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6 来源:互联网

关于电影二十二观后感。

好的影响也是人进步的阶梯,在观看过程,会不断的各种想法迸发出来,观看完的以后,你会被作品描绘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写写观后感,可以更好地训练我们的写作思维。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观后感分享与他人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电影二十二观后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以下是关于电影二十二观后感,说起来听沉重的,我们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可能带了有色的眼睛。真正沉下心来,或许你能从中看到的更多。我们中国越来越强大,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珍爱来之不易的和平,尊重历史的上的这些人。

慰安妇,确切的说,应该叫性奴隶。

在网络上搜索有关慰安妇,它的解释为第二季世界大战时期日本政府及其军队为顺利实施并完成侵略亚洲的战争而推行的一种军队性奴隶制度。

事实上就是通过诱骗和强迫妇女,来满足当时日本军人的生理需要。

大概是前几年吧,我逐渐开始从电视、网络上听到有关慰安妇的新闻,当时我其实并不太了解它的意思。后来中国推出了两部纪录片《三十二》、《二十二》以后,曾一度引起民众热议。

从网友们的评论中我才知道,原来在那段历史里,日本人除了采取对中国百姓烧、杀、抢的残忍行径、犯了类似南京大屠杀这种巨大罪行以外,还做出了这种惨绝人寰、可恶到令人发指的事情。

《二十二》讲述的主要是1932年至1945年间,被日军强征为慰安妇的老人们的生活现状。

它不像我以前看过的,比如《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那种,色彩比较鲜艳,且旁白会比较多的纪录片,看它们的时候人们往往带着愉悦的心情,对那些自己没见过的东西充满着新鲜感和好奇心。

而这部片子,整体的色调饱和度偏低、甚至在大段时间里画面的色系偏土色或偏灰色,没有什么华丽的、高大的建筑物。

有的只是老奶奶们破旧的土屋、床边从高到低放着药瓶子的窗户、山边的芦苇、村子里的潺潺小溪

片子开头的画面,竟是在陈林桃老奶奶的葬礼现场。

有人穿着丧服,有人走来走去,有人在旁边忙活着置办物品

紧接着,一个年纪在六七十岁左右的男人,一边手举着一个用红布包着的、有些像是敲锣棒的麦克风,一边说着葬礼词。(大意是介绍陈林桃老奶奶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中国做出的牺牲等事迹)

我觉得奇怪又有些晦气,怎么一开始就是葬礼呢。

慢慢看下去才发现,如果不这么拍的话,也许并不能完全地表达出我们对这些慰安妇死去的悲痛之情。

纪录片是什么。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而《二十二》呈现出的一个事实,就是到目前为止(片子播出时),中国内地慰安妇仅存 二十二 名幸存者。

而且很大概率,直到我写这篇观后感为止,还活在世界上的中国慰安妇已经屈指可数了。

她们的生活各有不同,有的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伤心,有的一生都在孤独、苦痛中度过。

但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身体上和心理上均承受了巨大的伤害。

这种伤害是不可能被抹灭的,更是不可能被主动忘记的。

她们或从不跟其他人倾诉(甚至是家人),或者很少提到那些过去的事。

这位当时从朝鲜逃到中国的老奶奶说:

这么大年纪了,有什么说头啊?

过去了就过去了。

其中有一位老奶奶,她无儿无女,最后孤独去世。

从片子中,我无法了解老奶奶在过去是如何生活的,我只能通过志愿者和一个妇女的对话(可能是邻居)得知,这位老奶奶虽然曾经遭遇不幸,但仍然十分友善待人。

她们的伤口很大,但还是对别人很好。

有的阿婆是没有我想象的那么伤心

她们也很热情

然后睡在阿婆家就很关心我们

一位日本青年志愿者,

在老奶奶去世后去给她烧纸钱。

说实话,看完这部纪录片,我原本是有些重新憎恨日本人的。

恨他们破坏了那么多个家庭,那么多个原本安稳、幸福的人生。

可是,当我看到片尾屏幕上显示着一名老奶奶说的话

希望中国和日本要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因为一旦打仗,会有很多人死去的。

我才明白,这么多年过去了,她们也许早就已经不在乎什么赔偿、道歉,她们可能已经把自己当成了一个牺牲品,一个用来换取和平时代的牺牲品。

我们看到的是日军对慰安妇实施残忍行径留下的后果,

她们忍受的是战争所带来的一辈子的痛苦、无奈。

我们现在在关注她们,可是其实并没有办法从心理上真正帮助她们。

在二零一九这一年,也是抗日战争胜利的第七十四年,

我希望我们这一代、下一代、后代都不能忘记国耻,不能忘记战争给我们带来的伤害,能够好好维护和平的世界。

天灾我们无能为力,

但却可以尽量避免人祸。

有时间的话,看看《二十二》吧。

我相信你也会去把《三十二》看完的。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电影《二十二》观后有感


电影《二十二》观后有感

白菜美人灵感无限

小店第一篇文章,是我的观后感。小时候极讨厌看了电影还被老师要求写观后感。但今天的我却很想写,既是对《二十二》的致意,也是为了敲打自己不要遗忘最初看这部电影的感受。

虽然做好全程压抑的准备,但当布满皱纹的面庞一次次清晰地出现在大荧幕上的时候我还是觉得很心惊。这些老人大概都是1920年到1928年间出生的,算算1937年后正是青春浪漫的好年纪,若生在我们这个年代本该接受着良好教育,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

我不太记得每位老人的名字和样貌,但是她们回忆往昔的痛苦神情和小心翼翼生活的样子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我对电影的印象由很多个片段组成:老人颤抖着吃下速效救心丸;来自韩国的志愿者帮助老人修补房屋,安装空调;志愿者给老人拍照,老人由衷地赞许相机;老人去世,来自日本的志愿者失声痛哭;老人说我爱毛主席;老人讲日语甚至加上了肢体动作来描述当年的情景;老人看西游记露出开心的笑容;老人坐在养老院院子里端着一个碗默默吃饭,发呆;老人独自上山拾柴,用大铁锅炒菜;老人讲起子女晚辈有点欣喜又有点失落; 老人咳嗽起来,话讲不清楚了;老人唱起阿里郎桔梗谣,眼含泪水;老人不愿意随着志愿者回到出生地韩国,说那里没有亲人不是家乡;老人怕村里人议论不愿出镜;老人在暴雨天用拐杖慢慢关上木门,但雨水还是从来不及关上的窗户溅到室内;老人缓慢仔细地咀嚼着嘴里的土豆片,没有牙齿,满脸沟壑;志愿者不称她们为慰安妇,而称为“被冠以慰安妇之名的受害者”。

