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宝莲灯读书笔记读后感 > 地图 > 宝莲灯读书笔记读后感

宝莲灯读书笔记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1984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我们读了作品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读书心得。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1984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1984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温斯顿说到底还是被党消失了,他不再存在了。我不清楚他最后在思想上到底有没有被屈服,但是至少在行为上他不再和党对抗了,他害怕,因为有一种让他无法承受的痛苦——老鼠,摆在他的面前。本书中最开始让我震撼的是朱莉娅给了他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爱你”。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里(禁欲),温斯顿,一个有思想的人,朱莉娅,一个有个性的人,为了下半身的叛逆,走在了一起(我没看出他们是出于什么感情结合在一起,也没发现他们因为什么而彼此吸引),当然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正如文中“栗树荫下,你出卖我,我出卖你”一样,彼此背叛,温斯顿为了自己更不谈感情嘶吼地要让老鼠去咬朱莉娅,多冷血多自私。全文中最印象的还是思想罪,一切行为一切想法被党控制,被电屏监控,难以拥有自己的空间,就连自己收个纸条,写个日记都要提心吊胆。里面的家庭不像我们常识所知的那样互相帮助,而是个小孩常检举自己父母的家庭。思想警察无处不在。所有的历史任党更改,所有的党的预言都预示着正确,任何人不可以持有怀疑,你的怀疑只会害了你,让你以异教徒的身份被抓,直至被杀害,被消失。相比于这个无爱无性无真理的社会,我还是更喜欢这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国度,虽然我们的一切也都在党控制之下,但至少我们还有很大的选择和思想空间,我相信奥威尔也自由民主之社会主义充满了渴望。2016.9.9 傍晚4点时分

1984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政治的极端若是如此,真是人类的灾难。故事情节不复杂,一个职工在一个360度无死角被监视的国度里生活,他对被政治权力操控一切的虚假现实充满不满,但是他无法单枪匹马反抗现实,于是就在心里和自以为安全的居室里批判起现实。在这个过程中,他在寻找一个具有“反叛意识”并在组织反叛活动的组织,还和一个妹子相恋了,他觉得他是一个正常人,和那些狂热的追随“老大哥”的人都不一样,无论统治者如何监控他的脑子,都控制不住他的心理和意志。没有想到,他早就被发现是有“异端”思想的,最后在和女朋友约会的时候双双被捕,经历了各种非人的对待之后,他们都背叛了彼此。他曾经以为党国控制不住他的思想和意志,但是最后他还是输给了本能。

肉体的迫害会严重影响思想的发展,甚至达到一种非人的状态,如若追求权力(极权)到这样的地步,群众真会没有反抗嘛?政治一贯有欺骗性,但是到了指鹿为马的情况,怎么会无人反抗!

在这书里,也意识到历史的真实性的重要作用,虽然历史不过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可是现在不至于100%面目全非。掌握历史的人才能掌控现在,以至把握未来(对政治来说),寻求一个名正言顺的过程。

作者在附录里表达自己的写作意图,是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追求民主主义。不过,政治不过都是人对人的统治,不过温和和残暴的区别而已,唉!

1984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这本书真真切切地给了我极大的震撼,甚至因为对书里的世界绝望后,连续做了几个噩梦。书中充满了恐惧,通篇都是战战兢兢。“我写1984,是为了警醒世人的,不是他妈的操作手册!” 看到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奥威尔的歇斯底里,仿佛看到了他内心对于自由的追求。与其说这是本小说,不如说是本政治书。党通过战争,使民众终生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穷困潦倒;可这还远远不够,他们扼杀人性,把背叛视为正统,把丑恶视为美好。他们还利用双重思想,牢牢地把人们的思想禁锢住,他们需要的是狂热的崇拜和无条件的服从。我一直以为剧情会有反转,可是没有。因为思想上的沉沦比肉体上的可怕得多,党会找出每一个异端分子,但后加以改造。他们挖空异端分子的脑袋,再把想让他知道的事情一点一点塞进去,这些东西,包括“二加二等于五”。群众会觉醒吗?群众不会,他们会一直是寡头政治的牺牲品,因为“群众不是人”。看到结尾,子弹穿过男主的脑袋时,他明白了,我也幡然醒悟。其实党是老大哥,党也是戈斯坦因,所有的混乱都是自欺欺人,也是高明的控制手段。打倒老大哥。打倒极权主义。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动物庄园·1984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有史以来,可能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开始,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人:上等人、中等人和下等人。他们以很多种方式被进一步划分,拥有无数不同的名称,他们的相对数量和对彼此的态度也随着时代而变化:但是社会的基本结构从来没有改变。即使经过大规模的动乱和看似不可逆转的变化,总能回到同样的模式,就像陀螺仪不管怎么推总能恢复平衡一样。 

  

《动物庄园》的内容其实就是用所有人都听得懂的方式阐述这段出现在《1984》里的话。读完特别压抑,好像每一幕都有对应的历史或者现实在上演,而我们却只能像围在房子外的动物一样不知所措,动物们至死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而知道真相却又只能任其上演的人,是一种幸运还是一种悲哀?不平等是无法改变的人类生活规律。All animals are equal,but some animals are more equal than others.

