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奇特的一生读书笔记 > 地图 > 奇特的一生读书笔记

奇特的一生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别编辑了“奇特的一生读后感”,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个生命,可以说,最宝贵的是时间。因为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是一小时一小时、一分钟一分钟累积起来的。没人能预计他在下一分钟里能发生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记得前一分钟我们做过什么。

这里是要讲述一个将自己的一生用时间来计划的人——柳比歇夫。柳比歇夫通过他的时间统计法对自己进行了研究和试验: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索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总是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他对自己能力的掂量精确无疑。

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那生活会变得多么美好!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感叹自己因能力有限而导致一事无成。

柳比歇夫生前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着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着作;这些着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着,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柳比歇夫从一九一六年开始记日记,一天也没有间断过。在革命的岁月里,在战争的年代中,住院也罢,在出门考察途中的火车上也罢,始终坚持不懈。看来,没有任何原因、任何事件、任何情况能不让他在日记中写上几行。

我翻着他的日记,一会儿看看一九六0年的,一会儿看看一九七0年的,瞅一下一九四0年,看一眼一九四一年,——哪一年都是一模一样,千篇一律。天哪,实在谈不上是什么日记。哪一天都是一篇短短的明细账,记着当天干过的事,注明用了几个钟头几分钟,还注了些莫名其妙的数字。我看看战前的日记,也如出一辙。没有记叙,没有细节,没有思考,——一般构成日记中心内容的那些东西一概不见。

我发现,每个月到月底他都要做小结,画了一些图,列了一些表。到年终,又根据每月小结做一份年度总结,列出一览表。

柳比歇夫开始的时候同旁人差不多,跟所有年轻人一样,渴望着建树功勋,成为拉赫美托夫,成为超人。一步步,他才逐渐回复天性,冒出人的弱点,他鼓起勇气继续前进,攀登越来越陡峭的高峰——追求人性,追求那最最朴实的人性。

需要好多年才能懂得,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象易卜生所说的,生活在世界上。 这样,对人、对那门科学都要好一些。柳比歇夫的长处首先在于他懂得这些道理要比其他人早得多。

“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我都要创除。我计算的是纯时间,”柳比歇夫写道,“纯时间要比毛时间少得多。所谓毛时间,就是你花在这项工作上的时间。 ”

“常常有人说,他们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这样的人可能是有的。可是拿纯时间来说,我一天干不了那么多。我做学术工作的时间,最高纪录是十一小时三十分。一般,我能有七八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我就心满意足了。如果把纯时间折算成毛时间,应该增加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我逐渐改进我的统计,最后形成了我现在使用的方法……

如果想要工作有一个令人欣慰的结局,那么就去干你心向神往的工作。

他坚信,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不能乱用到怄气上,不能乱用到竞争角逐或满足虚荣心上。在他看来,对待时间的态度是个道德问题。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阅读《奇特的一生》有感


最近在看时间管理的方法,有所感悟,现列出一二,以供驱策。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一点人人都知道,一天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这一点人人也都知道,但是,人人不知道的是,自己的时间都去了哪儿了。

这是相当严重的事情,不亚于被恐怖分子绑架的程度。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时间花在了哪里,那么,你也将不知道自己这一生将怎么度过,你也不知道这一年你是怎么度过的,甚至,即将过去的今天,你也不知道如何度过。

总以为忙忙碌碌是福,可是忙碌之后,却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这究竟是福还是祸呢!

你早上匆匆忙忙起床,洗脸刷牙吃早餐,赶公交,开会,忙碌工作到下班,约见几个朋友聊天,读了半小时的书,再身心俱疲的下班回家看电视,然后睡觉。第一天如此,第二天也是如此,一直持续到一年以后,你发现你这一年的成就除了被老板表扬之外,似乎也没什么特别大的收获了。

人生就在这样的忙碌中度过,墓志铭写上出生年月和死亡的时间,中间,便再也没有其他任何值得记录的事情。

这是你想要的人生吗?

