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巴金百年的读后感 > 地图 > 巴金百年的读后感

巴金百年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2 来源:互联网

穿越百年的情书的影评。

有时候读书对人的影响不如观影,作品中有非常打动人的地方,让我们感慨万端,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观后感,观后感可以更加条清缕晰地整理我们的思维。该如何才能将一篇观后感写好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穿越百年的情书的影评,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穿越百年的情书的影评

昨天中午,无意间在中央6套电一影频道里看到了播放的电一影《百年情书》,影片看了给我的心灵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也为影片中英雄们的那颗赤子之心而由衷敬佩。今夜我特意在网上搜索文章《与妻书》来重读,读后我心里总想说点什么,下面我就谈谈观看电一影《百年情书》和读《与妻书》的一些感想跟朋友们交流交流。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这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慷慨赴死前,留下的最后文字——---《与妻书》。记得我还在读中学的时候,就曾经读到过这篇文章。彼时我尚年幼,对于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的种种复杂情绪,当然是不懂的,只是被那文字音韵之美吸引,学过之后,一直都不曾忘记。之后许多年,随着年纪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今夜再重读《与妻书》,渐渐体悟到其中的真情,其中的胸襟,其中的情怀,更是忍不住击节赞赏,每读一次,都有新的体悟。

影片以革命先驱林觉民从容就义前的绝笔与妻书禀父书为独特视点,讲述林觉民烈士在广州起义前后对爱情忠贞、对家人眷念、对理想执著舍生取义的传奇人生追求。电一影里林觉民与意映之间的爱情故事,与林觉民被影响而参加革命,成为影片的两条并行不悖的线索,爱情因为战争、动乱、自我牺牲而升华,而牺牲又为爱情添色不少,即使是在梦里遥望,依然低低切切,无悔无怨。

影片将林氏夫妻间的真情与诀别置放在百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伟大变革背景之下,更突显出这种真情的可贵与伟大。革命与爱情,同样都是在樱花最烂漫的时候戛然而止的壮美,在最年轻的时候,最好的岁月中,想把这美丽永驻,让时光停止,就一往无前。因为爱情最美的时候,不是为此而受的羁绊,为此而小心翼翼,而是因为爱情,能够承受更多的痛苦,能够更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说实话,电一影拍得不咋地,可我还是流泪了。我哭的不是电一影,而是那种知道战必败身必死而依然去做的觉悟。我向来觉得自己是个人文主义者,所以很不喜欢没事就死啊死的,我常想我要是在动乱时期没准就是个贪生怕死之辈,乖乖地待在家里,保护妻儿老小,静静地挨过去。 现在想想如果静静地挨不过去呢。于是有人站出来,去死。很傻吧,是很傻(这电一影也把他们拍得很傻,好像他们就真的很想去死一样)。可是当我们听到这样的话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我还能静静地坐在家里吗,如果我们站起来,那么他们就不傻,他们用自己的死,换来了更多的他们。

现在想来其实搞革命的都是些文化人,带头的都是些家境好的,家境好才受得了好的教育,不缺什么才会想要一个更好的东西,一个民主、自一由、平等、博爱的世界。电一影里的黄兴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流泪了,因为我突然想到,他们用生命换一个民主、自一由、平等、博爱的世界,而那个世界,现在在哪里呢?

哎!最大的悲哀在于此!!!一百年前的林觉民,你牺牲与否,中国并没有变的更好些或更坏些。 悲哀啊、、、、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百年情书观后感


篇一:百年情书观后感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中学时代便在课堂上所学的一篇课文《与妻书》,大学毕业后听的三首台湾流行音乐(齐豫唱的《觉》、童安格唱的《诀别》及李建复唱的《意映卿卿》),再到如今纪念广州起义一百周年的电影《百年情书》,恍如一段交织时空的爱情扑面而来,情缘魂梦系……

音乐缠绕:交错的爱情对话“意映卿卿,再一次呼唤你的名,今夜我的笔沾满你的情,然而我的肩却负担四万万个情,钟情如我,又怎能抵住此情,万万千千……”声音宽厚而凭借着一鸣惊人的李建复,深情款款的从林觉民的角度演绎这份生死之情,既有对于爱妻的苦苦爱恋与不舍,更有对于革命的决心;而童安格创作演唱的《诀别》,则进一步的以林觉民的口吻向爱妻表示那份爱与决心,“烽火泪,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犹记第一次听到这句“不再有泪如你”时,泪水在不知不觉里流洒。

不过,更加喜欢的是齐豫唱的那首《觉》,“觉:当我看见你的信,我竟然相信,刹那即永恒,再多的难舍和舍得,有时候不得不舍”,齐豫的带有丝丝缕缕忧伤的声音里,将意映的忧伤化为缕缕的歌声,爱与放手,又心有不甘的追问“你的不得不舍和遗弃都是守真情的坚持,我留守着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地离去,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作纸上的一个名字”,可惜,成为了天问!

穿越百年的爱情,《百年情书》便是根据林觉民写给妻子的绝笔书改编的献礼广州起义100周年的作品,林觉民与意映之间的爱情故事,与林觉民被影响而参加革命,成为影片的两条并行不悖的线索,爱情因为战争、动乱、自我牺牲而升华,而牺牲又为爱情添色不少,即使是在梦里遥望,依然低低切切,无悔无怨。“结缡十五年,原约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写此信,我尚为世间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阴曹一鬼,死生契阔,一复何言……”也想起谭嗣同就义前的这封写给爱妻的信。

"意映卿卿如晤……”,还记得上高一的时候,学校发了一本关于学文言文的书,当我独自一人翻阅到《与妻书》时(貌似比较靠后的),便被其中的情感所深深打动。至今我还记得开头的这一句,尽管其他的我都已经忘记。如今看《百年情书》仍给我的心灵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也为他们的那颗赤子之心而由衷敬佩,不禁怀起想年少的我也曾指点江山、壮怀激烈。儒家一直恪守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宗旨,我想那大概是天下太平时的一种理念。但如果生逢乱世的话,就只能独善其身了。而天下有识之士更是以救国存亡、民族大义等疾走奔呼,甚至抛头颅洒热血。“书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想这才是那一代读书人的真实写照,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慷慨激昂,或者心怀天下,投笔从戎,报效祖国。

在那个跌宕起伏、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每一位热血青年总是怀揣着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但他们读书并不像现在的我们那样,只是为了改变自身命运,为了将来能找份好工作,然后结婚生子,再终其一生。(何况在这场赌博中我们已经是以惨败落幕。)他们个个肩负道义,以大无畏的精神,前仆后继,恰似救世主一般只为解救天下苍生而来。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想这句话可以表达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心声!

或许曾经的我们也有过理想和抱负,尽管青春有过迷惘和无奈,但当面对那些激荡人心的人和事,我们总是不断地鞭策自己,要成就一番功业,甚至枕戈待旦、闻鸡起舞;抑或登临时,不知天高地厚地发出了“一朝剑在手,但使寰宇清”那样豪言壮语。尽管现在我们80后的一代已经渐渐成熟,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各自所学,俨然已成为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但是我更欣赏我们年少时的狂妄和不羁:目光炯炯地望着远方,时而微笑,时而凝神,手中的笔突然变得力重千钧,仿佛在指挥着千军万马,一副要征服世界的野心。那种目空一切,惟我独尊的孤傲,积极向上,意气风发的状态,就像一位豪气干云的大侠遗世独立……

如今的我们都已经走上社会,当年所有的雄心和壮志都已被这个现实消磨殆尽,曾经耀眼的星辉已然暗淡、被淹没在茫茫的夜空之中。于是我们回到了平庸的世俗生活,每日为生计奔波劳碌。那些热血的青春只能变成回忆珍藏心底,任岁月无声流逝!内心如一汪死水,经不起半点漪沦,再没有那种激情和冲动。但是,我时常梦见那一段青春的峥嵘岁月,那一段只属于我们的青春,我总是无限神往。每当我的记忆的缺口被不自觉地打开——因为那一页是我们无法或缺的故事。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十五州”?

影片的主题和情感基调很富于感染力,让观影者引起共鸣。其中交织着的儿女之情、手足之情和革命之情,看来不觉令人荡气回肠。看过的人都会为他们唏嘘不已,甚至拘一把同情之泪。在我心潮澎湃的同时,又感到我的心被最柔软的东西触动了,就像在读一首词一样兼具婉约与豪放之韵致,两者相得益彰。豪迈处,气壮山河;情深时,不能自己。终了四顾茫然,“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突然想到了裴多菲,那就到此为止吧,何况夜也深了: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顾,两者皆可抛!

谨以此来祭奠我那段逝去的青春岁月!

篇二:百年情书观后感

当历史的画卷再一次铺展开来,当昔日的英雄们再一次浮现在眼前,当人鬼情未了的《与妻书》再一次谱写时,我不禁潸然泪下,内心的爱国之情与感动之情便随着情节的发展而跌宕起伏了。《百年情书》,从题目上便可一目了然,它显然是一部讲述唯美爱情故事的电影。然而,出人意料且更令人敬佩的,却是主人公林觉民在爱国情与爱情之间的抉择。正是因为这个抉择,便产生了影响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爱国热情的《与妻书》。

《百年情书》,从字面上理解,可以说是一封历史久远的爱情信件,但就其中的内涵而言,《百年情书》无疑是一封赞扬一代革命勇士的篇章。这部电影以林觉民和陈意映的爱情悲剧为主线,衬托了一群广大青年为了广州起义的胜利,为了反抗封建桎梏,为了追求真理而表现出的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马关条约》的签订,国家国土的割让,使一群热血青年愤愤不平,忍无可忍,为了洗清国耻,为了与清廷政府对抗,一群英雄志士万死不辞。1911年,温生财刺杀广州将军孚琦事件的成功,更是引起了清廷的警惕。再加上林觉民等一群爱国青年的多次出击,清廷政府更是严加警戒。为了干一番大事业,林觉民毅然离开妻子和父亲,留学日本。在日本,他们始终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信念而坚持不懈地奋斗着,始终铭记“勿忘国耻”的教诲。最终,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壮烈牺牲,更是令人惨不忍睹,尤其当超骧,元栋被一箭双雕而打死时,林觉民悲痛欲绝,革命者们看着同伴依次惨死,更加拼命地攻击敌人。虽然他们牺牲了,但这种万死不辞,为国捐躯的精神却深深地影响着后人,使更多的中国人开始觉醒。

《百年情书》,可以说它既是一封情书,又是一封遗书,在细细地咀嚼其中的内涵之后才发现,这其中蕴含的哲理涉及面非常广。无论从爱情的角度或是亲情的角度亦或是友情的角度这三方面来说,都是塑造的非常成功并值得称赞的。

在爱情方面,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便是以林觉民和陈意映为主线展开的一场恋情。其中对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觉民对意映说的一番话了:“与其让你先我而死,不如让我先你而死”,当意映问她为什么时,他却说:“因为你太柔弱了,所以我不想留你一个人承受所有的痛苦。”这出自肺腑的话语,这浓浓的情意,教人如何不感动,他们的相濡以沫,他们的相敬如宾,无不催人泪下,更是我们用言语无法形容出来的。他们的爱可以说是一种简单,一种清新。

林觉民与陈意映的爱情,产生于乱世中,好似一个童话故事,虽然不真实,但很美,很感人。这部电影虽说不上是一部传记,而且片段比较零散,但我更愿意称它为一部唯美的爱情片。在那个跌宕起伏,战火纷飞,为国效命,万死不辞的年代,这种真情有多难得,可想而知。还记得新婚之夜,当意映嘴唇上粘了一小块枣子皮时,觉民便温柔地笑着递给他一块手帕,两人便相视而笑。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总是相敬如宾。记得意映在觉察到自己的丈夫所做的事业危险性极大时,便常常拜佛求菩萨保佑觉民。在觉民闯祸时,意映处处为觉民隐瞒,并在觉民挨打被罚时偷偷送饭。记得影片中还有一个放风筝的画面,那是觉民准备偷偷跑去日本,可恰巧船票卖完了,最后意映找到了他,觉民就带着意映去海边放风筝,觉民手中握着线,风筝在另一头飞得很高。意映便说觉民就像这只风筝,想要飞多高就能飞多高。而觉民不语,默默地将手中的线递到意映手上,并郑重地说:“我飞得再高,但风筝的这一头始终攥在你的手里,”意映会心地笑了。这温馨的画面,只觉得暖暖的,很清新,又很惬意。

在觉民决定参加黄花岗起义的最后阶段,回了一趟家,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礼拜,但他明白,自己所剩的时日已经不多了,在这段期间,他常常喝得醉熏熏的来掩盖自己的罪过,而回家后意映也并没有抱怨,或许她也能感受到觉民内心的痛苦。看见妻子怀着他的第二个孩子,他何尝不想亲眼看见自己的子女出生,尽一个做父亲的责任。而他有更重大的任务在身,他必须舍小家以保大家。尽管有太多的无奈,尽管有太多的不舍,但他还是决绝地离开了。他的这种做法,我们都能理解,因为觉民在我们大家心中永远是伟大的。

在日本同盟会期间及一系列的活动中,觉民的表现尤为突出,这其中浓浓的兄弟情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他们知道,此时,祖国大地正在痛苦的呻吟着,觉民明白,若想洗清国耻,实现梦想,便只有一条道路可选,即只有革命。即使头断血流,即使暴尸街头,他们也无怨无悔。大不了现实生活中少了一群英雄,黄泉路上多了一群鬼雄。在林觉民被捕入狱时,审判官对他的评价是“相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看他一表人才,劝他投降,而觉民宁死不屈。“吾等愿杀身成仁,唤醒国民觉醒”,在黄花岗起义之前,兄弟们纷纷报名参加敢死队;在战斗中,为了占领制高点,弟兄们一个个英勇牺牲;在最后的冲刺中,已经伤痕累累的觉民和伙伴多次尝试冲击。当看到同伴牺牲,他们更是拼了命地战斗。这种兄弟情,这种友情,更是令我们钦佩。

觉民在起义前曾说过,“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他们明明知道这次起义凶多吉少,可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以换取国家的光复。黄兴说:“用我们的血去浇灌自由之花,让所有人都能够生活在民族,平等,自由,博爱的世界里。”这种伟大的理想可歌可泣,敢死队的英雄们,在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后,纷纷走上了不归路。子弹是不长眼睛的,一眨眼的功夫,当觉民再次呼唤新军里的兄弟们时,林文已经英勇牺牲了,就这样,他们生在一起,死在一起,在同生死共患难的誓言里勇往直前。