老人们平均年龄超过90岁,如此长寿的人生本该是令人称羡的。但早年遭遇劫难的她们晚年生活环境并不好,贫穷得显而易见。幸运些的有家人陪伴,还有很多则在养老院或独自居住生活。

影片以一位老人的葬礼结束。镜头中埋葬老人的山坡从布满积雪的寒冬变成了草木丛生的夏日。但我却丝毫感受不到生机。

写到这我感到绝望,为养老院里只能以发呆度日的阿婆绝望,为无法向周围人启齿遭遇表达屈辱愤慨的阿婆绝望,为没有亲人参加葬礼只能独身一人走的阿婆绝望。更绝望的是阿婆的维权之路太难走,她们也许终其一生都等不到日本政府道歉了。

感谢电影中为老人奔走维权,关爱她们晚年生活的志愿者们,感谢这部唤起我们民族意识的真实又隐忍的电影。希望大家的关注和努力可以带来我们期盼的那个好结果。

对了,电影结尾有位阿婆留言说,希望中日不要再有战争了,因为打仗会死很多人……

观后感模板:《二十二》电影的观后感


看完某一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二十二》电影的观后感_《二十二》影评,希望大家喜欢!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

《二十二》电影的观后感1

电影中有个叫“毛银梅”的阿婆,她是一个韩国人,被中国军队解救出来后就留在了中国,改名“毛银梅”。她说:“我是跟毛姓,名是我自己起的,我爱毛啊!”其实不止是这位阿婆,所有的阿婆在接受采访时都说,是中国共产党救了她们,是毛救了她们,甚至有的阿婆在被解救出来之后还参了军,和党并肩作战,以示自己的感恩之情。当她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了她们眼中的希冀与感恩,是啊,是中国共产党救她们于水深火热之中,现在政府也在帮忙扶持着她们,自然内心无比感激。

我很欣赏《二十二》这部电影的导演带给我们的人文情怀,他说:“在采访中,我们只会去问与历史事件有关的问题,尽量不让阿婆们回忆那段屈辱的记忆。”他确实做到了,在电影中,如果阿婆说她不想说下去了,影片中绝对不会有继续的片段,对于阿婆们来说那是不可回忆的,是无比痛苦的经历,作为一部能带给人们感触的电影,其实并不需要那些不可描述的事情,而是要把人文情怀带给观众足矣。

当代中国需要这种人文情怀的存在,《二十二》这部电影也开了中国电影的先河,我们不需要去逼迫本来就饱受侵害的阿婆们回忆过去,只要她们能够告诉我们本就要隐藏下去的一点点东西,那也是一种收获。《二十二》这部影片的出现其实也反映了中国在慢慢崛起的过程,影片中提到我们在与日本打官司,为这些阿婆们讨回公道,其实也是中国维护国民人权的一种体现,当祖国强盛了,人民才会获得幸福感,而我们的幸福感在慢慢提升。这就是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收获——铭记前辱,不忘国恩。

《二十二》电影的观后感2

这几年,有几部系列影片火了起来,是关于抗日战争时期慰安妇的访问纪录片,几次在各大杂志上面看见过有关介绍,但由于这个话题过于沉重,一直没有忍心去认真地观看一次。在这个周末,闲来无事,便想找部电影来打发时间,结果就搜到了这部《二十二》,于是下定决心去了解一下这部沉重的故事。电影一开始便奠定了沉重的基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场葬礼,葬礼祭奠的主人就是“慰安妇”受害者之一,影片中说大部分的受害者都被残忍的杀死或者不堪凌辱选择自杀,只有其中少数的幸存者活了下来,而直到现在,她们大多都是八十岁了,就在最近几年也接连离开了不少。我很钦佩拍摄这部电影的导演,他能想到以纪录片的方式去悼念这些受辱的人们,去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即使他也明白这几部电影几乎不能赚钱甚至要赔钱,但他依然去做了,去让我们铭记前辱,不忘国恩。

毕竟自己没有经历过那段惨痛的回忆,所以自己也不能完全明白这些阿婆们提及这段经历的痛苦,可是当我看到他们捂起了自己的脸,痛苦地抹去了眼泪,我明白了那段历史给她们造成了多大的心里负担,即使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她们也不能完全忘记那段屈辱的回忆。当她们死里逃生返回家乡时,有些无情的人们非但不为她们高兴,反而却议论纷纷:“都是小鬼子的人了,还回来干什么,真丢人。”正因如此,有些阿婆不得不改姓埋名,背离家乡,她们的一生都活在屈辱与痛苦之中,可是我却不为她们感到可耻,做错的不是她们,而是那些行迹可耻的小鬼子们,她们敢于逃出来返回家乡反而是一种英勇的行为。只是我为她们感到痛心,这么一辈子都是在悲伤中度过,有没有孩子,孤独终老;有的隐形埋名,思念家乡;有的…影片中有几个下暴雨的片段,我认为是一种烘托气氛的手法,当阿婆们在讲述着过去那段沉重的历史时,天上下起了暴雨,也许老天也是在悲悯这些可怜的人儿,在如花似玉的年龄,遭受如此折磨屈辱。在观看过程中,我几度暂停的播放,因为实在不忍心看到年迈沧桑的阿婆们颤抖着抹去眼泪,重新回忆那段不堪的回忆,我想那是一种怎样痛彻心扉的悲伤啊,即使我没有亲身经历,可是只需要看着她们的神情与语气就能彻头彻尾地感受到。

《二十二》电影的观后感3

从一开始有个少年曾经来过这个自媒体的定位就是以严谨的专业态度和不正经话语表达来观影观人生。但是今天的这部影片少年想暂时抛开定位初衷,来感受这部影片的内容,电影《三十二》和《二十二》的观后感与您分享。

