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成为母亲书读后感 > 地图 > 成为母亲书读后感

成为母亲书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8 来源:互联网

成为简奥斯汀影评。

现在看电影或者视频也是人们汲取知识营养的一种主要渠道,好的作品能直击人心,给我们带来震撼的感受,您也许正在观看,也为相关的情节呈现所赞叹,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从哪些角度写好一篇观后感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成为简奥斯汀影评,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成为简奥斯汀影评(一)

“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写出这样辛辣讽刺的句子的这个女人——简 奥斯汀,活了42岁,出版过6本小说,终身未婚。

昨天在电影院里看了《Being Jane》,这部片子被翻译做《傲慢与偏见之简 奥斯汀》,的确直白,时间、人物、干什么都有了,却失去了应有的韵味。真怀念以前的老译制片,从配音到翻译无一不是经典,还记得初中老师用无比敬仰的口吻说过小说《Gone with the )Mr Lefroy狡猾深情的眼神,会破碎掉每一个少女的心。喜欢这个时候的Jane,湖绿色的连衣裙,隐隐约约有淡淡的光华流转,像少女青涩的心事,却在不经意间让人心思缠绵。头发高高的盘起,又白又长的脖子露出来,像一只美丽的天鹅,那是一个女人最美的时候。

他们表白,他们相爱。看着那两个深陷爱情的男女,奔跑在清晨的森林,赶着去伦敦的马车,是快乐的,却也是忐忑的。这未必是一个幸福的开始,它来得太突然,就像一个美丽的肥皂泡泡,早晚会被现实刺破。

Jane或许做了她一生中最正确的决定,她是那么一个为别人着想的女性,她良好的教养,绝不允许她做一个任性的孩子。人生当中,有很多东西,是比爱情重要许多的,比如责任,比如家庭。她不得不放弃,如果她的爱情足以毁灭他的人生和他的家庭,那么她宁愿不要。

所以她坐上了回程的马车,车窗外是Tom凝望的眼神,然而就这样,镜头推开,像两人渐渐分离的身影,没有回头,也不能回头,就这样散开,即是一生。

几十年后,Jane已经是知名作家,在一个聚会结束之后,她猛然在散场的人群中发现Tom的身影,他已经是一位有名的大法官,他带着一个Jane的忠实读者——他十几岁的大女儿,有着和Jane一样的名字和相似的青春年华。让我念念不忘的是,Mr Lefroy凝视Jane的眼神,还有他唤着Jane这个名字时,还是和年轻时一样的温柔,含蓄,和掩饰不了的深情。

他们曾经理智地放弃了爱情,却又在晚年时幸运的相逢,Tom事业和家庭都美满,只是Jane,那个曾经含着泪,狠心离开的女人,却为了这一段短暂而美丽的爱情,孤独了一生。

我从来都不知道Jane长什么样子,她肯定没有Anne Hathaway那么漂亮,只是我心目中的她,有着明亮的双眼,用流利的英国腔清楚犀利的表达着自己的想法,这样就足够了。

成为简奥斯汀影评(三)

从一开始就知道了结局,但还是没能抗住。可能是太喜欢简·奥斯汀的作品吧,也可能是为这对现实中的“傲慢与偏见”扼腕,想不通命运为什么不肯让两个心心相惜,天作之合的人在一起。在选择金钱还是爱情这个残酷的伪问题面前,女主角坚定地守住了爱情,过着“表面平静如水,实则波涛汹涌”的生活。在孤独中为那曾经的悸动也是一世的悸动留一盏灯。

喜欢片中的很多片段,大爱安妮海瑟薇优雅婉转的声音。难能可贵的是,对于观影极其大条的我来说还颇对那些小细节小手法津津乐道。最喜欢的是片中的第三次跳舞。简来到舞会却不见汤姆的身影,在徘徊旋转中迎来了一段忧伤迷茫的旋律,她的身姿和着音乐正是她此时内心的写照。一个转身,迎上她的竟是那个在梦中已被她脑海描摹无数次的他!掩抑不住的莞尔一笑,音乐仿佛也变得悠扬美妙起来。在水池边,两人激动地语无伦次地表达着对彼此的爱意,让我不禁想起同样一个夜晚,也曾有人牵着我的手在瑟瑟寒风中许我幸福。在突如其来的爱意表露前,人们都是慌张的,都是憧憬的,都是幸福的,可有时候它注定不会长久。。接下来伴着伦敦行的欢快曲调,正如少女明快灿烂的心情。上楼时他们手指间的微微触碰,胜过千言万语的一句晚安,叔叔对伯爵夫人的赞不绝口,一切的一切都让人觉得这次的行程圆满的,他们会在一起,也一定要在一起。然而现实就是这样残忍地生生拽开了二人。

看第一遍时我会捶胸顿足为她叹息,为什么她一辈子完满的爱情只能在书里完成。当我再看第二遍时竟没那么惋惜了。我想简是幸福的,结婚并不能衡量一个人幸福与否,在一起也不一定是最完美的归宿。她还有家庭,她还有笔。自己觉得幸福那就是幸福。同时钱权也确实会折损爱情,就算他们结合,微薄的收入也难抵猛如虎的世事。正如时下流行的那句话:“细节打败爱情。”再乐观的爱情理想主义者也得考虑柴米油盐。婚姻从不只是两个人的事。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成为读后感1500字欣赏


《成为》一书由米歇尔奥巴马所著,作者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史,以及她与贝拉克奥巴马的婚姻状况,作者人生的道路上,他们做了怎样的选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成为读后感1500字欣赏。

读《成为》这本书的感觉,就象跟米歇尔面对面坐着,听她娓娓道来属于她的故事。从儿时充满欢乐的家庭生活、到不懈努力进入常青藤名校,从初次结识奥巴马,到携手他一路过关斩将问鼎白宫。本书叙事性很强,语言流畅,读来倍感轻松。

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成为我,主要写了儿时的家庭生活,学习生活,这些是米歇尔个性养成的重要部分,奠定了她乐观、积极、善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第二部分是成为我们,主要描述了与奥巴马的相识、相知、相恋,互相扶持、携手共创事业的过程,就象舒婷《致橡树》中所述:我愿是你身旁的一棵木棉树,而不是攀援的凌霄花。第三部分是成为更多,主要从第一夫人的视角,关注更多的民生和社会问题,希望尽自已所能,让社会变得更美好。

本书给我的启迪有三点:

第一、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米歇尔是幸运的,但细细分析,为何在人生的长河中,幸运女神一次又一次光顾她呢?书中第一部分给出了答案,一个充满爱与欢乐的原生家庭,给了她自信和坚韧,让她有勇气面对一切怀疑和恐惧。米歇尔出身于美国南部芝加哥城的一个非裔家庭,父亲是一个水处理厂的锅炉工,而且还患有多发性硬化症,是个残疾人,母亲是一个全职家庭主妇,她还有一个哥哥,虽然家里不富有,甚至没有自已的住房(只能租住在姑婆家的楼上),但一家人从来不缺少欢乐,圣诞节到了,母亲会用最省钱的方式把家里布置的焕然一新;而父亲则喜欢带着米歇尔和哥哥一起看各类比赛,或者听爵士乐,还会开车带着一家人去看电影、度年假,正是父亲的豁达乐观和母亲的温柔宽厚,让米歇尔无畏无惧,勇于挑战困难,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第二、良好的教育是成就一个人的关键。先看米歇尔的哥哥,当年他篮球打的很好,高三时就有大学球队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有几个还为他提供全额奖学金,这对不富有的家庭来说,真是雪中送炭,但是,他父母还是坚持认为,不应该限制儿子的选择,要争取进入自已能力所及的最好大学,至于学费,他们会想办法,最终,米歇尔哥哥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正是有着这样明智父母的鼓励,米歇尔追随哥哥的脚步,先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后再进入哈佛法学院深造,最终兄妹俩都靠贷款完成大学学业。良好的教育培养了她深入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她在人生的长河中,能不断调整步伐,一步步走向巅峰。

第三、听从内心的呼唤,不断追寻自我。法学院毕业后,她如愿进入盛德律所,开始了白领精英生活,拿着高薪,衣着体面,还有定制葡萄酒服务,但米歇尔没有满足,她不断拷问自已,这一切是否就是自已想要的?当她发现即使拥有这一切,但她仍然不开心时,果断丢弃这份令人羡慕的工作,重新找了一份市政厅的公职,薪水降了一半。没过几年,又辞职来到公益联盟,从事一份公益工作,薪水少得可怜,但是,她从中找到了快乐,感受到了成长,这何尝不是精神上的向前一步呢?正是这样,从选择工作,到选择伴侣,她用她的智慧,她的勇气,不断地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就这样,她与奥巴马一起,征服了美国民众。

另外,本书的可读性还在于,语言描述有极强的画面感,有时我一个人读着,忍不住偷偷笑出声来。比如描写奥巴马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起迎接贵宾,女王非常友好而简洁地问候了每一个人,促使每个人可以快速通过,几乎没有给大家留下任何可以深入聊天的机会,效率非常之高。再看奥巴马,明显拖沓了许多,他一幅和蔼可亲的样子,总是主动与大家聊天,然后又非常详细地回答每一个问题,为此甚至破坏了宾客队伍原先整齐的队形,一个是君主立宪制的世袭女王,高贵威严,一个是通过拉票选举的民选总统,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非常生动。又比如描写她哥哥突然对女孩感兴趣,打电话时会跑到洗手间里,还会把门关上,家里的电话机挂在厨房的墙壁上,卷曲的电话线被拉过走廊后绷得紧紧的,你是否想象到这个画面,莞尔一笑?

