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乡土中国有感 > 地图 > 读乡土中国有感

读乡土中国有感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读《中国家规》有感:家风的魅力。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读《中国家规》有感:家风的魅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家风的魅力

——读《中国家规》有感

一段时间以来,公司纪委组织开展了以“旗帜鲜明讲政治,身体力行作表率”为主题的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月活动,在此期间,笔者阅读了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编写的《中国家规》一书,全书讲述了从春秋时期孔子到晚清梁启超等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读后深有感触。

书中人物之一杨震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一生为官清廉,不谋私利。如今,虽然历史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杨震为后人留下的“清白家风”,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杨震的为官品德和治家理念,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今天的领导干部镜鉴。廉官清白,大多能荫泽后代;贪官敛财,从来都祸及子孙!

今年5月份,设备安装分公司党委集中组织观看了《法治中国》警示教育专题片,从剧中这些小官巨贪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一些领导干部一人当官,全家腐败,首先从自己烂起,上梁不正下梁歪,父子兵、夫妻档、兄弟帮,屡见不鲜,把公权力私有化,最终一起走上不归路。无数腐败案例警醒、告诫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要绷紧家风建设这根弦,始终守好优良家风这道拒腐防变的思想屏障,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想事干事前面,从8小时之内延伸到8小时之外,从工作圈延伸到社交圈、生活圈、家庭圈。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一个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家风家规,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家风体现了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精神风貌,实质上是一个家庭的内生精神动力,更是生在其中每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而党员干部的家风家规,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民风和社风。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下功夫培养良好的家风,使家庭成为自己拒腐防变,永葆本色的最坚实、最可靠的后方阵地。

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我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权力,但一直从思想上警醒,以反面典型为镜,把正方向、守住底线。我常想,要做好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就要注重家风建设,不能把家风看成是小事、私事;要管好身边家人亲属,管好家人亲属就是爱护他们,就是维护家庭的和谐;要时刻约束家人亲属,在小是小非面前也应该讲规矩守底线;教育激励家人勤俭持家、清廉做人、谨慎处事、宽厚待人,形成家风正、家人廉的浓厚氛围。 认真读完《中国家规》这本书,从中感受历史人物家规的强大魅力,我要将《中国家规》的精神刻入心中,从中汲取规矩意识、纪律意识,培育廉洁正能量。

作者:设备安装分公司党委书记 高珉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中国家规》有感


读《中国家规》有感(一)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文人用兵当以三人为最:诸葛亮、王阳明和毛泽东。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王阳明,加半个曾国藩。

有人说: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者,只有两人:一是明朝王守仁即王阳明,一是清朝曾国藩。毫无疑问:王阳明乃一代旷世圣哲。所以看书的时候,通过网上查询,我重点研究了一下,从中也能感受到承上启下的一种传承。

王阳明家教的核心,既是良知教育,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王阳明曾经讲了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可以说这四句话,就是阳明心学的精髓所在!

王阳明心学精髓:万事万物皆有心。动物、人、植物、静物皆是有"心"的。静物,如石头、桌椅。植物,如柳树、杨树。他们的心,是不被展现的,在咱们这个宇宙中,他们的"心"始终未被唤醒,都随自然而变,春夏秋冬,树木自然花开花落,自然开花结果。同样,动物、人的"心",则是自己可以动,做到知行合一。如,乌鸦的反哺之义,很类似于人的孝顺之情。并且在自然之中,人都是有生老病死之态的。

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就像一朵花,你看他时,此花便在你心。你不看时,此花便与你同寂。

王阳明认为,知行合一。你所知道的要和你的行动统一,用现在的话说理论与实践统一才能产生改变世界的力量,学以致用,从实践中学习、总结和自省,然后再去实践,如此反复。千万不可只知不行、或者只行而不自省,所谓知行合一,是知与行要统一在一起,知和行是一件事!古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道理!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吟罢,王阳明仰首向天,大笑之间飘然离去: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天泉论道".

这一首诗、一句话就是王阳明对自己心学的最简练的归纳,也是王阳明对怎样成为圣贤的个人认识。我想他这里的善恶并非单纯的道德上的善恶,善恶也就是道教中所指的阴阳,不仅指狭义的善恶,也指才愚、美丑、凡圣等等所有人品性的两个好坏的对立面。

对一个人来说,人本没有善恶、才愚、凡圣之分,思善、行善即为善,怀恶、行恶即为恶,只要你当前能做到"知善知恶"、并能"从善去恶",那就是圣贤。

这个道理虽然是王阳明的感悟,但也并非他的独创,古今中外都有阐述,只不过是他真正理解、领悟、并践行而已。他的心学上承朱熹的"格物致知",朱熹的"格物致知"再往上就要追溯到《礼记中庸》。西汉戴德和戴圣将战国和秦汉的儒家思想汇集、编注成《礼记》。《礼记》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它其实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但最早探索《中庸》的并非儒生,而是卒于宋真宗乾兴元年的方外之士——释智圆。智圆之后,司马光则是宋儒中论中庸较早的一个。后来北宋程颢、程颐二人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也就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中庸》用极为简练的语句提出了如何达到中庸的境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我们可以看出这其实就是上面王阳明天泉论道诗句中暗含的思想:知善知恶对应"明辨"、从善去恶对应"笃行".从人性来讲,人性的本原就是有善、有恶或者说是不善、不恶,中间的"临界点"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本性,从临界点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恶;行善即为善、行恶即为恶。人要明辨善恶并从善弃恶,这就是中庸包括王阳明倡导的修身、成圣之道。

儒释虽非一家,但一些思想还能通融到一块,天台宗释智圆对中庸倍为推崇,隋末唐初禅宗北派神秀的"身是菩萨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其实也是阐述的这种修身观念。

我很赞同中庸的思想或者王阳明的心学,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抗争,自私与博爱、懦弱与坚强、虚荣与实干、贪婪与节制、懒惰与勤奋、放纵与进取、不懈与满足、情绪与理性、消极与积极的抗争,也就是善与恶的抗争,不同的是,有人不辨善恶、有人能辨却不能行,有人行却而不坚,有的人能有意识的去做,有的人无意识的、凭着感觉去做。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人生就是在善和恶的反复斗争中度过的,忽而行善、忽而从恶。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其实是不好评价他到底是善、是恶的。这种评价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人的善恶都是动态的,你说他是好人,他可能明天会做些损人利己的事,你说他是聪明人,他明天又可能会做些蠢事,不管昨天怎么样,关键你现在是否知善知恶、从善去恶。

王阳明的心学告诉我们的其实是:只要做,现在就做圣贤做的事,你现在就是圣贤。做什么你就是什么,而非因为你是什么所以做了什么!不要费心于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是个天才还是蠢材、是凡夫俗子还是什么圣贤、是无可救药还是前途不可限量;也不要费心于到底在别人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地位、是多么的崇高还是多么的卑鄙、是多么的值得敬仰还是多么的令人唾弃、鄙夷。

人生应该是这样的:首先你应该抱定坚定的向善之心,其次去努力的明辨是非,而后坚定的去从善去恶,去摈弃自私、懦弱、虚荣、贪婪、懒惰和放纵以及所有可能属于恶的一切。

这样的人生就是一个值得提倡的人生、一个近乎完美的一生!当然,还是那句话,这里的善不仅单指伦理道德的善。这样的人生很难达到吗?其实不难,路就在你脚下,立即行动,那么你就已经走在了通向这样的"完美人生"的途中,你只管做好自己,其他的事不归你管,你也管理不了。

你感觉什么是好的,就去做什么,你感觉自己不自信吗,那么你就相信自己,你感觉自己懦弱吗,那你就坚强些,你感觉自己是不是太贪了,那你就放弃一些不属于你的东西,你感觉自己的表情肌非常僵硬吗,那你就放松放松、微笑一下,你感觉自己紧张吗,那你就从容一些,如此恶就在瞬间就转向了善,就是这么容易。

为什么?这可能吗?这么容易吗?不为什么!就是可能!就是这么容易!因为"行善即为善"!

不要问那么多为什么,立即行动,立即去做你想成为那种人该做的事,那么你就成为了你想成为的那种人!就是这么简单,善恶、成败的转换就在你当前的选择、就在你当前的行动中!