《奇特的一生》里,提到柳比歇夫的一生,他的一生成绩斐然,论著等身,出版70多部学术著作,他是苏联的昆虫学家、数学家、哲学家。一般的科学家能够达成其一二的成就 便可以闻名世界了,足以证明他的成功。

然而,另一面不为人知的却是他的时间记录方法,他之所以有如此成就,多半仰赖他的时间管理。

他对时间的精确几乎可以不看表就能知道大概几点,甚至,他不需要看表,就能告诉你,他和你交谈了多长时间,精确到1分钟。

他能够感觉到时间的流逝,就像你数着步数,一步一步向前走一样,而他,则是数着时间,一分钟一分钟的过去。他对时间的敏感源于他对时间近乎无情的记录。

他只记录时间,事件,没有形容词,没有情感,没有任何波动,他就像时间机器一样,忠实记录着自己每天、每月、每年的工作和生活,任何时间都不遗漏,包括给朋友写信、聊天,自己的科研工作,吃饭的时间,逛街的时间等等。

甚至,1942年,他的儿子阵亡,他也只是像平常一样,记录了收发信件以及为儿子悲伤的时间。

他是如此的珍惜时间,以至于到了吝啬的地步。但是,他又是慷慨的,他为家人付出了很多时间,包括陪妻子散步,日常交流等等。

即使像这样以为出色的人物,每天记录下来最有效的工作时间,也只有不到六个小时,如果那天只工作了四个小时,心里还会产生愧疚。

所以,事实上,我们每天花在工作上的有效时间不足两小时,而且,大部分工作都可以在两小时之内完成。

时间是无情的,但是,时间却又是可掌控的,有人和它做了朋友,有人却终生被时间诅咒着。

李笑来、秋叶、战隼、邹鑫等等名人都成为了时间的朋友,善于利用时间。即使看起来再忙碌,却也能在同一个时期有效处理更多的项目,在不损失陪伴家人的基础上,花在事业上的时间也有目共睹。

他们是亲自实践过的人,所以他们走在了大多数人的前面。他们利用一分钟的碎片时间,极尽可能的利用每一个空档,把时间投入到当前关注的项目上,或者是提高工作的效率上,或者是投资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在或者联系朋友、关心家人上面,看起来似乎特别忙碌,其实却是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然而,我们呢?每天刷朋友圈七八次,每次十几分钟;每天翻几次抖音小视频,每次几小时;加班的时候闲聊玩耍喝咖啡,在deadline到来的时候花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就搞定了。

我们以为我们很忙碌,其实,我们真的没有这么忙。

人在时间上的感知是不靠谱的,尤其是没有经过特殊的时间管理上训练的人,更是如此。

人的大脑有一项功能,叫做规避痛苦。大多数成功人士,或者不成功人士,在回忆自己一生的时候,都会想起自己牛逼的时候,而即使苦逼的时候,也会总结出,那是为了牛逼做准备,而不是被逼到身陷囹圄的困境。这是大脑善意的谎言,假性欺骗,让人不至于一直处于痛苦中,无法解脱。

忙碌是感性的,而记录,却是理性的。

拿起笔,在纸上记下,你此刻忙碌的事件,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再分门别类,做一下统计,看看你自己究竟有效利用了多少时间。

格式:时间+事件统计花费时间

原则:精确记录每一件事,每一段时间,忠实于自己

时间管理的方法,是一种很奇妙的方法,就跟你写日记一样,只不过,把记录的频率提高到了每小时甚至每分钟而已。

在感动自己之前,去照一照镜子,你究竟有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努力。

时间记录就是你的镜子,镜子不会撒谎,会撒谎的是你。

剩下的,就是去做了。

如果你看完之后随手一扔,那,当我没说。

读《奇特的一生》有感


读《奇特的一生》有感

YY 赖海

改变自己的拖延症大概是好多人的梦想。自从前几年高大上的知乎出名以来,我在上面存了很多问题和答案--如何改掉自己拖延症,有哪些值得读的书,有哪些应该去的地方,怎样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

有趣的是,刷知乎成了时间的一大杀手。两年后,终于把知乎删了,反而觉得自己的时间得到些许利用。

开始读书!

