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芳华(电影读后感 > 地图 > 芳华(电影读后感

芳华(电影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1-07-16 来源:互联网

致那终究逝去的芳华 ——观电影《芳华》有感。

除了读书让我们成长,观影也是一种成长方式,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会涌现很多感触。其实最好的欣赏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观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老师都提倡用写观后的方式来提升作文能力。应该怎么写好一篇的观后感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致那终究逝去的芳华 ——观电影《芳华》有感,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致那终究逝去的芳华
——观电影《芳华》有感
文/杨若琳
芳华,芬芳的年华,那么美。
故事由七十年代的部队文工团说起。何小萍被文工团的“活雷锋”刘锋接到了文工团,故事才刚刚开始。故事中做自白的是萧穗子,一个舞蹈天赋极高的,爱笑的女孩。反复出现的一句旁白,也是小萍的话语,拉开了她的一生:“她以为摆脱了那个没有温暖,处处低下的家,想着来到这里便能受人尊重,但她错了。”随着刘锋、小萍被下放离开文工团,无尽的战争席卷在他们身上,可当一切结束,当小萍接受荣誉,将要处处受人爱戴之时,她却成了精神病患者。一个从小受尽别人欺负和折磨的人,经过那么多苦难,在前线又见了那么多血淋淋的惨状,再突然接受表彰,是个人都会疯吧。
仅仅六分多钟的战斗场景,却刻画了一场深重的灾害。被子弹打破动脉血管的刘锋,是那么渴望牺牲,因为只有牺牲了,才能成为英雄,只有成为了英雄,那个干净利落、沉静文艺的乐队独唱林丁丁才会歌颂他……
最后,芳华逝去,他们褪去青涩,重聚时的沧桑,催人泪下。
忽然想起了礼堂中,整齐如一的舞蹈演员、沉稳大气的演奏者、在台上帮忙修聚光灯的“活雷锋”,泳池旁、楼梯间、大街上的欢声笑语。光晕柔和地照入礼堂,给这些,盖上一层过去的淡影,朦胧美好。

小萍独舞的一段,是全剧的泪点。
当她以精神病患者身份再次出现在文工团时,成为了舞台下的观众。她目光呆滞,成了一位默默无闻的观众,坐在一堆病人中。那些节目,她们排练了那么多的时间,而她好像是没见过的一样。《沂蒙颂》一舞,优美的音乐,跳跃的舞姿。那是她之前多么印象深刻的一曲!那一刻,潸然泪下,她的眼有了辗转的流波,逐渐沉没入这舞蹈,她的手逐渐打着节拍,脸上终于没有了僵硬了表情,花开、回暖,久违的笑容绽放。多久,没有看到过小萍的笑容了?离开文工团之前,这一舞,跟她有过太多的渊源。渐渐地,她走出大堂,月下,重新投入到这一舞中,那种眼神,是死灰复燃的欣喜,是对舞蹈倾注一切的热爱。舞台上,虽有灯光华服,观众百座,却不如小萍带来的感动充实。那个时候,即使身穿病号服,她依旧最美,惊心动魄。
他们的芳华究竟是什么,便是我们所要追寻的。
拥有一台可以播放邓丽君歌声的收音机,穿上军装拍张梦寐以求的军装照,团里食堂多吃二两铰子,优美地表演自己心爱的节目,便是最幸福的芳华了吧。年轻总是有无限的可能,当他们从人人向往的文艺青年转换到前线的战士和医生时,他们的芳华又增添了几笔浓墨,至少,比起他们曾经的战友,他们体会到芳华的另种滋味。每当我看到血与泪染到他们脸上,悲与痛刻到他们心里,那迷茫而又无助的眼神,痴痴地望着曾经多么熟悉的地方,却已无半分生气。芳华无限,只要他们想,他们的一生都是最美的芳华。波澜的芳华,那么美。
倏地又回到过去,阳光倾洒,沉静却有活力的木地板上,正在练舞的姐妹们个个婀娜多姿,祥和而唯美的笑容是她们的标志,大提琴映着他们的笑容,一幅画景在这个几十年前的小院里展开。文工团解散那天,他们心中怀着伤痛,一曲《驼铃》,他们哭着,喊着,当他们都醉睡倒在礼堂中,这间大屋,好像便盛满了幸福芳华,一代人的幸福芳华。那一夜,所有人的面容,他们都记住了,因为,有的同志,此后便再无交集。芳华即将散去,这里终将成为回忆。他们的青春从这里开始,也从这里结束,这里面的喜,是一辈子去回味的;这里面的痛,是一辈子去惋惜的。
终于,几十年后,他们见面了,可穗子却这样说道:
“原谅我不想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但是不难看出岁月,对每个人的改变,和难掩的失落。”
如今,他们怀念的,可不就是美好的芳华吗?
恍惚间,又闻——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观《芳华》有感:芳华常驻


