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奇迹男孩有感2000字 > 地图 > 观奇迹男孩有感2000字

观奇迹男孩有感2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8 来源:互联网

观《芳华》有感2000字。

和书一样,观看电影或者视频也可促进人的成长,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全情地投入,并有很多的感触。在观看的过程中,情节的展开让人欲罢不能,写作能力的提升,可能呈现在写观后感方面。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观《芳华》有感2000字”,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观《芳华》有感2000字

WYM

今天看了冯小刚的《芳华》。刚看完时,觉得这部电影实在不怎么样,就像一锅大锅菜,白菜猪肉粉丝势均力敌,不知道重点在哪里。我本来是想吐槽这部电影的,我原来定的题目也是《芳华是个大锅菜》,可是写着写着,我越来越觉得这部电影有点意思,越写越跑偏,好好的吐槽就这么烂尾了,于是干脆换一个调调,主要写写电影里面的刘峰和何小萍。

刘峰是一个老好人,活雷锋,什么脏活累活都找他,他总是乐呵呵答应,从不拒绝;别人遇到点小麻烦,他也都及时出现,伸出援手。他就这样让自己成为了活雷锋的标签,付出多,不计较,乐观派,脾气好——我觉得这样的生活很没意思,别人眼中他是雷锋的化身,专做好人好事,可是他自己真正在意什么,我感觉不到。他就像是一股空气,随时围绕在大家周围,导致大家对他的帮助和付出都习惯了,认为刘峰这样做好事是理所当然,可是这股空气自己的落脚点在哪里呢?这样的人物,最初确实没法让我感同身受。

刘峰他自己感到开心吗?他好像随时都很阳光,很随和,但是未见得真正快乐。有一个片段很有意思,当刘峰被处分要离开文工团,何小萍去送他。刘峰让何小萍把这些年他学雷锋做好事得来的奖状和背包等小奖品扔掉,何小萍说,扔掉干什么,都是新的,都能用呢;刘峰说,都印上字了,怎么用呢。背包上是一行"活雷锋奖励"之类的小字。看来在刘峰的心里,他也并不是很认同自己活雷锋的形象,那么这些年他的奉献与付出,有多少是真心,多少是行为上的惯性呢?

刘峰挺悲哀的,他虽然善良,可是一味地扮演善良的角色,反而让大家都对他的善良习以为常,感觉不到他的善良了,他成了集体中带有光环的空气。所以,当有一天,这股空气也开始表露自己的心意,着实会把人吓一大跳。刘峰的暗恋对象,林丁丁,就被吓到了。林丁丁不是不谙世事的幼稚少女,她很早就偷偷跟部队的小干事谈恋爱, 男女之情于她绝非禁忌领域。可是面对刘峰突如起来的表白,她还是本能地感到不适甚至恶心。她习惯刘峰存在在她的生活中,她也习惯刘峰存在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她甚至都能接受刘峰这样的人,存在在英雄故事和传奇里,可是,她不能习惯刘峰对她有俗世的爱情。刘峰抱了她之后,她控诉刘峰耍流氓。她自己都哭着说,谁追求她都可以,偏偏不能是刘峰!

只有一个人能感觉地到刘峰的善良,那就是女主何小萍。何小萍的父亲被四人帮迫害,母亲改嫁,她在母亲的新家庭中不受重视,经常受欺负。好不容易参军,加入文工团,又在文工团中继续承担着被欺负的角色。在大部分的时候,她都是被嘲笑和歧视,感受到的都是周围人的不怀好意,因此对刘峰给予她的善良,她格外的珍惜和看重。别人都嫌弃她身上味道重,只有刘峰不嫌弃,还自愿陪她练舞,所以当刘峰被处罚,要调离出队,她在文工团最大的精神依赖就被抽走了。她是唯一一个去送刘峰的人。她觉得整个文工团都辜负了刘峰,她也不再信任文工团。要知道,她刚到文工团时,可是摔在地上都能爬起来要给老师露一手的上进青年,刘峰走后,却宁愿放弃期待已久的上场机会,甚至不惜使用小伎俩。她的小伎俩被发现,断送了她在文工团的前途,她被发配去了野战医院。这样也好,她和刘峰,都离开了这个曾经充满幻想和期待,最后却都让他们受伤的地方。很久之后,在野战医院历经枪林弹雨和生死关口的何小萍,在见到萧穗子后,仍然不忘记让萧穗子带话给林丁丁,她不会原谅林丁丁,因为她伤害了刘峰。

