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有感 > 地图 > 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有感

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有感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读史铁生的《昼信基督夜信佛》有感。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阅读作品后,我对作者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最好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文章的方式,将阅读中的体验记录成文。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读史铁生的《昼信基督夜信佛》有感”,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读史铁生的《昼信基督夜信佛》有感

文/滕振辉(扬眉剑客)

闲暇之余,读完了从市图书馆借来的史铁生的"未竞集"——《昼信基督也信佛》,这本书的文字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写的一些东西。在这本书里,史铁生一如既往的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一些他在他的各种作品里一直在探索的重大问题。这本书里,他尤其思考了个人生的意义、死的归宿、人在宇宙中的角色,甚至宗教的真义,人性的特点……

三十岁前,因为阅历尚浅、沉淀不够加上性格使然,不管读书还是写作,都偏向于激情昂然的文字。以至于我以前写的很多文字,读起来就像一篇篇激情澎湃演讲稿。

三十岁前,我很少读史铁生这样的作家写的东西。虽然我的人生也充满苦难,但是这种直面苦难,并从苦难中悟出人生和生活的真意且风格低沉的文字,还是让我感到说不出的沉重,有时甚至有一种压抑感。以至于到现在,我读史铁生的文字不是很多。

史铁生的文字可以用深刻、深沉乃至深邃来形容,反正最大的特点就是"深".很多作家写作多少有些功利目的,但是史铁生写作本身就是他生命的意义。可以说,史铁生是用生命来写作的。

史铁生一生苦难,刚刚成年的时候就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导致双腿瘫痪,然后他在轮椅上度过了他三分之二的人生。继双腿瘫痪后,败血症、尿毒症、肾功能障碍相继缠上了他。1998年后,他的肾功能衰竭后,依靠的血液透析延续生命,从开始的一周一次,到一周两次,后来每隔一天一次……

正是因为史铁生的一生是苦难的,所以他跟这个世界大多数人相比,对疾病和死亡有着更深刻的体验。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体验,加上他对自己遭遇甚至死亡的坦然,让他的文字有一种非常独特的风格。他的文字不适合浮躁和浅薄的人阅读,读懂他的文字需要经过岁月的沉淀和丰富的阅历后对生活有深刻的感悟才行。因为他的文字,有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厚重和深度。

面对命运的炼狱,史铁生也曾激愤过,也曾偏执过,也曾绝望过,但是他最终战胜了自己,走向平和、宽容和乐观。他直面苦难和死亡,懂得珍惜和感恩。史铁生参透了生死,在生命的后期,他身体虽然残疾,但是在意志和思想上却是"超人".

史铁生在《昼信基督夜信佛》这本书里对生命、灵魂、宗教、宇宙、自我的一些思考,我也曾经在独处的时候反复思考过。有些观点,我竟然和他不谋而合。

独处的时候,我也经常在想生与死到底怎么回事。每天,我们晚上睡下,早上醒来。白天醒着时候,我们忙忙碌碌,为功名利禄而奔波;晚上睡去的时候,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了,唯有醒来时偶尔会记得睡着的时候做了很多梦,有些梦真切的让人怀疑现实是真实的还是梦是真实的。

如果把生命缩短为24小时,每天晚上我们睡下的时候,我们相当于死了一次,我们醒来的时候相当于重生了一次。如果把生命拉长到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万年,我们这一生也无非一个白天或者一个晚上。有时,甚至想也许这一生生就像做一个个以几十年为跨度的梦而已。也许,等我们每次死去的时候,我们才是真的醒来了,那时候才能真正的看清自我。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千百年来,无数哲人一直想搞懂这些问题。在这个世界,我就是滕振辉,可是滕振辉只是在这个时间偶然的出现的,是父母给我起了滕振辉这个代号,然后我就认为滕振辉就是我,我就是滕振辉了。可是真正的"我"并不是现在的我,.

"我"一直存在着,千百年来一直在一条不断轮回的生命的道路上行进着。也许,本来的我在生命的源头上,在无始无终、无喜无悲(佛的状态、本我状态),突然有一天,因为一念而动,平静状态因此打破。我的灵魂因为第一个念头导致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出现了各种因因果果,我不由自主的被推动着走上了生命之路。

我走在一条因为第一个念头产生的大路上,我每一次轮回生命中的自己都是我在这条路上驾驶的一辆"汽车",也许有时是男人、有时是女人,甚至有时是猪、猫、狗之类的动物。每一次生命的死亡,都像车辆报废了,我就需要一辆新的"车"(躯壳)。因为我前一段路途中的表现,决定了我下一辆"车"也就是我下一个赖以寄托一世的躯壳是个什么样子。每次死亡,就是老的躯壳衰败(相当于汽车报废);每一次出生,就相当于我又找到了躯壳(相当于一辆刚组装好需要磨合后性能才能达到最佳的新车)继续走生命之路。

