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西游记二十二回读后感 > 地图 > 西游记二十二回读后感

西游记二十二回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8 来源:互联网

观《二十二》有感。

读书使我们快乐,观影也有类似的效果,观看过程,我们可能会不断有思维的火花在跳跃,此时就可以写一篇欣赏好剧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没有比写观后感的这种形式,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多。怎么才能防止将观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观《二十二》有感,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观《二十二》有感

大白熊店长

“你们能来看阿婆,阿婆很高兴。”——观《二十二》有感

昨天是2017年8月15日,72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头件投降,结束了十四年的抗战,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记得这个日子的人相对来说似乎不是太多,或许人们印象中比较深刻的还是“918勿忘国耻”。8月15日店长很想干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也恰好想起偶然间看到的《二十二》的宣传,于是立即约上了两个好友,购买了晚上的电影票。

纪录片,一般来说看的人都比较少,排片率普遍较低,有些电影院甚至没有排片,当然电影院就是以盈利为目的,不排片也无可厚非。我们所去的电影院在这一天也仅排了一场,22:20开场,99分钟的纪录片看完走出电影院已然是16日。

这是一部结尾没有彩蛋而我仍然坚持到片尾字幕结束的电影。不仅仅是我,放映厅里的大部分人都是静静的等着片尾字幕放映结束,才肯离去。我想这更多的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一种敬畏。

我曾以为这部纪录片会充满着仇恨和控诉,结果却是意外的平静,只有老人们说着一些让人听不太明白的言语,可这平静之下却藏着无法量化的沉重,看得出来,导演就是在写实,当然纪录片也应该是写实的,影片没有刻意的去卖泪点去煽动观众们的情绪,放映全程,我沉默着,感受到的除了沉重还是沉重,并没有泪水溢出,可是片尾结束的时候,全黑的屏幕用白字打上了老人说的一些话,眼里夺眶而出,没有一丝防备。店长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在这个时候可否原谅我“不争气”地流了泪呢。

影片介绍说道《二十二》是一部描写慰安妇的纪录片,可整部影片却少有提及那段她们不堪回首的往事,有的只是婆婆们如今的生活以及她们对于战争的一些回忆,还有那用风景渲染的恰到好处的氛围。影片末尾,在一座老人的墓上做了特写,冬去春来,白雪皑皑又焕发了盎然的绿意,似乎那段不愿被提及的岁月连同老人所遭受的苦难都被时光埋进了泥土里。

那段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所不能忘记的历史,我不是挑起仇日情绪,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仇敌,可是我也不希望这段历史被淡忘。时至今日,日本政府还没能给老人们一个说法、一个道歉,而到2014年,这些老人还剩下22人,纪录片送审前只剩9人,前几日(8月13日)又是一位老人离去,目前仅剩8人在世,他们年事已高或许这辈子他们都等不到这个道歉了。日本右翼篡改教科书,妄图抹掉历史长卷上的污点,但历史就是历史,总会有人铭记。

有人问店长,这部电影好看吗?我只想说,纪录片无关好看不好看,她不是用来取悦观众的存在,如果你愿意走进电影院去铭记一段你身为中国人该铭记的历史,如果你愿意感受一次心灵的震撼,你就去吧,不然去了也只是不知影片所云,哈欠连连。

一些人认为这不是一部完美的纪录片,或许吧,他没有《三十二》的艺术手法,可这部片子的最大价值在于他的社会意义,我们需要通过这些资料来明白战争带给一个民族的伤痛,我们知道南京大屠杀那三十万遇难的同胞,却有多少人知道二十万被迫成为慰安妇的同胞们呢,如果没有这些纪录片或许我们真的会淡忘掉慰安妇的存在。要知道,当代青少年对日本侵略者的印象都快被抗日神剧给扭曲了,我们需要写实以正视听。当然,店长知道这对婆婆们很残忍,要拍摄这样的纪录片必定会触及到她们难以启齿的那段岁月,影片结束的时候小狒(店长的朋友)说:“是不是不该拍这部片子,婆婆们太可怜了,我都不忍心了。”店长瞬间内疚起来,是啊,我们是铭记了历史,可对老人们却是二次伤害,直到现在店长的内心还是矛盾不已。

