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 > 地图 > 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2024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
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相关栏目
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热门栏目
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推荐
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

(共 7312 篇)

  • 1、 《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

    《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一)

    读完整本书以后,我最有感触的是这篇《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它主要讲述的是一位路过赫德莱堡的陌生人,因为被这个市镇的人无意冒犯而绞尽脑汁想报复这个市镇居民的故事。他拿着一袋有一百六十磅四盎司的金币去诱惑赫德莱堡的人们,想让赫德莱堡的人们引以为傲的诚实的好名声受到玷污。结果那位陌生人成功了,他假借一个死去的人来虚拟了一个故事,让十九位首要居民受到了金钱的诱惑而撒了谎。最终当谎言被揭穿时,那些人都成为了众人的笑柄。

    看完这篇小说,我有很多感触。那些感触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诚实是人类最美好的品质!

    在我看来,马克吐温不只是一位小说家,在他的精神与风格上,他更像一位思想家,一位哲学家,他的作品不单单是引人发笑,更引人深思,他的确像一颗闪烁的星星照亮了我的心灵!

    《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二)

    《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集》一共采用了马克吐温的九篇中短篇小说,《竞选州长》、《加利维拉县声名狼藉的跳蛙》、《一个垂死者的忏悔》、《他是否还在人间》、《为艾德带来好运的玩笑》、《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那是天堂,还是地狱?》、《三万美元的遗产》、《神秘的陌生人》。

    在这些小说中,其中一类是马克。吐温根据民间故事改编而成,也许没有多么深远的旨意,但是其中透显出的幽默风格却为马克。吐温所独具。《加利维拉县声名狼藉的跳蛙》一简短篇幅塑造了一个有赌癖的吉姆。斯迈利形象。马克。吐温那种冷静而幽默的笔触在吉姆。斯迈利形象的塑造中初露锋芒,而通过对该形象的塑造,他似乎也对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美国人赌博成性的一个侧影进行了勾勒和嘲讽。

    《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充分展现了人在金钱面前的种种丑态。 赫德莱堡镇的旧格言是请勿让我们受诱惑;新格言则改为请让我们受诱惑。旧格言代表着已经逝去的那个由禁欲主义宗教主宰的时代,而新格言则反映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核心本质,那就是尽可能的煽动人们的物欲。

    《三万美元的遗产》则揭示了金钱在许多社会中无与伦比的魔力,现代人为了金钱可以放弃道德、人情以及现实人生中的各种乐趣,人生目标变得奇特的单一化,除却在眼前和想象中的金钱的闪光,此外就是灵性枯窘,了无生趣。

    《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集》,这是一本经典的大师制作,是值得我们和孩子一起收藏和阅读的书籍,是孩子假期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三)

    美国

  • 2、 《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1000字

    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作家和演说家,他写的这些中短篇小说批判了当时的不合理现象和人性的丑恶,表达他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他写的中短篇小说都十分幽默和讽刺,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百万英镑》《狗的自述》《竞选州长》。

    《百万英镑》讲述了一个美国穷小子亨利的一次奇遇,他被两位英国富翁选中,给了他一张无法兑现的百万英镑支票,看他在一个月中是否被捕坐牢,一个月后,亨利不仅没有坐牢,还有了爱人,并挣到许多钱。虽然小说很短,但充分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在亨利刚得到那张百万支票时,他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吃饭、买衣服,老板和员工看他穿着破烂,都看不起他,给他提供残羹剩菜和别人不要的衣服,当他向老板和员工拿出那张百万支票时,一脸吃惊,对亨利的态度简直是一百八十度转变,员工都十分热情的给他端上最好的菜,衣店的老板亲自给他测量,量身打造最合适最好的衣服,充分讽刺当时社会的拜金主义,揭露那些势利小人,见钱眼开、阿谀奉承的丑陋面容。一张支票让他过上了舒适的生活,让他从流浪汉成为一个名声远扬、权力极高的的人,后来一个贵人把他的支票藏了起来,当时亨利的股票大跌,人们开始怀疑他是否有支票,亨利无法拿出支票,众人纷纷来拆他的台,骂他是骗子,把他的衣服收走,当亨利拿出支票时,众人又纷纷讨好亨利,亨利失去的又全都回来了,真是讽刺,不管如何爱钱都不能丢掉做人最基本的人性,更不能抛弃自己的道德与良知,毕竟金钱也不是万能的。