书的后序中说:成为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达到某个位置或者达到某一个特定目标,相反,我认为成为应该是一种前进的状态,一种进化的方式,一种不断朝着更完美的自我奋斗的途径,这条道路没有终点。

对米歇尔如此,对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纪录片《成为巴菲特》观后感


观《成为巴菲特》有感

原创: 邓小胖

几周前在B站上看完这部纪录片,虽然有了大胆的想法,但是成功拖到现在才动键盘

闲话不多说,我通过这部纪录片学到了什么呢?理性决策,价值投资,自我认知清晰,持续学习,复盘,还有专注。

我把理性决策排首位,因为地球是圆的,而生活不是。在地球上旅行,方向反了还可以靠努力到达目的地,而若是在生活中选错了路,越努力反而会错得越严重。

选择很重要,如何选择适合的方向当然也很重要了。如何选择适合的方向?直觉?投硬币?自然不是,这种玄学气息浓郁的方法我只能说就算真的选对了也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要学会理性决策,收集信息,客观考虑问题,不带个人感性认识但要把人的感性认识考虑进去,我认为这就是理性决策。

理性决策很重要,比方价值投资,投资就要投资有价值的东西,没有价值的东西没必要去投资。但是人是不理性的,因此尽管人人都知道要投资有价值的东西,但人们往往会在感性驱使下将自己拥有的资源投入更没价值的东西上。我个人就是很好的例子,我知道早睡早起好,但是我还是经常晚睡熬夜睡懒觉;我知道膳食均衡才是对的,但我还是倾向于吃肉不吃蔬菜;我知道健身更好,但我还是充分保持圆形身材……难道我认知有误吗?我是不知道什么对我更好吗?我当然知道,但我“趋利避害”的本能使我倾向于做不那么健康的事,你也一样。

人常常在感性冲动下做出决策,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我们总会给自己的感性决策找理由以证明自己决策时是理性的,不然难道要我们承认自己——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也和未开化的动物一般由感性驱使,靠本能做出行动吗?

人是不会轻易承认对自己不利的现实的,但是真相或者说对现实的准确理解是良好结果的根本依据。对自我认知不清晰,不愿承认自己的不足,只愿意相信自己所相信的,最终只会不断做出不恰当的行为,还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因此人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知道自己的优劣势,了解自己的长处,面对自己的短处。只有这样,才能拥抱更美好的生活。

如何自我认知清晰,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就需要学习,持续学习。井底的青蛙不通过学习,它会想到天空不止井口那么大吗?它会知道井外有海洋永不干涸吗?就算它会疑虑,会思考世上是不是有永不干涸的水池,它也得不出结论。因为在它的认识里不存在这些东西。杞人忧虑天空会掉下来,这种忧虑毫无意义,没有学习,没有对现实的准确认识,认知什么的都是空谈。皇帝下地干活拿金锄头,皇后使唤侍女去腌咸菜,不学习,所谓的认知就是笑话。

只是学习还不够,要学会复盘,不断反思自己过去的想法,寻找错漏之处并加以修正弥补。世上没有生而知之者,也没有一开始就知道真实的人。世上只有不断学习、反思然后不断接近真实的人,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就在于它在不断挑战自己过去的结论,如果科学像宗教一样就会一味地在过去的典籍中寻找逝者的语句来证明自己看法,引导自己生活,那么科学也将是另一种迷信,断不能在几百年间便使人类发展到现今这种生活。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生活在五百年前就是神话,这个神话就是持续学习与复盘创造的。

最后是专注。理性决策、价值投资、自我认知清晰、持续学习、复盘,这些都要专注。不够专注,不专注地去做一件事,哪怕你在金矿、钻石矿上方挖矿,也挖不到什么。

《老师好》观后感,想起谁,成为谁?


想起谁,成为谁?

——《老师好》观后感

文:护理文化管理分会 刘洪艳

就像影片中苗婉秋老师的名字,他把一颗“为了学生好,怎样都行”的善良柔软(婉)且坚定的初心掩盖在秋分扫落叶一般严厉的外表下。

观影之后,回家的路上,甚至躺在床上,思绪像闸门被打开,过滤和回放着我曾经遇到的人,TA们也许不在讲台上,但指导意义和影响价值却占据着我的内心最崇高的“讲台”位置。因为年少,当时没有体会到“老师”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幼儿园时的金老师——一位热情活泼年近40岁的阿姨,“舞蹈演出跳不好,就是功夫没练到家”,让我知道“勤奋和坚毅”;小学时候的张敬先老师——一位教语文的会织毛衣的男老师,是他发现我的作文,作为班级范文,鼓励我参加征文,对每篇文章不厌其烦地挑毛病,让我改,让我从此爱上文字、敬畏文字,习惯“推敲”;初中时遇见冯丽华老师——刚刚大学毕业,邀请学生去她的寝室,床头的书和瓶里的让我初次领略了生活可以简而不陋;再后来遇到尹梅老师,短短40分钟时间,素雅花边的小碟盘承载着红黄相间的鸡蛋柿子,黑白相间的木耳山药,红翠带露的水萝卜,香喷喷的绿豆饭……除了讲到要写进书里的《提拉米苏的故事》,老师还聊到一顿饭中每道菜的营养素搭配,让我如今无论是看书、做饭都比较注重“仪式感”带来的精致和品质。都说身边的人很重要,虽然有些人已经走出了视线,但依然行走在心灵深处。在此,我想对TA们深深地鞠上一躬,道一声:老师好,谢谢您!

影片中让我如鲠在喉的是“安静没有考上名校,之后连续考了两次结果都不理想,就放弃了”。之后,安静选择了开一间书屋,在书的环抱下过着看似平静的生活。何为放弃?为何放弃?许多人都为安静最终没有考上名校而感到遗憾,或者也是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创痛而慨叹或抱憾吧!有些事情并非是努力过就可以得到,从电影的开始我们看到的由田雨所扮演的老师——王海,此前作为学生谈到梦想时他说想要当一位老师,当时教室里一片哄笑,但最后他的梦想成真了。生活的结果往往要看我们是否坚定着自己的选择!

最让我深思的是电影的最后,那只悬挂在枝头的“蝴蝶”。最初是安静对老师的感激编织进这只“蝴蝶”钥匙扣里,之后这只蝴蝶侵染在安静的血泊中,让老师终于放下房子、奖杯(荣誉和认可),甚至毕业合影,登上去往山村学校教书的道路,这只蝴蝶带着遗憾,更成为一种精神支柱,激励、陪伴老师三十载,直到最后,老师将蝴蝶悬挂枝头,沐浴在阳光下,这只蝴蝶充满了祝福和期待……

感怀生命中遇到的好老师,致一声“老师,好”!同时,我会将这份感恩之心传承下去,成为一名正直有爱的人,在内心无愧无悔地回应一声“好,老师”……

风语者影评


风语者影评(一)

《风语者》是香港导演吴宇森进军好莱钨之后的重头戏,不必说那些战车的数量,也不必说出动的飞机数字,更不必说动用的摄像机和胶片,单是这部电影的情节设计就注定了它惨败的命运。

我是在上个星期得到的D版,对于吴导的这一记重拳出击,我抱了很大希望。因为在此之前《拯救大兵雷恩》给人对战争片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随后情况却高开低走。《珍珠港》除了十几分钟的战争场面,乏善可陈;《黑鹰降落》从头杀到尾,几乎变成了军事迷最爱的记录片。看完一班庸人在华山上以黑虎掏心对白鹤亮翅达一个春季之久,我热切地期待着吴导的“一剑西来(香港于米国之西),天外飞仙。”

作为一部重点投入的大片,《风语者》的故事线索相当糟糕,根本不利于吴宇森手法的展开。挑选吴宇森出任导演,我相信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他所拍摄的 “英雄片”中,感人致深地表现了男人与男人之间的伟大情谊。比如说《喋血双雄》,里面表现的男人之间的友谊,只能用“泣下”一词来形容,看完了片子,直教人对如此男人、如此朋友心生向往之情。刚好,《风语者》讲述的刚好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唯一的一点小麻烦在于,在情节的设置上,《风语者》里有两对男人。这只是个小问题,然而它所引起的后果却是致命的。我们先看《珍珠港》,《珍珠港》里出现了一段三角恋,而且三角关系以明线形式出现,这就导致了《珍珠港》永远也成为不了《卡萨不兰卡》。因为在战争片中,要明确地讲清楚一段三角关系,浪费的不止是大量的口水,还有观众的注意力和耐心,以及战争场面的刻划力度。

《风语者》的情况更糟糕,两对男人形成了抢戏的局面。我们可以确定,如果是在小说中,这种两两呼应的方法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在一小时多的电影中,均分戏份于四个人,其结果是灾难性的。谁是主角?主角能否分到足够的时间去表现?尼古拉斯 凯奇毫无疑问的是这片子的主角,但是在他身上,除了表现出了一种病态的战争综合症外,其人面目模糊。他与印第安战友的友情发展表述不充分,这就导致最后他的死亡令人生疑,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

印第安战友是密码员,凯奇的任务是保护他,而在他有可能被日军生擒的时候杀死他。这一点本身就很有张力了,能把这一组关系表现好,本片就能成功。但是,相同的另一组关系也出现在影片中,而且没有什么对比和不同,形同虚设。这就造成了浪费,情节变得一点不紧凑,东写一下,西画一笔,让人生厌。

影片最后,凯奇做痛苦状倒在地上,胸口血泡炸裂。我开口对我朋友说:“《上海滩》,我要去法国。”朋友大笑,我们飞快地关掉机器,一致决定赶快忘掉这部片子。

风语者影评(二)

我这人喜欢看战争片,估计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本片,二战题材,太平洋战争,塞班岛,打小日本,吴宇森执导的美片。

塞班岛战役也是太平洋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战斗之一。不过此时战争的结局已经注定,小日本节节败退,只有挨打的份。塞班岛日本守军4万多,岛上还有偷袭珍珠港的大人物南云忠一海军中将。塞班岛打了20几天。日军除2000多人被俘外,其余全部死光光,包括岛上的实际最高指挥官斋藤中将剖腹自杀,南云开枪自杀。美军阵亡3000多,伤1万多。塞班岛上的日本居民死了3分之2,2万多人,其中有数千人在塞班岛北端海崖大规模集体自杀,很惨,尽管美军不停的劝告日本平民,没有屠杀只有食物,但还是不断有人抱着孩子往下跳。日本人真是个很奇怪的民族。

