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巨人传读书笔记 > 地图 > 巨人传读书笔记

巨人传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及读后感3000字。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不可一日无书读。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而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为了以后回想起当初阅读时的感想,我们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你对写读书笔记熟悉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及读后感3000字》,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及读后感3000字:

这是今年认真完整阅读的第二本小说。《巨人的陨落》,共三本,作者是英国畅销书作家肯?福莱特,主题是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那段历史。网上有评价说,这本小说是“一战版的《战争与和平》”,我想应该是赞誉之词。但这本小说确实不错,我的评价是在80分之上。

说是小说,其实是虚实结合,作者尽最大限度的将小说与史实契合。甚至是小说里的一些对话都是有备忘录出处的。多位历史学家为小说提供咨询并最后提出修改意见。

以小说的形式来反映一战这个宏大历史主题,确实难度不小。可作者却有精妙独特的构思和布局,他通过英国的贵族菲茨?赫伯特家族、贫困的威廉姆斯矿工家庭,美国的政治精英杜瓦家族,德国的贵族冯?乌尔里希家族、俄国的工人别斯科夫兄弟,让这些小说的主角发生联系、产生对话,串联起整个一战的战前、战中、战后的情节和过程,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来反映战前的社会背景、政治斡旋和博弈、民族主义热情,战争的残酷与僵持,战后的国际秩序重建与老百姓的悲惨生活。

这本书不单单是反映历史、引导我们反省历史、牢记战争带给老百姓的苦难,这本书里还有战争时期的浪漫爱情主题。在时代的巨流里,个人哪有什么抗争的力量,哪怕是贵族,也同样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只能被战争所裹挟。可是,个人命运哪怕是在战争期间,也不能说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坚守心中那份对爱情的守望,不抛弃、不放弃,哪怕没有大团圆的结果,那份思念和守望同样是感人的、温暖人心的。

历史的发展走向有偶然性吗?有必然性吗?我想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遇刺身亡。这件事导致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报复;之后德国支持奥匈帝国;而俄国认为德奥势力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将导致俄国出入黑海受到威胁,开始进行军事准备;而法国一直想着为普法战争“复仇”,从德国手里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个时候开始蠢蠢欲动;英国与法国有同盟协议,也不想欧洲大陆失衡……好像整个欧洲就是因为萨拉热窝事件就联动了起来。书中情节描述,为了避免战争,书中的人物也在积极游走斡旋,好像一度还觉得形势相当乐观。其实,导火索仅仅只是导火索,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也会有别的事件发生。战争不可避免,根本原因在于19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大大影响了工业化进程,造成了国家之间实力发展的强烈不均。国家实力拉开了差距,那么世界秩序和利益分配格局必然被打破。德国的崛起和后来居上,让德国人觉得“他们的国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外交承认和地位”,他们强烈渴望对殖民地和利益分割的话语权。而没有哪个国家是甘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冲突就不可避免。(想想现在的世界格局,有相似之处呢)

战争一旦开动,谁都没有能力控制这台机器的开关了。其实,战前甚至是战争刚开始时,谁也无法预测战争的后果,谁都没想到过这场战争会打这么久,规模这么大,死伤这么多人。网上查了一下,一战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死于战场的人数约1000万,受伤人数约2000万。可以说是战况空前惨烈、人员伤亡惨重。书中描述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都被称为“绞肉机”。读后感因为一战流行的是阵地战、战壕战,双方先挖出一条条的战壕,然后布好铁丝网,采用“炮兵摧毁,步兵占领”的方式,重机枪、大炮开始先互相倾泻弹药,然后步兵转入进攻,冲锋陷阵,可肉体之躯怎抵得上机枪、迫击炮呢,只好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继续跟上。

历经战场上的生存条件艰苦、一个个鲜活生命的转瞬即逝,普通士兵可不想战争无休止的延续下去。普通士兵之间有何生死仇恨呢?只不过是无奈成为战争机器上的一个螺母罢了。于是,1914年的圣诞夜晚上,在一战爆发五个月后,在充满着杀戮的战争对峙一线,敌对的英德两国的士兵们先是隔着阵地聊天,互祝“圣诞快乐”,然后从战壕中走出来,直奔阵地中间的无人地带,拿出香烟给对方,有的还拿出家人或恋人的照片互相传看。有的竟然发现对方的士兵是自己的熟人。还有的阵地上开始了一场足球比赛,英国队对德国队,把稻草团成圆球来代替足球,把军帽堆在一起当球门。他们仿佛不是对手,而是有着兄弟情谊的同胞。(这种情况仅仅发生在士兵之间,军官们对这种情况可是心惊肉跳。)士兵们真的不清楚为谁而战、为何而战。

别说是士兵,就是政客们,后面也有点懵了。到了战争后期,其实各个国家都不想打了。但是战争机器的法条一旦上紧,不分出个胜负绝不会停下来。双方都说是为了胜利,这个胜利又该如何定义呢?战争一开,已经没有了胜利者。打到后来,各个国家全都是咬牙硬挺着,都是为了不认输而打仗,为了打仗而打仗。至于当初发动战争时目的或定下的目标,早已远去而不可求了。

