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_1000字。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_1000字。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1000字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是作者沈复回忆自己人生的一本小书,书中用了两章来讲述与妻子芸娘的爱情。沈复与芸娘是一见钟情的自由恋爱,是二十三年的灵魂伴侣,两人喜好相同,心意相通,一起讨论诗词歌赋,一起饮酒赏月,一起避暑种花,一起远游,渴望归隐般的田园生活,渴望相爱到白头,甚至渴望生生世世做夫妻。
因为沈复的爱,芸娘得到了尊重,活出了自我,有了自己的思想,遇见自己的灵魂,知道了自己的追求。然而在清朝,封建礼教和大家长制让芸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先是代写书信让公婆误会,接下来是替公公和沈复纳妾,导致被逐出家门。芸娘忧思太多,最终一病不起,不得不将女儿嫁作童养媳,儿子送去做学徒。在离家去姐妹那养病时嘱咐女儿千万别像她一样,可见那个封建时代毒害女人有多深。在那个吃人的时代,女子出嫁后没有娘家作为依靠就只能依附于男人,三从四德,孝顺公婆,没有思想没有灵魂,所以婆家人容不得芸娘。
在清朝大兴文字狱,像沈复这类的文人大多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只能说勉强能维持。沈复做幕僚与同事不和,到广州做生意又花百两银狎妓,卖字画两天赚不来一天的家用,最后连芸娘的汤药费都付不起,眼睁睁看着芸娘撒手人寰。读书时政治课本里有这么一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沈复与芸娘阴阳相隔,不能白头到老,也就是没有经济基础,连温饱就医问题都解决不了,又怎么能相爱到老?
虽然清朝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男子出入青楼也是常事,芸娘为沈复纳妾要既有美貌又有风韵,并亲自帮忙挑选,最后还因为憨园一事气得旧病复发。沈复在家里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还花百两银狎妓,尽管这段叙述,夹杂在他的游记当中,既没有重点突出它,也没有刻意忽略它。很显然,在他看来,这只是他游历过程中的一件值得记录的事情而已。但作为现代人的我实在是无法理解,即使清楚明白历史背景,只能说封建君王们用来统治、奴役百姓的封建礼教,他们一点一点地吃掉了人之为人应该有的尊严和独立。
看完《浮生六记》除了感概沈复与芸娘的爱情,憎恨那个吃人的封建时代,也明白了,人,尤其是女人,要爱惜自己,自尊、自立、自强,也只有做好自己,爱自己,才能爱人被人爱,最重要的就是能找到一个灵魂伴侣携手共渡一生。
《浮生六记》看起来是讲一对夫妻的家长里短,但真的深究下去意味深长,值得一遍一遍地咀嚼回味。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_1100字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1100字
这本书是值得反复捧起看,以至于我想买一本实体书。遗失的两卷可叹可叹,但看题目估计也只是三白的个人游记以及养生心得,和芸应该关系不大。痴迷此书的人绝大部分原因是因为芸这个女子,该怎么形容她呢?我想他应该是一个清瘦的,长相是让人舒服的,她是聪慧温柔有力量的一个女子。
我阅历少见识浅,不敢多说什么。以现代人的眼光当然很难去认同芸为夫谋妾,后无果反生大病而去世。可在我眼里不论这些,我只看到一个情痴女子,可也算得上一个情种了!我很喜欢看红楼,里面的痴男怨女还少吗?可大家还是很喜欢啊,比如像黛玉她也算得上情痴了,可她对于袭人和宝玉的关系一点也不介意,甚至认为很正常。那我是否可以假设一下?假如她和宝玉结婚了,宝玉这么一个情痴,真的会和她一生一世一双人吗?在那个时代,人们是否更看重精神上的琴瑟和谐呢?
芸也算上是新愁旧病一起复发而归去的。她跟着沈复除了头一年在家中还算得上好日子,其余皆奔波劳碌为钱而愁,可恨,我们的沈公子只知道饮酒作诗,寄情山水。就是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可问题是,你不是孤身一人,你有妻儿,有一个家庭,你要学会担当!(我按照现代的口吻给大家阐述一下)我后来仔细一想,凡是能在文学史上做一个屁股的,性格皆豪迈不羁,生平困顿,因而游略五湖四海,增长见识丰富自己,才能给我们留下不菲的文学作品。
沈复原生家庭条件不错,他不懂商,也可以理解,对于官名利禄又不屑追逐,这一点其实是对上现代人很多人的胃口的,那这是否和我们的宝玉很像呢?沈还饮酒作诗和一些朋友,那我们的富贵闲人呢?还成天混在女儿堆里,离开这些女儿他就浑身难受。所以我说宝黛成婚,贾家败落,这二人该何去何从呢?因此,我不防想到,诗和远方固然很美,理想的国度总是没有黑灰色,可根本不是冷冰冰的现实世界,以前是,现在更是。
看完闺房之乐那里时,我想,要是没有那么多后来就好了!沈家一直都不缺钱,他们可以一直在我取轩谈天谈地谈诗谈人生。后来笑自己,太傻了。没有这样机械式的人生,即使这样也说不定是另一番结局,人生不可能只如初见。像芸和沈复真正聚在一起快乐的不愁吃穿的时光也只是那么几年,他们没有让外界的繁杂影响自己,我觉得那几年对芸来说就够了,她觉得自己真的很幸福,以至于后面贫困穷苦她也愿意陪着沈复。得此一人夫复何求。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更加坚信这句话,也信人生的旅途每一个站点都有该遇见的人,相遇好了,也要出发去新的地方。有遗憾有欢笑,回头看看,收拾行囊,还是出发吧!总结一句:浮生若梦 为欢几何
祝愿每个人在新的战点都有美妙的故事。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_2600字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2600字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沈复其人,出身于“衣冠之家”,但后来习幕经商,后又卖画为生,浪迹四海,一生无成,寂寂无闻。唯有一部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名垂青史。文中直率地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至诚至爱,充满情趣的夫妻爱情生活。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读六记,也如在梦中,平淡的婚后读更是艳羡不已。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可他们的婚姻是爱情的天堂。
一见钟情,金屋藏娇
陈芸为沈复表姐,长沈复十月,二人幼即无猜,芸生而聪慧,刺绣之余渐通吟咏。沈复十三岁的时候,跟母亲去舅舅家,见到表姐陈芸写的诗稿,便羡慕其才思隽秀,心里竟放不下,一见其才便钟情,见人更是,竟告诉他的母亲说:“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非她不娶,于是就娶了,什么变故都省略了,这是何等的幸运,凭这一点也让人百年难遇。但大团圆却不是结局,而是一场浪漫爱情的序曲。
洞房花烛,眉目传情
终于迎来了新娘,花烛之夜 ,沈复进洞房第一次握住她的手,还是偷偷在桌案之下。前日沈复出痘,陈芸吃斋念佛以求保佑。如今沈复笑着说“今我光鲜无恙,姊可从此开戒否?”陈芸心领神会,“笑之以目,点之以首”。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不用语言,眉目传情最是迷人,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自此耳鬓厮磨,亲如形影,常寓雅谑于谈文论诗间。二人琴瑟和鸣二十三年,年愈久情愈密,家庭之内,同行同坐,初犹避人,久则不以为意。
浪漫爱情,雅趣婚姻
陈芸小时候聪明颖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后来在刺绣之余 常常读书吟诵,所以能与沈复成为文友,常常谈诗。一次沈复问她李白杜甫更喜欢哪一个,陈芸说当然李白了,脱俗超凡令人可爱,又说我启蒙认字是从白居易的《琵琶行》。沈复笑着说:“你崇拜李太白,自白居易开蒙,而恰巧你的夫婿叫“三白”,你与‘白’字何其有缘耶?”陈芸听后笑着说:“白字有缘,将来恐白字连篇耳。”连玩笑也如此多高雅有趣。诗词曲赋,谈诗论道,高雅之事于内帷之中,文人之语在夫妻之间。“赌书消得泼茶香”,沈复与陈芸、纳兰容若与卢氏、李清照与赵明诚,这三对夫妻当演绎了中国文学史的浪漫爱情婚姻的经典。
青春结伴,红颜知己
沈复的家住在沧浪亭爱莲居西间壁,有水有亭,正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二人形影不离,在一起读书论古,品月评花,饮酒作诗。还玩射覆的游戏。《红楼梦》里大观园里最幸福一群少女陪宝玉不过如此。
沈复曾于七夕镌“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沈复执朱文,陈芸执白文,以作往来书信之用。二人又曾请人绘月下老人图,常常焚香拜祷,以求来生仍结姻缘。陈芸于珠宝不甚爱惜,于破书残画反极珍视。芸尝着沈复衣冠与夫一同出游,知音相得。陈芸是沈复的妻子,也是他的红颜知己。青春作伴,两者合二为一。
沈复曾随口而道:“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还是芸说得好“不昧今生,方觉有情趣”,管不了来世,好好在今生相爱;还是沈复说得痴“卿当作男,我为女子”,来世好好报答,再做夫妻。山盟海誓不在婚前盟约而在婚后闲话不备时,那是因为,爱一直在心里。
生死相隔,肝肠寸断
然而恩爱夫妻不到终是最让人心痛,也最常见的悲剧。后芸失欢于公婆,夫妻几度受逐于家庭。这期间固然还有家族内部财产争夺以及小人拨弄是非、蓄意陷害等因素,但最本质的原因还是他们夫妇二人率真任情的个性作风与封建礼法相冲突。以家长和传统的眼光来看,沈复就是一个“不思习上”,而陈芸是助纣为虐。“这悲剧之原因,不过因为芸知书识字,因为她太爱美,至于不懂得爱美有什么罪过。因她是识字的媳妇,所以她得替她的婆婆写信给在外想要娶妾的公公,而且她见了一位歌伎简直发痴,暗中替她的丈夫撮合娶为侧室,后来为强者所夺,因而生起大病。”而陈芸终因此而血疾频发不止,魂归一旦。
弥留之际,她说:“忆妾唱随二十三年,蒙君错爱,百凡体恤,不以顽劣见弃。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想必说到这里,他们彼此皆肝肠寸断,涕泪涟涟。这回,他们别离了,生死别离。彼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
晚生凄凉,梦醒何处?