《三十二》和《二十二》同一个导演,同样讲述的是二战期间被迫充当慰安妇的受害者的故事,二者不同的是《三十二》是20xx年美国上映的只有43分钟的短片,写的只是其中一位老人韦绍兰和子女的故事;《二十二》20xx年上映的则讲述的是二十二位老人的故事。该照片时电影《南京!南京!》中江一燕的剧照,影片中也有展现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妇女被迫沦为慰安妇的片段,但是她们的正确称呼应该是“二战期间被迫充当慰安妇的受害者”。

电影《二十二》讲述的就是截止20xx年仅存受害者的故事,虽说是一部院线电影,实际上是一部纪录片,想起当时有朋友因为想避免心里难受就没去看,如果您也有这样的心理,请您不要害怕这部电影,就像影片中说的一样,记录不是为了去憎恨,而是为了不被遗忘!观影时的感受有一点令少年心痛不已,就是其中一位老人讲述由于不幸的遭遇,而受到邻里之间的非议和指指点点,对这些人有种深深的失望和厌恶,他们以为遭到轮奸就脏了,不干净了,以至于带有色眼镜看人。本以为老人们会带着仇恨而活,但是观影之后才发现她们才真正做到了“温润岁月,执着善良”。影片中的老人看到日本志愿者带来的日本军人的照片,丝毫没有谩骂,而是微笑着说“他们也胡子掉了”,就像冯小刚的《芳华》中的台词那样: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能珍惜善良。《二十二》给我们展现的角度不是仇恨的角度,而是从历史回望的角度,带我们深情凝望着老人们。

《二十二》电影的观后感4

没有酷炫的特效,没有如何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简简单单的叙述:从过去到现在。有人说,这对于受难的老人及其亲人来说就是一种折磨;也有人说,这也许是一种解脱,让羁绊的受伤的心灵得以释怀。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不是所有老人都能做到真正的放下,惟愿这能减轻她们些许的伤痛。这一次,我不说历史,历史就在那里。不说仇恨,也许仇恨早已不复存在,扎在老人们心里的到底是什么?岁月走到这里,更多的是沧桑啊!

几乎所有的画面都是在纪录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说起过去的时候,有的老人哭着说不想提了,显然可以看出那段屈辱的往事给她们带来了极深的伤害,这也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同时,我也看到了她们的孤独与无助。中国现在可以说是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了,这个群体需要的关爱与陪伴,我们应该如何去守护,这需要我们深思。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轮回,从呱呱坠地到摸爬滚打,到最后的返老还童。老人和孩子一样,需要的更多是陪伴。无奈的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背井离乡,不是所有人都能在他乡买房置地,更多的.是漂泊。不是所有老人都愿意迁徙,或是因为想着"落叶归根"。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故乡的大树已不再茂盛,而那个"巢"则日渐空虚了,"呱呱坠地"和"返老还童"变成了"留守"。片中老人喂流浪猫的那一幕是我想起了奶奶,还有被我奶奶喂过的流浪猫……生活不易,但我们可以让心态变得简单。海南的那几位老人令我心生敬佩之意:耄耋之年,生活还能自理,洗衣做饭。我想,这必然离不开乐观开朗的态度,离不开对生命的热爱,离不开对生活的向往。其中有一位老人这样说:"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着这条命来看。"愿你我都能以感恩之心去对待这个世界的每一份恩赐。"希望中国和日本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以为一旦打仗,会有许多人死去。"这也是一位幸存老人的心声。是啊,仇恨不能永久,希望和平长存。社会还是那个社会,爱的旋律不会消逝。"治国、平天下"也许有点泛,"修身,齐家"不应该遥远,践行在点滴上。

《二十二》电影的观后感5

人,生来就苦,不是这样苦,就是那样苦。而对于慰安妇,这样特殊的群体,命途格外多舛。这是我在豆瓣上写的第一篇影评,送给自己。今天去电影院,看了纪录片,二十二。左边坐了一家人,大概是60岁上下的中老年,右边坐的是一对年轻的情侣。而我,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看电影~或许对我来讲,这种没有剧情的纪录片也确实适合我自己一个人静静观看。

影片讲的是当年曾做过慰安妇的幸存者现在的生活,于20xx年拍摄,当时还有22个人,如今20xx年公映,只剩下8个。她们大多上个世纪20年代生人,如今都年过90。时间对于年轻的人可以大把挥霍,而对于老年人来讲,却弥足珍贵。每一天,都可能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而每一天清晨,她们从睡梦中醒来都是上天的恩赐。

他们来自不同地方,操着不同地方的方言,可他们有共同的悲惨过去。她们现在的生活虽然平淡,甚至贫穷,但她们如此知足,并心怀感恩。她们不希望被打扰。

过去,曾有一个年轻人,看她们日子过得不容易,希望搜集一些她们的资料,使她们的处境可以得到关注,为她们讨回公道,并争取一些抚恤金。现在看来,那个已不年轻的男人自己回忆说,当年还是年轻,想法还是单纯。他现在领悟意识到,公道自在人心,他们不需要所谓的“正名”。相比之下,由于过去经历的被曝光,倒是给他们平静如水的生活,增添不少没必要的烦恼。而争取到的那点钱,造成周围乡亲邻居的议论,比他们现面临生活压力大得多。

如今生命的烛火,已接近燃尽,而她们的记忆,也随着逐渐暗淡的生命之光,变得模糊起来。或许他们是真的糊涂,反而难得糊涂。他们恨当年凌辱过他们的日本兵吗?当然恨。可那个日本留学生把当年二战日本军人现在的照片拿给她们看时,她们却笑了,“哈哈。原来这些人也老了,没有胡子了”。(他们记忆中的日本军人是留胡须的)

其实,人的年纪,大到一定的时候,他们的灵魂真的可以飞升到另外一个层次,肉体已经不足以跟上他们的精神。我们年轻的时候,最常听到,“身体走的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而随着时光流逝。机体逐渐老去,而精神却在生活的打磨下,愈见光辉。这一次,她们选择了原谅。在生命的弥留之际,她们选择用爱去化解伤痛的过去。她们的人生如莲花,出自淤泥,历经磨难,最终却选择绽放,把芬芳洒留给人间。

