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 地图 >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人工智能的未来》读书笔记及读后感2000字。

古语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在阅读相关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给记录下来,有哪些好的读书笔记范本而资借鉴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人工智能的未来》读书笔记及读后感2000字,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人工智能的未来》读书笔记及读后感2000字:

人工智能(AI)是这个时代最热门的话题了。一方面在科技创新领域几乎所有公司都瞄准了人工智能,斗志满满地期望在未来大有作为。另外一方面在公共讨论领域也在激烈讨论人工智能对未来的影响,尤其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冲击,个人被机器取代的焦虑像病毒一样在人群中扩散。

但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对人工智能的前景及影响都很难清晰准确的预测,这并不是人公司和个人不够视野宽阔或者智慧不够的原因,之所以具体的难以预测,是因为技术本身的发展规律:人类都是采用最新的技术去创造下一个新技术。

但库兹维尔认为技术的整体发展却是可以预测的,他提出了加速回报定律:

“一旦一种技术成为信息技术,它就得服从加速回报定律。加速回报定律,是信息科技中的基本理论,它遵循可预见的指数级增长规律。加速回报定律与热力学定律相似:每个技术方案与研发者是不可预测的,但是,用性价比及生产力这些基本考核进行量化,整体轨迹总是按照一条明晰的可预测的路径发展。“

作者库兹维尔是奇点大学创始人兼校长、谷歌技术总监、《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比尔盖茨称赞他为“预测人工智能最准的未来学家”。

他在本书中作出大胆的预测:

“当机器说出它们的感受和感知经验,而我们相信它们所说的是真的时,它们就真正成了有意识的人。这种非生物体将首次出现在2029年,并于21世纪30年代成为常态。”

如果按照他的预测,在我们有生之年都会遇到这种非生物体但却不得不把“他们”也当作一种“人类”来对待,这正是许多科幻片描写的机器人与人类未来的关系,不同于科幻片所表现的悲观情绪,库兹维尔认为:

“将人类层面的认知模式和计算机固有的速度和精确度结合起来,得到的将是无穷的威力。但这并不是火星上的智能机器进行的一场外星人入侵——我们创造这些工具,是为了让自己更有智慧。人类的独一无二之处在于:我们制造工具,而工具让我们走得更远。”

但人工智能真的会像人类一样有意识和情绪吗?很多人会对此表示怀疑。库兹维尔认为人工智能是对人类的大脑的逆向工程,只要拥有真实大脑的详细数据,我们就能模拟出生物学意义上的大脑。最著名的是沃森机器人,它已经可以在美国的一档语言类智力比赛节目《危险边缘》中战胜人类最优秀的选手。

本书的核心部分库兹维尔介绍了人类的大脑思维机制。人类大脑他被分为新脑和旧脑,新脑部分是指最外层的新皮质部分,负责认知和学习部分,旧脑部分指内部的丘脑、海马体、小脑等部分,也就是常说的爬虫脑,负责情绪和欲望部分。

不同的哺乳动物的智能程度与新脑的大小有关,人类的新皮质层是最大的,这是漫长的进化选择中形成的。而机器没有像哺乳动物的旧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小狗能够很准确的接住飞碟,而机器人却暂时不能做到。因为两种机制的不同,小狗的小脑会协调匹配自己与飞碟的位置,从而接住飞碟,而机器人是需要计算飞碟的运动轨迹从而作出判断,因为飞碟的轨迹是随机的,读后感因此接住飞碟对于机器人来说相当的困难。但从库兹维尔的判断来说,机器人迟早一天也会接住飞碟,因为利用基函数已经能够模拟小脑的积极响应的能力。

新皮质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学习能力,它可以在几天之内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这也是智人成为地球主宰的原因。

“为适应迅速改变的环境,学习速度需要不断加快,新皮质的优点就愈发明显。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所有物种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适应改变的环境,但没有新皮质的物种,只能通过代际遗传继承这种能力。没有新皮质的物种可能要经历很多代,也就是几千年才能学会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新行为。”

当环境改变时,人可以通过学习去适应环境,这也是人类面对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不必恐慌的原因,而那些学习能力差和不愿意学习的人,却会因为会被环境淘汰而处于恐慌之中,。

人的学习能力时什么呢?是人的大脑的可塑性。著名的赫布型学习模型:

“假设反射活动(或痕迹)的持续或重复会导致细胞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会增加细胞的稳定性……当细胞A的轴突近到可以激活细胞B,或者不断反复或持续地激活细胞,其中一个或两个细胞会成长或进行代谢,因此,作为激活B的细胞之一,A的效率就会增加。”

这是人的神经网络的学习原理,脑中的细胞集合不仅能创造新的联系,还能基于它们自己的活动强化新联系。具备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神经网络“也正是基于赫布的神经学习模型。

库兹维尔指出大脑的学习方式是模式学习,人的神经元并不是单个学习,而是构成神经元组,这些神经元组直接相互连接,在人的大脑里大概有3亿个神经元组。

思维的模式识别理论建立在大脑新皮质中模式识别模块进行的模式识别的基础上。这些模式(以及模块)是按照层级关系进行组织的。目前的语音识别技术如Siri都是在这个模型上发展出来的。

