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 地图 >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我想您对作者写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读了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使我再次认识到:上课是一门艺术,除了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有一些技巧和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其中的生本教育使我受益匪浅,茅塞顿开。

作为教师,我体会到要终身学习,平时要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只有及时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面对竞争和压力,我们才可能从容面对,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同时还要学会以“诚”待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平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孩子的表率。还要学会“容”纳一切。比如学生的表现、成绩、来源等。我想这是作为教师应该做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是要成为优秀教师必须知道的非常重要的基石,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以实现了如指掌的境界。有的孩子在学校非常内向,在家里却活泼外向,老师就要不厌其烦的引导学生在学校也走向活泼开朗。同时我们也要充满爱心,要懂得原谅,要学会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学生,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古语道:“人之初,性本善”,即使他们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我们也要从本质出发,相信他们是善良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

因此,我们教师,要先做人,再教书。做人要有一个好心态,一个好心情。心理健康,身体才能健康,工作才能愉快。好心态成就一切事业。爱学生,爱同事,轻轻松松地当老师,快快乐乐地当老师,简简单单地当老师,放下包袱,抛却沉重,让微笑永远绽放在您的脸上!我们要善待学生,尊重生命。要善于引导,能理解、宽容。我觉得在一天上班的时间内,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快乐度过这一天就觉得是很有效的一天!

通过学习,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首先,教师应无私地将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维护自己的学生,并关爱他们,以自己高尚的品行为学生树立起榜样。面对后进的学生,不能采用暴力或体罚等行为,而是应该用加倍的爱去帮助他们进步,这不仅是从职业角度,更是从法律角度对教师的义务作出了规定。教育不仅是教,更是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只是一个教书匠的水平。只有通过在教育中不断学习,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有所创新,才能逐渐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学习其实就是一段短暂的成长过程,成长是段过程,而不是终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以自己的发展成长为己任,为学生成长为重任,好好做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天天快乐,做教师足也!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体会:生本教育,伴我成长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体会:生本教育,伴我成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上午好!下面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和大家交流我的读书体会。

(一)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

很早我就听到过生本教育的思想,而今能够认真的拜读并学习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感觉生本教育这个理念确实是非常的好,能解决我们当前教育中碰到的很多难题,让我们的教育走出困境,步入下一个成功。

生本教育,我的理解,就是以学生为根本的教育模式,一切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认知能力来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生本教育的方法论所谈到的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观点,与我们现行的《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都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倡导学生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

生本教育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依靠学生来进行教育,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本体。

其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心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而教师则要退后,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生本教育给我的启示

生本教育构成了一种全新的格局。儿童获得的东西,有许多是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之下获得的。这种探索需要一个过程,当然也会犯不少错误。正是在克服错误的过程中,儿童获得真知,获得最宝贵的知识和技能。生本教育的学生,认识需要多次或长期来复式提高才能完成。这就要建立起在这种格局下的错误观。要相信学生的大器晚成,我们为什么不能允许学生有一段相当笨拙的学习过程呢?你只要认同学生是可以自己发展的,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学生都可以进行生本教育。就像郭思乐教授在书中提及到的,如果对蒸馒头的过程实行开盖主义,不断开盖窥视,馒头反而蒸不熟。所以我们要以最大的耐心,等待再等待,最后,必将收获一锅熟透而美味的馒头。

生本教育让我顿悟

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为每个儿童个性的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是生本教育的追求

生本教育把教育看作是生命的提升,并为每个儿童个性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孩子的个性得到极大的张扬,学习的效绩也是显著的。他们在这种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成长迅速,所以,生本教育主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照教师提供的框架,尽可能为学生留足时空,让学生活动。就像郭教授所说的那样,教师应当是牧者,他把羊群带到水草茂盛的草地,让羊儿欢快地、自由自在地吃草,而他自己呢,则在不断地寻找、发现新的、肥美的草地,并时刻警惕恶狼的出现。为每个儿童个性的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2、使每位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是生本教育的宗旨

由于生本教育的课堂给学生这种个体精神生命活动有很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情感氛围和信息资料的环境,因此,它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去探究和实践的愿望,并从中获得知识与经验。

生本教育的每节课前,学生都已习惯了进行大量的自主的学习与研究,也习惯于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带到课堂上与同学共同分享和讨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的知识、信息会不断地生长,越用越多,越用越活,同时,又为他们的潜能的发挥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每位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四)生本教育思想对我的影响:

1、生本教育注重和强调以学生为根本,不同于现行的教学模式。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