有人说,爱是强大的力量,可以驱散苦难黑暗。我想,一个始终活在过去,心怀怨恨的人一定不可能如此平和的走到90岁。正是因为他们遭遇超过常人的苦难,使她们更加珍惜生命。她们将苦难转化为爱,去爱生活,爱祖国,爱她们的孩子,也爱她们自己,她们自立自强,不曾放弃,与时间争高下,亦是因为对这人世间爱的深沉。

《二十二》电影的观后感

二十二观后感500字


二十二观后感

我从来没有写过影评,所以这也不是一篇影评。
坐在电影院不是很舒服的椅子上,我下意识地摸了摸眼镜,突然想起这不是3D特效大片。
没有旁白,没有背景音乐,没有历史影像回顾,就那样一个人,接着一个人,出现在镜头前。
即便是在纪录片中,《二十二》也算是另类的一部,没有情绪感染的纪录片,到底想让我们知道什么?
得知我去看《二十二》的朋友问我好看么?我只能坦诚的回答:不好看。确实,一个半小时的光景,有人进进出出,有人偶尔拍张照,有人打着瞌睡,甚至有人开始掏出手机玩起了游戏。它真的不能算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我想我这样评价它,它的导演郭柯先生应该是不介意的,因为他应该从未起过让人因为《二十二》好看而赞扬他的念头。
它想表达的,仅仅是一个事实,而已。
它没有挤压、带动任何一个观众的情绪,它静静地说,你静静地听,仿佛我们和那些阿婆坐在了同一个院子,甚至能闻到她炒菜时的油烟味,我感觉她们离我很近,我伸出手就能触碰到她已经干瘪无力的胳膊。
其实她们离我们很远。很远。
她们对生活的遐想、期望、憧憬,都停留在了大半个世纪之前的家乡,不知阿婆们可曾梦见过刚刚娶了自己的丈夫,满脸憨笑地掀起了自己的盖头;不知道她是否会想起,自己在学校里畅想的未来;不知道她是否会想起,刚出生的孩子对着自己又哭又笑。
我想她们肯本不敢想起。影片中有个阿婆,手里常常抱着一个劣质的娃娃,她不断地为它擦拭着衣襟。我想,她应该曾经有一个和它一样大的孩子,不爱干净,调皮好动,那个孩子,是否可能长大成人。
说实话,写道这里,我突然开始头疼,开始产生看电影都未曾出现过的难过,她们是日本兵口中的花姑娘和SHIRO酱,她们是浴血奋战过的战士,她们是乡亲口中的日本娘,她们是志愿者口中的阿婆,她们是书面材料中的慰安妇,她们是 《一座慰安所的去与留》中等待拆迁的老男人和老太婆口中的妓女和耻辱。她们既是伤痛,也是罪行的证据。
但她们仅仅是已经老去的少女。
能替她们做点什么的人并不多,但是我们至少,应该替她们记住,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即便她们自己都不愿提起。
最后,用两个阿婆的话,来当这篇杂乱无章的观后感的结局吧。
日本兵老了,胡子都没了。
谢谢你们。
愿世界和平。

二十二观后感1000字


二十二观后感1000字

文/客运一分公司乘务一部乘务十一室客车四队 李康荣

如果没有看到你,"二十二"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数字。而现在,这个数字串起了一段段许多人不愿回忆的往事。历史不能遗忘,或许仇恨可以放下,而那些满是伤痛的坑坑洼洼也应该被岁月抚平,因为生活还在继续。而我也相信,你应该有着更深的含义。

没有酷炫的特效,没有如何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简简单单的叙述:从过去到现在。有人说,这对于受难的老人及其亲人来说就是一种折磨;也有人说,这也许是一种解脱,让羁绊的受伤的心灵得以释怀。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不是所有老人都能做到真正的放下,惟愿这能减轻她们些许的伤痛。这一次,我不说历史,历史就在那里。不说仇恨,也许仇恨早已不复存在,扎在老人们心里的到底是什么?岁月走到这里,更多的是沧桑啊!

几乎所有的画面都是在纪录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说起过去的时候,有的老人哭着说不想提了,显然可以看出那段屈辱的往事给她们带来了极深的伤害,这也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同时,我也看到了她们的孤独与无助。中国现在可以说是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了,这个群体需要的关爱与陪伴,我们应该如何去守护,这需要我们深思。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轮回,从呱呱坠地到摸爬滚打,到最后的返老还童。老人和孩子一样,需要的更多是陪伴。无奈的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背井离乡,不是所有人都能在他乡买房置地,更多的是漂泊。不是所有老人都愿意迁徙,或是因为想着"落叶归根".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故乡的大树已不再茂盛,而那个"巢"则日渐空虚了,"呱呱坠地"和"返老还童"变成了"留守".片中老人喂流浪猫的那一幕是我想起了奶奶,还有被我奶奶喂过的流浪猫……

生活不易,但我们可以让心态变得简单。海南的那几位老人令我心生敬佩之意:耄耋之年,生活还能自理,洗衣做饭。我想,这必然离不开乐观开朗的态度,离不开对生命的热爱,离不开对生活的向往。其中有一位老人这样说:"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着这条命来看。"愿你我都能以感恩之心去对待这个世界的每一份恩赐。"希望中国和日本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以为一旦打仗,会有许多人死去。"这也是一位幸存老人的心声。是啊,仇恨不能永久,希望和平长存。社会还是那个社会,爱的旋律不会消逝。"治国、平天下"也许有点泛,"修身,齐家"不应该遥远,践行在点滴上。

世界很美好,一呼一吸都能感受到。玫瑰也带着刺,但这丝毫掩盖不了它迷人的容颜。生活不曾想过伤害你,那些你遇过的荆棘,都是它与生俱来的,我们理应包容对待,就像生活包容你我的任性一样,陪着我们慢慢成长。漫漫岁月,常回家看看,那个"生根发芽"的地方,那里有期待已久的陪伴!

