终是不一的。基丁老师或许是希望成为学生们的

  • 3、 [参考]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范文精选

    电影是社会生活的缩影,也是各类艺术的结合体,不仅如此,心中经常还伴随着感动和见解,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自己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你是不是在想怎么避免写出一篇千篇一律的作品观后感呢?写好一篇作品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栏目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范文,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范文 篇1

    初听到这个题目,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是一部恐怖片,还频频猜测剧情。带着猜测和疑问观看了这部影片。

    这是发生在美国大学里的事情,这所大学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这位老师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这时发生了……最后的结果也是令我们出乎意料的,学生死了,老师走了,诗社散了,一切又回到了从前。

    在这部影片里,我比较欣赏基廷老师,他通过诗歌解放了他们的思想,教会他们如何思考,教会他们如何做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而不是墨守成规,教条死板的书本“奴隶”!遗憾的是,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基廷却很少出现,即使出现,也是以一个忍气吞声的形象出现,被校长和尼尔父亲训斥得没有半句怨言。他虽然有着浪漫主义的思想,却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失败的。但他同时又将自己的思想传递给他的学生,让他们敢于背着学校成立自己的社团,敢于在校刊上发表文章要求放女生进学校,敢于冒着被打的危险大胆地追求自己喜爱的女孩。当原本最为胆小怕事,最为循规蹈矩的托德第一个站到桌子上高喊着“船长,我的船长”并带动其他人一起为基廷送行时,他事实上已经成功地教育了这帮学生!

    同是作为教师,这部影片的教师形象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迷惑,自由、开放、融和与意外的结果给人很压抑的感觉。在同情基廷老师的同时,更多的是欣赏他的教学方式和做人原则,在这一点上他是成功的,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虽然基廷老师最后无奈的离开了学校,但是我相信这群学生会永远记住他的,我想作为老师就这一点也就够了。在完美中留有遗憾,我想这就是这部影片成功的地方吧!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范文 篇2

  • 4、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1000字系列

    电影在社会的发展中有着一定的功能和影响,每次观看完一部作品之后,心中都会感触颇多。想要珍惜这份感动,最好的办法是撰写一份观后感。好的观后感能够打动人心,引发读者的共鸣。那么如何写出受读者欢迎的作品观后感呢?由此,栏目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篇1)

    今晚观看电影《死亡诗社》,引发了许多我对于应该如何教育这个问题的思考。

    校长先生的保守,是家长和社会利益的代表,他们从社会的最基础的思想出发,他们的思想,在代替年青一代人的思考,他们用他们固有的经验设来年青一代的未来,是为社会创造平庸者。

    基顿先生的新颖的诗学课程,让我很受感触。他用很形象的行为来表达抽象的理论,比如让学生站在桌子上,来说明换一个角度,看到的世界就会不一样;用自己的步伐走出真实的自己,在真实的基础上,需要走的与别人不同,因为用平庸的大众的眼光,看到的任何的世界都是一样的。

    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死亡诗社”。“死亡诗社”是一个象征,一种理想。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诗情,让情绪自由流淌。所谓“死亡”是册许的死亡,是规整,呆板的庸常人生的死亡。这种“死亡”境地是影片的灵魂所在。影片的最终,以尼尔的自杀,基廷的被革职告终。死亡诗社消解于秩序之中。这说明基廷向传统教育制度挑战的行为是秩序所不允许的,甚至是不能容忍的。这部影片的最激情一笔在于结尾:基廷先生即将离开,tod在校长面前,跃上课桌,大叫“船长,我的船长”。在恢复的平衡之后的不平衡:死亡诗社解散了,老师离开了,但是其充满人性的自由思想已经发生作用,从最胆小到敢冒大不韪,tod的变化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表面上,人可以回到常规生活中来,但接受过自由思想点化的心灵却永远闪着特别的光泽。

    做你自己,换角度思维,在这些细化的内容中,我看到了真实,也看到了不论是做任何一个超越大众思想的行为,都是会受到很多的质疑。如何在质疑中坚持自己?坚持自己的想法?是我今后值得思考的问题。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篇2)

    今天,学校的仁爱讲台给我们介绍了一部极具教育意义的影片《死亡诗社》,在一个充满了凝重风格的学院里,一群本应是朝气蓬勃的少年在传统教育的渐染下成为了一群循规蹈矩的传统学生。但是不曾有人怀疑过它的教育模式,不曾有人有过反对的声音,直至这位反传统的教师——基丁的出现。这位老师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

  • 5、 电影死亡诗社影评

    电影死亡诗社影评(一)

