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 > 地图 >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1-11 来源:互联网

有关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精选9篇。

读后感大全专题“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推荐内容。

读的书越多,个人的魅力也会越大。拜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我便被深深的震撼了,我们需要保持着我们当下的感受,去写出一篇读后感。你知道如何在读后感当中更好的抒发自己的心得体会吗?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篇1】

级段长给我送来了一本书,书名叫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书名非常的吸引人。在工作间隙,我读了大约有三分之一,因为与工作非常密切相关,所以在读的过程中常常会引起我的思考。

作者是苏联的B.A苏霍姆林斯基,他是一位苏联当代非常有影响的教育家,他从担任一所农村学校的校长后,二十三年间没有离开过这所学校。他根据多年的经验,认为孩子在正式进入一年级以前,应该有一个适应新生活的过渡时期。于是招收了六岁的孩童成立一个小学预备班。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学前班。当时,由于苏联当时刚经历过战争,使得战后的环境很严峻。很多孩子的家庭环境都比较特殊。很多都没有父亲甚至父母双亡。在这种情况下他充分地了解了每一个孩子的家庭,并且在开课之前召开了一次“快乐学校”家长会。

在家长会上,他这样说:“今天来到学校的是六岁的幼儿,12年后,他们将长成大人,成为未来的父亲和母亲,学校人员将尽一切力量,使他们成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和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者,成为诚实,正直,勤劳,善良和热情的人,使他们既富于同情心,又对邪恶和虚伪毫不妥协,使他们面临困难时勇敢顽强。使他们谦虚朴实,品德优美,身体健康,体质强壮,孩子们应当成为头脑清醒,心地善良,双手灵巧,情操高尚的人。”

读完这一段后,我掩卷沉思,久久不能平静,教育的初心就是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长为这样的人,所以教师这个职业确实是千斤重担,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不能辜负社会的责任,不能不去照顾孩子的感受,也不能忽略家长的期望。有位教育家曾说:“为人师者,学生的快乐,就是老师的快乐。”

可是,看到孩子们课间活动时两个人在走廊里打闹,课上不听讲在下面做小动作的时候,他们是真的很快乐,但是作为老师快乐吗?一点都不,甚至十分的生气。于是我想到一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做老师的虽然比不得父母,但是心和父母是一样的,希望他们能优秀,能成长,能面对生活中的一地鸡毛,能坦然地迎接风浪,所以。我们做不到,看到孩子的这种快乐,能跟着一起快乐。

诚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快乐,每个孩子都有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有着无尽的生活前程。所以,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小学期间不要失掉幼儿之乐,相反,要让他们在这个学校中不断享受到新的快乐,使学习新知不再那么枯燥乏味,但是也不能把上学变成表面热闹,实际空虚的玩乐,而应该是每一天,都让他们充实自己的智慧,完善自己的情感,磨练自己的意志。

我又想到了我所教的班级,五四班。这是一个男生人数多于女生并且特别活泼的班级,61个孩子,作为初当班主任的我,每次进到教室,都能感受到孩子们这个年龄段非同一般的“热情”,孩子们纪律性差,听课不专注。我就想:怎么才能让他们提高听课的效率呢?我想到了“五题法”,就是这节课,我们只讲五道题,看谁能坚持听完。每当小组展讲完一道题时,我就鼓励他们:特别棒!你已经完成了这堂课的五分之一哦,并且及时鼓励听课认真的小组或者个人,并予以加分的奖励,渐渐的,孩子们的听课效率有了很大的改观,很多孩子原先面对课堂时都有一种未知的心理,觉得时间长而且难熬,再加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专注一件事情的时间最多只有20分钟,但是“五题法”以后,孩子们对这节课已经了然于胸,知道内容就是五道题,听完三道想听第四道,听完第四道,更想坚持听完第五道,下课铃声一响,觉得自己完成了本节课的内容,心里坦荡荡的。小孩子,有时候和大人一样,完成了任务就会如释重负,一旦完不成,又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完成,就会很容易自我放弃。

在讲小数除以小数时,到了做练习的环节,我看到很多孩子都面露愁容。我一想,也是,谁小的时候没被除法折磨过啊。我淡定的说:“今天在大家拿本拿笔的间隙,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好吗?”孩子们特别开心,连最不集中注意力的王嘉宝,裴文浩都抬起头,用亮晶晶的眼神期待着我的故事。于是我用小熊妈妈让小熊出去寻找幸福为引子,结合创建文明城市为细节,当小熊回到家看到满满一桌子好吃的时候,小熊感悟到:做一个高素质的熊,能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小动物,有一个爱着自己的妈妈,就是最大的幸福!而熊妈妈用温柔的眼神看着小熊,慈爱的说:“对于妈妈来说,最大的幸福就是熊孩子一天不在家啊!”孩子们笑的前仰后合,上气不接下气,然后我又接着说:“由于老师今天讲了这个故事,耽误了一点时间,所以,我们这节课只能讲三道题了,大家能认真听这三道题吗?”孩子们齐声回答:“能!”

结果可想而知,孩子们倍加珍惜这三道题,讲题的同学讲的头头是道,听题的同学听的目不转睛。听完之后,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脸上露出了快乐、满足的笑容。看着他们快乐的样子,我才真正明白了:“为人师者,学生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

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不断学习,不忘初心,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篇2】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拙劣的教师把真理送到人前,一个优秀的教师教人寻找真理”,要让孩子在学习中慢慢地了解世界和各种现象,让知识慢慢地向他展现,最高明的老师会用自己的教学技巧让学生并不觉得自己在紧张地学习,并没有强迫学生去听老师讲课、去记忆和思考,而实际上却在注意地听老师讲解、记忆和思考,这样可以减轻孩子的疲劳。如果老师坚持精神绑架不变,其结果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老师和同学态度粗暴、无礼,会引发很多矛盾——这是学生在神经耐力达到极点时的正常反应,也是厌学的前兆。

苏霍姆林斯基说:“年幼孩子的智育应该通过发展他们的求知的要求——求知欲、好奇心来进行,正是探索精神、好奇心、求知欲这些品质激发着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当孩子真正出自愿望而不是被迫成为一个从事劳动的人时,他就变成一个真正的思想家了。”没有充满欢乐和激情的劳动,就难以想象真正的和幸福的童年。

老师们大多数喜欢上课时孩子“听话”,在老师的威严之下,很多孩子确实很听话——老老实实坐在那里两眼瞪着黑板,好象在注意听课,其实一句话都听不懂,苦不堪言,考试时孩子分数很低,老师就又骂孩子们说“你怎么这么蠢呢”,其实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这是老师蠢而不是孩子蠢!他说:“在未能用儿童的乐趣吸引住孩子之前,我便无权谈论给他施加什么教育影响”。我偶尔会到大学里给大学生上课,基本上是上课结束后学生仍然不愿意离开教室,总缠着我问东问西,和我一同去上课的教授们问我:“你从未当过老师,也没有教师资格证,为什么你上课学生喜欢听,而且总是意尤未尽?”我回答说“因为我知道学生们想听什么、我知道如何抓住学生的心”——我认为,一个老师纵然满腹经论,如果没有演讲能力,上课缺乏感染力,不能捕获学生的心,那他就不是合格的老师。另外,老师用心讲课,付出了真情,总是可以感动人的。

