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另起一行有感作文 > 地图 > 读另起一行有感作文

读另起一行有感作文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读《索罗斯--行走在曲线前面的人》有感。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在阅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读《索罗斯--行走在曲线前面的人》有感,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读《索罗斯--行走在曲线前面的人》有感

设备所电气室--姜洋

近中国的股票市场是热火朝天,身边有很多同事都开始炒起了股,带着对股市和金融大鳄索罗斯好奇的心,我看了这本《索罗斯--行走在曲线前面的人》。提到资本大鳄索罗斯,咱们肯定不会陌生,他的成功就是源于股市。乔治·索罗斯,1930年出生于匈牙利犹太人家庭。17岁到英国学习哲学,毕业后曾当过烟草推销员及金融职员,后自己组建量子基金会,成为美国最成功的投资经理人、著名国际金融专家。本书是德国女记者科南和摩根斯坦利的销售经理韦恩对金融奇才索罗斯的访谈录。究竟是什么促成了他的成功呢?

1949年索罗斯进入伦敦大学经济学院学习,他对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许多投资理念都是源于对哲学的理解。哲学这和金融不相关却对于对于索罗斯的成功至关重要,可见博览群书的重要性,知识是迈向成功的基石,学到的东西会在不经意间帮助我们。

索罗斯在伦敦股票经纪公司工作过,所以对股票交易很了解,后来他辞职到了美国凭借在欧洲证券交易市场的经验,做出了准确的判断,从而获得了人生第一桶金。有些时候你获得的信息越多,对一个行业了解的越多,越是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作为一个投资者需要承受很大的风险,他能够大胆的运用贷款的方式去获得最大的收益,他敢于冒险而且对自己的投资十分自信。许多成功者都是敢于冒险的人,生活中我们不可能预知未来,这需要我们有适当的冒险精神,爱拼才会赢。

索罗斯的金融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在在和香港政府的较量中损失惨重,但是他勇于承认决策中的错误并改正,这也让他在以后的投资中少走了很多弯路,这种知错能改的精神也助推了他的成功。

总的来说索罗斯的成功是依靠丰富的知识与经验、敢闯敢干和知错能改的精神。从索罗斯的成功经历中我学到了很多,他的许多投资理念源于自己对哲学的理解。并且他本人对宏观经济有着深入的研究,他总是能先人一步发现潜在的机遇。

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着重大挑战,原有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经济下行压力大,进出口额已经连续几个月下降,东北的经济更是在全国增速垫底。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我经历过东北作为工业基地的辉煌,但是更为现在所面临的发展瓶颈担忧。在我看来,东北发展的主要问题就是在于人的思想观念比较守旧,20多年来东北人一直是热衷找一个国企铁饭碗的工作能够过着一个波澜不惊的生活。并不是说这种生活不好,而是这样的生活容易让人随遇而安,面对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机遇转瞬即逝,如果思想跟不上时代的潮流终究是要被淘汰。我想无论身在什么岗位,要学习老一辈对待工作兢兢业业的态度,更要有着身为年轻人的活力,善于观察感想敢干。像索罗斯的辉煌一样,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我们一定会在各自领域获得成功。如果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东北经济一定能再创辉煌。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行走在消逝中》有感


读《行走在消逝中》有感

今天,我在《读者》2007年第 期读到一篇讲述世上美好的东西乃至鲜活的生命如何在时间的长河里步向死亡的文章,名字叫作《行走在消逝中》。读完后我长叹了一口气!