恐怖,很恐怖!书中描述的1984年极权统治到极点,试想一下,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有人在观察,你的背后永远都有一双眼睛在监视,这该是怎样的一个社会?真庆幸我没有生在这样的社会。书中那些关于极权的大义凛然的语句,每一句都感觉是错的,但细想一下,又好像每一句都是对的!那些关于双重思想,关于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关于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害怕生活在1984的世界,但现实中的世界又好像无处不带着1984的影子。书中最让人绝望的是人性,主人公对着他的爱人说,虽然党控制一切,能够决定他的生死,但控制不了他的意识和内心,信誓旦旦的说即使受到严刑拷打也永不背叛。但最后的最后,面对老鼠的咬噬,一切的一切都变的如此苍白无力。一个人最可怕的不是肉体死去,而是为了肉体活着却抛弃了灵魂,没了灵魂的肉体也就是个行尸。如果真活在1984的世界,我更宁愿选择死。当然,我没经历过死,虽然口口声声说不怕死,但真到了死的面前会表现出什么样子,我也不知道。或许我也会苟延残喘,不择手段,出卖一切,正如老话说的好死不如赖活着。看这本书时,脑海里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在想着薛定谔的猫,老大哥们控制了一切,你知道的东西都是统治者想让你知道的,而对于自身以外的东西,其实你是一无所知。这有点像薛定谔的那只猫,当你不去观察时,你永远不知道猫是死是活。当你睁开眼睛时,周围的一切都处于他应该有的样子,而当你闭上眼睛时,世界上的所有都处于坍缩。没有生活在1984的世界里,真好!

《动物庄园》为自由而战,《1984》为奴役而生;《动物庄园》把猪变成人,《1984》把人变成了猪;《动物庄园》把一个谎言变成了另外一只谎言,《1984》把所有谎言变成了真理。

人到底比动物更聪明!

但没有人会为了废除权力而夺取权力。权力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动物庄园》属于黑色幽默讽刺小说,为自由而战,却失去了仅有的自由。为信念而活,却在现实中沦陷。

《1984》纯属黑暗料理——压抑,疯狂,暗无天日……不仅要奴役人,还奴役人的思想。希望人民大众就像是一个个执行谎言的机器,还宣称:奴役即自由,无知即力量——只有心甘情愿被奴役,才有相对的活命的自由,什么都不懂,不想,只要有绝对的执行力就可,形成无畏的力量。无知的自由,可怕的毁灭!

摆脱的不过是个淘汰的过往,迎来的依然是如出一辙的禁锢枷锁。上层一步步从普通中抽离出来,慢慢进入独裁、优越、绝对话语权的稳固时代,而底层用生命换来的自由,又一次被践踏和奴役。

《1984》


想了很久,才终于咬咬牙写下了这个题目。

《1984》是一本让我睡不着的书。仅仅读过一遍,这印象也已刻在骨子里了。它是一个压抑、冷酷,甚至恐怖的故事。我曾经为那个悲剧的结尾伤心很久,但现在想想,也是一个平凡者的必然。

好了,不得不提提这个阴郁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大不列颠。中央集权的国家控制着每个公民的思想,监视着每一个公民的一举一动,稍有不慎,便会从人间“蒸发”。只有那些无产者,才不受国家的统治。身为职员的主人公负责为领袖篡改一切不利于国家的言论。下面的情节可以想见,自由的思想萌发了,反抗的思想也初露头角。但思想的监视无孔不入,这也许是最后的新思想终被残忍的折磨掐断了。麻木的主人公终于在最后屈服于无情的国家。、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也不得不沉痛了很久。身体的囚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被束缚,精神世界被剥夺。无思想的人也许称不上人,只是一台机器,一个无用的动物,只能受人驱使,像书中那麻木不仁的职员一样。

由此,我想历史上的那些思想集体沉默的时代。头上悬的就是一柄锋利的剑,一旦言语上有一丝波澜,这柄剑便会残忍地落下。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中沉默中死亡”。那些振聋发聩的呐喊让沉默的思想找到了方向。尽管《1984》留给我们的是一个灭亡的结尾,但它也通过主人公的口说出了尚存的曙光:“希望寄托在无产者的身上”!