从《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当好老师,深入研究了心理学、医学、生物学等学科,当然我们的老师大多数也都修了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课程,但从我所接触的大多数老师的情况看,老师们学的这点所谓心理学,与苏霍姆林斯基比起来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如果真的学成了,那么我们的一些老师就不可能在教育孩子(特别是犯错误的孩子)时,只会对孩子吼叫和恐吓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看到孩子们把校园的花朵摘下来时,他不是吼叫和恐吓,而是默不作声,之后他平静地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摘掉了花,现在这块地方还美吗?这些光杆好看吗?现在我们到哪里去看花呀?”轻轻地几句话,孩子知错了,然后他动员孩子们动手劳动种花,孩子们欣然接受,苏霍姆林斯基就样达到了教育目的。对这件事,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总结道:“情感,形象地讲乃是高尚行为的肥沃土壤,心灵的易感性和同情心都在童年形成”。

如今许多家长对孩子确实十分好,好到不讲原则,什么都依孩子的,只差没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给他,所以——在家里孩子是小皇帝,打个喷嚏全家人都着急围着孩子团团转,上个医院全家人陪着上满医院跑;在学校里如果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打打闹闹吃了点小亏,他立即找学校算帐;班级劳动怕孩子累着,帮助孩子装病请假……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是一个缺乏怜悯、对别人没有同情心、冷漠无情、自私自利的人,最后对家长都不会尊重,何谈对社会负责任?在谈到培养孩子的道德时,苏霍姆林斯基写道:“一个人的道德面貌如何,归根结底要看在他的童年时期是从哪些来取得快乐的,如果他的快乐在于无思无虑、坐享其成,如果孩子不知什么是忧伤、委屈和痛苦,他就会成长为利己主义者,对别人的事不闻不问。非常重要的是,让我们培养的人懂得最大的快乐——出于对人的关怀而感受到的激动人心的快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篇3】

前段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的人,对于他的教育故事,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就是: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个故事是意味深长的。对于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繁琐的理论,只有温和的话语和天才的思想,丰富着我们的心灵,如同聆听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从这本书中,我还感悟到教师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孩子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所以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在处理孩子之间发生的矛盾时,首先把孩子个体的尊严放第一位。

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爱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并让这种爱在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我想,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是爱的奉献!(王海婴)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篇4】

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在五年里跟班里三十一名学生朝夕相处的平凡岁月,内容是一年小学预备班和四年小学班的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初读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在读完后结合平时自己的教育体验及与孩子们相处时的感受,体会到了作者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儿童的心,和教育工作带来的无穷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尤其读完全书后,更是从字里行间充分感受到作者流露出来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孩子们的爱,以及如何去用爱教育孩子,让孩子拥有爱心并懂得如何去爱别人。我最深的感悟是:作者将自己比喻成了手握“刻刀”的雕刻师,将一名名学生比喻成了未经雕琢的璞玉,全书都在分享他是怎样将“璞玉”雕刻成了一件件工艺品。这是一本能抚慰我们心灵的书,给我们的教学和生活带来启发,用平凡而质朴的语言和故事,诠释教育的真谛。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以下两点:

一、要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身为教师,我们不光要明白学生们不只应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时,也可以带领学生去野外玩耍从而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能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那些孩子不需要为分数而心不甘情不愿的学习着,他们没有繁重的学习任务所压着,没有失去童年所该有的天真、快乐。他们的学校在蓝天底下,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在牧草场上。苏霍姆林斯基带领着孩子们在新鲜的空气中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假日,他组织孩子们远足、野营。书中描述的瓜园度假的欢乐情景让我心驰神往。孩子们在苏霍姆林斯基所营造的“蓝天下的学校”、“幻想之角”、“童话故事会”、“健康乐园”在愉快地游玩着劳动着学习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由欣赏大自然中玩耍中变为观察大自然、去思考去学习,收获着知识也收获了健康的身体和和谐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如一位独具匠心的园丁,带领着孩子们走进了教育的“世外桃源”,和谐而健康地成长,快乐而欢欣鼓舞地学习。我在心驰神往这样的“世外桃源”的同时也感到自己也有一种使命,那就是以这位大师为榜样,尽心尽力为我的孩子们营造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把他们从分数的“拷链”,繁重而枯燥无味的题海中解放出来,给他们一个和谐、自然而富有生命力的学习环境。

二、教师应该拥有对教育的爱心和热情。我们要始终记得正是出于我们对于教育的热爱才会引导我们走向教师这个行业。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作者深爱着这些孩子,他亲昵地称他们为“小家伙、小鬼”,他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因为爱,他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健康的体魄;因为爱,他也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学会学习。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篇5】

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感动。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这是一本献给教师的心灵之书,这也是一本缓释教师心理压力,启发教师生活与教学智慧的书,它用温情、智慧和爱意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它用一首首教育诗篇礼赞教师工作的神圣。用一个个真实而平凡的故事,抚慰我们的心灵。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一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

身为教师,我们应该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真正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滴滴雨露,离不开教师的心灵!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王弯弯)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篇6】

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感

读书笔记

苏霍姆林斯基从自己平凡的教学生涯中提炼出自己对于教育的研究,来源于实践又回归于实践,令我感动的是他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他说,他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爱孩子,不仅爱自己的孩子,而且要爱世界上所有的孩子,这种赤诚的教师之心,令人感动。

著名教育家巴特尔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的确,没有爱,我们的生活便像一潭死水,经不起半点涟漪;没有爱,我们的人生就如同荒芜的原野,裸露着冷寂的孤苦;没有爱,我们的世界就好比空洞乏味的魂魄,飘飘荡荡无所归依。作为一名教育者,工作着,生活着,教育着,奉献着,美丽着,更应该用爱去感化学生,用爱去影响学生,从而教会学生爱自己,爱生活,爱人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成为一个自足的、完善的、幸福的人!

爱生就是要尊重学生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我们的学生也是千差万别的,在时间的长河里,他们在各自的天地里成长、绚烂、成熟,有谁能说他们都不成功呢?每一个学生都可爱,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关爱!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小花,所以,你一定要蹲下身,才能欣赏他们的摇曳生长。我们需要用尊重的目光去审视他们,用欣赏的态度去鼓励他们,用宽容的心态去理解他们。

爱生就是要信任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人的热情,对人的信任,形象点说,是爱抚、温存的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信任,是师生沟通交流中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信任,是心与心的交流;信任,是心与心的对话;信任,是心与心的慰藉。敞开心扉,尊重学生,予以他们对等生命的平等感,赋予他们泰然处之的从容感,给予他们快慰心灵的信任感,尤其重要!

爱生就是要理解学生

理解,是建立在尊重和信任基础上的更深一层次的精神力量。理解意味着,两个或者多个生命个体精神的高度契合和依赖。理解,是漫漫长夜里璀璨的启明星,照亮了学生前行的方向;理解是干涸丘壑中淙淙流淌的清泉,滋润了学生贫瘠的心田;理解是皑皑冬日里凌寒怒放的红梅,鼓舞了学生坚持的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

人生是花,而爱就是花中的蜜,人生是叶,而爱就是叶的绿,人生是水,而爱就是水的清冽与甘醇。最好的教育,便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教师内心高贵人格的体现,是触及每一个平凡人灵魂的情感,那就是爱的教育!愿我们都谨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用这样的赤子之心,触目为爱,用大爱之心善待我们的每一位可爱的学生,善待每一个跳动的生命!