我想起了前二天报纸上的一篇新闻报道, 故事就发生在我们深圳。一个四岁的小女孩遇到了交通意外,被送到医院时已经是脑死亡了,只能靠仪器维持生命,终于,小女孩的父母决定将她身上所有能用的器官捐献出来救助其他病人。这对父母认为,女孩并没有死,她的生命通过器官的捐赠在被救活的人身上得到了延续。

我还想起我曾观看过的一出讲述埃及金字塔的记录片,片中介绍金字塔为什么建在尼罗河的西方而不是东方时,曾提到了埃及人对死亡的看法,埃及人认为人世间是一个圆,活着的时候在上面,死去的时候在下面, 经历完下面的世界,人又回到上面的世界,完成一个轮回。

是不是这样我不敢说,但中国有句古话: “人总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我倒是非常赞同。爱迪生死了,但他留下了一个光明的世界;达芬奇死了,但他留下了一个艺术的世界;莎士比亚死了,但他留下了一个文学的世界;甚至小女孩死了,但她的器官在鲜活的生命里得到了延续,她的灵魂永驻人间……


读《行走在消逝中》有感400字


今天,我在《读者》2007年第 期读到一篇讲述世上美好的东西乃至鲜活的生命如何在时间的长河里步向死亡的文章,名字叫作《行走在消逝中》。读完后我长叹了一口气!

我想起了前二天报纸上的一篇新闻报道, 故事就发生在我们深圳。一个四岁的小女孩遇到了交通意外,被送到医院时已经是脑死亡了,只能靠仪器维持生命,终于,小女孩的父母决定将她身上所有能用的器官捐献出来救助其他病人。这对父母认为,女孩并没有死,她的生命通过器官的捐赠在被救活的人身上得到了延续。

我还想起我曾观看过的一出讲述埃及金字塔的记录片,片中介绍金字塔为什么建在尼罗河的西方而不是东方时,曾提到了埃及人对死亡的看法,埃及人认为人世间是一个圆,活着的时候在上面,死去的时候在下面, 经历完下面的世界,人又回到上面的世界,完成一个轮回。

是不是这样我不敢说,但中国有句古话: “人总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我倒是非常赞同。爱迪生死了,但他留下了一个光明的世界;达芬奇死了,但他留下了一个艺术的世界;莎士比亚死了,但他留下了一个文学的世界;甚至小女孩死了,但她的器官在鲜活的生命里得到了延续,她的灵魂永驻人间……

行走在刀尖上的勇士——读《麻雀》有感


你在南方的艳一陽一里大雪纷飞,我在松一江一的暗夜里危机四伏 ——题记

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民族古国,享受着流芳百世的赞誉,同时也承受着遍体鳞伤的打击。中国,曾经遭受到侵略分子的侮辱,在抨击中一步步强大,这一切应该感谢在抗日战争中前辈们保家卫国的士气和高风亮节的一精一神。在中国水生火热的艰难岁月,正是那些奋战在战场上和潜伏一在敌后方的英雄烈士用生命,用信念捍卫家园。《麻雀》一书呈现出作者心中的英雄,深深地打动了我。

《麻雀》中的陈深,有着一身出众的剃头手艺,加入中国共产一党一后又受命潜伏于汪伪特工机关,一直被大哥毕忠良照顾。他喜欢喝格瓦斯汽水,喜欢在米高梅舞厅跳舞,喜欢一浪一迹在热场里,在一切的背后,他也只是一个沉默隐忍的战士,等待着组织的启动。这个民族遭遇大难的时刻,和陈深并肩作战的是一位亦敌亦友的军统人员唐山海和昔日情一人徐碧城,他们立场不同,但都是为了拯救中华而抗争。沉默的他就像春天的麻雀,立在电线杆上,独自惆怅。

“归零计划”启动了,陈深潜伏一在敌方,儿子被迫在孤儿院,亲眼看着同为共一党一身份的妻子“宰相”在接头过程中死去只得忍痛一声不吭,表面大大咧咧却是共产一党一的小一姨子——李小男也在与敌方周旋中逝世。一个坚毅的、顶天离地的男人,经历着惊心动魄但看上去似乎又波澜不惊的战斗,“双面间谍”陈深在汪伪政一府和日军的艰险诡计中步步为营,完成了“归零计划”。后来,这个中年男人在几年后的春天,依旧在那个米高梅舞厅,与新的一位人员接头……

抗日战争时期人们受的痛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战场上的战士冲锋在槍林弹雨中,敌后方的潜伏者隐藏在危机重重里。像陈深一样的潜伏人员,,承受着痛入骨髓的孤独只为粉碎汪伪政一府和日军的残忍计划。在那段时期中像陈深一样的前辈,是值得可敬的,他们怀揣着槍炮声里的家国梦想,支撑着的是他们烈火燃一烧的情怀啊!

