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青蛙兵团爱地球读后感 > 地图 > 青蛙兵团爱地球读后感

青蛙兵团爱地球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1-07-23 来源:互联网

《兵团岁月》读后感。

有名人说:“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为了记录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阅读文章的感受,一篇读书笔记是很有必要的,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自己的读书笔记有一定的深度呢?你也许需要"《兵团岁月》读后感"这样的内容,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兵团岁月》读后感

一个十年,记忆了中国的知青历史;一段过往,见证了知青的坎坷人生;一份回忆,唤起了时代的荣光岁月。《兵团岁月》里我们会看到主人公乔海洋的踌躇满志,会看到刘北上的侠肝义胆,会欣赏樱桃的热情朴素,会赞美郑红梅的坚强勇敢……同样,也会同情他们的遭遇。

在一九六七年到一九七七年的这十年间,许多十六七岁的青年走出家门,走出学校,融入社会,他们在革命的潮流中上山下乡,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这十年是他们的苦难日子,亦是他们获得成长的日子……跟着这些知青,走进北大荒,走进林海雪原,走进遥远的黑龙江,我们会看到他们留给历史的深邃目光和历史留给他们的会心微笑……

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有这样一群大学生,他们不在大学里读书,而在社会上读书,他们不叫学生而叫知青,他们在选择理想的时候还要考虑理想是否会看得上他们……

在这个特殊的年代,他们要么去农村插队,要么到边疆去。十八九岁的他们面临着考验,不仅来自社会,还来自内心,是留是去呢?刘北上、乔海洋、郑红梅、叶晓帆等这几个平时冤家路窄的人居然选择了同一个方向: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读到这里时我曾经思考,这是否意味着他们从此以后会一起奋斗呢?

然而在李一波老师的笔下,他们还是陌路。一部小说的魅力在于它巧妙的情节构思和表达的真实情感,《兵团岁月》里做到了恰如其分。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他们四个人经历着亲情、友情、爱情的考验,在内心强大的洪流中挣扎着,还要小心翼翼的防护着不怀好意的家伙。

郑红梅原本是红卫兵队长,她是凭借父亲得到的这个被人们讨厌的职称的,在北京的胡同里,她经常带着红卫兵批斗那些所谓的反革命份子,当然了,刘北上和乔海洋就是算在其中。但在黑龙江他们都是远离家乡来搞建设的,没有什么不同,唯一不一样的是,郑红梅依然在生产队的领导班子里,而他俩和别人没什么两样,甚至还要更惹人反感……看着这些岁月里发生的故事,一种莫名的伤感会在心底积聚,如果不读下去,你不会知道刘北上和乔海洋的友情有多深,郑红梅的革命意志有多坚定,更不会知道,他们之间也会如此纠结。

樱桃,一个大方开朗,体贴善良的女孩,而在兵团的岁月里她最终离开了深爱的人,深爱的北大荒。这部小说里,在我看来命途多舛的有三个人,除了主人公乔海洋,就是樱桃和叶晓帆了,这两个女孩虽然在很多方面对比鲜明,但是共同点也很多,同样的善良,同样的痴情,同样的深爱着乔海洋,亦是同样的悲惨……叶晓帆本来和乔海洋有着共同的理想,他们都擅长小提琴,在艺术上有很多共同话语,但不幸的是叶晓帆遇人不淑,又太单纯,最后不得不离开乔海洋,她拥有自己的家庭,在那个家里她试着去融入了,可她的内心依然充满了深深的抱怨……樱桃,处处为她的海洋哥着想,她的父亲曾是乔海洋初到北大荒时的师傅——老车 ,老车教会了乔海洋很多,他们后来亲切的形同父子,但上天还是喜欢导演悲剧,老车最终走了,留下了樱桃和后来娶的老婆赛牡丹。

其实生死离别谁也说不准,就像樱桃,我本以为叶晓帆走了,她就可以好好的陪伴乔海洋了,可命运还是喜欢开玩笑,她得了癌症,曾经喜欢笑,喜欢和赛姨喜欢唱二人转的樱桃还是走了,她没有告诉海洋哥是因为她不想海洋哥伤心,她假装结婚了是想海洋哥放弃她,尽管自己的心里在流血,樱桃爱的就是深切,这样伟大。谁能不为她动容呢?

