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枫林渡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枫林渡读后感1000字

枫林渡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南渡北归(增订版)(全集)》读后感_1000字。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南渡北归(增订版)(全集)》读后感_1000字,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南渡北归(增订版)(全集)》读后感1000字

用了大约60小时读完了这本书,前后也历时两个月时间,从第一部的了解和逐渐熟悉那些半个世纪前的大师们,到第二部感叹和欣赏,再到第三部的哀叹和不舍,为我详细构建了一部场面恢弘大气的民国史,此前我对民国史的了解很多都是有关军事的,大事记的,很少提到这些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文化科学精英们,因此猝然读到第一部时,许多人物都很陌生,熟悉的也只偶有像陈寅恪,胡适,蔡元培等,这些大师在大陆尚未被完全屏蔽,偶尔还能听闻,但是书中介绍到的其他一些大师及科学精英,则鲜少听闻,如霸气如傅斯年者,多情如吴宓者,专情如金岳霖者,才子佳人梁林夫妇等,恐怕与特殊的政治立场和他们最终的悲惨境遇有关吧!此书让我重新开始认识这些生于民国这个战乱纷飞,但文化上确有百花齐放年代的大师们,他们的喜怒哀愁,留洋归国,结婚生子,教书育人,家国情怀等,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体现出不一般的光芒,随着抗战的胜利,也来到了第二部北归,看着逐渐熟悉的大师们在经历了战火的磨砺,和生活的困境,非但没有颓废,反而在那个特殊时期纷纷著书立传,其中的困难与艰险,通过作者诙谐幽默的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最后一部也是最悲的一部,大师们的归途,先讲了选择逃台的几位大师,虽然生活艰苦,但都能够得以寿终,且在所余不多的生命中还能著书立传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本部的重点放在留下的大师们,基本都是以悲剧结尾,着重介绍了从建国到文革结束这段时间内,大陆的一些事件和大师们的结局!这段历史在大陆基本属于好了的伤疤,从没人敢去触碰,也从没人敢去反省,在看第三部的时候,我也常常在想,政治究竟是什么,为何可以如此奸邪犹如恶魔,乃至到现在出于政治考量,对这二十多年的错误仍然不敢去反思和认错,我们一直认为日本在二战结束后不愿承认是可耻的,但回到我们自身呢,我们又何尝认真的回头去看待这段历史,反思自己的过失呢,我们只是在不断的掩盖掩盖,以为只要不断往历史上埋沙子,总有一天,后人会挖不出这段历史的,这样也许在政治上是正确的,但是这真的是对的吗?我在看完本书后,灵魂深处受到了震撼,政治在这里是如此正确和高尚,但是为何我体会不到任何的触动,我体会到的只有恐惧!深深的恐惧!!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南渡北归(增订版)(全集)》读后感_800字


《南渡北归(增订版)(全集)》读后感800字

开始读这本书,才知道何为大师,大师是大学的灵魂。如果不是读这本书,只知道傅斯年,李济,陈寅恪,陈毅生。。。这些只是个名字,也知道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和少年强。如果我不读这本书,我不知道,这背后的每一个名字所散发出来耀眼的人格魅力和厚重的历史。如果不是这本书,我会以为,用伟大来形容一个人的人格似乎太矫情,太过。但读了第一章,我就知道,用伟大形容这一群熠熠发光的珍珠,实在不够。。。我为甚至为以前不知道他们的名字而深深羞愧。。。

本书开始于大逃亡中,卢沟桥事变以后,各个大学遭到轰炸,毁灭,其中南开大学被日军轰击,教学楼,宿舍,楼塌屋倒,几十万册宝贵图书和珍稀资料灰飞烟灭。为了使承载中国文化的著名高校不至于被毁于一旦,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保护和抢救平津地区教育、文化界知识分子与民族精英,越来越显得重要和迫在眉睫。蔡元培、蒋梦麟、梅贻琦、罗家伦、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傅斯年等102人联合发表声明,揭露日军破坏中国教育机关的罪行,提出了“教育为民族复兴之本”的口号,要求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将一些高校迁往内地办学。于是著名的西南联合大学,西北联合大学纷纷成立。

