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中国文化的观后感 > 地图 > 中国文化的观后感

中国文化的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03-28 来源:互联网

中国文化的观后感汇总(10篇)。

以下是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大家收集的“中国文化的观后感”,你是否在寻找作品名的观后感呢?观后感可以让我们从作品中领悟新的道理和想法,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中国文化的观后感 篇1

高二(17)班 周思颖

在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中,经济发达与物欲横流同在。然而,更美好的人生,并不能和富足的物质生活划等号。

《双城记》中有言,这是最繁华的时代,也是最萧条的时代。诚然,丰富的物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却不能带给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

看看街头行色匆匆的人群,还有密集的住宅楼里几乎老死不相往来的邻居,我们都觉得心里空空的,很迷茫,缺少温情,忍不住怀念从前慢的生活。

这种精神上的空虚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可以说是现代文明病的一种表现,就像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中国文化的精神》中所说,“人失去了方向,也失去了归属”。

在许先生看来,西方文明强调个人主义、提倡积极进取的精神特点,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过度强调个人主义和追求物质利益,也为个体的孤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疏远、甚至社会关系的瓦解埋下了伏笔,引起了现代文明病。

因此,在《中国文化的精神》中,许先生尝试着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找现代文明病的解药。

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人的精神通过不断地多元互动逐渐形成的圆融境界,有着独特的社会价值,或可弥补现代文明的不足。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重视人与自然的关联,认为天、地、人有着无法割裂的内在联系。在农业社会,民间的日常生活和农业活动,都依据自然环境的四时变化来安排。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论,也强调天和人之间会在变化中互相影响。

古代老百姓追求公道和正义,民间创造出的神鬼世界也都与世俗世界的追求相关联。对老百姓影响深远、做出特别贡献的真实人物,死后可能被奉为神灵。

因此,百姓会祈求神灵保佑自己,拿出一定的供奉来侍奉神灵。这种人与神的交流,跟人们日常的交易很类似,“有承诺,也有还愿;有祈求,也有报酬”,徐先生总结道,“如果以圣和俗为区分,中国人的民间信仰系统,毋宁是以圣从俗”。

书中还有许多徐先生关于古代中华文化的独特见解,包括八卦,四大名著,古人的民俗,信仰,等等。这些与只强调个人自由和物质利益的西方文化相去甚远。中国古人对自然世界的总结,至今仍可以补充西方文化的某些不足之处,这也正是许先生在这本书当中想要表达出的良药。

中国文化的观后感 篇2

中国文化的展望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殷海光的这本《中国文化的展望》实在看一些关于文化研究的论文时,发现许多作者都把该书作为参考书目,其中很多内容经常被引用到,遂生阅览之心,于是就买了下来,今天刚收到书,看了《出版说明》、《序言》和目录,觉得很不错,值得好好看看一看。但是很遗憾,该书居然删除了整个第十三章《世界的风暴》,出版社给出的原因是“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中,殷海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实践的偏激立场,是我们不能同意的”,若不同意,你应该在他论述的前提条件下论证他论证的错误和不合理之处,而不是把它简单的删掉了事。这只会带来更大的误解和偏差,别无任何好处。马克思主义理论既然被中国推崇为世界上最为正确合理的理论体系,那么他就应该经得起任何反对它的理论的检验和辩驳,它也理应让任何反对该理论的检验。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经受它的反对言论的检验,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能证明它是最科学最合理的理论。因此大可不别删除它们,而是让它们在阳光下接受检验,批判地吸收或者是扬弃。从作者的《序言》和目录看,该书是一本很值得认真研究的一本著作,是关于探讨中国和世界文化很好的一本参考书。该书从作者自己的理论基础出发,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对于作者殷海光,王浩认为他不懂哲学,只是他口才很好,“是个政治宣传家”。的确,殷海光对中国的政治自由的发展作出了极大地贡献,他的理论观点是我们继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道路上应该极为重视……

中国文化的观后感 篇3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做中国文化的传承人,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昨天晚上,我和妈妈一起收看了由撒贝宁和董卿主持的中央电视一台的`2019年的《开学第一课》,节目非常精彩,每当看到节目的高潮部分,我都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为中国而感到骄傲、自豪!

当96岁的翻译家许爷爷慷慨激昂地说:“我们中国人,就应该自信,就是应该有点狂的精神!”的时候,我暗暗地敬佩这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是的,我们需要自信,更需要有点狂的精神,而现在、最缺少的就是这种精神。

当汉字叔叔说:“我用了8年,一个字一个字把我整理的四本书放在数据库里。”的时候我被震撼了。一个年近花甲的外国人,穷其一生,都在不断为我们国家的文字文化而努力奋斗,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保护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呢?

当巴基斯坦人米斯巴说:“我要用最后一口气,教汉语!我愿化做一条美丽的彩虹,搭起汉语传播文化的桥梁。”的时候,我感觉有些不可思议,一个巴基斯坦人怎么会这么爱汉语呢?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传播,我们的汉语才会在全世界发扬光大。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源泉,武术振奋着自强的民族精神,文学承载着理想与情感,围棋则蕴藏着智慧的密码,它们都是我们的中华骄傲,更令我们骄傲的是,它们在岁月流转中,在走出去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永远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中国文化的观后感 篇4

说实话,这本书更像一本字典,但很高兴我有机会读到它,由它带我走进我所熟悉而又陌生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深邃,气象氤氲,绵延悠久。”文章开头就足以让我体味到轻雾弥漫,云烟缭绕,密林深踪,铮铮淙淙的悠长义蕴,不但是对中华文化,也是对文字的本身。中国的文字如同中华的文化,经过几千年的锤打和磨练,从契刻甲骨文用来记事,到铸器上的金文用来歌功颂德,再到后来,人们学会了用它描写生活,表现平凡人的喜怒哀乐……人们常说百炼成钢,那么千年会炼成什么呢?那就是深深印在我们脑海里,剪不断理还乱的中华情结。所以会有“月是故乡明”的诗句,所以会有《中华民谣》的歌曲。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渴望了解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过去发生的事情,而这片土地曾经,并将永远属于中国,属于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我想这种感觉,是每个中国人共有的。所以当我在翻阅此书时,我不仅一次次对我们的祖先产生景仰,也为自己是从中华文化走过来的中国人感到骄傲。

书中所述内容,大多为我们熟悉,比如四大发明、秦始皇陵等。但你可知朵积术和级数求和?你可知孙子定理和大衍求一术?为我们的古人骄傲吧!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撰写了在现在看来也都艰涩难弄的数学文字。奇怪古人为何要解这么复杂,却又没有多少实用意义的数学题。在敬佩他们智慧的同时,也看到了祖先不凡的创造力和包裹在其中的一种文化穿透力,我把这定义为隐文化。

中华文化,我们的根。其中的博大精深,是一个小小的我不能尽数的。

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祖国的统一的顺利解决才有了根基。当连战面对气势宏伟的世界第八大奇迹时,当宋憷玉在黄帝陵前谒拜时,我想那一刻,所有国人的心都被紧紧的拽在了一起。XX年隔阂被压缩了,缩短了时间,缩小了距离。“一个中国”,连同相同的文化都被紧紧的包融在了一起。有了这样的根基,祖国的统一最终解决有了可能。

虽然我们不是中华文明的缔造者,但我们却是文明的传承者。

翻阅历史,我们会惊讶的发现很多东西已经消失,很多东西正在消逝。现在的人类生活在物质文明相对丰富的时代,整天感受着外部世界五光十色的视觉冲击。怎样让文明继续持有,文明会因我们而失落吗?一想到这个问题,就让人胆战心惊,因为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我们的确丢失过玛雅、巴比伦、印加等可知、不可知的文明。见证它们曾经轰轰烈烈存在过的,是一处又一处被时间侵蚀了的巨型建筑,是一个又一个遗散在世界各地、在现代人看来仍然充满灵性的艺术品。

传承历史,我们的责任,传承文明,也同样是我们的责任。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痕迹,但正是千千万万个没有名字的人谱写了中华文明的历史,中华文化的历史。既然历史选择了我们,我们就应将它继续下去,做一个无愧于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中国文化的观后感 篇5

高二(11)班 周莘羽

前段时间在知乎看到了对许倬云先生《中国文化的精神》一书的批评。答主认为书实在写得太散、太杂、太软、太乱,没有提炼出属于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特质的东西,顶多只能算是一个中国文化现象大杂烩,读来难以令人尽兴。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中国文化最大的精神特质就是融入与和谐,而这两种特质在书中都得到了全面的展示。

书中《时空中的生活美学》及《多元互动的秩序》,讲的就是“融入”与“和谐”。许先生想要描述的中国文化精神特质之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说的就是融入与和谐。在中国文化中,两者最浅层的表现是融入父子、兄弟、夫妻、君臣、朋友等等一组一组的人际关系,彼此不相冲突;进而融入家庭、融入单位、融入社会、融入环境、融入自然,和谐舒适;如若我们换一个尺度,融入与和谐实则是建立在尊重之上的兼容。任何文化都是人类精神的产物,沉淀着最深层的情绪感受和最能引发共鸣的意义。B站跨年晚会之所以能够一骑绝尘,正是因为他将广大观众的文化需求放在心间,将文化的思考与传播放在首位。这一场晚会使每一种热爱、兴趣和文化都得到了最大的尊重与包容,每一个参与者得到了平等的待遇,从而真正做到了尊重舞台,尊重嘉宾和尊重观众。

许先生想要描述的中国文化精神特质,是认识到万事万物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因而形成一种十分开放、包容的心态,在开放和融入中去实现动态和谐,各得其宜。对于中国文化,我们既要看到其所长,又要看到其所短,不能简简单单地生起文化自悲或者文化自信的念头;只有融入整个现代文明,再来思考自己的文化特质,才有现实意义。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看到自己文化的长处,承前启后,将其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更要明确自己文化的短板,将其补上。

书中的最后,许先生说:“这本书陈述的理念不是文字和词句,而是父母一代以自己寄生托命的文化资源,交托给我们这一代,留给我们,再转移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希望未来的中国人吸取遗产,发扬光大,使中国文化的精神,不断更新,充实延续,俾得现代文明在中国茁壮,融合过去和现代,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成分,全体人类,有此依托,共同戮力,跻于大同。”对于新时代的我们而言,九万里风鹏正举,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之责由我们作文承担!

上面的这些是网小编专门整理的中国文化的精神读后感800字精选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文化的观后感 篇6

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构成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对中国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文化读本》这本书,是由叶朗、朱良志撰写的介绍中国文化的读本。以介绍中国传统的历史文明和当代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为主,包括力求用简洁平实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内容,加深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希望读者能够从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感受中国文化,潜移默化地提高汉语水平。

《中国文化读本》这本书主要向读者讲述了中国文化,期中包括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古典的园林,书法,绘画,佛教艺术,四大发明,丝绸之路,国粹京剧等等。这些中国文化的描述紧紧抓住中国文化中一些有特色的内容和亮点,用典型的事例和材料进行具体和深入的介绍。在介绍知识的同时,力求讲出中国文化的精神,讲出中国文化的内在意味,讲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显示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在读者面前展示中国自古以来尊重自然、热爱生命、祈求和平、盼望富足、优雅大度、开放包容、生生不息、美善相乐的人文形象。

这本书向全世界各地的人们展现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以及中国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不由的让人感觉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无比崇敬与敬仰的心情。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窥探到五千年华夏文明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其中所能感觉到的文化态度与情操。这些都是中国古人辛勤与智慧的结晶,给人的信仰指引出了一条前进的方向。

在这个经济文化交紧密的社会,华夏文化不断与外来文化产生激烈碰撞与交流。中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一些机遇与挑战,走出去还是被同化与吸收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本书对中国文化的介绍极大地鼓舞了我们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感。作为一名中国人,爱国是每个人的责任与使命,而爱中国文化又是爱中国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说,我们必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做中国文化传播使者。

中国文化的观后感 篇7

中国文化是各式各样,层出不穷的!比如说:中国的诗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都具有中国文化,这说明我们中国文化多么被人们接受和喜爱啊!

中国的诗集是棒的;中国的戏剧是棒的;中国的书法是棒的;中国的语言是棒的;中国的人民也是棒的……这些都是中国文化所创造的奇迹。

首先我们先来介绍中国的诗集;中国的诗集有唐诗三百首,有弟子规、有千字文、还有三字经等等。这些都是活脱脱的例子。这里面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蕴涵着中国文化的底韵;也蕴涵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中国的戏剧是棒的:你看京剧、秦腔、河北梆子等等,都具有我们的灵魂,中国的精华,也不例外表现出了各个民族的特点,各个民族的智慧。

中国的书法是棒的:你看古时候多少人为了练好书法,写坏了多少毛笔,写满了多少张纸啊!咱们书法被多少外国人学习,多少外国人敬仰我们的书法啊!

中国的语言是棒的:你看成词、生字和各种修辞方法都能提高我们说话时的文明和生动,每一个都出口成章,人们都利用说话推选出了律师、辨者,这不都是咱们中国的语言吗?

中国人民也是棒的:你看古时候的人民多么落后啊!都被外国人侵略了国土,外国人当时很强大,而我们中国却十分弱小。但是,我们中国人民靠意志,靠精神,靠我们中国人民的团结,把他们狠狠地打出了中国的境区。可是,当别的国家发生自然灾害时,我们不计前嫌,一如既往的帮助他们,关心他们,没有丝毫的怨言,没有丝毫的抱怨,中国派出了多少警员,多少人死于他乡,他们为和平付出生命的代价。

同学们,中国文化多么富有中国人民的精神啊,中国文化是我们的国粹,是我们的灵魂,是我们的精髓,请大家多多宣传我们中国的文化,让更多的人们认识我们中国,了解我们中国。

中国文化的观后感 篇8

《中国文化的精神》这本书给我的收获很大:

首先,我在时空中的生活美学这章内容中了解了中国的历法是阴阳合历的,年度是太阳年,就是以太阳的运行为周期,岁实一年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这是一年。然后太阴年,一月朔策二十九又二分之一日,十二个月份加起来,比太阳年稍微短一点,于是阴阳合历,兼顾了一年季节的安排。又以满月当作月半,以月光还没出现当作每个月的第一日,以月光完全看不见当作这个月的最后一日;也明白了二十四节气都有它的道理,更懂得一年中的几个大关口(端午、中秋、腊月、冬至)对农业农民家庭生活很重要。另外,在欣赏中国的山水画时,发现与西方人画《蒙娜丽莎》,画《最后的晚餐》,讲究透视、讲究远近效果、讲究立体感不同,看中国人的画,要进入画中去看。把自己想象成画中的一个人物,周围的东西都变得特别和谐灵动。

其次,读到中国人怎么看待天地人神,中国人关于天、地、龙蛇的神鬼传说和古典小说都是大家口耳相传的、在民间所流传出来的这些东西是真正能够影响中国人的人格形成的。正义、感恩、公平、勤劳、勇敢、善良等民族的性格都是在这里养成的。

然后,多元互动的秩序中讲到五行的重要性,了解五行的相生相克之后,指出人类生活之中的各种因素必须在平衡之中找到调和之道。失去了平衡,维生的资源不仅不能够有助于生存,反而可能妨害生存的环境;从八卦当中也能够学到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哲学思想——“物极必反”,事物都是从没有到鼎盛再到衰落的一个过程。

最后,共生共存的人际网络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一个同心圆中,每个人视为一个大网络的中心,亲疏远近的不同,决定了他人与中心人物关系亲密的程度。一方面,亲缘关系内,个人盼望得到团体的庇护。另一方面,个体能享有亲缘共同体的庇护,也就必须对这个共同体尽一定的责任。权利和责任,因为“社会关系的距离”而决定其程度。以这个观念来看,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网络内,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彼此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都是相对的。我们的祖先人曾经生活在一个复杂,充满了文化隐喻的社会体系。当然,今天的中国可能已经不见如此行事的人际关系,但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我觉得要想获得整个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深挖我们的过去和历史,让我们知道有哪些东西可以在我们今天的生活当中绽放光芒。(赵蓉蓉)

中国文化的观后感 篇9

高二(4)班 王伟尧

从耳熟能详的《节气歌》,到相生相克的五行之道,又或《山海经》的奇景异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许倬云先生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正是一部细说中国文化的书。

作者开篇即言其志,“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所在"。若是抛开各种关于文化的定义,中国文化不妨理解为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精神价值,一种生活方式,以及由此沉淀下来的一种集体人格。中华上下五千年(或言更长),不同时代的人们在薪火相传中构建起一个名为“中国文化”的体系。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犹如开掘地质层中的丰富矿藏,或是细嗅渗入我们血脉的人文基因,于是诸子百家洋洋大观,秦砖汉瓦历历在目,唐诗宋词熠熠生辉。

可见,文化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可感的。因此,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不妨从感性中、从日常中、从个体中去寻。譬如我们文化体系中最为基本的便是“家国情怀”,它不仅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格言中,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肺腑之言中,也在今天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征程中,在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磅礴力量中。就在这两天,国内媒体披露了加勒万河谷冲突的细节,中国军人流淌精忠的赤血,竖起巍峨的丰碑。冯骥才说:“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一个植物人。”此言信然。

中国文化不仅丰富可感,还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拒绝狭隘和偏执,使儒释道各得其所,赋予人们更多的德性和智性。追求梦想时,你尽可以念兹在兹、锲而不舍,“上下而求索”;日常生活中,你也可以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体味大道至简、大知闲闲的豁达;待人接物中,你不妨有一颗悲天悯人之心,在世俗喧嚣中保持“菩提本无树”的空澄之境。文化如水,因哺育万物而有德性,因上善若水而有情怀,因水滴石穿而有韧性,因流必向下而显谦逊,因流水不腐而更鲜活。以文化人,会在无形中提升人的精神标杆,涵养人的儒雅气质。它是熔炉、是磁场,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

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既是“我们从哪里来”的寻根之旅,也是“我们将向何处去”的行动坐标。当代中国,中国精神被阐述为“创造精神,梦想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这是贯穿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也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传。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传承中发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守正创新,是应有的态度。今天,我们讲文化自信,这是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拥有这份自信,我们才会对薯片、娱乐大片和芯片这所谓的“三片”文化拥有免疫力,而不必视作洪水猛兽——君不见,肯德基不是也融入了更多的中国元素吗。

在书尾,许倬云先生也表示出一定的忧虑。在这个“快时代”下,人们是否还愿意静下心来,怀着虔诚之情与祖先对话,毕竟,就像余光中所言,科技是求未来快来,而文化是求过去慢走。所幸,年轻一代正在成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心里有一盏灯”,在求知问道、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志愿服务等各领域皆有不俗的表现,正成为孕育蓬勃力量和无限可能的“后浪”。

愿盛世之下,你我皆是接力者。

中国文化的观后感 篇10

高二(11)班 童瑞鑫

最近读了许倬云先生的《中国文化的精神》,觉得这本书易懂,适合我们高中生阅读,我认为,这就是中国文化该有的样子,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存在状态。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简而言之,脉络很清楚。经史子集、书卷浩繁,不脱“三玄”(《周易》《老子》《庄子》)、“四书”、“五经”之渊薮;百家争鸣、三教九流,亦不脱“外儒内法,剂之以道”之底色。经两汉东晋、隋唐两宋,印度佛教传入中土并且逐步融入我国传统文化,与民间的神鬼传说、民俗信仰合为一体,成为共生共存的人际网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些观念相互交织,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

全书正文总共十章,涉及中国文化里的生活美学、宇宙观、多元秩序、宗教信仰、人际网络、古典小说等内容,可想而知,这么多的主题,不可能一一深究,那么许先生又是如何将文章做到容易理解的呢?我觉得,他做到了两个字——普及,真正的雅俗共赏。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的故事,在第三章神鬼故事的传说里,作者分天、地、人间三个部分讲述自己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从家庭的长辈、乡里的父老以及朋友的谈话中所取得的材料,例如嫦娥奔月、牛郎织女、梁祝、孟姜女哭长城等耳熟能详的悲惨爱情故事。也有大禹治水,李冰治水,张渤治水等人类对抗自然的故事。亦或是蛇妖、狐狸精、鬼魂等民间故事常见的主题……这些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浅显易懂,让读者能够更深入的理解,这就是“文化下移”。一些简单的故事让平民百姓读懂,初步了解中华文化,接着一传十,十传百,口耳相传,各有各的特色。北魏孝文帝占领中原之后,必须进行改革,向中华文化学习,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强大之处。一切想占领甚至吞并中华文化的企图终将破灭,最终也会作茧自缚,被中华文化兼容。中华民族是迄今为止唯一保留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华文化也是世界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只要中华文化还在,中华民族就不会灭。这也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所在。

中国文化精神的本质是什么呢?许倬云说,“我希望在本书中从中国文化在天、人、群、己,理想与现实间的各个角度,呈现这个长久传承的文化的特色”。是的,这样的文化精神需要传承的。许倬云对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研究,历来贯串一致,并且不断深化。他很擅长吸收他人著述里的营养。比如,他对中国人宇宙观、生命观的看法,有许多成分来自于冯友兰先生作于抗战时期的“贞元六书”,他希望继承“贞元六书”所陈述的大方向,以及提示的新人类精神,重新抵达天人合一的境界。本书的另一个源流,是费孝通先生在社会学领域用以陈述中国人际关系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即,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同心圆网络,从自己开始,扩散为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亲疏远近,确立了身处网络的个体的权利和义务。许倬云以自己家乡无锡作为例子,呈现了传统伦理丢失后的乡村的衰败。作者潜心研究,做到了古今一贯,就是为了更好的将故事讲给读者听,将文化精神呢传承下去。

顾炎武有言:“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本书,浅显易懂的足以明道,厚重的文化精神又显示出其救世之内涵,这很中国文化!