苦命鸳鸯的苦有很多种,就像郑红梅和刘北上,平日里是水火不相融,可刘北上为了朋友,也可以放下自己的高傲心态去讨好郑红梅,郑红梅阶级立场坚定,不被任何人所动,可她也会为了刘北上公然反对上级。如果按这个发展,到最后他们会在一起……但我似乎感受到了他们的天空里不会有彩虹。刘北上成了雪原英雄,奉献了年轻的生命,郑红梅哭的歇斯底里,她看到了他给父亲的信,信里还提到了她是他的选择……多年以后,当叶晓帆安于平静的生活,当樱桃和刘北上成了最美的记忆,当乔海洋走出逆境,实现他的理想时,当郑红梅释怀了所有后,我们仿佛看到了北大荒的春天格外的美丽。

结局时郑红和乔海洋共同扎根北大荒,李先生没有告诉我们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结果,但我们能读出来,一直以来他们互相陪伴,那些残酷的青春岁月里都有彼此……末了,乔海洋以自己天才的头脑写出了《北大荒之歌》,成功演出后他说:“《北大荒之歌》是所有在这片土地上奋斗过的知识青年共同献给这片土地的一份深情的礼物,也是我们所有人携手走上漫漫人生路的一个开端,我感谢这片土地给了我青春和活力……”是啊,他们感谢那片土地,因为那里有他们奋斗过的痕迹,有他们最想念的人,最值得珍惜的记忆!

《兵团岁月》的作者李一波老师也是一位知青,在十年文革中,他们从北京出发,走进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开始了数十年的知青人生,李一波老师说:“作为知青的一员,我感到骄傲和自豪,回首青春无憾意!因为我们没有出卖尊严,我们没有放弃追求!我们没有冷却周身的热血,尽管在那寒气逼人的时代!”

这其中的艰辛和苦楚只有那个时代的人才可以用一种表情或是一个旁人难以读懂的眼神来诉说,其中的幸福和自豪也只有那些满腔热血的知青才能体会到。作为一个和那段历史没有交集的当代大学生,当我读着这些文字,触摸着这段历史,体会着这些感情时,内心无比的激动,对那些知青充满了深深的敬佩之情,他们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和希望!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扩展阅读

山居岁月小学读书笔记


在这个世界上,到野外生存是每一个男孩都有的梦想。可是在野外的困难击退了他们的信心,使他们没有勇气去面对大自然,去征服大自然。但有这样一位男孩,他靠着仅有的一些必备工具(如小刀等),在森林里生活着,还建立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家。很多人以为他疯了,可是,他只不过是在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已。这个大胆的男孩叫山姆,《山居岁月》这本书的主人公。让我来讲讲他的故事吧。

山姆的野外生活丰富多彩,每天都在变化着。有时,他到河里洗澡,有时,他带着“惊风”(猎鹰)出去散步,有时,他为自己做件衣服……此外,他还在树立建了一个屋子,与他的伙伴惊风生活着。是的,这样的生活正是男孩们所向往的。

但成功背后也要付出很多。别看这小小的书屋,它可是山姆经过了好几个月的努力而打造出来的,虽然它很简陋,但它对于防备方面来说,却是天衣无缝的,绝不会被人发现。山姆身上穿的衣服,例如鹿皮上衣、裤子、内衣、手套、皮靴,它们都来自于森林里动物的皮毛。要将它们的皮处理成这样,在城市里需要的工夫都不少,更不要说在森林里了。看到这儿,我不仅感受到了山姆对大自然的喜爱,还感受到了他追求梦想的毅力。

