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语文教育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语文教育读后感1000字

语文教育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语文教学策略30讲》读后感1500字。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在阅读这程中,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也许下面的“《语文教学策略30讲》读后感1500字”正合你意!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语文教学策略30讲》读后感1500字

孙 琼

2017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孙铁龙校长编著的《语文教学策略30讲》一书。暑假前选书的时候,这本书的题目就吸引了我,当时我就想:我一定要一讲一讲地看,看看有哪些策略能为我所用,统统拿来!通过暑假慢慢地品读,这本书着实让我收获不少,不仅让我掌握了不少语文教学的策略技巧,更重要的是减少了不少我对高段教学的惧怕。

孙铁龙,陕西省骨干初中校长,陕西省"科研兴校"明显校长,西北课改名校共同体副理事长,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合作指导教师,全国第二届课改成果博览会专家评委。长期致力于学校管理和语文教学研究,主持国家、省级课题研究。孙校长在序中就指出:只有学习,才能有不同的视野和胸怀,唯有大胆实践,才能成就不凡的事业。

全书共三章,二百多页。第一章是理念与教学策略的定位,共七讲;第二章是专题与教学策略的设计,共十三讲;第三章是课例与教学策略的把握,共十讲。附录里有两篇课堂实录。整本书读下来我收获最大的是前半部分。下边我回顾一二与大家分享。

孙校长在第三讲审美情趣中指出: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特别是文学作品,更要在诵读中体会其美感。教学中诵读可分几个步骤进行:一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二是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文章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三是涵泳性阅读,深入到作者的意境之中,细细地涵泳品味,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四是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真是道出了以读代讲的心声啊,真是一读解千愁啊!将朗读贯穿于整体感知、情感体验、品味语言、自主评价的过程中,每次读前都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提出不同的要求,用朗读加深理解,又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准确地朗读和表达,并将朗读与理解、体验、感悟有机结合起来,可谓掌握了朗读指导的真谛。也就是说,只要在适当的时候用好朗读、朗诵、诵读、吟诵、背诵,读就可以帮我们解决太多的问题。

话说孙校长在阐述"多种媒体刍议"一讲提到运用多媒体的几个观点:1、多媒体是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和手段,像黑板、粉笔一样,只是辅助工具,不是万能的机器,需要时再用,不能用它代替其他工具,正像犁地用犁,而收割用镰一样,不能干什么都只用犁。2、运用多媒体是为教学服务的,不应该把多媒体当作主体,代替文本研读,为用而用,不能用硬用,削足适履、适得其反。3、不能把用不用多媒体当做评价优质课的标准,正像不能要求大家干什么活都要用犁一样,不用多媒体也可以把课上好,用了多媒体也可能把课上砸。4、需要就用,尽量少用,画龙点睛,恰到好处,完全用课件代替板书的做法不宜提倡, 更不能把整节课都用多媒体的做法当成示范课、盲目推广。随着电脑办公的普及,班班通的普遍使用,似乎哪节课不用多媒体,就是没认真备课一样。每逢公开课,好像谁的课件没配上精美的图片、动画,没配上音乐就降低了课的档次一样。是时候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下了,我们制作的课件里的每一张、每一处都是必要的吗?难道真得就没有一丝哗众取宠的味道吗?做人要实在,做事要踏实,做课件也要切实有用才行啊!

孙校长还在"成功导课策略"一讲中提出:那种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检查生字词,再默读课文的课堂设计思路,是初上语文讲台的教师课堂设计中比较典型的通病。稍一分析就知道,检查生字词穿插在创设情境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中间,显然是切断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削弱了教师创设情境的激趣作用。因此关于检查生字词的方法和顺序,孙校长建议调整为:最好把检查生字词放在朗读过程中或是开课伊始,然后再导课、默读感知,以保持激趣的有效性,思维的连贯性。想来,孙校长说得蛮有道理的。其实很多老师平时都有以上说的初上讲台的语文老师的通病——导课、识字、学文,殊不知犯了这么大的罪,还犯过那么多次,真是罪过啊!我立誓马上改正错误,开学后还要告诉我的同事都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暑假里,我用一个月的时间学习了一遍孙铁龙校长编著的《语文教学策略30讲》这本书,又用了几天的时间回顾了一遍,然后写下了以上的感悟。但是我觉得我对这本书的学习还没有结束,这本书值得我不断地回味,翻阅,直到它的思想永驻我心为止。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语文反思性教学策略》读后感


《语文反思性教学策略》读后感

寒假期间读了《语文反思性教学策略》这本书,下面来谈谈自己的一点收获。

这本书共有五章,下面我就围绕第三章:语文反思性教学中反思课堂讨论来谈谈。

我们都知道,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读书思考、讨论答问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的最主要环节。这其中,读书思考环节是学生个体与文本之间的单向对话过程,讨论答问则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对话过程。讨论答问融学生的听、说、读、思和教师的点拨、示范、评价于一体,是一个开放式、综合性的教学环节。一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真正得到尊重,看一看学生在讨论答问这一环节中的表现,便可以知道。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讨论答问这一多向对话环节普遍得到了师生的重视,成为当今课堂教学中的主旋律。

一、所有的问题都这样一次讨论完毕合适吗?

