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史记读后感2000字 > 地图 > 史记读后感2000字,2024史记读后感2000字范文
史记读后感2000字相关栏目
史记读后感2000字热门栏目
史记读后感2000字推荐
史记读后感2000字

(共 2964 篇)

  • 史记

    《史记》,早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历时14年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全书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查看本书相关读后感 >
  • 1、 《史记》读后感2000字2024

    《史记》读后感2000字2024

    土地的沧桑变迁,一个民族的盛衰兴亡,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一个人的酸甜苦辣,已变成历史。历史可以很长很长,记载在史书里,不仅不曾消然,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我读我快乐,《史记》,这部伟大的历史史书不曾被我们遗忘。

    《史记》是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它不同于前代史书所采用的以时间为次序的编年体,或以地域为划分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体例。《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倾其一生心血创作的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书中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时间跨越三千多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记》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他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司马迁早年过着贫苦的生活,他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仕途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直到公元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他按照汉朝法令受了腐刑。在这之后他忍受了别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经过16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从总体上来说,《史记》在人物塑造方面可以说是很成功的,它的数量多、造型也多,人物个性鲜明有爱有恨。司马迁通过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所发生的事,刻画了一个又一个丰富多彩又激动人心的故事。

    大家应该知道卧薪尝胆的故事吧?想当年,越国被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力图雪耻,激励自己,在屋内悬一苦胆出人、坐卧都要尝尝,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国之痛。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得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再回想当年,越王勾践曾被吴王夫差围困在会稽山上,万般无奈之下屈膝求和。勾践每天舔着苦胆,是想记住他受苦的滋味。他能忍受这样的痛苦,体现出的是坚强而不是刚强,正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勾践就是一个能屈能伸的人。人们常说: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一件事情只要不是不可能的事。坚持不懈,用尽心思,成功就不是不可能的事。任何人都不要幻想人生没有挫折,而思考如何从挫折中奋起。生活中碰上挫折,就好无像孩子学走路不可能不跌跤

  • 2、 史记读后感2000字2020

    史记读后感2000字2020

    前段时间看了吕不韦列传,觉得早期的秦王赢政处事平正,未见暴君端倪,故决定回头重新看一遍秦始皇本纪,好好了解下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千古一帝。

    回头再去看本纪,以前的印象仍然没变,本纪与世家列传相比,太不具可读性了,感觉本纪重点不在写人,主要在写那个时代那个国家,基本上是编年史,所以这个读后感怎么写有点伤脑筋。

    秦始皇名政,秦庄襄王子楚的儿子,其母赵国人,生于秦昭王48年,当时子楚正质于赵。秦昭王死于56年,然后秦孝文王即位,一年后死了,然后秦庄襄王即位,三年后死了。这时候政13岁,即秦王位。

    这篇本纪说秦始皇姓赵名政,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因为他母亲是赵人?而我一直认为他该姓赢,刚才我看了一下秦本纪,说秦国的先人大费帮大禹治水,还辅佐舜调教鸟兽,被舜赐姓赢。所以还是称他秦王赢政吧。

    赢政的人生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出生到13岁即位。秦昭王48年出生于赵国,秦昭王50年至56年,秦攻赵,赵国君臣要杀了子楚一家泄愤,子楚与吕不韦逃回秦国,赢政与母亲赵姬被留在了赵国,赢政3岁至9岁那6年都是随母亲躲在外婆家方保得小命的。9岁时被接回秦国,13岁登秦王位。这一阶段在这篇本纪中几乎未提及,从《吕不韦列传》中可看出一二;另外,赢政在始皇19年灭赵时到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坑之,从这件事可看出小时候经历对他的影响,孩提的记忆可能影响一生的个性。

    第二阶段是始皇元年至二十六年,即赢政13岁到39岁。这一阶段是秦国东征西讨,攻城掠地,凯歌高奏,最后初并天下的时期,也是秦始皇从懵懂少年傀儡秦王成长为杀伐决断强势皇帝的时期。