说什么感同身受都是假的,我们不是她们,我们出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度,根本不能体会到那段黑暗岁月他们所遭受到的非人待遇。有人说时间可以淡忘一切,其实时间不能淡忘一切,能淡忘的只有那些无关紧要的人或事,其他的只能埋藏,当某天有人再提及这些埋藏的东西还是会喷涌而出,有些老人看似对生活的苦难报之以歌,可这报之以歌背后是不是伪装的保护色?不希望再有人去打扰、去提及。

店长最害怕的不是人们不了解历史,而是因为不了解历史就当历史没有发生过。春上村树先生在他的新书《骑士团长杀人事件》中提及了南京大屠杀,许多的日本人包括他自己的一些忠实读者对他发起了语言攻击,认为他是在讨好中国。这很可怕的,国家机器的洗脑能力之强,令人畏惧,历史被无声的篡改了,只有少数的人还清楚真相,其他人当做从未发生。老人们的事情也是如此,如果再不提及,或许在我们这代人又或者下代人的记忆力便不存在了吧。

店长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表达内心所想,没有和平的年代只有和平的国度,我为我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国度而感到庆幸,感激那些为了新中国浴血奋战的烈士们,没有他们的付出便没有如今强大的祖国,慰安妇的存在让我们我们正视历史,更好的面向未来。

现在的我彻夜难眠,遂写下了这篇观后感,至此,泪如雨下。

如果有条件,我希望朋友们能到电影院看一看这部纪录片,用99分钟去铭记这段历史,要知道“你们能来看阿婆,阿婆很高兴。”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观《二十二》有感:尔是尔


尔是尔

——观《二十二》有感

高一(5)班 梁俊瑜

中午刷微信的时候就被《二十二》刷屏了,无论是朋友圈还是公众号。心下微愣,哦,原来那个片子上映了啊。

不为赴约,也不为所谓情怀,只是想看,于是就一人去了。

到电影院的时候它已经开始几分钟了,刚坐下便从屏幕那方传来一句略带哭腔的“不说了不说了说了不舒服”。怀揣着一份迟到者的羞愧,我默不作声地观看了这个如我一般静默的纪录片。

纪录片始于葬礼(很遗憾因迟到而没看到),亦止于葬礼,中间用朴实无华的镜头客观地拉近了一群老奶奶的生活。这群老奶奶便是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八年间被迫沦为日军的性奴隶,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慰安妇。然而在片中我们能看到与儿孙同坐门前阶的她们,同姊妹畅快打天九的她们,独自拄杖走过夕阳西下的她们,或是话语轻快却眼泛闪光的她们。这都是一呼一吸间最真实最有血有肉的她们。

可以说,这是一部与我想象大相径庭的片子。在片子结束之前我心里仍肆虐攀爬着一条藤蔓,一条名为“卖惨”的藤蔓。我理所当然也毫不理亏地揣测,这片子或是抓拍老人的凄惨生活,或是将老人被迫(这是重点)当做“慰安妇”的过程加以撕心裂肺的控诉,亦或是一些故意摆拍的凄惨万年图拼凑而成(故意把画面调暗、给最邋遢脏乱的地方特写……)。毕竟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件事赢得更高的关注度,我又理所当然地想。

但没有,我所预料的皆无在这个影片之中出现。全片可以称得上温和乃至于克制,没有什么快节奏的镜头,也没有所谓的故事。只是纯粹得不能再纯粹的对话,几个老人的晚年生活。像那坐在老榕树底下时有时无地摇着折扇的老爷爷在给村里的稚童讲那老一辈的故事。他捋捋花白的胡子,随意地合上早在世俗中沉浮而变得浑浊的双瞳,摇晃着自己本来就不茂密的头发。

他说,曾经东方有一条巨龙,它沉睡了几乎半个世纪。在沉睡期间,百姓流离失所,国不成国,家不像家。无论是男丁妇女还是童稚大部分都被敌人摧残,死的死,伤的伤,逃亡的逃亡。所幸战争终于迎来了曙光,沉睡的巨龙之魂终于苏醒!

