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梁启超传有感2000字 > 地图 > 读梁启超传有感2000字

读梁启超传有感2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读《腾讯传》有感2000字。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在读过了作品,对于里面的情节非常感兴趣,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读《腾讯传》有感2000字,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读《腾讯传》有感2000字

jayleeboy

《腾讯传》这本书其实很早就加入到了书单里,很遗憾最近几天才把它读完,从书中了解了腾讯这个企业如何从当初的默默无闻,成长为今日的互联网巨头。同时身为80后的我,也跟着腾讯的产品回顾,勾起了青春的回忆,直到现在,依然离不开腾讯的产品……

这本书并非具有很强的商业逻辑,而是通过回忆录的形式,阐述了腾讯管理者做产品和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很多读者觉得这本书缺乏深度,但我认为一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本身的内容与否,而在于自己从中能学到什么……

以下是过程中得到的一些感悟。

1、创业者天生都有颗不安分的心。无论是丁磊还是马化腾,他们都很优秀,都曾经工作在普通的岗位上(丁磊在电信局当一名职员,马化腾在一家软件公司当软件工程师),但他们都有着一颗不安分守己、野心勃勃的心,最终引导他们走向了创业的道路。他们不仅渴望财富,更渴望实现个人价值,创业者的心态决定了最终的高度。

2、找对人很重要。腾讯创业初期的伙伴,都互为同学和好友,他们有着相同的做事理念和目标,有着强大的信念,即使在最艰苦的时期,依然共同坚持了下来。同时他们多元化,各具实力,可独当一面还能互相补足,尤其中期招募来的刘炽平,更是为腾讯的战略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选择正确的价值观。管理者的价值观,决定企业的价值观。身为管理者要明确自己的底线,选择正确的事情,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比较深刻的例子就是当年在腾讯在移动Sp业务逐渐下滑面临淘汰的时刻,面对其它公司“剑走偏锋”,推出各种不和谐的灰色收入,小马哥依然在把控警戒线,没有让腾讯走相同的道路。同时这样的决定,也促使腾讯重新审视自己,回归到了自己的核心业务。

4、真诚务实的心态。多数天使投资者在投资团队时,不仅仅看重团队的业务发展趋势和价值,更看重的是人,是创业者本身。创始人是否靠谱,决定最终是否能获取投资者的信任。在腾讯寻求资本投资的时候,小马哥表现出的不浮夸、不造假、真诚踏实的态度,让投资者觉得他是个值得信赖和合作的人,最终腾讯拿到了IDG的关键投资。

5、用户为王的产品理念。小步快跑,试错迭代,亲近用户,体验第一。在腾讯的产品开发过程中,小马哥时刻在参与产品的设计,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产品理念。

首先,要像普通用户一样,每天使用自己的产品,发现不足并优化,逐渐得到用户的口碑;

其次,经常到各个产品论坛,聆听用户的声音和反馈,腾讯内部形成的10/100/1000法则,即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

书中印象比较深刻是在张志东退休时小马哥给与他的评价:比技术本身更为重要的是,Tony是公司用户价值观的最坚持的践行人。在总办会议上,Tony是最能站在用户角度毫无妥协的人,始终保持着这份“固执”。这份坚持,也融入了公司的强用户导向的理念基因。

6、随时调整企业组织架构来匹配业务和发展。在腾讯的战略发展中,随着业务的不断调整和变更,腾讯内部的组织架构也在不断的进行调整,以匹配业务的需要。其内部形成的赛马机制,让如QQ秀、QQ空间以及微信等重大的创新均来自中基层的自我突破,而不是最高层的调研决策。

7、不单纯抄袭,而是做到极致。如果仅仅是把腾讯前期的发展看做简单的复刻抄袭,那它绝不会取得未来的成功。腾讯的这种“后发”战略,其实是在最大的程度降低创新的风险,同时集中自己的优势,动用自身的产品理念,将产品打磨到极致,从而超越对手。在这个时代,流量并不是关键,真正的用户会自己做出选择,真正的好产品最终会得到认可。

8、不畏失败,始终尝试。在游戏这个领域中,腾讯最初的尝试之路并不顺利,甚至是接连的失败。但这些都不影响腾讯坚持去尝试,之后的他们总结原因,改变思路,通过将原有架构拆分,组建游戏事业部,打造全新的团队,并确定了自研加代理的方式,借着《穿越火线》《地下城与勇士》,一度成为当时的“游戏之王”。不畏失败,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就会一步步迈向成功。

