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读大道之行也有感 > 地图 > 读大道之行也有感

读大道之行也有感

发布时间:2019-11-02 来源:互联网

老姑娘也有春天影评。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看视频已经取代看书成为人们知识获取的一种主要方式,作品的情节,经常让我们生出万般感慨,在看完后,对于作品里的情节非常感兴趣,写作能力的提升,可能呈现在写观后感方面。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观后感分享与他人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老姑娘也有春天影评,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老姑娘也有春天影评

夜晚,流光溢彩的街道,热闹的商厦,熙熙攘攘的人群,亲呢的情侣。这些景象愈发映照出她的孤单。闺蜜青青正陷在老公的温柔乡里出不来——家对于女人,既是幸福又是牵绊。她徒步缓缓地走着,没有目的地向前。在路边的摊点坐下,叫了几瓶啤酒心不在焉的地喝。人有点晕乎乎,眼泪开始肆无忌惮地流。“祖宗,打开电话想找你聊聊天,知道你不方便,但只有你。孤独、难受、痛苦。我这辈子不嫁人了,这是我今天作的最后决定。”她给青青发了一条短信,然后起身,关掉手机。

李春天,38岁,某都市报总编,“三高(高收入、高学历、高职位)剩女”。长得不漂亮,短发,耳朵旁扎一小辫,走路有点外八字。工作勤恳,为人厚道,遇见不喜欢的人和事,脾气有点“横”。

梁兵,40多岁,单身,从事资本运作的商界精英。俊朗潇洒,成熟内敛,幽默睿智。经历丰富,有过事业和情感的双重伤口。

一年多了,李春天一直是梁兵胸口的朱砂痣。中年多金男人的爱情俯拾皆是。李春天与年龄极不相称的直言仗义,单纯善良,愚钝傻冒让梁兵珍爱。经历过许多啼笑皆非,曲折迂回的故事,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在他们之间缠绕。一次次欲说还休,一次次擦肩而过。他们的试探、隐忍、含蓄,沉静内敛,折磨着彼此,考量着对方。

收到梁兵要结婚的请贴,春天整个人都懵了,但是又能怎么样呢?他什么也没对她说,更别提承诺。他们之间,还隔着一层窗户纸。请贴是小庄送的,小庄曾是梁兵的未婚妻。在即将举行婚礼的前夜,小庄黯然离开,她清楚的看到,面前的男人一直忘不了李春天——她被这个老姑娘打败了。但令她感到欣慰的是,她华丽转身的背后全是美好。

梁兵联系不上李春天,从青青处知道了春天的下落,他飞奔出门,把车开得飞快,心里裹一着万缕春风。

某商厦外的广场,微醺的李春天脚步凝乱,走走停停。背景音乐缓缓响起,“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无法忘怀你容颜……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脑海……”。王菲的《传奇》空灵缱绻,仿若天籁。她和小孩子们抢一个气球,轻拍几下,然后仰头轻狂地笑。

他在人群中穿梭往来,一遍遍地寻。有好几次,她在左边,他却在右边,他在前面,她又去了后面。终于,他看到了她,他如释重负,眉心舒展,欣慰地笑了。他没有向前,只是站在原地,两手交握,无比幸福地欣赏她追赶一只气球的样子。蓦然回首,她也看见了他,她再次红了眼睛,嘴角一咧,像个孩子似地哭了起来。他身一子微微前倾,扬了扬眉一毛一,瞪了瞪眼睛。她惊喜委屈,他俏皮温柔。深情凝望,彼此嘴角的笑意,一寸寸蓄满。细腻婉转的爱,在心间流淌。李春天奔向了梁兵,紧紧相拥。两个40岁的男一女,眼角笑出了道道幸福的皱纹。

画面随音乐缓缓消失。电视剧《李春天的春天》以李春天和梁兵的拥抱结束,意犹未尽。这个迟来的拥抱是结束,亦是开始。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喷薄而出。我们相信爱,并且等待,哪怕你正绝望得要死掉。也许你并不美丽,但珍爱你的那个人一定会出现。不是所有英俊潇洒多金的男人都会青睐美一女,他注重的是你精神世界的精彩。这样的爱情,不张扬,不做作,自然,深厚,朴实,给力。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抹布女也有春天》观后感


《抹布女也有春天》观后感

文/铁任

不一样的时代有不一样的婚恋观,在男女家庭地位无限接近平等甚至出现女权稍稍上位的苗头的当下,毛豆豆早已取代了慧芳或文丽,正式成为新一代中国好媳妇,女人的命运再也不是锅碗瓢盆和相夫教子,而是事业家庭照单全收,文能治家,武能护夫,女汉子从精神到物质全面解除了以往女强人、白骨精两头只能顾一头的悲剧形象,灾屏上下英俊小生全线臣服,抹布女也借助《抹布女也有春天》的荧屏热播一夜之间翻身做主人,海清扮演的4S店女汽修师罗小葱,和张译扮演的极品文艺男吴桐一道水煮婚恋,在这个多彩的年代里,真正实现了我的地盘我做主,由内至外全面展现抹布女的魅力。