由此不难看出,生本教育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根本,为出发点。而我们现在的习惯的教学模式是重教不重学,重灌输不重引导,教学对老师而言主要是如何教好,怎样学好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例如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老师考虑的是如何完成教学目标,设计得主要是教师的活动,希望课堂教学能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下去,而忽视了学生的感受。

2、生本教育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快乐学习。

-

生本教育认为人之初,性本学,也就是说儿童的天性是活动的、是创造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也就是说学生是乐于学习的,喜欢探究的。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把课堂或者说是教学的主动权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也会快乐地学习,没有压迫感,没有抵触情绪,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生本教育理念指出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有学习的兴趣,因为疑问而学习,进而进行探究。

例如,我在讲六年级的一篇自读课文时,考虑到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而且本课的知识结构清晰,语言生动有趣,导入之后我就告诉大家,我们把这篇文章当做一篇作文,如何进行这篇作文的评注,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开头短短的十几个字2024,作用与好处,学生分析的淋漓尽致,而且把本课的语言风格与写作思路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整理,最后一起来进行情感的体会,通过这些,让学生进行批注,进行学习。学生学得都很开心,同时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试着用这种方法进行及时的创作。在后来的一次作文中,很多学生都尝试着这种写作方法。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思路方面,我也是及时进行评价,对于一个问题,让学生换一种思路进行表达,而且表达的效果非常好,这也就是实现了答题的规范性,避免单纯的在阅读中给学生强行灌输知识点,让学生在自由快乐的学习中去体会,想去记住,想去了解。

3、生本教育能让教师的工作更加轻松、快乐。

生本教育并没有给教师上许多紧锢咒,没有强调让教师如何拼命工作,没有束缚住教师的手脚,对教师而言,生本教育是一种解放,可以让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更好的成为一个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我对生本教育听来已久,但真正的体味和领悟生本教育的精华所在并得到受益的还是在近期悉心拜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z教授的教育专着《教育走向生本》之后。生本教育从根本上鲜明地解剖了当前我们所从事的教学模式,大胆提出了解放老师、解放学生、解放教育的思想,倡导旨在张扬学生天性,依靠学生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的新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寓学于乐,寓学于自然天性的释放,以实现人的完满发展。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瑕、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当我真正地接触了z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之后,便感觉眼前豁然开朗。通读z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其理念之精髓,同时反思自己过去十几年的教学生活,则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生本教育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以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向不教而教迈进,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教师从苦教,学生从苦学状态下解放了出来,因此生本教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z教授说:身为教师,我们用语言来影响学生,用环境来助育学生,用活动来培养学生,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随意对其进行剪裁、修剪、打磨。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由此可见对师者的要求可不能停留在教学层面上的传道、解惑,而是要对学生作更具深远意义的创新意识的挖掘。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z教授的生本教育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为教育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它提出的不做纤夫,只做牧者为我们教师指明了方向。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去了解孩子。学生的天性是活动的、创造的,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如,人在成功时获得的快乐;在自我实现是得到的高峰体验;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充实感。都说明学生无时不刻地在运用自己的思维跟物跟人打交道。学生的这种天性,需要教育者去引导,正确地对待与呵护,才能长久地保持。

读了此书,我们就应该实现以下转变:

转变教师教的方式: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

转变学生学的方式:先做后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把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并遵从人的由整体到局部,先感受后认识的规律进行教学。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关于前置性学习的研究。

前置性学习要求突出体现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为以学定教做准备,依靠学生,让生命的精彩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发挥出来。

二、在备课上做加减法。

传统的备课是在做加法,我的备课是在做减法。我在备课时首先想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想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什么内容是非讲不可的?什么内容可以不讲的? 真正地实现以学定教。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学生在小组合作和全班展示交流时,充分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倾听、思索、质疑、辩论、讲解、感悟,享受到探索和收获的幸福与快乐。

四、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

努力达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效果。具体做到,教案设计落实生本,为好学而创新教学设计,变教案为学案;精心设计前置性作业,以层次性引发挑战性,变苦学为乐学;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创新运行机制,变独学为群学;大胆进行教学方式改革,以探究促生成,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

最后把这两句话与大家共勉:

成功者总是在寻找方法,失败者总是在寻找理由。

学习着生本,思考着生本,实践着生本,享受着生本。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龙外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有一个重点系列自主阅读课程。每次教职工大会,龙外的老师都会轮流做读书分享。读书是龙外教师最美的生活姿态。这个寒假,老师们读了哪些书?他们从书中收获了什么?学校教师发展部将连续刊发老师们的优秀作品,让我们站在他们的肩膀欣赏书的美景吧!