书中描写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和他的十四点主张,罗辑思维里也详细讲过。威尔逊是一位学者型总统,也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政治学博士,毕业后在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并且逐渐成为政治学的权威。他的一些著作,例如《论国家》,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大学政治学的教科书。可理想主义者就容易犯追求完美、不会妥协、不能团结整合一切力量来实现自己理想的错误。威尔逊也不例外。他的民族自决、不搞秘密外交、成立国际联盟以维持世界和平等等主张都非常的好,可惜都没有实现。因为他代表美国,风风光光的跑到欧洲,带着一套他构想的、打着他个人烙印的、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完美”方案,接受鲜花掌声和美誉去了。可他的代表团里,他选的都是自己的身边人,连民主党内关系不好的都不带,当然更没有带任何共和党人。他希望他的团队里都是盟友,而非敌人。可实际上,当他带着凡尔赛合约回到美国时,他的政治对手正团结起来给他准备上演一出好戏。如果他带了共和党人,也许回到国内的阻力就会小些。就是因为他不像毛泽东,“政治就是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政治学权威和博士又如何,实用的可操作性的道理领悟不到,一样做不成事。

再回到书的题目,巨人的陨落,所谓陨落的巨人是谁呢?应该是少部分的贵族控制下的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沙俄帝国,陨落的结果是奥匈帝国、沙俄帝国土崩瓦解,德国元气大伤,英国一蹶不振,法国不温不火。还有那些傲慢的权贵、狂热叫嚣战争的人、不劳而获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最终走出城堡、走出权力之门,被平民百姓所代替。就像小说的结尾描述的,代表平民的艾瑟尔与代表贵族的菲茨在楼梯上碰面了,艾瑟尔带着儿子劳埃德(与菲茨的私生子)往上走,菲茨带着儿子乔治从上面下来,最后是,“菲茨无奈地站到一旁,带着他的儿子退向墙壁,看着艾瑟尔和劳埃德径直朝楼梯上方走去。”

战争能改变每一个人,是的,书中的每一个人都被战争改变了。可是,再惨烈的战争,能够让人反省过去、汲取教训,从而避免战争、让悲剧不再重演吗?好像不能。当年被凯恩斯诟病的《凡尔赛条约》,这个让胜利者报复失败者的条约,迫使德国承担巨额战争赔款的条约,最终导致了德国经济崩溃、物价飞涨、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从而让民族主义抬头希特勒上台。巴黎和会20年后,1939年,希特勒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残酷的的一幕幕悲剧又被历史重新上演。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小编推荐小编推荐

《巨人的陨落》的读书笔记


印象中最近一次读英国小说还是被电视剧《助产士》吸引而看,修女和护士走向产房为平民阶层的女性和孩子提供帮助。而另外一次便是这部小说《巨人的陨落》,有人花了三个通宵全部看完,我想我是不行,毕竟要做个养生girl。断断续续花了几天,终于结束了这部小说,深呼两口气,仿佛自己也曾经历了大战。好在,最终尘埃落定。

作者是英国作家肯?福莱特用“我亲眼目睹,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来开启这本书。他,畅销小说大师,是爱伦坡终身大师奖得主,更是《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作家。他的作品累积销量1.5亿册,被翻译成33种语言,风靡80多个国家。

《巨人的陨落》是肯·福莱特世纪三部曲的第一部,全书大概588万余字,序章成人礼一章,天地失色十章,巨人之战二十一章,世界重生九章,讲述了自1911——1924,十三年间四个国家六个家族在战前战后的变化,其中包括英国人,俄国人,德国人,美国人。

关于成长

小比利13岁从学校毕业,即将步入矿业阶层,子承父业成为一名矿工。他要独自一人面对成人世界,将学校所学的基础知识运用在工作岗位里,或许他会害怕,或许他会激动,或许他会充满期待。第一天的矿坑之行,他坐在矿篮里不断往下坠落,从未经历过自由落体运动的他吓得尖叫不已;所谓的前辈师傅把他一人扔在了伸手不见五指的矿洞里,他恐惧不已,只好高唱一首一首圣歌壮胆,不至于让自己在无限的黑暗,无限的静默中崩溃,他度过了漫长的一天,第一次成长。后来因为姐姐未婚先孕遭到周围人包括神职人员的歧视,他在礼拜堂读行淫时被捉的妇人的故事后放弃信仰;国家陷入战乱,作为热血青年的他谎报年龄参军,与父亲对谈。这个懵懂少年在经历了一系列事情后一步步成长为拥有宽厚肩膀的男人!