    《狗的自述》中马克吐温以狗为第一人称,手法独特,写出了狗的真诚,对世界的感恩来讽刺当时的人,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写我和新主人之间的故事,我救了主人的小宝贝,可断了一只脚,因为主人是一个科学家,某天他用我的宝宝来做实验,后来宝宝死了,仆人把他埋到那颗我最喜欢的树下,而我却一直在期待宝宝再次长出来,可我没有等到,直到我死去的时候也没有等到。这篇小说把狗的天真善良与主人的是非不分、恩将仇报形成鲜明的对比,讽刺当时人类为了一点小事就猎杀动物的现象。

    《竞选州长》中马克吐温以写喜剧的手法,叙述我在竞选州长中一败涂地的悲惨事件,而我的对手之所以能够战胜我,是因为他们善于诽谤造谣,巧妙利用新闻媒介,他们本应该公平公正的报道新闻,但实际上他们却成为了政客们夺取政治功利的工具,这是马克吐温对黑暗的社会的讽刺,读完故事后喜剧般的故事背后却是辛酸的苦涩。

    马克吐温的小说十分幽默,不但意义深刻,而且通俗易

  • 3、 马克·吐温短篇小说 读后感(3)篇
    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精选 读后感 第(1)篇

    书中搞笑的段落总是一气呵成,也归功于作者的文笔流畅,内容的连贯与语气词的运用,人物的刻画惟妙惟肖,入木三分,连带表情的描写以及周遭环境的相互映衬,书中内容虚虚实实,让你读到精彩部分不禁感慨,书中内容是否属实?

      全书各自篇落看似作者叙述一个个故事,实则是对当时社会的各种丑态的批判,比如政府的不作为,人们对于名利的追求,贫富差距的现状,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的一些列社会问题都有刻画,从皇宫到平民,从白人与奴隶阶级的阐述,关于美国与英国当时社会的描写,还有社会各工作阶级的表述,实在精彩!

       每个故事都有不同的感受,«百万富翁»则实在是荒唐搞笑,也暗示了钱与名利的互相关系,以及人们对于金钱与名利是多么的趋之若鹜,这浮躁的社会! 

      «当议员秘书»那段暗示了很多政府官员两面三刀的嘴脸,打太极不作为,应付人民不做事实的一面。

      «一个真实的故事»描写了残酷的奴隶买卖事件,并不比汤姆叔叔的小屋里描写的逊色。

    «王子与贫民»则描写了当时英国恐怖的黑暗统治时代,贫富差距太大以及文中有关于血腥玛丽的描写,新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以及流民的描写,多么的揭露时弊!我也查了历史,真的历史上有那么位小王子的,也是很短命的。

    最后«傻瓜»的那段的描写我真是惊讶,原来那时就知道指纹的运用!!! 感慨最多的就是两兄弟那段,本来那么受欢迎的兄弟,却经历了人生大气大落,一度被送上绞刑架,还好有傻瓜的机智与辩护,也让他们看透了人世的嘴脸,最终回欧洲去了,有时候你根本分不清敌人朋友,有时刚开始是很好的朋友,对方却会误信家人的谣言导致你们分道扬镳甚至恶言相对,一开始把你捧的高高的,再让你跌下去摔死你,不要太恐怖,人心啊。

      由于在地铁上,时间不够,感慨比较多,有喜欢的朋友,加我微信,互相介绍书籍哦。

    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精选 读后感 第(2)篇

    翻譯和排版我就不想多説了,我能讀下來完全是因為剛開始不相信會真有這麼敷衍的電子書,直到承認這個事實已經晚了。只好讀完,好在選的故事不多,後面从六十四章開始有近十章的重複可以直接跳過。兩星是致敬馬克吐溫。

