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在废墟中行商读后感 > 地图 > 在废墟中行商读后感

在废墟中行商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在理想与现实中行走——读《顾城的诗》有感。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在理想与现实中行走——读《顾城的诗》有感,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在这次集会中,我有幸接触了顾城的诗。细细品味《顾城的诗》这本书,只觉一股甘甜的清泉在心头流淌,久久挥之不去。

顾城是一位朦胧诗人,他就像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将心中那些如丝如缕的意象与色彩编织成飘忽的诗句,朦胧而神秘,甜美而梦幻,如童话般明媚,又如秋叶般静美。

诗集中,我最喜欢、感触最深的要数《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这首诗了。顾城以儿童的视角,在儿童的梦想中改造着这个世界。这首诗中的儿童如清澈的风,拂去这个世界的污尘,他用他的想象让这个世界完整而美好。诗中描述“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这一声用有力的呐喊给予我们一种极大的震憾,比成人更加振耳发聩。当北岛在说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墓志铭”时,顾城却在诗中描绘着“笨拙的自由”:他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让“长满淡淡茸毛的丘陵相爱”,让“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他盼望未来,他“画下想象中,我的爱人”,他“画下所有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他没有排斥黑暗,只是用他稚气的理想将自由与光明涂鸦在幻想的白纸中。顾城这首诗的一字一句都是那么单纯,就像是经历过暴风雨洗礼的蓝天那般一尘不染,使人们沉积在心灵中的灰尘过滤,留下那个最纯真的自己。

但是,这幻想的美好蓝图在现实世界中能否实现?诗歌离开美好的幻想来到现实。“没有领到蜡笔”说明作者的理想蓝图并不被社会所认同,因此作者只得“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来摆脱绝望,“白纸”指作者的生命或没有写出的诗。但顾城紧紧握着幻想妈妈温暖的手:“我是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这表明诗人顾城将仍然执着地追求幻想,永不舍去。

顾城曾说,他渴望美,永恒与生命。其实,人人都是如此,我也是这样。假如我也可以像诗人笔下的人物那样画画,我想画下天空,画下细碎的风声与飞鸟,画下许许多多洁白的云朵,画下太阳——发出金灿灿的光芒……

顾城的诗,如同沙漠里的一汩甘泉,滋润人们的心田;顾城的诗,如同薄雾中的一颗晨星,照亮前行的道路;顾城的诗,如同天山上的一朵雪莲,慰藉疲惫的身心……正是因为现实社会太过浮躁,我们才更怀念顾城,怀念他笔下的童话世界。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顾城的诗》有感


读《顾城的诗》有感

八(15)苏筱怡
一个令人神往、不可思议的艺术空间,一个理想的童话世界。只是,这童话的结局却是不可承受之重。
童话的世界总让人向往,都是自然界那些美好、纯净而明媚的事物,一直生活在自己编织的童话世界里。顾城就是如此,小时的他,在充满诗意的家庭里,因此对诗歌有了追求。
六岁,写下了人生第一首诗,“星星在闪耀,月亮在微笑,我的姐姐呵,等着爸爸回来了”。这是自然的一切,抬头便能看到高挂于天空的星星与月亮,一个孩童等着爸爸回来的期盼。我喜欢那时的你,无忧无虑,天真无邪,跟着姐姐去游玩。还记得那年秋天,你搬家了,之前看昆虫记的兴趣使你对大自然与小昆虫的热爱达到极点。搬家前的你是很高兴的,但搬家后狂热的心却冷了下来,你的幻想世界被残酷的现实打败了。在那的三年,你变成了个放猪娃,还给每头猪取名字。真是可爱,充满着童真。还记得吗?那首《生命幻想曲》:风吹起晨雾的帆,我开航了,没有目的,在蓝天中荡漾。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顾诚的诗是美的,是童话的,是富有色彩的话语。尽管在每天放猪拾柴下,但没有放弃这写作爱好,我可以亲切地感受到在田野上,阳光拂摸着我的脸颊,嗑睡虫在我的脑海中浮现,那是多么真切。
顾诚写道“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无关”。这是逃避现实,还是减轻压力,这是对自己的安慰,但在李心田看来却是思想不够进步,得批判。郭小川读后认为是“艺术的没落,政治的死亡”。即使时局动荡,他还向往着自由、童趣的世界。残酷的现实往往让人心生忧郁,这些小诗也许是和慰藉。但在他的世界,他是孤独的,不被世俗所理解,生活在孤城中。
走进正文的第一页,《一代人》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混沌的世界里。保持一颗清澈的心,去寻找正和光明,黑夜的色彩,去增添另一份颜色。
他说,命运不是风来回吹,命运是大地,走到哪里你都在命中。
顾城是个任性的孩子,北岛和顾城,顾城离不开北岛,北岛到哪里,他就到哪里,他是个需要保护和带领的大孩子。也许上天给了他才华,却剥夺了他独立的能力。在自己的童话世界孤独地活着。
在这么多的小诗集里,我仿佛看到了诗歌里的孩子------顾城。在不断创作中,成功源于尝试,顾城虽极具才华,最初的创作鞋也少不了屡战屡败的投稿。但面对挫折和失败,他没有放弃,依然前行。人生的磨难,是前进的阶梯,身为中学生的我是否前进了,更加上进了。也许,残酷的现实,让你的意志越挫越勇。
成年的顾城,也开始了他自己的爱情,1983年,顾城和谢烨在上海登记结婚,但这喜厌的场面在顾城口中却像小孩子间的过家家。
顾城,他永远是生活里的那个童话孩子,永远用他童真的思维看着外面向世界。我觉得他其实很可怜,真的很可怜。
他在诗歌中孜孜专达“本真”,传达美与爱,现实生活中却是个渴望被爱却吝啬付出或者说丝亳不懂得爱的孩子。最终发生了家庭惨剧,承担了杀妻的罪名,这个任性的爱无能的孩子,把太多爱灌注在自己的世界里。
在初中,我们也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家伙,不懂那些深奥的道理,在书中我又体会到了童真、自然、哲埋。诗是优美的,现实是残酷的。需要靠自己的奋斗,坚将不懈,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过程是慢慢的,收获却是丰厚的。
孤城中的童话诗人,不需要怨天尤人,上天给了你才华,却要你变得内向。这是场平等的交易。上帝为你关闭一扇窗,也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致天国的童话诗人。愿你不在孤城中度过。