这也是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哲学家、伟大的军事学家、成为一代圣贤的秘诀!最后还是用他那句经典的、回荡千古的名言来总结自己的感受: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榆林销售公司地销管理部部长 王强)

读《中国家规》有感(二)

不学礼,无以立

季民静

简介

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主编的《中国家规》一书是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在栏目《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基础上,历时一年,精心打造的历史文化精品读物。

全书起于春秋时期孔子,止于晚清梁启超,紧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详细梳理了中国传统家规家训的发展脉络,既讲述人物经历、家族变迁、家规传承,又大量摘编历史文化知识点和人文地理信息。本书由中央文史馆馆员、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作序,二月河、冯骥才、唐浩明、王跃文等几十位专家学者对家规进行了精彩点评。

说起家规,你的第一联想会是什么?比如我,一提及"家规"二字,条件反射般稍不留神就会脱口而出的,是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到哪应该怎么做,哪些千万不能做……紧接着,儿子那些厌恶至极的表情,立刻浮现眼前……肤浅的我,以为这些日复一日颠来覆去的唠叨就是家规。

直到最近,我静心阅读了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家规》一书,彻底颠覆我对家规的理解。全书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无一不展现着中国家规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代的传承发展,无一不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风范及文化内涵。

孔子——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开创了长盛不衰的儒家学派,被后世尊为"圣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家规庭训,被他的后人世代相传。秦时的孔鲋,面对惨无人道的"坟书",毅然舍家弃业,投入到抗暴的义举之中,践行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祖训;东汉的孔融,四岁时的谦让之举早已成就了一段流传至今的"孔融让梨"的佳话。长大后的他,因与兄长孔褒冒死收容被宦官迫害的张俭,又与母亲合演了一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一门争死"的壮举,以此实现家规中"君子喻于义"的叮嘱……学诗学礼的祖训,重视教育的传统,礼门义路的家风,加之当时朝廷给予的种种优待,致使孔氏家族科举兴盛、文化繁盛,学术发达。

富贵似烟云,道义须永恒。孔氏家族的家风家训,在今天同样适用。这道义,于公,是工作环境下人人都需共同尊守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于私,是家庭熏陶下人人都该被从小灌输的个人秉性、行为操守……古人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既是说儿时的性格会影响其一生。任何一个生命主体,他受教育受礼训的初始殿堂,终究是生他养他的家宅大院。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风,不仅关乎家庭或家族的兴衰,更关乎党风、政风,民风的传承。一个优秀的党员干部,必定是从小受教于优良家风,成年后又被党风党纪优化提高。历史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更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将家规家训家风引入党风廉政教育,容易触目惊心,提高党员干部严于律己、洁身自好的自觉性。在当下,党员干部学好家规家训,就一定要从传统正气之风中汲取滋养廉洁奉公的正能量,将邪恶之污浊,在萌芽之初就狠狠消灭。

"礼乐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孔氏家族最常用的春联内容,由此可见,孔子的后代至今仍在恪守学诗学礼的祖训。一个人走的再远,最初的能量无不来自家庭。让淳朴之风轻抚面颊,让正义之风陶冶情操,让和谐之风净化心灵!到那天,社会怎能不美好?

读中国家规有感


读中国家规有感

《大学》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齐家。”国与家,就像血与肉,天与地,时光与微风,深深镌刻和穿梭在浩瀚博大的历史轨迹上,通过阅读《中国家规》中讲述的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起于春秋时期孔子,止于晚清梁启超,包括杨震、王羲之、范仲淹、包拯、张载、王阳明、林则徐、曾国藩等历史人物,收录了历史上号称“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传诵千年的诸葛亮《诫子书》、被誉为“治家之经”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家规名篇。跨越了时间的纬度,牵引住传承的脉络,无异于幽谷中的潺潺溪流,梅雨后的一抹艳阳,醍醐灌顶,心旷神怡。

拜读《颜氏家训》《治家格言》,可以发现家规经典之所以流传千百年却依旧醇香,鲛珠百年愈发夺目,不仅仅是因为家规展现出家族的契约精神,更是因为这是阖全家族之力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生产生活、育人治家、做人做事中不断总结、提炼而形成的,通过历史沉淀和甄别,获得绝大多数族人认同,是约定俗成规矩。家规家训形成的过程也就是家族式道德教育乃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族人希望通过制定家规,树立“道德标杆”,划定“道德红线”,形成家族式“公序良俗”,让家族成员明白有所为之,有所不为,为而有序。家规不是家谱中冰冷而生硬的条条框框,而是先辈温柔的耳边呢喃,蕴含了对家人的谆谆教诲和人生期盼,它既是“言传”,又是“身教”,温暖的让人愿意自觉维护和遵循。先人们的家规家训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于所刻于的石碑上、镌于的牌匾楹联或传唱的诗词之中,相反它们的力量穿越了时空,发挥出了令人惊叹的力量。后辈子孙人才辈出,终不负先人期望,在流传百年的家规家训中,找到了修身立德的行为指南,在潜移默化中演绎了地域家族的兴旺发达。

家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第一个台阶”,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点。一个家庭的家风家规,直接决定了家族成员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家风不仅体现了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精神风貌,实质上是一个家庭的内生精神动力,更是生在其中每名成员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而党员干部的家风家规,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民风和社风。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国家强。历史上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风家教故事,印证了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良好的家风是整个社会风清气正的基础。

从“四知拒金”到“画荻教子”,再到“孟母三迁”,充分说明家教是一个社会最基础、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式,良好的家风,即是良好的门风,是调整维系家庭成员之间感情关系和利益关系的道德规范,是社会美德的一种展现方式。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把道德规范、原则传递给家庭成员,是家庭成员的行为符合道德要求,从而对后辈们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正如歌中传唱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第一个台阶”,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一个家庭的家风家规,直接决定了家族成员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家风不仅体现了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精神风貌,实质上是一个家庭的内生精神动力,更是生在其中每名成员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而党员干部的家风家规,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民风和社风。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国家强。历史上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风家教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底蕴与精神风貌。

“荣辱两世界,贪廉一念间。”立好家风须“廉”字当头,没有好的家规家风,难以清白做人,无法专心做事。在警示教育中常有“一人当官全家涉腐”的现象,特别近年来已经落马的老虎案中,“家族式腐败”屡屡发生,其中又以“虎妻”“虎子”在背后对贪腐的暗合、支援最为恶劣,例如: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陷入“老子办事,儿子收钱”的贪腐泥潭;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本人忏悔,家就是权钱交易所,他本人就是权钱交易所所长,全家老小参与腐败,由此可见家风不正,容易“数典忘祖”,容易“忘记和背叛”。诸类丑剧所透露出的“危险信号”必定带有家风败坏的成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就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这正是对每个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进行主动的引导与修正,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方式,严谨家风,管好家人,以良好的家规引领党风民风向善、向上。

家规始之在于“言传”。家之兴替,在于礼仪,不在于富贵贫贱。中国传统社会历来讲求格物致知,从“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到西花厅的家规家训。无一不是口口相传,潜移默化的结果,言传好的家规,以润物无声的地内化人们的精神意识,成为人们的社会意识追求。

家规行之于“身教”。“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好的家风要言传更要身教,需要传承更需要垂范示例。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家人、约束自己,让好的家风真正得到发扬。领导干部只有“身正”才能“清廉”,最终才能“齐家”,才能严格要求配偶、子女,才能不放纵、不默许、不姑息。才能让好的家风教有其果,行而有效。

阅读《中国家规》,可以寻找到一份言传身教的精神力量,感受家规的强大魅力,感悟家规的历史底蕴。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政风清,“你若盛开,清风徐来”,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将《中国家规》的精神刻入心中,当好社会风气的“风向标”,汇聚清正廉洁的正能量。

只有将家规升华为家风,家风聚为国风,国风细化为家风,言传身教,保持自律原则,坚持家风建设永远没有落伍。“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与君共勉!

读《中国家风》有感《中国家风》读后感


读《中国家风》有感 《中国家风》读后感

最近,有一个词语长时间占据百度热搜词排行榜前列——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更深层次的说,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具体体现。中华民族文明圣火之所以千古未绝,可以说"教化"功不可没,而在"教化"中,"家教"又居功至伟。可是在快节奏、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我们的家风又该走向何方呢?于是,我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深沉敬意和对家风建设的深入思考,拿起这本书——《中国家风》。

《中国家风》收录了中国当代百位作家的散文、杂文,讲述了对家风、家教、家规、家训的思考、理解,进而阐发修身、养性、齐家等方面的见解,对传统家规家风用现代思维和时代创意进行解读,弘扬德善,不失传统,去伪存真,与时俱进。《简朴家风入生活》阐述了勤俭节约、助人为乐的精神,《母亲教我做勤劳善良的人》描绘了勤劳善良、诚实待人的作风,《父亲的遗言》传达了自力更生、自我奋斗的态度……书中有许多情节都让我感同身受,很多思想都另我获益匪浅,而文字背后的情感支撑,更是触动我内心深处日渐淡去的成长记忆。

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人民教师,虽然没有成套的家规家风体系,但是他们十分注重家庭环境培养,更是在日常言行中严格教育,注重对正确"三观"的培育,让我在不知不觉间受到熏陶。记得上小学时,父亲从学校卖掉的旧书堆中捡了几本书带回家给我和哥哥看,由于书本已经破烂不堪,还带着涂画过的痕迹,我和哥哥翻了一遍就把书扔在了角落。父亲知道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捡起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一边看一边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我和哥哥听了这话,再也不管书是不是从破烂堆中捡来的,争着抢书来看。这时,父亲又板起面孔,语重心长地说:"这几句话出自宋真宗赵恒所作的《劝学文》,它后面还有一句——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虽然当时看的什么书已经不记得了,但是父亲教育我们时的身影,却在我的记忆中久久不能忘怀。后来,我读的书越来越多,越来越厚,这与父亲在言传身教中传递给我的读书信念是分不开的。