芳华常驻——观《芳华》有感

文/陈冰

┈┈┈

周末,恰逢《芳华》首映,带女儿走进影院,感受那个时代的青春气息。

一身黄色的军装,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一个变革的时代,一场战争的洗礼,让他(她)们各自经历着别样的人生。

刘峰,文工团的队友们叫他“活雷锋”,大包小包的为他们背来家乡父母的慰问品;团里吃水饺他吃饺子皮;将读大学的名额拱手相送;为省钱,帮炊事班班长打造结婚用的沙发;男搭档嫌弃舞伴何小萍汗味重,也是有腰伤的刘峰一起跟何小萍完成那段舞蹈……他,拥有了各种荣誉,成为团里公认的英雄。慢慢的,他所做的一切都被认为理所应当。他,成了大家心目中神圣的化身,纯洁的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瑕疵。刘峰第一次听邓丽君的歌,内心的懵懂被激发,向一直暗恋的团成员林丁丁进行了表白,还给了林丁丁一个冲动的拥抱。于是,英雄不再是英雄,而是组织调查的对象,人们眼中的流氓,被下放的对象。没人能够理解他的善良、友爱,唯有何小萍。

何小萍,最后一个进入文工团的成员,来自一个苦难的家庭。那么渴望穿上军装,以至于还未发下军服,便迫不及待的拿了室友的军装去照相。开始还有所不解,随着剧情的展开,萧穗子的爸爸被平反得以解放,平日里对刘峰背来的那些家人的东西从不感兴趣的她,将爸爸带给她的糖果欢天喜地的分给何小萍吃,告诉她“我爸爸解放了”。晚上,何小萍打着手电,趴在被窝里给爸爸写信:“爸爸,之前,我总是受了委屈才给你写信。今天,我们团的惠子说她的爸爸解放了,你什么时候才能解放?我六岁时你被关起来,从那之后妈妈只抱过我一次,还是我故意冻坏了自己,发烧烧到39度……我坐在弟弟、妹妹全家人里,感觉没有一个亲人……爸爸,我现在长大了,怕你认不出我来了,因此才在入伍的第一天就拍了照片寄给你……爸爸,你能原谅我姓了别人的姓吗?”这个缺少爱的姑娘,原本觉得离开那个不属于自己的家就可以得到尊重和关爱,可是,因为照片事件她仍然是那个被人欺负、苦苦挣扎的局外人。看着何小萍的眼泪淌在腮边,跌落在信纸上,电影院里也是四处的啜泣声,心疼这个渴望被拥抱的孩子,期盼她的希望不会幻灭。然而,父亲却没能熬到平反的那一天,等来的却是父亲离世前的一封信。她,行走在大雨中,任雨水打湿她的衣服和发梢,又似她心中的痛,流淌不止。她,似乎再无亲人,再无希望。尤其是好人刘峰被下放后,她对舞台变得冷漠。

因为体温表事件,何小萍也被下放野战护士组锻炼,抢救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伤员。战争是残酷的,没有风花雪月,她们超强度的工作,几天几夜的不合眼;同时,又是超精神负荷的,她们面对的只有鲜血和牺牲,还有时不时的飞机轰炸。她们不但医治伤员肢体的残痛,又像亲人一样,抚慰他们心灵的创伤。十六岁的小战士石林峰,全身大面积烧伤,因为隐瞒成十七岁才得以参军,才有机会走上前线保家卫国。“家里父母老了,还有三个姐姐,等死后,只让三个姐姐来看看就行了……”一枚炸弹落入野战医院,正好落在石林峰的头顶,何小萍用自己的身体挡了上去……