最初也是从知乎上知道了《奇特的一生》这本书,知道了李笑来等推崇的柳比歇夫时间记录法。机缘巧合,八月读了此书。

如部分评论所说,这本书前两章真的比较无聊;还有许多评论说文章充满了作者自己的碎碎念。

然而这本书并不像各种宣传的那样是本工具书。看许多微信读书评论就能知道大家急不可耐想通过学习时间记录法改善生活的想法。

不过看了附录作者自己的描述,本书属于纪实文学,偏向散文文体--作者是完全明白自己在干嘛。

反而是抱着急于改变自己的人读错了这本书!

柳比歇夫几十年如一日得记录和统计自己花费的时间。我认为这种生活并不适用大部分普通人。但这并不是本书的重点。作者在描述柳比歇夫生活的时候提了很多自己的思考,这些反而是最重要的。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你是否问过自己:时间都去哪了?回首过去,我们是否能做到“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柳比歇夫是幸福的,他很早就明白自己要什么。他统计每一天时间的花费,他关心自己每一天如何度过。他比一般人读过更多的书、看过更多的戏、写过更多信。他珍惜自己的时间。他爱自己。

我们是否关心过自己呢?我们最宝贵的就是时间,然而时间却最易被我们忽略的。

令我感动的是,柳比歇夫坚持每天专注工作几个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竟保持了五十几年。这需要多强大的自制力!他需要对工作保持多大的热忱!贵在坚持,这正是我所缺少的品质。

柳比歇夫的人生是单纯却又丰富的,简朴却又幸福的,看似枯燥其实非常充实。愿我也能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

另外评一评作者。我觉得作者刻画出了一个立体的柳比歇夫。虽然文字略有些啰嗦,但他的反思也启发了我对自己人生的思考。这是一本好书,五星推荐。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600字


时间管理类的书籍看了很多,却终是没能拯救我这个重度拖延症患者,反倒更加恐慌和焦虑了。

直到这次坚持用100天阅读老柳的《奇特的一生》,坚持写了100篇阅读笔记,才真正明白,需要管理的,并非是时间,时间无情流逝,任何人都无法管理和左右,你能管理的只是你自己而已。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框架之内,我们能做的就是掌控自己的行为,努力搭上时间的列车,送我们到想去的地方。

时间的长度都是固定的,而善于自我管理的人,可以拓展时间的宽度和深度,完成自己的计划和目标,把人生过得丰富精彩。而不善于自我管理的人,整天嚷嚷时间不够用,即使向天再借500年又能如何?

有一句话说:

懂得很多的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过不好?

即使知道,但是依然做不到。

相比较柳翁所做的科学贡献,老柳留给我们的更重大的意义,就是他过的很好的一生。

为什么他能够过好这一生?

他知道,并且做到了。

从知道到做到,这中间到底隔着什么?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

重在践行,贵在坚持。

《刻意练习》书中有一段讲了3F练习法,即专注,反馈和纠正,在没有导师的情况下,也能走向卓越。

联系起来看,老柳正是通过专注自己的目标,通过时间记录的方法反馈,并且及时纠正和补充,恰恰正符合刻意练习的规律。

老柳珍惜每一秒钟,并使每一秒钟都过得很有意义。他自己觉得自然而然,而在我们看来,却成为了奇特的一生。

100天的阅读完成了,对人生和时间的思考,却才刚刚开始,到底我们要怎样度过这一生?值得商榷。作者没有给出我们一个正确答案,但是这本书引发了我们的深度思考,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人生太短,明白的太晚。

自律很难,但自律带来的自由很爽。

往事不回头,愿余生不将就。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2000字


我曾礼节性地推荐《奇特的一生》给身边不少朋友。之所以说「礼节性」,因为我深知大多数人听过之后不会放在心上,更不用说认真读完它了,于是就索性点到为止,以免招致反感。近期我刚读完了这本书,正好趁着周日空闲时间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设立目标

柳比歇夫28岁时就设立了人生目标,可我们很多人过了而立之年仍不知道想要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想了许多条路,好不容易确定了其中一条,走着走着不停地怀疑自己是否走对了,是否有更好的路,这样很难设立目标。

我们身边还有一部分人,尤其单身男女,总在等待处了对象或成家之后再考虑设立长远而具体的人生目标,实际上是一个误区。一个人的目标不应与另外一个未知的人(对象)捆绑在一起,这样的目标会显得短视、不纯粹,或者说他根本没有设立目标。