关于亲情

俄罗斯的格雷戈里和列夫两兄弟,亲眼看到父亲被沙皇集团的公主和王子迫害,只因在所谓贵族专有的土地上放羊被绞死,母亲为讨公道参加游行被机枪打死,兄弟两个无家可归,前往教堂求助。无依无靠的他们得到了帮助,却发现神职人员帮助他们的前提是。在大多数人选择忍气吞声、接受侮辱,打算“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时候,他决绝身体换面包,带着弟弟艰难生存。后来,哥哥在工厂努力工作,积极攒钱,想要逃离这个充满压迫和不公平的国度,弟弟因为杀了人带着哥哥的船票和梦逃亡美国,留下了女友和未出世的孩子。万念俱灰的哥哥捡起来任务,帮助弟弟养育不属于他的女人和孩子,为了给女人保障甚至假结婚。

关于爱情

一个是美丽大方、高贵典雅的英国女勋爵,一个是在各国一流大学念书并会说一口流利英语和过得去俄语的德国外交官。谁也想不到他们会在一起成就美好的姻缘。

茉黛,十分优雅迷人,但并不屈从于谁。令沃尔特“他愿意为德国的利益而死,但没有心爱的女人,他也不愿意活着。”

为了短暂地相见他们想尽办法,每次短暂地相见都让人感到甜蜜,当然戏院激情,藏书室激情,再到蜜月房的十分钟激情,一步一步让我们见证者他们的关系走向亲密,为他们的爱情欢呼。

尽管遇到重重阻挠,尽管面临各种不安,他们仍然选择在大战前夜,秘密地结婚。

他们是战火中的飞蛾,不惧怕炮火的冲击,是爱情让他们奋勇向前。

关于女性意识

女仆艾瑟儿,出色的能力吸引贵族菲茨的注意,成功晋升女管家,并且超额完成了招待国王的任务。与菲比展开了一段恋情,却不幸怀孕。发现怀孕后,本打算激情一场的她换上了工装前往谈判。她并没有哭哭啼啼,理智地与菲茨谈条件,为自己争得最大利益。想到一人难以面对生育,抱着一丝希望回家,却被父亲看作家族耻辱赶出家门。她,带着未出世的孩子前往伦敦,将从菲茨那里要来的房子出租,出去工作,一人生下孩子剪脐带。深受茉黛鼓舞,加入妇女运动,为妇女争取权力。

英国女勋爵茉黛,和犹太医生在贫民窟诊所工作。尽管她能够跟伟人一起讨论政治,却从来没有上过大学。她明白,如果女性不能拥有投票权,那么女孩子将永远无法受到体面的正规教育。妻子不应该什么事情都顺从丈夫。她光彩照人,能诱惑有权势的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她,也能不知不觉地改变他们的想法。

茉黛了解高层政治的运作,她善于交际,经常和内阁部长们见面,跟他们讨论时下的议题。艾瑟儿了解的是世界政治的另一面:全国服装工人总工会,独立工党,罢工,停工和街头游行。

她们是世间游走的美丽蝴蝶,她们自信大方,她们不畏强权,她们敢于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

每个人物,都是这场大战里的小喽啰,你我或许不认识他们,但却能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尽管他们的名字不一,一个个却鲜活地活在作者的笔下,他们本是暗淡无光的繁星,却在战争的引导下发光发热,最终照亮整个星空。

农民被绞死在绞刑架下时,你感到愤怒;为茉黛和沃尔特的最后一夜感到祝福;为艾瑟儿独自生下孩子的勇敢感到钦佩;弟弟拿走哥哥车票,毁了哥哥的梦时,感到绝望、愤慨;矿工遇难,遇难者家属,八个寡妇被赶出家门时感到郁卒。这一系列感情,一点点喷发,这就是作者肯·福莱特的魅力。

《围城》3000字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而今三捧《围城》,思索的线如同吸足了春雨的竹根,向着土壤更深处肆意蔓延。书中有纯真烂漫的唐晓芙,故作着一份老成,反惹人怜爱;有性情与之相反的孙柔嘉,善于心计,城府颇深;还有直率仁义的赵辛楣,卑鄙猥琐的李梅亭;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主人公方鸿渐。仅仅一个他,既已让我深思良久,感慨万千。

方鸿渐在欧洲留学数年,一无所成。书中直言道:“四年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其实这也未必尽然,从归途中他与鲍小姐的“柔情蜜意”来看,足见得他还是学到些“招蜂引蝶”的本领。回国前父亲的家信让他认识到学位的重要性。然而为时已晚,情急之下,他买了个假学位。但方鸿渐毕竟不是“校友”韩学愈,他良知未泯,深感惶恐与不安。不过他辩证的哲学思维帮助他战胜了“罪恶感”——“撒谎欺骗有时并非不道德”,这种精神胜利法想必阿Q看了也会汗颜三分。而回国后的方鸿渐“命途多舛”,失恋与失业,以及婚姻的破碎,让他身心疲惫。

与鲍小姐之遇,只能说是闲来的调情,算不得爱情,进驻“围城”的序幕应该是从苏文纨开始。但苏文纨并不是他进驻的对象,而是苏小姐的表妹唐晓芙,一个清秀如水,纯比芙蓉的女孩。鸿渐为博其好感,尽显文采风流,顺利的将自己的爱情之船搁浅在晓芙的城门之外。然值此之时,事态骤变,在他与苏小姐的感情终结之时,他对晓芙的爱恋与追求也如同“一题清纯而无解得代数,一双达不到岸的桨橹”,失去了前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苏文纨无意之中扮演了小人,斩断了方鸿渐与唐晓芙的情缘。这次的情感创伤让方鸿渐的生命骤然黯淡,之后的爱情生活,他难以自主,任由孙柔嘉将自己引入她的“围城”。