上面就是网小编特意收集整理的中国文化的精神读后感精选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观后感(6篇)


看电影是我们生活中消遣放松的方式之一,观赏作品时内心的感想总是不断发生改变的。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的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观后感,观后感可以有效的帮我们整理观看时内心的思绪。您可能需要《中国文化观后感》,是由编辑为您整理,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中国文化观后感 篇1

中国文化的展望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殷海光的这本《中国文化的展望》实在看一些关于文化研究的论文时,发现许多作者都把该书作为参考书目,其中很多内容经常被引用到,遂生阅览之心,于是就买了下来,今天刚收到书,看了《出版说明》、《序言》和目录,觉得很不错,值得好好看看一看。但是很遗憾,该书居然删除了整个第十三章《世界的风暴》,出版社给出的原因是“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中,殷海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实践的偏激立场,是我们不能同意的”,若不同意,你应该在他论述的前提条件下论证他论证的错误和不合理之处,而不是把它简单的删掉了事。这只会带来更大的误解和偏差,别无任何好处。马克思主义理论既然被中国推崇为世界上最为正确合理的理论体系,那么他就应该经得起任何反对它的理论的检验和辩驳,它也理应让任何反对该理论的检验。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经受它的反对言论的检验,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能证明它是最科学最合理的理论。因此大可不别删除它们,而是让它们在阳光下接受检验,批判地吸收或者是扬弃。从作者的《序言》和目录看,该书是一本很值得认真研究的一本著作,是关于探讨中国和世界文化很好的一本参考书。该书从作者自己的理论基础出发,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对于作者殷海光,王浩认为他不懂哲学,只是他口才很好,“是个政治宣传家”。的确,殷海光对中国的政治自由的发展作出了极大地贡献,他的理论观点是我们继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道路上应该极为重视……

中国文化观后感 篇2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国有很多传统的文化,比如贴春联、剪窗花、包饺子,等等,其中家家户户都会做的,就数包饺子啦。

包饺子,看似简单,但没有亲身体验过包饺子的全步骤,是不知道有多难。星期天,我和一个同学来包饺子。我们先从菜市场买好猪肉、芹菜、饺子皮、面粉,等等,买好了材料就开始包饺子了。包饺子首先要剁馅儿,剁馅儿,需要把洗好的芹菜和猪肉放到一起,但可不是那么简单的,放多线儿可有讲究啦,要先铺一层芹菜在菜板上面,在把猪肉放到芹菜上面,然后用菜刀翻着剁。菜刀在菜板上有节奏地剁着,猪肉和芹菜的颜色渐渐融为一体,馅儿就算剁好了。

接下来就要到包饺子的环节了。饺子皮一拿,水一沾,放点馅,就开始捏饺子。捏饺子可是个手艺活儿,但这个可难不倒身为江南人的我。手指在饺子皮上飞快的滑动着,很快就捏出了六个褶皱。霎那间,餐桌上龙飞凤舞,东一道水,西一摊粉,餐桌就成了我们的“战场”。

当满桌都是做好的饺子时,就是下锅的好时候啦。锅里面先盛点水,等水烧开的时候,把饺子轻轻地放到锅中,再加一碗凉水,这煮饺子的第一步就算好了。妈妈告诉我在煮饺子的时候,要用锅铲往锅底铲,防止饺子黏在锅底。随着锅铲在锅底轻轻地滑动,周围的水被推开,饺子沉浮不定,锅里的沸水冒出有规律的气泡声,厨房顿时雾气缭绕。就这样,我们的第二“战”就打完了。

看着满桌煮好的饺子,我和同学的心里有一种自豪的成就感。

中国文化观后感 篇3

中国文化是各式各样,层出不穷的!比如说:中国的诗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都具有中国文化,这说明我们中国文化多么被人们接受和喜爱啊!

中国的诗集是棒的;中国的戏剧是棒的;中国的书法是棒的;中国的语言是棒的;中国的人民也是棒的……这些都是中国文化所创造的奇迹。

首先我们先来介绍中国的诗集;中国的诗集有唐诗三百首,有弟子规、有千字文、还有三字经等等。这些都是活脱脱的例子。这里面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蕴涵着中国文化的底韵;也蕴涵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中国的戏剧是棒的:你看京剧、秦腔、河北梆子等等,都具有我们的灵魂,中国的精华,也不例外表现出了各个民族的特点,各个民族的智慧。

中国的书法是棒的:你看古时候多少人为了练好书法,写坏了多少毛笔,写满了多少张纸啊!咱们书法被多少外国人学习,多少外国人敬仰我们的书法啊!

中国的语言是棒的:你看成词、生字和各种修辞方法都能提高我们说话时的文明和生动,每一个都出口成章,人们都利用说话推选出了律师、辨者,这不都是咱们中国的语言吗?

中国人民也是棒的:你看古时候的人民多么落后啊!都被外国人侵略了国土,外国人当时很强大,而我们中国却十分弱小。但是,我们中国人民靠意志,靠精神,靠我们中国人民的团结,把他们狠狠地打出了中国的境区。可是,当别的国家发生自然灾害时,我们不计前嫌,一如既往的帮助他们,关心他们,没有丝毫的怨言,没有丝毫的抱怨,中国派出了多少警员,多少人死于他乡,他们为和平付出生命的代价。

同学们,中国文化多么富有中国人民的精神啊,中国文化是我们的国粹,是我们的灵魂,是我们的精髓,请大家多多宣传我们中国的文化,让更多的人们认识我们中国,了解我们中国。

中国文化观后感 篇4

《漫谈中国文化》读后感600字:

推荐语:《漫谈中国文化:金融·企业·国学》是南怀瑾先生2007年在太湖大学堂应邀就金融、企业、经济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所做的三次重要讲座内容的辑录。南先生破天荒地第一次以资本为题,开篇即幽默地指出:在社会上做事情,攻击人家犯罪的就是两件事,一个是男女关系,一个是钱。用举重若轻的南氏风格,用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南氏语言,作者从自己在近现代中国的亲身经历出发,将人们的日常经济活动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讲述了近-个世纪中国金融、企业、文化演进的另类史。

整本书里充满了南师对于中国文化多年潜心研究的韵味,让人颇多思考,整本书大致按照三次讲学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给银监会部分成员讲金融相关内容,给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讲的新旧文化的企业家反思,以及给人民大学国学院讲的国学与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

与银监会的漫谈主要谈南师自己从大陆到台湾、美国、香港以及落叶归根回国的漫长经历以及这其中他所感悟,体会的经济、金融的本质,而且对比了两岸三地、东方西方的金融本质。

在与人大国学院师生的“国学与中国文化”谈话中,南师不无遗憾的给大家留下了一首诗“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反映了先生对于现在一切向西方看齐、肆意抛弃自己的文化、随意贬低东方传统文化感到痛心与无力。

谈话中,南师一再强调,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做个学者为了什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仔细思考的。

中国文化观后感 篇5

作者写这本书,前后花了9年。我读这本书,前后断断续续,也读了3个多月。一来作者是在四十年代书写,语言表达和当代有差别,就得逐字逐句地认真读;二来关于文化的话题,本身就很大,之前了解的少,驾驭不了。

何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中国文化之博大,辐射四邻。作者列举了中国文化的十四个特点:1.广土众民;2.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3.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4.一面明明白白有无比之伟大力量,一面又的的确确指不出其力量在哪里;5.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6.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7.家族制度在其文化中处于重要地位;8.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9.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法律不见形成;10.道德气氛特重;11.中国不属普通国家类型;12.兵文化;13.孝文化;14.士文化

个人--家族--集团--天下

在中西文化对比中,由于中古宗教的影响,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为集团式,近代西方迅速发展,也是对这种禁锢生活方式强力反抗的结果,所以西方人看重个人和团体;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以大家族为单位,受周孔文化影响,看重家族和天下,以天下为己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基本单位的家族,一下跨越到天下,中间缺少如集团等的过度。

伦理本位和职业分途,使得中国并不同于普通的国家。政治上,常人可以通过读书学习进入上层,不能形成阶级对立;经济上,由于遗产均分等传统,使得资本无法集中,总是小工小商,亦不能形成对立的阶级。国家消融在社会里面,社会于国家相浑融。

中国式的人生,最大特点莫过于他总向里用力。一个人生在伦理社会中,要负起无尽的伦理义务,摆脱不得,其所求者,却无非彼此感情之融和,便有反省,自责,克己,学吃亏等传统教训。在一般老百姓,寡欲知足,安分守己,并非领会了孔子哲学,由社会构造中锻炼出来。

士,原初专指执干戈配弓矢的武士,后来却变为专指读书议论的文人。中国旧日社会秩序的维持,需要自我维持的乡治.在整个自治过程中,教化所以必要,则在启发理性,培植礼俗,而引生自力。这就是士人之事了。士人居四民之首,正为他读书明理主持风教,给众人作表率。同时对于君主,则时常警觉规谏他,要约束自己少用权力,而晓得恤民。对民众则时常教训他们,要忠君敬长,敦厚情谊,各安本分。在整个社会中,士人居于中间向双方做功夫。

中国文化的早熟,是主要的一个特点,但亦是一重要缺点。过早向内寻求,导致对外物控制的欲望减少,从而限制了生产技术的进步,进一步竞争减少,在己则易于知足自得,在国家则不主动扩展版图。这恐怕也是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

文化是个大的话题,读完此书,也仅仅略知一二,这本书是需要重读的,也许以后读出来的感受会不一样。

中国文化观后感 篇6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其实就是一部宏篇巨幅的文化发展长卷。从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到老子、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盛况,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等,都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贯穿始终、一脉相承,都无一不是把中华文化作为民族振兴和独立解放的精神支撑和动力。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既是历史责任,更是光荣使命;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时不我待,需多措并举。

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要加强学习宣传。要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去年全国文艺座谈会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党员干部要身体力行、以身示范,做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践行者、先行者和引领者,切实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进一步加大中华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让优秀的中华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工厂、进农村,让中华文化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让全社会能够接受到中华文化的涵养和熏陶。

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要创新体制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因此,要想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改革目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拆除制约文化发展的各种藩篱,解开捆住文化发展的手脚,让文化自由地在市场遨游、自主地呼吸新鲜空气。

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要主攻薄弱环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文化发展极不均衡,资源配置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在许许多多的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山区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文化基础设施差、文化人才严重缺乏、文化教育普遍落后,由此直接导致许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迟缓。因此,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必须要调整发展方向,要主攻农村这个重点和薄弱环节,让大量的文化扶持资金、优质的文化资源、专业的文化人才投向农村、用在农村、留在农村,真正让文化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让我们携起手来,众志成城,把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共同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文化力量。

中国文化观后感集锦9篇


读后感大全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中国文化观后感,你有没有觉得写作品名观后感很棘手呢?观后感应该是有感而发,言由心生,敬请您阅读本文!

中国文化观后感 篇1

常常在公交车听到:给老、幼、残、抱婴者让座,这种礼让行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但大家知道我们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还有最令我开心的春节。

春节就是过年,一到春节家家户户都喜气洋洋,一起吃年饭、放鞭炮、领红包。关于年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

在很久以前,年是一种凶神恶煞的怪物。它的嘴巴大大的,张开嘴巴就像打开一个门洞一样,看得人毛骨悚然,眼晴一闪一闪像火电筒,尾巴长得丑丑的,难看极了。

有一次,春节来临时,动物们都冬眠了,只有年到处乱跑。年饿得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就想跑到村子里找食物。年一进入村庄,村民们就惊慌失措,都担心年会跑到自己家里来,惶惶不可终日。

年到了一户人家门口,大力一推,把门打开了,用那杀气十足的眼神扫了一下屋子,里面空荡荡的。年再往屋里走,发现角落里有一个人怕得直发抖,年刚想扑过去吃掉那位村民,只见村民手脚摇摆起来大喊了一声,把年吓得屁滚尿流地跑了。

到了第二天年也学聪明了,用棉花塞住了耳朵再进村子,年心里想:这次我应该可以饱餐一顿了吧!年还是去了之前那村民家里。村民这次躲在一张又红又花的被子里,吓得满身大汗,衣服都湿透了。这次年看到红红的被子又给吓跑了。等年跑了,村民用竹子生起了火烘干衣服,这时年又来了,年看到火和听到噼噼啪啪的烧竹子声,跑得更快了。

经过几次的经历,村民们知道年的缺点,以后也有方法对付年了,村民再也不用怕年了。于是人们定下日子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再也没有见年出现过了。

所以我们现在过春节就有放鞭炮、贴春联和挂灯笼等习俗。

中国文化观后感 篇2

作者写这本书,前后花了9年。我读这本书,前后断断续续,也读了3个多月。一来作者是在四十年代书写,语言表达和当代有差别,就得逐字逐句地认真读;二来关于文化的话题,本身就很大,之前了解的少,驾驭不了。

何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中国文化之博大,辐射四邻。作者列举了中国文化的十四个特点:1.广土众民;2.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3.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4.一面明明白白有无比之伟大力量,一面又的的确确指不出其力量在哪里;5.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6.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7.家族制度在其文化中处于重要地位;8.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9.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法律不见形成;10.道德气氛特重;11.中国不属普通国家类型;12.兵文化;13.孝文化;14.士文化

个人--家族--集团--天下

在中西文化对比中,由于中古宗教的影响,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为集团式,近代西方迅速发展,也是对这种禁锢生活方式强力反抗的结果,所以西方人看重个人和团体;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以大家族为单位,受周孔文化影响,看重家族和天下,以天下为己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基本单位的家族,一下跨越到天下,中间缺少如集团等的过度。

伦理本位和职业分途,使得中国并不同于普通的国家。政治上,常人可以通过读书学习进入上层,不能形成阶级对立;经济上,由于遗产均分等传统,使得资本无法集中,总是小工小商,亦不能形成对立的阶级。国家消融在社会里面,社会于国家相浑融。

中国式的人生,最大特点莫过于他总向里用力。一个人生在伦理社会中,要负起无尽的伦理义务,摆脱不得,其所求者,却无非彼此感情之融和,便有反省,自责,克己,学吃亏等传统教训。在一般老百姓,寡欲知足,安分守己,并非领会了孔子哲学,由社会构造中锻炼出来。

士,原初专指执干戈配弓矢的武士,后来却变为专指读书议论的文人。中国旧日社会秩序的维持,需要自我维持的乡治.在整个自治过程中,教化所以必要,则在启发理性,培植礼俗,而引生自力。这就是士人之事了。士人居四民之首,正为他读书明理主持风教,给众人作表率。同时对于君主,则时常警觉规谏他,要约束自己少用权力,而晓得恤民。对民众则时常教训他们,要忠君敬长,敦厚情谊,各安本分。在整个社会中,士人居于中间向双方做功夫。

中国文化的早熟,是主要的一个特点,但亦是一重要缺点。过早向内寻求,导致对外物控制的欲望减少,从而限制了生产技术的进步,进一步竞争减少,在己则易于知足自得,在国家则不主动扩展版图。这恐怕也是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

文化是个大的话题,读完此书,也仅仅略知一二,这本书是需要重读的,也许以后读出来的感受会不一样。

中国文化观后感 篇3

《中国文化的精神》这本书给我的收获很大:

首先,我在时空中的生活美学这章内容中了解了中国的历法是阴阳合历的,年度是太阳年,就是以太阳的运行为周期,岁实一年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这是一年。然后太阴年,一月朔策二十九又二分之一日,十二个月份加起来,比太阳年稍微短一点,于是阴阳合历,兼顾了一年季节的安排。又以满月当作月半,以月光还没出现当作每个月的第一日,以月光完全看不见当作这个月的最后一日;也明白了二十四节气都有它的道理,更懂得一年中的几个大关口(端午、中秋、腊月、冬至)对农业农民家庭生活很重要。另外,在欣赏中国的山水画时,发现与西方人画《蒙娜丽莎》,画《最后的晚餐》,讲究透视、讲究远近效果、讲究立体感不同,看中国人的画,要进入画中去看。把自己想象成画中的一个人物,周围的东西都变得特别和谐灵动。

其次,读到中国人怎么看待天地人神,中国人关于天、地、龙蛇的神鬼传说和古典小说都是大家口耳相传的、在民间所流传出来的这些东西是真正能够影响中国人的人格形成的。正义、感恩、公平、勤劳、勇敢、善良等民族的性格都是在这里养成的。

然后,多元互动的秩序中讲到五行的重要性,了解五行的相生相克之后,指出人类生活之中的各种因素必须在平衡之中找到调和之道。失去了平衡,维生的资源不仅不能够有助于生存,反而可能妨害生存的环境;从八卦当中也能够学到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哲学思想——“物极必反”,事物都是从没有到鼎盛再到衰落的一个过程。

最后,共生共存的人际网络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一个同心圆中,每个人视为一个大网络的中心,亲疏远近的不同,决定了他人与中心人物关系亲密的程度。一方面,亲缘关系内,个人盼望得到团体的庇护。另一方面,个体能享有亲缘共同体的庇护,也就必须对这个共同体尽一定的责任。权利和责任,因为“社会关系的距离”而决定其程度。以这个观念来看,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网络内,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彼此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都是相对的。我们的祖先人曾经生活在一个复杂,充满了文化隐喻的社会体系。当然,今天的中国可能已经不见如此行事的人际关系,但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我觉得要想获得整个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深挖我们的过去和历史,让我们知道有哪些东西可以在我们今天的生活当中绽放光芒。(赵蓉蓉)

中国文化观后感 篇4

中国文化是各式各样,层出不穷的!比如说:中国的诗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都具有中国文化,这说明我们中国文化多么被人们接受和喜爱啊!

中国的诗集是棒的;中国的戏剧是棒的;中国的书法是棒的;中国的语言是棒的;中国的人民也是棒的……这些都是中国文化所创造的奇迹。

首先我们先来介绍中国的诗集;中国的诗集有唐诗三百首,有弟子规、有千字文、还有三字经等等。这些都是活脱脱的例子。这里面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蕴涵着中国文化的底韵;也蕴涵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中国的戏剧是棒的:你看京剧、秦腔、河北梆子等等,都具有我们的灵魂,中国的精华,也不例外表现出了各个民族的特点,各个民族的智慧。

中国的书法是棒的:你看古时候多少人为了练好书法,写坏了多少毛笔,写满了多少张纸啊!咱们书法被多少外国人学习,多少外国人敬仰我们的书法啊!