说了这么多,我无非想说设立目标有多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实践本书中的时间记录法是否有效,甚至一个人活在当下耗费的时间是否有意义的问题。即使设立了目标也要付出多倍于他人的代价才有可能完成,而遇到重重困难时如不是出于内心强烈的驱动力将难以坚持下去,更做不到85岁的李嘉诚这样:「我每天不管工作再晚再累,每天早晨一定5:59分起床。」

学会专注

可是树立伟大目标,懂得了如何利用时间,就一定有所成就吗?不一定。除非能够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率,或者说在某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内,是否像正念练习一样倾注了所有的注意力,而不只是象征性地「刷」时间存在感。

当一个人专注于手上的工作,每一分一秒都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工作产生了价值,那么他会发现一个惊喜无比的事实:「我竟然可以做这么多事情!」就如书中的柳比歇夫,「他几乎从未抱怨过自己没有时间。我早就注意到,善于工作的人,时间总是够用的。不,最好还是用另一种说法:他们的时间要比别人多些。」

记录时间

一旦开始记录时间后,你会发现如上文所说的自己可做成很多事情,甚至有可能在某个或多个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时间记录琐碎,还会产生不小时间成本,是否还值得去做?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做一件事成了习惯,就忽略了它所带来的负担。比如你不可能因为浪费时间就不刷牙,相反当它变成日常习惯之后不去做反而不自然了,时间记录也当如此,它给你带来的变化将远远大于刷牙等日常行为。

至于如何记录时间,在本书中柳比歇夫以事件结果为导向的时间记录,格式大体如下:

1.分类工作 六小时二十五分

2.杂事 一小时0分

8.校对《达达派研究》 三十分

4.数学 十六小时四十分

5.日常参考书:里亚普诺夫 五十五分

6.日常参考书:生物学 十二小时0分

7.学术通信 十一小时五十五分

8.学术札记 三小时二十五分

9.图书索引 六小时五十五分

这种记录在本子上的做法没有用手机App记录方便,也不好统计每周、每月在各个板块(工作、学习、阅读、运动和娱乐等)消耗的时间。以我在用的「Time meter」为例,我分了八大标签并以不同的颜色区分,可随时记录时间或者随身携带一张卡片记录,晚上用十分钟左右记录到App上。每周分析一次各版块投入的时间,如与预期的偏差过大就及时调整过来。这样做目的是刻意把每一份时间用在不同的事情上,保证该时间段被自己有效利用了。

不是时间管理

彼德∙德鲁克曾说:「不能管理时间,便什么都不能做好。」可事实是,要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是有效利用时间,而不是管理时间。时间并不能被管理,或者说没有目标的人才会大谈时间管理。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每天要干什么,到了那个时间点立马投入去做就行了。

比如你想成为一名作家,那么就会计划在多少年内实现目标,要做哪些准备工作,然后在较大的时间跨度上规划时间,利用项目管理中的WBS方法把任务分解到每一年,每个月,每一天,直到分解不下去为止。那么你只需关注有多少时间是用在实现目标上了,这只能算是时间统计,不是管理。

我们时常听到的时间管理,至多关注现在或期限较短的「将来进行时」,是一群无法摆脱混乱状态的人硬挤出来的名词,实际用处可能仅限于手头上看得见的事情,说是雕虫小技并不为过。它只会像成功学一样成为药引,治不了病,却丝毫不影响「善男信女」趋之若鹜。

另外,别把十分钟、半小时不当时间。不少人总在等待有了大块时间才开始动手去做一件事情,对零碎时间视而不见,却不知少量时间积累起来也相当可观。比如午饭后空余半小时,你会用来阅读三十页书还是浏览娱乐新闻?选择前者,一周读完一本书便是你额外赚来的。

小结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无论柳比歇夫或其他圣贤,都只是我们的榜样,真正的师者应该是原本存在于我们内心的良知,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道德感与判断力,确切地说是深藏于内心深处尚待激活的「小宇宙」本心。只有它才能给予我们更持久的动力,听从它吧。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3篇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一)