“风雨过后是彩虹”,山姆终于打造到了他在森林里的“家”,他的心血结晶。在这时,山姆听到了一个坏消息,他的家,都要搬到这儿再建一个木屋。这也意味着他的山居岁月将画上圆满的句号了。所谓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种对梦想追求的精神正是我们所缺的,这也正是为什么山姆一个人去野外的原因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它在通往成功之门的道路上激励着你,鞭策着你,是你走向成功。但同时,它也是一座致命的吊桥,稍不留神,你就会跌下去,让你与成功失之交臂。所以说,我们一定要追求梦想,相信梦想,不要让它离你而去。

《燃情岁月》读书笔记


记得大学的时候,有几个哥们向我推荐《燃情岁月》,说是不可多得的好片。我一直都觉得peter 不是那种能演深刻人性电影的演员,只能当成偶像崇拜,那个片子于是也就一直没有看。直到昨天,于百无聊赖之中,想起这么一个电影,找来一看。

我的预想无疑是对的。

《燃情岁月》是那种典型的将时代背景与家庭悲剧融合在一起而融合失败了的作品。叙事节奏是很重要的方面,然后在这个片子的失败原因中,还不是最重要的。田沁鑫的《生死场》被主流的价值观续上了抗日的尾巴而显得不完整,《燃情岁月》犯了一样的错。希腊悲剧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主题之纯粹,要做到这种纯粹太难了。纯粹意味着深入真实的人性,而不是在复杂的线头之间打圈。《燃情岁月》的高潮很诡异,崔斯汀所杀的那个人在全剧中无足轻重,根本不足以构成突转。但影片就这样转了,显得太缺乏说服力。

《燃情岁月》燃的是什么情?似乎是兄弟之情。这种兄弟之情是通过对异性的压抑来表现的。这原本是个迷人的故事。然而,大概是太执着于表现兄弟了,忘记苏珊也是一个活人。难道全世界的男人都死光了,她非得冒着尴尬在这三个兄弟之间一个个地嫁过去?既然最后会自杀,那么当初就可以赶紧离开。崔斯汀既然已经那么执着地怒斥了自己的兄弟而决定和苏珊在一起,却不知为何又变得神经兮兮而离去。人物同样缺乏说服力。兄弟之情的表现事实上也因多线头而缺乏力度。兄弟之间的爱与紧张,总是被外来的因素所冲淡,无法深入。

影片的叙事上有一个噱头——旁白。影片是通过很多人物的信或内心独白来叙事的。但缺乏一种统一性,有几处别扭了。

配乐堪称经典。音乐真是他妈的感性的东西,就算你明白这些人假的很,音乐一起,感情就不受控制。大概国人也正中了音乐的毒,认可了此片。

《奇风岁月》读书笔记


《奇风岁月》主要讲的是一个男孩的成长日记。
本书的开头就交代了重点科里和他父亲在早上送牛奶时看着一辆车驶入了水中。而他爸爸去救人之后发现那个人被铁丝勒住了脖子,并饱受折磨而死。在此之后他爸爸便不断被噩梦缠身。而此时调查也陷入了僵局,而此时的线索只剩下一个绿色的羽毛,而他为了解救爸爸的灵魂,他开始了无边无际的调查
在这本书里,有着各式各样的人物。从友善的帕里什医生到邪恶的布洛莱科家族;从健谈的卡伦太太到很少说话的月亮人;从善良的约翰尼到诚实的本无一不生龙活虎。正是这种贴近现实生活中的描写吸引着我,使我能不断地看下去。
在这本书中,主人公科里不知经历了谋杀案,还经历了好朋友的离去,全民公敌猴子撒旦捣乱等等一系列事情。仔细回想,我们不也正是这样,在生活中,难免会有一些事,让大家都非常生气,但总有些事,可以让你感到悲伤,也总有一些事,可以让你变得更加坚强
或许我们并不如科里那样单纯,我们也不如费农那样聪明,更不会有着天生就是学霸的魔女一样有着很高的天分。但我相信,生与死的面前无论何人,都是公平的。或许特里在最亲的伙伴离开后思考也理解了这一点吧,亦或者,他从他心爱的小狗叛徒死前的模样使他不在自私认为活在世上就不会受苦
读完这本书后感触颇深,不仅是因为这本书蕴含的哲理,更是因为本书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才是成长,究竟什么才是人生的意义。