说起亲情,林觉民应该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虽然幼小时丧母,但他有幸过继给了他的叔叔,叔叔将他视为珍宝,把觉民当作亲生儿子来抚养。从他的回忆中可知,觉民小时候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无论是诗书礼仪还是诸子百家,他总是过目不忘。在全家人一起吃最后一次团圆饭时,觉民的养父说起了一件觉民小时候去参加童子试时发生的事情,那时小小年纪的他就知道“少年不忘万户侯”了,可见他的志向有多远大。

最终,离别的前夜,意映连夜把平安符缝在了觉民的衣服里,虽然阻止不了他前行的道路,但她只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够平安归来。而那封“与妻书”,则是觉民在一个雨夜里悲痛欲绝地写下的。窗外的雨哗哗地下着,觉民流着热泪,纵有万般无奈,万般不舍,怎奈乱世之中,只能用一封信来了解自己此生的遗憾。

“意映卿卿如唔,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充吾爱汝之心……”默默地看着,深深地感触着,不知不觉,泪水已划过脸颊,百年的情书,情系百年,催人泪下的亲情、友情、爱情……

篇三:百年情书观后感

看完《百年情书》这部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曾经的记忆在脑海中再次被唤起。记得在高中时,我们学《与妻书》时,语文老师给我们读这篇文章时很有感情,读着读着她眼睛都泛起了泪珠,我们当时感觉很奇怪,为什么老师会有这样的反应呢?直到我那天晚上我在看《百年情书》的时候,看到林觉民写《与妻书》的画面,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才明白当时语文老师为什么会流泪。当时学习《与妻书》时,我们对当时的历史背景都不是很了解,很难想象当时情景是怎样的,也就根本体会不了作者当时想要表达的情感,但是《百年情书》这部电影把这封情书完全画面化在我面前,形成一种不能抗拒的情绪,好像让我回到了那个时代。

当我看到林觉民含泪给他妻子写信的那个情景时,我情不自禁的流泪了,明白了信中“吾爱汝至”到底有多深,也明白了为何“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林觉民那种“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置生死于度外,抛却与爱妻的儿女情长而“勇于就死”,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地积极投身到推翻清政府黑暗腐朽统治的武装起义中的革命精神让我佩服。爱情因为战争、动乱、自我牺牲而升华,而牺牲又为爱情添色不少,即使是在梦里遥望,依然低低切切,无悔无怨。他们的爱情故事实在让我感动,也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爱。虽然他们牺牲了自己的个人私爱却成全了大爱,这正是革命者才有的风范啊。

当我看到新婚的声洞执意要参加敢死队时,骁超与元栋双双就义时,元栋的眼镜被踩碎时,珺瑛在城门外留下了伤心的眼泪时,我的心中涌动着一种莫名的情素。他们当时的年龄就和我现在的年龄差不多,他们本可以像我一样享受这一年纪应该享受的事情:读书,谈恋爱……这些美好的事情,但他们却把这美好的一切都抛弃了,偷偷地背着自己的父母去做他们父母最不想他们干的事情,去承担了不是他们这年龄应该承担的事情。即使受到当时政府的严厉打压,即使受到生命危险他们都没有退缩,而是越挫越勇。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做那样的决定呢?是什么能够让他们这么无畏的牺牲呢?是爱国的力量支撑着他们做那样的决定,他们不想自己的国家任由别国欺负,任由别人蹂躏自己的同胞,所以他们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打倒与列强同流合污压榨百姓的清朝统治者,推翻腐朽的封建清朝,建立民主,自由的中华民国。虽然起义失败了,但是他们的这一举动却唤醒了沉睡的国民,影响很大,激起了很多人勇敢的站起来反抗,才有了后来的辛亥革命,才有了后来的中华民国和新中国,才有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生活。是他们用他们的青春和血液浇灌了我们今天的幸福之花!

今天我们能享受这样安逸而幸福的生活,我们要感谢那些革命先辈们,是他们用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这一切。所我们在享受今天这美好的生活时,我们要不忘历史,不忘他们。同时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那种大无畏,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要关心时事和国情,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不断完善自己,努力成为“四有”公民,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百年情书观后感800字


高中的一天清晨,语文课堂上翻开了新的篇章,标题《与妻书》,作者林觉民。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当时的我虽然只是懵懂少年,不能完全读懂字中的缱绻与决绝、矛盾与苦痛,但心底却似一泉清水汩汩地涌出感动,有着撕心裂肺般的痛楚、悲怆,以至于这篇文章不用老师督促、自己就了然熟背。紧接着,便听到了齐豫的《觉》和童安格的《诀别》,不同的是齐豫以陈意映的口吻回复了丈夫的遗书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离去,而童安格则以林觉民的心境做了补充和说明愿天下情侣 ,不再有泪如你。两支歌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么多年来,《与妻书》深深铭记在我的心头,一直被我视为最至情至性、令人柔肠百折的悲文,每有触及,便不胜感慨!

2011年5月,傍晚,刚回家的我换着拖鞋,电视里传来电影《百年情书》首映报道,听得我心里一颤,可惜新闻结束,无法印证我的判断,事后百度一下,果然就是那篇文章的题材,想想今年是广州起义100周年,多好的题材,总算有人做了该做的事!只是又让我想起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想起林觉民和他的《与妻书》。

1911年4月24日,林觉民从广州来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的同盟会战友,住在临江边的一幢小楼上。夜阑人静时,想到即将到来的残酷斗争以及自己的龙钟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绪翻涌,情不自禁,彻夜疾书,分别写下了给父亲和妻子的诀别书,天亮后交给一位朋友,说:我死,幸为转达。写《与妻书》时,林觉民满怀悲壮,已下定慷慨赴死的决心,义无反顾,因为举义之事已经被叛徒泄密,明知事必败,败必死,但抱着吾死以醒国人、以敲响鞑虏丧钟的信念,他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心中滋味无以言表,再坚强的人也难免心碎肠折。所以文章字字泣血飘泪,感人肺腑。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凛然正气却又儿女情长,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令人断肠落泪 。倘若作者没有因为革命而牺牲,以他的文学修养和高尚情操,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想必会多出一朵璀璨的奇葩!

1911年4月27日,林觉民在广州英勇就义,年仅25岁!

消息传到家中,陈意映悲痛欲绝,度过了郁郁寡欢的一年后,终因思念林觉民过度而逝,在他们悲怆的故事中再添辛酸。

2011年5月13日,金舸导演的电影《百年情书》全国公映,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容的情书时隔百年之后从教科书中走进影院。很想看,可是太悲剧,又不敢看,怕触动太深,走不出来

2011年6月17日夜,还是忍不住百度,有了,就看吧 。影片以林觉民与陈意映之间的爱情故事,林觉民投身革命参加起义,成为两条并行不悖的线索进行叙述,爱情因为国殇、因为自我牺牲而升华 ,即使是在梦里遥望,依然低低切切,无悔无怨。坦白说,这样真实的内容不用导演煽情,观众也会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遗憾的是我的理解里叙事有些紊乱 ,表演有些生硬 ,剪辑也不够紧凑,而且红色的标签非常明显。与其说电影的观后感,不如说是我对《与妻书》的又一次回忆与感触!

百年情书观后感10篇


以下为读后感大全为大家整理的百年情书观后感,你是怎么样看待学习范文的呢?参照着优秀的范文才是正确的第一步。背诵范文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表达技能,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百年情书观后感(篇1)

看罢《百年情书》,这乱世之中的爱情、亲情与革命所演绎而成的纪念辛亥革命的一部电影,总是无法忘怀,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人都成眷属,然,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计数,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是怎样的一种大情大爱,因为明白自己对妻子的深爱,所以理解天下人生离死别的苦难,所以愿意牺牲自己去成全更多后来人的幸福

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乱世中的爱情,终是不忍独善其身,也方显其爱之深,思之切,然终是无法两全,国家不幸,个人之安逸又来自于何方?这是必然,但又是无奈的,如斯乱世,身为一名中国人,你又能如何,为了革命大业,纵使烦乱又怎样,倾吾所有又何妨?相貌如玉,然肝肠如鉄,心底光明如雪,为了自己心中的光明,愿意为之而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还记得黄兴说的:我们就是要用我们的血去浇灌自由之花。觉民也曾言: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起义,必不远矣。于是广州起义,于是武昌起义,于是辛亥革命。

明明就还在用文言,明明还在清廷的压迫下,本是书生一辈,却能扛起国家大任。

还记得你说死有何惧,我等莽撞书生,奋起一击,唤醒亿万炎黄胄裔,虽头断血流,暴尸街头,但华夏大地少了一干英杰,黄泉路上多了一群鬼雄,我等一死,死得其所,血洒神州,快哉,快哉家与国之间,你选择了国;笔耕与枪战之间,你选择了为国而枪战,而牺牲,只因一句,良心未泯,国事不平,何以为家?是的,死有何惧?当林文喊新军兄弟们,当同我们戮力同心,推翻清廷字都还没说出就被打死的时候,你们就应该已经真正无畏了,当新婚的声洞执意要参加敢死队时,当骁超与元栋双双就义,元栋的眼镜被踩碎,珺瑛在城门外留下了伤心的眼泪,同生共死的誓言,得到了热血的回应。

还记得你们两人,意映与你在院中跳舞,放着sakura的音乐盒;海边放纸鸢,意映说你是高高于天的鸢,但你却把舵放入其手中;还记得你们一起相拥于竹林;你给她梳头,看京剧,意映等着你,从初为人妇,到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从齐刘海到头发长长,不梳刘海。

还记得待你如亲生的父亲,虽然气你在考试中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但其实心里何其庆幸你不愧于祖宗社稷,虽然打你打在手上,但却也痛在心里,虽有些迂腐,希望你好好念书,但在我看来,却有更多的开明,愿意放你走

百年情书观后感(篇2)

高中的一天清晨,语文课堂上翻开了新的篇章,标题《与妻书》,作者林觉民。“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当时的我虽然只是懵懂少年,不能完全读懂字中的缱绻与决绝、矛盾与苦痛,但心底却似一泉清水汩汩地涌出感动,有着撕心裂肺般的痛楚、悲怆,以至于这篇文章不用老师督促、自己就了然熟背。紧接着,便听到了齐豫的《觉》和童安格的《诀别》,不同的是齐豫以陈意映的口吻回复了丈夫的遗书“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离去”,而童安格则以林觉民的心境做了补充和说明“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两支歌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么多年来,《与妻书》深深铭记在我的心头,一直被我视为最至情至性、令人柔肠百折的“悲”文,每有触及,便不胜感慨!

2011年5月,傍晚,刚回家的我换着拖鞋,电视里传来电影《百年情书》首映报道,听得我心里一颤,可惜新闻结束,无法印证我的判断,事后百度一下,果然就是那篇文章的题材,想想今年是广州起义100周年,多好的题材,总算有人做了该做的事!只是又让我想起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想起林觉民和他的《与妻书》。

1911年4月24日,林觉民从广州来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的同盟会战友,住在临江边的一幢小楼上。夜阑人静时,想到即将到来的残酷斗争以及自己的龙钟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绪翻涌,情不自禁,彻夜疾书,分别写下了给父亲和妻子的诀别书,天亮后交给一位朋友,说:“我死,幸为转达。”写《与妻书》时,林觉民满怀悲壮,已下定慷慨赴死的决心,义无反顾,因为举义之事已经被叛徒泄密,明知“事必败,败必死”,但抱着“吾死以醒国人、以敲响鞑虏丧钟”的信念,他“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心中滋味无以言表,再坚强的人也难免心碎肠折。所以文章字字泣血飘泪,感人肺腑。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凛然正气却又儿女情长,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令人断肠落泪。倘若作者没有因为革命而牺牲,以他的文学修养和高尚情操,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想必会多出一朵璀璨的奇葩!

1911年4月27日,林觉民在广州英勇就义,年仅25岁!

消息传到家中,陈意映悲痛欲绝,度过了郁郁寡欢的一年后,终因思念林觉民过度而逝,在他们悲怆的故事中再添辛酸。

2011年5月13日,金舸导演的电影《百年情书》全国公映,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容的情书时隔百年之后从教科书中走进影院。很想看,可是太悲剧,又不敢看,怕触动太深,走不出来……

2011年6月17日夜,还是忍不住百度,有了,就看吧。影片以林觉民与陈意映之间的爱情故事,林觉民投身革命参加起义,成为两条并行不悖的线索进行叙述,爱情因为国殇、因为自我牺牲而升华,即使是在梦里遥望,依然低低切切,无悔无怨。坦白说,这样真实的内容不用导演煽情,观众也会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遗憾的是我的理解里叙事有些紊乱,表演有些生硬,剪辑也不够紧凑,而且红色的标签非常明显。与其说电影的观后感,不如说是我对《与妻书》的又一次回忆与感触!