抹布女,一个我们既陌生又熟悉的名词,陌生是因为以往很少把这个名词写在纸面上,把温柔娴淑相夫教子的女性冠以抹布一词,多少让文人墨客们于心不忍,熟悉则是几乎每个人都曾遇到过无数抹布女,早上生火晚上织衣的阿婶,把一家老小都揣在心里的阿嫲,忙转厨房甘当贤内柱的阿嫂,可以说有人烟的地方就有抹布女的存在。抹布女在中国婚姻文化中由来已久,纵观古代文代女名人,除了武则天式的女权极品,貂蝉、西施、李清照、秦香莲,甚至是传说中的织女和白蛇,个个都是擦亮了男人的古典抹布女。就荧屏上,自从新版《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我就像是一块抹布,把你身上的泥土擦干净了,把你擦得像个城里人了,你就把我丢掉了一语道出抹布女的心酸,其实之前自《渴望》至《金婚》的无数集家庭伦理故事里哪个又不是抹布女擦亮了丈夫的人生,《抹布女也有春天》才算是第一次挂牌创作,把抹布女推上现代家庭关系的焦点位置。

几乎每一个成功的或不成功的男人背后,即便是手擎丈八蛇矛的猛张飞,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无声的抹布女,之前大家都视之为应当应份的家庭结构,如今都被《抹布女也有春天》给打破了。

和上述有名和无名的抹布女相比,罗小葱代表了最现代的家庭女性,最新版的抹布女,她的故事堪称一部适龄男女的婚前教育手册。在故事的一开始,罗小葱是自食其力的北京大妞,无所顾忌的现代女汉子,可惜只在浪漫来袭时棋差一招,放任前男友张华落入了白富美的裙下,于是,她启动全新的抹布女模式,和漫画师吴桐展开了新的恋情。还是抹布女,但境况完全被逆转,在前男友、新男友和男上司之间,罗小葱和吴桐要面对更多考验,事业,尊严,亲情,现代社会的各种名利诱惑和现实压力接踵而至,抹布女历经风雨,更显出情感的历久弥新。在现实的理智与欲望之间,罗小葱的一举一动,她在现实压力下的每一次逆转,她在婚姻危机中的每一次见招拆招,都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婚姻之道的真相,为现实中的抹布女们指明了方向。

《抹布女也有春天》正在用生动,充满乐观和积极态度的故事演绎着现代抹布女独有的精彩。如果你是一位抹布女,或即将身为人妻,一定可以从中得到丰沛的正能量,如果你是一位男士,也可以从中得到足够的感悟,我们都渴望爱、信望爱,但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该如何去守护爱,延续爱,罗小葱的故事或许能够给你一些答案。


《灰姑娘》影评600字


王子给灰姑娘穿上水晶鞋,然后故事就在happy ending中欢快地落幕。我走出黄龙影院,雨已经停了,夜色自深湛高远的天空垂落红湿花重,春满杭城。此情此景此时,就算真有位美丽的公主开车来送,我也宁可拉她下车一路步行回家。
短短的黄龙路,两侧分布着三座漂亮建筑:黄龙体育馆、国家电网大楼和杭州海关。在上海时,不论春夏秋冬、晴天或雨夜,曾有无数个晚上我沿世纪大道走到陆家嘴,沉醉于高楼大厦围成的璀璨光影,而在此处,空间仿佛交错,时光依稀倒流,这几座山不在高的建筑勾勒出迷人的天际线,使我重浸入对现代文明的感怀之渊中,流连忘返,不忍踏步。
灰姑娘的童话,其情节流畅如行云流水,故事高潮部分便在那场盛大舞会也正是整部影片最具第一人称视角、最引人入戏之处。当灰姑娘推开宫殿大门,于万众瞩目中翩然进场,对带入感很强的我来说,万千感受涌上心头,影片甚至无需再演下去,对have courage and be kind这个主题的刻画已然完成。
漫步在美丽都市这人力凝成的伟迹!之中时,我的心情总会变得很快乐。人的快乐必然源自对状况的满足,当灰姑娘光彩夺目般出现在舞会的众目睽睽下,她那无法掩饰的快乐,传达出惊喜:她品味着涌上心头的万般滋味,其中唯独没有惶恐,她站在那里,万众瞩目,却属应得!
接下来随着情节发展,水晶鞋成为最重要的线索,并引领故事直至结局。而若深入一层来看,这双水晶鞋何尝不是反映了人类天性中的图腾崇拜与恋物情结。在奇幻小说里,那些高踞食物链顶端的强大而永生的巨龙们都痴迷收藏亮晶晶的物体龙且如此,何况于人?所以当灰姑娘收藏的那只关键的水晶鞋遽然破碎时,我仿佛听见自己心内下意识的叹息:哎呀,怎么办?而故事的升华之处正在这里:灰姑娘的生活并没有变得灰暗,她依然勇敢善良、开心歌唱那只歌儿,隐喻着精神战胜物质、艺术超越图腾呵,这不是理所当然么?!
人秉天地灵气,生在红尘迷障中,身不由己便进了一座熙熙攘攘的大舞池。有人生具公主的尊号,更多人不过是平凡的灰姑娘。裙服交错,众目睽睽,几只闪耀的水晶鞋顿成焦点,而在喧哗之下却回荡着魔咒般的低吟,,神灵在上,一曲轻歌,直入天堂。

