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张居正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张居正读后感800字

张居正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8 来源:互联网

《风雨张居正》读后感。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作品。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风雨张居正》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百家讲坛上看了《风雨张居正》,不单单被张居正励精改革、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热情和能力所感动,也为郦波老师的微笑和才学所折服。 带着对郦波老师的敬佩和对一代名相张居正的敬仰,我认真研读了由郦波老师著的《风雨张居正》一到八集,竟然从各个方面都有收获。

一、关于教育

在当时“四最组合”——最好的老师、最好的陪读、最好的母亲、最好的学生的教育下形成的教育结果却为零。万历皇帝在他最敬爱的张居正老师死后,大张旗鼓地反攻清算,把张家逼的家破人亡,还差点焚棺鞭尸。更可怕的是他以后不理朝政,将万历新政的成果一下子吞噬殆尽、把大明江山的资本挥霍一空,让大明王朝真正踏上了灭亡的不归路。老师、母亲对小万历太严厉,生活上严厉、学习上严厉,小万历如有半点错误和过失,都会上纲上线,使得万历皇帝处处时时事事依赖张居正,没有了自主性,更没有创造性,而且在心灵深处埋下了叛逆的种子,所以导致这样不堪回首的结果。

这个教育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育太强势。

和张居正一样的老师、和李太后一样的家长也比比皆是,必须惟命是从,使孩子和学生表面上唯唯诺诺、窝窝囊囊,然而骨子里的叛逆随

着他们的长大生根发芽壮大,然后就有了惊人的毁灭力,家长和老师悔恨不已。

严厉和宽容都是两种美德,更是两种教育方法。把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孩子和学生比较健全的人格和品德。当孩子犯了生活上或学习上的错误时,我们做家长或做老师的,必须宽容他们,让孩子和学生充分感受温暖的爱心,然后在爱心的情感基础上老师和家长即使严厉有加,孩子和学生也能欣然从内心接受,这样,在孩子和学生的心灵深处和我们大人建立的关系是亦母、亦师或亦友。

二、关于为人处世

通过徐阶战胜严嵩的第一个手段“忍”的事例,我深刻地理解了“忍气吞声”的含义,它可以细分成两层境界,“忍气”是忍,但不如“吞声”的境界高。

生活中遇到不顺心或憋屈的事,我们能“忍气”,但总要发发牢骚,以求心里平衡。如果忍了气又把所有的牢骚闷在肚子里,然后不动神色地烂在肚子里,那就是“吞声”的境界了。徐阶正是忍气更吞声才战胜了大奸相严嵩。

我们周围的人当然不是严嵩,但我们和同事相处,和家人相处,甚至是夫妻相处时,同样常常会有憋屈的事。把那些难免憋屈的事,隐忍了再吞进肚子里,就会使矛盾化干戈为玉帛,慢慢地用大度在周围树立起自己的威信,相当于用内功战胜了对方。

三、关于人性

张居正对待落榜挫折和困难胸怀坦荡,而对待个人恩怨却睚眦必报,表明了在人的心灵世界里,不是善战胜了恶,就是恶战胜了善。大善之人固有小恶,大恶之人也多少有些小善。善和恶是一对阴阳,它们也在相互转化。看待一个人,不能从一件事上就断定他的好坏,还要从多方面来评价他。

四、关于成功

高拱什么都好,就是心眼太小,加上脾气太急,又沉不住气,结果把隆庆开场时徐阶、高拱、张居正最理想的梯队领导班子给搅黄了。由此感受到成功的因素中,性格因素比能力因素更重要。

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是也有很多因性格因素而导致失败的例子吗?

气量狭小的领导带着变色眼睛看待下属,结果树起了好多敌人,本人敬业奋斗,团队却是一片散沙;有的家长本想家庭和睦,平时竭尽全力维护,但由于自己的一时暴躁使子女形成抵触心理,事与愿违;有的孩子天赋很高,学习也上进,但总不愿动手多练,考试时失误自然会很多,常常是后悔莫急。

当然,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更有很多因性格因素而成功的例子。

胸怀坦荡的领导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在意别人的苛刻,拨乱反正,使团队转败为胜;吃苦耐劳的夫妻,乐观面对困难,使家庭由拮据转向安康;刻苦认真的孩子凭着毅力一次次进步,终于迈进大学殿堂。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风雨张居正》读后感_800字