《二十二》观后感300字


《二十二》观后感

其实 我也是个看纪录片的人,之前看过的纪录片也不在少数。挺习惯里面的调调。之前看过的比较有名的,比如舌尖上的中国,萌宠成长记,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等。所以,看二十二,成了很正常的行动。因为之前看到网上的一些评论,于是走进了影院。

《二十二》一如即往的保持着之前的风格,平实,安宁。

风景伴着那些老人们的回忆,现在的生活,婉转道来那些故事。曾经受到伤痛的老人们,过的那般幸福。也许不该去打扰她们吧,但是这历史不该被遗忘。就算她们一个个的都离开,也不该忘记这些。

让我感动的是,关注的人们中,不止是中国人,还有韩国人,日本人。而默默睡去而去世的老人,让我心痛。

我看到的是老人们的乐观,她们活的快乐安宁。喂猫的老人,打牌的老人。还有曾经立过战功的老人,她们过着她们自己的生活。

生下来的中日混血,也许出生并不是他的错,错的是那段历史。可恶的是那些日本军人。

有句话很触动我,早知道这样,我不该去打扰她们。没有得到过一句道歉,一分赔偿,反而使原来的生活变了样子。真的不该去打扰她们。

纪录片的语言是平实的,无非就是家长里短。远离故乡的毛奶奶,被丈夫再次接受的奶奶,还有喂猫的奶奶,看西游记笑着的奶奶,打牌的奶奶,请幸福的生活下去。

纪录电影二十二观后感范文2篇


国家公祭日到来了,我们需要凝望历史,而非仇恨。有太多的东西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除,而是沉淀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希望她们如有来生,能够有花样年华。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小编带来的纪录电影二十二观后感范文2篇。

第一篇

她们是牺牲品!

战争时,他们是战争的牺牲品,和平时,他们是正直的牺牲品。

整部影片都处于静默的拍摄中,老人们愿意说就说,不愿意也不试图引导,这是我认为导演非常人道的地方。只是我通过影片看到这些老人们悲惨的一生,不仅仅是慰安妇的那一段经历,而是这几十年来,人们反复地把她们推到人前,台前,一次次地让他们讲述她们肯本不愿意提及的往事,这其中有多少人是愿意主动站出来的?

对于旧时代的女人来说,遭受如此欺凌后,且不说肉体的打击,单是心理上的打击恐怕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她们逃生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此段经历永远地埋葬,有人说,遭受了强奸后就要大声地说出来,我擦,你以为是21世纪啊,那是80几年前的战争,战争!

慰安妇大都是农村的,她们没有文化,周围的人也一样,同情只是一瞬间,接下来长达几十年所受的来自周围人的给予的屈辱,我们是用脚趾头也能想到的。所以她们想忘记,想掩盖,想成为正常的人,为此她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朴车顺抱养了几十年的女儿都不知道养母的事,一直到后来慰安妇公置于众。

在一份慰安妇的口述里,她说这么多年来,她一直遭受着别人的岐视,成为了低一等的公民,更不要说文革的时候了,她们被骂为军妓,被批斗,被羞辱。以至于在电影中帮助了慰安妇三十多年老支书,都感慨万分的说,早知道如此,他不会让她们站出来,他希望她们能平静地生活。

中国历来是集体主义凌驾于个人之上的,为了正直目的,完全不顾个体的痛苦。无论这个正直目的是好是坏,这些女人们都在有生之年被动地被消费。

很多人说慰安妇就是应该站出来给后人以警示,如果这是她本人的意愿,我尊重,如果因为正直的需要被迫,你丫凭什么慷他人之慨做教材,换位思考,这是你奶奶呢,你愿不愿意把她无数地推到人前讲述那段惨烈的往事。如果不能,请你闭嘴!

看这电影的时候我很悲伤,那些静默的老人有的不愿开口,有的甚至不愿出现在镜头里,她们大都面容呆滞,生活条件非常差,在这几十年一次又一次的正直消费中,她们无可奈何,无能为力地任人摆布,如今站在死亡的门口,好象一切都无所谓了。她们在这个禁区的桎梏下生活了一辈子,直到去世也没能走出来。

影片中最打动人的是朴车顺老人唱的那着《白桔梗》,令人泪如雨下,透过她的歌声看到她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在南朝鲜那些花开的日子,每个人的生命之初都充满希望的,然而命运的千奇百怪的苦难做为个体逃不掉,走不脱,唯死亡才可解脱!

愿她们来生有一个花样年华!

第二篇

99分钟的时长里没有啜泣,没有唏嘘。和豆瓣的影评描述的影院场景不同的是,也稀稀疏疏的有人在中途离去,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坚持看到众筹名单结束才离场的默契。我觉得可能是大多数人都是一个人来看的原因吧。

第一次关注到这部电影是一个月前,我一个朋友联系到了温州新中国影都并发起了超前点映。很遗憾那天不在温州并没有机会来到现场,不过我相信现在也不晚。

大家都知道今年的暑假是国产电影保护月,蜘蛛侠等大片被卡在关外不得入内。这也是《战狼2》能够大杀四方的主要原因。其实实话讲很难去评判那么做的好坏,如果没有保护月,或许这样一部电影真的很难从大片的围剿中突出重围,走入我们的视线了。

很多人看完电影都提到了这样一个细节。一个人拿了张80多岁的日本()人的照片给王玉开老人看,本以为她会生气、难过,可是她笑了。她说日本人也老了,连胡子都没有了。

她们被掳去做慰安妇的日子短则三个月,长则两年。但在那之后,她们都度过了七十多年的漫长人生。大概没有哪一个旁观者能够真正了解这七十多年来给她们带来的变化。

甚至,其中一位老人在被问及最大的愿望时,她的回答是 中日友好,不要再有战争。因为有战争的话,会有更多人受害。 这种态度,想必让许多人难以释然吧。

有一个人在片子里说很后悔让这些老人的情况出现在全国的报道上,她们也许本想自己隐瞒一辈子却让邻居和子女了解到了这一段过去,并且最后没有得到日本一分钱的赔偿和道歉。我想也正是因为这样,电影的叙述方式是平静、缓和的。下雨的近景、大山的远景,是老人们的无奈、是那个人的内疚,也是我们的心疼。

那《二十二》是在消费这群已经面临失语困境的慰安妇么?