中国的语言是棒的:你看成词、生字和各种修辞方法都能提高我们说话时的文明和生动,每一个都出口成章,人们都利用说话推选出了律师、辨者,这不都是咱们中国的语言吗?

中国人民也是棒的:你看古时候的人民多么落后啊!都被外国人侵略了国土,外国人当时很强大,而我们中国却十分弱小。但是,我们中国人民靠意志,靠精神,靠我们中国人民的团结,把他们狠狠地打出了中国的境区。可是,当别的国家发生自然灾害时,我们不计前嫌,一如既往的帮助他们,关心他们,没有丝毫的怨言,没有丝毫的抱怨,中国派出了多少警员,多少人死于他乡,他们为和平付出生命的代价。

同学们,中国文化多么富有中国人民的精神啊,中国文化是我们的国粹,是我们的灵魂,是我们的精髓,请大家多多宣传我们中国的文化,让更多的人们认识我们中国,了解我们中国。

中国文化观后感 篇5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1500字:

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读完了钱穆先生写的,中国文化精神。读完的第一个感受就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自信,都应该把“应该”这个词去掉。很多时候我们不自信,是我们对自己根的文化了解的太少,在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中,我们少不了对物质的追求,但在物质追求中,不能忘了我们的精神文化。

书中说到,中国文化就体现在中国人身上,就像英国文化也体现在英国人身上一样。从中国人身上就能看到传统的家文化,国文化,中国文化看中如何“做人”;西方文化看中如何“成物”。因此中国文化更重在“践行人道”;而西方文化则更重在“追寻物理”。让我想到大学老师说的,希腊哲人在爱琴海边上思考着人与物的关系,印度哲人在恒河边上思考着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国哲人则在黄河边上思考着人与人的关系。

可以看出来中国文化更注重的是精神,做人。这就是中国文化伟大的地方,做人得大家做,所以要无条件的做。我们今天,还能学做孔子,至少可做一不贤的孔子,复兴中国文化的大道就在此。

书中写道,作者去日本,感受到日本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日本的本民族氛围也很浓,他们能不忘本,日本人很以日本为荣,甚至还带些傲慢,而在中国讲中国,中国人则觉得中国的全要不得。我们就要学习西方的,我们急于前进,要变,使我们陷在一时常的病态下,我们知变而不知化。让我想到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作战方式都与苏联不同,苏联是从城市开始进攻,而根据我国实情,则是从农村包围城市。所以在面对文化交流,学习中,我们首先想到的也应该是根据自身情况的基础上,加以了解判断与吸收。

在讲到文化传统中的冲突与调和时,我感受到了我们中国文化强大的调和性,想想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有西方文化的帝国主义国家发起的,他们之间的冲突乃是西方文化内部自身的大冲突,西方文化中一面讲“个人自由”,一面讲“集体统治”,这本来不就是一大冲突吗?看看我们中国文化,照中国人的想法,一男一女,配合在一个家庭之内而成为了一夫一妇。既同在一家之内,大可不必再各争自由互论平等。在中国,就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路贯通下去。之所以说中国文化调和力量很大,是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很有“分寸”。比如,佛教再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传入中国的,那时的中国人,一面信受了一个出家的宗教,而另一面又保留着一个大家庭传统,其间却没有发生过冲突。不得不说,中国文化调和性,兼容性都很大。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完整性,先要学“为人”。学为人,要“尽人道”。中国文化的完整性,寄托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每人可以影响其他人。穷则独善其身,先影响我自己,其次可以影响到我家,影响到我朋友。达则兼济天下,就从这里达去。范仲淹为秀才时有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亭林有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这些流传下来的名句中,就能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一种士的理想与培养。我们现在提倡文化自信,我觉得首先就要弘扬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士精神。

都知道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中国人不看重外面事业,而看重在内面的性情上。看到这句话时,我首先想到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里面的108位梁山好汉,个个都是性情中人啊,这就是中国文化。在家可以做好儿女,好丈夫,好妻子,对外可以做一个够得上朋友的,或做一好下属,好上司。这些从哪里来,一切皆从“性情”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道德经》

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这是中国人一番极高深的道理,而在一种极平凡的人生中表现。

看完这本书,才发现自己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竟了解的那么少,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上都有很好的体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品读一下《论语》《道德经》。

中国文化观后感 篇6

自防疫阻击战打响以来,湖北十堰东城开发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电话声没有停过。当下防疫工作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来电多、问题多、请求多、投诉多成为指挥部办公室的常态。

“能否帮忙送一支体温计”——群众身边无“小事儿”

家住东城开发区辖区的小区居民打电话来,称自己从武汉回来,自己身体虽健康正常,但母亲似乎有一些感冒,而家里的体温计摔坏了,从电话中的语气里可以感受到当事人的焦急和惶恐,在耐心听完他的电话后,工作人员对他进行了安抚,建议其居家观察,不要外出,在记下联系电话后立即联系了小区所在的天津路社区居委会为他们提供帮助。后来天津路社区书记余军回电话,“一支体温计而已,这是个小事儿,我跑一趟已经给他们送去了”。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始以来,通过“小电话”建立起的两级联动为民服务的桥梁,指挥部办公室落实电话里的各类群众“小事儿”26件。

“能不能帮我看下家里无法联系的老父亲啊”——严控严管有“温度”

1月31日晚上,家住在东城开发区辖区徐家沟村村民打来电话,称自己被困在回十堰的高速上已长达两小时,家里的老人年事已高一人在家,无法联系,希望村委会能帮忙看望老人。工作人员立即将诉求转达给徐家沟村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徐鸣成当即与当事人取得联系,在确认住址后,立即去到该村民家中看望老人情况。村书记徐鸣成考虑到老人独自在家需要人照料,在确认该村民为本村村民且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帮助联系高速公路管理处放行,最终该村民在村书记的帮助下成功回堰与老父亲团聚。当前,通过电话互通,开发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帮助协调群众出行、回家、生活、就医等各项诉求30余件。

“我家楼下的商店今天开门合规合法吗”——“人民之眼”起作用

在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开发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接到各类群众投诉和举报电话20余件,涉及到居民外出聚众、小区消杀工作、企业未按规定开工等各项群众关心问题。接到电话后,工作人员立即将群众反映的事项转达给相应村和社区,村居干部立即开展调查核实,按照属地责任督办整改,必要时由指挥部协调派出所、执法大队、市场监管等执法部门联合处置。一通通举报电话,是对基层单位工作成效的监督,也是控制当前疫情的一把“利剑”,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一场人民战争,要增加群众的“参与感”,切实让“人民之眼”照亮工作的“盲区”和“死角”。

电话虽小,但要把“小电话”里的“大民生”解决好,工作人员不仅要有“态度”还要有“温度”,守“初心”的同时还要有耐心,必须同时具备责任意识和严实作风。看起来简单的“接电话”实际上对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统筹协调能力、防疫知识储备等方面都提出挑战,同时还需要在多级多部门的“默契配合”中形成横向与纵向科学联动的工作机制,在实现信息共享、“对话”通畅的前提下解决好群众诉求。

当下,群众为防疫工作作出牺牲,居家坚守不出门,他们作为疫情防控的“主力军”,传递出的“声音”真挚真切而有分量,基层工作人员还当进一步紧跟疫情发展步伐,与时俱进,强化头脑武装,切实处理好“小电话”中的“大民生”。

中国文化观后感 篇7

这本书是由高教司组编的,因此书中所述皆是当今权威之论证,而众多作者亦可算是中国文化界的领军人物,我个人认为文章很有可读性。尽管我在读第一遍时多少有些迷惑,但或许这也恰恰证明了文化内涵的一种深刻,证明了这本书的价值。确实,姑且不谈读完后我对中国文化又多了多少了解,单是那种巨大的时间跨度就会让人忍不住在内心生出无尽的肃穆和庄严之感。用半年的时间读完千年的历史,恍惚中总感觉半年的时光就如同已过了千年。也许这种感觉并不奇怪,用一个半年用一双眼睛去见证中国人从上古到今日的千年文化史,怎会不令人慨然?其中点点滴滴记载了中国的辉煌,透射着历史中灿烂的光芒,也详述了中国千年文明中所走过的所有曲折的路,让人读来自然会感到几分沉重。

不难看出,同样沉重的是历史,是文化。然而,在一种浩瀚的沧桑感之后,其实我觉得更有必要去思考一下文化本身的内涵和它在人类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一种文化往往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寄托和行为的指导,没有文化的民族应该是不会存在的,即使是有,也注定是没有希望的。中国经历了千年的风雨,走到今天其实也同样面临着一场文化的抉择。中国人其实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中国的文化该走向何方?在本书的末尾,本书的编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观为中国新时代的文化指出了方向。然而抛开一种言论的说教以及思想上的控制,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解释是经不住推敲的。一种文化的真正走向或形成往往并不会因为一种貌似客观甚至超脱的语言解释而定型。它需要的是实践的考验,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它的决定者是历史。

笔头落下上述文字之时,正听着那首小刚的《黄昏》,多少有种伤感,所以读史一定不能再听着伤感的音乐,否则那份慨叹足可令人窒息,因为人总是在不经意中把历史的沧桑与人生的际遇相结合,两相交映,便是一个沧桑的时代。由此我想到中国文化在今天发展的状况对于我们这代人的影响。人们曾经把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定位为迷茫的一代,就是说这一部分人生活在一个古今文化碰撞,中西文化冲突的时代,而这个时代造成了一种文化的波动与混乱,也就因此造就了一批思想波动混乱的人。这些人面临历史向前的滚滚大潮,在一种思想的多元但又不能彼此相安的状态中变得无所适从,也因此,这一代人又常被戏称为没有希望的一代,其实本质上说的就是,这些人由于文化的不定性,始终无法让自己找到一种让自己信服的文化价值系统,所以理想是模糊的,前途是模糊的,他们伴随着经济的超速膨胀显得茫然不知所措。因此中国新时代文化的真正定型过程还远未结束,中国文化依旧任重道远。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知兴替。这本书记载的历史文化处处透射出了中华文明曾经的辉煌,但细读这本中国千年文化史的终极目的绝非是去一味追索一种昔日的文明,去单纯重温昔日中国文化的光辉灿烂。历史的真正作用是告诉后来人,不要再走前人曾经走过的错误的路,或是让后人从前人的经验中汲取养分指导未来,因此文化始终与历史相融。

千年的文化,千年的感慨。我们可以在书卷中穿越时空,走过这历史的千年,不胜唏嘘。然而当曾经的八零后最终开始登上社会的舞台时,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百年,就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因为恰恰是无数的人生百年才凑成了历史的千年。

中国文化观后感 篇8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让我们携起手来,众志成城,把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共同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文化力量。传递力量的微笑

微笑是一种坚强、无畏、自豪、力量等很多美好情感的传递;微笑可以压住邪恶,弘扬正气。微笑能够让人读懂自尊、自信和自豪。然而,面对暴徒而坚强地与之抗争,用不屑一顾的微笑迎接胜利更能让人感动,因为坚强让人振奋,微笑传递力量。

我曾经读过《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一书中关于金晶用微笑传递奥运火炬的故事。它讲的是:xx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境外传递途中,金晶接第三棒。那天金晶早早地坐在轮椅上,拿着火炬,静静地等候在火炬交接点。就在那一刻,意外发生了:一个“”分子冲破重重阻拦来到金晶面前,企图从她手上将火炬抢走。金晶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场面,但她的第一反应是将火炬藏入怀中。一位在场的中国留学生后来这样描述:“那位姑娘把后背给了暴徒,暴徒打她,拉她的手,但她就是把火炬死死保护住。”最终,暴徒被警察制伏并带走,金晶的下巴却被抓破了,但她坚强地抬起头,举起了手中的火炬。微笑着面对欢送的人群!她的事迹迅速在国内外各大门户网站和论坛上流传,数以万计的网民在第一时间留言,抵制“”分子的干扰,用残疾的身躯捍卫奥运精神,被誉为“守护‘祥云’的天使“最美最坚强的火炬手”。不少人直言看的时候留下了眼泪,他们说:“姑娘,你很坚强,我们为你骄傲!”谈起这次奥运火炬的传递,金晶感慨颇多:“这些人明显是别有用心,这些无耻的行为是对奥运精神的亵渎。”金晶说这些话的时候有些气愤,更表现着一种坚强。金晶说,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要微笑地面对众人,向全世界展现中国人地精神风貌。事实上,金晶和她的伙伴们做到了。“我想,大家地眼睛是雪亮的,我们对奥运会的真诚,大家都看在眼里,任何人都破坏不了。”金晶说,“在那一刻,我感到祖国就在我的身后支持者我,我们的奥运会一定会圆满成功。”就是那让人震撼的一刻,金晶以柔弱的身躯挡住残暴,她用美丽的微笑传递力量,她让全世界读懂了奥运的神圣和中国人地骄傲和中国人的自豪!

读完这个故事,我感悟到:面对逆境不屈服的人让人敬慕!面对灾难仍然用微笑泰然处之更能让人感染!

中国文化观后感 篇9

《漫谈中国文化》读后感600字:

推荐语:《漫谈中国文化:金融·企业·国学》是南怀瑾先生2007年在太湖大学堂应邀就金融、企业、经济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所做的三次重要讲座内容的辑录。南先生破天荒地第一次以资本为题,开篇即幽默地指出:在社会上做事情,攻击人家犯罪的就是两件事,一个是男女关系,一个是钱。用举重若轻的南氏风格,用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南氏语言,作者从自己在近现代中国的亲身经历出发,将人们的日常经济活动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讲述了近-个世纪中国金融、企业、文化演进的另类史。

整本书里充满了南师对于中国文化多年潜心研究的韵味,让人颇多思考,整本书大致按照三次讲学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给银监会部分成员讲金融相关内容,给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讲的新旧文化的企业家反思,以及给人民大学国学院讲的国学与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

与银监会的漫谈主要谈南师自己从大陆到台湾、美国、香港以及落叶归根回国的漫长经历以及这其中他所感悟,体会的经济、金融的本质,而且对比了两岸三地、东方西方的金融本质。

在与人大国学院师生的“国学与中国文化”谈话中,南师不无遗憾的给大家留下了一首诗“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反映了先生对于现在一切向西方看齐、肆意抛弃自己的文化、随意贬低东方传统文化感到痛心与无力。

谈话中,南师一再强调,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做个学者为了什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仔细思考的。

中国文化精神观后感合集9篇


记忆中难忘的事,经常是观看一些经典的影响记忆,在观看过程,会不断的各种想法迸发出来,我们只有欣赏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通过写观后感的方式,我们在不知不觉是成长。优秀的观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国文化精神观后感合集9篇”,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中国文化精神观后感(篇1)

高二(17)班 周思颖

在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中,经济发达与物欲横流同在。然而,更美好的人生,并不能和富足的物质生活划等号。

《双城记》中有言,这是最繁华的时代,也是最萧条的时代。诚然,丰富的物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却不能带给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

看看街头行色匆匆的人群,还有密集的住宅楼里几乎老死不相往来的邻居,我们都觉得心里空空的,很迷茫,缺少温情,忍不住怀念从前慢的生活。

这种精神上的空虚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可以说是现代文明病的一种表现,就像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中国文化的精神》中所说,“人失去了方向,也失去了归属”。

在许先生看来,西方文明强调个人主义、提倡积极进取的精神特点,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过度强调个人主义和追求物质利益,也为个体的孤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疏远、甚至社会关系的瓦解埋下了伏笔,引起了现代文明病。

因此,在《中国文化的精神》中,许先生尝试着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找现代文明病的解药。

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人的精神通过不断地多元互动逐渐形成的圆融境界,有着独特的社会价值,或可弥补现代文明的不足。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重视人与自然的关联,认为天、地、人有着无法割裂的内在联系。在农业社会,民间的日常生活和农业活动,都依据自然环境的四时变化来安排。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论,也强调天和人之间会在变化中互相影响。

古代老百姓追求公道和正义,民间创造出的神鬼世界也都与世俗世界的追求相关联。对老百姓影响深远、做出特别贡献的真实人物,死后可能被奉为神灵。

因此,百姓会祈求神灵保佑自己,拿出一定的供奉来侍奉神灵。这种人与神的交流,跟人们日常的交易很类似,“有承诺,也有还愿;有祈求,也有报酬”,徐先生总结道,“如果以圣和俗为区分,中国人的民间信仰系统,毋宁是以圣从俗”。

书中还有许多徐先生关于古代中华文化的独特见解,包括八卦,四大名著,古人的民俗,信仰,等等。这些与只强调个人自由和物质利益的西方文化相去甚远。中国古人对自然世界的总结,至今仍可以补充西方文化的某些不足之处,这也正是许先生在这本书当中想要表达出的良药。

中国文化精神观后感(篇2)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1500字:

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读完了钱穆先生写的,中国文化精神。读完的第一个感受就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自信,都应该把“应该”这个词去掉。很多时候我们不自信,是我们对自己根的文化了解的太少,在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中,我们少不了对物质的追求,但在物质追求中,不能忘了我们的精神文化。

书中说到,中国文化就体现在中国人身上,就像英国文化也体现在英国人身上一样。从中国人身上就能看到传统的家文化,国文化,中国文化看中如何“做人”;西方文化看中如何“成物”。因此中国文化更重在“践行人道”;而西方文化则更重在“追寻物理”。让我想到大学老师说的,希腊哲人在爱琴海边上思考着人与物的关系,印度哲人在恒河边上思考着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国哲人则在黄河边上思考着人与人的关系。

可以看出来中国文化更注重的是精神,做人。这就是中国文化伟大的地方,做人得大家做,所以要无条件的做。我们今天,还能学做孔子,至少可做一不贤的孔子,复兴中国文化的大道就在此。

书中写道,作者去日本,感受到日本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日本的本民族氛围也很浓,他们能不忘本,日本人很以日本为荣,甚至还带些傲慢,而在中国讲中国,中国人则觉得中国的全要不得。我们就要学习西方的,我们急于前进,要变,使我们陷在一时常的病态下,我们知变而不知化。让我想到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作战方式都与苏联不同,苏联是从城市开始进攻,而根据我国实情,则是从农村包围城市。所以在面对文化交流,学习中,我们首先想到的也应该是根据自身情况的基础上,加以了解判断与吸收。

在讲到文化传统中的冲突与调和时,我感受到了我们中国文化强大的调和性,想想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有西方文化的帝国主义国家发起的,他们之间的冲突乃是西方文化内部自身的大冲突,西方文化中一面讲“个人自由”,一面讲“集体统治”,这本来不就是一大冲突吗?看看我们中国文化,照中国人的想法,一男一女,配合在一个家庭之内而成为了一夫一妇。既同在一家之内,大可不必再各争自由互论平等。在中国,就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路贯通下去。之所以说中国文化调和力量很大,是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很有“分寸”。比如,佛教再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传入中国的,那时的中国人,一面信受了一个出家的宗教,而另一面又保留着一个大家庭传统,其间却没有发生过冲突。不得不说,中国文化调和性,兼容性都很大。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完整性,先要学“为人”。学为人,要“尽人道”。中国文化的完整性,寄托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每人可以影响其他人。穷则独善其身,先影响我自己,其次可以影响到我家,影响到我朋友。达则兼济天下,就从这里达去。范仲淹为秀才时有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亭林有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这些流传下来的名句中,就能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一种士的理想与培养。我们现在提倡文化自信,我觉得首先就要弘扬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士精神。

都知道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中国人不看重外面事业,而看重在内面的性情上。看到这句话时,我首先想到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里面的108位梁山好汉,个个都是性情中人啊,这就是中国文化。在家可以做好儿女,好丈夫,好妻子,对外可以做一个够得上朋友的,或做一好下属,好上司。这些从哪里来,一切皆从“性情”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道德经》

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这是中国人一番极高深的道理,而在一种极平凡的人生中表现。

看完这本书,才发现自己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竟了解的那么少,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上都有很好的体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品读一下《论语》《道德经》。

中国文化精神观后感(篇3)