除了家庭教育,家风还具有改变社会风气、促进国家发展的神奇力量。作为社会历史发展下的文化积淀,家风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饱含中华传统文化漫漫承袭中的力量。它是融入我们血脉里的精华,是先祖精神审视下的家族风气,甚至是一种神秘的契约,决定着每个人、每个家庭,甚至整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气质与灵魂走向。倘若每个家庭的"家风"都纯正、淳朴,那么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会好转;反之,倘若每个家庭的"家风"都不纯正、不淳朴,那么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一定会尔虞我诈、戾气横生,继而危及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中华儿女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千万万家。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重要软实力,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璀璨不绝的根本基因。我们只有重视家风建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才能让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中华巨龙的再次腾飞汇聚起源源不断的能量。

作者:刘哲然

供稿单位:国网天津电力静海供电分公司

话说家风——读《中国家风》有感


话说家风 ——读《中国家风》有感

作者:刘裴然(石化码头公司)

随着社会的日益多元化,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国人沉淀了几千年的传统观念也在逐渐扭转消解。然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于是,我怀着对传统文化深沉的敬意和对家风建设的深入思考,拿起这本书——《中国家风》。

《中国家风》收录了中国当代百位作家的散文、杂文,讲述对家风、家教、家规、家训的思考、理解,进而阐发修身、养性、齐家等方面的见解,对传统家规家风用现代思维和时代创意进行解读,弘扬德善,不失传统,去伪存真,与时俱进。书中作品类别众多,质量上乘,或感情真挚、见解深刻,或内容丰富、文采斐然,在瞬息灵动中感悟人生真谛,在上下求索中体会思想精华,为中国家风提供了生动的文字材料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书中用很多故事诠释了"家风"这个词的内涵。家风,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它是社会历史发展下的文化积淀,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饱含中华传统文化漫漫承袭中的力量。它是历史传承融入我们血脉中的精华,是先祖精神审视下的家族风气,甚至是一种神秘的契约,它决定着每个人、每个家庭,以至整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气质与灵魂走向。

我的父母都是教师,虽然没有成套的家规家风,但是他们的家风教育就隐藏在日常言行中,看似平淡,却带有朴素的哲理,让我得到了良好的熏陶。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父亲从学校卖掉的旧书堆中捡了几本书带回家,给我和弟弟看。由于书本已经破烂不堪,还带着涂画过的痕迹,我和弟弟翻了一遍就把书扔在了角落。父亲知道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捡起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一边看一边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我和弟弟听了这话,再也不管书是不是从破烂堆中捡来的,争着抢书来看。父亲接着说:"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虽然,我现在早已知道这几句话来自宋真宗赵恒所作的《励学篇》,但是父亲说话时的身影,在我的记忆中久久不能忘怀。每当我玩儿心大起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父亲说的这句话,给我继续认真学习的信念和勇气。

我想,与我有相同感受的人不在少数。良好的家风,确确实实是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高尚的生活情趣和塑造孩子品行的无形力量。有时候,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件小事,举手投足间,经过一代代的传递,就形成了一种家风的传承。先贤们对家风的建设尤为重视,陆游写了大约一百多首教育儿女的诗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关乎国家兴亡和家风传承的生命绝响,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仍被后世竞相传唱。老舍也曾写道:"我真正的老师,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曾国藩家书》《颜氏家训》《傅雷家书》……也都成为了现代人家风教育学习的典范。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千万万的家,家国两相依。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重要软实力,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璀璨不绝的基本原因。身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只有重视家风建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才能汇聚起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让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为"中国梦"的实现、为中华巨龙的腾飞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读《中国家风》有感


读《中国家风》有感

近日,有幸拜读了张建云先生编写的《中国家风》一书,仔细品味完这本书后,书中有许多情节令我记忆犹新,使我受益匪浅,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个良好家风的重要性。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如果每个家庭都能传承优良的家风、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拥有良好的家风意识,令人心寒的社会道德滑坡,就一定能得到有力遏制。一个家庭的家风是积极向善的,一个家的所有家庭成员的品德是纯洁的、高尚的,那么一个社会定然是和谐的。

教育孩子的地方除了学校这个专业机构,更是来自于家庭教养。父母的言行犹如指南针一样,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方向,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积极阳光的心态。而这都得益于良好的家风,良好的家风可以塑造出高尚的人格,优雅的谈吐,高雅的气质,善于学习进取的精神,善良厚道的待人接物。从古至今,泱泱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中,显赫长久的家族,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家训家风家教。好的家风家教,培养出孝顺懂事、举止有度的孩子,传承良好家风,促进和谐社会风尚,是每一个家庭德行教育的核心思想。

在《中国家风》中,当我读到《父亲的遗言》时,我看到一个两袖清风的父亲“傻”的人格魅力,传承着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一种家风;当我读到《妈是家风》时,我看到一个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有着一副宽广的胸怀,在祖国需要的时刻,她毅然决然地把自己16岁的独子送上前线,她奉行的助人为乐、尊崇学习是另一种家风;当我读到《家中有善风自扬》时,我感受到心存善念、为善最乐,将善心付诸为善行让天更蓝,草更绿,花更红,人更友爱,世界更美好亦是一种家风;纪红建《爷爷的礼物》、张幸福的《献血铸就,永续家风》、杨康的《黄荆条子出好汉》无一不是在讲述着父辈们祖辈们勤劳、坚强、节俭、宽厚、乐观、善良的言行。这就是中国家风......

我不禁思索,我家的家风又是什么?记得在我小时候,贪吃零食的我偶尔发现了母亲存放家里钱物的地方,有一次就偷拿了十块钱想到学校买零食吃,结果因为数额太大被学校老师告知了家长。我心中惴惴不安,如实向父亲承认了拿钱买零食的事实,并作好了挨顿暴揍的准备。出乎意料的,父亲并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而是教育我偷东西是最不好的品质。父亲说:“从小偷针,长大偷天。你现在是小偷,在家里偷,以后就有可能成为大偷,在社会上偷,最终犯罪坐牢,遭世人唾弃。从现在起,你一定要改掉这个小偷小摸的坏毛病,这次就原谅你,如果再犯,我就不客气了!”事后,我才知道,父母一个月的工资也才几十块钱。父亲的教诲,让我谨记绝不拿人一针一线,做一个洁身自好,品质高尚的人。父母也是非常的节俭,家里偶尔有点好吃的零食,父母都舍不得吃,留给我们吃;遇上家里来客人了,母亲总是教导我们要守规矩、懂礼貌,对长辈要尊称“您”,吃饭的时候要坐端正、不能抢菜等等诸多礼节。我想,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父母的言传身教也让我们逐步养成了勤俭节约、诚信守礼的良好品格。

在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听到父母教育自己子女“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站有站样坐有坐样”,“吃饭不能左挑右拣”,“看到长辈要有礼貌”.....仔细想来,这些通俗易懂的大俗话同样是家风的传递。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件小事,举手投足间,经过一代代的传递,就形成了一个家庭的传承。而一个人人格的起点恰恰是在家庭的传承中形成的,凭借着这些点滴传承,我们才能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不同文化高速融合传播的今天,直面意识形态领域挑战所作出的积极应对,坚守住内心的安宁和纯净。其实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历来就是很重视家风的,国有国威,家有家风。家风会影响社会风气,家风正,社会风气自然而然就正了。反过来国风也会影响家风,国家的风气好了,社会风气清了,能感染社会中的个体,进而影响他们的家风。可见,家风的意义不仅关乎个人与家族,更是一个古老民族能否延续辉煌的关键。

中国家风代表着国人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民族的文明体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中国式家风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家风榜样!

读中国家风有感


读中国家风有感

春夏之交,绿意盎然,捧读《中国家风》,百位名家从自身成长、教育、成材的经历,书写了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家庭所沿袭的优良家风故事,犹如一阵阵清风,从心田吹进心海,将微波翻滚成浪涛,让原本敬畏家风的我更加肃然起敬,端正坐姿、心怀虔诚、用心品读、追根溯源才能不辜负我与这本书的缘分。

百位名家,出身各不相同,有农民、工人、书香门第等等家庭出身,沿着一脉相承的家风,父母辈言传身教,传给了他们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奋好学、积极向上、勤俭持家、诚实守信的家风美德,他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持之以恒,等到成年时,便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长成了家庭期望的模样,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刚正不阿,还能为周围人群带来福音,为社会输送养分,净化社会风气。

纵观古今,但凡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包括《中国家风》的所有作者,都是在良好的家风中成长起来的。“孟母三迁,断机教子”,培育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孟子;“岳母刺字”,培育出了精忠报国英雄岳飞;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家训》、《林则徐家风》的精髓,名垂青史,激励着一代代后人成就了一番番伟业,家业继世辉煌。正是因为家风的熏染,中国的优良传统才能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回到书中故事,最为震撼的是,这些贤达人士,家风中都有一个突出的共性,那便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优良传统。中华上下五千年,因为有了文字的出现,人类才有了记载,文字的演变过程,也是人类文明的演变、发展过程。历史延续至今,每一部经典的流传,每一种力量的延伸,每一种思想的传播,无不通过文字。于是有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古有医衡凿壁借光、孙康应雪读书、苏秦悬梁刺股的读书典故,都是古代读书人的一个侧影,也为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的流传,学而优则仕的壮举铺设了了最为艰辛、公平、文明的路径。现如今,学习、教育已平民化,可腹有诗书气自华,翩翩君子,温文尔雅类气质的人还是为数不多。如果一个家庭,将读书放在首位,并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我坚信这样的家庭一定是一个文明、知情达理、不急功近利的家庭。

