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马背上的男孩读后感 > 地图 > 马背上的男孩读后感,2024马背上的男孩读后感
马背上的男孩读后感相关栏目
马背上的男孩读后感热门栏目
马背上的男孩读后感推荐
马背上的男孩读后感

(共 4656 篇)

  • 1、 马背上的男孩读后感

    马背上的男孩读后感范文一

    同学推荐给我一本讲自闭症孩子的书《马背上的男孩》。同学说这是一本漂流书,我看完之后,写上几句感想,传给下一个人。可以是同事,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其他人,只要有人愿意读,就这么一直传下去。直到2013年末的时候再回到我的手里,我再还给他。

    我对这样的读书方式颇感新鲜,饶有兴趣的开始读这本书。但这本书里描写了很多关于萨满的事情,对于我这个没什么宗教信仰的人,确实很难理解。作者认为孩子的进步是萨满的功劳,但我认为是家长付出努力的结果。所以在看完这本书后,我不知该如何下手写感想。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去传阅这本书,因为潜意识里我并不认为它是一本好书。犹疑中,我还是把书传给了我正在教的一年级的一位自闭症孩子的妈妈。

    奇迹发生了。当这位母亲读完后,不停的称赞这是一本好书。我们在一起交流了很多,觉得有很多话要说。在她的谈论中,我渐渐体会到了信仰的重要性,原来一直困扰我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作者眼中的那个萨满,是他坚信儿子可以治愈的信念的化身。在经历了一系列药物治疗、康复训练都毫无起色的时候,作者带着儿子踏上了去蒙古寻找萨满的路程。儿子在这样特殊的旅程中,有了可喜的变化,从原来频繁的大声尖叫,大便拉在裤子里,不肯让别人触摸自己的身体,用头撞地自虐等异于常人的行为,变得会在马桶上大便,很少再发脾气,和正常的孩子交朋友。

    虽然我面对的也有患自闭症的学生,但却没有身为父母、每天和他们朝夕相处的那种切身的体验,很难理解信念对于他们的重要作用。一旦心中没有信念的支撑,就将面临崩溃的边缘。

    不管是萨满,还是其他,给予身处绝境自闭症孩子父母的是光明,是希望,是信念总有一天,孩子将会慢慢好起来!

    《马背上的男孩》读后感范文二

    每个孩子都曾在孤独中挣扎,直到遇见你给的爱

    刚拿到《马背上的男孩》这本书时,封面上的这句话就瞬间让我温暖了起来。迫不及待地读完英国作家路伯特。伊萨克森写的这本书,从一个看似平常,其实伟大的故事里,患有自闭症的小若菀逐渐出现在我的眼前,乃至我的心里。顽皮、坏脾气、无法自控的大小便、不会和人对话、不会分享若菀身上的一系列现状,让每一个做母亲的人都感到恐惧、担忧。在为自己孩子健康成长的同时,也为若菀的病症感到担心。所以,看到后来若菀的改变,我打心眼儿里敬佩若菀父母的耐心和他们对若菀特别的爱。

    路伯特不仅是个作家,还是个伟大而又细心的父亲。而克里斯汀则是个特别勇敢的

  • 2、 马背上的男孩读后感1000字

    篇一

    每个孩子都曾在孤独中挣扎,直到遇见你给的爱

    刚拿到《马背上的男孩》这本书时,封面上的这句话就瞬间让我温暖了起来。迫不及待地读完英国作家路伯特。伊萨克森写的这本书,从一个看似平常,其实伟大的故事里,患有自闭症的小若菀逐渐出现在我的眼前,乃至我的心里。顽皮、坏脾气、无法自控的大小便、不会和人对话、不会分享若菀身上的一系列现状,让每一个做母亲的人都感到恐惧、担忧。在为自己孩子健康成长的同时,也为若菀的病症感到担心。所以,看到后来若菀的改变,我打心眼儿里敬佩若菀父母的耐心和他们对若菀特别的爱。