基于神经网络和模式理论建立的机器人的深度学习能力已经让人咂舌了,在围棋比赛中人类已经输给了机器人。有理由相信在未来越来越多的领域人类将不如机器人,因为机器人的神经元数量将大大超过人类。机器人将是人的进化,人类文明将走向人机文明。作者:哈皮波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扩展阅读

读《人工智能》有感范文


人工智能将是未来最有前景的科技趋势之一,人工智能将与我们息息相关。

随着互联网红利的消退,电商、网游等领域的增长速度将放缓,而随着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的深入发展,人工智能在技术上已经越来越深入。

现今互联网的信息爆炸,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用户行为信息,为人工智能营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各行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都迫不急待地寻找一条更快捷、更有效、更智能的道路,以实现更高的目标。

而人工智能以其智能、个性、高效的特点,逐渐的被应用起来。数据越来越丰富,如何从繁杂的数据中整理出有用的信息,以指导我们在广告营销、用户分析的行动,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面临用户越来越个性化的需求,如何高效地满足并取得用户的满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人工智能恰好能解决以上的一切。人工智能的很多技术已经被应用到企业营销,为企业营销提供出色的解决方案。如果能在人工智能领先别人,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得更稳。

玻璃笼子之《人工智能》读后感1000字


玻璃笼子之《人工智能》读后感1000字

在书中,卡尔将人工智能比作玻璃笼子。他认为人工智能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更多的是限制了人类完整感知世界的能力,会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

卡尔在书中分析了自动化对飞行员、医生等领域的影响。顺着卡尔的思路,反思当今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生产与传播领域的运用。

第1,过度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是否会损害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技能。在信息搜集与抓取方面,机器人确实比人类更擅长,但是如果过度依赖机器人去采集新闻信息,会让人类在这方面的能力更加退化,这对我们是一个警醒。

第2,目前绝大多数国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较为落后,而欧美人工智能技术遥遥领先,人工智能技术会进一加剧信息富有国和信息贫困国之间的两极分化。而且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公众的操控显得更为自然和隐蔽。陈昌凤老师有一次在微博上说,她在苹果手机上翻译国庆节时,苹果Siri给出的结果是JULYFORTH。JULYforth是美国的国庆节,并不是中国的。虽然机器人是没有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但是人工智能内部的程序暗藏了编程者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这会体现在新闻文本当中,并对信息接收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3,人工智能在抓取信息的过程中侵犯窃取用户隐私。隐私的泄露当今是一个亟待解决和改善的问题。最近Facebook泄露用户数据的新闻引发轩然大波,英国剑桥公司分析并利用了这些数据,并利用算法在2016年大选期间精准的给用户发布政治广告,以此操控选民情绪。隐私泄露会让用户成为透明人。

第4,人工智能运用于分发领域,即个性化推荐的精准过滤会帮助用户建构一个具有单一信息脉络的内容体系,令用户在信息茧房中越陷越深。信息茧房的形成,是一种隐性的知情权的剥夺,也就是卡尔所说的玻璃笼子,限制了用户完整感知世界的能力,同时有可能加剧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区隔。

虽然存在以上种种消极影响,但实际上,我对人工智能进入新闻生产领域是持有乐观的态度的,人类能够帮助人工智能发展的更好,而且人类拥有机器人所无法取代的价值。卡尔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在这个极速前进的大变局时代,像卡尔一样的保守主义者(m.i1766)是这个社会的稳定器和减速器。我们在思考如何让人工智能发展的更快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让人工智能发展的更好,这是卡尔这本书的价值。

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价值

1.人类有信仰、价值观,能够判断信息的价值取向。媒体人的这种对价值判断的能力是机器不可替代的。媒体所肩负的引导舆论的功能是机器人没有办法承担的。

2.在个性化推荐盛行的时代,更需要有人类来提供公共信息。人类不仅仅需要“我的日报”,还需要公共性的“我们的日报”。在今日头条上就人工置顶了公共信息。这是对过度个性化的纠正。

3.人类拥有逻辑,能够运用逻辑去分析信息。卡尔在书中举到了一个例子令我印象特别深刻,一个大球撞翻了桌子,因为它是由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制成的。谁的原料是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是大球还是桌子?机器人可能会对这个含糊不清的表达感到困惑,但人不用多想就能给出答案。

所以社交媒体时代的通讯社STORYFUL在利用人工智能检索信息的同时还设置了人工编辑,因为人能够通过逻辑判断去核实信息真伪。

4.人类拥有创造性,能够解决目前人工智能存在的问题,使人工智能朝着更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作者:花花

中国的未来读书笔记2000字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迈向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该怎么认识这种发展?我们为这种发展做好思想准备了吗?我们的发展还存在什么问题吗?我们的发展要往哪里走呢?对这些现实问题的思考,《中国的未来》一书给出了很好的回答。

正如本书序言所说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又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是对一个民族智慧的考验”。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当代青年,当中华崛起,民族复兴渐渐成为世人眼中的现实的时候,我们该担负起我们所能担负的责任来了,《中国的未来》一书能给我们以启迪,也能唤起我们的责任感并赋予我们前进的勇气。

全书分为历史篇、形势篇、战略篇、经济篇、政治篇、文化篇、社会篇、政党篇和发展道路篇。该书内容新颖,视角独特。涉及面宽广,知识量丰富。答疑解惑,娓娓不倦,如数家珍;名言精句,信手拈来,亲切洒脱。思想深遂精辟,用词清新雅俗,紧贴时代脉搏,把握热点话题。大道理讲得浅显易懂,国家战略决策剖析深入浅出。