影片中涉及的那瓦霍语密码,给我的感觉,这种密码主要应用于实际作战,其最大的优点可能是,在强调电报快速传译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不过影片没有给我们展示那瓦霍语密码的优点,感觉片子里需要用到密码电报的时候,普通的英文明码电报也能够起到一样的作用,甚至感觉根本不需要用密码,直接呼叫就结了。

当然,电影不是纪录片。

影片还是一贯地、以常见的电影语言展示战争的残酷性。片子里有个美国兵在烤了n个小日本后,最后被自己的火焰喷射器烧死。火焰喷射器是美国人在太平洋战争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武器,对付地堡旮旯比较有效,即使不把敌人烧死,也能把地堡里的氧气迅速耗光。这种武器还具有相当的心理恐吓作用。因其有些残忍,火焰喷射器的使用也曾有一些争议。但战争毕竟是战争,最后美国人把原子弹都用上了,何况一个小小的火焰喷射器。

战争毕竟是战争,为了战争,必要的时候还要把自己人干掉。这是吴宇森倾心本片的核心主题。每个那瓦霍语密码战士,都配了一个保镖。影片里的尼古拉斯-凯奇就是干这个活的。他的任务除了保护,在必要的时候为了防止密码战士落入日本人手里,就要把密码战士干掉。保护任务的实质核心并不在于密码战士,而是在于密码。

但这样的矛盾冲突在战争中讨论,显得非常虚弱。是与非很难有一个界限。也正因为如此,在这个主题上,影片没有做深,也很难作深。影片似乎更多地在展示吴宇森固有的英雄主义的道义情怀。很多战斗场面也带有很深的香港动作片的烙印。因此在展现战争真实性的程度上,感觉还赶不上另外一部太平洋战争题材的影片,《细细的红线》(红色警戒,Red Thin Line)。

风语者影评(三)

影片的政治意味太重,充满了说教,弄得好像美国要分裂一样,要全名族团结起来,当然大兵鄙视的印第安人是有需要的时候利用的好对象,因为对方敬业,爱国,最重要的是肯为美国牺牲!

可能看过太多的战争片了,对这种根本乏味无益的片子缺乏最基础的好感。吴宇森还是那个吴宇森,少了几只鸽子,演员依然是这几个人,大家好像都很熟悉了,两个保护那瓦霍族的男一号,男三号肯定不会陌生,一个吴宇森《变脸》的主角——尼古拉斯凯奇,一个吴氏《断箭》的主角克里斯汀·史莱特,看来多少年过去了,还是用自己熟悉的人在行,老美是这样,老吴也是~~~~

大家是不是觉得里面那个被士兵叫做“枪头”的上尉很眼熟?对了,他就是彼得·斯特曼,基努里维斯的《地狱神探》总看过的吧?里面最后出场的死神大人可就是他啊!虽然前后不到十分钟,但那驾轻就熟的演技,将阎罗王大人演得入木三分,另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真不愧是好莱坞的王牌老戏骨啊!

但到了这部片子里面,全场就看见凯奇一个人在那里耍酷摆pOSE,要么神经病一样的发癫!打仗要象他那么打的话,1000个替身都不够死的,战争片拍的象文艺片,这个就是吴宇森最大的不足,今年的赤壁也充分显示了这一点,要拍战争还是要多点真实,少来点花絮和好莱坞的英雄主义,建议吴大导演空的时候多看看《黑鹰坠落》和《拯救大兵雷恩》,这是样本,不能随便糊弄个欺骗消费者!结果到最后是票房和口碑一样惨!凯奇最后的死亡和《拯救大兵雷恩》中汤姆汉克斯的死亡,哪个更震撼人心?相信应该不言而喻了。

论演技,凯奇这部戏里没有任何演技可言,那个演“白马”的印第安人都比他强十倍!难怪票房惨淡,人家要看pOSE的话,情愿看帅哥去,干嘛要看个老男人?凯奇的优势不是摆酷,而是深情,从内心爆发出的那种情感,歇斯底里的冲动,《变脸》就是最佳范例,当然一个好剧本确实重要,不过从反面来看,吴宇森更擅长这种枪战片,而不是战争片。

这部片子也不想多说什么了,没看过的可以看一下,作为反面教材可以好好学习学习。

告白影评


告白影评(一)

看中岛哲也执导的《告白》那天,恰好看过玛丽·雪莱的句子——“一个人走向邪恶并不是因为向往邪恶,而是错把邪恶当成了他所追逐的幸福。”这句话,似乎可以部分地用来印证《告白》中几个人物的行为轨迹,至少在想获得母亲青睐的少年A渡边修哉身上体现了这一点。

影片和凑佳苗的同名原著一样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在思考的纵深度和广阔度方面,也和原著结合得较紧密。原著分六章,分别以神职者、殉教者、慈爱者、求道者、信奉者、传道者为第一讲述人,逐渐将发生在校园的杀人事件的起因延续和复仇展开来,并不断敲打着读者的观感。当其光影再现时,一种压抑又冷酷的气息便被直接表现了出来,随着剧情的推移,杀人者与复仇者的内心激变也轮番上演,不断撞击着观众的道德底线,如果还有底线的话。

此番,中岛再次施展了他的光影技法,且愈发纯熟,紧绷的剧情、阴郁的氛围,精准的镜头,凌厉的剪辑,张弛有度的节奏、恰如其分的配乐……在片中,中岛再次使用了暗喻隐喻的手法,如多次出现的天空景象,片中的天空常常是阴霾氤氲的,即使偶尔露出一点光,那也是被四周的云气所包围着的,仿佛预示着人物内心的阴抑和事件的纠缠。再如,中岛常常通过立于路旁或店内的凸面镜来演示事件的发生发展,片中人物镜像地出现在凸面镜中,形体有所变形,部分被夸大,部分被缩小,仿佛暗示着他们看待事物的视角,因为无法正确而全面的审视,当美好的事物消失后,心理畸变产生了。

中岛依旧擅用色彩,虽然《告白》中充斥着压抑寂寥的冷色调,不似中岛其他作品如《下妻物语》、《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帕高与魔法绘本》那般色彩鲜丽花团锦簇,却在如此冷寂的衬托下,让鲜血的颜色愈发刺目,让爆炸的场面更加浓烈。如少年B下村直树的刀刃划过母亲的咽喉时,那鲜血四溢的画面有了片刻的停滞,木村佳乃甩起的头部,仿佛一道短暂而凄绝的弧线,继而血滴溅落……再如,让少年A渡边修哉以他自己制作的逆向时钟的走向来回放他母亲遭遇爆炸时的画面,仿佛每一分每一秒的逆向都带着股子悲怆和凄厉,继而正向演绎时,让这种悲怆和凄厉翻倍,且令片中爆炸的画面很有层次感。

松隆子奉献了一次优秀的演技,《告白》中的森口老师于影片伊始的平静内敛中隐着莫可名状的心碎和愤怒,她冷静的告白,平和的告诫,继而疯狂的“修复”,当她最后说出是这让修哉重生的第一步时,又带着一抹痛悟惨烈的气息。较之成年演员,饰演小杀手渡边修哉的西井幸人和下村直树的藤原薰,更让人眼前一亮,无论头脑聪明的还是运动神经好的,片中这两个不满14岁的孩子心理都是扭曲的,成长环境都不适宜,一个母爱缺席,一个被过分溺爱,“错把邪恶当成了所追逐的幸福”,为了这种幸福,不惜代价。西井幸人和藤原薰演出了这种人格的错位,特别是西井幸人,他癫狂肆虐的笑声,不稳定的情绪,时而冷漠时而狂热的眼神,无不塑造出渡边修哉所具有的那种异变,却又异变得令人悲叹。

森口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命”字时,提示同学们,生命很重要,但她知道,他们不懂,也正因为她太了解她的学生们,所以她的计划能进行下去。当美好的事物消失时,不是“啪”的一声,而是“砰”地轰然倒塌无情摧毁,于是一连串追问便应声而发,生命该如何得到尊重,亲子师生的关系该如何相处,少年的人格教育、预防犯罪及少年犯罪在法律面和道德面的惩罚该如何衡量等等。

告白影评(二)

说到校园暴力、青年人的堕落、教育的变质等一类问题的电影,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一列可以列一大堆。比较出名的像《猜火车》,《梦之安魂曲》,《大象》之类的,都已经成了生命力长久的佳作。即使就是日本,这也是一个老话题了。2010年刚刚推出的这部《告白》在题材和内容上可以说没有多少创新,但是却在手法上让人耳目一新,将这个故事讲的无比压抑、黑暗和绝望。这种观影感受,已经很久没有了。

剧透文,未看电影的建议先看影片,这部黑暗透顶的悬疑剧绝对会是2010年度的一个巨大亮点。

《告白》讲述了一个普通中学里,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孩子们都渐渐进入了心理和生理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一个混乱的教室里,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在打闹、喧哗完全无视课堂的秩序和纪律。老师森口悠子也不管,只是自顾自的讲述着自己的事情。她看似漫不经心的讲出了自己上幼儿园的女儿在学校里被自己班上学生给杀死的事实,顿时如一颗炸弹在整个班级爆炸了。未满18周岁的孩子杀人了也不会受到刑法的处分,所以森口老师也没有办法去追究凶手的责任,但是她却执意要让两个误入歧途的年轻孩子理解,什么是生命的意义……

虽然这种绝望黑暗的作品,很难在世界的主要电影奖里捞到什么好处,但是还是在观众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日本旬报》将其列为了年度十佳,与同期中国的《让子弹飞》成了亚洲影展最大的两颗明星。

