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燃烧的影像观后感 > 地图 > 燃烧的影像观后感,2024燃烧的影像观后感
燃烧的影像观后感相关栏目
燃烧的影像观后感热门栏目
燃烧的影像观后感推荐
燃烧的影像观后感

(共 1058 篇)

  • 1、 《燃烧的影像》观后感4篇

    观《燃烧的影像》后有感

    八(1)班何金茹 指导教师:王振华

    毛主席在英雄记念碑上提笔刻下:

    三年以来,在人民三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存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存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的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存不朽!

    中国发生了什么?

    2015年9月18日,百年历史在这一时刻毫无保留的展示出来,侵华战争真正变成了事实燃烧的影像!这是个确实存在的影像,是个燃烧的时代。这部影片中我只记住了四个词: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全国人民、外国盟友;这部影片中我只记住了三个事件:九一八事件、七七事件、南京大屠杀!

    为了扞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洗刷民族耻辱、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人民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父老乡亲们深明大义,前线战士誓死如归,可能有的人还没来的及去看自己摄影的内容,就死在前线······其中既有惊心动魄的大型会战,也有鲜为人知的白刃撕杀;即有令人不忍目睹的屠城血证,也有令人振奋的胜利纪念。

    和平的钟声姗姗来迟,可还是敲响了。全民族抗日牺牲的片段看得我热泪盈眶。前人浴血奋战的历史,我们要牢记在心。有了他们的奋斗,才有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这坚贞不屈的爱国情,应激荡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原来我一直不懂“民族”的概念。曾以为民族只是同一片土地孕育出的碰巧生长在一起的一群人罢了。各自生活,各取所需。但原来,民族是信仰,民族是理想,民族是坚持,民族是千万炮火中也要冲出一条血路的执着,是就算我倒下也有一个人替我活下去的决心,是铮铮铁骨的款款柔情,是虽然畏惧但义无反顾往前冲的勇猛,是一场历练,也是一段成长。

    影像让我动容,让我震撼,让我开始想作为“民族”概念下的人而活着。让我为我们的伟大民族而骄傲,而自豪。

    你听,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在耳边响起“起来,不愿做努力的人们,把我们的鲜血······”

    观《燃烧的影像》后有感

    八(1)班李丹 指导教师:王振华

    历史的片段是最好的、最真实的记载,那段黑暗的历史深深地印在中华人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35年的二一九运动;1937年的 七七事变;1937年的淞沪会战;还有最为残忍的南京大屠杀;一幕幕,都是中国人民心中的痛,那道伤疤深深地刻在中国人民的心口上,他

  • 2、 电影燃烧的生命观后感
    电影燃烧的生命观后感 “有一种植物叫平地木,矮矮的,开淡淡的花,结小小的果,平淡无奇,却生命力极强,在中药中用途很广。如果我是一株平地木就好了,百分之百交给大自然!”这是影片《燃烧的生命》女主人公陈海新说的一段话,而她也用短暂而感人的一生努力实践着她“平地木”的诺言。 作为“平地木”,她极为顽强。虽然自小体弱多病、行动困难,但她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小学,中学以及大学学业,成为上海浦东新区一所地段医院的医生。由于行动不便,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在母亲的帮助下,艰难地完成常人看来极其简单的洗漱工作。她上班从不迟到早退,上二楼诊室只有几十步的楼梯,她却要花上几十分钟,常常累的精疲力竭,疼的满头大汗,但她从不叫苦叫累。为了与病魔抗争,回到家还要花上几个小时做康复训练,母亲心疼得偷偷落泪,而以“平地木”自居的她却故作轻松,一笑掩之。2000年底,得知自己被确诊为“小脑扁桃体疝骨髓空洞症”,只有五年的生存时间。在短暂的伤心过后,她奋笔写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属于我的生命虽然只有五年,但我要把每一天当一辈子来过”的誓言,并顽强地与病魔斗争到生命最后一刻。 作为“平地木”,她“用途”极广。(w w w . f w s i r . c o m)虽然拖着病残的身体,但她却始终和正常人一样,甚至比正常人还要努力。她恪尽职守,用心服务,把全部的爱倾注给了病人。她对所有的患者都一视同仁,面带笑容,言语温和,象对待亲人般温暖;她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她拖着病体冒雨去给顽固性失眠的患者送药方;她坚持劝说不信任她的患者进行检查,及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她一天天的不喝水,只为了多看一个病号,最多的时候一天接诊断120例患者;她病危时立下遗愿,将身体献给医学事业,用行动履行了“平地木”的诺言…… 陈海新,这株美丽的平地木,平平淡淡,却又轰轰烈烈。她用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完成了一个医生悬壶济世的神圣使命,也教育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同海新相比,我们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工作稳定,但我们却时常身在福中不知福,总觉得工作太忙、工资太低、爱人不够体贴、孩子不够听话,成天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和海新相比,我们的差距是多么大啊。 陈海新,这株美丽的平地木,在为病人治病的同时也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作为一个普通人,虽然我们平淡无奇,但也要以感恩的心面对人生,认真工作,认真生活,
  • 3、 书店里的影像诗观后感