读完本书,既有对历史上辉煌的自豪,也有对因闭关锁国导致落后以致挨打及数次失去现代化发展机遇而扼腕叹息,还有对当前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忧心,同时又有对高层决策的鼓舞,并对中国未来充满希望。

在历史篇中,本书讲到了中国的昔日辉煌,中国综合国力曾独领世界风骚上千年,然而历史上中国曾错失四次现代化良机而与工业文明擦肩而过,民族复兴成了近代中国沉沉的痛、深深的梦。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跨越人类社会的“卡夫丁峡谷”,改革之路让我们实现了“中国奇迹”。

在形势篇该书全面分析了站在21世纪的地平线上我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冲突中求强势到和谐中求多元,历史火炬必将实现传递,世界权力中心、财富中心也必将实现转移。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四大挑战,我们能在21世纪实现社会主义会复兴吗?答案是肯定的,机遇大于挑战,中国的崛起并不是梦,历史的新契机等待我们把握。

战略篇中,充分肯定了“中国模式”是风景这边独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透过明云的霞光我们该有什么样的选择?历史告诉我们,我们对自己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应该非常清楚,改革永无止期,我们要始终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中国总体发展战略中的“四位一体”新格局已经形成,生态文明是远虑近忧下的新抉择,国富民安的小康社会并不是海市蜃楼,现代化社会是我们发展的必然走向。

在经济篇中,本书告诉我们在发展中,正视问题,接受问题,问题就不是问题了。风起于青萍之末,金融危机的来临让我们又一次验证“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强大生命力,新的形势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势在必行,自主创新让“隐形的翅膀”更有力量。中国经济战车的“四轮”已经高速驱动,区域协调发展让阳光渗透每个角落,农村的改革是东方大国的圆梦之旅,宏观调控让“看得见的手”更加有力。

民主如何才是一个好东西?政治篇中会给我们以很好的讲解,西方民主正在失去昔日魅力,中国要走自己的民主创新之路,民主并不是普世价值,在西方推销民主的同时,我们中国一定要冷静思考并慎重选择。目前,我们中国正在进行自己的民主改革,基层民主为我们绘制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依法治国绝非“纸上谈兵”,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必须与“官衙门”说再见。

人类在经过无数战争的磨难后,长久的和平背后暗藏着大国间的较量,文化软实力成了大国争雄的角力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依靠文化软实力。重视软实力,打造中国魅力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主要方向。当前,各种文化飞速发展,良莠具全,“山寨文化”能走多远,走向何方?别克、星巴克、肯德基充斥着中国社会各个角落,这还是中国吗?文化安全提到了新的高度。网络文化成了柄“双刃剑”,要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必须重视发展传统文化。牢牢把握意识形态控制权是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

社会篇中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思考与高层决策,改善民生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未来一个渐进的民生目标就是住有所居。促进就业成了近年政府工作最大的民生考题,我们党和政府正在撑起护卫人民健康的保护伞,教育公平不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党和政府正在逐步解决教育不公的问题。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的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我们党和政府已经勇敢面对社会治理方面的困境并着手解决。追求“和谐”的目标就要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整合机制。

引领我们民族走上改革开放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但善于建设社会,也是勇于面对自身问题并大胆实现政党改革的党,党的自身建设好了,社会建设事业才能更加辉煌。我们党的政治角色已经成功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一党制与多党制孰优孰劣不应再成为争论的话题。在带领全国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党实现了功能转型,由全能党变成服务型政党,多党制不应是发展民主的唯一道路,在一党制、多党制与民主之间我们不应有任何困惑。当前,管党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党内民主建设之路会越走越宽广。对腐败行为“零容忍”会让我们党的肌体更健康。

发展道路篇告诉我们,世界形势仍然复杂多变,外交在复杂变局中运筹帷幄,武力崛起不是一条可以复制的道路。国家是力量容器,亦须重视“木桶原理”,防患之根本在于有备,我们必须加强核心军事能力建设。两岸统一不是梦,“中国威胁论”挡不住大国的脚步。“中国路”“中国梦”“中国心”就是和平发展。

读完本书,最大感受是:中国一定会统一,中国一定会强大,“我们的未来不是梦”。21世纪中国真正强盛的标志不是航空母舰在四大洋游弋,耀武扬威,而是孔子所说的“近者说(悦),远者来”。借用著名学者王之明博士的话,描绘一下21世纪末可能出现的理想图景:几十万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南非和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在中国的高等学府求学,世界顶尖学者竞相申请到北京、上海、香港、台北进行学术交流、开办讲座,各国政界、工商界领袖以获得中国大学的名誉学位为莫大荣。

我想,作为当代青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在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应该心里非常清楚,我想,只要我们每个人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勤勤恳恳工作,踏踏实实做事,自觉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祖国的强盛,民族的复兴何愁不会早日来到呢。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2000字


近日,有关贺建奎团队基因编辑婴儿的事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几乎所有人都在义无反顾地批评贺建奎,从各种各样的浅显的或者深刻的角度批评。但深受尤瓦尔·赫拉利影响的我,却生发了一种不是很主流的观点。也就让这件时事作为一个载体来表达我读《未来简史》的感想。