9、主动变化,不断自我突破和创新。在与小马哥的对话中,KK说,一个真正具有创新性的公司,应该像一个巨大的森林,没有人在种植,没有人在饲养动物,但林林总总的动植物在那里旺盛生长和繁育。后来的腾讯,开始在内部倡导生态型的组织,让企业拥有自我进化、自我组织的能力。随后腾讯又在2012年和2014年进行了重大的架构调整,调整后的组织沟通和合作更加高效,内部互相竞争,主动进化。现在互联网越来越像大自然,追求的不是简单的增长,而是跃迁和进化。主动变化,不断突破和创新,才能始终获得领先,保持核心竞争力。就像KK说的,你的敌人从不会出现在一份既有的名单中。

10、开放式的教育。最后换个话题,谈一谈教育。从书中开篇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小马哥家境良好,同时他的父母比较开明。从小就培养小马哥的兴趣,为了支持他的天文爱好,甚至不惜4个月的工资给他购买天文望远镜。也许正是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小马哥才能如此优秀。成功,是教育的一种迭代。我们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教育,但我们要尽力去给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

感谢这样的互联网公司,正是他们的产品,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正如书中所说,“如果没有互联网,美国也许还是今天的美国,但是中国肯定不是今天的中国”。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腾讯传》读后感2000字


《腾讯传》读后感2000字

看《腾讯传》是源于一个朋友在群里推荐听喜马拉雅FM里《腾讯传》,是一位女士读的,下载了前面的几十篇,在地铁上听了一下,顿时觉得值得一读。因为我看阿里的文章和书都比较多,但对于企鹅而言,基本上没有太多的了解。这两个月飞机上的时间都交代给了《腾讯传》,在看完了本书之后,仿佛和腾讯一起度过了外人看不清,但内部波澜起伏的十八年。回首翻阅,作为书签的15张登机牌所标记之处都是经典,忍不住赞叹吴晓波同学的精彩文笔。

一个杰出的财经专家写了一家伟大公司的传记,这就是《腾讯传》。

我对腾讯的了解始于QQ(估计和大多数人一样),是和MSN同时间知道的,当时做房地产营销的我主要用MSN当办公软件,QQ是作为传文件(尤其是广告公司的设计稿)的专项工具,当时觉得最有价值的就是离线传输文件。

再后来对腾讯有较深的接触就是微信了,2015年10月开始,从房地产公司进入到创业公司,一下就被微信包围了,微信好友在3个月内,从200人到3000人,微信群也是从不到百个直接涨到数千个,好像直接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所有信息量中的90%来自微信,不分时间段的快速响应还是通过微信,原来的社交软件怎么一下就成为了工作软件?半天不看,就有2000+条的微信未读,读微信的时间从早上6点到晚上2点,枕边、马桶上全是被微信占据了,完全变成了被微信推着工作了,同时又是用微信推着别人工作。

用微信体会的沉浸不正是和引起广泛争议的"英雄联盟"有着不谋而合之处吗?这两款产品都是深深的反映了小马站长对互联网的理解:服务和用户驱动。客户沉浸其中而自不知,就是因为产品满足了你的所有需求,不仅是表面需求,还有深层的潜在需求。

略去小马站长的童年,技术擅长的马化腾在1993年开发出第一个产品——一款炒股软件(图形化界面的股票行情分析系统),买了5万元。这是小马站长的第一次大笔收入。

直到1998年的11月11日,腾讯公司成立(突然觉得淘宝力推的"双十一购物节"和这个日子这么的巧合,看来好日子都是注定的)。一直到一年之后,他们造出了"一只饿死鬼投胎的小企鹅",小马站长和他的团队才算找到了一条与时间、与金钱赛跑的道路。

饿死鬼投胎的小企鹅越来越大,到2001年,已经吃下了近1亿的用户,而且还在保持着每月吃下100万以上的新用户的速度,这需要消耗大量的服务器和各种设备,腾讯也在这个时间段知道了VC的存在,并且幸运的获得了资本投资(正如一位咨询高人所言的:创始人的好运气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以生存和发展。

