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家长教育手册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家长教育手册读后感1000字

家长教育手册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读后感1000字(3)篇。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读后感1000字(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这两天读完小米黎万强的《参与感》,感觉小米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们确实把互联网琢磨透了,他们的方法论确实走在了大部分公司前面。究其实质,小米说最重要的是“参与感”,我再给他更加通俗一点,就是“发动群众”。

除了发动群众,我们别无选择

真正给传播带来颠覆性变化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互联网当中的一类——社交网络。社交网络把大众媒体的“媒介-受众”二元结构彻底结构掉了,在微博丶微信上面,每个人都是受众,每个人也都是媒介,二者是一体的。所以,现在不存在以前“搞定媒体就搞定了受众”的逻辑,而是“搞定受众才能搞定受众”。

那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呢?以前用钱可以买到媒介,因为那是一门生意。现在你根本没法买通受众,一来数量太多你买不起,二来大部分人不是把广告当生意,你根本买不通。所以,你现在只能回到生意最初的原点——做好产品丶做好的口碑丶让客户帮你去传播。用小米的话说,就是做爆款丶做粉丝丶做口碑。

所以,发动群众并不是因为这方法有多先进,而是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只能这么做才有效。

品牌要人格化,做自媒体丶做互动

吴晓波在《把世界交给80后》的演讲里说到这么一句话“一切品牌都要人格化”,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太对了。

大众媒体时代品牌可以没有人格,因为广告本来就是强奸用户的事情,你是硬来的(这也是大家不喜欢广告的原因)。但是在社交传播时代,你的品牌如果没有人格魅力,那你就点燃不了群众运动的火焰,你就发动不起来群众去帮你传播。

产品是基座,它是商业游戏的入场券,但是想想看,我们现在缺产品吗?中国的制造能力太强了有木有!但是这场商业游戏你能不能玩下去,就要看你能不能进入到客户的心坎里,这就要靠“情怀”了。同样是移动电源,下面这个张小盒电源就让人爱得不行。(思考题:它真的只是一个移动电源吗?我用它真是为了充电吗?)

人格化怎么体现出来?我觉得就是要做自媒体丶做互动。以前做大众媒体营销时,策划公司总是喜欢给客户“编造”一个品牌故事,然后无论啥时候就拿着这个品牌故事到处说,这真的很out了你造吗?品牌故事不是编出来就结束了,就一成不变的,品牌故事是一个延续性的过程,是一个客户参与进来一起讲述的过程,你不持续的发出声音丶你不和客户进行互动,算什么品牌故事呢?

对自媒体概念的理解不要狭隘的理解为微博官方账号丶微信公众账号,那只是自媒体当中的一类罢了。以下这些能够对客户发声丶可以和客户对话的东西都可以算作自媒体:企业员工个人的微博微信丶论坛里代表公司的一个ID丶网店客服丶一本书(比如说《参与感》丶《转折点》)丶一个线下活动……总而言之,就是你和客户发生联系的所有触点,它都是你的自媒体阵地。

那自媒体的内容怎么做?我觉得一是“做自己”,千万别为了迎合客户而说一些你认为客户喜欢听的话,那你最多只能是一个走量的消费品,客户买你估计十有八九是因为便宜,你是没有粉丝的。真正牛逼的品牌从来不谄媚消费者,当然它也不会刻意去俯视消费者,它就是做好自己,就够了。雷军做不出锤子,罗永浩也做不出小米,他们其实都是在做自己。

二是“说人话”,千万别学那些loser,动不动搞一句让人听不懂的话,以为人家听不懂就是牛逼文案,真正的高手都是说大白话的(推荐阅读《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如果说大众媒体是一个“剧场”丶一个“舞会”的话,你要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才能进去的话,那么社交网络就是“客厅”丶“卧室”,这里是人最放松的地方,你在这里就要用在家里的口气说话才显得对味儿。你若端着,我就无感。

三是“要互动”。就好像做爱一样,如果你光顾着自己爽,不考虑伴侣的感受,那你们的生活就不可能和谐。如果你光传播,对客户的反馈爱理不理,那你怎么让客户爱上你?互动,比传播更重要。愿意和你互动的,一定只是1%对你最核心的客户,对这部分人你敢怠慢吗?

发动群众3个关键点:利益明确丶动作简单丶开放创作

现在我们终于要开始发动群众了。你那么有个性,你让粉丝爱上了你,但爱是在心里的,你怎么把粉丝的爱转变成行动呢?我觉得关键就是3点:明确的利益驱动丶简单的行动动作丶带有开放性的创作空间。

你让人帮你做一件事儿,你总要给人一个理由,这就是利益驱动。最常见的利益驱动就是物质利益,比如说转发赢iphone5s,但这是最差的利益驱动方式,因为很多只是为了赢得5s的人会混杂在里面,他们并不是你真正的粉丝,也不会帮你做口碑传播。

比之更好的利益驱动是精神层面的,这也是真粉丝的驱动力,具体来说又可能分为“自我表达”丶“成就感”丶“利他”丶“趣味性”等。所有精神层面的动力都离不开社群,如果没有听众,就没有传播动力。

自我表达性消费很常见,比如说你如果只是要一辆车,那么你买辆高尔夫就可以了,但是有人就是要买MINI,他其实是在通过这种方式对外表达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现在很多人在微博里晒锤子手机的开箱照(比如我),其实就是为了表达自己是一个用锤子手机的人。

成就感简单的说就是“我懂你不懂”。我们身边总会有些“热心人”,比如说女孩子买电脑丶买手机的时候,总会有男生主动来给你提供各种咨询建议,抛开性驱动不讲(因为这些人也会主动去帮助男性朋友),他们最大的动力来自于成为专家的成就感。这,也是社交传播的一大动力。

利他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动力,但它确实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比如说我不止一次在朋友圈里推荐过uber和易到用车,没有别的目的,只是觉得我自己用了感觉好的东西也要给身边的朋友们分享。

趣味性是最容易获得传播的一种内容。以我最近策划的明道周年活动为例,传得最火的就是我这张卖萌的“二照”,因为大家觉得很好玩,一个平时看起来那么正经的人,卖起萌来竟然也能那么无节操,所以就纷纷转发了。

满足了这些驱动力以后,群众运动的基础有了,那么要叫大家做什么呢?越简单明确越好。我们有时候经常会这么说,“你帮我介绍给需要的朋友哈”,对方因为对你已经很认可了,通常都不会拒绝,而且可能还表现的非常积极,于是宾主双方都满意的握手再见,然后就此没有下文。一个成功的能够带来转化的行动应该是这样的:“您能帮我把这个图文链接转发到朋友圈吗?这段介绍文字我也写好了,里面有我的联系方式,你直接粘贴过去就成。”这时候人家肯定觉得举手之劳,顺水人情不送白不送。

最后也是最高境界的,就是把传播素材做成带有开放性的丶能够让大家发挥创意空间的素材。比如说今年特别火的“妈妈再打我一次”,之前的“凡客体”,小米的吉祥物“米兔”,这些素材都带有开放性,用户可以在素材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变成自己的作品,这种传播的驱动力就更大了。

用产品驱动营销,四两拨千斤

前面说的基本上还是通过内容丶活动丶创意来驱动营销,这是比较传统的思路,成本也比较高。还有一种思路是在设计产品的时候直接考虑到营销,这样的营销往往可以以极低的成本获得非常爆炸性的效果。今年有两个一夜爆红的应用,魔漫相机和脸萌,他们都是在设计产品的时候融入了社交分享机制,于是一下就火了,形成了链式反应。

小米曾经做过一个“我的手机编年史”的网页端应用,你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用过的所有手机,然后生成一张图片,然后你可以直接分享到社交网络。这个应用我当时也玩过,确实很有意思。。。。。。。。。。。。。。

说起小米,我们可能想到了雷军的一句话:“站在风口,猪都能飞”。然后很多人都谈论行业的趋势,希望借助趋势,自己也能飞。这不是一句口号,这是一种思维方式。他不仅借助大的行业趋势,还利用当前的热点来营销, 借势而为,而且让营销具有参与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无印良品的设计哲学,简约刚好,适用就好,不要过度的浮夸。人何尝不是这样呢,身体健康,钱够用,就行了,这样的心态更容易幸福,知足者常乐。除了无印良品,还讲到了海底捞的管理哲学,热爱你的员工,员工也会爱你,员工对客户的微笑才是真实的,用制度规范出来的服务是假的。书中还讲到,环境对人的影响。当你生活在一个干净舒适的环境,你不会随地吐痰,当你生活在一个地上都是很脏的环境,你也会觉得,再人点垃圾也没事,反正是要扫的。一个好的环境会给人心理上的暗示。我们自己还是那个自己,只是环境变了,自己也变了。所以对生活有点追求,我们自己会变得更好。对艺术有点追求,生活可以过的跟诗一样。对互联网企业转型上的看法也不错:“爆扁爽”,爆就是集中精力做爆品;扁就是结构要梳理,要扁平化;爽就是让员工爽,做好团队激励,员工爽了,激情才会燃烧。书中最后的关于尼采的人生哲学应用到产品上去,也颇有意思。“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要到哪里去?”

这本书是参加培训时,金错刀老师推荐的,写得总体来讲不错,很多东西对我很有启发意义,例如怎么做好产品,怎么做好服务。小米不得不说是个曾经相当成功的互联网企业,也颠覆了很多不同产业,小米模式确实一度被捧上神坛。小米的成功有其独特性,我觉得归根到底都是做好产品,做好服务,只不过小米用了与众不同的创新方式去做这样的事情,就是书中频频提到的参与感,可以说小米打的点,就是营造各式各样的场景,让粉丝参与,让粉丝与其一起成长,这与当年的超女选秀造星我觉得异曲同工,这种营造的参与感牢牢吸引着一些特定人群,让其成为粉丝。为什么说书写得不错,是我觉得书里对小米总结得不错,但读完书,可以感觉到的是,招式知道了,怎么运用貌似还是云里雾里,所以,即使读这本书的人很多,也没见有第二个小米出来,至多也就学个形似。我觉得,初创公司的成功往往还是取决于创始人的理念,带领公司杀出重围,成功之后或许会总结个123出来,其实是否他在创业之初不见得就已经有了123,而随着创业深入,可能又会有456出来,其实,重点的是能提出123456这些想法的人的思维,而不是123456。。。写了半天,好凌乱,无非想表达一个观点,学人家的招式可以,但肯定很难达到人家的水平,因为人家的大脑可以源源不断想出新招式,我等凡人,还是要多多努力,先洗洗睡吧[偷笑]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参与感》读后感1000字


【参与感篇】

1、创业过程尤其是创业初期,核心骨干中要建立无懈可击的革命友谊,这种情感是在业务困难时候的“法宝”

2、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专注、极致、口碑、快”

3、和用户做朋友而不是“视顾客为上帝”或“让用户下跪”

4、三三法则:

三个战略:做爆品(产品),做粉丝(用户),做自媒体(内容)

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

【产品篇】

1、多想多问不可能的事情:“能不能建立一个10万人的互联网开发团队?”“能不能不花钱带来XX销售额?”

2、用户模式大于一切工程模式,以用户为中心——有时候用户并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所以专家的意见及和用户的深度互动是需要的

3、学会做减法:有那么多的需求,先剔除不重要的

4、实战中迭代产品的方式,可以先内部试用(内部开发销售网站卖可乐的故事)

5、活动要产品化,产品活动化

6、产品第二,团队第一

7、设计模式,让用户激励团队,而不是总指望公司给激励

【品牌篇】

1、设计模式,让品牌潜入大脑(认知);

2、针对于已有用户,创造一些爆点;

3、给不同层次的用户特权;

4、将用户打造为明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可以提升参与的欲望

5、做品牌想名字要:中文名,容易记下来并容易传播,顶级域名可获得,商标可注册,便于国际化,对应的吉祥物出来品牌具象化。

6、剧场式发布会:产品够分量,内容够明细,气场够集中

7、用互联网思维做电视广告,先预热,再集中爆破砸资源

8、互联网营销要快:抢首发,上头条。

9、不能忘记产品是1,营销推广是后面的0,没有1,所有都没有意义。

10、学会利用热点事件,例如10亿赌局,娱乐化营销

【新媒体篇】

1、先做服务,再做营销,营销要讲人话,别人听得懂才行,不能太专业太高大上,不能“刷屏”;

2、花精力在内容制作上和激励用户参与内容制作上;

3、微博是社会化媒体第一站,把微博当成网站来运营;--现在微博的渠道和以前的不同;

4、QQ空间是偏年轻化的,现在00后使用QQ空间的比例超过微信;

5、微信主要作为服务的平台,作为营销的会有问题——但是现在有很多的微信营销号

6、用论坛把所有用户笼络起来,创造独立的圈子

【服务篇】

1、服务部门要让每一个员工爱上产品;

2、做客服的要有产品经理的本事

3、让客户感受到服务场景就像是自己的亲朋好友互相帮忙一样

4、不断提升服务的速度

5、给服务人员更好的工作环境,只要他们舒服了,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传统的服务门店基本都是外面豪华后面很乱很脏的。

【设计篇】

1、文案策划要“一剑封喉”,戳中用户痛点,用户可以快速理解(不要用那么多高大上的东西)

2、设计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不一定都得是很刻板的,可以俏皮,可以出新。

3、在这个读图的时代,如果创业,一定别忘了找一个靠谱的设计师

4、设计管理三板斧: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公司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三个的排序。

【其他】

1、亚文化是产品经理的必修课,要了解现在的年轻人在关注什么--这是我所欠缺的,现在00后关注什么我都不知道了

2、产品要能慰藉人心——无印良品

3、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才能做好产品及服务

4、爆扁爽:

爆:产品策略、产品结构

扁:组织结构要梳理,扁平化,发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爽:团队的激励,管理者要和团队成员打成一片。作者:胡士南

《参与感》读后感


《参与感》读后感(一)

这本书也是源于李总的推荐。刚读时觉得没有《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读得过瘾,这也是读得慢的原因。后来越读越发现,其实这两本书有个共同点就是说我所做,做我所说!