中岛哲也曾经因为《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而闻名于世,《告白》延续了同样的拍摄风格。他将过去拍摄MV的手法直接引入电影之中,小段小段的故事切换,大量的模仿MV的镜头处理以及切换,以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叙述整个故事,以剧情碎片的重组来推进悬疑的发展,一层层剥离出事件的真相,揭露出事件的发展,这和《记忆碎片》十分相似,打破了电影的线性延续,所以整个故事的叙述显得比较花哨和前卫。背景依靠持续的音乐推动,节奏感十足的音乐,和电影整体的气氛丝丝紧扣。这一点,非常类似将游戏引入电影的《罗拉快跑》。都体现出了一种很前卫、时尚、流行的非主流风格,个性十足,也很有代入感。许多慢镜头、快镜头的交替切换,对于雨水、血液的特写处理,都有助于营造导演特殊的故事舞台,血腥场面的处理,用色的冷艳以及飞溅血滴的特写,都显出了一种扭曲阴暗的暴力之美。这些特殊的处理手段和传统的电影非常不同,虽然新奇,但是还是引起了许多守旧人士的不满,认为其花哨凌乱,不正统。我觉得这些都可以说多虑了。

电影最大的主题还是在讲述少年的堕落,青春的流失。影片中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完全就没有正常孩子的样子。影片刚刚开始,对于这样一个普通的教室,进行了十分细致的刻画。虽然在上课,却没有一个学生听课。有的在聊短信,询问初吻的事情;有的在谈论黄色碟片;有的在打闹……整个课堂,一点秩序也不存在。之后,报纸上提到的少女无因杀人事件,成了全国学生的膜拜对象。再继续向前,班级里居然也出现了杀人凶手……你可以发现,随着整个电影的继续,凡是出现过的学生,没有一个是正常的,全部都是黑暗而扭曲。电影整个背景都用了滤镜滤去了阳光的温暖,所以无论天气是阴是晴,电影的画面都是一种阴靡和灰暗的。

青少年为何堕落于此,电影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导演的看法。

学校: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最重要的地方,但是学校的教育却是严重失职的。整部电影,除了悠子和后面的男老师,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个学校的教育人员。装修现代的学校,只是成了一群疯狂少年的聚集地。缺位的教育,助长了学生的堕落和目无纪律,如同《大逃杀》里那样的情况一样。

男老师以及悠子的丈夫,都是一种教育的理想主义的代表。用爱感化、耐心教导、称职负责、平等交流等等。尤其对于年轻男老师的形象,就体现出了一种成人的理想主义和现实的严重脱离。成年人与孩子之间的巨大鸿沟。“沟通”一直是其教育的主张,也是现代教育的关键。“我会关注你们的哦”就是他的口头禅。但是巨大的鸿沟,破坏了这种沟通的可能性。他的天真,被孩子们看不起,孩子们的心机,他也看不到。所以,沟通的不能够,成了教育的最大失败。他的关注和沟通,没能发挥任何积极的意义,反而成了逼迫孩子的巨大压力。

悠子也曾经向往这样的理想化的教育状况,女儿死之前,她虽然理解了孩子们的心机,但是依然努力工作,试图去靠近这种理想。当她明白了现实的无可奈何之后,爱的教育就基本在她心中死去了。丈夫的病重去世,无辜女儿的惨死,也就是那种美好希望的彻底破灭。她的观念转变了,她不再期望从正面去引导孩子们向上,她要从反面去让孩子知道罪恶的真正恐怖所在。所以,她以自己对孩子们的了解,用更加黑暗和残酷的手段,来教育迷途的孩子。女人可以很温柔,也可以很毒辣。松隆子的绝妙演出,精彩的阐述了这个女性身上的二元对立。

家庭:家庭主要是通过悠子本身,直树以,修哉和美月来表现的。成年人总是太忙碌,没有时间去管教孩子,把自己的教育责任推给别人,自己只要关心好孩子的物质就行了。悠子对于女儿的教育就是这样,长期将重心放在学生上面,所以女儿才出事了。

直树的母亲,则一位的袒护自己的孩子。即使自己孩子卷入了杀人事件之中,杀死了自己老师的小孩,她不仅不觉得羞愧,还认为是老师的问题,学校的责任。一味的袒护自己的孩子。直树之所以犯罪,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懦夫,他为什么觉得自己是懦夫,就是因为家庭对他过于溺爱和包庇,所以别人眼中,他什么也干不了。因此而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才杀人证明自己的“能”。直树的父亲从来没有出现过,因为太忙了,忙到彻底从生活中消失了,这样家庭的不完整和扭曲,培养出来的孩子能是什么样呢?

修哉也是一样的,他的扭曲完全来源于自己的恋母情结。由于从小得不到母爱,得不到母亲的肯定,所以不断的进行各种骇人听闻的实验,来希望引起母亲的注意。“他一生所求,无非就是离开的母亲能够回过头来看自己一眼”。父亲重组了新家庭,就基本忽视了儿子的心理需要,修哉成绩十分出色,但是自闭而变态,父亲没有注意到,母亲如同直树的父亲一样,为了事业,为了自己的前途,彻底抛弃了家庭,对修咋完全不关心。

美月曾经用毒药毒死了全家,在全国引起轰动。她杀人没有原因,没有恨,也没有爱,只是因为空虚。家庭,父母在她的生命里缺失了,只是一个没有意义的符号。她不了解生命的意义,所以通过没有原因的杀戮,来寻求一点刺激和答案。整个日本的少年似乎都处于这样一种空虚和迷茫之中,成年人的缺位,教育的失职,所以虚无主义蔓延。曾经在美国,出现了垮掉的一代,但是现代文明的进步更大了,如今的日本,已经不能如昔日美国少年那样在空虚中悟出自己的是意义,反而沉浸到了无边的消极里。

社会:社会的道义和良知也一文不值。修哉之所以要去杀人,是因为他本来可以通过正常途径获得关注的大奖居然被一个莫名其妙的杀死全家的少女的新闻给挤到了犄角旮旯里。社会媒体早就不在以揭露和打击黑暗丑陋为职责了,反而变成了以炒作来赚钱的无良宣传工具。凶杀、色情等等成了新闻的热门,大篇的报道胡说八道以此赚钱。有意义的事情则被无情的漠视。超市里的员工,看到满身是血的直树,不仅不关心其状况,反而问直树的母亲要钱来赔偿超市的损失。社会异化了,美德都不在了,道义都消失了。赤裸裸的金钱和功利主义统治了人们的视野和思想。

美月杀死全家的事件,通过媒体的大肆炒作,不仅没有变成引起警惕的社会问题,反而成了广大青少年争相模仿和崇拜的对象。没有成年的孩子,杀了人不会受到刑法的制裁,这出于保护青少年的考虑,却缺失了对迷途青少年的教育。犯了罪,只需要去少管所呆几天,就可以被社会保护起来,重新进入社会中生活。保护的爱,成了一种罪恶的温床。不负责,成了社会的常态。

森口老师从一个温顺负责的老师,变成恶毒冰冷的复仇者,从丈夫那样博爱主义的信徒,变成了以暴制暴的执行者。何尝不是这个冷漠社会的必然结局。餐厅里,那个温暖家庭在用餐,可爱的小孩子跑过来给森口送了一块糖,这个场景,才是森口一直心目中的理想啊,这触动了森口最柔软的地方,所以,半路上,她扑地而痛哭。

社会是冰冷的,导演是绝望的,所以他在电影里极尽残酷的讲述了这样一个黑色的青春故事。想起曾经杨德昌引起轰动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杨德昌的镜头同样冷酷、冷静,但是却是十分可观的在记录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和那些孩子。中岛哲也显然更加愤青和情绪化,他也因此,将这个血淋淋、赤裸裸的黑暗故事,讲的更加直白而惊心动魄。

告白影评(三)

电影《告白》是一部关于青春题材的电影,但这部电影却与其他同类题材的电影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它并未有对阳光积极的青春表示肯定,也没有对青涩的爱情表示出那种纯洁的美好。它太关注与人性的阴暗,整个电影给人带来更多的是观影的不适和紧张。但对于一部带有惊悚意味的电影来说能带个观众这样的感觉那代表它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又回过头来看,自电影诞生与兴盛,有几部电影能把惊悚与青春放在一起。我想就算有也是寥寥无几的,因为从人们以往的认识来看这两个话题似乎实在是有点太不搭调了。但这部影片却做到了,两者配合的相得益彰。而且从影片的整体上来看,与惊悚题材的电影无论从制作上还是从理念上都有巨大的差别,甚至是离经叛道。但其产生的效果却与前者如出一辙。这么一部独特的电影它究竟是怎么做到这些的?那么我们就从画面,声音,整体构架上去仔细的分析这部电影。

画面

如果确实要给这部电影的画面一句话概括的话那就是:多而不杂,平而不虚。影片的面面延续日本电影的一贯风格,严谨的镜头语言,唯美的画面效果。似乎这些都可以定位日本的大多数电影,但是作为惊悚系列的电影,这样的处理在很多人看来却是华而不实的,镜头严谨必然让人产生不出视觉的不适感,画面唯美必然显得不够紧张。因为从以往的惊悚题材电影上来看,主观与低角度永远是主体,因为那样才能让观众真正感觉出恐怖感,但我们在回过头来看《告白》它实实在在的做了个大胆的实验,影片中镜头很碎,不像以往一个镜头摇出几个景。但镜头固然多,导演却抓住了一个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每个画面中故事的主体与重点,这点与唯美的画面配合的相当完美,无论从对焦与用于转场的空镜头都处理的极其紧凑,几乎没有一个镜头是没有用的,每个画面都充满张力和力量,似乎都在讲述着无数的故事,每个画面都能引出观众的想象,所以往往是观众的思维总是跟不上影片的节奏,所以导演故意把影片的节奏弄得缓之又缓。但这也并非是考虑到观众的这个因素,不能让观众完全看懂但又不能让观众完全看不懂,那么也只能让观众看清楚个大概,这样又引发观众更多的想法,使得影片更加的紧张!从这点上看就不难看出电影的精妙之处,它完全摒弃了以往平面式的叙事而更多的是从心里上进一步的崩溃观众。所以这部影片的镜头多但是不杂,另外影片镜头的角度没有用到低角度,角度大多数是平视。平实的镜头大多是给大家带来生活化的视角,很平淡也很虚,大体看来不实在。但同样的效果配合上不同的音乐却显得格外的不同,那么音乐上又有什么文章呢?