陈芸故去后,沈复得知民间有一说法,可以请魂灵归家,他照做了,备好了一切,却又害怕毛骨悚然。她被葬在扬州,他便在那里卖画度日,好在可以常去看她。她走了,他的日子依旧过的紧巴,只是,他难改本性,再次倾囊借资给一交情不深之人,与前一次同样的下场,那人在这之后便音信全无。
后来,他的父亲也去世了,他回家守灵多日,无人理睬,家庭矛盾依旧。事已至此,继续混杂在家中也实在没有多大意思,于是,他出走深山,一走了之。只是,慈悲的僧人将他安置在寺院内,他也就终获得一个安身之处了。
许是友人见他终日落落寡欢不忍心,还是其他原因,送了一女子给他做妾,他竟然也同意了,重入春梦,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
想当初,她在生命垂危之际,对他说,愿君另续德容兼备者,以奉双亲,抚我遗子。他说,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可是,可是,他的父亲去世了,和她所生的一子也夭折了,家庭矛盾依旧在,他活下去的唯一希望也许就是为了他自己吧,如此说来,续娶一个又何妨呢?她在世,他有个三妻四妾也实属正常,可他没有,如此说来,他已经很崇高了,他们阴阳两隔了,他续娶一个不是很正常的行为吗?当初对她的诺言就让它随风逝去吧,诺言,誓言,有时候也会遗臭万年。只是,这样的故事经后人流传开来,已难回到当年了。
但至少,在他生命的前期,在那段最幸福的时光中,他和他的妻子在地上用婚姻建筑了爱情的天堂,有如此真爱,算没枉度一生,但上天也嫉妒他们的爱吗?世间完美事不多,前面提到的纳兰容若深爱的妻子,还有李清照的赵明诚都是离爱人先去,留下了未完的爱和不完的恨,也留下了刻骨铭心用血写就的千古诗文,读一读,就胜却人间无数……
沈复在《浮生六记》里曾写了他与妻子陈芸在苏州沧浪亭畔“神仙眷侣”般的时光。那段夫唱妇随、志趣相得的爱情,到现在依然动人,何况在婚姻不得自主的时代。是否沈复,她的丈夫,把她描写过实?其实不然。他不曾存意粉饰芸或他自己的缺点。我们看见这书的作者自身也表示那种爱美爱真的精神,和那中国文化最特色的知足常乐恬淡自适的天性。我们不免暗想,这位平常的寒士是怎样一个人,能引起他太太这样纯洁的爱,而且能不负此爱,把他写成古今中外文学中最温柔细腻闺房之乐的记载。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_800字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800字
当初读这本书是因为封面宣传 为汪涵推荐,于是就开始了阅读。汪涵是我很崇拜的一个人,小时候一直每周五都要准时收看《天天向上》成为我最大的乐趣。汪涵是一个不用网络的名人,记得他有一把扇子:正面写着“乐观”,反面写着“观乐”。(他的爱人是杨乐乐)这种智慧让我们好生羡慕。
书归正传,沈复沈复 (1763年—1832年),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杰出的文学家。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十九岁入幕,此后四十余年流转于全国各地。后到苏州从事酒业。
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著有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六卷(后佚两卷),影响甚大,1936年林语堂曾将这部作品译成英文 在国外出版。
原来我已经忘记他是《童趣》的作者,再次读到的时候才忽然记起。“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癞蛤蟆也是国民书写正确率最高的汉字。
全书共六卷,但不幸后两卷不幸遗失,更加遗憾的是卷四 《浪游记快》作者风流韵事没有展开论述,说不定会堪比《金瓶梅》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卷五 《中山记历》
卷六 《养生记道》
沈复,相比于同时代文人,是个有些趣味、能动手、精力也旺的家伙。
颇有才气,但抵不上他的心气高。所以他的文章,内容与题材胜过文笔。总觉得自己很了得,但确实做啥都不太能成。
他常念叨自己是林和靖之类,但骨子里其实很好热闹,是红尘中人,有苏州小市民活泼的内心。
而他的光彩,主要是因为芸的存在。我也希望能和芸这样的贤惠女子结合,很强烈。
2017年10月2日于老家晴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_600字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600字
二百年前,中国出了一对神仙眷侣。
他们相识于“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年纪,于几句诗稿和素雅行装的初见中两心相悦,几句耳语定了终身,从此便成了一生知己。
芸当如林语堂所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既喜诗词歌赋,又擅刺绣女红,十指操劳养活一家,使弟弟得以识文认字,学业不致有缺。而生活拮据没让她失了对美的追求。经她巧手,普通盆景也可成众人拍案的新奇物什,平常蔬果也可成色香俱全的珍味佳肴。夫妻二人的布衣生活过得诗情画意, 芸也大胆豪气,女扮男装与丈夫同去看展。如此蕙质兰心,换作我是男生,觅此贤妻也要感叹是人生幸事,做梦也要笑醒了~
然而以现代价值观去看沈复,怕是要大失所望。不知是否因他晚年回想浮生点滴心生愧疚,因而笔下的自己无比真实地暴露在世人眼前。当才华和能力撑不起生活基础时,纵情山水便成了一种软弱和逃避。当了衣服只为沽酒,生活拮据还不忘纳妾,也是真真佩服你坦白的勇气了=_=。
骂归骂,也得感谢三白兄忠实地记录了生活点滴,才让我们可以与芸这样近乎完美的女子相遇。细究起来二人都不是等闲之辈,不然也不会琴瑟和鸣,将平淡生活过出了雅致。只是诗意人生的结局如此悲惨,不免让人惋惜嗟叹。这个锅,沈复应该去背。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一个平凡文人的一生也有六卷故事可以叙述。情绪随情节大起大落之余,也感叹生活不该、也不能只有活着呀~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1000字(3)篇
浮欢几时,入梦几多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的自传体随笔,一记闺房之乐,二记闲情之趣,三记坎坷之愁,四记浪游之快。“浮生”二字出自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浮生物语,何欢可记?浮欢尽处,何人可念?陈寅恪有言:“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此后来沈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在浩如烟海的家国天下大块文章中,“闺房记乐”以深情直率的笔调叙写夫妻间淳朴闲适自甘的生活。读之再三,为此一叹。
青梅竹马少年时
我十三岁时,随母亲回家探亲,见了她所作的诗,虽然感叹她才思隽秀,私下里却怕她福泽不深。然而心意投注,不能释怀,便告诉母亲道:“若为儿择妻子,则非淑姐不娶。”
你侬我侬蜜月期
我虽然追恋卧榻,却也觉得她这么端正,真体现了她好品德,于是也随她一并早起。从此我们耳鬓厮磨,形影不离,爱恋之情,无法用语言形容。
执手泪眼相见刻
等我到了家中,去母亲处问过安,回自己房间,芸站起相迎,我俩执手相看,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仿佛两人的魂魄,恍恍然化为烟雾,耳中豁然响了一声,都感觉不到自己了。
琴瑟和鸣日常间
因为暑热,芸便停了女红,终日只伴着我研习书卷、谈论古史、品月评花。芸不擅长喝酒,强劝她,也不过能饮三杯,我就教她“射覆”这种行酒令的法子,于是夫妻饮酒作乐。我自以为人世间的欢乐,无过于此了。
夫唱妇随相携时
我说:“连日来秋老虎炎热灼人,正思谋着得一个清凉地方,来躲这暑热的漫长白天。你如果愿意去,我先看定了她家哪里能住,便背着被子铺盖去,盘桓一个月,怎样?”芸道:“就怕堂上公婆不许。”我说:“我来请示好了。”
我被众位朋友邀请去插花布置,因此得了机缘,躬逢盛会。回家跟芸大事渲染,称赞了一番。芸道:“可惜妾身不是男子,去不了啊。”我说:“戴我的冠,穿我的衣裳,也是化女为男的法子呀。”芸欣然开怀。
你说我懂低眉处
芸的癖好既与我相同,而且能察言观色、推敲眉目,所以我一举一动,对她使个眼色,她便心领神会,无不办得头头是道。
浮生若梦,梦里梦外,情真意切,彼此成就,这样的浮欢,能入几人梦?能入梦的,是那心底不可说却又不曾忘的“真”。
“坎坷之愁”这一记,作者细数家庭逢遭变故,芸娘失欢于公婆,与子女离乱一方。于青面獠牙的坎坷中,夫妻依然相随相惜,不怨天,不尤人,彼此疼惜顾念,生死相许。来过,爱过,此已在。
你在,我在,天在,地在,还要什么呢?
读《浮生六记》,很感动于沈三白与芸娘那至真至诚 灵魂伴侣般的爱情,两人伉俪情深、琴瑟和鸣、志趣相投、精神契合,人世间最让人羡慕的爱情莫过于此。“若为儿择妻子,则非淑姐不娶”的坚定的真挚爱情,平常点滴而有趣的生活细节,“布衣饭菜,可乐终生”的超然于物质之上的生活美学,读来感人肺腑,让人羡慕不已。就连那位落魄文人杨引传在60年后,光绪年间,在苏州的冷书摊上发现此书时都惊叹:原来人世间,还曾有过这样的夫妻。可能真的“恩爱夫妻不到头”,可能连上天都妒忌两人神仙眷侣般的爱情,后来三白与芸娘的生活遭遇变故,飘零他乡,日子过得坎坷窘迫,每天为衣食奔走,芸娘又积郁成疾,疾病连绵,一病不起,最后还是先一步走了。从此,再“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二十三的相伴,三白与芸娘,无论顺境或逆境、富裕或贫穷、健康或疾病、快乐或忧愁,两人始终相依相守,不离不弃,人生能得如此知己良友,我认为人间值得。
四读《浮生六记》惟这一次气的读不下去。
19岁,在图书馆无意中翻到这本书,读完已是黄昏,那时候觉得芸既知书达理又灵动可爱。
21岁,再读这本书,发现芸和三白的婚姻生活无比幸福。
23岁,有一次爬山带了这本书去,在山上看完才下来,看到芸和三白受封建家庭束缚不懂人情世故的颓败,但是依然乐观度日。
27岁,看到了芸夹在封建教条与放荡丈夫之间的无奈,不能理解沈三白穷困潦倒穷途末路之际,出去赚钱,还喝酒召妓,挥霍百余金的洒脱。归家后,芸为他物色小妾,芸重病,他竟落魄到要出去借二十五金给芸看病。妻子病故,女儿给别人做童养媳,儿子去做学徒!未尽赡养父母之孝,未尽抚育幼子之责,未解妻子之困。
浪子一枚,渣男是也。
可悲!可叹!可恨!
