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旅行的艺术读后感 > 地图 > 旅行的艺术读后感

旅行的艺术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1-12-03 来源:互联网

旅行的艺术读后感(精选)。

书是雨露,能滋润干枯之心。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读后感,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很熟悉,看过某本书籍之后都需要写观后感,读后感可以为我们写作积累很多素材。一般我们会怎么样去写读后感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旅行的艺术读后感(精选)》,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旅行的艺术》一书,作者并没有针对读者“如何旅行、为何旅行、怎样旅行”等疑惑给出具体解答,而是讲述一种旅行时的心境。用另一角度告诉读者,只有深刻了解当地风土文化,才能深入探究旅行的心境。比如倘若我们不了解古典音乐,没有聆听过巴顿、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那么即便我们来到维也纳歌剧厅,也很难感受出其中的韵味:倘若我们不了解古罗马帝国的历史,不清楚古罗马帝国对当今欧洲乃至世界的影响,那么即便我们来到罗马斗兽场,也很难体会出时代的沧桑;倘若我们不了解二战后美国西海岸的人才引进计划,不清楚科技演变的文化传承,那么即便我们来到旧金山硅谷,也很难洞察技术的洪流。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请大家阅读收藏!http://www.dhb100.com

多数人外出旅行,与其说研究当地文化,不如说是从一种熟悉的文化属地,“逃离”去一种陌生的文化属地。书中作者引用《沉思录》的话语:“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他的房间里。”无论我们如何热爱旅行,终归还是要回归现实生活,回归到自己的家中来。在自己习惯熟悉的生活中,一种人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另一种则是化神奇为腐朽,绝大部分人选择后者,前者则为数寥寥。

慢慢的,我们发现这种化神奇为腐朽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熵变的过程,有序逐渐变为无序。外出旅行的时间是短暂的,我们要学着从一种令人厌倦的日常生活转向一个奇妙的世界,让自我内心熵逐渐变小,逐渐从无序恢复到有序。探究自我内心的心境,其实也是旅行的艺术,旅行的心境。

旅行的艺术就在于带领读者回归到一种真正自然,而不是被扭曲的状态,一场艺术的旅行也就是一种内心体验的人生之旅。这部书就像一场完美的旅程,告诉人们如何用好奇之心去观察世界,让人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

旅行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解答,全书尽管作者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但人们通读全篇后体会到,旅行既是思辨的,也是感性的,既酣畅淋漓,又难以言说。旅行更像是一种情绪,令人沉醉而不自知翻开这本书,踏上的将是一次异乎寻常的阅读旅程。

只要我们具备一种旅行的心境,懂得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无论我们远在他乡,还是身在家中,旅行的心境都会随时存在,熵变更不会增大。这就是“旅行的艺术”,一种回归本我的艺术。

希望您阅读完读后感大全网的读后感后,能够收藏。m.dhb100.com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800字小编推荐

[荐]读后感去旅行800字精选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观看一本书之后,我们对于作品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读后感,就是自己看了什么书之后引起自己一些对事物的想法和思考,读后感可以更加深化我们看完书之后的内容。值得一品再品的读后感有哪些?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荐]读后感去旅行800字精选,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后感去旅行 篇1

旅行,是一场体能的马拉松,旅行,是一种心情的调节剂,旅行,不仅仅是欣赏,还要带上灵魂,用心感悟。

这是毕淑敏老师的一次灵魂旅行,尤其是美国之游,触动我的心弦,使我难以忘怀。

飞往美国后,作者住进了一位八十七岁老太太的家中,却因迟到而被老太太责备,一开始我想:“真是个奇怪的老人。”尽管如此,作者仍然体会到了家的感觉,就像回家晚了,亲人追问一样。这一点儿也掩盖不住老人的热情好客,早早地准备好了饭菜,还“不耐烦”地解释绿豆汤的做法,因为她的不耐烦,使我们又收获了一次责备,正是这种责备,才使你得到被人记着的感动……对了,还有老人亲自采新鲜草莓做的浓稠冰激凌,这个冰激凌也让我不禁心头一颤呢。

当冰激凌拿来时,大家突然发现有一只甲虫居然醉倒在里面,老人的手也被虫咬伤了,红肿得像个小面包,她们连惊诧和同情都忘了表达。这个甲虫是能吃的,老人慢慢伸出那双苍老的手,把小甲虫送入口中……,心中一惊的同时,环顾老人的家,一切都是如此陈旧,但这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是老人唯一的回忆。因为,这是一个没有子女陪伴的老人,整条老街,也只剩下年过五旬的人,而老太太却也能从容谈论“死亡”这一话题……,也许是因为孤独,老人才有这孤僻性格。大家分别时,看着老人佝偻的身影,我也突然十分心酸,今生今世,作者也许再也见不到这位老人了。即使日后作者再去美国,还会有老人做的冰激凌,还会有美丽的甲虫,醉倒在冰激凌中吗?