我一直以来和外界所想认为小米走的就是饥饿营销手段。读后才发现,如果说小米不就是搞饥饿营销,那就是只看到表面,完全忽视了很多内在性的关联和实质性的状况。小米自身的努力、成长和尊重用户、尊重国情、顺势而为的方法论等等。

首先对小米有个重新的认识是源于小米的LOGO。不得不说,小米是一个真正用心做手机的企业,小米的LOGO, MI反过来是一个心字2020,只是少了一点,意思就是让用户省一点心。

第二是用户思维,让用户有参与感,把用户当朋友:也就是小米产品的设计和运营全部给用户开放,让用户最大限度的参与到小米的经营过程中来,同广大小米工作人员一起思考,一起打闹,一起坚守,打造具有粘度极高的小米社区,也就是把用户当做朋友,因为只有做到朋友的关系,用户才会去维护你的产品,进而去推荐更多的人来认识小米,

第三是产品的性价比。小米不仅在手机上下大功夫,连盒子都想得很周到。小米盒子品质好到能承受得起两个胖子的体重,试问这样的包装盒你对物流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所以一个好的企业做推广有三大要素:品牌的建立、团队的专业素养、产品的质量。在这三点上,小米真的做的非常不错,是一个在用心做产品的企业,值得我们学习的企业!特别是产品包装这一块,我觉得我们有可学习的地方。再怎么优化,都不能忽视外包装,起码让客户收到货后第一眼的感觉是要舒服。

另外黎万强在书中强调,产品第二,团队第一的概念也是我特别认同的一点。不论是做产品设计、营销推广、亦或是售后服务,拥有专业的人才,才不会出岔子。行业经验和专业能力,是决定一个团队最终能否成功的基础条件。在这一点上,还是有点惭愧的,做为电商的负责人,行业经验和专业能力欠缺,不能提出些切实有效的推广方法。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一张的标题和配图都非常有意思,特别的凸显小米的个性特征。记得很深刻的还有一张满篇的改最后再改改的图片,一张图片就已经说明的淋漓尽致,如何把产品做到极致?精益求精的态度,极致就是先把自己逼疯!就是敢于改!改!改!再改改改!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们公司的开发部做得比较好,一个产品设计也是反复修改几十次的是常事,但我们始终待客户如初恋。

最后想说做企业就像做人一样,你有心,朋友才会真心去为你传播、维护你的口碑,朋友是信任度最强的用户关系。这便是参与感。 参与感虽然只有简单的三个字2020,但有着很大的意义,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从产品的研发到营销,企业应该始终同用户在一起,让企业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用户来参与,这样才能获得用户的认同,才会让企业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回到我们的公司,也是同一个道理,项目想要做好,用户便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只有你用心对朋友,朋友才会给你最大的回报回馈于你。现在只能回到生意最初的原点做好产品、做好的口碑、让客户帮你去传播。用小米的话说,就是做爆款、做粉丝、做口碑。要做到像小米这样成功也许还有很长一段道路,但我始终相信,只要你有心,只要你去争取,成功一定会离你越来越近。


《参与感》读后感(二)

关于读完《参与感》,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思维方式的改变,敢于尝试新的方式,敢于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我感觉抓住商业发展是规律,80年代是靠产品,90年代是靠品牌, 00年代是靠口碑,但是后面一定是靠参与。按用户的想法来制定产品,通过用户的口碑制造品牌,一切围绕用户出发。

关于参与感读后感的几个层面如下:

先说内容。对于小米手机而言,写的每一条微博、编辑的每一条微信图文、策划每一次活动、每一个产品广告、每一场产品发布会甚至每一页ppT,都是在社交网络以及其他社会化媒体传播的内容。最为重要的是,产品即营销,小米手机推出的每一款爆品是最为核心的内容,是网友口碑相传的主体。

再说渠道。对于书中所说的吸引粉丝,构建粉丝团,在社交网络上做自媒体,其实还是自建传播的渠道。在粉丝团营销模式出现之前,几乎所有的媒介都是要购买的,无论你是做电视广告,还是报刊广告。但是,小米手机有了粉丝团以后,可以不用花一分钱,粉丝就替它口口相传做营销。这也就是为什么黎万强所说的,创业公司不要做广告,而要做自媒体营销。截止到2020年6月,小米论坛有2000万用户,QQ空间有3000万用户,微博和微信用户都超过600万。小米手机在这4年的发展过程中,正是充分利用了社会化媒体的运营红利,积累了大量粉丝,相当于自己在互联网里建立了口碑传播的渠道和通路。

最后说一下触发机制。对于传统的广告而言,操作方式简单粗暴,只要把广告在媒介上播放出来就行了。而对于粉丝团营销,则需要在内容和渠道之间产生化学反应,需要调动粉丝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替你做传播。这个触发机制,其实就是黎万强讲的参与感,通过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发动营销的人民战争,这就是三三法则的三个战术。

开放参与节点是指通过小米论坛和社交网络平台,让粉丝的声音和需求得到表达,最终表现到产品的更新上,让用户真正有参与其中的感觉。

设计互动方式是指,无论是做产品还是内容传播,最关键的不是让人觉得的东西有多牛逼,而是让参与的用户感觉自己很牛逼,激发他们参与进来,并通过种子用户的分享,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这里设计的互动方式,其实就是设计的分享的触发机制,是粉丝团营销和社会化营销的核心所在。

而扩散口碑事件,则是一种营销战术。通过扩散口碑事件,就是通过把一些小圈子里的好玩的内容,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甚至再创造,变成一个众人参与的大事件,也就是黎万强说的天天上头条。

除了这个三三法则以外,这本书还有一个观点值得大家思索,就是小米的品牌观。对于传统企业而言,做品牌的顺序一般都是,先砸知名度,再做美誉度,最后再维护忠诚度。而对于小米等互联网品牌而言,则是先做忠诚度,等通过口碑传播达到一定量级以后,再做知名度。


《参与感》读后感(三)

这两天读完小米黎万强的《参与感》,感觉小米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们确实把互联网琢磨透了,他们的方法论确实走在了大部分公司前面。究其实质,小米说最重要的是参与感,我再给他更加通俗一点,就是发动群众。

除了发动群众,我们别无选择

真正给传播带来颠覆性变化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互联网当中的一类社交网络。社交网络把大众媒体的媒介-受众二元结构彻底结构掉了,在微博丶微信上面,每个人都是受众,每个人也都是媒介,二者是一体的。所以,现在不存在以前搞定媒体就搞定了受众的逻辑,而是搞定受众才能搞定受众。

那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呢?以前用钱可以买到媒介,因为那是一门生意。现在你根本没法买通受众,一来数量太多你买不起,二来大部分人不是把广告当生意,你根本买不通。所以,你现在只能回到生意最初的原点做好产品丶做好的口碑丶让客户帮你去传播。用小米的话说,就是做爆款丶做粉丝丶做口碑。

所以,发动群众并不是因为这方法有多先进,而是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只能这么做才有效。

品牌要人格化,做自媒体丶做互动

对自媒体概念的理解不要狭隘的理解为微博官方账号丶微信公众账号,那只是自媒体当中的一类罢了。以下这些能够对客户发声丶可以和客户对话的东西都可以算作自媒体:企业员工个人的微博微信丶论坛里代表公司的一个ID丶网店客服丶一本书(比如说《参与感》丶《转折点》)丶一个线下活动总而言之,就是你和客户发生联系的所有触点,它都是你的自媒体阵地。

那自媒体的内容怎么做?我觉得一是做自己,千万别为了迎合客户而说一些你认为客户喜欢听的话,那你最多只能是一个走量的消费品,客户买你估计十有八九是因为便宜,你是没有粉丝的。真正牛逼的品牌从来不谄媚消费者,当然它也不会刻意去俯视消费者,它就是做好自己,就够了。雷军做不出锤子,罗永浩也做不出小米,他们其实都是在做自己。

二是说人话,千万别学那些loser,动不动搞一句让人听不懂的话,以为人家听不懂就是牛逼文案,真正的高手都是说大白话的(推荐阅读《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如果说大众媒体是一个剧场丶一个舞会的话,你要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才能进去的话,那么社交网络就是客厅丶卧室,这里是人最放松的地方,你在这里就要用在家里的口气说话才显得对味儿。你若端着,我就无感。

三是要互动。就好像做爱一样,如果你光顾着自己爽,不考虑伴侣的感受,那你们的生活就不可能和谐。如果你光传播,对客户的反馈爱理不理,那你怎么让客户爱上你?互动,比传播更重要。愿意和你互动的,一定只是1%对你最核心的客户,对这部分人你敢怠慢吗?

发动群众3个关键点:利益明确丶动作简单丶开放创作

现在我们终于要开始发动群众了。你那么有个性,你让粉丝爱上了你,但爱是在心里的,你怎么把粉丝的爱转变成行动呢?我觉得关键就是3点:明确的利益驱动丶简单的行动动作丶带有开放性的创作空间。

你让人帮你做一件事儿,你总要给人一个理由,这就是利益驱动。最常见的利益驱动就是物质利益,比如说转发赢iphone5s,但这是最差的利益驱动方式,因为很多只是为了赢得5s的人会混杂在里面,他们并不是你真正的粉丝,也不会帮你做口碑传播。

比之更好的利益驱动是精神层面的,这也是真粉丝的驱动力,具体来说又可能分为自我表达丶成就感丶利他丶趣味性等。所有精神层面的动力都离不开社群,如果没有听众,就没有传播动力。

满足了这些驱动力以后,群众运动的基础有了,那么要叫大家做什么呢?越简单明确越好。我们有时候经常会这么说,你帮我介绍给需要的朋友哈,对方因为对你已经很认可了,通常都不会拒绝,而且可能还表现的非常积极,于是宾主双方都满意的握手再见,然后就此没有下文。一个成功的能够带来转化的行动应该是这样的:您能帮我把这个图文链接转发到朋友圈吗?这段介绍文字2020我也写好了,里面有我的联系方式,你直接粘贴过去就成。这时候人家肯定觉得举手之劳,顺水人情不送白不送。

最后也是最高境界的,就是把传播素材做成带有开放性的丶能够让大家发挥创意空间的素材。比如说今年特别火的妈妈再打我一次,之前的凡客体,小米的吉祥物米兔,这些素材都带有开放性,用户可以在素材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变成自己的作品,这种传播的驱动力就更大了。

前面说的基本上还是通过内容、活动、创意来驱动营销,这是比较传统的思路,成本也比较高。还有一种思路是在设计产品的时候直接考虑到营销,这样的营销往往可以以极低的成本获得非常爆炸性的效果。今年有两个一夜爆红的应用,魔漫相机和脸萌,他们都是在设计产品的时候融入了社交分享机制,于是一下就火了,形成了链式反应。

小米曾经做过一个我的手机编年史的网页端应用,你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用过的所有手机,然后生成一张图片,然后你可以直接分享到社交网络。这个应用我当时也玩过,确实很有意思。

参与感读后感精选3篇


哪些作品读后感值得我们借鉴呢?读了作品后,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如果你的内心在阅读作品后有很多想法不妨记录一篇读书感悟。以下是由读后感大全小编为你整理的《参与感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与感读后感 篇1