1984:汉英对照读后感800字(3)篇


1984:汉英对照读后感800字 第(1)篇

可能是文章描述的气氛过于压抑,让我对它没太大的兴趣。不过难得的是作者写于1949年,而他对未来的预言,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至少在中国,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想象那个时代的人经历着怎样的痛苦。从爷爷那里听说过一些故事,和书中描绘的一样,很多少年小小年纪就成了红卫兵,思想激进,经常冲到别人家中烧毁他们眼中旧时代的产物。老师被认为是臭老九,需要接受批斗,承认罪行。贴大字报,游行,盲目的个人崇拜主义盛行。身体经受挨饿病痛的折磨,精神上还要忍受奴役,和所有人相处都务必小心,因为没准哪句话就被曲解,更别说讲出一些真话来。而其中马爷爷就是个特立独行的老头,一个勤恳务实的医学院校长,专业领域是神经学。在那期间,他们学校有位老师由于精神上压力跳楼自杀了,后听马爷爷说他是一种精神病,做错一点小事就总觉得自己有罪,比如公家的盆被他用坏了,后来还回来的盆没有原来公家的盆大。最后不能原谅自己然后跳楼。本来跳楼自杀在那个时期就是个敏感的事,加上那位老师又是个党员,使人们更加关注这件事。于是陆续的就有人来调查,有人说他是背叛了党,有人说他畏罪自杀,还有人认为是他杀,硬是让所有老师都不准回家,全都住在学校,随时接受调查。作为校长,不能眼睁睁看着一位老师的未来被毁,坚持说真话,认为该老师是由于精神病,而非其他原因跳楼。然后主动申请带着该老师去国家认可的大医院检查,拿到精神病的证明再回来。就是这个决定,让他就深陷到这个泥潭之中了。没几日他和这位老师就和一位负责此事的党内人士启程,到了那所医院,医院不愿接收,后又周折了些日子,终于住院了,接受了精神病的治疗。返回以后,依然有人质疑该老师没病,马爷爷据理力争,拿出住院的证据和住院期间该老师吃过的药,而且强调那样剂量的药物非精神病患者是不能承受的。可是人们只愿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事,于是,他们开始没日没夜的开批斗大会,批斗那位老师,也批斗马爷爷。马爷爷连续几个星期不能回家,只能住在学校,所有人都劝他,让他说那位老师没有病,可他就是固执地坚持说真话。再后来党派人到那个医院要证明,医院为了减少事端,竟然否认了为该老师治疗。这让马爷爷很气愤,也让他受尽了苦头。他依然坚持认为他有病,因为他的专业不是精神病专业,所以说的话不具有说服力。好在后来党又派他和那个督察一起带着病人去另一所医院开具精神病证明,虽然回去后依然是每天的批斗和无尽的拘禁,但最后还是因为马爷爷的坚持,大家陆续的接受了那位老师有病的事实,然后那位老师也保全了性命,治好了病,以后得日子里也无比感激马爷爷。有时候我在想,大概我处于那样的环境,也不会有马爷爷那种坚持真理的勇气,也会随波逐流吧。但我相信人的良知不会泯灭,1984的时代总会过去,我也无比感激活在一个自由的时代。

1984:汉英对照读后感800字 第(2)篇

英国左翼作家写于1948年,出版于1949年,二战以后。

内容梗概:主人公温士顿生活在一个极权社会,那里只有一个政党,通过严格监控所有人的生活来控制思想和言论,压抑多年的温士顿产生反叛思想,与茱莉亚违背党训,思想犯罪。最后被抓住,进行彻底改造,变成另一个人。

有人说这是本预言类小说,文中所描述的社会最终目的是极权,消除自由思想,高度控制整个社会。所用的一些手段,感觉也不太陌生:

·塑造老大哥英勇形象——创造党派领导的个人崇拜;

·编造故事污蔑敌方——引起人民情绪;

·专门部门生产垃圾信息以娱乐大众——娱乐至死;

·通过电屏监控人的生活——控制言论自由;

·按需修改历史资料——篡改历史以应需;

·从小进行思想改造,弱化父母子女的关系——党性教育;

·性交为了生育——弱化人与人的联系;

·阻断信息交流——封锁思想;

·重新编制语言系统——彻底消除“非正统思想”存在的可能性

……

这是个比《美丽新世界》更加压抑的世界。为了保证对权力的极端控制,建立神性一样的党,并且极力消除“自由”“平等”的概念。

意见很多,想法很多,且每个意见和想法都要执行的话,事情常常不能进行下去,企业如此,国家也是如此,可以理解企业里不需要太多“有想法的人”。但是,要发展,就必须要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想法。

国家是人组成的机构,说到底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体验而做的一种发明创造。为了权力控制人类,就好像发明了机器人反而来统治人类一样,本末倒置。

这应该是本预防类小说而不应该成为指导性小说。

1984:汉英对照读后感800字 第(3)篇

看完这本书,久久不能平息内心的感受。

这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我是囫囵吞枣般看完,感觉不是我的“菜”。

第二部分是我喜欢的感情戏份。温斯顿爱上了黑发女孩-朱莉亚。他们总能精心的安排一次次的见面和约会。为这本压抑的书增添了一些彩色。我想温是爱上了朱。但是朱。。。和许多不同男人发生关系,她只为自己那份对“党”的厌恶而去做的事情吧。