这就是美国阴暗的一面吧。也许美国青年们还不知道,到底还有多少老人被“遗弃”在同一条街道里,还要多少老人沉浸在孤独中,我和作者似乎有着同样的感悟,感到一种温暖,却又有一种辛酸,这足以证明这个社会的虚伪,展示着光辉亮丽的一面,却从未想过被萋萋青草依附的旧街……

读后感去旅行 篇2

高中是因语文老师介绍,第一次读了毕淑敏的文章,从此就很喜欢毕淑敏的作品。这学期学校发了一些书让我们阅读,竟然有毕淑敏的《带上灵魂去旅行》这本书。拿到书以后边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毕淑敏是一位医生,敏锐理性,会忽然直击人类脆弱灰暗的心理。《带上灵魂去旅行》是她的游记散文作品集,篇篇是精华之作。是我到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一本散文集。

毕淑敏旅行所见所闻,有时让人触目惊心,有时让人悲伤不已。我这样的平凡人也完全被它所感染。

《十一块宝石婴孩的项圈》,体现了美国老人的孤苦伶仃。我们通常会认为美国老人独居是极其潇洒的,但毕淑敏敏锐的目光发现了她们浓妆下覆盖的没落。

《啊,原先你是一只老虎》则讲述了新移民的中国孩子们在背负着家庭的期望下,弱小的身躯上的巨大压力。他们在国外迷茫困窘的学习和生活,让人读了心生疼痛。这些孩子脆弱的翅膀在金钱和语言的双重枷锁之下,能飞多远呢?

《太平门与十分口》、《地铁客的风格》中也比较了中国和外国在生存观念和生活习惯上的差距,毕淑敏推荐我们直视灾难,也许是制服灾难最好的角度。

《让死亡回归家庭》、《艾滋之椅》等文字让人正视死亡,毕淑敏做过医生,她能比其他作家更能理性的直面死亡。

王蒙说:“毕淑敏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为一体的思维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

当然,书中也有温情、快乐、温暖的篇章,游记散文就是这样,会给我们带来震撼,也会带来惊喜,毕淑敏一路走去,又一路给我们带来这些充满爱和哲理的文字。

不同的文化丰富了我们的世界,用短暂的一生尽可能的去了解,去感受。在收获视觉盛宴的同时,升华对人生的见解。作者以散文的形式记录了她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并从一个医生的角度,感悟人生,感慨生命,感恩人间温情。这是一本充满爱的书,它让我们感受到爱,珍惜被爱,并学会去爱。爱自己、爱周围的人与物、爱上带着灵魂去旅行。文字简单、流畅,仿佛跟随者作者经历了一般,身未动、心已远。我的灵魂也随着作者的文字,去旅行了…

读后感去旅行 篇3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人在我国的湖光山色中都留下了哪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吗?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书叫《跟着诗词去旅行》,作者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郝娟菡,这书不仅是一本贴心的旅行小贴士,还对旅行地的诗词代表作以及地理位置,和当地的特色美食都给予了详细的图文介绍和合理的推荐,让我们跟随诗风词韵出发,去领略不一样的城市吧。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北京,一座承载着数千年历史的城市。金碧辉煌的故宫,红墙黄瓦的紫禁城。故宫里面还珍藏着数不尽的奇珍异宝,无一不见证着中华文明的繁盛。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大唐盛世的繁华和荣耀穿越了岁月长河,在现代西安城留下了浓郁的浪漫色彩,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和你一起体会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嘉峪关,古丝绸之路重镇,河西走廊之咽喉,当你登上关城城楼时,面对茫茫的戈壁滩,让人一下懂得了守边将士们的奉献,豪迈之情油然而生!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多少文人墨客已经赞美到极致。这是个你要细细品味的地方,许多年以后,依然是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雨涤山花湿未干,野云流影入栏杆,乌镇,一处江南水乡,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摇荡着乌篷船,便是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惬意。