也许,每一次死去后再获得新的躯壳前,我会有短暂的清醒,认清自己到底是谁。但是,被"业力"牵引,因缘际会后,又获得新的躯壳,我都又重新迷失,认为新的躯壳就是自己,为它所累,为它烦恼。就像我现在是滕振辉,滕振辉这个躯壳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孤独了要恋爱、生病了要休息,我都得由着他。

也许某一世的某一天,我突然醍醐灌顶的恍然大悟,原来这一切都是虚幻的啊,都是在做梦啊。然后,我就认识到了我的本来面目了,再也不需要一个个新的躯壳了,就又回到了生命源头开始的本来状态,再也不用为躯壳有那么多悲欢离合了。到时候,我会发现,原来我不需要什么像一辆车一样的躯壳的,离开躯壳束缚才是解脱,才超越俗世,离开娑婆世界,一念动就可以游遍宇宙的每个角落,根本不需要什么飞机、飞船、火箭。只有物质,才需要物质的东西运载着跨越空间。如果我成为一种"灵"的状态,成为一种"能量状态",完全是意念的形式存在,不就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了吗?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我们都在彼此的"梦里",都彼此制造幻象,就像我上面所说的某一世的某一天,我们恍然大悟,明白佛所说的:"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回到那种无始无终、"如如不动"的原始状态,就像如同来的时候那样,也就是"如来"了。到那时,我们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般的深信"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四句偈语的真实不虚。

2015年12月4日扬眉剑客滕振辉于昆明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史铁生作品有感


没有痛苦的挣扎,就没有钢铁般坚强的信念,没有那阳光般的母爱,就没有后来的史铁生。是痛苦的挣扎与迷茫,让这一代文豪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是阳光般的母爱与付出,送给了他一个撬起命运的支点!

命运之神对史铁生开了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玩笑,使那个正值韶华之年,大有前途的青年,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不抱有任何幻想,失魂落魄的残疾人。面对生命中残酷的现实,史铁生绝望了,望着远方的大道,忽然间变得迷茫起来,他不知道,前方的路到底该怎么走。在迷茫与挣扎中,他似乎看到了依稀的光芒,找到了一个支柱。凭借着她的支撑,他变得钢铁般的坚强,他战胜了残酷的命运之神。然而,当他再回首遥望时,却发现,自己那棵最大,最坚固的支柱,却早已离自己远去,留下的,只有无限的忏悔与流不尽的悔恨之泪。

这个支柱是谁呢?是他的母亲,那位平凡的不能再平凡,却又伟大的不能再伟大的母亲。是她为史铁生点起了生命中耀眼的明灯,是她鼓励着史铁生如巨石般顽强的活下去。还记得,在那篇《秋天的怀念》里,作者含泪写道:“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也正是这句“好好儿活”,让史铁生在精神上勇敢地站了起来,永远不倒。

这位母亲有一颗苦到不能再苦的“苦心”,这种苦,一直伴随她,直到逝世。史铁生在《合欢树》里曾写道:“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是呵!这种苦,有谁能受得了啊!而她,平凡的她,却几年如一日的忍受着,支撑她忍受的,是一种朴实的母爱。

有谁能不感动呢?史铁生走出迷茫,笑对人生,在残酷的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崛起,一次又一次攀上高峰。他的母亲,为他默默付出着,用自己柔弱的身躯,为他撑一树浓荫,让自己变一盏明灯,为他指引光明,把自己的心化做信念,供子女前行,虽自己饱受煎熬,却依旧笑意荡漾。难道,他们所做的一切一切,还不令人感动吗?就让我们怀着一颗感动的心,再一次走近史铁生,走近他的心灵吧!


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有感


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有感

郑创兴

第一次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时候是在我的高中时代,一次书籍里的邂逅,让我跟这位素未谋面的伟人产生了一次触碰心弦的碰撞,感觉就是那么陌生而又熟悉,感觉文章里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就是为了我而生的,在人生最艰难的这几年里,我那颗几乎将近干枯的心在这里找到了知音,重获生机。

时隔多年,再一次碰到它的时候,如遇挚友,而如今我已经是个步入工作岗位一年多的青年了,突破重围,更加担当,很是感谢他曾经在我最无助的时候给予了我信念的力量!

