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书读书笔记 > 地图 > 读书读书笔记

读书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11-11 来源:互联网

你真的会读书吗读书笔记。

有名人说:“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在阅读相关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那么在读完一篇文章后,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你是否为此为写一篇读书笔记而苦恼了。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你真的会读书吗读书笔记,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前言

你真的会读书吗?如何选合适的书?没有时间怎么办?怎么才能高效的读书?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有这么多关于读书的疑问?坦白说,虽然我自己喜欢读书,但不得不承认,目前为止我真的不是一个会读书的人。看过很多书,知道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常常有这样的感觉。所以,找到了秋叶的《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

秋叶,何许人也?百度是这么介绍的:秋叶,原名张志,湖北黄冈人,机械工程硕士,武汉工程大学机电学院副教授、红人、ppT专家,实战网络营销专家。关注秋叶的人,应该都知道他远比这一行简单的介绍更丰富些,这是个可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并以此打通多领域的工作狂人,热爱生活又愿意分享的温暖大叔。

《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这是本理论与实操结合的干货书,或者说是工具书,秋叶大叔结合自己多年的读书经验,将自己的读书方法分类总结,并结合自己读书实践在书中以不同的拆书案例一一呈现。可以说是手把手教你什么是知行合一,如何学以致用。如果你也想解决自己关于读书方面的困惑,真的需要这样一本书。

秋叶大叔在序篇就针对大部分的读书误区答疑解惑,并列出了自己整理的10种读书方法。而在正文,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教你如何建立自己的思考模型,如何将书中的知识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在最后的一篇告诉你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提高你的人生效率。

我试着用思维导图梳理了书中的序篇,也试着分三部分去拆读。

选什么书?

何为读懂?

如何读?

选什么书?

到底要不要读书?读什么样的书?要读多少书?秋叶大叔从读书的常见误区切入,答疑解惑。

整理出思维导图如下:

一个人在不同成长阶段选书也是有侧重的。

不要刻意去和别人攀比读书的数量,也不要盲目的追随别人的书单,毕竟每个人的阅读层次不同,需求不同,你需要自己去判断需要读什么样的书,自己去选书。只有你有需要读书这样的内驱力,你才会花时间去选书,去读书。读得丰富比读得多更好,所以秋叶大叔建议从以下四类书去做选择:

工具书:用于平时的查阅参考。

专业书:作为个人专业技能的积累学习。

视野书:拓宽视野,树立多元化思维,才能更好的换位思考。

潮流书:保持与时俱进,与时代同频。

何为读懂?

在懂之前有个动作是读,关于读,作者的观点是,并不是一字不差读完才算是读,只要看过,有所收获,比如其中一个新知识,或者全书主要观点,哪怕是此书还不适合精读这样的结论,都算是读。另外,建议:好书一定要精读,你对自己加以研究的某个方向一定要学会主题阅读。

秋叶大叔将读书分为四境界:

1.看得懂别人的道理

2.自己能照着讲出来

3.自己能有意识运用

4.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

读书一定要内化,只有自己去消化,充分理解作者的观点,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而且落实到行动,结合生活或者实践再总结出新观点,才算是真正的读懂。就像如果我看完本书,还是照原来的读书方式,看过就算了,不做笔记,不做总结,那就是没有看懂。

如何高效?

提到高效,不得不说时间的问题。每个人的时间有限,为什么有的人可以一年读一百本,而你一本都读不完?

一是内驱力的问题。

秋叶大叔说,做喜欢的事情你就会付出足够多的时间。我想这就是内驱力的问题,如果你内心觉得读书是没有用的,你宁愿把时间消耗在刷手机上也不会读书的。而内驱力,我想跟最后一章提到的目标是一致的。《奇特的一生》里的柳比歇夫,56年如一日的统计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一分一秒,很多人好奇是怎样的人才能做到这样的自律。结论是“坚持他的方法必须有一个前提,你要有一个伟大的目标。”如果你没有目标,很难做到自律。一样的道理,如果你不知道读书对你来说何用,你不会花时间去选书,去读书,去做笔记的。

所以,请先想想自己为什么读书。于我而言,读书是为让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人。学专业技能,长见识,扩视野,管理情绪,了解自己,理解他人,看世界等等。

二是时间管理问题。

有了目标,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高效读书?建议从时间管理开始,统计自己每天有效工作的时间长度,对于普通人来说,真正有价值的工作时间并不超过两个小时。找出你的碎片化时间和区块时间,并加以利用和安排。只要不断的实践并调整,持之以恒,就能有所收获。

不走捷径,就是捷径。

如何读?