何小萍是爱刘峰的啊。纵然刘峰是个悲剧,他尚有勇气向林丁丁表白,尚可以明白清楚地说出"我喜欢你"四个字,何小萍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却是难以言说的自卑。她觉得她配不上他,自始至终,她都没有向刘峰表明心意。多年以后,他们再次相见,刘峰早已不是当年文工团自带偶像光环的刘峰了,他少了一条胳膊,被妻子出轨,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似乎跟不上时代节奏,浑身带着一种中年没落的潦倒,可是,在何小萍心中,她对刘峰的心意没有变,他仍然是她喜欢的刘峰。他俩并排坐在长椅上,何小萍说,有一句话,她一直没有开口,一直想跟他说。刘峰仿佛知道这句话是什么。观众也仿佛都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我们以为的这句话,是"我喜欢你",何小萍缓缓说出口的,却是"可以抱抱我吗".

好在岁月流转中,除了凌厉,还有温柔。彼时刘峰伸出手,揽住了何小萍的肩膀。何小萍往刘峰怀里靠了靠,露出了满足的笑意。

结尾只有萧穗子口述,没有呈现出来的画面,其实是整部影片最温暖的部分。他们自蒙自的长椅上分别,又是十年未见。几年前,刘峰大病,是何小萍把他接到身边,悉心照料,才算捡回了一条命。他们始终没有结婚,却已把彼此视为唯一的亲人。萧穗子在小辈的婚礼上看到两位,他们相互依靠,生活平静,眼中只剩温柔。

社会早已巨变,人也是。萧穗子成了一个需要接受采访的作家;林丁丁离开文工团后,火速嫁给华侨,从此侨居澳洲,变洋气的同时也在变胖;同为官二代的郝淑文嫁给了陈灿,陈灿在经商,应酬拿地片刻不得闲暇,郝淑文也变成了一个时髦的富太太。若说在这尘世间,还有谁不为浮名累,保持着当年的质朴和纯真,当属刘峰和何小萍了。两位似乎脱离了滚滚向前的时代巨潮,而是按照他们自己的节奏走,相互依靠,这种没有婚姻却胜似亲人的感情,当真是让人动容。

这么想想,《芳华》其实也还蛮好看的。若是睡足了一个午觉,闲来无事,不妨也去看看。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观电影《芳华》有感:我们终将芳华已逝


这部电影其实很煽情,用心去看会感到伤感,才能体会到冯小刚的良苦用心,小编整理了一篇观电影《芳华》有感:我们终将芳华已逝供大家欣赏!

近日,冯小刚导演新作电影《芳华》上映,朋友圈有褒有贬,有说看完更多的是伤感而不是泪目,是一种高级的悲剧。有说是冯小刚导演歌颂那段不应该的荒诞岁月。也有说,电影里的某些片段场景几天都挥之不去,心里不是滋味......众说纷纭,小马

过河,孰是孰非,和老朋友相约一起去看看。

我是一个泪点较低的人,稍有煽情的画面,都能让我湿了眼眶,影片在前半部分并未引起我一丝的伤感。冯导用华丽优美的镜头向观众传递出那代人芳华的缩影和宿命。但当看到刘峰为讨回被扣罚的车子卑微的给城管人员送烟时,当看到刘峰和城管人员

起了冲突,那只在战场上,在炮灰中,在拉陷入沼泽中战友时失掉的胳膊,被冲突中的城管扔到大街上时,我不禁流泪了。我仿佛看到了现实生活中人有时为了求生存所做出的种种挣扎与努力!我仿佛看到了那些为了讨个营生的人,心里隐忍的委屈!压

抑的愤怒!无法释怀的卑微!......人生在世,谁都不易,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都想挺直了脊梁生活,谁也不愿求人,但生活的无情往往让我们低下不得已的头颅,面戴伪善的笑容恭维他人,我们也想坦坦荡荡的活人,我们都想不设防的与任何人交

往,但世界的万花筒总是迷离我们的双眼,一次又一次刺伤我们敏感脆弱的心灵。有多久我们没有开怀大笑过,又有多长时间我们找不到推心置腹的说话人。见多了得理不饶人的咄咄气势,也见惯了说翻脸就翻脸的无常人,也见识了颐指气使的欺负老实

人的势利者。是什么让内心虚而表面强做势的人咄咄逼人?又为什么人的从众心理驱使大家去欺负一个好人?为何大家犹如刺猬一样满怀戒备的生活。大概是缘由人的不自信,内心缺乏的安全感,明哲保身的处事原则,世俗的羁绊.......