我们都清楚这样一个事实:第一次讨论答问时,学生思考的时间短,思考问题的角度比较单一,很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局限,通常比较肤浅。还有有些老师或因教学内容安排太密,受教学时间所限,或因自己对该问题没有作深入思索,往往在讨论时留给学生的时间很短。这样,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1、对问题的讨论不深不透,学生的理解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2、可能错失了对学生进行一次语言文字2024和思维训练的好时机,不利于学生形成能力。3、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的读书思考的坏习惯,学习变得浮躁,不利于班级养成踏实的学风。

二、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二次讨论答问。

当学生第一次讨论答问还没有理解清楚时,我们可以尝试第二次讨论。这样做有以下几个好处:1、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长此以往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深刻性必能得到较好的培养,易使学生养成凡是爱思考的好习惯。2、可以将学生拉出思维定势的圈圈,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广阔性,教会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地思考回答问题,由山重水复疑无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3、可以避免思考问题时钻牛角尖,只重局部,忽略整体。4、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相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思考角度,不同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不同的心境,对问题的看法各不相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教学中的二次讨论答问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全新理念的阅读教学平台。二次讨论答问是在第一次讨论答问的基础之上,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在给不同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再读再悟的时间后,必将产生智慧的碰撞,那些富有个性的独特见解也常在此刻应运而生。往往这时,课堂中最容易出现争先恐后、各抒己见的讨论高潮。

三、在二次讨论时,要精选问题,还要注意教师的点评。

a)精选问题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进行二次讨论的。一些简单的问题,采用此法,浪费时间;一些太难、太深的问题,大大超出学生的认识理解水平,也完全没有进行二次讨论答问的饿意义。一般情况下,那些语言、思维容量较大,又处在学生语言、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问题答案不惟一,具有较强思辨性一类的问题,才具有进行二次讨论答问的价值。也只有这一类问题,在二次讨论答问中才能掀起思维的高潮。

b)教师点评

在二次讨论答问之时,教师一定要营造出一个益于学生发表各自独立见解的民主氛围,要善于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的积极性,让整个讨论答问过程在一种轻松、和谐、愉悦的心境中进行,学生没有任何心理压力。教师的点评要适时、适度、点评要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讨论或深入持续,或全面综述。教师的点评要做到言不烦,有时甚至只是露出的微笑、竖起的大拇指这样的体态语言点评,就足以将讨论答问推向高潮。

这本书还向我们介绍了很多有关反思性教学的知识,相信这对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一定的帮助。

读《小学音乐教学策略》有感


利用暑假休息时间,我细读了郑莉老师编著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一书,对教学策略研究的意义、价值与发展趋势有了更深的理解。所谓教学策略即在特定的教学任务中,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在一定的教学观念、理念和原则的指导下,根据教学条件的特点,对教学任务的诸要素进行的系统谋划,以及根据谋划在执行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措施。在现代音乐教学中,就是音乐教师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将所涉及的教学活动进行适度的调节与有效的控制,使学生能够保持比较高的学习热情,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以达到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小学音乐教学策略》这本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小学音乐教学策略概述,“感受与鉴赏”领域的教学策略,“表现”领域的教学策略,“创造”领域的教学策略,“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的教学策略,小学音乐教学方式实施策略,现代音乐教育技术应用策略,小学音乐课堂突发事件应对政策这八大章节。其中给我影响最深的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策略。

随着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作为时代进步的火车头,积极推动着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它的发展为新时代的音乐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成为其前进的有效动力。随着《音乐课程标准》在全国的进步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也越来越明显,成为音乐教师进行教学的有力帮手。

小学音乐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乐曲欣赏、歌曲教学和乐理学习三个方面,通过信息技术的融入,可以有效地提高这三方面内容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乐曲欣赏是启迪学生智慧、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音乐课的主要模块之一。在乐曲欣赏课的教学中可以借助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创设音乐情境,重塑音乐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活动,用音乐感染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歌曲教唱的形式变得丰富起来。传统的音乐教唱,多是教师教唱与学生跟唱相结合,教学中仅仅用抽象的语言符号来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往往难以接受,理解起来也相对较为困难,演唱时往往是机械的重复而缺乏感情。通过多媒体描绘歌曲所表现的景象,帮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学唱,则更容易学会、唱好。如在教唱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之前,通过课件播放彝族人民衣着华丽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的幸福景象,让学生置身于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热闹氛围之中,通过仿佛自己也成为了幸福的彝家娃娃了,在这种情感的感染下开始学唱就能更加准确的把握歌曲的内涵。因此,只有借助信息技术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情感融为一体,真正触动学生的感情世界,才能够更为有效地完成歌曲的教唱。

