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摩托日记读后感 > 地图 > 摩托日记读后感,2024摩托日记读后感
摩托日记读后感

(共 7416 篇)

  • 1、 观摩托日记有感

    摩托日记观后感

    该片讲述了一次南美旅程如何激发了切格瓦拉全新的世界观,使得革命思想开始在他心中萌芽生长。和好朋友游荡在拉丁美洲的岁月里,他们开始真切感受到社会的真相、贫富的差距,生活的苦难。当深入到亚马逊河流域的麻风病人区时,他们被所见所闻深深震撼。那对矿工夫妇,那对牧民父子,帮助他们的智利医生。终于爆发出切格瓦拉在麻风病院的那段感人且很深刻的讲话。切格瓦拉本来也有着优越的生活,也有漂亮的女友,但他却甘愿放弃这一切,去过转战丛林的生活,最后竟被迫害致死。这需要多么强大的思想信念啊。

    看完后让人觉得心理痒痒的,一个24岁的男孩和一个29岁的男人骑着一辆满是毛病的旧摩托出发了,而且一走就是1万多公里。人生有一次这种远行就已经知足了。最好想说的是该片把南美景色演绎得非常完美,电影原声配乐更是不能错过,古典吉他和很多拉丁乐器平静得勾勒出一丝丝暖意。

  • 2、 摩托日记读书笔记
    摩托日记读书笔记 文/王亮 当青春已渐渐离我远去,年轻时的梦想已被现实的车轮碾碎成泥,物质的富足却难以带来精神的持久充实,一年到头都重复着同样的生活,当电视节目越来越世俗,书店里的书籍也越来越商品化。曾经满怀理想的自己也再次陷入了深深地迷惘与对时代的困惑之中。 直到我因偶然的机缘看到了一本小书,书名《摩托日记》,作者是曾经举世闻名的革命偶像切·格瓦拉。当我打开这本小书时,立刻被书中的文字所吸引。这本书讲述了年轻时候的格瓦拉和他的好朋友格拉纳多骑着一辆破旧的摩托车,怀揣着青春期的冲动和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沿着阿根廷的大西洋海岸,穿越帕潘丝草原,跨过安第斯山脉,从智利一路北上,途中横穿了秘鲁和哥伦比亚,最终抵达加拉加斯的旅程。 在读这本日记的时候,仿佛我自己就是那位和作者同行的旅伴,随他一起风餐露宿,一起穿越草原与高山,一起跨过江河湖泊。“如果说我们是浪漫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分子,我们想的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我们将一千零一次地回答说,是的,我们就是这样的人。”在描述对于这次自由行的最初动机时,格瓦拉在书中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因为从一开始,旅行对于他们而言,其实就是青春的冲动以及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所驱使。这次旅行花费了他们近九个月的时间。也彻底改变了格瓦拉的生命轨道,使他从梦想“当个着名的研究者”,转而希望“为人类服务”,并最终成为人类追梦的代表者,如果没有旅行,他或许不会去革命,他也许就只会成为一名普通的医生。当格瓦拉再次重新整理这本日记时写道:“我,重新整理和润色这些日记的人,早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我了。在‘大写的美洲’之上的漂泊之旅改变了我,其改变之深远远超乎我的想象。” 这绝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二人自驾游,更是对格瓦拉今后的人生观造成深远影响的神奇之旅。正是这趟旅程,让年轻的格瓦拉更深地看清了脚下的世界。展现在这位年轻人眼前的不仅仅是旅途上迷人的风景,更是拉丁美洲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现状。格瓦拉用他那清新独特的散文笔触,将旅程中那震撼了他浪漫心灵的沿途见闻注入了我同样年轻的心灵深处。从他的日记里我可以感受到,虽然他那时已萌生了当一名革命家的理想,但心中依旧保留着一片如水的柔情。格瓦拉在这本日记中写道:“这不是一个英雄传奇故事,也不仅仅是一个愤世嫉俗者的叙述;至少我个人并不这么认为。这是两个生命
  • 3、 读后感: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和许多人一样,我也是被这本书看似另类的标题吸引,一个与字连接着遥远的两端,使人心生好奇。这本书以游记的面貌展开,讲述了作者与儿子骑摩托车横跨美国大陆的经历,然而在看似凌乱的描述中,其实探讨的是作者反复思考并构建的一套哲学:何为良质?

