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 > 地图 > 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2024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
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相关栏目
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热门栏目
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推荐
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

(共 6616 篇)

  • 1、 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1000字精选8篇

    不仅读书可以丰富人的阅历,看电影也同样可以。在观看过后,我们通常会有在思想上有新的收获,我们可以通过观后感深度挖掘作品的内涵与感悟,我们能在写观后感的过程中获得感悟获得成长,你会为写观后感而感到困惑吗?有请驻留一会,阅读读后感大全小编为你整理的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 篇1

    我的印象中,电视黄金档不是播放电视连续剧,就是播放综艺文艺节目,《朗读者》是一台文化情感类节目,怎么会在央视一台黄金档时间播出?我带着这个疑惑,怀着好奇心,观看了已经播出的《朗读者》1-3期,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满足地看完了,也明白了为什么。也明白了为什么它还被微信的各个公众号大肆宣传!

    这档节目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词:“遇见”、“陪伴”、“选择”。第一期的“遇见”,既是一个好的开端,也让我们遇见了《朗读者》这档节目;而第二期的“陪伴”让人感到了各种温暖;第三期的“选择”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是由各种选择组成的。你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人生轨迹就会把你带向光明的未来。

    来参加节目的人形形色色,有跨国际医生蒋励,她遇见了埃博拉病毒,以及那些患病的人们;童话大王郑渊洁,因为他的父母改变了一生……

    愿更多的人看到这档节目,知道更多的感人故事,了解更多的好书!

    2月18日,《朗读者》开播,董卿自己任制作人、导演和主持人。它是一档由董卿主持的大型朗读类真人秀节目。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

    《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最感动人的是那些朗读者背后的真实情感故事,并感动于他们让观众遇见了大千世界。

    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 篇2

    对于满眼的娱乐与喧嚣,《朗读者》节目就像慢慢地翻开一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更无跌宕起伏的情节,随着董卿那亲切温和的语速,观众情不自禁地投入、并静静欣赏着倾听着。此时,每个朗读者面带表情,所朗读的篇章段落、或唱首歌,都是根据自我亲身经历感受所选,或轻淡细腻如和煦的春风、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拨动并滋润着每个人的心弦。

    这是继诗词大会后,央视又一次在一套黄金时段,推出的一档由董卿主持的又一个好节目《朗读者》。我看了首播的第一期的一部分,没看全,又在二月十九日即周日晚央视三套、于7点半进行的

  • 2、 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900字

    影视作品能对人的大脑来一次多方位的刺激,我们的思绪往往会随着作品的走向而流动,不妨将观看时内心深处最深的感触写成观后感,写观后感,要充分而又妥贴地运用学过的语言。怎样为自己喜爱的作品写一份观后感呢?经过整理,栏目小编为你呈上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 篇1

    上周末,世界小姐张梓琳在央视《朗读者》中,为女儿深情朗读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温暖的文字再加上张梓琳温柔的嗓音,道出了无数女生初为人母时的心声。昨日,张梓琳在接受微信群访的时候分享了很多读书心得、育儿体会。同时,她表示不少粉丝留言称受到节目影响开始买书。

    张梓琳:朗读对于婴儿来说是重要的交流方式

    在《朗读者》第一期节目播出时,张梓琳和全家人包括10个月大的女儿,坐在电视机前静静聆听她的朗读表演,女儿一会儿看一下电视,一会儿看一下坐在旁边的妈妈,好像听懂了妈妈为她朗读,为她倾注了所有的爱。采访中,张梓琳坦言道,“在经历了那次朗读之后,更加意识到了朗读行为背后的意义,之前对女儿更多的关注,是生活方面的细节,而这次朗读之后,女儿听得很认真,婴儿也可以听懂妈妈的朗读,对于婴儿来说,朗读是交流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朗读者》掀起全民朗读热潮

    张梓琳透露在自己的微博里面有不少粉丝留言称,“看了《朗读者》后,有很大的读书的冲动”、“其实已经很久没有真正的静下心来读书,但是看了这个节目之后,仿佛又有了学生时代对于读书的那种冲动”,甚至还有网友留言已经在去买书的路上。对于《朗读者》的开播掀起全民朗读热潮,张梓琳坦言,“这个对于栏目组,还包括董卿姐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鼓舞。因为他们如此费心,尽心尽力地去做好这档节目,我也相信他们也是为了让大家重拾这个朗读的习惯,在现在这样一个多媒体时代,让大家重新的回到这种纸质书籍的喜爱,我觉得这事特别棒的一件事情。”