抽象的乐理往往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起来比较枯燥,难度较大,学生对于有关的名词、概念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再要进一步学习更深层次的节奏、速度、高低音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信息技术的引入解决了这一难题。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抽象转化为具象,如在学习节奏时,可以一边播放不同节奏的歌曲片段,一边呈现与之节奏对应的乐谱,通过同步动画的演示,可以让学生轻松掌握各个节奏的不同特征,学生学习乐理的兴趣也得到了提高。

结合音乐教学实践可以分层次,循序渐进安排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小学低年级教学,以培训初步的音乐感知力为主要目标,以唱游律动为突破口。强调简单活泼的节奏,自发形象的动作,激发热情的冲动和心灵感应,在歌唱游戏中产生学习兴趣。小学中年级教学以培养学生音乐艺术表现能力为突破口。强调结合器乐吹奏训练培养学生体验音乐的能力,在人人参与的直观教学中解决音准、节奏、吐音、气息等问题,引导他们准确辨别音与音之间的差异,磨炼他们对学习、工作一丝不苟的意志,在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激发、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另外,小学高年级教学以培养学生音乐艺术表现能力为主要目标,强调师生讨论研究,把握乐曲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处理方法,教师以高水平的范唱、范奏,唤起学生追求艺术美的热情,引导他们憧憬理想和未来,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

这本著作使我充分认识到教学策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作用。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元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各环节元素之间的关系,采取恰当的策略,充分发挥各因素的作用,协调各类关系,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我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所学得到的教学策略理论,认真思考、积极总结,为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不断努力。

《差异教学策略》读后感


《差异教学策略》读后感------精心备课、打造高效课堂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弥新,意境深远,以源头活水比喻为读书学习,告诫我们: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为更好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自身素质,我拜读了 王金霞博士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这本书打造了有效课堂的新视角,以精辟的见解,生动鲜活的例子,带着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体验了“有效”的含义。顿觉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多维度备课的环节,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过去自己写教案,一般就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去撰写,备课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对新课程理念认识还不够深刻,面对新教材、新课堂、新学生感到彷徨;教学信息资源有限,备课视野狭窄;课时多,备课时间有限,备课不够深入。而细读了《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后,结合《隆化县中小学教学常规》却发现这样的备课,这样的设计只是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的多维度备课的一个方面。多维度备课包括备学生、备课程、备情景、备自己、备设计。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让学生学有所获,在学习中享受到乐趣,这就要我们在备课中下功夫,尽心备好每一节课。

首先是备学生, 了解学生的内在特点、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充分备学生实际需要,尊重差异,了解学生的外在因素,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环境并充分估计。从备课理念上要打破传统教学的“一刀切”教学观的束缚,为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施教”、“个性化教学”做好准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动力,把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在备课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双基水平,用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切合学生实际水平和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来实行分层教学。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能动性;要客观地分析、研究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用激励性评价来激发学生树立自信。

备自己就是备课时自我反思、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一个过程,说具体点就是备自己的教学策略,升华教学,追求美的境界。备自己的教学风格:弘扬个性,培养机智,塑造特色。备弱点: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备自己就是认识自我,长善救失。还要备期望:关注差异,全面发展。备自己的形象:有效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观念,认真对待,在教学意识上高度重视三个问题:穿什么衣服贴近新课程的意义?理什么发型更能体现教师的个性?课堂形象是否符合教师行为规范?当然行动上更要精心准备。更重要的一点是还要备自己的课堂话语,包括语言风格、话语技巧等。

最后,我想用我们新时代的教育家魏书生先生的话语来结束:一个教师,要紧的不是忙着用这种教法去否定那种教法,不是证明多种教学没有道理,更不是糊涂地照搬某种教法到自己的课堂上,不加任何改变就用,我们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读后感1200字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读书笔记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读书笔记

数学是一种技术,文化,更是一种思想方法,它具有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数学与自然现象紧密相联。数学不再是课本中的加减乘除。它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集,让学生分享人类的文化精神财富。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一书,让我对初中数学教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领悟了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真谛,掌握了初中数学教学基本策略,从而提高了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让我觉得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不断提高初中数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

只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有一个全心全意做好工作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应该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教师的文化科学知识素养决定着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决定着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关系着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现代数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专业知识。

这是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才能正确地理解初中数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熟知各年级教材的地位、较好地掌握初中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及数量关系的确切含义。

要想当好初中数学教师,还必须具有扎实的初等数学知识、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以及一些数学史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初中数学教师才能透彻地分析初中数学教材体系,准确地把握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为数学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育基本理论。

这是教师专业科学知识的重要内容,是教师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价值观。正确的观念源于正确的理论,它指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应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以提升教育理论修养。

3、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

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发现、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活动,是一个立足于已知去探求未知的过程。为了能正确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如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如何确定,如何选择研究与论证的方法和手段,研究结果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等。教师要着重学习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统计方法、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等有关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

