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有感 > 地图 > 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有感

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有感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有感1900字。

托马斯·卡莱尔说过:“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在我们在读一本中外经典名著时,会从中感受到与我们以往认知中不同的东西。只要我们认真的看过一本书并投入进去,就一定会在书中感悟到不一样的人生道理。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自己感受到的想法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有感1900字,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我自认为我不是乐观主义者,因为总觉得有些烦怨积郁在心里,不能够摆脱,更无法忘记。虽然表面看来嘻嘻哈哈,甚至可以用无忧无虑形容,但这只是因为不想把烦恼带给别人,于是只在独处的时候,才是最真实的。于是,便总喜欢在这种时候读书,尤其是能够告诉我怎么做人的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便是一次烦恼袭来时选择的一本书。
选择它,开始只是因为作者的个人境遇在我看来是不幸的,而在不幸中能够做出非凡成绩便是它吸引我的地方。而选择再读《我与地坛》这本散文集不是因为其他,是因为,在我看来,似乎地坛是他的再生之地,是让他得以从最痛苦、最落寞、最失望的境遇中恢复对生活的希望的地方,也是他思考人生、思考苦难的地方。这本散文集,也就成了我最能理解他的思想的书,也能给我面对苦和难的信心。
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是的,这是个宁静的去处,宁静得足以让一个失魂落魄的人去思考生与死这个话题,并且想明白了,给了自己继续活下去的理由和信心,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生。我佩服他在双腿残疾找不到出路的时候还能安静地思考,至少,他的思想没有被苦难击倒,而只要保有一份无论在何种风浪面前都能安静下来的心境来思考,那么便不会怀疑这个人会被苦难击倒。地坛给了他思考的去处,他也便坚持了下来。
我在设想自己如果也遭受如他一样的大不幸该怎么办?会怎么办?却总也理不清头绪。不知道是对脆弱的自己没有信心,还是对未发生的事无法预料。我忽然觉得或许苦难程度本身就是相对的。对于一个衣食富足的人来说,也许一天食不果腹就可以让他觉得是大难;而对于一个风餐露宿的行者,这只不过是一段小小的插曲而已。所以,我似乎没有必要设想自己也如他一样,只需要把他的那份心胸、那份勇气从他的苦难里剥离出来,用以鼓励自己便足矣。又或者,在自己的心里树起一块牌子,时刻提醒自己:再大的苦难到来,最坏的结果不是去结束生命,而是思考生与死。如果能在这个问题上给自己一个清楚的答案,那么也便找到了继续下去的信念。
只是到了这个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是的,他在母亲去世后一直在以写作这种方式纪念母亲对自己的理解与爱。他写道:那时他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他在赞颂母亲对他深入肺腑的爱,母亲因这爱而承受双倍于儿子的苦;他在暗示母亲对他直至今天的无言的支持,是母亲用她特有的方式在背后陪着他风雨兼程地走过这条坎坷的人生之路。我便又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可以战胜困难的力量母爱。
在很多时候,这爱太过平常,它存在于一顿早餐,它存在于夜里听到儿子咳嗽后的惊醒,它存在于每次出门后的叮咛,它存在于异地求学后的电话它存在于这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但也是因为它太过平常,太过琐碎,我们享受起来也就心安理得,直至有一天它失去了。子欲养而亲不在便是这种遗憾吧。我想,正确的态度,是应该以一种感恩的心情去接受它,因为她不仅仅是一种伟大的感情,更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支持自己战胜一切的精神力量。难道你遍体鳞伤后第一个想到的去疗伤的地方不是母亲的怀抱? 即便在你最难的时候不去寻求这份爱的荫护,也不是因为你不渴望得到它的慰藉,不信任它的力量,而是因为不愿意让母亲看到自己的落魄而已。
看来差别是永远要有的,看来就只有接受苦难。
在这个园子中,不只有作者一个人,或者说,不幸的角色还有其他的扮演者。有一个练习长跑的人,他因在文革中出言不慎而坐牢,出来后样样待遇不能与别人平等,便在苦闷中练习长跑,盼望以他的长跑来获得政治上的解放。但连续六年参加环城长跑比赛,成绩却一直没有如他所愿。还有一个可爱极了的小女孩。最初见到她在园中捡掉在地上的果子,觉得她无忧无虑。但是几年以后再见她的时候她正被一群小孩取笑,因为她是个弱智。或许,作者是在把地坛看做一个社会的缩影。在这个园子中,仅有的几个总来这里的人中都有悲情剧在上演,那么那个大的社会呢? 是不是也同样有着很多很多不幸的人?于是,作者在思考:苦难是可以被消灭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我们能做的便是如他所言接受苦难。
接受苦难,用我们冷静的头脑去思考,让我们身边的爱来支撑,用我们与生俱来的坚强的信念去战胜。从史铁生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人在遭受苦难后所迸发出来的力量,也看到了一个与苦难抗争的人的坚强的意志。
对于我们,也便不应该存在失败。这一扇门关闭了,一定在另一处有一扇门为你打开。而我们需要的,只是坚持住,直到找到下一扇门。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试试活下去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一部平和而又富有哲理的散文集,这里面,有他对地坛细致入微的观察,有对母亲深切的怀念,有对芸芸众生的记录,也有对于生死的思考与感悟。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在生与死的问题上,他看得比谁都透彻,无须纠结,无须着急。我们无法做到感同身受,却能从他的文字里不断汲取积极向上的力量。不管过去如何,前路如何,试着活下去。