《浮生六记》读后感_1000字
《浮生六记》读后感1000字
“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对于沈复来说,在卷一“闺房记乐”便是说明了“为欢”之事是与妻子陈芸过着平淡而又充满趣味的生活。沈复夫妇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同时又志趣相投,清贫而不乏枯燥,情投意合,爱意绵绵。
在我们看来,沈复夫妇恩爱温馨的生活是令人羡慕的,但也要记得那时候还在清朝的封建统治下,所以这种生活也是极其艰难的。古代文学多写或宫廷艳史,或封建礼教下的爱情悲剧,但夫妻之间的生活却是甚少涉及。所以这本书不仅向我们展现了古代夫妻之间的美好生活,但也指出了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想过清贫而又纯粹从事艺术的生活是不切实际,最终也因陈芸的去世而理想破灭。可以说,《浮生六记》文字练达直率,内容写实,感情丰富细腻,追忆的情感贯穿全本。
全书的主旨人物除了作者沈复,便是沈复的妻子陈芸。陈芸,何为林语堂大师唤作“可爱的女人”?我想可能是她有在当时封建礼教看来叛逆的性格。陈芸善女红,勤俭持家,任劳任怨,拥有中国传统女性贤妻良母的特点;但同时,她也有和沈复相似的叛逆性格——追求个性,追求自由。她自小聪慧伶俐,小时便写出了“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般优美诗句。她从小培养出来的文化修养使她和其他妇人不同,不喜钱财珠宝,却痴于书画字帖,经常和沈复赏花评月,论诗品文,志趣相投,相谈甚欢,可以说是夫妻生活充满了情趣。
她向往水仙庙的活动,于是沈复便教她女扮男装,一起去游玩。陈芸不为封建礼教所拘束,穿戴完毕后,还“揽镜自照,狂笑不已”。不得不说,陈芸的确是一个可爱的女人。
陈芸从不鼓励沈复参加科举踏入仕途,反而和沈复过起了布衣素食、与世无争的生活。从这里可以看出,陈芸率性由真、崇尚自然。
由此而观之,陈芸是本书的灵魂人物。除了前两卷以外,其他的文章便是写的再好,没了陈芸,也始终缺少了些欢乐;反而会因为陈芸的逝去,多了追忆的悲伤。
《浮生六记》读后感 1000字
《浮生六记》读后感
第一次看到《浮生六记》还是课本中的童年趣事,作者眼神亮,视物纤毫毕现。然而彼时我并不觉得文章有那么好,直到看完四卷才懂——《浮生六记》的光彩,主要是因为芸的存在。全书中最为清淡闲雅的情致,几乎集中在沈复与妻子的交汇。他们是一首诗,与岁月谱着同一首歌,唱着苏州城里寻常人家的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真是烟火神仙矣。
鲁迅曾言:“像《浮生六记》中的芸,虽非西施面目,并且前齿微露,我却觉得是中国第一美人。”诚非过誉。芸娘父亲早丧,她独自靠女红养活一家、自学认字,却颇能陪同丈夫谈诗论书、品月呷酒,乃至于女扮男装去看庙会。诸如此类,乍读令人神往,且略多读几遍更可知,芸最可贵处,是她风雅后的缄默沉静。
在一个除了丈夫的疼爱外别无长处、公公无理婆婆刁钻的家中为媳,她居然还能过出安贫乐道的日子来。古往今来,通文解语的才女和通情达理的妻子许多时候是矛盾的,这也是三言二拍和聊斋中常涉及到的普世矛盾。但这些品格在芸娘身上浑金璞玉的凑成了一体。
甚至在沈复略带得意的广东狎妓、广兴诗会后,我仍能感到芸娘温柔的笑容。布衣蔬食的柴米夫妻,多是迫于无奈;而沈氏夫妻过的日子虽清寒不易,且最终难以为继,然而此前的优游岁月与潇洒时光里,终于还能过出“时读快书,怡悦神气;时吟好诗,畅发幽情。临古帖,抚古琴,倦即止。”的清暖的味道来。这其中的里里外外,无一处不是芸的光彩。
自然,《浮生六记》另一情致动人、独一无二之处,也确实体现在作者身上:从来才子喜欢描述名妓狎玩故事,李渔之类且不说,苏轼等也难以免俗。沈复虽也写了类似篇章,但如此深情描写自己的夫人,却实在罕见罕闻,以至于我看到芸娘病逝,房中唯孤灯一盏,男子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又曷其有极?待读到作者言:“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便也不由鼻酸。
那时沈复引用了李商隐写唐明皇,“他生未卜此生休”,意思贫贱夫妻百事哀,眼下都还过不去,还看什么下辈子。但最后却说“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想来以世事茫茫,光阴有限,自芸娘溘然长逝,便也不必奔忙了。
此情之动人至深,以封建男权社会来说,沈复写:“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非但许了来生,且甘愿化男为女,相与访名山。
这此间情深,正在于林语堂的意思:“淳朴恬适自甘的生活——如芸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生活,是宇宙间最美丽的东西。”亦是俞平伯所言,沈复习幕经商,文学非其专业。但文字无端悲喜能移我情,家常言语,反若有胜于宏文巨制者,此无他,真与自然而已。闺房燕昵之情,触仵庭闱之由,生活艰虞之状,与夫旅逸朋游之乐,即各见于书,而个性自由与封建礼法之冲突,往往如实反映,跃然纸上,有似弦外微言,实题中之正义也。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而良辰美景,不动声色,不放轻过。这实在是我所见最闲静的诗句,能与岁月同歌,唱一曲归来未晚,吟一调湖海茫茫。逢时遇景,拾翠寻芳。
《浮生六记》读后感1000字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深爱之人,梦中追寻;闻梦中事,启现上事《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所著,在看之前,便得知这是本作者的自传体散文,而其中的前三卷主要记述了作者与其妻子芸娘之间的日常生活。对于芸娘,早有听闻。毕竟她可是著名文学家林语堂称之为历史上最可爱的人。而考虑到作者生活时期为清朝,我本以为作者和其妻子的生活大抵也是逃离不出时代的限制,会相当拘谨,最可爱的人则或许是过称了。而在看了书之后,才发现自己最初的看法实在是实在是愚昧,人的品性未必都会遭到时代的束缚,沈复和芸娘便是经典的一对代表。他们的不羁、率真的性格,实在是令人钦佩。他们又是如此情投意合,志趣相投,为对方着想,以至于他们的恩爱生活,有种跨越时代的自由,充斥着浓浓的爱意,着实令人羡慕。即使是现代人,怕是也难以达到他们的境界,所以看下来后可以说是被喂了满满的狗粮了。
对于沈复,实在是难得的专情好男子,他不图名利,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只要身边有芸娘陪伴,便能得到最大的快乐。
对于芸娘,则可以说是古代完美的女子了,她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既有美貌,又成熟懂事,温柔体贴,襟怀才识。难得的是,她并没有因为当时时代的种种俗约而遭到束缚,她与沈复一样有着不羁的性格,敢于直率地表达自己的心意,而她也同样深爱着自己的丈夫,一心为丈夫考虑。这样看来,称她为最可爱的女子,丝毫不夸张。
对于这样一对神奇的伴侣,试问有谁不会羡慕呢?而都说天道无情,果真如此。在书中一二卷中,作者就有暗示人生后面的坎坷,卷三更是以《坎坷记愁》为题。或许老天都妒忌起这对恩爱的夫妻,他们忧无虑的生活时光很短,沈复的人生道路颇为坎坷,很多时候为了维持家计不得不四处奔走,与芸娘分离。而芸娘则默默地承担,直到后来大病一场去世。这样的结局实在是令人痛心。
但整部作品的风格实际上是轻松愉快的,正如作品名一样,《浮生六记》,浮生二字出自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沈复想表达的正是这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快乐的时光着实短暂,这本书记载的则正是短暂的快乐时光,毕竟人生的坎坷已经把他们折磨的不成样子了,而追忆当年快乐的时光,在梦中追寻自己所深爱的人,则是作者唯一能做到的事了。《浮生六记》,可以说沈复是为了纪念自己的人生,也是为了纪念芸娘,纪念他们相伴的日子,所记载下来的真实传记,也可以说是写给芸娘的一封充满深情的情书。这便是深爱之人,梦中追寻。而从这部作品中,我们才不是光光看着作者幸福的回忆录沉沦其中便可,从这《浮生六记》中,我们是可以得到对自己人生的启发的:或是珍惜当下,又或是追寻知己。这便是闻梦中事,启现上事。
《浮生六记》(精选)
《浮生六记》读后感《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的自传散文。沈复以其幽默风趣、朴实无华、情真意切的文字,记录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书中《闺房记乐》生动平实的描述了作者的夫妻生活。虽然,生活充满坎坷,充满委屈,但夫妇二人相互理解、相敬如宾、苦中作乐,让夫妻生活充满了乐趣。“岂敢”、“得罪”等成了夫妻间常用的口头禅,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夫妻生活有趣而真实的一面。生活总有很多不如意,可面对困难,夫妻间的态度很重要,是相互指责、互相抱怨,还是相互鼓励、共渡难关!作者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在困难面前,沈复与妻子既相互理解、互相包容,又不失风趣幽默。沈复与妻子芸苦中有乐、真实有趣的夫妻生活,令人向往。这样的夫妻关系真让人羡慕!自古以来,父子、婆媳关系都是家庭关系中的重要一环,在书中,面对公婆,芸做到了儿媳应做得的本分,孝敬公婆,尊卑有序。甚至遭遇委屈和不公时,逆来顺受,默默承受。在今天,我想孝顺仍然是处理父子、婆媳关系的前提条件,但在是现实生活中,还需要多沟通交流,尤其是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这个人在中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必须发挥好,不偏信偏听,做好父母与妻子之间沟通的桥梁,尽量避免他们之间不必要的误会。血脉相连、手足情深!描述兄弟关系的词很多。可现实生活中,很多兄弟关系都处理不善;沈复与其弟弟的关系也一样,没处理好。其根源还是财产!看来自古以来,兄弟间的关系始终离不开一个“财”字,有财产的争,没有财产的也争,你不争,别人怕你争!沈复不争,可其弟弟防着他,怕他争,为此,父亲过世了也不告诉他。回头想想,钱物这东西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争的、不争的均已随着时间消逝了,都是一场空!人生一世,能为兄弟姐妹,实属不易,是缘分!一定要相互理解、互相帮助。朋友关系总是患难才见真情。沈复与妻子患难之时,都是朋友伸出援助之手。这得益于夫妻二人,平时以真心交友,用真情对待朋友,并不计较得失。虽然,也被朋友坑过,帮朋友担保高利贷,被骗!但他们的交友之道没有变,对朋友总是解囊相助。正是他们的真心换回了朋友的真情。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在困难面前,沈复给我们好好的上了一课。沈复一生愁苦,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爱妻早逝,独子早夭。难以想象,面对生活的种种苦难,作者是怎样的心境!从《浮生六记》中,我们没有看到作者对生活的埋怨、抱怨,也没有看到要战胜困难的豪言壮语和铮铮誓言。我们看到的是以真言述真情,不矫揉造作,真是达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境界!真不知作者是怎样的修为才能到此境界。当人生不如意时,读一读《浮生六记》,看一看沈复的人生经历,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和宽慰。