一只企鹅成就了腾讯,但腾讯养企鹅的过程绝对是艰辛的,给企鹅吃鱼很容易,但想让企鹅成为鸬鹚为你捕鱼,绝对是史无前例的创举。不过,小马站长和他的团队做到了,不仅让企鹅为腾讯捕鱼,还给腾讯生出小企鹅,还让企鹅表演赚门票,与企鹅合影收费,看企鹅睡觉直播打赏等等。

QQ又生的小企鹅,这就是微信,这只小企鹅的诞生和成长让腾讯在移动的时代获得了站票,就是靠这只小企鹅,腾讯在移动时代领先了阿里半个身位,也让我和全体国民一样,视力下降了不少。

在《腾讯传》中的精髓绝对是前言,其中总结了"马化腾的七种武器":产品极简主义、用户驱动战略、内部赛马机制、试错迭代策略、生态养成模式、资本整合能力、专注创业初心。

对比阿里的模式,就会发现在互联网大佬们基本趋同的发展逻辑中的细微区别:腾讯是将产品放到第一位的,而阿里是将客户放到第一位的。这个细微的区别也就造就了两家互联网领军企业的不同,阿里是让客户定义逻辑的,它更多的关注底层技术,让客户有更多的发挥;而腾讯将产品做到极致,让客户只有想不到,没有玩不到。

腾讯成为了互联网的领军公司,成为了BAT中的T,市值也一直比阿里高,但他真正成为一家受尊敬的公司,还是经历了3Q大战之后的战略开放。

3Q之战是腾讯的第二次战役,第一次是和MSN的大战,凭借着对中国客户的了解和快速迭代(产品极简主义、用户驱动战略、试错迭代策略),腾讯完胜MSN,还将MSN团队中的能人收到麾下,可谓以弱胜强、大获全胜。而3Q大战,却是弱小的360采取了偷袭的策略,用虚张声势的媒体舆论挑起了事端,再用如影随形的技术力量抢占客户,一下把封闭的腾讯打的措手不及。神秘的腾讯因为不够透明而被客户猜疑,这动了腾讯的根基!

3Q大战让腾讯感受到了危机,虽然这一战,真正纸面上的物资损失不大,但是对腾讯的冲击深入骨髓,小马哥的复盘找到了开放的钥匙,随后全国范围内的十场神仙会,72位互联网专家与会,既帮助腾讯更清楚的看明白自己,也是把腾讯向社会公开的过程,马化腾也从产品经理转变为企业家,站在了聚光灯下。阿里的马云老师也不再孤独的一个人为互联网思维呐喊了。

资本和流量成为了腾讯的核心竞争力,于是互联网创业公司因投资人被分成了三个群体:腾讯系、阿里系、其他。凡是成为腾讯系一员的公司,都像阿里系的企业一样,有着使用巨大流量的优先权,这就给了入系企业巨大的市场机会,加快了入系企业的成长,加大了入系企业的成功概率。

也正是因为腾讯和阿里的存在,中国的互联网业才在世界互联网经济浪潮中占得一席之地。

2007年,吴晓波出版了阿里巴巴的第一本官方传记《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9年后,《腾讯传:幸存者、挑战者、领跑者》也在吴晓波的笔下诞生!

借用腾讯一位高管的话:"互联网公司的人都是这样的,对于我们来说,昨天一旦过去,就没有任何意义,我们的眼睛从来只盯着未来。"

希望吴晓波有更好的传记,更是希望中国再出现几个值得吴晓波用心书写的企业!

读《腾讯传》小感--创新赢得未来


读《腾讯传》小感--创新赢得未来

在过去十年里,中国互联网利用本土优势成功抵御了国际巨头的进攻,取得了全面胜利,但真正决定中国互联网生死存亡的是接下来的十年。这十年中国企业不仅要和国际企业比拼服务,更要拼创新和核心技术能力。

互联网跟传统的结合,带来了无限可能,开放的生态系统成为必然的选择。“颠覆”是目前热度很高的词,颠覆别人就是创新,颠覆自己就是持续创新。腾讯公司不断地在内部颠覆自己,挑战自己,保持创新,并且持续关注并积极探索新的用户需求、提供创新的业务来持续提高用户的生活品质。