过春天观后感影评长篇


《过春天》这部电影由白雪执导,黄尧、孙阳等主演,单听名字,会认为是一部关于春天的文艺片,实则讲述的是一个关于青春少女的成长故事,让我们看到生活中小人物的不容易,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过春天观后感影评长篇。

早在春节前就听过好几部关于春天的电影,《四个春天》和《过春天》,听上去春光满满,明媚又灿烂。有影评人说,这预示着国产电影的春天真正到来了,希望如此吧。

以前看电影喜欢做功课,想要尽量做好准备,如此才能尽可能完备地理解各个情节和角色。后来渐渐认识到,所谓的完备与完美,到最后都会变成妄想和徒劳。因此,与其费尽心思努力得100分,不如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去享受学习和经历的过程。后来看电影,我都尽量不去看剧透和剧评。

我对过春天三个字的理解,经历了一番波折的脑内小剧场演绎。一开始对字面意思的理解,有点像过日子,联想到北大吴飞教授在《浮生取义》里的本土概念。因此,我以为有人把春天过出了诗情画意,过出了明媚浓郁,过成了日常生活。哪知道自己完全偏题了,根本不过过日子意义上的过春天,而是隐喻走私水客成功躲过海关的搜查。这个隐喻实在是好听、可爱得很。不过如果我留意英文名的话,也许就不会有这番小剧场了。英文名叫《TheCrossing》,颇流露出跨界的含义。再结合影片的地域背景,很容易聚焦到影片的主题上来,跨越香港深圳地域文化成长起来的个体青春故事,这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女主角佩佩是晚上住在深圳,白天学在香港的单飞仔,所谓单非,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下所产生的特殊家庭结构,一般情况下多是丈夫为香港人,妻子却不是香港永久居民的组合。根据香港《基本法》,在香港出生的孩子自然拥有香港永久居留权。

往简单地说,佩佩不过是需要每天上学通勤,但有两点尤为值得注意。第一,通勤连接的两端,是两座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差异巨大的城市。想想那些北漂社畜,君在朝阳东,我在海淀西的异地恋;租房住在五环外,上班却在内城里对成年人来说,这样的现实已经令人沉重唏嘘,更何况一个十六岁的伶仃少女。

第二,电影不止在地域文化的大背景上着笔,更是落脚到其家庭成长的具体轨迹。时代、地域背景和少女个人的家庭结构和文化结合,宏观和微观相融合,由此显得深浅有序,相得益彰。同时,它的表现手法十分克制,并不一鼓作气、直截了当告诉观众单飞仔少女家庭离异,而是断断续续的描摹。镜头一会儿转至香港辛苦工作的父亲,一会儿切回深圳家里沉迷麻将的母亲,从而拼凑出这个女孩家庭的全貌:香港的父亲有家有室,关心无能;深圳的母亲对她漠不关心。

孤独和成长,是青春电影永恒的主题。电影开场的半小时交代清楚佩佩成长的城市背景和家庭情况后,往后的故事便有了铺垫和起点。她既不属于深圳,也不属于香港。既不认同身边的母亲,也很难在远处的父亲身上得到父爱。这种境遇与《狗十三》略相似,都是爹不疼娘不爱的类型,在成长的重要时期,不仅没有被投射到相应的关注,反而充满了误解和压抑。然而相比《狗十三》里少女相依相偎的狗狗,《过春天》里的这一寄托总算是个同龄人了出身香港的富家千金Jo。

有人陪伴是值得庆幸的,抛开家庭阶层和城市地缘的差异,两位少女的友谊青春甜蜜,纯粹美好。电影的表现画面也将这一小清新特点发挥到了极致,绝对不输类似的日剧和偶像剧。两人端着奶茶爬上天台,规划着去日本看雪的旅行计划,连下榻温泉酒店后的每一个程序步骤都精心计划好。

