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教育教育读书笔记 > 地图 > 教育教育读书笔记

教育教育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11-12 来源:互联网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经典作品书籍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阅读的过程,也是情感不趣起伏的过程,那么在读完一篇文章后,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如何在读书笔记中全面的总结自己的收获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精彩引言

1.克莱恩说: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都变得简单。

2.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3.克来恩:我们的教育通过控制学生的学习方法来打击他们,使得他们失去力量。

4.海墨特说:教学是为了使人产生有活力的思想,而形成有活力的思想需要时间。

5.克来恩: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只有学习而没有参与其中的和没有史实际演练的对象,是无济于事的,也是不合理的,但是,许多教师仍坚持在黑板上写上名词这个字,再解释说:孩子们,名词就是一个名字、一个地方、一件事情或是一个想法 。他甚至认为,学校教育只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如何做。告诉人们如何去做,是侮辱他们的智慧并造成困惑。

6.哈尔莫斯说: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动手提问,解决问题。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

精彩妙喻

1.微生物有两种,一种是嗜氧的,一种是不嗜氧的。接着这个比喻,我想说,教学是嗜时间的,而德育不一定是嗜时间的。

2.在我们传统的文化氛围之中的生本教育改革,却如同晴空之见云霓,会产生优势互补的效应。

3.环顾四野,鸟在鸣啭,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气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去思考自己该如何长进就是美丽的,人为什么不能呢?如果星星不必记起自己就是美丽的,人为什么不行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就像星星一样。

4.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当鞋不合脚时,脚就反对了,那种自然的、和谐的、跃动的和效率的美就荡然无存了。

5.我们有时候如同某学校的厨工一样,每顿做的菜都下得咸,原因是他认为算了成本的盐必须全用上。

6.一位企业家问我,什么是教学?我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于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于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于5 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个3 是12,再加多一个3,是15;数一数,5个3是15等等。在这里,我们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了。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小编推荐小编推荐

[荐]《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1000字


读后感大全专题“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古语有云:一日无书,百事荒芜。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在阅读相关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书笔记,怎么写好一份优秀的读书笔记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篇1

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后,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回顾自己多年的教学生涯,一时难以述说。觉得对教育教学上师生位置的迷惘。我不禁问自己:何谓师道?是传道、授业、解惑那么简单吗?

郭思乐教授说:“身为教师,我们用语言来影响学生,用环境来助育学生,用活动来培养学生,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随意对其进行剪裁、修剪、打磨。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教育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种。学生的潜能是不可限量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不能像裁缝那样对孩子进行裁剪,也不能像理发师那样对孩子进行修剪,更不能像牙医那样对孩子进行打磨。

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学生的外部,不是装饰学生,而是改变学生自身。我们可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教育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师、牙医那样地对学生进行裁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最后实现,这一点似乎有点无奈。然而,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就是学生自己,我们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去了解孩子。学生的天性是活动的、创造的,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如,人在成功时获得的快乐;在自我实现是得到的高峰体验;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充实感。都说明学生无时不刻地在运用自己的思维跟物跟人打交道。学生的这种天性,需要教育者去引导,正确地对待与呵护,才能长久地保持。

学生的潜能无限。人的潜能无限在于人是一个可以自激励的系统。如果你有了成功的表现,你又受到激励,你就会走向更大的成功。英国斯宾塞在快乐教育这本书在论述学生的潜能无限时写道:当人类没学会开发石油时,不能说这里没有石油的存在,这个地方不储藏石油,也不能说这个地方没有储藏其他有价值的东西。这说明人的潜能不是不存在,只是一个等待人去开发,等待人去激发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它。教育者不能代替学习者对他们自身的潜能进行开发。苏格拉底说,教育者这种地位犹如产婆。产婆也者,再辛苦,也只是助产,而不是自己生产。教育的本体是学生,而教师只是服务于这个本体的。教育最终不是为了发挥我们教师的聪明,而是要通过教师,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为了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生活所需求的身体、心智与道德。它不是一种用固定模式进行简单的复制的过程,而是一个反思,实践,再反思的历程。而自我教育,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推动一生的力量。在自我教育方面,我认为,应该尽量鼓励孩子自我发展,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从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看,最主要的获取方式是自我教育,而且取得了最好的效果,孩子的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也应该参照这一方式。

这一点,在许多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人身上已不断得到证实。一些从学校练习中教育出来的人,总以为教育只有在那种方式下才可能实现,总觉得让学生自己做自己的教师是不可能有希望的。其实这的确是一个误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并促成他在这方面的愿望,要尽量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就像他的身体一样灵敏,一个从来没有上过学的孩子,他的生存能力和面临各方面考验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甚至让成人都感到吃惊,同样如果有一天你让孩子完全自由地表达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敏锐,生动也会使你吃惊。

有这样一段语言写到很好,就以他为结束语吧:

如果我们不能给孩子财富,那就给他寻找财富的信心。

如果我们不能给孩子智慧,那就给他获得智慧的信心。

如果我们不能代替孩子生活,那就给他生活的信心。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篇2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上,我尽量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篇3

1.学生在类似于抛秧的具有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尊重人的自然,发展学习天性,发挥学习潜能。

2.把可以交付给学生的知识的认识任务交付给学生,他们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必然会要求知道“为什么”,而这也就会对何时需要、何时不需要揭示知识本源作出自己的选择,找到他们合适的“度”。这个时候,教师也可以而且应当给他们提供有益的经验。

3.把要教的东西缩至最少。

4.尽少干预的原则,即教少学多。“教”是一项十分微妙的过程。“教”的最高境界是使对方“得道”(不是指“道法”的“道”,而是指获得感悟,得到内化)。

5.如果时间有剩余,我们完全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或实际活动,这样,学生可以从中提高感悟水平。

6.最好的办法就是留有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活动。

7.小立课程,指的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也就是大作功夫。

8.整体入手,获得意义,是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我们的课程与教材应当尊重这种规律。

9.先学后教:“学”,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学,也不是没有教师指导的学,整个学是在学校教育的框架下进行的,是有着鲜明的学校教育认识目的的。教师起了什么作用呢?一是教师确定了内容和进度;二是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三是教师在其中贯彻了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我们就不教。四是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自己学。这样,先学后教就不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学为根本的地位。