现在看这书应该不算晚吧,虽然书中有些方面还是特定时期下的具体内容,对之后的想要效仿小米的公司的一些企业只能说是拿来借鉴,但绝非生搬硬套。

前段时间,网上发布了中国的不知道前多少名的富豪排行榜,小米的创始人雷总在名列前茅,当时在刷评论的时候,我看到了这样一条评论:“哇,卖手机的能这么有钱啊。”显然这只能说明一些人像他一样只看到了一个方面,后面就有人反驳了,现在的小米公司可不仅仅是一家手机公司啊!是啊,最近小米在申请IPO,市值估计700亿美金左右,但小米的业务可不仅仅局限于手机,说实话,小米刚出来的时候,确实是一股趋势,身边的朋友都有买的,可我那时就没想着换(其实那时候还在上学,没多余的钱[偷笑]用的还是刚换的LG),毕业之后也没想着用小米的手机,选择的是苹果和华为。但是,可能你不会想到,好几年我都没有买过小米的产品,但是你能想象我买的第一个小米产品是什么吗?是电饭煲,就是那个在我看来颜值超高,见到它其他的的电饭煲都是浮云的那个产品,产品的工艺设计的确让我心动不得不下手,虽然比普通的电饭煲贵些,功能无外乎就是煮煮饭粥一类,看似没啥差别,但是放在那边就是看着舒服,接下来我又买了小米充电宝,小米的台灯。。。我这才发现,小米的布局可不小啊,有段时间,而那段时间又是AI引得我之前公司蠢蠢欲动的时候,我被安排去了解智能家居一类,从而小米智能家居链便进入了我的视线,在了解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小米的格局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手机领域了。

这本小米的内部手册,确实令人对小米的初始与发展有了深刻的了解,书中很是详细了,我只说我自己的几点理解吧:

1.团队的前期选择才是至关重要的,人员的匹配与分工决定着企业的文化,产品的理念设计和营销策略;

2.产品(包括硬件和软件)才是王道,其他都是辅助与催化促进,创新而不因循守旧或是跟风随大流才有机会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3.营销的方法千千万万,但只有一个出发点和一个落脚点,这两个点都是用户,过程在小米这边便是企业与用户对等式的沟通与反馈。

4.我们身处一个飞快到来不及拒绝的时代,没有建设的时间,没有培育的耐心,一切投入追求即刻的回报。但是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公司能脚踏实地做产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引来崭新的社会生活习惯,解决更多的社会问题吧。

参与感读后感 篇2

创业几年,雷军雷总曾表示,“小米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现在已经不再纠结这个问题。创立小米公司时,雷军曾参考过两家公司——同仁堂和海底捞:向同仁堂学产品,向海底捞学口碑营销。

“我的梦想从来都不是做一家大公司,而是一家小公司,现在小米还是一家小公司,内部结构及其扁平化,把做好产品的理念贯彻到底,用户和米粉的意见完全可以帮助小米的管理。”

“我不想再做一个华为、腾讯或者联想,只想做一家小餐馆,让顾客常常说‘老雷给留个座,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01▶参与感是什么

在《参与感》一书,其实就是反复再诠释作者所理解的参与感,站在经营方的角度,就是形成一个可以让用户感知到温度的经营思维,那么什么叫参与感呢?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者通过掷骰子来获取相应的奖励,骰子点数越高奖励价值越高。

而掷骰子的方案有两种:

付出2美元的成本,可以自己掷骰子

不用支付任何成本,别人帮忙掷骰子

心理学家在不同的群体中都做了类似的实验,结果却惊人的相似:几乎有80%以上的人选择了A方案,愿意支付2美元自己掷骰子,即使两种方案的概率完全一样。

无数类似的实验结果证明:给予用户相应的控制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他们的满意度,而这个控制感的产生,源自于他的参与程度。

张敞画眉被寓意为婚姻的佳话,恰恰也在说明,有参与感的婚姻,可能让婚姻生活更美满,那么为什么,我觉得参与感,是一种可以让用户感知到温度的经营思维呢?

同样都是标准化的经营,KFC几乎冷冰冰的流程体验,而海底捞口碑在外的服务体验,恰巧可以说明,正因为是顶层的经营思维不一样,导致到了用户触达层面,就会是有截然不一样的感知,所以《参与感》一书,开编就在说,小米品牌快速崛起的背后是因为社会化媒体下的口碑传播,而小米口碑的核心关键词是“参与感”,其实口碑的触发,是因为人们在建立足够信任的情况下,总是乐于传播利人利己的事情,毕竟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正因为参与感一种可以让用户感知到温度的经营思维,所以他一定是以“用户”为核心,这意味着我们所销售的东西,不仅仅是满足用户的产品需求,解决用户的痛点,还要满足用户的心里需求,获得满意的体验感,而往往很多的经营者,在思维层面,仍然执着顽固地停留在满足用户产品需求的层面,而忽视心里层面的需求,从而导致在革新过程中,如同邯郸学步一样,效果差强人意。

02▶营造参与感的关键点

满意的体验感,其实就是源自用户的真正参与,而触发真正参与的关键在于营造出“仪式感”。

《小王子》中,小王子在驯养了狐狸后,狐狸对他说:

“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

“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在《参与感》一书,大量描述了小米是如何营造仪式感的。小米在论坛上给予用户特权如F码,小米会员,优先参与小米公司各种大型活动,比如8·16发布会、爆米花盛典、4·6米粉节等小米重大活动,其中,VIP认证用户赠送部分免费参与活动的资格。

比如即将来临的春节,就是我们中国最具仪式感的节日,哪怕千里迢迢,哪怕历经艰辛,我们都是风雨无阻地在除夕夜,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的,正因为传承所营造的仪式感,每年都在造就地球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的神话吗?正因为仪式感的背后,有着参与者精神层面的愿望或需求,有着参与者的身份认同感,有着参与者对内心某种事情的“确认”。

《啥是佩奇》实际上是《小猪佩奇过大年》的电影预告宣传片,讲的其实是关于一个春节团圆的故事。画面刚开始是一位乡下的老爷爷在山上给儿子打电话,信号不好,爷爷问孙子过年要什么礼物,孙子说:“佩奇”!可因为手机信号不好,孙子再说些什么,老人就听不见了。但爷爷就记住了“佩奇”二字,开始了他寻找“啥是佩奇”的故事,这部宣传片在朋友圈刷爆,在微博上也引起了王思聪转发、韩寒点赞,可以说,这是xx年第一个跨行业、跨圈层、不贩卖负面情绪的现象级刷屏,其中,亲情作为一个容易引发共鸣的话题,非常容易打穿各个地域和年龄层,也是这部宣传片能够被广泛传播的原因,另外一方面,恰逢春运来临,大家在抢票、置办年货,人们回家过节的迫切情绪被进一步激发出来,其实每次的讨论、评论和转发,都是一种参与感的体现,而作为《啥是佩奇》的经营方,在产品的设计,宣传节点的把握,处处体现了对用户需求点的了解,让用户感知到其中的温度,另外,仪式感的情感共鸣,才能一同引爆出这个社会现象。

03▶参与感的思考

其实,参与感,站在经营方的角度,就是形成一个可以让用户感知到温度的经营思维,毕竟对于任何一个公司来说,敢于放下公司的很多常规的理念和规划,包括产品和营销高层的规划,真正让用户参与到产品当中,是非常困难,因为用户的需求很多是不可描述和不可控,但是小米却通过“小餐馆”的思维,把用户的需求进行了引导和疏导,真正让用户为小米的产品提供了非常不错的需求和指引,从某个层面来说,小米前期的50万用户等同于小米的产品经理,反而让小米的相关团队变成执行者,恰恰是经营方,自身形成一个可以让用户感知到温度的经营思维,从而促使对应岗位的负责人真正参与进去,才能吸引用户的参与,从而造就了这个辉煌。

总之,我觉得,站在经营方的角度,参与感,就是形成一个可以让用户感知到温度的经营思维,通过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挖掘,找到能让用户感知到温度的产品和服务,营造对应的仪式感,才能让用户参与到“台风”的制作,从而才能让“猪”飞起来。

参与感读后感 篇3

这本书也是源于李总的推荐。相对于《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这本书看得进度有点慢,跨过了国庆七天长假才读完。刚读时觉得没有《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读得过瘾,这也是读得慢的原因。后来越读越发现,其实这两本书有个共同点就是说我所做,做我所说!

我一直以来和外界所想认为小米走的就是饥饿营销手段。读后才发现,如果说小米不就是搞饥饿营销,那就是只看到表面,完全忽视了很多内在性的关联和实质性的状况。小米自身的努力、成长和尊重用户、尊重国情、顺势而为的方法论等等。

首先对小米有个重新的认识是源于小米的LOGO。不得不说,小米是一个真正用心做手机的企业,小米的LOGO, MI反过来是一个心字,只是少了一点,意思就是让用户省一点心。

第二是用户思维,让用户有参与感,把用户当朋友:也就是小米产品的设计和运营全部给用户开放,让用户最大限度的参与到小米的经营过程中来,同广大小米工作人员一起思考,一起打闹,一起坚守,打造具有粘度极高的小米社区,也就是把用户当做朋友,因为只有做到朋友的关系,用户才会去维护你的产品,进而去推荐更多的人来认识小米,

第三是产品的性价比。小米不仅在手机上下大功夫,连盒子都想得很周到。小米盒子品质好到能承受得起两个胖子的体重,试问这样的包装盒你对物流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所以一个好的企业做推广有三大要素:品牌的建立、团队的专业素养、产品的质量。在这三点上,小米真的做的非常不错,是一个在用心做产品的企业,值得我们学习的企业!特别是产品包装这一块,我觉得我们有可学习的地方。再怎么优化,都不能忽视外包装,起码让客户收到货后第一眼的感觉是要舒服。

另外黎万强在书中强调,产品第二,团队第一的概念也是我特别认同的一点。不论是做产品设计、营销推广、亦或是售后服务,拥有专业的人才,才不会出岔子。行业经验和专业能力,是决定一个团队最终能否成功的基础条件。在这一点上,还是有点惭愧的,做为电商的负责人,行业经验和专业能力欠缺,不能提出些切实有效的推广方法。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一张的标题和配图都非常有意思,特别的凸显小米的个性特征。记得很深刻的还有一张满篇的改最后再改改的图片,一张图片就已经说明的淋漓尽致,如何把产品做到极致?精益求精的态度,极致就是先把自己逼疯!就是敢于改!改!改!再改改改!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们公司的开发部做得比较好,一个产品设计也是反复修改几十次的是常事,但我们始终待客户如初恋。

最后想说做企业就像做人一样,你有心,朋友才会真心去为你传播、维护你的口碑,朋友是信任度最强的用户关系。这便是参与感。 参与感虽然只有简单的三个字,但有着很大的意义,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从产品的研发到营销,企业应该始终同用户在一起,让企业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用户来参与,这样才能获得用户的认同,才会让企业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回到我们的公司,也是同一个道理,项目想要做好,用户便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只有你用心对朋友,朋友才会给你最大的回报回馈于你。现在只能回到生意最初的原点做好产品、做好的口碑、让客户帮你去传播。用小米的话说,就是做爆款、做粉丝、做口碑。要做到像小米这样成功也许还有很长一段道路,但我始终相信,只要你有心,只要你去争取,成功一定会离你越来越近。

参与感读后感1000字


常言道:“读书三十年,腰间无尺组。”有人热爱读书如同热爱生命,通常我们在读完一本书后会被要求写一篇作文,这样可以将我们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一点点的记录下来,写好读后感,有哪些关键要点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参与感读后感1000字”,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参与感读后感 篇1

这本书也是源于李总的推荐。相对于《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这本书看得进度有点慢,跨过了国庆七天长假才读完。刚读时觉得没有《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读得过瘾,这也是读得慢的原因。后来越读越发现,其实这两本书有个共同点就是说我所做,做我所说!

我一直以来和外界所想认为小米走的就是饥饿营销手段。读后才发现,如果说小米不就是搞饥饿营销,那就是只看到表面,完全忽视了很多内在性的关联和实质性的状况。小米自身的努力、成长和尊重用户、尊重国情、顺势而为的方法论等等。

首先对小米有个重新的认识是源于小米的LOGO。不得不说,小米是一个真正用心做手机的企业,小米的LOGO, MI反过来是一个心字,只是少了一点,意思就是让用户省一点心。

第二是用户思维,让用户有参与感,把用户当朋友:也就是小米产品的设计和运营全部给用户开放,让用户最大限度的参与到小米的经营过程中来,同广大小米工作人员一起思考,一起打闹,一起坚守,打造具有粘度极高的小米社区,也就是把用户当做朋友,因为只有做到朋友的关系,用户才会去维护你的产品,进而去推荐更多的人来认识小米,

第三是产品的性价比。小米不仅在手机上下大功夫,连盒子都想得很周到。小米盒子品质好到能承受得起两个胖子的体重,试问这样的包装盒你对物流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所以一个好的企业做推广有三大要素:品牌的建立、团队的专业素养、产品的质量。在这三点上,小米真的做的非常不错,是一个在用心做产品的企业,值得我们学习的企业!特别是产品包装这一块,我觉得我们有可学习的地方。再怎么优化,都不能忽视外包装,起码让客户收到货后第一眼的感觉是要舒服。

另外黎万强在书中强调,产品第二,团队第一的概念也是我特别认同的一点。不论是做产品设计、营销推广、亦或是售后服务,拥有专业的人才,才不会出岔子。行业经验和专业能力,是决定一个团队最终能否成功的基础条件。在这一点上,还是有点惭愧的,做为电商的负责人,行业经验和专业能力欠缺,不能提出些切实有效的推广方法。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一张的标题和配图都非常有意思,特别的凸显小米的个性特征。记得很深刻的还有一张满篇的改最后再改改的图片,一张图片就已经说明的淋漓尽致,如何把产品做到极致?精益求精的态度,极致就是先把自己逼疯!就是敢于改!改!改!再改改改!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们公司的开发部做得比较好,一个产品设计也是反复修改几十次的是常事,但我们始终待客户如初恋。

最后想说做企业就像做人一样,你有心,朋友才会真心去为你传播、维护你的口碑,朋友是信任度最强的用户关系。这便是参与感。 参与感虽然只有简单的三个字,但有着很大的意义,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从产品的研发到营销,企业应该始终同用户在一起,让企业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用户来参与,这样才能获得用户的认同,才会让企业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回到我们的公司,也是同一个道理,项目想要做好,用户便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只有你用心对朋友,朋友才会给你最大的回报回馈于你。现在只能回到生意最初的原点做好产品、做好的口碑、让客户帮你去传播。用小米的话说,就是做爆款、做粉丝、做口碑。要做到像小米这样成功也许还有很长一段道路,但我始终相信,只要你有心,只要你去争取,成功一定会离你越来越近。

参与感读后感 篇2

小米模式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其商业营销中渗透的互联网思维也是值得大家深入学习和借鉴,在读完参与感这本书后,自己总结了几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喜与不喜,都是希望来吐槽,毕竟参与是最重要的!