答案是肯定存在的。对于那些经济窘迫又情感空虚的老人们,摄制组的陪伴和情感交流对于她们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她们的这段经历公之于众真的好么?我不知道。

但从三十二到二十二再到八,老人们等不起更好的方法了。

坟前三支香,青山依旧。

15年拍摄完的片子,直到现在通过众筹和众多明星的微博转发有了不到5%的排片率。

人性是禁不住考量的。慰安妇等同于妓女依然是很多人现在的我以为,纪录片数次提到很多老人对毛主席的崇敬,但也未曾提到当局为他们做了些什么。不过至少有一点值得欣慰,在纪录片里,慰安妇不再是一个羞于提起的出现,而是有了人的生气。可能上映的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吧。

不说了 是贯穿全文最多次出现的台词。

唉,真心不容易。

《二十二》观后感1500字


铭记历史,感恩当下-------电影《二十二》观后感

今天,自己去看了电影,就是最近宣传力度比较大的《二十二》,没有邀请朋友一起,因为慰安妇这个题材,已然足够沉重,我觉得应该是用一种崇敬、严肃的心情去了解这些老婆婆们的经历,走近那段带给她们一生伤痛,甚至影响到他们子孙后代正常生活的回忆。
以为纪录片题材应该不会太有看头,观众应该不会很多,但出乎意料,放映厅几乎坐满了,而且,大家都是差不多沉重和严肃的心情,没有迟到入场,全程没有大声接打电话,没有唾沫横飞的议论,有的只是安安静静的听这些老婆婆们叙述自己的故事,不加评论的了解她们现在的生活状况,还有无声的泪水滑落和擦拭眼泪。
不得不说,这是我在电影院观影秩序最好的一次,从一开场,一位老婆婆的葬礼场景开始,这种接地气的记录方式,就击中了观众内心,没有大段大段的回忆当初老婆婆们年轻时候遭受到的惨痛经历,仅仅是有三段,三个不同的婆婆,说起来年轻时候,被日本人抓走,自己纷纷止住,不继续说下去了,有的说忘记了,记不得了,有的说我都这把年纪了,还说这些做什么,有的眼泪涌上眼眶,大段回忆在心底呈现,但是到了嘴边,什么都没有说。这种老人们自然感情的流露,其实更容易让观众引起共鸣,因为回忆太痛苦了,所以选择性忘记;因为等待太久,看不到希望了,所以不再说出来增加旁人的心理负担了;因为那些场景太真实,伴随一生都忘不掉,所以一开始回忆,就像过电影一样,伤口又一次被撕开,伤太深,痛太重,所以,最终什么都说不出来了

电影主题很鲜明,但是看上去还是有一些乱的,可能是导演有意想要让这个话题不那么沉重,不至于激发出观众盲目的对那个时候侵略者们的痛恨,所以纪录片并不是一位婆婆一位婆婆的故事讲述,而是打乱,这位婆婆故事没有说完,过一会儿,镜头会回来;那位婆婆说得有些伤心难过了,镜头移开,拍一拍婆婆现在生活的村庄,拍一拍婆婆养老院的老伙伴们,采访一下现在还在坚持关心婆婆们、想要为婆婆们争取公道的志愿者们。全程我没有泪点,但是全程心里又一直都有钝钝的痛感和沉重感。
婆婆们没有过埋怨,至少镜头中,没有呈现出婆婆们消极的一面,她们乐观,眼里有光,对未来还充满希望;她们感恩,感激毛主席,甚至有一位婆婆自己给自己改姓毛;她们善良,看不得流浪猫挨饿,有好东西先尽着这些小生灵吃;她们安详,大部分镜头中记录的都是婆婆们慢慢走动,或者坐在炕上、床上,看着光亮的方向;她们知足,她们还活着,还有亲人,还有人关心她们;她们宽容,她们所争取的,仅仅是要那个造成她们及子孙后代终生伤痛的国家,承认历史,尊重历史,一句道歉的话;她们勇敢,有一位婆婆曾经在日军根据地里偷日军的子弹出来给军队,还获得了荣誉奖章。但是她们无奈,有人邀请韩国婆婆回故土看一看,婆婆说不回去了,老了,回去也没有一个亲人了,都不在了;她们辛酸,一位婆婆亲眼看到自己的母亲被日军绑住双手双脚扔进河里,说起这一幕,婆婆忍不住眼泪纵横,皮肤松弛的手捂住眼睛的一刹那,我们知道,婆婆们心里还有太多的苦,但是她们选择自己承受了,让眼泪流回心底。

那个年代,婆婆们受到了身心的伤害,终于回到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却再也回不去曾经的生活。是身边,同样在侵略战争中受过伤害的,同样善良的父老乡亲们,带来的另类眼光和另类伤害吧。同样是善良的人们,同样是受伤的一方,有些伤害时光会减轻痛苦,只留下一道淡淡的伤疤,提醒着伤害发生过;有些伤害却只是停留在那里,长出荒草,可是拨开荒草,伤害从未减轻、从未改变。
影片本身非常客观,就是摄像机摆在那里,婆婆们想说什么,就记录下,婆婆们不想回忆,导演也不会去挖掘、引导,但是,影片背后带来的思考却很多,只是这些思考会由于大家阅历不同,感受有深浅,而带来一千个观众,一千种观后感的结果了。
有一位婆婆,在慰安所逃出后,发现怀孕,由于自己的孩子夭折,害怕将来无法生育,所以生下了这个中日混血的儿子,可是儿子从小被人看不起,身份原因,直到现在,70岁了,依旧单身,和母亲相依为命;他同母异父的兄弟,甚至想过要花钱雇人杀了这个混血的兄弟,觉得这是一家人的耻辱。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位婆婆虽然人是回归正常生活了,可是乡亲们看待她是存在过偏见的,这种偏见延续到了她的儿子们身上,儿子会觉得丢脸、觉得自卑,这影响到了兄弟情深,更是影响到了混血儿子一生的幸福。为什么做错事的是侵略者,阿婆和她的儿子们明明是受害者,可是现在,她们却似乎承担着做错事的后果?善良的人们,难道不应该有一个好的结局?我们的社会,难道不应该给她们多些关怀,多些关爱,弥补之前命运对她们造成的创伤?
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很触动我,每一位出场的人物,导演都会细心的打上他的或者她的名字,而很多婆婆们的名字上,已经围上了那个白色的方框,也就是意味着,那位婆婆已经离世,纪录片开拍时,有22位婆婆健在,而影片制作完成时,只有9位婆婆健在,就在电影公映前两天,又一位婆婆去世,越来越多的名字,只能以被方框框住的形式呈现,这提醒着我们,为这些善良的人们争取公道的日子,越来越少了,历史无法被修改,无法被抹去,但是,婆婆们不一定能等到亲耳听到、亲眼见到公道的那一天了。我们能做的,也似乎只有多关注婆婆们,关注她们的健康,关注她们的生活,让她们晚年不孤单而已了。
影片的最后,导演用非常直白且朴素的方式,感谢对片子拍摄有过帮助的人,片子是众筹拍摄完成,所以结尾,导演把为片子拍摄捐过钱的人名,一一列出,满屏满眼的人名,似乎又在告诉观众们,还有很多人关心着这些婆婆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些人的存在,就是争取公道的力量,就是争取公道的希望。通常电影散场,出现演职人员名单的时候,大家就开始纷纷退场,只有零星几个可能会等到屏幕彻底黑下去,但是,这一场,有20多位观众,坐在座位上,同样认真、虔诚的看众筹名单,一直到屏幕完全黑掉,这也是我不曾遇到过的。
电影院出来,看到阴阴的天空,开始有阳光努力钻出云缝、洒向大地,觉得生活很真实,感恩自己生在这个时代,生在这个国家。