    这其实是一部诗意的电影,却有着一个如此阴冷的名字。dead poets society,让人在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会误以为是惊悚片什么的。片名本意应该如片中所描述的那样,是古老的,已逝去的诗社之意,可却被译者硬生生的翻译成了死亡诗社(虽然有人会觉得有一种为理想而死之意在其中,但是我并不赞同),所以相信更多人如我一样更偏爱“春风化雨”这样如片子本身诗意却贴切的译名吧。

    这部被誉为影史百大经典之一的片子,所谓经典永不过时,即使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让每个人或多或少找到自身的影子。让曾经年轻和正在年轻的内心泛起涟漪。这种影响永远不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反而越发熠熠生辉,而这也正是这部片子的魅力所在。赞美的话无需再多言,只是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罢了。

    古今内外,对于老师这一神圣的职位,大家给予了应有的赞美和敬重,而这种赞美和敬重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种期许。何为老师,韩愈在“师说”中言简意赅但深刻全面的阐述了老师的定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含义不过如此,看似简单却任重道远。大多数老师做到了”传道授业“,却并没有真正”解惑“,这种”惑“不光光是学业本身,更多的是关于人生的”惑“,而这样的惑并不是人人都能解开的,老师也是凡人,老师也有惑时,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想想韩愈真是一位智者,他早已一语点破了传统观念中对老师的过分迷信的思想,认为老师是无所不能的超人,而实际上老师不过是比学生早闻道罢了,而学生也一定有比老师强的地方。

    显然,keating老师如此受学生欢迎的原因,恰恰是他解了惑。这种惑,其实每个人的学生时代都会有的,“读书是为了什么?”“我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会困扰着每一个人,但是孩子却并不一定能找到答案,更多的情况是自己在摸索,或者如同neil一样,虽然也有过自己的爱好和想法,但是却不得不听从家长的旨意,走着他们为孩子设计好的道路。直到如keating这样的老师出现,他们的隐藏在内心的惑,才真正解开。keating老师教学的中心思想,就如他经常强调的一样,”seize the day“,(补充一点,我不太赞同译者翻译成”及时行乐“,相信大多数人看到的都是这个翻译吧,虽然意思上没太大差别,但是语言总是会有自己特点和文化背景,这样翻译的中文总会让我有一种和影片的基调格格不入

  • 6、 《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群在威尔顿预备学院上学的学生和一位名叫john keating的老师。john keating老师提倡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鼓励学生用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让学生们喊他oh , captain , my captain 而不是老师,甚至让学生们把课本上的前言全都撕了。john keating老师独树一帜的教育方式,给这个学校增添了一分生气。但学校却很不喜欢他,因为威尔顿预备学院是以他凝重的风格受到当时人们的尊敬,这个学院的教育模式是完全固定的,单调且束缚了学生们的思想,因此他的教育方式被评为非正统的教育方式。

    他引导着孩子们重建了死亡诗社,他让他们用自己一瞬间的灵感来创作诗篇,让他们拥有自己的主见,而不是一味的跟着别人做事,不经过自己的思考。他让一群胆小的孩子变得胆大开朗。

    todd原来是班里最胆小的一个同学,后来因为john keating老师的鼓励,渐渐变得开朗起来。

    john keating还鼓励了一个叫neil孩子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演戏,演了一场很棒的戏,而不是像原来一样做一个只听父母话而不敢做自己爱的事的男孩。但neil最终自杀了,因为他的父亲想让他上哈弗然后当一个医生,而neil自己却想做一名演员,却征求不到家人的同意。校方用开除作威胁来逼其他几个neil的同学签字,并开除了john keating老师。

    我认为john keating老师唯一没有做好的就是没有教好学生们怎样处理事情、压力,而neil就没有经受住来自他爸爸的打击,开枪自杀了。

    《死亡诗社》这部电影中的john keating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告诉我:做任何事都要有激情,做事要有新意,做事不仅需要勇气还要聪明我感谢这部电影!