可是问题是,佩佩连机票钱都攒不够。因此,电影在友情的元素上,铺陈了阶级差距这一元素。好朋友Jo的身上,有许多令佩佩无法企及的身份标签和符号资本:出国党、富家千金、早恋、party达人。Jo光芒万丈,引人注目,佩佩懵懵懂懂,土里土气,宛然乡下来的小丫头。

一次偶然的过海关,一位在party上有过一面之缘的吊儿郎当小混混,佩佩的青春开始了一段刺激的体验走私水货。借助于单飞仔独特的身份,走私便有了广阔的便利空间。她不仅能赚够去日本的机票钱,而且可以得到更大的认同感和满足感。也正因为走私,她和阿豪(Jo的男朋友)有了共同的秘密,相互帮助扶持,甚至发展出暧昧关系。

说起三人的暧昧关系,观影过程中我不断联想到《血观音》里面棠真、林翩翩和Marco的三人关系。两个人谈恋爱,中间夹着个闺蜜真是太尴尬了!因为说不定哪天,作为第三方的闺蜜就不知不觉就介入其中,无法自拔了。棠真是如此,佩佩也是如此。

编剧、影评人史航评论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三分钟就会触及一次贫困,然而一分钟就会触及一次青春。我对此相当有共鸣,觉得他的这句表达十分精妙。

男主阿豪的第一次出场,是在Jo带佩佩去参加的邮轮party上,他的亮相身份是佩佩的男友。毕竟是Jo带着佩佩去的,再看看这些人的娱乐方式和行为表现,即使观众认定他们是和Jo类似的富家子弟也不会有太大偏颇。然而,正是在那次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走私活动后,一些看似富家子弟的人身份才昭然若揭。他们只是看上去光鲜亮丽,大部分人都是躲在作坊里的职业水客,Jo的男友阿豪便是其一。

往更细节的背景看去,阿豪不仅是职业水客,他还是摆大排档摊主的儿子,只是个卖大排档的。触及底层人的成长,影片在表达上有了更广阔的着力点。当阿豪站在飞蛾山俯瞰香港,呐喊着IamtheKingofHongkong,实在令人动容。挣扎着的底层出身,只要有一丝能够突破向上的机会,他都会大胆一试,哪怕自己也只是个新手,却怎么也要试试。不试,又怎么会知道结果如何呢。飞黄腾达,也许只在一念之间(结果当然是被大boss花姐发现了,刚好又被抓一锅端了)。

而佩佩的好朋友富家千金Jo,也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光鲜亮丽,本来规划好留学的人生版图,到头来只是一场梦,父母根本不会送她出国。

影片塑造的其他人物中最浓墨重彩的,应该就是走私贩子老板花姐了。花姐看上去热情仗义,频频夸奖佩佩颇有我年轻时候的风范,笼络人心。实则心狠手辣,美其名认佩佩作干女儿,留给她更多的赚钱机遇,实际上只是看中了她便利的单飞仔身份,以实现更大的走私利益。

影片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佩佩醉心麻将的母亲。老实说,《武林外传》祝无双倪虹洁放在深圳香港的故事里,画着精致成熟的妆,风情万种的样子,我居然觉得还挺合适(好看)的。但我认为影片对于母亲的塑造,前后有点脱节。明明前面的背景一再强调母亲不务正业的人物特点。她日夜颠倒地在家打麻将,麻友们抽过的烟头扔满了阳台的盆栽,甚至烟头引发家里失火。在个人关系上,她公然在周末带男性回家(emmm),见佩佩和Jo在家便以50块钱为由将佩佩和Jo打发出门。到此,影片塑造出的母亲形象离称职关怀这样的字眼有千里之遥。

然而,当佩佩走私被抓提保候审后,镜头切换到佩佩躺在家里的床上,在客厅里传来母亲悲愤的埋怨,我闯了一辈子,就是希望她能过得好。尽管我很喜欢影片末尾佩佩带着母亲一起爬山飞蛾山的情节,似乎预示了佩佩经历了真正意义上的过春天,母女之间也有一种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感觉。但原生家庭里母女关系的调解和幸福是不是来的太快了一些?

总的来说,《过春天》十分出色。剧本、演员、摄影、灯光等等,无论是作为新人电影还是作为同类型的青春题材商业片,它都毫不逊色,甚至在表达的层次上超过许多以往的狗血校园青春电影。遗憾的是,尽管这部电影有着时下流行的标签,女性导演+处女作+新人演员+李少红+田壮壮+一众明星宣传背书,但票房表现上却不如人意。唉,一声叹息啊!拜托观众都去支持一下,绝对物有所值的啊!