黄昏
——读《顾城的诗》有感

八(15)胡筱娅
黄昏。模糊。惑。
太阳不知何时已沉入云朵背后。从直射中解放出来的光与影开始融合,世界的轮廓变得斑驳柔和。这时候的夕阳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
这个时候,我带着这卷书出门看夕阳。
光在树梢上、在屋顶上、在草叶上、在未曾合上的这卷书上无遮无拦的去。轻飘飘的灰尘在一道道长长斜斜的夕阳里翻滚、调和——模糊,看不清了。一个遥远的背景,向我徐徐推近,当第一阵清新风吹过,我便走进了顾城的诗里。
我们相遇了。
一个人,戴着一顶很是奇怪的帽子,像是由裤脚修改而成的。他站在小路的深处,站在柔软凄凉昏黄的光中,他让阳光没有遮拦穿过透明的肌肤,像个未涉世的孩子。无拘束的,我靠近了他,他的模样变清楚,很清秀干净,黑色的眼睛宛如潭深水没有尽头,一直飘向远处的沙地,很久。
我问,为什么要戴这个帽子。他说,这是一个天线,可以收听福音。他的话很古怪就像他的人一样,他对着昏黄的夕阳沉思,话像夹杂在梦话之间:“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松林间安放着我的愿望。下边有海,远看像水池,一点一点跟着我的是下午的阳光。”我不解,海在哪里而他的愿望又是什么。须臾他变得冷静:“没有一只鸟能躲过白天,正像,没有一个人能避免自己,避免黑暗”。他还向我宣布自己是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任由自己的想法,固执地编制自己的梦,这是他的执着,也是他的魅力。在纷繁、肮脏的成人世界里,很难说准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他。他的诗句,不太刻意修饰,也不斟酌用词。那些诗句在我脑海里默读一遍又一遍,话中的感觉、意境便自遥远一点一点过来,像默片突然有了配音。
这时,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减弱,只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细微。
我慢慢地了解到,他的名字叫“顾城”,那顶帽,是为了避免尘世污染了他的思想。曾几何时,我的脑海里多了他的诗萦绕耳畔,波光明灭里依然如旧:“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时,有人把手指竖在唇边:嘘——世界一下子静了。哦,我似乎懂了些什么,又好像什么也还不大清楚。黑夜,眼睛、光明那新奇的组合,看似相悖的转折,却蕴含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合理性。他将心中那些倏忽而至的想法与色彩转化为飘忽、绚丽的诗句,童话般明媚,还带着些许忧伤。文革后的顾城双眼被“黑夜”所欺骗、所熏染,但在黑暗之中,他的意志并未抹灭:“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他用自己儿童的理想改造着成人世界。诗里的孩童形象如清新的风,敲击着成人世界的污尘。他在用稚气的理想拯救天地,他的那种冲破世俗的力量象征着他寻找光明寻找生命与真理,也象征着这一代人。
但希望的力量难免带来对世界的失落与痛诉。“黑夜像山谷,白昼像峰巅。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此刻的顾城,想必是绝望,他渴望孩童的光亮能帮他唤醒黑暗腐朽的世界,感受是撕心裂肺的创痛,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沉淀,他对世界的信心一点点地摧毁、碾碎。
黑是光的坟墓,吞噬着光明的眼睛,在黑夜看不见甜甜的红太阳,即便这样顾城还是保存着一点点的希冀。“太阳会回来的,我会变得淡薄,最后幻入蔚蓝的永恒。”想到这,并不到感到顾城的孤独,他用自己异于常人的思维和笔墨构筑着一座属于自己乌托邦,他用诗人的敏感审视着这个世界,透过他头上的厨师帽,他分开了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我仿佛能够隔着两个不同的世界与他对视,如诗中所说“变得淡薄,幻入蔚蓝的永恒”。用诗去回想,用诗去寻找,用诗启发这一代人觉醒于黑暗,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与毅力。
“人时已尽,人世很长,我在中间应当休息。”兴许,顾城也累了——他是个在黑夜与白昼之间徘徊的人,他在黄昏之前醒着,又在黄昏之后睡去。他黑色的眼睛一直在光明里张开。
终于,我知道了死亡的无能,它像一声哨,那么短暂。1993年10月8日顾城的妻子死于顾城的利斧之下。妻子死去了,顾城也自杀了。很多人不解,认为诗人都是愤青,也有人质疑所谓安徒生的继承人,这还是那个凄美的童话吗?在我看来,他或许是找到了他最好的归宿,人时已尽,“中间”便是黄昏,是灵魂清醒的时刻,不用在白天黑夜之间挣扎,和他的爱人一起永远——在那个停留在黄昏的世界。
天暗了,夕阳沉入了天边的尽头,上一刻的满天绚丽宛如被风吹散,轻描谈写间烟消云散。看不清了白纸上的黑字。他的轮廓渐渐由清晰转变得隐隐绰绰,轻轻念出――昏黄之时。人影,重叠在一起。
视界氤氲,彼方为谁,谁为彼方。
他消失了,我用敬慕的眼神目送,