《我与地坛》虽然没有史诗般华丽的篇章,优美的辞藻,却有着大气而又舒缓的音符,像一个充满智慧的年迈长者,在向你平静地诉说着生死的奥妙,娓娓道来。文章精简,却犹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一个乐章都在努力表达着自己的见解,每一个字眼都能触碰人的心灵,引发每一个在生活贫境的人重新燃起对生的渴望,对梦的追寻!《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对自身命运理性的反思与审视和对自我人生的一次超越,几乎在绝境中找到了存在的理由与存在的可贵。

至尽为止我仍然喜欢史铁生的作品,是因为在史铁生身上我看到的是一种朴实,朴实最后面闪耀着的是最强烈的人生之光,没有那追逐功名利禄的贪心也没那娇柔造作的虚伪,完全出自内心与自然,完全是真诚的袒露,他给我呈现出的是一种在这逐渐崇尚物质名利的社会中该有的人生观,并不是因为穷,因为不幸,就可以理所当然的认为一切都是这个社会亏欠自己的,自己可以无所愧疚感的加倍像这个社会索取,不管生活带给了我们,我们都应该按照自己该有的步调继续前进。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从小到大,身边至亲的相继离去,让我一次次对死亡与生命产生无尽的不解与恐惧感,年幼的曾经曾经以为死亡只是一个人暂时离开,所以曾经不曾害怕,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长大了,我才发现生活里再也没了依靠没了守护自己的臂膀,于是开始后怕,慢慢对让你即将挑起重担的生活产生怯退感,直到有一天,《我与地坛》告诉我那句话,我才明白,有些人虽然已经离去,可是去又不曾离去,甚至成为了更加顽强活下去的理由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变得成熟,稳重。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的确,那些原先他可以也应该获得的都无情将他抛弃了,残疾人往往都要承受好多常人所无法忍受的肉体上的折磨与痛苦,在这里唯一生的欲望那就是当健全的精神力量足以对抗肉体的残疾的时候。生活里,往往肉体的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不够强大,比如有些癌症病人无意知道了自己患上绝症之后,尽管医生告诉他你还有几年的生命,但是多数人可能连一年都活不到就离开了,因为精神的残疾死亡速度已经远超了肉体的萎缩。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谈到:"人为什么活着?因为人想活着,说到底是这么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可我不怕死,有时候我真的不怕死。有时候,——说对了。不怕死和想去死是两回事,有时候不怕死的人是有的,一生下来就不怕死的人是没有的。我有时候倒是伯活。可是怕活不等于不想活呀?可我为什么还想活呢?因为你还想得到点什么、你觉得你还是可以得到点什么的,比如说爱情,比如说,价值之类,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这不对吗?" 说实话的,父亲离开人世之后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直到现在,我都不敢想象那段不堪的过去。一个仅有10岁的小孩,一个重度残疾无法自理的母亲,然后就仅此而已,生活没有了任何依靠,这里,生活就像史铁生失去了前进的双腿一样,那一段已经成为过不去的过去,我依稀只记得我经常会抱着母亲痛打痛哭,我曾无数次问自己:"为什么生活可以如此活生生夺取我所有的挚爱,为什么别人家的小孩可以拥有这么完整阳光的童年,而仅有10岁的我就只能接受生活的一次次残酷的挑战,饱受命运的折磨?"那个时候,母亲也只能无助的含泪轻轻抚摸着我的头发,忍着被我捶打的疼痛,那种曾经的无力感,我至今想起心依旧绞痛着。如今的我只是庆幸着,那个时候不知被什么信念支撑过着,让我一步一步艰难的从不幸的命运深潭中抽身而出,求学,兼职,照顾残疾母亲,过去的十年我已经尝遍生活带来的百态——冷嘲热讽。可那又怎么样,生活的形态虽然是畸形的,可是保持灵魂的活力岂非更加重要。

《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

如果说人刚生下来就不平等是你无法改变的,可以接受,因为你无法选择你出生的家庭,家庭的背景;而后天造成的残疾,则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现实,他会让你对"人人平等"的概念有着最大的仇视。我们不能选择命运,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生活的态度。所以,与其思索怎样逃避,不如静下心来思考,如何面对接下来的生活,毕竟,人生长路还没有走完,毕竟残废并不代表今后会一无是处。所以我希望那些逃避现实者,可以看看史铁生的作品,看看史铁生是怎么活的,看看他是如何面对生命,如何在一个不幸的生命活出精彩。

编发:学生党建工作部 张妍珣

母爱·绽放_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有感


今日再捧起书品读《秋天的怀念》,这个故事,又一次扣动着我的心弦,那颗珍珠般的泪,顺着脸庞落下,在书中,滚动着,发出了奇异的光芒,仿佛,在倾诉着,这个感人的,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

《秋天的怀念》这篇故事,主要写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的,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细心的鼓励,安慰着儿子,使他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读完后,我的心,深深地被文中这个伟大的母亲,感动了:这是怎样一个坚忍乐观的母亲啊!当作者暴怒无常时,是她,在包容作者;自己明明身患重病,她却从不抱怨,反而,来鼓励,安慰作者,甚至连临终前,嘴里念叨的人,也是自己的子女正是因为母亲的悉心教导,作者才能克服心里的障碍,彻底领悟生命的真谛。这一切难道不都是来自母爱的力量吗?