    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 篇2

    对于满眼的娱乐与喧嚣,《朗读者》节目就像慢慢地翻开一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更无跌宕起伏的情节,随着董卿那亲切温和的语速,观众情不自禁地投入、并静静欣赏着倾听着。此时,每个朗读者面带表情,所朗读的篇章段落、或唱首歌,都是根据自我亲身经历感受所选,或轻淡细腻如和煦的春风、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拨动并滋润着每个人的心弦。

    这是继诗词大会后,央视又一次在一套黄金时段,推出的一档由董卿主持的又一个好节目《朗

  • 3、 读者第三期选择观后感10篇

    下面是栏目小编为你推荐的“读者第三期选择观后感”,您在为写作品名的观后感而烦恼?而观后感则是记录心中独特的见解和观看时的感动,写观后感时要结合现实情况与作品本身就事论事,让我们都努力变得更加优秀吧!

    读者第三期选择观后感 篇1

    自从《朗读者》开播以来,周六晚上收看这个节目成了我最期待的事情。昨天晚上八点,我们一家人锁定央视一套,静待《朗读者》播出。制作人兼主持人董卿依旧一袭白裙,依旧笑容绽放,依旧口吐莲花……这一期的主题是“选择”。

    每个生命都有不同的华彩,每个人生都面临多样的选择。演员王千源选择自己热爱的电影角色,成就影帝梦想;托福满分的耶鲁学霸秦玥飞,选择回国做“大学生村官”,将青春奉献基层;著名作家麦家,选择小心翼翼陪伴儿子度过焦躁的青春期;著名演员徐静蕾的人生,因为选择坚强而更加精彩;“汉字叔叔”理查德选择为汉字贡献所有;曾是医院院长的郭小平,选择了做国内唯一一所红丝带学校校长,为艾滋病儿童提供教育。这些选择使他们走向不同的人生。

    爱跟自己较劲的王千源,一次重要的选择让他因电影《钢的琴》获得影帝殊荣。王千源朗读的内容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托福满分的秦玥飞热爱脚下的泥泞,从耶鲁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国到农村做一名大学生村官,他的举动影响了一个精英群体。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秦玥飞朗诵的内容是迟子建的《泥泞》。

    著有《风声》《暗算》的作家麦家,一度与叛逆期的儿子关系紧张,儿子曾经对他关了3年的房门。3年,1095天,作为父亲,麦家选择坚持陪伴,坚持教育,不放弃开导儿子,不放弃对他的培养。麦家朗诵的内容就是他为儿子写的一封信,小心翼翼的话语里是沉甸甸的父爱。

    为什么徐静蕾要选择当演员?是什么机会使她决定导演一部电影?导演不同类型片子的背后,她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最放不下的是奶奶,这又给她带来怎样的影响?徐静蕾朗诵的是史铁生的《奶奶的星》。

    美国汉学家理查德·西尔斯,一个美国人,自掏腰包研究中国汉字来源演变,为此常常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心气却一如少年,他被网友亲切地叫做汉字叔叔。“如果生命只剩下24小时,我会打电话给朋友说再见;如果生命只剩下1年,365天,毫无疑问我会电脑化《说文解字》。”1994年,汉字叔叔44岁时,一场严重的心脏病让他走到了生命的边缘,让他对毕生一定

  • 4、 党课开讲啦第三期党的伟大成就观看心得体会 【收藏】

    2021年10月31日晚八点,准时播出了杨凤城教授主讲的党课《党的伟大成就》,在观看党的伟大成就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可以更好地领悟出相关思想理念。党的伟大成就心得体会究竟该如何写呢?读后感大全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党课开讲啦第三期党的伟大成就观看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党课开讲啦第三期党的伟大成就观看心得体会【篇一】

    我满怀期待的观看了《党课开讲啦》第三期节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凤城,为我们分享了建党百年的伟大成就以及背后的宝贵经验!