也许好人总是得不到好报!才有好人一生平安的祝福。生活中苦难有时会给人绝望,但一个人变得绝望并不难,难的是重新鼓足勇气往前走,坚定的走下去,随自己心愿走下去,一路奋斗,一路追求,不问结果只扪问心无愧的走下去,幸福也许就在奋

斗的过程中。这一路心里所经的事,眼眸中所见的风云,都是人生的收获。作家张炜曾说,好人得到好报的几率仍然远远大于坏人,我们别无选择,就是尽可能地去做一个好人。我的父辈辛劳一生,也是以能得到一个好人的称谓为善终。

电影在最后用萧穗子的角度说:我是在2017年的春天,孩子的婚礼上见到了那些失散多年的战友的,不由得感叹,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但是不难看出岁月对每个人的改变,和难掩的失落,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知足,话

虽不多,却待人温和。

影片中时过境迁的小萍与刘峰相逢,小萍问刘峰:你还好吧!刘峰回答: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看和谁比?和躺在烈士墓中的战友相比,还有什么比活着更好昵!

无论岁月回赠于我们是磨难还是幸运,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们终将芳华已逝,一同见证彼此的逐渐老去,岁月留给我们的除了一张苍老的面容,还有那被岁月侵蚀的心,至于那颗心是一颗平和、坦荡、满足的心还是不平静、内疚的心,那就取决于我们曾

经向生活奉献了什么还是索取了什么。

致那终究逝去的芳华 ——观电影《芳华》有感


致那终究逝去的芳华
——观电影《芳华》有感
文/杨若琳
芳华,芬芳的年华,那么美。
故事由七十年代的部队文工团说起。何小萍被文工团的“活雷锋”刘锋接到了文工团,故事才刚刚开始。故事中做自白的是萧穗子,一个舞蹈天赋极高的,爱笑的女孩。反复出现的一句旁白,也是小萍的话语,拉开了她的一生:“她以为摆脱了那个没有温暖,处处低下的家,想着来到这里便能受人尊重,但她错了。”随着刘锋、小萍被下放离开文工团,无尽的战争席卷在他们身上,可当一切结束,当小萍接受荣誉,将要处处受人爱戴之时,她却成了精神病患者。一个从小受尽别人欺负和折磨的人,经过那么多苦难,在前线又见了那么多血淋淋的惨状,再突然接受表彰,是个人都会疯吧。
仅仅六分多钟的战斗场景,却刻画了一场深重的灾害。被子弹打破动脉血管的刘锋,是那么渴望牺牲,因为只有牺牲了,才能成为英雄,只有成为了英雄,那个干净利落、沉静文艺的乐队独唱林丁丁才会歌颂他……
最后,芳华逝去,他们褪去青涩,重聚时的沧桑,催人泪下。
忽然想起了礼堂中,整齐如一的舞蹈演员、沉稳大气的演奏者、在台上帮忙修聚光灯的“活雷锋”,泳池旁、楼梯间、大街上的欢声笑语。光晕柔和地照入礼堂,给这些,盖上一层过去的淡影,朦胧美好。