确认自己的目标,选了对应的书,也愿意花时间,那到底要如何读?这里不仅有读书方法,更有详细的读书笔记和拆书步骤,只等你去实践。

十种读书方法

秋叶大叔在书中提供了十种读书方法,我整理出思维导图如下。

想起那句话,你需要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这些方法的背后,是经历了多年的实践,不断的总结和修正得出的。所以,实践出真知,不要去羡慕人家为什么能高效读书,在高效之前是需要经过长期积累的。

这十种读书方法里,我自己特别喜欢其中的图读法,里面提到思维导图和读书笔记ppT。通过此次整理本书的思维导图,感受到了图文结合的好处,能呈现出整体框架,而且梳理之后,自己的思路也更清晰。

如何做读书笔记?

秋叶大叔也提供了自己做读书笔记的具体方法和拆书框架。

读书笔记的步骤建议:

1.看作者简介、摘要和目录,快速了解框架。

2.速读一遍,了解整本书的主要观点。

3.记录启发性或精彩单元,而这里又有不同的方式,如写旁批(空白处写想法),标注页码(后续汇总的索引),感悟心得发微博(方便复制粘贴)等等,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

4.记录足够素材,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需要更多的时间,所以最好是选对书,并且精读后才能完成。

拆书框架

秋叶大叔非常认可赵周老师的RIA拆书法,自己运用并进行了改造。

基本的拆书框架如下:

知识介绍:抄书,补充资料

扩展思考:结合实践或者现象思考

互动练习:引申思考,微博互动

这本书的正文章节,大部分是采用了这样的拆书框架,秋叶大叔通过拆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

另外一种拆书框架:

背景介绍:提出书中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总结自己对书本的整体感觉,引用自己认可的主要观点。

知识点介绍:摘录主要知识点,结合自己的理解分析,得出对自己的启发。

知识点应用:列举案例,引用观点运用分析。

总结反思:分析书中观点的优缺点,反思自己如何才能做到同样的思考,或者行为改进。

本文的框架就是尝试以上框架来构思的,在列框架的时候,觉得思路更清晰了,虽然在思考方面还不够深入,但我想如果坚持这样练习,在逻辑思维方面应该会有相应的提升。

总结

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呢?首先要确定自己的阅读目标,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要相信功不唐捐,根据自己的需求在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书籍,尽量丰富而不追求量,实践不同的读书方法,用多样化的读书笔记将所学内化,并加以实践修正总结,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愿你我都能通过读书成为更好的人。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笔记阅读

《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主要是关于“对话”的,为什么对话对学习是最重要的呢?因为它是我们互相交流认识、想法、感觉和困惑的最有力的工具。

书中的导言里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有两只眼睛,那为什么我们只看到一个东西?”这是一个5岁孩子说的话,孩子对世界有一种天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常常会给我们带来惊喜,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向我们展示了智慧和学习的潜力。我们老师要重视与儿童的对话,倾听儿童的想法,注意对话的技巧。教师与儿童的对话是为了拓宽儿童的思考和理解,而不是为了考察儿童的知识或是控制他们的思考和行为。这正是教师教育儿童时的独白和教师“与”儿童对话之间的区别,也是“封闭式”谈话和“开放式”谈话的区别。与儿童对话之前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要带给儿童什么?对话之后想想我们进行的对话是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

除了师幼对话之外,我们还要重视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当儿童拥有机会和同伴交谈的时候,他们会发生多么丰富的社会性学习。在一次早值班的时候,我无意中听到了这样一段对话,是两个中班孩子的。幼 1:日本发生大地震了! 幼2:我在电脑里看到的!海水像龙卷风一样! 幼1:那个叫海啸! 读书笔记.幼2:恩,海啸把人都卷进了海里,好恐怖啊! 幼1:地震也死了很多人的! 幼2:我们这里会不会发生地震? 幼1:不会的,地震只要躲到没有房子的地方就不会被压到了……他们可能从大人的谈话中得到的消息,也可能是在电视、电脑里听到的,在这个对话中,孩子们的想法在相互碰撞,他们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来引出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可以做到这一点,他们乐意在对话中分享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知道对方会倾听自己,他们的想法对朋友来说是重要的。