百年情书观后感(篇3)

低成本制作,比广电总局还主旋律的电影频道出品,影片似乎拍成这样就属不易,于是评价“还行”,可惜这评价的无奈本不该在我们对于一部电影的评价体系内。

主创们拍得很认真,让我有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感慨;镜头也确有电影感,和一般的电视电影也有所区别,但就是无法打动我。虽然没有快进,但总是走神,努力调动自己的泪腺,可惜就是麻木之极,想来看《辛亥革命》时林觉民这段,都落下泪来。

首先是结构问题。不知是剧本阶段就在开场如此繁复,抑或后期剪辑时想出些花活儿,倒并非能否看懂的问题,而是这刻意的结构没有提供任何积极观影效果。

其次是情感问题。24岁就就义的林觉民与两年后抑郁而终的陈意映,这本应是悲情而浪漫的一个旧时代有热血的青偶戏,可惜我看不到他们的“情”。中国彼时的满目疮痍是我们在学校历史书上学到的,影片也未及真正展现,林觉民到底看到的、体验到的是什么?难道仅仅当年先生一语就使这些青年们赴汤蹈火?这也缺一个“情”字。与其将如此之多的笔墨给予林觉民等人一次次祭拜恩师,倒不如落几笔他们周遭的世情,一点小事件就能凸显当时的国将不国。旧时人端庄守礼,但那是人前的守则,我也期待小夫妻于人后的憨笑嗔骂、耳鬓厮磨,他们未分离前越是甜蜜幸福,不日便人鬼殊途才越是悲情,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一个温和有礼,一个贤良淑德。于国少情,于家薄情。

我实在不想质疑主创的才情,只能质疑是否编剧与导演太过于恪守频道的审美,于是作品便平庸,又或者我也怀疑创作者对待题材的态度,太似被逼的命题作文,因为没有独有的情感与态度,于是结构再反复,也是流水账写就下来。

三是人物塑造问题。不可避免的群像,那些热血青年却如同一个模子刻就出来一般,人与人似无性格差异、背景区别,尤其那在革命中也悄悄情意相许的小恋人,这组人物本应是林觉民与陈意映的最佳关照,却在片中彻底沦为废笔。

四是演员问题。不想就此太过评论,因为这其中也掺杂制片方的发行考虑与导演的要求以及控制能力。

片中,林父言:十年,真的是一晃,一晃,就是十年。

于生活,若无情感,不如背身决绝离去;于创作,若无情感,不如搁笔。

百年情书观后感(篇4)

我不喜导演表现的林觉民和陈意映,演员的演绎太稚嫩,每逢深刻的情感表达,表演痕迹总是太重。

与妻书中有:「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 他心中有深情,但对革命的心却坚定不改。陈意映虽是旧式女子,但她会诗文,有才气。 是以她不仅仅是林觉民的妻子,为他生儿育女,更是他的知己,朋友。如此,他与她心灵交汇,促就了一段百年深情。

人们总是说,情深不寿,情深不寿。未必无理。我总想起陆游和唐婉这一对。

那两篇著名的钗头凤: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 (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二人被陆母强行拆散后,唐婉无奈再嫁,陆游被迫再娶。然而新妇远没有唐婉知他,懂他。这何等寂寞。

唐婉郁郁寡欢,在三十岁那年死去,陆游直到七十四岁才得知。那时,他已经两鬓斑白。

《沈园》里,他写: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如今的如今,我只能在梦里与你相逢。

自古动人情爱故事多,我们缅怀过去,然后审视自己的内心。

有记载,林觉民死后,陈意映「秉志抚孤,终因悲伤过度以终,年仅二十二岁。」这是个中国式的传统结局。但我更希望陈意映这样被热血男儿爱着的女子,应该是柔韧而坚强的。在林觉民死后,她还能够孤勇的凭借那些美好的回忆活着,作为林觉民生命的延续,活下去。

我更敬佩这样的女子。

百年情书观后感(篇5)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中学时代便在课堂上所学的一篇课文《与妻书》,大学毕业后听的三首台湾流行音乐(齐豫唱的《觉》、童安格唱的《诀别》及李建复唱的《意映卿卿》),再到如今纪念广州起义一百周年的电影《百年情书》,恍如一段交织时空的爱情扑面而来,情缘魂梦相系……

音乐:交错的爱情对话

“意映卿卿,再一次呼唤你的名,今夜我的笔沾满你的情,然而我的肩却负担四万万个情,钟情如我,又怎能抵住此情,万万千千……”声音宽厚而凭借着《一千个秋天》、《龙的传人》等一鸣惊人的李建复,深情款款的从林觉民的角度演绎这份生死之情,既有对于爱妻的苦苦爱恋与不舍,更有对于革命的决心;而童安格创作演唱的《诀别》,则进一步的以林觉民的口吻向爱妻表示那份爱与决心,“烽火泪,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犹记第一次听到这句“不再有泪如你”时,泪水在不知不觉里流洒。

不过,更加喜欢的是齐豫唱的那首《觉(遥寄林觉民)》,“觉:当我看见你的信,我竟然相信,刹那即永恒,再多的难舍和舍得,有时候不得不舍”,齐豫的带有丝丝缕缕忧伤的声音里(印象还很深的是她与潘越云合唱的《回声》专辑),将意映的忧伤化为缕缕的歌声,爱与放手,又心有不甘的追问“你的不得不舍和遗弃都是守真情的坚持,我留守着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地离去,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作纸上的一个名字”,可惜,成为了天问!

而金舸导演的《百年情书》便是根据林觉民写给妻子的绝笔书改编的献礼广州起义100周年的作品,林觉民与意映之间的爱情故事,与林觉民被影响而参加革命,成为影片的两条并行不悖的线索,爱情因为战争、动乱、自我牺牲而升华,而牺牲又为爱情添色不少,即使是在梦里遥望,依然低低切切,无悔无怨。

王柏杰与蒋梦婕这两位年轻演员,尽管说电影演绎还略显生硬,但少男少女之间的那种羞涩的爱与情感被用几个眼神、几句诗词传达出来(新婚不久的那段戏,便想起沈复的《浮生六记》中的“闺中记趣”);而在面对革命时,王柏杰则延续了他在《十月围城》中的演绎方式,固然有着对于生命的不舍(在《百年情书》里不仅是对父亲的不舍还有对于妻子的不舍),但“我的肩却负担四万万个情,钟情如我,又怎能抵住此情,万万千千”呢,这也为他在就义前的慷慨陈词埋下了伏笔(不过这段戏有点生硬)。

而李雪健扮演的林觉民的父亲,则将慈父的爱,表现的很生动也很真真切切,何况也借鉴了王学圻在《十月围城》中的表演。这使得影片里的亲情更加动人。

“结缡十五年,原约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写此信,我尚为世间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阴曹一鬼,死生契阔,一复何言……”也想起谭嗣同就义前的这封写给爱妻的信。

百年情书观后感(篇6)

《百年情书》里的女二号,与陈意映完全不同性格的女子,陈代表着传统女性的隐忍,方就是新女性的热血。

方君瑛(1884年—1923年),字润如,福建侯官县人,是中国同盟会的会员,曾留学日本和法国,早期同盟会活动中负责组织刺杀行动,还是暗杀组组长(电影里有演到,巾帼不让须眉啊)。家中的兄弟姐妹一共11人,其中兄弟4人,姐妹7人,她排行第二。家族同辈中有6人都加入了中国同盟会,被称为“举族赴义”,七弟方声洞(影片中的眼睛帅哥)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妹妹方君璧是早期旅法画家。

辛亥革命后从事过教育事业,后带着妹妹君璧,她的寡嫂曾醒带着儿子方贤叔以及弟弟仲鸣到法国巴黎附近的蒙得尔城留学,后来又另一个妹妹君琦也去了法国。1921年,她在法国波多多大学修完数学课程,获得硕士学位,是中国女留学生在法获得硕士学位的第一人,1921年回国。

不幸的是回国前她在法国遭车祸,脑受震荡,精神变得不很正常。回国后加上对社会现实、国家前途的忧虑,使得她时而愤慨,时而消沉。终于在1922年6月12日吞服大量吗啡自杀,经抢救无效于14日逝世。

她在遗书中写道:“为国事累卵,民苦倒悬,而同志泄沓弗振,社会尤腐败之极,自恨不能力济,只有死耳。”

不过对于广大网民来说,方君瑛早年事迹再了得,也不敌一句“汪精卫地下情人”来的惹人眼球。这个故事网上流传甚广,不想累述,不过总觉得按着两个人的性格,外加陈璧君其人,有些捕风捉影的感觉。

百年情书观后感(篇7)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看着这个从一开始很平淡,到最后几十分钟的时候高潮勇气的影片,我居然在最后热泪盈眶。不仅仅是林觉民的爱情,那一封《与妻书》,更是感触于那个年代,乱世,人们对于革命,对于时代的一种觉醒,那个年代,觉醒的人不管怎样,革命必须流血,革命就得有牺牲,感叹与那些人对于新时代的信念。

想我现代之人,沉迷于物质,更甚至于奢侈,价值观在哪里?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人生的方向在哪里?即使现在的我也是出于迷茫的状态,现在不需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但是心的坚强是需要的,物欲横流的时代,我想我能做的一定是那些美好的事,可以给自己带来新的希望,新的力量,新的成长。想着未来的自己可以为中华之崛起继续做些什么,可惜我不是周总理,我们不是在乱世,更不可想象那些暴力的时代,我能做的只是我要努力的成长,努力的是自己强大,虽然这个强大我也不知道具体能事什么样子,但是我心中信念,就是我要做个有为青年,为自己,为家庭,为父母,更为那些我心中美好的事情。可惜,我们生活中现在看到的那些黑暗的一面,关于一切的。呵呵,谁知道呢,我不想说什么,因为不想被河蟹。

看着这个电影,就突然的想起很多自己心里的事情,可能无关影片,但是是这个片子让我想起来的,很是庆幸。自己总会沉静的,安心的看各种影片,即使是我不喜欢的,可是在看进去后发现很多美好的或者启迪的,很是欣慰。

特感人的文章,尤其是那句“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可歌可泣。发自肺腑。

百年情书观后感(篇8)

看见林妹妹的时候,以为是一部凄婉哀绝的爱情电影,脑中浮出的都是民国时期烟雨朦朦战火纷纷才子佳人挥泪诀别的景象,但是其实不是这样。

不得不说,从电影的角度讲,这不是一部好电影。人物特色不突出,时间线不清楚,过与现在的转换过度不够,让人有些混乱,造型有问题。不知是电影时间过短的原因还是故事内容太多,感觉除了觉民意映之外的角色都没有表现出来。但是故事的大概情节还是表现出来了,还是有泪点有反思点的。

电影中那一句句让人毛孔舒张的台词,那一张张青春洋溢充满希望的面孔,在那个黑暗的看不见前方的时代,实实在在的向我们展示着什么才是正能量,什么才是中国梦。

总觉得那才是正当青年的人该有的样子,敢于向当权发问,敢于向统治阶级说不,敢于为国家思想,敢于为社会思想,为万民思想。那是一代受着我们所谓的旧式教育长大的人,却成了我眼里中国最好的一代青年人。

可是他们的牺牲却也让我心痛。那是中国接受新式教育的第一批人,那是中国思想先进的第一批人,那是代表中国希望的第一批人,却以那样的方式死,只能以自己的鲜血来警醒世人,来激励世人,不免有些可惜。不是只有死才是英雄!突然好想回到那么纷繁杂乱的时代,想亲眼看见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辉,想亲耳听到他们口中振聋发聩的誓言,想亲手抚摸他们刚毅坚强的脸。也想和他们说,你们再等一等,再等一等光明就会到来,你们就能以更好的方式来报效祖国。你们再等一等,做一个详细的有备选方案的计划,做一个伤亡率最小的计划,等一等城外接应的人,和新军的人做好标志,等一等武器供应,你们不应这样着急赴死,既能生,何必死。虽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但是砖瓦之姿才能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不知道陈意映和林觉民是父母之命还是青梅竹马。看他们新婚之时的样子,不像是初次相见,但看他们日后的相处之道,又不像是青梅竹马。电影太短促了,总觉得他们之间的爱情表现的还不够,所以觉民后来表现出来的彻骨之痛也没有那么打动人心。我还是很喜欢意映那般温婉贤惠又通诗书的中国女子的,那一句“你小瞧人”就表示了她并非一般的传统女子,是值得人敬爱的妻。及至后来表现出来的聪敏、细致与深情,让人欣赏,又让人心疼。这样柔弱而又美好的女子,是那个时代所有在战火中饱受欺凌的中国弱者之缩影。所以才有了这一句“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因你太柔弱而不想独留你一人在世,这又是怎样一种痛彻心骨的爱。

虽然电影有诸多不足之处,但还是入了我心,为之唏嘘。

百年情书观后感(篇9)

只是有个印象,知道以前历史上讲中国近代史提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当时总想着怎么在历史人物头像上作画,却没一点治学的心境。直到看了电影,才对这个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有了些许的了解。

整个影片配乐画面尤其是描述林觉民和陈意映日常生活片段的时候,透出的更多是那种温婉的气质,很细腻,很舒服。演员的挑选也很到位,王柏杰年轻、帅气但没有那种太过的艳丽感,蒋梦婕戏中的表现温婉大方,很有大家闺秀的气场。

更佩服的还是二十出头的年纪下,林觉民那种有着超出他年纪的忧国忧民,甘为国捐躯的豪情和那个时代下只有饱读诗书之士才能有的言语表达和想法。难怪在被捕后,两广总督张鸣歧亲审林觉民才发出这样的感叹:“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

事过百年,提及此事,无不为这能影响下一个百年的爱情之书所表达的思想所仰。

百年情书观后感(篇10)

曾有网站做过一个调查:假如能够穿越,你愿意回到哪个时代?春秋战国、秦皇汉武、魏晋风流……不少网友首选唐朝,令人郁闷。盛唐气象,八方来贺,绣花枕头一包草。唐太宗算是一代明君,却也认为:“四海九州,尽为臣妾矣。”臣民没有独立人格,不过是“臣妾”而已;茅屋为秋风所破也就罢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去不得也,哥哥!

如果让我选择,我宁愿参加辛亥革命:那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两次鸦片战争完败于列强,1894年竟然被小日本打得屁滚尿流,“安知蕞尔微三岛,竟敢横行大九州”!内忧外患,国仇家恨,求变之切为3000年所未有;那拉氏乾纲独断,发动政变,仁人志士亡命天涯或喋血街头;天地同悲,万马齐喑;礼仪之邦,原是人间地狱!

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影片《百年情书》,又在证明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危难时刻,一大批青年才俊挺身锐出,爱国不必忠君,为国家争国格、为同胞争人格,从三纲五常的古代奋起直追民主共和的现代文明,实乃开天辟地空前之壮举。后人很难想象,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或生于富豪之家的华夏精英,放弃远大前程,为了一个渺茫或即便实现也无法消受的梦想,不停地以卵击石,抛洒热血“灌溉于无穷”,唤醒国人,推翻了在中国施行了2000多年的帝制。

1911年4月8日,革命党人温生才突然刺杀广州将军孚琦,当局加强了戒备,预备响应广州起义的新军的枪机亦被收缴。黑云压城,鹰犬密布,大有天罗地网之势。为准备这次起义,同盟会精英尽出,下了最大的决心,筹巨款八方奔走,运物资殚精竭虑,国内同志和支持革命的海外侨胞莫不张目以待。广州起义指挥总部剩余的100多名选锋(敢死队)为同盟会骨干力量,明知不可而为之,皆愿死战。林文表示:“余辈求杀敌耳,革命党之血,可以灌溉于无穷,事之成败无足深计。”专程从日本回国赴汤蹈火的林觉民坦言:“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有“炸弹大王”美誉的喻培伦更是毛发贲张:“非干不可,我一人也干!”