    路伯特不仅是个作家,还是个伟大而又细心的父亲。而克里斯汀则是个特别勇敢的妈妈,对于这对平凡的夫妻来说,若菀的丁点进步,是他们生活中最大的动力。从一开始的束手无策,到若菀慢慢会做选择、会对话、会交朋友、24小时没有发脾气。这对父母倾注给这个特别的孩子太多特别的爱了!想到那些在我儿子两岁时就习以为常的动作能够出现在已经6岁的若菀身上时,由衷地替他们高兴。无法想象在过去的10年间,他们是如何夜以继日地给自己动力,熬过那些曾经绝望的日日夜夜。

    若菀生下来是个不幸的孩子,但幸运的是,他有一对那么爱他的父母,始终在关爱他,自始至终没有放弃他。在发现若菀的病症后,父母带着他四处求医,远赴蒙古草原、西伯利亚等地,尝试各种治疗方法。除了路伯特和克里斯汀外,还有那么多善良的人在他治疗的路上给予特别的帮助。这些很特别的爱凝聚在一起,让这个一直在孤独中挣扎的孩子慢慢地康复起来。在这个长途跋涉的治疗过程中,路伯特还发现了治疗自闭症的独特良药借助动物的力量。《马背上的男孩》带给那些拥有自闭症儿童的家庭一线希望。

    读完此书,我立刻想到早几年教过的一个学生,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很不幸,其父母缺乏责任感的养育方式让他患上了自闭症,动不动就发脾气,行为举止顷刻间变成另外一个人。尽管老师和同学们都在努力帮助他,但是父母一直不在意的表现,让这个孩子自始至终都没有摆脱自闭症带来的痛苦。真想马上给他的父母讲讲若菀的故事,希望他们也能改变自己坚持的态度?让孩子早日走出心中的孤独,重归平静的生活。

    《马背上的男孩》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中,任何时候,即便是在看起来毫无希望的时候,我们也要敢于梦想去改善生活的现状和质量。哪怕是需要我们付出一切,也在所不惜。想起微博上前一段出现的爸爸爱喜禾,喜禾的爸爸在得知两岁多的儿子换

  • 3、 《马背上的男孩》读书笔记
    刚拿到《马背上的男孩》这本书时,封面上的这句话就瞬间让我温暖了起来。迫不及待地读完英国作家路伯特。伊萨克森写的这本书,从一个看似平常,其实伟大的故事里,患有自闭症的小若菀逐渐出现在我的眼前,乃至我的心里。顽皮、坏脾气、无法自控的大小便、不会和人对话、不会分享若菀身上的一系列现状,让每一个做母亲的人都感到恐惧、担忧。在为自己孩子健康成长的同时,也为若菀的病症感到担心。所以,看到后来若菀的改变,我打心眼儿里敬佩若菀父母的耐心和他们对若菀特别的爱。 路伯特不仅是个作家,还是个伟大而又细心的父亲。而克里斯汀则是个特别勇敢的妈妈,对于这对平凡的夫妻来说,若菀的丁点进步,是他们生活中最大的动力。从一开始的束手无策,到若菀慢慢会做选择、会对话、会交朋友、24小时没有发脾气。这对父母倾注给这个特别的孩子太多特别的爱了!想到那些在我儿子两岁时就习以为常的动作能够出现在已经6岁的若菀身上时,由衷地替他们高兴。无法想象在过去的10年间,他们是如何夜以继日地给自己动力,熬过那些曾经绝望的日日夜夜。 若菀生下来是个不幸的孩子,但幸运的是,他有一对那么爱他的父母,始终在关爱他,自始至终没有放弃他。在发现若菀的病症后,父母带着他四处求医,远赴蒙古草原、西伯利亚等地,尝试各种治疗方法。除了路伯特和克里斯汀外,还有那么多善良的人在他治疗的路上给予特别的帮助。这些很特别的爱凝聚在一起,让这个一直在孤独中挣扎的孩子慢慢地康复起来。在这个长途跋涉的治疗过程中,路伯特还发现了治疗自闭症的独特良药借助动物的力量。《马背上的男孩》带给那些拥有自闭症儿童的家庭一线希望。 读完此书,我立刻想到早几年教过的一个学生,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很不幸,其父母缺乏责任感的养育方式让他患上了自闭症,动不动就发脾气,行为举止顷刻间变成另外一个人。尽管老师和同学们都在努力帮助他,但是父母一直不在意的表现,让这个孩子自始至终都没有摆脱自闭症带来的痛苦。真想马上给他的父母讲讲若菀的故事,希望他们也能改变自己坚持的态度?让孩子早日走出心中的孤独,重归平静的生活。