李悦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篇7】

现在的孩子,老师和家长总感觉到他们的心灵很空虚,吃好穿好,玩的东西比我们那个时代的孩子多得多,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不快乐,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是“享受疲劳”——得到太容易了,考虑自己太多(太自私),关心别人太少,所以感觉不快乐。

唯有书籍可以弥补心灵的空虚,可有多少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方面下过功夫?如果孩子从儿童时代起就没有养成对书籍的喜爱,那么到了少年和青年时期,他的心灵就会空虚。如果孩子只是“享受”快乐,而不是经过劳动和精神上的努力取得快乐,那么他的心就可能会变得冷漠、无情,对一切都无动于衷。人类最大的快乐是从关心别人的精神世界、从体察他人的不幸中产生,没有这种感受,就不可能有道德美,快乐感就大大下降。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未能对幸福和痛苦都了解的孩子,永远也不会成为关心别人和富有同情心的人,教育者应善于珍惜孩子们的感情,首先要珍惜那种痛苦的感情。”

如今,有很多所谓的专家大放X词:说什么要让孩子快乐地成长,不能打不能骂,批评也不行,一味地给孩子让步,不少家长在这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孩子最后变成个什么人了呢?小皇帝、小霸王!不少家长常对孩子说:“爸爸妈妈这么爱你,你为什么就感觉不到呢?为什么就不理解我们呢?”其实,让孩子受些痛苦,他们更能感受到同伴蒙受的痛苦,他们越会同情人,培养儿童关心社会(与个人、家庭需要没有直接联系的事),是克服儿童个人主义的良药,如果孩子产生了关心社会利益的兴趣,那么那种只知关心自己的恶习任何时候也不可能在他心中生根。所以教育者的任务是要唤起孩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热情,愿为别人、为班级、为社会做好事,当这种激情成为个人行动的时候,他的心就变得高尚起来。另外,教育者不宜总对孩子做过的好事夸奖和过分宣扬,不要让孩子把人道的行为看成是自己的功劳,认为是一种了不起的行为。

最后,苏霍姆林斯基饱含深情地写道:“孩子们啊!五年来,我拉着你们的手一步步向前走,我把整个心都献给了你们,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倦的时候,而每当它精疲力竭时,孩子们啊!我就尽快来到你们的身边,你们的欢声笑语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你们的张张笑脸使我的精神重新焕发,你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激发我去思考……”这段话使我想起了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的话: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老师;如果一个教师只会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一个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篇8】

我阅读了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当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真诚的话时--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使我的思想受到了深深的洗礼。一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切地反映出了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教育实践里所流露出的爱,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和对教育孩子的热情,他真正做到如他所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爱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的爱崇高伟大,是整个心灵的付出,是无私的奉献与自我牺牲。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我们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始终如一的,坚持不懈的,面向全体的。正如他书中所言: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这样,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也才能真正体会到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

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作文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深深的爱,以此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达到因人施教。

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孩子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

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恪守实践其教育信念的沉着坚定性;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从现在起我要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真正意义上投入到这自身工作中,扎扎实实地,专注认真的做好每一项本职工作,努力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式的好教师。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篇9】

近日,有幸拜读了苏霍姆林斯的《教育三部曲》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有感触。苏霍姆林斯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教育实践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他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用力用心用爱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实际行动来诠释“爱生如子”的真谛,这着实令人佩服。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儿童的尊严是人类灵魂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独立人格,甚至有自己的秘密。如果他能受到尊重,便能懂得自尊,也会懂得怎样去尊重别人。你不信任他,不尊重他,他同样不信任你,不尊重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从来没有孩子不愿意学习的情况,他愿意学习只是他不会,他还没有能力集中注意力,没有能力强迫自己学习。”反思我的教学,我真的不了解我的学生。忘记了他们只是孩子,而学习不能是单纯轻松的游戏而是一种劳动。对于儿童来讲,掌握知识这是最终的目的,他不能像成人那样有选择的进行学习和计划学习。当孩子失去了对学习的愿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厌学情绪产生了,那任你用什么办法也不可能使孩子坐下来念书了。不了解学生,就没有办法给予学习的快乐、激发他们的自豪感。

爱学生,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对于这一点,我想谈谈我的做法:上课时,我向学生露出亲切的笑脸,投去友善的目光,进行交谈式的教学;下课时,我留在教室和学生们谈心,说笑话……很快地,我和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形成友好、愉快、轻松、和谐的心理气氛。这时,他们会把我当知心朋友,敞开心扉,让我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并求得我的帮助和指导。一个好教师应当主动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内心世界的苦恼与忧愁,这样,教师才会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学生。

“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要用爱心去感染每一位学生,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让学生在爱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个懂得付出爱、懂得感恩的人!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教育实践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高尚的结晶。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着本能之爱的情感成份,往往较多地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的保护、支配的情绪色彩,甚至掺杂无原则的将就和溺爱。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师爱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的主动给予,是奉献,它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负责和理解,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的教育本质上实在就是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书的前言部分写到:“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尽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其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该书中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们的爱,正如他在书中所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是最大的幸福。”只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孩子放到心灵的深处,和孩子们共同活动,在活动中与孩子们进行活跃的、自然的、不中断的交往,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到达教育活动的至高境界。

爱孩子首先要接触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以为“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我毕业实习时一些事:我们开始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教师,结果却不是那样,哪怕你满腹经纶,口若悬河,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我们当时在想是不是教学方法有题目,随后的教学中自己更加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魅力确实提升了,但仍有人对你熟视无睹。我们当时挺困惑、挺委屈。后来与老教师交谈后我们才知道题目的所在,原因是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主动参与到孩子中往,与他们的交流不够。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放下身份,怀着童心主动往找孩子们,主动与他们交流,与他们“打成一片”,作为孩子的知心朋友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最后师天生为了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时间固然很短,但我们对孩子付出了真心、付出了爱,同时也得到了孩子们的爱和尊重。

固然当时解决了教学实际中的一个困难,但在进一步的理解分析上自己一直没停止思考,读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在这个题目上我感觉茅塞顿开,教学效果题目是与教学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学生对你的课不感爱好,成绩提不上来,不一定是你教学水平低,而是我们把教学看得太单一了。“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通俗地说就是对于学生来说喜欢哪个教师,哪门作业就轻易学得好。而让学生喜欢决非易事。情感是相互的,你不爱学生,学生怎会爱你?一个不喜欢教育职业的教师又怎么会喜欢学生。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就没有对每个孩子那么详尽的了解,没有对孩子的深进了解,就无法走进他们的内心。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给予的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我们教学中很多的题目的症结就在于没有进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的生活不仅仅只有学习,他们有烦恼,有忧伤,有不解,有委屈······所有这一切影响着他们的情绪,不良的情绪又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的学习效果!

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感(精选范文)


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感动。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优质好文章,如转载请标注来源。m.dhb100.com

这是一本献给教师的心灵之书,这也是一本缓释教师心理压力,启发教师生活与教学智慧的书,它用温情、智慧和爱意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它用一首首教育诗篇礼赞教师工作的神圣。用一个个真实而平凡的故事,抚慰我们的心灵。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一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

身为教师,我们应该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真正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滴滴雨露,离不开教师的心灵!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王弯弯)

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在五年里跟班里三十一名学生朝夕相处的平凡岁月,内容是一年小学预备班和四年小学班的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初读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在读完后结合平时自己的教育体验及与孩子们相处时的感受,体会到了作者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儿童的心,和教育工作带来的无穷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m.dhb100.com

尤其读完全书后,更是从字里行间充分感受到作者流露出来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孩子们的爱,以及如何去用爱教育孩子,让孩子拥有爱心并懂得如何去爱别人。我最深的感悟是:作者将自己比喻成了手握“刻刀”的雕刻师,将一名名学生比喻成了未经雕琢的璞玉,全书都在分享他是怎样将“璞玉”雕刻成了一件件工艺品。这是一本能抚慰我们心灵的书,给我们的教学和生活带来启发,用平凡而质朴的语言和故事,诠释教育的真谛。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以下两点:

一、要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身为教师,我们不光要明白学生们不只应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时,也可以带领学生去野外玩耍从而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能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那些孩子不需要为分数而心不甘情不愿的学习着,他们没有繁重的学习任务所压着,没有失去童年所该有的天真、快乐。他们的学校在蓝天底下,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在牧草场上。苏霍姆林斯基带领着孩子们在新鲜的空气中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假日,他组织孩子们远足、野营。书中描述的瓜园度假的欢乐情景让我心驰神往。孩子们在苏霍姆林斯基所营造的“蓝天下的学校”、“幻想之角”、“童话故事会”、“健康乐园”在愉快地游玩着劳动着学习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由欣赏大自然中玩耍中变为观察大自然、去思考去学习,收获着知识也收获了健康的身体和和谐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如一位独具匠心的园丁,带领着孩子们走进了教育的“世外桃源”,和谐而健康地成长,快乐而欢欣鼓舞地学习。我在心驰神往这样的“世外桃源”的同时也感到自己也有一种使命,那就是以这位大师为榜样,尽心尽力为我的孩子们营造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把他们从分数的“拷链”,繁重而枯燥无味的题海中解放出来,给他们一个和谐、自然而富有生命力的学习环境。

二、教师应该拥有对教育的爱心和热情。我们要始终记得正是出于我们对于教育的热爱才会引导我们走向教师这个行业。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作者深爱着这些孩子,他亲昵地称他们为“小家伙、小鬼”,他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因为爱,他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健康的体魄;因为爱,他也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学会学习。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前段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http://www.dhb100.com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的人,对于他的教育故事,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就是: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个故事是意味深长的。对于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繁琐的理论,只有温和的话语和天才的思想,丰富着我们的心灵,如同聆听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从这本书中,我还感悟到教师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孩子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所以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在处理孩子之间发生的矛盾时,首先把孩子个体的尊严放第一位。

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爱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并让这种爱在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我想,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是爱的奉献!(王海婴)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通用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以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通用”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1

近日,有幸阅读了苏霍姆林斯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有感触。整本书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教育工作以及对孩子的爱。近日,流行着一句话:“教育者要想着两件事,一是如果我是孩子,二是如果这是我的孩子。”其实都在告诉我们,对待孩子要耐心、细心,讲究方式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尊严是人类灵魂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每一个孩子其实都是一个“小大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他们的自尊心、好胜心甚至比我们更强,作为教育者,更要运用专业知识,走进孩子的内心,保护他们的心灵,学生在感受到爱的时候自然会打开心扉。

苏霍姆林斯基还指出“从来没有孩子不愿意学习的情况,他愿意学习只是他不会,他还没有能力集中注意力,没有能力强迫自己学习。”是啊,我的学生都还是个孩子,他们的天性是玩,而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是这个道理。

爱学生,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每一个孩子都是单纯的,只要我们付出了爱,让学生感受到了爱,他们就会信任我们。还记得刚进班的时候,学生们是严肃的,后来,他们逐渐开始和我开玩笑,讲小秘密,说心里话,这都显示着我们成为了朋友。可能最理想的师生关系就是课堂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尤其是语文学科,我认为需要学生有开放性的思维,敢想敢说,严肃的课堂似乎不利于这一点,我将不断摸索,朝着理想的师生状态努力。

一直都在说,教育是一个良心活,在一个班级里,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经历,他们适合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和自尊心强的孩子聊天时,就要不断地引导他合理运用自尊心;和内向的孩子聊天时,要温柔一点等等。只要用心,只要足够爱孩子,总能找到最适合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爱中长大,他们的心中也将充满爱。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2

我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感动。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这是一本献给教师的心灵之书,这也是一本缓释教师心理压力,启发教师生活与教学智慧的书,它用温情、智慧和爱意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它用一首首教育诗篇礼赞教师工作的神圣。

用一个个真实而平凡的故事,抚慰我们的心灵。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一点,对于我们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

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真正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滴滴雨露,离不开教师的心灵!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是表现平平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读《把心灵献给孩子》,我最大的收获是我懂得了教育是一件雕刻心灵的工作。我们的对象是一群有着灵魂和理想的人,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次行动,每一次喜怒哀乐,都是在孩子心灵的白板上刻下了重重的一刀,都是在孩子心灵的扉页上写下了浓浓的一行,那一刀下去,那一笔下去,写下的是正义还是邪恶,是美德还是丑恶,是真理还是谬误,不在孩子的心灵是什么,全在于我们教师是什么!唯有美德才能雕刻美德,唯有正义才能书写正义,唯有真理才能传播真理,我们自己是什么,才可能塑造什么,换言之,我们希望我们塑造的对象成为什么,你自己必须首先成为什么。世界上不可能有一种完全空洞的塑造,单凭想像就能完成的雕塑那只能唯心主义的幻想,心手合一不仅仅对于雕刻家是这样,对于教育家更是这样。所以,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不在于给孩子传授多少知识,而恰恰在于丰富自己的灵魂,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一块宝石,那样孩子天天看着这块宝石,捏着这块宝石,听着这块宝石,耳濡目染,他们也就具有了宝石的特质。教育的真谛不在于说教,而在于熏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心灵。孩子最终能不能够成为一件艺术珍品,全在于雕刻家的品质。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3

近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感触颇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句话一直萦绕耳边并影响了我的行动我深深被这位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万千感慨化作一句话:高素质的教师应该真诚地热爱每一位学生,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应该永远不对任何学生言放弃,应该乐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大师用自己的行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

我是一名刚从学校毕业,踏入社会进入教育行业的教师,我所任教的学校依山傍水,风景极美,学生们也大多来自农村,纯洁质朴。记得刚来到学校得知自己担任的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心里暗暗想到:这也太没挑战性了吧,一年级的小孩子应该很容易搞定的啦!那时我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老师,但上了一天课后我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多么愚蠢,因为哪怕你学富五车,你的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尽管你在讲台上讲的汗流浃背、声音沙哑,那些小家伙依然在下面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说话的、有玩小玩具的、有吃东西的、有看着窗外发呆的、更有下座位到处跑的······我心里很是郁闷,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捍卫自己的教师尊严,树立自己的教师威信,有我在,岂能容他们胡来!于是,我开始对着镜子练习板脸,高声说话,还有那传说中的具有杀伤力的眼神,这一招还真奏效,每次我走进教室,学生们总是乖乖的,很守纪律,但依然我的讲课熟视无睹,爱听不听。不明白啊!这群山里的小花朵为什么这么难侍侯?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后,我豁然开朗,终于明白了问题出在哪,以前,如果有人问我教学是什么,我的脑海里闪现的'是传授知识。可学习了大师的论著后,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学生对你的课不感兴趣,成绩提不上来,不一定是你教学水平低。而是我们把教学看得太单一了。“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仔细想想,这一论点我们不应该感到陌生,通俗地说就是对于学生来说喜欢哪个老师,哪门功课就容易学得好。

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这也决非易事。人是感情动物,情感是相互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教育职业的老师会喜欢学生。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确实如此!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给予的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