黄兴遂按原计划,于4月27日(农历三月廿九日)发难:当天下午5时30分,120余名锋由越华路小东营5号出发,直扑两广总督署,与十倍之敌激战至夜。可怜寡不敌众,孤军无援,55 位战死,31 位被捕就义,共86人遇难。“未死的同志,多已间道潜逃,四方亡命”。

报人潘达微收得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城南沙河马路旁的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毫无胜算、偏向虎山行、再向虎山行的黄花岗起义影响巨大,“一时风声所播,全国震动”。孙中山沉痛地说:“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岂止是吾党菁华,全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精英中的精英啊!

余东雄,生于南洋巨富之家,15 岁加入同盟会,是役拼杀在前,阵亡时年仅 17 岁,为最年轻的一位黄花岗烈士。林修明亦生于南洋锡矿富商之家,1907年任教于三堡学堂,叶剑英为其弟子。“剑英有云,修明实影响其人生之第一人也。”广州之役,林修明力战而死,年仅25岁。若林觉民、喻培伦、林文、方声洞等皆为独当一面之将才,竟冲锋陷阵,玉石俱焚,令人痛惜。

“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心,乃大兴奋,怒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林觉民“定能感动同胞”的希望没有落空:听闻噩耗,湖北的革命党人“愤求速进”,当即着手准备再次发难。1911年10月10日,黄花岗起义过了不到半年,便爆发了埋葬清王朝的武昌起义。国人的自由之路,每一小步都洒满了殉道者的鲜血。

大陆、台湾、香港的语文课本不约而同地选用了林觉民感人至深的《与妻书》:“意映卿卿如晤----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意映卿卿如晤”,林觉民这封给妻子及其所深爱的华夏民族的情书,开篇即令人不忍卒读。一位怀必死之心的志士哪来的这般柔情蜜意?“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真的爱你,真的不想让你和儿女以及同胞们在黑暗、恐惧中生存、长大;“勇于就死”者,“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辛亥革命不同于历史上的诸多农民起义,那是一场真正的革命,为了民主共和、为了陌生人的幸福而浴血奋战,英雄辈出、势不可挡,是最值得华夏民族纪念和骄傲的年代:碧血黄花荐轩辕,天若有情天亦老。

百年情书电影观后感1000字


记忆中难忘的事,经常是观看一些经典的影响记忆,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全情地投入,并有很多的感触。观看完的以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写观后感也是一种提升作文水平的途径。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观后感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百年情书电影观后感1000字,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百年情书电影观后感 篇1

《百年情书》里的女二号,与陈意映完全不同性格的女子,陈代表着传统女性的隐忍,方就是新女性的热血。

方君瑛(1884年—1923年),字润如,福建侯官县人,是中国同盟会的会员,曾留学日本和法国,早期同盟会活动中负责组织刺杀行动,还是暗杀组组长(电影里有演到,巾帼不让须眉啊)。家中的兄弟姐妹一共11人,其中兄弟4人,姐妹7人,她排行第二。家族同辈中有6人都加入了中国同盟会,被称为“举族赴义”,七弟方声洞(影片中的眼睛帅哥)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妹妹方君璧是早期旅法画家。

辛亥革命后从事过教育事业,后带着妹妹君璧,她的寡嫂曾醒带着儿子方贤叔以及弟弟仲鸣到法国巴黎附近的蒙得尔城留学,后来又另一个妹妹君琦也去了法国。1921年,她在法国波多多大学修完数学课程,获得硕士学位,是中国女留学生在法获得硕士学位的第一人,1921年回国。

不幸的是回国前她在法国遭车祸,脑受震荡,精神变得不很正常。回国后加上对社会现实、国家前途的忧虑,使得她时而愤慨,时而消沉。终于在1922年6月12日吞服大量吗啡自杀,经抢救无效于14日逝世。

她在遗书中写道:“为国事累卵,民苦倒悬,而同志泄沓弗振,社会尤腐败之极,自恨不能力济,只有死耳。”

不过对于广大网民来说,方君瑛早年事迹再了得,也不敌一句“汪精卫地下情人”来的惹人眼球。这个故事网上流传甚广,不想累述,不过总觉得按着两个人的性格,外加陈璧君其人,有些捕风捉影的感觉。

百年情书电影观后感 篇2

意映卿卿如晤,还记得上高一的时候,学校发了一本关于学文言文的书,当我独自一人翻阅到《与妻书》时(貌似比较靠后的),便被其中的情感所深深打动。至今我还记得开头的这一句,尽管其他的我都已经忘记。如今看《百年情书》仍给我的心灵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也为他们的那颗赤子之心而由衷敬佩,不禁怀起想年少的我也曾指点江山、壮怀激烈。

儒家一直恪守着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平的宗旨,我想那大概是天下太平时的一种理念。但如果生逢乱世的话,就只能独善其身了。而天下有识之士更是以救国存亡、民族大义等疾走奔呼,甚至抛头颅洒热血。书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想这才是那一代读书人的真实写照,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慷慨激昂,或者心怀天下,投笔从戎,报效祖国。

在那个跌宕起伏、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每一位热血青年总是怀揣着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但他们读书并不像现在的我们那样,只是为了改变自身命运,为了将来能找份好工作,然后结婚生子,再终其一生。(何况在这场赌博中我们已经是以惨败落幕。)他们个个肩负道义,以大无畏的精神,前仆后继,恰似救世主一般只为解救天下苍生而来。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想这句话可以表达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心声!

或许曾经的我们也有过理想和抱负,尽管青春有过迷惘和无奈,但当面对那些激荡人心的人和事,我们总是不断地鞭策自己,要成就一番功业,甚至枕戈待旦、闻鸡起舞;抑或登临时,不知天高地厚地发出了一朝剑在手,但使寰宇清那样豪言壮语。尽管现在我们80后的一代已经渐渐成熟,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各自所学,俨然已成为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但是我更欣赏我们年少时的狂妄和不羁:目光炯炯地望着远方,时而微笑,时而凝神,手中的笔突然变得力重千钧,仿佛在指挥着千军万马,一副要征服世界的野心。那种目空一切,惟我独尊的孤傲,积极向上,意气风发的状态,就像一位豪气干云的大侠遗世独立

如今的我们都已经走上社会,当年所有的雄心和壮志都已被这个现实消磨殆尽,曾经耀眼的星辉已然暗淡、被淹没在茫茫的夜空之中。于是我们回到了平庸的世俗生活,每日为生计奔波劳碌。那些热血的青春只能变成回忆珍藏心底,任岁月无声流逝!内心如一汪死水,经不起半点漪沦,再没有那种激情和冲动。但是,我时常梦见那一段青春的峥嵘岁月,那一段只属于我们的青春,我总是无限神往。每当我的记忆的缺口被不自觉地打开因为那一页是我们无法或缺的故事。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十五州?

影片的主题和情感基调很富于感染力,让观影者引起共鸣。其中交织着的儿女之情、手足之情和革命之情,看来不觉令人荡气回肠。看过的人都会为他们唏嘘不已,甚至拘一把同情之泪。在我心潮澎湃的同时,又感到我的心被最柔软的东西触动了,就像在读一首词一样兼具婉约与豪放之韵致,两者相得益彰。豪迈处,气壮山河;情深时,不能自己。终了四顾茫然,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突然想到了裴多菲,那就到此为止吧,何况夜也深了:

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顾,两者皆可抛!

谨以此来祭奠我那段逝去的青春岁月!

百年情书电影观后感 篇3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中学时代便在课堂上所学的一篇课文《与妻书》,大学毕业后听的三首台湾流行音乐(齐豫唱的《觉》、童安格唱的《诀别》及李建复唱的《意映卿卿》),再到如今纪念广州起义一百周年的电影《百年情书》,恍如一段交织时空的爱情扑面而来,情缘魂梦相系……

音乐:交错的爱情对话

“意映卿卿,再一次呼唤你的名,今夜我的笔沾满你的情,然而我的肩却负担四万万个情,钟情如我,又怎能抵住此情,万万千千……”声音宽厚而凭借着《一千个秋天》、《龙的传人》等一鸣惊人的李建复,深情款款的从林觉民的角度演绎这份生死之情,既有对于爱妻的苦苦爱恋与不舍,更有对于革命的决心;而童安格创作演唱的《诀别》,则进一步的以林觉民的口吻向爱妻表示那份爱与决心,“烽火泪,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犹记第一次听到这句“不再有泪如你”时,泪水在不知不觉里流洒。

不过,更加喜欢的是齐豫唱的那首《觉(遥寄林觉民)》,“觉:当我看见你的信,我竟然相信,刹那即永恒,再多的难舍和舍得,有时候不得不舍”,齐豫的带有丝丝缕缕忧伤的声音里(印象还很深的是她与潘越云合唱的《回声》专辑),将意映的忧伤化为缕缕的歌声,爱与放手,又心有不甘的追问“你的不得不舍和遗弃都是守真情的坚持,我留守着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地离去,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作纸上的一个名字”,可惜,成为了天问!

而金舸导演的《百年情书》便是根据林觉民写给妻子的绝笔书改编的献礼广州起义100周年的作品,林觉民与意映之间的爱情故事,与林觉民被影响而参加革命,成为影片的两条并行不悖的线索,爱情因为战争、动乱、自我牺牲而升华,而牺牲又为爱情添色不少,即使是在梦里遥望,依然低低切切,无悔无怨。

王柏杰与蒋梦婕这两位年轻演员,尽管说电影演绎还略显生硬,但少男少女之间的那种羞涩的爱与情感被用几个眼神、几句诗词传达出来(新婚不久的那段戏,便想起沈复的《浮生六记》中的“闺中记趣”);而在面对革命时,王柏杰则延续了他在《十月围城》中的演绎方式,固然有着对于生命的不舍(在《百年情书》里不仅是对父亲的不舍还有对于妻子的不舍),但“我的肩却负担四万万个情,钟情如我,又怎能抵住此情,万万千千”呢,这也为他在就义前的慷慨陈词埋下了伏笔(不过这段戏有点生硬)。

而李雪健扮演的林觉民的父亲,则将慈父的爱,表现的很生动也很真真切切,何况也借鉴了王学圻在《十月围城》中的表演。这使得影片里的亲情更加动人。

“结缡十五年,原约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写此信,我尚为世间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阴曹一鬼,死生契阔,一复何言……”也想起谭嗣同就义前的这封写给爱妻的信。

百年情书电影观后感 篇4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看着这个从一开始很平淡,到最后几十分钟的时候高潮勇气的影片,我居然在最后热泪盈眶。不仅仅是林觉民的爱情,那一封《与妻书》,更是感触于那个年代,乱世,人们对于革命,对于时代的一种觉醒,那个年代,觉醒的人不管怎样,革命必须流血,革命就得有牺牲,感叹与那些人对于新时代的信念。

想我现代之人,沉迷于物质,更甚至于奢侈,价值观在哪里?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人生的方向在哪里?即使现在的我也是出于迷茫的状态,现在不需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但是心的坚强是需要的,物欲横流的时代,我想我能做的一定是那些美好的事,可以给自己带来新的希望,新的力量,新的成长。想着未来的自己可以为中华之崛起继续做些什么,可惜我不是周总理,我们不是在乱世,更不可想象那些暴力的时代,我能做的只是我要努力的成长,努力的是自己强大,虽然这个强大我也不知道具体能事什么样子,但是我心中信念,就是我要做个有为青年,为自己,为家庭,为父母,更为那些我心中美好的事情。可惜,我们生活中现在看到的那些黑暗的一面,关于一切的。呵呵,谁知道呢,我不想说什么,因为不想被河蟹。

看着这个电影,就突然的想起很多自己心里的事情,可能无关影片,但是是这个片子让我想起来的,很是庆幸。自己总会沉静的,安心的看各种影片,即使是我不喜欢的,可是在看进去后发现很多美好的或者启迪的,很是欣慰。

特感人的文章,尤其是那句“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可歌可泣。发自肺腑。

百年情书电影观后感 篇5

看见林妹妹的时候,以为是一部凄婉哀绝的爱情电影,脑中浮出的都是民国时期烟雨朦朦战火纷纷才子佳人挥泪诀别的景象,但是其实不是这样。

不得不说,从电影的角度讲,这不是一部好电影。人物特色不突出,时间线不清楚,过与现在的转换过度不够,让人有些混乱,造型有问题。不知是电影时间过短的原因还是故事内容太多,感觉除了觉民意映之外的角色都没有表现出来。但是故事的大概情节还是表现出来了,还是有泪点有反思点的。

电影中那一句句让人毛孔舒张的台词,那一张张青春洋溢充满希望的面孔,在那个黑暗的看不见前方的时代,实实在在的向我们展示着什么才是正能量,什么才是中国梦。

总觉得那才是正当青年的人该有的样子,敢于向当权发问,敢于向统治阶级说不,敢于为国家思想,敢于为社会思想,为万民思想。那是一代受着我们所谓的旧式教育长大的人,却成了我眼里中国最好的一代青年人。

可是他们的牺牲却也让我心痛。那是中国接受新式教育的第一批人,那是中国思想先进的第一批人,那是代表中国希望的第一批人,却以那样的方式死,只能以自己的鲜血来警醒世人,来激励世人,不免有些可惜。不是只有死才是英雄!突然好想回到那么纷繁杂乱的时代,想亲眼看见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辉,想亲耳听到他们口中振聋发聩的誓言,想亲手抚摸他们刚毅坚强的脸。也想和他们说,你们再等一等,再等一等光明就会到来,你们就能以更好的方式来报效祖国。你们再等一等,做一个详细的有备选方案的计划,做一个伤亡率最小的计划,等一等城外接应的人,和新军的人做好标志,等一等武器供应,你们不应这样着急赴死,既能生,何必死。虽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但是砖瓦之姿才能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不知道陈意映和林觉民是父母之命还是青梅竹马。看他们新婚之时的样子,不像是初次相见,但看他们日后的相处之道,又不像是青梅竹马。电影太短促了,总觉得他们之间的爱情表现的还不够,所以觉民后来表现出来的彻骨之痛也没有那么打动人心。我还是很喜欢意映那般温婉贤惠又通诗书的中国女子的,那一句“你小瞧人”就表示了她并非一般的传统女子,是值得人敬爱的妻。及至后来表现出来的聪敏、细致与深情,让人欣赏,又让人心疼。这样柔弱而又美好的女子,是那个时代所有在战火中饱受欺凌的中国弱者之缩影。所以才有了这一句“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因你太柔弱而不想独留你一人在世,这又是怎样一种痛彻心骨的爱。