《我的哈佛岁月》读书笔记


李欧梵先生是我敬重的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者,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年读大学,第一次捧读《铁屋中的呐喊》时的震动和愉悦,及至读到他的《狐狸洞呓语》,始在语言的轻松机智和见解的独到深刻背后了解到欧梵先生狐狸型的治学方式和为人的性情,更添了一份学术之外的亲切。近来欧梵先生又有新著《我的哈佛岁月》面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我耳闻后忙找来一睹为快,同时也在关注网上报端的书评;其间有两则评论、商榷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

先是9月7日《中华读书报》上刊登了徐慈威的一篇《一流学者的二流著述评李欧梵的新著〈我的哈佛岁月〉》,其后半月余,《新京报》书评版又登出了一则与徐文商榷的文章(9月23日,《二流学者的三流著述兼与徐慈威先生商榷》),署名舒平。读完《我的哈佛岁月》,我原本想写点什么,一时没有下笔,正巧看到这两篇评论,还是把自己的一点想法写出来。

这两篇文章的名字放在一起有点绕,先要解释一通。徐文题为一流学者的二流著述,在文中有一段关于刺猬型学者和狐狸型学者的论述,坦言我宁愿相信,事实上李先生也是一流学者,同时他认为李先生的这本《我的哈佛岁月》,即使不用学术的眼光审视它,充其量只是二流著述;而题中的引号一方面表明引自原作,另一方面也隐隐体现了徐先生的善意。舒文名二流学者的三流著述一看即知化自徐文,舒平先生坚持称《我的哈佛岁月》是二流 学者的三流著述,其实是以退为进的法子,说到底还是想让人承认《我》是一流学者的一流著述。

舒平就这个问题首先向徐文发难:李先生在书中明确地说过自己只是二流学者,三流作家,(书中欧梵先生说的是和西方传统中的名家相比,以世界大师级的尺度来衡量,有时自嘲,以此自况,这其实是看似自谦实则自负的说法),你非把他归入一流之列,莫不是想借批判的对象来抬高自己?进而以此猜测竟得出结论:国内的批评界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有些批评家专门喜欢拿名人开刀,借此打通自己的成名之路,即使批评的对象不够一流,也非要把他说成一流,否则自己的批评便会显得缺乏分量。看完这段话我大吃一惊,徐慈威的文章写得很是平和中肯,(相形之下倒是舒平的文章到处显得尖酸),我竟没有看出包藏了这样的祸心,忙按图索骥地把徐文又读了一遍,除了读出诸如由于李先生骨子里是位学者,所以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还是在在地透露出它所蕴含的或者说内敛的学术价值等句子和为文的坦率真诚外还是没有其它似乎是舒平虚惊了一场。其实舒先生的话也并不新鲜,是文坛上的故伎了,前几年有个沪上文人就惯用此术,把一切批评者都看作攀援的凌霄花,这种话的恶劣之处就在于以自己已获得的话语权力而制止别人开口,幸而不是欧梵先生本人;我看到这类话一向有些愤懑不平,时至今日居然还有人发此旧论,让人不免惊讶,不过听来既颇为耳熟,就不会如小儿女羞赧而退,还要照做凌霄花。

舒平的文章存在两大问题,剖辨清楚,许多问题自然水落石出。舒文的第一类问题在于往往把一个问题推向极端,或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这样就歪曲了徐文的原意往往导致谬误,他再紧抓不放加以发挥,结果讨论的其实不是一个问题;我无暇指出文中无数的逻辑漏洞,仅举两例。