一次重大的慌乱中的迁徙,必然有下水的文人,当然也不乏这样一群为了高校能够安全撤离做的一系列努力。这些努力没有牺牲,成不了一篇歌颂勇士壮怀激烈的文章。但是让人心里沉甸甸的,久久不能释怀。其中有一位,郑天挺,

不顾夫人新丧的悲痛,子女年幼的拖累。全身心投入到保护学校资产,安全转移师生的工作中来。先给每个人发了三十块钱,后来又极尽心力为转移操劳,还要应对是不是日军的骚扰。

看书时候,有书友说那时候的中年男子 从照片里 ,都能发现眼中放着光 ,有沉着的力量 现在中年男子的照片 ,大多贼眉鼠眼油油唧唧的。哈哈,我身边赞同,也不知是不是心理偏向,这样男人,总想让人多看几眼。大概是背后那份厚重,那份让人心疼的大爱。

《南渡北归(增订版)(全集)》读后感_900字


《南渡北归(增订版)(全集)》读后感900字

感谢@单恋 赠书。耗时75小时,终于把这部150万字的巨著读完。读到最后并不轻松。这本书有个特点,作者旁征博引了大量的日记,文献,还原了较为真实的历史。

“南渡北归”出自陈寅恪的《南湖即景》诗――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

1937.7.7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京天津的各所高等大学,为了更好的保存师资力量以备科教兴国,决定南迁。先是到湖南长沙,后来随着战争步步逼近,又辗转到云南蒙自。后又迁入昆明,一部分研究机构迁到李庄。

本书描写的就是众位学士儒林,大师教授从抗战到内战到文革,各自的经历与结果。在战火纷飞,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各位大师仍不忘钻研于学问。曾昭伦在躲避空袭警报的间隙中读完《罪与罚》;童弟周花了几年的私人工资买下显微镜做实验;陈寅恪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完成《柳如是传》。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所谓大师者不仅拥有渊博的学识,坚强的毅力,还得有高风亮节的品格。

国共易鼎之后,北归一梦终成空。个别人因为错误的预计中国会出现划江而治的局面,遂决定南下。另外一小部分人去了台湾,自此与大陆永别。而选择留下的人大多数最后都落得个凄凄惨惨戚戚。

看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人应该知道台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经历着“白色恐怖”。相比于文革,小巫见大巫,但同样残酷。荒唐的年代,把人性的恶尽数逼发出来。在大时代的环境下,我们只能被裹挟着前进。想要明哲保身太难,有点气概的人最后不是疯就是死。穆旦那首诗写得好,欢迎你来,把血肉脱尽。

都说忆苦方能思甜,看完这本书,我真的觉得生活在当代是幸福的。有机会我想去李庄走走。

《南渡北归(增订版)(全集)》读后感_2100字


《南渡北归(增订版)(全集)》读后感2100字

这部150万字的皇皇巨著《南渡北归》我断断续续用了很长时间才看完,记了一百五十多条笔记,不下一万字的心得和感受。

这本书是一部沉甸甸的历史,是一部百年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大迁徙,让人可歌可泣,却又痛心不已。

那些大师们提出的治学理念,直到今天依旧振聋发聩,依旧对于今天的教育有着非凡的意义。

比如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力求网罗众家,倡行学术自由,教授治校。

梅贻琦提出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

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等等教学理念深深地影响着后来的有学之士。

这些有民族气节的民国大师们,在卢沟桥事变,日军全面侵华之际。各自采取行动,纷纷逃出即将沦陷的北平城,抵达长沙临时大学。

后来由于日军进犯武汉,兵锋直指长沙,国民政府为了将中华文化读书的种子延续下去,又将长沙临时大学转移到昆明,由南开、清华、北大三校联合组建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由此算是在昆明落下了脚。