看到,这位伟大的母亲,我不禁,联想起了,我自己的母亲,她对我的爱,不也是一样,比山高,比海深吗?

记得,那一次,我刚回到家,就闻到一阵,诱人的香味,从厨房里,洋溢出来。冲进去一看,哟呵!只见,一盘热气腾腾的鸡汤,展现在眼前。

那黄灿灿的油,漂浮在汤上,鲜嫩而肥美的鸡肉,泛着油汪汪的光,一阵阵扑鼻的香气直钻鼻孔,这一切,无不让人垂涎三尺。我兴奋的问正在忙碌的妈妈:妈妈,这鸡汤好香啊,我可以喝一些吗?这妈妈犹豫了一会儿,又立刻说道,喝吧,多喝一点!

正当我高兴的把鸡腿送到嘴边时,闻声而来的爸爸进了厨房,看见正在喝鸡汤的我,皱了皱眉,低沉地问:你怎么把别人话还未说完,妈妈朝爸爸使了个眼色,微微摇摇头,打断他说的话:孩子,鸡汤好喝吗?嗯!我点了点头,继续津津有味地喝起鸡汤来。爸爸见了,摇摇头,叹口气,便离开了。我才不管这些呢,继续啃起鸡肉来。最后锅里只剩下了些没有多少肉的鸡头,鸡脖子,妈妈瞧我吃的那么开心,温和的笑了,一声不吭的,把剩下的鸡汤全给喝了。

可是,后来,爸爸告诉我,那只鸡,是别人从乡下,特地带的,原来,是给妈妈补身子的,却因为我的嘴馋,把营养全都吞了,妈妈却什么都没说听着,听着这些话,我的眼里就蒙上了一层水雾

母爱似春风,温暖我们的心房;

母爱如灯塔,照亮我们的道路;

母爱像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

《秋天的怀念》令我的心里有很大的感触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母亲至爱,当时时铭记!

读《史铁生作品》有感1000字


我觉得人的一生很短,短到刚想好要干什么就结束了,所以会很可惜,很没有意义。难道人的出生就是为了死亡吗?我不相信。我从不认为死亡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反而是种解脱,好像是闭闭眼睛就能完成的事。既然如此,又为何要那样费劲地出生,在家人担惊受怕下长大,在尘世间折腾一番,又两手空空地回去呢?又不能飞升成仙,更不能像我所渴望的转世轮回,有什么意思?没意思啊。

小时候我尝不负责任地想,干嘛把我生出来啊!我又不想出来,有什么好玩的?但没办法,出都出来了,总不可能塞回去吧…所以只好折腾一下喽。

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在《秋天的怀念》 中认识史铁生了。那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我看到了一位爱孩子爱得深沉的母亲,也看到了从绝望到渐渐 振作的史铁生。那开得夺目灿烂的北海的菊花,就像按下快门后定住的风景,和着母亲希望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愿望,深深地印在我的心底。我是个四肢健全的人,而且身体健康,小时候从来没有断胳膊断腿过。倒是从来不懂残疾人的感受。还想扭个腿伤出来,不用上那讨厌的体育课。只要能少跑一圈,我就能开心好一会儿。可那时候,看到在一个人最美好的年华残疾了的对生活失去希望的痛苦暴躁的史铁生,无法自理,无法奔跑,无法做许多许多自己想做的事,更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才发现拥有健全的身体是多么难能可贵!

他也曾像个普通的少年一样生活。我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中看到的史铁生,他有着少年人的活泼与生气,常与他人玩笑、斗嘴的淘气,而且虽然过着放牛娃的艰苦生活,却每一天都过得充实饱满开开心心。浑然不像刚坐进轮椅时那个颓废的他。毕竟对于一个刚刚看到美好世界的少年来说,缺失了一半的感觉是在是太残忍了。而且那时候的他还是厉害的跑步冠军,下半身瘫痪,就像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差别。

然而,无论所得的病有多么地令人痛苦,史铁生还是熬过来了。身体行动不便的困难和病痛的折磨并不能摧毁他的意志。他的思想依然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为人类创造文学上的珍宝。同时思考人活着的意义,以此激励自己勇敢活下去。在这本书中,我几乎完全看不到病痛的痕迹,我只看到一个默默思考人生的乐观的幸福的人。母亲在合欢树上许下的愿望实现了。她的孩子像她所希望的勇敢地活下去了,甚至比期望中活得更好。

我仿佛看到了人生的意义。人不能单纯地只为自己而活,平淡走向死亡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确实都会走向死亡。但我想让自己的路走得精彩而没有遗憾,人生苦短,哪怕留下一个美好的瞬间,也能让世界增添一丝光彩。好像常听人说,像他这样的人都做得到,为什么我不能?每个人都可以,都有机会。我不是说大话的人,也许做不到像史铁生一样伟大坚强,干不成大事,但也会努力朝前看。至少要比从前的自己更好!