第三部分,作者写作手法真厉害,让我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管是人物内心,场景还是形容人物的外形,最可怕的是哪些刑罚。当描述温斯顿的被酷刑折磨后的外形时,我感觉我看见了“那样”的一个人。还有老鼠那一段。我这辈子可能最怕的就是老鼠了,就是听到这两个字,我都心里有点发毛。近段时间我在尽量克服这种恐惧。单看到文章描述老鼠这一段。我舍不得不看,因为太精彩了。那个感觉就像看恐怖片“是的。

1984动物庄园(英文版) 读后感(3)篇


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

这本书上世纪在中国是禁书。这是一个反乌托邦的政治童话预言故事,作者奥威尔自己是共产主义者,但他用这个寓言(1949年完成)揭露了苏联在斯大林的统治下把民主共产主义弄成了专制共产主义的丑陋现象,并预言了这种专制共产主义的发展与结局。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农场里的老少校(一只猪)在临死前召集所有的动物,把他的思想告诉动物们,他对动物们说动物不应该受人类的剥削与奴役,他呼吁动物们起来起义,建立一个没有压榨、所有动物平等的理想社会。在老少校死后不久,动物们在雪球和拿破仑(两只特别聪明的猪)的领导下发动了起义,成功把农场主琼斯赶出农场,并总结了老少校的思想,形成动物主义,建立了暂时的民主政权。后来领导者之间发生歧义,拿破仑应用武力把雪球驱逐出农场,随后民主变成专制,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其他动物们继续受到压榨与奴役,最终猪变成了人。

看完这本书我最想谈的就是民主与平等。

书中一开始的动物主义里有一条说:所有动物都是平等的。但是到了最后,这句话的后面被加了一句:但有的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平等。

曾经看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所谓的民主是要建立在大家的知识水平在同一成次上时才能实现的。然而在本书中除了猪和少数几只动物外,其他动物基本都是文盲,他们甚至连发生过的事都记不得,不仅是文盲,还特别蠢。当然,雪球这只猪是很有理想的,他很重视教育,也建立过识字班和读书社,可惜这些动物不争气,连字母都记不住。于是,要想民主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领导者中没有正义的人站出来平衡,一旦有点野心的人就会很快建立起专制统治。故事也确实按这样发展下去了,拿破仑为了实现独裁,在一次争辩中靠武力手顿把雪球驱逐出境,慢慢实现专政。

为什么要说知识成次差不多呢?你想想啊,对于一群没有文化甚至连思考都不会的傻子来说,他们可能连民主和平等的概念都不知道,被剥削那是必然的,被卖了还要帮你数钱,就像书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拳击手(一匹马),很老实,很努力的工作,但最后在失去利用价值时被拿破仑卖给了屠夫...要是大家的认知水平差不多,一旦有点不公平被提出,肯定就会有人出来反对、理论,大家都反对,领导者没有民心,就只好放弃。被这么多双眼睛盯着你的行举,专制是无法建立的,就像君主立宪。

老少校,不负责的空想家

为什么要说老少校是不负责的空想家呢?他明明早有想法,但却在临死前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动物们,并要他们去起义,他的思想固然很好,但他只是构想了实现动物主义后的美好生活,并没有具体的去思考要如何才能实现动物主义,这是不负责任的。有句话说的好,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要想起义是很容易的,只要有一群被压迫的笨蛋,你告诉他们起义很好并且能获得什么,他们就会盲目的追随你。然后,要想真正实现理想不是光靠一时冲动就能做到的,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罢了。

雪球,天真的思想家

再来说说雪球,他是一个很有理想的领导者,他聪明,勇敢,喜欢思考,他深信老少校的理想,是动物主义提出者之一。他相信只要通过大家的努力,就一定能实现共产主义。他思想很超前,他知道知识的重要性,所以一直在研究琼斯留下的书,他明白假如修建起一个风车,那动物农场就可以获得供电,那样动物们就能使用机器,每周只需工作三天,而且还能用灯泡供暖,也能洗上热水澡,夏天还能用风扇降温。但他却是一个天真幼稚的思想家,他不懂政治上的手段,没有提早做好防范,最终只能空怀理想而无法实现。