在这之前,我先声明我所讨论的是基因编辑技术的这门技术,而不是贺建奎其人其事。同样我也不是想讨论基因编辑的优缺点,而是在某种意义上论述其发展的必然性。

从生物进化学的角度。

从那只下树的南方古猿一直到今日,人类从来就没有逃脱过自然选择的控制。这对于一个已经站在进化链的顶端的、将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控制欲极强的物种人类来说,这几乎是不可接受的。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饥荒、瘟疫和战争后(具体统计参考书中资料),现在更吸引人类追求的可能就是“神性”和“不死”了。吉尔伽美什计划(追求不死)早已启动,人们已经有了造物主的能力(控制基因从而拥有创造的力量),同时也没有人可以踩下基因编辑技术的刹车,它的发展是人类在进化中追求更强的力量的必经之路。

从伦理学的角度。

实际上,对基因编辑的批判大多都站在了道德和伦理的制高点上。基于我们现在的认识结构,我们也的确有理由如此批判。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非人为的安排生命开端的偶发性,与赋予人类生命在道德形态上的自由密切相关。在康德看来,意志是有生命的理性存在者行动的动因,而自由则是这种因果性行动在不依赖任何外来原因而起作用的内因。可现代生物学却告诉我们,我们所认为的自由(其实又何止是“自由”,我们的情感我们的思想都属于这个范畴)实际上只是生物预设与外界因素随机的结果。我决定做一件事,是因为我体内这一时刻由一种或几种化学物质分泌量的不同造成的,而这些化学物质的产生与分配的不同是由复杂的生物机制和及其偶然的外界干扰造成的,而根源上并不是所谓的“自由意志”。如果说甚至都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那样,那我们又凭什么说基因编辑就是一种干涉自由?难道干涉既有的生物机制和干涉纯粹的随机过程就是对自由权的伤害?

从对人文主义本身进行分析的角度。

人文主义在黑暗的中世纪兴起,赋予了人以最高的价值,也是很久以来指导我们形成自适逻辑体系和方法论的最重要思想。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也必将受到不小的挑战。让我们先确定讨论前提:我们在讨论一个可行性的问题,而不是合理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假设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完全成熟。既然人文主义要我们追求幸福,那么如果有一天我身患疾病,只有基因编辑可以挽救我的生命,我是否使用这项技术来获取幸福呢?恐怕很少人能从心底说不吧。那么从极端的情况推广开来,如果基因编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我们获得一些使我们开心满意的特质,例如更美丽的外表、更强的反应能力或者更聪明的大脑,那么我是否应该像现在挑选衣服一样挑选那些给我带来快乐的特质?以一个人的身份去追求独特的属于我的价值体验和快乐不正是人文主义所推崇的嘛?如果继续推广,当有一天我的孩子利用技术就可以获得更强的社会生存能力,又会有多少人抱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选择尝试?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从数据主义的角度(读者有理由不屑)。

生物本身其实就是一种算法,我们的是数据流动的载体,而我们存在的目的就是数据的互联。而我们在自然选择中能够脱颖而出,不是因为我们个人有多大的能力(人类的身体素质与动物相比实属弱势),而是因为我们具有更强大的信息传输机制(更加有效的规模合作能力);之所以人类的历史从孤立走向了全球化,也是因为全球化的网络化的系统具有更强的数据传递、交换能力(就如将不同局域网练成了互联网);同样,我们所推崇的情感,也不过是在漫长时间中信息流动机制的自我优化的结果。那么如果有一天,有一种方法能够避免主机被木马侵扰(运用基因技术杜绝艾滋病对人的伤害),那么这符不符合数据主义的价值观呢?

我知道上述观点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类自然发展的神圣性。可我们人类之所以为人类本身,就不是因为我们有一个不朽的灵魂或者高尚的精神,而是因为我们的确在进化中具备了超越其他物种的能力,并因之演化出真正能够被称为“文明”的东西。这种优势,或者说能力,本身就是神圣的地方。我们总是号称我们有多复杂的情感与意志,并将其称为神圣,不过是想与曾经是现在也是的动物强行的划分界限罢了。

“历史的铁则就是:事后看来无可避免的事,在当时总是毫不显然。”就像网络上有推文提到的那样,351年前的那个“狂人”竟然萌生了给人输血的念头(虽然他的实验是输牛血),这让群众们恐惧,竟然联手毒死了病人。这一下使输血研究停滞了150年,这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多少有点不可思议。可这就是我们演进的方式。可能今日的我们有多确定基督教作为一个无名小教派从罗马帝国兴起是一种历史必然,未来的受益于基因编辑的人们就多相信这门技术的进步是众望所归。

我不是在预言,也不是宣称以上观点多么正确。实际上上述观点有很多我也并不是完全接受,更不要说按照其方法论和价值观来为人处世了。但在逻辑思考后,我们必须得承认基因编辑技术以及备受争论的许多其他技术,都不应该也不可能是随随便便用冠冕堂皇的道德理由就可以拒绝了的问题了。事实上,极有可能,它们才是历史的必然,而近日的事件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小小涟漪。