自防疫阻击战打响以来,湖北十堰东城开发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电话声没有停过。当下防疫工作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来电多、问题多、请求多、投诉多成为指挥部办公室的常态。

“能否帮忙送一支体温计”——群众身边无“小事儿”

家住东城开发区辖区的小区居民打电话来,称自己从武汉回来,自己身体虽健康正常,但母亲似乎有一些感冒,而家里的体温计摔坏了,从电话中的语气里可以感受到当事人的焦急和惶恐,在耐心听完他的电话后,工作人员对他进行了安抚,建议其居家观察,不要外出,在记下联系电话后立即联系了小区所在的天津路社区居委会为他们提供帮助。后来天津路社区书记余军回电话,“一支体温计而已,这是个小事儿,我跑一趟已经给他们送去了”。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始以来,通过“小电话”建立起的两级联动为民服务的桥梁,指挥部办公室落实电话里的各类群众“小事儿”26件。

“能不能帮我看下家里无法联系的老父亲啊”——严控严管有“温度”

1月31日晚上,家住在东城开发区辖区徐家沟村村民打来电话,称自己被困在回十堰的高速上已长达两小时,家里的老人年事已高一人在家,无法联系,希望村委会能帮忙看望老人。工作人员立即将诉求转达给徐家沟村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徐鸣成当即与当事人取得联系,在确认住址后,立即去到该村民家中看望老人情况。村书记徐鸣成考虑到老人独自在家需要人照料,在确认该村民为本村村民且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帮助联系高速公路管理处放行,最终该村民在村书记的帮助下成功回堰与老父亲团聚。当前,通过电话互通,开发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帮助协调群众出行、回家、生活、就医等各项诉求30余件。

“我家楼下的商店今天开门合规合法吗”——“人民之眼”起作用

在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开发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接到各类群众投诉和举报电话20余件,涉及到居民外出聚众、小区消杀工作、企业未按规定开工等各项群众关心问题。接到电话后,工作人员立即将群众反映的事项转达给相应村和社区,村居干部立即开展调查核实,按照属地责任督办整改,必要时由指挥部协调派出所、执法大队、市场监管等执法部门联合处置。一通通举报电话,是对基层单位工作成效的监督,也是控制当前疫情的一把“利剑”,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一场人民战争,要增加群众的“参与感”,切实让“人民之眼”照亮工作的“盲区”和“死角”。

电话虽小,但要把“小电话”里的“大民生”解决好,工作人员不仅要有“态度”还要有“温度”,守“初心”的同时还要有耐心,必须同时具备责任意识和严实作风。看起来简单的“接电话”实际上对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统筹协调能力、防疫知识储备等方面都提出挑战,同时还需要在多级多部门的“默契配合”中形成横向与纵向科学联动的工作机制,在实现信息共享、“对话”通畅的前提下解决好群众诉求。

当下,群众为防疫工作作出牺牲,居家坚守不出门,他们作为疫情防控的“主力军”,传递出的“声音”真挚真切而有分量,基层工作人员还当进一步紧跟疫情发展步伐,与时俱进,强化头脑武装,切实处理好“小电话”中的“大民生”。

中国文化精神观后感(篇4)

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部署,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守土有责、靠前指挥,党员干部坚守一线、心系百姓。这是一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大考,这是一个考验党委政府意志信念的考场,这是一场检验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考试。在“疫”考场上,考验干部的政治素质、面对急难险重任务的战斗力,从“疫”情考试中,考察、识别、评价党员干部,充分运用“考卷”成绩,使用敢担当勇作为的干部,凝聚力量明确导向,真正把讲政治、顾大局、能力强、作风好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在这形式严峻的考场上,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加强斗争历练,增强斗争本领,永葆斗争精神,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一线高高飘扬。同时对表现突出的,要给予表扬表彰、大胆使用;对作风飘浮、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的,要严肃问责。”这是建设忠诚干净担当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动员令”,也是吹响党员干部专业能力素质考验的“集结号”,更是人民群众给各级领导干部开出的“考试卷”。“疫”考场上,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不能成为一句空话,人民群众心里有一杆公平秤,疫情防控效果是一台计分器。

答好“疫”考卷,人民打高分,能者上!

疫情是检视干部、考察干部的“试金石”。在关键时刻,领导干部打起十二分精神,站出来、冲上去。他们用“初心”为燃料,点燃了驱散疫情的“春火”,舍生去“疫”,他们被记功奖励、火线提拔、委以重任。“渐冻症”院长,疫情上报“第一人”张继先被记大功奖励,湖北咸宁市崇阳县天城镇四级主任科员罗浩因工作表现突出,被通令嘉奖,并火线提拔其担任天城镇党委委员职务。湖北省委委员、常委王贺胜同时兼任湖北省卫健委主任,他在履新前已赴鄂工作多日等等。疫情面前他们还有更多领导干部当机立断、因情施策,不避讳、不搪塞,把防控的责任扛在肩上,把群众的安危放在心里,他们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换来的是写在群众脸上的“幸福指数”。“疫”考场上,能者上!

敷衍进考场,“官”状病毒留,庸者下!

疫情防治需要杀灭的不仅是NCP还有“官”状病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这两种“顽固疾病”。都什么时候了,还在搞填表抗疫!这句话道出了多少基层干部的心声,网格式排查、地毯式防控、大数据监督,落到实处的往往是发通知、填表格、报信息的“老三样”。一些领导干部作风不实,对中央疫情防控决策部署口号式传达、机械化贯彻、工作层层转包。有的则打着抗击疫情的名号四处奔波“亮相”,看似关心关爱群众实则中看不中用,让基层干部和群众难以招架。因不配合疫情防控,呼和浩特多名公职人员被处理。黄冈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处理处分党员干部337人。此外,河北、江西、广西、贵州等省份纪委监委网站近日也通报了多名干部应对疫情工作履职不力等问题。防治疫情各级领导干部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容不得一丝麻痹侥幸、搞不得片刻表面文章。“疫”考场上,庸者下!

遇“题”绕道走,坐享避风港,劣者汰!

称其任,则政立;枉其能,则事乖。当前绝大多数领导干部都是使出“看家本领”,勤政务实对抗疫情,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中不愿担当,不敢作为,忘却初心使命,没有斗争精神,防控不精确,落实不到位。在“狙击战”中没有冲锋姿态,战时状态当逃兵,关键时刻“掉链子”,坐享避风港。被火速提名免职的“一问三不知”的黄冈市卫健委唐主任,连收治数字和床位接待量这些起码的日常工作数据都摸不清,湖北省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因失职失责引发网友众怒被免职。他们的“光速下课”彰显了战时思维钢铁意志,对他们严肃问责,让他们红脸出汗,是对不作为的“零容忍”。“疫”考场上,劣者汰!

一路荆棘一路歌,“疫”考场上,党员干部在“疫”线要把平凡岗位当作“磨刀石”,把重大任务当作“试金石”。越是冲锋的时候,越要为担当者撑腰,为奋斗者加油。我们步伐铿锵有力,信念无比坚定,我们定能战胜疫情,交出满意答卷!

中国文化精神观后感(篇5)

高二(4)班 王伟尧

从耳熟能详的《节气歌》,到相生相克的五行之道,又或《山海经》的奇景异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许倬云先生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正是一部细说中国文化的书。

作者开篇即言其志,“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所在"。若是抛开各种关于文化的定义,中国文化不妨理解为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精神价值,一种生活方式,以及由此沉淀下来的一种集体人格。中华上下五千年(或言更长),不同时代的人们在薪火相传中构建起一个名为“中国文化”的体系。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犹如开掘地质层中的丰富矿藏,或是细嗅渗入我们血脉的人文基因,于是诸子百家洋洋大观,秦砖汉瓦历历在目,唐诗宋词熠熠生辉。

可见,文化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可感的。因此,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不妨从感性中、从日常中、从个体中去寻。譬如我们文化体系中最为基本的便是“家国情怀”,它不仅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格言中,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肺腑之言中,也在今天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征程中,在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磅礴力量中。就在这两天,国内媒体披露了加勒万河谷冲突的细节,中国军人流淌精忠的赤血,竖起巍峨的丰碑。冯骥才说:“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一个植物人。”此言信然。

中国文化不仅丰富可感,还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拒绝狭隘和偏执,使儒释道各得其所,赋予人们更多的德性和智性。追求梦想时,你尽可以念兹在兹、锲而不舍,“上下而求索”;日常生活中,你也可以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体味大道至简、大知闲闲的豁达;待人接物中,你不妨有一颗悲天悯人之心,在世俗喧嚣中保持“菩提本无树”的空澄之境。文化如水,因哺育万物而有德性,因上善若水而有情怀,因水滴石穿而有韧性,因流必向下而显谦逊,因流水不腐而更鲜活。以文化人,会在无形中提升人的精神标杆,涵养人的儒雅气质。它是熔炉、是磁场,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

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既是“我们从哪里来”的寻根之旅,也是“我们将向何处去”的行动坐标。当代中国,中国精神被阐述为“创造精神,梦想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这是贯穿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也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传。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传承中发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守正创新,是应有的态度。今天,我们讲文化自信,这是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拥有这份自信,我们才会对薯片、娱乐大片和芯片这所谓的“三片”文化拥有免疫力,而不必视作洪水猛兽——君不见,肯德基不是也融入了更多的中国元素吗。

在书尾,许倬云先生也表示出一定的忧虑。在这个“快时代”下,人们是否还愿意静下心来,怀着虔诚之情与祖先对话,毕竟,就像余光中所言,科技是求未来快来,而文化是求过去慢走。所幸,年轻一代正在成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心里有一盏灯”,在求知问道、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志愿服务等各领域皆有不俗的表现,正成为孕育蓬勃力量和无限可能的“后浪”。

愿盛世之下,你我皆是接力者。

中国文化精神观后感(篇6)

高二(11)班 童瑞鑫

最近读了许倬云先生的《中国文化的精神》,觉得这本书易懂,适合我们高中生阅读,我认为,这就是中国文化该有的样子,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存在状态。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简而言之,脉络很清楚。经史子集、书卷浩繁,不脱“三玄”(《周易》《老子》《庄子》)、“四书”、“五经”之渊薮;百家争鸣、三教九流,亦不脱“外儒内法,剂之以道”之底色。经两汉东晋、隋唐两宋,印度佛教传入中土并且逐步融入我国传统文化,与民间的神鬼传说、民俗信仰合为一体,成为共生共存的人际网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些观念相互交织,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

全书正文总共十章,涉及中国文化里的生活美学、宇宙观、多元秩序、宗教信仰、人际网络、古典小说等内容,可想而知,这么多的主题,不可能一一深究,那么许先生又是如何将文章做到容易理解的呢?我觉得,他做到了两个字——普及,真正的雅俗共赏。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的故事,在第三章神鬼故事的传说里,作者分天、地、人间三个部分讲述自己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从家庭的长辈、乡里的父老以及朋友的谈话中所取得的材料,例如嫦娥奔月、牛郎织女、梁祝、孟姜女哭长城等耳熟能详的悲惨爱情故事。也有大禹治水,李冰治水,张渤治水等人类对抗自然的故事。亦或是蛇妖、狐狸精、鬼魂等民间故事常见的主题……这些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浅显易懂,让读者能够更深入的理解,这就是“文化下移”。一些简单的故事让平民百姓读懂,初步了解中华文化,接着一传十,十传百,口耳相传,各有各的特色。北魏孝文帝占领中原之后,必须进行改革,向中华文化学习,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强大之处。一切想占领甚至吞并中华文化的企图终将破灭,最终也会作茧自缚,被中华文化兼容。中华民族是迄今为止唯一保留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华文化也是世界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只要中华文化还在,中华民族就不会灭。这也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所在。

中国文化精神的本质是什么呢?许倬云说,“我希望在本书中从中国文化在天、人、群、己,理想与现实间的各个角度,呈现这个长久传承的文化的特色”。是的,这样的文化精神需要传承的。许倬云对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研究,历来贯串一致,并且不断深化。他很擅长吸收他人著述里的营养。比如,他对中国人宇宙观、生命观的看法,有许多成分来自于冯友兰先生作于抗战时期的“贞元六书”,他希望继承“贞元六书”所陈述的大方向,以及提示的新人类精神,重新抵达天人合一的境界。本书的另一个源流,是费孝通先生在社会学领域用以陈述中国人际关系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即,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同心圆网络,从自己开始,扩散为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亲疏远近,确立了身处网络的个体的权利和义务。许倬云以自己家乡无锡作为例子,呈现了传统伦理丢失后的乡村的衰败。作者潜心研究,做到了古今一贯,就是为了更好的将故事讲给读者听,将文化精神呢传承下去。

顾炎武有言:“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本书,浅显易懂的足以明道,厚重的文化精神又显示出其救世之内涵,这很中国文化!

上面就是网小编特意收集整理的中国文化的精神读后感精选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文化精神观后感(篇7)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让我们携起手来,众志成城,把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共同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文化力量。传递力量的微笑

微笑是一种坚强、无畏、自豪、力量等很多美好情感的传递;微笑可以压住邪恶,弘扬正气。微笑能够让人读懂自尊、自信和自豪。然而,面对暴徒而坚强地与之抗争,用不屑一顾的微笑迎接胜利更能让人感动,因为坚强让人振奋,微笑传递力量。

我曾经读过《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一书中关于金晶用微笑传递奥运火炬的故事。它讲的是:xx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境外传递途中,金晶接第三棒。那天金晶早早地坐在轮椅上,拿着火炬,静静地等候在火炬交接点。就在那一刻,意外发生了:一个“”分子冲破重重阻拦来到金晶面前,企图从她手上将火炬抢走。金晶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场面,但她的第一反应是将火炬藏入怀中。一位在场的中国留学生后来这样描述:“那位姑娘把后背给了暴徒,暴徒打她,拉她的手,但她就是把火炬死死保护住。”最终,暴徒被警察制伏并带走,金晶的下巴却被抓破了,但她坚强地抬起头,举起了手中的火炬。微笑着面对欢送的人群!她的事迹迅速在国内外各大门户网站和论坛上流传,数以万计的网民在第一时间留言,抵制“”分子的干扰,用残疾的身躯捍卫奥运精神,被誉为“守护‘祥云’的天使“最美最坚强的火炬手”。不少人直言看的时候留下了眼泪,他们说:“姑娘,你很坚强,我们为你骄傲!”谈起这次奥运火炬的传递,金晶感慨颇多:“这些人明显是别有用心,这些无耻的行为是对奥运精神的亵渎。”金晶说这些话的时候有些气愤,更表现着一种坚强。金晶说,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要微笑地面对众人,向全世界展现中国人地精神风貌。事实上,金晶和她的伙伴们做到了。“我想,大家地眼睛是雪亮的,我们对奥运会的真诚,大家都看在眼里,任何人都破坏不了。”金晶说,“在那一刻,我感到祖国就在我的身后支持者我,我们的奥运会一定会圆满成功。”就是那让人震撼的一刻,金晶以柔弱的身躯挡住残暴,她用美丽的微笑传递力量,她让全世界读懂了奥运的神圣和中国人地骄傲和中国人的自豪!

读完这个故事,我感悟到:面对逆境不屈服的人让人敬慕!面对灾难仍然用微笑泰然处之更能让人感染!

中国文化精神观后感(篇8)

高二(11)班 周莘羽

前段时间在知乎看到了对许倬云先生《中国文化的精神》一书的批评。答主认为书实在写得太散、太杂、太软、太乱,没有提炼出属于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特质的东西,顶多只能算是一个中国文化现象大杂烩,读来难以令人尽兴。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中国文化最大的精神特质就是融入与和谐,而这两种特质在书中都得到了全面的展示。

书中《时空中的生活美学》及《多元互动的秩序》,讲的就是“融入”与“和谐”。许先生想要描述的中国文化精神特质之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说的就是融入与和谐。在中国文化中,两者最浅层的表现是融入父子、兄弟、夫妻、君臣、朋友等等一组一组的人际关系,彼此不相冲突;进而融入家庭、融入单位、融入社会、融入环境、融入自然,和谐舒适;如若我们换一个尺度,融入与和谐实则是建立在尊重之上的兼容。任何文化都是人类精神的产物,沉淀着最深层的情绪感受和最能引发共鸣的意义。B站跨年晚会之所以能够一骑绝尘,正是因为他将广大观众的文化需求放在心间,将文化的思考与传播放在首位。这一场晚会使每一种热爱、兴趣和文化都得到了最大的尊重与包容,每一个参与者得到了平等的待遇,从而真正做到了尊重舞台,尊重嘉宾和尊重观众。

许先生想要描述的中国文化精神特质,是认识到万事万物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因而形成一种十分开放、包容的心态,在开放和融入中去实现动态和谐,各得其宜。对于中国文化,我们既要看到其所长,又要看到其所短,不能简简单单地生起文化自悲或者文化自信的念头;只有融入整个现代文明,再来思考自己的文化特质,才有现实意义。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看到自己文化的长处,承前启后,将其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更要明确自己文化的短板,将其补上。

书中的最后,许先生说:“这本书陈述的理念不是文字和词句,而是父母一代以自己寄生托命的文化资源,交托给我们这一代,留给我们,再转移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希望未来的中国人吸取遗产,发扬光大,使中国文化的精神,不断更新,充实延续,俾得现代文明在中国茁壮,融合过去和现代,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成分,全体人类,有此依托,共同戮力,跻于大同。”对于新时代的我们而言,九万里风鹏正举,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之责由我们作文承担!

上面的这些是网小编专门整理的中国文化的精神读后感800字精选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文化精神观后感(篇9)

《中国文化的精神》这本书给我的收获很大:

首先,我在时空中的生活美学这章内容中了解了中国的历法是阴阳合历的,年度是太阳年,就是以太阳的运行为周期,岁实一年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这是一年。然后太阴年,一月朔策二十九又二分之一日,十二个月份加起来,比太阳年稍微短一点,于是阴阳合历,兼顾了一年季节的安排。又以满月当作月半,以月光还没出现当作每个月的第一日,以月光完全看不见当作这个月的最后一日;也明白了二十四节气都有它的道理,更懂得一年中的几个大关口(端午、中秋、腊月、冬至)对农业农民家庭生活很重要。另外,在欣赏中国的山水画时,发现与西方人画《蒙娜丽莎》,画《最后的晚餐》,讲究透视、讲究远近效果、讲究立体感不同,看中国人的画,要进入画中去看。把自己想象成画中的一个人物,周围的东西都变得特别和谐灵动。

其次,读到中国人怎么看待天地人神,中国人关于天、地、龙蛇的神鬼传说和古典小说都是大家口耳相传的、在民间所流传出来的这些东西是真正能够影响中国人的人格形成的。正义、感恩、公平、勤劳、勇敢、善良等民族的性格都是在这里养成的。

然后,多元互动的秩序中讲到五行的重要性,了解五行的相生相克之后,指出人类生活之中的各种因素必须在平衡之中找到调和之道。失去了平衡,维生的资源不仅不能够有助于生存,反而可能妨害生存的环境;从八卦当中也能够学到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哲学思想——“物极必反”,事物都是从没有到鼎盛再到衰落的一个过程。

最后,共生共存的人际网络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一个同心圆中,每个人视为一个大网络的中心,亲疏远近的不同,决定了他人与中心人物关系亲密的程度。一方面,亲缘关系内,个人盼望得到团体的庇护。另一方面,个体能享有亲缘共同体的庇护,也就必须对这个共同体尽一定的责任。权利和责任,因为“社会关系的距离”而决定其程度。以这个观念来看,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网络内,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彼此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都是相对的。我们的祖先人曾经生活在一个复杂,充满了文化隐喻的社会体系。当然,今天的中国可能已经不见如此行事的人际关系,但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我觉得要想获得整个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深挖我们的过去和历史,让我们知道有哪些东西可以在我们今天的生活当中绽放光芒。(赵蓉蓉)

感受中国文化魅力的朗读者观后感集锦(6篇)


观影是一种全方面的感官影响,有很多想法在看中不断涌现,不能消失,在观赏的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感受想法,写观后感也是一种提升作文水平的途径。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朗读者观后感呢?读后感大全编辑收集并整理了“感受中国文化魅力的朗读者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感受中国文化魅力的朗读者观后感【篇1】

《朗读者》是董卿的一次华丽转身,有观众说:“董卿到底读过多少书,这张口就来的功力也太可怕了!”