几十年后的今天,“铭记历史,圆梦中华”已不再是说说罢了的。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不应该忘记屈辱的历史,不应该忘记为国家牺牲的烈士,更不应该在青春年华枉费时间。把过去的当作未来实践的动力,让新一代的我们为自己努力,为社会努力,为国家努力,领悟书中的“唯祖国和信仰不可辜负” !

行走在消逝中_读《屈原列传》有感800字


历史的长河滚滚前进,冲刷着无数的灵魂,该留下的,永垂青史;不该留下的,永生不现

听?是谁在低低吟唱?只见屈子披头散发,眼神充满了无助与无奈。他,这是怎么了?

原来,楚怀王听信小人之言,疏远了屈子,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后又遭顷襄王流放,这一代代国君可真是糊涂啊!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故忧愁忧思而作《离骚》。屈原出生高贵,生辰吉祥而美好,先人赐予了尊贵非凡的名字,表现了屈原高度的自尊自爱。注重自我修养以及辅佐君王的责任感,时刻不忘振兴楚国,直至生命的终章!文中多次出现的芷草、秋兰等香草更是反映出他高洁的情怀,不同的情趣。他完善自我的目的在于引导君王,趁年轻奋发有为,避免老大徒伤悲。

他终究还是错了昏聩的君王,可恶奸诈的小人混淆黑白,颠倒是非。屈原被流放在外,仍心系楚国,仍不忘振兴楚国。直到楚国灭亡的消息传来,他的心,也就跟着死了。

他不愿苟活于世,他不愿自己被肮脏世俗所玷污,于是,他选择了死。

他的死,不是懦弱,不是妥协,更不是逃避。他要以死明志,宁愿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他的死,是自洁,是自爱,是自保,是值得尊敬的,更是伟大的!

屈原的死,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时代的缩影。怀王三次被秦所骗,一任一疏,反复无常,践踏人才。上有昏君,下有佞臣,楚国政治的腐败黑暗可想而知。《离骚》正是屈原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和控诉!面对种种邪恶,屈原矢志如一,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洁的品德。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于是他抱着石头,纵身一跃,跳入汨罗江自杀了。这位伟大的历史巨人终于倒下了。他累了,就让他好好休息吧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担心江中的鱼虾会吃屈原的身体,便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时,包粽子扔入江中。于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便由此而来。

为了追求光和热,追求真理,人宁愿舍去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屈原虽与世长辞,但他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索罗斯炼金术大全集》读后感


《索罗斯炼金术大全集》读后感

1、索罗斯是怎么赚钱的?

索罗斯主要是在两个市场赚钱,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尤其是外汇市场的战绩非常耀眼,包括1992年狙击英镑,1998年狙击泰铢引起东南亚金融风暴。

索罗斯依靠自己的直觉和对市场的分析判断来发现市场的缺陷,从而利用这个错误从中渔利,巴菲特也说过要利用市场的错误。两人的区别在于:巴菲特只做投资,十分看重标的的价值,只在标的价格低估时买入,然后长期持有;索罗斯更多地是投机,他并不看重标的价值,只在乎他自己对标的的假设判断是否可靠,能否让他有机可乘,他也不会长期持有某种标的。

他们都对标的真实价值有自己的判断,从而发现市场的缺陷或错误。因此作为金融投资者一定要建立自己的一套价值判断体系(估值体系)。

两人寻找投资机会的方法也有很大差异。巴菲特依靠读大量年报等方式来寻找低估的企业资产,索罗斯“并不研读大量的股票分析法”、而是关注政治、经济、工业、货币、利率和其他方面的趋势,寻找正在发生的全球事件之间的联系。索罗斯显然是喜欢博弈的感觉,因而做事“快准狠”,故有“金融大鳄”之称。