他说,可惜在后来,百姓在战争中的合法权益并没有被满足,就连索取的最简单的承认与道歉也没有。

他说,这段历史就像他手中的折扇,里面写满了几十万人的名字,可是总有人妄想将这名为“历史”的扇子一把合上。而我们不能,也不允许!我们将其铭记不是为了记恨,而是警醒,更是想要讨回那句拖欠了几十年的道歉。

他还说,你是你,我是我,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只取其一。所有真真切切发生过的事都不能够被当作风中沙或梦里花遗忘。忘记历史,便是背叛自己。

其实令我惊讶的是,片子里有很多的留白片段,阴雨天气是片子里最多出现的,当然也有风暖日丽的时候。无论是暴雨亦或天晴都没有出现背景音乐,只有微小却密得渗人的雨落声,亦或是恢胎旷荡的野外里传来的几声鸟啼。

画面是静止的,世界是辽阔的,可镜头里外的人都是渺小而孤独的。

不是林语堂先生所说那般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蝴蝶的孤独。而是在万籁俱寂的旷野中你却偏偏自欺欺人地为那未留痕迹的飞鸟笑弯了腰的孤独。

无论是什么影片,我最害怕看到留白的片段,因为留白代表无,而无便代表无尽,是无尽的喜,亦是无尽的悲。不动声色的哀愁总比抢天呼地的悲伤要更胜一筹,也最能扣人心弦,扼人喉头。

由眀到暗,又由暗至明;由清晰到模糊,又由模糊至清晰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景色与人物的交替在我看来便是生活最明了的写照。人与物在这世间皆是一个偶然的存在,来自偶然,归向偶然。几十年的岁月在这影片看来似是在弹指一挥间,一朵花的开放至凋零大概也就这么长。

老人脸上缄默不语的皱纹与那娇媚动人的青山在我眼前交错重叠,恍惚间似看见一位挎着竹篮的少女,穿着一条早已洗得掉色的蓝色长裙,双脚踢踏地蹦着跳着,身后的麻花像尾巴一样相随。灵活的影子在地上描绘作画,洒了一路青春的气息。我大胆地揣摩,她张合着的双唇许是说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吧?

一晃数十年,我不知那掌船的艄公是否更添风霜,亦不知那村头的阿婆是否早已儿孙满堂,我只知当年那个青春飞扬的少女已经老了,渐渐地也不可逆转地老成了个影子。

可那娇媚的青山在无数次的冬去春来中却仍不褪色,一如当年……可不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亦如生活,多少成败是非转头空。

当然,这个片子并没有尖锐而全面地去讲解“慰安妇”到底是什么,也没有捏造当年的她们晚年有多凄惨,心里有多怨恨。更多的只是展现了她们真实的晚年生活,记录了一段铁板钉钉却被局中局外人选择了遗弃的被视为耻辱的历史。

因为这种耻辱感,也正因为这种遮遮掩掩,才造成了更多人对“慰安妇”的误解甚至曲解。于是有人闭口不谈,有人嘲笑辱骂,更有人恨不得将其的存在抹杀。

于是你不得不承认,那句“善的对立面似乎并不是邪恶,而是无知,邪恶只是它的附属品”有多么的正确。

你无法和三季者争论出一年到底三季还是四季,在这场争论中,你们很难分出高下,这无关善恶,也无关对错。三季者春生秋亡,在他或他祖辈的认知中从未出现冬季,正因无所知和无自知,他们固执己见并视为圭臬。因此当下最好的方法并非争论,而且打破他们对无知的沉迷。

可是没有,至少……并没有人主动想过要了解这段“耻辱”,更没有人想要去洗刷这份愚昧,毕竟这份愚昧来得沉重,它死死地扣上了一把名为“无自知”的已经锈掉的铁锁。

其实也不是没人发声,可是他们却无心成了那递刀的帮凶,那大概是一种眼巴巴看着天空逐渐降下夜幕却无计可施的无可奈何。所以渐渐的,大家都默契地三缄其口,试图以时间冲淡一切。