西南联大一时大师云集,在时不时的日军飞机轰炸下,依旧热情高涨,抱着一腔热血传道授业。三所高校的教授各显其能,在抗战八年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顶尖的人才。

迁徙的不仅仅有高校的师生,史语所、营造学社,等等国家科研机构,还有故宫博物院里珍贵的文物,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青铜器,从日军侵占北平之初,这些珍贵的文物就被装箱乘火车转渡船最后辗转运到了大后方安全的地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战乱纷飞,全国陷入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的时候,那些运送的文物也不曾有一件损毁,这点值得大书特书。

那些知识分子在极度艰苦的环境中依旧坚守着,抱着一腔爱国热忱,在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环境里,写就了一篇篇震惊世界的学术论文,让初来中国李庄访问的英国剑桥博士李约瑟吃惊不已,尤其让他吃惊的是在李庄这样偏僻简陋的环境里,有那么多留学海外回来后在此坚守,说着一口标准伦敦音穿着破旧的教授学者,就是这群人一个个在国际学术界都有着非凡的影响力。李约瑟倍受感动地说中国有了这些人永远不会亡,胜利还是属于中国。

李约瑟说对了,中国是不会亡的。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国军民付出了惨烈的代价,最后终于取得了抗战胜利,还都南京。

这些高校的师生,学者教授,社会名流,党国大员,终于迎来了胜利,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再次开始了迁徙之路。只是这次的迁徙和之前从北平仓皇的逃亡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了。

这些知识分子从开始的北平,到长沙,桂林,再到昆明,最后固守在四川李庄,千万里的跋涉,辗转飘零,原本祥和平静的中原大地,只剩一片残山剩水,满目断壁残垣,这一切让北归者无不痛心疾首,心里抹上一层抹不去的伤痕。

只是谁也没想到,这些师生教授,再次回归北平的时候,原本祥和的校园再也回不到最初了。学潮汹涌,暗流奔腾,国共双方谈判破裂,一场大战即将来临。

抗战胜利之后,全国人民盼望的和平没有来,内战的枪声打响了,国民党溃败得是如此的迅速,共产党的军队潮水一样的涌来,傅作义六十万大军被团团围困,北平成了一座孤城。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国民政府实行了抢救学人计划,由傅斯年和朱家骅制订了翔实的名单,要将北平城各高校校长知名教授,文化界名人,学者,专门派遣飞机把他们接出来。

当时胡适正在北平任北大校长,多方动员,要将这些国民政府格外看重的人才都带走,只是天不遂人愿,许多教授学者看到国民党已经大势已去,不愿意再追随他们颠沛流离,而甘愿就在北平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教书匠。

胡适无奈,也顾不得家中诸多的藏书和一心要留在北平等待静观其变的小儿子。踏上最后一架撤离北平的飞机,带着怅然的心情,和那些教授们洒泪而别,只是当时谁也没想到,他们这次的分别竟成永诀。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被连根拔除,最后只能退守孤悬海外的台湾。绝大多数的学者教授,都留在了大陆,去往台湾的只占了一小部分。

《南渡》《北归》三部曲最后一部是《伤别离》,也是看过最感慨莫名,最心痛的部分。为那些在各种运动中备受侮辱和伤害的大知识分子们悲鸣不已。这些学识渊博,满腹经纶的大学者、大教授们,有很多是留学海外学贯中西的博士、硕士,在国际各自的领域都很有影响力,放弃了国外优渥的待遇,一心为了建设积贫积弱的新中国,却不想一腔热血都成了空。

有多少人因言获罪,被定成了“反动学术权威”“右派”“反革命分子”而惨遭昔日的学生,今日的红卫兵的暴打侮辱。其中尤其让我难过的是赵葳蕤,这个当年北大的校花,为了投奔新中国毅然放弃国外即将获得的博士学位而回到大陆。最后生生被红卫兵暴打、恐吓,变成了精神病。