4、相关学科知识。

初中数学教师除了应具备数学专业知识、教育基本理论外,还应该具有与数学学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既有数学专长,又广泛涉猎其他知识领域,其中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生活常识及新兴学科等。总之,教师在这些知识结构中,对于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的知识与信息,都要有所涉略。有条件的教师,还应该使用多媒体技术,使计算机成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这既可以扩大教师自身的知识面,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有利于建立起教师在知识方面的权威性,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与信赖,使教师成为学生探求知识与追求真理的楷模。

读《语文教学探索》有感1500字


读《语文教学探索》有感1500字

(教师:柴雪薇)

“我爱教书,费尽千辛万苦,夙愿方才得偿。从此,我像广阔的教育园地中的一棵小草,每天生活得兴味盎然。”这是魏书生先生在《语文教学探索》一书的一部分自序。在这本书中,魏书生先生从自强、育人、教书三个角度,向我们真实又真诚地展示了他作为一名教师的柔弱、渺小、平凡又自强不息的形神。希望我们年轻教师能多做实事,快做实事,去寻求生活的幸福。

一、自强篇

人的眼睛长得朝向外部,总在观察审视着别人和外部世界。于是不少人总是先看到别人的缺点、短处,看到世事的不平。于是动辄指责、批评、埋怨别人和外部世界。甚至有人用了很多心思去改变别人、改变外部,结果反倒忽视了改变自身,或没有精力和时间来改变自身。在魏书生先生看来,如果我们把精力都用在改变学生上,那样只会事半功倍,相反,若我们从改变自己做起,工作就会顺利得多。埋怨外界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环境太恶劣、太困难,常常是我们自己没能力,主观努力不够;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十年的粉笔生涯中学会感受自我进步,毕竟教学之乐,业外人员难以体会。首先,教师的劳动是有双倍收获的劳动,教师除了收获直接劳动成果----学生的成绩,乃至全面发展的人才本身外,还能收获到感情,收获到心意。其次,教育工作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老师每天每时都有研究的内容,学生注意力的变化,感情的波动,良好行为的养成,教法与学法的改进…...都能够成为我们教师思考研究的主题。第三,教师可以保持一颗童心。我们教师每时每刻都需要淳朴、善良、真诚。我们教的学生都是处于少儿时期的,他们都是涉世未深的孩童,同这样一群孩子学习、运动、交流,我们怎能不保持自己的童心呢?面对这样的教学环境,这样的教学对象,我们又怎能不乐在其中呢?

二、育人篇

教书必须育人。语文是工具学科,既然是工具学科,就必然要为某种目的服务。不同的人利用这一工具做着不同的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魏书生先生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他深知那些心术不正的知识分子是怎样愚弄少年,愚弄人民的。所以我们要培养对国家起积极正面作用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育人。在语文学科中,课文就是蕴含着很多正能量、道德和情操的载体。我们可以通过讲读课,增强学生自我完善的意识,比如四年级课文《普罗米修斯》,就要求学生理解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甘愿牺牲的精神。学生在探索这些人物心灵世界的同时,也会起到完善自我的效果。通过讲读课,还会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团队协作意识,都是学生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并且也会被内化的正向价值观念。在讲读这些课文的方法上也要多加注意,尽可能使用感染、熏陶的方法,使学生因动情而明理。使学生感受到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自己需要的精神营养。需要认真吸收,主动成为自己精神的一部分。

三、教书篇

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魏书生先生将课堂教学分为了六个部分: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这其中,学生自学的环节占了三部分,交流讨论占了讨论环节、定向及答疑的一部分,老师将大部分精力用到了引导、讲解疑难问题的地方,这样既给了学生充分的开动脑筋自主学习的机会,也让老师从满堂讲解中解脱出来。但魏书生先生所教的学生是处于初中阶段,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在小学的不同阶段,学生们的自学能力有待提高,这就给我们老师提出了要求,我们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能力,我们需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讲究方法,甚至给学生营造一种上课的规律性,拿到一篇课文首先应该怎样预习,预习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理顺课文思路,在课堂上怎样听讲,课后怎样进行巩固练习,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在教学的过程慢慢达到的。

向魏书生先生学习,就要像他那样,坚定教育信念,热爱教育事业,掌握知识,学习理论,付诸实践。今后,我会更多地拜读魏书生先生的作品,脚踏实地地坚守在教育岗位上。

《小学英语语音入门教学策略》读后感


《小学英语语音入门教学策略》读后感

重视小学英语发音教学

小学英语语音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我们英语老师教的重点。每次一遇到有关语音的题目,学生们就发愁,一些简单的发音还好,大部分学生还能做出来,那些较难的、容易混淆的发音,学生们根本无所适从,只能靠运气去猜。同样,每次教C部分pronuciation时,我先是想尽办法让学生掌握每个音标的发音规律,后来发现我的所有办法都不管用,就开始头痛,不知该用什么方法去教。

自从我看了《小学英语语音入门教学策略》这本书后,让我有很深的体会,也让我在进行语音教学时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方法。