安Z先生

《奇特的一生》,主人公柳比歇夫的人生是一个可以"复盘"的人生,或者说得准确一点是他人生的后56年是可以复盘的。

读这本书是对我们每个人的拷问。我们经常抱怨着时间不够用,时间好快啊!学校里的、社会里的时间制度,让我们争分夺秒,有时为自己刻意节约的那几分几秒而感到窃喜。但是,回到宿舍,我们却把时间大把大把地浪费在与同学的闲扯上;亦或呆头呆脑地上着网、刷着剧,浏览着毫无用处的信息;也可能以一个能迷惑自己的心安理得的理由,玩着电子游戏,虚度着时间。

那么,书中的柳比歇夫又是怎样通过他的"时间统计法"来对自己的时间进行管理呢?他是怎样通过"时间统计法"来摆脱低效率的人生的呢?我们又能从柳比歇夫那获得什么样的启示呢?

时间统计法的本质便是一种针对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他先对自己接下来五年要完成的任务做出规划,列下五年要达到的目标。接着对这五年要完成的任务进行细分,到年、到月、到周、最后到日。这不算什么很新奇的自我管理方法,当然这点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柳比歇夫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能精确地计算时间,规定节律,让一切事物都各得其所。

而柳比歇夫之所以能达到这个水平,正在于他每天的"事件–时间"日志,这是一种基于过程的记录,将所做的事件、在什么时间、耗时多少记下来,形成当天的时间日志。日集成周、周集成月、月集成年。基于这个记录,当遇到什么好的事情、坏的事情,都可以通过这个日志来进行分析,也便能更好的找到事情的缘由。但是更为重要的点是,柳比歇夫通过对"事件–时间"的记录和刻意训练能够使他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准确、对自己做什么事需要多少时间有了了解。这样也便解决了如何能精确地计算时间的问题。柳比歇夫甚至可以不通过表就可以感受时间走了多少。再加上对自己的高效能时间和低效能时间的了解,合理地安排与整理,让一切事物各归各处,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一切井井有条。

柳比歇夫真的是一个传奇,他通过对自己规定的"时间统计法"严苛地执行来管理着他的时间。他的"时间统计法"犹如制度一般,随着慢慢的适应它,柳比歇夫开始不能离开它,到最后他通过对"时间统计法"的驯化甚至可以利用"时间统计法"来为他的弱点进行服务。我们不能说这有任何的问题,方法的本质是工具,工具本身存在的意义便是让人来用,通过工具,可以让你做事更有效率,也可能让你错得更有效率。

通过"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拥有了广博的知识面。他不仅是一个昆虫学家,又是科学界里的一个杂家。每个与他有过接触的人,对他的评价各不相同,他们认识的柳比歇夫各不相同,他们在和柳比歇夫的交往中只能看到他广袤知识大厦的一角。他对时间道德般的遵从、他的执着、他的治学精神。诚然,他不是一个神,他有缺点,但这些缺点的存在却更加强了他光辉的形象。似乎通过一个闪闪发光的他,我们也被照得发亮,让我们对远方未知的世界,又加深了一层洞察。

当然,我们有可能一辈子也不可能学会"时间统计法".但透过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我们总应该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探索。我们向往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梦想难道是只能用来祭奠吗?我们的所有想法,难道仅仅只是停留在"想"的层面上吗?

以上仅仅是阅读《奇特的一生》的些许感触,这本书的真正价值还需要您自己动手挖掘。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二)

田康

昨天把奇特的一生读完了。今天践行了一天,感觉良多,把自己的感想写一下。

首先我很认同那一点,就是如果你想按照柳比谢夫的方法来记录时间,你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大的人生目标。柳比谢夫在28岁的时候就确定了他的人生目标,就是要在昆虫领域做出贡献,虽然后来他研究的范围不断缩小,但是后来还是做出了很伟大的贡献。

这一点在那本小册子里由秋叶大叔提出来了。我觉得你读奇特的一生,一定要去读那本小册子,看一看李笑来老师对这本书的观点,看一看秋叶大叔对这本书的感觉,再看一看小强老师对这本书的看法。我觉得每个牛人对这本书的不同解读,都会给我不同的视角和新的想法。

想是这些想法在没有践行之前,都是没有用的。就像李笑来老师在《七年就是一辈子》中说的那样,说法根本不重要,只有把说法和想法变成的形动才重要。因此,关于柳式时间记录法,我一直在问我自己一个问题,到底要怎么用?