刘峰,正在带领小分队护送弹药运往前线。途中,遭遇敌人伏击,伤亡惨重,刘峰自己被打伤右臂,有的战士误入沼泽,他们拖着残疾的身体,拼劲最后一丝力气,终于将战友拽出泥潭……画面的真实感让我为之震撼!他们,为了家国的安宁,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只要还能喘气,就要拿起枪与敌人搏斗,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文工团的使命终于要结束了,最后一场表演,竟然是为医院的一群病友,他们或病在肢体,或病在内心。当熟悉的旋律响起,目光呆滞的何小萍终于缓缓起舞,是音乐和舞蹈帮助她从阴霾和噩梦中走出,终于迎来了新的人生。

每个人都有了各自的生活,贫穷和富有暂且不说,让我感到愤恨的情节是:刘峰,因为战争中缺失了右臂,安了假肢,干着送书的苦力活,却被联防队员没收了赖以生存的拉货车,送上一条烟,才能见到队长,还要被讹一千元才能要出自己的车,理论了几句,竟然被好几个联防队员打倒,假肢也被摔坏。天理何在?想当年,刘峰们在战场上与敌人殊死搏斗,流血牺牲时,联防队员在哪里?也在耀武扬威的对待敌人的子弹吗?无数的石林峰们,长眠在了祖国边境,有的至今没能回归故里,是活着的亲人们永远的痛。

记得看过一篇报道:一位英雄的母亲生活拮据,墙上除了一张年轻帅气的遗照,家徒四壁,村干部还在因为低保和烈属抚恤金待遇哪项高,才给发哪项,既然申请了,国家批准了,符合条件了,你又如何忍心克扣?当年的母亲如果没有送儿子参军,她不但不会像现在这样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更不会因此致贫而变成低保户。我们所能做的,唯有尊重和爱戴英雄及英雄的家人,让他们感到曾经为国家、为人民做出的牺牲是值得的。

好在,刘峰和何小萍,两个正直、善良的人,经过了战争的洗礼,变得从容而淡定,终于迎来了平凡的生活。

“再见,战友们,干杯”,再见的不仅仅是他们,同时还有那段青葱的岁月,虽然每个人都不舍,但又有谁能阻止了岁月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芳华》带给我感动、回忆和共鸣,绚烂的舞台只是青春耀眼的一瞬,唯奉献和坚持才是青春永恒的芳华。

电影《芳华》有感:谁的青春不芳华


谁的青春不芳华

——电影《芳华》有感

黄辉

题记:《芳华》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不单纯是一部精美的艺术片。

剧中舞台右侧的标语上写着:一切的艺术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因为太真实,所以震撼内心,泪眼朦胧。我原以为这是冯小刚为玩情怀,将中国中老年人忽悠进电影院的商业手段,当看到邻座的二个90后小姑娘,不断地抽泣擦眼泪时,你会真正体会:伟大的艺术作品都会以自己特有的载体和手法,直击灵魂,深深刺痛每个人的内心最软处。当然,泪点多少不能充分体现艺术的内涵和思想,但一部作品能引起每个年代人群的集体共鸣,这种社会意义已远远超越了世俗和功利的商业娱乐层面,其责任其担当,其胸怀其胆识,其忧虑其无奈,淋漓尽致、酣畅淋漓呈现在世人眼前,《芳华》必将是中国电影史上另一座万众仰视的巍巍丰碑。

五星闪闪,军歌雄壮,八一电影制片厂字幕如此熟悉推出,纯真的年代、峥嵘的岁月立马在脑海里浮现,儿时的印记、青春的懞懂,所有的人都在寻找自己光阴的位置。在轰轰烈烈的文革时代背景下,张国立站在脚手架上刷标语的镜头,相信从事过宣传工作的中老年人,都会为之兴奋。70后的我,在当年“上吊不解绳,跳河不拉人”的计划生育大运动中,也曾经下乡串户,四处书写宣传标语,有些小收入不说,最主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写字的“艺术水准”,虽然只有不到一分钟的画面,但印象深刻,很有归属感。