心海
——读《顾城的诗》有感

八(15) 陈雨晨
第一眼看到顾城的肖像时,我就被他深夜似的眼睛迷住了。透过这双眼眸,我仿佛看见了很久以前的一片汪洋,看到了它初时的形态。我便怀着一颗探寻的心叩开了这本书的扉页。
望·美·幻梦
少年的顾城在文革时期虽失去了青春的美好,但仍不乏对纯真的憧憬。第一部分的诗代表着他纯粹不染纤尘的心,是我最爱的。
“妈妈为什么不回来?为什么?!”顾城仰头望着宇宙,大声发问。这是孩子的悲歌,这是迷雾的号角。
十三岁的他又在火道村落下了几个字句:“我渴望的美,是永恒与生命,谁知它们竟水火不容。”顾城如在蓝藻色的大海上穿行,大海上氤氲着蓝藻色的雾气,没有北极星,没有指南针,只有自己透明的心。顾城的心海,还处在胚胎之中。他还不能明白美的内涵。我想告诉他,美不一定永恒,有时,消逝也是一种美。他在初始的汪洋上航行,生命的缺陷需要他发现和弥补。
《割草谣》亦是我爱的诗,通体都有一种唠家常味的含蕴内敛。两句“河滩上的草,总是那么短。”清新隽永。十三岁的顾城,大概是想与自己的家人一起度过童年吧。但这小小的心愿也是奢望,是幻想,使得他心中的湖被泪水填满,成为一片汪洋。
顾城还写下了许多幻与梦的诗歌,如“我热爱的我梦,它像春流般,温暖我的心。”又如《生命幻想曲》中“我要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千百年后,在宇宙中共鸣。”而他的梦又寄托于草木、好鸟、虫鸣,如《我赞美世界》、《梦痕》、《绿地之舞》……许多回忆性的诗歌情感一致,像《游戏》、《风偷去了我们的桨》等。每当我读这些诗,便像看到了一位衣着白衫的少年在耍着风铃,不觉有些感动。
哲思
顾城的哲理诗,总是覆着一层悲凉的色彩。海夜的带着湿气的雾,已渐渐被他炽热的火花驱散。
我喜欢他《铭言》中的一句话:“用钱,可以捕住无情的心。”短短几字,却道出了社会的丑恶,他的悲凉感伤,我懂,我的正义之弦与他共鸣。
顾城还对真理进行了批判。“真理刚贴出广告,叫做:不许怀疑。”我们所,就是那棵小树的品格,向真理大声发问。可惜的是,这样的声音多半是不能经得起挤压的。
《有时,我真想》是对罪恶的抨击,足以让施加暴行的人颤栗。“我要给世界留下美丽危险的碎片,让红眼睛的上帝和老板们,去慢慢打扫。”上帝本身是博大仁慈的,但在诗人的笔下,就代表了世间压迫人的统治者。诗中的侍者象征着那些被压迫的人民,他们渴望,渴望逃往无忧的天堂圣地,就像那“海滨”,“避暑胜地”“疲惫的沙丘”。但是天堂圣地也浸染上了上帝和老板的罪行,时不时会有被他们收买的人们,在穷人的背后推上一把,“把轻蔑不断喷在我脸上。”
也有许多含蓄隽永的哲理诗,《海中回馈》便是其一。“影象一动不动,她在成胜死亡;火焰高贵地燃烧着,她在战胜死亡。呵!太阳、太阳、太阳。”这句话多用排比,咏叹着影、火、日。这是一种呼喊与沉着,文字的感染力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顾城在思考:是否万物都在成长,都是寻找希望。

墓·爱情
他拨开了海上的迷雾,随之,没了雾气,海也慢慢枯涸了。心海,在无声哭泣,它龟裂的面庞上,留下点点的泪痕。
我选出了极具代表性的一首诗《来临》。“他来了,少女不再苦苦等待,只要合上眼睛,就能找到嘴唇”,多么淡雅的字眼!而最终他说:“人间是陵园,覆盖着回忆之声。”这是否是两鬼之缘,互诉前生。
“太阳会来的,我会变得淡薄,最后幻入蔚蓝的永恒。”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死的态度,是牺牲,伟大的自我的牺牲。这朵火中走出的花,像镁粉一样在火光中闪耀、夺目,最后将光芒撒入草中。
顾城是带着怎样的心去创作《墓床》的,我无从得知。“人时已尽,人世很长,我在中间应当休息。”他在爱情纠葛中徘徊,倾尽所有,没能摘得想要的果实。他累了,乏了,幸许,死是无忧的,才是最幸福祥和的长眠。
干涸吧!心海!愿这双眼眸,如愿地闭合。
我读诗,也读人。文字也有心,透过这些,我望见了顾城的心海,望见了它从黎明粲然出生又从黄昏黯然离去。