我出生在农村,九十年代,家里一年收入仅能裹腹,可为了我们姐弟俩能多读书,跳农门,父母亲起早贪黑,日夜操劳,另谋营生供我们上学,记得上小学时,每学期开学一些时,我的学费才能凑齐交到学校,当时的我总感觉羞愧。待到我上中专时,为了凑齐七千元学费,父母亲变卖所有的家禽、农具和赚钱的农耕器械,还向亲戚借了几千元供我上学,直到我和弟弟参加工作,父母亲还在还帐,虽然负债前行,但父母一直认为他们是村里最有远见、最舍得为子女花钱读书的人。也有很多人说父母是在做傻事,可父母觉得他们做的事值得,时光是证明事物对否的最好法官,现在一些村民没有不称赞、羡慕他们的,我也为有这样的父母感到骄傲。

参加工作、结婚后,我公公爹是一个读书人,读了一辈子书,再加上我的工作性质,也需要我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于是乎,工作之余,我爱上了看书,一日不见书和报,总觉得心里失落。哪怕不看,摸一摸书页,心里也甜蜜。宋代诗人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虽然隔着历史的长河,但我能感受诗人的心情和对书的挚爱。自从我的女儿记事起,我们就为她买各种各样的书,让她看。刚开始,她坐不住,总爱三心二意,她爷爷就反复教导她,教她养成爱看书的习惯。后来日积月累,她也养成了看书的习惯。我们家里搬新家时,一面墙的书柜,女儿的书占去了三分之二。如今,她已上高中,每次和她的交流中,她总能侃侃而谈,无论从知识面,还是对同一个问题探讨的深度,我已自愧不如。她是我的骄傲,我作为一个母亲,祝福她有一个美好前程,也对她的前程充满自信。我想,那份自信,可能与她爱看书有关吧。俗话说:财富传家,不过三代;诗书传家,平安百世,我深信不疑。中国目前,和发达国家相比,人均阅读量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作为一个中国公民,这是一个值得冷静思考的问题。人们都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逻辑关系,可真正能严以修身的思维和根基,还是处决于一个家庭文化水平的高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家风的重要性,他说“家是最少国,国是千万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风放大了就是当今社会风气,如同一粒蒲公英种子,它可随风飘散,无论在沃野,还是平原,它都可开花结子。可见家风与国风紧密相连。我看到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与一个小女孩玩耍,小男孩收集了很多小石头,小女孩有很多糖果,小男孩想用石头换糖果,女孩同意了。交换前小男孩把最大和最好看的石头藏起来了,剩余的都给了小女孩,小女孩则如实给了他所有的糖果。可晚上小男孩失眠了,他怀疑小女孩是不是也把最好的糖果藏起来了。这虽然是一个孩子间的故事,可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家风,如果一个家风善良诚信的家庭,一定会教育孩子诚信待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己心度人心,总失偏颇,成大事者,定有大格局,大德行。无疑,我们和一个人交往、共事,其实是在和一种家风共处。如果一个人能按孔子说的“一日一省吾身”来要求自己,一定能做一个让人相处舒服的人。

家和国,一大一小,一近一远,让我想宋朝诗人朱淑真《生查子》里的:“遥望楚云深,人远天涯近。”咫尺和天涯,家和国,也在咫尺之间。若每个人,每个家庭,把自己打理好了,把家庭治理好了,家风绵长,和谐幸福,个人价值一定能实现,国运一定昌盛,社会一定稳定,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

读曾国藩的家规家风有感


读曾国藩的家规家风有感

曾国藩是一个在近代中国留下很深痕迹的政治人物,也是公认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他在治国平天下的军政生涯中,十分注重自我人格完善,同时也以极大的心血治理他的家庭与家族。

一、曾国藩家规家风的主要内容

在曾国藩家规家风的熏陶下,百余年来,曾氏家族人才辈出,长盛不衰。曾氏所倡导的家规家风中有如下一些主要内容:

孝友。孝,即对长辈要恭敬顺从。友,即对平辈要善意仁爱。一个家庭,若能做到孝顺友善地相处,那么这个家庭便可以长久地兴旺下去。曾氏在比较官宦、商贾、耕读三种家庭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故而他把“孝”列为三个能导致家庭祥和因素中的第一个。

勤俭。勤与俭在曾氏家书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他说:“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国也好,家也好,要想兴旺,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勤俭。勤劳成就事业创造财富,俭朴则能葆珍惜之心养清正之身。

读书。在这方面曾氏最有见识之处在于不仅要子弟读八股文等应试书籍,更重要的是要读于身心事业有实际作用的书。而且,读书重在于行,若不能行,读亦无益。曾氏对诸弟说:“《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他教导诸弟,不要沉溺于科举之中,“此中误人终身多矣”。年过二十,若还总是围绕在揣摩考题上用功,将来必然悔恨不已,应该早早明白这个道理,“壹志从事于先辈大家之文”。

睦邻。曾国藩祖父很注重与邻里之间的关系,常说“人待人,无价宝”,即人与人之间的友善相处,是人生的无价之宝。曾氏也很看重这方面。他引用幕僚李榕之母的两句话“有钱有酒款远亲,火烧盗抢喊四邻”,来教育家人不要怠慢邻里乡亲。邻居之间有庆贺吊唁等事,曾家人不仅要送钱送物,还要亲自上门致意。

二、曾国藩家规家风的重点在于严格管教儿子

对于两个儿子的教育,曾国藩抓得很紧。教子,在曾氏的家庭教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他对儿子的教育与期盼,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做读书明理的君子。

咸丰六年,已为湘军统帅的曾国藩认认真真地给时仅九岁的次子纪鸿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那么,什么是君子呢?曾氏接着说:“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意味勤劳俭朴,能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不怕劳苦,可以过好日子,也能过苦日子。这种人就是君子。君子是具有好品性的人,与财富、地位、权利无关。

这就是说,曾氏不期盼子孙做大官,做出人头地者,他只希望子孙能通过读书明理这个途径做品性良好的人。

第二,从小事做起。

曾氏常对家人说:“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要轻看了家庭中的日常琐事,这中间就包含着处事待人的绝大学问。家庭中大事不多,多的是小事。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便可以走出家门做大事。我们打开一部曾氏家书,迎面扑来的都是曾氏在告诉儿子从小事上做起:诚实,从不说假话做起;勤奋,从不睡懒觉做起;戒骄,从不讥笑人做起;戒奢,从不坐轿做起;端庄,从步伐稳重做起。一桩桩一件件小事都做好了,人的总体境界就提高了。

第三,世家子弟要有寒士之风。

同治元年,他在给次子的信中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他也一再嘱托在家的四弟管好子侄辈:“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

曾氏所谓的寒,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指寒素,即破除子侄辈的特权优越感。儿子参加省城乡试,他告诫儿子,不可递条子、拜门子,不可暗通关节。家属由湖南去安庆,坐的是湘军战船,他吩咐家人不可张挂船上的帅字旗,沿途不要拜客,不要接受宴请;二是指贫寒,即在经济上与普通平民无异。他叮嘱家中不可买田,子女穿衣不能太光鲜。媳妇女儿都得亲自下厨,按时给他寄亲手做的小菜与布鞋。女儿出嫁,嫁妆不得超过二百两银子。儿子要亲自动手洒扫庭除,甚至锄草、拾粪这类事也可以做,并不丢脸。

第四,不留财产给儿子。

早在道光二十九年,曾氏初为大官时便对家人表示:“绝不留银钱与后人。”后来身为湘军统帅,曾氏再次申明他的态度:“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

左宗棠也持这种观点,他说不仅不留钱财,连古籍字画也不留给子孙,曾氏称赞左的这些话是“见道之言”。

“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曾氏深知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他要求家人做到的一切,自己都先做到了,而且做得最好,其本身就是一部最具说服力的教科书。

读《中国家规》有感800字


读《中国家规》有感800字

《中国家规》讲述了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通过讲述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风家教故事,展现中国家规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代的传承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规通过有形的规范,对家庭实行有序治理,实现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大道。化验中心也是一个大家庭,也需要有自己的家规、家风。曾记得在这个大家庭组建后不久,召集全体化验家庭成员进行过专题讨论:我们要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团队?我们要形成什么样的团队氛围?大家公认“公正准确、及时高效”是对化验分析的工作要求,“科学严谨”是化验分析者应该持有的工作态度,“团结包容”强调化验团队的合作精神,因此我们将“公正准确、高效及时、科学严谨、团结包容”作为团队的目标,这就是我们这个大家庭要形成的家风。