    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历程。中国共产党从最初的50多人,到拥有超过9100万党员;中国从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实现中国人民千年梦想;从铁钉、火柴都要进口,到“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奋斗者”号万米深潜……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百年恰是芳华,立志千秋伟业。通过此次党课学习,更加激发了我对党的忠诚热爱,更加明确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意义所在。我们要保持一颗对党忠诚之心。忠诚,不仅仅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要,更是“天下之纪纲、义理之所归”。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认真负责地教书育人就是我们对党忠诚的表现。

    宏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壮志在心头,扬鞭在脚下。让我们以满怀豪情再创新世纪的辉煌。

    党课开讲啦第三期党的伟大成就观看心得体会【篇二】

    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伟大历程,改革开放40多年的奋进历程,既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也是一首气壮山河的精神赞歌。回溯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这些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助于党员干部在体会历史情境、把握历史脉络中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血脉

  • 5、 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经典

    大家心中或许都有那些经典的影视片段,观后感能够深深打动人心,引发读者的共鸣。写观后感时需要关注原片,不能只说自己的感想。那么如何能够写出涵盖作品整体的观后感呢?认真阅读这篇名为“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的好文,你会发现其中的实用建议非常简单易懂。感谢你的阅读!

    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篇1)

    《朗读者》播出第九期节目,主持人董卿邀请到潘际銮、赵文瑄、毕飞宇、梁晓声、冉莹颖、王耀庆等嘉宾以“家”为主题词,一同朗读并分享各自的故事。而最令人触动的无疑是以90岁的“中国焊接第一人”潘际銮院士与近十位清华校友共同朗读清华大学救国会的《告全国民众书》,另外还邀请了91岁的音乐家茅沅、95岁的历史学者胡邦定、97岁的诗人郑敏、91岁的航天科学家林宗棠等当年西南联大的清华老校友在场外一同朗读。这些耄耋老人,朗读时字正腔圆,激情澎湃,让听者热血沸腾、感慨万千。节目播出后,观众和网友激动不已,纷纷表示,“超喜欢这个节目,给人满满的正能量。让我们年轻一代了解为祖国贡献的科学家们的人生经历,从此把他们当做偶像,科学家们才是最美丽的人。”“这一段《告全国民众书》有朗读者的抱负,也是老者们对年轻一辈学子最殷切的希望!这段超过1200岁的朗读才是真正的”燃“!”

    作为我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学术权威、清华大学焊接专业的创始人,潘际銮为中国高铁以及中国核电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节目中,他讲述自己在枪林弹雨的年代艰苦求学、立志报效祖国的信念和决心。本期节目的主题词是“家”,在潘际銮眼中,当时的“国”就是“家”,“我们念书的目的就是抗日,救国,回家。”

    潘际銮在为祖国科学发展奋斗终身的背后,他的爱人,北大才女李世豫默默付出了许多。说起老伴,潘老的脸上就笑开了花,“她跟了我,就跟了我,从没有怨过,就算我因为大项目而错过孩子出生的时刻也没埋怨。六十多年来,我的每个决定,她都支持,从没拌过嘴。”节目中,两人透露每天仍会手牵手在清华园里遛弯,像年轻时候一样。

    《朗读者》开播以来口碑和收视一路走高,这档豆瓣评分8.7、堪称走心的文化综艺节目受到观众和网友的热议。《朗读者》每期节目的最后一位朗读者大多是我国各个领域中功勋卓着的专家和学者,从第一期里着名翻译家许渊冲,到第九期我国焊接科学奠基人潘际銮,他们的登台朗读让观众领略了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巨大贡献的匠人的风采。正如网友所说,“《朗读者》节目更大的看点不在于朗读了

  • 6、 朗读者第一期观后感

    朗读者第一期观后感(一)

    《朗读者》第一期,本以为会是以一种作秀的姿态来推崇阅读,即便美好的初衷,也不免喧嚣。看了一会儿,就被深深吸引,果然如网上预热的一般大热。

    濮存昕,演技自不必说,话剧出身的舞台风,以前也曾多次在电视中看到他的朗诵,沉稳的男中音,儒雅的风格,很喜欢。这次他道出鲜为人知的童年,更看到他对艺术追求的艰苦与执着。