  • 4、 马背上的法庭读后感

    马背上的法庭读后感(一)

    一月十三日下午,我们全班同学共同观看了《马背上的法庭》,影片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抢眼的美景,有的仅是朴实无华的云南彝族地区的日常生活,为了小事而争吵不休,此时法官出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安宁,此影片反映了民俗与法律冲突的解决,乡间的传统流传久远,对人们心灵的影响至深。在当今的俗人社会中,法律所起的作用又有多大呢?当法律与民俗相冲突时,法官又该怎么做呢?

    影片共讲述了5个小案件,案件一是妯娌争菜坛子,谁也不肯让步,最终法官把菜坛子砸了,掏出了5元钱,让两个人去分钱,然后去各自买坛子;案件二是猪拱罐罐山(猪拱祖坟),阿洛以没有当事人而不予受理,正当两家争论激烈的时候,老法官老冯感到,老冯说陪一场法式加一头猪,但是猪的女主人不让牵猪,最后老冯签了猪,阿洛说法官牵猪有损法官的形象与尊严。案件三是羊吃庄稼,依据村规民约,羊成了被吃庄稼主人的羊了,阿洛没有顺从他岳父的不讲理的行为,遭到妻子被关的恶果

    法律应该首先被信仰才能被遵守,但是在那么遥远那么偏僻的小山村里,又有谁能够真正理解法律的含义呢?但是他们照样过着井井有条的生活,忙而不乱,族长用其自身的威信守护着整个族里的安宁,可见民俗的作用不可低估。

    在我们大力推行法治的今天我们一定不要只是一味的固守法律的规定,要学会变通,这是不是就代表没有法治了呢?当然不是,这只是我们对法治的更进一步,更深一层次的理解,乡俗也要处理好,只有兼顾,才能使我们的法治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接受需要过程,信仰的形成也需要过程,稳中求发展,我认为这也是和我们中央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的建设相适应的。

    马背上的法庭读后感(二)

    跟着与妻子女儿长期分离的老法官老冯、因文凭和年龄问题而即将离开工作岗位的摩梭人杨阿姨,还有第一次下乡参加马背法庭的彝族大学生阿洛,以及一位特殊成员那匹任劳任怨的老马的脚步,我走在云南西北蜿蜒的路上,开始了马背上法庭的下乡行动。

    在这个行动过程中,影片从头到尾都充斥着法律与民俗的冲突,例如对猪拱罐罐山的解决方案、国徽被马贼偷后的处理方式、阿洛和他的新娘私奔的处理方法等等。整个影片简单而又真实,他并没有刻意的去制造一些让人感动的情节出来,却真正的让我感受到了影片弥漫着时代气息与人文关怀。

    这部影片中,导演启用了大量的当地群众演员,正是这些当地群众,将农村情况的真实写照表现的淋漓尽致:人们贫穷依旧、法律意识也是极为淡

  • 5、 观《马背上的法庭》有感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第一次看《马背上的法庭》这部影片,从字面理解其实就是有关于法律的。没有想到电影的背景拍摄是在山区里。电影的开场镜头就是一座座大山、稀稀疏疏的树木,村民放牧的吆喝声。我是被吆喝声吸引的,我和同学在猜是什么少数民族,听声音本以为是藏族。后来才知道这部影片是在云南省的宁蒗县拍摄的,这里的民族以摩梭族为主,还保存着母系氏族的社会形态。也是后来才了解到,这部看似简单的纪录片,获得了第六十三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最佳影片奖。前前后后看了三遍,才感觉看懂了一点。

    电影的主人公只有三个,法官老冯,因为政策原因即将提前退休的摩梭族书记员杨阿姨,新分配到法院工作的大学生阿洛。还有一匹驮着国徽的马。办案的法庭也是属于流动性的,哪里有案子,就在哪里只个凳子、桌子,挂个国徽,然后开庭审理案件。然而审理案件的过程可以说是滑稽可笑的,也可以说是带有讽刺意义的。按理来说,送法下乡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可以帮助老百姓无偿办案,解决纠纷,也可以让老百姓知法懂法。而这部影片里,帮助老百姓解决纠纷几乎是没有运用到法律,或者说没有根据法律程序来办理。