主创团队中有两位成员最让我敬佩,一位是导演白雪,一位是女主孙尧。白雪专业出身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之后成家立业,闲不住便回炉深造了MFA(这个在职艺术硕士真的读得很有分量了)。故事脚本灵感既来源于自己生在西北、长在深圳的经历,同时也参考了许多同龄朋友的创作想法。

女主角孙尧出生于1994年,刚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虽说青年女演员扮演女高中生已经是业界常态,但表现力各有千秋啊。即使化妆特效能加分,有些演员的骨相、气质、眼神总是能让观众看出些违和感。而孙尧,无论是从外形条件还是从表演技艺上,都完美贴合十六岁女高中生佩佩的形象。

记得之前网友们夸新垣结衣十年如一日的神颜,类似的,我认为孙尧毫无违和感、百分百地塑造出了佩佩的形象,也算是神颜、神气质和神演技了!

有许多人夸佩佩和阿豪相互绑手机的高级情欲戏,在闪烁着红光的布景里,两人近身相贴,明明做着走私违法的事情,却满是暧昧、激情和含蓄的味道。镜头甚至有意地营造出两人kiss的错位,仿佛下一秒两人就会一发不可收。不过对我来说,故事的情境背景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所以这场高级的情欲戏,就还是不夸了吧。

春天的故事观后感影评


《春天的故事》这部电影由埃里克侯麦执导,Anne Teyssdre、休格奎斯特、Florence Darel等主演,讲述了主人公和一个组合家庭故事,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故事?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春天的故事观后感影评,大家一起来看看。

《春天的故事》是法国新浪潮导演埃克里侯麦的作品,他是一个大器晚成的电影人。

So,也不用我讲,想必大家就知道这是一部文艺感十足的电影了。电影的女主角珍妮是一名高中哲学教师,一次在朋友安排的聚会上(她明明对这个聚会不大感兴趣,但却因为朋友的关系又不得不去),意外的结识了同样觉得聚会无聊的娜塔莎。聚会一旁的房间里推杯换盏,气氛好不热闹,两个人坐在沙发上,同样表达对聚会厌倦的他们就这样结识了。

因此,珍妮接触到了一个很特别的家庭:娜塔莎的父亲很早就和母亲离婚了,现在交往着一位和娜塔莎年龄相似的女友。娜塔莎评价母亲从来都是讲母亲的不是,而有些矛盾的是她反倒却很尊敬自己的母亲。娜塔莎本人的性格比较敏感,和父亲的现女友关系相处的很不融洽,但是在另一方面倒显得十分开明,表示可以接受像珍妮一样的姑娘与父亲交往,并且表现出有意撮合的态度,而与此同时,娜塔莎的父亲又对珍妮心生爱意。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因为一次乡村住宅的出行,情感与矛盾堆叠在一起,得到了爆发,每个人积攒的情绪在这里得到了释放,虽然有冲突和挣扎,但电影的末尾生活又回到了静谧之中。

故事乍眼看去有些无聊,细细思量仿佛没有什么突出的主题,也弄不清楚导演的表达意图和所指,但在实际上,这样一个故事只是在一个美丽的春天,讲述了几个人情绪之间的变化与纠葛,电影的重点就在于这种细腻之中流露出的情感(体味情绪,品味人生这才是法国文艺电影的真谛)。

女主角珍妮被赋予了哲学教师的的身份,所以她身上自然有种超脱一般姑娘的别样的气质,这种思辨性的涵养成为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虽然她不是哲学家,但是她却会将哲学拥抱入她的生活中,这样的她显出一种独特的睿智。她可以很自然的像聊家常一般的去聊康德,柏拉图,胡塞尔等哲学理论。走进她的内心时,你会发现她生命中蕴含的点点冲动与激情,只不过相对于情绪的释放,她更习惯于克制自己。我们没有办法把她比作蕴藏着蓬勃力量和情感的火山,而该比作缓缓流淌在阳光散漫打入的森林之中的溪流,只是时不时的冲撞上水中的石头,泛起点点的浪花。

娜塔莎是一和珍妮截然不同的人,她总会把的情绪心直口快的表达出来,她时不时的唠叨和抱怨父亲的女友,却并不妨碍她富有着激情和生命力。虽然和父亲女友的敌对表现显得有几分刁蛮和计较,但在事实上,她却并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与她父亲相对应的是,她也有着一个和她父亲差不多大的女友。因为她的性格和处事,常常会让人误以为她精明于世故,可她身上存在更多的是几分天真。

娜塔莎的父亲有过很多女友,这样的标签难免会给人一种没有内涵浮躁的联想。但实际上娜塔莎的父亲则是一个看起来十分有礼貌,做事又很小心谨慎的人,这样的人格魅力该打上艺术人生而非浪子之类的标签。在于珍妮独处的那个夜晚中,这样的一个人,在珍妮面前最后变现出的是几分急躁和不自然,到最后甚至恳求珍妮要留下来(哦,虽然你有人格魅力,但却还是没有办法拿下珍妮这个姑娘)。