10.以学定教:学生会选择他最感兴趣那个点作为内核,教师也就可以选择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点作为活动的内核。始终保持学生的强烈情感和兴趣。

11.以学定教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师将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

回顾和整理,从而在学生已有充实的认识的基础上把所得系统化;以学定教所激发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样会促使学生主动地把知识系统化,因为系统化是他们获得丰富材料之后的自然需求。此外,教师在以学定教之中,注意学生学习的共同点,抓住他们学习中的闪光点,突出学习的重点,也将使学生的学习重点突出,系统鲜明。

12.讨论:是学习的常规。事物的矛盾运动导致了事物的发展。学问是头脑中的矛盾运动的结果,是自己对自己进行讨论的结果。而学习者基本上是讨论者。讨论,就是普遍地让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的一种良好方式。

儿童完全可以讨论起来,关键就是我们给了他什么问题、问题是否适合儿童。而有时为了适合儿童,我们可以把“问题的提出”也让学生做。

13.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间。人要形成思想,要通过感悟。它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感悟犹如人体吸收的食物的最终转化成奔流在自己血液之中的物质一样——只有后者才是主体自身的东西。

感悟既然是头脑中对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它其实就是创新。感悟是人对自身的挑战,它总是在人的认识的前沿发生。

感悟支配着学生的后继的学习。感悟是所学的或所要遵守的规则赖于拥有生命力的基础或温床。感悟的东西是不会遗忘的。感悟的程度高,学习的效率就高,学习的把握面就大。把感悟和训练结合起来,是事倍功半的做法。

14.评价:注意评价那些对人的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如学习态度,对第一层次的知识的掌握,基本的技能和能力等。

15.值得做的事,做得差一点也没有关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生并纠正了的错误有积极的意义。儿童的错误,常常还包含着正确和灵气。善于在学生的错误或不完善中看到他们的积极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艺术,更是教师的一种科学认识。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篇4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语)。学生就像花木一样,他们有着不同于其他个体的内在潜质和外在表现,他们是天性的个体和浑然天成的群体,是“带着问题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育目的,就要根据不同个体特性以及群体的共性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模式,而“生本教育”恰恰是对这一要求的最好体现。

在教学中,我通过个别谈话、阶段目标达成检测、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综合评价,得出了所教学生已有生物学知识结构与能力等级,同时对学生未来发展做出合理的推断,分别把学生“私下”分为目标组、边缘组、特困组三个单元,在实施教学时,我把课时学习目标分成了“高、中、低”三个能力等级,潜移默化地把目标问题分别下放给三个单元,让他们都能拿到适合自己(理想)的问题,然后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把问题扩大化,往他们想知道的地方去探究、去总结,最后,把三个单元研究的结果让学生进行比较、归纳、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通过这种方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质,也促进了学生技能与情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了充分体现自我能力(张扬天性)的成就感,同时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释放、学会欣赏、学会审美、学会欢乐、学会尝试、学会成功,我也看到了学生久违的笑脸与开心,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了许多。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篇5

精彩引言:

1.克莱恩说:“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都变得简单”。

2.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3.克来恩:“我们的教育……通过控制学生的学习方法来打击他们,使得他们失去力量。”

4.海墨特说:“教学是为了使人产生有活力的思想,而形成有活力的思想需要时间。”

5.克来恩:“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只有学习而没有参与其中的和没有史实际演练的对象,是无济于事的,也是不合理的,但是,许多教师仍坚持在黑板上写上‘名词’这个字,再解释说:‘孩子们,名词就是一个名字、一个地方、一件事情或是一个想法’”。他甚至认为,学校教育只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如何做。告诉人们如何去做,是侮辱他们的智慧并造成困惑。

6.哈尔莫斯说:“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动手——提问,解决问题。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

精彩妙喻:

1.微生物有两种,一种是嗜氧的,一种是不嗜氧的。接着这个比喻,我想说,教学是嗜时间的,而德育不一定是嗜时间的。

2.在我们传统的文化氛围之中的生本教育改革,却如同晴空之见云霓,会产生优势互补的效应。

3.环顾四野,鸟在鸣啭,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气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去思考自己该如何长进就是美丽的,人为什么不能呢?如果星星不必记起自己就是美丽的,人为什么不行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就像星星一样。

4.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当鞋不合脚时,脚就反对了,那种自然的、和谐的、跃动的和效率的美就荡然无存了。

5.我们有时候如同某学校的厨工一样,每顿做的菜都下得咸,原因是他认为算了成本的盐必须全用上。

6.一位企业家问我,什么是教学?我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于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于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于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个3是12,再加多一个3,是15;数一数,5个3是15等等。”在这里,我们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了。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篇6

从教近二十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看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我感受颇深,除了吸取它的精华之外,静下心来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让人对教育产生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情感,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有较高的教育境界,学生达到这样的学习境界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先前的我,虽然对教育工作兢兢业业,虽然关爱我的学生,但是我只是把教育当作一种普通的职业,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个熟练的从业者,而绝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我并没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并没有与我的学生一起领略迷人的教育风光,也就品味不到教育给人带来的无限快乐。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是教育改革的一项有效的策略思考,它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操作体系,同时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含义。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教育走向生本》


1、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

2、我们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作育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地对儿童剪裁、修剪、打磨,我们所要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这似乎有点无奈。

3、蒙塔古说:在地球上所有生物中,孩子是最为如饥似渴的学习者,也如克莱恩说: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都变得简单。

4、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

5、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夸美纽斯

6、生本教育体系希望实现这样一种理想。

7、新错误观:儿童获得的东西,有许多是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之下获得的。正是在克服错误的过程中,儿童获得真知,获得最宝贵的知识和技能。与师本教育中学生的认识一次性完成的特征相比,生本教育的学生认识需要多次或长期来复式提高才能完成。

8、儿童的认识没有必要一开头就是完美的,有了新的在生本教育格局下的错误观,我们就会变得更加完美和有弹性,这将会使儿童不会产生挫折感,学校变成没有失败的学校?而在兴趣盎然的儿童面前,错误也就会减少或者得到克服。