“朗读”是一部分,“者”是一部分。“朗读”是和文字有关的一部分,是大千世界;而“者”是和人有关的一部分,是大千世界各种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这两部分都是我感兴趣的。所以,未来节目一定不仅仅是朗读,你首先看到的还是人,人生命之中发生的故事、留下的痕迹。所以,《朗读者》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人和一段文字间的关系。

这些东西不哗众取宠,被遗忘在角落,我们今天就是要把它们打开,呈现在观众面前,看一眼你就知道它们有多好。我觉得好坏大家都有自己的审美。为什么“诗词大会”这么受欢迎?就是因为这些东西我们平时忘了,央视提供这个平台让我们温故而知新,大家就觉得特别满足,因为好的东西永远总有需求,好的精神食粮总是供不应求。如果大家能安安静静地看完这期节目,觉得这篇文章写得真不错,我就特别满足。如果在节目中这段没听够,再重新翻一翻,回去再看一看,就更好了。其实,这本书可能就在你的书架上,只是你很久没翻它了。

感受中国文化魅力的朗读者观后感【篇2】

当前大众的这种文化消费心理,可以称之为文化消费的审美需求。从社会层面来说,大众文化消费心理与社会文化心理总体趋势密切相关。当前社会文化思潮日趋多元化,尤其是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各类文化思潮和价值观扑面而来,带来众多选项的同时,也对人的文化思想带来了一些困惑,如何把握自身文化定位成为困扰人们的一个问题,而回归传统文化,从传统中汲取文化自信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从个人层面来说,这与观众的文化情感需求也有关系。不难想象,观众在各类真人秀、选秀、网络综艺等娱乐节目的狂轰滥炸之下,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浮躁和喧嚣,在这种情形下,一档回归初心的文化情感类节目可谓雪中送炭、正逢其时。

艺术存在通感之说,文化亦如此。对观众来说,《朗读者》不仅仅是一段朗读,更多的是对遇见陪伴选择等人生主题的感触和共鸣。中国是一个具有文以载道和寓情于景传统的国家,我们的诗、书、画无不寄托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因此,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优势就在于通过文化载体传达给观众深层次的感动和思考,这不同于浅层次的娱乐享受或者单纯的视听欣赏,而是上升到了审美的层次,是把节目作为作品来看待和感受,具有更加长久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感受中国文化魅力的朗读者观后感【篇3】

一段艰难的沟通之路,一封情深意浓的'家书,《朗读者》播出后,麦家成了朋友中解决孩子青春期问题的“救星”。对此,麦家在受访时感慨地表示,当初他可是没少找朋友请教,“现在大家都来问我怎么帮助孩子走出困境,说句老实话,我只能帮助自己,帮助不了他(儿子)——因为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说的话他都不听啊!我是怎么挺过这段时间的?就是当好旁观者,你阻止不了他,但你还是守望着他,做一个麦田守望者。有教育专家告诉我,至少有70%的叛逆孩子,只要没有被带坏,最后还是要回头,因为没有一个人会永远叛逆下去,有时候就要把问题交给时间。”

至于为什么选择《朗读者》公开家书,麦家表示,他很欣赏这类在泛娱乐时代反时尚的节目,“我们现在就是缺少这样的节目。大家一窝蜂地去做娱乐,而且就是逗你笑,让人变得越来越简单,这不应该成为我们那么多导演、编剧的追求,娱乐也应该可以高级的。《朗读者》这个栏目,你可以感觉到它向经典致敬,那种庄重性,是我们需要的东西。”他更打趣地说,自己的普通话还不标准,如果莫言能上节目就太好了,“他知名度高,可以带动收视率,关键他的普通话比我标准多了!”

感受中国文化魅力的朗读者观后感【篇4】

中央电视台于2月18日起每周六、周日晚8点在CCTV—1和CCTV—3联合播出大型情感文化类节目《朗读者》,主持人董卿首任制作人兼主持人,集结柳传志、斯琴高娃、濮存昕、乔榛等朗读者,带给观众一场关于文学与情感的“碰撞”盛宴。

《朗读者》用文字、声音加故事的三位一体文艺表现形式,旨在打造一档“慢综艺”节目。 为了让《朗读者》能拥有独特的气质,董卿更邀请北京奥运会闭幕式总导演陈维亚、中国青年报原总编辑陈小川、作家刘震云、导演陆川等人,一起加入策划。节目每期以一个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

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电影戏剧剧本。节目不仅仅是传递文字的温度,还巧妙地将人的故事融入其中。而当文字在朗读人的二次加工下带着自身的情感再次传递出来时,对于观众将更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

感受中国文化魅力的朗读者观后感【篇5】

企业家柳传志、演员濮存昕,翻译家许渊冲、世界小姐张梓琳、无国界医生蒋励、鲜花山谷夫妇相继走上舞台,为观众朗读一段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并通过文字的情感纽带,给予观众情感共鸣。节目中,老舍、朱生豪、林徽因等作家的文学经典被频频提起,犹如一股清新的文学之风,扑面而来。不少网友点赞称,《朗读者》脱俗的文学气质,让它在众多喧嚣的娱乐综艺节目中独树一帜。

柳传志是著名的企业家,但《朗读者》中他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朗读的是他在儿子婚礼上的致辞。他深情转送了一句他父亲的话给儿子,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柳传志说,在我的一生中,经历坎坷,天上地下,水中火中,但这句话,让我直面环境,坦荡相对。经历半生商场拼杀的柳传志告诉儿子,正直两个字,包含了忠诚坦荡、光明磊落等多种真善美的内涵,我还想加的半句话是,懂得融通,也就是有理想而不理想化。当他大声读出这段情真意切的致辞时,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的复杂情感来自他最真实的内心,引得观众掌声不断。

感受中国文化魅力的朗读者观后感【篇6】

一位镁光灯下的明星,很难把她跟山区女教师的形象联系起来。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低调地在广西山区支教,至今已坚持九年,每年都至少待一个月。

娱乐圈向来是是非之地,浮躁之气盛行,人人都想着如何成名,如何捞金。在这样的圈子,常常会迷失,身处其中的江一燕学会了一直抽离。

明星愿意把时间用到山区的贫困孩子身上,实属难能可贵;而一年年地回去支教,坚持近十年,可以说是做着伟大的事情了!

出爱者爱返,福往者福归。在奉献爱的同时,她也收获了孩子们满满的爱的回馈,成为孩子们最爱的小江老师。

在最近一期的《朗读者》节目中,江一燕朗读了《晶莹的泪珠》,感人至深!

20xx年,因为拍一部文艺片,江一燕来到了特别贫困的广西山区。虽有思想准备,但当她到达实地后,还是傻眼了。每天爬山拍戏,大巴车开在悬崖一样的山路上。也正是这次经历,让她整个人突然被打开了,在这里感受到了孩子们的能量,他们就像石头缝里的小草一样,一出生就要自己学会努力地去寻找阳光,而不是别人给予他。

在大山里,她不施粉黛、素衣素颜,和留守的孩子们一起上课、游戏、洗漱、抱着吉他歌唱。

她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有洁癖。可当她和山区的孩子们在一起时,却仿佛忘了一切,细心体贴地照顾着他们的日常生活。

中国文明之谜观后感


《中国文明之谜》是一部来自日本的纪录片,由中井贵一主演,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片呢?网友们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一起来看看吧!

这个片()子先立定一个既定的思路,再去讲解历史、做纪录片,并给出其发现的理论;这一套思路很厉害。

从考古的角度、探究造成中国分分合合,总是大统一的几个因素:礼乐制度、汉字、华夏文化概念。

1、礼乐、龙、宫廷文化,乃宣扬权利、等级之仪式,统御万民、以正动乱。

王室祭祀、庶民祭祀都是祭祖、而非祭神,乃人之王权正统。

商朝甲骨占卜、也是向先祖神灵占卜,而非宗教之神占卜。

龙与王权合一、乃君权神授。

至此、完成王权天授正统之文化。

2、汉字之流传:殷商-周原-分封诸侯国-秦朝统一

3、中国的概念乃是一个华夏概念、不是以地域和血统为基准、而是以文化,正如汉族这个概念。同时,每个加入的部族都可以成为中华的一员,以此不断兼容并包。

历朝历代都使用这一套可以兼容并包的体系来统御天下,而这个体系又在其使用中得以强化,使得下一个王朝时期也要使用这一套体系,可谓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共同促进。

偶尔从别人的角度审视自己也不错,nhk还算比较客观了。

但是片中也少不了槽点。

首先那位古董店的老板就不说了,夸张的演技绝对不能是我天朝人。

其次深深觉得外人果然还是抓不住中华起源的重点。

他们只说了华夏,却忽略了炎黄。

下面是自己注意的地方

1.在商的那一集,讲到商的灭亡,战场上商的部队不堪一击纷纷放下武器。如果我是不明真相的外国人,一定会认为矮油天朝人弱爆了,别人一打来就兵败如山倒你跑我也跑。他们不知道这是成语里的倒戈相向,当讨伐昏庸暴虐纣王的武王大军兵临城下时,商的军队早就恨透了纣王横征暴敛的统治,于是才纷纷掉转兵戈攻向后方的朝歌城。

2.秦的这一集,我不知道他们为毛线忽略了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甚至都没有一笔带过,只在地图上显示了一下就直接跳到了秦。在古董店里,老板跟鬼子叔提到了中原文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然后拿秦的旗子让鬼子哥猜秦在那一块,鬼子哥把旗子放到了中原圈,老板嘤咛一声邪魅一笑说不是,然后把秦的旗子放在远离中原圈的地方。然后鬼子哥震惊了,又笑了。我知道他们的意思,他们的意思是说征服中华的秦其实是中华文明圈的外人。这时候我的心理活动是不要以为我不知道你们更深层的意思,你们是在暗示我们要以秦为榜样。也许是我想多了,但是我不信这样想的就我一个人! 之所以前面我提春秋战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秦并不是外人,秦是华夏的一支,炎黄的后代!并不是所谓蛮族。

【还有些忘了- -..】

看完最后一集,我再次深感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这部纪录片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了先秦历史,还深深嗅到隔壁国藏不住的野心。不仅让我看到了夏朝惨死的贵族骷髅,还让我感慨果然你们还是不懂中国人。

中国人的历史绝不是版图的变化那么简单,绝不仅仅是某个帝王的野心那么单纯。隔壁国呀,你们不要光是天真的看到版图变化很热血很激动也想逐鹿一下中原过一把三国的瘾,就算在这部纪录片中你们提到了文化,征服,统一,你们也始终改不了二愣子精神和学一半开跑,正如你们只看到商的最后是多么弱小,始皇帝是多么强悍,却看不到商的弱小是因为残暴失人心,而秦的苛政也导致了它的短命,并被道学家骂了几千年。

中华文明的包容万象,你们始终也只能知其万分之一。

【不是学历史的也没正经写影评 纯属自娱自乐写着玩 拜托那些历史好得不得了非得得瑟得瑟显示自己高贵冷艳的历史帝们出门左转 你不过是个陌生人 没资格对人指手画脚评头论足 看不惯秒删不解释 了却互掐互问候老母之后患 射射】

自从能接触到NHK、BBC等国外媒体制作的有关中国历史与现实的纪录片后,我就开始对央视的纪录片产生疏离感,久而久之甚至有一种鄙视和厌恶的感觉。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纪录片这个层面,也产生在诸如每天的新闻报道、杂志评论以及一些有关中国的学术论文,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相信中国人自己对自己的报道与评价,越来越怀疑中国新闻媒体和学者们的节操,转而是坚信外国人对中国新闻事件甚至是中国历史的解读,越来越希望听到外国媒体的声音,而丝毫不会去考证它到底有没有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来做这一切。

对CCTV制作的纪录片的质疑,首先是对它的观点的质疑。诸如在《大国崛起》中对各国崛起的原因分析简单化,过于强调历史决定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陈词滥调,丝毫没有新意。对中国历史的解读,又陷入了自我吹捧的旋涡,总是一口一个我祖上曾经怎么怎么。其次是它的拍摄手法,没有记者实地拍摄和取证的镜头,更多的是请一些历史学家或友好的外国中国史学者来空口扯淡,自擂自夸;然后再制作一些绚丽的CG动画来论证这些学者的观点。

而说到国外有关的中国纪录片,主要以NHK和BBC为代表。BBC的很多纪录片让人感觉其观点和看法比较肤浅,没有深度,其出发点是想给西方观众一个amazing。诸如对中国人吃令人恶心的食物的报道,对中国历史中暴君的报道,对一些他们觉得不可思议的现象的报道,大多流于表面,且记者的自我主观判断过多,既误导国外观众,也往往会惹怒热心的中国观众。

NHK的纪录片相比而言,就要客观、公正的多,而其最主要的优点在于它对很多现象的解读往往能触动我们很多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比如在《激流中国》系列中对中国当下社会的解读,撕开了很多人在现实中不敢面对的残酷现实和真相。NHK也总能在我们自以为豪的地方发现我们隐藏的不足和自我掩盖的缺点,这让我们对它爱恨交加。

在新闻报刊方面,因为有新闻管制的存在,在一些重大新闻上国内媒体几乎不可能做到客观公正,这也无可厚非;然而一些媒体掩盖新闻真相,故意误导、甚至带着洗脑的目的报道和解读新闻,就让人看到了无耻。这也是我们这些草民在一些重大新闻发生时,只得翻墙去拔真相的原因。

写到这里,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对中国媒体和新闻的负面看法之原因,除了上面谈到的中国媒体自己问题(如缺乏客观公正),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自己缺乏信心。

因为我们对自己缺乏信心,所以往往从别人的看法和视角来解读自己。这也是为什么研究欧美历史的著名学者没有中国人或中国裔,而研究中国历史的著名学者往往有一大堆外国学者,所谓汉学家,且这批人在中国历史研究领域往往是权威学者,尽管他们的研究中缺乏太多的数据与史实资料,看法也常常是以西方为中心。中国很多历史学家还得沿着他们的方法和思路来重新解读中国历史。不仅如此,我们还希望别人夸奖我们,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中国媒体的报道中总有某外国著名学者学者认为21世纪是中国世纪,某外国著名学者认为中国军力的增长将在未来对美国构成威胁之类的言论。这大多是媒体在迎合大众的这种心理需求。

而这次NHK拍摄的中国文明之谜,显然也迎合了我的这种心理,即使它没在片中吹捧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我也会认为只要它在拍摄与咱中国有关的东西,这至少也证明了他们在重视我们。而重视我们,则表明我们有一定的文化和经济实力。

「必备」典籍中国观后感1000字汇总10篇


观影是一种全方面的感官影响,这些情节会引发我们进行深思,使我们产生新的想法,我们观赏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观看电影写观后感也可以促进人的成长。究竟如何写好作品的观后感呢?你也许需要"典籍中国观后感"这样的内容,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典籍中国观后感 篇1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当我一翻开这本书便再也放不下了,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让我回味着华夏文明的精华,相信你也一定会被吸引的。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儒学经典,历史著作,诸子百家著作,形成了完整的文化思想脉络。“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因美色而丢了性命;“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赢政心机复杂;“荆轲刺秦,图穷匕现”中的荆轲并未完成燕国太子丹的任务被赢政杀死;项羽自刎乌江,一代能将竟落得如此下场。这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仿佛让我进入了那个纷乱的时期,华丽的词藻让我不禁对司马迁这位奇才肃然起敬。

之前虽也听王老师讲过也接触过一些关于《史记》的片断,但是仍然被震撼了,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太多太多,不仅仅是一些家喻户晓的故事,就连刺客的身世也是那么动人。说到刺客,我的心里就会出现一个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没错,他就是荆轲,当年那个奉燕国太子燕丹之命前去刺杀秦始皇嬴政而离奇死亡的荆轲。他的倔强与孤僻的性格让我十分好奇,便仔仔细细研究了一番,结果才知道到了他的身世是那么奇特与悲惨。我欣赏他,欣赏他的重情义,欣赏他的才华更欣赏他的略谋,尽管失败了,但是我仍然欣赏他,他的一切都让我为之震撼。

国学经典,华夏之明,书虽然已经看完了,但我相信历史不会完,还有许许多多的谜没有解开,这本书展现了国学的精粹,希望有更多人去了解国学,热爱国学。

典籍中国观后感 篇2

最近几天,央视频道推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观后我震撼不已。

《典籍里的中国》用表演与对话的方式,演绎典籍中的故事,情景再现,让观众更深刻地品读典籍。第一期选择了《尚书》,“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尚书》又称为《书》有很多华夏文化的创始性论述,比如第一次出现“礼”,第一次制定历法。《尚书》是“文化元典”,很多很多第一次都在里面。

教授们讲解《尚书》后,大幕拉开,表演开始。说到《尚书》,最重要的人是伏生,伏生本名伏胜,是秦朝秦博士,一生守《书》讲《书》,是《尚书》的传承者,因此是故事的主角。故事表演中以老年的伏生与现代人撒贝宁的对话为主线,插入了大禹治水,武王立誓两个书中故事与晁错受文帝之命前来学《书》的历史故事,让观众深入了解《尚书》中的故事。

故事中的伏生让人感动。他一辈子爱《书》,一家人用生命保护《书》,年老后在山东一带讲《书》,传承《尚书》。倪大红老师把伏生演活了,仿佛就站在我面前。

表演结束了,但我的思绪仍未结束。停留在开场的一句话上。“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读《书》而知朝代之兴废之由,读《书》而知个人修身之要。”典籍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财富。

《典籍里的中国》讲述了在这片神州大地上创造文明的故事,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命源起何从,我们的脚步迈入何方,以新的方式读懂典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品读典籍,体味经典,吸取智慧,汲取精华,成为不一样的自己。

典籍中国观后感 篇3

历史长河未息,时间长流不止,中华文明伊始的文化宝藏却仍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典籍里的中国》这档节目就由中国古代典籍入手,以跨时空对话的舞台剧形式,带领我们跨越上千年历史,溯源华夏文明,挖掘典籍中的精神内核,体会其中绵续至今的文化精粹。

第一期讲述的是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之称的《尚书》。《尚书》之所以能流传至今,被后世代代传诵,离不开一个人伏生。

从小读《书》的他深知其中好处,秦起焚书之火,伏生家藏一本《书》。不久战乱,他携妻子带着满满一车书简逃难。路遇兵劫,爱子舍命护书被乱兵杀死;天寒地冻,妻子嚎哭哀求,宁愿受冻也不愿烧《书》取暖。几经辗转,来到家乡的伏生不得已将负载着妻儿性命的《尚书》藏于古宅壁中。颠沛二十年,再寻书时却已残缺大半,只剩二十八篇。耄耋之年的伏生又开始讲学传授,被晁错记录下来,才逐渐成为现在的《尚书》。

为什么《尚书》值得伏生一辈子守护?为什么典籍值得我们传承?从《尚书》中,我们看到周武王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的豪情壮志;也能体味民意即天意,顺民心者得天下这条颠扑不破的历史铁律;我们汲取满招损,谦受益的修身之道;也能收获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样永不随时间流逝褪色的治国之理。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感受到的大禹定九州的华夏儿女的自豪与骄傲,是我们能从中找到的连接着每一个人的文化纽带,牵动着每一颗心的民族认同。就如钱宗武所说,读《书》,知先贤之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又如蒙曼老师所言:什么是中国?中国不仅是孔子、伏生,还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敦睦九族,协和万邦。

典即规范、典范,传承这种规范才能照亮未来。余秋雨曾说过,一个民族的终极目的。不是军事的国家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典籍就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是现代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文化基础。它指导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激发蕴藏在骨子里的文化血脉。文化溯源。我们只从何而来;典籍研读,我们知未而来;投注当下,我们知去向何方。

古典是晦涩难懂的,文化是深沉深刻的。但我们必须要挑起承载中华文明的这根大梁,像伏生一般传其书、明其义。除此之外,还要守正创新,守护文化遗产不仅需要情怀,更需要看穿历史的智慧和创新求变的勇气,让典籍的内核以现代的方式被更多人所接受,进而传承。这也许就是《典籍里的中国》之意义所在。

让我们怀揣着对先贤圣人的崇敬,对华夏文明的热爱,践行君子之道,携一缕古典芬芳驾文化之舟驶向未来!