    乡亲邻里之间发生摩擦很正常,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可是搬到法庭上来审理真的是小题大做了。老冯做了多年的法官,遇到这些琐碎的事情,其实可以不用审理,可是这样就达不到送法下乡的目的。可是接受审理,也让他哭笑不得。比如,第一桩案子就令人忍俊不禁。两个兄弟分家产,妯娌之间因分不了一个菜坛子而告上法庭。杨阿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两妯娌互相让步化解纠分,但苦口婆心的劝说丝毫没有效果,老冯只能将菜坛子狠狠摔碎在地上,然后掏出5块钱让两妯娌买两个新坛子,一人分一个。自掏腰包的办法才将问题解决。第二桩案子根本没有上法庭,完全成了老冯一个人调节的乡民纠分。一个村民家的猪在村边拱了另一个村民家的罐罐山(书面语祖坟)。祖坟被拱的村民认为祖宗因此受辱并且带给家里晦气,要求猪的主人赔两头猪和一场法事来消灾解难。两个家族的人互不让步形成打斗的架势,关键时刻老冯亲临现场以将心比心的策略化解这场武斗之前的纠分。让人意外的是,猪主人不让其他的村民牵猪,只能等外出办事的老爷爷回来才能牵猪,无奈之下老冯以法官的身份将猪牵到另一家,官司才算告结。这两个案子,显然是老冯赔了夫人又折兵!审理案件运用法律程序,村民不听,也许还没有村长的话管用。结案了村民照样不让牵猪,说是老爷爷

  • 6、 电影《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马背上的法庭》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云南边区基层派出法庭的一个法官和两个书记员牵着一匹挂着国徽的老马行走于云南各寨开庭的故事。整部电影都用纪实的镜头语言记述中国司法发展改革过程中的一段段平凡简单的事。没有夸张豪华的场面,没有出神入化的特技效果,没有大牌人气演员……但正是因为这么简单平凡,这么亲切真实,才能让我们好像身临其境的随着那马背上的国徽颠簸的走过那段旅程。

    观看这部电影后,受益匪浅,感触良多,特别是对于基层派出法庭与我国法院组织体系的关系;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我国的法律法规的冲突;国徽的价值;法官的形象标准等等这些问题,都让我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和思考。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观看电影后就个别司法方面的问题的认识和思考。但其实,影片还有很多让人感触很多的地方,例如只有老冯才能代替老祖宗牵走本家的猪和当老葛得知老冯“送”他一头小猪时不无荣幸感地冲着村民喊“冯法官给我送了头猪”等等都体现了边远山区的人们虽然没有完整的法律意思,但他们都承认法律的威严,法官的特殊地位和身份。又如小女孩走了十几里的山路就为了给冯法官送去几个枣,也体现了山区人民的淳朴和对老冯的谢意。……