利用这个寒假我静下心来拜读了郭思乐先生的《教育走向生本》,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我们需要把为教者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把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结合本专业艺术教育,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感受:

一、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

书中提到: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儿童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儿童作为教育价值原则。教育教学是十分复杂的活动。我们常常有这样的认识,把教师的教育设计误认为是为儿童设计的,教师的意志误认为是儿童的意志,教师的兴趣误认为是儿童的兴趣。现在,我们教师迫切需要的是把为教者设计的教育,转变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是把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教育对象,但传统观念使我们对教育对象缺乏完全而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并没有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我们的教育过程,并没能从对象的生长和生成规律去设计;我们的教育常常为社会习俗所左右,从而偏离了教育对象的本体,我们目前教育的模式,正是忽视了教育主体这一点。在我的音乐课日常教学中,时常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备课,以自己的内心想法去揣度学生的内心想法,并没有完全做到以学生为本,这是有所欠缺的,学生学习的效果当然也不会太好。而在舞蹈创编课中,我就时常给孩子们多的时间、空间去思考,去发挥他们的想象,自由舞蹈,出来的结果与之前的大相径庭,孩子们积极主动、课堂氛围活跃,他们喜欢上这样的课,并且他们创造出来的舞蹈动作是有灵性的独特,他们每一个都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种,孩子们的潜能是不可限量的。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在两种不同教学模式下的课,学习效果是不同的。我常常思考,孩子在怎样的状态下舞蹈动作学得快,并能跳出感觉,那就是孩子在快乐主动的状态下舞蹈是最有效的。这就要求我充分调动孩子的主动性,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的状态下主动地去舞蹈,即愉悦身心、又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教育这件事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不能像裁缝那样对儿童进行裁剪,也不能像理发师那样对儿童进行修剪,更不能像牙医那样对儿童进行打磨。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我们可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教育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师、牙医那样地对儿童进行裁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实现,我们教师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所有教师都应力争做到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教学中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二、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了解学生。儿童的天性是活动的、创造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

首先,学习是人类自身的需要。人类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生物中脱颖而出,成为具有智慧的、不断地扩展自己的智慧和实践领域的独特生灵,就是因为学习。

其次,人是一种非凡的动物。人类面临的自身的许多未确定性,也是人类必要性的证据。学生具有学习的天性。如:人在成功时获得的快乐;在自我实现是得到的高峰体验;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充实感。都说明儿童无时不刻地在运用自己的思维跟物跟人打交道。反过来,对人的学习活动的贬损,几乎是对人生物的贬损,也就是对人最基本的贬损。儿童的这种天性,需要教育者去引导,正确地对待与呵护,才能长久地保持。人的潜能无限在于人是一个可以自我激励的系统。如果你有了成功的表现,你又受到激励,你就会走向更大的成功。

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创新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条件下进行的,如在常规舞蹈课上,我常常用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头往左倒,双脚立半脚尖原地转圈,你可以想象一个夜晚,你正在星空下做什么?,学生就会用所学的知识去想象,去探索,可以想象成听天上的星星给自己说悄悄话,我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想象力真的是太丰富了,我悄悄地笑了,我的内心深处在为孩子们鼓掌,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有许多新鲜知识,无限的想象,更有着能力和态度。儿童的创新是儿童学习的核心过程,上课就意味着创造,而创造就意味着成功和成就。

儿童的潜力无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教育者宽广的、崇高的期许,会给儿童以良好的暗示,并给予更广阔的心理发展空间。克莱恩说:孩子们所拥有的潜力比教育体制所能启发他们的多得多,你必须要从旁协助他们。卢赞诺夫说:人们可以比以前学得更快、更好、更快乐。

儿童的独立性既是社会的规定权益,也是他的生理和心理的规定性确定的,是一种生存状态。除了物质生命的独立性外,人的独立性更表现在精神生命的独立性,学生更深层的独立性即表现在他们认知事物和保持敏锐的需要。读后感[.cn]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就是保护他们最大发展的可能性。

三、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

生本教育的方法是全面依靠学生。人的最终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学。学生不仅是对象,更应当看成教育资源,就是借力,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依托学生资源来进行教育,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形体课上,可以让学生管理学生,互相学习照镜子、互相指导纠正动作,共同成长;再如在舞蹈主题编创课上,根据学生自己想象、编创出的最有新意,最独特的舞蹈动作,然后相互观摩、评价,说出谁的动作最有意思最好玩,赛选出最有想法的动作,整合创作成一套原创剧目,这都出自学生。知识经济需要创新,而创新是民族的灵魂,这就需要从小就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作为教育者,我们的任务是,创造生机勃勃的课堂,建立促使人回归人的自然的教育。孔子说过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强而弗抑, 自然的总又是最好的。蒙塔古说:在地球上所有生物中,孩子是最为如饥似渴的学习者,也如克莱恩说的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变得简单。我们把这样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这就是生本教育。郭思乐先生的这本书让我更深刻的理解生本教育,现需要自己在教学中不断体会,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期盼在自己今后的课堂中,希望教师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是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范文一