典籍中国观后感 篇4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一个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之《传习录篇》,它是一个讲述中国古代典籍的综艺节目,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有趣有味,有知识,更多的是对古人的了解与尊重。

节目的编排很有新意,采用多舞台话剧表演的形式,主持人穿越到古代与古人相见,面对面地共同探讨经书古典的奥妙。

《传习录》是记录王阳明思想的语录体著作,由他的弟子徐爱记录整理完成。成书原因,和另一部儒家典籍非常相似,那就是论语。论语说:言之必可行也,传习录说:知行合一。

“传习”两字源自《论语》中“传不习乎”一语。

传一一老师传授的学业,包括老师所讲述的内容以及事件处理的方式、行为以及态度,即言传身教。

习一一复习、实践,即实践行动。老师所传递给我们的东西,要时时地实践运用。

传习一一作为书名,是弟子想将阳明先生的思想记录下来,并不断地将它运用于实践。

因此,所有读过《传习录》的人都可以算是阳明先生的学生。打开典籍,品读中国。我们中国人,都应该了解并知道王阳明先生,都应该读《传习录》以学习其理论,都应该践行《传习录》的立言宗旨——知行合一。阳明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它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自主意识,肯定自我价值,从而成为对时代有用的人。

《典籍里的中国》记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我和妈妈观看时,心中那份骄傲自豪的情感一直在撞击着我的心灵,希望同学们也来观看这个节目哦!

典籍中国观后感 篇5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框架。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他从小饱受战争之苦,所以形成了“重战,慎战,安国,全军”的思想。其祖父孙书立下过赫赫战功,教育孙武“止戈为武”。战争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太平日子,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

孙武成人后,叔父为保护他,将他送去吴国。孙武曾辅佐吴王阖闾称王,在著名的柏举之战获胜。后因吴王沉迷享乐,孙武十分失望,于是归隐山林,安心修著兵书,便有了今日之《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流传千年,时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中华民族不是好战的民族,但我们知兵,善于用兵。孙武曾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我们知兵,重战,慎战,但我们认为“战”是为了“不战”,战争不是争权夺利的筹码,而是守一方平安的武器。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坚信止戈为武,践行“铸剑为犁”。这一思想已融入了我们的文化基因里,流淌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

展望新时代,一批批志在四方的“新孙武”,正以自己的力量保卫着家国,使兵家思想代代相传,流芳千古。

典籍中国观后感 篇6

不读典籍,愧对先人——《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在亲戚家拜年时看到《典籍里的中国》的预告,觉得央视出品的质量应该不错,看完觉得不只是没让我失望,更是深深的震撼,过程中有几次看的我泪流满面。

节目通过古今读书人对话的形式讲述,通过戏剧的形式再现历史。

节目演绎了多个场景,老戏骨们演技炸裂,群演也各个演技在线,加之舞台效果多种加持后,给人极强的故事沉浸效果,加上《书》中经典部分的诵读,看得我热血澎湃,被深深震撼。油然而生出强烈的华夏儿女自豪感。

是什么让华夏文明的精粹绵延不绝?

我们从何而生,为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

每一部华夏文明的典籍及其薪火相传的过程给了我们答案。

02

整个节目中,最打动我的还是伏生跟晁错讲述自己和家人护书的部分。

秦焚书以后《书》仅剩国藏和伏生家藏两部,后又遭遇项羽火烧咸阳,仅剩了伏生一部家藏。

在浩瀚的历史大潮中,任何一个个体都显得微不足道,无比渺小。

可是伏生却视《书》如命,凭一己之力用生命护《书》。为逃兵荒伏生带着家藏的《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途中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故。

老戏骨倪大红饰演的伏生在回忆这段坎坷时欲哭无泪的陈述,将伏生以命护《书》之艰难刻画的入木三分,看得我泪流满面。

虽后世发现了《书》其他留存的版本,但那一刻对他来说,华夏文明的传承的重担压在了他身上。而他和家人用生命诠释了“薪火相传”。

是什么给了他们如此决绝的力量?一定是《书》中的思想鼓舞了他,一定是《书》中的智慧塑造了他。

后人评价:“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有《尚书》而无伏生,人亦不能晓其义。”

所以,与其说是伏生和家人以极强的愿力以命护书,这又何尝不是华夏文明在一个微小个体身上所展现出的惊人生命力?

能够绵延五千年历程,这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真理,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真理。

03

时间所限,节目不可能把《尚书》所有的内容全部展示出来。

但这已经足够。她让更多人认识了《尚书》,了解《尚书》对华夏儿女意味着什么,引导更多人去关注《尚书》,学习《尚书》所蕴藏的华夏智慧。

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虽然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水平比古人高,但在人文智慧方面,我们还远未超越古人。

历代后人所做的所有探索,也不过是为古圣先贤智慧做的注脚。

希望可以借由这一个栏目开始,自己能够对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有一个基本认知,学习构建起自己的华夏文明知识体系,不断学习体悟古圣先贤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

此刻,很多问题,已有答案。

典籍中国观后感 篇7

孙武,字长卿,春秋时期军事家、政治家,受祖父等人的影响,他对军事有着独特的见解以及特别的感情。

孙武和伍子胥一起辅佐吴王阖闾,伐楚兴吴。他们与唐、蔡二国结盟攻打楚国,战争虽然胜利了,可吴军却并没有胜利,他们输给了自己的心。吴王阖闾变了,变得骄奢淫逸,吴军军纪涣散。冷静的孙武给吴王进谏,提出了“四险”,并建议吴王整顿军纪、班师回朝,然而吴王却没有听从他的建议,依然我行我素。最终“四险”全部应验。伍子胥也因为报仇而丧失了理智。孙武心灰意冷,辞去将军职务,归隐山林。是的,战争最能考验人性。

孙武悟出了战争的真谛,所以他主张慎战。可吴王并没有领悟,之后几年,他频繁地对外用兵,致使国力下降,劳民伤财,最终败给了越国勾践。战争是为了保家卫国,能让黎明百姓温饱,不是为了称霸。

最后,孙武想将伍子胥的佩剑铸成犁,“以剑铸犁,将暴虐之剑铸成太平之犁。”剑为兵器,生而暴虐,犁为农具,寓意和平。战争不过是谋取和平的手段,用手中的暴虐之剑来换取天下和平,这不就是战争的目的吗?

中国以和为贵的思想,影响后世,深深地刻进了每一位中国人的基因里。

《孙子兵法》,一本集战略与哲学的典籍,让孙武的思想流传下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典籍中国观后感 篇8

看《国家宝藏》,有句话非常经典:我们还年轻,我们只有5000岁。这说的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富饶的土地,智慧的先民。

看《半小时漫画唐诗》,我知道了诗词的源头是古代先贤孔子整理的一本诗歌总集《诗经》。由此,我了解了孔子在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看《典籍里的中国》,我知道了六经里的书指的就是《尚书》,它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从节目中,我知道了《尚书》是从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破壁而得到的;知道了守护《尚书》第一人伏生,他冒死将《书》从咸阳转移到山东老家,藏于墙壁中,沿途坎坷,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逝;知道了读《书》可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知道了三国时期提到的九州,原来是大禹平定的;知道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知道了唐代诗人王维还曾有幅画作叫做《伏生授经图》。

当我在节目结束时,不由自主地对着妈妈吟诵起《禹贡》:禹覆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我就知道,这部书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里。

典籍中国观后感 篇9

近日,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开播,首期通过演绎汉代伏生传《尚书》的感人故事,在古今对话、时空转换中,让《尚书》这部传统文化经典进入大众视野。节目不仅呈现了精彩的舞台演出,更着力于展现《尚书》中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

让《尚书》的奥义可感可知

“说来不是我舍命护《书》,是我妻、我子、我全家舍命护《书》!”

节目中,演员倪大红饰演的“古代护书人”伏生,是讲述书中故事、解读书中思想要义的串联人物,撒贝宁则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伏生对谈。他们又共同遇见了四千多年前治水分九州的大禹、三千多年前牧野誓师的周武王。

选择《尚书》作为节目的开篇,是因为《尚书》素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之称,记载了中华民族上古时期从尧、舜、禹到夏、商、周的重要历史。打开这本书,我们可以追溯到华夏文明的源头。

《尚书》共五十八篇,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分成四部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在介绍《尚书》时用了这样十二个字:“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即《书》的奥义充分地体现在典谟、训诰和誓命当中。这里说的是《尚书》的六种体例:典、谟、训、诰、誓、命。

典是先王们用来治国的典章制度,如《尚书》的第一篇叫《尧典》,记载了尧和舜治理国家的一些事情。谟是记载古时君臣谋划治国方略的言论,如《皋陶谟》篇就主要记载了舜和大臣们讨论国家大计的对话。训即大臣对于君主的劝谏。诰主要是君主对臣民的告示、告诫以及劝勉。誓是在战争时期的战前君主对将士的动员令或宣战令。命就是君主所颁布的正式命令。

《荀子·劝学》中说“《书》者,政事之纪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说“《书》以道政事,儒者不能异说也”。可见古人认为,《尚书》所记载的就是上古时期治国理政的大经大法,《尚书》和蕴含其中的治国理想,早已成为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打开《尚书》,格言警句俯拾皆是:谈及官吏选用,有“知人则哲,能官人”“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要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无偏无党。处理对外关系时,应以“睦乃四邻”“协和万邦”为最高准则。围绕从政者个人的修身立德,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要从自身着眼,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要从细节着眼,从小事做起,做到兢兢业业、慎始慎终。而“满招损,谦受益”“有容,德乃大”“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这些出自《尚书》的名句,其思想内涵更是早已超越为政的范畴,成为全体民众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

如何把《尚书》这样的上古典籍变成当代观众可感知且可共情的作品?《典籍里的中国》戏剧部分成为了节目突出的创新亮点,演员对角色的塑造堪称“出彩”,为提升节目的质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此次担任《典籍里的中国》艺术总监,她认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精神,中国国家话剧院责无旁贷!”此番创作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在深入传统文化宝库、探得“宝物”的基础上,以现代人的视角提取精神内涵,同时将多时空舞台与视觉技术手段结合,让传统题材作品既保有传统的独特韵味,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借助电视节目与戏剧各自独特的表达优势,对蕴含在古籍中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进行了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中华文明之光,感动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力量。

禹定九州 华夏一体

节目中,反复诵读了《禹贡》开篇的“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几句。演员重现了大禹与先民治水的场景,他们仅有简陋的治水工具,却不畏洪水泛滥,誓要争天下安宁。

然而正如节目中所介绍的,禹最大的功绩并不仅如此,在治水的同时,他还做了治理、考察、规划等一系列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开辟出一大片文明的土地,形成华夏文明的地理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到处都有禹留下的足迹,于是就诞生了“禹迹”这样一个名词,以此指代华夏这片文明地域。

可以说,禹迹是华夏疆域的第一个名称,先秦时期的人们普遍使用这个名称来表示自己所在的位置。例如春秋时期的铜器“秦公簋”上的铭文就写着“鼏宅禹迹”。山东临淄齐国故城出土的“叔夷钟”上亦写有“处禹之堵”,这是齐灵公为封赏大臣叔夷而铸造的铜器。“鼏宅禹迹”“处禹之堵”这两句话其实意思基本一致,即居住在禹迹的范围之内。

伏生有这样一句台词:“茫茫禹迹,画为九州”。这句话出自《左传》,从这句话中我们了解禹迹与九州的关系——九州是对禹迹的进一步分区。因为禹迹的范围太大了,人们在禹迹里还是分不清东南西北,于是把禹迹分成九个区域——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以后再说自己在什么州,就既表明了自己在禹迹里面,也说清了自己的具体方位。

为什么是九州?不妨看“州”这个字。州字在甲骨文里就出现了,字形中自上而下的三条曲线是“川”,表示河流;中间曲线上的小圆圈,意思是水所环绕的一块地方。所以,“州”的本义是指水中的陆地。而治水可以简单理解为把水排走、开辟出一块块干燥可居的地块,古人于是把“州”与治水这两件事情放在一起讲,由此传播开大禹治水、划定九州的故事。

九州中的一些名字今天还在被使用,如徐州、扬州、荆州等。虽然今天这些州的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位置仍然与古代那些州有着直接的关系。有些州的名称则成为省的简称,如河南简称豫,河北简称冀。

随着历史发展,九州成为华夏文明区域的代名词,其中包含两个最基本的意思。第一是地理范围。九州包括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这是华夏文明最核心的地域。第二是完整性。九州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域,就是最早被称作禹迹的那个地域。九个州,一个都不能少,少一个,华夏地域就不完整了。这一点深深地铭刻在华夏人的心中。

在节目的演绎中,主持人撒贝宁与伏生这样一番对话,让观众们心潮澎湃:

“华夏为何一体?”

“自古就是一体。”

中华民族的大地,和中国的文明、思想完全融合在一起。这片大地浸润了漫长的历史,其中的山、河、平原、湖泊,都不只是自然之物,而是有着历史的意蕴。悠悠千年,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迭,这份对原乡故土的朴素情感始终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

民心即天命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伏生讲解的第二个故事来自《牧誓》,说的是周武王在牧野之战时领着众人念出出征誓词。舞台上,万军之中,周武王振臂一呼,众人齐声响应。在演员们的演绎下,仿佛古战场就出现在我们面前。短短的几句话气势如虹,让人感受到了势不可挡的力量。《牧誓》不仅描述了武王伐纣的过程,也指明了武王伐纣的原因,写出了兴亡之道。

《典籍里的中国》的创新之处,不仅在于戏剧化结构和影视化表达,其更大的创意是在主题立意上的交相辉映。大禹治水安民、武王为民伐纣等多场戏剧,始终围绕“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一鲜明主题展开。

正如节目嘉宾、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介绍,“民本”这一概念即萌发于《尚书》。除了节目中提到的《五子之歌》《禹贡》《牧誓》等,在《尚书》多篇中均可看到,为政者们不仅提出了“民惟邦本”、“民心”为重的思想,并且也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笃行之。

翻开《尚书》首篇《尧典》,文中对尧帝的颂扬是同百姓密切相连的。如:“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这是说,尧能发扬美德才智,使九族亲密和睦,还能公平地善待百姓人家。“百姓昭明”的“昭”字,本义是昏暗中出现一抹亮光,有引导光明之意,这是指百姓们从昏暗的日子里看到了曙光。“黎民”一词,最早出现于《尧典》,“黎”从“黍”,是一穗聚有很多颗粒的小黄米。黎民指众多人民。“黎民于变时雍”是说众多人民也随着变得友好和睦了。可见,在《尧典》里,领袖与人民的关系已讲得生动而富有深意。

《尚书》还记载了尧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皋陶。皋陶辅佐了尧、舜、禹三代帝王,同尧、舜、禹共同被后人并称为“上古四圣”。在《皋陶谟》篇中,他向大禹讲了执政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通观九德,充满哲思和智慧,均能体现出对待人民的态度。皋陶认为,能做到三德,就可以做卿大夫;能做到六德,就可以做诸侯;如果能把九德普遍施行于政治,使有德才的人担任职务,那么各种事情都会成功。

大禹还曾向皋陶请教:怎样才能使臣子同心协力?皋陶则告诉大禹最高执政者的四项要务:修身律己,教导亲属,知人善任,安民。前三项要务,都是为了安民,也只有做到了前三项,才能真正实现安民。

可以看到,在《尚书》这一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文献中,对人民的认识就已非常深入且非常智慧。

皋陶的思想深远地影响了孔子,孟子等又把孔子的思想继承下来,如孟子直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礼记·大学》里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其中也包含着四项,一是修身律己,二是要教育家属子女向自己看齐,做到这两项才有可能去做后两项,即治国并使天下太平。这与皋陶论“修身律己,教导亲属,知人善任,安民”,正是一脉相承,成为后世一代又一代读书人毕生的追求。

自《尚书》始,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不能忽视的巨大影响和伟大力量。西方有很多城堡,惟中国有万里长城。长城为何要绵延万里?因为它身后的土地和人民需要——它不像西方城堡那样只是为了保护城堡内贵族的安全,而是要护佑所有百姓,为所有人阻挡战火烽烟。

“读《书》,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有册有典,以史鉴今,是中华民族之幸事——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

典籍中国观后感 篇10

今有革命之长征,古亦有夫子周游列国,其虽未完全成功,但对于后代人影响深远,在现今来说足以算是周游世界了。

今晚我就看了这么一部电视纪录片,写的正是孔子周游列国之事,关于此事,很多人都应该听说过,但你也许并没有深入了解过这件事情。孔子这一路,可谓是历经了千辛万苦,堪比玄奘西行之九九八十一难,当时又正值诸侯争霸之际,各地战火纷纷,狼烟四起。这位伟大的国学大师,甚至被叫做“丧家之犬”,他为了去楚国传道,被奸臣连困七日,口粮只有一碗稀粥,但他不向奸臣屈服,还说出了千古名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但可惜的是,当时他已经60高龄,受不了这种考验了,但他还去整理各类书籍,为教育做出最后一点贡献。

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孔子的得意门生那位“一担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颜回以及性格刚强的子路皆离孔子而去,但孔子没有放弃信仰,继续派弟子四处游说,把他的思想发扬光大。而他和弟子的一些言论——《论语》也被后世喜爱。

二千年前,孔子是鲁国人,一千年前,孔子是中国人,而现在,孔子已是世界人,《论语》如今已被传入很多国家,成为一本巨作,而孔子的思想也影响了许多人,虽说周游列国失败了,但“周游世界”成功了。

《中国》的观后感汇总


读书使我们快乐,观影也有类似的效果,思维与故事情节不断地“互动”,产生很多的感触,在观看了的后,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思考和写作能力。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观后感分享与他人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中国》的观后感汇总,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中国》的观后感 篇1

内容简介:爱国也需要生命,生命力充溢者方能爱国。一个国家政治上多不倒翁式的万能官僚,却少有深远眼光巨大魄力的政治家,学术上多对于强权附会文巧的新式谶纬家,却少有对国家民族具无私热爱的哲学家和诗人。不让作国民的感觉“国”是他们自己的,不让他们明白一个“人”活下来有多少权利——不让他们了解爱国也是权利!思想家与统治者,只责备年轻人,困辱年轻人,俨然还希望无饭吃的因为怕雷打就不偷人东西,还以为一本孝经就可以治理天下,在上者那么糊涂,国家从那里可望好起。

中国人的病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沈从文不仅是位极具个性和内涵的文学家,而且是位人生与社会问题的思想家。本书精选了沈从文各个时期关于社会与人生问题的思考文字,编选视角独特,所选文章均具代表性。在沈从文的文字背后,隐藏着宏阔的社会主题和悲悯人生的生命哲学。给喜欢沈从文的人,或者还不了解沈从文的人,以新的思考。

中国人的病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独立人格”,“自由思想”,道家的清净无为,墨家的勤勉风范,儒家的忧患意识,这一切都从沈从文的文字里汩汩而出。由此,我看到的沈从文便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而且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只把沈从文当做一个美文作家,你已经错了!这是作为思想家的沈从文先生的文字!直指中国人的劣根性,尖锐、透彻不让鲁迅!他一生都在呼唤一个明媚的新中国。你读你知道。

《中国》的观后感 篇2

首先我想解释一下什么是“忘本”。据新华字典解释是境遇变好后忘掉自己原来的情况和所以能得到幸福的根源。

而这就有些像有的城里人。他们忘记了自己的祖先亦是乡下人,他们忘记了今天的幸福是占人口80%的乡下人贡献的结果。不但忘本就算啦,更让人伤心地是他们却反过来取笑我们的乡下人“笨”,“愚蠢”。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费先生给了我们很好的解释:乡下人不知道汽车来了应该怎么躲避并不是智力问题,而是知识问题,乡下人没见过世面才会茫然无措而已。

相对于城里人来说,乡下人就要重本的多啦。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乡下人是万分重视土地的。他们深深的植根于土地中!到哪儿都不会忘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们世代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几本上不流动,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那几个姓,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就因为这样,乡土社会就是一个熟人的社会,熟悉到自觉地去遵守传统的规范,不需要法律的存在,更不需要借助契约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这些都是基于人与人的熟悉。但在人口流动迅速的现代社会,我们还有那种熟悉吗?答案是没有!但同时我们的现代社会又缺少完善的法理去规范种种的行为,这也就导致了很多人游走在茫然的空间里,也就难免有很多城里人会忘记自己的本源,因为他们很多都面临信仰的危机。不像乡下人相信土地就可以,相信土地会给他们带来好运!