小萍独舞的一段,是全剧的泪点。
当她以精神病患者身份再次出现在文工团时,成为了舞台下的观众。她目光呆滞,成了一位默默无闻的观众,坐在一堆病人中。那些节目,她们排练了那么多的时间,而她好像是没见过的一样。《沂蒙颂》一舞,优美的音乐,跳跃的舞姿。那是她之前多么印象深刻的一曲!那一刻,潸然泪下,她的眼有了辗转的流波,逐渐沉没入这舞蹈,她的手逐渐打着节拍,脸上终于没有了僵硬了表情,花开、回暖,久违的笑容绽放。多久,没有看到过小萍的笑容了?离开文工团之前,这一舞,跟她有过太多的渊源。渐渐地,她走出大堂,月下,重新投入到这一舞中,那种眼神,是死灰复燃的欣喜,是对舞蹈倾注一切的热爱。舞台上,虽有灯光华服,观众百座,却不如小萍带来的感动充实。那个时候,即使身穿病号服,她依旧最美,惊心动魄。
他们的芳华究竟是什么,便是我们所要追寻的。
拥有一台可以播放邓丽君歌声的收音机,穿上军装拍张梦寐以求的军装照,团里食堂多吃二两铰子,优美地表演自己心爱的节目,便是最幸福的芳华了吧。年轻总是有无限的可能,当他们从人人向往的文艺青年转换到前线的战士和医生时,他们的芳华又增添了几笔浓墨,至少,比起他们曾经的战友,他们体会到芳华的另种滋味。每当我看到血与泪染到他们脸上,悲与痛刻到他们心里,那迷茫而又无助的眼神,痴痴地望着曾经多么熟悉的地方,却已无半分生气。芳华无限,只要他们想,他们的一生都是最美的芳华。波澜的芳华,那么美。
倏地又回到过去,阳光倾洒,沉静却有活力的木地板上,正在练舞的姐妹们个个婀娜多姿,祥和而唯美的笑容是她们的标志,大提琴映着他们的笑容,一幅画景在这个几十年前的小院里展开。文工团解散那天,他们心中怀着伤痛,一曲《驼铃》,他们哭着,喊着,当他们都醉睡倒在礼堂中,这间大屋,好像便盛满了幸福芳华,一代人的幸福芳华。那一夜,所有人的面容,他们都记住了,因为,有的同志,此后便再无交集。芳华即将散去,这里终将成为回忆。他们的青春从这里开始,也从这里结束,这里面的喜,是一辈子去回味的;这里面的痛,是一辈子去惋惜的。
终于,几十年后,他们见面了,可穗子却这样说道:
“原谅我不想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但是不难看出岁月,对每个人的改变,和难掩的失落。”
如今,他们怀念的,可不就是美好的芳华吗?
恍惚间,又闻——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观《芳华》有感:大势至与观世音


大势至与观世音

——观《芳华》有感

电影《芳华》一上映就去看了,就是冲着编剧是享誉海内外的美女作家严歌苓。实话说,剧本应该比影片好,编剧比导演棒。如果吹毛求疵的看,影片表现的人物、情节线条主体性不够突出,一些侧面及角色有些喧宾夺主,导致一些元素及逻辑联系展现的浅尝辄止,不够深入,与影片主旨的厚度不够匹配。最关键的是影片不应该与小说同名,因为影片叙述的不是洗尽铅华的一代人的芳华,而是被一个时代所糟蹋的年华,这是时代的悲哀。

影片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概述:时代的悲哀、时代的爱情与时代的好人。三者交织穿插,相互呼应,互相佐证,实属精彩。

从农村来的何小萍,因父亲被划为右派在劳改,多年来无法与其父相见,因为受父亲牵连而被人欺负的何小萍选择参军进入文工团,没想到仍然摆脱不了被歧视与排斥的命运。当她偷穿军服拍照寄给父亲,忍辱负重的学习、工作,以为能等到平反解放的那天,却没想到是其父积劳成疾、至死也未父女相见的悲惨结局。她父亲在信中写到:"我上辈子是造了什么孽,这辈子要受这种苦。"这种无奈,是小人物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与无力反抗……这就是时代大势所至下,无法力挽狂澜、无法中流砥柱的逆来顺受,这就是老百姓口中聊以自慰的"命".

何小萍爱着刘峰,而刘峰爱着林丁丁。那种爱深沉而不浮躁,含蓄而不张扬,勇敢而不鲁莽。那是时间积淀下来,付诸行动去证明的爱恋,也是这个快餐时代急于求成而无法明白的情爱状态,这是一个时代青春的印记。

学雷锋的典型模范刘峰,就是那个时代的好人,舍己为人、克己奉公、热心快肠,淳朴厚道的对同事,对领导,对单位,里里外外的一把好手,模范带头的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他的好,最后的结局是"当由欲者不多,而使与者忘少。"——自己要的不多,让给的人忘记自己给少了。