声音

在声音的处理上影片与大多数同类电影如出一辙,甚至还逊色于某些优秀的惊悚电影,但它在一方面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与画面的配合!在画面的部分提到了音乐,那么这个重要的部分就是音乐。该影片的原声很多,音乐相当丰富,因此它始终也没有一个主题的音乐出现,那么这就给影片的深度上提供的大量分量。总是使人揪心和不确定。也许就是导演最初的意图。就像影片出现大量的声画分离一样,怎么看都像是一张诡异的笑脸。这就是这部影片最具独特的部分。永远让观众看不清导演的思想,但又似乎可以抓到认知的影子。

构架

一个电影的构架是决定于影片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因为导演是否能够讲清楚一个故事,就要看影片的整体构架是否合理。蒙太奇作为一部电影的灵魂就是因为它在构架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构架对于一部电影来说相当重要。

这部影片之所以成功,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它精妙的购架。《告白》的构架相当巧妙,这从片名上就可以看出,导演在这个上面是煞费苦心。这部电影的故事不是平面的而是一个有着多维角度的立体状。它不但讲述人物故事而更多的是在进行心灵的独白,但这种独白不以画外音的方式出现,这已经是一个突破。而这个恰恰又增加了影片的故事性。使影片看上去不单调。其实假使抛去这些方面单从故事上来看,故事简直是无聊到了极点。所以单从这点上来看。导演注重的根本就不是故事,而这也恰恰印证了影片的片名。它的视角在于意识,关注的是人们肉眼看不到但却可以表现出来的东西,所以它的整体构架已经不能单纯的从讲故事来分析,而是要把自己的心灵和电影的主题调到一样的频率。这个电影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它总是以一个思维去引导着你走。让观众完全入戏,是一种催眠式的结构方式,所以观众根本上也就不会注意到结构和剪辑的影子了。如果非要从技术上给它一个解释的话那么一句话便能概括。它的结构是一个哑铃状的,把大量的故事个人物复杂的关系放的中间,而其余两部分更多的是情感,但这么一讲对于一部以意识为主导的电影来说无疑是残酷的,因为毕竟抛去的是更主要的东西。

《告白》这部电影无疑是成功的。它获得了第3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作品、最佳导演、最佳剧本和最佳剪辑4项大奖。但单从这些上来看一部电影的成败又是不可取的,一部电影的成功最根本也是最主要的是要取决于观众对它的认知和肯定,面向观众是一个导演的品德也是一个导演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告白》做到了这一点,它反映出一些存在却只能是感知的东西,但重要的却不是这一点,是观众能够真真切切体验到这一切,是体验而不是领悟,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差别所在就是体验与领悟的差别,电影是视觉文化它必然要做到立体,必然要让观众在一定意义上身临其境,《告白》的成功便在于此。

告白影评(四)

认真看了日本片《告白》,感觉又是一阴霾日本特色电影,特别日本人对死亡美学独特最求可谓世界独树一帜。我倒是想别的,无疑《告白》是悲剧,以我的理论,无疑悲剧是英雄的专场,从古希腊的英雄命运悲剧,到近代的英雄个性悲剧,无不是强者,因为强者才能体现尽管强也是无奈的悲情。比如俄狄浦斯王无力对抗命运,将军马黑白嫉妒个性造成悲剧,或者李尔王爱受奉迎的失败。无疑《告白》一个普通人的悲剧,普通的老师、家长、学生、小孩。当然现代由于普通认为影视节目的主要消费者,以普通人的悲剧打动普通人的观众无疑符合商业利益。

说回弱者,女主角悠子开始给学生读走红教师樱宫正义的书中内容:“内心软弱者会欺负更弱的人,受害者只能选择忍耐或寻死吗?”实际整个电影就贯穿的多数学生欺整一两个学生的场面。实际很多学生随大流,很多事情也是一知半解,唯恐自己不跟着做就变成人民公敌的羊群心理。其中女生北原美月由于她的惩罚分数是零,就遭同学虐待。尽管电影没有明确说,大概北原是很多心理电影中患有人格分裂的心理病,表现的症状就是意识恍惚,忧郁,感情淡薄,跟A学生渡边修哉混熟,常说一句话就是“另外一个我”。国外喜欢用人格分裂病在文艺创作上,实际我看国外香港的心理网站,他们比我国关注多了,这样忽视北原这样的学生,估计也是有点文学夸张。当然北原也是lunasea变态投毒者,而且以为同神秘力量可保护自己脆弱心灵的人,可见北原是既是聪明的学生,但是又十分愚昧的弱者。

学生B下村直树不同于北原是无论体育还是学习都很差,不单认知能力差,而且常被同辈欺凌,显然就是个人能力的弱者。B喜欢归罪别人,出现精神病的时候甚至怎么是生还是死都高不清楚。这个很大程度跟他母亲喜欢推卸责任到别人身上有莫大关系,同时B母亲常说自己儿子善良优秀。我想这句话是给一些所谓热血教师和当红教育专家当头一棒。首先B母亲电影从不见其丈夫,可见是隐性单亲家庭,母亲不懂与人相处,儿子可想而知,大概她本身也是自大、主观引发自己不能有良好的社会交往,只能通过日记抒发自己情感。自然儿子不能日记表达,但是乏于交往和母亲一样。现代社会鼓励人创新发明,使到整个社会气氛喜欢激励,缺乏从前封建社会的“安于现状保守教育”。现代社会不少人以为自己懂得一点点就能够拯救地球,奥特曼打怪兽,显然热血教师维特就是这样,问题都不清楚,就凭自己一腔热情就可以解决问题。我觉得核心问题就是社会那些所谓偶像派,比如樱宫正义之类,喜欢写一些煽情励志,一些不知道社会复杂就以为那些人讲几句动人的话就能得到神谕一样。其实B的教育本来就要他自己知道自己能力不足,而不是让他表现给人看。

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学生A渡边很有能力,以为把能力作为吸引人注意的误区。当然渡边另外有的精神病,强烈被母亲抛弃强迫症。症状不说,倒是其母亲对待生活什么事情就至于物体研究的角度,使到自己和儿子都是情感的弱者,把自己和他人都作为物化或机械化,尽管以为自己很精明、精密。实际给人拆开虚伪思想深处,对其伤害反而最大,因为挑动自己知道自己是那么弱小。渡边杀北原就是最好的表现。所以我想社会总鼓励人机械化的完成一些事以为完美,值得反思。

本人应该先写主角森口悠子老师。只是我前面的说的人看完后都能有个脉络把握,但是悠子我是实在不能把握。比如悠子为什么做教师,对樱宫的爱慕说明对教育的向往,但是又因为别的老师出了个拍照门又担心在教育工作出事。女儿的关爱,为之报仇的决心,可见女儿在地位很重,但是照顾女儿老太太入医院,缺要服从工作,没有分到照顾女儿的时间,固然制造学生杀她女儿的机会,同时批评教育制度做很多无用的额外功。显然电影也志不在此,但是值得我怀疑她爱女之心。悠子如此深重怨念最后也说自己不能原因A,但是最后却说给A的教育,显然她与美月餐厅上小孩给她送礼物不足让良心启发的理由,同时悠子看渡边网页知道渡边根本不在乎自己生命,杀他不是最好的整治,最好她用一句开玩笑回应渡边显然是回应之前渡边两次想杀人都说开玩笑的回应。只是我认为文学意义大于实在意义,如果悠子以记恨的方式记忆这话,那么就是没有想解救渡边。反正悠子我认为太复杂,总觉得突然情绪杀人就是渡边杀美月、或者B杀小女孩那样简单粗暴。悠子贯穿整个电影来说,她应该不具备甚远计划的人,同时樱宫阻止她抽艾滋血也是这个解读。反正我搞不通。所以尽管我认为悠子是个弱者,但是说不清她什么弱。

总来说电影开始悠子的告白很能反映一个完整的故事,后面只是反映不通的人看同样的事情并非另外一个所认为。电影手法很想日本一名电影《罗生门》的表达方式,不过显然录音机效果强于摄像机效果,实力还是跟《罗生门》有很大差距。

野山影评


野山影评(一)

赵本山小品里说“村里的鸡怎么看、鸭怎么看、鹅怎么看”,这大概就是贾平凹《鸡窝哇的人家》里那些农民们的心理状态。那时的他们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近,“别人家的八卦”除了能成为家长里短的谈资,更能让家庭分崩离析。改编成电影之后,《野山》则用一个“换老婆”的故事凸显了“人言可畏”的现实性。禾禾和灰灰原本亲如兄弟,但由于禾禾跟嫂子桂兰“过从甚密”,始终逃不开村里人的风言风语,爱面子如命的灰灰闹到家里鸡飞狗跳,而桂兰也是个自主意识极强的女性,两人索性离婚。之后灰灰就跟禾禾的前妻秋绒结婚,而桂兰则跟禾禾搭伙过起了日子。这原本就是“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但是在那个观念保守的年代,这样的换妻还是相当前卫的,因此它对于80年代的婚姻观意识探索方面走在了前面。

不过作为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影片,《野山》更多的是表现处于社会变革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意识层面所出现的变化。其中对比最明显的莫过于禾禾和灰灰。禾禾喜欢“瞎折腾”,总是琢磨挣钱的道儿,烧窑、养鱼、卖豆腐、养蚕,虽然总是以失败告终,但这种探索和坚持精神十分可贵。相比之下,灰灰就属于“保守派”,他守着一亩三分地不思进取,就连刷牙这种事觉得这些是不正经的洋玩意儿,“当农民就要像农民的样子”,对于流言更是没有忍受的能力。通过类似的人物,它触及到了传统观念和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以小见大,从中可以管窥七八十年代中国社会所酝酿的细微变化。