    特別喜歡他的《我怎樣編農業報》,這麼露骨而又絕妙的諷刺,簡直優秀!看多了含蓄隱晦的暗諷,讀馬克吐溫的諷刺會覺得格外有趣,就像讀多了小清新突然看一章戰鬥小說就覺得很爽。

    现在暖和的天气快到了,公鹅已开始产卵——是谁在写书

  • 4、 《契诃夫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

    《契诃夫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一)

    契诃夫是世界文坛上一位罕见的艺术家。他的小说经受了百年的时间检验,依然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彩。契诃夫的着眼点总是平凡的人的日常生活,他是个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最平凡事情的现实主义者。但是他从不陷入日常生活的泥沼,他对生活素材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选择,而在创作过程中又进行推测、组合,使生活素材形象化,平平常常的似乎是偶然的现象中揭示出生活的本质。所以我很喜欢契诃夫的作品。在这本短篇小说选中,最喜欢的还是其中的《变色龙》,《钉子上》和《万卡》。

    《变色龙》告诉了我们:在沙皇俄国将军家中的一条狗比平民百姓还要重要,巡逻官奥楚美洛夫之流在有权势者的家犬前摇尾乞怜,而对老百姓却张牙舞爪,蛮横娇纵。《变色龙》就是契诃夫送给人世的一面镜子,一个警示,在百余年后的今天同样还是有人身上有着变色龙的奴性,表里不一;《万卡》可以说是《苦恼》的姐妹篇。都是抒情心理短篇小说。主要写的是:九岁童工的稚真心灵,他的学徒生活的苦楚,他对祖父和家乡的眷恋这一切在篇幅不大的作品中巧妙地互相穿插和渗透,短短几页字2020就写出了童工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短篇小说《钉子上》和《一个文官之死》一样,都展现了但是沙皇俄国在官场上的丑态:强者霸道、倨傲专横,弱者低头哈腰、不敢反抗。臭虫般的切尔维亚科夫以及他的奴才们的心理正是这种官场生活的产物。

    《契诃夫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二)

    在契诃夫的小说中,我们既可以体会到这位文学家的忧郁和悲悯,也可以体会他如阳光一样灿烂的幽默和童趣。其中的一篇作品《凡卡》,曾收录在小学语文教材里,讲述了一个叫凡卡的小男孩,才九岁就失去了父母,和爷爷住在一起,相依为命,后来又被送到鞋匠铺子里当学徒,在那里经受着的老板非人的折磨和虐待,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小说以凡卡给爷爷写信为线索,把他经历,以及对爷爷的思念贯穿其中,契诃夫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和简练却又深刻的表达力深深地吸引住读者的心。可怜的凡卡拼命为老板做事,得到的却是无情的挨打,一些残羹剩饭,甚至没有,晚上无法好好睡觉,天天熬夜为老板孩子摇摇篮的痛苦和每天睡在过道里、连鞋子也没有的悲惨生活这种生活,对于一个九岁的孩子来说,真是太残酷了,残酷得能摧残一个还未成熟的生命!其中的信件里说的话尤其让人揪心地痛: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把我带走回家去,带回村子吧,我再也受不了了要不,我就要没

  • 5、 马克吐温小说集读后感

    篇一:《马克.吐温小说集》有感

    来自马克.吐温的思绪

    没有上帝

    没有宇宙

    没有人类

    也没有尘世的其他生命

    没有天堂也不存在地狱

    那是一场飘忽的梦

    一场荒诞阴森遥不可及的梦

    除了你存在外

    没有任何东西是实存之物

    可你不过是一个捉摸不定的意念

    一个漂泊的精灵

    一个没有结果的游魂

    一个无所依托的幽灵

    孤苦伶仃的游荡在这永恒的虚无之中

    看的书越多,我们的思考就会越多,因为看着看着,我们就会找到一本讲诉自己人生的,或许不完全相同,至少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我从来没有在书中寻找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意境,只是在苦苦追寻能刺激我神经的感觉,也许那种感觉是共愤,也许是同乐,也或许是自我心理安慰,甚至是自我宣泄……但不容置疑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是充满快乐和期待的,就好像闲暇时刻细细品读的《高老头》,一面希望快点看到结尾,因为怀着猜想结局的心情难以平静;一面又怕看到结尾,因为怕这个故事在意犹未尽的时刻画上句号。