  • 7、 死亡诗社观后感

    【篇一:《死亡诗社》观后感】

    所谓经典必是值得人们反复温习的。《死亡诗社》就是这样一部能引起育人者反复思虑的电影。

    自由与规则之间似乎总是一对矛盾。就如同电影中的校长,他所象征的就是一种规则。而深受学生喜爱的基廷老师则是自由精神的体现。从电影所要表达的主旨来看,似乎更加青睐与颂扬基廷老师的自由主义精神,甚至会让人产生一种误解,自由和规则是完全对立的。但其实规则与自由之间是应该能够找到一种平衡点,从而达到对立统一的状态。当然,乍看之下,基廷及其学生的所作所为相对传统来说是叛逆的,但这种叛逆行为本身并不是对所有规则的否定与反叛,而主要集中于对教育中僵化、禁锢人的思想部分的抗争。比如撕去教科书前言部分的那段场景,基廷所要学生们撕去的并不是文学艺术作品本身,而是要学生们撕去抑制学生想象力的封条。社会需要规则,学校也同样需要规则。遵守规则既是一个社会、集体正常运行的保证,也是人的基本品质的反映。正如上海世博会,我觉得留给中国人最大的精神财富,可能正在于培养了中国人的规则意识。甚至有人开玩笑的说,经过世博会之后,中国人不但懂得排队,而且还能排9个小时的队了。这些规则不仅不影响人们思想自由的发挥,而且更是保证了每个人个性思想、创新精神的拓展。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区分的是,校长所谓的规则并非我之前所讲的规则,他只是在假借规则这一名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最后男孩之所以要自杀的原因,并非是他触犯了什么清规戒律,而只是因为他没有走家长、学校给他规划的那条经济仕途而已。为了自己喜爱而终究因为现实中重重压力之下不能得到的戏剧表演,他选择了自杀。因此校长所代表的是保守和守旧,特别是在精神层面上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抹杀。他对学生的教育只是将学生通过一个标准化的流程,输送进名牌的大学。他所要维护的已经不是学生这个受教育者本身,而是他所赖以生存的学校的名声。与其说他在培养学生,还不如说他是在生产一件件待价而沽的商品。回想当下社会的种种教育问题,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想这可能才是这部电影所要带给我们的一些值得考量的东西。当然教育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社会问题,它是整个社会发展状态的真实反映,这些问题的产生我们不能简单的归咎于某一个具体的个人,甚至于我们有时候明知存在问题但是还要迎合它,因为我们确实真实的活在一种还不完善的规则之下。看来,规则这个名词本身是没有好坏的,只是我们需要去创造更加适合人类发展的规则,而

  • 8、 观《死亡诗社》电影有感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

    我一直对中国大陆以外的教育很好奇:别样的文化下、别样的社会形态下,人是怎样成长的?于是,看电影,得到一些了解。即便是看其他题材的电影我也不由自主地会留意于学校教育的内容。

    《死亡诗社》,果然名不虚传,很吸引我,一遍又一遍地看。那些动人的场面深深留在脑海里。影响最深的是基廷老师领着男孩子边踢足球边诵读诗歌。

    无论战斗胜利与否,都要迎着敌人英勇向前,男孩在他的大声敦促下喊出诗句,把球大力开了出去。

    要做一个世界水手,驶向所有港口,

    要做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爬上绞架,迎着枪口,要面不改色;

    从今以后的生活,增添了诗的乐趣;

    男孩们一个接一个喊着基廷给他们的纸条上的诗句,并把球开了出去。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放不开手脚的男孩,基廷敦促着:大点声,盖住音乐,我听着不够英勇!来吧,先生,感情充沛点。同时脱掉了外套,参与到了踢球。男孩们一开始是拘束的,到后来领悟到老师的用意,藏在身体里的活力迸发出来。

    此情此景,令我暗暗叫绝,这老师怎么想出这样契合学生们成长的绝招。孩子们在老师的启发下显现出了无穷的活力。喊出诗句的同时,男孩们理解了老师的用意,诗歌的意义在踢球中自然显现,诵读的本真在少年挥洒激情中体现。诗歌的意义灵魂迸发出的欢歌。诵读身心的奔放,绝不是纸张上文字的那份单薄。那一刻,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如神一样的澄澈英勇。

    基廷还鼓励他的男孩们站在桌子上并告诉他们换个角度看这个世界会很不一样,男孩们一开始迟疑着,从来没有成年人这样引领过他们,到后来尝试着站在桌子上俯视,他们站在上面的时候自然表现出一种自信、神气;基廷在中庭场中以走路的形式让大家明白一致性,同时也要大家保持个性,还鼓励学生不要害怕恐惧,要树立信心。

    一幕幕,基廷以他最真诚的的心灵引导男孩们更接近内心,引领学生感受真正的精神的成长。

    基廷何以能做到这样动人?是他的真诚。诚之者,天之道也。诚之者,教之道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不精不诚,不能育人。不诚,不会体察到学生需要什么,不会辨析要教给孩子什么。不诚,只能是传声筒,没有教育力量;不诚,老师仅仅是所从事一种职业,并不能履行其真正的职责。

    韩兴娥是真诚的,她认为学语文要有丰厚的积累就领着孩子这样学语文,她所做的绝不为成名。雷夫是真诚的,否则无法参透真相。他的奇迹是真诚面对教育面对孩子的成长创造的奇迹。我们第一线的老师应该真诚的面对学生,想想自己能

  • 9、 《死亡诗社》观后感范本

    观后感是写欣赏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普通的评价。观看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情节中。我们的可以在影片中感受到自己内心的一片净土,此时就可以写一篇欣赏好剧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观后感写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死亡诗社》观后感范本”,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元旦期间看了《死亡诗社》,觉得这个影片拍的很不错,值得一看。但我不明白为什么这部影片被当作教育影片被广泛推荐给一线教师看,是为了向基丁老师学习吗?基丁老师的教学方法的确很新颖并且值得借鉴,但他却把好的教学方法用来教了不合适的学科和不合适的对象。