故事文艺的聊着哲学和生活,话中尽是道理,美丽,自然而不显做作,人内心的情感与表达伴着春天的景色被导演画成了一幅绝妙的写意话,在小庭院中,关不住的春色,诉说着这淡淡的情。

四个春天观后感影评


《四个春天》是一部以真实家庭生活为背景的纪录片,相信很多人对于纪录片都不会有那么大的热衷,但是这部影片真实的展示出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篇四个春天观后感影评精选,一起来看下吧,相信大家都会有很多的感触。

春节随我妈回老家过年,那是一个三,四线小城市,也就有机会近距离看看小城市如何过年。突然就想起《四个春天》这部纪录片,同样也是记录普通小城镇的春节,上映之后,被人称赞,豆瓣获高分评价之外,其实还被人吐槽说导演在用家庭录像圈钱,觉得这些故事很普通,寻常人家都拍的出来,但普通人真的拍的出来吗?

要知道最接近普通家庭影片的作品其实离我们很近,就是朋友圈的小视频。普通人会拍的春节画面大多是除夕年夜饭上大家一起举杯欢笑,爆竹声响,小孩子说着大人教的吉祥话,讨要压岁钱。这些画面都带着人们对于春节的定式想法,要喜庆热闹,要和和美美,或多或少都带着摆拍。但很少有人会拍拍真实的春节吃完饭后的娱乐,常常是看电视,打麻将和打牌,而且还要小赌一番,不来钱就没意思。为顿团圆饭,忙活好几天,一桌的硬菜,常常要一家吃好几天才能消化完。至少这些都是我这次看到的真实感受。

《四个春天》也有拍放鞭炮,和亲戚吃饭的画面,但剪辑很节制。甚至看得出来爸爸和妈妈在镜头前很自然,知道要避开看镜头这件事----那样会显得很刻意。相反,我觉得这一家人中偶像包袱最重的反而是姐姐,看到有镜头的时候,会很在意自己镜头中的形象,说旁白也会带上文艺腔。当然最自然反应个性的那段,就是在餐桌上和父母聊自己被人搭讪,自己被误认为八零后,那份未说明的小得意表情才是真实姐姐的个性。

其实第一次看这部记录片开头,我就产生过一个疑问,什么样的家庭会愿意去拍这样琐碎的生活画面?虽然他选取的时间点是春节,这的确是很多人愿意记录的重要节日。但画面选取上,完全没有很多普通人认为理所当然的画面。比如一家团圆,举杯庆祝,说着各种吉祥话相互祝福之类。(虽然他也拍了,但是相比整个片长,那真的很少。)而且我一直觉得他家好像不怕镜头,普通人看到镜头在拍,本能想要留下自己美好的时刻,拍的精神一些,美好一些。但这片出来的第一感觉就是这就是平凡普通人的生活啊!虽然把机器架在各个位置,东拍西拍后,展示出来的普通生活。没有美化的滤镜,普通的准备年夜饭流程,祭祖,和孩子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普通人都做,但觉得不值得去拍的东西。到影片的后半段我才反应过来是为什么导演会像这么拍,因为受到他爸爸的影响。导演的爸爸自己年轻时就是这样去记录生活,会拍自己做物理老师的最后一课,会拍和儿女一起去爬山,在河边洗衣服的镜头。

而且他爸爸和妈妈真的有些不一般。我后来读到一个对导演采访,有说过一个细节:九十年代,他父母还完欠债之后,做了一件事,就是花2万买了摄影机。但同一个时期,他叔叔花3万买了套100多平的房子。可见在观念上,他父母的确和普通人不大一样。甚至 我还记得影片中他父母晚上的娱乐活动,一个人在用缝纫机做针线,另外一个在用软件编辑视频。说句实在话,在三四线小城市,我自己亲身看的大多数人的娱乐是打牌,打麻将和看电视。很少会有人在那里学习,编辑视频,养蜜蜂,甚至很有情趣地惦念自家燕子每年的来去。我是看到后半段播放他父亲拍的影片,才知道他爸爸之前是个物理老师。甚至通过读导演的采访才知道他们全家三个孩子都是大学生的事,要知道60到70年代的大学生可比现在要金贵太多。

记得开头他姐姐出场提到路上被人搭讪,搭讪姐姐的人说自己那个年代考大学特别困难,但事实是姐姐比那个搭讪的人还要大2岁,也是60年代人却考上大学。可见这个家庭对于教育是看重的。导演在访谈中提到,他爸妈过去曾经无偿养过很多学生。因为他爸数理化都能教,而他妈妈平时管的严格,所以很多人慕名把自己的孩子送过来学习。甚至他姑姑会把在市里读书的姐姐接过来,让她待在他父母这里学习。但他父母都没有要过一分钱,也没觉得自己很了不起。那怕现在因为这部片子走红,全镇的人都看过之后,对他父母都另眼相看。他爸爸妈妈也还过着和过去一样的普通生活,没觉得自己是个名人。