孙柔嘉为了摆布这场婚姻,可谓是周密策划,苦心经营。她先是故作娇柔,事事请教方先生,以显其初入社会的无知与单纯,激起了方鸿渐的怜香惜玉之情与男人天性中的保护欲,成功地打了一场漂亮的心理战;另一方面,这也使赵辛楣不自觉地开起了二人的玩笑,结果如她所愿,真作假来假亦真,虚虚实实的连当事人自己都难辨真伪。接着在赵辛楣离开后,她抓住了方鸿渐扎根于心的责任感和怜爱之心,谎称家父来信,已知二者之间的谣传,使方鸿渐生发出沉重的负疚感。与之同时,也巧妙地利用了李梅亭与陆子萧逼迫他与方鸿渐的契机,扮出一副楚楚可怜之态,“寻求”方鸿渐的保护,有意与他暧昧不清,从而激发血气方刚的方鸿渐糊里糊涂地说出二者即将订婚的“打算”。孙柔嘉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二者的青春与爱情,围城之内的他们大吵夹带着小吵,使婚姻一步步地走向荒原。他们的婚姻最初即带着算计,缺乏牢固的基础,有何来长久安定?这座围城的土崩瓦解,可谓是宿命之中的宿命。

海子说,在夜色里,我有三次受难:生存,流浪与爱情。纵观方鸿渐的婚姻与爱情,他无疑是个失败者,而他的生存,也如同婚姻一样坎坷艰难。现今究其背后的原因,我觉得,则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个人角度来讲,缘其自身的懦弱、优柔寡断的性格与残存的良知。对于与苏文纨之间的感情,他当断不断,使苏小姐受伤更深。怎知物理学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的原理竟然适用于爱情,苏小姐报复性地将伤痛通过唐晓芙转嫁给了方鸿渐。而对于唐晓芙的误解,他丝毫没有反击,任由事态恶化,可见“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并非真理。在那个大雨滂沱的街头,方鸿渐木然呆立在那里,当雨水与泪水交织化作痛楚在内心翻涌之时,这边的唐晓芙也深怀歉疚与期望,懊悔方才的言辞。山依旧,水依旧,我脚下已不是昨日的水流,事以至此,方鸿渐认为回天乏术,他放纵了自己的怯懦,荒芜了他与晓芙之间的爱情。怀抱着残存的良知,她对孙柔嘉所说的“二者之间谣传广布”,有的只是愧疚与自责。为了弥补,他“舍身”保护她,乖乖的进入了孙柔嘉的爱情陷阱。

其次,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乾坤颠倒的乱世,优秀的知识分子尚且难以施展自我,更何况方鸿渐这样一个志大才疏,只会些空谈的“纯粹”的知识分子呢?另一方面,他不是官僚,可以摆弄权势;他没有深厚的政治背景,读书笔记.可以背靠大树好乘凉;他也无法放弃那份简易的道德观念,像李梅亭那样做一个满肚子男盗女娼,表面上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或者成为韩学愈这等崇洋媚外之流,肚内空空如也,却能够恬不知耻地拿着冒牌大学的帽子欺世盗名。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既然你不够优秀,也不够卑鄙的彻底,又何以奢望能够游任于这种世道而左右逢源呢?方鸿渐只是当时他这个群体的一个代表,他们带着文化人的痴梦与清高,渴望在这种困境下生存下去并且希图在上流社会中生存地有滋味有地位。他们坚守着浪漫,敢于梦想,在梦想的过程中,他们以“文化人”的身份为傲,将自身的光环放大到极限。可悲的是,他们并不了解自身与现实的脱节。所以一旦深入社会,梦想与现实冲突,并且是发生必然性的冲突之时,他们猝然间困惑了,就像在漫长的黑夜中赶路的小孩突然遇到刺眼的车灯扑向自己,顿失所依,所能够做的似乎只有傻立在那里等待着挣扎与死亡。是的,这个群体在与社会逐步的接轨过程中,潜意识里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阶层意识。他们意识到对于上流社会的人来说,文化不过是以一种附属品的形式存在着,他们意识到作为一个纯粹的文化人生存的艰难,意识到自身的弱势。于是面对一个个突袭和冲撞,他们怯于行动,他们不由自主的后退了,他们脆弱的如同阳光下的泡沫,色彩纷呈,却不堪一击……

所以说,方鸿渐的爱情的失败与事业的颓废,为其性格使然,更是那个时代对他的遗弃与放逐。他们的结局或许只是其个人命运的偶然,但那却是那个时代造就出的必然。时代在《围城》之外塑造了千万个“方鸿渐”,他们,迷茫在事业、生存与爱情的“围城”内外辗转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及读后感3000字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及读后感3000字:

“你把自己变成了蜡烛。在黑暗的心脏,你微弱但顽强的光辉在四面的飙风中艰难地闪耀”这是鲍鹏山在其诗集《致命倾诉》孔仲尼篇的话。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诸侯混战,硝烟四起,孔子处在这样一个时代,致力于自己的的理想与抱负,立志要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表现出了一种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他是乱世里的光与希望。