可万幸的是,还有人在咬牙坚持,还有人在砥砺前行,他们没有放弃这段历史,也没有认命将其埋没。于是有了《三十二》、《二十二》、《鬼乡》,有了星星点点对历史的尊敬。

其实《二十二》能面世要感谢纪录片团队没有用功利心去面对她们,没有因为经费问题而放弃,更没有因为题材不大被认可而从此缄口不提。还有默默参与众筹的一众民众,这个纪录片能上映离不开他们的慷慨解囊。

同时,最最要感谢的是那些明明受尽了生活的苦却仍一心向善,用力而认真乐观地活着的酷奶奶。她们呀,从来都没有做生活的懦夫;她们呀,从来被没有放弃生活,也没有被生活放弃。

我每每想起这些微小而不可忽视的存在,心头都会像被小猫幼崽用还没长爪子的小肉垫一下一下的挑拨着,柔柔的,痒痒的。

奶奶们是夹缝中摇摇欲坠却一直茁壮生长的小草,在她们眼里,烈日是温柔的,暴雨是可爱的,就连那风都是捏造的。

(此处理应有张剧照——在狭缝中摇曳的小草,可惜我没有找到,也没有拍……)

每每想起那个镜头我都会想起另一群人,那群在探访中认识的老人。他们和奶奶们一样,扛过战争,也熬过文革。在每次恰巧谈及这个话题之时,我都会有所忌讳地避开,内心细腻的他们这时总会把双眼眯成一条细缝,像树皮一样皱巴巴却不乏力量的大掌会拍拍我的肩,反过来开导我一切都过去了,今天明天后天大后天乃至未来都在一点一点悄悄地攒着劲儿变好,他们现在都过得很幸福很满足。

很多人跋千山涉万水甚至散尽家财只为过上一个好日子,殊不知这世上从来便没有既定的“好日子”,只有一步一脚印笨拙却踏实地去把日子过好。

俗世间每个微如芥子的存在都是有灵性的,那朵西子湖畔的素白芙蕖,那剪俯视人间的冷月,那块冷眼相看人间离合的门前阶,那场落满离人苑的大雪,那村头村尾乱窜的大黄狗,那迂回巷子里卖糖人的老奶奶,都是这世上微小而无可替代的存在。活着,也已成了令人庆幸的事。

你还是你,无论在你身边以不同姿态存在的形形色色的过客最后成了饭粘子还是白月光,蚊子血亦或是朱砂痣,你都是这个世界不可复制的你。

漂亮善良而勇敢地活着,这是《二十二》教会我的。

希望看到我这篇文章的你们也能抽出时间去影院看看它,在《二十二》仍未变为《零》的此刻。

后记:

写这篇文的时候是在公交912的末班车上,刚走下一位金发的纹身小哥哥,他临走前微微鞠了个躬向司机道了个谢。我心里当场被什么塞得满当当的,我想啊,他们之间一定发生了什么有爱的故事。窗外的城市陌生又冰冷,商店的灯光为这个早该沉睡的城市镀上一层亮蹭蹭的金光,而小哥早已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进了这片厚泽的土地,独自一人,却不失优雅。

生活也就是由这些小幸福拼凑而成,当你用心且用力地去生活时,连狂风暴雨也是温柔的。?(写于2017.08.15,码于2017.08.22)

【龙益得老师评曰】在编辑这篇文章时,看到一个资料,我国现在知道的还活在世上的慰安妇只有8人了。

这一个月,生活在农村,听说到的和看到的生命结束,有好几个,刚刚回安乡时,7月29日,同学的父亲重病,几天后去世;去南岳衡山回来的当天晚上,同学林正和走了,才五十四岁;前天去看望姑妈,中午听到鞭炮响,刘世龙同学的妈妈去世,92岁;今天我想做完七月半仪式后回顺德,烧包时两次见到一炷青烟在禾场游走(我要烧六个包,弟媳说要帮她写八个包,一大堆),妹妹说,今天有个老人赴水自杀,组织一些人明天要去吊唁——老人在老去,农村人口一天天在减少。