    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几个分段:

    一是始皇元年至12年,以嫪毒之乱、吕不韦遭贬后来自杀身亡为标志,秦王赢政从依赖众大臣众将军到开始独立亮相处理危机,再到彻底摆脱制约成为秦国真正说一不二的君主。

    这一时期中,始皇1至8年期间主要各将军率兵攻各国,夺取诸个城池。其中将军蒙骜战功最突出,他死于始皇7年。始皇8年发生了一件事,赢政的弟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这一年始皇21岁。

    始皇9年发生了一件大事,4月赢政祭天后住在雍城,长信侯嫪毒矫旨领京城部队等欲攻蕲年宫谋反,赢政知之,命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兵攻嫪毒,战于咸阳,嫪毒败逃,秦王悬赏捉拿嫪毒,嫪毒及党羽皆被捉,平乱。事后的处置是,平乱有功的官兵

  • 3、 《史记》读后感700字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创始之作。全书共有五十余万字,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他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揭示了历史变化的规律。

    在本书中。我有一个最喜欢的人物,那就是蔺相如。他的机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深明大义令我折服。

    战国时期,和氏璧流落赵国,并归赵王所有。不久,秦王在给赵王的信中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这下,赵王可犯了难:换吧,怕这秦国耍赖不给城池;要是不换吧,怕也不成。如果秦国以此事作为把柄与赵国交手,那后者定不是强秦的对手。于是,赵王就召集文武百官商议此事。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缪贤推荐了他的门客蔺相如。蔺相如到达秦国后,秦王在章台接见了他,可秦王一得到和氏璧嘴就咧到了耳根,却一点都不记得他的许诺。蔺相如看到此情此景,计上心来。他谎称玉有瑕疵,于是就拿回了和氏璧假装要指给秦王看。

    谁知,蔺相如一拿回和氏璧就说:“大王根本没有交换的诚意,所以我要收回这块玉,如过您要硬抢,那我的头和玉就先撞碎在柱子上!”

    秦王担心玉,便把地图上的十五座城池指给蔺相如看。蔺相如又道:“我们赵王为了表示对玉的诚意,特意斋戒了五日,那么您也该表示诚意斋戒五日。”秦王答应后,蔺相如就命人秘密地把玉送走了。

    五天后,蔺相如说明玉已回赵国,并对秦王说:“请您派人向赵王要回和氏璧,赵王定是依您。那您先将城池交出来吧!”秦国当然不依,只好就罢。

    为了表彰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赵王封他为上大夫。为此,大将军廉颇很不服气,他想:“老夫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才博得此名号。他蔺相如就是个鼠辈,仅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能赢得了我吗?”这件事传进了蔺相如耳里,不知为何,他听后总是避着廉颇。廉颇得意极了。可后来,他又得知蔺相如不是怕他,而是因为他们不能互相矛盾。秦国对赵国之所以有所顾忌,是因为有他们两个在。他们两个要是互相矛盾,那么秦国就能趁虚而入,赵国也就不保了。廉颇为了向蔺相如请罪,于是就赤着上身,绑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谁知,蔺相如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和他成为了知心朋友。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都是关于蔺相的故事,在《史记》中还有很多与他一样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古人云:“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我喜欢这本《史记》,更喜欢学习书里面的故事。

  • 4、 《史记》读后感2000字

    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作为青少年,应认真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五千年的中华史。因此这个假期,我读了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被梁启超先生称为“千古之绝作”的《史记》。《史记》记叙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作者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全书共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我认为其中最为精彩、文学价值最高的当属人物传记部分。