腾讯在发展过程中注重通过目标创新来满足社会需要获取利润,并且通过技术创新整合企业能力。2007年,腾讯投资过亿元在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设立了中国互联网首家研究院——腾讯研究院,进行互联网核心基础技术的自主研发,正逐步走上自主创新的民族产业发展之路。

在我看来,腾讯是一家自我生长、自我创新的企业。马化腾在《企业公民暨社会责任报告》说:“腾讯可持续发展的秘密,是绝不追求单向经济效益最大化,而是以用户价值与社会责任最大化协调统一发展方向。”马化腾一直想让腾讯成为一家受人尊敬的公司。在3Q大战后,对腾讯、对马化腾的影响非常大,吴晓波说这次大战甚至影响了马化腾的性格。由此以后,腾讯从封闭走向了开放。

3Q大战后,马化腾在给全体员工的邮件中说:“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更多的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腾讯从以前的想通过强势的渠道资源,把所有环节、所有服务、所有产品都由自己完全掌控,逐渐地转变成通过投资、参股、控股的方式,提供自己的资源,与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发展,形成一个互利共生的生态模式,而非以往的独占。将自己打造成一个生态链中的一环,通过自己的两个最核心的能力:资本和流量,来连接各方资源,提供优质的内容。连接和内容,也是腾讯现在专注的两件事。

3Q大战过去一年后,马化腾在腾讯12周年纪念日上的即兴演讲,我很喜欢。他提出,这不是最坏的时刻,也没有最好的时刻,让我们放下愤怒,让我们保持敬畏,让我们打开未来之门。这一刻,也是我们抓住时机,完成一次蜕变的机会。

托尔斯泰曾说:“没有风暴,帆船只不过是一块破布。” 无论我们处于怎么的境地,都不要放弃追逐成功的渴望。

腾讯一直以来把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在线生活服务”作为战略目标,提供互联网增值服务、移动及电信增值服务和网络广告服务。通过即时通信QQ、腾讯网、腾讯游戏、QQ空间、无线门户、搜搜、拍拍、财付通等中国领先的网络平台,打造了中国最大的网络社区,满足了互联网用户沟通、资讯、娱乐和电子商务等各方面的需求。

尽管腾讯公司的产品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但是在这个科技发展越来越快,产品更新换代也越来越快的时代,腾讯公司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还是会遇到很多困难,即使如此,其发展远景是可观的。

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和正直、尽责、合作、创新的价值观将为腾讯的发展打来不可低估的影响力。不是有流量就有一切的,失败的产品在哪里都是个死,市场永远是精明的,他只把回报奉献给用户体验最好的创新产品。

管理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遇到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不妨仔细想想管理的原理,并用它来解决问题,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最后,要一起做好对的事。

(来源:机关平台 吴聪聪)

《腾讯传》读书笔记1000字


《腾讯传》读书笔记1000字心得感想范文:

之前读书有些感悟只是在脑子中闪现一下,没有记录和总结,过后都忘记了。今后尝试记录自己的一些感悟,主要是写给自己,如有能有共同阅读的朋友讨论那就更好。

总的来讲,吴晓波写的《腾讯传》很不错,对我来说比小说好看多了,也让坐地铁成了我十分期待的时刻。

腾讯完全可以作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史的缩影,当看到你再熟悉不过伴你成长的QQ、微信,以前所不知的背后故事,世界并不是你看到的样子,估计也不是你我现在所认为的样子。

几点体会:

1、成功来自好奇还是梦想

小马哥性格内向,但从小是天文爱好者,对新鲜事物和未知的好奇带领他从班里计算机高手,到互联网雏形惠多网的马站长,一步一步到腾讯帝国。读书笔记好像没看到他是靠要改变世界的远大梦想指引,倒是前期一直念念不忘寻呼机情节。

到底是好奇还是梦想更能指引人走向成功?