【篇三:《乡土中国》读后感作文】

从前一直没有想过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但现实生活中却能时刻感受到!

我在十五岁以前一直住在农村,深刻的受到乡土社会的影响,可以说我的脑袋里随处可见乡土的观念。所以当我来到城市后,我是深刻的感受到两者之间的差别与矛盾。但当时我并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本书主要由14个小部分组成。主要从各个方面介绍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差异。一下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种种思考。

一关于“忘本”的思考

首先我想解释一下什么是“忘本”。据新华字典解释是境遇变好后忘掉自己原来的情况和所以能得到幸福的根源。

而这就有些像有的城里人。他们忘记了自己的祖先亦是乡下人,他们忘记了今天的幸福是占人口80%的乡下人贡献的结果。不但忘本就算啦,更让人伤心地是他们却反过来取笑我们的乡下人“笨”,“愚蠢”。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费先生给了我们很好的解释:乡下人不知道汽车来了应该怎么躲避并不是智力问题,而是知识问题,乡下人没见过世面才会茫然无措而已。

相对于城里人来说,乡下人就要重本的多啦。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乡下人是万分重视土地的。他们深深的植根于土地中!到哪儿都不会忘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们世代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几本上不流动,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那几个姓,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就因为这样,乡土社会就是一个熟人的社会,熟悉到自觉地去遵守传统的规范,不需要法律的存在,更不需要借助契约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这些都是基于人与人的熟悉。但在人口流动迅速的现代社会,我们还有那种熟悉吗?答案是没有!但同时我们的现代社会又缺少完善的法理去规范种种的行为,这也就导致了很多人游走在茫然的空间里,也就难免有很多城里人会忘记自己的本源,因为他们很多都面临信仰的危机。不像乡下人相信土地就可以,相信土地会给他们带来好运!

二关于“文字下乡”的思考

在乡下,文字总是多余的,语言是最好的表情达意的工具,有时呢乡下人也会用到信物等东西!最有意思的就是乡下人的表情。有时候,熟人见了面,不需要任何言语,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ok啦!长者要传授什么独门秘法,口授就行啦。再比如说我自己,我住在农村时一般都不会用到笔和纸,要向邻居办什么事,打声招呼就完事!并且在农村,一字不识的农民一样能种出庄稼,养活家人。只是说在今天的农村不识字意味着你可能要多吃点亏,但若是有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公道,那文盲还是可以有好日子过的!

而在今天的城市里,知识就是一切。文字可以说是无所不在,无处不用。并且我们为了获得生存的机会,我们会挤破头的去竞争,去习得以文字为表征的种种知识。并且在我们习得之后,我们还会“好意”的将它带到乡下,当乡下人不能接受时,我们还要生气的责备他们不识宝!

所有的这些有几个人像费先生那样深思过了,真正的理解其中的缘由呢?还有,我想提出的是文字下乡并不是一股脑的将一大堆书籍,资料带到乡下。而是要根据农村不同人群的实际需要,明智的给与支持。同时还应配备必要的传授人员进行宣讲,解释。还有,我们可以加大农村的流动性,破坏他们的默契感,使他们自然地借助于文字去表达他们的思想。

三什么是差序格局

在我理解,差序格局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向外延伸的亲疏不同的网络。这个格局和西方的团体格局相同的就是格局与格局之间都有交融性。在差序格局里,社会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就有些像一片雨点落在湖水里激起的圈圈波纹一样,波纹不断向外推延,同时又互相交错,构成整片湖的联系。而在西方社会中的团体格局里,人与人的主要依靠各种形式的团体构成。所以,我们今天大学里会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社团组织大概就是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吧。

另外,据费先生所说,在差序格局的社会里人们总会存在着私的念头,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并且除了为了个人那一块,我们都可以说是为了一个“公”去牺牲其他的利益。似乎都是“大公无私”的,但实际上我们总会披着“公”的外衣去实现最终的私欲。

其实,当我在看关于这一些内容时,我总会产生一个想法:那就是西方社会似乎也存在着一种另类的差序格局,只是他们的网更多的是依靠朋友来推延出去的,而不像我们的亲属,地缘等。或者可以说是这种靠的现象并不是只存在于中国社会,只是中国社会因为传统的影响更为的突出罢了。至于文中说的中国人很自私,各人自扫门前雪或者是损公利私,其实这在哪儿都有这个坏毛病,只是说西方因为有团体的传统要好一点,还有就是西方的社会制度更趋于完善,能更好的指导人们的行为。

四根深的乡土观念

乡土观念有很多,可以说在一个较为闭塞的农村拥有的所有想法都带有乡土的特色。而今天我特别想说的是孔老夫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在乡村的广泛应用,还有就是严重的男女有别思想。

在乡村里,就算一个没有读过半天书的孩子也知道我们应当重孝道,懂礼让。他们总会在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中自然而然的将外在的规范内化为自我约束的私人道德观念,并且难以逾越那道自己构筑的围城。特别明显的就是古人总会追求修身,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提高。而这就与西方的团体格局社会有很大的区别。在团体社会中,他们更注重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团体是超于个人的存在,不是有形的东西,它可以被飘渺的宗教所取代。在西方,人们更希望无私的,公正的,高水平的团体给他们带来生活的安逸。

再说乡土社会中的男女有别的观念。在乡下,不仅是生理上的,心理的差异更大。如果两个男女经常谈笑风生的走在乡下,若那男的又不是那女的的丈夫的话就免不了要受到流言蜚语的攻击了。在这种有点神经紧张的氛围下,农村的男男女女们行事总会显得拘谨小心一些,特别是遇到男女问题时。所以农村的女人总会矜持的多,就算进入的城市他们也会保有这种观念。在此,相对于西方的性开放,乡下人是难以接受的,甚至认为是伤风败俗的!

五以长老为主导的礼制社会

时常看到历史的书籍里会讲到很多家族的长者坐在一起召开长老会议,并选出德高望重的人代理村里的事物。

在乡村里,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等众多的事物都会和家族发生,都会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着。如果事情小,夫妻二人就可以解决,但若事情大了,全族的人都会干涩进来。在家族里,最有威望的就是族长,他代表家族的形象与利益。而当家族与家族之间发生利益时就需要长老的协调,长老一般不止一个,他们总是由各个家族的长者组成。长老处理各种纠纷既不是依靠权利,也不是凭借大家的协商同意而产生的效力。他们主要依靠仁礼道德来管教人们!他们依靠传统的约束!所以他们总是很重视教化的实施。但这就不得不产生一个问题,传统的东西也有过时的时候。这时应该怎么办呢?反对吧。长老领导下的礼制社会是不允许反对的!于是,在现实的社会中,新生的年轻人既然没有能力去反对传统的东西,但他们可以选择是积极地执行还是消极的对抗。这也就产生了书中所说的“名实的分离”。

这所有的一切是在西方社会所不能看到的。西方拥有议会的传统,他们更多的是同意的权利,只要同意形成的机构不能满足大多数同意者的意愿,机构就有被反对推翻的可能。他们的行事原则主要依靠法律的约束,他们要求执法者依法而治。

六关于“无讼”的思考

乡下人是害怕进法院、派出所的,在他们心中,打官司就是没有教的好,伤风败俗。打了官司的人总会受到大家的歧视。有什么冲突,他们宁愿选择传统的方法来解决。所以在传统社会里,统治者只要坚持为无政治就可以天下太平了,所有的事情都会依着传统的路子向前走着!但今天的乡村面对着太多的冲击,原来的那套行事原则已经不再适用了。我们需要法律来规范我们的行为,但法律在慢慢深入乡村的同时,也给很多乡下人带来了疑惑,感觉法律总在包庇那些违背传统,丢失道德的家伙,使他们怀疑法律的效用,这也就给法制社会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七从欲望到需要的转变

这个理解的转变可以说是乡土社会向都市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在传统社会了我们依靠欲望就可以得到生活得方案,并且冥冥中我们就遵从了生存的需要。但到了今天,随着科技的发达,知识的增长,我们明白了我们有生存的基本条件,这些条件都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开始有意识的去追求这些。我们开始有计划的,有区别的去满足我们的需要。

总之,在读完整本书以后,我一直在想今天的中国应该归于哪一类呢?中国从1978年以来,经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阵痛,我们现在仍在经历着这样的时刻,我们参杂着两种社会的特点,我们面对着前所未有的矛盾与冲突。我们有很多人感到诸多的不适应,但我们很少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差异是我们亲身感受着的,虽然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很明确的说明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只是从我自己的角度,经历去理解《乡土中国》着一本书,也从自己本身的角度去提出我的疑惑,但终究是有所收获的!

《中国》的观后感 篇3

我的梦是中国的梦,中国的梦就是我的梦!梦想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他带领着我们前行,照亮我们的人生!梦想需要坚持,在成功的背后会经历无数次的失败……!梦想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他带领着我们前行,照亮我们的人生!

看完刘伟哥哥的故事,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汗水和泪水,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而且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不能半途而废。对你心中的梦想永不放弃,坚持到底就能成功。

我的梦是秉承文学的血脉,插上理想的翅膀。追求美好的未来,追求智慧,畅游知识的海洋,抒发心中的激情,描绘美好的梦想蓝图。

我也有自己的梦想:当一名出色的医生。当看到汶川、玉树大地震,舟曲泥石流中的那些逝去的同胞,我非常伤心。如果我是一名出色的医生,我就可以尽自己的能力地去拯救他们宝贵的生命。当我看到有人生病的时候,我多么希望能为他们祛除疾病,解除痛苦,开开心心地过每一天。梦想需要坚持!不过,我现在要做的事,就是脚踏实地,刻苦学习,一步一步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

一句话人生需要梦想,梦想需要坚持,笑到最后才美丽!因为有梦,我相信我的人生会更精彩!

《中国》的观后感 篇4

早晨睁开眼,不舍得离开温暖的被榻,抓过昨晚遗留下一章的《郁闷的中国人》来读,看完后时间刚刚好8点钟,看着窗外的土地,已泛起一丝丝绿意。春天还是循规循矩的踩着约定来了,半倚在床头向远处眺望,似乎在了望春天,又似乎在了望清晨。合上书,在脑海里追忆整本书的内容,想不起来很多细节了,只能回忆出零零星星的片段。

谈到了社会压力,讲起来了新一代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心灵的脆弱,分析出了在计划生育环境下的农家子女也与土地失去了生生息息的联系,也如城里的孩子甚至胜于城市里的孩子得到了更多的溺爱和娇宠,这些不属于城市又不再属于农村的新生代在城市化边缘挣扎,极坏的情况下选择了轻生的不归路。

谈到了爱与爱情的区别。这个章节对我的意义是大的。终于从一个老者的角度屡清了心里的困惑与犹豫。爱是一瞬间的事情,如惊鸿一瞬,如一见倾心,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好感只需一眼就扎实的奠定。只是爱情比一瞬更久远了一些,参杂了与时俱进的坚持与伴足,参与了责任、照顾与共同的生活。爱是点,爱情是线。或许跟一生的时光相比,我们的经历过于短促了一些,在这有限的时光里,辨不清爱与爱情的比例。爱是一时的缘分,爱情是一世的缘分。既已遇见爱之短缘,更企盼久长不散的长缘。

谈到了各种身不由己。梁晓声说现代社会的国人既被现实郁闷着,又不得不适应着现实社会的种种规则与潜规则,我知道这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我也在作者自身看见了这种枷锁。作者的哥哥被托管在精神病院,作为一个囚禁的灵魂,每天都盼望弟弟将他接回家庭,梁晓声既已到了不小的年纪,按理是可以从心所欲的完成哥哥的心愿,但是他还是要兄长再等两年,许诺退休后待兄长如何如何。我很惭愧我读着作家的书,却同时在质疑着作家的托词,我不知道退休后是不是真的如他所诺接兄长回家细心相侍,又不知道其兄长等得到那一天否。作家本身在描绘社会的诸多问题,透过其视角给自己的书命名为郁闷的中国人,我相信作家本身对这种郁闷定是有切身之痛的。每个人都眼见着许多不愿见的现象,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描述他,但能够逆不良而行的,恐怕作家本身也难以做到。对于精神病人的遭遇,通过姐姐的描述以及姐姐偶尔负伤的经历让我也有很多的了解。我知道能真正接这些病人回家的人很少,甚至心甘情愿去为这些弱势家属按时交纳看管费用都是极难情愿的。

大学时有机会会跟随班主任去老人院和儿童院去看望一些老人和残障的儿童,跟老人用地野边的野菜包饺子,给老人表演点节目,热热闹闹几个钟头后老人又重归于寂寞,我们不是他们的子女,怎给得了他们最需要的温存。在儿童院,残障儿童弯下身子抚摸我鞋子上的蝴蝶结,不能自控的口水滴在我的脚面上,我心疼的给孩子擦去口水,内心问自己,如果这是我的孩子,我能如此不厌其烦的照料他一辈子吗?恐怕不能的。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又无法时时得到神灵的相助。社会里的苦,可以看见的人很多,可以写出让人共鸣的书与博文的人很多,可是能起作用的博文与书是鲜少的。能救社会的不是语言,不是口号,不是主义,而是良善的行动。

只是这本杂文实在太零散了。或许是书里的现象在现实里已亲见的太多了,再读不觉新鲜,却更盼望有可以给自己燃起希望之灯的地方。合书后看地里吐出的新绿,我知道书里没给的希望,生活已经给了。尽管春土仍寒,却阻碍不了幼苗破土的希望。野草重生的繁冗,遮挡不住秋实待结的意望。

我坚信生活会越来越好的,人情会越来越浓的,社会会越来越向善的。

《中国》的观后感 篇5

中国人的丑陋,如同阿Q精神一样,基本上是每个中国人都具有的心理特征。就像我们的脸一样,具有中国特色。

二十年前的书放到现在来写读后感,固然有些过时,毕竟沧海桑田,毕竟物是人非,书中的很多言论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现状,但是,还有很多东西没有改变,毕竟是民族劣根性,毕竟是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光荣传统”,不是说改就能改的。更何况,在这二十年中,又有许多新的陋习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所以,对于21世纪的中国人,《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仍然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柏杨老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作于20年前,里面揭露的很多现象是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并没有因为新中国的建立而改变,因为很多都已经深入文化骨髓,成为了人们思维方式的一部分,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过好在,细细想来,还是有不少现象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好转。但我们不应该麻痹大意,而应当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反省自己、检查自己。我认为,一个真正伟大的民族,一个能够长期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民族,首先必须做到不断地完善自己,而不是沉浸在自我膨胀、自我满足的意识形态下。

通过再次看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后感受颇深,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看看周围、看看身边,确实改变了不少。在最近的一篇反映美国唐人街的散文中也得到了类似的感觉,文中说那里的餐馆不太卫生,而街道上则常常出现不讲交通规则的事。据说这是美国人包容心的一个体现。不过我在上海见到人们都非常遵守交通规则,而中国人到美国的其它地方也不敢违反交通规则。因此我认为同样是中国人,不同的管理模式就会有不同的行为模式。中国人并不是不可求药的脏、乱、吵。

现在人们都在倡导“和谐社会、文明奥运、文明苏州”,其实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仍多多少少的存在一些不文明现象,譬如,常有小偷偷包而众旁人熟视无睹者。读到书里所写的那些关于中国人的种种不良或是我们中国人自己认为很正常或是不以为然但在外国人眼里确是不可思议的举动或行为时,我不禁想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国际体坛的盛世,这几天在和北京来我校挂职的张、贾两位校长的闲聊中,我知道了北京市民素质的不断提升,我深信,我也有信心,通过今年的奥运,中国的大多数人,会看到自己丑陋的一面,会有很大的转变,因为有好坏去进行比较了,很多来自各个国家地区的人,不同的文化涌进中国,让国民无条件的接纳、感受,从而看清楚自己许多不足的地方!从此,中国也真正有更大的进步!朋友,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中国门文化观后感


中国门文化观后感

原创: 笑姜 一只叫kitty的猫

敲开厚重 繁饰的朱红大门,历史长河中的圆日正伴随一代代的王朝之战袅袅升起又徐徐落幕,黄沙战场,悲亢高歌,铁马长鸣,见证着华夏古老文明的生息延续。这道大门记载着古往今来的繁荣与衰败,镌刻着伟大和永恒,更有着辞旧迎新的跨越之美。

何为“门”?门即是指建筑物的出入口或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韩非子·五蠹》描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大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有巢氏。”历史上可追溯到们的祖先穴居于岩洞的年代,人类开始产生“家”的意识,为了维护自己的“家”同时便于自己与他人沟通产生了由石块、树干之类组成作为洞口屏障的门的雏形。

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门的衍生与发展自然在列。《玉篇》称“人之所出入也”为门,而《博雅》则说:“门,守也。”可御寒防盗;《释名》上曰“门,幕障卫也”,即隐蔽遮掩,向外人隔庇自家琐碎,也隔断屋内夜夜笙箫,不闻冻死骨;《黄帝宅经》有言“宅以门户为冠带”,即门为庭院的脸面,是独立的标志,道出了大门在旧时是富贵贫贱、盛衰荣枯的象征。

随着历史的发展门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多:用于象征皇权独尊的天安门,用于军事防御、洪涝防御的城门,用于彰显法律威严的衙门,用于体现宗室地位的王府大门,用于装潢幽静园林一隅等。“门”从一道屏障逐渐变化为寓意丰富的家文化象征,变成“文武兼备、体态丰富”的艺术品。

天安门是紫禁城的第一道宫门。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门上巨大的门钉,横九纵九,九九八十一枚。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朱红漆身,傲然挺立。迄今为止已在风霜中走过整整602年,见证了明清两代的崛起和衰落。天下太平时它在和风煦雨中凝望着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传奇,战火纷飞时它在电闪雷鸣中承受着一次又一次的轰鸣。时过境迁,如今的天安门依旧在不久后被称为历史的时代默默矗立在天地间。

民间则渐渐产生门神一说。根据史料记载,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祀门”的活动,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典礼。门神,即司门守卫之神,是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山海经》里就有一段记述:“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众鬼之害人者。”作为民间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等。另外也有关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等和门有关的历史神话故事。由此可见“门”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古人常说,门乃出入的要道、吐纳的气喉、文化的载体。门与古代诗歌可谓缘分匪浅——门前有“门前洛阳客,下马拂征衣。”思家念想,也有“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的温柔静好;门后有“门馆恸哭后,水云愁景初。”的悲怜愁戚,也有“独有长门里,蛾眉对晓晴。”的女儿情怀。

轻叩烟雨朦胧中的柴扉,恍惚间看见院中女子正悠悠然的转动着发黄的油纸伞,屋内传来清茶的幽香。水汽浸湿木门,那女子便踏着雨声悄然而去。宅门两扇,透露着江南人家的如意自在。