拿破仑,有野心的阴谋家

相比起雪球,拿破仑就更有野心了,他明白要想获得权利就必须拥有主动权,那就是军队,所以在雪球忙着建立社团,忙着绘制风车蓝图时,拿破仑已经训练了9只狗做为他的秘密武器。于是,在雪球绘制好风车蓝图并向动物们宣传时,拿破仑出手了,靠着他的军队,把雪球驱逐出动物农场,然后截取了雪球的劳动成果,把风车的绘制功劳归结于自己,并欺骗动物们说雪球是琼斯派来的间谍,编了很多罪名在雪球头上,再加上尖嗓客(另一只猪,拿破仑的追随者,有着颠倒黑白的口才)游说,动物们彻底相信了拿破仑是伟大的领袖,而雪球是叛徒。实现专制后越来越放肆,他篡改了动物主义,杀害其他动物,跟人类做生意,贪图享受。

拳击手,无知的追随者

拳击手(一匹马)是个悲哀的角色,他努力工作,起得比谁都早,睡得比谁都晚,但却是个连前4个字母都记不住的文盲。他有两句座右铭:我要更努力的工作。拿破仑同志永远是对的。他坚信只要努力工作就一定能实现动物主义,他相信拿破仑的所有话,盲目的追随着他,从来不思考对不对合不合理。最后在年老病倒后,失去了利用价值,被拿破仑卖给了屠夫。

本杰明,沉默的出世者

本杰明是一头老驴,是农场里属元老级的角色,他话不多,但却是真正看清一切的出世者。他知道动物主义在拿破仑的统治下是不可能实现的,他是除猪外少有的能识字会思考的动物,他也知道以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改变现状的,于是他选择了沉默,沉默是最好的自保。

尖桑客,能颠倒是非的政客

尖嗓客也是一头猪,油嘴滑舌,能说会道,每当动物农场发生了什么不正常的事,拿破仑就会派尖嗓客去解释,他很会忽悠,总是把猪说得有多么多么伟大,他告诉动物们脑力劳动者要比体力劳动者辛苦,所以需要吃更多更好的食物,他还告诉动物们要努力工作,告诉动物们拿破仑是伟大的领袖,雪球是大叛徒,由于动物们的愚蠢,在加上害怕拿破仑的军队,于是都选择相信尖嗓客的话,没有任何一只动物起来质疑,起来反抗。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一辈的动物慢慢死去,新出生的动物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变成了新的奴隶。

在网上看了一些关于《动物庄园》这本书的说法,这本书描绘的场景就像一幅活生生的国家、社会发展史,就是在写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书中反映着苏联的变化,斯大林统治之后,特权阶级诞生,劳动人民生活困苦,斯大林曾经为了排除异己,展开了血腥的大清洗运动,加上他国内国际上的政策失误,使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遭到严重破坏,几乎与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背道而驰,马列主义被篡改,统治者越来越腐化,苏联最后和资本主义妥协,背叛了人民和社会主义。即使是中国,在建国初期也犯过同样的错误,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毛泽东也可以说是拿破仑的影射,而大部分底层人民则是拳击手的影射,只要是毛主席说的话那就一定是对的;像刘少奇,邓小平则是雪球的影射,他们思想超前,看得远,但由于违背了毛泽东的意愿,就被打倒...

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有限,在这一层面上,确实看不出,但我看完后,也有了一点想法,在革命的过程中,总会出现野心家,他们会把革命果实抢夺过来据为己有。这样的人,在哪里都不会缺少。就拿中国的历史来说,历史上基本每一次暴动或革命都是在无产阶级中产生的,都是由于人们受到了压迫,剥削而产生的,当革命开始时,大家都很团结,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推翻剥削阶级,等到经过一翻斗争以后,好不容易建立起了新的社会,一些自己被压迫时所想要的生活,这时新的领导者开始不满足现状,在权利和地位面前又开始明争暗斗,或者是开始过着享乐的生活,把当初自己奋斗时期的和种想法都抛开了,整天想着的是怎么样把那些威胁自己地位的人除掉,然后为了过着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生活,又开始欺压百姓,成为了新一轮的独裁者,最后也必然是被另一波的暴动所推翻。

看完这本书,觉得最明智的人物还是本杰明,奥威尔本人也认为本杰明是像他这类人的影射。早就看透一切,知道自己无能为力,那就做旁观者好了,少说话,自己该干嘛干嘛,至少还能保住性命,要是有人愿意,你可以跟他聊聊天,要是没人理解你,就不需要别人理解,默默过完余生。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样做是懦弱没责任心的表现,但真的是无能为力,对于一群没人认知、没有思想的动物来说,即使是再次发动起义,结局还是一样。

也许本杰明能做的最有意义的事就是,教新一代的动物认字,告诉他们历史,提升他们的认知,以后的世界是他们的,将会变成什么样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其实老少校一开始最该做的也应该是这个吧,而不是心血来潮突然把真相告诉动物们,被有阴谋的人抓住利用,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是另一个噩梦的开始。