值得提出的是,刘峰在文革时代做好人没有得到好下场——抗洪救灾中被砸伤了腰;因为一直头顶好人光环,"不食人间烟火",而向心仪对象表白时,令对方心理觉得反差太大接受不了,结果被表白对象举报"耍流氓"而发往川滇一线作战连队;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失去了右臂……而且,他在改革开放时代一样没有得到好报——老婆跟人跑了;到海口混饭吃;被市侩的官员——联防队队长"吃黑",浴血奋战失去胳膊的英雄被新时期的城市管理者殴打……

环顾周遭,不知道出生在五六十年代的长者们是否会有此感受:在文革时期接受了" 左"的教育,"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在内心早已根深蒂固;然而在改革开放时期,"效益与金钱"的市场经济冲击着恒定的价值体系。彷徨,成为了时代交替下思想碰撞最大的常态。经济社会快速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给身处两个时代的社会建设主体者带来了莫大的思想混乱。甚至,他们都无法慨而康的、底气十足的、信心满满的教育子女该大公无私,还是自私自利。这亦是时代给他们烙下的伤痛。

前不久我和一位出生在六十年代的中学校长聊天,她在谈及个人工作受到上级不公待遇时提到,他们那个年代多少人受过冤枉和委屈,连国家领导人、为国做出贡献者,都遭遇到不公且惨痛的对待,放在大的环境及格局里,她这点委屈又有什么想不开的呢。这是经历过时代悲哀的人,才有的淡定与释怀。

面对时代,就像飞流直下的瀑布,谁又有能力阻挡呢?

宗教文化里的佛教有个佛国叫"西方极乐世界",这里住持的西方三圣,也就是阿弥陀佛及左右站立的大势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清末有一部名小说《老残游记》,里面有一位势力尊者,就是引用了大势至菩萨而改名。大势代表一个世界、国家、民族的趋势,也叫作时代的潮流,那个力量来的时候,谁也挡不住。这本小说的作者刘鹗,是清末有名的文学家,那时正爆发义和团,八国联军还没有来,南方也在闹革命,所以他做了很多的预言,来讲中国的命运。他说上帝最有办法,可是上帝碰到这一位势力尊者,就没有办法了。这个大势一至,谁都挽回不了这个命运。这个命运也就是时代的趋势,环境的趋势,社会的趋势。

而观世音呢,就是观世间一切音声而自在,站在旁边观察、观照,自己不跟着大势所至而被势带跑,等那个大势过了,新的局面就出现了。也许,观照时局,观察时势,关心时代,是我们在时代力量下所能清醒自处的安身法门吧。

适应时代的潮流,顺应时代的变革,引领时代的前行,才是从时代背景下从小人物脱颖而出,出类拔萃的时代楷模吧。

庆幸我们都生活在一个新时代。(曾凡顺/文)

观电影《芳华》有感:风雨之后无彩虹


风雨之后无彩虹

——观电影《芳华》有感

董常山

“黑云压城城欲摧”,看完《芳华》,心灵的城池便被压得沉重莫名。铺天盖地的影评感慨于人性的黑暗,我的痛苦却远不止此。

我认为,同情和帮助弱者是人类优于动物残酷的弱肉强食的最主要特征。虽然希特勒说过“同情弱者是对大自然最大的不敬”,但我不认为他有资格代表人类。《芳华》从头到尾,有欢笑,有温情,但让人始终无法走出的,是强大对弱小的碾压,是强者对弱者心灵的漠视,尊严的践踏。

何小萍是一棵卑微的小草,父亲被关,母亲改嫁,感受不到一丝家庭的温暖,甚至连姓氏都保不住,进了天堂般的文工团,得到的却是大家的肆意欺凌和侮辱。无论是虚荣的林丁丁还是高干子女郝淑雯都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使得她们能漠视一个弱小生命的喜怒哀乐。偷军装照相固然是不该,可这是这个弱女子能为可怜的父亲带来的唯一安慰。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小芭蕾,她似乎比别人更热衷于欺凌小萍,不禁让人悲哀地联想起阿Q和小D。

刘峰虽然地位高一些,但帮人抓猪,做沙发,甚至将宝贵名额让给别人却没有改变他弱者的身份。被派往前线浴血奋战成为残疾人仅仅是他生命苦难的开始。

还有萧穗子,她甚至算不上是弱者,但在高干子女陈灿和郝淑雯面前,她惊天动地的爱情却经受不住“门当户对”的淡淡一击,只能随着眼泪飘洒在风里。

是强者的人性太丑陋吗?文工团解散时政委的歌声让人无限感伤,刘峰受联防队员欺负时郝淑雯的粗野叫骂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强者也有自己的善良和真情。