史铁生的身世,相对是比较坎坷的,他生于1951年,1972年双腿瘫痪,1981年患肾病,1998年被确认为尿毒症,2010年因突发脑溢血去世。上帝仿佛跟他打了个赌,不断地试探着他能不能更坚强地活下去。他自己也说,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最终他告诉自己,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件必然会降临的节目。这些话,饱含着常人所不可及的智慧。生不容辩驳,那就无须纠结;死必会降临,那就无须着急。在生与死面前,上帝绝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人。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评价,就说以烧水来打比方,普通人可能也会去思考生命,但他们只能烧到五、六十度,顶多到七、八十度,而有那么多缺失性体验的史铁生,把这壶水烧开了,他烧到了一百度。但生死这个问题太大了,也太难以捉摸,感同身受是做不到的,仅靠想象也不可以。可能真的是,唯有真正走到那一步,才会有这样的思考,所谓不平而鸣、发愤著书,大概也是这样的道理。而我们,只能用自己浅薄的语言来讴歌我们所能看到的史铁生的伟大。

人们喜欢用向死而生这个词来形容他,说一个人的身体若无法行走,那他的灵魂一定走得很远。但如果仔细读一读他的文章,看看他的经历,就知道他的每一步都走得很艰难。他只是用很平和很平淡的语言来记录生命,心里却也憋着一股劲,也在心底与生命作着抗争。但命运对于他来说是不公平的。我们不好说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但他却劝说着自己接受苦难: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每次读到这句话,心里就会砰地触动一下。很难从某种意义上对这句话做个阐释,但却总在冥冥之中从中得到一些鼓舞的力量。不是算了吧,而是再拼一把吧。生命的起点如何,已经摆在面前,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怎么活。至于要怎么活,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也需要我们自己来给出一个结尾。

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我以前只把它当做鸡汤文。一位年轻人去找一位老人算命运,老人一一指出他手中的生命线、爱情线、智慧线、命运线,接着让他握紧了手,并问年轻人:你的命运在哪里?年轻人不以自主地回答:我手里握着啊。老人笑而不语,年轻人顿悟而去。以前总把它当做一篇鸡汤文来看,但日复一日,对这个故事的敬佩却越来越多。以后的我们,可能并不会一帆风顺,可能会遇到我们目前想象不到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在短暂的情绪失控后坦然去面对。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总有一天是要回去的,在这里的每一天都是赚的,为什么不好好地再活一活,为什么不精彩地过呢?