9、珠海市启稚幼儿园李毅园长有一种两极思考。在他们的学术教育中,一方面是让儿童发挥天性,无指导地涂写儿童画;另一方面,则是让儿童接触中外最著名的画家的画,而尽可能少让一般化的指教去局限儿童。

10、浪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的工作,不但毫无意义,而且会有损于我们的心智。

11、我们应当逐步习惯学生的新的学习效率,不要因他们学得太快而产生负疚感,如果时间有剩余,我们完全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或实际活动,这样,学生可以从中提高感悟水平。

12、人越是生活在美好的生活中(指处在开放的情景中)他就能体验到选择的自由,他的选择也就越能在他的行动中得到贯彻。

13、无论何种教育或教学,最终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化来完成人格的建树或知识的获得。

14、如果不触动核心课程而只作局部的变动就不可能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

15、就教案来说,必须留有学生活动的空间,最后的教案是在课堂上,是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确定的。

16、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也就是说,我们只要给了儿童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这样一种忘我境界,其实处处可见。

17、要完成这一切,走向成就,就要忘我。

18、他们不必把情感与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习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与透辟。

19、我们需要给儿童以艺术语言的教育整个教育要以语言为核心,这是现代教育重新提出的命题。儿童是学习语言的最好的时光。

20、无论是大人和小孩,面对所遇到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克服恐惧。对于学习的恐惧感,往往是大人给予儿童的。我们对儿童低估的表现之一,就是常常把所要学习的知识看得过于神秘和艰难。

21、叶圣陶认为:写文章是生活的一部分。能写文章算不得什么可以夸耀的事情,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这种缺陷和瞎了眼睛聋了耳朵差不多。

22、师本教育要求儿童不论在哪里,都必须爬到顶端。这样一来,没有达到顶端,就会处在一种阴影之中。越是做了许多努力都不能达到顶峰,就越会自暴自弃。是否达到类似陶璐娜射击时的那种静心状态,是否保持独立性。

读生本教育有感范文


篇一:生本教育读后感

我读完这本书以后,我觉得我们学校数学方面的研究课题,导学引领,自主探究,非常能体现生本教育。我通过学习知道了这样一些环节,第一,通过课前预习,填自主探究单,第二,课上学生交流。第三,通过学生交流探究,教师揭示重点内容,阐释难点内容。这是高年级的研究模式。

中低年级教师可多参与一些。数学这方面的内容,真正面向全体,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

篇二:生本教育读后感

最近,刘校长向我们荐读了《生本教育》,我们在平台上学习了好多教育教学理论及心理学等知识,不但拓展了我的视野,而且更有意义的是使我再次认识到:上课是一门艺术,除了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有一些技巧和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其中的生本教育使我受益匪浅,茅塞顿开。

作为教师,我体会到要终身学习,平时要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只有及时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面对竞争和压力,我们才可能从容面对。同时还要学会以诚待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平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孩子的表率。

我们教师,要先做人,再教书。做人要有一个好心态,一个好心情。心理健康,身体才能健康,工作才能愉快。好心态成就一切事业。爱学生,爱同事,轻轻松松地当老师,快快乐乐地当老师,简简单单地当老师,放下包袱,抛却沉重,让微笑永远绽放在您的脸上!我们要善待学生,尊重生命。要善于引导,能理解、宽容。我觉得在一天上班的时间内,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快乐度过这一天就觉得是很有效的一天!

《生本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的教学思想及方法,让我感受到教育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创造。今后我们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努力构建积极、欢乐、自主的课堂。同时,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精彩!


篇三:生本教育读后感

刚接触生本教育来自同学说他们那里正在进行教育改革,问我们这边有没有开始。怀孕加上生产几个月,没有接触教育教学让我发现,教育在我不经意的时候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学在说他们那里开始实施教师一节课只说10分钟,说他们在实施以学生为本要把课堂的时间交还给学生,我们还在讨论这个可行性。这时学校领导引进了生本教育,让我们认真学习生本教育的理念,当我捧上《人民教育》静下心来认真读的时候我才开始理解同学所说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教育改革。静下心来认真读,说真的读一遍我还真的对这些理论有些理解不过来,只能再次细细品读。当我读了生本教育的案例的时候我才真正惊叹,原来这就是生本教育这里的老师才是在真正的教书育人这里学生的学习才是真正的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啊!

通过学习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让学生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这种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以前我们的教师在课堂将知识讲解的太多太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久而久之使学生思维懒惰,懒得思考问题,认为学习是被迫的,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自然课堂效率低。

两年前我杜郎口中学的影响下也实施了课堂教学改革,课堂上由一名同学展示完成后,其余有不同观点的同学会抢着讲解,无需教师点名指派,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同学争论问题的情景。但这时候我们经常会为课堂的组织纪律而忧心了。做事情应该从小做起,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要从小养成,由于改革的时候孩子们已经高年级了,要想让他们改变上课的学习方式,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得到的,所以教改革上困难重重。

在我的科学课堂上,也曾多次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课前我精心准备了大量教辅用具(比如图片,实物模型等),课上还亲自带领学生动手做实验,可我发现,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学生的注意力不是放在新授知识上,而是被各种教辅用具吸引了,他们忽略了学习知识。热闹的一节课上完后,真正掌握新授知识的学生寥寥无几。通过学习,我了解到郭思乐教授的新错误观评研的理论基础。他说:儿童获得的东西,有许多是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之下获得的。这种探索需要一个过程,当然也会犯不少错误。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就激发了思考。正是在克服错误的过程中,儿童获得了真知。他提到传统上,我们总要求学生的认识一次性完成,这并不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生本的学生,我们给他这样的机会,使他们的认识,可以通过多次或长期地反复式提高来完。我们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逐步地去感悟。

篇四:生本教育读后感 骆力友

老师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想学,乐学。既然可以先学,那还要教做什么?先学后教,是不是意味着不要教呢?这里实际上涉及了我们所说的学,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学,也不是没有教师指导的学,整个学是在学校教育的框架下进行的,是有着鲜明的学校教育认识目的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