师幼对话、幼幼对话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对我们教师自身而言,要想提高老师自身的素质,提高科研能力,一个人单打独斗尝试新想法,是比较困难的、比较局限的做法,通过和同事对话,可以从其他的视角拓宽你自身的理解。正如我们承认同伴对话对于儿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样,就像丽莎波曼女士说的: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那么“众人智慧促学习”。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老师你在听吗》


《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主要是关于对话的,为什么对话对学习是最重要的呢?因为它是我们互相交流认识、想法、感觉和困惑的最有力的工具。

书中的导言里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有两只眼睛,那为什么我们只看到一个东西?这是一个5岁孩子说的话,孩子对世界有一种天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常常会给我们带来惊喜,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向我们展示了智慧和学习的潜力。我们老师要重视与儿童的对话,倾听儿童的想法,注意对话的技巧。教师与儿童的对话是为了拓宽儿童的思考和理解,而不是为了考察儿童的知识或是控制他们的思考和行为。这正是教师教育儿童时的独白和教师与儿童对话之间的区别,也是封闭式谈话和开放式谈话的区别。与儿童对话之前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要带给儿童什么?对话之后想想我们进行的对话是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

除了师幼对话之外,我们还要重视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当儿童拥有机会和同伴交谈的时候,他们会发生多么丰富的社会性学习。在一次早值班的时候,我无意中听到了这样一段对话,是两个中班孩子的。幼 1:日本发生大地震了! 幼2:我在电脑里看到的!海水像龙卷风一样! 幼1:那个叫海啸! 幼2:恩,海啸把人都卷进了海里,好恐怖啊! 幼1:地震也死了很多人的! 幼2:我们这里会不会发生地震? 幼1:不会的,地震只要躲到没有房子的地方就不会被压到了他们可能从大人的谈话中得到的消息,也可能是在电视、电脑里听到的,在这个对话中,孩子们的想法在相互碰撞,他们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来引出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可以做到这一点,他们乐意在对话中分享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知道对方会倾听自己,他们的想法对朋友来说是重要的。

师幼对话、幼幼对话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对我们教师自身而言,要想提高老师自身的素质,提高科研能力,一个人单打独斗尝试新想法,是比较困难的、比较局限的做法,通过和同事对话,可以从其他的视角拓宽你自身的理解。正如我们承认同伴对话对于儿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样,就像丽莎波曼女士说的: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那么众人智慧促学习。

《石头会开花》读书笔记


今天,当我读完《石头会开花》后,我被深沉感动了。
方言因为先天性的智障,曾被许多学校拒收,直到她12岁那年,遇到了热心的赵老师,才成为那所乡村小学一年级的学生。
有一次课上,赵老师让方言用相信造一个句子,方言却造了一个令人可笑的句子:我相信石头会开花。同学们听了,都叫方言是傻瓜。但赵老师却说方言造的句子最好。一个月后,赵老师带了一块满是窟窿眼儿的石头给同学们看,他们惊呆了,石头上开出了一朵小花。方言开心地笑了,像一朵花一样灿烂。她自信地度过了天真烂漫的小学时光。
赵老师知道,哪怕是一块石头,只要它努力,也会在石头上开出花来。人也一样,只要你努力的去做,就算你像石头一样坚硬,无法吸收任何一点养份,也可以开出花朵。
赵老师千里迢迢地托人弄来那块火山岩,是为了能在方言的心灵上,写上两个字自信,让这块石头坚强地开出那朵最美丽的鲜花!