    《书店里的影像诗》是一部由侯季然导演的纪录片,该片画面精致,色彩鲜明,网友们对这部影片也是给出了不错的评价,一起来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说的吧!

    年代感的书店;travelbook;看到书店老板的小狗想起来了高中旁边文具店老板养的大狗;第三集bgm是陈老师的《西风的话》好温柔,喜欢~;老人在窄窄的巷道里的书店;《在加油站看见苏格拉底》的赶报告村长;黑胶唱片的书店;小间蔬店;会放黑白电影和城市沟通的书店;传唱民谣的书店;因为店里的猫耳朵不好、走路会摇头晃脑,店名叫晃晃的书店;勤耕雨读开在田中间、老公做木匠的书店;书关于美国/黑人有趣的文化 酷英文书店(超喜欢这个);最爱聊天、聊天力max的水准书店,老板开着五月天的玩笑;口音很重 偶尔玩猫,屋顶画着蓝红色涂鸦的洪雅书店;小夫妻开的瓦当人文书店,丈夫从小用到大的桌子;宜兰代寄明信片在火车站里的书店、虽然很乱也不会觉得奇怪,像花园里的杂草;旧书铺子 爱收集东西的老板,还有别人的毕业纪念册、胡适送给他们的书、甚至查到了送给他们的一套书的一个人的背景(已经过世了);老人对着书感叹你们不知道它们有多好的旧香居;森林里的书店、拉手风琴的大叔;举债运营的阿福书店;跟王宝钏一样的十八年、苏武牧羊一样的十九年、计划二十年开感恩演唱会的大叔;每月给(可能被误判的)死刑犯送便当的鱼丽的书店,比起景上添花,我现在更在意雪中送炭,这个炭一定要送到手。

    最爱聊天的书店,主人了解其中的每一本书,这本书很好看,看了会流泪噢。五月天会为你歌唱。想做平价的书店,于是至少是七折。

    十九年书店,开书店的话即便只能赚一点点钱,而且要很辛苦,也会很值得。他想在二十年的时候开个感动演唱会。

    新手书店,100本书,每周更换30%,不卖太好卖的,也不卖太难读的,介于中间的那一部分。文化不应该只是在书里,在图书馆,在讲座里,也应该在街头喧闹的地方,为城市提供一个这样的空间去分享。