在这里,教师起了什么作用呢?一是教师确定了内容和进度,这个内容和进度是在教师对人的培养的整个考虑下提出来的。二是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学生这个时候的学,是有教师指导背景的学,但谁也不能否认,课堂这一段的基本过程仍然是学。三是教师在其中贯彻了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我们就不教,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自己学。这样,先学后教就不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学为根本的地位。先学后教带来的一个效益就是可以以学定教。教不仅是由知识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同时也是由学生的学习决定的。在学生学习的同时,教师可以清楚地、冷静地看到学生学习的情况,并作出教的内容方法的选择。这同时也就教得更精粹、更切中学生的需要了。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中,几乎天天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人人进行讨论,只要是学习需要的,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的。一般来说,学习者必须对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欲弟子。在生本课堂的讨论中,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会经常面临难以回答的情况。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来说,从教多年来,我地认识到,要想作做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那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让我们困惑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想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如果能很好的思考这些问题,那么再教育方面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虽然平时对教育工作也能够认真对待,也能够关心自己的学生,爱护他们。但是在心底申春我还是把教育当作一种职业,虽然感觉是比一般的职业高尚,或许也是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个熟练的从业者。我并没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因此我也不能够体会到教育教学带给我的快乐,不能感受带给学生在学习中的快乐。

回想我自己的课堂又是怎样呢?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有的听有的不听,让学生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这种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呢?原因很简单,就是课堂上老师做的太多,将知识讲解的太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久而久之学生便懒得想了,也懒得思考问题,认为学习是被迫的,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自然课堂效率低。

我想再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首先要唤起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要想做到这点,教师要在课堂上善于运用表扬的语言,让学生体验被赏识的感觉。我们教师必须明白自己的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让学生自主学习。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的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研究自己的学生,创设情境,打造让学生能够真正能走得进去得课堂。

今天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问题,而教学问题就在于课堂教学,我们都知道课堂是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一浪高于一浪,为什么?因为课堂问题带来了厌学等为特征的德育问题。以高耗竞争为特征的教学变质问题,以追逐分数特征的素质教育缺失问题。各级教育部门关于教育的政策是超前的,符合时代的要求。但是学校、教师对教学成果的短期行为严重,急功近利,造成学生创造力的丧失和学习本能的漠视,而这一现象又往往与社会家长的现实主义要求、评论有关。这又使部分学校、教师有理念、认识也到位,但又不十分大胆放手实践,担心情绪占领了上峰。所以落实就严重打折。

教无定法的再次理解,教无定法、因材施教,生本教育无固定模式,其倡导的是理念、思想,全面将教学活动变成依靠学生,把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遵循先感受后认识的规律去实验,如在语文方面:大阅读、小认识,在研究中熟练。在英语方面:大表现、小认识,在实践中掌握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因生因师而宜,扬长远胜于避短,不要模式而模式,顺应生命自然教育,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学习是不竭的源泉和动力,感悟的是一种精神而不是形,正如郭教授所讲,绍兴街头一个面包店打出的两句广告语引人深思:一直有人模仿,至今未能超越。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夜郎自大,但也不能盲从,我们绿色课堂的建设思路是正确的,有一定的成效,但缺乏坚持和随时的总结提升和矫正,教学我们要明白最终是学生读书而不是教师,这也就决定了学生为主体。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如何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保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精心培护,真正做到课前的思上下功夫,切实打破拿来主义,修修改改着用的思想,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师自身因素,学校机制、学生、班额、社会等),用心去研究每一节课,我们教师的理念、综合素质以及教育教学基本功等均有很大的优势。尤其近几年来在各级教研部门的培训指导下,应该说在课堂教学方面有很大的发展,但是比较而言,我们的常态课随意性较大,有理念但是课堂体现的不够,教师浮躁,不耐心,语言烦琐,不精炼。关键在于如何将我们好的课堂教学能常态化,这需要毅力和意识。

我们说教师是学校中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传道、授业、解惑到春蚕、蜡烛、园丁,可以说,传统教育理念下,人们更多看中教师对知识的传授,教师是知识的代言人。萧伯纳说过: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共同的前方。他认为生本教育中,教师就是与学生并肩前行的合作伙伴,在求知的道路上共同前进、共同成长。但是,在推行新课改的今天,人们对教师的期望更加多元:教师的角色现在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义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更似一位放筝人,我们必须要认真分析学情,可以把风筝的线放出去让学生在知识的广袤天空中翱翔,也可以将线收回来,让学生愉悦旅行后安全着陆。生本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要进一步转换观念,提升素质,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我们职业教育要求教师要成为教育行动研究的实践者、教师合作的参与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体系化课程的整合者、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也要为这个终极目标而不懈努力奋斗。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


世界上不变的东西就是变化,“建筑正处在一个改变了的规范面前。结构已经出现了这样大的革新,使仍在缠着我们的古老“风格”不能再笼罩它;小编给大家提供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和参考!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一】

看完《走向新建筑》,这是柯布西耶创作的一本现代建筑学的纲领性书籍。但是由于这本书语言的速度很快,而且是跳跃式的,没有明晰的条理。所以作为初学建筑的学生不能理解的足够清楚。所以我主要是感受柯布破旧立新的英雄主义激情和对建筑的热情。

柯布的美学观是完全现代主义的,特别偏好当时的立体主义以及某些未来主义。他认为真正的美必须是抽象的,他不停的提到“体块”“比例”“几何”,最反对的就是装饰,特别是住宅里面各种没用的各种风格的家具和装饰。

另外,柯布在开篇就提出的“工程师的美学”其实可以归结到一种自然美。因为工程师是忠于数学的,忠于自然规律的,所以是美的,柯布大力赞美了飞机、汽车和轮船的设计,对比建筑的落后。柯布还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是流传最广的一句话。

但是柯布从来没有认为所有的建筑都是这样,他在提倡“工程师的美学”的同时,又说“凸凹曲折是建筑师的试金石。他被考验出来是艺术家或者不过是工程师。柯布并没有让建筑师变成工程师,而是一个考虑到这些因素并超越他们而成为一个艺术家。这种艺术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他不在意风格、不在意古典的一整套东西。而是从使用者的真实需要出发,首先正确地建造,然后艺术地建造。