    摩托车前进了,摩托车出现问题了,摩托车需要维修了。作者从眼前这台摩托车,或者被看作什么精巧的机器吧,开始探讨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从直观上,摩托车可以看作动力产生系统、动力传动系统等各部分组成的,称为组件。一一剖析各种大小零碎的组件,探究他们的作用原理....之后会发现组件彼此牵动,造就了摩托车的功能,也赋予了它含义,而不是一堆铁皮。

    在此之上的解读,摩托车不仅包括组成它的系统,还包括背后架构它的理性。从摩托车出发的例子说明了一个问题:基于不含主观判断的客观事实,经过合理的划分,以及一条逻辑的道路,包括归纳法和演绎法,能够架构出一整套框架,我们称之为理性。

    纵观西方哲学史可以发现,以希腊文明为代表的古代哲学即开始探讨如何认识世界、什么是正义等一系列问题,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理性在各种学派的发展和竞争中渐渐掌握了话语权,认为世界由一些基本形式组成,依赖于理性和法则,从混乱中找出秩序。至康德时形成了一种对理性的完全推崇。随后虽然也有对理性的反思与削弱,但总体上理性主义在西方哲学体系中仍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与理性,或者称为经典的认知和思考方法相对的,即感性或浪漫的认知。浪漫是从表象来观察,浪漫认知的人有丰富的灵感、想象力、创造力和直觉,最主要的是情感而非事实。书中出现的约翰和斯维亚可以说代表了这种浪漫的认知。然而在修理摩托车时,浪漫更像是嘲讽。作者看起来坚定的站在理性的一边。

    科学是基于理性的,基于假设的验证和推翻。但如果假设出现的速度超过了验证的速度,科学的方向又在哪里?在《自然辩证法概论》的课堂上,老师曾经提到,科学的发展道路中是包含有非理性部分的,比如灵感。这是书中的第一点困惑。

    作者在精神崩溃前,曾有一段教授修辞学的经历。修辞学有规则吗?有。修辞学可以仅靠规则来判定高下吗?恐怕不能。电影《死亡诗社》里有种极端的评价体系,把诗歌的艺术性和主题的重要性作为坐标轴,矩形面积的大小便是诗歌品质的标度。同样如果仅依靠规则阐释修辞学,滑稽感不言而喻。然而当两篇文章呈现在面前,人们又总能分辨出高下。似乎理性的力量在这里到达了边界。究竟什么是好

  • 4、 《摩托车手蓝狼》读后感600字

    假日里我最新读的一本195页的经典童话《摩托车手蓝狼》,这本书有很多个童话故事组成,下面我给大家打写两个我感觉有趣的故事。

    故事一:一只蓝色的小鸟,很喜欢给小树叶唱歌。有一天小鸟说:“小树叶,我最喜欢你了,我是你最喜欢的吗?”小树叶说:“我很喜欢你,如果说最喜欢那就不是你。”小鸟说:“那你最喜欢谁?”小树叶听了也没说什么话。蓝色的小鸟说:“我知道了,你最喜欢蓝天上的云。因为每当有云飘过,你都望着天上的云。”小树叶摇摇头说:“我喜欢天上的云,如果说是最喜欢,那就不是。”小蓝鸟说:“你最喜欢风,因为每次风走过都会带你跳舞。”小树叶又说:“我喜欢风但我不是最喜欢。”小蓝鸟说:“那你到底喜欢谁。”小树叶说:“我最喜欢大树底下的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交朋友一定要结交一些对自身有提高的朋友。