生活还得继续,你是你,我是我。走了的,一去永不回头,留下的,还得继续生活。悲伤的人,就是生活得非常好,也悲伤;性格快乐的人,承受了再大的排击,过后也是快乐的。

你的故事,我不懂,我的心情,你也难以了解——但生活还是在继续,只要我们是一个起码的人,就能知道别人的感受:己,人也,彼亦人也,推己可以及人,通过自己可以了解别人,但别人的故事,你真的懂了么?

不管怎么样,你还是你。

观《二十二》有感:不同角度看历史


不同角度看历史

——观《二十二》有感

保琲

第一次走进影院看纪录片,总觉得纪录片在影院不会特别卖座,走进影院发现并没有想象的一两个人。这部电影还未上映就被炒得沸沸扬扬,或许因为他的主题或许因为网上盛传的排片率不高但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历史。《二十二》,从20万的受害者到22个人的晚年,可能是时光带走了他们的记忆、可是却始终都带走不了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历史,一向不太喜欢文字还原历史的我走进影院,以为导演给我们的是历史重现的画面感,可是并没有。

不管观影的高中生是抱着不落后追求一个挂名的勿忘历史或者是赶着热点,就我个人而言从开始的学习到主题形式的深入问题,总给我一种不同一般的观影体验。

在百度搜索中有这样的两个字眼来描述这部影片、“深情”“凝望”,我不知道这样的标签到底源自于什么样的深意,从我的眼中看去这部影片可能是让我们去深情地凝望这段历史、这段反复被人提起却还未被解决的历史;去深情地凝望这一个在历史中被伤害的群体,我仍然喜欢称为群体,即使只剩一个人我也不能忘却20万庞大数据给我的冲击。曾经无数的影视作品中这段历史不断被重现,这次导演反其道而行,他反观老人的晚年生活,以此来突出他拍摄的目的。记得有这么一句话叫做说,这部片子不是让人们去看历史是多么残酷,让我们多么讨厌侵略者,而是通过这个22个老人的晚年生活来表示现如今的我们不该忘记历史,亦要正视历史,然后走到未来。那么老人的历史呢,曾经的花样年华、却被战争残害、用自己顽强的意志和巨大的勇气活下去换来别人的鄙视和嘲笑;那么老人的未来呢、没有结局的历史,然后等了一辈子没有等到的道歉还被拒承认。

突然喜欢导演这种简单朴实低调的表达方式来带给人们的思考以及对历史的重视,介绍中有这样说,“剧组以拍摄为目标,关爱为目的”,或许换种称呼,在我的眼里他更能算是一种艺术形式的采访,通过与这些老人的深入交流,影片不仅突破了历史资料和证据收集的局限性,更从客观、人性的角度,纪录这群幸存老人目前的生活状态,展现她们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自然的融入了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影片没有刻意设计的情节,只是以细腻的感情和敏锐的洞察力去捕捉老人最随意、最自然的生活状态和无加修饰的情感流露。[引自百度]有人说,导演是在揭别人的伤疤来获取商业利益、而后导演也进票房费用捐赠给这个群体渡过晚年,我觉得这方面其实更像是一个新闻传播的伦理问题,当然更好的选择就是在能够避免这个群体收到伤害的同时能够让社会有所反思,在影片艺术形式上的刻意隐藏和回避,无疑这样的影评我觉得他也在保护老人的基础上引起了社会的深刻反思,将观众走入老人的真实内心世界,聆听老人道来她们的故事。我坚信传播必然产生意义、而这部影片的意义就在于存封于国人心中的记忆和历史正渐渐的被正视和追究。