这本书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号召建筑师向工程师学习,另一部分是确立现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这原则最重要的是“给建筑师先生们的三项备忘:体块、表面、平面”,其次还有基准线(轴线)、内部流线(空间序列)。其中体块是“一种能充分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并使我们能够借以感知和量度的因素。”其实就是建筑的抽象感和几何感;表面“被体块的准线和导线分划,所以它显示出这体块的个性。”而平面是“生成元”。“包含着感觉的实质。

在“精神的纯创造”一章中,柯布讨论了建筑的实质,主要的观点是“清晰的形式:由一个统一体赋予作品以活力,给他们一个基本态度,一个性格:这是精神的纯创造。”“有诗的感情时才是建筑”,构筑不是建筑,所有物质性存在的组合是构筑而不是建筑。结构也不是建筑。

最后,借用《新建筑》的一句话“。这本书的体系并不严谨,结构混乱,美学观点也有可商榷之处,有些论证不免简单化。不过,它是一本极重要的书,一本好书,一本在历史上起过开拓作用的书,一本永远不会磨灭的书。一部虽然有片面性甚至错误,却提出了新思想,很能启发人的书,比一部面面俱到,十全大补,滚光溜滑,却全是陈词滥调,连一句新鲜话都不敢说的书,那是要好得太多了。”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二】

1920年,夏尔-爱德华和他的两个朋友创办了一本叫《新精神》的杂志,走向新建筑读后感。除了请了一些当时的“前卫”建筑师和艺术家写零星文章,杂志上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他们自己写的,为了让作者显得更多,他们每个人都用多个笔名。这个时候,夏尔-爱德华开始正式用勒??柯布西埃这个笔名。

5年间,他们的杂志出版了8期,像勒??柯布西埃在第二版序言中写的那样,为《新精神》写作的文章造成了这样一种状况——他“谈论建筑,喜欢谈论建筑,希望有能力谈论建筑”,逐渐蜕去了夏尔-爱德华那稚嫩的外壳。在一个羞涩的时代,他展现出了惊人的表达天赋,变成了语锋犀利、颇具煽动性的建筑思想家。

1923年,勒??柯布西埃将他发表在这本杂志上的12篇文章收集整理出版,形成了他最富煽动性,影响最广的书——《走向新建筑》。这本书的法文原名为vers une architecture,英文版才译成 toward a new architecture,法文版的书名没有任何表示“新”的字眼,反而显得更为确信,不可商量,表达出“这个时代的建筑就务必这样,这才是建筑”的意味。不难从书中看出柯布西埃当时的年轻气盛,他在向他的同行们向那个时代的人们发号施令:

他说,建筑必须改变在古希腊建筑之后那种在构造做法和装饰上磨磨叽叽的发展方式,“伟大的,甚至是好的建筑,都不是这样诞生的”;

他说,“工业像一条流向它的目的地的大河那样波浪滔天,它给我们带来了适合于这个被新精神激励着的新时代的新工具”,看看远洋轮船、飞机和汽车,那么,建筑为什么不能变成居住的机器;

他说,“必须树立大批量生产的精神面貌:建造大批量生产的住宅的精神面貌,住进大批量生产的住宅的精神面貌,喜爱大批量生产的住宅的精神面貌”;

他高叫着:“不搞(新)建筑就革命!”

正像本书英译本译者说的,他的书是一部宣言,不是“现代建筑深思熟虑的清单”,“有些句子笨拙可笑,保留一些高卢主义”,可他的言语并不空洞,他确实指出了那代人,甚至现代人所面对的一些问题,读后感《走向新建筑读后感》。这本书引领无数建筑系学生和建筑爱好者踏入了现代建筑之境,读者们很难不被他牵着鼻子走,从这些语句中逐渐体会到令人血脉喷张的躁热,引发出革命的冲动,直至想立刻动手做些什么彻底推翻压抑的旧世界。

冷静地看这本书,结合建筑和城市的发展、人类的发展,勒??柯布西埃的某些观点确实是吓人的,如果真的听从了他的话,拆除旧建筑,建立起“居住的机器”,那世界将变得何其冷漠、凄凉。但也正像他倡导的那样,钢和钢筋混凝土变成了重要的建筑材料,大面积的平板玻璃、平屋顶果然成为了现代建筑的主打形式,我们的家虽不是“机器”却真的来源于标准的户型单元。遗憾的是,我们现今的建筑和城市,原有的多样性正在逐步流失,而被打着“现代建筑”旗号的懒惰设计侵蚀着,缺失了多样性之后,何其乏味,即便多样可能不意味着高效。

柯布西埃的一生,都在不断的修正完善着他自己的思想体系,《走向新建筑》是这个体系中的起点,其中最深层的革命精神、那种“新精神”从未改变。他不断战斗,推翻旧的,树立新的、更好的,因为他也深知,建筑远不只是居住的机器,而应该是人类精神的瑰宝。他后来的很多作品正展现了人的想象力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它们是不可复制的,与自然和历史深深的融为一体。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三】

读《走向新建筑》,仿佛身后站着勒·柯布西耶大师,被掐住脖颈死命地看完。柯布西耶思维跳跃,语言辛辣,书中震耳欲聋的呼喊就算隔着近百年的历史尘雾却还是清晰可闻。他像一个俯瞰世界的王者一样对眼前的事物发出不容置喙的批判,向同辈、后辈发出命令。

阅读本书我有两点感触最深。一者有关于工程师与建筑师,一者有关于现代建筑设计的若干原则。

工程师与建筑师

我刚进校时听老师向我们讲述建筑的参数化设计,心中有很大震撼。输入几个指令,改变几个数据,借以影响建筑的体态结构,这种观念极大地冲击我的大脑。从来没想过建筑可以这样生成,我对建筑的概念还停留在方盒子的天地里。

阅读《走向新建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已经有了朴素的这方面的思想。

柯布说:“注意:要倾听美国工程师的建议。但要提防美国建筑师。”

从字里行间可以轻易地感受到柯布对于几何的热爱。他将几何体带给他的感受称之为“几何体的平静”、“几何体的愉悦。”

他痛骂巴黎美术学院,强调体块、表面、平面。他认为从自然法则中推导出的数学计算所生产的建筑是和谐的,是动人的。

但是我却产生了一点小小的疑惑。如果说科学计算推导的事物是美的、是和谐的,那么又有什么科学可以证明这一点呢?诚然我们可以举出“黄金分割”的例子辅证。但是那还是停留在感官的愉悦上,没有给出以科学的答复。柯布狂热的尊崇几何,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还仅仅是个人的喜好?