那是一个疯狂而法律缺失的年代,可以不经过任何手续,也不需要任何证据就可以批斗国家副主席的年代,何况他们这些相对于主席来说不知道差了多少级别,好似蝼蚁一样的大学教授。

那是一个热血沸腾而迷茫无知的时代,那是一场针对知识分子的浩劫,谁也逃不掉,除非躲到台湾孤岛或许可以聊以自慰。在胡适1962年去世,三十万台湾民众为其送行的日子里,这面不知道有多少人挨了一顿老拳,正在写交代“罪行”的检查……

书中的大师们已经凋零,随风远去,只是他们的精神永远留存,惠泽后世。

《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后感(一)

最近,终于把《南渡北归》这本书看完了,回想起来,这本书从买来到看完,话费了半年的时间。

个人觉得,看《南渡北归》需要耐心,因为有几百万字2020的篇幅,更要有足够的理性,因为这本书给你的想象空间是无穷大的,稍有疏忽就容易陷入愤世嫉俗。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作者岳南隔空打牛、言此意彼的写作风格,就像一根根无形的线牵着我的目光,使我恋恋不舍地跋涉完这段悲喜交加的书途。每每看到一些似是而非的桥段时,难免哑然失笑,笑过之后的余味,却是深深的悲凉。

《南渡北归》一本书能让读者如此不知不觉中陷入思索之阵,自然是大大的了不起,而书中的吉光片羽,则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南渡北归》这本书是写现当代渐渐远逝的大师群体。在这里有光环但并不刺眼,而是貌似随意地信手拈来,有褒有贬、有庄有谐、有血有泪、有喜有悲,让读者在大师们巨大的光环底下,仍能瞥见他们最真实的一面,最温暖的一面,最可爱的一面。

我看到,在纷繁复杂的政治面前,大师们依然葆有傻乎乎的天真烂漫。当隆隆炮火烧到北平城墙之下的时候,朱家骅、傅斯年等学界精英积极奔走,力争尽量多的抢救学人,投奔台湾。纵然拼尽全力,朱、傅二人在台湾的境遇却让人唏嘘不已,前者被老蒋故意找茬摘掉教育部长的官帽,而后者则是在连一条棉裤都买不起的境况下,贫病离世。这二人的窘境是迁台学人的一个缩影。胡适虽然是着名的学界大鳄,过得却同样不甚风光,要忍受台湾同行的明枪暗箭,还要忍受小儿胡思杜的检举揭发,精神上的悒郁可想而知。在胡适迷人微笑的背后,其实是一颗千疮百孔的心。最终,这位古稀老人在一次宴会上溘然离世,总算死后备极哀荣。我想这份哀荣是以胡适为代表的具有独立治学精神的学者应有的。在胡适死后若干年发动的那场浩劫中,在红卫兵歇斯底里的批斗声中,曾经积极揭发过他的学生、朋友、亲戚,不知道想到的最多的又是什么?是懊悔,是自惭,还是恼恨?上天确实开了个冷玩笑这一出闹剧明明已有前车之鉴,很多自以为得计的学术精英却依然趋之若骛,唯恐落伍。政治的翻云覆雨,他们哪里来得及看清。当那一记响亮的巴掌打下来,痛的不止是这些老者的脸,还有时代的心。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这几个字2020赫然印在封面最显眼处,貌似绝决的含义透露出特定时代下的万般无奈与凄凉。那些曾经离我们很近的大师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然生命是远去了,但其卓绝的贡献和高昂的灵魂却不是时代可以抹杀的。乱则隐,治则现的大贤处世法则,我想在任何时代都是奏效的。那么意思已经很明显,大师是有,但他们是否愿意出现在聚光灯下,就要取决于他们对这个时代的看法了。