亮点1

第47分钟,郁闷的禾禾到城里吃饭,因为看球时骂中国队“笨蛋”而惹恼邻桌的客人,两人动了手。禾禾借着酒劲儿发起了酒疯,站在马路中间咆哮:“我怎么了!我想钱也不是,我花钱还不是。”然后满地撒钱,晕倒在地。是不是觉得这位禾禾的扮演者很眼熟?他就是《金太郎的幸福生活》中饰演金大柱的杜源,国家一级演员。出演《野山》时他才28岁,而且这也是他的第一部作品。

亮点2

第74分钟,秋绒相中对了灰灰,说:”你要是不嫌弃的话,咱们两家就和在一起。”早就对秋绒有了感情的灰灰很谨慎地问:“外人会不会说咱们呢?”但是当激情来的时候,还是女人更理智些,秋绒说过一阵子找个媒人来说和,就能堂堂正正结合了。尽管影片之前已经多次暗示和铺垫了,但是当“换妻”真的出现时,还是会多少让人很意外。

野山影评(二)

影片《野山》(1986)描述两户农家离婚后与对方的配偶结婚,这个中国式换偶的故事不仅票房大卖,还在国内外获奖无数。不是每个故事都有美好结局:5月20日,马尧海等22人聚众淫乱案一审宣判,马尧海因态度不好,“对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违法性始终缺乏清醒的认识”,被从重处罚,获刑3年半。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5月21日媒体披露,人民银行东莞市支行领导方达文等6人私分国有资产3000多万、受贿总计近百万,却都被判处缓刑。

有论者质疑:私分巨额国有资产并受贿的“社会危害性和违法性”为何敌不过“聚众淫乱”,前者可以从宽从缓,而后者只能严惩重判?

古人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饮食和男女之事,属于私生活的范畴。构成犯罪须有受害者,换偶的受害者在哪里?据说它侵犯了公共秩序和主流的道德观念。一种不以赢利为目的、主客观都不具备社会危害性、于私密空间发生的行为,对公共秩序的侵犯体现在何处?

古往今来,如果没有对主流道德观念的冒犯,人类至今还停留在原始社会。人对这个世界(包括人本身)的探索和发现永远不会满足,永远都在尝试各种可能性,对人这种最可贵的品质予以尊重和包容,才是文明社会真正的主流。人们需要做的,是将对主流道德观念的“冒犯”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而不能任意解释,甚至无中生有地无限夸大其社会危害性。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誓死扞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利。同样,即便我个人无法接受换偶,我也认为你有这个权利。换偶有罪,用花卷换馒头、白面换大米是不是也有罪?

人是目的而非工具,国家、法律、道德在本质上都是为人的自由服务的工具,这些工具总是在不断变化和进步,以适应人们对自由、权利的理解,更好地服务于人本身。

年元旦晚会上的小品《大米·红高粱》,郭达那一声声高亢、悠长的“换大米”,令人们哄堂大笑的同时,也勾起了对票证经济不无苦涩的回忆。尽管1997年刑法才废除“投机倒把”的罪名,但“投机倒把”在流通领域早已不复存在。而“聚众淫乱罪”过去近20年并无一例实际判例,足以证实这一罪名早就名存实亡。

可见,倘若法律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具体条文的理解和执行,明显倾向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方面。人不是物,但人有无权利支配自己的身体?为什么我们鼓励自愿献血和遗体捐赠,却严加惩处自愿的换偶?前者是公益行为,但后者至少算不上对公益的损害,它只对自愿参加者产生影响。

法律和道德都需要与人们对自由的理解相适应。“饿死事小,失贞事大”勿须多说,曾几何时,社会主流对裹脚这种大规模摧残、虐待女性的丑恶行径趋之若骛,文人雅士津津乐道:“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苏轼《菩萨蛮》)

女性自然的天足成为嘲笑的对象,嫁人都很困难。这种可怕、丑陋、变态的审美观、道德观居然绵延了上千年。清兵入关,“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且禁绝缠足。汉族男子剃去头发,以示臣服和归顺。然而,清王朝竟奈何不了缠足之风!康熙七年(1668年)只好罢禁,有“男降女不降”之说。

不堪回首的荒唐年月,开个家庭派提、跳个舞,就是道德败坏,流氓罪伺候,其根源究竟在哪里?道德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对待换偶,应该像面对第一个丢弃裹脚布的女性和用山药蛋换馒头的农民,对这样充满争议而又不具社会危害性的自愿行为,主流社会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一定的空间。

野山影评(三)

在众多的犯罪电影中,最吸引人的在于警探们在破案过程中那抽丝剥茧的过程,如像八毫米、暗流之类,本片在情节的设计上与以上类型的电影略有不同。这部犯罪电影的主角是犯罪者而不是警探。

影片开始并没有像普通电影那样向你展示一个谋杀案,然后大侦探出场,我们在看罪案类电影时,经常用一波三折来形容案件的复杂,可是真正有几个案子可以做到一波三折呢,玩尽杀绝中做到了,影片的故事发生地点,没有选在犯罪率超过的纽约、芝加哥这种大都市,而放在了佛州的一个小镇上,温暖和煦的佛州,宁静的小镇,就在这里孕育出一个惊天的大阴谋,一个阴谋中有套着另一个阴谋,一环扣一环,观众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就像在预测风云变化的天气,起初晴朗明媚,突然间阴云密布,似乎大雨将至,但突然天气又渐渐明朗,此时观众们好像抓到了电影中的蛛丝马迹,预测到了结局,认为即将烟消云散,真相大白,正在此时,剧情再次风云突变,迷雾缭绕,观众们顺着电影的发展,似乎探索出走出迷雾道路,可当电影结束一切真相呈现在我们眼前时,才发现自己被耍了。

本片的情节变化颇多,整个案子也是离奇诡异,但每次剧情的变化,编剧们都能自圆其说,影片中的阴谋之深,计划之复杂周密令人惊叹,本片作为罪案电影,在故事的铺垫上是从犯罪者的角度出发,这和迈克尔道格拉斯的超完美谋杀案类似,但平心而论,超完美谋杀案这部电影实在配不上超完美三个字,反而觉得本片应该改个名字,叫超完美阴谋。

本片除了故事情节上的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外,众多的帅男美女的云集和大量的情色场面也是吸引人眼球的重要砝码,马特狄龙、凯文贝肯、内夫坎贝尔、丹尼斯理查兹这四大主演中既有邦女郎,又有尖叫女王,电影中凯文贝肯的露点镜头,内夫坎贝尔和丹尼斯理查兹的女同镜头,以及马特狄龙和丹尼斯理查兹多长肉搏让这部惊悚犯罪电影又打上了情色影片的烙印。这样一部既有惊悚悬念而又性感撩人的影片可以堪称是罪案电影中的经典之作。

貌似玩尽杀绝还有两部续集,但从制片方对续集采取的直接发行DVD的态度,也可以看出续集质量之差,不看也罢,就当没有续作,免得因狗尾续貂之作毁了前作的经典。

越狱影评


越狱影评(一)

大银幕上有《肖申科的救赎》,小荧屏上有米帅的《越狱》,有了这两部珠玉在前,再拍越狱题材的影视剧,恐怕很难赢得当下观众们的青睐。不过阿根廷导演格拉希罗执导的这部《越狱》却是例外,本片虽有一个越狱的名头和故事主干,但内里其实是一部政治惊悚片。

对照《影子写手》——如果说,前者是对“上流社会”和表面文质彬彬的政治阴谋进行描绘的话,那《越狱》就将摄影机伸向了底层,通过对一群肮脏、猥琐的越狱犯人的着力刻画,折射出了阿根廷当代史里那不堪回首的一幕。

从悬念营造上来讲,阿根廷的《越狱》要比美国的《越狱》差远了,在影片的前半部,基本没有太多的矛盾阻碍犯人的越狱计划,只是到了最后两天,才有了功败垂成的紧张气氛,不过导演也是虚晃一枪,犯人们最终还是成功的逃出升天。

若仅仅是这么个故事,《越狱》没啥价值,不过当犯人们在发掘地道时无意间挖出了一个藏骨坑时,整个故事的主旨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弯,从《越狱》变成了《盗墓笔记》:犯人们逃不逃的出去以及用怎样的方式逃出去似乎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该怎样面对这些尸骨?越狱的犯人们很尊重死者,他们用古老的原住民仪式对这些亡魂做了超度,请求亡魂允许自己通过他们的领地,并承诺逃出去后会把这些尸骨的情况公之于众。于是,一个逃犯找到了记者,开始面对面的讲述这个故事,整部影片就是这样展开叙述的。

重点就在于那些尸骨的来历,按照影片的介绍,那些尸骨是在1970年代阿根廷军事独裁者魏地拉总统统治期间埋葬的,当时,魏地拉总统正在阿根廷全境发起一场“肮脏战争”,用残忍的手段折磨并杀害持不同政见者,究竟死了多少人,到现在还是众说纷纭。而这场发生在阿根廷的“肮脏战争”也是斯时横跨整个南美洲的“秃鹫行动”的一部分。所谓“秃鹫行动”,是由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巴拉圭和乌拉圭六国军方、警方及特务机构合作进行的,这些国家的独裁政权同邻国间相互交换信息,绑架、拷打和暗杀持不同政见者及来自其他成员国的流亡者。有资料显示,美国政府对“秃鹫行动”心知肚明,基辛格、福特等人甚至直接对之给予了支持——基辛格就是代表尼克松总统访华的那位,还拿过诺贝尔和平奖。

《越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到了片尾,现实中的越狱犯对着摄影机讲述起了他们的故事。那个监狱就是一个人间地狱,常常有犯人带着淋漓的伤口被看守架回牢房,监狱中也一直流传着犯人被折磨甚至肢解的流言,所以,阴森、恐怖的地下室根本没人愿意去,这无形中也给越狱犯们加了一道护身符。

1998年,魏地拉被软禁;2010年,阿根廷一家法庭判处他终身监禁,当法官宣读判决书时,许多其统治期间受害者的家属开始尽情的鼓掌欢呼,而对这段恐怖的历史,班德拉斯主演的《梦想阿根廷》也曾有所触及。