记得另一位大师安藤忠雄在《安藤忠雄屡败屡战》中提到“(菊竹清训参加国立京都国际会馆竞赛的手绘方案图)经由那只手所放出的光辉,绝不是数字化的现代设计过程所能产生的。”安藤忠雄留恋隐藏着作者困惑与思考的手绘图。这是不是另一种喜好呢?

建筑师扎哈早期读的是数学系,她的作品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她在当下的走红是否可以作为柯布西耶的例证呢?我却认为,严谨的数学可以为我们组织起逻辑的建筑,但无论是柯布西耶,安藤忠雄,还是扎哈,他们所强调的却是——思考。正是有了思考,才会让柯布眼中的建筑“动人”;正是有了思考,才会让安藤忠雄的建筑产生“喜悦”;正是有了思考,才会让扎哈的建筑值得玩味。

现代建筑的若干原则

1、“风格”

柯布在书中“给建筑师先生们的三项备忘”是体块、表面、平面,他在这一章的开篇就提到“建筑和各种‘风格’毫无关系。”他用的比喻我很喜欢——“路易十五、十六、十四式或者哥特式,对建筑来说,不过是插在妇女头上的一根羽毛;它有时漂亮,有时不漂亮,如此而已。”我想着解决了我在这一个学期中的疑问。

回想设计基础课的作业,我考虑的出发点是:这样做好不好看、漂不漂亮。做出来的东西往往不如人意。现在看来,是我的出发点出了很大的问题。

好看、漂亮或许能为建筑锦上添花,但更多时候却是画蛇添足。一个装饰物,如果不能找出它存在的意义,我想它是可以大笔一挥删掉的。

2、光影

柯布在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建筑是一些搭配起来的体块在光线下辉煌、正确和聪明的表演。”这一点我颇有感触。我跟同学在做上海大剧院的认知实习时,观察到阳光照在剧院正面的水梯上,水面波光粼粼,而光在立面上留下的影子也如水光般闪动。

我想这就是柯布所提到的“表演”。从水波的闪动可以读到建筑师的思考,从光影的变换可以看到隐藏的故事,这其中的推敲是多么耐人寻味的啊。

3、“视而不见的眼睛”

柯布用了三个很费脑筋去理解的比喻——远洋轮船、飞机、汽车。

在“远洋轮船”中,柯布想跟我们说的是要敢于想象、敢于创新。他说:“建筑在陈规旧习中闷得喘不出气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能掌握的技术越来越高超,“过去是必要的后墙”,如今就不必固执的使用。老师在设计课上说过,要先破后立。很多时候,我们不敢改动我们的作品,原因是不愿意发动脑经想出一条新路,或者承担走新路带来的危险。这正是柯布所大力反对的。

在“飞机”中,柯布想跟我们聊聊建筑的样子。我们不能从飞机中看出“一只鸟或者一只蜻蜓”来,我们要看到“一架飞行的机器”。由此类推,我们设计的作品不能像是一个花哨的比喻一样令人作呕(福禄寿大酒店)。它应该能直接告诉人们——它是什么。一把椅子是用来坐的,那么它的形式应该能告诉我们它是一把椅子,可以用来坐。这才是建筑的意义。

在“汽车”中,柯布强调了“标准”。一旦标准确立,就会发生激烈的竞争,对获胜的追求促进了研究,“于是就进步”。我想到老师的一句话——建筑学不是一门感性的学科,它是理性的,有很多内在的逻辑、规律在影响建筑。“标准”建立在恰当的问题上,“为了完善,必须建立标准”。

有从事建筑行业的前辈这样跟我说过,《走向新建筑》有两种读法,第一种是建筑新生的读法,主要感受柯布革旧立新在所不惜的英雄气概和对建筑反复推敲不断深入思考的恒心与热情;第二种读法是当在建筑中摸爬滚打一段时间之后,若有所思若有所得,细细咀嚼,感受柯布狂热文风下饱含的深沉思考。

初读《走向新建筑》,诚然感受到大师的狂放不羁与妙语连珠,颇欣欣然,初以为自己略有所得,在反思中却又觉得一无所得。故更期待若干年后重翻故书,能以第二种读法真正的读懂大师的精神。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

《轻轻走向完美》读书笔记


篇一

《轻轻走向完美》的作者毕淑敏先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从女性的视角来诉说着女性的世界。在这个封建旧思想的笼罩下,亦或是上帝造人之际的设定,似乎都让女性这个角色处于了劣势地位。然而,伴随着改革的开放,各种先进思想的洗礼,都告诉了我们男女平等的道理。在性别上,本就没有孰强孰弱,有的只是每一个看待问题角度的不同罢了。作为一个女人,她承担了这个世界上最复杂最精细最充满开创性的劳动她创造新的人,包括女人也包括男人。女人,用自己的身躯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构建了一个有一个的家庭,为家庭付出了汗水。为子女,为爱人付出了自己的青春,承担着这样一份责任的女人,怎么该被世人认为是弱者呢?又怎么该被世人的低俗的眼光所轻视呢?在世俗的眼光下,自我逃避,懦弱时,命运不公时,似乎成了最响亮的幌子,而借此的遮蔽下,滋生了一种听天由命的漠然。

但事实上,作为女人,并不该自我轻视自己的性别,不用因此去刻意模仿男人,取而代之的,更该是为自己是一个女人而感到自豪与骄傲,相信自己是重要的,尊重自己的性别,爱自己的性别,唯有正视自己,才能更美更好更优秀的告诉世人,女性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弱者。女人,更应相信,我们的纤纤细手同样可以在这钢筋水泥的世界里涂上柔和华美的颜色。女人的美丽并非是单单追求外在的靓丽,相对而言,更多的是内在的充实。虽然,外表的靓丽会随时光的磨砺而有了岁月的痕迹,但成熟、平和、端庄,只会让女人这两个字更充实。然而这一切并非与生俱来,需要的是阅历、经验和眼界。这一切仿佛是在爬上,倘若因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腐旧思想而自我放弃了攀登高山,放弃了一览众山小的机会又怎么会开拓自己的眼界,收获大气端庄?眼光的狭窄只会让这样的女人成为一只井底之蛙,成为一个似坊间传闻般面容可憎的老妇人,就好似鲁迅先生笔下的豆腐西施般令人惋惜之余多的是憎恶。相反而言,唯有不断的追求,向上探索,才能见到更远的美景,拥有的即将是更持久更永恒的美丽。对于女人而言,内心的充实也许未必能如外貌般让人一眼倾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久而久之的相处之下,喜爱倾心之余,更是他人的敬佩与尊重。