还有就是对于姐姐的过世,拍的很节制,这点也在网上被人说觉得父母很冷漠。我却觉得那才是还活着的人最该有的态度。白发人送黑发人,肯定很难过。但逝者已逝,活着的人还要继续活着。那么最尊重死者的方式就是好好活下去,像他父母那样对生活充满热情的活下去。

所以我还是很推荐没看过的人去看一下这部《四个春天》,不光是因为它很感人,同时也因为它展示了另外一种春节,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引人思考的作品常常在于它展示给人生活还有其他可能性,给你机会去比较和反思自己的生活。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1000字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这部暖心教育系电影,一直以来在豆瓣推荐电影之类的网站都可以看得见它的身影,所以对于电影名我是再也熟悉不过了,但一直没有心思去看,原因简单地可笑影片名称太土,以为又是以中国农村教育为题材的电影。幸运的是,在一次大学课程中,任课老师选择这部电影作为激励我们并指导毕业择业的依据,因此我得以欣赏了这部法国影片,一起感受着一个学监和一群问题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平淡又令人感动的故事。即使这是我第一次看,看完之后真的让我好感动!好几次因为学监老师的种种举措而感慨身为教育人的责任和使命,对于任何孩子改变的无限可能性。
《放牛班的春天》中的孩子是一群不把老师放在眼里、调皮捣蛋的学生,学校的老师对这些孩子采取体罚、禁闭等处罚方式。而一名叫马修的音乐老师,用爱心关怀他们。在偶然的机会中,学生在宿舍任意高歌,以发泄内心的不满和愤懑,引起了马修的注意。虽然他们缺乏歌唱技巧,甚至屡屡跑调,但是用音乐表达内心,自然、快乐而又满足。马修立刻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他的音乐创作将和孩子的生命一起迎来新生。于是他费尽心思组建了一个合唱团,孩子们在音乐中找到了自我的价值,学会了欣赏美好的事物,懂得了信任和友爱,激起了幼小心灵中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最终给孩子们带来了春天。
一名教师要具备有与学生进行爱的对话职业素质,我觉得马修,他就像一个善良的牧人。他用爱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爱照亮了前往之路,用爱为他们指引方向。我想说:这不是奇迹,而是马修在爱的基础上用爱的对话给予学生心灵的启迪。与学生的一切交集都建立在爱之上,最后,这个班级的一切都改变了。一幅幅美丽的春天景象在每个孩子脑海中浮现。他们从马修的身上感受到的不再是每天的提心吊胆,渐渐转变成为了慈父般的爱。正是这种爱,在马修神情黯然地要离开学校大门时,收到了曾经是顽劣甚至邪恶的学生在卡片上写满了的思念与祝福,那一双双挥舞着的手诉说着留恋与不舍,这一刻,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脸;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在爱的对话的背后,我看到的是马修作为教师具有的一颗高贵的心,这也就是马修和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秉承犯错-受罚、恶作剧-受罚的原则校长的最大不同之处。作为被主流社会忽视的马修,更能体察出被暴戾校长漠视的生命的心灵世界,更能感悟到爱与宽容的的生命力量。尽管这些孩子行为乖戾,语言粗俗,但是内心深处其实很脆弱柔软。因为马修一颗高贵的心,一个看似普通的教师用善良的行为诠释了伟大的教育成就。
其实,在学习的路途上,教育就像是教师和学生打交道的一种相遇,也是一种缘分。在打交道的相互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可以说是无远弗介,一位坏的老师,可以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反之,一位好的老师,往往一句温柔的鼓励,一个肯定的眼神,就可以让他人眼中,毫无希望的坏学生,重新找到他们自己人生的方向。
皮埃尔,一个喜爱偷窃、屡次逃学而被学校开除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然而,马修却没有因为他打架斗殴而反复惩罚纠缠,相反,却敦促他回到合唱团。因为,马修知道,唯有音乐,能浸润清洁他的灵魂;唯有音乐,才能使他自由畅达地奔赴理想;唯有音乐,才能使他祛除邪恶,永葆生命的纯净。
我觉得这就是教师的意义:在开发学生潜能,拓展学生心智发展的同时,培养可持续性发展的自觉性。因此,皮埃尔是幸运的,他因顽皮过度而遮盖了的音乐天分,被马修敏锐地洞察到,并得到很好的培育,至少得到了肯定与张扬。这为后来跨上更高的平台夯实了基础并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他终于成为成功著名的指挥大师。
整部电影使我感触很深,的确这不仅仅只是一部教育意义深刻的电影。在被剧情牵动的同时,心灵也不禁震颤: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天赋潜能和爱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长起来。这部法国影片中马修的行为,皮埃尔的成材,有力地印证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句话: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因此这部影片值得我们观看,更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影评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影评