每读一次,便又获得全新的力量。

城阳区第二实验中学 刘巧

只要活着-读《我与地坛》有感作文


因病瘫痪的史铁生想要寻死,后来因地坛的命运与其相似,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对人生的看法实现了成功的过渡,积极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对生与死的问题释然了,明白到我们的出生不是由自己决定的一样,死亡也不该由我们自己来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则,我们的任务则是在法则允许的时限和条件下自然地生存,生命的自然进程就可带给个体和周围世界以和谐安宁。

已经活了十五个的年头的我,似乎不曾想过“要不要去死”或者是“为什么要活”的问题。或许在我的意识里面,活着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就是一件很理所当然的事情,至于死也是必然的,又何必这么早就想死,静静地在生到死的过程中慢慢地欣赏周边的风景不好吗?就像是花儿不为什么而开花,只要在特定的季节,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就会盛放,一切都很自然地发生。更何况,能够活着就是一个奇迹,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这个机会吗?

只要活着,我们就能看到更多的;只要活着,我们就能听到更多的;只要活着,我们就能摸到更多的。对于随时都有可能死去的人来说,或许他们还有未完成的梦想,或许他们还有未解决的心愿,这个时候活着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他们是多么希望可以看到明天的阳光。这本来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但是他们就快要死了,他们想要在人间多逗留一天,只是他们危在旦夕。所以我们应该庆幸我们还有时间活在世上,应该抛弃所有关于死的念头,应该在允许的时限和条件下自然地生存,这或许也是对死去的人的一种安慰。只要我们活着,那就是希望。

我与地坛好词好句摘抄


我与地坛好词好句摘抄,欢迎阅读点评!

一、我与地坛好词摘抄:

1、荒芜:因无人管理田地杂草丛生,无人耕种。

2、冷落:冷待,冷清,不热闹。

3、历尽沧桑:形容饱经忧患,经历了许多变故。

4、剥蚀:剥脱而逐渐损坏,由于侵蚀而使裸露。

5、浮夸:虚浮的夸张

6、玉砌:用玉石砌的台阶,亦用为台阶的美称。

7、失魂落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8、亘古不变: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

9、阴凉:背阴而凉爽的。

10、蝉蜕:幼蝉化为成蝉时所脱下的皮,可入药,比喻从摆脱或脱离出来。

11、暗哑:不光明,昏暗,不鲜艳。

12、冗长:废话多、持续时间过长。

13、苍凉:荒芜悲凉。

14、坎坷:道路高低不平。

15、寂寥:寂静,无人倍伴的,独自一人的。

16、逆流:跟主流方向相反的水流,比喻反动的、违反总趋势的潮流。

二、我与地坛好句摘抄:

1、不能承受生命之痛,残疾的躯体,在轮椅上思考,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应该健康的活着,恪守并遵循生命的轨迹。

2、我在这园子里坐着,我听见园神告诉我,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

3、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

4、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

5、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

6、我在这园子里坐着,园神成年累月地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7、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8、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9、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10、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11、我什么都没有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放。

12、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13、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14、要是有些事我没说,你别以为是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15、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16、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17、我们尤其要注意:任何以自己的观念干涉别人爱情的行为,都只是一股逆流。

18、世上的一些事多是出于瞎操心,由瞎操心再演变为穷干涉。

19、一些当时看去不太要紧的事却能长久扎根在记忆里。

20、回家去是对的,要是上帝把弱智和漂亮都给了这个小女孩,就只有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

21、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

22、我永远留住了一个偏见:女人是最适合当大夫的,白大褂是她们最优雅的服装。

23、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24、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25、不能走远路却有辽阔的心。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300字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300字

读完这篇文章,我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就像文中所说的,“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是啊,一个人出生就等于上帝赐予了你一条生命,至于你该怎么活,怎样好好的利用这条生命给你带来的福利,那就要靠你来决定。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生难免会有很多挫折,你应该勇敢的去面对,而不是让它成为你逃避生活的理由。有哪个人的人生道路上会一帆风顺呢?

我们要在一次次磨练中提高对生活的向往,绽放出每个人不同的,独特的美。而不是悲痛草率的结束自己的生命来结束这一切。因为你会知道,只要活着,什么都会有希望,什么都会好起来的。

《我与地坛》书籍封面图片

作者:王沛涵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有感19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有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