《论语》是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著作,通过阅读《论语》,穿越时空,我们与这些春秋儒士对话,去认识这样一位伟大的老师,去认识这样一群独特的学生,去聆听他们那响彻千年的吟唱。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要他当晚死去,都可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年少即有志向,“学”,不仅仅是启蒙之学、谋生之学、谋仕之学,更是贯穿世间一切的真理,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他是执着的,仁义的,谦逊的,乐在其中的,同时,他又是痛苦的,悲伤的,奋进的,他在《论语》里的每一句话无不体现着他的感情与思考,他带领着他的学生在一条旷古之路上奔跑。

阅读《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圣人。

孔子注重君子、仁德、善良、礼仪、忠信、六艺,主张克己复礼,崇拜着尧舜禹这样的上古君王,一直以周公旦为心中的榜样。孔子生长的地方——鲁国,在西周时期为周公旦的封地,是周公旦制定了周礼,鲁国自然礼仪盛行。孔子三岁丧父,由年轻的母亲颜徵抚养长大,《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儿时游戏,常常摆设俎豆等祭器,模仿祭祀的礼仪动作,可见,孔子儿时即对礼仪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为他后来在礼仪上有所造诣奠定基础。孔子坚信周礼的社会是和谐的,是美好幸福的,是人人礼让友善的,是秩序井然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而东周的礼崩乐坏,诸侯僭礼,是仲尼所无法忍受的,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所以,他反对国与国之间的征伐,反对诸侯对周天子的不敬不忠,“卫灵公问陈(阵)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孔子也十分强调美德,有着一定的道德要求与行为规范,而他自己也付诸实践。《论语·乡党篇》有言:“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孔子主动为没有人负责收殓的已故朋友料理丧葬。“(孔子)寝不尸,居不客”、“(孔子)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孔子)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孔子)不拜”,这些行为都体现出出孔子的儒雅与人格魅力。《论语·里仁篇》中,孔子又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仲尼认为住的地方,要看仁德才好。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假如立定志向实行仁德,总没有坏处。可见,君子当如此!

说到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首创者。其实在孔子以前,就有传统的儒业,《论语·雍也篇》中,孔子严肃地告诫弟子子夏:“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钱穆《孔子传》云:“惟自孔子以后,而儒业始大变。惟孔子欲其弟子为道义儒,勿仅为职业儒,其告子夏者即此意”。《论语》中体现的孔子对美好品德、学术真理的追求使儒剧变,鲍鹏山《孔子传》道:“令‘儒’脱胎换骨,由术士进而为六艺专家,再进而成为‘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担当天下,担当道义,任重道远的君子儒,这正是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贡献之一”,自此,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俸禄,更是精神上的富足与人格塑造。就是这样,孔子“有教无类”,作为万世师表,才教出了这样一批优秀而又独特的学生,像颜回、子贡、子路、子夏等弟子就深受孔子君子儒的影响,《论语·泰伯篇》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便是一个例子。而孔丘在教育思想上也别有建树,他主张“学而优则仕”、“温故而知新”、“举一而反三”。

从《论语》中,除了我们对孔子个人的认识外,我们还能了解到他所处的重大的历史背景,即站在历史学的角度分析。周分封制到后期大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权,诸侯在地方独立性过强,从而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周天子大权旁落,先前制定的象征等级的礼乐已不具规范作用,即礼崩乐坏,从《论语》中也可看出这一史实。《论语·八佾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古代舞蹈奏乐,八个人为一行,一行即一佾,八佾是天子用的,六佾是诸侯用的,四佾才是大夫用的,而季氏作为大夫却用八佾,可见礼乐已崩坏到何种地步。同样是在《八佾篇》,还有“季氏旅于泰山”一例,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有祭祀山川的资格,季氏只是鲁国的大夫却祭祀泰山,所以孔子认为是严重的僭礼。

到这里,我无不为孔夫子悲痛。

礼崩乐坏虽不正当,但,毕竟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落后奴隶制度的瓦解,奴隶主的没落,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新生的封建经济的成长才促成了这在仲尼眼中不能容忍的一切,而这一切又确实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仲尼的理想就是获得真理,恢复周礼制度、停止战争,君王实行德政,百姓能够得到教化,社会能够秩序井然,没有动荡不安,没有饥荒,读后感没有权利的争夺,可是……他的理想早已注定无法实现,也许,他意识到了,他在历史车轮面前毫无力量,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了自己注定无法实现的梦想而奋斗了一辈子,周游列国,历经坎坷,千辛万苦,自己的主张不被采用,自己的祖国也飞灰湮灭。鲁哀公十四年,仲尼七十一岁了。鲁大夫西狩捕获一头麒麟,孔子从这只受伤的象征圣君的麒麟身上,预见了自己和国家的命运,他落泪了。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他本该安度晚年,却噩耗连连,自己的儿子去世了,亲近的弟子也相继死亡,这给暮年的老人以沉重的打击,鲁哀公十六年,七十三岁的仲尼病倒,最终,圣人的悲剧落幕。

子击磬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孔子感慨没有人知道自己啊,《论语·卫灵公篇》中,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如果仲尼知道自己的儒学有孟子、荀子传承发扬,知道自己的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知道自己的儒学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知道自己的儒学已经流淌到了一个民族的血脉里,该有多好!即使是在现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深深地刻着儒家的烙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始终绽放着孔子思想的光芒!