我曾经看到过有一些活跃在各大媒体上的知名学者,自封大师。那时,我跟绝大多数人一样,疑惑大师这一大多数情况下属于得道高僧的称谓,怎么会用来给学者冠名。那么看完《南渡北归》,我想我对真正的大师有了一个具象的认识。他们学高身正,难道不就是得道之人,不就是大师吗?和尚修道在寺庙,大师修道在红尘。他们,其实就是最不普通的普通人。

他们是一群可爱的普通人,分解出来就是可怜、有爱。身赴台湾的胡适,临死都不知道曾经谩骂他是美帝国主义走狗的小儿胡思杜已经自杀,还饶有深情地在遗嘱中提出给小胡分遗产,其状堪怜。一心维系家国命运的梅贻琦,虽然在台湾新竹完成了重建清华的夙愿,但直到生命弥留之际再也没有见过爱子梅祖彦。考古界的巨擘李济,因为海峡两岸的政治对垒,因故旧凋零、思亲情重,最后也郁郁而终。台湾之于中国,是领土的割裂;而大陆之于台岛上的异乡人,则是整个思念的寄托。这份家国情怀,可能是大师们都有的一种普世情怀吧。1946年,林徽因结束了九个年头的颠沛流离,跟家人回到了一直以来念兹在兹的北平,满怀深情地重访每一处故地。抗战结束之时,虽然已受尽病痛折磨,但她依然选择了放弃赴美治疗的机会,选择了和祖国一起受苦。在生命的最后九年,她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这位智慧女神的化身,就像一位勇士一样与病魔作着斗争,紧紧守护在祖国的身旁。我想:她的一生,是对得起金岳霖对她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哀挽,以及终生未娶的痴情的。

当下,有人不乏嘲讽地说,现在的生活事故多了,故事却少了,而大师的故事却是少之又少了。我真诚地期待:《南渡北归》不会是一曲挽歌,而是大师故事的一个变奏,是开启大师时代的一把小小的钥匙。


《南渡北归》读后感(二)

《南渡北归》是一本描绘大师的佳作,虽然在我看来,许多大师的风骨并没有表现得太淋漓尽致,是零散、琐屑的片段构成了一个个大师的剪影。梁启超,只是众多大师中的一位,但对我个人而言,他是主角。

梁启超的一生,似乎都在与变革、混乱的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他在慌乱中逃亡,在变革中崛起,他曾在一系列文章中对奴隶性的表现、产生根源及其严重危害作了系统、深入的剖析。在与革命派论战的过程中,梁启超创造了一个新词:中华民族。他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七次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词。他认为,中国人家庭观念、乡土观念浓厚,但毫无国家意识,只知道服从权威和统治者,不知服从国家和主义。他在那些举国困苦的年代,为了中国文学的未来而担忧,他一面主张引进西学,一面主张中国人要学会创新,在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里,梁启超拿起文学的笔,书写下了他的新思想。岁月的流年带走的是他青涩的无知和淡淡的无奈,陨落的梦想是凋落的栀子花,芳华犹在,悠悠地飘落,跃然于脑海的信念是青春最美好的记忆,在成长中沉淀却不消逝。记录下的缱绻是生命中悠长的河。少年的梦想在风中实现。