《浮生六记》读后感1000字分享
《浮生六记》读后感1000字
白妮
上次在群里看到有人分享这本书,汪涵推荐过,就买来看看。可能和大家看的版本不一样,我买的是张佳玮译本(可惜不是林语堂译本),译本比文言文看着轻松点。
沈复这本自传“六卷”缺失“两卷”,但从仅存的“四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里,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他的大半辈子,他的爱恨情仇、悲欢没落。
前两记可谓是“花式虐狗”啊,才子佳人,闲情野趣,山水风月。后两记又让人不禁感叹现世刻薄,浮华炎凉。
《闺房记乐》描述妻子陈芸与自己一生如友相伴,陪他读书,谈古论今,品评风花雪月,人生能得一伴侣如此,也大概死而无憾了,如今的小夫妻,在家各自抱着电子设备,互不干扰,便是晴天。
芸蕙质兰心、贤良淑德、通情达理,如果真是女子无才便是德,那芸这等才气在旁人眼里就只剩下罪过了,所以她先后惹怒了沈复的父母家人。在这一卷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芸为丈夫张罗纳妾事宜了,芸与憨园一见如故,认为憨园不仅美且有韵味,就打算帮丈夫将憨园娶回家。芸深爱丈夫却愿意与别人分享这份感情,虽不理解却也对她的通达大度是十分敬佩的,但同时,又对沈复这个“多情郎”比较生气,“除却巫山不是云”,有“芸”这样的妻子,还要纳妾做什么,还说纳妾不是自己这等穷苦书生能求的,若不是穷苦书生就要纳妾吗?人虽风流,但他对芸感情也算深厚,大量篇幅都离不开芸,是他给我们刻画了一个“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林语堂先生这样评价芸),让我不禁在想芸这般“女神”是如何修养成的。
《闲情记趣》多写布设园林、寻石养花乐趣,不懂插花不懂山石的人初读有点懵,不过多看几遍画面感就出来了,“颇有趣味,可见沈复是位实干动手型的”,而芸不仅略懂诗词歌赋,还会做“活华屏”,网络文章里“有趣的人”,我看非芸莫属了。
《坎坷记愁》让我看到的不是沈复而是芸的坎坷一生,而这坎坷到底还是因了沈复的不争气,虽有才气又有什么用,还不是落得寄人篱下、家人四散、妻子抑郁致疾最终阴阳两隔的下场?还偏偏要说“恩爱夫妻不到头”,至少应该在芸被父母误会糟冷落时站出来为芸澄清误会减轻芸心里的苦闷呐,并没有看出他作为一个丈夫的担当,芸的“薄命”与他这个丈夫应该脱不了关系。
《浪游记快》本是轻松快乐的,我却没有好心情读,尤其看到沈复在广州招妓更是窝火,也不过是个俗世男人呐,甚至有点“宝玉”的影子。
沈复并不算得上什么才气过人的大人物,但他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妻子,两人互相成就了对方。陈芸是因为沈复的记载而有名,沈复也是因为记载了他的妻子,《浮生六记》才得以流传至今。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还希望自己平凡的生活能够不平庸,多点趣味多点追求,不负时光不负已。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一)
在朋友推荐下读过一本叫做《浮生六记》的书,是一个自传性质的散文作品,时隔几年仍令我印象深刻。作者是清朝乾隆时期的人,名叫沈复,字2020三白,是个不红不紫的画师。本书真实记录了沈复平凡而又艰难的一生,以及生活中令人难忘的片段。全书共分为六个篇章,包含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篇文章。另外两篇《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说是后人仿写。《浮生六记》中尤其第一篇章《闺房记乐》用深情的笔墨,描写了聪明绝顶而又非常不幸的妻子芸娘。因为这个可爱而又可怜的女人才使《浮生六记》让世人记住,才得以让它永远散发出了人生智慧的无穷芬芳!
可能是年龄渐长的缘故,同一本书,同样的我,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年龄,不同经历过后不一样的心境又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五年前读此书,似懂非懂,然后又找了其白话本看了一遍才透彻明了,对其中描写童趣的部分那时记忆深刻,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童心幼稚可爱的举动,读后觉得相当有趣,有些场景仿佛自己也曾经如作者一样玩过一样,身临其境,对其后的游山玩水一略而过,如今也忘光了;五年后的现在又重温此书,居然最最喜欢的是第一篇章《闺房记趣》,以《诗经》为模,第一篇章也列闺房趣事为首写开篇,本篇讲与他自己的表姐结为夫妻,可是古代传统封建的父母却对这对恩爱夫妻的行为看不惯,对这儿媳也颇有微词,夫妻俩虽伉俪情深,最后终被赶出家门。两人生活举步维艰,甚至经常要到朋友家借宿,但能够苦中作乐,生活过的很有情趣。可惜后来妻子生病早死,沈复很悲伤,十分怀念妻子,觉得要把这段感情和记忆流传后世,便写了这本书。它是中国古代散文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它却被埋没百年之久。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它的光彩才第一次展现于世人眼前。林语堂、俞平伯等新文学家都极为赞誉这部作品。林语堂曾经说过芸,是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可爱的女人。他当初把《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也曾说应该叫世界知道,一方面以流传她的芳名,又一方面,因为我在这两小无猜的夫妇简朴生活中,看她们追求美丽,看她们穷困潦倒,遭到不如意的折磨,受奸佞小人的欺负,同时一意追求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清福 我深深的被文中聪慧,娴淑,勤劳而又不失情趣,热爱生活的芸娘所打动,也为很多沈复与芸娘间的夫妻生活小片段流露出来的伉俪情深所感动,因此现在的芳邻二八的我最喜爱的还是第一篇章《闺房记趣》。文中插花摆设的花艺技巧可看出芸娘不落俗套的生活品味,很有自己的眼光和见地;文中芸娘用六个小碟,五围一碟合为一梅花状供陈用不同颜色的小菜待客,可见她蕙质兰心的灵巧创意;文中与其夫君关于腐乳与卤瓜和茉莉与佛手小品对话故事,也让人见识了芸娘的聪明机智过人的头脑;文中她的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词句,以及对唐诗宋词李白杜甫诗型的精辟分析和见解,可见她又不失才气;她对婆家尊老敬爱幼,谦和有礼的美好品德也无一不在书中时有体现,这也是我们现代诸多女子身上缺少的隐忍品格;喜爱《闺房记乐》爱的精华所在就是芸娘一身的智慧,芸娘的一身是短暂的,但回忆绝对是绵长的,这也是我读此书能深受感染的部分,乡间的做菜种花,男耕女织,怡情小钓,逢时休闲,踏青郊游等等这些情调和记事,都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女子不能抵抗的所向往美好浪漫生活;芸娘是可怜的,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幼年丧父,辛苦劳作养母供弟维持一个家,青年丧弟失母;出嫁从夫,公婆的苛刻保守固执,导致其夫妻沦落离家,颠沛流离,家徒四壁,甚至有过身无文银的地步;但芸娘也是幸福的,能够在最适当的时机遇到自己情透意合的人,并嫁给了这个志趣相投,情深义重的不离不弃的痴情男人,即使死也是合目于自己深爱人怀中,他们携手走过的几十载岁月终其一生让沈复无法忘怀,这也是令人所羡慕的。在这个复复杂杂,纷纷扰扰的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社会要想遇到这么一个人,有过这样一段情是何其之难,易得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对芸娘,对《闲情记乐》的欣赏和喜爱,才学浅薄,词枯言寡的我,已到了无以复加,语言不能形容的地步,只能借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作为结语,才不至于毁其形象,沈复与妻子芸娘并没有荣华富贵的生活,并没有挥霍无度的享受,并没有沉湎欢娱的闲情,并没有风流浪漫的传奇。但是,我最欣赏、最钦佩、最注目的是他们的:
一、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坦诚直爽,体恤关爱的夫妻真情。
二、勤俭淳朴,善处忧患;布衣菜食,可乐终身的简朴生活。
三、淡薄名利,与世无争;恬淡自适,知足常乐的旷达胸怀。
四、逆境逢生,善解人意;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优良品德。
这也是我这类感性女子所向往和需学习的精髓所在,无论是夫妻相处之道,还是为人处世之道,抑或是生活持家之道。在何种环境下总能过好简单,质朴又不失情趣的有滋有味生活。无论在人生情感上遭遇爱情、亲情、友情的何种误解和失意,我还是一样一如既往的向前看、向前走,一如既往的笑对人生,笑看爱情,还是那句话时间是最好的良药,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写在这个特殊而又普通的日子,给自己,给你们。
浮生六记读后感(二)
初读沈复的《浮生六记》,竟有许多感动。依然是太容易感动的人。
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不贪屠门之嚼,日子过得轻淡,沈三白应是极随性的人了。卷四浪游记快,与众友共览天下名胜,而山水可怡情。文字2020洋洋洒洒,闲情逸致,字2020里行间皆是。细细读来,让人暂忘尘世间的千丝万缕。于爱妻芸娘,沈三白笔墨却不多,就是浪迹天涯,流连烟花巷之时,心中的那份牵挂,也似不经意的。卷二闲情记趣、卷四浪游记快,写情写景,对芸娘看似不经意,那份平淡而真实的感情,却处处都在了。于是,芸娘的隽秀颖慧,知书达礼,温婉可人,就在沈三白不多的笔墨中,轻轻点出,就这么不经意的丰满和鲜活起来:居乡,芸娘相伴相依,一同品兰插菊玩石置景赏月;会友,芸拔钗沽酒,巧置梅盒;着小帽领袜皆芸自制,也必整必洁;夏荷初开,芸置条叶于荷心取香一点一滴,皆平白叙来,娓娓道出,可羡可叹,夫复何求的感觉,真让人羡煞!