一、教师要积极提高自身的语音素养。

《小学英语语音入门教学策略》的第二章《小学英语教师的语音素养》中提到了英语教师语音素养的内容、意义和提高教师语音素养的途径。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都是英语的初学者,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使用标准的英语发音,如条件允许,应尽量使用双语教学,积极地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正确使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只有我们教师的发音地道了,学生的口语才能纯正,语音学好了,对于以后记忆单词、学习语法、发展口语、提高学习英语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而错误的发音不但在其后学习中不容易纠正,更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本章中,作者提出了个人勤练、同伴互助和集体研修这三种途径来提高英语教师的语音素养。我觉得这三种方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教师要合理开发和利用教材中的语音素材。

小学英语教学的任务是教会学生运用英语语音的基本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那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教材中的语音素材,从而顺利地开展语音教学呢?通过学习《小学英语语音入门教学策略》的第五章《如何开发和利用教材中的语音素材》,我总结出了以下两个方面:

1、要整体把握教材,实现音标教学一体化。我们现在所使用的pEp教材在安排每个单元的语音教学时,单元与单元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知识的复现率不高。因此,教师在把握教材时,可以通过整合,实现音标教学的一体化,尽可能多地实现音标的多次再现。也可以根据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加、删减或重新整合。

2、巧用各种方法,进行音标教学。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巧妙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者在书中提到手势法、对比法、归纳法、迁移法、说唱法等等。其中手势法形象直观,简捷明了,比如在教授/m/和/n/的发音时,用左手的食指代表上唇,大拇指代表下唇,当这两个手指合拢时,发出/m/;再以左手的食指代表上颌,大拇指代表下颌,右手食指代表舌间,舌间抵住上颌,双唇紧闭,气流从鼻中发出/n/。

三、教师要融合自然拼音法和国际音标法进行语音教学。

我们要运用自然拼音的教学理念,在字2024母和语音之间建立一种对应关系,培养学生的音感。pEp小学英语在三年级下册安排字2024母教学的内容,我们在教授字2024母时应该结合单词渗透音素,比如Aa,Aa,//,//,apple,apple。用节奏感比较强chant,让学生学得更有兴趣,为音素教学做好铺垫。等26个字2024母全部学好以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这26个字2024母按读音分类。

从四年级开始,学生要掌握简单的拼读规律,其目的有两个:一是运用拼读规律学习新单词,二是利用拼读规律写出听到的单词。在教学中,我们要运用自然拼音法的理念,引导学生有效地运用发音规律。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是快速化,英语学习理所当然会成为信息技术的其中一种重要需要,是不可缺少的技能。学生的英语发音准确了,将来他们才能更好地与外国人交流,才能站到世界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否则只会讲ChineseEnglish,也就只能和假洋鬼子说说而已了。作为他们的老师,我们身负重任。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我们不光要在英语知识和教学方法上有所提高,同时还要博览群书,拓展知识层面,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为创设更加和谐的师生互动而努力!

《魏书生谈语文教学》读后感1500字


《魏书生谈语文教学》一书是魏老师几十年教育教学经验集粹,是魏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 他讲述了他的人生观,育人观和教学观。

1

一、魏老师的人生观

魏书生的人生观是积极的,向上的,是充满理想与热情的。他在《人生的价值:多做实实在在的事》中说道:人啊!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努力地一件接一件地为人民、为国家做实实在在的事情吧!做的事情越多,人生价值就越大。不要过多关注报酬。报酬越少,吃得越清淡,穿得越简朴,你的人生价值就越大。临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你就能自豪而幸福地宣布:我吃穿比平均值少二分之一,而做的实事比平均值多一点。这种思想境界是多么得高,我想正是因为魏书生拥有如此高境界的人生追求,才能获得如此的成就与威望。又如在《钻研比的学问》中说道:显然目的不同,比的方法也不同。这些年我注意采用一些积极的比的方法。机遇和差的比。干劲要和足的比。待遇和低的比。生活和过去比。道德和高尚的比。将来和强的比。目前和接近的比。需要和入党时比。除了这些内容充分体现出魏书生老师高尚的人生追求之外,还在人生观这一章节中教育读者要学会尊重别人,善于与人合作,取长补短。尤其是《勤耕不辍,积少成多》和《持之以恒,坚持写日记》这两篇文章给我的启发最重要,很多论文和成果都可以从平时的点滴积累中积少成多,有无到有的,从魏书生老师的经验做法中,我深深领悟到了这一点。

2

二、魏老师的育人观

魏老师主张育人于讲读课中。魏老师告诉我们,教学中要发挥每篇课文的感人力量,注意摸到作者感情的脉搏,教师情真意切地教,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去扶植正确的思想感情,只要每篇课文都这样做,学生怎能不产生心理位移呢?