于是乎,我转变想法,做大胆的尝试,决定把伪装的严厉面具摘掉,心想即使孩子们都不怕我了也没关系,只要他们学的开心,愿意学习,我就是成功的。说干就干,课堂上我表扬每一位积极发言的.同学,制作奖励卡,只要有些许进步便给予鼓励,对待犯错误的同学,没有了往常的严厉批评,而是给其三次改正的机会,没想到我的转变让我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踊跃举手,认真听讲,路队、卫生、纪律,学生表现样样精彩,更值得欣慰的是,我几乎没有惩罚过任何一位学生,因为他们如果同一个错误犯三次,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至于我最初的担心现在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孩子们一见到我就热情的打招呼,盼望上语文课,我再也不用再板着脸维持纪律了。把鼓励给孩子,把赞叹给孩子,把整个心灵给孩子,试问,有谁不渴望、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省思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一生:“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疑地回答说:爱孩子。”而对孩子的爱,不仅仅是停留在学校里、停留在课堂上,如果要爱孩子、把心灵献给孩子就应当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心里。

我们班里有个女孩小利有一段时间天天迟到,学习下降越来越明显。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特别着急,课下我找这个女孩了解情况,她只是哭,却什么也不说,让我更加难受。经家访了解到她父母离婚了,女孩随父亲,父亲又去打工,几个月了都没回来了,家里只有一位上了年纪的奶奶勉强照顾她,现在奶奶又生病了。看到她所处的环境,我的心也在流血,这么小的孩子自己都不会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奶奶。于是我赶紧给孩子做饭,教她如何简单自理生活:梳头、整理书包衣物、洗红领巾等。教给她应急迟到的办法。并期待的说“孩子,老师相信你能做到。”一个寒冷的清晨,我发现她到校很早。可能是为了不迟到,走的急。她敞开着外衣,连袜子也没穿,半截脚腕露在外面。此时一股爱子之情油然而生,我说“小利赶快把你的衣服拉链拉好,冷不冷呀?明天一定要穿上袜子,小心冻感冒啦。”她嘴角蠕动了一下,没有说话,眼里却分明是感激。中午放学后,我赶紧买了两双袜子给她送去,孩子流着泪说:“老师您比我妈妈还要好。”孩子的奶奶抹着泪说:“老师,让你费心了。”后来,我和女孩走的更近了,我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帮她补课,孩子很聪明,慢慢的学习成绩又赶上来了,从此再也不迟到了。

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因为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每个老师都应该爱孩子,将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给予孩子多少的爱、理解、关心。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孩子的一切便会是自己的一切,便会竭尽一切为孩子谋划与工作。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走进孩子的心中,尊重、认识、理解、欣赏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给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精神食粮。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看到班上32张可爱、质朴的小脸,我仿佛看到了32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在对着这些山中的花朵微笑的日子里,我很快乐,将自己的爱倾注到自己所热爱的失业中让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光荣的,而且是幸福的。

对着山里的花朵微笑,让他们开的更加灿烂、更加夺目、更加绚丽多姿!

老师的爱,是学生永远的阳光地带!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4

现在的孩子,老师和家长总感觉到他们的心灵很空虚,吃好穿好,玩的东西比我们那个时代的孩子多得多,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不快乐,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是“享受疲劳”——得到太容易了,考虑自己太多(太自私),关心别人太少,所以感觉不快乐。

唯有书籍可以弥补心灵的空虚,可有多少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方面下过功夫?如果孩子从儿童时代起就没有养成对书籍的喜爱,那么到了少年和青年时期,他的心灵就会空虚。如果孩子只是“享受”快乐,而不是经过劳动和精神上的努力取得快乐,那么他的心就可能会变得冷漠、无情,对一切都无动于衷。人类最大的快乐是从关心别人的精神世界、从体察他人的不幸中产生,没有这种感受,就不可能有道德美,快乐感就大大下降。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未能对幸福和痛苦都了解的孩子,永远也不会成为关心别人和富有同情心的人,教育者应善于珍惜孩子们的感情,首先要珍惜那种痛苦的感情。”

如今,有很多所谓的专家大放X词:说什么要让孩子快乐地成长,不能打不能骂,批评也不行,一味地给孩子让步,不少家长在这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孩子最后变成个什么人了呢?小皇帝、小霸王!不少家长常对孩子说:“爸爸妈妈这么爱你,你为什么就感觉不到呢?为什么就不理解我们呢?”其实,让孩子受些痛苦,他们更能感受到同伴蒙受的痛苦,他们越会同情人,培养儿童关心社会(与个人、家庭需要没有直接联系的事),是克服儿童个人主义的良药,如果孩子产生了关心社会利益的兴趣,那么那种只知关心自己的恶习任何时候也不可能在他心中生根。所以教育者的任务是要唤起孩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热情,愿为别人、为班级、为社会做好事,当这种激情成为个人行动的时候,他的心就变得高尚起来。另外,教育者不宜总对孩子做过的好事夸奖和过分宣扬,不要让孩子把人道的行为看成是自己的功劳,认为是一种了不起的行为。

最后,苏霍姆林斯基饱含深情地写道:“孩子们啊!五年来,我拉着你们的手一步步向前走,我把整个心都献给了你们,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倦的时候,而每当它精疲力竭时,孩子们啊!我就尽快来到你们的身边,你们的欢声笑语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你们的张张笑脸使我的精神重新焕发,你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激发我去思考……”这段话使我想起了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的话: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老师;如果一个教师只会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一个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5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拙劣的教师把真理送到人前,一个优秀的教师教人寻找真理”,要让孩子在学习中慢慢地了解世界和各种现象,让知识慢慢地向他展现,最高明的老师会用自己的教学技巧让学生并不觉得自己在紧张地学习,并没有强迫学生去听老师讲课、去记忆和思考,而实际上却在注意地听老师讲解、记忆和思考,这样可以减轻孩子的疲劳。如果老师坚持精神绑架不变,其结果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老师和同学态度粗暴、无礼,会引发很多矛盾——这是学生在神经耐力达到极点时的正常反应,也是厌学的前兆。

苏霍姆林斯基说:“年幼孩子的智育应该通过发展他们的求知的要求——求知欲、好奇心来进行,正是探索精神、好奇心、求知欲这些品质激发着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当孩子真正出自愿望而不是被迫成为一个从事劳动的人时,他就变成一个真正的思想家了。”没有充满欢乐和激情的劳动,就难以想象真正的和幸福的童年。

老师们大多数喜欢上课时孩子“听话”,在老师的威严之下,很多孩子确实很听话——老老实实坐在那里两眼瞪着黑板,好象在注意听课,其实一句话都听不懂,苦不堪言,考试时孩子分数很低,老师就又骂孩子们说“你怎么这么蠢呢”,其实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这是老师蠢而不是孩子蠢!他说:“在未能用儿童的乐趣吸引住孩子之前,我便无权谈论给他施加什么教育影响”。我偶尔会到大学里给大学生上课,基本上是上课结束后学生仍然不愿意离开教室,总缠着我问东问西,和我一同去上课的教授们问我:“你从未当过老师,也没有教师资格证,为什么你上课学生喜欢听,而且总是意尤未尽?”我回答说“因为我知道学生们想听什么、我知道如何抓住学生的心”——我认为,一个老师纵然满腹经论,如果没有演讲能力,上课缺乏感染力,不能捕获学生的心,那他就不是合格的老师。另外,老师用心讲课,付出了真情,总是可以感动人的。

从《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当好老师,深入研究了心理学、医学、生物学等学科,当然我们的老师大多数也都修了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课程,但从我所接触的大多数老师的情况看,老师们学的这点所谓心理学,与苏霍姆林斯基比起来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如果真的学成了,那么我们的一些老师就不可能在教育孩子(特别是犯错误的孩子)时,只会对孩子吼叫和恐吓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看到孩子们把校园的花朵摘下来时,他不是吼叫和恐吓,而是默不作声,之后他平静地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摘掉了花,现在这块地方还美吗?这些光杆好看吗?现在我们到哪里去看花呀?”轻轻地几句话,孩子知错了,然后他动员孩子们动手劳动种花,孩子们欣然接受,苏霍姆林斯基就样达到了教育目的。对这件事,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总结道:“情感,形象地讲乃是高尚行为的肥沃土壤,心灵的易感性和同情心都在童年形成”。