又一次观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又一次感到了心灵的震撼。这是一群学生和一名代课教师的故事,没有华丽的服饰,没有恢宏的场景,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但每次观看,却都让人感动,也许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好的电影就让人感动。

这部电影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当年合唱团中的一位孩子后来成了有名的指挥家,当他回老家参加母亲的葬礼时,收到了好友交给他的马修老师的一本日记。日记从马修老师来到这所学校当代课老师开始,里面有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老师,严厉的制度,但马修老师却用自己的爱心改变了这一切,他热爱音乐,热爱孩子,在他的精心与执着下,学校组成了合唱团,马修老师为他们谱曲,用音乐引导孩子们的心灵,最后孩子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孩子的一生被影响。

当马修老师神情黯然地离开学校大门时,收到了孩子们的纸飞机,就是曾经最顽劣的学生也在飞机上写满了深深的思念与祝福,这一刻,马修老师露出了笑脸,这一刻,观看电影的人流下了感动的泪。这个情节、这个镜头在我的记忆中不可磨灭。

感动之余,留给我们的是深思与感悟:

1、池塘底是一个怎样的学校?这里都是什么样的孩子?

马修来到的这个学校被称为“池塘之底”,严格来说,这儿不是学校,而是一个教养院,这里的孩子都有着种种问题,偷盗、说谎、恶作剧、脏话、抽烟等等随处可见,这样的一群问题少年,再加上校长的残暴与专制,制度的严厉与冷酷,让这所学校的孩子心理严重扭曲,无论是心理还是行为上,他们都不是正常的孩子,他们反抗的手段也很暴力,在马修老师去的当天,善良的看门人就被孩子们伤害了,并为此差一点丧命。

2、面对孩子们的伤害,马修老师选择了包容。马修老师上第一节课时,就同样遭受到了孩子们的恶作剧,当校长来到教室时,马修老师却选择了帮孩子们隐瞒,这也是让孩子们第一次感觉到这位老师的不一样。当马修老师找出来那位伤害了善良看门人的孩子时,也没有同其他老师那样关孩子禁闭,而是人性化地处罚,让这位孩子去充当看门人的护理,并表扬孩子是自愿的,让孩子心里感受到了爱与温暖。看门人病情恶化,肇事孩子真的被吓坏了,马修老师又抱紧孩子的头安慰孩子,当孩子在宿舍里唱歌侮辱他时,他也是用幽默的玩笑话一笑而过,马修老师对孩子们的爱是发自真心的,只有真爱,才会包容!

3、合唱团的意义在于它改变了孩子的心灵。刚到学校的马修老师用自己博大的胸怀包容所有的孩子,用自己真挚的热爱来熔化孩子们的冷漠,但在校长冷酷的处罚方式下,他的种种尝试都是不被允许的,当他无意中发现这群孩子有唱歌的爱好后,就开始因势利导,成立了合唱团,唤醒了孩子们内心深处对音乐的喜爱,他的成效是显着的,当这样一群孩子被音乐所征服,从而听从了马修老师的指挥,大大减少了恶作剧,让我们感慨音乐神奇力量的同时,也不能不想到,无论多么叛逆、多么任性、多么无可救药的孩子,其实都有一把可以找开他们心灵之门的钥匙,关键是我们老师有没有认真地寻找这把钥匙。

4、改变孩子心灵的支点是合唱团的成立,但背后却是马修老师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教师是需要学术上的探索与创新,但同时也需要老师的爱心与耐心,马修老师正是缘于对孩子们深深的热爱才赢得了孩子的认可与尊重,正是他的爱心融化了孩子们内心冰雪般的冷漠,也正是缘于他的耐心,才让他从种种变革与尝试失败后才找到了这把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5、电影中有很多让人感动的镜头与情节,看过后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比如说马修老师对重创看门人的那个孩子的处罚,体现了老师的人性化;当孩子感到害怕时马修老师紧紧抱住孩子并给他安慰,显示了老师的爱心;马修老师走到学生身边,蹲在课上旁边与孩子们讲话,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特别是当马修老师被迫离开时,孩子们从窗口扔下的纸飞机,说明孩子懂得了感恩,学会了尊重,也让我们每位观看者看到了马修老师的坚持取得的效果。这是对马修老师的认可,也是每一位教育者都愿看到的最好结局。

看完影片,让我反思自己的教育,每位学生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关键看老师如何去寻找与发现,这样的一群孩子都能被马修老师慢慢地转变,我们面对自己的学生时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老姑娘也有春天影评》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大道之行也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上一篇:诸神之战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