真正认识严歌苓应是电影《归来》,中国伤痕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作品总能大胆地揭发那个荒唐年代的隐痛,让你感受历史的阴暗角落扑面而来的寒冷,这也是《芳华》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必然结果,也是冯小刚为代表时代文艺人的青春归来与情怀还原。青春,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记忆,每个人的青春都将芳华永驻。相聚、离别、友情、爱情;欢笑、泪水、愤怒、兴奋……这些错综复杂的情感和情绪丰满真实的还原了那个年代文工团青春洋溢、热血沸腾、坚守信仰的样貌,在动荡不安的政治环境下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心酸:善良的刘峰被人诬陷被下放到伐木队,参加战斗失去一条手臂;单纯的小平原以为离开充满嫌弃的家就可以不受欺负,没想到来到部队文工团还是无法摆脱被欺负的命运,后来眼睁睁的看着善良的刘峰被诬陷下放,自己也离开文工团去了医疗队,在医疗队经历了无数的生离死别,最后患上了抑郁症。一部叙说一群小人物故事的电影,就这么在商业大片泛滥的背景下,掀起了不大不小的社会波澜,因为所有人都经历过为之奋斗而迷惘的类似的青春岁月,这是人性的共性。

青春自然花开花落。一群十几岁的年轻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去面对鲜血和生命的消逝。残酷的现实不断的伤害着他们的身体和心灵。面对时代巨大的变化,他们在迷茫,徘徊,又在坚持。一边失落着,一边怀念着。一边天涯海角的寻找着。当市场经济到来的时候,一切的一切又回到来的重新的起点。一个怀揣梦想热爱生活的年轻人,一个在战争中对生死淡然处之的英雄。此刻变成了被人嫌弃的残疾人,犹如过街老鼠的小商贩,被随意的讹诈,欺侮。甚至于背叛。

青春必然泪水涟涟。在《芳华》里有很多泪点,最终要的是这几个:第一点是何小平练双人舞时被人嫌弃,因为身上留汗太多,很臭被嫌弃,这时刘锋为她站了出来,因此何小平的生命也出现了亮光。第二点是刘锋离开文工团时,两人告别时互致军礼。想想这个场景必然让在场的老兵都热泪盈眶,这个情节也是对何小萍最后没有名分的守在刘峰身边的一个解释;第三点是刘锋去精神病院看望何小萍时,拉着何小平的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能独自忍泪;第四点是战争结束了,文工团宣布解散,大家集体痛饮高歌的那一场,每个人都面临这不同的人生,转业;第五点是战争结束多年后,刘锋因开三轮车做生意被城管欺负,敲诈1000元,那时刘峰一个月才赚300元,在与城管交手时,交手被打掉了,而战友郝淑雯怒骂“操你妈,你们敢打战斗英雄”;第六点就是断手的刘峰在文工团解散时,回到部队看望林丁丁时,而林丁丁已经走了,无意间发现何小平刚入部队时拍的那张照片,这也算一个泪点吧!

青春当然缘深份浅。《芳华》展现了那个时代鲜明的阶级爱情观和价值取向:高调的高干子弟郝淑雯,低调的高干子弟陈灿,最终走到一块,因为都是高干子弟。所谓,红色江山是人家一起打下来的。萧穗子没有跟陈灿走到一起,不是因为被郝淑雯抢了先,而是因为出身。真正伤害萧穗子最深的,不是错失恋人,而是郝淑雯的那句“我们两家门当户对”。正如全片萧穗子笑得最灿烂的时刻,是父亲平反后给她寄来了零食包裹。照样是出身,刘峰与林刘峰与林丁丁注定有缘无份,因为他爸是刘木匠,丁丁爸爸是部队高干。而最让人感动的是,善良的刘峰与苦命的何小萍历尽劫难,百转千回,最终还是“门当户对”地走在一起。这可能是大家在最无奈最冰冷的现实面前,最能接受的最为慰藉的人生结局。

细细想来,我们兴许有的早生华发,有的为人父母,有的儿孙绕膝,但每个人的青春似乎都是刚刚呼啸而过。《芳华》让我们在眼泪中唏嘘中,深深缅怀自己终究早已逝去永不复返的青春,花样年华、情窦初开、飞扬文字、指点江、中流击水、豪情万丈......谁的青春不芳华?“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祝青春万岁,愿芳华永驻。

观《芳华》有感2000字


观《芳华》有感2000字

WYM

今天看了冯小刚的《芳华》。刚看完时,觉得这部电影实在不怎么样,就像一锅大锅菜,白菜猪肉粉丝势均力敌,不知道重点在哪里。我本来是想吐槽这部电影的,我原来定的题目也是《芳华是个大锅菜》,可是写着写着,我越来越觉得这部电影有点意思,越写越跑偏,好好的吐槽就这么烂尾了,于是干脆换一个调调,主要写写电影里面的刘峰和何小萍。