《二十二》观后感800字


《二十二》观后感

《二十二》片尾,当所有合作方的斑斓logo的拼图消逝在黑色背景中,我打开微博,收到消息,票房破亿。此刻,有一种踩在历史分野线上的庄严感,共情效应转换成我大脑中的多巴胺;此刻,我仿佛就是这庄严时刻的一部分,仿佛自己就是那个为到达一亿添加了最后49块前的人。
好,意淫到此。
《二十二》作为一部记录片的意义远大于其作为一部纪录片的意义。
你看得没错,我说的也没错。
作为一部记录片,导演郭柯并没有让它变得那么得优秀,至少,在很多人的指摘中已经点到了他的硬伤。这是一部缺乏叙事的纪录片。无论他在接受采访中怎么表达自己就是要描绘她们的日常生活的意旨,他都没有通过镜头,通过镜头的叙事把他的意旨流畅地表达出来。我看到的不是世事的风俗画,不是一个整体,不是《清明上河图》中的酒旗与篙橹它们是汴梁风俗中的一部分,它们又构筑了汴梁风俗图景的亲切面貌,从橹到酒旗的视角转换,你依然身在张择端笔下的汴京。我看到的是一幅拼接画,她们共处过一个大时代,她们有共同的命运遭际,她们终究也要背负苦难坚强的生活下去。但是,她们是她们,她们命运石子在导演的小心呵护下,在水面泛起涟漪,一个,两个,三个,等到第四个的时候,导演拍拍你的肩膀,看,另一颗石子掉落泛起涟漪,一个,两个,三个如此循环,直到落幕。以至于在今天整个观影过程中,我没有遭遇躁动,也没有遭遇啜泣,却遭遇了邻座熟睡的呼吸。
我可以理解导演的善意,这是这个商业时代下拉开面纱才能透漏出来的善良与人性关怀。但是,我只能感到可惜。我不愤怒,也不想诘难,我就觉得可惜可惜导演还没有达到二者皆能兼顾的纯熟境地,或者可惜,时间在催促,一直在催促,这种催促反映在老人们走向生命终点断崖式逝去的仓促上,时间没有给郭柯时间去再磨练纯属,老人们等不到他纯属了然后留下故事然后再走向生命的终结。很可惜。
也是在这个层面上,他身体力行地为后代面对残酷历史留下了一个温柔的视窗。手法不够纯熟也不新颖,但足够把你的冲动压制到最低,控制好流淌在沟回中的信息,然后,再向前迈一步,看到贯穿慰安妇受难女性一生的生命流转犹如片尾那个用笔画勾勒,没有脸孔却友善的少女轮廓。导演用110分钟在你耳边轻声道,喂,她们不是历史的注脚,不是符号化存在的集体名词,而是鲜活的个体生命。在洞悉战争与生命磨难的时候,这支纪录片的温度就好像双手握住一颗冰冷的石头,然后递到你手上,石头依然坚硬,但有人的温度。这就是《二十二》作为一部纪录片最让人动容的地方,它的存在远大于它作为一部影片的存在。
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个夏天,我们经历了《战狼2》这种商业片站在风口起飞,打破票房纪录成为现象的奇迹;也看到了《三生三世》粉丝锁场的闹剧;还经历了跪地求票房的愚蠢营销;同样,还有《二十二》这样的影片,背负着沉重的使命却没有展现出使命的负累的影片,它有温度,它专注到内容本身,专注到内容所承载的人文情怀,同样的也是必要的,它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成为中国史上最卖座的纪录片。这些现象都会成为中国电影市场成长留下的生长纹,在经历这些青春期的疯狂躁动,往复周折,试错,纠正,再试错之后,它面前的将是成人世界的逻辑。那个时候,请不要再下跪,请不要再锁场,也希望不必再担心一部好电影没有相称的票房。

《二十二》观后感200字


《二十二》观后感

前段时间,有一部名叫《二十二》当然电影席卷了朋友圈。《二十二》给我们讲述了一段沉重的灰色的历史。当我坐在影院里,看着这一位位老人的故事,心里不禁在想。如果是我,我的人生会变成什么模样呢?接着又想起在课本中看见过的日本军人一家三口赏花的照片,突然前所未有的意识到战争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在战争中,人性的泯灭仅仅是一瞬间的事。所谓的伦理道德,都会淹没在尘埃里。我们为什么要反战?是为让我们能够有尊严的活着。和平,真的是太不容易了。我们能处在相对和平的国度,呼吸着和平的空气。自由自在的,有尊严的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因为和平。我的心愿是世界和平。