    我喜欢马克.吐温,那种喜欢就像抽鸦片的人爱上大麻一样,欲罢不能,而且越发的喜欢,因为那种毒已经深深地融在了骨髓里。我喜欢马克.吐温,喜欢他的犀利,喜欢他的睿智,喜欢他的露骨,喜欢他的暗讽,喜欢他的“指桑骂槐”,喜欢他那种“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举世皆浊唯我独清”的气概,还喜欢他那种“我用语言与浑浑社会斗到底”的决心,还喜欢……是的,对马克.吐温的喜欢理由道不尽,而不是说不出。模模糊糊地记得那是怎样开始喜欢上马克.吐温的作品的,仅仅是高中教材的一篇课文,那之后便一发不可收地爱上了马克.吐温的小说。

    这个集“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演说家”于一身的“美国文坛巨子”,将他的智慧和犀利转化为成一篇篇讽刺小说,以明喻暗讽的方式成就了他不可撼动的文学之位。海伦.凯勒说:“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威廉.福克纳说:“他是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他而来。”他的伟大在于他始终怀有一颗正义的心,不追求哗众取宠,他说:“不能一味逗乐,而有更高的理想。”所以他的幽默中又含着哀怨和讽刺。

    我想知道那些灵感究竟来自何处,我想巴尔扎克笔下的高老头已经将社会中那充满矛盾的父爱展示得淋漓尽致,《高老头》时而让人沉浸在伏盖公寓那七嘴八舌的小市井生活中,虽然带着点小小的讽刺和嫉妒,但毕竟算和谐,时而让人为