    先从司马迁说起。根据书本前言的介绍。我了解到司马迁出生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史官家庭,十岁开始诵古文。曾向许多名人名师学习,从小就打下了儒家的思想基础。他的父亲司马谈做过三十多年的太史令,学问极为渊博,临终时授命司马迁要做第二个孔子,写第二部《春秋》。司马迁矢志继承其父命。司马迁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最终著成了《史记》,有很关键的三点因素:1.从小受到孔子文化的熏陶,孔子文化的博雅风度陶醉并照耀着司马迁明澈的心灵。2.父亲的叮咛也时时鞭策着他上进。3.统一强盛的汉帝国文化氛围也为他提供了写作条件。4.司马迁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执着也是他作出《史记》这一中华经典的重要因素。

    司马迁用丰腴的手笔将人物摹形得十分传神,例如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滑稽列传等等,里面的人物形象伴随着《史记》千载如生。先来谈谈我最喜欢的《刺客列传》吧!

    《刺客列传》中描述了曹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位刺客的故事。从前,“刺客”这个词在我心里含有极深的贬义。刺客不就是“亡命徒”?“心狠手辣的人”?“愤怒者”?读了《刺客列传》之后,“刺客”在我心中多了一层和以前不一样的意义:忠。他们五位肩负着他人的嘱托或是国家的期盼和使命,怀着视死如归的精神,充斥着浓浓的忠义,不畏强暴,勇敢地与敌人相斗。

    豫让是最让我悲痛的一个惨烈的刺客,他认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自者容”。他为了为知己智伯报仇。为了这一个信念,他屈身伪装成罪犯深藏匕首修整宫中的厕所,企图找机会刺杀赵襄子,结果未成功。之后他并没有放弃,他把漆涂在身上,乔装成乞丐沿街讨饭,再次行刺,却被赵襄子识破,襄子正打算抓捕他时,他的请求让我震惊:乞求赵襄子让拿他的衣服让自己击刺衣服,来表达为智伯报仇的意愿,死而无憾。在临死之前还能一心想着为知己报仇,即便是得到仇人的衣服刺几下的机会也不放过。虽说他作为一个失败且并不专业的刺客,更像是一个彻底入了戏的演员,但他向世人演示

  • 5、 《史记》读后感1500字

    宽以待人,严与责己

    ——读《史记》有感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史籍中,《史记》无疑是最璀璨的明珠之一。

    古往今来,有许多知名人士对《史记》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而这一历史巨作出自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他像凤凰涅盘重生似的,不破不立,他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这令世人称赞的无法超越也难以企及的经典。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从《史记》这一本书中我得以窥见了一个为人处世的道理——“ 宽以待人,严与责己”。

    宽以待人的态度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润滑剂”,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摩擦与争吵。在《史记·廉颇蔺相如传》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廉颇是赵国的良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布衣蔺相如得到宦官令的举善荐贤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得到了赵惠文王的赏识并授予了战国时最高的官阶,位居廉颇之上。廉颇因此大怒,认为本就是贱人的蔺相如既然凭借着口舌之劳而位居他上,感到羞辱并宣言“见相如,必辱之”。然而面对廉颇的挑衅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气概令廉颇自愧不如而后肉袒负荆请罪。蔺相如也以休休有容的品格原谅了廉颇。就这样“化干戈为玉帛”成就了“将相和”的千古佳话,两人最后也成为了刎颈之交。

    你看,就连战功赫赫的廉颇也有犯错的时候,“金无赤足,人无完人”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就连金子也没有十足之赤。更何况是我们人类,当然都会有优点和缺点。《史记·淮阴侯列传》中不也提到过一句经典——“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所以在日常生活,身边的同学朋友也难免会碰壁,这时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感同深受地真正地去理解与包容他们, 这时候事情往往会顿失前嫌,化险为夷,一切恢复风平浪静。这样才会为你赢得更多的赞许和珍贵的友谊。

    当然“见人之失,如己有失”, 当我们看见别人犯错误的时候,如果能借之反观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有利于自己,提高自己的境界,正所谓——“严与责己”。

    人生是舟,自律是水,以水推舟,方能扬帆万里。《史记·管晏列传》中的晏婴就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晏子认为,节俭是一个贤人的基本品质,所以,他对那些富贵骄奢,铺张浪费的人或行为从心底里抱有一种反感。 他身为丞相,仍“食不重肉,妾不衣帛”。虽然身居高

  • 6、 《史记》读后感900字

    细赏书香

    只要有心,就可以细赏书香,仔细品味,慢慢欣赏其中的一点一滴。

    生活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往往有不少人的心是浮躁不安的,那么,在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我们不妨静下心来仔细品味,欣赏书籍里华美乐章的熏陶吧!