其实《越狱》这个题材在许多地点都能适用,譬如卡廷森林,譬如金边郊区,譬如卢旺达的小镇。

魏地拉是第一位访华的阿根廷总统。

越狱影评(二)

看到越狱第四季第22集最后几分钟的时候,发现萨拉带着小迈克尔和林肯、马宏他们一起去迈克尔的墓碑前祭拜,很疑惑为何迈克尔就这么死了,直到看到越狱特别集迈克尔再未走出那扇通往自由的门时才懂,越狱也就因此和我说再见了。

花了差不多三个月左右的时候来看这部口口相传的美剧,宿舍的龙哥曾经花了四年的时间来守候,每次在宿舍听见那句“previous on prison break”标准的美音响起时就知道新的一集又出了。那时候听龙哥讲什么迈克尔是神人,讲什么T-bag就是个小混混,讲什么在监狱里面还有用一个鸡爪子做决斗的老大,我总是一愣一愣的。如今当我看完整个越狱全集的时,我全都明白了,原来一切是那么自然而又简单。尽管龙哥说后面的两季拍的不如前面的好看,有些牵强附会,但我想既然导演能拍下来,证明已经花了很多心血了,结局应该还算比较正统吧。迈克尔死了,但其他人都活的很好,做出点牺牲也值。

这部电影虽然叫越狱,但其中包含了太多的东西。例如有人在其中看到了管理的策略,有人看到了自由的无价,有人看到了非亲兄弟胜过手足而母亲为了利益可以杀死儿子,有人看到了监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监狱生活又是怎样,还有人看到了政治完全可以被利用,所谓的总统不过是个傀儡,再加上其中包含的智慧,忠诚,信任,真爱,同情,正义,邪恶,除了这些,还有太多太多。跌宕起伏的情节不仅吸引人,让人深深的沉浸其中,还能从中学到东西,绝对是一部经典的美剧。

迈克尔为了寻找到自由,为了能和家人在一起,亲自越了两次狱,第一次为了救哥哥林肯,第二次为了救女友和侄子,至于特别篇中是为了救妻子和孩子。其实他的要求很简单,根本不想参与到利益争夺之中,锡拉在他看来根本一文不值,这就是对自由的最高向往。他选择了和同样聪明的母亲截然不同的道路,告诉我们人生除了利益、金钱、名望外还是有其他一些更美好的东西的。

就写到这里吧,感谢越狱这三个月的陪伴,感谢迈克尔的才智,感谢林肯作为兄长的关怀,感谢苏克雷对朋友的忠诚,感谢马宏的艰难转变,感谢萨拉的同情和正义之心,最后我要特别感谢贝里克,尽管他外表看上去不咋的,也很贪财,内心其实很弱小像个未长大的小孩,但他最终为了朋友选择牺牲自己,他的死为他人带来的幸福,他绝对不可忽视。

越狱影评(三)

因为放假了,所以才能有很多时间上网,所以才能过瘾地看《越狱》。对于我来说,这是一部经典的连续剧,不仅因为它的剧情复杂,引人入胜,更因为它饱含了很多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它让我看到了原本陌生的认识如何逐渐地成为朋友并相互信任,就像Charles和Benjamin Miles;如何去真正地爱一个你所爱的人;如何坚持原则信守承诺,正如年轻的David虽然出卖了scofield,但是他仍然把David带出了高墙;表面上道貌岸然的家伙其背后的邪恶的本性。此外,片中还充满了亲情,兄弟般的友谊,以及男女间真挚的爱。此外,它让我看到,就算是恶棍,在家人面前也会是个好丈夫,好父亲;就算是副总统,也会是个政治恶棍,走狗。这部连续剧是一部教给你如何做人,如何在社会上生存,以及如何成为一个对别人重要的人。如果你对轻微的血腥场面不过敏的话,我强烈地把这部电视剧推荐给你。

后记:关于它的剧情方面,我不得不说上两句。真的是很精彩,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你都必须仔细观看,也许它就是后面推动剧情进展的原因。一些以前出现过的感觉没什么用的片段,再回过头去看后,竟然发现那就是后面剧情中的一些事件的起因。就这点而言,真是让我不得不从头到尾地多看几遍。另外,影片剧情的发展很自然,不想某些台剧,生搬硬套,整个130多集。

随波逐流影评


随波逐流影评

1

电一影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了把普通人平凡而操蛋的生活在银幕上面表现的特别一点,编剧们总会异想天开地对剧情进行浓缩汇总夸张,让一切的巧合发生得理所当然。

而我始终不能理解的是,作为全片的根基的让阅妞无数的男主角动心的本应出彩而特别的女二号为何会被塑造成这样涂有外表头脑幼稚的形象。促成这 么大剧情转折的关键人物必定有更多的亮点才行。如果硬要她不懂ED、看青少年杂志、思想幼稚的话就必须把男主角塑造成喜好这类得人才行啊。阅女无数、喜欢 95以前音乐、品位高雅、事业成功的男主角需要怎样的动机才可能对这样的女人动真情呢?这是个问题。

当然,比起直接上地震来改变剧情的《战国》来说。好莱坞的这些爆米花要做的专业的多。

2

全片最给力的,要数妮可和那两个小孩儿的表演。看完此片越发觉得,其实妮可真应该去尝试尝试喜剧,我看行。正片演多了就太容易被定型了。就像吴君如,一提到她就想到无厘头的香港喜剧;可还有几个人记得,她那些精致的正剧形象。

而两个小孩儿,虽然只是耍小聪明卖乖。但真实卖力,挺出彩。

3

看剧照的时候就误把亚当认成了阿本。才发现两人长得挺像。就是亚当老了一点,肉多些、脸松一弛一点。yy一下,要是亚当包装包装走偶像派;阿本走恶搞喜剧明星的戏路的话就精彩了。

4

后半段还好,前半段还有点不顺畅的地方。特别是rihana和Bruno的配乐的时候,本来就短,剪辑还没有来得及跟上,做的很不专业。画蛇添足了。其实与其说不专业毋宁说不干脆。明知效果不好,可就是想去和观众套近乎,纠结一番之后就这样随便了

要我说啊,ost什么的还是原创的为好。特别是喜剧的,找个欢乐点的就行了,也花不了几个钱,还特别内涵。

5

其实安妮斯顿和亚当在20年前双方都还没红的时候就认识了,合作这还是第一回。不知道之前他们干嘛去了。

安妮斯顿的国民姑娘形象保持的不错。个人觉得和皮特的分手其实大大的帮助了她的事业。

大叔影评


大叔影评(一)

有很多人说《大叔》是韩国版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其实它却是《怒火救援》的翻拍。

但如同《疯狂的石头》之于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以及《三枪拍案惊奇》之于科恩兄弟的《血迷宫》,《大叔》算的上是一次成功的借鉴。这是韩国电影步向国际大片行列的又一次尝试,合理地借鉴优秀作品并结合韩国观众自己的观影取向进行改编,对于电影艺术相较落后的韩国商业片,这些都是其成功的必须要素。萝莉与大叔的故事不仅仅需要一个可爱的萝莉更需要一个合格的大叔,《怒火救援》选择的是动作片人气影星丹泽尔华盛顿,用好莱坞激烈的追车、枪战作陪衬,而《大叔》便找来帅气的元彬,添加的是人体脏器黑市买卖的噱头,血腥动作绝对限制级,真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同时期出来的另外一部韩国影片,却是非常的狗血,同样是商业化的《超能力者》却只是学会了《大叔》的一招——只是加入了帅气的男明星去支撑单薄无力的剧情,显然和《大叔》不可同日而语。混乱的剪辑,跳跃的剧情,导演的掌控力薄弱,都成为它的硬伤。相信《超能力者》这种不伦不类的韩剧很快会淹没于影迷的指责声中。

有人指责《三枪》的低级趣味,也许看过《血迷宫》的都不禁感叹中国电影分级制度的缺失将会给中国电影发展造成多么大的阻碍。

大叔影评(二)

是偶然遇到《大叔》的,我不太爱看韩剧、不了解元彬、金赛纶。不过之前看过金赛纶的《旅行者》的影评。吸引我竟企图用校园网的网速下载这部电影的动力是《大叔》贴片广告上的一句话“韩版《这个杀手不太冷》”,《这个杀手不太冷》这部经典我已经不能再多说什么了。顺便提一句,它也是我观影的启蒙片。看完这片子了,感觉慢慢说吧。

首先这片子开头三十分钟确实是在重拍《这个杀手不太冷》,看看人物设置吧。一对邻居。小女孩小米跟她吸毒、在酒吧跳舞的母亲。另一方一个背景不明朗、身手无敌的男子元彬(因为他剧集的名字不好听)。像吧?再看看前半个小时的剧情。先是说小米跟元彬之间的平静的生活,后来当然平静就是用来打破的,小米的母亲掺进了一起毒品交易,小米和她母亲被黑社会掳走。然后元彬就踏上了千里救小米的征程。听起来元彬很够劲吧!不过如果你还想接着看《这个杀手不太冷》,很不幸剧情到这里就结束了,后面是韩版的《怒火救援》,真真的跟《这个杀手不太冷》没关系了。先上两张图再说。