1.口碑传播是小米模式成功的关键:

书中提到,小米从头至今,一直是把用户的口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来进行维护的,从最初的100用户,到如今6000万用户,都是通过口碑的不断扩散来积累的,最初的100用户既是发烧友,也是意见领袖,通过他们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的分散传播,对于新的用户购买起着非常关键的引导作用,也就是书中提到的种子用户,另外也举例了谷歌的Gmai几千个试用账户必须通过邀请码的体验传播,韩都衣舍的时尚快速跟进也是得到了女性在各大社交媒体的推荐,都是说明了获得好的口碑必须通过新的社会化媒体来进行分享和传播。

2 用户思维,让用户有参与感,把用户当朋友:

也就是小米产品的设计和运营全部给用户开放,让用户最大限度的参与到小米的经营过程中来,同广大小米工作人员一起思考,一起打闹,一起坚守,打造具有粘度极高的小米社区,也就是把用户当做朋友,因为只有做到朋友的关系,用户才会去维护你的产品,进而去推荐更多的人来认识小米,

3 产品过硬,性价比最高:

口碑的传播得益于要有好的产品,小米就是做到了让用户尖叫的产品,做到了极致,因为现在的用户了解各种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你在哪个方面做得不够精细或者没有特别新鲜奇特的东西,用户是不会买你的账的,而且要求营销部的同事对于产品的了解程度不亚于工程师,也就是要真正的读懂产品的设计和理念,并翻译成用户能听懂的大白话来跟用户互动和沟通,所以要具备产品经理的思维做营销。

4. 把握好口碑推荐场景:

也就是用户在向新用户推荐小米的时候,这个场景该如何来定义,书中提到,小米不喜欢玩用高大上的词语或者其他噱头来进行定义,而是推荐就是用大白话和通俗易懂的话来进行口碑传播,比如,小米手机就是快,操作很流畅也很便捷

5. 服务要走心,学会讲故事。

也就是在整个小米的整个内容运营中,跟用户要用听得懂得话术来沟通互动,随时随地根据场景的不同,采用合适的语言来交流,要投入感情,而且做好用户分享扩散的引导,做到大家融为一体的感觉,另外在传播过程中把产品的制造做成故事和话题,例如界面的好看,一开始小米的界面相对于苹果和安卓是比较难看的,经过长时间的优化,最红变得千姿百态,在产品设计上做到了安卓体系是最出色的。

以上是对小米营销模式的几点看法,希望可以跟大家共同交流。

参与感读后感 篇3

参与感,一个因为小米而火热的词,在互联网产品体系中,其实并不新鲜,例如腾讯的QQ秀、QQ空间等产品设计与运营,都渗透着参与感的因素,但这本书《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确实是第一次在实践基础上把参与感进行系统总结。

雷军在序言中写:台风口上,猪也能飞凡事要顺势而为,如果把创业人比作幸福的猪,那行业大势是台风,还有用户的参与也是台风。

小米把用户的参与感看成整个小米最核心的理念,通过参与感来完成产品研发,来完成产品营销和推广,来完成用户服务,吧小米打造成一个很酷的品牌,就是年轻人愿意聚在一起的品牌。这就是整个小米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理念,那就是把用户当朋友。

这本书的精华,就是作者黎万强总结的参与感三三法则。从三个战略和三个战术层面完成对参与感的构建与论证。

这段时间在组织产品经理众包的读书到写书活动,目标是邀请工作在第一线的有实战经验的产品经理完成100本书的阅读,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读书的应用总结。我选择的书目,就是这本《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

参与感读后感 篇4

创业几年,雷军雷总曾表示,“小米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现在已经不再纠结这个问题。创立小米公司时,雷军曾参考过两家公司——同仁堂和海底捞:向同仁堂学产品,向海底捞学口碑营销。

“我的梦想从来都不是做一家大公司,而是一家小公司,现在小米还是一家小公司,内部结构及其扁平化,把做好产品的理念贯彻到底,用户和米粉的意见完全可以帮助小米的管理。”

“我不想再做一个华为、腾讯或者联想,只想做一家小餐馆,让顾客常常说‘老雷给留个座,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01▶参与感是什么

在《参与感》一书,其实就是反复再诠释作者所理解的参与感,站在经营方的角度,就是形成一个可以让用户感知到温度的经营思维,那么什么叫参与感呢?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者通过掷骰子来获取相应的奖励,骰子点数越高奖励价值越高。

而掷骰子的方案有两种:

付出2美元的成本,可以自己掷骰子

不用支付任何成本,别人帮忙掷骰子

心理学家在不同的群体中都做了类似的实验,结果却惊人的相似:几乎有80%以上的人选择了A方案,愿意支付2美元自己掷骰子,即使两种方案的概率完全一样。

无数类似的实验结果证明:给予用户相应的控制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他们的满意度,而这个控制感的产生,源自于他的参与程度。

张敞画眉被寓意为婚姻的佳话,恰恰也在说明,有参与感的婚姻,可能让婚姻生活更美满,那么为什么,我觉得参与感,是一种可以让用户感知到温度的经营思维呢?

同样都是标准化的经营,KFC几乎冷冰冰的流程体验,而海底捞口碑在外的服务体验,恰巧可以说明,正因为是顶层的经营思维不一样,导致到了用户触达层面,就会是有截然不一样的感知,所以《参与感》一书,开编就在说,小米品牌快速崛起的背后是因为社会化媒体下的口碑传播,而小米口碑的核心关键词是“参与感”,其实口碑的触发,是因为人们在建立足够信任的情况下,总是乐于传播利人利己的事情,毕竟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正因为参与感一种可以让用户感知到温度的经营思维,所以他一定是以“用户”为核心,这意味着我们所销售的东西,不仅仅是满足用户的产品需求,解决用户的痛点,还要满足用户的心里需求,获得满意的体验感,而往往很多的经营者,在思维层面,仍然执着顽固地停留在满足用户产品需求的层面,而忽视心里层面的需求,从而导致在革新过程中,如同邯郸学步一样,效果差强人意。

02▶营造参与感的关键点

满意的体验感,其实就是源自用户的真正参与,而触发真正参与的关键在于营造出“仪式感”。

《小王子》中,小王子在驯养了狐狸后,狐狸对他说:

“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

“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在《参与感》一书,大量描述了小米是如何营造仪式感的。小米在论坛上给予用户特权如F码,小米会员,优先参与小米公司各种大型活动,比如8·16发布会、爆米花盛典、4·6米粉节等小米重大活动,其中,VIP认证用户赠送部分免费参与活动的资格。

比如即将来临的春节,就是我们中国最具仪式感的节日,哪怕千里迢迢,哪怕历经艰辛,我们都是风雨无阻地在除夕夜,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的,正因为传承所营造的仪式感,每年都在造就地球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的神话吗?正因为仪式感的背后,有着参与者精神层面的愿望或需求,有着参与者的身份认同感,有着参与者对内心某种事情的“确认”。

《啥是佩奇》实际上是《小猪佩奇过大年》的电影预告宣传片,讲的其实是关于一个春节团圆的故事。画面刚开始是一位乡下的老爷爷在山上给儿子打电话,信号不好,爷爷问孙子过年要什么礼物,孙子说:“佩奇”!可因为手机信号不好,孙子再说些什么,老人就听不见了。但爷爷就记住了“佩奇”二字,开始了他寻找“啥是佩奇”的故事,这部宣传片在朋友圈刷爆,在微博上也引起了王思聪转发、韩寒点赞,可以说,这是xx年第一个跨行业、跨圈层、不贩卖负面情绪的现象级刷屏,其中,亲情作为一个容易引发共鸣的话题,非常容易打穿各个地域和年龄层,也是这部宣传片能够被广泛传播的原因,另外一方面,恰逢春运来临,大家在抢票、置办年货,人们回家过节的迫切情绪被进一步激发出来,其实每次的讨论、评论和转发,都是一种参与感的体现,而作为《啥是佩奇》的经营方,在产品的设计,宣传节点的把握,处处体现了对用户需求点的了解,让用户感知到其中的温度,另外,仪式感的情感共鸣,才能一同引爆出这个社会现象。

03▶参与感的思考

其实,参与感,站在经营方的角度,就是形成一个可以让用户感知到温度的经营思维,毕竟对于任何一个公司来说,敢于放下公司的很多常规的理念和规划,包括产品和营销高层的规划,真正让用户参与到产品当中,是非常困难,因为用户的需求很多是不可描述和不可控,但是小米却通过“小餐馆”的思维,把用户的需求进行了引导和疏导,真正让用户为小米的产品提供了非常不错的需求和指引,从某个层面来说,小米前期的50万用户等同于小米的产品经理,反而让小米的相关团队变成执行者,恰恰是经营方,自身形成一个可以让用户感知到温度的经营思维,从而促使对应岗位的负责人真正参与进去,才能吸引用户的参与,从而造就了这个辉煌。

总之,我觉得,站在经营方的角度,参与感,就是形成一个可以让用户感知到温度的经营思维,通过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挖掘,找到能让用户感知到温度的产品和服务,营造对应的仪式感,才能让用户参与到“台风”的制作,从而才能让“猪”飞起来。

参与感读后感


参与感读后感一:《参与感》读后感

(1250字)

《参与感》这本书也是源于李总的推荐。跨过了国庆七天长假才读完。

我一直以来和外界所想认为小米走的就是“饥饿营销”手段。读后才发现,如果说小米不就是搞“饥饿营销”,那就是只看到表面,完全忽视了很多内在一性一的关联和实质一性一的状况。小米自身的努力、成长和尊重用户、尊重国情、顺势而为的方法论等等。

首先对小米有个重新的认识是源于小米的LOGO。不得不说,小米是一个真正用心做手机的企业,小米的LOGO,MI反过来是一个“心”字,只是少了一点,意思就是让用户省一点心。

第二是用户思维,让用户有参与感,把用户当朋友:也就是小米产品的设计和运营全部给用户开放,让用户最大限度的参与到小米的经营过程中来,同广大小米工作人员一起思考,一起打闹,一起坚守,打造具有粘度极高的小米社区,也就是把用户当做朋友,因为只有做到朋友的关系,用户才会去维护你的产品,进而去推荐更多的人来认识小米,

第三是产品的一性一价比。小米不仅在手机上下大功夫,连盒子都想得很周到。小米盒子品质好到能承受得起两个胖子的体重,试问这样的包装盒你对物流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所以一个好的企业做推广有三大要素:品牌的建立、一团一队的专业素养、产品的质量。在这三点上,小米真的做的非常不错,是一个在用心做产品的企业,值得我们学习的企业!特别是产品包装这一块,我觉得我们有可学习的地方。再怎么优化,都不能忽视外包装,起码让客户收到货后第一眼的感觉是要舒服。

另外黎万强在书中强调,“产品第二,一团一队第一”的概念也是我特别认同的一点。不论是做产品设计、营销推广、亦或是售后服务,拥有专业的人才,才不会出岔子。行业经验和专业能力,是决定一个一团一队最终能否成功的基础条件。在这一点上,还是有点惭愧的,做为电商的负责人,行业经验和专业能力欠缺,不能提出些切实有效的推广方法。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一张的标题和配图都非常有意思,特别的凸显小米的个一性一特征。记得很深刻的还有一张满篇的改最后再改改的图片,一张图片就已经说明的淋一漓尽致,如何把产品做到极致?一精一益求一精一的态度,极致就是先把自己一逼一疯!就是敢于改!改!改!再改改改!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们公司的开发部做得比较好,一个产品设计也是反复修改几十次的是常事,但我们始终待客户如初恋。