  • 6、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1100字
    莫泊桑的小说写得有情有致,尤其短篇即便几千字的东西也自有丘壑。上手总是不紧不慢的铺叙,或着意渲染场面与氛围,从容之中显出张弛有度的格局。接下去自然跌宕起伏,命运赛滞的主人公一不小心找上麻烦,只是万般危难亦如此娓娓表过,读来却有别样的意味。就像透过雕花窗权的皎皎月色,伴着鸟啼和裙据曳地的窸窣声,这情形多半叫人捉摸不透。 不错,人生总有麻烦。《项链》的女主人公卢瓦瑟尔太太因一夜风光付出十载艰辛,这恳令人烯嘘不已的故事好像是说女人的虚荣毁了自己,然而这里仍有可以思忖的问题载艰辛换来在福雷斯杰太太面前的一席豪迈,是不是也颇值得?见到有钱的女友,她至少不会像当初那么心态不平衡了。 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 《羊脂球》是莫泊桑短篇小说中最有名的作品,也最容易被作为爱国主义文本来解读,要不就搭上对贵族和资产阶级的讽刺和批判。不过,从一个妓女的皮肉生涯讨论到法兰西的民族尊严,这意思本身有些不伦。莫泊桑的故事往往把两山不遇的事理兜在一起,让人作出某种似是而非的判识。当然,这个话题是从被普鲁士军队扣留在托特镇的那辆马车上开始的,除了名叫羊脂球的妓女外,那车上靡集了贵族、商人、政客和修女,几乎是代表国家意志的各个阶层,其中包括君主立宪派、议会反对党和共和派人士。妓女和国家既然被安排成如此同舟共济的关系,无助的羊脂球必定陷人一种众意难违的局面。正是一车人的集体意志决定了羊脂球是否应当委身于普鲁士军官的问题,而先拒后纳的理由都被荒谬地提升到国家利益的高度。莫泊桑对风云骤变时期的社会公意似乎怀有深切的恐惧,因为那种翻覆不定的特性中隐含着被操纵的可能,自1789年大革命以来的历史足以证明这一点。实际上《羊脂球》不但揭示了这种公意的荒谬,甚至还追洁到类如鲁迅所说的国民性问题,这里包含着被许多评论者所忽略的话语关系。(本文选自) 尽管如此,莫泊桑的东西仍然可以说是一种相当写实的文本。没有隐喻和寓言性质,初看清澈如水,只是水月镜花更具玄意。也许奥秘在于那种不紧不慢不温不火的叙述策略,在莫泊桑的许多作品里,叙述的体态和语式有其特殊功能,由于故事本身与叙述层面传达的感受存在着某种反差,这就决定了解读的歧异。很难说叙述的背后是一种拈花微笑的心态,还是不无忧虑的苟且 。 按通常文学史的定位,师从福楼拜的莫泊桑当属19世纪中叶以后崛起的自然主义流派。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莫泊桑这儿并没有一般自然主
  • 7、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读书心得1000字
    莫泊桑的小说大都短小精致,你会吃惊,在仅仅几页的篇幅里,他就能给你展现一个精彩的故事或者人物,就像他的一生,也是短而精致,他只活了43岁,但给我们留下了6部长篇小说,306篇中短篇小说和3部游记。 莫泊桑写到一个弃婴 , 他 十几岁的时候被一辆大车碾断了双腿, 从此就只能拄着双拐求乞,而且除了周围的三四个村庄,他不敢走远。他害怕外面陌生的世界,尤其害怕大路上成队走着的宪兵。于是他老是在周围这几个村庄乞讨,人们已经厌烦他了。12月的一天,天气阴冷,大家的心情都不好,他已经两天没有讨到任何食物下肚,又奔波了许久,再也走不动了,就出溜到一个农家院子的一角,像是要等候一种神秘的援助。但什么也没有。突然,他看见了一群鸡,他的手还很灵活,丢出一块石头打死了一只。他想用火来烤,这时被鸡的主人发现了,于是被众人一顿殴打。他流着血,饿得要命,而宪兵也被叫来了,把他带到镇上。他一句话也不说,因为他已经弄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思想已经混乱,况且已经有那么多年没跟人说过话。他被丢到牢里,第二天当宪兵要来审讯他时,看见他已经死了了。多么出人意料啊谁都没有想到他也要吃东西。 莫泊桑还写到一个瞎子,他是一个乡下人,父母在世时,还有人照看他,可两老一去世,尽管他姐夫把他那份遗产夺到自己手里,却连汤也舍不得给他多喝。他是不是有智力、有思想、甚至有感觉,是不是对自己的生活有清醒的认识?谁也没想过这样的问题。凡是他的失明使人想到的残忍的恶作剧都被想出来了,尤其是在他吃东西的时候,人们把小猫、小狗放到他的食盆边来捉弄他,和他抢食,或者故意给他塞瓶塞子、木屑、树叶甚至垃圾,然后在一边哈哈大笑。(本文选自) 还是在一个冬天,下着大雪,他姐夫一早把他带到很远很远的一条大路上去求乞,这一天他再也没有像往常一样自己回来。到初春解冻的时候,人们发现一大群乌鸦在平原上空不停地盘旋,然后时而像一阵阵雨点集中落在同一个地方,人们在那里发现了瞎子残缺不全的尸体。 这是一些最弱势者,一些哀苦无告者,他们甚至已经发不出自己的声音。我们在莫泊桑的笔下感到了对这些最弱势者最强烈的同情,他使他们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还有恰恰也是短篇小说名家的契诃夫、欧亨利也是如此。我们要感谢这些使暗哑者说话的作者 。 莫泊桑的故事是发生在他生活的19世纪下半叶,离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的法国大革命已近百年。这样的悲剧发生有
  • 8、 田园交响曲:纪德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3)篇

    窄门、田园交响曲、背德者,被称作纪德三部曲,据说都带有自传色彩。比如纪德12岁丧父,并且炽烈追求他的表姐,最终也与表姐结婚,这听起来很像《窄门》的故事。但是,自传色彩,毕竟只是色彩,不是真的自传。