《风雨张居正》读后感800字

一口气读完了。一股郁闷之气囿于胸口,久久不能散去,张居正,这样一位心怀天下与万民的名相,生前死后际遇不可谓不悲怆。他呕心沥血,兢兢业业几十年,为国事操心劳神、为教育万历皇帝用心用情,在他在世的时候,推行的万历新政改革让大明王朝达到了鼎盛时代、创造了一个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的大明王朝。可是他那最得意的那名弟子——万历皇帝,却在他死后就迫不及待的对张家一族进行反攻清算,将张居正苦心孤诣创造的改革成果破坏殆尽。师徒、君臣二人,在张居正在世时二人之情不可谓不深厚、儿时的万历也并非纨绔昏庸无能之辈,何以长至十八岁成年,张居正逐渐放手锻炼让他自主处理政务、拥有了至高无上皇权之后的万历却丝毫没有继承张居正的新政改革,甚至连一丝珍惜张居正改革成果的意思都没有?万里皇帝自此不理朝政、对国事听之任之,任由国力逐渐衰落,难道真的像作者所说,作为老师的张居正是失败的?无疑,张居正是负责任的,甚至可以说是过于操切,他对于国家可说是问心无愧,他的学生却选择了和他完全相反的处事风格,有教育学家认为是张居正过于强势的对万历皇帝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压制着监视和大家长制的教学方法导致了小皇帝成长过程中没有任何一丁点儿内心成长空间与自由,寡居的李皇后与年幼的小皇子正好需要这样一个强大屹立的依靠,可自我意识觉醒之后的青年皇帝,他逐渐认识到他是有力量掌握自己的人生的,而操劳一生的张居正此时已垂垂老矣,沉疴重疾之下溘然辞世。时间没有给万里皇帝成长和谅解张居正的机会,青春期的叛逆发生在普通家庭,最多吵闹几年,在孩子迈入社会成长之后便能体谅与父辈和解,发生在顶级上层的皇家,酿成的便是悲剧。万历封闭了自己的内心,荒废了朝政,也封闭了与张居正和解的唯一一条道路。

风雨张居正读后感(3)篇


风雨张居正读后感 第(1)篇

张居正,这位流芳百世的一代名相,从荆州的一个普通家庭起步,没有任何背景,依靠过人的聪明智慧,经过不懈努力,成为万历首辅、神宗皇帝老师,以及明朝中兴的奠基人。

张居正自称别无他长,但能耐烦。这是一句谦虚的话,但是耐烦确是能居正成功的重要品德。因为耐烦的人,对于一切事务,有布置,有步骤,有效果。他不会一暴十寒,也不求一劳永逸,只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脚踏实地去实干。一生没有家庭,没有恋爱,心中只有国家。主政以来,他热恋政权,一直到临死的时候,没有一天放下权利,为的大明朝的江山。他牺牲朋友,遗弃老师,乃至阿附内监,只要能够维持政权的存在,他都可以去做,唯有维持政权,才有报国的机会。父亲死了,他不奔丧,不丁忧,不守制,不顾一切人的唾骂;政权是他唯一的恋人,政权是他报国的机会。

作为政治家张居正一生以诸葛亮为榜样,一生矢志复兴大明王朝。主政整整十年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清查田亩,推行一条鞭法,改革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大为改善;他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消除边患,打击倭寇,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他任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水事亦颇有成效。通过一系列改革,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了勃勃生机。