姑妄言之。

《大国的崩溃》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大国的崩溃》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对于苏联的粗浅的印象是来自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书中讲述了在苏联解体后民众的生活和心态变化,或者更多的是信仰崩塌和战争留下的创伤。在大众身上,看不到苏联解体中政治斗争的惊心动魄,也看不到国际形势风云变化,个体像是被某种宿命主宰着,承受着大格局变化后的种种不安和痛苦。

而《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这本书是从政治大局的角度来向读者展示在1991年11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前五个月的政治局势变化。谁也没预测到一个超级大国会如此快的走向解体,从美方的对苏政策可见一斑。美方基于控制核安全的利益考量,以防止苏联解体后失去中央统一控制后造成的核武扩散,支持戈尔巴乔夫以及苏联。而苏联内部糟糕的经济加强了美苏之间的相互依赖,苏联急需来自美国的经济援助来缓解国内的经济局势。

八一九事变作为苏联解体的前奏,让一颗政治上的冉冉新星-叶利钦的权力更加膨胀,成为苏联旧势力和民主新势力最好的粘连剂。8月19日,保守派发动政变,囚禁戈尔巴乔夫,以健康问题为由,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但由于政变的参与者本身就是一盘散沙,均不愿意为政变的失败承担责任,最终政变在混乱中结束,戈尔巴乔夫重回权力宝座。由于政变缺乏合法性,而明确反对政变的叶利钦,加强了与民众之间的联系,与布什的通话也进一步确定叶利钦在反对政变中的主导地位和更加具备影响力、号召力的现实。政变后的苏联,叶利钦掌握了内阁成员的任免权,所掌管的俄罗斯经济自治权扩大。

而乌克兰的独立无疑加速了苏联解体的进程。8月24日,乌克兰议会投票通过独立宣言,并决定于12月1日举行全民公投决定乌克兰是否独立。苏联内部,此起彼伏的独立、民族自治加速了苏联解体的离心运动。9月2日,美国承认波罗的海国家的独立。而在乌克兰问题上,美国基于国内选举压力,宣布延迟承认乌克兰独立。这降低了乌克兰在独立后国际认同的阻力。在12月1日,乌克兰全民公投,宣布独立,克拉夫丘克当选乌克兰总统。

乌克兰作为苏联第二大经济体,独立已成事实;而俄罗斯不想供养中央,不想受苏联控制。在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签署协议,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解散苏联。之后越来越多的中亚国家和地区加入,苏联解散成为各国用脚投票之后的结果。在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辞职演说,苏联正式宣布解体。

在苏联解体的前几个月,许多的细节反映出权力转移方向的反复。戈尔巴乔夫就新的联盟条约达成一致、趁叶利钦外出度假重返政治舞台等,读书笔记尽管在竭力维持苏联的统一现状,但在经济和政治改革进展缓慢,民众生活难以度日,缺乏足够的纽带将各国维系在一起。苏联解体在一系列偶然和必然中成为历史上的一笔。

2018年的最后一天,按例是应该有个总结和展望,想着去年写下的计划和愿望,全部都变换了轨道,似乎在这些关键的转换期,计划显得格外的不起作用。在这些我认为的重要选择面前,无论是深思熟虑,还是迫不得已,选择之后的路,希望走得更自信些、更稳重些。

当我在电脑上打出这几个字时,我的心里便涌出许多回忆,和一些不知如何去表达的情绪。2018对我而言,是既普通又不寻常的一年。我以我的方式摸索成长,以我的方式去面对未知,在碰撞中慢慢前进,在黑暗处独自哭泣。

但似乎可以写下的成绩,少之又少。但总是觉得自己应该在这一年有获得很多东西,不仅仅是可以说出来的物质的东西,更多应该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接受和自我成长。或许现在的自己算不上成熟,但希望是可以承担起自己梦想的人,可以给身边的人带来温暖的人。写到这,突然想起看过的一篇关于周迅的文章。写的是她自我充分的展现,寻找现实与自我的平衡。在我看来,这是一件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很难的事情。你需要的不仅是决心,更是勇气。刘瑜曾经在书中说过:‘现实中最本质的冲突不是来自勇气和,而是来自反抗的勇气和承受的勇气,拒绝乌托邦和接受它一样需要勇气。不可否认,正视,接受,自己需要勇气。而我们大多数人缺少的也是这一点吧。或许是因为很少人可以做到,而我更盼望做到吧。

2019年对于我来说是很特殊的一年,我会阔别十几年的少年时代,走向属于未来的新篇章。换句话来说,人生轨迹可会因此产生不同。但,我好像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去迎接,我会担心很多事情,但这些事情似乎不太好用言语或者是文字表达出来。可是我还是会勇敢战斗,做自己的战士。

第一次用这样的方式给自己的一年画上句号,平安喜乐,万事遂意。

《北京折叠》读书笔记及读后感2000字


《北京折叠》读书笔记及读后感2000字:

《北京折叠》是中国科幻作家郝景芳的作品,也是中国继刘慈欣的《三体》之后第二部荣获“雨果奖”(科幻界最高奖项)的科幻小说。

故事发生在未来的北京,未来有多远,书中没有指明,不过似乎并不太远。

晨光熹微中,一座城市折叠自身,向地面收拢。高楼像最卑微的仆人,弯下腰,让自己低声下气切断身体,头碰着脚,紧紧贴在一起,然后再次断裂湾腰,将头顶手臂扭曲弯折,插入空袭。高楼弯折之后重新组合,蜷缩成致密的巨大魔方,密密匝匝地聚合在一起,陷入沉睡。然后地面翻转,小块小块土地聚合在一起,一百八十度翻转到另一面,将另一面的建筑楼宇露出地表。楼宇由折叠中站立起身,在灰蓝色的天空中像苏醒的兽类。城市孤岛中橘黄色晨光中落位,展开,站定,腾起弥漫色灰色苍云。

这就是书中描绘的折叠的北京。你可以想象下,突然间故宫、鸟巢、奥体馆等建筑没入地表,而后整个大地翻转,再随之大地的另一面露出地面,高楼大厦骤然穿出地表,出现一个全新的花花世界。是不是很刺激?