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王大千在其《孔子激励代代人》中说到:“孔子做人很成功。孔子做事也很成功:他是一个好老师,好学者;他是一个满怀理想的政治家,更是一个功在千秋的思想家”、“站在历史长河岸边的这位慈祥老人,永远对我们满怀期待,他一直温柔敦厚地微笑着注视着我们: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孔子相信,和谐世界美好的未来在于青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能够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及读后感3000字


故事决定成败——《人类简史》读书笔记及读后感3000字:

历史的演进非常奇妙,人类在虚构故事的基础上,逐渐走向了融合统一。

把自己的故事推广给别人,这种成就感远非用长矛击杀一只老虎或者采集到可以养活整个部落的植物可以比拟。

人类越来越着迷于推广自己的故事,这也就使得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人类创造交通技术,想办法翻山越岭、漂洋过海,到达新的地域,各种人类开始融合。

历史的演进非常奇妙,人类在虚构故事的基础上,逐渐走向了融合统一。把自己的故事推广给别人,这种成就感远非用长矛击杀一只老虎或者采集到可以养活整个部落的植物可以比拟。人类越来越着迷于推广自己的故事,这也就使得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人类创造交通技术,想办法翻山越岭、漂洋过海,到达新的地域,各种人类开始融合。

随着人口的融合,人类在公元前1000年的时间里,在策划能力,或者说故事构建方面取得了“重大改革创新突破”:通过虚构出三大类故事群,构建了三个虚拟领域并逐渐在这三个领域里达成了(基本的)统一认识,进而推动社会形成了范围越来越广的良好秩序,最终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推动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的实现。

这三大全球秩序分别是:经济上的货币秩序;政治上的帝国秩序;宗教上的全球性宗教。我们都知道,货币只是符号,说白了,你现在手上的1美元之所以值1美元,那是因为所有人都相信它值1美元,其实这张1美元的纸啥也不是,甚至有人嫌弃它没有手纸柔软。

货币本身就是一个故事。货币背后是信用,“信用”主要是看你信不信,信就能用,不信就不能用。正因为大家都信或者大多数人信,于是社会就有了秩序,成为了一个整体。小赫认为,货币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因为对于金钱,不同的人类之间的观点高度和谐统一,绝没有嫌弃它的。

宗教秩序也类似货币秩序。如果你的故事大家都信,于是就求同存异了。有人认为,拜金本身就是一个宗教种类。唯一不同的是,达成宗教秩序需要教化、传道;货币秩序则简单的多,它只需要人类的贪婪。

帝国的故事略有不同。在本世纪之前,特别是在原子弹出现之前,帝国更多的是依赖武力说服。总之,随着若干代“营销人”的辛勤工作,人类社会不仅没有分崩离析,反而逐渐走到了一起,成为了“一家人”。

这个过程长达数千年,但对于整个人类历史来说,并不算太长。我们不知道人类还能存续多少年,也许还可以存在数万年、数十百万年;也有可能如悲观主义者认为的,未来几年内某一天因为某个人触发核按钮,人类就灭亡了。小时候,我们一直受的是后者的教育。

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罗马俱乐部这样牛逼的机构还在威胁我们:增长有极限,能源会耗尽,环境恶化会加剧……等等,暗示人类如果这样发展下去迟早会灭亡。

2012世界灭亡这个古老的传说又结结实实把我们吓得做了很多噩梦,倒是好莱坞几个拍电影的为此赚了不少钱。农业革命以后直到20世纪末之前,我们确实就没有过过什么好日子,这个地球上,为了争夺优先的资源和发展机遇,成天恶性竞争、打打杀杀,也就是说全人类为了推销自己的故事争得你死我活。

直到今天,相信很多人可能都以为,人类未来也一定会在前述的故事营销模式中一直走下去了。扪心自问,你是不是以为,美元和其它主权货币会一直持续互相斗争博弈,直到一方胜出?你是不是以为,不同宗教之间,不同国家之间还要继续厮杀,读后感直到某一天一个超级大帝国形成,然后再分崩离析,重复“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模式,直到永远?你是不是认为,迟早还会有一场世界大战?

一万年故事推销员的职业生涯让人类中的很多人还是高度紧绷“斗争”这根弦,随时准备为自己的故事“产品”而献身……

读完小赫的书,我忽然警醒:真的,我们这个世界自从1945年以来好久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战争了。在局部,可能有些人还是喜欢打仗,但在大多数地方,你会发现,赞同打仗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了。“在过去,从来没有四方和平、难以想象战争爆发的年代”,这是为什么?小赫给出了答案:

第一,战争成本太高。小赫甚至建议把诺贝尔和平奖发给罗伯特·奥本海默,因为他发明了原子弹后,极大提高了战争的成本——毕竟谁也不愿意以集体自杀的方式来“赢得战争”不是!

第二,战争利润太低。以前战争的赢家可以掠夺财富,抢矿、抢黄金、抢奴隶,但是现在的财富创造方式变了,主要靠人力资源,一开仗,人才就跑光了,抢也抢不到;就算真的通过战争抢到了人才,那也要建立相应的机制(肯定不是战争机制)才能让人才心甘情愿为你创造价值啊!