    九份乐伯二手书店,只有电话里简短几句话和他从取到二手书回店里的过程,书店门上挂着到了,辛苦了。原来纪录片可以这样做,选择一个特性,去营造它表现它,简化的魅力。

    同样是书店,每个书店有每个书店的气质。很多装潢文艺、陈设精致的书店,没有独有的气质,最终沦为是卖书的建筑而已。

    书酷英文书店,大手拉小手看童书的书店。其实小孩子缺少的是机会不是天分,美国的童书很多元。父母陪着孩子一起看童书,孩子长大后看到这

  • 4、 《燃烧》观后感800字

    《燃烧》观后感 当女主褪去衣裳,赤身裸体在晚霞映照的落日下独自起舞,仿佛是唤醒沉寂、平庸生活的生命之舞,像一种渴望救赎解脱,朝拜自由的宗教仪式。晚霞消失前的那一刻,孤独之感刻入骨髓。 《燃烧》是由韩国导演李沧东执导的新作(2018),电影根据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烧仓房》改编,同时又杂糅了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烧马棚》。讲述了三个经历各不相同的年轻人,他们之间的纠葛、暧昧、迷离。 这部电影给我了很深刻的印记,只是在某个失意的夜晚看到这部电影,那种映入生命深处的孤独感萦绕心头,让人久久无法排遣。 这部电影给我很深刻的印象:电影要如何诗意的表达情感,李沧东如何把那种孤独感传递给观众的? 李沧东导演风格接近于诗人,他的这部作品也带着诗意表达,电影如何把情感,传递给观众。个人觉得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借女主之口,抛出哲学命题:我们为什么活着,人生有何意义? 这也可以视作本片的电影主题,电影接下来大量的篇幅,也是围绕着我们的生活、生命究竟有何意义?有无意义的标准是什么,又由谁来评判?无论是女主惠美通过到非洲寻找饥饿之舞,来找寻生命的意义,或者富裕男主通过焚烧大棚来找寻毁灭无意义的快感,都是在探讨,生命应该是怎么度过才算意义。 二是,有了哲学命题之后,利用细节制造意象,营造电影诗意氛围。如女主第一次带男主到自己的小屋后,告诉男主自己家里那一丝由对面玻璃反射来的转瞬即逝的阳光,此后这个细节反复出现。再比如,女主哑剧描述那个橘子、开头不存在的猫、童年时的枯井,这些亦真亦假,甚至有点超现实主义的物体构成的意象,让整部电影始终带着一丝超脱现实的诗意。 三是,诗意的台词。很难想象,一部以诗意自居的电影,没有诗意的台词,会是怎么样的一种矫情。不仅诗意,这样的台词还必须带有哲学思辨,以本片为例,台词能带给观众非同寻常的思考: 如电影开场女主对男主描述哑剧表演中看不见的橘子,亦如后面那只看不见的猫: 女主:你看,只要我想吃的时候,随时都能吃到橘子。忘掉这没有橘子就行了。 男主:不错,挺有天分。 女主:关键是别想着这里有橘子,要忘掉这里没有橘子,就行了。这就是全部。重要的,要想着自己真的很想吃。那么一来,嘴里就会流口水,真的很好吃。 又如女主对男主说 你知道吗?非洲喀拉哈里沙漠里的布希族(bushman)。听说对布希族来说,有两种饥饿的人。
  • 5、 视频燃烧与灭火观后感
    视频燃烧与灭火观后感 《燃烧与灭火》是一段初中化学教学视频。马瑞春采用表格的方式对该段教学视频进行了评价分析,表格包括三个部分: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我的评价。整个记录与评价看起来整齐,直观。具有很好的可读性,这一点值得我学习。因为我习惯于整段整段文字的记录,而不喜欢采用表格等清晰的记录方式,所以我的博客,教学设计的可阅读性差,阅读起来很费劲。 马瑞春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每个阶段的记录是比较完整的,详细的,阶段与阶段之间的划分比较细。我也观看过《燃烧与灭火》的教学视频,第一次阅读时我对马瑞春记录的有些阶段完全没印象,于是我又再次看了视频,第二次就能各阶段对上号了。由此可见,马瑞春在观看视频时是十分仔细。这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我个人是比较同意马瑞春对整个课程的评价的,不管是单个的教学环节还是整个教学的评价。但我也有几点不同意马瑞春的地方和几点补充: 1、在第一个探究实验环节,马瑞春说学生由于打开试管时间太长,氧气跑了所以第一次试验失败。在这里老师应提前给出提示。我认为老师可以不给出提示,而是在学生出现问题后,老师在班上提出并分析原因。实验成败往往考验了学生及老师他们对知识的运用情况。若在出现问题后提出,学生更容易记住。 2、在引出灭火阶段,马瑞春评价说这个过程将德育渗进课堂,课堂过渡自然。我不认为老师有将课程提升到德育的高度,在她的话语及教学设计中我没有观察出来。 3、我觉得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十分紧凑,环环相接,但观看过视频后,我觉得她的重点不是很突出,虽然内容充实但感觉太多,都挤在一块儿了。
  • 6、 《燃烧》观后感600字