那是什么让卑鄙的审问者能肆意凌辱纯真善良的刘峰?是什么让这个雷锋式的完美战士在欲血奋战失掉胳膊后仍然受尽屈辱,为可怜的生计挣扎?是什么让胆怯善良的何小萍在失掉亲人的悲痛后还要接受从政委到其他文工团员的欺凌侮辱?是什么让用真情抚慰又舍身救护重伤小战士的弱女子要承受精神疾病的折磨,而且病好后也没有幸福的生活?

感觉跟时代的变迁无关,从青春芳华到血色芳华到芳华不再,沧桑巨变,不变的是苦难的人依旧苦难,强势的人依旧幸福甚至更飞黄腾达。

更令人无法释怀的是,强者永远不会拯救或改变弱者,白胖得变形的林丁丁不会,跻身强者阶层的萧穗子不能,就连贵太太郝淑雯也没有。她撕掉借条,但撕不掉刘峰的卑微标签,也没有驱散我心头的阴云。阴霾肆虐过的天空不一定会迎来阳光普照,暴雨狂风摧残过的小树也不一定会迎来彩虹。弱者只能靠弱者来安慰,所以刘峰和小萍走到了一起。

作者简介

董常山,家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健身达人,以毅力征服肥肉。

观《长征》有感2000字


观《长征》有感2000字

公司机关党支部 李建超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辉煌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知从何处来,方明何处去。历史,从狭义上说,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从广义上说,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切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总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业绩。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历史是凝固了的现实,现实是正在发展着的历史;对于一个单位来说,历史是经验、教训、借鉴,是过去的沉淀,是未来的导向;对于一个人来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教你融会贯通、惩前毖后,是学习的动力,是进步的信心。长征正是这样一段历史,是国家与民族的财富,是个人汲取养分的源泉。

根据数字资料显示,在长征过程中,红一方面军历时一年横跨11个省份,长途跋涉2.5万里,爬过18座山脉(其中5座山脉终年积雪),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600里,渡过24条河流,进行重要战役战斗380次。红二方面军长征历时11个月,转战8个省,行程约两万里,进行重要战役战斗120余次。红四方面军长征长达19个月,转战4个省,行程1万余里,进行重要战役战斗80多次。观看《长征》系列记录片,时而被反映如上数据的历史故事鼓舞振奋,满腔热忱,意气风发;时而被红军血染湘江、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的场景还原而感动得潸然泪下,难过不已;时而对我党领导人的英明决策、大局意识敬佩万分,立志要多学习、多思考;时而被红军战士、共产党员的无私无畏,敢为人先的奉献牺牲精神感动到吃惊与赞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长征精神于当下、于个人的重要意义。长征精神不仅不会永不过时,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更新的内涵。

弘扬长征精神,树立坚定信念。心中的希望是永恒的指明灯,只要永远有希望,就能指引我们前进的步伐,而共产党共产主义精神就是党员的坚定信仰,长征精神就是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坚持的坚定信念!这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素养,更是对有理想有追求的党员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深刻领会的要求。

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红军凭借执着的信念,对党无私的信任,将个人交付于党,充分发扬只存公、无有私的精神,才能在遇到了数不胜数的挫折时,把困难看作前进的动力,调整心态不气馁不放弃,战胜困难走向会师。李大钊说:"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以现在为渊源。"牢记党的要求和奋斗目标并贯彻到实际行动当中;认真分析经验教训,为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善于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为己所用;要有不断学习的劲头,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以后的道路走得更为顺畅……这些都是长征精神带给我的启示。

弘扬长征精神,坚持大局意识。从大局出发,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敢于牺牲、勇于奉献,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长征中,红军三大主力翻越了21座雪山,红军队伍"四老"徐特立、谢觉哉、董必武、林伯渠,在翻越夹金山时,他们把中央配备的马匹全都让给了伤员,自己一步一个雪坑地爬过了雪山。在穿过草地粮食稀缺不得不靠吃草充饥的情况下,红军战士张思德每次都冲到第一个,因吃到有毒的野草而昏厥,他把自己奉献出来当作"神农".在红军内部出现夺权和分裂时,周恩来主动让出红军总政委,毛泽东坚决主张北上和团结,这才稳住大局,带领革命向着胜利的方向前进!