如今许多家长对孩子确实十分好,好到不讲原则,什么都依孩子的,只差没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给他,所以——在家里孩子是小皇帝,打个喷嚏全家人都着急围着孩子团团转,上个医院全家人陪着上满医院跑;在学校里如果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打打闹闹吃了点小亏,他立即找学校算帐;班级劳动怕孩子累着,帮助孩子装病请假……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是一个缺乏怜悯、对别人没有同情心、冷漠无情、自私自利的人,最后对家长都不会尊重,何谈对社会负责任?在谈到培养孩子的道德时,苏霍姆林斯基写道:“一个人的道德面貌如何,归根结底要看在他的童年时期是从哪些来取得快乐的,如果他的快乐在于无思无虑、坐享其成,如果孩子不知什么是忧伤、委屈和痛苦,他就会成长为利己主义者,对别人的事不闻不问。非常重要的是,让我们培养的人懂得最大的快乐——出于对人的关怀而感受到的激动人心的快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6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教育名著,我深深被他的理论折服.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苏霍姆林斯基用自己的行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

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作者深爱着这些孩子,他亲昵地称他们为“小家伙、小鬼”,他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因为爱,他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健康的体魄;因为爱,他也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学会学习。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告诫教师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我们上课时,向学生露出的亲切笑脸,投去的友善目光,;下课时,我们留在教室和学生们谈心,说笑话……都是师爱的表现。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学生才会把我们当朋友,敞开心扉,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启发他们、感化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在书中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成为每个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追求、探索的重要内容。爱尔维修如是说:“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当把关心留给社会,把热心留给学校,把中心留给教育,把真心留给同事,把耐心留给自己,把爱心留给学生;让我们真正做到:把整个心灵献给每一个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7

语文课上可以在理解词语和课文时用上音乐、动作、甚至绘画、视频……帮助学生理解。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变得聪明,而且让学生时时体味来自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记得学生毕业不久的那个下午。我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心里有感动也有失落、孩子们毕业了他们回来看我,并表示以后会想念我的,心中泛起一圈又一圈感动的涟漪。作文可是,平时我关注很多的侯浪、钟楚栋、却没来,回忆这些年来点点滴滴,在他们身上我倾注了太多,一次一次找他们谈话,一次一次给他们鼓励,一次一次单独辅导,一次一次与他们的朋友式的交流,而如今,他们……

有时我会想想是不是我的要求太严格了?我们的语言是太刻薄了?我们的脾气是不是太急躁了?是啊,我们“恨铁不成钢”,我们“爱之深”,但表现出来的却往往是“责之切”。像这种“只给好心,不给好脸”的爱,学生岂能接受?你给学生一缕春风,学生不一定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你给学生一句话,却让他感受到六月寒。

真诚的赞美,发自内心的鼓励,无私的关心和帮助,是沁人心脾的玫瑰,是滋养万物的阳光雨露,作为一名教师,把爱心留给学生,不断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迈进!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因为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同时,教师又是一个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的职业,没有学识、品德、智慧等一把把“刻刀”在手,是不能完成艺术品的创作的。但苏霍姆林斯基做的很好。究其原因,我觉得以下几点十分重要。

一、他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当其他的孩子被勒令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时,他却带孩子们去野外玩耍,在黄昏时分看着夕阳和云彩编者自己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他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建造城堡,去看望生病的老爷爷……在这些过程中,他逐步地启发孩子们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他的理念是:不要让学习成为孩子们的精神负担,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感受到快乐,让他们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兴趣,成为世界的探索者。其实,教育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活,而作为教育活动指导原则的教育理念在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指导原则是正确的,才能根据教育过程中的条件确定教育活动的方式,最终达成理想的教育目的,产生好的教育结果。

二、他是一位生活的智者,是生活中美的发现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通过课堂上教授的知识体现出来,更多的是体现在潜默异化的生活影响上面。他带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旅行,是因为作为教师的他自己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并通过旅行发现的方式向学生传达这种美的体验,如果他自己对此没有深切的感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没有在他的心中产生过激动、兴奋、美好的情感,那么,即使把孩子们带进森林和田野,他也无法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丽。他说过,自然是孩子们语言、情感发展的源头。我想,只有自己对生活中的美时有发现、时有体悟,孩子们语言、情感的源头才能有“源头活水”。

三、他拥有对学生、对教育的爱心和热情。若没有这颗爱心,他不会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精神状态,不会对他们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不会熟知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若没有这份热情,他不会费劲周折地去进行教育改革实验,不会花那么长的时间对孩子进行跟踪调查以便取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正如他自己说的“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倦的时刻。而每当它精疲力竭时,孩子们啊,我就回到你们身旁来。你们的欢声笑语就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我想每个老师都会经历职业倦怠期,每当自己感觉精疲力竭时不妨看看这段文字,它会给自己莫大的鼓舞!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把毕生的爱倾注到自己所爱的事业中去,教师不仅是最光荣的人,而且是最幸福的人!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1500字精选


俗话说,"书"写人生,一本书道尽一个人的一生,不同的人读完作品以后,都会有各自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写作品读后感时总是感觉有些困难?以下由我们收集整理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篇1】

近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感触颇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句话一直萦绕耳边并影响了我的行动我深深被这位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万千感慨化作一句话:高素质的教师应该真诚地热爱每一位学生,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应该永远不对任何学生言放弃,应该乐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大师用自己的行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

我是一名刚从学校毕业,踏入社会进入教育行业的教师,我所任教的学校依山傍水,风景极美,学生们也大多来自农村,纯洁质朴。记得刚来到学校得知自己担任的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心里暗暗想到:这也太没挑战性了吧,一年级的小孩子应该很容易搞定的啦!那时我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老师,但上了一天课后我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多么愚蠢,因为哪怕你学富五车,你的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尽管你在讲台上讲的汗流浃背、声音沙哑,那些小家伙依然在下面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说话的、有玩小玩具的、有吃东西的、有看着窗外发呆的、更有下座位到处跑的······我心里很是郁闷,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捍卫自己的教师尊严,树立自己的教师威信,有我在,岂能容他们胡来!于是,我开始对着镜子练习板脸,高声说话,还有那传说中的具有杀伤力的眼神,这一招还真奏效,每次我走进教室,学生们总是乖乖的,很守纪律,但依然我的讲课熟视无睹,爱听不听。不明白啊!这群山里的小花朵为什么这么难侍侯?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后,我豁然开朗,终于明白了问题出在哪,以前,如果有人问我教学是什么,我的脑海里闪现的'是传授知识。可学习了大师的论著后,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学生对你的课不感兴趣,成绩提不上来,不一定是你教学水平低。而是我们把教学看得太单一了。“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仔细想想,这一论点我们不应该感到陌生,通俗地说就是对于学生来说喜欢哪个老师,哪门功课就容易学得好。

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这也决非易事。人是感情动物,情感是相互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教育职业的老师会喜欢学生。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确实如此!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给予的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