第三,和平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农业社会里,不打仗仅仅是节省了战争费用,但进入21世纪,如果处于和平年代,全球化的经济体系可以提供更多的双边贸易和投资,经济将更加繁荣,潜在的敌对国之间做生意创造的财富远超战争抢到的财富。

第四,政治格局变了。现在的地球,是由一批爱好和平的精英来领导。

小赫这本书写在2014年,在2019的我看来,小赫推销的这个和平的故事非常有说服力。话说如果大部分人类都相信和喜欢和平,那为什么和平就不能实现呢!

忽然,如醍醐灌顶,原来我们讲故事的基本前提可能已经发生重大的变化——假如经济发展真的可以无极限,人类社会的未来图景会是怎样?假如真的可以实现全球和平发展,我们的未来又会怎样?

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大前提已经不是假设了,那么,我们讲了上百万年的故事逻辑是不是就讲不通了?是不是上百万年的故事系统都要推倒重来呢?

答案是毫不犹豫的“是”!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我们期待了千万年的增长无极限终于到来?是什么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小赫称之为“全球帝国”)的高度融合?是什么使得我们创造财富如此之多、如此之迅速,连战争这种简单粗暴的手段都无法比拟了?是什么使得我们的旧故事体系难以为继进而带来深重的无力感和彷徨感?……

是科技!

现代科技的作用最早体现是在大航海时代,欧洲称霸全球这段时期。欧洲当时之所以实力无可匹敌,主要是倚仗两大法宝: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

很有一批研究者迷信资本主义制度很牛逼——虽然资本主义制度确实先进,但并非决定性因素。如果资本主义制度从始至终都很牛逼的话,马克思主义就不会在某个历史阶段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了。在马克思所处的那个时代,正如马克思敏锐洞察到的,资本主义制度确实就快要走到绝路了!

是什么最终拯救了资本主义?是现代科技!

为什么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本该“腐朽没落”的资本主义发展得越来越好?

资本主义理论体系有两大隐含的基本假设前提:微观上是“经济人”假设;宏观上则是认为经济可以无穷无尽地发展下去(所以说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贪婪的,这绝对没错)。前者逐渐被西方社会接受,但后者至今被许多人认为并不符合传统社会的常识认知。

今天,任何一个国家的央行如果决定加大印钞力度,肯定都会引起一片惊叫和恐慌,可客观现实是,全世界各地的经济泡沫确实是越吹越大,这是资本主义的惯性和人类的贪婪使然,不会改变。

即使在只有部分市场化的中国,BAT市值增长的速度大抵也让每个人心惊肉跳;资产价格数十年内窜高到如此程度,连坐拥数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每年都将二三十万亿人民币纳入囊中的泱泱大国中央政府都胆战心惊……

但是请注意,为什么我们全球的经济至今有惊无险,并未崩盘?小赫的答案很干脆:那是因为科学家在为此埋单。作者:舒东博士

《活法》读书笔记及读后感心得3000字


《活法》读书笔记及读后感心得3000字:

《活法》是公司上次读书活动推荐的十本书之一,买了很久,一直只翻了几页,这个周六终于一口气看完了。看完后,在老婆和大闺女那儿显摆,以前没看完主要是带垚垚(二闺女)太忙没时间,垚垚没在(前几天送回老家了),就一口气看完了。老婆悠悠的来一句“胖垚要是知道了,肯定说我不背这个锅”,大闺女听到后在旁边哈哈大笑,我赶紧灰溜溜的跑了。——作者百年皖酒

本书的作者是稻盛和夫,日本的著名企业家,赤手创建了京瓷集团、KDDI,这两家企业都曾经进入过世界500强。另外,他在2010年出任破产重建的日本航空会长,一年时间不仅扭亏为盈还创造历史最高利润。

在哲学方面,他创办盛和塾,传授经营哲学,代表著作有《活法》、《京瓷哲学:人生和经营的原点》,核心思想是“作为人,何谓正确”。其个人信佛,故其哲学理念很多来自佛教,本书就引用了很多。

本书日语原名《生き方》,大家一看大概也能明白意思,翻译成《活法》个人感觉不是非常贴切,但也没有想到合适的名字。文中很多地方翻译的感觉看不懂,或者不够通畅,看翻译者曹岫云是稻盛和夫(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一想也就释然了。

《活法》从内容上分为五个章节,实现理想、从原理原则出发考虑问题、磨练灵魂提升心志、以利他心度人生、与宇宙潮流协调和谐。章节名称有些拗口,但字面意思还是能懂的,大家也能猜到几分,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人生道理都是一样的,关键还是在怎么去做。

第一章——实现理想

从松下先生的“水库式经营”故事讲起。

松下幸之助有次给很多中小企业家演讲,提到要“水库式经营”,很多听众不满说“能实现水库式经营最理想了,但问题是做不到呀,你不教我们具体的方法有什么用?”。

松下幸之助自言自语“方法我也不知道,尽管不知道,但必须建水库,你必须得这么想”。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首先我们得有理想、要有强烈愿望,要有信念,有了目标才会去思考怎么做。仅有这些是不行的,稻盛先生通过他的经历讲述了一步步实现的过程,要认真的思考到每个细节,要做缜密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要做的过程中要专注、要坚持,从而变平凡为不凡,实现突破。