难得糊涂
——读《顾城的诗》有感

王奕嘉
阳光,几经波折地钻进了我的房间,轻洒在书桌上的一角。长吁一口气,合上了灰白色的书页,我望着封面上一动不动的顾城,他头上用牛仔裤自制的、未封顶的直筒帽子......以及他那秋水般澄澈的孩童的眼睛。我闭上眼睛,捕捉着这如同游丝的感觉。
他是个任性的孩子,他生于黑夜,有着那黑夜所赐予他的眼睛。但是,他却用其去寻找光明,去将这世界的一切的一切化作孩童的臆想。用他的彩色蜡笔,画下笨拙的自由、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画下一只不会流泪的眼睛。此时,有谁可以否定他那敏锐的看透一切的任性孩童般的洞察力呢?
但是,洞察力却不是筛子。真与善融入了他的脑海,他满足;假丑恶溅起了水花,沉入漆黑的底端,他不安。他发现他没有领到那彩色的蜡笔,洁白而又锋利的白纸给他留下的,只有手指的创痛。
顾城开始寻找属于他的爱情,他想,他的爱人从未见过阴云,只会用晴空颜色的眼睛一直地注视着他,一直。
顾城,他的一生爱过两个人,谢烨和英儿,但是最终英儿跟着外国老头去寻找“爱情”了,还有绿卡。英儿作茧自缚的行为令他痛苦不堪。不禁让他感叹着世间的是非,是多么令他不解。
随后便是谢烨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温暖了顾城的受伤的心,为了报答谢烨,顾城想把他们的故事写成一本书,叫《英儿》。书主要是突出谢烨的高贵和容忍。在书完成后,顾城打算和书里写的一样自杀。他自己洋洋得意地说:我如果和书里写的一样自杀,书肯定可以热卖。他想通过这本书给谢烨留一笔钱。

后来书写完了,但并不是谢烨想要的样子,谢烨觉得里面的英儿被美化了。所以很不高兴。更可怕的是,书写完了,顾城竟然不想自杀了。

顾城说,有天晚上,他看到了在月光下的儿子小木耳。顿时心里明亮了。他决定放弃自己的理想王国,接回小木耳,过正常人的日子。他对小木耳说“我要你带我回家”。

顾城激动地把他的心情告诉谢烨,但谢烨却冷冷地说:一切都已经晚了。

不解,如同孩子般的不解令他愤怒、令他失去了理智。终于在某一天谢烨提出了离婚,他两眼无神地盯着谢烨的身后,拾起身旁的冰冷的斧头,轻轻地靠近,再靠近一点......

鲜血伴着如撕裂绢丝的尖叫声缓缓流淌。顾城,呆望这一切,又在随后的仓促之中写下几封遗书,上吊于一棵大树。

他成了一个谜,有人说他既是任性的孩子,又是残暴的君主。我看来,他不过是个可怜而可悲的失败者罢了。而失败的原因,是这任性孩子的智慧与敏锐。

有时,敏锐到看透一切的人是不配拥有幸福的。恰如列夫托尔斯泰一般,被诅咒的黑豹般的眼睛,是他不得不直面沉寂的黑暗。无知有时便是智慧,是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盔甲与财富,因为你尽可以无耻的、没心没肺的活着。

而顾城,这个孩子,是社会产物的失败品,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不得不让他好好思考一番自己的意义,他也曾说过人生不能有目的,因为目的是空的;人生不能没目的,因为人生是空的。

充实与虚空有时就在一念之间。你尽可以化迷惘为目标而活,作家诗人之中自杀的数不胜数,他们的思想耗尽了,空了,于是他们便死了。但是这仅仅是他们将色化空,又何尝将空化为色?

我虽然貌似只有十三、四岁,但我自认这要比他们好太多了,平凡、毫无特点的我感到幸运,因为我没有他们伟大的想象力、没有世人肯定的冠冕、没有光彩照人的一面,这就够我窃喜一阵子了。

重新睁开眼,不禁一笑,这不便是我的感触吗?

人生在世,难得糊涂。

顾城的诗读后感1600字:顾城的诗读后感


读顾城的诗歌总是让人感到一种挑战想象力的快意,因为他笔下的世界是与我们所在的世界完全不一样的童话世界,是一泓透明的心之湖泊倒映出的天上的虹影,让你在五彩斑斓之间忘记了现实。他的诗里,所有的令人欲解不得又欲罢不能的奇幻活泼的想象,并非诗人刻意为之的技巧,事实上,真正的诗人是拒绝技巧的,诗人所描述的是用眼睛触摸本真的感觉,他只是在记录,而不是在创造。

换句话说,诗不是他灵感的产品,诗是对面飞来的精灵,她可能来自丛林,可能来自溪水,可能来自蝴蝶轻轻舞动的翅膀,可能来自神秘的时光深处。

《许多时光,像烟》这一首诗,也会就会唤醒我们的这种奇妙的感觉。时光,以及与时光相关的往事,当我们站在某一个地方蓦然回首的时候,常常能有烟波浩渺之感。秦观的《满庭芳》中有多少蓬莱往事,回首处,烟霭纷纷。斜阳外,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之句,不知令多少时光里的浪子为之唏嘘不已。

西沉的落日,万点的归鸦,无语东流的水,藏在大山里的小村,一切都被朦胧的烟霭中轻轻地裹着,仿佛是一幅以追忆逝水年华为主题的水墨,让人想来就有无涯的落寞。

而与这种落寞紧紧地绾结在一齐的,就是时光。时光是永恒的,但是与往事相关的时光又是飘忽不定的。而我们生活的每一分钟又都在变成往事,这就是我们的命运,每一刻都生活在烟云笼罩之中。