    听着无国界医生蒋励念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荡》,不禁眼睛湿润了。生命的使者,非常钦佩,真正的妙手仁心,大爱无疆。六的寒假作业中有一篇作文,就是《答案在风中飘荡》,他对这个题目一片茫然。我问:你知道鲍勃迪伦吗?知道啊,那个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音乐家。那你先查查他为什么会得这个奖,先读读那首诗一样的歌词。而后,六和我讨论写什么好呢,他提的主题都被我否定了,但是我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冲突总是在共同的美好愿望下莫名其妙就发生了。而后,在我表示不来管他的生气中,他悄悄完成了作文,居然没让我看一眼。今天我在电脑桌面发现他的原稿,还是写了我否定过的,也没好好排版,文章主题其实不错,因为太难,我怕他把握不了,没想到还比我想象中写得好一点。也许是我错了。

    柳传至谈到他失之东隅收入桑榆的传奇,这位叱咤风云的父亲,朗读起给儿子婚礼上的致辞,温润感人。

    世界小姐张梓琳优雅、美丽,又添母性的光辉,听着她念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心里软软的。很简单,其实也很难,且在心里温存一番吧。

    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充满智慧、乐观、博爱。他现在每天仍工作到凌晨,他说要用夜晚偷得的时间来延长他的白天,这是一种怎样的热爱?!大爱!

    鲜花谷夫妇如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眷侣,一片花海的迷离中,温情脉脉的夫妇吟唱中,真有那么一瞬间,闪过,我渴望!我一天一天发现你的平凡,同时却一天一天愈更深情地爱你。醒来觉得甚是爱你。其实,没有深情对白的生活中,对那个人说:把洗脚水倒来。就是相濡以沫。

    遇见,第一期的主题,触动心弦。李云迪的钢琴声相伴,董卿温婉知性,煽情火候也合适。遇见《朗读者》,在直播泛滥的网红年代,唤起对文学的记忆,敲下这些,记之。期待下次的遇见。

    《朗读者》中的每一个朗读者都珍藏着一段刻骨铭心的心路历程,在他们敞开心扉的娓娓叙述中,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跃然而出。在他们充满深情的朗声诵读中,传播着广博高雅的文化内涵,让听众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从而产生发自心底的共鸣与感动,激起人

  • 7、 范文系列之朗读者第三季观后感范文集锦

    随着时间流逝,总有那么一些作品让我们记忆深刻。观看完的作品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在如此丰富的世界里,我们在一部作品中联系起来了,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观后感。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范文系列之朗读者第三季观后感范文集锦”,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朗读者第三季观后感【篇一】

    如约而至,我又走进了今晚的《朗读者》,倾听感悟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所拥有的相同的陪伴。今晚《朗读者》的主题是陪伴,看完了心里却久久难以平静。

    陪伴,可以有很多种,可以是很多类。今晚的陪伴,丰富、饱满、深情、纯粹、温馨,每一段都闪闪发光打动人心。父亲郑洪升陪伴郑渊洁一路写作,母亲陶艳波陪伴儿子杨乃斌求学十六年,蒋雯丽作为防艾大使陪伴艾滋病患者十四年,林兆铭五年时间独自陪伴受伤野生动物,妻子唐国妹陪伴丈夫乔榛共抗恶魔。每一段经历,每一个故事,每一种陪伴,都彰显着人性的光辉,都带给我深深的感动,而我想说的是这位母亲的陪伴。

    杨乃斌八个月大的是失去了听力,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灾难。母亲陶艳波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幸福的生命,拒绝孩子上聋哑学校,从小学开始就带着小凳子成为儿子的同桌,陪着儿子上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毕业,十六年的同桌,十六年的母子陪伴,十六年的辛酸磨练,终于让儿子成为有用人才,让儿子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细腻、深沉、无私、坚韧。

    这一段陪伴,看得我无法抑制地泪流不止,内心的感动和震撼无以言表。杨乃斌的朗读《不为什么》诠释了母亲十六年陪读的唯一理由,这个孩子是不幸的,他在那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听了,无声的世界里他该是多么的寂寞。手机版可是,这个孩子又是幸运的,他有那么一位伟大坚强智慧的妈妈,作为他的耳朵让他听到了声音,让他学会了正常的表达,过上了像正常孩子一样的生活。成长,充满了坎坎坷坷艰辛磨难;成长,又有多少惊喜和欣慰。十六年来的种种滋味,也只有这对母子心里知道。