    这部电影虽已观看完了,但它所带来思想上的冲击和思考却盘旋在我们的脑海中,一直一直的盘旋着……

  • 7、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前段时间完成了一份作业,题目是“乡村中的法律-电影《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因为这是一篇法理学作业,所以我更多是从法律的角度来审视这部电影的,但这并非我本意,其中还有许多自己的想法希望表达出来,这也是我今天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让我十分有感触的电影,且不说电影所获得的荣誉(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正式竞赛片)。单就从电影本身出发,其深入中国的乡土题材,以及从小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时代大变革的视角都是我十分欣赏与喜爱的。下面我来说说这部电影。 一、法律现代化任重道远 电影第一幕第一句台词:“这次你提前离岗退养,是法官职业化的要求,相信你能理解,希望你站好最后一班岗。”由此告诉观众这注定是一部意味深长、发人深省的片子。几句刻板生硬的话却交代了一个发展变革的时代背景-法律现代化-政府为推进法治现代化,满足法律职业化的要求,通过政治命令,至上而下强制推行。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权利被搁置一边,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杨阿姨被迫下岗,没有选择、没有争辩、没有反抗,唯有默默的忍耐与接受。“站好最后一班岗”影片正好从这里开始。镜头逐渐远去,在这个西南边陲的小镇上,人民法院的吉普车驶向村庄渐行渐远。山路蜿蜒崎岖、九转回肠,汽车上下颠簸缓慢前行。第一次走这条“送法上山”之路的阿洛也晕车了,看似普通的一次路途,开始就充满了艰辛。我们从深层次理解,这条“送法上山”之路就是中国法律现代化之路,作为现代法律典型代表的法学专业大学生的阿洛晕车不适,则说明现代法律在此水土不服,往下这注定是一条难走的路。 二、法官形象 “你的脸面不值钱,你衣服上的天秤徽也不值钱啊。”这是阿洛在看到老冯为原告牵猪后说的一番话,阿洛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接受了4年正规系统的现代法学教育。在他眼里,法律是神圣的,法庭是肃穆的,法官是威严的。但在这次送法上山的过程中一切都与他所憧憬的相去甚远,失灵的法律,简陋的法庭,牵着猪子满街跑如乡野村夫一般滑稽可笑的法官老冯。这时的阿洛内心充斥着茫然、失落、还有些许愤怒。难道这就是法律吗?在我看来作为一名拥有20多年工作经验的老法官,老冯依靠其个人的智慧而不是法律处理了许多棘手的案件,例如“摔坛子、买小猪”我十分敬佩老冯对工作的热爱和自我奉献的精神,但如果我们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些,冯法官今天可以花5块钱摔
  • 8、 读《马背上的牛蝇》有感300字

    林肯当政时,聘请了几位反对派的人当顾问。每当提出一个政策,反对派就提意见反对。政府官员提出要辞去这些顾问。林肯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人走在乡间小道上,看见一个农夫正赶着一匹马犁地。当他走上前去准备问候这个农夫的时候,突然看到在那匹马的侧腹上有一只很大的牛蝇。很明显,那只虻正在叮咬那匹马,而且把那匹马叮得很不自在,因此他就想把那只牛蝇赶走。

    正当他举起手来的时候,农夫制止了他。农夫说:“请不要赶走它,朋友。您知道吗,正因为有了这只牛蝇,这匹老马才一直不停地动着。”

    我的感受是: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时候,恰恰是这些带给你烦恼和不幸的人或事情在促使着你不断地前进。困难有时会让我们讨厌,但是,这些令我们讨厌的困难,往往都会给我们前进的动力,所以,遇到困难不要退缩,要勇敢地面对它,这样,我们才会不断的进步!

  • 9、 关于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模板5篇)

    好的影片对我们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优秀的电视节目能够让我们有良好的观影体验,每当我们观赏完一部作品之后都会有不少心得。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再次感悟原作,写作品观后感时应该从什么角度开始着手呢?以下为我们为你收集整理的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篇1)

    跟着与妻子女儿长期分离的老法官老冯、因文凭和年龄问题而即将离开工作岗位的摩梭人杨阿姨,还有第一次下乡参加马背法庭的彝族大学生阿洛,以及一位特殊成员那匹任劳任怨的老马的脚步,我走在云南西北蜿蜒的路上,开始了马背上法庭的下乡行动。

    在这个行动过程中,影片从头到尾都充斥着法律与民俗的冲突,例如对猪拱罐罐山的解决方案、国徽被马贼偷后的处理方式、阿洛和他的新娘私奔的处理方法等等。整个影片简单而又真实,他并没有刻意的去制造一些让人感动的情节出来,却真正的让我感受到了影片弥漫着时代气息与人文关怀。

    这部影片中,导演启用了大量的当地群众演员,正是这些当地群众,将农村情况的真实写照表现的淋漓尽致:人们贫穷依旧、法律意识也是极为淡薄,还有那与法治要求相比落后些许的陈旧风俗。我们的影片处处无不显示着法律与民俗之间的冲突,而如何处理好这些冲突,就成了影片的一大亮点,我们看到了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冯与初出茅庐的阿洛之间的差距。中国的普法之路,仍然是任重道远,《马背上的法庭》不仅反映了艰苦条件下基层法官的工作、生活,也是对工作在艰苦条件下所有政法工作者的真实写照。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空洞的说教,一切如同你在山寨里亲眼所见一样朴实无华,让你觉得这本身就是一部未加装饰的纪录片。