穆旦说:但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但是,在那动荡的年代,那些学者们只是完成了普通的生活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南渡北归的含义在于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如胡适、梅贻琦、傅斯年等等,随着内战爆发,带着自己的个人理想和抱负,越过台湾海峡,进行第二次南渡,并最终长眠台湾,死后倍受哀荣。而陈寅恪等一批知识分子,则在南渡中突然改辙更张,回归故土,但仓皇张望时,却不知如何适应,终于在大时代的革命洪流中哀婉地死去,身后情境凄凉。更有一批原地不动的知识分子,紧守故土,积极改造,其晚境凄凉;也有一部分投靠江青等权贵,红极一时,最终又陷于世人皆曰杀的尴尬之境,令人悲叹。这不仅是大人物在大时代中的抉择,也是小人物在大时代的缩影:有的人选择了逃离,有的人选择抗争,有的人选择固守不动,有的人选择投靠他人《南渡北归》用学者们的选择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那个时代中每个普通人的抉择,知识分子精英的变迁只是那个年代中一个小的倒影,而南渡的远远不止知识分子精英,南渡的还有中国人民的精神和财富,那些大人物的远去,不仅仅是个人的远去,也是一个时代的远去。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每个人在读完这本书后,都会为此感叹和扼腕,但是,我们何必为了已经远去的大师在独自叹息呢?大师真正的魅力不再于让我们为之感叹,而在于很多年后,当他们远去,却能把那坚定的足迹留给后人。他们在面对国破家亡时毅然投入救亡图存的潮流中,且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教学科研,保住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他们拥有强烈的自强精神。而现在,我们身处和平年代,却每天在面对着他们辛苦扞卫的中华文化时抱怨,没有了当初的力量与激情,是时代造就了他们,还是时代糟蹋了我们?

一本书的好,不再于别人对他的评价,而在于它对我们心灵的升华,《南渡北归》让我知道,纵使路途坎坷,但中华民族有一种精神叫勇往直前;纵使前途渺茫,但中华民族有一种精神叫坚持不懈;纵使北归无期,但中华民族有一种精神叫坚强不息。


《南渡北归》读后感(三)

花了将近十天读完了岳南先生的鸿篇巨着《南渡北归》。该书由《南渡》、《北归》、《离别》三部曲组成。《南渡》主要讲述七七事变爆发时,以清华、北大、南开、中央研究院、中国营造学社等机构的知识分子,南迁至长沙、蒙自、昆明的故事。《北归》主要讲述抗战顺利后南迁的知识分子迁回原单位的故事。《离别》主要讲述在1949 年这些知识分子走与留的故事,无论是走,还是留,这一抉择都决定着他们后半生的命运。自古多情伤离别,离别是多么沉重,多么的忧伤,但不管怎样,任何人都挡不住时间的脚步,尽管有那么的不舍,那么的依恋,依然要离去,有的甚至都来不及道一声珍重,从此就成永别。

读完该书感触颇深!

第一,那时的大学,有着充分的学术自由与思想自由,不仅没有思想的桎梏,而且还能容纳不同政见者。

第二,那时候的知识分子,很多都出于对科学的热爱,为学术而学术,并没有争着抢着、挤破头皮去挣钱。

第三,那时候也有学阀与学霸,比如傅斯年先生,不仅手握重权,而且和庞大的基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并没有靠这些发财,而是竭力搜罗人才,培养人才,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第四,那时候的知识分子的终极目标不是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而是想通过科研为国做贡献。

第五,那时候还是教授治校 。

第六,那时候的校长清廉,如梅贻琦先生、傅斯年先生、胡适先生,并没有贪腐。傅斯年先生还得靠拼命挣稿费来买裤子、胡适先生死后只留下130 多美元,让人震惊的是清华的梅贻琦先生,手握清华庚子赔款,死后连一份遗产也没有留下。

读《南渡北归》有感


读《南渡北归》有感

文/梅贻琦

《南渡北归》共有三部,但由于时间问题,我才看完第一部《南渡》。《南渡》讲述的是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说实话,以往我是不愿看描述抗战时期的书籍,因为不愿去揭开那段历史。

但如今,合上这本书,我只觉神清气爽,一位又一位大师的经历在我脑海中回荡,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不同的抗战岁月。

《南渡北归》的作者名为岳南,《南渡》所述时间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同时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突出地描写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济、林徽因、金岳霖、梅贻琦、冯友兰等大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搜罗宏富,规模宏大,意旨宏远,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雕。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南渡北归(增订版)(全集)》读后感_1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枫林渡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