沈三白生性爽直,落拓不羁,既不追名,也不逐利,独对芸娘用情至深,让依然好感动。然而世事无常,终归是恩爱夫妻不到头,卷三中尽诉失妻之恨,又让依然唏嘘不已
不知是友人无心,还是有意,送来的《浮生六记》,是从卷四开始的,然后是卷二,接着是卷三,最后是卷一。依然是先得其闲,写景写物,抒胸畅怀,让人感慨万千;再得其趣,饮食起居、花木虫草、山水风月,引人遐思无限;再感卷三坎坷记愁之哀婉凄凉,真切伤情;读到卷一闺房记乐,又是句句心声,事事真情,竟是卷三中情痴更深处的感觉
整理往日心情,一些感想,随笔记来,随意贴来,让人见笑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三)
《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小说。文章写得坦率真实。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四记穿插相联,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平淡无奇,然情真意切,一点没有忸怩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徐徐拂面。
沈复,字2020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2020,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芸虽思想高超,却在处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尽人皆知,小夫妻的恩爱往往成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礼仪很严肃的,父母,兄弟媳妇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处处小心翼翼,后来渐渐放松了,在公开场合也和三白并起并坐,当然就有人看不顺眼,慢慢起了闲话。
有一年,三白随父亲在外任职,沈父说芸能笔墨,就代沈母写信。后来家中有了些闲言,沈母以为芸写信不清楚,就不让她写。沈父怒道:想汝妇不屑代笔耳! 芸怕沈母不高兴,便不解释。超然大度的芸娘,独在家事上唯唯诺诺!可见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就篇幅所占的比例来说,《浮》应该是快乐、幸福、积极的,这些都应和了我曾经的人生观:充满光明的人生。然而就是那只占了六分之一篇幅的坎坷记愁,改变了我的看法。开篇的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所描写的夫妻恩爱,欢乐融洽,使我的心情十分舒畅,也再次让我充分的看到了生活的光明,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这是怎样的幸福生活!也许就是因为这太快乐,太幸福了,所以当我读到妻子芸受责于公、失爱于姑后与作者四处流浪,最终客死异乡时,我的眼泪无可抑制的流了下来。
生活在今天,我不会经历战乱、饥饿、孤苦,但谁能保证,我不会遇到其他的不幸吗?疾病、失去亲人、没有工作这并不遥远,每天都有那么多人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奔波于各类人才市场。显然,我的人生观过于理想化了。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困苦,我料想的不够充分,不够深刻。想来这也是我过去多次失败的原因所在一一忽略、轻视了事情的困难面,过分乐观,冒冒失失,失败后又没有及时总结经验,只是一味地将过失归咎于客观原因,从未检查过自己的错误。重新打开《浮生六记》,看到闲情记趣,再看到闺房记乐,沈复在经历了妻死子散后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细微妙之美的心,实在令我感慨,快乐是什么?痛苦又是什么?我想也许就是以一份宽容恬淡而又有情趣的心,去接爱生活中将要到来的一切吧。
我想我已经明白了我以前对于生活的过于肤浅的理解。那么我能做什么呢?改变我的人生态度,在做事前全面的考虑,无论是好的情况还是最坏的情况。困难挫折破坏了生活的快乐,但我们可以将它转化成另一种快乐,我们不仅要自己战胜困难,也要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人,为他人创造快乐与幸福。
读后感浮生六记1000字精选
经过编辑精心整理,推出读后感浮生六记,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读书可以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当我们阅读完作品后,一起讨论时会变得更加自信。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
读后感浮生六记【篇1】
我习惯把爱看的书不厌其烦地从家里运到学校,再从学校背回家。
其实家里也有可以阅读的书,学校也有。
可就是喜欢这样背来背去。好似蜗牛一般。生怕想看的时候,手边恰好没有这一本书。
从昨晚临睡开始阅读沈复的《浮生六记》。
今天值班时偷暇将《闺中记乐》读完。
只觉得这夫妻的欢娱如此真实地有趣。
吃豆腐卤这样的小事写起来亦是生动非凡。
他们印刻章,“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夫为朱文,妻为白文。
沈复外出,两人通信,在信笺结尾必定要盖上这一个“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章。
三百年前的浪漫,却是如此别致,让人感怀。
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充溢了沈复的哀愁。
在妻子先亡以后,他回忆起以往甜蜜琐碎时竟找出了许多可以印证“不得白头”结局的征兆。
他们做了二十三年的夫妻。虽然后期颠沛流离,然而伉俪情深,清贫而善于作乐,比起失偶的李清照,已经是何其有幸了。
古代文人,写悼妻诗的不在少数。
譬如元缜。他的《遣悲怀》。
可他与“莺莺”的故事却使我对他的深情有了很深的怀疑。
譬如陆游。他的《钗头凤》。
虽然他到老来还数次到沈园题词怀念唐婉,然而他在面对母亲的强权时远没有沈复对爱情的坚贞。
陈芸不得公爹喜爱竟被逐出家门,沈复居然追随她离开了家庭的庇荫,以至一世颠沛流离,而他却未曾有悔。
如此深情决心,试问,古今有哪位男子可以做到?
林语堂说,陈芸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那么,我也不禁要说,沈复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奇男子。
这两个最可爱的人的结合,怪不得连老天也要嫉妒,让他们后半辈子尝遍坎坷,而使陈芸早夭。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
爱情似乎越来越速食面了。而爱情好似也只有那么几个月的保鲜或者一年两年的保质期。
这本薄薄的小品文。
白色的精致封面。淡雅朴素的小插图。注解不多,读来亦只能不求甚解。
然而,这段三百年前的凡人婚姻却令我深深感动。
这使我的心增添了无畏和珍惜的因子,亦使我前行的步履分外轻盈起来。
读后感浮生六记【篇2】
“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题记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8个字足以概括沈复的一生,这么兜兜转转一大半辈子,也许沈复在著《浮生六记》前都有没想到,在他低谷时三个至亲接连离世,没有人能与分担哪怕一点点的痛苦。从翩翩公子到潦倒人生的转折,又何尝不是人生在世,如梦一场。
但沈复的文字从未有一丝仓促,他是一个单纯了一辈子的人。
这梦的前半段沈复笑着。他遇到一心上人,以为会与他共度后生。这芸娘吴侬细语,这芸娘浮动暗香。他与沈复过着清贫,但却波澜不惊的生活。
但是陈芸最终也因为公公的误会,而与沈复一起被逐出家门。毕竟陈芸是清代的女子,也避免不了封建传统。在长辈训斥与误会时,多将不与长辈争辩看作孝顺,那只要一有猜疑,被逐出家门是绝对的。从被逐出家门起,似乎他们的命运就逆着走了。他们本不是有钱人,后来因种种境遇不得不卖书画为生,但他们用慧心将生活过出清甜的美感。
这梦的后半段沈复不住的惊呼。他在梦里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苍凉,什么叫做“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么一见倾心,那么不离不弃,即使在妓船上也要寻觅一个与妻子相似的女子。虽然清代没有一妻制,但沈复仍然只爱陈芸一人,那么深情那么真实。“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这是沈复对陈芸说的最后一句话。于是他醒了,他触摸床上每一个角落,没了,没了一丝茉莉香,苦笑着点点头,继续回味“来世”二字。
《浮生六记》有着落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散漫,庭园梦境的从容,布衣蔬食的质朴,比李白的浮生若梦多几份哀思与从容。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沈复也是。每一个的人生都如一场梦,梦里都有跌宕起伏的故事,这故事里有乐有苦,有悲有喜。乐苦相间,悲喜交加,方为戏梦人生。
读后感浮生六记【篇3】
有些书一直跟着你,一次又一次搬家,几十年过去了也始终没有认真读过。终于有一天你无意中将它拿到了手里,终于开始了你们之间的缘分,便有了相见恨晚的感慨。这才发现其实缘分早就开始了,开始于几十年前,否则你们之间必然不会如此不离不弃,矢志不渝,终相厮守。
这种情况对于我来说居然是大多数藏书都可以一一兑现的,或者当初无感,最多只有蒙眬的直感,越到后来偶然抽出来,越是觉着当初幸亏存下来了。这可以是一本上个世纪五十年黑草纸印刷的《罗马尼亚故事集》,也可以是八十年代朴素的小32开本《浮生六记》。
八十年代的出版空前繁荣之中,的确是出了大量的好书。不是说只有好书才获得了出版的机会,而是在种类繁多的出版中必然会有一定比例存在的好书。好书一定是在出版物丰富的基础上才能被读者逐渐遴选着产生的。这是说远了的话,还是回到这本《浮生六记》上来吧。
沈复的《浮生六记》虽然写了盆景和插花,写了吟诗和作赋,写了臭冬瓜、霉豆腐之类的小吃,写了故意放蚊子进蚊帐然后喷烟进去看鹤舞云端的妙境,甚至还写了诸多爱情的细节,夫妻连理枝上比翼飞的情愫,但绝非什么闲适小品,实在是一部记录了一个中国家庭苦难史的悲情之作。
两百多年前的中国,那样的苦难其实就已经普遍在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上蔓延,其一家的悲惨境遇也是很多家庭的普遍事实,也都是被历史教科书用概念笼统概述的三言五语的僵死文字。沈复将这些看起来总是无动于衷的文字概念还原成了具体可感、即如眼前的细节。他写了当时和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无人着墨的多数人的人生的真实。