        明朝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豪强崛起,大地主大肆兼并土地,隐瞒逃税,与官员勾结,贪污腐败成性。考成法与清丈田亩直接触及地主的利益,进而触及官员的利益。万历八年正是全国清丈的开始。张家最后被抄家一事,还是君主专制的恶果。原本居正在万历六年连上三道奏折请求还政于万历皇帝,但万历的母亲李太后不愿意。万历刚刚大婚,十六岁也到了亲政的年龄了,于情于理都应还政于万历。圣母发了话,万历也不敢造次,居正没有办法,死就死吧,所谓“知我罪我,务求一了百当。”在万历七年的时候,万历皇帝开始转变,专横的姿态渐渐显现,君臣交锋也在这一年,清丈田亩是从八年开始的,他认为只有把这件事办成了,才能挽救大明王朝。祖父的宏愿,顾嶙的期望,徐阶的栽培以及自己的理想为万世开太平,这些都使张居正不能弃政还家。“告老还乡”那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才可以做的。身逢危急时局,怎能弃国家而就小家?居正对于“恋”字,直认不讳,正在那里提倡当时政治界的一种新人生观。以《春秋》大义为信仰的人,并不多,绝大多数的士大夫都是亡国之臣。天下事自有天下人负责,风雅的官长们不妨分韵赋诗,何必管这么多的俗务?中兴大明王朝。居正以王道主政,言行如一。对比严嵩,严嵩当政时杀杨继盛,杀沈涟,杀了那么多的忠臣义士,严党遍布朝野,有组织无纪律的贪赃枉法,丧权辱国,剪除异己,都称不上独裁,顶多算个祸国殃民。明朝皇帝手握着最高的权柄,万历最初的十年里,居正的奏折都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未用自己的权力去压制皇帝。明朝的皇帝要抓人要杀人,只需要一句话,着锦衣卫执行,哪怕你是摄政还是辅政(杨廷和),还是九千岁的司礼监大太监(刘瑾,魏忠贤),还是镇守边疆的督师(袁崇焕)。所以即使居正不病逝,随着万历的长大,他们君臣之间必有一战。

        万历皇帝的祖父嘉靖皇帝,十六岁就战胜了三朝大学士杨廷和,建立自己的权威。万历有着嘉靖偏执的血统,必然要获得权力,显示无上权力。只一句“乃借纲常之说,肆为排挤之计”就平息所有对居正的攻击。万历信任居正,“纲常人纪,君臣为大,元辅既受皇考付托,义不得复顾其私,为朕倚任,义不得恝然自遂。朕为社稷至计,恳切勉留,群臣都当为朕留贤,才是同心为国。”言之凿凿,其情甚切。    我在宁静的时光中,似乎看到一个孤单的身影一步步走来。张居正,携决心和故事,让我感受一个强大的灵魂。大明王朝的历史中,所带来的丰功伟绩。以少年天才的身份进入官场,亲眼目睹了残酷的官场斗争和为权力争夺的腐败现象,慢慢变得更加睿智。张居正登上高位之前游走于各政治阵营之间,左右逢源,最终坐上首辅大臣的位置。以一个改革者的姿态施行万历新政,挽狂澜于既倒,把陷入泥潭的大明王朝又拉了出来。但他一些急躁严厉的措施也为他死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历史和人生一样,往往充满了遗憾。居正当国,便等于神宗失位。教育学生小万历皇帝的过程中,张居正过于严厉和压抑,限制了小万历的心灵成长空间,万历在张居正死后立刻对其进行反攻倒算,全面推翻万历新政,导致万历成人之后疯狂的反叛和清算,也赔上了整个家族的悲惨遭遇,儿孙饿死的饿死,发配流放的发配流放。首辅大学士和皇帝,成为不能并立的形势。在这一个情感之下,居正头脑糊涂一点,便可以做王莽;气魄大一点,也可以做曹操。但是居正不是王莽、曹操,而且在那个提倡忠孝的环境一下,也不容许王莽、曹操的产生。居正把他的生命,贡献国家,在临死的时候,他用不到顾虑自己的子孙。张居正对明朝的弊政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颇有建树。但是,为了推行改革措施,张居正也曾经使用过不光彩的手段。生前,他位高权重,一言九鼎;死后被剥夺谥号,查抄家产,祸及子孙。否定了张居正改革成果的大明帝国,也走向了灭亡之路。

        江陵的山水无恙,三十六年以前,看到一位少年途径此地入京会试,成为新科的进士;三十六年以后,又看到这位进士回来,成为功业彪炳的张文忠公。风雨张居正让我们看到的是一颗光明的心,一段长存天地的精诚报效。独特的成长历程和雄才大略,陈表了他在亲情与理想之间痛苦挣扎,在世俗与操守之间艰难取舍,并最终超越世人的毁誉,超越世俗的荣辱,为实现国家振兴全力挣搏的人生大气象。掩卷沉思,方知国家改革之艰难。其实,这只是中国历史上数次改革的冰山一角。一个绝世独立的张居正,让我感慨唏嘘。

        不知道为什么,读这本书时总是联想到前总理朱镕基。

风雨张居正读后感 第(2)篇

风雨张居正读后感 第(3)篇

读完这本书,我心里非常激动,我的激动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因为张居正前辈;另一个方面,因为郦波老师。