    在这里,有的只是一个个简简单单的代号:老冯,一个基层老法官;杨阿姨一个即将被清退的书记员;阿洛一个刚到基层工作的年轻法官;一匹驮上国徽、帐蓬及文书的老马,就是这个法庭的全部家当。这个法庭处理的事无非是妯娌分菜坛子、猪拱了罐罐山、羊偷吃了菜之类邻里之间小纠纷。没有复杂离奇的情节,没有说教,就连打官司也很少听到那枯燥的法律术语,听那带有嘎字尾音的语言,让人感觉那就象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族长在调处族人之间的矛盾纠纷。而在深夜里,他们三人静静地聊着天:聊老冯妻子女儿的情况,聊杨阿姨的经历,聊阿洛的新娘,如普通人般的,聊着各自的家长里短。

    影片里,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老冯愿意并且真的把自己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中,以真诚赢得群众的信赖,在山寨有很高威信;作

  • 10、 最新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1000字6篇

    如今我们能很方便地观看各类优秀影视作品,我们在观看时会有许多新奇的想法,此时不妨来把想法用文字记录下来。写观后感时最好开门见山的直接将观点写在篇首,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作品观后感记录下呢?读后感大全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篇1

    第一次看《马背上的法庭》这部影片,从字面理解其实就是有关于法律的。没有想到电影的背景拍摄是在山区里。电影的开场镜头就是一座座大山、稀稀疏疏的树木,村民放牧的吆喝声。我是被吆喝声吸引的,我和同学在猜是什么少数民族,听声音本以为是藏族。后来才知道这部影片是在云南省的宁蒗县拍摄的,这里的民族以摩梭族为主,还保存着母系氏族的社会形态。也是后来才了解到,这部看似简单的纪录片,获得了第六十三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最佳影片奖。前前后后看了三遍,才感觉看懂了一点。

    电影的主人公只有三个,法官老冯,因为政策原因即将提前退休的摩梭族书记员杨阿姨,新分配到法院工作的大学生阿洛。还有一匹驮着国徽的马。办案的法庭也是属于流动性的,哪里有案子,就在哪里只个凳子、桌子,挂个国徽,然后开庭审理案件。然而审理案件的过程可以说是滑稽可笑的,也可以说是带有讽刺意义的。按理来说,送法下乡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可以帮助老百姓无偿办案,解决纠纷,也可以让老百姓知法懂法。而这部影片里,帮助老百姓解决纠纷几乎是没有运用到法律,或者说没有根据法律程序来办理。

    乡亲邻里之间发生摩擦很正常,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可是搬到法庭上来审理真的是小题大做了。老冯做了多年的法官,遇到这些琐碎的事情,其实可以不用审理,可是这样就达不到送法下乡的目的。可是接受审理,也让他哭笑不得。比如,第一桩案子就令人忍俊不禁。两个兄弟分家产,妯娌之间因分不了一个菜坛子而告上法庭。杨阿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两妯娌互相让步化解纠分,但苦口婆心的劝说丝毫没有效果,老冯只能将菜坛子狠狠摔碎在地上,然后掏出5块钱让两妯娌买两个新坛子,一人分一个。自掏腰包的办法才将问题解决。第二桩案子根本没有上法庭,完全成了老冯一个人调节的乡民纠分。一个村民家的猪在村边拱了另一个村民家的罐罐山(书面语祖坟)。祖坟被拱的村民认为祖宗因此受辱并且带给家里晦气,要求猪的主人赔两头猪和一场法事来消灾解难。两个家族的人互不让步形成打斗的架势,关键时刻老冯亲临现场以将心比心的策略化解这场武

  • 2019-09-20

  • 2023-06-04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1-06

  • 2019-10-12

  • 2019-11-03

  • 2019-10-29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10-24

  • 2019-09-23

  • 2019-09-21

  • 2021-06-29

  • 2019-09-20

  • 2019-10-24

  • 2021-05-08

  • 2019-11-03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09-21

  • 2019-10-24

  • 2019-09-28

  • 2019-10-19

  • 2019-10-20

  • 2019-10-29

  • 2022-12-26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11

马背上的男孩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马背上的男孩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马背上的男孩读后感、2024马背上的男孩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