第二章——从原理原则出发考虑问题

稻盛先生认为我们往往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提倡将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

越是复杂的事情,越要回到原点,从最基本的、最单纯的原则来出发进行考虑和判断。稻盛先生将这些作为人生和经营的基本准则,并通过自己的经历来阐述。

本章中提到的两个概念,我认为比较好。

一个是人生·工作的结果(翻译为“成功”会不会好一点)=思维方式*热情*能力,方向错了或者说道德有问题,聪明厉害的人往往成为大奸大恶,光有能力没有热情一样很难成功,这个在我们身边还是有比较多的例子的。

另外一个概念是,将人分为三类:自燃型、不燃型、可燃型,大部分人是可燃型的,所以氛围和环境很重要,对于不燃型,不仅企业组织不需要,我们个人也要远离。

第三章——磨练灵魂、提升心志

稻盛先生认为当时社会物质富裕,但道德沦丧、价值混乱,人们失去很多美好的品质(这和中国当前很类似),所以如上一章节提到的“思维方式”很重要。

高位者必须以德为先,并引用了明代思想家吕新吾《呻吟语》中的一段话“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先生对于二战是持反对意见,认为是三等资质的人占住了高位,对中韩及朝鲜的道歉应发自内心,真正反省。

在提升心志的方式上,强调感恩和劳动,不论是幸运降临还是面对灾难都要有感谢的心,而劳动是人世最大的喜悦,勤奋工作给人们带来精神的充实和富足。

本章节提到一个故事,释迦牟尼讲贪欲的故事,我们可以回顾一下。

故事是说一个旅行之人被老虎追到悬崖边,下面是大海,进退维谷之际,爬上了旁边的一棵松树,但老虎紧随其后也开始爬树。读后感·万念俱灰之时,树上垂下一根藤条,他顺着藤条往下滑,但藤条不着底悬在半空中。上面老虎伸着舌头、流着口水盯着他,下面大海狂风大浪之中红、黑、蓝三条巨龙等着一饱口福。上方忽有窸窣之声,黑白两只老鼠交替啃咬藤条根部。命悬一线,旅人摇晃藤条想赶走老鼠,摇摆之下有液体落到他脸上,一舔是甜美的蜂蜜。舔着蜂蜜,旅人居然陶醉起来,忘了当前处境,忘情的享受美味。

释迦讲这个故事是展现人类贪欲,是批判的,佛家是提倡受苦修行,现在的社会很多喜欢及时行乐的人估计是难以理解的。

这个故事我以前听过,但里面的隐喻了解不全,老虎代表疾病和死亡,松鼠代表名利,黑白鼠代表白天和黑夜,红黑蓝三条恶龙代表“瞋”、“贪”、“痴”,恼怒、欲望和嫉恨,释迦认为这些是踩踏人生的三大要素。

第四章——已利他心度人生

“利他”之心,在佛教里面就是与人为善的慈悲心,就是为世人、为社会尽力。记得有一句口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大致这样的意思吧。

利他也就是利己,本章中说一个佛教的故事,天堂和地狱是一模一样的,一锅美味面条,很长的筷子,地狱里面大家争抢打架饿的头昏眼花,天堂里面互相帮助个个心满意足。

这也是一个老故事了,放到企业经营层面,就是共赢,不能把钱赚尽,要考虑客户的利益。

本章里面还举了一个自然界生物链的例子,如果食草动物贪得无厌把植物吃光,生物链断裂,不仅自己无法生存,整个生物链也会面临灭绝。

人类虽然已经跳出生物链,但过度的贪婪、破坏,一样可能会被自然界所惩罚。

第五章——与宇宙潮流协调和谐

最后一章完全就是讲佛法了。

稻盛先生将人生规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年为迈步人生时期,第二阶段到60岁为奋发努力为社会做贡献,第三阶段60岁以后为死亡做准备的时期。

他自己在65岁皈依佛门。他认为人生由两只无形之手所控制,一只是命运,一只“因果报应”。

但他的描述并不是消极的,通过一个小故事讲述了命运也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进行改变的,讲因果报应用了宇宙形成、DNA等科学知识来阐述的。

小结

看完本书,为什么我感觉《活法》这个名字翻译不太贴切呢?因为本书不仅说了个人的“活法”,同时还描述了企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活法”,阐述的内容涉及面很广。

如果说稻盛和夫的思想算一种哲学,那佛教是不是也是一种哲学,不过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的区别?

当然,谈哲学超出个人能力范围了,我们谈谈企业文化。

京瓷已经60年,能够生存下来,作为创始人稻盛和夫的思想是功不可没的。

在这信息变化迅速的时代,面临无数次的战略决策,靠运气是不行的,从企业文化或者说经营理念上进行思想上的指导非常有必要,共产党最终能够胜利没有毛泽东思想是不行的。

对比当今中国通信行业的两家大企业,中兴和华为,从成立到今天已经30多年,相比而言华为更加突出一些,这些年几乎没有失误,这和任正非的思想还是有高度关联的,也正因为次才被成为教父。

企业经营中,只有思想的统一才是真正的统一,统一思想形成企业文化,这才是百年老店的根基。作者:百年皖酒

相信《《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及读后感3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读后感大全网”是您了解读书笔记,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巨人传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