世间再无张居正。我们考虑事情往往首先从自身得失利益出发,可是张居正前辈他们却把国家利益置于头等地位。为了国家利益,为了国家前途,不怯风雨,不畏人言,即使预料到身后祸却依然前行。知其不可为而为,敬仰怎能表达了后人的情感?“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玫瑰][玫瑰][玫瑰]

郦波老师行文中流露出的情感非常感人,从叙写的字里行间可以非常清晰地感觉到郦波老师的气魄胸襟情怀。文人的细腻丰富,文人的敏感善感,文人的家国心肠……假如郦波老师生在那个时代,恐怕也会是一代良臣。


读《风雨张居正》有感500字


字里行间,一位孤独的行者穿越千年,在风雨中渐行渐近。他面无表情,但眼神中却透出异常的坚定,当他站在一个人生的岔路口,他毅然选择了那条荆棘遍地的小路,于是,他的背影便在滚滚黄尘中渐渐消失。

他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这个传奇的缔造者正是大明名臣张居正。

幼时的聪慧,让他很早就进入官场,更早地懂得了为官之道。青年时的政治风波让他在胆战心惊中体会到政治风云的变幻莫测。当他真正坐上内阁首辅的位置,他的决心就更加坚定,因为他要去完成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力挽明朝这座大厦于不倒!

张居正接过前几任的烂摊子,丝毫没有慌乱。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改革,史称“万历新政”。这场改革的结果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奇迹,“四海一清平天下,万历新政遂东风”。明朝的经济由零增长到国库充盈,能养活当时的整个欧洲;国防力量空前强大,北方剽悍的少数民族不敢踏进关内半步;朝廷官吏一洗贪污受贿、人浮于事的风气,皆尽心尽力,一心为国;泛滥百年的黄河得到疏浚,洪涝灾害很少发生……这些功绩,张居正仅仅用了十年便已完成。

多么大的气魄!多么强的才干!

从张居正身上,我读到了一个伟人应具备的素质:沉着冷静、睿智机敏、雷厉风行、力排众议、一心为公、宽容大度……在改革的过程中,他也遭受过世人的嘲笑,他也经历过内心痛苦的挣扎,他也品尝过难言的苦涩,但是,他将这一切都化成改革的动力,因为他的心中始终存在着一个信念:国家利益至上!

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不同样需要“化悲痛为力量”吗?当我们面临人生的选择时,不同样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吗?当我们遭受非议,不同样需要坚持、需要用行动来证明吗?

读《风雨张居正》有感500字2024


字里行间,一位孤独的行者穿越千年,在风雨中渐行渐近。他面无表情,但眼神中却透出异常的坚定,当他站在一个人生的岔路口,他毅然选择了那条荆棘遍地的小路,于是,他的背影便在滚滚黄尘中渐渐消失。

他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这个传奇的缔造者正是大明名臣张居正。

幼时的聪慧,让他很早就进入官场,更早地懂得了为官之道。青年时的政治风波让他在胆战心惊中体会到政治风云的变幻莫测。当他真正坐上内阁首辅的位置,他的决心就更加坚定,因为他要去完成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力挽明朝这座大厦于不倒!

张居正接过前几任的烂摊子,丝毫没有慌乱。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改革,史称“万历新政”。这场改革的结果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奇迹,“四海一清平天下,万历新政遂东风”。明朝的经济由零增长到国库充盈,能养活当时的整个欧洲;国防力量空前强大,北方剽悍的少数民族不敢踏进关内半步;朝廷官吏一洗贪污受贿、人浮于事的风气,皆尽心尽力,一心为国;泛滥百年的黄河得到疏浚,洪涝灾害很少发生……这些功绩,张居正仅仅用了十年便已完成。

多么大的气魄!多么强的才干!

从张居正身上,我读到了一个伟人应具备的素质:沉着冷静、睿智机敏、雷厉风行、力排众议、一心为公、宽容大度……在改革的过程中,他也遭受过世人的嘲笑,他也经历过内心痛苦的挣扎,他也品尝过难言的苦涩,但是,他将这一切都化成改革的动力,因为他的心中始终存在着一个信念:国家利益至上!

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不同样需要“化悲痛为力量”吗?当我们面临人生的选择时,不同样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吗?当我们遭受非议,不同样需要坚持、需要用行动来证明吗?