    “言必信,行必果。” 这句话是在欣赏司马迁的《史记》中看到的。他让我懂得“诚信,立身之根本”。背信弃义的人,或许会获得眼前的利益,但他的人格已经有了污点:重情重义的人,或许会失去一时的利益,但他却永远得到了人们的赞美。汪精卫背信弃义,出卖祖国,即使留名史册,但那终归是骂名。而活在芸芸众生之中的“草根”们却可以因城助人,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那么,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是否需要诚信呢?是的,需要。就如泰戈尔说的“信用的坠落,犹如打碎的镜子再不能重圆”。我们的人生犹如一面完整的镜子,镜子碎了,我们的人生就残缺了,不完美了。所以诚信是我们完美人生中的一件修饰品,我们不可丢失。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细细的品味;欣赏。可以活跃人的思维;可以汲取其中的精华;可以激发人的爱国情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多么无所畏惧的话语。细细品味之中,我感受到了文天祥誓死捍卫祖国的决心。更体会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铁骨。是的,像这样拥有大无畏奉献精神的人还有许多。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杜甫“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爱国情怀。他们心忧天下的事迹让我为之感动,他们赤子般的爱国情怀也让我为之骄傲。那么,作为时代青年的我们更要学习他们的品质与精神。尤其是在钓鱼岛和南海仲裁事件上,我国领土一再受到威胁,日方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和菲律宾披着法律外衣的政治闹剧实在另中国人咬牙切齿。作为祖国未来的我们无法忍受他人在我国领土上如此的肆意妄为。所以我们更应努力勤奋的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坚持不懈的奋斗,成为最强的自己。所谓少年强,则国强。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读书的方法都告诉我们读书时要精读细读赏读。这就要求我们细细品味。慢慢欣赏。

    做个有心之人,仔细的去欣赏。我会感受到诚信的可贵;会感受到爱国情怀的感动;会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的强大。

    仔细欣赏,我会在清幽的书香中聆听到古人的智慧;会看到白纸黑字的世界中人性的伟大。

  • 7、 《史记》读后感800字(三)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从《史记》的光华中我们可以看到王朝的兴衰,得以窥见世事发展的道理。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成前四史。其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它的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一些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用的说法。其文字运用的传神也令人欲罢不能,如刘邦听闻韩信死后的反应,用了五个字且喜且怜之将刘邦复杂矛盾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这里有英雄穷途的奋勇,有帝王孤独的无奈,又复仇者绝望的空虚,也有圣人深夜的哭泣,所有人都被太史公以高贵的形式刻下名字。

    了解完其内容的雄、深、雅、健,我们同样可以关注太史公的写作背景。太史公是以超我之姿完成《史记》的。创作《史记》时,他正蒙受前所未有的屈辱。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剃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腐刑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生理上都对他是极大的摧残。在这样的双重折磨下,他尽可以宣泄自己的私愤,但他最终超越了生死,超越了自我,也超越了时代,只是从历史的乱石堆里撷取最耀眼的碎石来筑造一个民族的丰碑。

    历史的长河静静流淌,温润而庄严,其中熠熠闪耀的流沙万千等着我们小心翼翼的擦拭、领会它的光芒。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既读史,复读史,则观书不徒为章句。读史,明史,在精彩的故事中汲取智慧,认识自己和世界,同时更是在传承中华原汁原味的文化。

  • 8、 《史记》读后感800字(二)