是很刺激,可是,被“折叠”所阻隔的却不仅仅是大地的两面,而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完全不同的群体、完全不同的命运,甚至也完全不相交的时间。

这座北京城,被“折叠”分为三个空间。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从次日凌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从十点到清晨六点,然后回到第一空间。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安排,小心翼翼隔离。三个空间的人,除非经过严格的审核,否则是严禁互相出入的,除非,在翻转时的大地间隙中偷偷穿过。

这就是折叠的北京的物理形态。

故事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一直生活在第三空间的垃圾站工人老刀,为了给养女糖糖赚一笔幼儿园的学费,铤而走险,帮助一个第二空间的大学生秦天,向第一空间的一个女孩依言送去情书与求婚戒指。在这个过程中,老刀见到了与第三空间完全不同的第二空间、第一空间的世界面貌、人间百态。

他所处的第三空间,以垃圾回收处理为产业支撑,生活着拥挤的人群,人人卑微地活着,生活在狭窄、密集的出租房,下班后在路边摊上狼吞虎咽地吃着炒面或炒粉,年轻的姑娘因为多收的供暖费而与房东争吵。

来到第二空间,找秦天拿信与戒指。当他在卫生间洗澡时,发现卫生间竟那么大,墙上会喷泡沫,还有热蒸汽烘干。

偷偷来到第一空间后,看到了动人的日出、清新的空气、路两旁的高大树木和大片草坪、漂亮的小房子、雍容华丽(ren mo ren yang)的姑娘们、气宇轩昂(ren mo ren yang)的男士们。中午依言请老刀在餐厅吃饭时,服务生是小机器人。读后感不仅餐厅有服务生机器人,广场中也有巡逻机器人,超市中也有购物车机器人。晚上老刀误打误撞进入一个高大的庆典时,屏幕上是五彩斑斓的北京城,只是,这仅仅是第一空间,与老刀所处的世界无关。

为什么同样为人,却差别如此悬殊?这还是科技的高度发展引起的,工厂、农业、服务业等行业都实现了智能化,只需很少的工人即可管理。可是,那么多人这么办?西方国家的处理办法是缩短人们的工作时间,人们轮询上班,失业问题解决了,可社会活力也伤失了。北京启动了折叠城市行动,将更多的人塞进夜里(每48小时第三空间只有8小时活动),塞进另一个空间。其实,第一空间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但为了第三空间的生存与发展,还是把垃圾回收处理丢给了他们。于是,第一空间的“精英”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智能的、天堂般的世界,第三空间的大众也不至于失业而无法生存。

科技高度发展能够带来什么?尤其是当下无所不能的人工智能?郝景芳给我们描述的,恐怕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但书中揭露的问题,却真真实实地存在着。高度智能化的科技推动产业的大幅升级,所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大量的工人该怎么办?失业工人的生存意义又在哪里?就我个人想法,这的确是科技带来的挑战,但我却是乐观的,我更认同李开复老师在《AI·未来》中所描述的——“人与科技协同,机器就当机器,而人好好做人”。就是说,将繁杂性、重复性的工作交给机器,从而让人有更多的时间去思索生命的意义,去创造希望的生活,也享受到更充分的爱与关怀。作者: 抹香君

《智能商业》读书笔记1000字


今年的年终奖是本书——曾鸣的《智能商业》,老板是有点扣啊。还调低了工资和提成,并且卡了报销,搞的我很生气。不过生气归生气,书还是可以看一下的。
曾鸣是阿里巴巴学术委员会主席,前总参谋长,可以说是分量挺重的。书本上还有介绍说是解码阿里5000亿美元市值背后的创新商业法则。这应该是在2017年左右写的,现在阿里的市值都要过万亿了。

这本书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未来的商业发展方向和内容。未来的智能商业就是通过网络协同+数据智能组成的新型商业体,和在两年前看的关于大数据介绍的书内容不谋而合。通过网络协同来收集更多的数据,然后使用一系列的算法把这些数据有效的利用。通过在线化和网络化,尽可能多的收集数据,形成数据闭环,数据越多就能越完成的刻画一个人,这也是为什么阿里和腾讯好像什么都想要插一手的原因之一。然后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把这些数据处理保存,精准化的把这些数据用在合适的地方。但是这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些数据会不会被过度使用,消费者的隐私权怎么保护,这是不可绕开的一个问题。当然这只是未来的设想,现在实现起来还有点困难。现在的数据都是孤岛式数据,即使是阿里集团内部。所以要实现数据协同,之后数据智能才能更加精准。