刘峰是一个老好人,活雷锋,什么脏活累活都找他,他总是乐呵呵答应,从不拒绝;别人遇到点小麻烦,他也都及时出现,伸出援手。他就这样让自己成为了活雷锋的标签,付出多,不计较,乐观派,脾气好——我觉得这样的生活很没意思,别人眼中他是雷锋的化身,专做好人好事,可是他自己真正在意什么,我感觉不到。他就像是一股空气,随时围绕在大家周围,导致大家对他的帮助和付出都习惯了,认为刘峰这样做好事是理所当然,可是这股空气自己的落脚点在哪里呢?这样的人物,最初确实没法让我感同身受。

刘峰他自己感到开心吗?他好像随时都很阳光,很随和,但是未见得真正快乐。有一个片段很有意思,当刘峰被处分要离开文工团,何小萍去送他。刘峰让何小萍把这些年他学雷锋做好事得来的奖状和背包等小奖品扔掉,何小萍说,扔掉干什么,都是新的,都能用呢;刘峰说,都印上字了,怎么用呢。背包上是一行"活雷锋奖励"之类的小字。看来在刘峰的心里,他也并不是很认同自己活雷锋的形象,那么这些年他的奉献与付出,有多少是真心,多少是行为上的惯性呢?

刘峰挺悲哀的,他虽然善良,可是一味地扮演善良的角色,反而让大家都对他的善良习以为常,感觉不到他的善良了,他成了集体中带有光环的空气。所以,当有一天,这股空气也开始表露自己的心意,着实会把人吓一大跳。刘峰的暗恋对象,林丁丁,就被吓到了。林丁丁不是不谙世事的幼稚少女,她很早就偷偷跟部队的小干事谈恋爱, 男女之情于她绝非禁忌领域。可是面对刘峰突如起来的表白,她还是本能地感到不适甚至恶心。她习惯刘峰存在在她的生活中,她也习惯刘峰存在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她甚至都能接受刘峰这样的人,存在在英雄故事和传奇里,可是,她不能习惯刘峰对她有俗世的爱情。刘峰抱了她之后,她控诉刘峰耍流氓。她自己都哭着说,谁追求她都可以,偏偏不能是刘峰!

只有一个人能感觉地到刘峰的善良,那就是女主何小萍。何小萍的父亲被四人帮迫害,母亲改嫁,她在母亲的新家庭中不受重视,经常受欺负。好不容易参军,加入文工团,又在文工团中继续承担着被欺负的角色。在大部分的时候,她都是被嘲笑和歧视,感受到的都是周围人的不怀好意,因此对刘峰给予她的善良,她格外的珍惜和看重。别人都嫌弃她身上味道重,只有刘峰不嫌弃,还自愿陪她练舞,所以当刘峰被处罚,要调离出队,她在文工团最大的精神依赖就被抽走了。她是唯一一个去送刘峰的人。她觉得整个文工团都辜负了刘峰,她也不再信任文工团。要知道,她刚到文工团时,可是摔在地上都能爬起来要给老师露一手的上进青年,刘峰走后,却宁愿放弃期待已久的上场机会,甚至不惜使用小伎俩。她的小伎俩被发现,断送了她在文工团的前途,她被发配去了野战医院。这样也好,她和刘峰,都离开了这个曾经充满幻想和期待,最后却都让他们受伤的地方。很久之后,在野战医院历经枪林弹雨和生死关口的何小萍,在见到萧穗子后,仍然不忘记让萧穗子带话给林丁丁,她不会原谅林丁丁,因为她伤害了刘峰。

何小萍是爱刘峰的啊。纵然刘峰是个悲剧,他尚有勇气向林丁丁表白,尚可以明白清楚地说出"我喜欢你"四个字,何小萍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却是难以言说的自卑。她觉得她配不上他,自始至终,她都没有向刘峰表明心意。多年以后,他们再次相见,刘峰早已不是当年文工团自带偶像光环的刘峰了,他少了一条胳膊,被妻子出轨,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似乎跟不上时代节奏,浑身带着一种中年没落的潦倒,可是,在何小萍心中,她对刘峰的心意没有变,他仍然是她喜欢的刘峰。他俩并排坐在长椅上,何小萍说,有一句话,她一直没有开口,一直想跟他说。刘峰仿佛知道这句话是什么。观众也仿佛都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我们以为的这句话,是"我喜欢你",何小萍缓缓说出口的,却是"可以抱抱我吗".