于是乎,我转变想法,做大胆的尝试,决定把伪装的严厉面具摘掉,心想即使孩子们都不怕我了也没关系,只要他们学的开心,愿意学习,我就是成功的。说干就干,课堂上我表扬每一位积极发言的.同学,制作奖励卡,只要有些许进步便给予鼓励,对待犯错误的同学,没有了往常的严厉批评,而是给其三次改正的机会,没想到我的转变让我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踊跃举手,认真听讲,路队、卫生、纪律,学生表现样样精彩,更值得欣慰的是,我几乎没有惩罚过任何一位学生,因为他们如果同一个错误犯三次,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至于我最初的担心现在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孩子们一见到我就热情的打招呼,盼望上语文课,我再也不用再板着脸维持纪律了。把鼓励给孩子,把赞叹给孩子,把整个心灵给孩子,试问,有谁不渴望、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省思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一生:“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疑地回答说:爱孩子。”而对孩子的爱,不仅仅是停留在学校里、停留在课堂上,如果要爱孩子、把心灵献给孩子就应当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心里。

我们班里有个女孩小利有一段时间天天迟到,学习下降越来越明显。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特别着急,课下我找这个女孩了解情况,她只是哭,却什么也不说,让我更加难受。经家访了解到她父母离婚了,女孩随父亲,父亲又去打工,几个月了都没回来了,家里只有一位上了年纪的奶奶勉强照顾她,现在奶奶又生病了。看到她所处的环境,我的心也在流血,这么小的孩子自己都不会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奶奶。于是我赶紧给孩子做饭,教她如何简单自理生活:梳头、整理书包衣物、洗红领巾等。教给她应急迟到的办法。并期待的说“孩子,老师相信你能做到。”一个寒冷的清晨,我发现她到校很早。可能是为了不迟到,走的急。她敞开着外衣,连袜子也没穿,半截脚腕露在外面。此时一股爱子之情油然而生,我说“小利赶快把你的衣服拉链拉好,冷不冷呀?明天一定要穿上袜子,小心冻感冒啦。”她嘴角蠕动了一下,没有说话,眼里却分明是感激。中午放学后,我赶紧买了两双袜子给她送去,孩子流着泪说:“老师您比我妈妈还要好。”孩子的奶奶抹着泪说:“老师,让你费心了。”后来,我和女孩走的更近了,我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帮她补课,孩子很聪明,慢慢的学习成绩又赶上来了,从此再也不迟到了。

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因为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每个老师都应该爱孩子,将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给予孩子多少的爱、理解、关心。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孩子的一切便会是自己的一切,便会竭尽一切为孩子谋划与工作。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走进孩子的心中,尊重、认识、理解、欣赏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给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精神食粮。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看到班上32张可爱、质朴的小脸,我仿佛看到了32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在对着这些山中的花朵微笑的日子里,我很快乐,将自己的爱倾注到自己所热爱的失业中让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光荣的,而且是幸福的。

对着山里的花朵微笑,让他们开的更加灿烂、更加夺目、更加绚丽多姿!

老师的爱,是学生永远的阳光地带!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篇2】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因为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同时,教师又是一个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的职业,没有学识、品德、智慧等一把把“刻刀”在手,是不能完成艺术品的创作的。但苏霍姆林斯基做的很好。究其原因,我觉得以下几点十分重要。

一、他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当其他的孩子被勒令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时,他却带孩子们去野外玩耍,在黄昏时分看着夕阳和云彩编者自己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他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建造城堡,去看望生病的老爷爷……在这些过程中,他逐步地启发孩子们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作文他的理念是:不要让学习成为孩子们的精神负担,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感受到快乐,让他们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兴趣,成为世界的探索者。其实,教育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活,而作为教育活动指导原则的教育理念在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指导原则是正确的,才能根据教育过程中的条件确定教育活动的方式,最终达成理想的教育目的,产生好的教育结果。

二、他是一位生活的智者,是生活中美的发现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通过课堂上教授的知识体现出来,更多的是体现在潜默异化的生活影响上面。他带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旅行,是因为作为教师的他自己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并通过旅行发现的方式向学生传达这种美的体验,如果他自己对此没有深切的感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没有在他的心中产生过激动、兴奋、美好的情感,那么,即使把孩子们带进森林和田野,他也无法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丽。他说过,自然是孩子们语言、情感发展的源头。我想,只有自己对生活中的美时有发现、时有体悟,孩子们语言、情感的源头才能有“源头活水”。

三、他拥有对学生、对教育的爱心和热情。若没有这颗爱心,他不会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精神状态,不会对他们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不会熟知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若没有这份热情,他不会费劲周折地去进行教育改革实验,不会花那么长的时间对孩子进行跟踪调查以便取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正如他自己说的“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倦的时刻。而每当它精疲力竭时,孩子们啊,我就回到你们身旁来。你们的欢声笑语就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我想每个老师都会经历职业倦怠期,每当自己感觉精疲力竭时不妨看看这段文字,它会给自己莫大的鼓舞!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把毕生的爱倾注到自己所爱的事业中去,教师不仅是最光荣的人,而且是最幸福的人!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篇3】

级段长给我送来了一本书,书名叫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书名非常的吸引人。在工作间隙,我读了大约有三分之一,因为与工作非常密切相关,所以在读的过程中常常会引起我的思考。

作者是苏联的B.A苏霍姆林斯基,他是一位苏联当代非常有影响的教育家,他从担任一所农村学校的校长后,二十三年间没有离开过这所学校。他根据多年的经验,认为孩子在正式进入一年级以前,应该有一个适应新生活的过渡时期。于是招收了六岁的孩童成立一个小学预备班。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学前班。当时,由于苏联当时刚经历过战争,使得战后的环境很严峻。很多孩子的家庭环境都比较特殊。很多都没有父亲甚至父母双亡。在这种情况下他充分地了解了每一个孩子的家庭,并且在开课之前召开了一次“快乐学校”家长会。

在家长会上,他这样说:“今天来到学校的是六岁的幼儿,12年后,他们将长成大人,成为未来的父亲和母亲,学校人员将尽一切力量,使他们成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和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者,成为诚实,正直,勤劳,善良和热情的人,使他们既富于同情心,又对邪恶和虚伪毫不妥协,使他们面临困难时勇敢顽强。使他们谦虚朴实,品德优美,身体健康,体质强壮,孩子们应当成为头脑清醒,心地善良,双手灵巧,情操高尚的人。”

读完这一段后,我掩卷沉思,久久不能平静,教育的初心就是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长为这样的人,所以教师这个职业确实是千斤重担,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不能辜负社会的责任,不能不去照顾孩子的感受,也不能忽略家长的期望。有位教育家曾说:“为人师者,学生的快乐,就是老师的快乐。”

可是,看到孩子们课间活动时两个人在走廊里打闹,课上不听讲在下面做小动作的时候,他们是真的很快乐,但是作为老师快乐吗?一点都不,甚至十分的生气。于是我想到一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做老师的虽然比不得父母,但是心和父母是一样的,希望他们能优秀,能成长,能面对生活中的一地鸡毛,能坦然地迎接风浪,所以。我们做不到,看到孩子的这种快乐,能跟着一起快乐。

诚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快乐,每个孩子都有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有着无尽的生活前程。所以,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小学期间不要失掉幼儿之乐,相反,要让他们在这个学校中不断享受到新的快乐,使学习新知不再那么枯燥乏味,但是也不能把上学变成表面热闹,实际空虚的玩乐,而应该是每一天,都让他们充实自己的智慧,完善自己的情感,磨练自己的意志。