我觉得秋叶大叔有他自己的法,那就是用纸笔的方式来记,而不借助于app.但是我觉得另外一位牛人分享的用app来记时间的方法也非常棒。

乐乐老师也分享过她对奇特的一生的看法,乐乐老师推荐的atimelogger2. 我也是很早就下载了atimelogger2,但是一直放在手机上没有用。现在我觉得这个软件非常好,因为可以开始记录我的时间开销了。

这个软件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可以记录你在每项活动上花了多少时间。这一点是非常棒的。比如,今天我用在读succeed

上的时间就是2小时47分,当然,其中还包括了自己吃饭的时间。

我今天还做了一件事,我把笑来老师的坐享的文章又读了一遍。我发现,原来坐享是可以在很炒的环境里做的,前提条件是耳边没有风即可。因此,我开始在坐公交回来的路上开始进行meditation.atimelogger2的好处是,自己可以设置一个meditation的选项。然后来计时,我就按了下这个新加的medication选项,然后开始闭眼进行坐享。没想到,原来车上的环境是这么嘈杂的,以前都没有注意过,因为以前都是在公交上看得到上的文章。今天在那里坐享,居然身边各种声音都有,有中年妇女的电话声,小孩的哭声,还有前面乘客拿手机看电视剧或电影外放的声音。各种声音弄得车上好不热闹,我就拼命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上,进行坐享。

整个过程一共持续了19分钟,准确的来说是17分钟多,因为开始有1分半我还没有开始。车子到站,我也正好醒过来。我发觉下车后自己的精神非常棒,仿佛休息过一样。

我觉得以后公车上的时间可以用来坐享,尽管可能有部分坐享的效果没有在安静的地方那么好,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好的。那就是我可以用这种嘈杂的环境进行休息,而不是在这么嘈杂的环境里继续看书。这样注意力的集中是很难的。我有过太多次关注得到文章,结果坐过站的经历。有时候李笑来老师的文章太吸引人,结果看着看着就坐过站了而不自知,然后又要下车来想办法坐摩的赶回上一个站。这样其实是不好的。

我觉得时间管理方法是一定要有的。而且我认为可以两者都做,即可以手写,也可以用atimelogger2来记录时间。并且我将将会以app记录时间为主。手写为辅。

而且,我今天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发现我真正投入工作的有效时间,真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长,往往是自己在投入一个工作,结果去看某个网页,然后又跳到另一个感兴趣的网页。这样时间不知不觉就飞逝了。有了元认知能力,我就不断的把注意力往回拉,然后不断问自己,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然后不然的继续进行这件事。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我开始向时间要效率了。

我对秋叶大叔那篇文章中说的,你以为一件事要做10个小时,可能秋叶大叔1个小时就搞定了。我也从笑来老师的文章中看出了这种现象,那就是很多我们认为很难的事情,在笑来老师做起来,很快就解决了。比如4个小时读完一本非虚构类的书,便如英文版的《超预测》。读这种书,我可能要花上10多个小时。但笑来老师的读书方法更高效。他可以一边读,一边预测作者的观点,如果一致则往下读,如果不一致则看下观点哪里不同。边上的例子可能就是跳过去。这样的读书方法,不快都难。

所以,怎么样高效的利用时间,是我们要不断去打磨的技能。

我也会不断的践行柳式的时间管理方法,让自己的人生可以更美好。

先定一个大目标,做好一个life coach.以这个目标为准绳,努力做到最好!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三)

接贵祥

《奇特的一生》是我参加新世相·图书馆活动收到的第三本书。

这是一本时间管理的书籍,作者介绍了一个叫柳比歇夫的人的时间管理方法,这个人坚持了56年的"时间统计法"."时间统计法"成为柳比歇夫生活的骨架,不仅保证了高效率,也保证了旺盛的生命力。

那么什么是"时间统计法"呢?其实,这不是什么高深的方法,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甚至我们小的时候还经常这么做,只不过做的方式不太一样,那就是——记流水账。试想一下,我们上学的时候的语文作文不都是这么写的吗?我们经常为了能够凑够作文的字数,绞尽脑汁去向我们一天来做了些什么,然后把做过的这些事情记录下来,就成了我们的语文作文。

那么柳比歇夫又是怎么来记流水账呢?下面是柳比歇夫1965年夏季的一天:

索思诺戈尔斯克,0.5.