2、对索罗斯投资理论的理解

索罗斯的投资理论中,我对“彻底可错性理论”和“反射性理论”尤感兴趣。

彻底可错性理论是指人的思维和客观现实之间永远存在扭曲和差距。索罗斯就是基于此去“寻找每一个情境的缺陷,找到缺陷之后从中受益”。作为散户来讲,因为信息有限、思维视角等原因,我对市场的判断不可能是永远正确的(实际上错误的机率似乎更大一些),这就要求我在认识到错误时一定要及时纠正错误,不能固执己见,否则就会因错误不断扩大而损失惨重。过去我就是不能严格止损导致深度套牢,从而丧失许多机会。

反射性理论是指投资者的预期及行为会影响市场,并会改变市场原有的走向。这让我想起了“羊群效应”。作为一个小散,只有顺应市场的趋势才能盈利。庄家或者机构要想绞杀散户,就是要制造“羊群效应”,引导散户追涨杀跌、随波逐流,从而不断蚕食散户的资金。因此散户要有独立自主的投资个性,避免盲从,也就避免了陷入庄家或机构布局的陷阱。怎样建立独立自主的投资个性,在市场上保持清醒呢?这就要不断地学习各类投资知识,了解国内外市场的经济趋势,扩大自己的视野。全球化时代,各国金融联系越来越紧密,仅关注中国的金融市场是远远不够的。

3、索罗斯的成长经历

索罗斯的投资风格非常独特,他在投资中从不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也不按常理出牌,这与他的个人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其中父母的影响、少年时期的战争环境、青年时期艰难的求学生涯都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作用。他认为“要想保护自己,就要先人一步采取行动”。所以他对市场的判断和采取的行动总是引领潮流。

当前教育体制环境已经让许多家长忧心忡忡,可是只有少数人能先人一步,有的把孩子送出国,有的采取在家上学或者私学的方式,总之是要脱离这个应试体制,期望回归教育的真谛。这些吃螃蟹的人我不敢说都会取得应有的回报,但他们的行动已经引领了潮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总有一天,全社会都会觉醒,可是我们的孩子却等候不起。

读《行走在消逝中》有感400字2024


今天,我在《读者》2007年第期读到一篇讲述世上美好的东西乃至鲜活的生命如何在时间的长河里步向死亡的文章,名字叫作《行走在消逝中》。读完后我长叹了一口气!

我想起了前二天报纸上的一篇新闻报道,故事就发生在我们深圳。一个四岁的小女孩遇到了交通意外,被送到医院时已经是脑死亡了,只能靠仪器维持生命,终于,小女孩的父母决定将她身上所有能用的器官捐献出来救助其他病人。这对父母认为,女孩并没有死,她的生命通过器官的捐赠在被救活的人身上得到了延续。

我还想起我曾观看过的一出讲述埃及金字塔的记录片,片中介绍金字塔为什么建在尼罗河的西方而不是东方时,曾提到了埃及人对死亡的看法,埃及人认为人世间是一个圆,活着的时候在上面,死去的时候在下面,经历完下面的世界,人又回到上面的世界,完成一个轮回。

是不是这样我不敢说,但中国有句古话:“人总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我倒是非常赞同。爱迪生死了,但他留下了一个光明的世界;达芬奇死了,但他留下了一个艺术的世界;莎士比亚死了,但他留下了一个文学的世界;甚至小女孩死了,但她的器官在鲜活的生命里得到了延续,她的灵魂永驻人间……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一)

李金娥

在肆意休息的假期,断断续续地阅读几本书,不知不觉中,就结束了一段旅程。回头一看,恍惚的瞬间,似乎没有留下什么,但确实曾经抚摸过的文字,总有一些温度,而这感觉,带着一种理性的智慧!因为,像白岩松这样记录国外的见闻与采访,虽平实的文字,但却给了我们更多思考的空间。当然,这里难免夹杂着他个人的情感,可丝豪不影响我们主观的判断。以一个中国人的视角理性而客观地记录另一个国家,这是难得的,更是可贵的!