《师傅有一天会离开你》读书笔记


以前曾经在《读者》杂志上读过这篇叫做《师傅有一天会离开你》的文章,今天再次阅读,依然感慨颇多。
一位成长中的媒体准天才沉没消失在茫茫人海,令人扼腕叹息。究竟是谁扼杀了这位天才?仔细推探过去,罪魁祸首不过是这位天才自己而已。
成长的道路上,遇到一位良师益友的指引提携,是任何一位新人的幸运。但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个好的老师给你指引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前方的道路怎么走,这条道路究竟能够走多远,就得完全靠你自己了。
每个人都渴望成长,尤其是刚刚毕业初次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取得良好的的工作业绩,能够在工作中成长进步。但是几年过去之后,大家就会发现,一起毕业的几位大学生,每个人的发展出现了参差不齐的势头。有的已经茁壮成长崭露头角,有的却默默无闻泯然众人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仅仅是因为每个人的发展机遇不一样吗?不尽然。
一个人的成长进步,一些客观因素比如老师的指引,领导的提携,良好的机遇等等,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决定性的因素还在于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敏锐睿智的头脑,积极向上的心态,这些是决定一个人取得进步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其中,我把心态看做是最重要的首要因素。
是的,心态是决定一切的首要因素。
一个人只有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把每一件小事当做体验,把每一次吃苦当做磨练,才能辨明和领悟老师的良苦用心,把谆谆教诲记于心间,变成自己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才能在每一次成长进步中成就四两拨千斤游刃有余处理各项工作的能力。
反之,如果一个人生性懒散,贪图安逸,工作挑三拣四拈轻怕重,稍微一点压力就怨天尤人牢骚满腹,那么即使有十个老师在身边苦口婆心语重心长,甚至不惜在后面用鞭子敲打,他又怎么肯往前走一步呢?
像文章中的薛宜,在楚楚老师用心良苦严格要求下,做着大大小小的事情,人人看得见并欣喜于她的业绩和成长,但她的心里非但没感到感恩,却遭受着巨大的委屈。她认为老师不是在帮她,而是在害她,所以她要逃离,她要解脱。因此,在她愤怒地控诉着楚楚,并决定离开楚楚的时候,结局就已经很明显了。当最后,连发稿件接电话这样轻松的小事都不愿意干,最终沦落于后勤清洁,也就不足以为怪了。她毁了自己日后可能成功的潜质,不怨得任何人。
你想把一个人锻造成雄鹰,他却非要折断翅膀,混杂于鸡群,那又有什么办法?
一个人究竟能成为展翅高飞的雄鹰,还是一只普普通通的草鸡,关键就在于他的心态和意志。想成为雄鹰的人,胸中必然有广阔的天空和振翅翱翔的决心,那想做草鸡的人,也就安然自得于那巴掌大的小窝和草地罢了。
所以说,人生就是你心里的人生。
没有人会一直牵着你的手领你往前走。树立怎样的一个人生目标,人生道路怎么走,关键在于你自己。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人,必然会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以执着的态度,坚韧的毅力,披荆斩棘,奋力向前。成功自然青睐这些坚强卓绝的人们。
有时想起自己工作六年多走的路,很庆幸在前进的过程中,有几位良师的点拨指引,使我清醒客观地去明白很多道理,并避免走不该走的弯路。同时也愧赧于自己有时的的懒散,把一些善意的建议和忠告束之了高阁。还好,大多数时候,自己是积极向上的,把做的每件事情都当做体验和锻炼,向身边每个值得学习的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我知道自己离成功还很远,但是我看到了自己的不断成长。我还在路上,我还在继续努力中。
每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都有不同的感受和体会,就让我们多以积极的心态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吧,那样我们会获取丰富的知识和正确的道理,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久更远。

《我可以抱你吗,宝贝》读书笔记


我读过一本名为《我可以抱你吗,宝贝》的书,每次读它,我的心禁不住涌起了无比的温柔,感受到浓浓的母爱。
这本书里的主人公是王家保保和王家点点。点点是一个曾经被丢弃在福利院里的女孩,斜眼、跛脚、兔唇,使她受到其它孩子的排斥。但她被一个仙女般美丽、善良的妈妈领走了。不久,妈妈生下了一个小男孩,取名为王家保保,可保保竟被查出患有儿童自闭症!这种病康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一消息让全家人的心情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妈妈辞去了工作,整天教保保说话,对家庭不管不问,爸爸对此产生了意见,和妈妈离婚,带走了点点。但妈妈并没有放弃保保,反而把所有心血都倾注在保保身上。为了孩子,她四处奔波,寻找教育孩子的良药。最后在妈妈的不懈努力下,保保终于喊出了全家人最期盼的话:妈妈!
是啊,保保像一个沉睡多年的化石,正是这种执着的母爱将这个沉睡的化石,生活在自己星球的孩子唤醒,妈妈这一声看似简单的话语却凝聚了多少妈妈的爱呀,我被这种执着而伟大的母爱感动着。书中的保保是幸福的,他拥有一位对他不离不弃的妈妈,其实生活中的我们也是幸福的,我们也沐浴着妈妈的爱成长。在我们生病时妈妈担心、焦急,送我们去治疗;在我们孤独时,妈妈给我们讲故事,陪伴着;在我们遇到挫折时,妈妈就像孙悟空一样为我们排忧解难每一个妈妈就像书中保保的妈妈一样无私奉献着,就像春雨无声地滋润着万物。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在更多时候都会忽略这种爱,我们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更多的时候不是感激而是在抱怨,为什么妈妈不给我买喜欢的洋娃娃?为什么妈妈不让我打游戏?为什么妈妈一定要我学弹琴?就这样,我们对妈妈的唠叨开始不满,为妈妈的一句批评生气而采取不理睬的政策,甚至有时还和妈妈对着干、顶嘴,埋怨妈妈不喜欢自己。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妈妈身上掉下的一块肉,从呱呱坠地开始,妈妈就倾注全部心血地照料我们,为了我们能健康成长,真的是操碎了心。
是啊,母爱是土地中的养料,滋养着我们;母爱是灿烂的太阳,温暖着我们。不要怀疑妈妈的爱,赞美或批评,拥抱或打骂,都是妈妈对你的爱,孩子的幸福是每个妈妈最大的心愿,让我们试着仰望母爱,去发现母爱、感受母爱、回报母爱,哪怕是最简单的,就像书中的保保那样喊一句妈妈!