最后想说做企业就像做人一样,你有心,朋友才会真心去为你传播、维护你的口碑,朋友是信任度最强的用户关系。这便是“参与感”。“参与感”虽然只有简单的三个字,但有着很大的意义,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从产品的研发到营销,企业应该始终同用户在一起,让企业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用户来参与,这样才能获得用户的认同,才会让企业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回到我们的公司,也是同一个道理,项目想要做好,用户便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只有你用心对朋友,朋友才会给你最大的回报回馈于你。现在只能回到生意最初的原点——做好产品、做好的口碑、让客户帮你去传播。用小米的话说,就是做爆款、做粉丝、做口碑。要做到像小米这样成功也许还有很长一段道路,但我始终相信,只要你有心,只要你去争取,成功一定会离你越来越近。

参与感读后感二:《参与感》读后感

(2295字)

这两天读完小米黎万强的《参与感》,感觉小米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们确实把互联网琢磨透了,他们的方法论确实走在了大部分公司前面。究其实质,小米说最重要的是“参与感”,我再给他更加通俗一点,就是“发动群众”。

除了发动群众,我们别无选择

真正给传播带来颠覆一性一变化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互联网当中的一类——社交网络。社交网络把大众媒体的“媒介-受众”二元结构彻底结构掉了,在微博丶微信上面,每个人都是受众,每个人也都是媒介,二者是一体的。所以,现在不存在以前“搞定媒体就搞定了受众”的逻辑,而是“搞定受众才能搞定受众”。

那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呢?以前用钱可以买到媒介,因为那是一门生意。现在你根本没法买通受众,一来数量太多你买不起,二来大部分人不是把广告当生意,你根本买不通。所以,你现在只能回到生意最初的原点——做好产品丶做好的口碑丶让客户帮你去传播。用小米的话说,就是做爆款丶做粉丝丶做口碑。

所以,发动群众并不是因为这方法有多先进,而是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只能这么做才有效。

品牌要人格化,做自媒体丶做互动

对自媒体概念的理解不要狭隘的理解为微博官方账号丶微信公众账号,那只是自媒体当中的一类罢了。以下这些能够对客户发声丶可以和客户对话的东西都可以算作自媒体:企业员工个人的微博微信丶论坛里代表公司的一个ID丶网店客服丶一本书(比如说《参与感》丶《转折点》)丶一个线下活动……总而言之,就是你和客户发生联系的所有触点,它都是你的自媒体阵地。

那自媒体的内容怎么做?我觉得一是“做自己”,千万别为了迎一合客户而说一些你认为客户喜欢听的话,那你最多只能是一个走量的消费品,客户买你估计十有八九是因为便宜,你是没有粉丝的。真正牛一逼一的品牌从来不谄媚消费者,当然它也不会刻意去俯视消费者,它就是做好自己,就够了。雷军做不出锤子,罗永浩也做不出小米,他们其实都是在做自己。

二是“说人话”,千万别学那些loser,动不动搞一句让人听不懂的话,以为人家听不懂就是牛一逼一文案,真正的高手都是说大白话的(推荐阅读《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如果说大众媒体是一个“剧潮丶一个“舞会”的话,你要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才能进去的话,那么社交网络就是“客厅”丶“卧室”,这里是人最放松的地方,你在这里就要用在家里的口气说话才显得对味儿。你若端着,我就无感。

三是“要互动”。就好像做一爱一一样,如果你光顾着自己爽,不考虑伴侣的感受,那你们的生活就不可能和谐。如果你光传播,对客户的反馈一爱一理不理,那你怎么让客户一爱一上你?互动,比传播更重要。愿意和你互动的,一定只是1%对你最核心的客户,对这部分人你敢怠慢吗?

发动群众3个关键点:利益明确丶动作简单丶开放创作

现在我们终于要开始发动群众了。你那么有个一性一,你让粉丝一爱一上了你,但一爱一是在心里的,你怎么把粉丝的一爱一转变成行动呢?我觉得关键就是3点:明确的利益驱动丶简单的行动动作丶带有开放一性一的创作空间。

你让人帮你做一件事儿,你总要给人一个理由,这就是利益驱动。最常见的利益驱动就是物质利益,比如说转发赢iphone5s,但这是最差的利益驱动方式,因为很多只是为了赢得5s的人会混杂在里面,他们并不是你真正的粉丝,也不会帮你做口碑传播。

比之更好的利益驱动是一精一神层面的,这也是真粉丝的驱动力,具体来说又可能分为“自我表达”丶“成就感”丶“利他”丶“趣味一性一”等。所有一精一神层面的动力都离不开社群,如果没有听众,就没有传播动力。

满足了这些驱动力以后,群众运动的基础有了,那么要叫大家做什么呢?越简单明确越好。我们有时候经常会这么说,“你帮我介绍给需要的朋友哈”,对方因为对你已经很认可了,通常都不会拒绝,而且可能还表现的非常积极,于是宾主双方都满意的握手再见,然后就此没有下文。一个成功的能够带来转化的行动应该是这样的:“您能帮我把这个图文链接转发到朋友圈吗?这段介绍文字我也写好了,里面有我的联系方式,你直接粘贴过去就成。”这时候人家肯定觉得举手之劳,顺水人情不送白不送。

最后也是最高境界的,就是把传播素材做成带有开放一性一的丶能够让大家发挥创意空间的素材。比如说今年特别火的“一妈一一妈一再打我一次”,之前的“凡客体”,小米的吉祥物“米兔”,这些素材都带有开放一性一,用户可以在素材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变成自己的作品,这种传播的驱动力就更大了。

用产品驱动营销,四两拨千斤

前面说的基本上还是通过内容丶活动丶创意来驱动营销,这是比较传统的思路,成本也比较高。还有一种思路是在设计产品的时候直接考虑到营销,这样的营销往往可以以极低的成本获得非常爆炸一性一的效果。今年有两个一一夜爆红的应用,魔漫相机和脸萌,他们都是在设计产品的时候融入了社交分享机制,于是一下就火了,形成了链式反应。

小米曾经做过一个“我的手机编年史”的网页端应用,你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用过的所有手机,然后生成一张图片,然后你可以直接分享到社交网络。这个应用我当时也玩过,确实很有意思。

参与感读后感三:《参与感》读后感

(1115字)

关于读完参与感,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思维方式的改变,敢于尝试新的方式,敢于突破固有的思维模一式。我感觉抓住商业发展是规律,80年代是靠产品,90年代是靠品牌, 00年代是靠口碑,但是后面一定是靠参与。按用户的想法来制定产品,通过用户的口碑制造品牌,一切围绕用户出发。

关于参与感读后感的几个层面如下:

先说内容。对于小米手机而言,写的每一条微博、编辑的每一条微信图文、策划每一次活动、每一个产品广告、每一场产品发布会甚至每一页ppT,都是在社交网络以及其他社会化媒体传播的内容。最为重要的是,产品即营销,小米手机推出的每一款爆品是最为核心的内容,是网友口碑相传的主体。

再说渠道。对于书中所说的吸引粉丝,构建粉丝一团一,在社交网络上做自媒体,其实还是自建传播的渠道。在粉丝一团一营销模一式出现之前,几乎所有的媒介都是要购买的,无论你是做电视广告,还是报刊广告。但是,小米手机有了粉丝一团一以后,可以不用花一分钱,粉丝就替它口口相传做营销。这也就是为什么黎万强所说的,创业公司不要做广告,而要做自媒体营销。截止到2014年6月,小米论坛有2000万用户,Q一Q空间有3000万用户,微博和微信用户都超过600万。小米手机在这4年的发展过程中,正是充分利用了社会化媒体的运营红利,积累了大量粉丝,相当于自己在互联网里建立了口碑传播的渠道和通路。

最后说一下“触发机制”。对于传统的广告而言,一操一作方式简单粗一暴,只要把广告在媒介上播放出来就行了。而对于粉丝一团一营销,则需要在内容和渠道之间产生“化学反应”,需要调动粉丝的积极一性一,激发他们替你做传播。这个触发机制,其实就是黎万强讲的“参与感”,通过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一性一,发动营销的“人民战争”,这就是三三法则的三个战术。

开放参与节点是指通过小米论坛和社交网络平台,让粉丝的声音和需求得到表达,最终表现到产品的更新上,让用户真正有参与其中的感觉。

设计互动方式是指,无论是做产品还是内容传播,最关键的不是让人觉得的东西有多牛一逼一,而是让参与的用户感觉自己很牛一逼一,激发他们参与进来,并通过种一子用户的分享,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这里设计的互动方式,其实就是设计的分享的“触发机制”,是粉丝一团一营销和社会化营销的核心所在。

而扩散口碑事件,则是一种营销战术。通过扩散口碑事件,就是通过把一些小圈子里的好玩的内容,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甚至再创造,变成一个众人参与的“大事件”,也就是黎万强说的天天上头条。

除了这个三三法则以外,这本书还有一个观点值得大家思索,就是小米的品牌观。对于传统企业而言,做品牌的顺序一般都是,先砸知名度,再做美誉度,最后再维护忠诚度。而对于小米等互联网品牌而言,则是先做忠诚度,等通过口碑传播达到一定量级以后,再做知名度。

《参与感》读后感800字


本书以参与感为主题,讲述了小米公司在产品篇、品牌篇、新媒体篇、服务篇、设计篇如何践行参与感三三法则的。

参与感三三法则: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三个战术----开放参与环节、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

小米创始人雷军在2008年提出了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互联网七字诀。专注和极致,是产品目标;快,是行动准则;而口碑,则是整个互联网的核心。

口碑是一种主动式的口口相传,而到新媒体,就是点赞和转发。人们常说品牌的口碑最重要,重要不是你的品牌好不好,而是你的口碑是什么?小米的口碑是性价比高。这是大家能亲身感受到的,大家提起小米产品时用得更多的一个词。以前便宜等于没价值感,小米重塑新的价值观,便宜也有价值感,甚至是超值感。小米内部用专注、极致、快成就了小米的口碑:信价比高。

同样,一个企业想拥有好的口碑,好产品就是口碑的发动机,是所有基础的基础。产品为中心,产品品质是1,品牌营销都是它身后的0,没有前者全无意义。服务是也一样,用户是谁,你解决了用户那些痛点,你解决痛点的这些服务质量(含技术质量)是否稳定可靠,都是服务业需要深耕的。

小米成功的独到之处就是与用户做朋友,让用户成为粉丝,让粉丝参与产品开发,让粉丝称为专家,这相比其他制造商而言都是很难得的地方。

其实,站在经营方的角度,参与感,是形成一个可以让用户感知到温度的经营思维,毕竟对于任何一个公司来说,敢于放下公司的根多常规的理念和观划,包括产品和营销高层的规划,真正让用户与到产品当中,是非常困难,因为用户的需求很多是不可描述和不可控的,但是小米把用户的需求进行了引导和疏导,真正让用户为小米的产品提供了非常不错的需求和指引,从某个面来说,小米前期的50万用户等同于小米的产品经理,反而小米的相关团队变成了执行者,形成了一个可以让用户感知到温度的经营思维,通过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挖掘,找到了让用户感知到温度的产品和服务,营造了对应的仪式感,从而成就了今天的小米。

《参与感》读后感:时势造英雄


时势造英雄

——《参与感》读后感

我在读完《参与感》这本书后半个月决定开始写这篇读后感,一方面让我对书中内容有更多的理解,另一方面我想通过我,可以让更多人看到这本书,有助于给年轻人一个新视角新思路,这就是我写它的初衷。书看得不算快,七个章节一共看了半个月,这是我故意为之。我不想只是像看小说一样飞快看完换下一本,也不想像看教科书一样看一部分忘一部分,每个章节看完以后我都会给自己一点点时间去找实例,这不仅让我能够深刻记忆,更让我不止是个看书的人,而是个观察生活的人。

诚然,《参与感》这本书是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先生在2014年所著,书中描绘了一个近乎理想化的小米公司:它有经验丰富又富有理想的创始人团队,它的员工都是它产品的粉丝,它有扁平化的公司组织结构和快速的反应决策机制,甚至还有十分人性化的办公室和发布会。我在2017年年末的时候看完,存在三年的时间差,我买这本书看的时候有朋友跟我说:现在时代发展和变化那么迅速,三年时间小米公司说不定早就已经不这样运作公司了,而且市场也不欢迎同样的玩家现在入局。他说得不无道理,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分析一个公司的发家史和运作规则,从来就不是为了模仿他,难道说去网购一本马云发家史就可以创立另一个阿里巴巴嘛?显然不是。另外存在时间差可以让我以一个后来者的视角进行研究和分析,如果在当年就阅读这本书的话,说不定我也会觉得黎先生在吹牛画饼吧。在我看来,读书是为了让你多拥有一个视角来看问题,我们平常了解一个公司只能从公司的外部了解,例如它的股票价格、主营业务、季度年度财报等等,而这种以第一人称写的回忆录式的书可以让我们有另外一个视角来观察小米。