我们要从全盘出发培养大局意识,少一些小我的得失计较,多一些团队集体的荣誉感。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一种伟大的情怀,也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在公司转型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中心,听从党委号召,以"一体两翼三支撑"为指引,团结协作,共同维护单位稳定和谐发展。

弘扬长征精神,正确面对困难。"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是长征精神赋予新时代的深刻内涵。从革命战士的鲜血中、从他们脚下穿破的无数双草鞋中、从忍受饥饿只能吃的树皮中、从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拼死迎面而战中……革命取得了胜利,现在的和平与发展建立在革命战士的累累白骨上,如何对得起他们挥洒的生命是需要我们不时地思考、不断地学习他们的精神、不放松地要求自己的行为去做的。

人的一生中必定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工作中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与红军战士相比,我们可能吃的苦受的委屈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任何胜利的取得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选择了容易,也可能潜伏着危险,但只要坚定信念,紧咬青山不放松,就一定能有所成就。困难是绕不过去的考验,战胜了就是成功,一旦妥协就止步于此了。资产重组以来,污水净化公司面临种种困难,但有幸的是我们有坚强的领导核心,从未动摇与妥协,污水净化的长征之路必定会胜利。

弘扬长征精神,严格纪律要求。长征的胜利、共产党的胜利、革命的胜利都离不开党正确的群众路线,党之所以能赢得广大群众的拥戴,是因为有严明的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长征途中给藏族同胞耕地播种,吃了粮食主动留下钱财……共产党员的自律和严格的纪律要求迅速赢得了民心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赞扬。

劳动纪律是一个公司工作作风的重要内容,一个公司作风如何,关系到一个公司的形象和兴衰存亡。2018年初,公司党委提出了加强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的主要工作思路,严抓工作纪律。作为公司员工,所作所为要符合公司的工作要求,心存公司,想公司所想,急公司所急,加紧团结,鼓足干劲,拧成一股绳,共同把公司的各项工作向前推进。

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习近平总书记说:"长征的精神我们还要继承,时代变了,所有条件都变了,但是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为之奋斗的理想、事业是不变的。"我们要坚持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坚持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坚持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将长征精神融入内心,团结一致,共同打赢公司转型发展攻坚战。

电影《芳华》有感:谁的青春不芳华


谁的青春不芳华

——电影《芳华》有感

黄辉

题记:《芳华》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不单纯是一部精美的艺术片。

剧中舞台右侧的标语上写着:一切的艺术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因为太真实,所以震撼内心,泪眼朦胧。我原以为这是冯小刚为玩情怀,将中国中老年人忽悠进电影院的商业手段,当看到邻座的二个90后小姑娘,不断地抽泣擦眼泪时,你会真正体会:伟大的艺术作品都会以自己特有的载体和手法,直击灵魂,深深刺痛每个人的内心最软处。当然,泪点多少不能充分体现艺术的内涵和思想,但一部作品能引起每个年代人群的集体共鸣,这种社会意义已远远超越了世俗和功利的商业娱乐层面,其责任其担当,其胸怀其胆识,其忧虑其无奈,淋漓尽致、酣畅淋漓呈现在世人眼前,《芳华》必将是中国电影史上另一座万众仰视的巍巍丰碑。

五星闪闪,军歌雄壮,八一电影制片厂字幕如此熟悉推出,纯真的年代、峥嵘的岁月立马在脑海里浮现,儿时的印记、青春的懞懂,所有的人都在寻找自己光阴的位置。在轰轰烈烈的文革时代背景下,张国立站在脚手架上刷标语的镜头,相信从事过宣传工作的中老年人,都会为之兴奋。70后的我,在当年“上吊不解绳,跳河不拉人”的计划生育大运动中,也曾经下乡串户,四处书写宣传标语,有些小收入不说,最主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写字的“艺术水准”,虽然只有不到一分钟的画面,但印象深刻,很有归属感。