看完《1984》后再来看《动物庄园》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仍旧是以辛辣的笔触揭露社会问题,颇具讽刺意味和象征意义。奥威尔本人就相当于《动物庄园》里的本杰明吧,洞悉一切,但只以冷眼旁观着这个世界,好似一个局外人,不迎合,不反抗,保留自己的意见,不向权威屈服,但也无意造反,沉默寡言也许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不过这样看来也许他算是个悲观主义者,他知道无论是谁统治,都是一个结果,自己的生活并不会有什么改善。旧的人类的农场主被赶走了,还会有下一个农场主的到来,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类。就像《1984》所言“就算在今天,在这个衰败的时代,人们平均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比几个世纪前要好。但无论是财富的增长,还是行为的文明程度,抑或是改革与革命,都没能让人类向平等前进一星半点。站在下等人的视角上,改朝换代无非是主宰者的名字发生变化而已。”确实,阶级永远存在,只是具体位置上的人可能有所不同。也许本杰明一开始就料到动物中会出现一个统治者,他独裁,霸道,贪婪,那些宣称的平等实际并不存在,一旦你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就可以一党独大,肆意妄为。统治者变成了一头猪。那头猪曾经是带领大家一起反抗人类,发动起义的同胞。试想如果此时的统治者是少校或雪球,情况会有改观吗?n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要取决于领导者的素质,但不能保证手下没有人在暗自骚动,企图谋权。而且时间长了,如果是在一个专制封闭的国家,听不得别的反抗的声音,领导者难免自我膨胀,为所欲为。还是多党执政,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能够容下不同的意见,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对于人民的生活才会更有利。这样说会不会被打( ・᷄ὢ・᷅ )n毫无疑问,我相信作者也是同意这一点,在他的两部作品中,他都极尽所能描写集权统治下的冰冷与惶恐,迫于权威,身处其中的人不敢发表自己的真实感受,如果自己对当权者的所作所为有疑问,与自己之前存在于脑海的认知不同,那一定是你的记忆出现了问题。党会通过舆论来控制你的思想,你的记忆,并伪造出更多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所作所为再正当不过,说服你相信确实是自己记错了,他们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毋庸置疑的。这未免太可怕。长此以往,没有真相可言,知道真相的人都已经老去,未明真相者已习惯于这种思维模式,不曾质疑。唯一的真相是当局者想让你相信的真相。动物庄园虽在早前制定“七诫”并被奉为动物主义的原则,但拿破仑每次打破后的理由又显得如此理所当然。他无视这些规定,为使自己的行为合法化,不惜修改早已定下的规矩,再通过声响器这个说客再次向群众解释这些条例的真正含义,或者说最新含义。从始至终,拿破仑统治动物庄园的方式,就和人类没有什么不同。它不过是又一个人类的翻版罢了,他学习人类读书认字,发号施令,穿上人类的衣服,用两条腿走路…,动物庄园里每个动物的角色也刻画的入木三分,不管是动物社会还是人类社会,都不存在真正的平等,阶级的存在有其重要的功能,说到底还是统治者的统治手段。拿破仑最后不甘于只做动物庄园统治者,他要与人类平起平坐,庄园重新更名回“曼纳庄园”,而拿破仑则是这里的主人。真正处在下层的动物,他们的生活较于之前,到底是更好了,还是更糟了呢?n

第一次接触《动物庄园》是在高一的时候,那时的自己还是一个不谐世事的小孩,对里面的深意并不理解,却读得津津有味。2003年的寒假,又一次拜读此书,感慨良多。 依稀记的小学时,挂在班级墙面上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大大的画像。我很早就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对他们的事迹并不甚清楚,只知道他们是“伟人”。小时候,我从来不问为什么。 陈丹青说“我们的政治考试是反政治的,没有人尊敬这个学科“60年前,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出版了《动物庄园》,讽刺苏联的社会主义。如今,苏联已经解体近20年,然而《动物庄园》讽刺的对象却悄悄地转移了。 人们津津乐道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遗憾于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然而我在阅读《动物庄园》的时候,几次竟不得不合上书本不忍再看下去。因为我不仅看到了苏联也看到了我们自己。 新闻里每天都有gdp增长,粮食增产,物价稳定的新闻。然而没有人询问为什么中国仍然有许多人吃不饱饭,无法接受教育,看不起病,住不起房。 我们感动于善良的山村教师勤勉的奉献却从不去质问政府为何不增加教育的投资;我们感动于无私的农家妇女无偿赡养邻居的父母,却从不关注我们的养老保障;我们感动于勇敢的汶川教师,却很少问津教学楼的质量……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学生和她的法国邻居争论今日的中国。那个法国人说,我可以站在路上大骂萨科奇是混蛋,你能吗?她竟一时语塞只好开玩笑似的说,我也可以站在路上大骂萨科奇是混蛋。 当我们不仅仅旁观历史,而是把自己当做历史的一部分,就会发现我们和书中的人物同样卑微。 少年的君特。格拉斯为了希特勒和帝国的荣耀加入了少年禁卫军和成千上万的人高喊“领袖万岁”,甚至二战结束后,当他被告知纳粹屠杀了数百万犹太人的时候还固执的说那是反纳粹的恶毒宣传。他在《剥洋葱》中回忆道自己从来不曾怀疑过领袖,因为广播报纸以及身边所有的人从来没有怀疑过。今天的小孩子仍然在重复我们曾经重复的道路。他们也许不知道马恩列斯毛,但是胸前的红领巾依旧鲜艳,依旧高声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依旧循规蹈矩的背诵历史政治而从不去质疑…… 学问,学问。就是要学要问,要问就要有怀疑的精神,要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否则不仅我们的生活可以被控制,我们的思想同样也会被控制。