一例是徐慈威先生认为以一个货真价实的哈佛教授而与哈佛女孩的妈妈去比试,去打擂,起点就不高,舒平先生则说出这样一番话,如果一个人总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喜欢将人分成三六九等,那就是思想有问题了,哈佛女孩的妈妈怎么了,人家能把女儿培养成才难道没有资格将自己的经验与众人分享吗?前者提出的问题是欧梵先生作为在海外多年的学者、知识分子在书写个人记忆时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高度,这种被期待的精神高度使得论者认为李先生不应以一个畅销书作家哈佛女孩的妈妈作为参照(至于到底应不应该,下面会详细讨论),后者并没有在这个问题的本质上作出回应或驳难,而是粗暴地给对方首先扣上总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喜欢将人分成三六九,思想有问题的大帽子,然后是近似胡搅蛮缠的发挥,回头一看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什么时候前文中讲哈佛女孩的妈妈不能写书了呢?

另有一处,徐慈威举罄竹难书一例称《我的哈佛岁月》文字水平未免有些粗制滥造。至少在大陆一般的用法中,欧梵先生确实把这个词一连两次用错了。应该说徐慈威所指的文字水平就是指单纯的遣字用词,到了舒平的笔下,却颇为高调地称我辈喜爱李先生文章,恰恰是喜欢李先生那种随意、潇洒,挥洒自然,天马行空的文风,由文字到文风,舒先生偷换的概念可谓大矣!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舒平在文中提出,徐先生认为李欧梵水平粗制滥造(看官注意,这里 文字又被置换成了水平),我也想在此不知天高地厚地说一句公道话,仅从徐先生的这篇文章来看,徐先生自己的文字水平也未必堪称一流,至少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都没能被说服!云云,且不说这里的文字水平又不知何时变作了论理的水平,也不说徐慈威先生论理的水平到底怎样,批评对象和批评者之间有无可比,需不需要比,这大概是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请舒平先生恕我言语稍有不逊,因为这里实在有些离谱了,商榷到最后却质问起批评者的水平以壮声势,实在有些不妥;我其实想说明的还是,当一个概念反复被置换时,讨论已经没有意义了。

舒文的第二大类问题,也是根本的问题在于舒平本人对于价值的评判缺少一种内在的尺度,这才导致了形形色色的不一致和整个文章的格调不高。舒文中至少出现了三种类型的著述:回忆录、畅销书和学术著作,对于它们评判显然不能执行同一标准:回忆录有自身的精神维度,畅销书要符合的是市场的准则,学术著作也自有一套学术的规范,当然回忆录也可能是畅销书,但总是要遵循最本己的价值尺度。舒平本人意识中这种尺度的缺席造成了文章的混乱和可笑,一方面质问哈佛女孩的妈妈怎么了?,另一方面又毫无道理地假借正义之名批判所谓所谓的学术著作;尺度的混乱导致对所提及的诸种著述都缺少应有的尊重(误读也是一种不尊重)还是很表面的问题,我说的内在是指一本好的回忆录应是一部优秀的精神传记和心灵自传,而不只是身体和经历的纪录,欧梵先生部分地做到了这一点,但是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鲁迅的研究者,作为中国公共空间和人文空间的实践者,作为海外芝加哥大学中国思想者部落的酋长,欧梵先生所代表的文化趣味、精神倾向和价值立场值得、也引起了无数的关注,人们有理由对欧梵先生的思想和精神高度提出更高的期待。舒平试图否定这种期待不仅没有抬高反而降低了这本书应有的品格。我们希望看到一个以西方精神为背景、在俄罗斯思想烛照下的真正的狐狸,而不是一个在多元文化中栖身或逃避的供人玩赏的画了大花脸的波斯猫难怪舒平先生那么津津乐道。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兵团岁月》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青蛙兵团爱地球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