言归正传,这本《参与感》共有七个章节,分为参与感篇、产品篇、品牌篇、新媒体篇、服务篇、设计篇和作者笔记。由小米科技董事长兼CEO雷军作序,序言中雷军高度评价了这本书,称这本书的质量"超出我的估计,阿黎做得很棒",吹捧的成分有一些,但能让雷军这样骄傲的人竖大拇指推荐,这也让我愈发有浓厚的兴趣读下去。接下来的时间我并不打算挨个章节去解读,因为我不是经管类专业,无法做专业上的解读,更没法以一个创业者的目光来解剖它,我能做的就是以一个探险家的视角,把我能看到的东西告诉你。初翻目录,跟之前看过的几本关于公司发展的书,大多是属于历史书式的编年体,从某某年到某某年是一个阶段,然后用纪实的文笔来写,让读者就像看历史书一样从公司团队创立到某一个阶段,除非公司极富传奇故事性,不然这样看不了一半就没有足够吸引力了。本书的作者采用的是层累式,就好像一个蛋糕,你最想吃的放在最外面,可以最优先吃到。

说回到书中,第一个章节叫参与感篇。当我们从内部了解一家公司时,最想要了解的是这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价值观,没错!作者就把这个首先推到了我们的面前:参与感。通读本书就知道参与感是小米公司所有组织形式的基础,也是一切力量的源泉,在外界看来,小米公司是玩粉丝经济,可是并不清楚小米是怎样玩好粉丝经济的,答案就是——参与感。简单的说就是让用户和粉丝有一种参与到产品设计→研发→测试→发布的各个环节,甚至让粉丝进入公司成为员工,让用户感同身受的参与到手机生产销售的各个方面,拥有主人翁感觉。这些在传统公司看来简直是疯了,让客户设计产品,他们懂什么叫设计嘛?让用户参与测试,他们懂那些参数背后的意义嘛?让用户参与发布会,他们清楚发布会流程嘛?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绝大多数用户对这些一个都不懂,但是产品做出来是为了获得他们的认同,谁能比他们更了解自己呢,就算他们无法代表整个用户群体,也能代表跟他们类似的小群体,这些粉丝用户又能够通过自己的圈子进行"感染",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同感,这个公司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小米科技这家公司令人惊讶的不只是他们能让用户参与到产品各个环节,而且还是让员工有参与感,或者说被尊重感!尊重,说起来好像挺简单,但是真正要做起来非常难,在中国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形势一边倒向资方市场,员工的地位得不到认可和尊重,不管在于日常业务反馈、工作环境以及薪资酬劳都处于相当低水平条件,这样的情况会导致更多畸形结果,比如上传下达的战略策略无法实施,员工只想做好份内的事情,拿好这个月的工资,他们不会想要改变现状;再比如公司内部怨声载道,甚至离心离德,员工们想要更舒适的工作环境和更合理的工作休息搭配,而上层管理人员无从得知,或者不予理会。在这个层面上很多老板会问为自己辩驳"我也想对员工好,可是钱从哪里来?".这的确是个很实际的问题,但是如果公司真的获得比上一年更高的收入,会把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提高员工工作环境并且使用更科学的工作休息制度嘛?答案在大家心中,终究根源还是因为在传统企业里员工的地位较低,老板可能会投一大笔钱给代工厂更新流水线,也有可能投更大一笔钱买一项技术,却不会想到员工本身。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小米科技可以做到这些,从而实现商业奇迹呢?

这就不得不提小米这家公司的独特性,它存在两种不同的独特性,一方面它跟传统企业相比,关于新兴互联网公司跟传统企业公司的差别,这个就不用多解释,各方面都不太一样;而另一方面小米跟其他同类互联网公司也有极大差别,首先早期的小米不像一个公司,它不生产产品,也不卖东西,更像是一个爱好者聚集形成的组织,活跃在各大手机论坛里,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分享刚刚做好的新系统,然后你一言我一语继续改进系统,大家在一起玩手机玩系统。

其次早期小米并没有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变现赚钱上,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小米的教父级人物雷军了,雷军28岁就担任金山公司总经理,一手将金山推向高峰,此后又进入投资界,成为非常著名的天使投资人。在投资界有一句看似玩笑话的真理:投资人不管你月活日活,你首先得活!在创立小米之前雷军早已经是功成名就,腰缠万贯了,此时的雷军召集身边的伙伴一起创业,目标不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是想创新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最后实现自己对于未来的探索,这样的创始人团队就已经跟市面上绝大多数创业公司完全不一样了,他们见多识广,目光长远,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能够有更强的号召力拿到更多的融资。在雷军的努力和带领下,小米可以在没有高业绩支持的早期依然按照既定战略沉淀用户,不断投入到产品研发和测试中去,可以发挥极客精神做到极致,而不至于急于变现生存。

第三就是小米"以人为本"的公司理念,在网上有非常多描述小米公司核心价值观的说法,我觉得"以人为本"这个说法最具有代表性。对用户,小米充分尊重用户的建议和想法,通过跟用户在论坛上交流和互动,吸取接纳意见,然后更新系统后继续这样循环,不仅让产品日趋优化,还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粉丝用户;对员工,小米足够信任员工,在小米之家里员工可以自己商议装扮店面,也可以举办小活动,赠送小礼品,可以向主管部门提交优化建议,连绝大多数公司不重视的客服部门,小米都会拨专项资金给他们装扮办公区。书中有一句话诠释了这么做的根本原因,那就是"把员工当客户,员工才会把用户当朋友",我深以为然。多少年来人力部门苦恼如何让员工安心工作,为公司奉献的难题就这样不攻自破了,新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接收海量信息,心思变得十分活络和自由,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人心,就像上古时期治理洪水一样,因势利导比围追堵截要有效。小米用实践证明当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发挥员工的个人主观能动性可以发挥更大的能量,用一个职场热词:自我燃烧。

第四那就是《参与感》这本书里反复提到的一个观点和理念:小米卖的不是产品,而是服务,服务从产品卖出那一刻才真正开始。不光在传统企业,在大量新兴互联网企业的目标是卖出产品,之后产品和公司再无关联,至于客服部门仅仅是用户和公司之间的防火墙罢了。而在小米提出这个新理念后,产生了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令其他公司大呼看不懂,比如客服人员的高薪酬和优美的工作环境,比如线下体验店小米之家的功能更多在于售后和体验,销售的大部分都是线上,再比如每年一次的"米粉节"等等为粉丝定制的活动,这都是在产品卖出后继续维持与用户关系的招数,让小米用户有一种真正的体验式消费和参与式消费,更让粉丝们"一日为米粉,终身为米粉".

接下来我想单拎出一个章节来说一下,新媒体篇。如果说之前说的四个方面是英雄造时势,那么新媒体就是时势造英雄,后面的这个时势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标志就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大约就在十年前,第一批经典智能手机出现;五年前已经几乎人手一台智能手机。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节点,他可以生产信息,传递信息以及处理信息,新媒体的代表是微信、微博以及QQ空间,他们在萌生之初都是不被传统行业所理解的,而现在却不得不放下身段来融入了,这就是时代的力量。之所以要单独谈新媒体,因为这是上一个商业时代不曾有过的产物,没有前车之鉴,就算是互联网企业也不敢说自己已经吃透新媒体的玩法,所以这是一条新的起跑线,同时对于传统企业的冲击也最大。在许多年前很多传统大企业做广告的方式是广撒网,军备竞赛动辄几亿几十亿的广告费铺出去,目标就是让全国大部分地方都可以知道我的产品叫什么;而现在有了移动互联网,广告费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不要让别人觉得你在打广告,乍听起来这很矛盾,我的确是在做广告,而又要让别人觉得我不是在做广告,这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哇?这很简单,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经济还有一个别名,叫做分享经济。相比起直来直去的广告,人们更容易接受从别人那分享过来的东西,这可以让他们在挑选产品的时候省下不少时间,所以做新媒体时期的广告,要把自己当作一个用户,一个使用过公司生产的产品的资深用户。而其他的什么造势和借势营销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办法,都是换汤不换药罢了。

前几年兴起了一股叫"互联网转型"的风潮,一度引发草木皆兵般的恐慌,对于互联网如星火燎原一般席卷全国,大佬们开始坐立不安,力图主动求变,而不是坐以待毙。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互联网企业表面光鲜,在不为人知的背后承受的压力却是传统企业无法想象的,大家都知道传统企业打拼不容易,但是一旦从众多企业堆中脱颖而出,那么行业老大的位置几乎是不可撼动的,就像金字塔型的结构,行业领先者死死压制住后来的人,每一个要突破现有等级的公司都得挨个超越;而到了互联网行业,变成了仙人球型的结构,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位置又冒出一根刺,它不需要跟行业打招呼就可以噌噌噌完成资源和资本积累,而他们的估值蹿升速度只能用令人震惊来形容,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互联网巨无霸们都是在五六年之间就迅速完成对行业大佬的逆袭的,而且随着资本越来越充足,这个速度会越来越快,可以说互联网的头头们随时要提防人群中冒出一个家伙,扬言要超越他。而在传统行业想要超过一个等级的公司,付出的时间和努力可想而知,当行业大佬听到一个年轻人想要超越自己的时候,他只会轻描淡写的说"等你小子在这个行业混够十年再来说这句话".诚然时代在进步,公司结构和人员需要进化,但并不能生搬硬套最后丢了自己立足的本钱。

到我看完这本书后,小米科技公司的商业模式的确让我耳目一新,天时地利人和促成了小米创业不到五年就跻身中国互联网前列的商业奇迹。在2017年小米科技也发生了一系列转型,关注小米的朋友们肯定知道小米除了做手机以外,还扩展了以小米手机为基点的一系列生态链,例如路由器和电视等等,现在小米已经把重心从手机渐渐过渡到整个生态链的打造上,更让小米上下感到振奋的是,"便宜好用"的标签也已经从小米手机扩大到整个小米品牌。后来的创业者也许不会像小米这样顺利,也许不会有像小米这样大的影响力,也许到达不了小米现在的高度,但是向书中的小米和现实的小米学习,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成功。

细节营销读后感(集锦3篇)


作品的流畅语言,使人深入其中不断回味。我们撰写读后感的过程,也是再次回忆、思考、梳理的过程,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特别为你收集的“细节营销读后感”,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细节营销读后感 篇1

近期学习了柏唯良教授的《细节营销》,此书生动活泼的写作风格,可以当小说读,但绝不是一笑了之,笑完让人深思,笑完让你开窍。良药未必要苦口,包上糖衣并不影响药效。我觉得,正儿八经的道理,可以用非正经的方式讲述,亦庄亦谐,便于理解和记忆。

细节营销,就是指企业营销工作的每一细节设身处地为消费者着想,借以最大限度满足其物质和精神需求的营销工作。在《细节营销》中,他这样描述营销之道:营销之道,即是通过客户的眼睛看世界,从客户的角度看问题。在书中,他也多次提起这条原则。但的确,从客户的角度看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多半是做不到的,做不到是常态,做到是例外。公司口口声声以客户为导向,说得热闹漂亮,横幅标语高高挂,使命愿景众口夸,客户为先,客户为上。然而,说归说,做归做,日子照常过。教授在书中列举了一个身边的例子,荷兰的银行列有中午时间不予办理的费力耗时的业务清单。当时他也以为,那是因为中午比较忙的缘故。谁知,出纳给他的答案却是中午我们有的出纳出去吃饭了。这就是营销中常常出现的问题。你和你的客户完全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那么你就很难见其所见,于是站在客户的角度看问题也就成了现代公司营销战略中的最大障碍。

对于企业如何学习和客户感同身受,他提出了6种具体办法,它们是:

1.看清现实: 看清现实,说来简单做起来难,我们很多领导只专注与自己的产品,只知道自己产品的诸多优点。从来不去了解竞争对手的产品优缺点,也很少成立专门的竞争对手产品研究小组,所以很容易别自己产品蒙蔽双眼。办公室应把竞争对手的产品和自己的产品摆放一起,随时了解对手的产品,这才叫看清现实。

2.找离你而去的客户谈话,找客户丢失的原因:如果哪天我们上班,发现电脑桌上电脑不见了,当然大家第一反应应该是报案,叫保安。然后保安会到你那办公室调查原因,比如问你最后一次看到电脑是什么时候,窗户有没有关等。然后保安会向全体员工发邮件,提醒大家要小心,去吃中午饭时也要锁门,等等。也许,从此以后,公司还会出一条新规定,所有的电脑都必须要链子栓好。但是当我们的客户在你这里买了一次货以后,第二次去了别人家买,或者是以后再也不来买了。我们有没有重视过,有没有组织安排分析客户不来的原因。我们的答案是很少有。实际上这样的客户流失造成的损失远比电脑失窃的损失要严重的多。因此,需要经常重视离去的客户的统计,并时常去倾听他们怎么跟你说,找出他们离你而去的原因。不高兴的客户不会我们觉得心头暖热,但是他们会让我们知道很多东西。

3.至少一部分销售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甚至首席执行官来自客户:正如中国的一句古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多时候,我们竞争对手对我们自己的弱点分析要比我们自己分析的更透彻,竞争对手自己一些好的经验我们也是很难搬过来,予以实践。所有我们应该学会善于从我们的客户中招贤纳士。