许多烟从花草中出发,小红眼睛们胜利地亮着这一句就让我们见到一幅诗人独对火堆的剪影。夜色降临,一堆火轻轻地燃起,那些温和的火苗里,袅袅的白烟静静地升腾。在诗人的眼中,那闪闪烁烁的火苗,就是烟的眼睛。诗人反复地叹惋有些晚了,因为那些美丽的火苗,都要变成美丽的图案,烛光中精致的水瓶,火将要熄灭了,我们也就应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火将熄未熄的时候,那柴草上闪烁的火星有着另外的一种摄人心魄的美感。

这种美不是静止的镜像,但诗人却用精致的水瓶这一个比喻将其传神地描绘了出来。那将而那袅袅地升腾的白色的烟雾,如花一样覆盖下来,随之而来的是第二天的黎明。而昨日所发生的一切,已经成了为与烟有关的记忆。昨日是什么?有着子弹击中铜盘的响亮的声音,有明亮的火光,也有着与甜蜜有关的狂欢。

这些,在这天都只是留下了一些必将沉入港口的碎片。有点晚了,我们又一次听到了诗人的叹息,因为在时光里,很多的东西都已经成为无法拯救的旧事,那以前如此真实的一切,包括感情与理想,包括成功与失败,都已经变成时光里的尘埃。这天,悬浮在梦想之上的这天,必将是另外的情形。

与昨夜相关的时光,已经像随风漂走的烟的花朵一样消失了,带走的还有诗人无法挽留旧梦的叹息。但是,对于生命来说,光是一条永远流淌的溪流,已经走了千年之久,而且还将永远的行走下去。既然如此,拥有光的人们,还有必要为昨夜的逝去而叹息吗?青葱的岁月,金色的年华。

如烟的往事,清晰的今日。生命中有太多的色彩令我们不忍割舍。正如我们在童年的夏天里,赤脚行走在水里的清凉,或者在狂暴的风雨里骑着自行车疯狂地奔驰和放歌。正如年轻时候和心爱的姑娘所牵手走过的绿荫,共同拥有的月色,以及无数次的误会与眼泪,还有无言相对的身影。

这都是我们在昨夜燃起的火光,然而其实即使在火苗最美丽最温暖的时候,让人忘记时光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奢望过,它能一向伴我们走过如此富有诗意的长夜,我们只是看着空中绽放的烟的花朵,祈祷着,能在黎明后的某一个时候,拥有一个有你的梦。

我们已经成熟了。有时候想来,成熟真是一个让人感到苍凉的词语,当你说自我成熟的时候,就意味着你把自我完全交给了现实。我们能够用各种各样的美丽而又庄重的词语包装它,比如善良、职责、忠诚等,我们一任自我被现实的水磨平自我的棱角,一任自我逐渐地适应各式的面具,自如地扮演各样的主角。

生活里不再有看星星的情绪,我们只是在有的时候,看着镜子里不再年轻的面容,看着渐已萧疏的头发,心里悄悄地掠过一丝的凄凉。因为,那我们不曾在意的风,已经把我们送进了秋季。应对这个我们不喜欢的世界,逃离的冲动似乎也不复存在。

我们以前是那只小蝌蚪,想着终生都能够生活在水中,想着会像一条鱼那样活泼泼地活着,但是时光却让我们变成了青蛙,这个世界不是给蝌蚪准备的,它存在的唯一的命运就是,长大,就是,失去自我,变成另外的一副丑陋的身躯,以完全不一样的方式活下去。直到最后。在稻香里歌唱的时候,还会想起那个梦吗?

也许真的,有点晚了。但是,当整个世界的阳光都照在我的身上,我依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那天晚上,烟的形状。

让世界在温暖中行走——读《逐梦路上》有感


一温一岭市实验学校 初二(12)班 叶紫旖

时光流逝,茫茫人海中,我们走着,不断相遇。目送着人行道上的路人擦肩而过,目睹着老巷中孤傲的花儿开放与凋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这日月无声的穿梭之中愈发遥远。只愿这世界在一温一暖中行走……

王光明一个普通人,却因为工作而不平凡。他从事的是粪便处理,过去没人愿意干,也被人瞧不起。然而,多年来,他全身心融入环卫工作,一直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地奋战在环卫的第一线。只为一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洁!”他是这样做的。

一干,就是整整三年……

合上书,我眼前出现这样一副情境:眼帘中依旧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繁华的灯模糊了我的双目,每一个人都是倾慕者,仿佛看到了你。暮秋涩涩的风执掌着空气,无情地割下虚落至极的枯叶。斑白的双鬓,皱纹密布的脸,一双浮肿的眼,流一溢着柔和暗淡的光。你一个人,一颗螺丝一颗螺丝地拧开管道,一桶一桶的粪便往外运,从这边运到那边。你呼哧呼哧地喘着气,直到累了直不起腰,也无暇顾及他人,也无暇擦一拭额头的汗水。我被你的执着与淡淡的苦涩感动了心灵。你三年如一日,默默地奉献,也不曾多说一句。我感受你青丝变白发的沧桑,焦虑的神情,默默的奉献,酝酿着一温一暖涌一入心田。《逐梦路上》虽不是一本文学书,我却在这位普通人身上读出了几许滋味……

情极笔止,忽然想起:那天,下雨了,豆大的雨点砸在伞上,好像在催促着行人。平日里风尘仆仆的街道,被雨冲刷得清晰。本来和舅舅一起出来玩的我,却在十字一交一叉的路口走散了。我仓促地看着周围陌生的人群,地上到处是水坑。无可奈何,我只能向路人求救。