或许与我的爱好和职业有关,关注的着眼点,一是文学,二是防灾与环保。

如果没有阅读这本书,我想,我是很难走近对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了解的。文章中说,他是中国读者最熟悉的一位,可惜我是多么孤陋寡闻。为此,结合着书中的采访纪实,我又百度了渡边淳一的相关资料,并花费了几天时间读了他的代表作《失乐园》,观看改编的电视剧。目的就是想了解这位情爱作家所说的"纯爱".不得不说,连看书都中规中矩的我,头一次看这种情感色彩浓厚的书籍。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渡边淳一通过文字的手段,放大了人情感深处的某些意识,给了潜藏着的情欲一个赤裸裸的平台。道德与伦理的挣扎,爱情与亲情的取舍,沉沦与不可自拔的矛盾和痛苦……所有的描述的确是一把利刃,刺在人的灵魂上。我只能说:这是一位敢于面对与剖析人性的作家。正如他所说:"我希望我写的这个书,变成一个箭头,能够扎在读者隐藏在深层的内心的欲望上,如果射在这上面的话,我觉得就达到目的了。"我很高兴通过读一本书,认识一位作家,而通过一位作家,又打开我我阅读的一扇独特的窗!

日本的防灾与环保工作可以充分地让我们看到一个民族强大的软件建设。更折射出这个民族做事严谨、认真的态度。

也许我们说,无处不在的国民意识,是和这个国家的地震频发相关,但自然灾害的发生不是日本的专利呀,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不同的灾害。但日本的重视程度的确值得我们学习。每个区都有防灾体验馆,几乎所有的商店都有"防灾商品柜台",重要的防灾组织"消防团",60%出于自主防灾而且成立的团队。据说日本人出门办事,会自然想到"如果今天发生灾害怎么办",这是日本人从小养成的意识和传统,也训练出了各种应对灾害的手段。我很欣赏白岩松在书中所言:"这种民族性的差别,从精神层面而方,确实有差异。勇敢面对,才有可能克服困难。"

在"从垃圾处理看日本环保"这一章,最吸引我的就是日本的垃圾处理中心,名字叫舞洲垃圾处理工厂,这个看似儿童乐园的建筑物,据说已成为日本垃圾处理技术和理念领先世界的标志之一。这样的处理工厂,既是一个小型的印钞机,又像是一个儿童科技馆。能针对孩子心理进行设计,让孩子亲身体验垃圾处理的流程,不仅学会了垃圾分类,还能让孩子督促自己的父母做好垃圾分类,我认为这是这个工作最大价值的体现!再走进日本的家庭看垃圾分类,我更是服了!少到六七种,多至十几类的垃圾分类,是做到了极致。每周两次的垃圾回收,居民们都需要按时把垃圾放到指定地点,这看似很麻烦的做法,但在日本的许多城市都已经进行二十年。垃圾分类从家庭内部开始,而垃圾的再回收,日本又做到了世界第一。我们如何不感叹,为何日本那么干净,水那么清澈,天那么蓝……看别人,是为了更好地看自己。而环境问题,它不只属于一个国家,更属于整个世界!

重点说了如上两点,实际这本书对我的影响还有很多,如最近正在看日本的动画片《七龙珠》,据说日本的动漫在全世界都很有影响力的。还有日本的温泉沙浴,很令人向往……

这就是白岩松的《行走在爱与恨之间》,一直想看白岩松的文字,在没有看简介,只凭感观,而选择了他的第一本书,却与日本有关,的确挺令我意外的。但相遇就是一种缘份。我很喜欢他在序中说的这段话:"先把爱恨放到一边,去了解是最好的一个选择,了解得多了,一切皆有可能。"

人生亦是如此,在爱恨之间行走,以理性的光辉赢得做人做事的智慧!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二)

文/陈 婷

从看了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就喜欢上了他的文字,喜欢他的理性和睿智,喜欢他的潇洒与坦然。