我去过被誉为六朝古都的南京,也邂逅过高原上那抹蔚蓝的青海湖,也曾沉迷在气势磅礴,惟妙惟肖的兵马俑中在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令人流连忘返的美景真的是数不胜数。这本书就像是一本以诗词为载体的旅游攻略,在旅行的路程中,一边游山玩水一边学习诗词。看风景的同时也在感悟着不同的

读后感去旅行 篇4

内容简介:父亲、我、我的孩子,一段,三代同行的亲情旅路,一份,流动在父子间的动人温情,一种,刻苦铭心的,对父亲的思念……父亲过世前,曾让我带他最后去一趟日本,然而他已重病缠身,终未如愿……三十年后,我怀揣着父亲的照片,带领自己的三个孩子,依循曾和父亲共同走过的旅路而行,再次体会亲子同行的人生乐趣,回味旅途中那些最沉默的父爱!在父亲还走得动的时候,陪他去旅行吧。

和父亲去旅行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感动2300万台湾人民的三代父子情。回忆30年前,父亲带我一起去旅行,感受父亲如山般沉默的爱;如今30年后,我带儿女循着当年的路走,开启另一段父子旅行。在父亲还走得动的时候,陪他去旅行吧。父亲越来越老了,和我们在一起的时间还有多久?子欲养,亲不在,何不带上父亲去旅行?这不只是一次旅行,还是和父亲最好的交流。单独和父亲的交流,很少;单独和父亲的旅行,可能一生都没有一次。有些话,有些事,有些深情和感动,只有在旅行中才能被发现,被感受。感动台湾千万读者的父子情,著名音乐作词人方文山特别推荐。年少时,我们读朱自清的《背影》,感慨父爱的厚重;成年后,我们《和父亲去旅行》,回报最温暖的亲情。

和父亲去旅行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这不是一次旅行,而是一次和父亲最好的交流。单独和父亲的交流,很少;单独和父亲的旅行,可能一生都没有一次。有些话,有些事,有些深情和感动,只有在旅行中才有机会被感受,被激发。

读后感去旅行 篇5

感恩永远在路上

我读过很多书,那些书都为我带来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与感动,唯独这一本《带着父母去旅行》让我感受到了平凡人所做的不平凡的事,让我一直心怀感恩……

这本书讲的是两个儿子未能完成父亲的遗愿,在母亲一句话下他们毫不犹豫的以“人力推车”不让母亲再留下一次遗憾,也不让自己再留下第二次遗憾。当我合上这本书时早已泪流满面,我为这两个儿子的孝心而感动,带着母亲去游遍祖国的青山绿水听起来十分容易,可是当你定下心来想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你需要顾虑的事情很多,首先你要把一切放下,稳定的工作、养家糊口的钱、还有说服亲朋好友让他们放心,加上出发时未知的困难,春秋冬夏严寒酷,你要应对好一切准备,只要一想你就会发现心有余而力不足。

可是两个儿子都义无反顾毫不畏惧的踏上了征途,他们一路走来,磨坏了多少鞋?跨越了多少个城市?走了多少天?多少万里路?为什么他们仍然能坚持下来?那是因为一个“孝”字让他们点燃心中的爱,让他们知道父母年迈了,时日不多,要珍惜眼前这份,趁他们还健在时走遍天涯海角,也不枉此生。带着这一份信念,他们努力前行着……

想一想他们为母亲磨破脚,流尽了汗做了那么多事,和我们相比我们还嫌父母烦吗?还能比较吗?有些人到了中年仍要父母服侍他们,他们不但没有一丝愧疚还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百行孝为先,你们为父母付出了多少?他们为父母付出了多少?你们连陪父母聊天都觉得累,可是他们拉着车陪着母亲走遍了小半个中国反而感到幸福能让母亲开心,你们有资格喊苦喊累吗?

在我身边,包括我自己都有过对父母不敬,明明知道这是不可取的却偏偏这样做,大都是父母担心我们,反复叮嘱我们,又或是想让我们陪陪他们,他们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要那么不耐烦?他们的大半辈子都在照顾你们,小时候你们不懂的事他们一遍又一遍的教你们,教你们识字、画,有说过不耐烦吗?只说一句孝顺谁不会?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人?都用工作很忙当借口,若是你有心早就做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百行孝为先,孝行通万物。有孝心的人知道幸福。孝心是每个子女的义务责任。

《爱的艺术》读后感(读后感)