目光中是一位微胖的老一奶一一奶一,她急急忙忙地拎着包在拥挤的人群中行走。我连忙过去:“老一奶一一奶一,你有手机吗?”我声音微弱,生怕老一奶一一奶一误以为我是要骗手机。尽管本无此意,我也将头埋地低低的,脸红了。“手机吗?有……”在老一奶一一奶一慈祥的脸上,皱纹犹如湖面澄澈的涟漪,缓缓地展开。长满茧子的手,伸进衣服,摸索出一个老式的手机。我匆忙地接过,心中充满了感激。老一奶一一奶一的帮助,微乎其微,却给人以一温一馨。也许在熙熙攘攘的车流中,我再也难以遇见那微胖的身影,但她那一温一暖的举动,将始终在我心中挥之不去。

本已尘封的记忆,随着文章逐渐打开,如今,像王光明和老一奶一一奶一一样的人越来越多了。我们在一个市区,似乎成了永远的路人。人与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一温一暖的一爱一便是那根柔和而又坚韧的细丝,将珠子穿起来。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每个人都该在这个文明和谐的时代义不容辞的付出。多一些奉献,多一些像王光明和老一奶一一奶一一样的人,让每一个角落,闪烁着我们一温一暖的影子。

真心相待,让世界能在一温一暖中行走……

[点评]
本文用第二人称叙述一位环卫工人三年如一日的工作情境,显得更加亲切,由此及彼地联想到一位助自己一臂之力的老一奶一一奶一一温一暖举动,描写生动,叙议结合,表达了逐梦路上的美好愿望。
(辅导老师:王慧丹)

顾城的诗读后感300字:顾城的诗读后感


顾城,也算是个伟大诗人了,但是他却和很多伟人一样,自我拿着生命的花瓶,摔在了地上。

他的诗集第一篇,我最喜欢,孩子与母亲,母亲和孩子,孩子犯了错,母亲从不手软,孩子有困难,母亲从不袖手旁观,这首诗,那么轻盈、乐观。但是我完全想象不到,他却杀了自我的妻子,自我又自杀身亡。也许他事业受挫,也许是不受关注,更也许是没能摆脱阴影,但是,他为什么不能把他诗中乐观开朗的精神带到生活中,这样一颗文学明星也许就不会熄灭,继续放射明亮的光芒,照亮黑暗的人间。

再想想我们自我,我们也许也没有把自我写东西的情感,真用在生活中,伟大永远是口头禅,文章中写得惊天地、泣鬼神的感情生活却很难做到,何不从此刻开始,打开心扉,吸取自我所产生的精华,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兵演练,所有人都做个伟大的人。

顾城的诗读后感2000字:顾城的诗读后感


初次接触顾城的诗是因为他的那首《一代人》,当中的句子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打那以后我便明白有这样一位朦胧诗人。浏览过顾城先生的许多照片时,我略感惊讶,他总是戴着一顶用裤脚改成的帽子。依照他的解释,是为了避免尘世污染了他的思想。因为他的灵魂告诉我们,他的诗歌告诉我们,他眼中的世界总会蒙上一层层薄薄的灰尘,而他的高洁却是与生俱来的。一顶帽子,让他远离了世界,也亲近了世界。

正是这样一位如荷花一般诗人,让我感到他就像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有着自我非比寻常的灵魂。《顾城诗集》中当我阅读《顾城诗集》之时,我依旧十分钟爱《一代人》,并非因为我听到的最多,也并非因为它最有名,短短的两句诗将黑暗与光明对立统一在了一齐,十分潇洒地跨越了这之中棘手的樊篱,黑不是色彩,没有了光的反射便是黑,带有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感,而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光明,正是一种叛逆,一种反抗,是一代人渴求吸收一切光明的象征。从中我也看到了顾城澄澈的内心,这是他的自我阐释,经历了十年浩劫他用诗歌道出了一代青年人坚定的内心。我相信,能够写出如此诗句的诗人定会拥有一颗无比向往光明的心。我愈发认为,他的高洁,与生俱来,由内而外。

而当我读到《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的时候,便想到形容他的那句话:当代仅有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虽然很矫情,却又很妥帖。

诗中这句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描述了他的一生,正是任由自我的想法,固执地编制自我的梦,这是顾城的执着,也是顾城的魅力。在纷繁、肮脏的成人世界里,诗人情愿闭上眼,世界就与我无关了。他甘愿守住的是自我心中的世界,他要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着没有污染的远方出发。这让我想到年少的自我,也固执地这样想过。此刻也会偶尔想一想,但大多数,也只是偶尔。没有办法,生活在现实中的我们,至少此刻还没有办法去守住自我编织的小世界。

我能够从他诗中感受到他丰富而温柔的内心。很多时候,他的诗让我感到他就像是一个孤单而又笨拙的小孩,正是这样一颗心让他写出了不一样于别人的诗句。不论是《野草》中略带寂寞的无名小花,又或是《远和近》中因为感情而苍凉的心思,还是《结束》中悲壮的被上帝藏进浓雾的砍残的月亮,都看得到他如同晶石般在不断低吟,呐喊的心。

就算扣上手中书本,也扣不上和诗句一同律动着的我的心。

我以前写过篇名为《麻雀》的作文,老师在评语中写到颇有些顾城的味道,那是我第一次好奇顾城是谁。之后读到了《一代人》、《远和近》才算真的与顾城的诗有了接触。但大多都是朦胧诗。