张居正的精神光芒穿越历史的尘埃,依然照耀着中华大地。

《张居正》读后感


大约两三个星期前我在我们这最大的盗版书市场买了一套熊召政刚获奖的那部《张居正》,虽然是盗版但价格不含糊。共分两本,摞起来有一个砖头那么厚。 第一本,《木兰歌》和《水龙吟》我看得挺认真。第二本比第一本厚,我看得有些不耐烦了,所以跳着看的,只看了看开头和结尾。按理说我写这读后感由此也显得底气不是那么充足。

看完了之后对于张居正了解的还是不多------包括他的比较有名的“考成法”,他的“一条鞭法”在第二本直接就没看。但对于当时的宫廷黑暗还是多多少少有些感慨油然而生。印象最深的就是深宫大内大小太监的贪墨、政府官员自上而下令人咂舌的结党营私互相倾轧贪污~。张居正的几句话也有印象:自古以来侍君难,侍幼君更难!孟子曰:治国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另外, 张居正用循吏不用清流我觉得是很有见地的。他不用海瑞,而起用了一开始仅仅是九品衔礼部观政的金学曾,就是让官员放开手脚去做事而不是整日夸夸其谈坐而论道,这对于整饬官僚主义就很有效用。这里倒不是要诋毁海瑞,只是他因为“清廉”二字所累,在为官时断案处事变得比较偏激。书上也说了,他做了四品苏州知府后把一个膏粱富庶的苏杭天堂治理得连年欠收,富户外逃。同时张居正很注意做事的灵活性,比如为了继续获得大内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的支持,一口答应把一个淮运总督的肥差让一个因贪污被查处靠行贿又妄想爬起来的胡自皋。他说:“为了惩治一百个贪官,你起用一个大贪官,你干不干?”

我看的这些里头有两件事印象也很深刻:一个是礼部六品主事童立本上吊自杀事,一个是工部尚书朱衡被内宫秉笔太监吴和假传圣旨恶意报复事。第一件跟我有相似处。我也是一个不得领导青睐,处处受气酸腐木讷的小人物。虽然不像童立本那样被人利用一番后反又被训斥一顿,回到家因为无钱买米一家上下饿得眼冒金光无奈一时想不开只得上吊自杀,但是自己觉得个中甘苦跟他也差不多了。第二件事,堂堂的工部尚书,对于中官的戏弄、报复无可奈何,只能干受着这也在当今社会中屡有发生,俗话说: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不路无尸骸。 这部书中最最让我感到瞠目结舌的是万历皇帝的冷血。张居正从朱翊君十岁登基就满腔热情、赤胆忠心地辅佐他,教给他知识和做明君的的道理。甚至从自己十岁儿子的身上想到儿童爱玩的天性,给朱翊君买了当时比较风行的风葫芦做玩具,寓教于乐。同时呕心沥血,使得万历朝从元年之初太仓无一两银子发展到万历九年太仓银共计四百多万两,这些都无一不凝聚着张居正的心血。但是朱翊君仅仅因为自己一次荒淫的丑行被太后抓住,张居正主张皇帝要下《罪己诏》而把他的“丑行”弄得天下皆知就怀恨在心。张居正万历九年在首辅、太师位上病逝的时候,万历皇帝还追封他为上柱国,谥号文忠。但是仅仅到了万历十年,在张居正病逝不到十个月的时候,万历皇帝这个才20岁的年轻人,就连下十几道圣旨罢黜了几乎所有张居正的亲信并剥夺和收回了张居正所有的封号、赏赐还抄了张居正的家且业已清算完毕。按照万历皇帝本来的想法还想要把张居正鞭尸方解心头之恨。只是因为抄家的人因为不满抄出的金额,严刑拷打张居正的大儿子让他签字栽赃自己的父亲,大儿子写了血书然后上吊自杀,此事传开,万历皇帝才作罢。另外,张居正的六个儿子被剥夺所有功名,除大儿子自杀外,二三儿发配充军,四儿因自杀三次皆被救成为残疾。张居正的老母被开恩留一百亩薄田养老。而在这之前,在抄家的命令下达之初,张居正老家的县官,一个前几个月还对他鞍前马后极尽阿谀之能事的人,竟然第一时间跑到他家里把其阖家上下一百余口封到一个废弃的老屋里无水无米饿了整整六天,结果饿死了十七个人。

书中最后说:张居正“精于治国,疏于防身”。我除了对于这么精明的张居正为何与万历皇帝培养不起真感情有疑问之外,还有一种不解------人这一生“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风雨张居正》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张居正读后感8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