《1984》读后感体会


“让我们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遇。”奥伯里恩很早就对温斯顿说过这句话,最后这句话也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成了真。

一直以来,温斯顿都在这个压抑的世界里活得小心翼翼,但命运早在故事开始之前就已决定,变化的是过程,不变的是结果。关于茱莉亚和奥伯里恩,温斯顿一开始就猜错了,他被茱莉亚精湛的演技所骗,以为她是敌人,却没看到她的真实;而他对奥伯里恩莫名的好感促使他因信任自投罗网。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折磨让温斯顿失去了原本的模样,蛮横地摧毁了所有的思想。当他再次遇见茱莉亚时,两人因互相背叛而产生的强烈的自罪感让我唏嘘不已,一切都不可能再回到从前。

为了控制思想,恣意篡改历史、消灭字词,这个世界到底是真实还是谎言?

“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无知就是力量。”这是整本书中反复出现的口号,听起来很矛盾,但却实实在在的存在于现实中。

对外有了共同的敌人,内部就能团结,忽略掉那些内部矛盾,让统治更稳固。想要自由就必须遵守既定的规则。越是无知越容易被控制而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

读完这本书,迫切地想读第二遍,因为越到后面越发觉前面有许多没有注意到的铺垫和伏笔,有些理所当然的事情并没有那么普通。我始终记得那双老人的眼睛,仿佛看到了整个故事的结局。(周果果)

《1984》读后感


《1984》读后感

《1984》这本书是由乔治奥威尔于1948年写成的,写成后年份调对,变成1984,描述的对未来世界的想象,想象一个在集权主义国家的各种社会表现。碰巧的是,在当时苏联集权时期,苏联人民发现几十年前的书里描绘的事实跟当下的社会如此相似,一个生活在几十年前的人怎么能如此精确的预见未来,此后这本书成为禁书,被认为是批判共产主义的书。

《1984》的背景描述的是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大洋邦、东亚国和欧亚国,三个国家每天没事就打仗,争夺的不是什么资源,甚至有时候国家上空盘来不明战机,扔几颗炸弹就回去了,作战的逻辑根本经不起推敲,但是生活在一国之内的国民是不会知道的真正来历的,毕竟新闻、媒体和言论都是被控制的。打仗的目的不只是转移视线,也是为了消耗国家财富,让人民始终处于一个刚刚温饱的界限,据说这是一个最有利于统治的界限。

《1984》的主线是男女主人公温斯特和茱莉亚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温斯特就职于国家真理部(类似于宣传部门),其实一个专门说谎的部门,负责篡改历史,但凡是对当局统治不利的历史通通修改,如果你是一个中途出卖国家的人,你不是中途出卖,而是从一开始就是个出卖国家的人,一个彻彻底底出卖国家的人。如果你被处决掉了,你不是生命结束,而是从来不存在,与你有关的记录都会消失,就像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一样。在一个新闻自由绝对控制的国度里,这是做得到的。而统治这样一群心智的国民,与这样一个国家绝配。

书里表达了一个观点,历史对于国民心智的塑造真的很重要。就像妈妈告诉你撒谎会被狼外婆吃,被狼外婆吃的事实会影响你判断撒谎的利弊。过往的事实会形成你的世界观,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长期以往就是你的人生观和信仰。就像书中所说[当说大洋邦从未与欧亚过结盟,他温斯特史密斯却知道大洋邦与欧亚国站在统一战线不过是三四年前的事,但这史实记录在哪里,只存在于他的记忆里,将来总有毁灭的一天,如果每个人都接受党制造出来的谎言,如果所有的记录都记下同样的话,那么谎言在历史中流传下去就变成真理了。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

童年读书笔记3篇


童年读书笔记3篇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的第一部。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童年读书笔记3篇,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童年读书笔记一

《童年》是讲述阿廖沙个人成长和生活经历的自传小说,也是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童年浸泡在甜蜜中,没有战乱,没有纠纷,只有爱的阳光的温暖,只有亲情的雨露的滋润。童年,是美好的,最值得回忆的时光,可对高尔基来说呢?寒假里,我细读了高尔基的《童年》,心久久不能平静。

细读《童年》,犹如走进一个书卷里镌刻的黑暗社会,聆听一次社会底层老百姓的诉苦,它虽然没有大部小说的气势雄伟,却给我带来了更多的感慨与震憾。

故事如潺潺流水,流啊流,也流经了许多美好善良的人物:外祖母冒死救火,给阿廖沙讲奇幻的童话故事;正直本分的老匠人;用自己手臂夫阿廖沙挡住皮鞭的“小茨冈”;爱好科学的房客“好事情”——他们的可贵之处是他们处于黑暗中,依然出淤泥而不染,让人在一片混沌中嗅到芬芳!