爱的艺术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爱是一门艺术,爱是需要学习的。不管是父爱还是母爱还是兄弟姐妹的爱还是对上帝的爱都是一门艺术都是需要学习的。在很多的爱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母爱,母亲是对我们最亲的人也是和我们接触最多的人。就对文中的母爱做一个大致的探讨。母爱是我们出生的地方,母亲在我们心中就像天与地一样。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倒不如是掌握在母亲手中。”由此可以看出母亲的重要性。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https://m.dhb100.com/

母亲的爱与付出是无私的,只因为他是我的孩子。母亲伟大的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事物。伟大的爱更多的是指影响孩子一生的三观,把孩子培养成很优秀的的孩子并能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比如说我们都知道的孟母培养了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李昌钰的母亲把13个孩子都培养成了博士,有科研学者、商人、设计师、工程师、艺术家、广告师、证券工作者、IT精英等,他们在各行各业上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奥巴马的母亲培养了一位优秀的美国总统;一位单亲妈妈把脑瘫的儿子送进了北大等等,这些母亲都是非常伟大的,也正是优秀的母亲才成就了一个优秀的孩子。

那么有优秀的母亲就有做的不好的母亲,比如说有些农村的妈妈刚生下孩子就把孩子留在家里,一个人离家出走;还有为人母亲还出轨的;卖淫的;吸毒的;赌博的;经常殴打孩子与语言上侮辱自己孩子的。比如说《何以为家》电影中,母亲就和孩子说“滚,婊子的儿子”“滚,你这垃圾”。很多母亲习惯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比较,总把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家孩子的优点相比较。所以大多数母亲对自己孩子的肯定与鼓励还是少的。如果你遇到了一个经常鼓励和肯定你的妈妈,那么你是很幸运的,也有可能你是很优秀的。

还有很多母亲总是指责、批评、教训自己的孩子,她们在工作中或者其他地方受了气,无处发泄,回到了家,她就是家中的权威,就把怒火发泄到了无辜而弱小的孩子身上,无理由地谩骂自己的孩子,孩子被骂之后,他也不理解自己做错了什么,孩子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逃避,这样的话就加深了母亲与孩子之间的隔阂。(魏张红)

《爱的艺术》以简洁的语言向读者解释了“爱”这个非常深奥的话题。

更多读后感请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如转载请标注来源!http://m.dhb100.com

本书表明: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爱是一门艺术,想要掌握这门艺术,就要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为它努力。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

“爱是一门艺术吗?回答是肯定的。因此,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有一点是众所周知的,那就是:爱是一种无论你贫穷或是富有,无论你年幼或是年迈,都普遍存有于你与其他人之间的情感,爱也是人类社会得以维系的最重要的情感因素之一。然而,对于“什么是爱?”,我们常常不能确切地描述。有人说:“爱是一种不期而遇的喜悦,爱是不需言语表达的幸福,爱是让人沉迷的情愫……”可是,这些只是爱的一些表征而已,爱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当我品读过这本《爱的艺术》之后,我想:爱,应当是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喜悦。

或许,爱并不是一种人类拥有的天赋,而是需要人类去学习的一种能力。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从一出生开始父母的呵护,再到长大后与自己的伴侣、子女相伴,大多数人都把来自他人的爱看作是顺其自然的产物,而放弃了对爱的学习与训练。我认为这是非常糟糕的。原生家庭的一些创伤,以及个人成长路上的一些荆棘芒刺,容易导致人们对爱的认知出现偏差。书中弗洛姆“爱的实践”这一节就对此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我总结下来就是:“想要学会如何去爱人,先要学会爱自己。想要过好两个人的生活,先要学会独处。”

如果爱是一门艺术的话,我们就要像对待艺术一样对待它,我们应该去学习爱,体会爱,感悟爱。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常常让我们感到疲惫不堪,我们的精力都放在快速更新的信息上,放在公认更加重要的学习和工作上,而忽略了爱自己,爱他人,忽略了灵魂的放松,忽略了精神生活的升华。

如果连最基本的素养都做不到,如何确保我们有精力去学习爱的艺术呢?答案可想而知。然而,即使是这样,我们仍然不能放弃对爱的追求,仍然要怀抱对爱的希望。正如弗洛姆所云:“当你意识到自己没有被爱时,实际上,真正的担忧——尽管常常是无意识的——却是对于去爱的恐惧,是害怕自己去爱。”

我觉得,心怀期待,感动常在,心中想爱,爱即存在。

爱是一门艺术,放下恐惧,敞开内心,尝试去爱,才是爱的开始!