    然而,我可能不该拿这个来看待纪德。他的小说,不容易与他本人分得开。

    我平常读小说,不喜欢与作者个人的经历混起来。可是,阴差阳错地竟读了一本介绍纪德生平的书,发现《窄门》的自传性不是一般得强,主要人物和关系几乎都复制了纪德真实的生活。早年丧父,舅舅家二女一男,舅妈外遇,爱上表姐,表姐对宗教狂热,有一个姨妈等等,这些小说中的元素,同时也是纪德本人的真实情况。

    小说中有一个关键情节。杰罗姆去找阿丽莎,下人拦着不让进,他闯进去后,看见舅妈在会一个军官,阿丽莎一个人在一间房里跪着流眼泪。这件事不是虚构,是纪德和表姐的亲身经历,几乎原封不动地被写进小说。

    在小说中,阿丽莎发现妹妹朱丽叶(纪德母亲也叫朱丽叶)爱着杰罗姆,立即拒绝了杰罗姆。读者想当然以为,阿丽莎是因为可怜妹妹,才坚决拒绝的杰罗姆。这把戏纪德最拿手,一个完美借口,骗自己、骗杰罗姆、骗读者,把大家都带到坑里了。但阿丽莎的坑比这个深。她受父母婚姻问题的刺激,排斥情爱,投身宗教,一心要走窄门,结果走上了窄路,终于陷入绝境。她的迅速死亡,非病非灾,她是纠结死的,纠结在爱情和窄门间,用虚幻的道德理想,扼杀了现世活生生的生命。小说最后阿丽莎的日记,写得压抑沉郁,无法卒读。这是推出一大堆沉重的筹码,要上帝兑现窄门的承诺吗?

    母亲出轨事件,给阿丽莎造成巨大刺激和压力。其强烈程度,可能是现代人所不能想象的。推想一下,她憎恶母亲的行为,又无法摆脱对母亲的感情,可怜于父亲被蒙蔽,处在几种思想的剧烈拉扯之中,该是多么纠结。她是长女,要顾念妹妹和弟弟,她没人可以指望,只能独自承受,自责自怨。她自己也是个大孩子,思想幼稚,情感脆弱,她对情欲的厌恶很难不泛化到她与杰罗姆的爱情上,甚至把母亲的不轨与自我的不洁混为一体也说不定,这就使她陷于重重束缚,解脱不得。

    阿丽莎投身宗教,宗教没能给她拯救,而是给她服下一味毒药:生而为人的原罪感,与母亲血脉联系和个人情爱的双重不洁感,追求虚假拯救、隔绝人世而不是勇敢走向生活、艰苦成长。

    在作家真实的生活中,纪德历经万难终于与表姐结婚,而他们的婚姻并不幸福。这篇《窄门》的创作,未尝不包含妻子(表姐)的真实心路。

  • 9、 化身博士:斯蒂文森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2000字(3)篇
    化身博士:斯蒂文森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四星是给《化身博士》的。首先,这本书成书于一百多年前,那时候还没有绿巨人,变身这种事还属于原创,而且是身心俱变,从外形到人格完全地、反差巨大的变化,除了少许共性,基本上就是分裂为两个人了,我不知道在这本书以前,是否曾经有过这种写法。2,本书开创了二重人格,即后来心理学所说的吉杰尔-海德现象,但两者还不完全相同,书中的化身是拥有共同记忆的。3,本书说明了当一个人可以不为自已的言行负责,可以不为自己的错误受到惩罚时,他会怎么样?当然是放飞自我!海德可以和吉杰尔一样是个好人,但这绝不会发生。4,海德的死是因为他不得不死,因为他是吉杰尔的身份要暴露了,如果不是化身不受控制这一客观原因,海德做坏事永远不会被人发现,那么海德永远不会死。5,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个海德,但在清酲状态下,由于自律控制,大家都以杰吉尔示人,可是在睡眠时,潜意识中的海德占了上风,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人性本恶,这种劣根性只是被压抑着,可它一直都在,特殊情况下,比如狂怒、欣喜、悲伤……boom!n