    女人一旦成为母亲,就是同时拥有了菩萨心肠金刚之身,陶艳波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她会让多少人肃然起敬惭愧不已呢?当妈妈的要不断学习,真的要不断地学习、反思,陪着孩子成长需要耐心和细心,也需要智慧和修养。我想,今后的我还得提高自身修养,因为这是一生德修行。

    以前,我总想当妈不容易,但要努力当好。现在,我认识到了,仅仅是尽我所能

  • 8、 朗读者观后感

    朗读者观后感

    “一个人,一段文”,人类的情感纷繁复杂,有的浓烈厚蕴,有的清暖温婉,有的默然安静。万丝千缕,却往往词不达意。人们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段方方正正,有排有列的文字当中,文字是有力量的,它比记忆新,它比时间长。通过无声的文字诉说有声的情感。这是《朗读者》这档节目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

    有一期的主题叫陪伴,什么是陪伴?陪伴,就是一个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就如同顾城在诗中所写:“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陪伴很平凡,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陪伴也很温暖,相持与相守,关怀与慰藉,分享与倾听,让人温柔,让人留恋。

    世间有些陪伴,本就是命中注定,命中注定我要爱你,命中注定我们要彼此牵挂一生。从生命孕育的那一刻起,血脉相连注定了与母亲一生的陪伴。母亲把世间最美好的祝福和心愿给了我们,用全部的爱呵护我们成长,几千个昼夜,几百个春秋。杨乃斌的母亲陶艳波为了让杨乃斌能够接受到健全孩子所能接受到的教育,牺牲了一切,陪伴儿子读书,小学,初中,高中,一字一句,她都要亲手教给儿子,她要他的儿子健康成长!一陪,就是十六年。

    母爱无私,它是郑渊洁文中“不管你是什么,我都爱你”,是冰心笔下“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孩子!”是刘瑜句里“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我很幸运,我的母亲,如同冰心所说,是全世界最好的母亲中最好的一个,但两个最好也表达不了我对母亲的爱。她不仅作为一个妈妈赋予我鲜活的生命,健康的身体,给我一个母亲所有的温柔和爱意,还作为一个导师,教会我乐观对待生活的态度,教会我注重生活质量的品味,教会我在忙碌的日子里找寻乐趣,教会我待人处事最基本的原则。待我慢慢长大,给我适度的自由和空间,一直默默的支持与鼓励。与母亲的陪伴,藏在细细绵绵的岁月里,藏在古棕色木梳的夹缝里,藏在密密的针脚里,藏在餐桌上的鸡蛋面里。母亲啊,写给你的情话太少太少,却只是表达不出我的万分之一,只愿你幸福安康,愿我已长大,你还未老。

    我们这一生,从很多人的世界中路过,倘若没有停留过久,便是一段短暂的陪伴,倘若一见如故,相惜相怜,来了你的世界,那么我就不走了,遇见你很晚,可我会陪伴你很久。世间有些陪伴,始于缘分,长情在岁月。

    曾经写过“我这一生,没有什么太大的梦

  • 9、 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精华4篇

    当我们看完电影或其他作品后,往往会有一些感触和想法,这时候我们应该写一篇认真的观后感。写观后感最重要的是将个人的观感和作品的本质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那么,要怎样写一份优秀的作品观后感呢?下面是几个步骤:首先,要透彻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节;其次,要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形式;最后,要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深入浅出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本文的主题是“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这篇文章,也欢迎与身边的朋友分享。

    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 篇1

    董卿形容,当初筹建《朗读者》之难是一个念头在脑中,两页策划在手上,三个散兵起步,四处磕头化缘,为此她和同事调侃现在明白了吧,做制作人要学会低下你那已经习惯了高昂起来的头。

    除了钱,真正困难的还是怎么样让文化节目引发大多数人的参与和共鸣。为此,董卿和模式研发者以及国内的众多学者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去研究《朗读者》谁来读?读什么?怎么读?最后大家形成的共识是,朗读者的情感、所要朗读的文本的写作者的思想、听节目看节目的观众情感,这三种元素要和谐凝结,一定要凝结起来。