虽然电影有诸多不足之处,但还是入了我心,为之唏嘘。

百年情书电影观后感 篇6

我不喜导演表现的林觉民和陈意映,演员的演绎太稚嫩,每逢深刻的情感表达,表演痕迹总是太重。

与妻书中有:「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 他心中有深情,但对革命的心却坚定不改。陈意映虽是旧式女子,但她会诗文,有才气。 是以她不仅仅是林觉民的妻子,为他生儿育女,更是他的知己,朋友。如此,他与她心灵交汇,促就了一段百年深情。

人们总是说,情深不寿,情深不寿。未必无理。我总想起陆游和唐婉这一对。

那两篇著名的钗头凤: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 (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二人被陆母强行拆散后,唐婉无奈再嫁,陆游被迫再娶。然而新妇远没有唐婉知他,懂他。这何等寂寞。

唐婉郁郁寡欢,在三十岁那年死去,陆游直到七十四岁才得知。那时,他已经两鬓斑白。

《沈园》里,他写: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如今的如今,我只能在梦里与你相逢。

自古动人情爱故事多,我们缅怀过去,然后审视自己的内心。

有记载,林觉民死后,陈意映「秉志抚孤,终因悲伤过度以终,年仅二十二岁。」这是个中国式的传统结局。但我更希望陈意映这样被热血男儿爱着的女子,应该是柔韧而坚强的。在林觉民死后,她还能够孤勇的凭借那些美好的回忆活着,作为林觉民生命的延续,活下去。

我更敬佩这样的女子。

最新百年情书观后感精选9篇


读后感大全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百年情书观后感,有多少好的范文值得我们学习呢?我们会搜集和整理一些范文。对优秀范文的借鉴是我们写作时不可缺少的,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百年情书观后感 篇1

看罢《百年情书》,这乱世之中的爱情、亲情与革命所演绎而成的纪念辛亥革命的一部电影,总是无法忘怀,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人都成眷属,然,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计数,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是怎样的一种大情大爱,因为明白自己对妻子的深爱,所以理解天下人生离死别的苦难,所以愿意牺牲自己去成全更多后来人的幸福

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乱世中的爱情,终是不忍独善其身,也方显其爱之深,思之切,然终是无法两全,国家不幸,个人之安逸又来自于何方?这是必然,但又是无奈的,如斯乱世,身为一名中国人,你又能如何,为了革命大业,纵使烦乱又怎样,倾吾所有又何妨?相貌如玉,然肝肠如鉄,心底光明如雪,为了自己心中的光明,愿意为之而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还记得黄兴说的:我们就是要用我们的血去浇灌自由之花。觉民也曾言: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起义,必不远矣。于是广州起义,于是武昌起义,于是辛亥革命。

明明就还在用文言,明明还在清廷的压迫下,本是书生一辈,却能扛起国家大任。

还记得你说死有何惧,我等莽撞书生,奋起一击,唤醒亿万炎黄胄裔,虽头断血流,暴尸街头,但华夏大地少了一干英杰,黄泉路上多了一群鬼雄,我等一死,死得其所,血洒神州,快哉,快哉家与国之间,你选择了国;笔耕与枪战之间,你选择了为国而枪战,而牺牲,只因一句,良心未泯,国事不平,何以为家?是的,死有何惧?当林文喊新军兄弟们,当同我们戮力同心,推翻清廷字都还没说出就被打死的时候,你们就应该已经真正无畏了,当新婚的声洞执意要参加敢死队时,当骁超与元栋双双就义,元栋的眼镜被踩碎,珺瑛在城门外留下了伤心的眼泪,同生共死的誓言,得到了热血的回应。

还记得你们两人,意映与你在院中跳舞,放着sakura的音乐盒;海边放纸鸢,意映说你是高高于天的鸢,但你却把舵放入其手中;还记得你们一起相拥于竹林;你给她梳头,看京剧,意映等着你,从初为人妇,到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从齐刘海到头发长长,不梳刘海。

还记得待你如亲生的父亲,虽然气你在考试中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但其实心里何其庆幸你不愧于祖宗社稷,虽然打你打在手上,但却也痛在心里,虽有些迂腐,希望你好好念书,但在我看来,却有更多的开明,愿意放你走

百年情书观后感 篇2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看着这个从一开始很平淡,到最后几十分钟的时候高潮勇气的影片,我居然在最后热泪盈眶。不仅仅是林觉民的爱情,那一封《与妻书》,更是感触于那个年代,乱世,人们对于革命,对于时代的一种觉醒,那个年代,觉醒的人不管怎样,革命必须流血,革命就得有牺牲,感叹与那些人对于新时代的信念。

想我现代之人,沉迷于物质,更甚至于奢侈,价值观在哪里?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人生的方向在哪里?即使现在的我也是出于迷茫的状态,现在不需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但是心的坚强是需要的,物欲横流的时代,我想我能做的一定是那些美好的事,可以给自己带来新的希望,新的力量,新的成长。想着未来的自己可以为中华之崛起继续做些什么,可惜我不是周总理,我们不是在乱世,更不可想象那些暴力的时代,我能做的只是我要努力的成长,努力的是自己强大,虽然这个强大我也不知道具体能事什么样子,但是我心中信念,就是我要做个有为青年,为自己,为家庭,为父母,更为那些我心中美好的事情。可惜,我们生活中现在看到的那些黑暗的一面,关于一切的。呵呵,谁知道呢,我不想说什么,因为不想被河蟹。

看着这个电影,就突然的想起很多自己心里的事情,可能无关影片,但是是这个片子让我想起来的,很是庆幸。自己总会沉静的,安心的看各种影片,即使是我不喜欢的,可是在看进去后发现很多美好的或者启迪的,很是欣慰。

特感人的文章,尤其是那句“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可歌可泣。发自肺腑。

百年情书观后感 篇3

曾有网站做过一个调查:假如能够穿越,你愿意回到哪个时代?春秋战国、秦皇汉武、魏晋风流……不少网友首选唐朝,令人郁闷。盛唐气象,八方来贺,绣花枕头一包草。唐太宗算是一代明君,却也认为:“四海九州,尽为臣妾矣。”臣民没有独立人格,不过是“臣妾”而已;茅屋为秋风所破也就罢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去不得也,哥哥!

如果让我选择,我宁愿参加辛亥革命:那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两次鸦片战争完败于列强,1894年竟然被小日本打得屁滚尿流,“安知蕞尔微三岛,竟敢横行大九州”!内忧外患,国仇家恨,求变之切为3000年所未有;那拉氏乾纲独断,发动政变,仁人志士亡命天涯或喋血街头;天地同悲,万马齐喑;礼仪之邦,原是人间地狱!

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影片《百年情书》,又在证明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危难时刻,一大批青年才俊挺身锐出,爱国不必忠君,为国家争国格、为同胞争人格,从三纲五常的古代奋起直追民主共和的现代文明,实乃开天辟地空前之壮举。后人很难想象,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或生于富豪之家的华夏精英,放弃远大前程,为了一个渺茫或即便实现也无法消受的梦想,不停地以卵击石,抛洒热血“灌溉于无穷”,唤醒国人,推翻了在中国施行了2000多年的帝制。

1911年4月8日,革命党人温生才突然刺杀广州将军孚琦,当局加强了戒备,预备响应广州起义的新军的枪机亦被收缴。黑云压城,鹰犬密布,大有天罗地网之势。为准备这次起义,同盟会精英尽出,下了最大的决心,筹巨款八方奔走,运物资殚精竭虑,国内同志和支持革命的海外侨胞莫不张目以待。广州起义指挥总部剩余的100多名选锋(敢死队)为同盟会骨干力量,明知不可而为之,皆愿死战。林文表示:“余辈求杀敌耳,革命党之血,可以灌溉于无穷,事之成败无足深计。”专程从日本回国赴汤蹈火的林觉民坦言:“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有“炸弹大王”美誉的喻培伦更是毛发贲张:“非干不可,我一人也干!”

黄兴遂按原计划,于4月27日(农历三月廿九日)发难:当天下午5时30分,120余名锋由越华路小东营5号出发,直扑两广总督署,与十倍之敌激战至夜。可怜寡不敌众,孤军无援,55 位战死,31 位被捕就义,共86人遇难。“未死的同志,多已间道潜逃,四方亡命”。

报人潘达微收得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城南沙河马路旁的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毫无胜算、偏向虎山行、再向虎山行的黄花岗起义影响巨大,“一时风声所播,全国震动”。孙中山沉痛地说:“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岂止是吾党菁华,全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精英中的精英啊!

余东雄,生于南洋巨富之家,15 岁加入同盟会,是役拼杀在前,阵亡时年仅 17 岁,为最年轻的一位黄花岗烈士。林修明亦生于南洋锡矿富商之家,1907年任教于三堡学堂,叶剑英为其弟子。“剑英有云,修明实影响其人生之第一人也。”广州之役,林修明力战而死,年仅25岁。若林觉民、喻培伦、林文、方声洞等皆为独当一面之将才,竟冲锋陷阵,玉石俱焚,令人痛惜。

“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心,乃大兴奋,怒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林觉民“定能感动同胞”的希望没有落空:听闻噩耗,湖北的革命党人“愤求速进”,当即着手准备再次发难。1911年10月10日,黄花岗起义过了不到半年,便爆发了埋葬清王朝的武昌起义。国人的自由之路,每一小步都洒满了殉道者的鲜血。

大陆、台湾、香港的语文课本不约而同地选用了林觉民感人至深的《与妻书》:“意映卿卿如晤----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意映卿卿如晤”,林觉民这封给妻子及其所深爱的华夏民族的情书,开篇即令人不忍卒读。一位怀必死之心的志士哪来的这般柔情蜜意?“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真的爱你,真的不想让你和儿女以及同胞们在黑暗、恐惧中生存、长大;“勇于就死”者,“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辛亥革命不同于历史上的诸多农民起义,那是一场真正的革命,为了民主共和、为了陌生人的幸福而浴血奋战,英雄辈出、势不可挡,是最值得华夏民族纪念和骄傲的年代:碧血黄花荐轩辕,天若有情天亦老。

百年情书观后感 篇4

意映卿卿如晤,还记得上高一的时候,学校发了一本关于学文言文的书,当我独自一人翻阅到《与妻书》时(貌似比较靠后的),便被其中的情感所深深打动。至今我还记得开头的这一句,尽管其他的我都已经忘记。如今看《百年情书》仍给我的心灵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也为他们的那颗赤子之心而由衷敬佩,不禁怀起想年少的我也曾指点江山、壮怀激烈。

儒家一直恪守着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平的宗旨,我想那大概是天下太平时的一种理念。但如果生逢乱世的话,就只能独善其身了。而天下有识之士更是以救国存亡、民族大义等疾走奔呼,甚至抛头颅洒热血。书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想这才是那一代读书人的真实写照,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慷慨激昂,或者心怀天下,投笔从戎,报效祖国。

在那个跌宕起伏、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每一位热血青年总是怀揣着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但他们读书并不像现在的我们那样,只是为了改变自身命运,为了将来能找份好工作,然后结婚生子,再终其一生。(何况在这场赌博中我们已经是以惨败落幕。)他们个个肩负道义,以大无畏的精神,前仆后继,恰似救世主一般只为解救天下苍生而来。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想这句话可以表达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心声!

或许曾经的我们也有过理想和抱负,尽管青春有过迷惘和无奈,但当面对那些激荡人心的人和事,我们总是不断地鞭策自己,要成就一番功业,甚至枕戈待旦、闻鸡起舞;抑或登临时,不知天高地厚地发出了一朝剑在手,但使寰宇清那样豪言壮语。尽管现在我们80后的一代已经渐渐成熟,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各自所学,俨然已成为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但是我更欣赏我们年少时的狂妄和不羁:目光炯炯地望着远方,时而微笑,时而凝神,手中的笔突然变得力重千钧,仿佛在指挥着千军万马,一副要征服世界的野心。那种目空一切,惟我独尊的孤傲,积极向上,意气风发的状态,就像一位豪气干云的大侠遗世独立

如今的我们都已经走上社会,当年所有的雄心和壮志都已被这个现实消磨殆尽,曾经耀眼的星辉已然暗淡、被淹没在茫茫的夜空之中。于是我们回到了平庸的世俗生活,每日为生计奔波劳碌。那些热血的青春只能变成回忆珍藏心底,任岁月无声流逝!内心如一汪死水,经不起半点漪沦,再没有那种激情和冲动。但是,我时常梦见那一段青春的峥嵘岁月,那一段只属于我们的青春,我总是无限神往。每当我的记忆的缺口被不自觉地打开因为那一页是我们无法或缺的故事。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十五州?

影片的主题和情感基调很富于感染力,让观影者引起共鸣。其中交织着的儿女之情、手足之情和革命之情,看来不觉令人荡气回肠。看过的人都会为他们唏嘘不已,甚至拘一把同情之泪。在我心潮澎湃的同时,又感到我的心被最柔软的东西触动了,就像在读一首词一样兼具婉约与豪放之韵致,两者相得益彰。豪迈处,气壮山河;情深时,不能自己。终了四顾茫然,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突然想到了裴多菲,那就到此为止吧,何况夜也深了:

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顾,两者皆可抛!

谨以此来祭奠我那段逝去的青春岁月!

百年情书观后感 篇5

高中的一天清晨,语文课堂上翻开了新的篇章,标题《与妻书》,作者林觉民。“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当时的我虽然只是懵懂少年,不能完全读懂字中的缱绻与决绝、矛盾与苦痛,但心底却似一泉清水汩汩地涌出感动,有着撕心裂肺般的痛楚、悲怆,以至于这篇文章不用老师督促、自己就了然熟背。紧接着,便听到了齐豫的《觉》和童安格的《诀别》,不同的是齐豫以陈意映的口吻回复了丈夫的遗书“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离去”,而童安格则以林觉民的心境做了补充和说明“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两支歌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么多年来,《与妻书》深深铭记在我的心头,一直被我视为最至情至性、令人柔肠百折的“悲”文,每有触及,便不胜感慨!