基本科研(图书索引——15分,陀布尔让斯基——1小时15分)。

分类昆虫学,参观——2小时30分,安置捕捉器两个——20分,分析——1小时55分。

休息,第一次在乌赫塔河游泳。

《消息报》——20分,《医学报》——15分,霍夫曼的《金罐子》——1小时30分,给安德朗写信——15分。

共计8小时35分。

你看,他每天的生活就这样被记录下来,每个月都会有一个月度总结,每一年都会有一个年度总结,每五年都会有一个五年总结。最重要的是他不仅仅只是记录就完了,这些所有的记录都被保存了下来,装订成册。柳比歇夫的时间花销日记足足有几百本。记录这么些无聊的东西,仅仅是为了炫耀吗?好像这也没有什么好炫耀的。

好,那么来看一下我从百度百科上找到的关于柳比歇夫的个人简介: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1890年4月5日——1972年8月31日),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从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到昆虫学等。业余时间研究地蚤的分类,还写过不少科学回忆录。 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他不顾政治迫害,做了大量工作来反对和批评当时属于苏联生物遗传学主流的李森科主义。还应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生物分类学。

上面的这段简介,就足以体现柳比歇夫的成就了,而他取得所有这些成就的根源就是他坚持了56年的"时间统计法".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本身就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任何一项最繁重的工作,恐怕都不会规定这样的制度,人要给自己规定这样的制度,只能出于自己的主动。把自己的工作每时每分地事先计划好,安排的像工厂的流水线作业——这值不值得?眼前放着一台计算机,不停地计算着你的失误以及你对自己的放纵——这并不愉快!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这样一句墓志铭"Know Yourself",翻译过来就是 "认识你自己",而我认为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的意义就在于此,看一个人,不要看他想了什么和说了什么,而应该看他具体做了什么,时间花销日记就是你做了什么的最好证明。

时间花销日记在这里有两重意义,一是它明确记录了你的时间具体是用在了什么地方,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有智能手机,你可以打开你手机里的设置选项,里面有一个统计了你手机里各个软件当天使用时间的功能,你使用了多长时间的手机,以及这些时间都用在那些软件上,一目了然。看完之后是不是有点心虚?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时间都去哪了呢?事实已经做够说明一切了。二是通过了解你的时间分配,帮助你制定下一步的计划。你知道了时间都用到了哪里,这就相当于有了一个时间上的反馈,那么下一步你就要根据这个时间反馈进行修正,思考自己哪些时间不该花,哪些时间应该多花一些。

现在问题又来了,时间被我们计划的这么死,我们的每件事情都要进行事无巨细的记录,我们的生活会不会变得如一潭死水,会不会扼杀我们的灵感?限制了我们的自由?作者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

"时间统计法不会扼杀灵感,因为人适应它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一切可能性。每个人能做的,比他所做的要多得多,我们还没有达到一个人能够达到的限度的一般。人的精神潜力在很大程度上还原封未动。"

何为灵感?我听过这么一个段子:一名性工作者不能等自己有了性欲了才去接客,同样,一名作家不能等自己有了灵感了才去写作。所谓的灵感也就是稍纵即逝的一个念头,他可能来源于我们的胡思乱想,也可能来源于我们的不断实践,你不确定他什么时候能来,他来还是不来,我们要做的,不应该是待在那里等,而应该是不断实践和探索。

何为自由?一个人不受任何约束,无法无天那不叫自由,那叫无知,因为无知者无畏嘛。毫无敬畏之心,不受约束是可怕的,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下半句"心如平原驰马,易放难收。"自由的本质就是对自己的严格自律。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就是能够带给你灵感和自由的方法。