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有感1900字


我自认为我不是乐观主义者,因为总觉得有些烦怨积郁在心里,不能够摆脱,更无法忘记。虽然表面看来嘻嘻哈哈,甚至可以用无忧无虑形容,但这只是因为不想把烦恼带给别人,于是只在独处的时候,才是最真实的。于是,便总喜欢在这种时候读书,尤其是能够告诉我怎么做人的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便是一次烦恼袭来时选择的一本书。
选择它,开始只是因为作者的个人境遇在我看来是不幸的,而在不幸中能够做出非凡成绩便是它吸引我的地方。而选择再读《我与地坛》这本散文集不是因为其他,是因为,在我看来,似乎地坛是他的再生之地,是让他得以从最痛苦、最落寞、最失望的境遇中恢复对生活的希望的地方,也是他思考人生、思考苦难的地方。这本散文集,也就成了我最能理解他的思想的书,也能给我面对苦和难的信心。
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是的,这是个宁静的去处,宁静得足以让一个失魂落魄的人去思考生与死这个话题,并且想明白了,给了自己继续活下去的理由和信心,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生。我佩服他在双腿残疾找不到出路的时候还能安静地思考,至少,他的思想没有被苦难击倒,而只要保有一份无论在何种风浪面前都能安静下来的心境来思考,那么便不会怀疑这个人会被苦难击倒。地坛给了他思考的去处,他也便坚持了下来。
我在设想自己如果也遭受如他一样的大不幸该怎么办?会怎么办?却总也理不清头绪。不知道是对脆弱的自己没有信心,还是对未发生的事无法预料。我忽然觉得或许苦难程度本身就是相对的。对于一个衣食富足的人来说,也许一天食不果腹就可以让他觉得是大难;而对于一个风餐露宿的行者,这只不过是一段小小的插曲而已。所以,我似乎没有必要设想自己也如他一样,只需要把他的那份心胸、那份勇气从他的苦难里剥离出来,用以鼓励自己便足矣。又或者,在自己的心里树起一块牌子,时刻提醒自己:再大的苦难到来,最坏的结果不是去结束生命,而是思考生与死。如果能在这个问题上给自己一个清楚的答案,那么也便找到了继续下去的信念。
只是到了这个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是的,他在母亲去世后一直在以写作这种方式纪念母亲对自己的理解与爱。他写道:那时他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他在赞颂母亲对他深入肺腑的爱,母亲因这爱而承受双倍于儿子的苦;他在暗示母亲对他直至今天的无言的支持,是母亲用她特有的方式在背后陪着他风雨兼程地走过这条坎坷的人生之路。我便又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可以战胜困难的力量母爱。
在很多时候,这爱太过平常,它存在于一顿早餐,它存在于夜里听到儿子咳嗽后的惊醒,它存在于每次出门后的叮咛,它存在于异地求学后的电话它存在于这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但也是因为它太过平常,太过琐碎,我们享受起来也就心安理得,直至有一天它失去了。子欲养而亲不在便是这种遗憾吧。我想,正确的态度,是应该以一种感恩的心情去接受它,因为她不仅仅是一种伟大的感情,更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支持自己战胜一切的精神力量。难道你遍体鳞伤后第一个想到的去疗伤的地方不是母亲的怀抱? 即便在你最难的时候不去寻求这份爱的荫护,也不是因为你不渴望得到它的慰藉,不信任它的力量,而是因为不愿意让母亲看到自己的落魄而已。
看来差别是永远要有的,看来就只有接受苦难。
在这个园子中,不只有作者一个人,或者说,不幸的角色还有其他的扮演者。有一个练习长跑的人,他因在文革中出言不慎而坐牢,出来后样样待遇不能与别人平等,便在苦闷中练习长跑,盼望以他的长跑来获得政治上的解放。但连续六年参加环城长跑比赛,成绩却一直没有如他所愿。还有一个可爱极了的小女孩。最初见到她在园中捡掉在地上的果子,觉得她无忧无虑。但是几年以后再见她的时候她正被一群小孩取笑,因为她是个弱智。或许,作者是在把地坛看做一个社会的缩影。在这个园子中,仅有的几个总来这里的人中都有悲情剧在上演,那么那个大的社会呢? 是不是也同样有着很多很多不幸的人?于是,作者在思考:苦难是可以被消灭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我们能做的便是如他所言接受苦难。
接受苦难,用我们冷静的头脑去思考,让我们身边的爱来支撑,用我们与生俱来的坚强的信念去战胜。从史铁生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人在遭受苦难后所迸发出来的力量,也看到了一个与苦难抗争的人的坚强的意志。
对于我们,也便不应该存在失败。这一扇门关闭了,一定在另一处有一扇门为你打开。而我们需要的,只是坚持住,直到找到下一扇门。