看完整部片子,其实没有像其他历史剧画面重现的视觉冲击来得严重,并没有给人以血腥和暴力的战争画面来刺激观众的内心,相反,导演以一种平静的记述手法描绘老人的晚年生活,但是鲜少有人不感觉到沉重压抑的心情,这样想来也和全片的基调有关。鲜少有像样的片子能够减少视听中的音乐部分,甚至有影片能够通过音乐来叙述故事,没有音乐,老人的呼吸、叹息、回忆声响,影院里什么其他声音,可能是担心错过些什么吧,但确实没有音乐的气氛让我的内心十分压抑,总感觉被人摁住了喉咙。全片开场的唢呐声,一个老人的葬礼,多人的送行,引出22个老人晚年的不同境遇,结尾再次回到唢呐声,然后一片白茫茫的,不知道导演的暗示是否那么明显,但全片的基调必然与其开篇的白茫茫与葬礼脱不了关系。我喜欢导演的画面感觉,几乎贯穿全片的自然光线,让画面显得自然温柔,简单的某些画面构图对比,却又默默强调着战争残骸的痕迹。有人说导演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记录,但在整个片子结束以后我并没有觉得这些东西离我们很远,或者说是能够让我们冷眼旁观。这样剧组的组成在这样的观影感受中让人不觉冷漠反温暖。(《二十二》剧组是由一支特别的队伍组成,除了国内外的专业电影人士,还包括各方学者及爱心团体加入。)这样的题材和艺术处理方式,让我更深的理解着这段历史。

呼吁社会正视某些东西的影片不在少数,或者说所有的电影都在呼吁和引发人的思考,所有的生产和传播都有他自身的意义,而我觉得每个人都会理解到不同的意义。这部影片带给我的更是一种对待历史的态度,一种引社会反响的艺术形式。我记得片中有人这样说“慰安妇”这个词是来自于日本,不喜欢将这样的标签给她们,她们其实也是一群普普通通的老人,可是她们却也是不普通的历史英雄,我喜欢称她们为英雄,尽管没有战争中的牺牲,没有战场中的鲜血,她们仍然值得被历史铭记,被社会铭记、被中华儿女们铭记,而不是孤独的一人独自带着这段黑暗的记忆离去。在我们了解历史的同时正视历史,然后更多的能够关注和帮助解决,帮她们得到那还在发酵中的道歉和尊敬。

历史、铭记;她们、铭记;肃然起敬。

电影《二十二》观后有感


电影《二十二》观后有感

白菜美人灵感无限

小店第一篇文章,是我的观后感。小时候极讨厌看了电影还被老师要求写观后感。但今天的我却很想写,既是对《二十二》的致意,也是为了敲打自己不要遗忘最初看这部电影的感受。

虽然做好全程压抑的准备,但当布满皱纹的面庞一次次清晰地出现在大荧幕上的时候我还是觉得很心惊。这些老人大概都是1920年到1928年间出生的,算算1937年后正是青春浪漫的好年纪,若生在我们这个年代本该接受着良好教育,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

我不太记得每位老人的名字和样貌,但是她们回忆往昔的痛苦神情和小心翼翼生活的样子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我对电影的印象由很多个片段组成:老人颤抖着吃下速效救心丸;来自韩国的志愿者帮助老人修补房屋,安装空调;志愿者给老人拍照,老人由衷地赞许相机;老人去世,来自日本的志愿者失声痛哭;老人说我爱毛主席;老人讲日语甚至加上了肢体动作来描述当年的情景;老人看西游记露出开心的笑容;老人坐在养老院院子里端着一个碗默默吃饭,发呆;老人独自上山拾柴,用大铁锅炒菜;老人讲起子女晚辈有点欣喜又有点失落; 老人咳嗽起来,话讲不清楚了;老人唱起阿里郎桔梗谣,眼含泪水;老人不愿意随着志愿者回到出生地韩国,说那里没有亲人不是家乡;老人怕村里人议论不愿出镜;老人在暴雨天用拐杖慢慢关上木门,但雨水还是从来不及关上的窗户溅到室内;老人缓慢仔细地咀嚼着嘴里的土豆片,没有牙齿,满脸沟壑;志愿者不称她们为慰安妇,而称为“被冠以慰安妇之名的受害者”。