语文教师不应像食品厂的推销员,把食品卖出去就算完成任务。语文老师应像保育员,考虑孩子的胃口、体制的需要、性格心理的接受能力为己任。讲读课上育人,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尽可能使用感染熏陶的方法,使学生因情而明理,认真汲取每篇课文中的营养,使自己成为精神上、人格上的强者。

魏老师还提倡育人于日记写作中。魏老师把写日记比作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提倡老师留日记题目,进行日记指导。写《两个我》使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理智地调动头脑中的正义之师,去战胜把自己拖向泥潭的错误思想。写《只有助人,才能有乐》、《为别人吃亏是福》等帮助学生养成尊重人、理解人、原谅人、帮助人的品质。写《妈妈笑了》、《替妈妈分忧解愁》、《我为妈妈做了什么》,培养学生从心灵深处爱自己的母亲。

引导学生通过写日记分析自己、分析他人、分析社会,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为养成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动脑筋想办法,班中五名同学比较懒,经常不写,或写二三百字应付一下。怎么办,请这五名同学想办法,选出懒病治疗小组的组长,检查,看写了没有,写够了没有。没有写,或写得篇幅不够,组长让他们当天补上,还要写一份说明书。

3

三、魏老师的教学观

魏书生老师一年在学校上课的时间很少,但是学生的成绩却出奇得好;魏书生从来不改学生的作文,可学生的写作水平却很高。原因是魏书生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书中写有《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十法》,从导语到教师的语速、动作、语言都有着自己深刻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魏书生老师注重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的自学,他说掌握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一篇文章、一本书、到一门学科,他都钻研了有效的自学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凭自己的能力学会知识,同时还在学习的过程之中锻炼了自己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写作的能力。除此之外,他还积极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充实视野。在评价方式上,魏书生老师大多采用自留作业,互批作业,自己当自己的考官的自主评价方式,这些大胆的放手措施,有力地实现了对学生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各项实践能力都增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授人以鱼一餐之需,教人以渔,终生受益。学生能遇到做魏老师,很幸福,很幸运。

看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魏书生老师的人格魅力折服了,他的成就来源于自己的爱与钻,我想每个热衷于自己事业的人,只要肯像魏书生一样钻的话,都会有一番作为的。让我们以他为楷模辛勤耕耘于三尺讲台。

读《语文教学谈艺录》有感:语文教学要有学生意识


语文教学要有学生意识

——读《语文教学谈艺录》有感

陆丽华

于漪老师一直是我最为敬仰和钦佩的教育大家,敬仰她在耄耋高龄之时还在为上海的语文教育奔走忙碌,更钦佩她作为一个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假期里,我又一次认真拜读了于漪老师编写的《语文教学谈艺录》。印象最深的,是于漪老师在书中说:“教学中有三个因素,这就是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因为没有学生就没有学习,也就没有教学。教师必须树立目中有人,也就是目中有学生的观念。……每一个学生是具有个人特点的,有自己的理想、兴趣、爱好,有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他的长处,他的不足,他的潜力,他的发展趋向,他的语文能力和学习方法,教师都须了然在胸。”

于是,对于老师又产生了一份感动,感动于她心中对语文教育这份事业的热爱,更感动于她整个教育生命中浓浓的学生意识。

反观自己,从教也已十年余,从一开始的踌躇满志,到现在的按部就班,上课已经成为一种固定思维却不自知。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谈艺录》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考虑过课堂的起点在哪里吗?我讲的东西是不是都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我在上课过程中有关注过学生的反应吗?询问过他们的需求吗?课结束后,是因为又讲掉了一篇课文而长舒一口气,还是更在乎学生的收获如何呢?……

于漪老师在书中传授的点点滴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

一堂课的起点,应源于学生的需求。

一堂课的过程,要解决学生的困惑。

一堂课的终点,更关注学生的收获。

拥有学生意识的语文教学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

1

学生的需求才是课堂的起点

一堂课的起点,远不只是文本解读的问题和寻找教材切入点的问题,更是对学生的理解问题。也就是说,教师要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考虑学生与教材的契合点在哪里,或者说,考虑学生的个性和教材的个性如何才能共构成为课堂的教学核心。契合点找准了,课的起点就实了,就像穿鞋一样,合脚了;反之,契合点低了或高了,都会影响后面的行走。因此,课开始之前,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将之作为课的起点。

1

建立在语文课程性质基础上的宏观需求

于漪老师这样告诉我们,语文课程是一门多功能的育人课程,它在以语文智育为核心的同时,应融合德育和美育。其中的智育,我将其理解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及口语交际的能力,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综合能力;其中的德育是指激发、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美育是指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美的因素有很多,如自然美、人文美、语言美……要发展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因此,作为教师,要始终牢记语文学科的育人使命,牢记学生学习语文的宏观需求,首先要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的综合能力,更要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社会观察与文化判断等各方面,提升他们的境界,培养他们的情操,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和道德的震撼,帮助他们成为健全的人——这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教育的使命!

2

流淌在每一个语文课堂上的微观需求

宏观需求的达成,离不开每一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只有在持续、长久的教学过程中,紧扣课文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激发、美育德育的渗透,才能将语言文字的力量在学生心中汇聚成千斤重量!