就这样,故事在阿廖沙母亲死去,外祖父与外祖母分家,小阿廖沙去人间谋生后结束了。阿廖沙那苦难的童年呵,也悄然无声地结束了。

然而,与阿廖沙相比,我们是多么脆弱。也许,这些磨难对于现在同龄人来说,不会发生也没有一个人做得到,但是,万一发生了,我们是不是也应向阿廖沙这样勇敢地面对呢?幼小的阿廖沙以他的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以他分明的善恶和强烈的同情心,克服了各种困难,追求自己的理想,他是一个“大写的人”!

读完全文,我心犹如压了千钧之石,一片沉重与惨然。是的,阿寥沙那么小,却饱尝了人间的酸甜苦辣。面对丧父之痛,他默默承受,面对毒打,侮辱,以及自私贪婪、野蛮残酷的小市民,他以微薄之力反抗。十一岁便被外祖父赶出家门,到外面谋生。在外祖母美好品质的行熏陶下,他憎恨黑暗的社会,同情不幸的人,对美好的生活充满了憧憬。他反抗外祖父的毒打,在愤怒中,他几乎要杀了殴打母亲的继父,阿廖沙,这是一个多么充满正义,不畏强权的少年形象!

《童年》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每当我面对磨难踌躇不前时,阿廖沙那苦难的童年浮现在眼前。幼小的阿廖沙都能坚强地挺过,我们为什么不能?让我们擦擦泪水,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向前冲啊!永远以积极的,勇于拼搏的态度对待今后的人生!

童年读书笔记二

我读了这本书,我就得高尔基的童年是悲惨,他没有父亲的关爱,在他6岁的时候父亲离开了他,即使这样他自己很坚强。

《童年》一书讲了高尔基的父亲死后,高尔基与他的外祖母和母亲来到外祖父家里。在外祖父家里。高尔基收到了外祖母的疼爱,亲眼目睹了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而吵闹及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自私与贪婪。后来,伴随着母亲的去世,高尔基走向人间。

我觉得,高尔基的家庭像一个小社会,充满了善与恶。高尔基的童年不是像我们一样欢乐的童年。而是充满悲伤与痛苦的童年。他在这样痛苦的童年中能够成长为一位大文豪,是十分不容易的。但,正是因为他童年痛苦的生活激发了他写作的灵感,才使他闻名世界。《童年》让我知道了只有经历磨难才能获得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的生活和高尔基一样,历经了千辛万苦,但他们最终获得了成功。音乐家贝多芬遭受病痛,双目失聪,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几乎是灭顶之灾,然而,正是这样的磨难让贝多芬不甘向命运低头,创作了向命运挑战的《命运交响曲》。德国音乐家海顿,从小生活困苦,正是在这逆境的生活中,海顿勤奋努力,成为一代“交响乐之父”。他们的成功都是源自于苦难的经历。都是不甘向命运屈服的结果。

我相信,你们要是读了这一本书,可定也会像我这样喜欢吧!

童年读书笔记三

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着作《童年》。《童年》它与《在人间》及《我的大学》被人们称为“自传体三步曲”。高尔基的童年悲惨,令人怜悯。书中阿廖沙父母双亡,外祖父脾气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最疼爱他。外祖父不太喜欢他,他还经常受到外祖父的毒打。俩个舅舅更是讨厌他。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却勇敢的走了过来。这令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当时那个年代人心的丑陋。

相对于我的童年来说,那简直就是天差地别!我们的童年是如此的灿烂幸福又美好,如此的无忧无虑,没有烦恼没有多少苦痛。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得什么叫做“打”,因为他们从未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时候。他们丰衣足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姥姥姥爷的心肝宝贝,从来都是想要什么就可以有的。只是在父母的庇佑下不受风雨,从不受到飘荡,独立的滋味。而阿廖沙的童年却是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沉重。

可是,阿廖沙在如此一个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而我们处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下,为什么都不能同他一样呢?

阿廖沙教会了我们,要珍惜眼前这美满幸福的生活,抓住我们无忧无虑的时刻,要努力学习是就要不断前进,要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

如今,眼看童年要流逝,迎来的是我们从满活力的少年,让我们好好珍惜童年,让我们努力进取,让我们记住并永远留住我们的童年吧!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1984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宝莲灯读书笔记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