在很多人的心里,一个人是否完美与他是否成功几乎是画上了等号,但事实其实未必如此。成功固然能够给我们带来了足够丰富的满足感、成就感,但有时大多数人都被这光鲜亮丽的荣耀下遗忘了那星星点点的瑕疵,或是不以为然,而失败有时带来的并非只有落寞。当直视失败时,我们才会收获更多。反复追求之后,也才会贱贱领悟到结果未必一定是最重要的。独一无二的体验,是成长路上的基石,同样也是因这些经历丰富了我们的一生。这就好像神农氏尝百草一样,唯有尝过、经历过、体验过才会累积经验,著成后人的《神农本草经》。同样,追求一件事就好似是一场旅行,最后结果不论好坏,成功与否都只是一个纪念品,途中那些尽收眼底的美景才是这场旅途中最宝贵、最有意义的收获。

在我们以完美为目标的途上,我们努力着,我们奋斗着,我们竭尽全力的在让自己不断变得更好。或许说完美只是一个叫人向往却不切实际的桃花源,但在自我修炼,缝补灵魂的过程中,我们着实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自己,让自己获得了更多,让自己成为了一个更好的人。

篇二

毕淑敏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作家,每次她的新作我都必看,这次我细细的拜读了她写的那一本《轻轻走向完美》。看完后,我的内心深受震动。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别人在说我想要的是完美的但更多的人说的是没有什么东西是完美的所以我是带着疑虑去看这本书的,我们要怎么样才可以走向完美。

书中的内容囊括量挺大的,包括情感、心灵、爱情、婚姻、家庭、工作、健康及幸福等。读完这些章节,我终于明白书中完美的含义,其实是完成美好的意思。

书中的文字很优美,很容易让人徜徉其中,但是与此同时我又能在此得到深思。书中毕淑敏说,你的爱情等待你的看法,你的爱情验证你的看法,你能够有什么样的爱情观,你就有什么样的爱情,你的观念就是你的命运。我在生活中总是希望在爱情中找寻安全感,所以我不轻易的开始一段感情,一旦开始,我就希望自己可以彼此都用心经营,希望一段就是一辈子,不轻易的放手。所以我经常在爱情中患得患失,导致对方觉得很累。看了这本书,我才豁然开朗,是啊,我们的爱情观,不就是影响我们能不能长久,会不会幸福的密钥吗。也许我应该在爱情中学会享受,才能在爱情中得到幸福。

人生这段路,有很长的旅途,我们会在当中遇见很多美妙的风景,也许也会流很多泪,但是我们不就是在一段段风景中学会成长,不断的修炼自己,轻轻的走向完美。

《走向海洋》读书笔记


在茫茫的大海中,人类未解开的谜数不胜数。在人类认识的海洋生物无忧无虑的生活在这浩瀚的大海之中,但这也意味着它们离死亡接近一步。
《走向海洋》这本书,让我记忆犹新的就属第五章:保护家园。
本来奇妙美丽的大海在人类的自私污染下已满是伤痕。生活在家中的许多生物们也跟随着死神去了另一个时空,还有的也是奄奄一息。凶手是谁?看过这本书的同志可能会说是化工废水。错!凶手是我们人类,那些化工废水都是我们人类制造出来的。我常常会想:要是我们没有那种自私的心态,或许,那些生物们也不会这么早离开人世,而是在水中快乐的嬉戏。
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呢《快乐大本营》曾播出过一则短片:人类捕捉到了一条非常稀有,一般地方是看不到的鲨鱼。它们把鲨鱼的鱼翅活生生的给切了,接着,管它死活,直接一扔,扔向了海洋。顿时,鲜红的血立即染红了蓝幽幽的大海。慢慢的,鲨鱼沉到了海底的一块石头上,它挣扎着跳动着,慢慢的,悄然离去。我哭了。为什么,我们人类这么残忍,这么自私?我知道,鲨鱼的翅可以赚大钱,但不至于为了钱而去伤害了一条稀有的鲨鱼吧!不要等到世界最后一只动物变成人类的眼泪时才后悔,这正如俗话说的:别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印度教手稿中说的好:何谓有道德的行为,就是绝不残害生命,因为杀生是所有罪恶的根源。残害动物的人算是有道德的吗?不,那是一种罪恶。是给我们人类脸上抹黑有位回教先知说:不要是你的胃成为动物的坟场。什么意思?你果你有一颗爱动物的心,你就应该明白的。
地球只有一个,同样,海洋也只有一个。保护海洋就是等于保护人类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吧,让全世界的人一起保护海洋生物与陆地动物,一起保护我们的家园和地球!



《自信带你走向成功》读书笔记


无意中在图书馆看了篇文章《自信带你走向成功》。
《自信带你走向成功》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几年前,约翰逊经营的是小本日杂百货。他过着平凡而朴实的生活,但并不理想。他家的房子既窄小又陈旧,也没有钱买他们想要的东西。约翰逊的妻子并没有抱怨,很显然,她只是安天命。但约翰逊的内心深处变得越来越不满。当他意识到妻子和他的两个孩子并没有过上好日子的时候,心里就感到深深的刺痛和内疚 。就是那种对妻子和孩子的歉疚使他有了今天。
现在,约翰逊有了一所占地两英亩的漂亮的新家,对他们来说空间已经够大了,而家里的设计能让人感觉很舒服。他和妻子再也不用担心能否送她们的孩子上一所好的大学了,他的妻子在花钱买衣服的时候也不再有一种罪恶感了。这一切都是因为几年以前的一个晚上。他到休斯敦去应聘。他决定试试,希望能多挣点钱。到达的时间是星期天的早晨,但面试的时间是星期一。晚饭后,他坐在旅馆里静思默想。那天,他去了一张旅馆的纸,写下了几个他非常熟悉的、在近几年远远超过他的人的名字。他发现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弱点。他深深的挖掘自己,发现自己缺少主动性,对自己没有信心。他最后凭借高昂的自信心获得了成功。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定要有自信心。