    所以,观众看到:麦家很纠结地讲述完他和他父亲、他和他儿子这两代父子之间挣扎的故事之后,再来读他写给儿子的一封信;许渊冲老先生,他讲一个人一辈子重要的不是活过了多少日子,而是记住了多少日子,之后再来读林徽因;得了罕见疾病的企鹅人夫妇,依然乐观、依然相爱、依然行走在路上,这样一对年轻人讲完他们的故事之后,再来读同样一直在路上的三毛这个时候,文字的魅力就产生了叠加效应,充满了感染力。

    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 篇2

    第“体操王子”李宁日前参加了近来大热的央视节目《朗读者》,在节目中李宁朗诵了巴金的《做一个战士》。随后李宁还在自己的微博中自嘲,自己的普通话就是负分水平。

    主持人董卿在节目开始的时候首先介绍了李宁传奇的运动生涯和经商生涯:1982年世界杯,他获得了六枚金牌,1984年在奥运会,获得了3金2银1铜的好成绩,成为当时当之无愧的体操王子。28年前他从熟悉的赛场走向了陌生的商场,几经风雨几经沉浮,依然用于担当,让我们掌声欢迎朗读者——李宁。

    随后董卿对李宁进行了简单的访问,李宁在访谈中谈到了自己这么久以来的心路历程,他表示从运动员到商人,其实最需要的就是勇气。李宁甚至自嘲的`表示,自己就是“无知者无畏”。

    李宁也谈到了自己的品牌出现危机的原因:“因为这个市场同质化太

  • 10、 《朗读者》观后感

    《朗读者》观后感

    我的印象中,央视综艺节目无非就是严谨类的节目,有的时候甚至有些无趣,直到董卿主持的《朗读者》开播,让我对央视节目、对书籍有了重新的认识。

    《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观看节目能让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沉静下来,重新回归到书籍的安静中,书籍的力量鼓舞着我们,也温暖了我们的心。

    节目犹如一泓清泉,涤荡观众的视野,好评如潮,让亿万观众感受到心灵的温暖不止是朗读者声情并茂的真情,更是书籍带给人们内心的详实和平静。

    节目当中,一个来自广西柳州的年轻人赖敏的故事深深地感动着我,赖敏虽身有残疾,但她仍然坚持读书,正是书籍的巨大感染力,让她得到提升,不以生命的长度定论生活的高度,决心在祖国的版图上留下心形的线路,感人至深。正是她朗读的三毛的作品《你是我不及的梦》,感情细腻,富含哲理,让我也跟着走进三毛的世界学会了豁达、宽容、不计较得失。《写给母亲》是斯琴高娃老师朗诵的贾平凹先生的作品,她想献给自己过世的母亲,朗读过程中,字字动情,句句戳心。让人联想到纳兰性德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的悲伤,又感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也正是这篇文章,让我燃起了读贾平凹先生作品的欲望,通过先生的书籍,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认知和感悟,收获颇丰。书籍,是打开世界的窗口,是探究灵魂的法宝。正如《朗读者》节目主持人董卿所说,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

    《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而现在我们正是需要这种拥有文化内涵、让人感受到书籍的魅力、让人感到精神振奋的节目,愿更多的人看到这档节目,知道更多的感人故事,也读到更多的好书。

  • 2021-05-09

  • 2019-10-28

  • 2022-12-04

  • 2023-05-25

  • 2023-01-03

  • 2019-09-28

  • 2019-11-06

  • 2022-12-30

  • 2023-01-14

  • 2022-12-20

  • 2023-01-13

  • 2022-12-13

  • 2022-12-24

  • 2022-12-08

  • 2019-09-20

  • 2019-11-06

  • 2023-01-08

  • 2022-12-20

  • 2023-06-29

  • 2022-12-15

  • 2023-01-04

  • 2022-12-21

  • 2019-11-06

  • 2022-12-16

  • 2022-12-18

  • 2023-01-10

  • 2023-01-13

  • 2023-01-09

  • 2022-12-14

  • 2019-10-29

  • 2022-12-19

  • 2022-07-11

  • 2022-12-14

  • 2022-12-17

  • 2023-01-11

  • 2023-01-12

  • 2022-12-18

  • 2022-12-17

  • 2022-12-15

  • 2023-01-18

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2024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