好在岁月流转中,除了凌厉,还有温柔。彼时刘峰伸出手,揽住了何小萍的肩膀。何小萍往刘峰怀里靠了靠,露出了满足的笑意。

结尾只有萧穗子口述,没有呈现出来的画面,其实是整部影片最温暖的部分。他们自蒙自的长椅上分别,又是十年未见。几年前,刘峰大病,是何小萍把他接到身边,悉心照料,才算捡回了一条命。他们始终没有结婚,却已把彼此视为唯一的亲人。萧穗子在小辈的婚礼上看到两位,他们相互依靠,生活平静,眼中只剩温柔。

社会早已巨变,人也是。萧穗子成了一个需要接受采访的作家;林丁丁离开文工团后,火速嫁给华侨,从此侨居澳洲,变洋气的同时也在变胖;同为官二代的郝淑文嫁给了陈灿,陈灿在经商,应酬拿地片刻不得闲暇,郝淑文也变成了一个时髦的富太太。若说在这尘世间,还有谁不为浮名累,保持着当年的质朴和纯真,当属刘峰和何小萍了。两位似乎脱离了滚滚向前的时代巨潮,而是按照他们自己的节奏走,相互依靠,这种没有婚姻却胜似亲人的感情,当真是让人动容。

这么想想,《芳华》其实也还蛮好看的。若是睡足了一个午觉,闲来无事,不妨也去看看。

观电影《芳华》有感:风雨之后无彩虹


风雨之后无彩虹

——观电影《芳华》有感

董常山

“黑云压城城欲摧”,看完《芳华》,心灵的城池便被压得沉重莫名。铺天盖地的影评感慨于人性的黑暗,我的痛苦却远不止此。

我认为,同情和帮助弱者是人类优于动物残酷的弱肉强食的最主要特征。虽然希特勒说过“同情弱者是对大自然最大的不敬”,但我不认为他有资格代表人类。《芳华》从头到尾,有欢笑,有温情,但让人始终无法走出的,是强大对弱小的碾压,是强者对弱者心灵的漠视,尊严的践踏。

何小萍是一棵卑微的小草,父亲被关,母亲改嫁,感受不到一丝家庭的温暖,甚至连姓氏都保不住,进了天堂般的文工团,得到的却是大家的肆意欺凌和侮辱。无论是虚荣的林丁丁还是高干子女郝淑雯都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使得她们能漠视一个弱小生命的喜怒哀乐。偷军装照相固然是不该,可这是这个弱女子能为可怜的父亲带来的唯一安慰。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小芭蕾,她似乎比别人更热衷于欺凌小萍,不禁让人悲哀地联想起阿Q和小D。

刘峰虽然地位高一些,但帮人抓猪,做沙发,甚至将宝贵名额让给别人却没有改变他弱者的身份。被派往前线浴血奋战成为残疾人仅仅是他生命苦难的开始。

还有萧穗子,她甚至算不上是弱者,但在高干子女陈灿和郝淑雯面前,她惊天动地的爱情却经受不住“门当户对”的淡淡一击,只能随着眼泪飘洒在风里。

是强者的人性太丑陋吗?文工团解散时政委的歌声让人无限感伤,刘峰受联防队员欺负时郝淑雯的粗野叫骂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强者也有自己的善良和真情。

那是什么让卑鄙的审问者能肆意凌辱纯真善良的刘峰?是什么让这个雷锋式的完美战士在欲血奋战失掉胳膊后仍然受尽屈辱,为可怜的生计挣扎?是什么让胆怯善良的何小萍在失掉亲人的悲痛后还要接受从政委到其他文工团员的欺凌侮辱?是什么让用真情抚慰又舍身救护重伤小战士的弱女子要承受精神疾病的折磨,而且病好后也没有幸福的生活?