第二部分是商业模式的变革。商业模式从传统的B2B、B2C、C2C,然后逐渐的转变为S2B、C2B。这就是所谓的工业4.0的概念,未来的工业更多的是由需求决定生产,定制化的生产。要完全实现C2B就需要有大量的数据进行支撑,通过数据发掘需求。让消费者直接说出来的需求有时候并不是他们真正的想要的。乔布斯说过:“客户永远不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想要有大量的数据,就要实现网络化和在线化,如果没有在线化,数据的收集成本是很高的。

第三部是战略变革。战略变革强调了高效反馈闭环和生态体两个概念。战略一定要看的远,看十年,做一年,当然现在能做到看十年的都是大仙级别的存在了。现在的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各大CEO、公司都强调自己离倒闭有多近,有说1个月,有说2个月、3个月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司要快,需要有一个能迅速反应的机制,及时的去尝试、去试错,并且迅速给予反馈。在未来的企业一定是相互协同企业,就像生态圈一样,提供低层的存在才会一直存在。让别人能生长,你才能壮大。让别人帮你扩张,你才能扩张的更快。如果一直自己玩,建起来的只有干巴巴的沙楼,并且一碰就散。

第四部分是组织变革。这里面强调创造力革命、赋能和内部协同网。未来肯定很多重复性、基础性的工作会取消,简单点来说就是会有很多人失业,社会会变成精英社会,阶级固化会越来越严重。社会需要的主要是创造式的工作,但是这必定是少部分人的工作。这里面涉及阶级固化的部分,这里就不再讨论了,大家稍微深入思考一下就能发现其中的意义。我在知乎上看到过回到说,审美也在变成一种技能。因为是创造式的工作,那么管理的意义就很少了,那么组织的目的就变成了赋能,让员工能拥有更多的能力去实现他们的创造力。同时为了更快反应、减少重复造轮子,就像论文查重一样,就需要内部的协同网。可以迅速的复用,充分利用所有人的成果,同时减少错误的方向。

第五部分是案例。讲了阿里本身的案例和网红雪梨的案例。第六部分是对未来的展望,在互联网逐渐成为低层应用之后,怎么像用电、石油之类的把互联网高效的、创造式的用起来,从互联网+变成互联网??。

看完这本书,我看到了互联网从业者的焦虑和不安,也看到互联网从业者的雄心壮志。就像马化腾在知乎提的问题一样,怎么创造性的把自己颠覆,这是互联网从业者的目标。

《多元智能》读书笔记1000字


《多元智能》是一本心灵洗涤的书籍。《多元智能》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教授加德纳提出的。这本书吸引我的,并不是其文学价值,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人人都是天才的说法!

通过读《多元智能》这本书我知道了智能包括:语言文字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长期以来,家长和老师都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上了,只拿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来衡量优劣的唯一标准,主要相信纸笔测试的结果,事实上,这很难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至于出现了差生,美其名日:后进生或落后生。任课老师对他们另眼相看。但我认为是金子总会发光,东方不亮西方亮的。从多元智能理论来看,我们老师和家长认为的差生只是在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方面表现不够好,但其他方面并不代表也不出色。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不存在差学生和好学生,不存在智能水平高低问题,只存在智能类型或学习类型差异的问题。

另一方面学生也早已习惯用成绩好坏来给自己定位,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就像做什么都行的能手,而成绩差就干什么都不行,这样便形成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成绩好的,自信,全面发展,成绩差的,自卑,全面落后。原本有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本身有一些特长,譬如唱歌很动听,但因为成绩不好,所以不敢在很多人的场合展现自己,因此埋没了自己的优点。

作为教师,不能用学生的成绩来衡量他们的程度,更不用能教棍打他,小学教育不仅要完成为学生今后各方面发展打基础的任务,而且应该着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因此,教师应该对每个学生都平等相待。而我们看待学生,也应由以关注你的智商有多高,转为关注你的智能类型是什么。一个学生的智商可以测试,但一个学生的智能是不能通过笔来做文章的。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潜力的,天生不存在差生。学生中不是缺少天才,而是缺少发现。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有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差异。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就要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而不是每个人都达到一样的目标。只有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差异,才能制定存异的教学目标。

传统上了解学生,主要相信纸笔测试的结果,事实上,这很难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者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了解学生智能状况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观察,要观察学生真实的表现,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中的非常表现,要注意学生在课外做什么。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认识这个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小学教育不仅要完成为学生今后各方面发展打基础的任务,而且也应该尊重同学的智能。

在每个小学里,不分差学生和好学生,好学生有智能,差学生也有。看一个人的好坏,不能看成绩,而是看每个学生的专长。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2000字及感悟


全程了解完“乌台诗案”,这个案子影响着苏东坡的一生,是老苏活到不惑之年之际,遇到的最大挫折。读完此节,久不愿动笔,情绪抑郁。

从今天的角度看,所谓“乌台诗案”,就是莫须有的文人猜测,而寻章摘句里找罪状的,恰是手掌弹劾权力的御史大夫们。联想到936年后的今天,山西晋城因改造建设路,未能以周全的方式向治下的民众说明,招致群情议论,继而引来中央媒体“有权不可任性”的舆论监督。千年对比之下,连草民都能逆袭,这让苏东坡羡慕嫉妒恨,何处话凄凉?