读《夜颂》有感


读《夜颂》有感

郑二妹

细细拜读了几遍鲁迅先生的《夜颂》,愈发觉得有种熟悉的陌生感,也有种莫名的害怕惊悚情绪打从心底里冒出来。夜晚太黑暗,社会太混沌,我怕自己没有一双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模模糊糊,看不清一切事物。孑然一身,唯有孤独相伴而行。

电影《唐人街神探》里,小诺说了句让我感触颇深的话:每个人从出生起就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活着的人都是生活中的奥斯卡影帝影后,时刻都在演着属于自己的戏份,游刃有余地切换着不同的角色。或是逼不得已,抑或是心甘情愿。无论如何,为了生活,为了一己私利,拼尽所能地去做好它,演好它。不得不由衷地说:生活真是一部磨灭人性的大悲剧。

一个人出生时,首先扮演着孩子的角色。为了让父母长辈开心,为了成为所谓的孝顺的孩子,总要时不时地强迫或被强迫做一些违背自身意愿,却又为大众认同的"真理".青少年时期,上学了,我们又多了一个角色——学生。为了成为师长眼中的"好学生",我们不辞辛苦,挑灯夜战,只为了下一次试卷右上角上的阿拉伯数字能变大一些,即使压力已被严重超载。成年后,出社会工作了,形形色色的人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为了谋生,为了应对来自同事、同行等各方的激烈竞争,我们不得不把原生的自我关闭起来,虚伪地待人处事。成家后,我们不得不成为一位挣钱顾家的好丈夫,一位入得了厨房,出得了厅堂的的贤妻良母。所有的一切,说得好听点,就是为了家人,为了成为父母骄傲的孩子、师长得意的门生、上司满意的下属、丈夫面上有光的贤妻、孩子慈爱的母亲。但说白了就是自私自利。为了得到别人的关注、称赞、荣誉、金钱,违背自身意愿行事,痛苦并快乐着。虽违背意愿自私自利,但这是社会的金科玉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并不可笑。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都是面具者,表现的不是原生的自我,而是追求欲望的附属品。

或许,只有在夜里,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我们方能消停心中溢满的物欲,避开世俗的眼光,把真正的自己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然而,我还是怕,怕自己过于愚钝,没能有一双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没有方向地踽踽独行。与其这样,还不如成为日光下的面具者。

鲁迅《夜颂》有感

爱夜的人,也不但是孤独者,有闲者,不能战斗看,怕光明者。

人的言行,在白天和在黑夜,在日下和在灯前,常常显得两样。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

虽然是夜,但也有明暗。有微明,有昏暗,有伸手不见掌,有漆黑一团糟。爱夜的人要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君子们从点灯下走入暗室中,伸开了他的懒腰;爱侣们从月光下走进树阴里,突变了他的眼色。夜的降临,抹杀了一切文人学士们当光天化日之下,写在耀眼的白纸上的超然,混然,恍然,勃然,粲然的文章,只剩下乞怜,讨好,撒谎,骗人,吹牛,捣鬼的夜气,形成一个灿烂的金色的光圈,像见于佛面上面似的,笼罩在学识不凡的头脑上。

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与的光明。

高跟鞋的摩登女郎在马路边的电光灯下,阁阁的走的很起劲,但鼻尖也闪烁着一点油汗,在证明她是初学的时髦,假如长在明晃晃的照耀中,将使她碰着"没落"的命运。一大排关着的店铺的昏暗助她一臂之力,使她放缓开足的马力,吐一口气,这时才觉得沁人心脾的夜里的拂拂的凉风。

爱夜的人和摩登女郎,于是同时领受了夜所给与的恩惠。

一夜已尽,人们又小心翼翼的起来,出来了;便是夫妇们,面目和五六点钟之间也何其两样。从此就是热闹,喧嚣。而高墙后面,大厦中间,深闺里,黑狱里,客室里,秘密机关里,却依然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

现在的光天化日,熙来攘往,就是这黑暗的装饰,是人肉酱缸上金盖,是鬼脸上雪花膏。只有夜还算是诚实的。我爱夜,在夜间作《夜颂》。

六月八日。

(一九三三年)

( 选自《准风月谈》)

后论:《夜颂》,为何要颂夜呢?所谓夜,是被黑暗所笼罩着的,没有半点光亮。世间万物在此背景下,无不原形毕露。因为这黑暗,任何丑恶的、美丽的都复了原位。化了妆的卸了,戴面具的摘了,伪装的真实了……也只有这黑暗,也只有在夜里,才能让一切还原真面目——

"只有夜还算是诚实的"!