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可以用郭教授评价学生的语言来评价:虽不能说是字字珠玑,但绝对是篇篇可读。专业性,理论性的书籍能如此让人信服并引起强烈共鸣,确实是难能可贵。书中许多观点,句子我都记忆犹新。如人之初,性本学还是性本惰?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等。

生本教育思想的学生观是:起点非零。

过去的教育一般认为学生是无知的,什么都不懂,表现在教育上,就是越俎代庖。生本教育认为: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孩子,哪怕是数学才考了十几分,哪怕是还拖着鼻涕,哪怕是字写得歪歪扭扭,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作为人类的新一代,他们都像长江一样,从远古走来,又向未来奔去。在他们后面的,是人类50万年进化发展的历史;在他们前面的,是正在展开的现代社会,他们将会居于今后所有事情的核心,儿童不可限量。因此,我们认为学生有学习的本能和天性,学生的起点绝不为零。遗憾的是,这种本能和天性被许多人包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所长期忽视。生本教育正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尽可能顺应儿童学习的天性,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还教育以本来面目。

郭教授原文的精彩篇章我就不再一一累述。好的文学作品的特征之一是能引发人丰富的联想,郭教授的作品就做到了。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方式。读的过程中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距离生本有多远,有让我欣慰,并小有成就感的,也有让我困惑反思的。

郭教授的观点: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这一点在教学中我深有体会。就拿作文教学来说吧。刚入学时很多学生作文存在这样的现象:一写作文就是大话、套话。7年级的孩子就开始写和谐滕州。其实他能先和谐小组,再关心班级就很不错了。

为了纠正这种现象,我从入学就告诉学生,写作文就是说话,最低要求就是说清楚,说明白。让别人听懂。较高要求就是说的有意思,有道理,让别人想听。这种理论简单明白。

学生其实是非常聪明的,稍加点拨就写出相当精彩的作品。这时,教育对象就变成了教育资源。我把优秀作文在班上宣读,起到了非常好的导向作用。学生会这样写,只是不知道这样写是对的、好的。看到别的同学这样写得到老师的表扬,很多同学效仿,作文有了长足的进步。

应了资源共享那句话,写作资源也变成了德育资源。7.4班倪萌同学作文写的是咱学校暖气管道漏水的事情,污水桶里的抹布他怎么也伸不出手去捞,正犹豫的时候,赵文源同学伸出手捞出抹布,堵住了出水口。抹布堵不住时,就直接用自己的手堵住了漏水处。要知道那是滚烫的热水啊。倪萌非常惭愧,把这件事写进了作文里。班主任刘老师告诉我,他是4班班长,作为班长在班会上给同学们讲这件事,讲的时候倪萌都流泪了。两个多么善良的孩子。多好的作文素材,多好的德育事例,这难道不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吗?我整理出版7年级第一期《同风飞翔》,选入了这篇文章,目的是给全体同学一个良好的导向,既是写作导向,更是德育导向。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范文二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郭思乐教授所提出的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令我耳目一新,其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内涵丰富,立足学生,放眼发展,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是新课改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是一本对各个学段、各种教育方式都具有适应性的有突破性的教育专著。 ,读后让我重新审视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生本教育从根本上鲜明地解剖了当前我们所从事的教学模式,大胆提出了解放老师、解放学生、解放教育的思想,倡导旨在张扬学生天性,依靠学生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的新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寓学于乐,寓学于自然天性的释放,以实现人的完满发展。这一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为什麽呢?以下是我的一些感受。

生本教育体系要求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进行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让孩子玩得开心,学得容易。把一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於学习的知识,并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通过不断的、快乐的游戏,孩子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头脑变得十分灵活,学习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习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赏识教育要深入教学,学会用放大镜观察孩子的优点,同时我们一定要充满爱心,要懂得原谅,要学会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古语道: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内心是极其敏感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从本质出发,相信他们。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