更多读书笔记推荐:
《梦想的高度》读书笔记
《给孩子一生的财富》读书笔记
《笑猫日记之球球老老鼠》读书笔记

《家庭会伤人》读书笔记


《家庭会伤人》中写到孩子需要从照顾他的成人眼中见到全部的自己,如此,才会产生一种自我感且建立完整的内在人格。如果部分的自己被接纳(例如,孩子的微笑、学话),而另一部分不被接纳(例如,孩子的愤怒和哭闹),则不被接纳的部分会与自我分离。每一次我们接触到自己不被接纳的这部分时,都会感觉内在的父母用眼神及语言拒斥它们。而这些不被接纳的愤怒、攻击和情欲等只好转为地下活动。然而它们仍具有活力,在我们的意识范围之外生存活跃。

在案例中,月月情不自禁地哭泣的时候,她立刻止住哭泣然后自言自语的说:我错了。灵光一闪中我的心被震撼了一下,妈妈的声音在耳边响起:错了,女孩子不能这样,真的是错了吗?情绪也有对错吗?其实有时候我们对待别人的管制和批评只不过是我们对父母抗拒的延迟反应。

如果你既不能快乐,又不能生气、悲伤和害怕,大概也快成为麻木无情的人了吧!

当孩子为了满足父母而封闭自己的情绪时,他们对自己的情绪失去了信心,而依赖父母的思想和感觉生活。起先是有意识地暂同父母,继而无意识地附和,最后终将把此种依赖心态转向其他人和外在世界,成为易受影响而没有自我的人。

看别人的脸色说话,看别人的脸色小心翼翼地行动,怕打扰别人而压抑自己,以此来得到别人的好心情和若有若无微弱的爱护。这是小时候我们为了生存而习得的模式,现在都变成了盔甲,我们在其中而不自知。小象已经成为了大象,成为大象的我们依然被一个细细的绳子束缚着,不自知也是不敢面对内心的疼痛。

艾瑞克森在《人与社会》一书中说:羞愧感使人过度控制自己而发展出过分早熟的良知。他重复做一些事情,并非对事物进行试验与探索,而是自身受制于重复的行动不能自己,借着固执及琐碎的控制获得权利感这种肤浅的胜利完全是婴儿模式强迫性行为的延续,也是日后只重事物表面而忽略精神内涵的原因。

控制自己也控制他人,控制得到的是对安全感的拥有,麻木的自己借助控制来获得小小的胜利感,而知道自己还活着,麻木地活着。无意识地开始新的行为,不敢冒险尝试。所以强迫性的控制,或发怒或压制或冠冕堂皇或泪水涟涟。

当我生气时就会感到自己仿佛在犯罪一般,因而觉得自己很不好。同样的情形也会发生在感到害怕、悲伤及快乐的时候。

这个情况不只在我身上有,在别人身上也存在,但我现在已经察觉了,情绪也是一种感觉的表现,是一种能量,虽然有时候会用攻击的形式表达,但情绪不但是无错的,还是一种推动我们改变的能源,所以我尊重并接受自己的情绪。

送给自己一句话:亲爱的,你已经长大了,你有能力照顾自己,你无需牺牲自己来获得爱,想哭的时候就哭,想笑的时候就笑,想说的时候就说吧。做一个快乐的自己。为自己而精彩的活着吧。




喜欢《你真的会读书吗读书笔记》一文吗?“读后感大全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笔记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书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