感觉跟时代的变迁无关,从青春芳华到血色芳华到芳华不再,沧桑巨变,不变的是苦难的人依旧苦难,强势的人依旧幸福甚至更飞黄腾达。

更令人无法释怀的是,强者永远不会拯救或改变弱者,白胖得变形的林丁丁不会,跻身强者阶层的萧穗子不能,就连贵太太郝淑雯也没有。她撕掉借条,但撕不掉刘峰的卑微标签,也没有驱散我心头的阴云。阴霾肆虐过的天空不一定会迎来阳光普照,暴雨狂风摧残过的小树也不一定会迎来彩虹。弱者只能靠弱者来安慰,所以刘峰和小萍走到了一起。

作者简介

董常山,家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健身达人,以毅力征服肥肉。

电影《芳华》观后感—《芳华》值得看吗?


电影《芳华》观后感一

电影《芳华》观后感二

电影《芳华》观后感三

观《芳华》有感:大势至与观世音


大势至与观世音

——观《芳华》有感

电影《芳华》一上映就去看了,就是冲着编剧是享誉海内外的美女作家严歌苓。实话说,剧本应该比影片好,编剧比导演棒。如果吹毛求疵的看,影片表现的人物、情节线条主体性不够突出,一些侧面及角色有些喧宾夺主,导致一些元素及逻辑联系展现的浅尝辄止,不够深入,与影片主旨的厚度不够匹配。最关键的是影片不应该与小说同名,因为影片叙述的不是洗尽铅华的一代人的芳华,而是被一个时代所糟蹋的年华,这是时代的悲哀。

影片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概述:时代的悲哀、时代的爱情与时代的好人。三者交织穿插,相互呼应,互相佐证,实属精彩。

从农村来的何小萍,因父亲被划为右派在劳改,多年来无法与其父相见,因为受父亲牵连而被人欺负的何小萍选择参军进入文工团,没想到仍然摆脱不了被歧视与排斥的命运。当她偷穿军服拍照寄给父亲,忍辱负重的学习、工作,以为能等到平反解放的那天,却没想到是其父积劳成疾、至死也未父女相见的悲惨结局。她父亲在信中写到:"我上辈子是造了什么孽,这辈子要受这种苦。"这种无奈,是小人物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与无力反抗……这就是时代大势所至下,无法力挽狂澜、无法中流砥柱的逆来顺受,这就是老百姓口中聊以自慰的"命".

何小萍爱着刘峰,而刘峰爱着林丁丁。那种爱深沉而不浮躁,含蓄而不张扬,勇敢而不鲁莽。那是时间积淀下来,付诸行动去证明的爱恋,也是这个快餐时代急于求成而无法明白的情爱状态,这是一个时代青春的印记。

学雷锋的典型模范刘峰,就是那个时代的好人,舍己为人、克己奉公、热心快肠,淳朴厚道的对同事,对领导,对单位,里里外外的一把好手,模范带头的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他的好,最后的结局是"当由欲者不多,而使与者忘少。"——自己要的不多,让给的人忘记自己给少了。

值得提出的是,刘峰在文革时代做好人没有得到好下场——抗洪救灾中被砸伤了腰;因为一直头顶好人光环,"不食人间烟火",而向心仪对象表白时,令对方心理觉得反差太大接受不了,结果被表白对象举报"耍流氓"而发往川滇一线作战连队;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失去了右臂……而且,他在改革开放时代一样没有得到好报——老婆跟人跑了;到海口混饭吃;被市侩的官员——联防队队长"吃黑",浴血奋战失去胳膊的英雄被新时期的城市管理者殴打……

环顾周遭,不知道出生在五六十年代的长者们是否会有此感受:在文革时期接受了" 左"的教育,"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在内心早已根深蒂固;然而在改革开放时期,"效益与金钱"的市场经济冲击着恒定的价值体系。彷徨,成为了时代交替下思想碰撞最大的常态。经济社会快速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给身处两个时代的社会建设主体者带来了莫大的思想混乱。甚至,他们都无法慨而康的、底气十足的、信心满满的教育子女该大公无私,还是自私自利。这亦是时代给他们烙下的伤痛。

前不久我和一位出生在六十年代的中学校长聊天,她在谈及个人工作受到上级不公待遇时提到,他们那个年代多少人受过冤枉和委屈,连国家领导人、为国做出贡献者,都遭遇到不公且惨痛的对待,放在大的环境及格局里,她这点委屈又有什么想不开的呢。这是经历过时代悲哀的人,才有的淡定与释怀。

面对时代,就像飞流直下的瀑布,谁又有能力阻挡呢?