家风是无形的,需要有家规、家训有形的约束,需要有一个形成和传承的过程。对分析人员而言,化验中心的各项管理要求是规矩,执行的分析标准更是分析的“规”和“矩”。石油产品试验多为条件性试验,固定的试验条件、标准的试剂、量具、仪器等,某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会影响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只有严格按照试验方法标准,每个环节每个步骤精心操作,坚持方法标准,才能拷贝不走样,才能控制分析误差,保证分析数据经得起第三方的核查。因此,分析人员必须要有规矩意识和执行意识,只有能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认真做”,那我们的工作才能不简单!目前我们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工作中存在的分析数据偏差、执行力软弱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无一不与“规矩”有关。所以“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几千年前孟老夫子的这一经典名言,很值得我们深思。

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改过之法”所言,“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如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他告诉我们,要想进步,就是要时常反省,把自己做得对的,记下来加以强化;做得错的,经过自己的反省改掉。这些对我们现在的每个人都很实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心态决定能力,做事如此,做人亦如此。做任何事,首先要有主动进取的意识与态度,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对事物精益求精的认真精神,日积月累,一定会有大收获。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规矩意识内化于心,外延于行。

党员读中国家规有感1500字


党员读中国家规有感1500字

乐陵站-李晶晶

最近公司组织开展“遨游书海”读书活动,正好我也想读点什么,好提升自身的思想认识,从而更好的知道日常行为。通过推荐,我细细品读了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编写的《中国家规》一书,全书讲述了从春秋时期孔子到晚晴梁启超等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读后深有感触。

书中人物之一杨震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一生为官清廉,不谋私利。历史上广为流传的就是他“四知拒金”的故事,讲的是他在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的任途中,路经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为答谢杨震知遇推荐之恩,特备黄金十斤,趁深夜无人之机,打算送给杨震。杨震不但不接受,还严厉批评了王密。王密辩解说“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更不会影响到老师的人品。”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无人知道呢?”。从此“四知拒金”的故事,就传为千古佳话。杨震在廉洁自律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和影响着家里的每一个人,他不肯为子孙置办产业,在他看来,始终保持清白廉洁的形象和节操,就是他留给后世子孙最好的遗产和礼物。在杨震的直接要求和影响下,其子孙为官清廉,世代杨氏后裔也以杨震为榜样,以“清白传家”作为家规祖训不断传承。

如今,虽然历史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杨震为后人留下的“清白家风”,仍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杨震的为官品德和治家理念,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今天的领导干部镜鉴。廉官清白,大多能荫泽后代;贪官敛财,从来都祸及子孙。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领导干部的家风连着党风政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点。正可谓:家风正,民风纯,政风清,社风好。家风传承的好,树木就会成为森林,涵养出宜人的气候,家风传承的好,民风就会更加淳朴,汇聚出更好的风气。家风传承的好,人才会更加健康,点亮品德的明灯。

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家规或是家风,我家自然也不例外,小时候,父母就要求我们遇到长辈要主动问好;互相尊重;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要占有贪欲之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业做完了才有玩的时间;当天的事情当天做,不能拖拉;勤俭节约,碗里的饭必须要吃完等。大凡出人才的家庭必有好的家风,不好的家风必然导致家庭的不幸。孟母为保家风纯正三择其邻,又断机杼,为孩子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使游手好闲、不思进取的孟子刻苦攻读,成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思想家。位列三公的曾国藩对子女要求严格,不允许高人一等,提倡节俭持家,使其子女都成为国家游泳的人才。

我认为,一个企业也需要好的家风,“家风”最大的作用就是“引导”,企业有了“家风”,犹如有了方向,大家都不会迷路,企业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其实,立家规、正家风也是一种责任担当。尤其是公司的中坚力量更应当提高大局意识,增强责任担当,为公司的发展出谋划策。

因此,家风与政风需要互相滋养、互相校正。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党员干部需要认识到家风建设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建设得好不好,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家庭的现状和未来、一个民族的传承与发展。

家风之基在于正。“家之兴替,在于礼仪,不在于富贵贫贱。”好的家风,无关乎财富多少,而在于知礼仪、惜道德、守底线。古有孟母三迁,今有焦裕禄教育家人不搞特殊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利观,影响世人传承至今。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个个细胞,只有每一个家庭都拥有着优良的家风,薪火相传,才能影响社会,营造出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

书中我最喜欢的是梁启超的家规,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堪称父亲的表率,他的九个子女,人人成才,各有所长。满门传香的背后,是梁家感人至深、令人钦佩的家教家风。在1910年至1925年间,梁启超把思成、思忠、思庄送往国外学习,这期间梁启超与子女有密切的书信往来,共给他们写了400余封家书,对子女们的为人、治学、立业等给予了细致的指导。他既是孩子的慈父,又是导师、密友。当然最著名的还是梁启超的次子梁思成,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一手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对我国建筑史有着巨大的贡献,不仅如此,梁思成的学术成就也受到国外学术界的重视,专事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说: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史的宗师。

看完梁启超的家规,我感触颇深,2016年的年初,经过事改企,我成为了一名齐鲁交通人,刚开始我认为到了企业工作起来会很轻松,没有压力,然后发现其实工作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经过领导的指导、同事们的帮助,现在工作也基本进入轨道。现在分公司也在开展读一本好书—“遨游书海”活动,积极响应号召,努力汲取书中的知识,以点带面,通过每一个人影响整个家庭,然后影响社会,因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只有通过家风树立正确的三观、家训家规来约束自身,我们才能变得越来越好,集团也会日益壮大,实现企业的伟大目标。

今后,我将用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断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脚踏实地的做好本职工作。

《中国家规》读后感


《中国家规》读后感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特别是最具代表性的儒家文化,历来重视身心修养问题。历代名儒世家的家规家训,由先贤的个人身心修养过程中总结提炼而来,升华成为家风文化,更是身心修养的精华所在。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编著的《中国家规》一书,收录了历代名家名人家规,字字珠玑,凝炼出家风文化和身心修养的精粹。提高身心修养,可以从中汲取无尽的养分。

诸葛亮《诫子书》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先贤为我们淡泊名利、修心立志指明了方向,树立了楷模,教导我们要以儒者的无私无畏精神,担当起责任,公正、清廉。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提醒后世儒者勤研学问、勤读诗书。唯有立定治学的志向,不忘初心,刻苦读书钻研学问,并在家庭中形成读书的风气,才能抵制各种过度和过分的应酬玩乐或追名逐利的俗流,树立清白家风。

确立了志向,明白了道理之后,从来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成就身心修养的,而是需要在实践中全面贯彻这种志向和运用这些道理。正如王阳明所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只想不做、或者光说不做,身心修养就成为空谈。这就是知行合一的理念,这就由修心延伸到了修身。

知行合一,践行身心修养悟得的道理,改正恶习,拒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习惯和形成工作生活作风,是修身。我们公职人员,修心是端正态度,修身就是清正廉洁、作风严谨、勤于精业、克己奉公等的规范要求了。家规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更在于最终成为家庭成员共同自觉遵守的言行规范,为个人和家庭命运保驾护航。

修身,首先要自省,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人有错误不怕,怕的是有错而不自知,或者刻意回避;怕的是知错不改、屡屡再犯。要改正各种错误和不良习惯,就要长期坚持反省自身。

修身,最大的困难也正在于持之以恒地不断改正错误和恶习,进而养成一系列良好的言行习惯。在此问题上,我们一方面需要在实践中改变习惯,勇于直面错误和恶习,并在实践中改正它。而且越是在修身的艰难处越要下功夫。练字,我有一个习惯,纸要糙一点、笔要秃一点,越难练的字,越要多练习。改善习惯也是这个道理,只有在最日常的俗事俗务之中,在改错的最艰难处改善,才是最好的时机。

改正恶习、养成良好习惯,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的精神固然可嘉,但在出狠招的同时,还要持之以恒才行。一个人养成恶习容易,但改为好习惯不简单,因为恶习往往和安逸懒散挂钩,改正意味着极为残酷且反复的自我斗争。自我约束管理上,晚清名臣曾国藩最是值得敬佩,一旦立志,即数十年如一日,下苦功改过自新,当然应该成为后世的楷模。

改正和养成良好习惯,应当通过家规家训,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风尚和氛围,家庭成员间互相帮助、互相提醒、互相勉励、互相促进。但凡清白之家,必有优良之风。

修身是要克服惰性,一旦定下的习惯规矩,再难也必须每天都做到,不下这样的苦功,修身就无从谈起。修身还要特别注意慎独的问题,不可掩其不善,自欺欺人。元时,许衡有一次在盛夏时节赶路,口渴难奈,路人纷纷在路边摘梨吃,唯独许衡不为所动,被路人嗤笑迂腐,许衡解释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历代名儒世家的家规家训中,朱柏庐(一说宋代朱熹作)的《朱子家训》很值得推广和学习,其文俭约朴实,其意勤俭仁厚,持守修身甚严,实属历代家规的典范。如此优秀的家规家训,为我们勤研学问、砥砺德行指明了方向,可让我们提高身心修养、养成良好习惯,进而形成优良的家风。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汲取优秀传统家规文化的营养,严格要求自己,营造勤学好学的良好氛围,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他人,使我们这一代人真正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中国家规读后感