透过查阅资料,我发现顾城并不单单创作朦胧诗。所以在那里我更想说说朦胧诗外的顾城与顾城本身。

在《走了一万一千里路》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存在于我记忆之外的顾城。

这是一本用来纪念的书。每首诗旁都影印着顾城手抄的诗稿,上方还会有些他随性画下的图案,许多诗后都附上了顾城姐姐的注解,或是校正词句,亦或是描述弟弟写作时的情绪、背景,这些都很好地勾勒出了记忆的味道。

这本新的诗集带给我的是另一个顾城,一个写着古体诗和寓言叙事诗的顾城。他的不少古体诗会让人惊讶,才高凌天庭,狂歌万世行。自嫌天地小,却到山海空。词若清泉酒,命如黄花消。尘世葬千回,诗魂总轻飘。。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同李白一般的飘逸与洒脱。仔细看来,发现写作时光大多在他少年时,开始超多写朦胧诗后,古体诗变得少了,也依然断断续续地写着,味道却和他晚期的现代诗一样,有一种澄清的悟性。

书后半部的寓言诗,诗写得十分生动,想象丰富又鞭辟入里。在手抄诗集的扉页上有这样一段话,讽刺多有点荒诞,于一时一事,及至真荒诞,便成大讽刺,已不是对某些不存在的事,而是对存在本身了。有人说这话说得很透彻,用在他自我的寓言诗上是再恰当但是了。而我到此刻依旧是似懂非懂。

顾城认为诗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他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天国的门,去表现纯净的美。这种诗观,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现实世界的不可弥合的分裂,不和谐的痛苦将在诗观中得到解决,以实现人的心灵的绝对自由。他在用稚气的理想拯救天地,他要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悲凉又崇高,崇高又圣洁。一语洞悉了大世界的斑驳,用孩子般的梦想诉说这一切大概比成人的呐喊更具震撼。北岛呼喊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时,顾城却在执著的画着笨拙的自由,他让小河快乐,让长满淡淡的茸毛的丘陵相爱。他没有诅咒黑暗,而是把自由和光明搬进诗中,就像一场暴风雨后,一切都十分平静,世间甚至没有一星半点的尘埃飘动,受了洗礼般变得干净,心也不染风尘。在物欲横流的人寰世界里,会出现一个十分无辜的小孩,便是顾城。

我很长一段时光无法理解顾城最终杀妻后又自尽的行为,我父亲说正是顾城到末了也没有看透人情与世故,才没有舒婷一样的超然与恬淡。此刻想来顾城大概是看透了的,但最终也无法理解,妥协。正是看透了,所以黑暗更加黑暗,正是因为与生俱来的高洁才更加憎恶丑恶吧,终究是无法容忍了,于是有了精神分裂的结局。这样的顾城变,脆弱的内心一触即发,而做出了最后令人诧异的行为,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

对于顾城最后的做法,虽然我不明白自我的理解对不对,但无论如何我都不能认同。这样的高洁过于极端,过于偏执,而导致最后精神上的分裂。虽然是因为心中所向往的,编织的世界过于干净纯洁,而应对世俗的心里落差也就越大。顾城的结局就像海子的卧轨自杀一样,让人万分遗憾。

《顾城的诗》读书笔记


顾城的诗既有深邃的哲思,也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有时让人顿觉心口沉重,有时也令人会心一笑。诚然,作者的许多诗我都看不明白,因为我没有跟作者一模一样的经历和体会。那又如何呢?这不正是我之所以为我的原因吗?我只看懂了那些与我产生共鸣之处,将其摘录下来。

《美》:我所渴望的美,是永恒和生命,谁知它们竞水火不容:永恒的美,奇光异彩,却无感无情;生命的美,千变万化,却终为灰烬。

我惊叹于作者小小年纪(13岁)就能思考如此深奥的问题,虽然他并没有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寻到出路,或许毕竟是年纪太小了吧。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表达的观点: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素有孤偏盖全唐之誉,诗中有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神来之笔形象地描绘了在面对短暂的人生和永恒的天地之间巨大的鸿沟时的那种深深的无奈,作者没能告诉我们在此矛盾之下该如何自处。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有言: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东坡在认识观上可谓比张若虚大大地进了一步,或许正是他大起大落的人生带给他的体会吧。然而,具体解决的办法却是在中秋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道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由此可见,即便天地亘古存在又如何,即便人生须臾而逝又怎样?只要人在有限的生命中,能跟自己在乎之人好好地活着便是最高追求。我想,这应该就是最好的出路了吧。

《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十年文革犹如漫漫长夜,亲身经历的一代人并没有因此而沦丧,反而比任何人都渴望光明。正如传说中的第一束光来自于黑暗,黑夜既是苦难,也是恩赐。就像《给我的尊师安徒生》中所言我相信/那一切都是种子/只有经过埋葬/才有生机。

《花雕的自语》:在一个红烛摇动的时刻/我被掩埋,不是为了/追悼,而是为了诞生相传在浙江绍兴,花雕是在新婚之日埋在地下,到花甲之年才开启的美酒。(pS:貌似没明白是妻子还是丈夫的花甲之年诶。。。)也传,在家中女儿刚刚出生之时,也会埋下一坛酒,等将来其出嫁之时再拿出来款待客人,俗称女儿红。这确实是很不错的风俗!