2011年5月,傍晚,刚回家的我换着拖鞋,电视里传来电影《百年情书》首映报道,听得我心里一颤,可惜新闻结束,无法印证我的判断,事后百度一下,果然就是那篇文章的题材,想想今年是广州起义100周年,多好的题材,总算有人做了该做的事!只是又让我想起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想起林觉民和他的《与妻书》。

1911年4月24日,林觉民从广州来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的同盟会战友,住在临江边的一幢小楼上。夜阑人静时,想到即将到来的残酷斗争以及自己的龙钟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绪翻涌,情不自禁,彻夜疾书,分别写下了给父亲和妻子的诀别书,天亮后交给一位朋友,说:“我死,幸为转达。”写《与妻书》时,林觉民满怀悲壮,已下定慷慨赴死的决心,义无反顾,因为举义之事已经被叛徒泄密,明知“事必败,败必死”,但抱着“吾死以醒国人、以敲响鞑虏丧钟”的信念,他“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心中滋味无以言表,再坚强的人也难免心碎肠折。所以文章字字泣血飘泪,感人肺腑。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凛然正气却又儿女情长,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令人断肠落泪。倘若作者没有因为革命而牺牲,以他的文学修养和高尚情操,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想必会多出一朵璀璨的奇葩!

1911年4月27日,林觉民在广州英勇就义,年仅25岁!

消息传到家中,陈意映悲痛欲绝,度过了郁郁寡欢的一年后,终因思念林觉民过度而逝,在他们悲怆的故事中再添辛酸。

2011年5月13日,金舸导演的电影《百年情书》全国公映,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容的情书时隔百年之后从教科书中走进影院。很想看,可是太悲剧,又不敢看,怕触动太深,走不出来……

2011年6月17日夜,还是忍不住百度,有了,就看吧。影片以林觉民与陈意映之间的爱情故事,林觉民投身革命参加起义,成为两条并行不悖的线索进行叙述,爱情因为国殇、因为自我牺牲而升华,即使是在梦里遥望,依然低低切切,无悔无怨。坦白说,这样真实的内容不用导演煽情,观众也会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遗憾的是我的理解里叙事有些紊乱,表演有些生硬,剪辑也不够紧凑,而且红色的标签非常明显。与其说电影的观后感,不如说是我对《与妻书》的又一次回忆与感触!

百年情书观后感 篇6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中学时代便在课堂上所学的一篇课文《与妻书》,大学毕业后听的三首台湾流行音乐(齐豫唱的《觉》、童安格唱的《诀别》及李建复唱的《意映卿卿》),再到如今纪念广州起义一百周年的电影《百年情书》,恍如一段交织时空的爱情扑面而来,情缘魂梦相系……

音乐:交错的爱情对话

“意映卿卿,再一次呼唤你的名,今夜我的笔沾满你的情,然而我的肩却负担四万万个情,钟情如我,又怎能抵住此情,万万千千……”声音宽厚而凭借着《一千个秋天》、《龙的传人》等一鸣惊人的李建复,深情款款的从林觉民的角度演绎这份生死之情,既有对于爱妻的苦苦爱恋与不舍,更有对于革命的决心;而童安格创作演唱的《诀别》,则进一步的以林觉民的口吻向爱妻表示那份爱与决心,“烽火泪,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犹记第一次听到这句“不再有泪如你”时,泪水在不知不觉里流洒。

不过,更加喜欢的是齐豫唱的那首《觉(遥寄林觉民)》,“觉:当我看见你的信,我竟然相信,刹那即永恒,再多的难舍和舍得,有时候不得不舍”,齐豫的带有丝丝缕缕忧伤的声音里(印象还很深的是她与潘越云合唱的《回声》专辑),将意映的忧伤化为缕缕的歌声,爱与放手,又心有不甘的追问“你的不得不舍和遗弃都是守真情的坚持,我留守着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地离去,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作纸上的一个名字”,可惜,成为了天问!

而金舸导演的《百年情书》便是根据林觉民写给妻子的绝笔书改编的献礼广州起义100周年的作品,林觉民与意映之间的爱情故事,与林觉民被影响而参加革命,成为影片的两条并行不悖的线索,爱情因为战争、动乱、自我牺牲而升华,而牺牲又为爱情添色不少,即使是在梦里遥望,依然低低切切,无悔无怨。

王柏杰与蒋梦婕这两位年轻演员,尽管说电影演绎还略显生硬,但少男少女之间的那种羞涩的爱与情感被用几个眼神、几句诗词传达出来(新婚不久的那段戏,便想起沈复的《浮生六记》中的“闺中记趣”);而在面对革命时,王柏杰则延续了他在《十月围城》中的演绎方式,固然有着对于生命的不舍(在《百年情书》里不仅是对父亲的不舍还有对于妻子的不舍),但“我的肩却负担四万万个情,钟情如我,又怎能抵住此情,万万千千”呢,这也为他在就义前的慷慨陈词埋下了伏笔(不过这段戏有点生硬)。

而李雪健扮演的林觉民的父亲,则将慈父的爱,表现的很生动也很真真切切,何况也借鉴了王学圻在《十月围城》中的表演。这使得影片里的亲情更加动人。

“结缡十五年,原约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写此信,我尚为世间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阴曹一鬼,死生契阔,一复何言……”也想起谭嗣同就义前的这封写给爱妻的信。

百年情书观后感 篇7

《百年情书》,从字面上理解,可以说是一封历史久远的爱情信件,但就其中的内涵而言,《百年情书》无疑是一封赞扬一代革命勇士的篇章。这部电影以林觉民和陈意映的爱情悲剧为主线,衬托了一群广大青年为了广州起义的胜利,为了反抗封建桎梏,为了追求真理而表现出的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马关条约》的签订,国家国土的割让,使一群热血青年愤愤不平,忍无可忍,为了洗清国耻,为了与清廷政府对抗,一群英雄志士万死不辞。1911年,温生财刺杀广州将军孚琦事件的成功,更是引起了清廷的警惕。再加上林觉民等一群爱国青年的多次出击,清廷政府更是严加警戒。为了干一番大事业,林觉民毅然离开妻子和父亲,留学日本。在日本,他们始终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信念而坚持不懈地奋斗着,始终铭记勿忘国耻的教诲。最终,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壮烈牺牲,更是令人惨不忍睹,尤其当超骧,元栋被一箭双雕而打死时,林觉民悲痛欲绝,革命者们看着同伴依次惨死,更加拼命地攻击敌人。虽然他们牺牲了,但这种万死不辞,为国捐躯的精神却深深地影响着后人,使更多的中国人开始觉醒。

《百年情书》,可以说它既是一封情书,又是一封遗书,在细细地咀嚼其中的内涵之后才发现,这其中蕴含的哲理涉及面非常广。无论从爱情的角度或是亲情的角度亦或是友情的角度这三方面来说,都是塑造的非常成功并值得称赞的。

在爱情方面,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便是以林觉民和陈意映为主线展开的一场恋情。其中对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觉民对意映说的一番话了:与其让你先我而死,不如让我先你而死,当意映问她为什么时,他却说:因为你太柔弱了,所以我不想留你一个人承受所有的痛苦。这出自肺腑的话语,这浓浓的情意,教人如何不感动,他们的相濡以沫,他们的相敬如宾,无不催人泪下,更是我们用言语无法形容出来的。他们的爱可以说是一种简单,一种清新。

林觉民与陈意映的爱情,产生于乱世中,好似一个童话故事,虽然不真实,但很美,很感人。这部电影虽说不上是一部传记,而且片段比较零散,但我更愿意称它为一部唯美的爱情片。在那个跌宕起伏,战火纷飞,为国效命,万死不辞的年代,这种真情有多难得,可想而知。还记得新婚之夜,当意映嘴唇上粘了一小块枣子皮时,觉民便温柔地笑着递给他一块手帕,两人便相视而笑。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总是相敬如宾。记得意映在觉察到自己的丈夫所做的事业危险性极大时,便常常拜佛求菩萨保佑觉民。在觉民闯祸时,意映处处为觉民隐瞒,并在觉民挨打被罚时偷偷送饭。记得影片中还有一个放风筝的画面,那是觉民准备偷偷跑去日本,可恰巧船票卖完了,最后意映找到了他,觉民就带着意映去海边放风筝,觉民手中握着线,风筝在另一头飞得很高。意映便说觉民就像这只风筝,想要飞多高就能飞多高。而觉民不语,默默地将手中的线递到意映手上,并郑重地说:我飞得再高,但风筝的这一头始终攥在你的手里,意映会心地笑了。这温馨的画面,只觉得暖暖的,很清新,又很惬意。

在觉民决定参加黄花岗起义的最后阶段,回了一趟家,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礼拜,但他明白,自己所剩的时日已经不多了,在这段期间,他常常喝得醉熏熏的来掩盖自己的罪过,而回家后意映也并没有抱怨,或许她也能感受到觉民内心的痛苦。看见妻子怀着他的第二个孩子,他何尝不想亲眼看见自己的子女出生,尽一个做父亲的责任。而他有更重大的任务在身,他必须舍小家以保大家。尽管有太多的无奈,尽管有太多的不舍,但他还是决绝地离开了。他的这种做法,我们都能理解,因为觉民在我们大家心中永远是伟大的。

在日本同盟会期间及一系列的活动中,觉民的表现尤为突出,这其中浓浓的兄弟情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他们知道,此时,祖国大地正在痛苦的呻吟着,觉民明白,若想洗清国耻,实现梦想,便只有一条道路可选,即只有革命。即使头断血流,即使暴尸街头,他们也无怨无悔。大不了现实生活中少了一群英雄,黄泉路上多了一群鬼雄。在林觉民被捕入狱时,审判官对他的评价是相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看他一表人才,劝他投降,而觉民宁死不屈。吾等愿杀身成仁,唤醒国民觉醒,在黄花岗起义之前,兄弟们纷纷报名参加敢死队;在战斗中,为了占领制高点,弟兄们一个个英勇牺牲;在最后的冲刺中,已经伤痕累累的觉民和伙伴多次尝试冲击。当看到同伴牺牲,他们更是拼了命地战斗。这种兄弟情,这种友情,更是令我们钦佩。

觉民在起义前曾说过,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他们明明知道这次起义凶多吉少,可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以换取国家的光复。黄兴说:用我们的血去浇灌自由之花,让所有人都能够生活在民族,平等,自由,博爱的世界里。这种伟大的理想可歌可泣,敢死队的英雄们,在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后,纷纷走上了不归路。子弹是不长眼睛的,一眨眼的功夫,当觉民再次呼唤新军里的兄弟们时,林文已经英勇牺牲了,就这样,他们生在一起,死在一起,在同生死共患难的誓言里勇往直前。

说起亲情,林觉民应该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虽然幼小时丧母,但他有幸过继给了他的叔叔,叔叔将他视为珍宝,把觉民当作亲生儿子来抚养。从他的回忆中可知,觉民小时候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无论是诗书礼仪还是诸子百家,他总是过目不忘。在全家人一起吃最后一次团圆饭时,觉民的养父说起了一件觉民小时候去参加童子试时发生的事情,那时小小年纪的他就知道少年不忘万户侯了,可见他的志向有多远大。

最终,离别的前夜,意映连夜把平安符缝在了觉民的衣服里,虽然阻止不了他前行的道路,但她只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够平安归来。而那封与妻书,则是觉民在一个雨夜里悲痛欲绝地写下的。窗外的雨哗哗地下着,觉民流着热泪,纵有万般无奈,万般不舍,怎奈乱世之中,只能用一封信来了解自己此生的遗憾。

意映卿卿如唔,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充吾爱汝之心默默地看着,深深地感触着,不知不觉,泪水已划过脸颊,百年的情书,情系百年,催人泪下的亲情、友情、爱情

百年情书观后感 篇8

只是有个印象,知道以前历史上讲中国近代史提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当时总想着怎么在历史人物头像上作画,却没一点治学的心境。直到看了电影,才对这个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有了些许的了解。

整个影片配乐画面尤其是描述林觉民和陈意映日常生活片段的时候,透出的更多是那种温婉的气质,很细腻,很舒服。演员的挑选也很到位,王柏杰年轻、帅气但没有那种太过的艳丽感,蒋梦婕戏中的表现温婉大方,很有大家闺秀的气场。

更佩服的还是二十出头的年纪下,林觉民那种有着超出他年纪的忧国忧民,甘为国捐躯的豪情和那个时代下只有饱读诗书之士才能有的言语表达和想法。难怪在被捕后,两广总督张鸣歧亲审林觉民才发出这样的感叹:“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

事过百年,提及此事,无不为这能影响下一个百年的爱情之书所表达的思想所仰。

百年情书观后感 篇9

低成本制作,比广电总局还主旋律的电影频道出品,影片似乎拍成这样就属不易,于是评价“还行”,可惜这评价的无奈本不该在我们对于一部电影的评价体系内。

主创们拍得很认真,让我有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感慨;镜头也确有电影感,和一般的电视电影也有所区别,但就是无法打动我。虽然没有快进,但总是走神,努力调动自己的泪腺,可惜就是麻木之极,想来看《辛亥革命》时林觉民这段,都落下泪来。

首先是结构问题。不知是剧本阶段就在开场如此繁复,抑或后期剪辑时想出些花活儿,倒并非能否看懂的问题,而是这刻意的结构没有提供任何积极观影效果。

其次是情感问题。24岁就就义的林觉民与两年后抑郁而终的陈意映,这本应是悲情而浪漫的一个旧时代有热血的青偶戏,可惜我看不到他们的“情”。中国彼时的满目疮痍是我们在学校历史书上学到的,影片也未及真正展现,林觉民到底看到的、体验到的是什么?难道仅仅当年先生一语就使这些青年们赴汤蹈火?这也缺一个“情”字。与其将如此之多的笔墨给予林觉民等人一次次祭拜恩师,倒不如落几笔他们周遭的世情,一点小事件就能凸显当时的国将不国。旧时人端庄守礼,但那是人前的守则,我也期待小夫妻于人后的憨笑嗔骂、耳鬓厮磨,他们未分离前越是甜蜜幸福,不日便人鬼殊途才越是悲情,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一个温和有礼,一个贤良淑德。于国少情,于家薄情。