中国家规读后感(一)

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的国度。从“国家”一词的表面上看,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家也同样不会有国。“国家”是中国特有的概念。“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家是国的细胞。特别是最近阅读了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家规》一书,让我的感触更深,也理解的更透。全书讲述了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起于春秋时期孔子,止于晚清梁启超,包括杨震、王羲之、范仲淹、包拯、张载、王阳明、林则徐、曾国藩等历史人物,收录了历史上号称“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传诵千年的诸葛亮《诫子书》、被誉为“治家之经”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家规名篇。

古人云:“笃学修行,不坠门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诵读《颜氏家训》、《诫子书》和《治家格言》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流传千百年的家规、家训并不仅仅是一个家庭要遵守的规矩,也不是一家一人定下的规矩,而是阖全家族之力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生产生活、育人治家、做人做事中不断总结、提炼而形成的,是族人认同了的,是需要普遍遵循的规矩。家规家训诞生的过程也就是家族进行道德教育和形成共识的过程,希望通过制定家规,让家族成员明白什么是不能做的,亦或者说是希望其成为怎样的一种人。规矩在字典中是冰冷而生硬的条条框框,但一旦蕴含了对家人的谆谆教诲和人生期盼,那么它又是温暖的让人愿意维护和遵循的。古人们的家规家训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在所刻于的石碑上、镌于的牌匾楹联或传唱的诗词之中,相反它们的力量穿越了时空,发挥出了令人惊叹的力量。后辈子孙人才辈出,终不负先人期望,在流传百年的家规家训中,找到了修身立德的行为指南,在潜移默化中演绎了地域家族的兴旺发达。

由此可见,家庭的建设离不开个人自身素质的提高,正如人们所说,家规是一曲穿越时光的歌,而传承则是这曲歌中最美丽动听的音符。作为党员,尤其是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践行家风家训,提高自身的约束力,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讲规矩,在工作中守纪律,为党风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

领导干部的家风家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和党风的好坏。古往今来的有识之士,无不把培养良好的家风家规与个人的修身、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多贪腐官员,他们有很大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在管不住自己的同时,更加管不住自己身边的人,这不仅是自己的亲人,还有自己的下属,这种“家族式腐败”就成为了反腐重灾区,从而形成了一种不良的“家风”家规。所以,铲除腐败就是要从腐败分子身边抓起,从腐败分子的亲朋好友一个一个查起,也正是因为这么细致缜密的查办,才发现“大老虎”背后隐藏着多少双黑手,他们利用“老虎”的威信、职务上的便利从中得到勒不少的好处,但正因为这样,他们的手才越伸越长,以至于永远得不到满足。

家风不正会给后辈埋下罪恶的种子,家风没有传承好,也会发生“癌变”。近年来在已经落马的老虎案中,“家族式腐败”屡屡发生,其中又以“虎妻”、“虎子”在背后对贪腐的暗合、支援最为恶劣,例如: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陷入“老子办事,儿子收钱”的贪腐泥潭;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本人忏悔,家就是权钱交易所,他本人就是权钱交易所所长,全家老小参与腐败。由此可见家风不正,容易“数典忘祖”,容易“忘记和背叛”。

家风家规连着党风党规。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立好家规,树好家风,更是主动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推动“两个责任”落地生根的根本要求。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金钱固然重要,但金钱不是万能、品德必须高尚。周恩来总理一生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艰苦朴素,不以权力为自己为家人、为属下谋取私利,其高风亮节,世界敬仰,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楷模。就是因为他有了自己的“十条家规”,并时刻用“十条家规”的尺子规范自己,约束自己、规范家人的行为,他为我们党员领导干部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我们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立家规、正家风还是一种责任担当,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位高权重。如果能够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管好家属、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尤其重要,但要管好,必须有责任担当意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虽然是句老话,但从这句老话中我也悟出了新的道理,一个称职的党员领导干部,面对新形势、新常态。要管理好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就必须视那个部门、那个单位为自己的家,这个“家”的好家风、好家规更为重要、更应立好。诸如大到人、财、物规范管理制度,为民服务承诺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软环境建设评优制度,小到上下班纪律、作风建设、年度考核等制度,都应不断建立,不断完善,因为这样的“家风”、“家规”,直接关系到这个单位、这个部门党风行风的好坏,关系到党的事业及其部门和单位工作的兴衰。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修、齐、治、平的统一,把“齐家”与“修身”、“治国”、“平天下”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以教家立范的家训文化十分发达,许多家训名篇被奉为治家教子的宝鉴而流传极广。立家规、正家风,关键在于做到“严字当头”,贵在“落到实处”。首先,要严立家规家训。用好家风培育子女好作风、塑造后人好品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诸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家规家训,虽历经千年依旧焕发光彩,为后人恪守和传承,他们严立家规,培育好家风,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正是简朴的生活,严格的家规,奠定了后人们坚实的人生基石。我们党的优秀干部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清白持家、简朴本分、为民奉献”的家风仍在当地干部群众中广为传颂。其次,要切实践行家规家训。要将“家规”悬挂在家庭的显着位置,作为座右铭,时时提醒家庭的每个成员,遵德守礼,良言善行,从而一代影响一代,一代成就一代,以良好的家规家风,形成全社会和谐良好的风气。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家规的模板、家风的旗帜,只有以身作则,恪守家规、传承家风,才能为家人作出榜样,才会有威严、有说服力。要廉洁自律、清白做人、干净做事,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做到家里和家外一个样、台下和台上一个样、八小时外和八小时内一个样,始终保持高尚道德情操 和健康生活情趣。

要使好的家规、家风永久传唱,家庭成员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家风家规往往是作风的反映。人之家风正家规好,其人之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一般也正;人之家风不正,家规不好,其人之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一般也不正。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下功夫培养良好的家风家规,使家庭成为自己拒腐防变、永葆本色的最坚实、最可靠的后方阵地。党员干部要培养良好的家风家规,随着“重视家风、管好家风、扶正家风”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党风政风建设才会成效明显。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风不仅关乎家庭或家族的兴衰,更关乎党风、政风、民风。正可谓:家风正,民风纯,政风清,社风好。家风传承的好,树木就会成为森铃,涵养出宜人的气候;家风传承的好,民风就会更加纯朴,汇聚出更好的风气。家风传承的好,人才会更加健康,点亮品德的明灯。在当下,党员干部学家规家训不仅是要学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孜孜教诲,更要从传统家规家训中汲取家风滋养和廉洁正能量,做培育良好家风的表率。

良好家风的形成有赖于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从自身做起,传承优秀家风、营造良好社风、弘扬传统文化,并将之代代相传、永不停息,还社会一个风清气正的人文环境。正家风、立家规不是形式,不是做表面文章,重在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头为家为人树立清白做人,踏实干事,不谋私利,敬畏纪律的榜样。多年来,约定俗成夫妻共同遵守的家规,家风,就是:清白做人,踏实干事,不谋权私,不留话柄。(榆林销售公司办公室主任 刘卓琦)

中国家规读后感(二)

家风持正 雨润万物

贺鹏辉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指示“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中央纪委监察部组织编写《中国家规》,全书收录诸多家风故事、家规名篇,彰显我泱泱华夏“家风正、家规严”的优良传统,亦提点党员干部、全国人民“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全书图文并茂,娓娓道来,吾人所思良多,受益匪浅。

家风持正,雨润万物

中国近代史上,被国共两党领袖同样推崇备至的人物,当属曾国藩。“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语即出曾国藩“八本”家训。此居官之本最好的注解便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所说的“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 。曾文正以“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自勉且劝诫后世子孙——曾文正高居督抚大帅时,居乡之妻竟拮据到“杀一鸡之油省吃三天”;次子曾纪鸿任英法公使时,竟托左宗棠向远在新疆的刘锦棠借钱救急。

曾文正公言:“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若子弟不贤不才,虽多积银积钱积谷积产积衣积书,总是枉然。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家风持正,雨润万物。曾氏家风涤荡下,两百多年来曾氏后裔卓有成就者如著名外交家曾纪泽、数学家曾纪鸿、女诗人曾广珊、化学家曾昭抡、考古学家曾昭燏、革命家曾宪植、画家曾厚熙等多达200余人!