    最近读了《史记》这本书,我们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的国家。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了大量杰出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自己的笔墨,为后世的人们展现了一幅幅绚丽夺目的画面。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无法超越也难以企及,这个人就是司马迁,这部史学著作就是《史记》。《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它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传统国学精品中,唯有《史记》是无以伦比的百科全书。 鲁迅先生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这部巨著是对历史发展的深刻总结。他发表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独到见解,同时又对矛盾现实给予了有力批判。这样一部既具中史学价值又具文学价值的著作的成功,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用文学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在本纪、世家和列传中所写的一系列历史人物,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见识,而且通过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活动,生动地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此,两千多年来,《史记》不仅是历史学家的学习典范,而且也是文学家学习的典范。鲁迅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在文学上最伟大的成就是它那形神兼备、跃然纸上的人物描述,开拓了我国传记文学作品的先河。它的成功在于采用文学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其所记载的人物形形色色,众态纷呈;其所刻画的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司马迁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将人物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将人物置于时代和生活的环境中去描写;二是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场面中写人;三是用典型的细节来写人,旨在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四是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五、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 9、 《史记》读后感800字(一)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叫《史记》的书。

    《史记》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圣司马迁的著作,记载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汉武帝时期中国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历史,为二十四史之首。

    我十分佩服司马迁在史书著作上的创新方式,二十四史中大多是使用编年体。以时间顺序写历史,而《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并吸收了编年、纪事等体裁的长处,创造了历史书籍的纪传体的新体裁。其它史书记载的历史都很短,就是著名的《资治通鉴》,也只是记载了从战国至五代十国的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史记》却记载了三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是二十四史中记载年代最长的史书。

    我更佩服司马迁那种绝不违背真理的不屈精神。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但在《史记》中却并不体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司马迁写《史记》秉笔直书,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在某些方面,敢于批评朝廷,这是封建统治者所不能允许的。他在《史记》中直言不讳地记载了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行为,惹恼了汉武帝。而当时正好发生了李陵兵败投降事件,李陵攻打匈奴战败被俘,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解释的话,触怒了汉武帝,便把他投下监狱处以宫刑。宫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自杀,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毅然选择了宫刑。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最终完成了《史记》。

    《史记》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秦始皇本纪》。我觉得秦始皇做出的最大贡献是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货币等,为中华文明的强盛打下了基础。但他也非常残暴,焚书坑儒、废黜百家,修皇陵,活埋了上万人,是个残虐的暴君,因此秦朝才短短十五年便灭亡了。

    《史记》这本书是司马迁在巨大耻辱下写成的著名史书。让我明白了许多治国的道理,治国不能太残暴,但也不能偷懒放松。我要读更多的好书,学习更多的知识,开创一个繁荣、富强的新时代。

  • 10、 《史记》读后感700字(二)

    最近读了《史记》这本书,我们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的国家。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了大量杰出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自己的笔墨,为后世的人们展现了一幅幅绚丽夺目的画面。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无法超越也难以企及,这个人就是司马迁,这部史学著作就是《史记》。《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它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传统国学精品中,唯有《史记》是无以伦比的百科全书。 鲁迅先生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这部巨著是对历史发展的深刻总结。他发表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独到见解,同时又对矛盾现实给予了有力批判。这样一部既具中史学价值又具文学价值的著作的成功,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用文学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在本纪、世家和列传中所写的一系列历史人物,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见识,而且通过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活动,生动地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此,两千多年来,《史记》不仅是历史学家的学习典范,而且也是文学家学习的典范。鲁迅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在文学上最伟大的成就是它那形神兼备、跃然纸上的人物描述,开拓了我国传记文学作品的先河。它的成功在于采用文学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其所记载的人物形形色色,众态纷呈;其所刻画的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10-24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1

史记读后感2000字
史记读后感2000字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史记读后感2000字,2024史记读后感2000字,教您怎么写史记读后感2000字,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