很多时候都已经不大喜欢看古人的文字,尽管它们精粹精练,但是另一面却是过于俭省,缺少流畅连贯的细节描写,对于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什么可以多写什么不可以多写又有太多限制。这样的习惯和限制时间太久以后逐渐就在相当意义上丧失了细节的独特记述能力,就没有凝望对视之后沉思的习惯。
留白的后果是所有文字和文字之间巨大的空档都要靠后世的读者自己去猜度和想象,不能酣畅淋漓,不能像外国文学那样对某一个场面、某一个细节、某一种复杂的情感和情愫进行彻底地展开和抒发。而制式化的词句和情绪表达,则很有传统山水画一样的同类复制的嫌疑,像是评书一样,用固定词语表达固定的场景和感受,形成一种套路化的抒发格式,渐失其活人真实情致。
沈复虽然用的依旧是字词俭省的文言,但这记述自己家庭、家人境遇的非功利之作,却在无意之中为传统模式的文学,添加上了丰富细腻的一笔。两百年后的现在,几百年上千年以后的未来,他曾经活过的痕迹,还将以这样为文字记载又为文字复活的情境所传播着吧。比之那些功名利禄、煞有介事、循规蹈矩的文章,这本书留下了他们曾经活过的真实痕迹。而上述所有写那些格式化文章的人,则像是从来没有生活过一样永远地沉没掉了。这就是这位叫作沈复的作者的成功之处,也是其价值所在。
写作还是要说真话,说假话没有意义,也没有意思。哪怕假话当时会迎合了什么。
夫妻之间情投意合,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频率一致、节拍相合,从相恋到结合到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广有情趣,也是他们各自人生中爱与美的幸福巅峰。其后,大家庭的龃龉和谋生的艰难还有病痛的挥之不去,逐渐使一家人走上了末路。凄风苦雨都在那号称人间天堂的江南之地上演,最终爱侣永诀、儿子夭折、女儿只能给人家做了童养媳,自己颠沛流离异地谋生……书中一条主要的线索是作者和妻子的爱情,讲了两个之间情投意合的诸多细节。这在古人著述中实不多有。而其关于盆景插花之类的生活情趣的描摹已经有了相当的技术成分。不是行家里手,不是真爱之人,断难下笔。那些审美的情趣既是本能,也更是要留住生活的美好,抵抗无以抵抗的命运的奋力之举。
现在看到的这本书实际上只是残卷,只有四记,而不是六记,是后人偶然在货市上见到的四卷手抄残稿,刊印之后才得以流布后世。从最初的发现与刊印开始,所有后世的出版都遵从了作者的原创,保留了“六记”的名称,其中应该是有期待以后能发现后两记的可能。据说也的确有后两记出现,可惜皆系伪作。是一代代读者对这部作品广泛肯定,热度始终不减的一种表现。
人们何以喜欢这本书,其中至少有个原因是作者之写作完全发自本心,没有任何外在的企图,死后甚至连手稿也逸散掉了,倘非偶然遇到识者,则隐没如从来不曾存在矣,就像曾经活过但是好像从来不曾活过的千千万万人一样。恰是这样,文字之中的真情和啼饥号寒颠沛流离的悲惨世界的感同身受,才在后人那里不断得到共鸣。大多数普通人的一生都始终是衣食之忧如影随形的'状态,脆弱到禁不起任何变故和灾病,遑论平安宁静地享受生命本身的欢欣。
这本回忆录性质的书里,有很多让人唏嘘感慨之处,尤其是被父亲赶出家门那个凌晨,12岁的儿子和年岁稍长的女儿和父母告别,儿子凭着直感意识到这是永别,大哭。后来果然母亲客死他乡,再没有能回来。父亲虽然日后回来,但是又不得不走,临走儿子再哭,父亲强制让他勿送,谁想到又是此生此世的永诀。离开很久以后,已经做了人家童养媳的女儿辗转捎来的信,带来了儿子已经夭折的消息……
现有的文本到此戛然而止。人间的悲情却一定会在为人父者心中延续。
悲剧源于具体的个人际遇,更源于整体的社会状态,作为这块土地上生活艰辛、苦难不断的一代代人中的读者们,在这样的古人文本中看到太多和自己生息与共的内容,共情使他们在同情之中也获得了一点替代性的抒发的愉快,仿佛是一场哭。
哭是无用的,却也是无法抑制的。唯愿这块土地上一代代生息着的人们,能越来越好,把握住发展的机遇,稳定住安定生活的苗头,拥有正常而健康的环境,不要让历史的悲剧一次次重演吧。
读后感浮生六记【篇4】
《浮生六记》全书仅两百余页,网罗译文与原文。说是六记,其实只需四篇,议论的都是糊口细节、交朋结友、游山玩水之类的事。初读时我很讶异和洽奇,就如许一本议论糊口细枝末节的书,为什么能从清代传布至今,两百余年来被无数文人骚人推崇?直到我深深地被书中沈复的妻子——芸这小我物所吸引,林语堂说她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心爱的女人”其实是不为过。
芸出生伶丁,四岁失怙,依靠一双巧手给人刺绣维持一家人的糊口,并供年幼的弟弟念书。虽然身世不好,但芸聪明有情趣,自学认字,会吟诗为难刁难,在身为文人的丈夫面前,还能时常对诗人、诗句作出不俗评价。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女子大多困在闺阁之中。而芸却对外面的世界非常猎奇,敢女扮男装随丈夫外出看庙会,也敢单独乘船夜会要出远门的丈夫。
沈复爱好养花养草、摆弄盆栽,好交朋结友、游山玩水。芸不仅是幽默的玩伴,更是得力的辅佐。芸说沈复的插花兼备风晴雨露多般妙处,可谓精神入神,只是画画里头,有草虫之法,何不师法。于是,她便找来螳螂、蝉、胡碟等,系在花卉之中,还清算一下虫脚:或者抱开花梗,或者踩着叶子,有板有眼。沈复与伴侣出门嬉戏,苦于没有热食,扫了喝酒吃茶品茗的兴致,芸便雇来卖馄饨的担子一起出游,温酒热粥,还不消本身脱手,比当代人野炊还高级。难怪沈复说世上再也没有如斯会意的女子。
芸对待尊长很恭敬,对待下人很温顺,天天见日头上窗,就披衣急起,仿佛有人鞭策似的。沈复不肯起床,还取笑她。芸却说不想公婆说新娘懒惰。芸由于能念书写字,公公便让芸担任写家里的手札。后来由于婆婆关系,芸让公公误会。芸甘愿本身受误会,也不肯在婆婆那儿那里失了欢心。
芸的哑忍与她缺乏呵护的.童年有关,她的举动在如今看来大概有些懦弱,但连系那时的时代背景,加倍感受她的可贵在于风雅感性之后的默然。古来通文辞、善言语的才女和合情合理、痴情一往的妻子良多时辰都是矛盾的,但在芸的身上,竟无邪未凿地凑成了一体。沈复家境中落,他们夫妻的日子良多时辰过得非常贫苦,但在这贫苦困难之中还能过出文艺清雅、暖和明媚来,里里外外无不是芸的光华。
读后感浮生六记【篇5】
《浮生六记》是一个自传性质的散文作品,文章写得坦率真实,不卑不亢。每一章都浓缩着深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前四记穿插交错,所记述的内容虽稍显日常繁杂,平淡无奇,然意真情切,丝毫不显惺惺之状,更无旧学书生之气,惟有钟灵毓秀之神,读来如清风拂面,意气盎然。
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中期苏州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侍政半生,先是生活无忧,尔后家道没落。沈复虽为一介布衣,没有功名加身,然则是位不可多得的才子。家境清贫时,甚至偶时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氏却志趣高雅,情意投合,始至不渝。他们且吟诗,且作画,或郊游,或烹肴,意趣盎然。而后,终因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终而天人永隔。妻死后,沈复遂没落于熙攘街市,不知梦醒何时。
书中记录着沈复一生经历的跌宕起伏,悲欢离合。书中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人仿佛置身于旧世其间,体味着人生百态。沈复的心里始终怀念着自己的妻子,人虽已逝,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禁让读者“阅而心醉”。试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聪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儿女相比,其情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风姿绰约相比,她更是多了一份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贤者猝然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让文人沈复痛彻心扉。
生活在今天,我不会经历战乱、饥饿、孤苦,但没有人能保证,我不会遇到其他的不幸,无论是疾病,还是失去亲人,这些并不是不可能,每天都有那么多人往返于医院,奔波于异国他乡。显然,我的人生观有些理想化了,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困苦,我料想的不够充分,不够深刻,想来这也是我过去多次遭遇挫折的原因所在,忽略、轻视了事情的困难面,过分乐观,失败后又没有及时汲取教训,只是一味地将过失归咎于客观原因,从未检查过自己的错误。重新打开《浮生六记》,看到《闲情记趣》,再看到《坎坷记愁》,沈复在经历了妻死子散后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细微妙之美的心,实在令我感慨,快乐何如是,痛苦何如是,我想也许就是以一份宽容恬淡而又有意趣的心,去接爱生活中将要到来的一切。
我想我已经明白了我以前对于生活过于浅薄的理解,我应该改变我的人生态度,在做事前要三思而后行,无论是好的情况还是最坏的处境都应思虑再三。困难和挫折破坏了生活的乐趣,但我们可以将它转化成另一种快乐,我们不仅要自己克服困难,也要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读后感浮生六记【篇6】
初看这本书,是在时代广场负一楼,被它的题目所吸引。那是两年前那时候我还在凤梅小学,每周六的下午我就会去我的秘密基地—-时代广场负一楼看一下午书。读到冰心的散文会发出笑声;读到感人的地方情不自禁会流泪;读到感触深的就用心记下来。今天又重拾这本书细细品读。
这本书很多地方文绉绉的,但是感触最深的就是女主人公陈云—沈复的妻子。一个有胸襟智慧会打理生活的一个奇女子,她敢于女扮男装去看庙会,能够雇了馄饨担子为丈夫的赏花会温酒,主动为丈夫谋事,这一点儿一般女人做不到。可能与那时候的社会风气有关,现在社会这样的女人少之又少,因为法律也不允许。芸最可贵处,是她风雅之后的缄默沉静。
当然,陈芸这位人物还不止这些,四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弟弟还有她相依为命,一家三口都靠陈芸手工刺绣所得维持。早年的艰苦生活作风在她嫁入沈家以后仍然坚持着,穿衣朴素,吃饭时就着豆腐乳和卤黄瓜下饭。每日早起,恪守礼仪。她对破书残画尤为珍惜,偶获片纸可观者,如得异宝。
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浮生六记记录着一段最幸福美好的时光。我一遍遍地被他们的真爱感动着。他们的爱情并不惊天动地,也非旷世绝恋,更非千古名唱。我只是为他们最平常最细微的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而深深感动。