但是,每一篇课文都是不同的,都有着独特的文本特点和文本个性,学生都能读懂吗?这就是针对具体课文的微观需求了。教师在课开始的时候,必须准确把握学生的微观需求,才能将课上出真正的价值。

那么,怎样才能了解学生的微观需求呢?

我认为,学生的预习反馈很重要。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预习不仅仅只是把课文读两遍,生词抄写两遍这么简单。预习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章法的自主学习的学习活动,教师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可以指导学生达到以下四个步骤:

(1)扫清文字障碍。

(2)整体感知内容。

(3)写下独特理解。

(4)提出难点疑点。

这四个步骤中,尤其是第四点,是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需求的。让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的困难和困惑,然后在课堂上一起讨论解决,将心中的问号拉成感叹号,这就是学生上课的需求,这也是“以学定教”四个字的真切含义吧。

曾有一次看到步根海老师上《合欢树》的教学实录,课的伊始,步老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看课文后的疑问,然后将这些问题归纳为内容、语言、结构三个方面的问题,开始这堂课。步老师的课,以学生的需求为起点,在明确起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一步步解决他们内心的疑问。这样的课堂,效果自是不言而喻的。

另外,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有空间意识。我的导师兰保民老师说过,要行走在文本易忽略处,提升学生的思维敏锐度。有些语言,学生知道自己不懂,可以在预习时提出来,在课堂上加以讨论解决;而有些语言,很重要,学生却容易忽略,他们不知道自己不懂。对于这样的语言,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的阅读状况和解读可能,要知晓他们与文本的距离,要预留出学生思考和生成的空间。

2

上课的过程是解疑的过程

课堂上,首先要致力于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可以如步根海老师那样,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再在课堂上加以分析讨论。

其次,要引导学生去探究那些他们容易忽略但其实很重要的部分。于漪老师说,教材对学生来说,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一大堆问题。它潜藏着需要解释、需要认知、需要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能发现一二,做肤浅的了解,而真正要洞悉底里,理解语言文字的深刻含义与表现力,教师的引导很重要。于老师说,教师就是要善于紧扣教材的特点,提出问题,挑起矛盾,让学生置身于教材的主要矛盾冲突之中,思考、探索,寻求解决的途径。

于老师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很多很好的示范。如《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歌,诗中的“总理啊,我们的好总理!”一句中的“好”是个非常稀松平常的词,学生不会引起多少注意,更不会去思考,这个“好”字中包含了多少丰富的含义。于老师就抓住这个字,要求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及平日对周总理的了解,引用名人名言或自己的语言,谈这个字的千钧分量。学生在于老师的引导下,才真正去思考周总理“好”的深刻含义,有的学生说出了“俯首甘为孺子牛”,有的学生说出了“万古云霄一羽毛”,有的学生说出了“文能治国,无能安邦,功盖天地,万古流芳”,在交流的过程中,再次罗列了总理在政治、军事、外交、民生、文化建设等等各方面的丰功伟绩。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仅帮助学生提出了他们自以为没有问题的问题,更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了情感的激荡!

又想起了兰保民老师上《芦花荡》一课,课文的11—13小节三段文字,没有连接上文的情节,而是宕开一笔,介绍起两个小女孩的经历身世以及遭遇,对于这样的文字,学生都没有关注到,只认为那是无关紧要的闲笔。兰老师却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三段文字?这三段文字对于塑造老头子有何作用?对于孙犁小说特点的体现有何作用?兰老师的提问,就像一个撬棒,撬开了通向文本深处的大门,也撬开了学生的心灵。正是两个女孩子悲惨的遭遇、屡遭磨难的经历,激发了老头子对她们心疼、怜惜的,那是老头子内心情感的源头,而这种情感,正体现了孙犁小说的人性美。兰老师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要关注文本的细节之处,更是教会了学生解读文本的方法——解读文本要有整体意识,要关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整体性,并加深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

第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更是教师应该及时把握的。很多教师对课堂上的生成有着非常矛盾的态度,期望出现精彩的现场生成,把课堂推向高潮,又惧怕学生有意想不到的提问,令课堂失控。没错,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的确是一把双刃剑,抓住并很好地利用它,它会成就一堂精彩纷呈的课;忽略甚至无视它,不仅课堂将会陷入平庸乏味的泥淖,对于提问或发言的学生,更得不到学习探究的乐趣。因此,基于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认知,教师必须及时郑重且机智地对待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的愉悦,感受到教师对其的尊重。

印象最深的,是于漪老师在上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的精彩生成,以及于漪老师的精彩应对。学生提出疑问:别里科夫逢事必讲“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但是当事情大到差点儿要与柯瓦连科的姐姐华连卡结婚,倒反而没有一句这样的话,似乎不合情理。再说,柯瓦连科、华连科那么活泼、好动,单是骑自行车就够吓死别里科夫了这个提问出乎意料,但于漪老师没有无视或打马虎眼,她先称赞了学生的提问,并给大家介绍,说这篇课文是节选的,只有原作的一半篇幅,并趁机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展开想象,有声有色地加以补充。学生的想象热情被激发出来了,你一言我一语,课堂里充满了想象力。在学生们的诉说结束后,于老师把删节的部分告诉给大家:别里科夫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不成,婚姻是终身大事,应当先估量一下马上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免得以后出什么乱子。这件事闹得我六神不安,我现在通宵睡不着觉。老实说,我害怕,她和她弟弟的思想方式有点古怪,她的性情又很活泼。一旦结了婚,以后说不定就会惹出什么麻烦来。”学生不仅都煞有兴趣地记录了下来,那个提问的学生眼神中更投射出一种满足感和得意感。可以想见,这个学生在这一刻,深深地爱上了语文课。