    故事二:小兔子有一对长耳朵。那长长的耳朵让兔子显得很漂亮。可是森林里有一只小兔子耳朵长得不同,一个耳朵高,一个耳朵低,森林里的小动物都感觉很奇怪。有一天大家伙都聚集在一起说:“明天咱们排着队一个一个去问问小兔子,他的耳朵为什么有高有低。”第二天早上大家伙都排着队去小兔子家访问小兔子,小兔子一一给他们解释了他的耳朵为什么一个耳朵高,一个耳朵低 ,最后他给大家说:“我的耳朵长短不是问题,但是我是一个快乐的小兔子。”大家伙说:“你确实是一只快乐的小兔子。

    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小兔子很自信,同时我也知道了外表漂亮不重要,内心快乐才是最值得我学习的。

  • 5、 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让工匠精神回归 读后感(3)篇
    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让工匠精神回归 读后感 第(1)篇

    摩托车修理工的自我修养。

    工匠精神有三种取向:创新、精进、坚持。用那种含义完全取决于目的。比如《工匠精神》主要取创新的含义,把工匠精神定义为某种能让认知盈余转化为产品和价值的东西;“大国工匠”取精进之意,潜台词是作为一个高级技术工人,你的劳动和创造对国家是有价值的,国家需要你这样的人才(高级螺丝钉);一般的企业和老板更喜欢取“愚直的坚持”这样的含义,工匠精神更多的带有“忠诚”的味道:对你的工作忠诚和尽责,就是对老板负责。多好的员工。

    但是,工匠精神对于个人来说有什么用呢?没什么用。三种取向都只是在给“他人”创造价值。所以有人一面说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一面批判着现实的功利主义,可是当问题变成“你会在自己身上实践工匠精神吗?”答案就分两路:口头上说着“当然”,心里想着“去你妈的工匠精神,我又不傻,凭什么给人多干活”(•ิ_•ิ)?

    这本书以一种曲折的形式表达了把工匠精神用到自己身上是一种怎样的效果。读的过程中我一直期待着两个词:心流和具身认知。作者始终在围绕这两个词表达,却一直没有把它们说出来。投入一件事会获得快乐,这是心流体验,而且这种体验能超越经济利益(换句话说你能让人获得这种体验,人们也会多花钱)。做事的过程还能让人收获知识,这是具身认知。往上追溯,二者都可以回到哲学上知识的经验主义,当然,也可以换成阳明哥的思路:格物致知。格物不仅能致知,还能致心,达到庖丁宰牛那样心物合一的境界。也可以由进化的思路追溯:人的思维本来就是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产生的。联系实际,要发展小孩子的认知能力,最好的方法是让ta动手,手舞足蹈地学习什么的,最有爱了。对于大人来说,如果在工作里感受不到快乐,那么就得从业余活动中补充这种快乐,作者也说了,这种活动最好是动手的,工艺美术神马的。另外根据心物合一的观点,对物质的追求其实也是对精神的追求,代表了一个人的品味和格调。

    回到摩托车维修工的自我修养。作为一个拥有哲学博士头衔的摩托车维修工,作者既拥有自下而上的摩托车维修的经验知识,也有遥远的自上而下的理论知识,只是这两种知识并没有完全联结起来,谈一个的时候就完全扔掉了另一个。所以作者虽然有两种层次的知识,但是读的时候这种知识的断层感还是让人感觉有点遗憾和难受。不过作为一本有多学科思路的书,这书总不至于太差,跟摩托车有关的部分更是有