对于中国人来说,日本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国家,白岩松写《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这本书该是顶着多么大的压力,既要表达出他内心的真实情感,又要谨慎地做到不激起国人的愤怒。他在日本专访了20多天,并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把这段日子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整理成这本极具份量的书,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探索真正的日本。

我是英语专业,二外便是日语,上学时我便对日语的学习很狂热,日本也是我一直想去的国家之一。白岩松的《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是一本介绍日本的很好的向导书。当然,它最令我感动的不是书中描写的寿司和动漫,而是浸透在文字中的包容与理解。曾经的日本带给世界的伤痛必然无法抹去,但每个民族必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白岩松笔下的日本,不管是从丰富的文化还是和谐的人文环境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每到一个地方,每采访一个重要人物,都用心去感受那一份特殊的情感。白岩松说得没错,看到别国优秀的地方,拿过来用,没什么不对,要战胜别人,( )必须得先战胜自己,作为一个媒体人,他以自身的责任与态度帮助更多人愿意去走近日本,了解日本。

还记得2012年钓鱼岛事件引起了国人很大的不满,在长沙也掀起狂澜,平和堂被砸,各种游行示威纷纷上阵。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不是靠愤怒与粗暴的行动来获得认可,而应该靠内心的力量与理智去解决问题。白岩松说学会在存在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交往,是未来几年中日间的课题。诚然,联系到我们的生活本身,又何尝不是如此?每个人都可能受过伤,朋友、恋人,甚至亲人的背叛,同事的鄙视、嘲笑,有些伤痛或许一辈子都会留有疤痕,但我们仍要学会去包容、接纳、理解。在痛苦中学会成长、成熟。但愿我们在爱恨情愁的社会里淡忘那些痛苦,重新去拥抱对方,拥抱美好的自己。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三)

读完这本书,让我的心有了停顿,有了些许宁静,白岩松用自己行走的所见、所感,以冷静的视角,给我们讲述了对日本的初印象,对日本政界、文化界、财经界等代表人物的采访以及真实的和平博物馆和扭曲的靖国神社等等,让我看到了一个完整的真实的世界。

就我本人而言,初三临毕业时遭遇非典,高三临高考汶川地震,大二新疆七五事件,大三听说西安反日游行加打砸日本车封校等等,这些带给我的恐惧或者愤愤远远小于我对日本这两个字眼的痛恨。我们中国现下国人可能大都同我一般,对于日本,有着极度的厌恶与抵制,或者更甚,这两年,从钓鱼岛到前不久公然出台解禁自卫权欲使其合法化,我也同许多热血青年一样,厌恶、痛恨而不能自省。但是我又能明白而庆幸的告诉自己单纯的不理智行为并不能真正抵制和遏制日本。

一直以来,我都没能好好的了解这个国度,只是看到了、感受到从以前到现在我们中国所遭受的来自这个国度的耻辱和产生的愤怒,愤怒淹没了理智。我很庆幸能够读到这本书,能够静下心来重新认识这个国家。

从隋唐时期开始,日本不断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满清堕落的时候日本又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到近代,我们中国又向日本学习派遣留学生。正如白岩松在书中所写,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其影响至深,到处可见。而我们当代的文化却对日本的影响微乎其微,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因为自豪,所以我们停下了前进的脚步。

白岩松在本书中讲述了许多日本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防灾、比如环保,详细讲述了日本的防灾建设、环保问题的垃圾处理等等,人常说,最了解你的不是你自己,而是你的敌人。我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我们应该好好的去了解对方,借鉴对方,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认真的去了解对方,取长补短,这样才是让我们变得更好。

从战争的胜利到今天,国家领导人用宽博的心包容着,我们用恨铭记着磨难,同一个世界,行走中的相处,需要我们的奋发图强,我们用眼看,用心学,用理智对待,用历史励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信我们中国的未来会更加强盛。

(红星四场 张晓梅)

读后感《读《索罗斯--行走在曲线前面的人》有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另起一行有感作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