我实在不想质疑主创的才情,只能质疑是否编剧与导演太过于恪守频道的审美,于是作品便平庸,又或者我也怀疑创作者对待题材的态度,太似被逼的命题作文,因为没有独有的情感与态度,于是结构再反复,也是流水账写就下来。

三是人物塑造问题。不可避免的群像,那些热血青年却如同一个模子刻就出来一般,人与人似无性格差异、背景区别,尤其那在革命中也悄悄情意相许的小恋人,这组人物本应是林觉民与陈意映的最佳关照,却在片中彻底沦为废笔。

四是演员问题。不想就此太过评论,因为这其中也掺杂制片方的发行考虑与导演的要求以及控制能力。

片中,林父言:十年,真的是一晃,一晃,就是十年。

于生活,若无情感,不如背身决绝离去;于创作,若无情感,不如搁笔。

穿越时空的少女影评


穿越时空的少女影评(一)

《穿越时空的少女》的宣传策略独树一帜,试映的时候请了一群博客写手,最后利用写手们谈观影感受的博文来激起人们的兴趣。《穿越时空的少女》以科幻之名行青春之实,影片画面的强烈光感如同燃烧不完的青春热量,在女主角真琴的一次次跳跃中不断升温。由于是牵扯到时间跳跃,再加上电影本来很容易给人造成时间上的困惑,剧情的流畅程度经受许多考验。围绕着对男主角千昭朦朦胧胧的好感,一个个情节被反复演绎,在真琴的不同选择下诞生了许多后果。片中的许多场景都设置在容易唤起尘封记忆之处,如真琴多次光临的实验室,各种颜色的试剂在渗漏的阳光下反射出迷人的光芒,为发生令人迷醉的恋爱故事营造出一种幻然的意境。

影片的结局有如维纳斯的断臂一样因残缺而完美,在夕阳下的最后拥抱,有一种打动人心的热度,有的东西或许不可以重来,也可能像奥古斯丁说的过去只属于记忆,将来只属于期望,但某些情感,通过人类伟大发明中的一个媒介,在人的心坎上滴下雨点,沟起涟漪。

穿越时空的少女影评(二)

“Time )千昭三人玩抛球时的场景。喜欢这动画的一切。

看这动画,会让人想起高中的生活,高中时的天空,高中时的同学,高中时的教室等等。动画里的那种清新气息,很让人陶醉,尤其是那蓝蓝的天空,更是让人着迷。

自《听到涛声》以来,很久没看过这么贴近高中生活且让人有所共鸣的动画。柔和的色彩,幽默的剧情,淡淡的情感,动画中的所有,都处理的很好,是现在很多剧场版动画不能相比的。现在不是很喜欢鲜艳的色彩,沉重的剧情,强烈的情感构成的剧场版动画,再加上什么宿命之类的主题,看多了,会厌烦。看《穿》,会让我想起以前看动画时的那种很单纯的喜欢,不需想很多东西,只需静静地观看,随动画或喜或忧就足够。

《穿》的主题曲《石榴石》也很好听,很喜欢它的歌词,表达出《穿》想要说的有关青春的种种。

穿越时空的少女影评(四)

17岁的真琴是个爱打棒球的女孩 经常迟到 和妹妹抢布丁 数学不及格 常常出糗 比如实验时做的一连串怪把整个实验室弄得人仰马翻 比如走在操场上莫名就会被摔跤的男生砸中 每天最后一个才狼狈不堪地冲进教室……直到有一天值日的时候又是不小心跌倒竟然获得了穿越时空的能力。真琴开始时不相信,直到问了做古画修复工作的姑姑,姑姑淡淡地说,这种事情在你这个年龄经常会发生啊……这下子每天迟到的真琴每天竟然很早就到学校,给同学说早安,实验时再也没出丑,在操场上再不用担心会被砸中,每天都可以吃到最爱的布丁,妈妈做了不喜欢的早餐可以穿越时空到上个星期吃妈妈做的那顿最喜欢的,连跟死党攻介和千昭打棒球时最诡异的球都能完美地接住……这些对于17岁的少女来说就是无忧无虑的生活了吧……

可是,可是,年少的生活无忧无虑却也充满烦恼。一次放学打完棒球后,三个死党在一起道别,千昭骑脚踏车载顺路的真琴一同回家。他们在身影映在傍晚漫天云霞的背景里,真琴忘情地张开双手,脑袋后仰,男孩气十足的刘海在脑际轻轻晃动,她说,好想这样一辈子不分开啊……这时千昭在前面,木木的表情后,吞吞吐吐地说,真琴,我们交往吧……真琴手足无措,真琴不知道怎样面对,真琴把眼睛和嘴巴都张得好大……她再次用了老把戏穿越时空希望可以躲避这件事的发生。但没想到,千昭会跟同学友梨在一起了,而友梨也是一直喜欢千昭的。此时,暗恋功介的果穗误以为真琴是功介的女友……为了帮忙解决朋友的问题,真琴不断以同样的方法回到过去。她突然发现自己手臂上的数字原来是穿越时空的次数,次数变得越来越少,与此同时她也发现了千昭的秘密…… 在手臂上的数字终于变成零的那一次,真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而那时攻介正骑着她的那辆刹车不灵的自行车载着他的新女友,下坡的路提醒着真琴那一次差点没命而因为能够穿越而侥幸没事从而发现自己拥有的穿越能力的源头就在这辆坏掉的自行车,真琴掉过头去追,大声哭喊,可攻介早已停不下来,真琴撞倒了路边的买菜大婶,撞翻了人,被不知哪里甩过来的鞋子砸中脸上,翻了跟头,她跑啊哭啊,哭喊声一直回荡,电影中已经没有了其他的声音,真琴默念,停下来停下来停下来停下来,真琴用尽全身力气,拼命想要挽回这一切,可悲剧还是发生在火车驶来而攻介刚好撞上护栏的那一刻……那一刻,世界苍白了下来,时间静止……此时,千昭推着那辆罪魁祸首的自行车,慢慢从人群中走过来,他轻轻地说,真琴,你能穿越时空吧?真琴问他,你从哪里来的?千昭:我从未来来的,你相信吗?原来穿越的神奇能力是千昭带来的,是为了看一幅他那个时代已经看不到的画,千昭说他要回去了,不会再回来,此刻的时间是静止的,没有人会知道,等他回去后,攻介他们不会死,而真琴再也见不到他了……真琴还在恍惚,还在挽留,看着千昭离去的背影渐渐变小,最后在人群最后看着挥着的手指,消失……瞬间,街上的行人像往常一样熙熙攘攘,大钟上的时刻继续每秒变化着,一切如常,而此时没有人知道真琴是多么地伤心后悔……悲伤的真琴,看着空了的桌位,再也不像往日小鹿一般的活泼。真琴的姑姑,也就是千昭想看的那幅古画的修复老师,对真琴说着她也有年少的往事,但消逝在安静地等待中,而,真琴应该是那种,约会的人迟到的话自己会跑过去接他的人吧?!真琴躺在卧室的床上郁闷,无意间看了一眼手臂,奇迹的是,数字变成了一,就是说千昭回来的那一次把时间调了一次。真琴冲出家门,奔跑着……影片的结尾是千昭见到了真琴,低头在她耳际说了一句:我在未来等你。

很喜欢这个电影的编剧,喜欢里面的画风,喜欢片尾的音乐,喜欢里面夏日的蝉鸣作背景反衬出每个人都无比熟悉的年少时光,这部像电影的动画片,随便一个剪切都可以夹在书中做插画,科幻而又现实。。青春就是青春,女主角只是用这杨独特的能力去做一些大人看来无比幼稚的事情。或许这就是美好,电影中恬淡的气氛我很喜欢,那种细腻的情怀,诉说着时光的点滴,如此珍贵。time weits for no one 这句话在电影中显现过几次,女主角懵懂地念出声,这似乎是揭示主题的一句话,而当你真正回到过去的时候,你会想改变什么呢?那一切的一切已经发生,已经存在在自己的记忆之中,已经成为了自己既定了一部分,我们又改变那些做什么呢?而无论人生重来多少次都会发生年少的遗憾吧!或许那已不能称之为年少,那就是青春的真实写照。电影中记忆回放的重复片断也很有意境,画面随着人物情绪而变化,明朗是是轻松的绿色,但大部分时候为了那种时空的感觉还是营造出淡黄,白色的阴影,让人的心中轻易就浮现出少时的意境。17岁的高中生,离我们的年龄不算远也不算近,小情愫恰到好处的撞击着仍旧怀揣少女心的人们。

我在未来等你。这是在结尾千昭对真琴所说的话。时空也可以像等公交一样来来回回吗?去一个地方,再去另一个地方,等待或是出走。是否两个爱慕的人是来自未知的过去或未来,在青春的悬念中,谁又知晓呢?

像真琴那样,跑着过去,有人在未来等我。

观《百年乡情》有感


观《百年乡情》有感

2014年,正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整,势必会引起民族性的群体回忆,而BBC播出的《百年乡情》正是讲述了一百年来的德比郡小村中鲜活多样的人物故事,以回忆为线索,展现英伦乡村特色的百年风情画卷。

影视开头,满面沟壑的老人波特带着孩子般淘气兴奋的眼神,从紧紧怀抱的包中拿出一张张旧照片,将百年乡情娓娓道来。百年时光倏忽而逝,红颜白发,战士枯骨,曾经生活的小村,曾经爱恋的女孩,曾经尊敬的人,曾经惊心和怦然的经历都被时光掩埋,“时光已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

二十世纪初,一战前夕,剧变前夜,老旧森严的等级制度根基破败,频临倒塌,新旧思想在此刻展开拉锯战,冲突之中闪耀着民主平等自由的火花,没落贵族惨淡经营,竭力维持体面的上流生活,靠土地牧场为生的农民依旧艰辛干活维持基本生活,工人阶级队伍日益壮大,女性正逐渐摆脱传统男权制度的束缚,在英国社会中扮演着愈加吃重的角色。

广袤的牧场,阴沉的天空,泥泞的道路,简陋的房屋,这些勾勒出英国农民当时的生存处境,而新来到小村的牧师女儿Martha·Lane的出现,却调和了剧中的清冷。美丽青春的脸庞,笑颜明朗,落落大方,说着新奇的事物和想法,她不同于庄园小姐的傲慢冷艳、高高在上,也不同于农家妇女和女孩的羞赧或朴素,她的与众不同在于她是经历了新思想洗礼的传教士,主张不分等级待人和民主、平等、自由。她努力担任当地女性的领头人,带领她们争取民主平等自由独立,为此承受误解仍四处奔走呼号,她给小村传递而出的其实是外面世界的讯息与变化。

波特的哥哥Joe为获得自由选择去当兵,却被始料未及的惨烈战事造成身心创伤,仍是个因逃兵而枪决的下场。

波特的父亲John,为过去所累,用酒精麻痹自己,喝酒打老婆打小孩还不好好干活,让穷的叮当响的家每况愈下。一直被村里人所鄙视。

妻子Grace坚韧地守护着两个儿子和丈夫,保护儿子躲避丈夫的暴力,一心要让儿子Joe远离丈夫获得自由之身,不曾想却换得如此结局,痛心疾首却以坚强内心支撑着这个家庭,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中挺身站立绝不倒下,进工厂制鞋赚钱补贴家用,慢慢撑起了整个家庭。

教会波特用相机看世界,真实记录并坚守人生的Eyre老师因不愿杀人而以良心为由拒绝参军,因此带来牢狱之灾,这位优秀的灵魂导师因“懦夫之名”被村民唾弃和孤立。

I judge people by what they might be,—not are, nor will be.——Robert Browning

Eyre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这句话正是他心中所想,是他期望他人评断自己时应遵循的原则。

波特的童年生活因哥哥被枪决而结束,曾经的仰望和依靠已不在,少年波特开始承担起属于他的家庭重担。

老人回忆往事时,说哥哥临走前让他照顾好家人。采访者问道,Did this make you feel responsible? 老人脸上闪过一丝难过。真叫人心疼。

第一季结尾,一战结束,137名参军的青壮年,归来时只有伤痕累累的25人,小村的纪念碑静静地矗立着,而纪念碑上的名字并不能让逝者安息,让生者不再悲痛。

百年潮中国梦的观后感


百年潮中国梦的观后感1

观看《百年潮·中国梦》也使我对“中国梦”的理解更为深刻,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路径,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坚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对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有着深远的意义。

岁月长河将我们从刚刚的兴起带到现在的强大,所以面对的问题也从一开始的简单到现在的复杂化,所以中国梦的提出也正好符合当下的要求。只有自强不息坚定梦想的奋斗才会有当今强大的中国。总书记说过“让每个人人生出彩之梦,是每个人和祖国一起成长的梦。

梦想是太阳,不像一个世纪那样遥远,甚至也不像甲子前可望而不可即,它已经从地平线上蹦出,万道朝霞正照耀在我们的眼前,激励我们勇往直前。

百年潮中国梦的观后感2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来到国家博物馆,里面介绍了四大发明到北京奥运、沉沦与抗争交织、奋斗与崛起辉映,鲜活地再现泱泱华夏源远流长的文明史。

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来参观《复兴之路》凝神静思、探幽涉远,犹如在穿行一条长长的历史隧道,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海战到戊戌变法。

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民,摧毁封建帝制,到毛主席领导中国共产和中国人民,摧毁日本帝国主义,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一代又一代党员,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路高岛宏略,波澜壮阔,回响着中国伟大复兴的铿锵脚步声。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踏上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殿堂,习近平向全世界庄严昭告了中国梦。

实现中华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他凝聚了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期盼。

《百年乡情》观后感


《百年乡情》观后感

2014年,正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整,势必会引起民族性的群体回忆,而BBC播出的《百年乡情》正是讲述了一百年来的德比郡小村中鲜活多样的人物故事,以回忆为线索,展现英伦乡村特色的百年风情画卷。

影视开头,满面沟壑的老人波特带着孩子般淘气兴奋的眼神,从紧紧怀抱的包中拿出一张张旧照片,将百年乡情娓娓道来。百年时光倏忽而逝,红颜白发,战士枯骨,曾经生活的小村,曾经爱恋的女孩,曾经尊敬的人,曾经惊心和怦然的经历都被时光掩埋,时光已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