好在小人找事,皇帝还算清醒,来看这段:副相王珪在诸御史的逼促之下,一天突然向皇帝说,苏轼内心有谋反之意。皇帝大喊意外,回答说,他容有其他过错,但决无谋反之意,你为何这么说?王珪于是提起苏东坡的柏树诗里说龙在九泉一事,那含义是将来某人命定要成天子,要自暗中出现,此人出身寒微。但是皇帝只说,你不能这样看诗。他吟哦的是柏树,与我何干?

我就想,这他妈在宋朝为官,生死荣辱真的很随机。

上午脑子放空,选看了吴钩的博文《我为什么粉宋朝》,作者认为,就文明成就来说,宋朝是历史上最高的朝代,没有之一。他说,什么叫“文明成就”?我觉得“文明成就”不是指疆土特别辽阔,不是沙场杀敌如麻,不是耀兵耀武扬我国威,不是万邦来朝。我心目中的“文明成就”,是指政治开明一些;社会宽松一些;经济繁荣一些;生活富庶一些。

但是作者却偏偏对苏东坡的“乌台诗案”选择了无视,而我想说的是,“文明”是一个综合指标,不仅有对内的还有对外的,万邦来朝是对你“文明”的向往;同样,对待一个士大夫的态度也是“行政文明”的指标,更何况,只是一个享有盛名的诗人发了几句牢骚呢?假若不是当时皇帝他妈(宋仁宗皇后)是“东坡粉”,说不定老苏早就挂在御史大夫的舌头里了。

“乌台诗案”牵连的还有驸马王诜,身为皇亲的王诜是苏东坡的脑残粉,也是苏东坡诗文作品的最早出版人,文字狱一来,御史大夫们本着无论是什么人,无论身居多高的官位,都一并弹劾。你说他们把这点认真的劲头,用在大宋国的“打虎拍蝇”上多好?不过他们也查过苏东坡的经济问题,结果一无所获。

当然,乌台诗案前,外放地方官的苏东坡还是很潇洒自如。先到杭州,又到密州,再到徐州,苏东坡游山玩水,吟诗作赋,交朋识友,甚是快活。林语堂专以“诗人、名妓、高僧”写下一章。他与退隐的国家元老张方平谈酒量,张方平饮酒甚豪,他的酒量是一百杯。而据苏东坡自己说,他自己的酒量则小得多,但是他说他并不以酒量小而戒酒。欧阳修也是海量,但是张方平却胜过他,因为张方平开始喝酒时,他不向客人说他们要喝多少杯,而是多少天。苏东坡总结说:“对你们的海量我并不羡慕,我喝完一杯就醉,不是和你们一样得其所哉吗?”

平某以为,这话可能是关于饮酒话题上最空灵妙绝的一句了,话中有哲学意境,还有科学研究,更有深刻的文学涵义。哈哈哈。

杭州的美丽赋予他灵感,杭州的温柔的魅力侵润他的心神。杭州赢取了苏东坡的心,苏东坡赢取了杭州人的心。至今杭州人的心中还给苏东坡保留着“户籍”,有效期——永远。这种情感,和成都人对杜甫,晋城人对程颢的感情是一样的。号外一句啊,如果现在的刘润民能把他“晋城梦”的“任务清单”完成,相信会让晋城的老百姓永久惦念。

林语堂这个老八卦,从隐晦的诗词中细致的考究了苏东坡的堂妹初恋,并推敲了苏东坡的夫妻生活日常,阐述苏夫人(第二代)如何经营家庭生活,其和谐其完美,但我很怀疑是林语堂的臆想。西方社会多数调查证明,最完美的夫妻,此生都有超过一百次想把对方掐死的冲动。何况,苏夫人摊上这么一位出色的丈夫,身边莺声燕绕不绝,酒场应酬难断。在此,只摘录老林的文字片段,其中真伪,信者恒信吧:

苏夫人聪明解事,办事圆通,她不会把丈夫反推入歌妓的怀抱。而且,她知道丈夫这个男人是妻子管不住的,连皇帝也没用。她做的漂亮——信任他!

丈夫知道有书要读,上千上百卷书,做妻子的也知道要管家事,要抚养孩子,要过日子。因此,她愿忍受丈夫睡觉时有名的雷鸣般的鼾声——尤其是酩酊大醉之时。

最后要说说苏东坡诗词的两首代表作,因为这都是苏东坡首次出京之后,乌台诗案以前写就的。诗意的杭州遇上文曲星下凡的苏东坡,首先获得了天作地设的七言绝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读书笔记()这首诗出色到什么程度?我的看法是,此诗刚出世时,大家都知道说的是西湖美景,而千年以来,大家又公认这是褒扬美人的绝佳才句。我们现在说杭州市是一座女性化的城市,追本朔源,苏轼的这首诗恐是最佳的注脚。

另外一首《水调歌头》,林语堂认为是写出了最好的中秋词。批评家说这首词写出之后,其他以中秋为题的词都可弃之不足惜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除了同意他们的看法,实在没有其他办法。这样牛逼的诗词,这么牛逼的人物,就连苏东坡的老对头王安石都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而经过千年验证,苏东坡确实只有一个。

相信《《人工智能的未来》读书笔记及读后感2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读后感大全网”是您了解读书笔记,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