2、关于创业

大多创业开始的目标并不是后来的样子。小马哥是受丁磊的“刺激”决定创业,马云想实践后再回学校教书而创业,开始并不是后来的样子。腾讯的成长初期险象环生,是很多偶然的因素和运气造就最终的结果,但在大时代内却又是必然的。

3、关于团队

创业需要不同类型、专业和资源的人共同开创,实际上腾讯的前期其它创始人发挥的作业更大。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更是需要专业精英、投资运作、战略管理、媒体沟通等各类精英的加入。收购张小龙,才有了微信,有了刘炽平才有了不断并购成长。

4、商战启发

估计有很多商战案例可以入选经典案例,我印象最深的是与微软MSN的战役,充分显示了跨国大企业病的弊端,与国企类似。

5、KpI绩效考核催生不了微信

腾讯赛马机制是基于各团队自己提出目标并达成,正是在这一机制下,边缘化的广州张小龙邮箱团队开发除了颠覆行业的微信。如果是基于由上而下的绩效目标分解,是难以这样的结果。日本的阿米巴,google的OKR的思想对于企业的管理有很好的启发。

6、企业生态

互联网使社会和组织更趋向生态系统,这方面海尔公司“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和用户个性化”的管理创新探索启发很大。

马化腾也意识到:比对公司的控制了丧失更可怕的,是公司自我生长、自我创新能力的丧失。用成熟的流程来管理公司,似乎避免了内部的冲突和纠纷,但企业运行机制官僚化日益明显,员工和部门可能只对流程负责,而不对结果负责。看来企业大了,不管是什么类型同样面临国企一样的管理困境。

个人认为,开放和社会性企业或许是未来的形态,再远,计算机共产主义可能会实现。作者:顺其自然

《腾讯传》读后感2500字


《腾讯传》读后感2500字:最近拜读了吴晓波老师的《腾讯传》,引起很多感悟和思考。

这本对一家正值风华正茂的互联网样板企业所述的传记以平和的姿态、详实的记录向读者展现了腾讯公司1998年至2016年的进化过程。算起来,正好是18个年头,腾讯正当其时。对于人生而言,18岁是最美好的阶段,对一家公司企业,18年也并不算漫长,可以想见,腾讯的进化史仍然必将继续书写下去。

人类从下树那一天起到如今的演进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源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腾讯的成长也并非是偶然的集合,其中蕴含的作为一家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或者说是它的内在基因,从这本书中也可以得以窥见。

其实说实话,长期以来,我对于腾讯的印象并不是很好,或者说对于它的发展前景并未感到多么乐观。自己第一次使用QQ聊天是在2003年左右,之后对这家公司的感知也就仅限于聊天软件开发商的层次,余下的记忆就是它所“借鉴”开发的各种流行网吧之间的游戏,大多充其量只能算作是“山寨”而已。总的感觉并没有多少成为巨头的资质。

然而时光如梭,今天的腾讯却已经狠狠给了我一记耳光。

为什么这只曾经我并不看好的企鹅可以一路走来,雄踞中国乃至世界互联网版图一方,甚至被网上好事者畏之为互联网界的“灭霸”?除了我自身的视角局限,吴老师的书也从公司本身给了我解答。

在分析这些基因的时候,我也偷个懒,就从吴老师书中定义的三个阶段来做个疏浅的思考。

一、创业(1998-2004):抓住一切机会生存

创业不易,人尽皆知。BenHorowitz所著《创业维艰》书名四个字即已包含其中万千艰辛。马化腾的发家伊始也是充满了困难,远没有如今功成名就的洒脱光鲜,甚至流露着种种辛酸。

少年时代的马化腾是兼具才能和梦想的,从他大学时期在计算机领域展现出来的天赋以及相关领域的尝试可以见得。在众多同学中,马化腾就像是一个自带领袖光环的独特个体。这些对于在1998年决定创办企业的他来说是非常重要且珍贵的特质,但并不代表创业的过程就会因此而简单很多。

每一个创业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勇士,不管之前有多少人已经从这条路走过,因为我始终认为,创业本身是无法复制的,影响成败的变量因素太多太多。腾讯的婴儿期用懵懂而狼狈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即便是赶上了最好的时代,有互联网的大背景加持,也难以避免初期的窘迫。读书笔记这种窘迫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初期方向的抉择,二是成长中的技术升级与资本赋能。如果说创业是朝着梦想的城堡修路的话,前者就是指南针,后者则是路石,两者缺一不可。而几乎所有创业者在早期都会不同程度遭遇到这两个方面的直接挑战,幸运的极少数挺过去,成功了,更多的大多数则夭折在起步不远的地方。