  • 6、 关于《关于日记的日记》读后感

    这一本《关于日记的日记》,其实质是李老师指导学生写作的一个个讲座,目的是教会学生写作,让学生乐于写作,善于写作。但取名“日记“,让学生“日记”,完全淡化了作文教学的意图,给了学生一个相当自由、轻松写作的思考氛围。因为让学生学会写作,首先要给学生一个写作的宽泛路径,不要人为地堵死他们思考的路径,缩小他们写作的范围。而“日记”却能达到如此效果,给了学生思想自由飞翔的一个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里自由地涂脂抹粉。

    美在过程

    关于指导学生写作的讲座、教学方案和书籍可以说是多如牛毛,而李老师的教学成功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实践。让学生参与整个写作过程的理论总结和概括,把一个个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学生在问题中分析,在评价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从而在一个个问题呈现中抽象出理性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分析,学会了总结和提炼,学会了理性思考,学生只有达到这个层面才能少犯错误、不犯错误,使思想由偏面变得全面,从而趋于不断的成熟和完善,最终达到学生写作的进步。文字是思想的符号,只有思想进步了,灰色的铅字才更有灵性,更有可读性。

    美在以学生为本

    整本书由七个板块组成,每一个板块在围绕一个中心解决一个问题。李老师起着一个引导者的作用,解决问题的真正主体是学生自己。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人,学生自然是兴趣盎然。而文中呈现的案例也来自学生的习作,让这些习作充分暴露在大家的目光之下,互相评阅,真情地肯定优点,信服地指出缺点,这个过程学生又是一个与自己灵魂充分互动的过程,与自己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头脑始终保持着情绪兴奋和思想张扬的过程,而不是与自己无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过程。显然,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学生作文智力提高的过程,又是学生作文非智力提高的过程。二者不断的互动,才使学生提高来得快和又有效。

  • 7、 雷锋日记读后感300字:雷锋日记读后感

    雷锋,对我来说,是个遥远而陌生的人,只是在听大人们偶尔谈起时觉得他很了不起。当我读了《雷锋日记》后,我才真正懂得了什么叫伟大!他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从那平平凡凡的每一天中,点点滴滴的每件事中,我觉得他就是颗闪闪的钉子!钉子看似普通,但哪里都需要,都离不开它。雷锋就是颗钉子:大家排练节目时他端茶送水;工地起房子,他推车运砖;发洪水闹旱灾时,他立刻寄去自己的存款他做的好事真是数也数不清,敬他爱他的人更是数也数不清!

    我们也要做个钉子一样的人,不怕苦不怕累,乐于助人。同学有困难时,耐心讲解;操场有纸屑时,弯腰拾起;参加群众活动时,献计献策;手拉手活动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伙伴们,让我们都来做个闪闪的钉子,好吗?

  • 8、 《安妮日记》读后感_《安妮日记》读后感300字

    我非常喜欢看课外书,特别是青少版的美绘本《安妮日记》。内容是德国人杀犹太人,一提到这里,我觉得奇怪了,德国人为什么要杀犹太人?我一查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德国纳粹觉得日耳曼人是高贵的种族却没有应得的财富,犹太人的血统低劣却掌更多

    我非常喜欢看课外书,特别是青少版的美绘本《安妮日记》。内容是德国人杀犹太人,一提到这里,我觉得奇怪了,德国人为什么要杀犹太人?我一查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德国纳粹觉得日耳曼人是高贵的种族却没有应得的财富,犹太人的血统低劣却掌握了太多的财富。我认为他们这样做是不对的,世界应该是和平的,没有战争的,请不要伤害自己的同类。

    日记中的小女孩是一个心地善良,活泼可爱,个性率直,同时又多愁善感。她有主见,爱思考,不会轻易受别人影响;她坚强,有毅力,在受到责备和委屈后,仍以微笑面对生活。她是我学习的好榜样,我应该向她学习。

  • 9、 《安妮日记》读后感

    人的一生会读过无数本书,总会有一本让你恋恋不舍,难以忘怀。我也有这样一本书,它的名字叫《安妮日记》。

    当我第一次打开这本书时,我就深深的爱上了它。每读一章,就让我渴望读下一章。安妮快乐,我也会跟着乐起来:安妮忧伤,我心里也难受。我总是身临其境,跟着主人公一起面对重重困难