通过上面的描述,你可能了解了什么是"时间统计法"以及他的意义和带来的好处,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不能让"时间统计法"流于形式,我们要明白统计的目的——让我们生活得更好。我们清楚地知道过去我们做过的无数的计划最后都不了了之了,而"时间统计法"与我们之前的计划不同,做计划是在前,也就是事情我们还没做,"时间统计法"是在后,即我们把事情做完了然后记录下来这件事花掉我们多少时间。至于这么做的意义,我在一开始就说明了,如果忘了可以回文章顶部查看。

其次,我们应该承认一切时间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有效时间,我们不能因为这是娱乐时间,这是工作时间,这是睡觉时间就区别对待,所有的时间对我们来说都同样宝贵,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这一分钟和下一分钟都同样宝贵。为什么我们感觉有时候时间过得快有时候时间过得慢?就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时间进行了区别对待,而现在我们要保证对我们的每一分钟都一视同仁。

最后,其实是最容易做到也是最难做到的一点——记录。看了柳比歇夫的时间花销日记,每个人都可以这么记上一笔,但是难的是你能坚持多长时间?一天?一个月?还是一年?还是一直到你离开人世的那一刻?大词好说,琐事难做,成就一个人的,或许就是那些你看不到看不起的细节。

柳比歇夫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但不是每个平凡的人都可以达到他那样的高度,而我仅仅是通过一本书,了解了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并分享了我的一些看法和想法,我这一切也就是管中窥豹罢了,你有兴趣,可以找来原书读一读。

奇特的一生 读后感(3)篇


奇特的一生n

文中柳比歇夫对于时间精细的预算、分配、使用、总结,让人敬佩、敬仰。感觉他的生活那么的透明、全面,像是一本可看的纸板书籍。有预算的开始,有实施的过程,有总结的结束,无可挑剔。

但我不愿试图追随。

作为一个根深蒂固的随心主义者,我更关注每一时刻的需求,有计划也会随时遭遇改变。

我不敢保证明天我一定会做什么,我也不能确定我这本书看完了,下一本会是什么。

但这本书带给我的时间观念里,让我看透了自己曾经虚度的光阴,也让我看到了那些还可以拥有的时间。

一度以为忙碌的生活里时间很少,没有时间看书,如今习惯了压缩琐碎的片段时间看书,发现自己的时间也不是那么的贫穷。

即便书的内容不是那么的吸引人,但能够给与我们的精神很有力度。

这种激励是我所需要的。

主要说了两件事,介绍了柳比歇夫的精神品质和他的时间统计法。他的时间统计法有些走极端,因人而异,记录任务所用的总时长这点对我有所启发。 柳比歇夫能不被世俗之事,不被私人情绪打乱自己的工作节拍;他的内在生物钟和外在时间完美的契合,可以摆脱钟表估计时间;他通过时间统计法利用边角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撰写了学术论文……他的生活并不全是沉浸在工作中,也在享受生活,观看音乐会等娱乐生活并不比正常人少。 这本书重新让我审视起自己的生活,就像作者引用“我们不用震惊在世上,而是生活在世上”,我们难以改变所处的环境,但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安排自己的生活。可以整日倦怠的躺在被窝里刷手机,也可以划分出时间段看书看电影健身旅游逛街会友学习技能……n 生活就是透彻的理解,而后义无反顾的行动。

我是看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发现了这本书。柳比歇夫的每天过得挺高效的,也挺佩服一个,一个人的一生能够这样度过,确实很伟大。反思一下自己,也找到了问题所在。最初得实践,没有规划,而是记录自己的时间,10几天,后来就坚持不下去了,我想这应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吧!记录时间的好处,就是你会下意识的珍惜时间,让时间花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上,而不是任其流走,而且,你看着每一天怎么样度过,你便知道自己大致的生话,时间的耗费。看了基本关于时间的书,学习了一些时间管理方法。比如番茄时间管理法,十字时间管理法,还有34金币时间管理法,挺受启发。经过一段时间的时间记录,我才知道,自己大部分时间真的就在做一些非重要紧急的事情。用一段时间去思考一下自己是非常有必要的。愿早日觉醒!与君共勉!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奇特的一生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奇特的一生读书笔记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