老人们平均年龄超过90岁,如此长寿的人生本该是令人称羡的。但早年遭遇劫难的她们晚年生活环境并不好,贫穷得显而易见。幸运些的有家人陪伴,还有很多则在养老院或独自居住生活。

影片以一位老人的葬礼结束。镜头中埋葬老人的山坡从布满积雪的寒冬变成了草木丛生的夏日。但我却丝毫感受不到生机。

写到这我感到绝望,为养老院里只能以发呆度日的阿婆绝望,为无法向周围人启齿遭遇表达屈辱愤慨的阿婆绝望,为没有亲人参加葬礼只能独身一人走的阿婆绝望。更绝望的是阿婆的维权之路太难走,她们也许终其一生都等不到日本政府道歉了。

感谢电影中为老人奔走维权,关爱她们晚年生活的志愿者们,感谢这部唤起我们民族意识的真实又隐忍的电影。希望大家的关注和努力可以带来我们期盼的那个好结果。

对了,电影结尾有位阿婆留言说,希望中日不要再有战争了,因为打仗会死很多人……

二十二观后感500字


二十二观后感

我从来没有写过影评,所以这也不是一篇影评。
坐在电影院不是很舒服的椅子上,我下意识地摸了摸眼镜,突然想起这不是3D特效大片。
没有旁白,没有背景音乐,没有历史影像回顾,就那样一个人,接着一个人,出现在镜头前。
即便是在纪录片中,《二十二》也算是另类的一部,没有情绪感染的纪录片,到底想让我们知道什么?
得知我去看《二十二》的朋友问我好看么?我只能坦诚的回答:不好看。确实,一个半小时的光景,有人进进出出,有人偶尔拍张照,有人打着瞌睡,甚至有人开始掏出手机玩起了游戏。它真的不能算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我想我这样评价它,它的导演郭柯先生应该是不介意的,因为他应该从未起过让人因为《二十二》好看而赞扬他的念头。
它想表达的,仅仅是一个事实,而已。
它没有挤压、带动任何一个观众的情绪,它静静地说,你静静地听,仿佛我们和那些阿婆坐在了同一个院子,甚至能闻到她炒菜时的油烟味,我感觉她们离我很近,我伸出手就能触碰到她已经干瘪无力的胳膊。
其实她们离我们很远。很远。
她们对生活的遐想、期望、憧憬,都停留在了大半个世纪之前的家乡,不知阿婆们可曾梦见过刚刚娶了自己的丈夫,满脸憨笑地掀起了自己的盖头;不知道她是否会想起,自己在学校里畅想的未来;不知道她是否会想起,刚出生的孩子对着自己又哭又笑。
我想她们肯本不敢想起。影片中有个阿婆,手里常常抱着一个劣质的娃娃,她不断地为它擦拭着衣襟。我想,她应该曾经有一个和它一样大的孩子,不爱干净,调皮好动,那个孩子,是否可能长大成人。
说实话,写道这里,我突然开始头疼,开始产生看电影都未曾出现过的难过,她们是日本兵口中的花姑娘和SHIRO酱,她们是浴血奋战过的战士,她们是乡亲口中的日本娘,她们是志愿者口中的阿婆,她们是书面材料中的慰安妇,她们是 《一座慰安所的去与留》中等待拆迁的老男人和老太婆口中的妓女和耻辱。她们既是伤痛,也是罪行的证据。
但她们仅仅是已经老去的少女。
能替她们做点什么的人并不多,但是我们至少,应该替她们记住,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即便她们自己都不愿提起。
最后,用两个阿婆的话,来当这篇杂乱无章的观后感的结局吧。
日本兵老了,胡子都没了。
谢谢你们。
愿世界和平。

二十二观后感1000字


二十二观后感1000字

文/客运一分公司乘务一部乘务十一室客车四队 李康荣

如果没有看到你,"二十二"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数字。而现在,这个数字串起了一段段许多人不愿回忆的往事。历史不能遗忘,或许仇恨可以放下,而那些满是伤痛的坑坑洼洼也应该被岁月抚平,因为生活还在继续。而我也相信,你应该有着更深的含义。

没有酷炫的特效,没有如何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简简单单的叙述:从过去到现在。有人说,这对于受难的老人及其亲人来说就是一种折磨;也有人说,这也许是一种解脱,让羁绊的受伤的心灵得以释怀。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不是所有老人都能做到真正的放下,惟愿这能减轻她们些许的伤痛。这一次,我不说历史,历史就在那里。不说仇恨,也许仇恨早已不复存在,扎在老人们心里的到底是什么?岁月走到这里,更多的是沧桑啊!