4.让你的客户帮你管理:实际上最了解你的客户的专家是客户自己。做任何的产品定位和开发,要学会利用客户来评估,让客户从他们的自身的角度和专业来评估。比如张总一直在强度,有些产品我们介入市场之前,大家都觉得很复杂,难度大。但实际上所有的产品,不管多复杂,关键是能实现满足客户的使用就可以了。这就需要客户对一些使用性能的基本要求从另一方面来重新诠释了。

5.做你自己的客户:有时候自己一直以为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公司流程,实际上的操作与理论上的操作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的。比如,你打个电话给你自己公司的服务热线求助,质量异议投诉反馈等等,看他们如何处理,感受一下他们是怎么折磨客户的。有或者我们假设(模拟)自己从公司签订了一个订单,看从合同签订到合同执行,最后结束合同,所有流程自己站在客户的角度,让他们服务一遍,看还有哪些不满意和需要提高的。

6.做你竞争对手的客户。自己可以和竞争对手合作,看看他们做事的方式有何不同,再想想为什么。接受竞争对手的服务,这样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客户的视角,并且可以借鉴竞争对手的做法。如果他们的做法行之无效,你也不会失去什么,如果他们的做法行之有效,你的印钞机就会运转的更好。

另外一方面,柏教授在《细节营销》中特别强调着眼于细微之处的营销,我的理解是,魔鬼和上帝都在细节中,细节体现深度。常人是肉眼,往往见表不见里,见近不见远,局限于常识,只能叫看懂;专家是慧眼,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变化、因果关系,这叫看透。世界不复杂,是我们看复杂了;事情不复杂,是我们弄复杂了。大道至简,最深奥的道理寓于最平常的生活中,最复杂的事情是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的。如果我们学会用哲学的眼光看问题,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规律,弄清事物之间的联系,就能纲举目张,一通百通,观察事物的结构就能明白许多事情。

细节营销是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上的转变。精细化是一种意识,是一种观念,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细节营销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四大转变,随意化到规范化的转变,经验型到科学型的转变,外延式到内涵式转变,粗放式到精细化转变。细节营销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了不只是停留在一些原则上,细节营销的规范应遵循的步骤是:

(1)研究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及收集目标消费者的意见及建议;

(2)研究有关个案,总结共同的细节问题;

(3)制定让消费者满意的细节标准;

(4)在营销实战中检验和不断完善这些标准;

(5)企业管理者明确相应监督机制。

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市场营销中,重视细节营销的作用,并把其5个步骤付诸于行动,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规范我们的流程,完善我们的细节,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细节营销读后感 篇2

室雅何须大,书好不在厚。

帮助你的客户,让他们的生活更方便、更舒适,体验“消费”进而购买“产品”,将市场营销工具(4P)转化成客户体验(4C)。

要超越技术创新,还要进行市场营销的创新,要创造鼓励营销经理敢于和勇于尝试新方法,犯错是安全的,是必需的。营销只有通过尝试各种不同的方法、犯不同的错误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你的产品离开工厂后情况如何呢?去做研发。整合市场营销的4P和4C,寻找新点子、尝试新方法,特别是打破市场营销4个P的隔膜,融会贯通的那些新点子、新方法。

发现、测试、完善。在市场营销中,没有一个道理永远是正确的。一个优秀的市场营销经理应是一个冷静实干、不断试验的科学家。“信而行之,胜于不信而不行之”。提高成功的概率,赢面有利于你就不危险。

一家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它的客户。通过客户的眼睛看世界、从客户的角度看问题,设身处地、感同身受,体会客户的痛苦和消费经历。从客户角度看问题的6种办法:看清现实;找离你而去的前客户谈谈;至少一部分销售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甚至新首席执行官应来自客户;让你的客户帮你管理;做一做你自己的客户;也做做你竞争对手的客户。

公司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双赢是很好,但到底你赢多少,我赢多少呢?让你的客户足够满意,确保他不去找你的竞争对手就好了。在此基础上增加的每一分满意度都应该伴随着价格的增长,也就是你的利润的增长。

人人都有的“讨厌失去症”(“讨厌失去”的倾向强于“讨厌风险”的倾向),告诉潜在的客户如果他不买会失去什么。推出新产品,实则是在请客户冒险,因为人们在避免损失时是愿意冒险的,所以你不要告诉他买了你的东西会得到些什么,要告诉他若不买你的东西会失去些什么。

如果你要利用人的贪婪、恐惧、欲望等情感,希望客户做出非理性而不是理性的决策时,那么你要先分散他的注意力,让他不能集中精神思考。记住,赌场从来不放很舒缓的钢琴曲。

小恩小惠引出大恩大惠。施与小恩惠,犹如做了份投资,投资于他和你的关系。鉴于人人恨失,他害怕不给你恩惠会失去已做的关系投资,所以就顺下去给你大恩惠了。

工厂的职责是创造优质产品,市场营销的职责是创造优质的客户。公司必须确定并衡量客户质量,市场营销经理的报酬还应该取决于他们在维护和提高客户质量方面的表现。随着产品日益同质化、商品化、普通化,公司的竞争优势将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客户质量的差异。客户质量就是成本优势,就是品牌。

不了解竞争对手的客户,就无法了解自己的客户。不要只是阅读有关客户的资料,直接去寻访客户,眼见为实。

市场营销的职责就是要管理好五力(波特五力模型):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如果买方有机会将你的钱弄到他自己的腰包,他是不会错过这个机会的。如果供应商有机会将你的钱弄到他自己的腰包,他也是不会错过这个机会的。你若不能控制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你就赚不了钱。

竞争并不发生在行业层面,而是发生在细分市场层面。创造一个只属于自己、有着大量优质客户的细分市场。利基市场虽小,但边界清晰,洞里乾坤。界定细分市场时,大小应相宜,不求更好,但求不同,自立门户,自创山头。随着你逐步长大,界定的市场也要相应扩大,或者复制已有市场,扩大规模。在10%的细分市场上占稳100%的市场份额,而不是贪多嚼不烂,在100%的大市场上只占10%的份额。新产品的研发是好事,但是新市场的研发更好;失去好客户是坏事,扔掉坏客户是好事。

贿赂是价格竞争的另一种形式而已,价格竞争既不会带来爱和忠诚也不会带来财富。你的最好的客户应该对你的产品和服务更感兴趣,而不是你提供的贿赂。

如果客户流失率降低一半,客户生命周期就延长一倍,客户为公司带来的利润就增加一倍,公司价值也就翻一番。

服务差、产品差、价格高会把客户赶跑,但也不要忘了惰性也会使客户成为前客户。很多客户不再和我们做生意了,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他们就是忘了我们的存在了。提醒客户你的存在。

设计高黏度的客户关系。一家公司可以考虑在给客户提供主要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之上提供其他的附属产品和服务,倒不是为了增加销售收入,而是提高客户转换供应商的成本和复杂度。

离婚的不愉快蒙蔽了你的眼睛,你忘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这个客户曾经是个优质客户,他是真心爱你才不断提意见希望你能改进,结果你无动于衷,他最后不得不狠心离开,跟你永远再见。

细节营销读后感 篇3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细节营销》读后感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最近阅读了《细节营销》一书,感觉还有不少较为新颖的观点和一些看法,尤其是较为系统的分析了营销中关于研发、客户、市场和渠道的特性,其中很多观点和亮点值得深思和借鉴。

这里的研发,指的是产品策略和营销策略,说白了,也就是国家的政策研究办公室,是整个业务体系的指挥中枢,所以,我们这里需要的是专家,是对行业、地域、政治经济等等都应该有一定敏感性和前瞻性的大内高手。书中也鲜明的提出,一个公司至少有几个真正的营销经理,我们可以对号入座的去想想,究竟谁是真正的营销经理?更重要的是如何才能培养出几个营销专家?另外关于产品,应该是先经过调研和分析,制定整个公司的产品规划,接下来才是在这个大规划的前提下,根据每个区域、每个细分市场的产品规划,这样才能保证产品规划的通畅性和一致性,同时也能兼顾不同特性市场的互补性。而现状往往是各区域报自己的产品规划,然后汇总审批,精编成总的产品规划,这样的产品规划我觉得是“被规划”,这样的规划产品和配置表现乱是正常的,不乱才是不正常的。研发是做好市场的根基所在,这点是非常明确的。

其次,此书对于客户做了较细致的阐述,客户的分类,客户关系的管理以及开拓开户的方法,因大同小异,就不在啰嗦,但关于客户的流失率和客户导向,作者确实有较为深刻的剖析。客户的流失,往往是隐形的,不被重视的,有个较为经典的例子:如果你去上班,发现桌上电脑不见了,我想你肯定会叫保安。保安会到你办公室调查,最后一次什么时间看见电脑?门有没有锁?贼是从窗户进来的还是别的什么地方进来的?接下来,公司会向全体员工发电邮,提醒大家要小心,去吃中午饭时也要锁门,等等。但是如果一个客户离开了会怎么样呢?谁又去叫保安了呢?谁去报警了呢?谁会电邮给全体员工呢?从而,我们再想想,对于一个离开我们愤怒的客户发来的投诉信,我们又给予了几份关注呢?客户的流失是有一定传染性的,客户流失率降低一半,公司价值增长一番,这个具体数据我不知道对不,但我觉得降低客户流失率肯定是提升业绩的一个强有力的保证。

关于市场,最主要的是对市场的分类和管理,尤其是我们现在负责的.海外市场,每个区域都有很多国家,每个国家与国家都大相径庭,一刀切的策略和措施肯定有不合适之处,但每个市场都有一个针对的政策,从目前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说,也不现实。这样,如何能把区域内所负责的国家分类,显得就很重要了,从产品,政策,地域,生产能力等等纬度,将市场分成相应的几类,制定差异化的销售政策,投入相应的资源。书中有句非常经典的话:竞争并不发生在行业层面,而是在于细分市场层面。同样的市场,同质化的产品,谁管理的更科学,谁得到的份额就越多。

营销中关键的一环,也就是4p中的place,也就是渠道。海外市场渠道尤为关键,我们的一个国家经理往往一个人负责一个国家,或者好几个国家,凭自己的实力和能力,对区域内的每一个客户都做到了如指掌还有一定难度,所以要充分有效发挥渠道的重要性,做到为我所用。如何在一个国家选到合适的经销商,什么样的经销商是适合我们的经销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首先回顾我们的渠道政策,评估我们的渠道实力,找出既能认可宇通文化,又有较强业务能力的经销商。另外选经销商时,不应拘泥于大和强,匹配才是最合适的,其实也就是通俗讲的门当户对。

以上,是我读此书后对工作的一些想法,仅此而已。

精力管理手册读后感(3)篇


精力管理手册读后感 第(1)篇

总结一下:

如何恢复精力,里面有一些方法可以用。

 比如短时充电类,短暂的休息可以补充体力。睡前喝咖啡,睡半个小时左右,睡醒以后精力满满,这个确实有理论根据。

书中一个重要的观点:

精力,不单单只有精神状态!

精力,是一个复合概念,它包括四个部分:体能、情绪、思维和意志。

很多时候我们在打拼在努力的时候精力真的是重要的一方面。


让我们心动也能行动起来,不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最近接触了复盘这个概念,经常听说。

我觉得复盘真的很重要。

人不只是有闷头往前走,也要回头看看自己走的路对不对。

在岔路口的时候更要静下来想一想往哪条路走。


张萌 人生七问第一问 你对现在的状况是令人满意,还是感到一团糟?第二问 为什么你对现状很满意?第三问 你对自己的现状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第四问 你要如何改变当前的处境?第五问 你开始积累社会资本和人脉资源来实现目标了吗?第六问 你现在有没有过着一种平衡的生活?第七问 你敢于对自己说真话,真诚的面对自己吗?

准备好回答上面这七个问题了吗?