    坦率地说,影片的悲剧结局基丁老师应该是负有一定责任的。基丁老师如果去教授一些表演艺术类,或者是如何写作的课程,应该会是一位成功的老师,可是他的学生偏偏是要上耶鲁,哈佛,将来成为牙医或律师的未来社会精英,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外显的激情是危险的。

    这里又要提鲁迅的“黑屋子”命题,把关在黑屋子的人叫醒后却没有能力打开黑屋子,这岂不是更残酷的事情?对此鲁迅没有给出答案,也许这是大家都猜不透的难题。同样,鲁迅也是非常反对青年学生上街游行的,以免被某些势力利用,充当了炮灰。对此我是同意的,有时理智看上去是不近人情的,但却是正确的。

    而基丁老师就是充当了“叫醒者”这样一个角色,而当他的学生被开除,自杀,甚至到后来自己也被辞退时,他对此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悲剧发生。而最后站在桌子上大喊“我的船长!”的同学们,结局也会是被开除了,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一定是这样的。

    我想,基丁老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激情,却没有告诉孩子们如何去掌控激情。对于这些青年学生来说,如何掌控激情,让激情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也许更重要。

  • 10、 观电影《死亡诗社》有感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所谓经典必是值得人们反复温习的。《死亡诗社》就是这样一部能引起育人者反复思虑的电影。看完《死亡诗社》以后,带给我很大的触动,也促使我深入地去思考一些问题。

    自由与规则之间似乎总是一对矛盾。就如同电影中的校长,他所象征的就是一种规则。而深受学生喜爱的基廷老师则是自由精神的体现。从电影所要表达的主旨来看,似乎更加青睐与颂扬基廷老师的自由主义精神,甚至会让人产生一种误解,自由和规则是完全对立的。但其实规则与自由之间是应该能够找到一种平衡点,从而达到对立统一的状态。

    社会需要规则,学校也同样需要规则。遵守规则既是一个社会、集体正常运行的保证,也是人的基本品质的反映。当然,乍看之下,基廷及其学生的所作所为相对传统来说是叛逆的,但这种叛逆行为本身并不是对所有规则的否定与反叛,而主要集中于对教育中僵化、禁锢人的思想部分的抗争。比如撕去教科书前言部分的那段场景,基廷所要学生们撕去的并不是文学艺术作品本身,而是要学生们撕去抑制学生想象力的封条。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规则给人自由,就如过马路要严格遵守红绿灯指挥,否则就会人车混杂,谁都想先过,结果谁也过不了,这就是规则给人自由的真谛。作为校长如何在规则与自由之间寻找一种平衡点,这是一门艺术。把握好规则的度,那么这些规则不仅不影响人们思想自由的发挥,而且更保证了每个人个性思想、创新精神的拓展。

    我不惮以最美好的心态去欣赏这影片,不想它还是在我的神经深处使我感动,尽管这已不是第一次观看。我突然觉的,人的一生没有比遇见一个好的老师更重要的事,以至耶稣呼召彼得时,彼得就丢了自己的渔网跟随主了,他知晓这是一位好的拉比。我无意在老师身上堆砌更多的责任,以至先生们惟恐自己误人子弟。只是,人是如此的被动才能知晓某些东西,而那些出自我们体内的自身的想法原来是那么机械而懒惰。

    阿多诺说:在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可耻的。自然地,在天安门广场前写诗也是可耻的,以至,在我们的教育体制内写诗也是可耻的,在应试考卷上写诗也是可耻的,在老师将学生的日记当成作业批改的本子上写诗也是可耻的。(观后感)但诗歌仍然在继续,因为我们承认赋予诗歌以生命、爱、热情、美好、良善、真诚、浪漫的那一位是配得赞美的,为此有许多人用诗歌来诉说自己内心的真实,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无论是王还是平民。如果人生真的比喻为海中航行,那么,我们的确如惠特曼那样在内心呼喊着哦

  • 2021-04-26

  • 2022-03-11

  • 2022-03-18

  • 2019-11-06

  • 2019-10-28

  • 2019-09-20

  • 2019-11-06

  • 2022-05-13

  • 2019-09-25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0-28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4

  • 2023-05-03

  • 2019-10-29

  • 2023-01-07

  • 2019-10-28

  • 2023-06-03

  • 2023-02-02

  • 2021-04-20

  • 2019-10-28

  • 2019-10-29

  • 2022-12-29

  • 2021-06-05

  • 2019-09-23

  • 2019-11-04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2024《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