宗教文化里的佛教有个佛国叫"西方极乐世界",这里住持的西方三圣,也就是阿弥陀佛及左右站立的大势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清末有一部名小说《老残游记》,里面有一位势力尊者,就是引用了大势至菩萨而改名。大势代表一个世界、国家、民族的趋势,也叫作时代的潮流,那个力量来的时候,谁也挡不住。这本小说的作者刘鹗,是清末有名的文学家,那时正爆发义和团,八国联军还没有来,南方也在闹革命,所以他做了很多的预言,来讲中国的命运。他说上帝最有办法,可是上帝碰到这一位势力尊者,就没有办法了。这个大势一至,谁都挽回不了这个命运。这个命运也就是时代的趋势,环境的趋势,社会的趋势。

而观世音呢,就是观世间一切音声而自在,站在旁边观察、观照,自己不跟着大势所至而被势带跑,等那个大势过了,新的局面就出现了。也许,观照时局,观察时势,关心时代,是我们在时代力量下所能清醒自处的安身法门吧。

适应时代的潮流,顺应时代的变革,引领时代的前行,才是从时代背景下从小人物脱颖而出,出类拔萃的时代楷模吧。

庆幸我们都生活在一个新时代。(曾凡顺/文)

守望芳华--《芳华》观后感


暮色苍茫,残阳似血。
也是同样的黄昏,我仿佛看见小萍与刘峰正共同等待着黑暗的来临……
何小萍,她从小到大都如一片浮萍般飘扬在烟波浩渺的汪洋中。父亲被捕,母亲改嫁,她的悲惨生活悄然拉开帷幕;她艰难冲破樊笼,憧憬在当兵的队伍里寻觅温暖,但这希望却如暴风雨中的花朵,还未盛开就已然枯萎。
就好像某天被贴上恶魔的符咒一样,罂粟花的种子在散发着迷人芳香的原野上悄然萌芽。人心的花瓣在第一阵龙卷风的淫威下零落成泥,露出其间腐烂的花蕊。对于文工团的人来说,有一个笑话,叫做何小萍;有一份幸灾乐祸,叫做何小萍。无边的恶意肆虐开来,将小萍禁锢于密不透风的蛛网之中。可想而知,当她发出那一声震惊众人的呐喊后,究竟有多少疼痛正在撕咬她的灵魂?也许在年幼被弟弟欺负时,也许在长大被母亲连甩两个耳光时,也许在被众人唾弃时,愤怒与恨意就已在心中郁积成愤怒的火焰,只待在走投无路时,把欺辱她的尘世,连同自己,付之一炬。
看尽冷眼,尝尽冰冷,陪伴她左右的只有无尽的孤独与痛苦,她的心连同眼中的光,一日一日的黯淡下去......而就在她即将踏入深渊时“活雷锋”刘峰出现在她的世界里,选择施以援手,拯救了这抹将要泯灭的芳华。一个从不被别人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这是小萍生命中唯一的一抹阳光,但只是一瞬便划过天空。命远之手翻云覆雨,刘峰与小萍被处分下放,那些曾经将“活雷锋”捧上神坛的人又毫不留情地将他们曾经吹捧起来的一切埋入岁月的流沙。
恨不知所起,深入骨髓,是最冷的人性。人心宛如黑暗中的巨大花盘,经泉水的洗涤,散发出更加浓烈的香气,好似横亘在血管中的棉絮,下一秒就会胀破开来。
时间是最伟大的治愈师。不管是高调的荣光还是低落尘埃的渺小,都会在它的手中,回到本真。病愈的小萍与战争负伤的刘峰并肩坐在公园长椅上,望着夕阳渐渐隐没于苍黄的地平线,晚霞在似血天际袅袅微蒸。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荷尽菊残,物是人非。蓦然回首,我们都早已挥手告别那个风华正茂的自己,原本火热的心被世事人心磨砺得只余寒冷,谁也无法温暖彼此。
愿每一个人,都能被这世界温柔以待。
愿每一个人,都能用自己的善意去守望那个芳华己逝的自己。

喜欢《致那终究逝去的芳华 ——观电影《芳华》有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芳华(电影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