真正认识严歌苓应是电影《归来》,中国伤痕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作品总能大胆地揭发那个荒唐年代的隐痛,让你感受历史的阴暗角落扑面而来的寒冷,这也是《芳华》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必然结果,也是冯小刚为代表时代文艺人的青春归来与情怀还原。青春,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记忆,每个人的青春都将芳华永驻。相聚、离别、友情、爱情;欢笑、泪水、愤怒、兴奋……这些错综复杂的情感和情绪丰满真实的还原了那个年代文工团青春洋溢、热血沸腾、坚守信仰的样貌,在动荡不安的政治环境下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心酸:善良的刘峰被人诬陷被下放到伐木队,参加战斗失去一条手臂;单纯的小平原以为离开充满嫌弃的家就可以不受欺负,没想到来到部队文工团还是无法摆脱被欺负的命运,后来眼睁睁的看着善良的刘峰被诬陷下放,自己也离开文工团去了医疗队,在医疗队经历了无数的生离死别,最后患上了抑郁症。一部叙说一群小人物故事的电影,就这么在商业大片泛滥的背景下,掀起了不大不小的社会波澜,因为所有人都经历过为之奋斗而迷惘的类似的青春岁月,这是人性的共性。

青春自然花开花落。一群十几岁的年轻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去面对鲜血和生命的消逝。残酷的现实不断的伤害着他们的身体和心灵。面对时代巨大的变化,他们在迷茫,徘徊,又在坚持。一边失落着,一边怀念着。一边天涯海角的寻找着。当市场经济到来的时候,一切的一切又回到来的重新的起点。一个怀揣梦想热爱生活的年轻人,一个在战争中对生死淡然处之的英雄。此刻变成了被人嫌弃的残疾人,犹如过街老鼠的小商贩,被随意的讹诈,欺侮。甚至于背叛。

青春必然泪水涟涟。在《芳华》里有很多泪点,最终要的是这几个:第一点是何小平练双人舞时被人嫌弃,因为身上留汗太多,很臭被嫌弃,这时刘锋为她站了出来,因此何小平的生命也出现了亮光。第二点是刘锋离开文工团时,两人告别时互致军礼。想想这个场景必然让在场的老兵都热泪盈眶,这个情节也是对何小萍最后没有名分的守在刘峰身边的一个解释;第三点是刘锋去精神病院看望何小萍时,拉着何小平的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能独自忍泪;第四点是战争结束了,文工团宣布解散,大家集体痛饮高歌的那一场,每个人都面临这不同的人生,转业;第五点是战争结束多年后,刘锋因开三轮车做生意被城管欺负,敲诈1000元,那时刘峰一个月才赚300元,在与城管交手时,交手被打掉了,而战友郝淑雯怒骂“操你妈,你们敢打战斗英雄”;第六点就是断手的刘峰在文工团解散时,回到部队看望林丁丁时,而林丁丁已经走了,无意间发现何小平刚入部队时拍的那张照片,这也算一个泪点吧!

青春当然缘深份浅。《芳华》展现了那个时代鲜明的阶级爱情观和价值取向:高调的高干子弟郝淑雯,低调的高干子弟陈灿,最终走到一块,因为都是高干子弟。所谓,红色江山是人家一起打下来的。萧穗子没有跟陈灿走到一起,不是因为被郝淑雯抢了先,而是因为出身。真正伤害萧穗子最深的,不是错失恋人,而是郝淑雯的那句“我们两家门当户对”。正如全片萧穗子笑得最灿烂的时刻,是父亲平反后给她寄来了零食包裹。照样是出身,刘峰与林刘峰与林丁丁注定有缘无份,因为他爸是刘木匠,丁丁爸爸是部队高干。而最让人感动的是,善良的刘峰与苦命的何小萍历尽劫难,百转千回,最终还是“门当户对”地走在一起。这可能是大家在最无奈最冰冷的现实面前,最能接受的最为慰藉的人生结局。

细细想来,我们兴许有的早生华发,有的为人父母,有的儿孙绕膝,但每个人的青春似乎都是刚刚呼啸而过。《芳华》让我们在眼泪中唏嘘中,深深缅怀自己终究早已逝去永不复返的青春,花样年华、情窦初开、飞扬文字、指点江、中流击水、豪情万丈......谁的青春不芳华?“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祝青春万岁,愿芳华永驻。

喜欢《观《芳华》有感2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奇迹男孩有感2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