腾讯也曾经对于赖以发家的OICQ的前景产生过迷惘,也曾经遭遇过对方宁愿不要还钱也不拿公司股份的尴尬,所幸的是,抓住了“梦网”这个突破点,凭借QQ及其衍生的系列产品直击年轻一代的需求痛点,使腾讯成功扳回局面,直至上市完成它的“成人礼”。

【总结】对于企业初创阶段来说,最重要的只有一点:生存,而这靠的就是秉持自己的初心,不断抓住每一个可以抓住的机会。

二、出击(2005-2009):把用户的体验放在首位

所有愉快的时光都是短暂的。融入资本市场之后的腾讯似乎已经在一夜之间拥有了飞翔的魔法,但出其不意的新挑战总是会挑选人们最乐观的时候出来恶作剧。

与移动运营商的蜜月期结束后,接踵而来的是四处游荡、八面树敌的时段。腾讯也在独自与阿里巴巴、MSN、盛大、联众等业界大佬的交锋中刀光剑影,不断调整自己的组织架构和顶层战略。

这期间,QZone勇挑大旗,以一种不同于Facebook的全新社交模式迅速吸引了大批用户的兴趣,并据此在中国每间网吧里与竞争对手51.com殊死拼杀、攻城拔寨。而钻石会员制的推出更是成为用户沉淀的有效经营手段,牢固绑定了大批量的忠实用户群体,并由此带来持续收益。2009年“开心农场”的入驻,更是成为引爆用户流量的关键武器。

另一方面,在网络游戏分支战场,腾讯也敏锐捕捉到机会,成立互动娱乐部,先后开发上线QQ棋牌、QQ堂、QQ宠物等线上小游戏,并通过自研+代理方式引进一批受欢迎的大型网络游戏。

在这些业务的分布拓展中,腾讯始终把注意力放在受众的角度,不断以他们最乐于接受的方式接通新的营收增长点,每一款产品的推出,都很好地契合了目标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的客观需求,比如崇尚个体标签、娱乐消费理念、归属感寻求等,一方面改进产品本身功能,一方面发挥QQ平台的家族黏性,从庞大的用户基数中抓取消费群,形成了经典的腾讯式运营模式。

包括在广告的投放上,腾讯也精确地聚焦用户个体末端,精准定向推送,使之卓有成效,杜绝了盲目覆盖的资源浪费。

无怪乎马化腾自诩为“产品经理”,他所在意的,是产品良好的用户体验,而这也水到渠成地带来了商业上的成功。

【总结】在企业成长期,不能唯技术论、唯资本论,把关注的重心始终锚定在用户对象群体身上,需求牵引,方可业绩长青。

三、巨头(2010-2016):格局决定空间

腾讯在发展,互联网整个大的时代也在一同进步。在腾讯的渐进式创新发展过程中,坚持的就是“小步快跑,试错迭代”,以一种永无止境地发展前进的姿态面向未来。人类社会的递进早已加快了千百倍,未来会是什么样这个问题也越来越难以被准确地预测。既然不知,索性不问,只管一步步走下去,无远弗届。

站在新的起点上,腾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沉稳重,业务的起伏、同业的竞争,磨砺着这家公司,也带给它越加宽广的胸怀。作为一家日渐举足轻重的互联网公司,也必然会体现出互联网时代本身所具有的开放、包容,在自身业务上,腾讯正在一步步朝着打造移动时代的集合平台继续演变。一个突出的例证就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微信的横空出世。作为用户之一的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微信与QQ的不同就在于平台开放性,在常规的即时通讯功能基础上,诸如公众号、小程序的开放接入,已经使微信正在逐步成为一个公共平台,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又必然会进一步加深用户的依赖性,提高忠诚度。

2013年11月11日,腾讯创业15周年,马化腾首次提出了“连接一切”和“互联网+”的概念,这也是他作为公司的始创者、掌舵者,对于这家企业未来战略格局的浓缩表达。

相信腾讯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总结】创业不易,守业更难,难就难在如何保持长久的原生活力、发展动力。面向未来的创业者,必须顺应网络时代的潮流大势,形成具有更高维度、更宽广度的格局观念,唯如此,方能避免固步自封,成就更开放、更伟大的公司。