几乎所有的画面都是在纪录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说起过去的时候,有的老人哭着说不想提了,显然可以看出那段屈辱的往事给她们带来了极深的伤害,这也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同时,我也看到了她们的孤独与无助。中国现在可以说是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了,这个群体需要的关爱与陪伴,我们应该如何去守护,这需要我们深思。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轮回,从呱呱坠地到摸爬滚打,到最后的返老还童。老人和孩子一样,需要的更多是陪伴。无奈的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背井离乡,不是所有人都能在他乡买房置地,更多的是漂泊。不是所有老人都愿意迁徙,或是因为想着"落叶归根".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故乡的大树已不再茂盛,而那个"巢"则日渐空虚了,"呱呱坠地"和"返老还童"变成了"留守".片中老人喂流浪猫的那一幕是我想起了奶奶,还有被我奶奶喂过的流浪猫……

生活不易,但我们可以让心态变得简单。海南的那几位老人令我心生敬佩之意:耄耋之年,生活还能自理,洗衣做饭。我想,这必然离不开乐观开朗的态度,离不开对生命的热爱,离不开对生活的向往。其中有一位老人这样说:"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着这条命来看。"愿你我都能以感恩之心去对待这个世界的每一份恩赐。"希望中国和日本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以为一旦打仗,会有许多人死去。"这也是一位幸存老人的心声。是啊,仇恨不能永久,希望和平长存。社会还是那个社会,爱的旋律不会消逝。"治国、平天下"也许有点泛,"修身,齐家"不应该遥远,践行在点滴上。

世界很美好,一呼一吸都能感受到。玫瑰也带着刺,但这丝毫掩盖不了它迷人的容颜。生活不曾想过伤害你,那些你遇过的荆棘,都是它与生俱来的,我们理应包容对待,就像生活包容你我的任性一样,陪着我们慢慢成长。漫漫岁月,常回家看看,那个"生根发芽"的地方,那里有期待已久的陪伴!

《二十二》观后感300字


《二十二》观后感

其实 我也是个看纪录片的人,之前看过的纪录片也不在少数。挺习惯里面的调调。之前看过的比较有名的,比如舌尖上的中国,萌宠成长记,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等。所以,看二十二,成了很正常的行动。因为之前看到网上的一些评论,于是走进了影院。

《二十二》一如即往的保持着之前的风格,平实,安宁。

风景伴着那些老人们的回忆,现在的生活,婉转道来那些故事。曾经受到伤痛的老人们,过的那般幸福。也许不该去打扰她们吧,但是这历史不该被遗忘。就算她们一个个的都离开,也不该忘记这些。

让我感动的是,关注的人们中,不止是中国人,还有韩国人,日本人。而默默睡去而去世的老人,让我心痛。

我看到的是老人们的乐观,她们活的快乐安宁。喂猫的老人,打牌的老人。还有曾经立过战功的老人,她们过着她们自己的生活。

生下来的中日混血,也许出生并不是他的错,错的是那段历史。可恶的是那些日本军人。

有句话很触动我,早知道这样,我不该去打扰她们。没有得到过一句道歉,一分赔偿,反而使原来的生活变了样子。真的不该去打扰她们。

纪录片的语言是平实的,无非就是家长里短。远离故乡的毛奶奶,被丈夫再次接受的奶奶,还有喂猫的奶奶,看西游记笑着的奶奶,打牌的奶奶,请幸福的生活下去。

喜欢《观《二十二》有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西游记二十二回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