16级材料化学四班 1600110405 柳篁玉蝉

《二十二》观后感500字


《二十二》观后感

电影《二十二》是一部讲述抗日战争时期被迫成为慰安妇而如今仅存的22个老人的纪录片。这部影片没有卖悲惨,以平淡叙述的方式展现了老人们现在的生活。每个老人都是那样乐观晴朗,积极向上的生活着,她们平凡得就像我们身边的邻居奶奶。镜头静静地记录着她们平淡如水的生活,她们对来看望的人们说,阿婆很高兴你们来看我,就连是对日韩的年轻志愿者们也非常友善。 当她们回忆起那段痛苦的往事时,尽管数十年过去亦是痛苦非常,隔着荧幕的我们也不敢想象,更可想亲身经历过之人的感受!也许有一天,随着老人们的离开,会有更多人淡忘这段历史。 慰安妇是个沉重的话题,让很多人不忍不敢去触碰,但是希望中国新一代的年轻人们能多一点去了解,毕竟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段屈辱史,只有直面它正视它我们才能更加感受到现在我们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老人们的存在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证,民间组织曾替她们奔走多年远赴日本状告维权,要求日本官方的道歉和赔偿,但是她们很多人至死都没有等到日本的道歉和一分钱的赔偿,却反而备受周围人的指点。
电影中有两个画面令人印象深刻,第一个是一位老婆婆在看到镜头时,十分着急地叫身边人去她的床底下找当年组织为表彰她而授予的奖章,那着急的神情像极了个幼童。或许还有人对她指指点点,或许她也会感到自卑,但当她拿着奖章对着镜头微笑时,她找到了存在的意义,她也曾经在绝望中寻找光明。而另一个是一位老婆婆和他的家人坐在家门口乘凉,门就像一道不可分割的界限,门的这头是儿孙们在互相嬉戏打闹,门的那头是阿婆拿这个小孙子玩具沉默地坐着,但我分明从她的眼中看到了温情。还有老婆婆笑着说你们看那些日本人也都老的没有胡子了,一切苦难都该过去,但那些不为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的人绝不能轻易饶恕。
慰安妇像是一个贬义词,人人都觉得它是污浊的。而影片的最后,那些为这些老婆婆们四处奔走,试图找回公道的人们也说其实他们也很后悔,为老人们带来了第二次伤害。当初只是一腔热血,想要帮助这些老人们。但我觉得他们也没有错,若是不能为老人们讨回公道,那她们只能在历史长河中一直蒙羞下去。我们得感谢那30299个爱心人士为这部影片众筹,是他们让我们了解到了这些可爱老婆婆们心中的苦痛。
愿温柔的人都被温柔相待。

二十二观后感800字


《二十二》观后感

二十二代表什么?一个数字而已。

倒是没有想到,从此以后,这样的一个数字刻在脑海里成了另外一番意义。

一群慰安妇的故事,就像电影里面所描述的,慰安妇是日本人起的,他们只是一群在抗日战争时期被强迫成为日本人的慰安妇的受害者。

原来慰安妇竟然是一个贬义词,可怜自己读了二十年的书,对这个词竟然没有正确的认识。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满满的羞愧,随意才会任由泪水在脸上肆意泛滥。

去电影院以前,别人告诉我这是一个纪录片。上一次看纪录片的时候,还是《冈仁波齐》,一部关于朝圣的纪录片,整部电影没有什么特别的高潮,就是一群人去朝圣的故事。所以,我以为二十二也是这样一部纪录片,只是客观叙述这些幸存者现在的生活。

不过,这部电影的确也是在叙述生活,但是内里所包含的情绪让人久久不能拔出。这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片尾曲唱完了,大家都还没走的一部电影。

L说好好的一个周末,被一部电影毁了,所以电影结束后,他们几乎讨论了很久关于这个话题。他恨恨的说,不知道为什么要善待俘虏。

我有一个朋友,她老公说自己这一辈子都不会去日本的,也不同意自己的老婆女儿去。看完电影以后,我开始学会理解她老公了。虽然这些人受伤害跟现在的日本人没有关系,但是这些慰安妇完全可以不原谅他们,可以不接受他们。这是他们的权利。

但是,整部电影看下来发现,这些人几乎都选择了原谅。片尾的时候,播了几个老太太的话,有一个老太太说,希望中国人和日本人永远不要有战争里面有一个日本留学生说,没有想到这群老太太对日本人是这样的态度,如果自己遭遇这些事情,恐怕早就选择死亡了。我心想,时光倒回一百年前,选择死亡的肯定也有不少。但是这些选择原谅的人,让一百年后的我们知道他们到底遭受了什么样的痛苦。

哦,也不对,我们无法想象他们遭受的痛苦。

现在大部分的老太太已经不在世了,即使电影里面画面比较多的几个老太太,现在也几乎都不在了。因为这部电影2014年就在国外上映了的。

以前,当面临好还是不好这个争论的时候,我往往显得无所适从,但是毫无疑问,这不纪录片绝对是一个好电影。

二十二个人,愿意出面的,可以看得出来都是非常非常慈爱的老太太,他们生活有些艰难,有些也跟家人一起颐养天年,他们很满足。但是每每回忆自己的故事的时候,他们眼里除了泪水都是泪水。

比如那个湖北的老奶奶,连自己的家人都从来没有告诉过,这是多么大的痛苦。所以,对他们来说,忘记才是最幸福的吧。不然在人生九十多年的日日夜夜里,被折磨可能早就已经撒手人寰了吧。

有句话广为人知,我们常常因为走得太远而不记得为什么出发。我们常常因为世俗的牵绊而忘记了,为什么能够拥有现在的生活。

上个世纪的事情距离现在其实也就短短的几十年而已,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印记中算不得什么。但是可怕的是,我们活着的人忘却了。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每每想起这句话,都觉得胆战心惊。自从毕业以后,被日常生活琐事困住,被繁忙的工作困住的我,却是好久好久没有好好思考过了。

所以我常常觉得,七十岁是我觉得自己活得最理想的年纪,如果七十岁之前就离开人世,我倒也不觉得有什么遗憾。如果七十岁以后还活着,对现在的我来说,这件事情的确是痛苦的。

相信《关于电影二十二观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