    《燃烧》观后感 作者:奋斗的小猪 整个悬疑设置很稳,但导演却无心讲一个悬疑的故事。各种一开始被认为是为悬疑设置的伏笔,到了后来才明白是导演更深层次的隐喻。一直没有出现的猫,四处寻找即将被烧毁的仓房,ben的上层聚会和谈话,海美半裸的舞姿和离奇的失踪这些符号既在现实层面推进故事情节,又在梦境层面传递导演的意识。生命的意义,阶层的矛盾,社会的崩塌,年轻一代的愤怒和迷茫,最后都随着宗秀的怒火在燃烧的塑料大棚里全部释放。 故事改编自村上春树的短篇《烧仓房》,没有看过原著,很难说导演是传递了原著的隐喻,还是在强化自己的意识。不过用悬疑的外壳表达对韩国社会阶层的深度思考,这像极了前年的另一部韩国电影《哭声》。两部电影都有结构完整的悬疑外壳,前者通过社会阶层的隐喻,后者通过宗教的种种元素,剖开韩国社会的结构。无论观众是否理解和认可这些隐喻,这样讲故事的方式都值得肯定,导演让意识流有了着力点,而不像毕赣那样悬在半空。 威廉福克纳在电影里被反复提及,为此我查阅了威廉福克纳的生平和作品介绍,有几点值得注意:首先,从传统到现代的激烈变迁是福克纳作品中反复表现的主题。他被批评为反现代,将工业化的后果描写为一种罪恶(俄康纳,1988)。帕里尼认为,福克纳的探讨集中在对传统生活的消亡、资本主义的冲击、阶级和种族问题、清教主义和战争问题(帕里尼,2007)。其次,意识流是福克纳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法。在福克纳的作品里,自由联想往往是不受时间限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常通过意识流串起来。除了意识的自然跳跃,潜意识的沉淀、积累、扩展也是福克纳艺术手法的表现内容,福克纳利用读者的视觉感知过程,在描写景物时常常不将焦点聚集在一个事物上(李常磊王秀梅,2010)。第三,福克纳的小说大量使用象征和神话模式。福克纳在写作时有意的使故事的情节、结构、人物和一个传统宗教故事或神话相对应(李文俊,2010),而他使用神话原型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诠释传统(肖明翰,1997)。 不难看出,导演虽然基于村上春树的原著,电影实际是在向威廉福克纳致敬。甚至,导演已经把自己看做了福克纳的化身,大量使用隐喻和象征,通过海美的失踪,烧仓房的故事,投射出自己对传统到现代变迁的态度,表达对韩国社会阶层结构和矛盾的忧虑和思考。
  • 7、 《国家地理》影像盛宴观后感500字

    今天我去看了《国家地理》“影像盛宴”,我看到了好多奇奇怪怪的东西,还有一些有趣的东西。

    我给大家讲一下让我印象深刻的图片。大白鲨的视力不太好,海面上有人,它就会钻出海面很好奇地看,可人类看到大白鲨出来就会很害怕,以为大白鲨要攻击人类。大白鲨见到什么就吃什么,像玻璃、木块等等漂浮在海面上的东西,它都吃,锋利的东西对胃有伤害,可大白鲨的胃不会受到伤害,因为它的胃里有一层厚厚的皮。它的牙齿要比人类的多很多,牙齿是三角形的,可锋利了。

    我还想给大家讲一下,参天大树“红杉”,它有110米高,3200年的年龄,这颗树上存活着一百多种生物。它现在已经不会再长高了,只会横着长。这棵树的皮可厚了,雷击中的话,也只会产生一个小火团,不会把树烧坏。别的树被雷击中,就会引起大火。摄影师从冬天拍到了春天,我的心里想,摄影师一定很累。