或许是他们夫妻太过于相爱了,遭到了上天的妒忌,厄运终于降临到了他们的头上。公公想纳妾,沈复的母亲不知情以为是陈芸从中引荐,就这样陈芸莫名奇妙的得罪了婆婆,后来又因为弟弟借债帮忙担保,后弟弟有矢口否认的事加深了公公对陈芸的误会,斥责驱逐陈芸。沈复深知陈芸委屈但也无从辩解,他随陈芸一起离开了家,幸得友人帮助住进了萧爽楼。离开了父亲经济上的支持他们的生活非常清苦,他们主要靠沈复卖字画陈芸做女红维生。在封建礼教下陈芸得罪了公婆就等于犯了死罪,正是沈复的不离不弃解救了她,在封建家长制之下违背父母之命是大不孝,但是沈复却愿意为了陈芸违背父母之命用自己的行动与封建礼教抗争。陈芸最终客死他乡,临终前她拉着沈复手,断断续续的说着两个字:来世。一想到生死终将会两人隔开,沈复竟拉着陈芸的手说:“来世如果你是男人,我就做女人,生死相从。”面对丈夫这样的深情告白,没有哪一个女子不会不为之感动,不禁感慨陈芸遇到沈复真是幸运了。
历史上不乏德才兼备,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奇女子,在历史的长河中陈芸不是最有才的,她不是最貌美的,她不是家室最显耀的,她只是一个聪颖灵秀的普通女子。但她绝对是幸运的,幸福时恬淡安适,颠沛时有沈复不离不弃,即使香消玉殒,她仍然时时活在沈复心中、笔下。
读后感浮生六记【篇7】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第一次觉得看古文比翻译后的白话文有意思。虽然看的时间长了一些,需要自己逐字翻译。
六记只剩四记,据说后两记丢失了。
第一记是《闺房记乐》记述了其与妻子陈芸之间的相识相知相爱。陈芸,是他舅舅的女儿,比他大十个月。芸,从小便聪慧,学语时就可背诵《琵琶行》,年长后善女红,靠十指担起家庭的责任,供养弟弟学习。在刺绣之余,还自作了诗句“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沈复十三岁时跟着母亲回家,见到了芸的诗句,便一见钟情,“虽叹其才思隽秀,窃恐其福泽不深,然心注不能释,告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后芸为其留粥又互相定情。俩人婚后,生活虽然贫困窘迫,却能乐在其中,靠芸的井井有条的打理,生活也算有滋有味。被林语堂称之为“中国文学上最可爱的女人”的芸,也着实在那个年代打破了传统。见沈复过去,主动挪开身边的位置,让沈复挨着。敢女扮男装和丈夫一同出去看戏,深更半夜和丈夫与另一女子在船头饮酒作乐。丈夫去拜祭时,偷偷跟在一旁,俩人去游太湖。七夕节两人又在亭中喝酒赏月。在那个男女并不公平的年代,在那个对家庭妇女有诸多教条的年代,芸比深闺里的其他女人是幸福的,这也得于丈夫对她的尊重和宠溺。不管在哪个年代,都有婆媳关系的问题。沈复在这个婆媳之间,在父亲与媳妇之间的关系上,未见其有任何处理方法,总是沉默以待。而芸又非能言善辩者,常常宁愿被误会,也不做解释,而自己又郁郁寡欢,所以其最后的病跟她的性格也是有很大关系。所以也能看出其也是矛盾的组合体。既能打破与丈夫相处的传统模式,又遵循着某些教条,比如亲自给丈夫纳妾,而最后不得,也加重了她的心病。
第二记是闲情记趣,学生时代时竟学过,有一句记性深刻:“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这一记作者用妙趣横生的语音、细致入微的观察,描述了其生活中的所见,其想象力也是甚为丰富。看见夏天蚊子在空中嗡嗡嗡,想像成是一群鹤在天空飞舞。如果有蚊子留在蚊帐之中,便喷上烟,想像成是白鹤在云端。
第三记是坎坷记愁,记述了沈复与芸坎坷曲折的人生,读来确实也是让人很难过。开篇便是“人生坎坷何为乎来哉?往往皆自作孽耳”。此篇也详细描述了芸与家里人关系的问题。公公让其代笔写信,而婆婆不信任她,不让她写信,公公没有见到她写的信,以为是她傲慢。沈复弟弟与邻里借钱,她担保,而后邻里追债,弟弟假装不知,而公公又误会是她向外借钱而且还推诿冤枉弟弟。公公要纳妾,她找人推荐,而引得婆婆的不高兴。最后因为公公看了她一封给沈复的书信,因不满信中称谓,故将他们夫妇二人赶出家门三年。芸因为母亲和弟弟去世,而患上了心疾。而后又因为婆家的种种误会,心疾加重,最后因为为丈夫纳憨而不得,觉得憨付了她,郁郁而终。死之前,连儿女都没见着。因为家里贫穷,女儿给人家做了童养媳,儿子也早死,妻子也死在外面,而沈复也是一直在颠沛流离,四处讨钱。贫贱夫妻百事哀,生活的柴米油盐终究是打败了诗情意画,好不为芸感到悲凉。
第四记是浪游记快,此篇又是沈复四处浪游,过着风花雪月的生活,沉迷于某妓半年之久。唉,已不想语。
沧海桑田,人间一粟。乐也,悲也,也就一生几十载。一个人一生又如何,两个人一生又当如何?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读后感浮生六记【篇8】
沈复书闲情,堪称一绝也。余早时亦附庸风雅,植花、养鱼、观画、饮茶、听琴、玩石、品风、赏月,无一不尝,且津津乐道,自作文章,不期数十篇,结集而成书。然读《浮生六记》之闲情记趣,方知余皆浅尝辄止,不能比其十一。《浮生六记》书及养花、造园、盆景、书画、香道、清供、雅集,皆精到。三白书饮茶,于书中篇幅甚少,然短短数行,已令吾辈倾倒。吾尝饮毛尖、观音、普洱等茶数十种,然未至三白之境界。读芸娘置茶叶花心,荷经夜含苞,明朝复取而饮,余亦醉矣。若茶香透纸而来,袅袅如缕,不绝于口舌心目。余醉处非此茶之香,乃芸娘之悟,三白之福也。饮茶之意,非在味之浓淡,而在境之高下也。周敦颐书荷,已赠其君子之德。荷花之美,美在其清高。以茶入荷,非单增其味,亦增其高洁也。是茶饮之,方得饮茶之真义。余非茶不尝也,亦境不至矣。
三白植兰,是真知兰也,且有上品之兰,其香其形皆非俗物。然动余心者,乃其兰逝后,再不植兰。为爱兰也。余亦曾植兰数棵。然不善养,逐一而逝。其每逝余皆购新兰。虽亦尝醉于其花之香,陶于其叶之形,较之三白,终非真爱。
与三白相类,余亦喜观花,尝购瓶数枚,欲插花于瓶以赏之。然不得插花之法,其志遂无疾而终。余喜石,藏灵壁数枚。某日兴起,置之于花盆之中,欲比石于山,比花于树,然余之花盆皆陋,亦无心购精美者,遂不伦不类。三白与芸娘皆盆景也。不独其制之,赏之,盆景碎落之时,二人亦泣之。余读之感喟,不独余未尝因景碎而泣,亦喟无有与余共泣者也。
芸娘非能与三白共泣,亦能与三白共乐。三白每与友聚,芸娘皆拔钗沽酒,助其兴也;亦能妙思制虫之法,置于花上;更可雇摊贩为其游赏烹茗置饭,若置宅于春野。芸亦擅不费之乐,于俭省之途,谋日常之雅,更谋雅兴之酣。寻常女子不能为也。
近之文人林语堂谓芸娘国之文史中,最可爱之女子。余思语堂亦不得此类女子,故颂之。不止语堂,余思国之文人必皆然。芸娘比今人之谓红颜知已,又高一境界矣。三白能得芸娘为侣,乃其闲情之源。又因芸娘相伴,其闲情又非独闲情,乃融俗世与雅意于一,以心养身,以闲养情,以雅养常,是谓西人海德格尔言之“诗意栖居”也。
读后感浮生六记【篇9】
初见这本书时,它被放在书店的书架上,首先,是它的素雅洁白引起了我的注意,然后,便是书封面上那几个淡淡的文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让我有想要阅读它的冲动。
《浮生六记》为清朝苏州人沈复所著,因同为苏州人,便对书中所写的园林有一种亲切之感。沈复居于沧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园林一样古色古香的建筑。书中有介绍园林的地方,我因幼时去参观过,能大致在脑海里勾画出园林的样子,便不觉得枯燥乏味。
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沈复,而是他的妻子陈芸。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芸娘的可爱之处在于,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生而颖慧,幼时“即能成诵”《琵琶行》,还自己学会吟诗作对,对于诗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的可爱之处还在于,她贤淑能干,懂插花、叠盆景、焚香、画虫草,还自己设计出活花屏和梅花盒。梅花盒很漂亮精致,是一种食盒,形如梅花,内置中五六只瓷碟,装上饭菜,如装于花瓣中。芸娘还曾女扮男装,同沈复一起参加庙会。因那时并不是一夫一妻制,芸娘还真心真意的帮沈复物色小妾,要既漂亮又有韵味才行,后遇到憨园,芸娘很喜欢憨园,但因种种原因,沈复未能娶到憨园,这也让后来芸娘的病情更严重。
《浮生六记》中的闺房记乐是它的独特之处。正如陈寅恪指出:“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一般人不会写闺事,夫妇生活,而沈复以直率平实的语言叙述闺中乐事,写出了夫妇之间真挚的爱情,琴瑟和鸣,伉俪情深。后来,沈复仕途坎坷,芸娘病重,家中贫穷,生活艰难,芸娘仍为沈复想办法赚钱,去讨一份工作。这夫妇之间的真情令人感动,不幸的是芸娘红颜薄命,沈复漂泊各地。
“浮生”应就是指沈复浮荡不定,如浮萍般的人生。他的前半生,与芸娘在一起的时光虽短暂,但很欢乐,美好,但相比较他后大半生坎坷游历,那些欢乐的时光便如梦境一样虚幻飘渺,昙花一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读后感浮生六记【篇10】
这一章完全跟着沈先生游山玩水,走遍沈先生去过的地方,美景美心情,悠然自得,也是这本书的结束,沈先生也带着我们去领略了庵里的美景与落魄,空旷与葱郁。
从这些游记中,我看到沈先生红色性格的特征,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为人,凡事喜欢独出己见,不屑于随着别人,即算是谈论诗品评画,无不都是带着‘人家喜欢的我舍弃,人家舍弃的我偏捡起来’这意思。所以风景名胜,重要的还是心中有所得。”
红色性格指的是与红色相关联,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特别有分量感,透露出坚定、坚强、热情而奔放的性格。红色性格的人有活力、有个性、喜欢有工作效率等。所以,沈先生喜爱出门游玩,也想多看看名山大川。
红色性格的代表人物是孙悟空。它勇敢、果断、爱憎分明、敢于冒险、不屈不挠。打倒妖魔鬼怪,助唐僧取经。然而,它也有不足,有时刚愎自用,有时在人际关系欠柔和、冲动等。
与红色性格的人交朋友,随意自在,不会感觉被约束,然而,红色性格的人一旦过“度”,也是让身边人不自在,因此,我们需要修心。
读后感浮生六记【篇11】
遇到一本好书很难,遇到一本自己喜欢的好书更是难上加难。因为世间公认的好书有很多,但当自己去阅读时却发现有些好书晦涩难懂有些好书枯燥无味,好多时候是硬着头皮读也读不下去。《浮生六记》是近半年来发现的又一本一口气读完的好书。
炎炎夏日,作者温婉细腻、宁静淡然的文笔,以及字里行间流露的丝丝真情像山间一股清泉缓缓流过心田,让人爱不释手。“六记”顾名思义,分为六个篇章,作者从夫妻家庭生活、日常闲情雅趣、四方游历见闻一直写到人生坎坷、养生悟道。书中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第一章“闺房记乐”,作者详细记录了自己与妻子陈芸之间从两小无猜到洞房花烛再到婚后生活的点滴真情,一篇篇读来,让人感受到无数岁月沉淀后的温柔静谧,也让自己想起曾经拥有过的种种美好,不禁反问己身,这些美好我们也都曾有过,为何一日日过去怨怼多于相爱之情呢?