腾讯传读后感3000字


腾讯传读后感3000字

顾强

吴晓波写《腾讯传》从2011年开始着手,2016年截稿,前后用了5年时间,走访了腾讯60多位各级管理者。

作者在序言中写道

裂变中的互联网经济仍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由此造成了观察和定义的困难。这如同没有一个摄影师、画家或者记者,可以准确的描述乃至定格一座正在喷发中的火山。

因此,吴晓波放弃了“宏大叙事”和“原理架构”,而把更多的精力专注于企鹅帝国发展过程中细节的挖掘和铺陈上。

由于每个人经历不同,看完一本书所能得到的共鸣和感悟也不尽相同。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看完《腾讯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大学与创业

大学时代的经历对个人以后的发展影响都会比较大。马化腾在大学里面就自己钻研C语言和DOS下的图形化编程,是大学机房里面的“捣蛋”高手,经常用程序把电脑锁死,霸占电脑。

马化腾班主任说,每次她巡视宿舍,马化腾和张志东都在看书或者操作电脑,而其他同学由于没有电脑,都在闲聊或者做其他事情。

正是这些积累,马化腾大四实习的时候就实现了一个图形化界面的股票分析系统,并以5万元的价格卖给实习的公司。1993年,5万元相当于一个大学毕业生3年的工资,还是相当可观的。

联想到我自己的大学生活,我是1995年上的大学,我们有5个同学组建了一个计算机兴趣学习小组,对于学生来说,当时电脑还是很贵,好在南京珠江路有电脑租赁业务,于是我们就用租的方式,搞来几台586电脑。也正是大学的这个经历,我毕业后选择了程序员职业。

腾讯5个创始人中,4个(马化腾、张志东、许晨晔、陈一丹)都是高中同学。同学之间的互相信任,加上能力上的互补是很容易一起来创业的。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在瞎想,我们当时兴趣小组的5个人,性格和能力也是互补的,如果有人提议一起创业,或许还真能作出点改变世界的大事,哈哈。今年上半年在一个公司内部培训中,讲师要我们现场给最想感谢的人发一个短信,我当时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带我们兴趣小组的黄水清教授。借写这篇文章的机会,我想再次对黄老师表示感谢。好的老师、好的同学是终身的财富,一定要好好珍惜!

创业的起点一定来自于平时的积累,或许是大学时候做的一个系统,也或许是工作一段时间后对一个行业的沉淀。

1998年马化腾找张志东提议创业,要做一个“无线网络寻呼系统”,正是基于他在寻呼行业的积累和洞见。当然,真正开始创业后,最终的发展方向可能跟计划相差甚远,重要的时候先找到一个发力点,开始做起来。1998年寻呼机市场,确实是如日中天的时候,没想到没过几年,这个市场就彻底的消失了。开发OICQ(后来改名QQ)只是腾讯开始创业后的一个副产品,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腾讯日后会基于QQ建立了这么庞大的企鹅帝国。

二、业务增长与能力成长

OICQ刚发布上线的时候,非常受欢迎,系统设计容量很快就不能满足要求。

创业公司没钱,不能像财大气粗的电信服务商那样,可以通过堆服务器来解决应用性能欠佳的问题。因此,需要程序员从应用、服务器角度尽最大努力来优化、调整。

因此,开始几年QQ运行经常告急,负责后端开发的徐刚武,就在离公司只有400米的地方租了房子,有问题可以立即赶到公司去处理,一住就是好几年。

另外一个程序员李海翔回忆说:

“有好几年,我们都不敢去游泳,生怕在那个时候收到故障消息。”

曾担任支付宝资深DBA的冯大辉先生分享,在支付宝上线之初,他们是直接睡在公司,有问题爬起来就处理。

正是这样炼狱般的磨砺,让腾讯或者阿里的技术人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核心能力。

联想到我自己的经历,在公司上线一个核心业务系统的时候,在现场每天写程序到凌晨3、4点。事后总结,这段时间也是自己成长最快的阶段。

随着业务的增长,很多时候会出现系统容量与业务发展不匹配的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一面救火,一面考虑系统架构优化。对于程序员来说,这个时候往往接近崩溃的边缘,会时常怀疑自己是否还能撑得下去。最困难的时候,也是个人成长最好的时候,可能有些人一辈子都遇不到这样的机会,如果你碰到了就好好珍惜吧,哈哈!