教师读书笔记:赏识助您走向成功


世纪老人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拓。寒假中,我阅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这就集中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赏识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教师的赏识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认为赏识教育应该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

一、师爱成功教育的原动力。

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如果教师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二、自信成功教育的秘诀。

成功教育很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甚至有人提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的天赋和才能,为他提供发展的条件,竭力做到使每个学生在每天中都感到有所成就,从而感到快乐,从中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对小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者,特别需要的不是失败,而是别人的肯定、

老师的赏识和成功的体验。通过这些,才能促使他们产生一种内驱力,促进他们成就动机的发展,促进他们发现自己,看到自己潜在的力量和优点,从而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

古人云:开卷有益。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的确让我的眼睛霍地一亮,让我的心地陡然开阔。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读书笔记


今年因新冠疫情的影响,只能居家休闲过年了。闲暇之中,读了《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这本书,收获颇丰。读完这本书,我们常谈到的一些问题又促使了我陷入了思考:什么是教学?我们教学的价值何在?带着这样的问题,结合本书给我的启示,谈谈我的认识。

什么是教学?有的老师认为,这是什么难的问题?我们每天都在上课,让学生掌握当天的知识,这不就是教学吗?还有的老师会认为,我们的教学就是教书育人。读了这本书后,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前一种认识是浅显的,很显然,在我们的教学中,从未思考过学生在课堂中学的知识,能使学生有怎样的变化和发展,怎样才能通过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想明白这些问题,才是真正的教学;而后一种认识的确很明确的回答出了“培养人”的问题,但实际生活中,我们的教师大多是“教书匠”,常常把“教书”与“育人”割裂开了,教学中,虽然尽职尽责,辛苦勤勉,却从未思考过如何通过教学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这样的教学同样是肤浅的。

读了这本书,我才了解到真正的教学绝不是把储存在书本上的知识转移到学生的头脑里再储存起来,而是要把外在于学生、和学生没有关系的知识,在教学中转化为学生主动活动的对象,通过学生个体的主动学习转变成学生成长的养分。真正的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学习,强化的是学生的自我发展;真正的教学,是教师、学生、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的的过程。

而这样真正的教学正是我们所说的深度学习。谈到深度学习,我想到了我们平常教学中这样的例子:考试后,试卷讲评时,常常听学生无奈的说,这些知识我都会,可解题时我怎么想不到呢?还有老师说,这知识我都讲了三遍了,学生怎么还错呢?仔细分析上面的问题,究其本质,就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学习时,没有深入知识的本质,也或者是没有从多角度的去研究、去应用,也就是学习只停留在了浅层次的学习中。

深度学习它就是“真”教学,是触及学生心灵的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中,用记忆代替思考,用背诵替代现象本质的理解和观察、操作-----是一大陋习,能使孩子变得迟钝,到头来会使孩子丧失学习的愿望”。这段话中的教学,有记忆的做法,有背诵的手段,却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不能使学生“心动”,所以不是深度学习。诸如我国的一些古语“鹦鹉学舌”“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心不在焉”等也描述的是没有“用心”的学习,它一定是无效的学习,更无从谈到主动而有深度的学习。教学若不能打动人心、不能使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得到活跃,就不可能有作为主体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还是理解性学习。它更强调一种深层次的思考,用解释、思辨、推理、验证、应用等形式去激发学生综合性的参与学习,且能围绕核心问题,并赋予真实的、复杂的情境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修正知识,创建模型,建立知识与真实情境的关联,从而理解世界,我们才说,这才是真正的教学,发生了真正的深度学习。

总之,真正的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有价值而深度的学习,能够学以致用并创新实践。它的价值就是落实立德树人!让我们每位教师都从自己的日常教学做起,力求使每节课都有真实有效的学习发生。

《走向海洋》读书笔记800字


面对他,在你认为天大的事都如过往云烟,那么微不足道。他的势力如此广大,地球表面总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海洋就把3。61亿平方千米通通纳入自己手中,正所谓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不仅为人类提供航运、水产和丰富的矿藏,还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海洋中存在着巨大的能量,人们称之为蓝色的煤海,它将转化为人类未来的能源。未来的海洋热能转化厂,将设置在海中,在沿海可由电缆供给城市用电。被誉为未来的燃料的重水,海水中的含量也比陆地水高得多。从重水中可以提取氢的同位素,科学家们正在用它来进行热核反应试验,如果获得成功,它将成为取之不尽的能源。

走向海洋从整个历史的、文化的、世界的角度,诠释一个民族跟海洋的关系,条理清晰,鞭辟入里,底蕴深远。仿佛可以让人清楚看得到历史的车轮是如何向前沉重而缓慢的滚动的。如片中所说:历史没有假如。民族的兴衰亦有其必然性。 片子前几部讲述古代中国与海洋的关系时,一个个故事让人无不自豪,从始皇东巡,徐福东渡,到唐宋海上丝绸之路,再到鼎盛时期明代近万吨级的巨船下南洋为最。海外蛮夷,见者无不称天朝,名副其实! 然而到了近代,也许是古代的中国太过辉煌,完全忽视了蛮夷的进步,甚至自闭自大到了荒唐的地步,于是便有了一个个让中国人心酸的故事,从鸦片战争,屈辱条约,到各撮尔小国变身列强分食啖肉,再到整个北洋舰队在慈禧生日的歌舞升平中全军覆没为最。邓世昌空有报国之心,然报国无门,国已不国,唯有自杀殉国。中国从来不缺爱国的志士仁人,只有不会治国的白痴统治者。当年天朝之强盛亦不曾占外国一寸土地,而蛮夷稍有进步便本性毕露。蛮夷终归是蛮夷。 再后来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孙中山如何追寻救国之路,中国人如何在GCD的带领下打倒了所有土豪,建立新中国。中国人从来都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读书笔记《《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教育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