《爱的艺术》和《你的努力,终将成就无可替代的自己》这两本书籍,当它们同时出现在我的眼前时,映入我脑海中的不是后者,而是前者的爱。无可否认后者那种肯定的精神让我钦佩,但我个人更乐忠于前者。爱这一名词渺小而又伟大,从我们哇哇落地之时起,爱这一词汇便时刻萦绕着我们。无私的母爱,沉默的父爱,单纯的友爱,如蜡烛般燃烧自己的师生之爱,无一不温暖、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请大家阅读收藏!https://www.dhb100.com/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社会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创作的心理学著作。它的主要内容是该篇作者通过简洁的语言解释了爱这个深奥的话题,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当我打开这本书时,我很认可前言中的一句话“我们不能因为爱并不容易,就不去认识它的种种困难,以及实现爱的条件”。本书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爱是一门艺术吗?我的回答是“是”,但这门艺术深刻而又艰难,尽管大多数人都认可这个答案,却又无能为力,仅有极小部分的人去研究这门艺术。第二章爱情的理论中对爱情的阐述,使我感到陌生而又复杂,略感熟悉的也只有母爱、父爱、博爱、以及自爱。第三章中的理论,通过时间的积累证明它的不可实现性。在文章的最后爱的实践中告诉我们,不管是木工、医学、还是爱的艺术,都需要一定的训练,专一,耐心以及全力以赴。通读全章,不得不惊叹于它的深刻,对于我一个门外汉来讲,实在是晦涩难懂。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自己读不下去,只是对于这一本经典的心理学著作,我觉得我以后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领悟和消化它。

弗洛姆的文章中说,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是相互依赖的,如果没有尊重和认识,那么关心责任心就会变成对他人的一种控制。而作为医护工作者的我们,对于身边的人和事,何尝离得开这四项呢?来自不同城市的我们一同汇聚在这里工作,从陌生到熟悉,我们彼此相识相知,在对方的身上认识彼此的独特个性,促使对方努力成长,而不是一味地模仿他们,这是尊重。身着白衣踏进院门,需要我们时刻踏实严谨,精益求精。不仅是对工作的认真,也是对患者的一份关心和一份责任心。讲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在我院发生的一件趣事。上班期间,一位阿姨拉着工作者一起跳舞,问及缘由,是大夫精湛的技艺,极致的护理,让阿姨可以活动自如,恢复正常生活。看着她开心的脸庞,让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更有信心,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更强!

最后让我引用彭沙尔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演讲“为了爱我们才存在,有爱慰籍的人,无惧于任何事情,任何人”。(杨晶荔)

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便是爱恨情仇,而最让人想要探索的便是爱。那么爱是什么?在《爱的艺术》中,作者指出“爱”是可以通过耐心学习而得来的一门艺术,类似于对艺术的感受力,爱情、母子之爱、朋友之爱,都是走向完善价格、丰富灵魂的人生实践。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www.dhb100.com

文中作者先提出爱是一门艺术然后阐述原因,再提出有关于爱情的理论,最后提出爱的实践。对此我有些属于自己的想法。

人在社会中总是免不了孤独寂寞的感受,有些人选择释放自身欲望无关感情,而有些人选择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另一个同道中人给彼此温暖陪伴。这两者都是本能,但后者应该承担的东西更多,我们称这叫爱情。

在当代社会的观点中,爱情总是与性挂钩,但依我看来,爱情只是爱情,你可以因为爱情产生欲望,但是你不能因为欲望去获得爱情。欲望是本能,而将欲望能控制在手,承担责任,奉献关心,给予尊重这是爱情。

爱情在各阶段都存在着,小时候的青梅竹马,长大一些的怦然心动,成熟一点的柴米油盐,老年后的白头到老。既是付出也是收获,双方付出了时间与精力,在不断磨合适应下走到最后这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吗。

但是怎样去爱别人呢,又怎样接受其他人的爱意呢?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困扰着大多数人。现在大多数年轻人的爱情总是前期美好后期苦涩,分手之后郁郁寡欢,更有甚者放弃自己生命。这是错误的爱情观。在我的观点中,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它只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你学不会爱这个美好生活,便会看不到世间美好,也就学不会爱其他人。连自己的生活都不会爱,谈何爱别人。先过好自己的生活感受美好才有爱别人的能力。而你如果没有爱别人的能力,你又怎么能够感受到别人的爱意呢,你将永远不会得到爱的满足。先爱自己再爱他人,这个顺序反了,最后是失败的。你想想这样的场景,在你们恋爱过程中,你每天抱怨着这个社会的不公,发泄着自己的糟糕情绪,你的另一半听着这些,他不会被影响然后消极吗,他最后不会被你的负能量打倒想逃离你吗?换另一个场景,当你的世界围着他转,因为他的一句话影响你一整天的心情,没有独立的人格和空间,另一半不会觉得累吗?所以,在感情中,爱自己,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空间是十分重要的。这些东西在恋爱中才能与对方一起获得快乐和对生命的感悟。