我又想到了我所教的班级,五四班。这是一个男生人数多于女生并且特别活泼的班级,61个孩子,作为初当班主任的我,每次进到教室,都能感受到孩子们这个年龄段非同一般的“热情”,孩子们纪律性差,听课不专注。我就想:怎么才能让他们提高听课的效率呢?我想到了“五题法”,就是这节课,我们只讲五道题,看谁能坚持听完。每当小组展讲完一道题时,我就鼓励他们:特别棒!你已经完成了这堂课的五分之一哦,并且及时鼓励听课认真的小组或者个人,并予以加分的奖励,渐渐的,孩子们的听课效率有了很大的改观,很多孩子原先面对课堂时都有一种未知的心理,觉得时间长而且难熬,再加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专注一件事情的时间最多只有20分钟,但是“五题法”以后,孩子们对这节课已经了然于胸,知道内容就是五道题,听完三道想听第四道,听完第四道,更想坚持听完第五道,下课铃声一响,觉得自己完成了本节课的内容,心里坦荡荡的。小孩子,有时候和大人一样,完成了任务就会如释重负,一旦完不成,又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完成,就会很容易自我放弃。

在讲小数除以小数时,到了做练习的环节,我看到很多孩子都面露愁容。我一想,也是,谁小的时候没被除法折磨过啊。我淡定的说:“今天在大家拿本拿笔的间隙,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好吗?”孩子们特别开心,连最不集中注意力的王嘉宝,裴文浩都抬起头,用亮晶晶的眼神期待着我的故事。于是我用小熊妈妈让小熊出去寻找幸福为引子,结合创建文明城市为细节,当小熊回到家看到满满一桌子好吃的时候,小熊感悟到:做一个高素质的熊,能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小动物,有一个爱着自己的妈妈,就是最大的幸福!而熊妈妈用温柔的眼神看着小熊,慈爱的说:“对于妈妈来说,最大的幸福就是熊孩子一天不在家啊!”孩子们笑的前仰后合,上气不接下气,然后我又接着说:“由于老师今天讲了这个故事,耽误了一点时间,所以,我们这节课只能讲三道题了,大家能认真听这三道题吗?”孩子们齐声回答:“能!”

结果可想而知,孩子们倍加珍惜这三道题,讲题的同学讲的头头是道,听题的同学听的目不转睛。听完之后,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脸上露出了快乐、满足的笑容。看着他们快乐的样子,我才真正明白了:“为人师者,学生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

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不断学习,不忘初心,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篇4】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教育名著,我深深被他的理论折服.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苏霍姆林斯基用自己的行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

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作者深爱着这些孩子,他亲昵地称他们为“小家伙、小鬼”,他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因为爱,他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健康的体魄;因为爱,他也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学会学习。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告诫教师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我们上课时,向学生露出的亲切笑脸,投去的友善目光,;下课时,我们留在教室和学生们谈心,说笑话……都是师爱的表现。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学生才会把我们当朋友,敞开心扉,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启发他们、感化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在书中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成为每个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追求、探索的重要内容。爱尔维修如是说:“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当把关心留给社会,把热心留给学校,把中心留给教育,把真心留给同事,把耐心留给自己,把爱心留给学生;让我们真正做到:把整个心灵献给每一个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篇5】

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感

读书笔记

苏霍姆林斯基从自己平凡的教学生涯中提炼出自己对于教育的研究,来源于实践又回归于实践,令我感动的是他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他说,他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爱孩子,不仅爱自己的孩子,而且要爱世界上所有的孩子,这种赤诚的教师之心,令人感动。

著名教育家巴特尔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的确,没有爱,我们的生活便像一潭死水,经不起半点涟漪;没有爱,我们的人生就如同荒芜的原野,裸露着冷寂的孤苦;没有爱,我们的世界就好比空洞乏味的魂魄,飘飘荡荡无所归依。作为一名教育者,工作着,生活着,教育着,奉献着,美丽着,更应该用爱去感化学生,用爱去影响学生,从而教会学生爱自己,爱生活,爱人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成为一个自足的、完善的、幸福的人!

爱生就是要尊重学生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我们的学生也是千差万别的,在时间的长河里,他们在各自的天地里成长、绚烂、成熟,有谁能说他们都不成功呢?每一个学生都可爱,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关爱!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小花,所以,你一定要蹲下身,才能欣赏他们的摇曳生长。我们需要用尊重的目光去审视他们,用欣赏的态度去鼓励他们,用宽容的心态去理解他们。

爱生就是要信任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人的热情,对人的信任,形象点说,是爱抚、温存的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信任,是师生沟通交流中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信任,是心与心的交流;信任,是心与心的对话;信任,是心与心的慰藉。敞开心扉,尊重学生,予以他们对等生命的平等感,赋予他们泰然处之的从容感,给予他们快慰心灵的信任感,尤其重要!

爱生就是要理解学生

理解,是建立在尊重和信任基础上的更深一层次的精神力量。理解意味着,两个或者多个生命个体精神的高度契合和依赖。理解,是漫漫长夜里璀璨的启明星,照亮了学生前行的方向;理解是干涸丘壑中淙淙流淌的清泉,滋润了学生贫瘠的心田;理解是皑皑冬日里凌寒怒放的红梅,鼓舞了学生坚持的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

人生是花,而爱就是花中的蜜,人生是叶,而爱就是叶的绿,人生是水,而爱就是水的清冽与甘醇。最好的教育,便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教师内心高贵人格的体现,是触及每一个平凡人灵魂的情感,那就是爱的教育!愿我们都谨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用这样的赤子之心,触目为爱,用大爱之心善待我们的每一位可爱的学生,善待每一个跳动的生命!

李悦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篇6】

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在五年里跟班里三十一名学生朝夕相处的平凡岁月,内容是一年小学预备班和四年小学班的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初读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在读完后结合平时自己的教育体验及与孩子们相处时的感受,体会到了作者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儿童的心,和教育工作带来的无穷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尤其读完全书后,更是从字里行间充分感受到作者流露出来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孩子们的爱,以及如何去用爱教育孩子,让孩子拥有爱心并懂得如何去爱别人。我最深的感悟是:作者将自己比喻成了手握“刻刀”的雕刻师,将一名名学生比喻成了未经雕琢的璞玉,全书都在分享他是怎样将“璞玉”雕刻成了一件件工艺品。这是一本能抚慰我们心灵的书,给我们的教学和生活带来启发,用平凡而质朴的语言和故事,诠释教育的真谛。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以下两点:

一、要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身为教师,我们不光要明白学生们不只应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时,也可以带领学生去野外玩耍从而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能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那些孩子不需要为分数而心不甘情不愿的学习着,他们没有繁重的学习任务所压着,没有失去童年所该有的天真、快乐。他们的学校在蓝天底下,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在牧草场上。苏霍姆林斯基带领着孩子们在新鲜的空气中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假日,他组织孩子们远足、野营。书中描述的瓜园度假的欢乐情景让我心驰神往。孩子们在苏霍姆林斯基所营造的“蓝天下的学校”、“幻想之角”、“童话故事会”、“健康乐园”在愉快地游玩着劳动着学习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由欣赏大自然中玩耍中变为观察大自然、去思考去学习,收获着知识也收获了健康的身体和和谐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如一位独具匠心的园丁,带领着孩子们走进了教育的“世外桃源”,和谐而健康地成长,快乐而欢欣鼓舞地学习。我在心驰神往这样的“世外桃源”的同时也感到自己也有一种使命,那就是以这位大师为榜样,尽心尽力为我的孩子们营造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把他们从分数的“拷链”,繁重而枯燥无味的题海中解放出来,给他们一个和谐、自然而富有生命力的学习环境。

二、教师应该拥有对教育的爱心和热情。我们要始终记得正是出于我们对于教育的热爱才会引导我们走向教师这个行业。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作者深爱着这些孩子,他亲昵地称他们为“小家伙、小鬼”,他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因为爱,他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健康的体魄;因为爱,他也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学会学习。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有关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精选9篇”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