见过这么帅的杀手吗?没有,所以说他不是杀手,再说就要剧透了。

这是金赛纶演的小米。感觉怎么金赛纶越长越小,在《旅行者》里貌似都比这里只大不小。

好了看完剧情,比较一下两片吧。因为剧情原因我们只拿前三十分钟的《大叔》说事儿。韩版的跟好莱坞版的感情处理确实很不一样。《大叔》里的感情充满了东方的韵味而且在另一种方面也更加饱满。也可以看出来就像日本的恐怖片好莱坞怎么也学不来精髓一样。《这个杀手不太冷》里外露情绪的除了那句害得他们搬家的“He is my lover”跟喝牛奶那段戏以外就没有多少了,而且记得里面让。雷诺一直很不怎么敢领那个女孩的情。小米则喜欢整天缠着元彬,有时自己家不方便的时候晚上也在元彬家睡觉元彬表面冷冰冰,但有个镜头透露了他的感情,就是他故意把香肠拉出来想留小米吃饭,后续的剧情也解释了他对小米的感情即对妻子和未出生孩子的愧疚。但是我想问一下编剧一定要给元彬个理由吗?等会儿关于编剧的白痴我再另开文讨伐。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金赛纶的演技了,整个《大叔》里面最感情喷薄而出的一幕戏是小米对元彬的独白,伴着眼泪说的观众心颤。台词我就不重复了,编剧在这里还是表现了出力的。小小年纪绝对演技派。感觉同样生活在好莱坞的差不多大的范宁有演技多了,更别提徐娇了,在《旅行者》里,她独挑大梁,真的是只有她一个人的戏,拿到了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最佳电影,这部电影我以后再写篇影评。小米的那段独白太肉麻了,我说不出口,在这里说一下元彬里面最动人的台词吧!“才分开几天,就不记得什么样子了,要是有张照片就好了。”

接着我们来聊聊白痴的编剧,首先夸一句,片子里前后呼应,伏笔做的还可以,至少故事都说圆了。不想某些导演连故事都讲不明白还玩哲学呢。比如小米的游戏卡、小米做的美甲,小米给保镖贴的创可贴。另外提一句,小米给元彬做饭那段挺温馨的。拿到片子后我最关心结局元彬死了没?因为《这个杀手不太冷》的结局一直让我唏嘘,不能释怀啊。我调到结局最后一个镜头看到元彬抱着小米,我放心了,到底还是韩国人啊,不能让这么帅的哥死咯!三十分钟后,元彬开始了拯救小米,编剧的狗血就在这里开始泼洒了。你说你安排黑社会好端端的贩毒品不就得了,你干嘛让他倒卖器官啊!最后还弄出了一个眼球交给元彬这把我给恶心的。剧情里有一支警察的分支剧情,这剧情的作用是解释元彬的来历,解释他为什么这么强大!但是你给那帮警察那么多戏份干嘛?我开始还在想那正义的警察之师是不是在后来要干点嘛啊?结果他什么也没干,前面抓了那么多毒贩,摆了那么多pose,最后只为了把元彬塞警车里!还不是元彬一个人像超级英雄一样搞翻贼窝。警察过多的剧情严重的抢占了小米的戏份,三十分钟后都几乎看不到她了。剧情狗血狗血到什么程度?当看到那变态医生要切掉小米的眼球时,一个给保镖的镜头已经完全泄露了一切。我想众观众肯定都能猜出来保镖把变态医生给干掉了,用他的眼球代替了小米的。就是这么明显的推理,就仅次于明白着告诉你了。结果还让元彬怀抱着变态医生的眼球哭的影影绰绰的、为了那个差点拼了老命的跟人搏斗,还让他最后干掉boss之后拔枪自杀。何必呢?何苦呢?我们都知道结局了,我们就眼巴巴的看着元彬像个傻×一样的被人耍。干嘛呢?黑色幽默呢?

大叔影评(三)

昨晚边复习边看完了元彬主演的《大叔》这部电影。自从看完蓝色生死恋之后,就很少再看元彬的作品了,在印象中,这好像算是第二次吧!还记得在看蓝色生死恋的时候,很多女生都深深地为元彬着迷,因为他俊俏的外表,阳光的形象,执着的对爱的追求。

再看元彬在《大叔》的形象,很颓废的一个角色,一个丧失了妻子之后就在民间隐姓埋名做当铺生意的前特殊要员。他与世隔绝,不喜欢说话,也不接触外人。留着长长的,遮住眼睛的头发,却更显他的深邃和神秘,就连隔壁的小女孩小米都觉得他应该是适合在监狱里呆的那种人。元彬的新形象给人一种别具一格的颓废的感觉,不苟言笑的他将这样的颓废,对生活的无望诠释得淋漓尽致。甚至对隔壁的可爱的小女孩他都不加理睬。

这样的一个小女孩,喜欢偷东西,有个吸毒的妈妈,被老师和同学们讨厌,没有人疼爱和喜欢,却使这个隔壁的大叔敞开了心扉,让他重新感受到了爱,看到了生的希望,甚至在最后不惜为她一个人直捣黄龙,只身闯进贩毒份子集团,只为了要救出可怜的她。

在电影中有一幕是小米在小店里遇到了大叔,但是她因为白天大叔假装不认识她而生气了,她故意地从小店里偷了一包东西走出去,想气他。大叔在小巷里追到了她,然后她回过头哭着对他说:“是不是连你也讨厌我?如果连你也觉得我讨厌那就没人喜欢我了!”看到那一幕我哭了,金赛纶演的这个小米实在太好,让人感觉不到一点破绽。让人好像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个可怜的小米的内心的孤独和无助的感受,在学校被人嫌弃,在家里妈妈也不管她,一个没人疼没人爱的孩子,唯一愿意听她说话的人就是这个隔壁的神秘的大叔,尽管她妈妈告诫他会是一个坏人,但是她还是常常往他的当铺跑,一个单纯天真的小女孩,只是在内心渴望着有个人,至少有个人能够不讨厌她。

在电影结束的前一幕小米和大叔紧紧地抱在一起,大叔流着泪。是这个小女孩重新唤醒了大叔内心的温柔,让他重新感受到了人世间的爱。他在杀了绑架小米的贩毒分子之后本来是想自杀,但是因为他听到了小米的呼唤,小米还活着,便也是他继续活下去的理由。或许他妻子和未出世的孩子的离世曾让他心死,对这个世界绝望。但是小米的出现,就仿佛冬日的阳光一样,给了他阴暗而颓废的生活一缕希望的阳光。他心里的坚冰被这样一个纯真的小女孩融化了。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的对人性的呼唤,哪怕是冷血无情的杀手,他们对于这些无辜可怜,天真无邪的孩子还下不了手。电影中还有一个配角深深地吸引了我。他绑架了小米,但是也是他放了小米,在最后的一刻他找回了自己的良心和爱。在他的身上仍然闪现着人性的光辉。只是他死了,这是让我刚到最难过的,因为他并不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坏人,他的心也是温柔的,敏感的,尽管他杀人的时候丝毫不眨眼。但是他最终还是死在了大叔的手上,因为大叔误以为他也是杀害小米的凶手之一。

但是这部电影有太多过于血腥的画面,让人看到胆战心惊。或许导演是想表达出大叔看到小米的眼球被挖出来之后的那种愤怒,但是我觉得还是有点太过了,有点触目惊心。有一个镜头是大叔不断地用刀割一个人的手腕,直到动脉被割断,鲜血像喷泉一样喷涌而出,我至今想起都觉得心有余悸。

比起在蓝色生死恋中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的泰熙,元彬的演技已经是更上了一层楼,不愧这一部电影成了韩国,**年度最卖座的电影。

大叔影评(四)

整部电影的剧情其实简单到用一句话就足以概括,然而对于我这个向来不喜欢看动作电影的观众来说,仍然有着震撼心弦的感动与无以名状的情怀!

虽然我看过的动作电影屈指可数,然而整部影片凌厉的剪辑,连贯的节奏,迸发的血浆依然让我看的血脉喷张,精彩过瘾!动作戏丝毫没有拖沓多余的无用镜头,大叔每次出手的“快,准,狠”给人留下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爽厉感。

最牵动我心的还是元彬与小女孩天然流畅的演技与默契自然的配合!在我看来,演技好坏从来没有统一的绝对标准,只要能让我心有所感,我都会对演员的表现给予肯定!元彬在此部电影动作戏中颠倒众生的飒爽英姿,自然离不开剪辑特效的烘托,但他在片中时常闪现如修罗般隐忍与勇猛的眼神,是经过生命的沉淀与历练后的精华所在,这种眼神不可仿效,无以复制!

天真与狡黠并存的小妹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小小年纪丝毫没有娇柔造作的生硬表演!在片中女孩小米有一个沉迷毒品,落魄颓废的母亲;邻家大叔冷漠寡淡的外表下是一个丧失珍贵亲人后速朽漠落的生命,两个孤单游荡又渴望关怀的灵魂给与彼此温暖的慰藉,虽是生活中平凡到不能再普通的日常简单交流,我却相信他们一定从彼此身上找到一种类似亲人的依靠!所以当大叔不愿承认认识因偷盗被责骂的小米时,小米感受到一种被遗弃的钻心的痛,而正是这次因心灵伤痛对大叔纯真无忌的的倾诉,唤起净化了大叔内心隐匿许久的人性关爱!“如果连大叔都讨厌,就没有喜欢的人了”对于大叔同样是一丝灵魂救赎的微茫希望!

大叔为何义无反顾,赴汤蹈火,置生死于不顾地去救小米,似乎因为在小米遭人责难时自己的逃避而亏欠小米一个道歉;又似乎在小米身上找到某种寄托:对曾因自己一时疏忽而无辜夭折的骨肉的寄托,对继续有理由生存下去的意义的寄托,对这个世间唯一给予自己温暖关怀的寄托;或者是对这个邻家小女孩悲惨命运出于正义感的悲悯天性,无论是何种,人性的复杂情感在整殇酝酿后,化归为简单直截的对某个信念的坚定守候!听从心的指示去做对于自己来说不再后悔,无愧于心的正确的事!

巅峰对决时大叔每次决绝的出手,每个凄厉的眼神都让人过目难忘,令人激赏!大叔的复仇没有背负太多国家道义,铿锵风云,时代责任,反而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当生命的意义荡然无存后,无论之前的疯狂杀戮,或是当结束了最后一个敌人生命时的冷静求死,元彬的表现都有着全然的震撼与深度的惊艳!

影片结尾,当大叔最后对小女孩索求一个拥抱时,我想到曾经在医院走廊大叔与挚爱的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那个温暖拥抱,此时的小女孩对大叔来说,已经是这辈子可以继续守候的亲人的存在了!

观后感《成为简奥斯汀影评》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成为母亲书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