好的爱情是两个人收获更好的人生,理解彼此包容彼此,虽然平时的鸡毛蒜皮很让人烦躁,但是闹完矛盾过后仍然爱着彼此,相信爱情相信这个世界依然美好,这才是好的爱情,积极的爱情,而不是每次爱情的争吵都让你抑郁怀疑自己产生自卑心理。

《爱的艺术》读后感800字


看了《爱的艺术》这本书,感受颇多。书中,作者弗洛姆的主要观点是爱是一门艺术,需要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同时,爱更多的是给予而不是得到。

当今社会所有人都在渴望爱,许多小说、歌曲都在称颂爱,但为什么这个世界有这么多为爱烦恼的人。《爱的艺术》中,弗洛姆就说其实绝多数人没有具备爱的潜力,又或者说其实多数人谈的是爱的感觉,谈的是被爱,透过看这本书明白爱其实是一种潜力,能够学习,从哪里学起,主要有三个重要元素,说起来简单,但想做好并不容易。

首先,第一个需要学习的潜力是给予,你要主动的给予,给予很容易吗其实不是,很多人会说,哦!我很大方,很慷慨。因为很多人的给予都带有被动,都是因为某个因素促使他在付出,他的付出其实是有一个更大的目标,期望是要有回报的,这本书里讲的付出是不再需求回报,没有被动、没有社会压力或者其他什么方面的压力促使他主动给予,主动给予是想要分享,我们能够检查下自己的给予是主动给予,还是被动给予。如果你不能去有主动给予,而是被动给予,说明你的爱的潜力是有限的。

第二个潜力是关怀。书中说到真正的关怀是本身要有劳动力在里面的,平时当我们说,我们好爱自己的家人,却从来没见过你关怀、照顾过你的家人。说自己好爱自己的学生,也从来没见过你关心过你的学生,那只能说明你爱的是家人、学生给你来的感觉,所以,真正的爱中,你要有劳动性的关怀。

最后一个需要学习并具备的潜力是尊重,真正的爱中必然有尊敬,我们大部分人都觉得尊敬只是想由上到下。这本书就说尊敬其实在拉丁文中得意思是如实的注视对方,你是如何的,我就要如何的对待你,很多的父母以为他们爱孩子,其实他们只是期望他的孩子变成一个他渴望构成的样貌,并没有如实的尊重。只有尊重,你才会获得真正的对方。

《爱的艺术》是心理学家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这是是一本能够简单阅读但又能引起思考的小书,很庆幸遇见了它,弗洛姆的文笔很流畅,思维很连贯,不是那种严肃的说教,也不是牧师般的引导,他不是要教会我们什么,他只是在讲述,就好像一个老者在讲自己人生中关于爱的那一章节,每个听众各取所需即可。

读《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有感(精选范文)


书是明灯,能照亮光辉人生。每个人在看完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读后感简单的说,就是看完书之后的感触写下来的文章。写读后感的意义在于写的过程边思考的书中带来的困惑。在写读后感时我们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有感(精选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近几天来,我读了《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这个故事。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尼尔斯的孩子,他不仅不爱学习,还爱欺负动物,而且十分淘气。这使得大家都不喜欢他,连他经常欺负的那些动物也都厌恶和他在一起。

有一次,尼尔斯抓到了一只小精灵,小精灵哀求尼尔斯把自己放了,并且说如果把他放了,作为报答,他就会付给尼尔斯一个金勺子和五枚银币。但是,尼尔斯还不满足,就想把小精灵装到一个盒子里,来换取更多的东西。小精灵很生气把他变成了一个只有拇指般大小的小人,但是,不知为什么,变小的尼尔斯却能听懂动物的语言。

尼尔斯变成小人之后,受过尼尔斯欺负的动物们都很高兴,他们终于得到了报复的机会,于是都来欺负他。这时,尼尔斯家一只叫莫顿的鹅要和大雁一起去南方旅行,但是他忘记自己已经是小人了,所以,很轻的他一下子被莫顿戴上了天空,就这样他和大雁们开始了一场惊险而又有趣的旅行。