    还有一幅陨石的照片,这个陨石像大脑又不像,我真是搞不懂这是什么陨石呀。

    看完这个展览,我觉得摄影师这个职业很辛苦,拍了很多奇怪又有趣的东西,让我们了解了世界有多大。我希望我长大以后,可以到世界去旅行,看看世界到底有多大。

  • 8、 影像艺术节开幕式观后感

    第八届影像艺术节开幕式观后感 在第八届影像艺术节开幕之前,其实对于这个学校对于这个专业我不怎么了解。但自从参加这次开幕式后,便油然而生了对这个专业的自豪感。 开幕式的时候我们便早早的到了,做为新人,其实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但是只要学长学姐要求就尽力配合,演员入场的时候欢呼,在观众进场时让座。看到整个101挤满了人,我真正意识到作为一个广电人是该多骄傲。 对于每一个广电人来说,影像艺术节就是我们的成人礼。我看着学长学姐们拿着相机,扛着摄像机四处奔走。虽然很累脸上却充满着笑容。或许现在我还不能太理解他们的心情,可是我想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 从策划到实施,从取景到拍摄。从影像艺术节的开幕式就能看到他们的用心。影像艺术节是我们每个广电学子的的信仰,一种号召。而我们14级的广电学子正在路上,未来我们会做得更好。
  • 9、 《我的生命曾为你燃烧》观后感300字

    1潘朵朵的经历说明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勉强,顺其自然比较好。 2胡志强是个性比较强的主,当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你的潜能往往意想不到。 3兵团指导员是个马列主义教条者,因为马克思主义活到灵魂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连长是里面最聪明的人,他总是用最巧妙的办法,最好的语言阐释很多道理 那一代人吃很多苦,所以后来这些人都特别能吃苦特别江湖。 5中医确实是尤其是最艰苦环境里面最有用的知识,我大姐曾经也在下乡的地方得过一场重病,就是一个老中医救命的。 6影片题材确实和潮流有点距离,观众定位应该是60以上的。只有他们看来以后会哗哗的流泪,不商业化必须考虑题材的。 7其实我一直在想到底潘朵朵的生命为谁燃烧呢,胡志雄的生命为谁燃烧? 其实上山下乡是人口高峰期间为了解决就业矛盾的权宜之计,下乡和当兵还不一样,回来安置的都很差 8走的时候敲锣打鼓,回来心灰意冷。终于知道吃苦是什么滋味了,一辈子再也不怕吃苦了,还有比这更苦的生活么?
  • 10、 读《燃烧的心》有感
    读《燃烧的心》有感 今天,我读完《燃烧的心》后,深有感触。 故事是讲一个部落在另一个部落的攻击下,被赶出了家乡。人们走呀走呀,渐渐心灰意冷,眼看这个部落即将瓦解。就在这个时候,丹柯站了出来,说起来吧!密林再深它也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我们走!走!可是走了很长时间,林子越来越密。于是有人开始骂丹柯,可丹柯不管,还是继续地往前走。这时突然雷声大作狂风乱舞,大家更是乱成一团,丹柯为了解救他们,就把他那炽热的不停在燃烧的心从自己的胸膛里掏了出来,他用自己燃烧的心照亮了前进的路,终于把族人引领出了黑暗的密林,带向了辽阔自由的草原。而丹柯的那颗火热的心,也化为了点点火光 丹柯是可怜的,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却被人们不断唾骂最终被遗忘。但他又是可敬的,他为了自己部落的生存,宁肯自己吃苦,也要带领人们走出森林。他心中没有自己,只有他人。他不求名利,为了心中的责任勇往直前。他不惧黑暗,心中的激情鼓舞着他,让他继续前进。 我们要学习丹柯勇于献身的精神和责任心,还有那份激情。我永不会忘记那颗燃烧的心。
  • 2019-10-23

  • 2019-09-21

  • 2019-09-19

  • 2019-09-25

  • 2023-05-29

  • 2019-09-23

  • 2019-10-23

  • 2022-06-1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11-06

  • 2019-09-23

  • 2019-10-29

  • 2021-08-24

  • 2021-11-25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11-06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3

  • 2022-05-12

  • 2019-10-24

  • 2022-02-25

  • 2022-04-28

  • 2022-02-28

  • 2022-04-06

  • 2022-02-28

  • 2022-03-02

  • 2022-02-17

  • 2022-04-18

燃烧的影像观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燃烧的影像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燃烧的影像观后感、2024燃烧的影像观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