是啊,想想那些阿谀奉承、花言巧语、投其所好、溜须拍马的背后,真实的是什么呢?自古就有"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可老百姓办事为何越来越难呢?请客、送礼风不但没随着那些贪官污吏的下台而减小,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说假话的上座,说真话的挨打。于是乎,"诚实"被擦了粉,化了妆,穿上了美丽的花外衣,于是乎,再也分不清敌我,甚至于找不到自己

这世界到底怎么啦?朋友可以出卖朋友,亲戚可以背叛亲戚。于是乎,我们不敢相信任何人,出门也要化妆,戴面具,穿伪装,否则不敢出门;说话要看眼说话,看脸说话,看场合说话,否则不敢轻易张嘴;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见机行事".天啊,简直就是要把你培养成天才!

我尤其敬仰鲁迅,他的敢言,他的直言,他的果敢,他的磊落!我没有他的胆识,充其量只不过在夜的幕布下,挤在犄角旮旯里,面对着墙低吼几声而已!所以,我也喜欢夜,喜欢在满腹杂念的时候,在夜的掩饰下做一回英雄,不然,又能如何呢?各人自有个人的想法,你认为是对的,是真诚的,在别人眼里或许是错的,是做作,是虚伪;"公说公理,婆说婆理",别人凭什么肯定你的真诚?尽管你果然是诚实的。"忠言逆耳",谁人不晓得好话悦耳?逆耳的说辞有几人愿听?所以,当看到别人的脸色,我还是会违心的说好话的,尽管当别人这样时我会憎恶,会气愤,会想做聋人,但是,可是,我也化了妆,带了面具,顶着我的躯壳过着日子,却把心遗弃在不知名的地方。

所以,我也是喜欢夜的,因只有夜是真实的,更因只有在夜里才能找到我自己!

所以,我也是喜欢夜的!!!

读《致女儿的信》有感


读《致女儿的信》有感

从古至今,爱情一直被有心人传诵。爱情的歌被无数人唱过,爱情的诗被无数人吟过,爱情的故事诗无数人感动。它是最美好的东西,它使人陷入美妙的天地!但,什么是爱情,却又难以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读《致女儿的信》,使我感受到爱情是充满力量的。文中的奶奶善于用童话解释极其复杂的难题,可当“我”问她,“什么是爱情”时,她那双乌黑的眼睛显入出沉思和不安的神情。她说:“爱情就是两个相爱的男女一起生活,会一起劳作。当他们有了孩子时,就会在熟睡的婴儿旁边,一会儿望望天,一会儿你看看我,一会儿我看看你,互相传情。”

当男孩,女孩有了爱情时,上帝就会开始迷惑不解,惶恐不已。因为他从未创造过爱情,他不懂什么是爱。于是,他去问那些有爱情的人,可爱情这东西怎么说呢?谁也不知道。

上帝勃然大怒,于是他使人不能永生,使人变老,变丑。当上帝又一次来临时,看到的却是一对老头儿和一个老太婆坐在屋前,依旧望着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一会儿我看看你,互相传情。他们在自己造的家里安详的生活,那群无忧嬉戏的,是他们的儿女,子孙!现在,这不仅仅是爱情了,还有忠诚于心灵的追念!

这就是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永恒不变的力量,它世代相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要变成一杯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永生的纽带万物都会繁殖,都会孕育下一代,但只有人才有爱!

当作者面对十四岁的女儿提出的这个问题时,既不回避,也不敷衍,而是用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简述爱得真谛!

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是理智和慎重,严肃和神圣的,因为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与幸福!

读《365夜》有感


我最喜欢读一本名叫《365夜》的书,它使我的写作文的提高了很多,同时也把我逗得开怀大笑了,我来举个例子吧!

我爸爸是个消防队员,今天早上,他正喝着热牛奶,忽然听到火警号声,丢下杯子就往外跑。对门王叔叔也从厕所里冲出来,跟着爸爸一起上了电梯。

中午吃饭的时候,爸爸说:王叔叔真勇敢,救出了一个三岁小孩。爸爸没说完忽然哈哈大笑起来,笑得后住肚子,好一会儿才凑在我的耳朵过说:他的裤子没系好,抱小孩下楼的时候,裤子滑到腿上了。我听了也笑了起来。

消防队员的工作真紧张啊!!