作者沈复,清乾隆年间人,一生不仕不第,后因家庭变故穷困潦倒,他留下的这本书成为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但他在当时的社会里并不起眼。在那个时代里,谁会去关心在意一个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呢?即便那是如此的细腻丰富、美好纯粹。现在的社会也是一样,谁会去关心一个普通人尤其是穷困者的精神世界呢?诚如路遥先生所言:“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作者沈复的妻子芸娘温婉娴淑、知书达理,不仅与作者举案齐眉,更是作者的红颜知己,两人品读诗词歌赋、修剪木兰花竹、结伴游历山水、对月虔诚许诺,愿下一世你为男来我为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柔情似水在他们身上是那样真切动人,这样的感情怕是所有人都会心向往之吧。也难怪芸娘是林语堂先生理想中的女性,这样的女性,有谁会不喜欢呢?
可惜美好的感情总要受到太多的坎坷磨难,如此美好的芸娘竟然不能被公婆见容,夫妻二人被迫离开家门。沈复四处当幕僚收入微薄,妻子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十四岁的女儿被早早当了童养媳,十二岁的儿子被送出去当学徒,芸娘也在颠沛流离中重病离世,仅执手相看泪眼留下“来世”二字……读到此处,潸然泪下,人世艰辛,仅靠善良美好是无法活下去的。人活着,生存永远是第一要务。要实现理想,首先得有生存保障,否则任尔才高杜甫节过渊明也终穷困潦倒,难顾妻儿,哪还有采菊东篱的心境呢?
有人言书中最后两章非作者原作,我倒读不出差异来,且觉得最后一章大有可取之处。如关于养生有此建言:“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肚里食少。有此三少,神仙可到。酒宜节饮,忿宜速惩,欲宜力制。依此三宜,疾病自稀。”还有书中摘录王阳明先生关于读书的一段真言,值得所有读书人士借鉴:“读书时,知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任他读书,亦只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书中不敢苟同之处是关于作者纳妾一事,芸娘竟也主动为丈夫张罗纳妾,实在不能赞同。还有作者外出幕僚时,竟大肆出入烟花柳巷,还大写特写,评论者竟认为这是男儿本色,实在不敢苟同,可能当时人的观念与现在大有不同,此一时彼一时也……
《浮生六记》读后感范文1000字
《浮生六记》说是六记,因其中两记佚失,实则只有四记。而四记之中,一记谈游历,一记谈愁苦,最可爱之处莫过于它的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两记,偏偏两记中都多有关于沈复的妻子陈芸的记载。陈芸是一个颇有情趣颇为可爱的女子,才思奇特、构想妙趣,能用虫子做盆景,能做鲜花花屏,能置梅花盒,能以竹帘代栏杆,可算得上是心灵手巧、奇思妙想的女子。
然而,这样可爱的女子,最终却穷困愁苦离世。读至坎坷记愁一章,作为一个女子也同时作为一个妻子和一个媳妇,我其实是愤怒的。陈芸所有的奇趣与才情都源自她本身,沈复在相处的过程中虽然与陈芸情投意合,然而生活却不仅仅只有风花雪月闲情记趣。作为沈复,标榜雅趣却对家庭、对家人逃避责任自私自利,可谓是为人夫中真真正正的自私自利男子,初看他仿佛卓尔不群实则以雅趣为皮以自私为骨,可谓是“陷阱”。
沈复生于“衣冠之家”,居于“沧浪亭畔”可算中产,然而到后期甚至穷困潦倒挨饿受冻于途中。沈复这样解释原因:“吾父稼夫公慷慨豪侠”、“挥金如土”将责任直接撇给了自己的父亲。说自己“偶有需用,不免典质”“移东补西,左支右绌”,可是,沈复做了什么呢,工作之余“游河观妓”“费百余金”。筹钱路上,“沽酒御寒”“囊为之罄”。陈芸病后,汤药费用捉襟见肘,带病绣心经,沈复却押妓沽酒,真真是俭省的典范。为人子,沈复将不善生计经营的帽子甩给了父亲,将冷酷武断冤枉陈芸的帽子甩给了母亲,为人夫沈复挥金如土负心薄幸家有娇妻肖想纳妾,为人父沈复将子女安排尽数托于父亲,只顾叮嘱儿子“重振家声,全望汝也”,是不是像极了自己不努力却逼迫儿女努力的焦虑家长?
以我的看法,《浮生六记》沈三白洗白之作也!他说,陈芸的离世是因为“恩爱夫妻不到头”怎不想想古往今来多少夫妻恩爱一生?若无憨园之事,若无沈父纳妾之事,若无沈复借贷之事,陈芸不见得离世那么早。同样的,如果沈复对子女多费心,持中守正悉心教导,完全可以耕读持家。逢森不必委身商贾学徒,青君也不必做童养媳。沈复可算是凭一己之力,坑害一家三口的始作俑者。憨园之事,他知晓且纵容,纳妾之事,是他委托陈芸一手料理,借贷之事,是他轻信小人担保债务。归根到底,所有的错都来自沈复,更准确一些则是来自他的自私,只顾自己游乐赏玩,不顾妻子儿女。动物尚且知晓,将食物带回巢中给配偶儿女食用,可沈复一直想的却都是文人雅士寻欢作乐,赤裸裸的将自己的享乐建立在家庭经济捉襟见肘之上,将家人花销让渡给他自己。
所谓的感情,无论亲情友情爱情,归根到底终究要落实到一饭一蔬之上,要落实到吃饭睡觉之上,若是无餐无床,饮风喝露天盖地铺的真情,是凭口灿莲花来证明和表达的吗?某些文人的爱,真是容易得很。沈复在陈芸死前说起元稹的诗,表达自己的忠贞。讽刺的却是元稹在妻子死后没有曾经沧海难为水,反而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是大唐第一渣男,一个是清代难得的白莲花,真真是隔着时空飘满了绿茶的芬芳。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每当我听到这句诗时,我总会想起《浮生六记》。这本书的作者叫沈复,是一个懦夫,也是一个英雄。
在芸娘病入膏肓的时候,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在芸娘离自己而去的时候,他只能发出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的哀叹。芸娘是因为爱他而死的,若当初芸娘不为让他过得更好而和憨园约定共侍一夫,或许就不会在憨园违约后血疾大发,也不会被公公婆婆认为盟娼结妓而赶出家门了。而这一切,都因为芸娘太爱他了,爱得失去了嫉妒心,爱的为他付出了一切,却不知太高人欲妒,过洁世同嫌。而他,无力保护这个爱他的女人。是啊,因为那是一个处世人情,非钱不行的年代,面对命运,他显得力不从心。
他也是一个英雄,作为丈夫的他无法给芸娘什么物质享受,但他给了荆钗布裙中的芸娘最最丰厚的爱。他如此爱芸娘,在芸娘被赶出家门时选择和芸娘共患难,却没有因芸娘死后在痛泪两行,涔涔溢溢中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是坚强的,因为他太爱太爱芸娘了,爱让他站了起来,他把芸娘展现于世,他告诉世人他有一个如此美丽善良的妻子。他用血泪铸就了一本《浮生六记》。我们可以想象,当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血泪般的字2024眼时,内心要承受多么大的痛苦啊。但是,只有一碰伤疤就喊疼的人才会疼一辈子,只有掉进坑不爬起来的人才永远不会掉进坑里。我知道,若没有沈复当初揭伤疤时的勇气,今天就会少了一本好书。
只有化悲痛为力量才能走向成功,甜美的水果不仅需要温暖的阳光也需要寒冷的黑夜,只有尽快适应受挫时的环境才有可能走向成功。沈复因为接受了妻梅子鹤的环境才写出了一本《浮生六记》,司马迁因接受了宫刑的现实才写出一本《史记》,孙膑因承受了膑刑的痛苦才有了后来的伟大成就。人生不如意十有xxx,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要适应环境并且化悲痛为力量。毕竟生活像一串珠子,又酸又甜有苦有辣,我们要尽快从悲痛中走出来
《浮生六记》是一本好书,它记录了沈复和芸娘之间发生的悲欢离合,有久违的快乐,也有生离死别的痛苦。在黑暗的封建社会下的伉俪情深,如此珍贵又如此容易破碎。建议大家在课余时间阅读此书,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点评:读得用心,但毕竟是少年人,少时读书若林间窥月。希望若干年后再品味一番,相信会别有滋味是庭中玩月的心情。
相信《《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_1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浮生六记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