    化身博士:斯蒂文森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四星是给《化身博士》的。首先,这本书成书于一百多年前,那时候还没有绿巨人,变身这种事还属于原创,而且是身心俱变,从外形到人格完全地、反差巨大的变化,除了少许共性,基本上就是分裂为两个人了,我不知道在这本书以前,是否曾经有过这种写法。2,本书开创了二重人格,即后来心理学所说的吉杰尔-海德现象,但两者还不完全相同,书中的化身是拥有共同记忆的。3,本书说明了当一个人可以不为自已的言行负责,可以不为自己的错误受到惩罚时,他会怎么样?当然是放飞自我!海德可以和吉杰尔一样是个好人,但这绝不会发生。4,海德的死是因为他不得不死,因为他是吉杰尔的身份要暴露了,如果不是化身不受控制这一客观原因,海德做坏事永远不会被人发现,那么海德永远不会死。5,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个海德,但在清酲状态下,由于自律控制,大家都以杰吉尔示人,可是在睡眠时,潜意识中的海德占了上风,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人性本恶,这种劣根性只是被压抑着,可它一直都在,特殊情况下,比如狂怒、欣喜、悲伤……boom!n

    化身博士:斯蒂文森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2000字 第(3)篇

    四星是给《化身博士》的。首先,这本书成书于一百多年前,那时候还没有绿巨人,变身这种事还属于

  • 10、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书笔记

    范文一

    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他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范文二

    契诃夫是世界文坛上一位罕见的艺术家。他的小说经受了百年的时间检验,依然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彩。契诃夫的着眼点总是平凡的人的日常生活,他是个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最平凡事情的现实主义者。但是他从不陷入日常生活的泥沼,他对生活素材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选择,而在创作过程中又进行推测、组合,使生活素材形象化,平平常常的似乎是偶然的现象中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所以我很喜欢契诃夫的作品。在这本短篇小说选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其中的《变色龙》,《钉子上》和《万卡》。

    《变色龙》告诉了我们:在沙皇俄国将军家中的一条狗比平民百姓还要重要,巡逻官奥楚美洛夫之流在有权势者的家犬前摇尾乞怜,而对老百姓却张牙舞爪,蛮横娇纵。《变色龙》就是契诃夫送给人世的一面镜子,一个警示,在百余年后的今天同样还是有人身上有着变色龙的奴性,表里不一;《万卡》可以说是《苦恼》的姐妹篇。都是抒情心理短篇小说。主要写的是:九岁童工的稚真心灵,他的学徒生活的苦楚,他对祖父和家乡的眷恋这一切在篇幅不大的作品中巧妙地互相穿插和渗透,短短几页字就写出了童工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短篇小说《钉子上》和《一个文官之死》一样,都展现了但是沙皇俄国在官场上的丑态:强者霸道、倨傲专横,弱者低头哈腰、不敢反抗。臭虫般的切尔维亚科夫以及他的奴才们的心理正是这种官场生活的产物。

    读了这本小说选后,我更能体会到当时沙皇俄国官场上的险恶与蛮横,也看清了当时和如今的变色龙就是墙头草,哪边是强者就拥护哪边,即使那强者并不是善良的那一方。《契诃夫短篇小说选》给我了很多启迪,让我了解到不少沙皇俄国的当年!

  • 2019-11-12

  • 2019-11-06

  • 2022-09-02

  • 2019-09-20

  • 2019-11-11

  • 2019-11-08

  • 2022-09-08

  • 2019-10-09

  • 2019-11-02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11-16

  • 2019-09-25

  • 2019-10-19

  • 2022-11-22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0-23

  • 2021-11-02

  • 2019-11-16

  • 2019-11-16

  • 2022-11-17

  • 2019-09-21

  • 2022-08-30

  • 2022-07-05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0-17

  • 2019-11-12

  • 2019-11-12

  • 2019-11-12

  • 2023-04-08

  • 2022-11-19

  • 2019-11-11

  • 2023-04-27

  • 2019-11-11

  • 2019-11-16

  • 2022-09-12

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2024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