我真喜欢这本书。

读《猪小弟的信》有感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主人公是一个胖嘟嘟的、黑乎乎的、很帅气的,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告诉你吧,他就是猪小弟。

猪小弟和他的表哥生活的很开心!可是,有一天他被抓进了大卡车,硬生生的把他和表哥分开了。于是,他给表哥写了一封信,告诉表哥自己在农场的生活。还很思念表哥,聪明的猪小弟还告诉表哥,自己要如何逃出农场。

看了这本书,我真希望猪小弟能逃出农场,过上幸福的生活!有机会还能和他的表哥相聚。

读《信客》有感


读余秋雨的《信客》时,我的心情从叹息到释怀,中间又夹杂着怜悯、愤怒等情感。

《信客》通过讲述老信客和年轻信客各自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信客的尊敬和高度赞赏之情。

文中说老信客因为将客人包装礼物的红绸私自剪下来一条为自己的礼物包装,被客人逮了个正着,从而使老信客的声誉受损,村民们无法再信任老信客,因此老信客就不再干了,自己孤身一人去看坟场了。事实上,老信客是一个正直的人,他只是觉得一条包装用的红绸并不会影响什么,但是如果自己礼物的包装被动了手脚,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的礼物被克扣了一些吧。老信客尽管被村民们冤枉了,但是他还是一心为村民们着想,他想到自己不干后,村人们的物品无法送达他们远方亲人的手里,他就很忧心,因此他找到了一个年轻人接替了他的职业。

年轻信客原本是没有意思去做信客的,但是老信客讲的细心、真诚,年轻人被老人打动了,所以就不再回绝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年轻信客是一个善良的人。

老信客守坟时,想起自己送过的每一封信就夜夜失眠。老信客是一个善良、负责人、热爱自己的工作的人,但是他只能在悲伤中度过他的余生,让人无限同情和叹息。

信客是一件很辛苦而且贫困的工作。信客的作文工资并不多,因此年轻信客出外送信或者物品都要肩挑手抗,住在最便宜的旅馆,以便节约花费。年轻信客因为经常长途跋涉得了胃病和风湿病。从这儿可以看出年轻信客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

外出的谋生者死了,年轻信客需要向她的家人报丧,并且帮忙打点一切。如果死者遗物过于简陋,信客的人格就会遭到怀疑。死者家属往往会提出诘问,信客答不好就不得不赔许多罪。信客会帮助那些不识字的村民代写书信。从这儿可以看出年轻人是一个任劳任怨、老实厚道的人。

年轻信客知道一个同乡出轨了,但是他不想颠沛在外的同乡名声蒙受阴影,他在村里什么话也没有说。关于年轻信客为什么不让出轨同乡的妻子这件事,我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如果是我我也不会多说什么。我认为别人的事情外人最好不要插手,否则很可能好心办坏事。

那个同乡后来有钱了,因为感动于年轻信客没有传他的坏话,所以想要帮助年轻信客,但是年轻信客并没有接受。

后来,年轻信客成为一个老师,为民服务,得到了许多人的尊敬。

再后来,年轻信客死了。年轻信客要求葬在老信客旁边。

年轻信客尊敬老信客,视老信客为人生知己,老信客能得到这样的人生知己也算是对他凄凉余生的慰藉了。

读《基督山伯爵》有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读《基督山伯爵》有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到意犹未尽,好久没有读到这么棒的书了!正如高尔基称赞它是“一部令人精神换发的书。”

说真的,刚开始我觉的这本书枯燥乏味,但读了一部分后,我发现剧情波澜起伏,一波三折,耐人寻味。主角本性善良乐观,但遭人陷害,进入了那不见天日的地牢里,走上了复仇之路,最后终于复仇成功,这也应了中国的老话: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基督山伯爵在这本书中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他在仇恨面前没有丧失理智,也没有泯灭良知,他从始至终,都保持着有一颗高贵善良的心。帮助莫雷尔一家脱离困境,救出来了一个善良的女孩,答应了美茜蒂斯不杀他的儿子。报了仇之后。将自己的财富给了瓦朗蒂娜和马西米兰这对有情人,自己隐姓埋名,远走他乡。

在这本书中最引起我注意的就是“金钱”。基督山伯爵为什么可以复仇成功和法利亚神甫的财富密不可分,否则他怎么会在社会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又怎么会让当年陷害他的人一疯,一自杀,一个一夜白头,从此一蹶不振。

这揭露了的社会以金钱至上的消极的黑暗的一面。但是也写出了大仲马有强烈的“拜金主义”,所以在文章中不时的吐露出金钱无所不能的思想,这也可能是他本人不能在文学跟进一步的原因吧。

但是这本书的剧情井然有序,充满了让人回味无穷的韵味。也是写出了不变的道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文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主角留下的信中的一句话:“等待”和“希望”四个字包含了人类的一切智慧。

是啊,如果不是主角一顽强的意志在牢中煎熬了四五年后,遇到了法利亚神甫,最后他的帮助下才掏出牢房,还给他一大笔财富,让主角复仇成功。这这是因为主角的对待才有了希望,而正是心存希望,他才能等待这么久,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有各种挫折、困难出现在任何时间、地点,但是只要对希望的等待和对生命的希望,任何人的挫折都会被我们所打败。

喜欢《读史铁生的《昼信基督夜信佛》有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