精力管理手册读后感 第(2)篇

希望大家通过精力管理知识的学习,能从关注精力出发,了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睡、如何吃、如何运动、如何休息、如何拥有正面和积极的思维模式、如何解决情绪不良的问题。最后你会理解,人与人在以下这三点上差别极大。第一,学习是任何能力形成的基础。你可以通过学习五环法,把任何学习的过程都拆解成这五环法,按照步骤进行。第二,5G时代的“硬本领”需求。如何做一个产品人、运营人和营销人,你是否对每一点都有细致的了解?是否能够在5G时代把握机会?n第三,人生模式系统。怎么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以及了解你与他人之间的关系。n张萌“财富金三角”模型n希望你通过这三条体系,建构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套模式是基于你的价值观,基于你的人格属性,同时也基于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而形成的。希望你通过学习精力管理,助力自我升级。

精力管理手册读后感 第(3)篇

喜欢作者,强烈推荐。学以致用,以人为师。精力恢复主要是:进食,呼吸,睡眠n1.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促进身体修复。2.吸收循环、排毒循环和消化循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有七大类,分别是糖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维生素、水、无机盐(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纤维素)n3.越是优秀的人越重视运动。其实有很多种方式都可以帮助你完成间歇性训练,比如短跑、爬楼梯、骑自行车或动感单车,甚至是举哑铃。保持运动状态是每一个人都要做的事情。4.正确的休息排除压力。睡永远大于吃,吃大于其他方式。吃坚果等补充能量。喝咖啡和茶。好睡眠养成好体能。养成运动的习惯。好音乐带来好心情。找喜欢的人聊天。给自己敷面膜放松。增加有氧训练,例如走路。保持身体的节律不被打乱。

《朗读手册》读后感1000字


《黑色皮革手册》读后感1000字


这个双休日,除了周六上午陪娃上游泳课,下午带她去参加同学的生日趴,周日下午又陪她去上声乐课以外,剩下的时间,除去自己在家收拾整理换季衣服,洗衣服等家务活外,我主要的时间就全部用来捧读最近新入的小说《黑色皮革手册》了。

怎么说呢,松本清张的小说,确实从故事情节设计上,很抓人,只要一拿起来看进去,就让人无法放下。随着情节的展开,让读者总是有种边看边猜测,边随着主人公的内心活动而去揣摩猜测里面各个人物关系的背后真实链接。可以说,的确是部很经典的作品。

透过主人公原口元子的切身经历,把人性的贪婪与欲望描写刻画的如此入目三分,透过元子的眼睛和经历,又把她身边为了各自私利而投机钻营的各种人物嘴脸刻画的如此栩栩如生,确实给我们呈现出了日本东京这个大都市下,表面喧嚣繁华背后的肮脏与不堪。其实,松本清张对日本社会最深层的问题看得如此之深刻,让人读来陷入深深的思考,社会的顽疾,不是一个时代就能根除的,人心的私欲也不是一个年代能够扫除的。故事虽然都发生在上个世纪,但是放到眼下,同样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元子自身,是个私利欲望很强的女人,她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本不属于自己的钱财,用来报复社会,报复她的同事,这本身就是性格扭曲的人,在她拿着不义之财自己开店的同时,眼睛又同时盯着更大的生意,为了保护自己的堡垒,不惜采取更狠毒的手段打击她的潜在竞争对手,通过敲诈勒索那些禁不起税务稽查的医务从业者,从而达到她自己的个人私欲,可以说,她的智商足够高,她的胆量也足够大,但是最最让人感到讽刺的是,她当年因为自己的不良犯罪行为导致的同事的牵连,最终都又回报到了她自己身上。其实想来确实如此,多行不义必自毙。很多时候,不能太高估自己的智商和判断,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偶尔出手,可以成功,但未必次次出手,都能如愿。

最后,她自己终于得到了迟来的报应和惩罚。人财两空,甚至连性命都很可能丢掉。这就是最大的讽刺之所在。

社会都有阴暗面,但是单凭一己之力,仅凭自己的那点小心思和小智商去投机钻营,巧取豪夺,这个社会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纵容这样的小丑肆意横行。因为在违法犯罪的背后,还有一张更大的网,让你无从逃脱。暗黑势力远比自己的想象还要强大的多,大环境本就不干净,更何况凭一己之力去跟背后的整个黑暗的利益链条去硬磕?这无异于以卵击石,最后自己身败名裂,覆水难收。

缘起就不单纯,发家致富的本金本就不干净,对金钱的欲望压过了正常的理智,人会变得疯狂而不自知,这就是元子自身的悲剧之所在。正所谓小说封面的那句点睛之句:野心成就了我,也毁灭了我。

我说:自作孽,不可活。

文案训练手册读后感800字(3)篇


全面、实用且可操作性较好的一本书,完全对得起书名“训练手册”四字。读了些书,有个很大的感触是,国外很多成功/大卖的书籍都是把我们本来觉得凭感觉的事情,给归纳、细化和量化了 并因此能够变得实用和更易评判,比如此书,又比如前阵子看过的《清醒思考的艺术》。同时,书中有很多观点,对我来说确实是新颖的,并且读完之后非常认同的,比如公理2“一个广告里的所有元素,首先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而存在——使读者阅读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仅此而已。”在这一点上,标题党做的是非常成功的,这种随随便便10万加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充斥朋友圈……n公理3“广告中第一句话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让读者阅读第二句话。”而在这一点上,标题党文章就不怎么成功了吧?n同时,其中罗列了十个平面元素、23个文案元素、31条心里诱因等等,直接将理论落地为可直接操作的执行手册。在此之外,了解了文案写作者的套路,我们也能够在作为受众接收广告的时候,避免自己被广告牵着鼻子走,而买买买了一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吧?nn最后要说的是,对于快速发展的广告和文案行业,这本书毕竟已经有些年代(版权页显示源自2007年英文版),同时书中更多的写的是直邮广告和型录,因此读完之后如何跟当前发展实际对接而不是生搬硬套贻笑大方,值得探索和思考。这是一本好书,我读完受益匪浅。何以证明?我在快读完电子书的时候,买了一本纸质书。纸质书是2015年7月第2版,2016年4月第9次印刷,灰色封面,上面印着广告文案网店编辑淘宝微商 提升效率与业绩的必备教材。也能够从市场的角度证明本书很叫好。(我不是要写文案,我也不打算靠写文案为生-_-||)

书是好书。绝对可以作为文案训练的学习资料和工具书,在文案写作上给我们很大帮助。就是这个版本的翻译和排版差强人意,读起来需要理一理逻辑。

而且,在【微信读书】这个软件上,单个章节页码太多的书,想回头去找某个知识点,都要翻很久。加上翻译的不太连贯,做笔记也比较麻烦。因此,真的向从本书吸取文案写作要点的,建议还是买纸质书吧,不要在这里浪费时间了。捧着纸质书,一页页研读、划线,把关键的逻辑和要点理清楚,可以把提到的理论做表格,也可以做成思维导图,方便又高效。

所以,读到300多页时,我就是快速浏览了剩下的内容到末尾,然后买了纸质书。就等到货啦。

不过,毕竟年代有些久远,书中的某些案例可能不适合我们当下,但整体营销和文案的逻辑还是一样的。而且作者作为优秀的文案撰稿人,能从大量文案经历中,总结、深思和复盘,并写成本书来指导大众,真的很了不起。毕竟自己知道、做到和整理出来给别人看,还是有很大差别与不同,对整体逻辑性要求更高。

书最后推荐的一些书籍,也不错。就像作者说的,在这个领域,就要研读专业的书,跟着练习,才会更好。

愿每个热爱文字和文案的人,都在自己喜欢的这片天地里,越来越好,收获幸福和快乐。

《文案训练手册》读书笔记

1、广告的版面设计和广告的头几个段落必须创造出一种购买环境,这非常有利于销售你的产品或服务。

2、如果文案用词简洁,你的广告看上去对目标客户的压迫感就要少一些,他就更有可能去阅读文案。第二个好处是将文案变短,你会将滑梯变得更滑。你的客户会更快地抵达滑梯的底部,同时还能收到你的全部销售信息。

3、你在自己的大脑中储存的知识和经验越多,就越能够将这些知识相互联系,并将旧的材料进行新的排列组合。

4、一则广告里所有元素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让读者阅读第一句话。要让第一句话非常易于阅读。

5、永远不要推销一种产品或服务,而是推销一种概念。

6、酝酿,停止编辑,把文字放在一边,出去散一下步,或者做一些其他令人愉悦的事情。你会很惊奇地发现从文字旁边离开给你带来的好处。如果你能够在第二天才回来,效果会更好。酝酿的时间越长,效果就会越好。

《生涯咨询实战手册》读后感1000字


最近实在比较忙,尤其年中总结。但微信群始终在提醒,这个月有两本书要阅读。这块石头选在心头的感觉,实在不爽。与其这样,不如静下心来,抽点时间,浏览一番。

整体而言,钟恩嘉教授在本书中,将生涯咨询的相关概念及理论、生涯咨询的基本技术与技巧、生涯咨询师的素质与自我成长等重要问题,呈现得脉络清晰,讲述得精辟透彻。本书不仅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融入了作者自身大量经验和智慧,是初学者入门的教材,也是业内同行回头看的的参考标尺。

我5月份上完了基础班,7月份又学习了实战班。然后在在行做了132个案例。但书本中的理论忘得差不多了,这本书又将我拉回了理论世界。

的确,作为一个生涯咨询师,一般有三种站位:指导者,顾问+教练,教练。我更多的是站在一个指导者的角度去给来访者一些咨询,通过实战班的训练,我也深刻的意识到了需要更多的倾听,认同,支持,以及同理心,这样可能才会让来访者更加愉悦的接受这些观点。好的内容加上柔软的外壳更吸引人。

当然生涯的理论是非常需要的,因为没有理论的指导,实践可能仅仅是在简单地重复。反之,如果更多地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就会让自己的咨询更加丰满,更加有逻辑性与框架感。

回到钟思嘉教授写的这本《生涯咨询实战手册》,我很惊喜地发现这本书,结合理论的案例分析和技巧指导非常具有实践的意义。没有深奥的理论堆砌,有的是读起来流畅、舒适、平实的句子。这是一本亲切的书,脉络清晰,精辟透彻,像一位老前辈在跟你谈话。也是一本可以拿来就读,边读边操练的书。同时,因为这本书融入了作者自身大量的咨询经验和智慧,让新入门的年轻咨询师可以安心以此为模仿的范例,不怕摸黑走路跌倒。

从第一本金树人老师的著作,到第二本钟老师的著作,让我更系统地了解了生涯咨询。课堂中老师更多的是从易学的角度去讲解,让我们能够快速上手,让大家都能够理解,更愿意去探索生涯。这本书则让我们更加系统的去理解生涯。

俗话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实践就是这样的一个辩证的过程,通过书本学习,然后仿照书本去实践,实践中发现问题,再回过头来查阅书本看看别人是如何处理此类问题的,如此反复,就是教学相长,自己的技能也越来越趋于完善。

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工具书,每一个章节都聚焦一个知识点,从头到尾逐字逐句阅读是一种方法,闲来翻看其中的部分章节,也能获益匪浅。而且这不是一般的通俗读物,也不是艰涩难懂的教科书,介于两者之间,可以反复玩味的一本生涯书籍。

《小米多诗词王国漫游记》读后感1000字


作为国内首部儿童诗词小说,小米多系列形式特别新颖,它把枯燥的古诗词讲成了吸引孩子的故事。不仅讲述了大诗人们的生平故事,更是加入科幻、奇遇的元素,让孩子像玩游戏一样穿越到古代,推理解密、悬念迭起,孩子一读就停不下来!

沿着时间线,串起了大量经典诗词(每本书都有几十首),也串起了诗人的生平、历史大事件、当时的民风民俗、文学发展、各种人物八卦故事等。最妙的是,它让孩子穿梭时空,回到诗词大家生活的时代,在诗词的创作现场,亲历千古名诗的诞生,还原了当时的前后情景。

他们陪着李白四海漂泊,跟杜甫一起在安史之乱中奔波逃难,追随辛弃疾金戈铁马,伴着苏轼宦海沉浮,感受陆游一生的遗憾与蹉跎孩子懂了诗人也更懂了诗。那些背诵许久仍磕磕巴巴,一知半解的诗,一下子清晰了;考试中再遇到作者抒发了什么情感这一类的题目,再也难不倒了!

每首诗词都配有详细的译文、难字注音和音频:

如果不懂李白的人生遭际,读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时,可能会以为这只是一首普通写景或叙事的诗。实际上,这首诗创作于李白被流放夜郎的路上,他背上小包包,垂头丧气地走到四川时,没想到皇上突然大赦天下此时再来读诗,感受到的情绪就截然不同了。

当我们亲眼见证杜甫的颠沛流离、身世飘零,才明白杜甫的诗歌创作,缘何从清新文艺蜕变为家国热血,才能体会有种分离叫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有种狂喜叫剑外忽传收蓟北

这套《小米多诗词王国漫游记》共5本,分别包括《遇见杜甫》《李白的密码》《苏轼归来》《进击的辛弃疾》《陆游的迷宫》。全书共有169首诗词(李白35首+杜甫45首+苏轼40首+辛弃疾23首+陆游26首),网罗的都是最精华的千古名篇,涵盖了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新课标必读古诗词。书中精彩的解读不局限于诗句、诗人生平本身,还串起了历史知识、古文化常识、民俗甚至写作指导等,内容非常丰富、充实,可以配合课堂学习,帮孩子拓展知识面、提升语文素养。

每本书都设置了一个大大的悬念,比如《李白密码》开头就提到,神秘的黑衣人,紧张的解救任务,神奇的诗词密码一下就能把孩子的心牢牢抓住!

密码就藏在李白的诗歌里:

故事的三个儿童主角,也特别贴近孩子的生活,孩子很容易就把自己代入小说情节,像自己真的穿越了似的!书中的全套故事和诗词都由殿堂级名家配音朗诵,扫码就可听。康庄老师和贺超叔叔的演绎超有感染力。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读后感1000字(3)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长教育手册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