生本教育体系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相信儿童的独立性。这些最基本的理念平时不以为然,然而今天在书中读来竟蕴含着深厚的内涵,当然,更深刻的理解还需要自己在教学中深刻体会。期盼着在自己今后的课堂中,自己的学生也能如此的成长、如此的学习,期盼着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儿童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游荡,构成了整体领悟的教育乐章。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素质,提高个人魅力。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从生活、学习、家庭不同的方面了解他们,形成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

我们还必须时刻跟随时代的脚步,坚持生本教育理念,给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让其能自由的成长,在不断学习的道路上,我一定严于律己,不断进步,做新时代教育理念下的优秀教师!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报告:静听花开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报告:静听花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

生本教育是郭教授所创立的一种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教育思想,他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2007年,生本教育被列为教育部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课题之一,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在大陆、香港、澳门等地的100多所中小学、职业院校、幼儿园等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还记得上班之初,初出茅庐的我对生本教育并不知晓,第一次讲公开课,是二年级的《晚上的太阳》。试讲时,我滔滔不绝,课堂可以说是一气呵成,自我感觉相当良好。可是讲完后,孙主任对我说,教学并不是教给学生1+1=2,而是教给学生1+1等于几,甚至1+1等于3。当时听的迷迷糊糊,后来听了郭思乐教授的一段话才明白其中含义。

曾经一位企业家问郭教授,什么是教学?郭教授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于是我们就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了。

现如今,无论是国家、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十分的重视教育,可偏偏是学习的主人公孩子们讨厌教育,把学习当作压力,当作束缚,这该怎么办?郭思乐教授曾说邓小平把土地还给农民,农民的种地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同理,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事情是学生自己愿意做的,他学什么都懂,不是他自愿的,硬强调也不行。课堂本来就是孩子们读书学习的地方,老师讲多了,孩子们学习的空间就少了。课堂是孩子们施展才华的地方,而不是老师们展示自我的舞台,老师们应该退居台后,把课堂还给学生,激扬学生的生命,放手让学生自己学。

我们原来的教育体系基本上就是一种以教师为本的体系,一切为了老师好教而设计,而不是为学生好学服务。郭思乐教授称这种教育为师本教育。在这个教育体系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是一种机械的、单向式的传输状态,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和学生就像是大小两个齿轮,连带着进行运转。

常年来,教师辛苦付出不少,但收效甚微。郭思乐教授把传统的教师苦教比作插秧,多少年来,农民把秧插的密上加密,以为付出的劳动越多,就会收获的越多。可是这样做既折磨着秧苗的根系,又没有给它们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破坏了秧苗的自由生长规律。于是,秧苗们拥挤着,无奈着,无法发展。这恰如我们师本教育体系下的孩子们。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就是建立在对师本教育体系的深刻反思之上。他强调学生是教育的真正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认为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当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教师应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生本教育就是把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这时候的老师与学生不再是大小齿轮的关系,也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而是激发者与被激发者的关系。正如我们给了学生钥匙去开动汽车一样,我们从灌输者走向了引导者,于是学生学习的巨大能量就被激发出来了。

郭思乐教授有这样一句话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说明脚是在一种忘我的状态,忘我的工作。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就可以看到儿童自己在学习,忘记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就起了作用,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也提高了。从这方面说,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生本教育的深层意义,其实就是以生命为本,教育的本质是实现生命的提升,而生命的提升最终是依靠生命自身。

(一)学生观:起点非零

生本教育的学生观是学生起点非零。

过去的教育总把学生比作一张白纸,认为学生什么都不懂,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总是担心学生完成不了学习任务,所以常常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去做,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的潜能不可限量,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我们应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

(二)教师观:生命的牧者

生本教育认为教师是生命的牧者。

生本教育教学中,并不是不需要老师,而是老师退居台后,由过去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在生本教育中,教师的职责就是像牧者一样,把学生带到水草丰富的地方,让他们吃饱,风暴来了,带他们找地方躲避,狼来了,要事先有所警惕等。教师不再是过去满堂灌的知识灌输者,而是抛砖引玉的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观:教皈依学

生本教育的教学观是教皈依学。

过去的教学可以概括为我教你,我们在课堂上过多关注了老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其实也就是忽略了学生本身。生本教育明确提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学习既是儿童的本能,也是儿童的需要。我们应该把教学从教转变到促进学生的学,让学习成为儿童成长的自然过程。

(四)评价观: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

生本教育的评价观是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

郭教授认为,考试评价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督促学生学习。但当把考试当成一种管理和控制工具时,学生就产生了一种抵触和逆反心理,考试评价的意义也就变了。考试评价的目的应该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应该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整个教育从控制生命回归到激扬生命。

读后感《《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