二十世纪初,一战前夕,剧变前夜,老旧森严的等级制度根基破败,频临倒塌,新旧思想在此刻展开拉锯战,冲突之中闪耀着民主平等自由的火花,没落贵族惨淡经营,竭力维持体面的上流生活,靠土地牧场为生的农民依旧艰辛干活维持基本生活,工人阶级队伍日益壮大,女性正逐渐摆脱传统男权制度的束缚,在英国社会中扮演着愈加吃重的角色。

广袤的牧场,阴沉的天空,泥泞的道路,简陋的房屋,这些勾勒出英国农民当时的生存处境,而新来到小村的牧师女儿MarthaLane的出现,却调和了剧中的清冷。美丽青春的脸庞,笑颜明朗,落落大方,说着新奇的事物和想法,她不同于庄园小姐的傲慢冷艳、高高在上,也不同于农家妇女和女孩的羞赧或朴素,她的与众不同在于她是经历了新思想洗礼的传教士,主张不分等级待人和民主、平等、自由。她努力担任当地女性的领头人,带领她们争取民主平等自由独立,为此承受误解仍四处奔走呼号,她给小村传递而出的其实是外面世界的讯息与变化。

波特的哥哥Joe为获得自由选择去当兵,却被始料未及的惨烈战事造成身心创伤,仍是个因逃兵而枪决的下场。

波特的父亲John,为过去所累,用酒精麻痹自己,喝酒打老婆打小孩还不好好干活,让穷的叮当响的家每况愈下。一直被村里人所鄙视。

妻子Grace坚韧地守护着两个儿子和丈夫,保护儿子躲避丈夫的暴力,一心要让儿子Joe远离丈夫获得自由之身,不曾想却换得如此结局,痛心疾首却以坚强内心支撑着这个家庭,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中挺身站立绝不倒下,进工厂制鞋赚钱补贴家用,慢慢撑起了整个家庭。

教会波特用相机看世界,真实记录并坚守人生的Eyre老师因不愿杀人而以良心为由拒绝参军,因此带来牢狱之灾,这位优秀的灵魂导师因懦夫之名被村民唾弃和孤立。

I judge people by what they might be,not are, nor will be。Robert Browning

Eyre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这句话正是他心中所想,是他期望他人评断自己时应遵循的原则。

波特的童年生活因哥哥被枪决而结束,曾经的仰望和依靠已不在,少年波特开始承担起属于他的家庭重担。

老人回忆往事时,说哥哥临走前让他照顾好家人。采访者问道,Did this make you feel responsible? 老人脸上闪过一丝难过。真叫人心疼。

第一季结尾,一战结束,137名参军的青壮年,归来时只有伤痕累累的25人,小村的纪念碑静静地矗立着,而纪念碑上的名字并不能让逝者安息,让生者不再悲痛。


百年树人 ——观《鲁迅》有感


昏黄的灯光,密密麻麻的字铺满了雪白的稿纸;空中弥漫着淡淡的烟草味,两寸长的头发蓬松地坚着,一道浓眉下,红边圆框的眼镜里是你炯炯有神的眼。先生,您的身影何曾远去?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乍眼一看,还在蒋委员长提倡的新生活运动下蓬勃发展,但是那眼里容不下一粒沙的国民政府啊,岂会允许民主人士点燃人民群体心中智慧的火花?秋白驾鹤西去,左联分崩离析;先生啊,在这白色恐怖笼罩下的黑夜,您可曾恐惧?我仍记,先生所写的那篇《雪》,“哪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先生何曾畏惧?夜以继日地伏案写作的您,从不曾胆怯过那黑洞洞的枪口;一篇篇或慷慨激昂或意韵深长的文章激励着内萧红、萧军、巴金等热血新青年奔向革命洪流中。

白色恐怖的阴霾不散;病魔的双爪亦已把先生您紧紧地攫住;但您仍然象往常一样;或许您内心想的如您好友秋白一样,“睡觉是小休息,死亡是大休息。”我曾记,您的《死》中,无一句渲染修饰之词,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仰天长啸的感叹,没有怨天尤人的悲哀;您像是一个远行且归期未有的人,像向家人、朋友以及这世上千千万万敬仰或厌恶您的人作一次简单的告别。

“忘了我,过自己的生活。”“孩子长大若无才,切不可当文学家或美术家。”这是先生对家仅有的二三十字。而那些一片赤诚的话语,苦口婆心的忠言,慷慨激昂的陈词,先生给了谁?难道您不是给了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华夏子女,给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社会吗?

是的,可我更应说先生的“民族魂”啊,留给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留给了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留给了一代又一代有为之士,去奋勇,去拼搏,去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战。

历史的大江奔流不息,先生亦已化作一抔黄土。可是,先生,您就像是雨的精魂,时时叩响我的心魂:我,先生所说的“知识阶级的预备军”,愿追寻着先生的足迹,为祖国、为民族唱一首嘹亮的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先生之志,后生愿承。

——后记

写作感受:当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五味杂陈,我心中所想的,笔下却写不去万分之一二;冥思苦想良久,略言我心中的鲁迅先生,抒发我内心之感。微薄之言,愿与君共勉。


百年奋斗观后感系列


怎样为自己喜爱的作品名写一份观后感呢?观后感要善于总结零碎和模糊的思想,找到其中具有突出性的进行描写,读后感大全为您搜集了一些主题相关内容:百年奋斗观后感,通过本文希望能帮助到您!

百年奋斗观后感 篇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作为基层党委书记,要全面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足当下工作实际、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争取更大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干部理论学习也业务能力提升要求更加严格,立足新时代背景下要取得新作为,就必须不断进行自我革新。党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提出一系列学习理论和治国理念,而要真正理解和读懂这些理论、理念,就必须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学习党的政策理论,坚持把政策、文件读深、读透。只有通过不断地理论学习和经验积累,才能更有效捕捉到最新的政治信息,从而促进政治敏锐性的不断提升。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得益于以下历史经验:一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二是始终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三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四是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一名基层组工干部将解决抓好决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努力提高自身本领,不断在建强基层党组织、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上下功夫,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高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百年奋斗观后感 篇2

每年的7月1日,是我们的建党节,党的光辉照我心,祝福党的生日快乐。

是的,党一百岁了,我们为党的历史之久而高兴,更为党在一百岁之际,依然干劲十足,依然蓬勃向上,依然前途无量而自豪。

党一百年的征程是一部奋斗史,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谁都不可能不知道我们的党出生在一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一开始就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谁都不可能不知道,就是这个成立初才一二十个人的中共真正携起了广大工农和各个正义之士的手,我们不可能不知道,是共产党带领我们走向一今天的社会主义,走进了幸福和民主……说起党的奋斗历程,总不会忘记想起那一句“枪杆子里出政权”。我一直认为南昌起义是党奋斗的真正的开始,因为从那一刻起,我们再也不是靠着几个人来掀些小小波澜了,我们有了自己的武装。

我们也总不会忘记说起二万五千里长征,特别是让中国共产党开始真正独立的遵义会议,艰苦的长征走出了共产党人宝贵的乐观奋斗精神,淘出了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播下了生命力顽强的革命火种;遵义会义更是开出了我们自己的个性。

改革开放年,全国上下都有了巨大的变化,我的家乡—鞍山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坐落在美丽富饶的辽东半岛中部,鞍山属于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物产丰富,世界第一玉佛就坐落在鞍山市区的东山风景区内。

改革开放前,下雨时,马路上坑坑洼洼,让人寸步难行,经过一次一次的翻新,马路也变宽了,现在是宽阔的柏油路,六车道变成十车道,汽车在上面来来往往顺畅的通行。道路两边盖起了一座座高层建筑。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听奶奶讲,以前一年下来就等着过年买上几斤肉改善,现在天天吃肉,真是天天过年呀!爸爸小的时候只有过年才能吃上饺子,现在可不一样了,饺子随时可以吃,什么馅都有。奶奶还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三十年前穿带补丁衣服的人多得是,衣服色彩也很单调,一件衣服兄妹几个轮着穿”,现在的衣服五颜六色,款式新颖,世界品牌、国际品牌都有。

听妈妈说,xx年前,几乎没有几家有电视机,如今电视机从黑白到彩色,每家都有一、两台,电磁炉、电脑、mp5等现代电器也走进了老百姓的家中。

在经济迅速繁荣的今天,我们也并不会忘记祖国成立初的荒凉破败,我们更不会忘记是党的改革号召将祖国人民从困苦中解救……党的历史也是一部挫折史。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的一样,新生事物的前途是光明的,但是道路是曲折的。好的未来,我想说,少年爱党,刚党更强!

党一百岁了,做为一名党和祖国的接班人,唯愿党更好、更强!

百年奋斗观后感 篇3

我初中二年级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那时起,我积极参加团的活动和学习,每一次学习都有收获。特别是这学期我带着憧憬走进团课的课堂,通过徐_等老师耐心细致的讲解,我更加清楚地认识了团,认识了团员的真正含义: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的共产主义的大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团的基本任务是坚定不移的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所谓使命,古指使者奉命出行,后引申为肩负重大的任务和责任。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我们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无数革命先烈和前辈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打下的江山,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和保护,我们要继承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自觉把人生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努力学习。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给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地推动,科技文化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而我们当代大学生,理应成为科学技术大军中的一员,我们更应肩负起历史使命,肩负起增强我国科学技术的历史使命,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成才,把发展本国文化作为学习和奋斗目标,为增强科技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国力而学习不止、奋斗不止。

我们大学生身处校园这一特殊环境中,并未完全走向社会,我们接触的大多是同龄人和老师,所以在现阶段,学习是我们最主要的任务,我们必须努力完成好自己的学习任务,在完成好学习任务的条件下,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创造力,这样才可以打牢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为将来走上社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创造条件。同时,也为早日加入党组织、为党服务奠定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

百年奋斗观后感 篇4

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在这颗蓝色的星球上,在古老的东方,有一个龙的国度,它叫中国。这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古老国度,秦兵马俑,万里长城,四大发明,这些都是它曾经强大的标志,从夏到秦,从奴隶制转向封建制,再由秦到唐宋,我国国力空前繁荣,唐宋之后国力逐渐衰弱,到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我国国力迅速下降。

我们伟大的祖国饱经风霜,历经磨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年八国联军像强盗一般,对圆明园烧杀抢掠,那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使一个泱泱大国变成了任人宰割的肥羊。可恶的日本侵略者残忍地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正是这些事,中国人被激怒了,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知道,不能再坐以待毙了,于是孙中山发起了辛亥革命,封建社会迅速土崩瓦解。一些革命老前辈,他们用自己的身躯挡住外来的毒爪,为我国人民带来了安全。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不畏牺牲,用自己的生命把各国的侵略者都赶出了中国,终于,在他们的努力下,祖国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过去屈辱的历史已成为事实,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永远不能忘记,我们做为一名中学生,虽然不曾驰骋沙场,去边疆为祖国母亲而战斗,但我们也要时时刻刻保持着一颗爱国的心,不能忘记其他国家对祖国的侵略,我们要努力学习,插上梦想的翅膀,攀登上知识的高峰,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我国现在虽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繁荣程度,但我国还只是个发展中国家,离发达国家的路还很漫长,我们是学生,我们要肩负起复兴中国的重任,努力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用实际行动来实现我们的美丽中国梦。

复兴中华,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看见地上有废纸,捡起来丢进垃圾桶,看见水龙头没关好,就去拧紧,每天都要谨记“节约水电,节约资源”。这就是我们复兴中华最直接不过的举动了。

爱国,不应只挂在嘴边,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我们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要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复兴中华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沉甸甸的使命,我们要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

百年奋斗观后感 篇5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我们党历来高度注重总结历史经验。党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

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在进取中突破,于挫折中奋起,从总结中提高,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概括了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十条历史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这十条历史经验是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深刻揭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深刻揭示了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深刻揭示了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深刻揭示了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途径,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党的经验是我们党在历经艰辛、饱经风雨的长期摸索中积累下来的,饱含着成败和得失,凝结着鲜血和汗水,充满着智慧和勇毅。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党领导人民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敢为天下先,走出了前人没有走出的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团结就是力量,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决议》精辟概括的十条历史经验,是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前进道路上,只要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就一定能够确保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向前进;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就一定能够领导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任何想把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就永远不会得逞;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只要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既虚心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又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信邪、不怕压,就一定能够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只要我们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不依附别人,不掠夺别人,永远不称霸,就一定能够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只要我们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要求,勇于推进改革,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只要我们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只要我们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就一定能够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只要我们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就一定能够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胸怀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序章。在新的伟大征程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会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不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顽强奋斗、不懈奋斗,我们必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书写新的恢宏篇章,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百年奋斗观后感 篇6

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推动人类和平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从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到为国际维和贡献“关键力量”,从积极为国际社会抗疫提供各类援助,到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采取坚决行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不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斯洛文尼亚前总统达尼洛·图尔克说,中国提出的很多全球性的发展理念和倡议,都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胸怀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序章。中国共产党将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高扬社会主义旗帜,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奋斗,创造新时代中国发展新辉煌,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护航我们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的“金钟罩”。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健全了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当前,我们党仍然面临着“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危害党的肌体健康的“毒瘤”还未清除,必须保持“泾溪石险人兢慎”的警醒,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持续深入推进自我革命,持之以恒正风反腐肃贪,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永葆青春、永续奋斗。

百年奋斗观后感 篇7

72年前,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用“两个务必”,回答了“如何让党保持生命力”的问题: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西柏坡考察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的时候,毛泽东同志说‘进京赶考’,并且豪迈地说‘不要退回来,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现在六十多年过去了,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习近平同志清醒地认识到,管党治党一度“宽松软”带来党内消极腐败现象蔓延,政治生态出现严重问题,党群干群关系受到损害,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受到削弱,党治国理政面临重大考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提出和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始终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破题,坚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从领导干部抓起,以上率下改进工作作风。

习近平同志强调:“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坚决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专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活动密集展开,引导党员干部补足精神之“钙”。

一连串的行动,让整个世界清楚地看到,这场思想洗礼、作风建设,给中国共产党带来的变化。

腐败是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威胁。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打虎拍蝇”拉开序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工程向纵深发展。

2017年1月6日,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在北京举行。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面向全党、全国、全世界作出重大政治判断:经过全党共同努力,党的纪律建设全面加强,腐败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党的制度建设,党内制定修订146部中央党内法规,占现行有效中央党内法规总数的69.5%。一张从严管党治党的制度网络越织越密,习近平同志形象地把它比喻成“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只要我们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就一定能够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穿越百年的情书的影评》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巴金百年的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