更耳熟能详的故事,是于漪老师在教《花木兰》的过程中,因为有学生质疑花木兰故事的真实性,而导致于漪老师去查阅很多资料,证实中国古代女子裹小脚的起源,在此不一一赘述。

如何对待课堂上的生成,于漪老师给了我们最好的示范。在读于漪老师的书的整个过程中,我一直有着这样的感慨:于漪老师给学生上课的那个年代,没有现在那么多的教学资源,没有形象生动的音频、视频,没有鲜艳亮丽的图片,更没有制作精美的所谓ppT。但是,在于老师的课堂,师生之间的学习氛围是那样浓厚,学生学习的欲望是那样强烈,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于漪老师真正懂得学生的需求,懂得尊重学生,更懂得如何引领、提升他们的思考力和探索力。

反观我们自己,上课必用幻灯片,没有幻灯片似乎就不会上课了。犹记得刚踏上工作岗位那几年,备课就是制作幻灯片,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找素材,找好看的动画小图片,动画怎么出现才好看……每做好一个幻灯片,心中都会长呼一口气——备课备好了!上课过程中,教师自己盯着电脑屏幕的时间比注视学生的时间要多得多!现在想想,真是特别惭愧,固定模式的幻灯片,怎么能成为上课的必备?幻灯片就如同标准化的流水生产线,按部就班,没有情感的温度,更不允许学生提出其它的疑问,偏离预先设定的轨道,所以也更扼杀了课堂生成的可能性。这样的课,看似很标准,却最缺少对于学生需求的关注。这样的课,真的是学生喜欢和需要的么?

语文教育的理念,强调的是对学生人生价值的守护,尊重他们对生活独特和丰富的体悟,唤醒每一位学生的心灵自觉,开发他们的潜质、扶助他们个性的成长,让学生在言语生命中张扬生命激情。而要做到这些,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不做表面文章,踏踏实实引领着学生走在文本中、走进语言的深处,去探寻文字背后的深意;同时,我们也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教育智慧、教学机智和应变能力,把课堂上学生的生成作为自己的教学追求,从而提升自己课堂教学的综合效益;更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学识,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第四,必须要补充的是,上课的过程是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而不仅仅是一个一个、零零散散地解决问题,这种提问回答、提问回答的“打地鼠”式的上课方式是缺乏整体性和规律性的,难以获得有效的提高。因此,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归纳总结学生的困惑来源于哪里,是语文知识的欠缺,还是语言能力的不足,抑或是思维力或想象力的不足,再或者是对生活的认识及体验不够等等。所以,教师还是要在平时的每一堂语文课上,在对一篇篇经典美文的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铺设学生思维的阶梯,提供学生思考和发展空间,综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少、越来越深,让学生学会通过自己的探究学习,自己给自己答案。

3

学生的收获是检验课堂成果的唯一标准

什么样的课算得上是一堂好课,说法有很多,如: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板书规范、气氛热烈、重点突出、方法得到等等等等,但是,于漪老师的课堂告诉我,教学的目标、思路、方法、重点等,都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但是,如果一个教师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方法得当、重点也很突出,唯独缺少了对学生的关注和启发,教师只是自顾自地讲重点难点,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课,能算是好课吗?

看了于漪老师的书,我知道了,一堂课究竟有没有成果,答案在学生。课堂上,学生是否有强烈的求知欲、是否踊跃参与、是否积极探索;课结束,学生是否有获得知识的满足、是否获得了求知的快乐、是否有继续探索的动力、是否有进一步学习的渴望等等。而这所有的一切,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于漪老师说:“课堂教学要进行改革,改革陈旧的不符合全面培养人的低效率做法,须转换立足点,要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生的‘学’出发。学生是学语文的主人,‘教’是为学生服务的,‘教’不是统治‘学’,也不是代替学生去‘学’。教师的‘教’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施教之功在于启发、引导、点拨、开窍。”

于老师的话让我深受启发,更多时候,我们备课,备的是教材,上课,上的是教案;似乎从来没有想过,学生能接受吗?学生能受到启发吗?学生能有收获吗?

从今天开始,做一个“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的语文教师,引导学生的学,把学生学有收获作为自己的终极追求!

最后,再次用于漪老师的话勉励自己: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提供知识,而且给学生以良好的教育。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

(感谢育人中学陆丽华老师供稿)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语文教学策略30讲》读后感15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语文教育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