在途中,他看到了许多受难的动物在埋怨人类对他们的不平等待遇,听了动物们的话的尼尔斯感到很愧疚,想起自己以前经常欺负动物们,于是他就慢慢改掉了自己的恶习,变成了一个善良的孩子。在遇到受伤或者有困难的动物时,他就会竭尽全力帮助他们。于是,那些曾经受到尼尔斯欺负的小动物们看到了尼尔斯的改变,都原谅了他,并且逐渐喜欢跟尼尔斯做朋友了。最后,当妈妈想要杀掉莫顿,尼尔斯不顾自己的安危冲了上去阻止妈妈,结果,奇迹发生了,他又恢复到了正常人的大小。

读了这篇故事,我想到了,在我们身边也有像尼尔斯这样的欺负弱小的人,这使我感到很愤怒,因为,人与人是平等的,那些欺负人的人,如果也经历像尼尔斯一样的事情是不是也会变得善良呢?生活中,我们身边也经常有人会遇到困难,但是,我远远不如尼尔斯做得好。其实,我也是一个很热情的人,我愿意帮助同学们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比如,当同学受伤时,我会主动把他们带到教室让老师帮他们擦药;当同学的东西找不到时,我也愿意帮他们一起寻找。可是,如果在我自己也有事情忙的时候,同学需要我帮忙,我却往往不耐烦地对他们说:“你先去找别人帮忙吧!”现在想想,这样的表现应该使同学们伤心了吧,因为他们是出于信任我才找我帮忙的啊!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800字(读后感)


有幸拜读了张文质老师的《教育是慢的艺术》,细细品读“慢教育”所蕴含的哲理,如同一股清泉流入心间,沁如心扉。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模板,希望对您有帮助。www.dhb100.com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快餐时代”,不论干什么都争分夺秒,一味贪快,却缺失了积淀的过程。教育亦是如此。

“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积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在快速行进的课堂学生实际上是很被动的跟随者,只能一路吃力地跟着,跟不上的注定要掉队。”所以当我看到这些语句的时候心里涌动的竟然是感动。如果用花儿解释先生的理论,那就是是花儿终究都会开放,但却有花期早迟素淡的问题,你难道会说寒冬的梅花逊于早春的桃花?或者丰满的牡丹一定强于清瘦的兰花?既然花儿都是如此,为什么我们非要培养同时开放同样灿烂的孩子呢?

这种积淀在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上的体现尤为突出。在题为“直面教育与生命的悲情”和“如何建设一所优质学校”的演讲中,先生多次谈到“阅读”──一这与我们的语文教学专家的观点出奇的一致。讲到了当今孩子的阅读现状,并精辟地阐述“阅读几乎为零的孩子才真正叫作输在起跑线上,对孩子的未来来说才真正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阅读为一个人的成长精神打底,甚至为一个人立精神,生命是从阅读开始的。”等等。当然先生疾呼读书的同时更多思考的是教育中的中心和重点──孩子!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事实也证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实际上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靠学生课外自学、自修而成。只有在长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才能吸收文化,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形成文化的积淀,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小学生的记忆力强,大量的阅读后,哪怕是囫囵吞枣的阅读,也能储备知识。当他们长大或工作时,会发现胃底层,有未来及得消化的丰厚的积存,从而大受裨益。

最后给大家分享书中的一段话作为结束:“教育需要的是持久的关注,耐心的等待,需要的是潜滋暗长与潜移默化。教育能像蜗牛散步一样,只要放松心情,放慢脚步,放长眼光,才能以诗意的态度,发现教育生命之美,享受到职业的幸福感。”(陈关英)

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详尽而又灵动地提炼、诠释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什么是生命化教育?那就是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这就是生命化教育。生命化的教育不仅仅是面向学生的一种单向教育,对于老师来说,更是一种教学相长的教育。要想更好的教授教育心理学,不仅需要教师在专业知识上的不断汲取,也应该思考教育的真正意义,唤醒自己的生命意识,来激发自身的潜能和创新能力,对自己的教育工作不断地进行反思和完善,从而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想查看更多读后感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m.dhb100.com

老师在文章当中提到所谓的对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就是要培植人对生命的真爱,要让所有的人都意识到生命比一切都更重要。人活在世上,不管贫穷、疾病、困难,但只要活着本身就带给你希望,带给你无穷的可能性。所以张文质认为,教育的最高的境界就是要培植每一个人对生命的敏感,对生命的珍视,包括对生命的敬畏感。