虔诚首叩,一步一过往,一声一涅盘。僧人手中的木鱼起起落落,这情景被圆形的满月门无限囊括在佛教的圆满之中,神圣而静谧。僧人悟透之道便也藏在这一道道满月门之后。

列车穿过皑皑白雪覆盖的荒野,在黄昏下的万家灯火中蜿蜒前行,无数的旅人背起行囊踏上归家的路。曾有人说,诗是远方,但他们却忘记自己身后既是家门,推开了是热气腾腾的饭菜,推开了是团圆,推开了是万家灯火里那盏只属于自己的灯。此生彼生中,我们不断地向前走,推开一道又一道门,我们追求美好、接近向往,但总是身后那道锈迹斑驳的大门最令人难以忘怀,因为门后的东西曾给予我们前车之鉴。这道门是家门,是国门,是历史之门,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便是门后那鲜活场景的主角。

成吉思汗观后感汇总10篇


有些优秀的电影对我们的成长有着莫大的帮助,观影一是陶冶情操,二是可以激发内心的想法和感悟,观后感中体现的也是观众对作品的评价和感受。写篇观后感就能够让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更上一层楼,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写作品的观后感很难呢?有请阅读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你编辑的成吉思汗观后感,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成吉思汗观后感(篇1)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成吉思汗和鹰》,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传说,有一次成吉思汗去森林里去打猎,他手腕上有一只鹰。那时天气很热,中午他们都走散了。成吉思汗很口渴,可庆幸的是,他找到了一点点从岩石边低下的水。他从猎袋里掏出了一个小杯子去接那水滴。刚刚接好一杯水,就被鹰给打翻了。然后,老鹰一连打翻了三次水杯,最后成吉思汗气极败坏,射死了鹰。他想:我必须要喝点水。而他在寻找杯子时,发现杯子掉到两块儿岩石当中,够不着了。成吉思汗又爬上石壁,寻找水源,但是他爬到岩石顶一看,那里有一池水,不过里面有一条剧毒死蛇。原来鹰是要阻止他喝有毒的水。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就想到了……

有一次,我找不到我的铅笔盒了。过了一会儿,我的好朋友娇娇慢腾腾的向我走过来,手里拿着我的铅笔盒,她跟我说:“你的!”当时我以为她是故意拿走了我的.铅笔盒,于是就怒气冲冲的骂了她一顿,她也不高兴了,一扭头走了。从那以后,我们两个谁也不理谁了。后来,听别的小朋友跟我说,原来是我的铅笔盒落在了娇娇的家里,她是来给我送铅笔盒的,我还把她给误会了。我对这件事情懊悔不已。

看了这篇课文,让我懂得一个道理:愤怒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既伤害了别人,同时也伤害了自己。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

成吉思汗观后感(篇2)

这个星期我很幸运的借到了《成吉思汗》这本书。说出来才是一个爱国家爱家庭、爱妻子、爱儿女的,品格高尚的人。

成吉思汗的祖先是一个叫巴塔赤罕的人。传说此人在*的北部的群山当中有一座叫额尔吉涅。昆的山,有一天,一条苍青*的神狼从这座山中走了出来,遇到了他未来的同伴——野鹿。很快,便生下了儿子,巴塔赤罕,也就是成吉思汗家族的祖先。

成吉思汗原名叫铁木真。铁木真天生聪颖,在父亲的教导下,刚满五岁就学会了骑马和*箭,他从小就立下誓言:我要做最好的骑士和最好的*手。

很快,成吉思汗九岁了,蒙古的青年订婚是很早的,于是,结木真的父亲何额伦夫人商量后,决定把铁木真嫁到何额伦娘家翁吉刺部下属的戴勒忽讷兀喝部去为铁木真求亲。

第二天铁木真的父亲去正式向德薛禅为子求亲,在路上遇到了塔塔儿部摆设酒席,仅管蒙古族塔塔儿部是世仇,但草原见席下马的规律,谁也不能破。也速该作为一个部族首领,自然要遵守的,在宴席上塔塔儿不认出了也速该,就热情的邀请了他入席。也速该按照习俗入席饮酒食肉,不料,*险的塔塔尔部暗将慢*毒*放在食物中,又在送行酒中下了剧毒。也速该不明就里,吃肉吃酒,也是在劫难逃了。

铁木真的母亲养育了前面真的四个兄弟,告诉了他们做人的道理,也告诉了他们一定要报仇雪恨。铁木真都深深记在了心里。

铁木真和孛儿帖结婚了以后,铁木真为了壮大势力,连续依附了几个地盘。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铁木真的势力也变得逐渐强大起来,他开始围攻周围的几个地方,周围的大部分国家都归降了,包括和他家有着世仇的塔塔儿部、金国等也被成吉思汗打得不堪一击。

成吉思汗,到了晚年,仍不忘公的更远的地方的国家,知道1227年8月18日,他才结束了,他一生的战斗,终年65岁。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个圣明的君主,这个奖罚分明的帝王,却带着那无尽的梦想离开了人世。

成吉思汗观后感(篇3)

从小,我就崇拜英雄人物。不久前,我又读了一部详细介绍成吉思汗生平的小说《成吉思汗》,他那勇敢的斗志、高尚的人品,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难以释怀。

成吉思汗名叫铁木真,13岁时父亲便被仇人毒死,开始了颠簸困苦的幼年生活。但他从未对未来失去信心,在友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充分展示出自己的英雄风采,勇敢、睿智、宽容他对外战争的规模之大,占领地域之广,远征路途之遥远,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他最终在52岁时完成了统一蒙古的大业,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读完这本书,我十分佩服成吉思汗。

首先,他很勇敢。无论什么时候他都勇敢地面对现实,不退缩,不气馁,永远勇往直前。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有磕磕绊绊,我们要像他那样,勇敢的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胜不骄,败不馁,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做一个勇往直前的小勇士。

其次,他有远大的志向,并且为了自己的理想,一生奋斗不息。人生没有理想,生活就会变得迷惘,就会缺乏动力。我们要像他那样,给自己树立一个正确的目标,从现在开始更加努力地好好学习,为将来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努力奋斗。

另外,他心胸宽广,与人为善。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有那么多的人心甘情愿地帮助他,辅佐他。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也应学习他这种宽广的胸怀,相互之间团结友爱,不要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即使有人偶尔犯了错误,只要他真心悔改,那么就原谅他。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成吉思汗不仅是蒙古人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传奇人物。他身上许许多多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他将永垂不朽,千秋万代!

成吉思汗观后感(篇4)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叱咤风云,功盖一世,创建了历史上最大的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他的成就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具震撼力的梦,就连一代战神拿破仑提到成吉思汗时也自叹不如:能够使自己的民族凌驾于世界所有民族之上的,唯有成吉思汗。古今中外,没有一颗星星能比他更耀眼夺目。

成吉思汗名叫铁木真,13岁时父亲被塔塔尔部的人毒死,开始了颠簸的幼年生活。铁木真在友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展示出自己的英雄风采,成为了蒙古大汗。35岁时开始了他的复仇之路。52岁时完成了统一蒙古的大业,被尊称为成吉思汗并开始了他统一天下的大业。他还未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时,就病逝于六盘山,享年66岁。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成吉思汗可以说是又爱又恨的。他是一位伟大的征服者,一位高瞻远瞩的统帅。他有着海一样的宽阔胸襟,有着山一样的高远眼光,有着钢铁般坚强的意志,这才是他能够把蒙古骑兵训练成世界上最强大军团的原因。但同时,他又是一位野蛮的屠杀者,他所率领的军队对中亚各族施行的种族灭绝政策,无疑是人类历史上巨大的浩劫。在这本书中,我也读到了铁木真的善良,当背叛了他的昔日兄弟札木合被他的五位仆人捆绑着送到他面前时,他不忍心杀他,还派合撤儿前去劝降,愿与札木合重归于好。在这本书中,我还看到了成吉思汗的善于纳谏的一面。蒙古与金的战役中,对于攻破的城池,蒙古兵进行了野蛮的屠城,金国归降的大学者耶律楚材劝谏成吉思汗不应摧毁耕地、屠杀百姓,也不应烧毁城市而是保护这些财富。成吉思汗听从了耶律楚材的劝告,放弃了杀光中原人,使良田尽为牧场的荒谬想法。从而使中原免遭生灵涂炭,神州大地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场浩劫。后来,他还听从全真教掌门丘处机的劝告,敬天爱民,体恤百姓疾苦,在后来蒙古灭宋过程中,野蛮行为没有进一步展开。

书一页一页的翻着,成吉思汗生活的点点滴滴渗透在我的心里。岁月和征战终究是把他从一个稚嫩少年变成了今天的一代天骄。从他的人生中,我懂得了坚强,自立;懂得了执着,坚定;也更加懂得:实现梦想往往要经受过比别人更加残酷的挑战。

英雄已逝,风云常在,我愿踏着伟人的足迹前进,去追寻我的梦!

成吉思汗观后感(篇5)

内容简介:这部有点不同的成吉思汗传记,是一部创业启示录,它剖析本星球最强创业男炼成大法,以及人类最大帝国扩张力学。本书拂去历史尘埃,让读者见识一个似曾相识、又如此不同的成吉思汗:一个史上被非议最多、背负“杀人魔头”恶名的征服者,也是800年来迷倒无数政商大鳄、各界精英的“雄性领袖”;一个运筹帷幄、令对手闻风丧胆的天才谋略家兼执行大师,也是勤于自我砥砺、精于自我管理的创业者;一个追击仇敌直到天涯海角永不放弃的狠角色,也是胸怀博大、性格细腻如女性、让表扬和感恩成为收心王道的团队领袖;一个从一无所有起步、将过期人际关系盘活为创业资本的资源经营大师,也是为基业传承问题忧心如焚的家族企业管理者;一个有500佳丽相伴的大情种,也是节制欲望的理性人……成吉思汗创业、蒙古公司扩张的故事,也是一本关于创业力、执行力、扩张力、老板学、市场营销、国际化、家族企业问题的百科全书。本书作者追溯波斯、蒙古、中亚、欧洲、中国源头史料,酝酿五年,始成此书,探究成吉思汗鲜为人知的精神世界,揭示成吉思汗之于现代人的意义。本书每一个字无不源自对真实历史的理解和解读。

创业男成吉思汗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本书拂去历史尘埃,让读者见识一个似曾相识、又如此不同的成吉思汗:一个史上被非议最多、背负“杀人魔头”恶名的征服者,也是800年来迷倒无数政商大鳄、各界精英的“雄性领袖”?一个运筹帷幄、令对手闻风丧胆的天才谋略家兼执行大师,也是勤于自我砥砺、精于自我管理的创业者;一个追击仇敌直到天涯海角永不放弃的狠角色,也是胸怀博大、性格细腻如女性、让表扬和感恩成为收心王道的团队领袖;一个从一无所有起步、将过期人际关系盘活为创业资本的资源经营大师,也是为基业传承问题忧心如焚的家族企业管理者;一个有500佳丽相伴的大情种,也是节制欲望的理性人……

创业男成吉思汗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的网友:看完这本书,被作者的许多观点所吸引,比如他认为“成吉思汗自小是个胆小,缺乏安全感的人”、“成吉思汗是个具有强烈女性气质的蒙古领袖”……内容很新颖,值得细细研究....

成吉思汗观后感(篇6)

用仅有100万人口和不足10万人的军队,征服了三十个国家和超过三十亿人口,这是成吉思汗及“黄金家族”的辉煌战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更值得被铭记的是,蒙古人在征服和融合之中,第一次开创的“全球化”进程,并因此为现代社会的政治、商业和军事制度的基础。

全书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铁木真”词源的寓意——在正纵情奔跑的马的眼神里,根本没有驾驭者——人如其名。

?I.蒙古人的精神之旗与信仰

?数个世纪以来,在风云变幻、绿草繁茂的中亚大草原上,勇士式的牧人们多半会带一面精神之旗,蒙古语称之为“苏勒德”(sulde),它是用几绺最好的种马鬃,扎在一柄长矛刀刃之下的轴上制成的。无论何时,当他要安营扎寨时,这位勇士都会将那面精神之旗安置在帐篷入口处,以显示其身份,并将其当作永恒的护卫者。风中飘扬的马鬃召唤着主人不断前行,吸引着他离开此地去寻找彼方,去发现新牧场,探求新的机遇与事业,创造这个世界上属于他自己的命运。

?勇士活着的时候,马鬃旗带给他幸运之神;在他死后,马鬃旗变成他的灵魂。肉体很快被遗弃在大自然里,但灵魂却永远活在那绺绺马鬃之中,鼓舞着后代。

?成吉思汗有一面在和平时期使用的由白马鬃制成的旗帜,还有一面在战时做指引用的由黑马鬃制成的旗帜。白色旗在早期历史中就已消失,黑色旗则作为他的灵魂信物被保存到20世纪,后在一场场政治浩劫中,保护它的僧侣被屠杀,精神之旗消失。

?对蒙古人来说,唯一的上帝就是“长生天”,他延伸四方,无边无际。上帝主宰整个地球;上帝不可能像个囚犯或笼中的动物一样,被禁锢在石室之内,他的言语也不能被限定在书本内。

?在自身的体验中,成吉思汗常常在家乡广阔天空之下的山岳间,感知到上帝的存在,而且还听到上帝直接跟他说话的声音。追随着这些上帝的言语,他成了无数名城旺邦的征服者。

?II.从铁木真到成吉思汗

?草原民众认为人一生只有一个名字,这一名字的选择包含有多层次的象征意义。这一名字赋予这个孩子以个性、命运和定数。“铁木真”所包含的意义,最好的暗示来自于也速该给他其他几个孩子取名的特征,这些孩子的名字有一个共同的动词根源“帖木勒(temul)”,在蒙古语中意指向前冲、被鼓舞、有创造性的思想,甚至指带有幻想的飞跃。一位蒙古学者认为该词最好的解释便是:“在正纵情奔跑的马的眼神里,根本没有驾驭者。”

?铁木真和家族所经受的悲惨境况,比如:年幼时父亲被毒死,全家被家族遗弃。

成吉思汗观后感(篇7)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成吉思汗全传》的书,这本书看得我津津有味。

成吉思汗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之一。他出生时手握一块凝血聚成的苏鲁锭,这就注定了他一生要经历奔波和动荡的战争。从他的.父亲被杀害开始,族人们众叛亲离纷纷离开了他,让他变成了饱经风霜的雏鹰。他一次次被抓住,又一次次逃脱,却从未放弃过坚持自己的理想———报仇并且强大自己的势力。他最后他统一了蒙古,成为了草原上的霸主———成吉思汗。他还打到了欧洲,攻克了花剌子模国,打败了强大的金国,成为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一生犯下了千秋功罪。功在于:第一,他收服了各个部落,统一了蒙古;第二,即使他自己是个文盲,仍然创立了蒙古文,使蒙古人有了自己的文化,使得蒙古的文化传承至今;第三,他扩大了中国的版图,使中国的版图拓展到了欧洲,中国的版图也因此史无前例的庞大。

成吉思汗的最大的罪,我认为在于,他在攻克花剌子模国的的时候,下令屠城,令1500万无辜的百姓失去了生命。

《成吉思汗全传》这本书让我从成吉思汗的身上学习到了勇敢与坚强,为了自己的信念坚持下去。最让我佩服的是,即使他已经成了威震欧亚大陆的成吉思汗,却并没有停下他的脚步,去享受他的成功,反而继续征战,最后以65岁的高龄倒在了征讨西夏的路途上。

成吉思汗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做事要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不能整天就只知道享受,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想清楚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将它变成现实。

成吉思汗观后感(篇8)

成吉思汗,是个伟大的人。从统治力方面来说,他的伟大之处是为了欲望(或者叫理想),他勇往直前、无所畏惧、敢爱敢恨、纵横捭阖,由他治下的疆域从蒙古草原扩展到亚洲、欧洲以及太平洋岛国等,面积达36000平方米,成就令人赞叹!从对人类功绩来说,他的伟大之处则是让不同民族人民交流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峰,仅此而已。

读完这本书,我无法理解的是成吉思汗的长生天信仰。到底是一个怎样的长生天让他如此这般。是唯我独尊?!是死亡即永恒?!可能就像成吉思汗无法听进去丘处机的话一样,原因可能更多在于民族间巨大的文化差异和信仰落差。

伟大的人,容易刚愎自用,独断专行,我想这也是回答为什么会给当时人类尤其是给当地无辜百姓带来涂炭、制造杀伐的原因吧!血流成河河水流不尽啊。

对成吉思汗的评价,要辩证地看,客观地看!“旷世奇才,还是杀伐屠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曾经“一代天骄”的人,英雄惜英雄,过往历史也有如此惊人的相似!

成吉思汗观后感(篇9)

如果说,有那么一个人,他的成绩令大多数军官、领袖的成绩黯然失色;他的智慧令拿破仑也自叹不如;他的精神令许许多多的人赞不绝口;那这个人毫无疑问一定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了。

成吉思汗,作为世界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拥有传奇的一生。他少年丧父,几次身临绝境,最终却成为震惊世界的一代天骄;他率领弱小的游牧部落迅速崛起,创建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蒙古帝国;他用兵如神,先后经历60多场战役却鲜有败绩,多次以少胜多,堪称战神;他对待部下情同手足,一生杀戮无数,深谙当时人类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成吉思汗称霸草原,智慧不是最主要的因素,他的宽容大量、以德报怨的精神才是他取得胜利的关键。面对曾经背叛自己,苦难之时弃自己而去甚至差点杀害自己,现在看见他势力强大又前来投靠的人,成吉思汗一律收留;义父脱里让他一度陷入困境,而成吉思汗依然不念旧恶。正是他忍了常人不能忍之事,才能得常人所不可得之物,最终得了天下。

今天的社会上,还有多少人具有成吉思汗的宽容大量和以德报怨的精神呢?想想自己曾经有一次在做操时,被值日组班长点了名字,很不服气。等到我做值日班长时,便趁机报复,不停地点他名字。以至于评三好学生时被同学一语道破,羞得我无地自容。

成吉思汗的一生曲折跌宕、波澜壮阔,凝聚了个人奋斗、团队发展、政权兴盛的'一切智慧,在这位天才的实干家身上,你一定能体会到创业的艰辛和那浴火重生的喜悦。

成吉思汗观后感(篇10)

读完《成吉思汗》,我回味悠长,先容我先简单介绍一下他的成长轨迹。他出身于黄金家族,父亲是乞颜部部落酋长,出生时手握凝血,而且其父亲刚刚消灭另一个部落酋长铁木真-乌格,为此其父为其取名铁木真,10岁时,其父被仇敌塔塔尔人下毒谋害,至此,铁木真一家子进入地狱般的生活,残酷的生存环境锻炼了这个孩子,让他更加坚强勇敢,接着他在其父的好安达(王汗)帮助下,铁木真的部落渐渐转壮大起来,壮大后的铁木真,有仇必报,先后把其仇敌一一消灭(塔塔尔人、泰赤乌人、蔑尔契人、札达兰部、克烈部、乃蛮部等),等成为草原霸主后,铁木真称成吉思汗,并开始攻打金帝国,随后向西消灭西辽国,以及西亚最强大的花剌子模帝国,在回草原的路上,一代天骄辞世。铁木真的一生是征战的一生,有仇必报,他代表着长生天来惩罚着他的敌人们。整部书看下来,我谈几点感想:

1、盟友都是建立在实力相当的基础上,没有实力就没有盟友,铁木真从一开始就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非常注重壮大自己的力量,寻找与自己实力差不多的盟友。2、在草原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他与其父的安达之间的恩怨,以及与他三次结拜安达的札木合之间的分分合合,就是很好的证明。3、当自己力量没有强大时,要尽可能的利用外部力量,无论是仇人的力量还是朋友的力量。4、铁木真对部下非常仁慈,善于分享,因此受到部下的爱戴。5、善于自制,是铁木真优秀的品格,也是其成大事的因素之一。6、成吉思汗认为,领导力就是自我控制能力,尤其是对骄傲自满和愤怒情绪的控制,这比驯服一头野狮子还难。7、考验一个人的气量,就是要让他的希望破灭,如果他还可以心平气和,说明他是个宽宏大量有气量的人。8、一个人再卑微,如果遇到好时机也会翻盘,因此不要轻视你遇到的任何一个人。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中国文化的观后感汇总(10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中国文化的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