家风隳坏,污秽尽来

因虎门硝烟而彪炳史册的林则徐劝谏后辈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家风隳坏,污秽尽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原副主席苏荣落马,中纪委公开通报苏荣案情时曾披露,苏荣案呈现出家族式腐败,全家几乎全部卷入其中。苏荣家人中总计10余人涉案,其中苏荣之妻于丽芳卷入最深,苏荣妻兄于平安或涉巨额索贿也遭调查并于2015年3月自杀身亡。

习近平总书记以反面典型提点党员干部时刻警醒自己“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注重家风培养,防微杜渐——“不仅在前台大搞权钱交易,还纵容家属在幕后收钱敛财,子女等也利用父母影响经商谋利、大发不义之财。有的将自己从政多年积累的‘人脉’和‘面子’,用在为子女非法牟利上”。

党员干部,仅独善其身,却无视家人权力寻租、利用影响力受贿,于万千群众视之,蛇鼠一窝而已。本就处权力高地,尚不管束家人清廉低调,家风尚难持正蔚然,又谈何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坦荡为官?锒铛入狱,自是必然。

党员干部当如老一辈革命家,“勤俭持家、低调做人”。持正家风,应先正其身,而后定其家。如周恩来总理在家庭会议上严申“十条家规”:晚辈不能丢下工作专程去看望他;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一律到食堂买饭菜,有工作的自费,没有工作的,总理代付伙食费;看电影(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准用招待券;不准请客送礼;不准动用公家的车子;个人生活凡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别人办,生活要艰苦朴素;任何场合都不要讲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周恩来总理去世时,无子女、无财产,仅有赤诚之心、两袖清风,联合国亦降半旗向伟人致敬!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清廉修身,廉洁齐家。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让优良的家规家风,薪火相传!

中国家规读后感(三)

感受家规的力量和魅力

吕来华

一段家规,一个故事,一次教育,一种警醒。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好家庭是良好的成长沃土,好家规、家训、家风是优良的生态环境,好家教是高尚的精神滋养。

读了《中国家规》这本书,这是一本一洗传统家规图书的窠臼,从形式到内容都让人耳目一新。单看这本书的封面,可谓淡雅至极:只有一列书名、一幅剪影,看不到任何宣传性文字,也没有博人眼球的腰封。但是,翻开本书慢慢品读,便让初见之人不禁暗暗解惑:每一段家规故事都是一本生动的教材;每读一段家规故事,心灵都会得到一次洗涤。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一个人价值观养成的"第一粒扣子",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家风家规,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和风尚;是一家的道德标准,如同粮食一般,是一个家必不可少的成分,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良好的家风形成不仅要靠说教,更要靠言行的引领。

家规不是想出来的,是由家庭中每个成员的生活和自己的操行创造出来的。如果一家之长的言谈举止有失规范,即使是精心研究出来的家风家规也无济于事。只有正当的家风家规,才能给家庭全体成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成长环境,良好的家规家风将是家庭和社会永远的财富。如曾国藩的家风,其以洞悉经世之道,铸就治家之言,形成以"尚廉、尚谦、尚劳"为核心的良好家风,已成为其子孙一生的坚守。清朝著名郑板桥曾以竹入联来教育自己的儿孙:"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树竿新生竹,直似儿孙。"我们每个人应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守榜样力量,弘扬传统美德,培育良好家风。

在家庭里,父母亲都是憨厚老实的农民,他们没有读过什么书,但通过言传身教让我感悟到很多通俗易懂的道理:踏实做事、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做任何事只要做了就会尽自己所能去做到最好。正是他们用身体力行的勤奋刻苦精神,对事情认真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哺育了我,是他们无声的"身教",让我从中悟出很多深刻的道理;正是家庭的这种良好家风,让我及早的明白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懂得敬畏;懂得珍惜光阴;懂得创业难守业更难;懂得成功在于积淀,在于勤奋努力,明白勤能补拙的道理;明白勤为人生的第一要义,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努力。并默默地引领着我在生活中、工作中用踏实、认真做事的精神行走在人生的征途上。

在企业中,我认为也应该打造这种像家规一样的风尚,我所在的公司虽是"儿童期"的企业,但对于打造自己的企业精神上不断完善,不断铸练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协调的工作作风,进赣昌砂石公司已三个年头了,无论做任何事情,我会以良好的家风和公司工作作风,积极进取,勤恳敬业,扎实工作。在做好办公室来电接听和传达、及时准确地做好来电来文处理工作,草拟各项公文的同时,密切联系各一线砂场、关注各项工作开展,收集整理各类信息,及时撰写、报送简讯、新闻报道40余篇,促进了公司各项工作的宣传。

我认为,作为一名公司成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公司优秀的企业精神和工作作风像家风一样传承下去,实行传帮带,积极热情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看到希望的曙光,到达成功的巅峰;只有追求卓越才能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取得令公司和自己满意的成果。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大力倡导家风建设的今天,我们应该多读家规故事,常修为己之德,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风美德,建设新时代的家风文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中生根,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升华。

读中国家规心得体会


读中国家规心得体会(一)

弘扬好家风 传承好家训

我按要求阅读了《中国家规》一书,此书是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组织编写的,全书讲述了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起于春秋时期孔子,止于晚清梁启超,包括了杨震、王羲之、范仲淹、王阳明、林则徐、曾国藩等历史人物,收录了历史上号称“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传诵千年的诸葛亮《试子书》,被誉为“治家之经”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家规名篇。

通过这次学习《中国家规》一书,深刻认识到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家风对每个人都有着潜移默化而重要的影响,家风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无数好的家风必然可以引起好的社会风气。燃气公司按上级要求大家组织学习家风、家规,就是为了在我们燃气公司形成一股从善如流的好风气,来维护好燃气公司的形象。

我们家的家风体现在“孝顺”上,从小父母就教导我要孝敬长辈,主动跟长辈打招呼,不能做让长辈生气的事情,无论是在家还是单位,都要尊重比自己年长的人。我的家风还体现在饭桌上,一家人吃饭都是等人到齐了,要长辈动筷子了我们才可以动筷子,不知不觉的这个现象已成为了一种习惯,这个习惯也影响了我的小孩,我相信这样的习惯会一直保持下去的。

我们家的家训也同样体现在“勇敢自信、敢于承担”上,我是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的大家庭,我的父母一辈大部分都从过军,从小就要求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要自信和勇敢的去面对,办法总是比困难多。也可能正因为这一点,我很小也去了部队锻炼,一干就是16年的时间,可以说基本做到了父母亲的要求,不论什么时候都记得,不与他人比较吃穿,不贪慕虚荣,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就是做错了事情也要敢于面对错误,做一个勇敢而又有文化素养的人。

此次通过这次《中国家规》的学习,我一定把同事们好的家风、家训加以学习,来结合自己家里的家风、家训,再把这种好的风气带到我的工作中去,全力维护好燃气公司的形象。

读中国家规心得体会(二)

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曾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这正是对每个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进行主动的引导与修正,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方式,严谨家风,管好家人,以良好的家风引领党风民风向善、向上。

家风是什么呢?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人的心灵,塑造年轻人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年轻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一个年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

家风的影响力有多大呢?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说过,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习近平表示,95年来,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凝聚着青年的热情和奉献。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所以,可见,家风影响的不仅仅是年轻人,更重要的是通过年轻人会影响到国家的未来。

什么是良好的家风呢?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家规》一书就给出了最好的答案。这本书一共精选了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起于春秋时期孔子,止于晚清梁启超,包括杨震、王羲之、范仲淹、包拯、张载、王阳明、林则徐、曾国藩等历史人物,收录了历史上号称“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传诵千年的诸葛亮《诫子书》、被誉为“治家之经”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家规名篇。通过阅读《颜氏家训》、《诫子书》和《治家格言》,我们可以发现,良好的家风并不是一个人定下的规矩,而是通过全族之力经过长期实践、育人治家、生产生活和做人做事而总结出来的。好的家规与其说是规矩,不如说是智慧的结晶。好的家规规范了人的道德准则,通过一言一行规范了家庭成员的行为举止,从而在修身中得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而影响后辈和他人,并在潜移默化中演绎了地域家族的兴旺发达。

如何树立好的家风呢?“荣辱两世界,贪廉一念间。”立好家风须“廉”字当头。现实中常有“一人当官全家涉腐”的现象,今年大火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正是说明了老百姓希望惩治腐败的愿望多么强烈。好的家风,不是要把家风写到纸上,而是警钟长鸣。把良好的守则记在心里,用良好的家风影响教育下一代。

“你若盛开,清风徐来”。《中国家规》探寻中华家风文化和历史的过程中,介绍了满满的正能量。我们要将《中国家规》的精神刻入心中,当好社会风气的“风向标”,汇聚清正廉洁的正能量。正如王锡爵家族家训的跋中所说,“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生动显示出本源于一家一族的训规可以成为后世社会教育的普遍方案。

读中国家规心得体会(三)

历史与传统,家风与家规,是一个民族、一个家庭心灵所系;也是让美德生生不息、世代传承的根本。《中国家规》一书,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选取了历史上有影响的50位人物故事、家族经历、家规内容及对后世的传承影响。是一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传统美德,展现了家国情怀的好书。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经过几千年祖辈们的磨炼提升而形成,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如仁义礼智信“五常”、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等等,这些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丰富的道德资源,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始终保持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不断与时俱进,是割不断的民族精神命脉。

《中国家规》中的人物故事或家族的家规告诉我们,这种传统的精神和美德,不仅体现于圣人和伟人身上,还广泛地存在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普通人的中间。而且,这种美德,只要有一定的氛围和环境,就能在普通人中生长起来,发育起来,光大起来。当然,这需要我们千千万万家庭这个社会细胞共同营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和风尚,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场所。作为一种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家风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家规》每个故事所传达的家风,如尊祖宗、孝父母、和兄弟、严夫妇、训子弟、睦宗族、厚邻里、勉读书、崇勤俭、尚廉洁等,以家庭伦理为主体,以勤俭持家为根本,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成德,就非常有现实教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风集中体现了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这种规范和准则,就是要求每个人养成“爱”的习惯。

爱可以很小,一个温暖的眼神,一次真心的谦让,一抹淡淡的微笑和一场真诚的对白都可以使人们感到爱的存在。爱也可以很大,可以胸怀天下,为了他人、为了集体而无私奉献,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而牺牲自我,这是人生之大爱,是我们应该终生追求的目标。

爱就像一盏灯,灯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我们每个人如果都能为世界留下一些美丽的东西,世界一定会更美好。

这是我读《中国家规》所获。(阿克苏地区纪委 粟新)

中国家风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中国家风的读后感应该怎么写?