    这本书表达了人类对战争的控诉,厌恶。和平这个词就是主人公渴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故事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安妮一家是犹太人,为了躲避德军,安妮一家和邻居一起藏到了他爸爸公司的密室。在公司员工的帮助下,躲避了德军的疯狂追杀。可是最终又一个人告了密,所有人都被抓走了,只有公司的打字员小姐带着安妮的日记逃了出来

    在故事的后续中,描写了德军的残忍。每次重温这本书时,我就会想到安妮的悲惨命运,让我们远离战争的警钟,把和平再次放在心中吧!

    这就是我的最爱《安妮日记》。

  • 10、 安妮日记读后感

    你大概也有记日记的习惯。少女的日记、本该是纪念日常的奇想、情窦初开的悸动。平凡而快乐的“流水帐”常是这年纪的文笔产品。但你见过这样的时刻处在死亡的威胁下的‘密室’里的少女的日记吗?《安妮日记》就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安妮日记》告诉我们的,就是一个成长期的少女如何面对战争、种族迫害、自我成长与定位,以及男女角色等问题。《安妮日记》的内容是:恐惧、不安、奴役与饥寒交迫。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有一名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与纳粹集中营,阴冷、黑暗的集中营成为她生命的终点,真挚的情感与卑微的希望,贯通整本日记。写作时的孤独与秘密的保存,却转为世人的广大回响。善良、正直毕竟才是普世价值。《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任命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战争的残酷远非我等未曾经历的日能想象。包括我在内,我们曾有一阵子期盼战争,以为那可以是我们现在的“痛苦”的结束。但事实上,如果真的爆发战争,那将是更痛苦的深渊。悲剧是把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战争就是一种悲剧,它会摧毁我们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习以为常的美好的东西。或许,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会是激动人心的,但兴奋过后,将是对和平的漫长而痛苦的等待。有人做过统计,自从人类社会有历史记载以来,绝对的和平时期只有不到200年。人类为了征服与反对征服而进行战争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人类生存的本义。

    犹太民族的历史注定是悲剧。2000年的颠沛流离,他们被驱逐、被迫害、受尽屈辱、历尽磨难。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恐怖的厄运再次降临到这个民族的头上,他们不分男女老少,统统像羔羊一样被塞进奥斯威辛集中营,看着营中那堆积如山的各色毛发,听着幸存者用颤抖地声音控诉令人发指的罪行,所有良心未泯的心灵都在震颤。纳粹,人性的赤裸裸显现,感觉和动物无异。到处充满死亡的气息,到处是惊恐无助的眼神,到处是绝望的哭喊。为什么连生存也不允许呢?谁规定了在那个时期犹太人就是老鼠,纳粹就是猫呢?

    战争永远是一个黑色的主题,二战无疑是其中沉重的一笔,数以千计的犹太人被成批的杀害,唯一的理由就是“他们是犹太人”!这中间,许多还是孩子,安妮.弗兰克就是其中一脉细微而柔韧的声音。正如欧思斯特·斯赫纳倍尔所说:“几百万人的声音被压制下去,这个低低的声音只不过是一个小孩子的悄悄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11-04

  • 2023-04-15

  • 2019-09-21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0-17

  • 2019-09-21

  • 2019-09-22

  • 2023-06-17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10-11

  • 2019-10-19

  • 2019-10-24

  • 2019-11-02

  • 2019-11-11

  • 2019-11-12

  • 2021-04-09

  • 2023-04-2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23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20

  • 2019-10-28

  • 2019-10-29

  • 2019-10-28

  • 2019-10-28

  • 2023-01-15

  • 2019-11-06

  • 2019-11-04

摩托日记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摩托日记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摩托日记读后感、2024摩托日记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