书中提及最感兴趣的是生命化教育,举了很多教育的例子,给我很多启发。教育的三个维度,即“授受知识,开启智慧,润泽生命”。教师和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共同润泽和成全。生命化教育在于教师的“人的真实生命的复归”。生命化教育要求关注所有生命的价值,关注生命的差异,努力去成全所有生命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要从关注每个学生开始,从尊重每个学生开始,从满足每个学生需求开始,从善待每个学生开始,从开启每个学生的智慧开始,从相信每个生命的意义开始,从成全每个生命发展开始。不仅要尊重、善待学生,还要研究学生特点;在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提供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异常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引发思考……客观条件,就是课堂环境,教学空间。

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学生作为人,是需要灌输精神理想的,那么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顺乎人生,必须热爱自己的学生。让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现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美与幸福。

作为一个教育一线的教师,我非常喜欢“生命化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将知识灌输到学生大脑就可以的,而是让每一个人面对生命有尊严的活着,有意义的活着。对教育而言,重新给学生上一堂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课。

这本书是张文质先生演讲词的整理第二版。刚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一开始是排斥的。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GDP增长要快,高楼大厦建造的要快,就是去饭店点菜都会给你一个计时器,告诉你到什么时候还不上齐菜,就再送一道菜。类似于肯德基这种快餐店遍布大街小巷,去医院看病恨不得一吃药就好,就连需要我们慢慢品读的名著都有简读版。如此快节奏的现象比比皆是,可是为啥一提到教育,就要“慢下来”?我就很好奇这本书到底要讲什么。

希望您阅读完读后感大全网的读后感后,能够收藏。www.dhb100.com

为啥教育要慢下来?这个时候可能会有一个熟悉的回答:教育的对象是人,每个人都独一无二,具有差异性,要因材施教,最好的教育是潜移默化,是润物细无声,一遍教不会,就再教一遍,两遍教不会就教三遍,教育需要耐心,所以教育要慢下来。其实道理大家都懂,可是真正等到上课的时候,批改作业的时候,耐心真的会慢慢消失。当一个高中生解一元二次方程解不对的时候,当他向量垂直用坐标表示记不住的时候,当他10以内加减乘除算不对的时候,一次两次还是有耐心的,可是耐心真的会在一次一次的错误中被消磨殆尽。这时候,你的嗓门不自觉的会变大,语气也变得严厉起来,表情也会严肃起来,眼神不自觉的聚到他的身上。那时候,谁要是跟我讲“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估计都会把粉笔头砸向他。

也有不少学者强调,现在这个社会,一味地强调“教育要慢”,就是胡扯淡,不在一线教学,根本不能体会老师的压力,特别是毕业班的老师。面临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还有各种联考、会考,每次考试下来,分数总归要看一看的。学生的成绩上不去,这个时候还强调“教育是慢的艺术”,人家会觉得你在侮辱他。谁不想自己的班级,自己的学生考的好一点,谁又不想自己学生学得轻松,作业又少,同时又能考的好?这个就像是鱼和熊掌难以兼得。老师承担着教育人的责任,学校的信任,特别是家长的信任,不能一味地追求教育理念,不顾教学现实的老师是自私的。

我也给自己安慰:那些不顾学生成绩的改革都是不负责任的。但凡哪个专家跟我讲,教育要慢的时候,就会百度一下,首先看他有没有在教学一线,然后再考虑要不要继续听他演讲。

所以,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句话:首先要保障生存不至于被淘汰。就拿我来讲,作为新教师,教育情怀还是有的,教育理念也算是新的,教育热情也是高涨的。但是,我真的没有勇气在不顾及学生的成绩,大搞素质教育。我胆子很小,我怕学校领导因为教学成绩质疑我的教学能力,我怕家长因为孩子的考试成绩怀疑我的专业素养,我怕过不了多久就要被学生轰下讲台。我还是注重成绩的,如果我严厉一点,学生能考的好一点,能多一个考上大学,我还是愿意自己严厉下去的,我不希望是因为我的宽松,导致本有机会上大学的学生被挡在大学门外。我想着,先把他们送进大学,让丰富的大学学习生活、灵活的学习方式,让他感受咱们的素质教育,感受“教育的慢艺术”,快乐学习。但是,这不代表没有想过改变,我也有一点点的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也会反思一天的教学行为,也在思考怎样让学生能轻松点学习?前提是,学生的成绩不能掉,最起码是不能掉的太厉害。

最后给自己的建议:改变,要一步一个脚印,学会取舍。

读后感《旅行的艺术读后感(精选)》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旅行的艺术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