中国家风读后感篇一:

《中国家风》这本书是我国国学学者张建云与赵志国共同主编的,讲述了在中国社会应有的家庭风貌。所谓“家风”就是对爷爷奶奶老一辈的孝道,是对父母的付出感恩在心;是对他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也是对一个人的教养进行评价……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家风就是家里的规矩。

仔细品味完这本书后,书中有许多情节令我记忆犹新,使我受益匪浅,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个良好家风的重要性。《孩子,有些东西不属于你》和《共同呵护着那一盏古老的灯》让我至今难忘。前者讲的是教养问题,公交车上给小朋友让座这是很普遍的事情,可是却有一位这样的小朋友,她上车后公交车上还有许多空位,可她偏偏要坐一个已经有人的座位,而那个人就是作者。那个女孩毫无原则地冲着她妈妈大喊大叫不依不饶,好像是不坐到那个座位上就誓不罢休,这使我想到了一个词“溺爱”。是啊,现在有些家长对孩子溺爱之至,使我们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对父母的撒娇,什么都让父母满足我们。而后者讲的是爸爸因为说了得罪爷爷的话,爷爷大发雷霆不肯吃饭而爸爸跪在地上请求爷爷的原谅。古往今来,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文明素质的体现。想想我们,父母稍有不依顺我们的地方有时就会大吵大闹,埋怨这埋怨那,从来不从自身找原因,殊不知我们的父母从来不抱怨什么,无怨无悔地关心爱护着我们。

学会感恩,知恩图报,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也是我们中国家风的具体体现之一。大到我们的国家、社会,小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位成员,在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应该义无反顾地去为他们做些什么,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需要帮助的弱者得到了你的帮助,那就会感染他们,他们同样也会去帮助更弱的弱者,这样就像一根大链条大家拉起手来传递温暖。团结就是力量,那我们的社会处处充满正能量,那我们在这种和谐、互助、友爱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学习是多么的幸福与快乐!

中国家风代表着国人的精神面貌,一个民族的文明体现,我们一定要把中国式家风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从自身做起,做一个家风优良的好少年!

中国家风读后感篇二:

我们常言“养不教,父之过”,在史书典籍中也有“孟母三迁”的教育故事,这说明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父母长辈所拥有的财富或是人脉权势导致的,而是父母长辈潜移默化中的一种性格品质的培养,也就是家风。读《中国家风》这本书,就如同与一位长者在一块儿,静静地听他述说一个个关于家风的动人故事。

当我读到《读书亦如生活》、《读书唯高家风继》时,我读懂了“书香”亦是一种家风,让我不禁想到身边的家风实例。

小时候去姨奶奶家印象最深的就是经常看到姨爷爷戴着老花镜或是看书,或是写字,那时候觉得姨爷爷好厉害,二十年代的人还识字,像我的奶奶、姨奶奶也只认识“大”、“小”等几个简单的字。长大一点才知道姨爷爷家的三个孩子都是教师,顿时觉得姨爷爷更厉害了,能教育出三个教师一定有秘诀。再往后,姨爷爷孙子辈的七个兄弟姐妹全都考上了大学,要知道九十年代的偏远农村大学生还是很少的,那些表哥表姐自然成为了我们这些弟弟妹妹学习的榜样,在我看来姨爷爷的秘诀定是传给了姑姑大爷们。现在,表哥表姐们有的成为党政干部,有的在自己的行业成为翘楚,收入颇丰,姨爷爷的秘诀被发扬光大?

前些日子姨爷爷的十年祭上,困扰了我许久的谜团终于解开。原来秘诀就是姨爷爷家的家风——书香。据表哥表姐说,姨爷爷是村里的大队会计,喜欢读书、看报、写字,每年春节前还要写春联到集市卖,家里文化氛围浓厚,姑姑大爷们在他的耳濡目染下也喜欢读书。同样,表哥表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自然而然的得到了“书香”的传承。

一代一代子女在长辈长期的文化熏陶下,自然而然形成的文化积淀,我想,这就是家风,这就是家风的传承。不需要刻意,它是无形的优良传统,存在于中华民族的骨子里,星火相传。家风,虽短短两字,却饱含中华传统文化漫漫承袭中的力量。

举手投足间,经过一代代的传递,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形成了一个家庭的传承,而一个人人格的起点恰恰是在家庭的传承中形成的。几千年来,正是凭借着这点滴传承,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长久不衰,生生不息。正如《杂说“中国家风”》里谈及的“作为若大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细胞,家庭的风气、家庭的教养,小则是家传代继、香火延续之本,大则是国之兴废、民族盛衰之要。”家风的意义不仅关乎个人与家族,更是一个古老民族能否延续辉煌的关键。

《中国家风》读后感600字


今年暑假,我仔细品读了《中国家风》这本书,就如同与一位长者在一块儿,静静地听他述说一个个关于家风的故事。常言养不教,父之过,在史书典籍中也有孟母三迁的教育故事,这说明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这种影响就是父母,也就是家风。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读懂了书香宽厚待人、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心存善念亦是一种家风...... 让我不禁想到我家的家风。

我的爸爸是电信工程师,他非常熟悉电脑,在家我跟他学了一些电脑知识,对电脑产生了爱好。我加入了学校的机器人社团,学会了WER机器人编程,2016年在WER世界锦标赛中,我们团队发挥出色,夺得了团队一等奖,这是我们长期刻苦训练得到的结果。

我的爸爸还很热爱运动,喜欢游泳,打羽毛球,常常带着我一起锻炼,久而久之,我也养成了喜欢体育运动的习惯。我的身体更加硬朗了。今年春天我攀爬到了贵州省武陵山脉最高峰海拔2400多米的梵净山也不怎么觉得累。前阵子,我在学校举行的游泳比赛中,夺得了五年级组个人赛亚军,五年级亲子赛季军。我感到很自豪。

我的妈妈是个小学教师,她很有学问,拥有很多的教育经验,这一切跟书有很大关系,她博览群书,一有空就拿起书来看,我经常在她旁边看她看书,在她的影响下,我也慢慢地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见到图书报刊,就情不自禁的拿来翻阅。我还做了一本读书笔记本,把读到的好词语好句子记下来。

我的爷爷是老干部,爱好文学。他发表了很多文章,他写的一些诗歌,我都能背下来。爷爷还和我比赛背诵古诗,使我慢慢地接触了国学。

我的奶奶过去是个农民,后来她进城当工人了,她假期带我回乡下老家,教我干农活。她教我种果,护理果树,每当我吃到自己亲手种的酸甜清香的百香果,我就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对《悯农》一诗有了切身的体会:农民很辛苦,劳动果实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粮食。

我的长辈对我言传身教,使我从懵懂到逐渐明白事理,我感谢我的家风。

中国家风代表着国人的精神面貌,一个民族的文明体现,我们一定要把中国式家风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从自身做起,做一个家风优良的好少年!

《中国家风》读后感500字


读《中国家风》这一本书,就如同一位智者向你讲述中国的一个个关于家风的动人故事,我看到《父亲的拳头》时,让我懂得了诚实守信是一种家风;我看到《我的姥姥是小脚老太太》时,让我懂得了善良无私奉献是一种家风;我看到《一双旧鞋子的时候》,善良是一种家风……

读到这儿,使我联想到我的家风是什么,这使我想起了我的姥姥,我小时候没有人照看我时,年方70的姥姥常来照看我,我们家住在6楼,姥姥年纪大了,腿不好,只能扶着楼梯一点一点上楼,给我做饭,从没说过累,她生活简朴,善良而又有耐心,总是记着别人的好……这些品质传给了我的妈妈。

自我记事起,妈妈就非常忙碌,认真负责地工作的同时照顾我和家,但她从不抱怨……我想,这认真、这乐观就是我的家风。在生活中,妈妈也时时提醒我吃饭时不要挑食,站要有站样,做要有坐像,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件小事,春风化雨,立德立言,铭刻在心。

家风成就了中国这个古老而又伟大的民族,引领着我们现代小家和个人的健康发展,家风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在好的家风的指引下,做一个品格高尚、诚实守信、无私奉献,为“大家”——国家着想的人吧!

读后感《读《中国家规》有感:家风的魅力》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乡土中国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