三、微创新与用户体验

腾讯从一开始就饱受质疑:模仿而不创新。其实,刚开始的时候,中国互联网产品,都没有太多的核心技术的创新,大多是学习和模仿美国同类产品。在模仿的同时,如果能够结合中国的实际应用场景,进行局部的微创新,可能就能获得很大的成功。

说一下OICQ对ICQ的几点微创新:

在1998年,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电脑已经很普及了,ICQ用户信息和好友列表设计在客户端,美国网民并没有觉得不妥。当时中国网民主要还是通过网吧来上网,需要频繁的切换电脑,如果好友列表放在客户端,会非常不方便。因此,腾讯把用户信息和好友列表都搬到了服务器,避免了用户信息和好友名单丢失的烦恼。张志东日后回忆说:

这个技术难度其实是不大的,关键是我们把它当成最重要的事情来看待,适应了当时中国的上网环境。

1998年,中国大部分用户还是通过电话拨号上网,网络速度非常慢。美国的ICQ体积有3M多,下载需要几十分钟时间。

考虑到中国的网络环境,腾讯OICQ的第一个内部版本只有220K,小到连马化腾都不相信,以为运行依赖的动态链接库没有打包进去。用户下载只需要5分钟,这就大大降低了用户下载尝鲜的压力。

另外一个微创新,OICQ采用了UDp协议,而没有TCp协议,虽然技术上实现难度加大了,但是大大节省了服务器资源开销,使得单台服务器可以支持更多的客户端。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能够从用户体验出发,一定能够找到代价很小,但对用户很有价值的微创新。

举一个我自己的一个例子,我曾经负责的业务系统有一个模块运行很慢,用户敲回车后,需要一个漫长的等待(超过1分钟)才能进入一步。分析后发现是由于后台查询语句使用了两个以上大表关联所致。经过优化,速度提升超过了100倍。这个优化技术代价很小,甚至都算不上微创新,但是对于实际操作的用户,带来的价值却很大。

四、吃自己的狗粮

洪波(keso)在他的微信公众号写了一篇题为要不要吃自己的狗粮?的文章。对吃自己的狗粮做了如下定义:

英语世界有句俚语:“Eating your own dog food.”汉译为“吃你自己的狗粮”。后来这句话被IT行业采用,表示对使用自家产品的强调。

一个公司的基因跟创世人的基因有很大关联。马化腾自陈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他用以推动迭代进化的办法,就是亲自参与几乎所有产品的研发,然后用邮件的方式下,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吴晓波曾请教马化腾:“那么多的产品,你是怎么做到了如指掌的?”。马化腾回答主要集中在3点

自己用产品。发现产品的不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天天用你的产品。我们的领导不仅仅要安排下面的人去做,而且一定要自己做,这些不难,关键是要坚持,心理一定想着‘这个周末不试,肯定会出事’,直到一个产品基本成型。

潜水收集用户反馈。通过社交媒体,论坛等主动出击,哪怕再小的问题,解决了也是一件大事。

主动监控:比如产品运行慢,用户不知道具体原因,就是感觉慢。这个时候需要利用监控工具,收集运营数据,主动优化。

在马化腾的推动下,腾讯形成了一个”10/100/1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到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

在实际工作中,作为一个产品或者系统的负责人,如果自己高高在上,不亲自使用自己的产品,有时会存在很大的风险。张小龙2006年受命重建QQ邮箱的时候,开始没有参与产品的设计,导致第一版出来的系统用户体验很差。用他自己的话说

“并入腾讯的前两年,我觉得自己应该当个管理者,产品的事情就让设计团队人去做就行了。说老实话,我个人没有太关注它的体验,几乎很少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中,结果出了大问题。”

2006年10月张小龙重回一线,亲自把关QQ邮箱的每个功能体验,很快扭转局面,QQ邮箱获得了空前成功。后来微信的研发,也沿袭了QQ邮箱的成功经验。

作为一位产品经理、程序员,我们所研发的产品就像我们自己的孩子,如果能够站在用户的角度,多使用自己的产品,多观察,多思考,小步快跑的快速迭代,一段时间后,我们产品的口碑就会建立起来。

啰啰嗦嗦写了这么多,主要想把自己阅读完《腾讯传》的一些心得体会梳理一下,如果这些文字对你也能有所启发,那是最开心的事情了。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腾讯传》有感2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梁启超传有感2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