《我赞美世界》:月亮/遗失在夜空中/像是一颗卵石/星群/散落在河床上/像是细小的金沙/用夏夜的风/来淘洗吧!你会得到宇宙的光华《生命幻想曲》:没有目的/在蓝天中荡漾/让阳关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太阳是我的纤夫/它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一步步/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如此优美的想象力,实在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祭》:我把你的誓言/把爱/刻在蜡烛上/看它怎样/被泪水淹没/被心火烧完/看那最后一念/怎样灭绝/怎样被风吹散此间比喻的形象深刻堪比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我曾经跟不同的人讨论过这首诗,发现不同人看的角度果然也是不一样的,或爱情,或亲情,或友情。无论怎么说,时至今日,这种看似不合理的远与近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或许正是因为其稀缺,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种境遇才显得弥足珍贵的吧。有一次在回校的地铁上,我跟艺婷讨论起了这首诗,旁边本来坐着一个一脸疲惫之色的中年妇女,还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当她发现到我们在讨论诗的时候,要我把书借给她看看。她的手在书上随意翻动之时,刚才的疲惫之色一扫而空,眼里似乎隐隐有淡淡光彩流转。后来她跟我说起她非常喜欢读诗,还曾经出过一本诗集呢。可惜,地铁到站了,我还没来得及追问就要下车了。或许这正印证了所谓诗歌源于生活吧。

《早发的种子》:我是一名列兵/属于最低一级/我缩在土块的掩体下/等待着最后攻击/忽然我看见炮火/太阳向着阴云轰击/我一下子跳出工事/举起绿色的小旗,毫无疑问,这颗早发的种子注定要被厚厚的积雪埋葬。如果它再少一点点勇敢,或许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然而,作者在最后笔锋一转:我从没被谁知道/所以也没被谁忘记/在别人的回忆中生活/并不是我的目的看来作者明知不可为却也坚持为之。

《给我逝去的老祖母》:昨夜,在梦里/我们分到了房子/你用脚擦着地/走来走去/把自己的一切/安放进最小的角落如此细腻的描述让我想起我的外婆,外婆也是经常光着脚在家中走来走去,大半辈子在田野中奔波劳累的她,脚上的老茧早已比地面的砖头更加粗糙,在阵阵规律的摩擦中迸发出莎莎的声响。

读诗对于我而言最大的好处是增强具象想象力,就像一个用惯了自己右手的人,有一天忽然发现:咦,原来我还能用左手呢!实践证明,这种读书方法还是蛮适合我的,虽然有许多都是在我睡前朦朦胧胧中读完的,不过这不也正好契合顾城这位朦胧诗派的诗人吗?O(_)O哈哈~

顾城诗的读后感


顾城诗的读后感(一)

我翻开了《顾城诗选》,知道只有这些小诗才能让我抛开烦恼。

第一次读到《自信》时,还不是特别理解,但当再一次读时,便有了自己的体会。脑海中出现了一个小男孩,他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用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骄傲的在前面走着,面带微笑。而另一个与他长得一模一样,但却是虚幻的,他皱着眉头,像是要哭了,这个是他的命运。多么形象的一首诗,简洁但又富有真理。

是啊!人的命运是要靠自己掌握的,正如英国丁尼生所说的:人就是人,是他命运的主人。我们不能盲目的相信宿命,认为一切都是天注定的,更不能去相信那些算命先生,看所谓的手相、面相。如果他们真的会算命,为何不去为自己算一卦呢?又为何依然坐在街头等待生意呢?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反省、去思考吗?

雨果说过:当命运递给我一个酸的柠檬时,让我们设法把它制造成甜的柠檬汁。是的,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相同,在他们刚出生时,就像是拥有了一幅新的画卷,这画卷也就是他们的人生路程,至于最后是暗淡无光,还是绚丽多彩,就看他们自己是怎样涂写的了。所谓:是燕雀,是鸿鹄,就在一念之间。

贝多芬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我觉得现代社会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无论你是男是女,是贫穷或富有,是白种人,黄钟人或黑种人,都有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美国黑人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凭着自己的努力和自信,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打破了美国黑人当总统候选人的纪录,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过去的社会由于严重的种族歧视,黑人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地位卑贱,但现在,事实证明,只要愿意付出努力,敢于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能成功。

我突然想到了我自己,在我的数学成绩频频创造新的纪录时,我想到的不是努力去克服它,而是想用我的强科去弥补我不高的数学成绩。这种听天由命的学习态度是我总分被拉下的主要原因。我开始庆幸我现在明白了这一点,虽然时间不多了,还剩下一周,但我相信只要我肯去努力,肯去改变现实,就一定会有进步。

冬天的阳光是温暖的,柔和的,像是逆境中的一丝希望,启示人们不要放弃,前面就是光明手中的《顾城诗选》被撒满了阳光,我忍不住再读了一遍,感谢它在我迷惘时给予我一条通往成功的路。


顾城诗的读后感(二)

读顾城的诗歌总是让人感到一种挑战想象力的快意,因为他笔下的世界是与我们所在的世界完全不同的童话世界,是一泓透明的心之湖泊倒映出的天上的虹影,让你在五彩斑斓之间忘记了现实。他的诗里,所有的令人欲解不得又欲罢不能的奇幻活泼的想象,并非诗人刻意为之的技巧,事实上,真正的诗人是拒绝技巧的,诗人所描述的是用眼睛触摸本真的感觉,他只是在记录,而不是在创造。

换句话说,诗不是他灵感的产品,诗是对面飞来的精灵,她可能来自丛林,可能来自溪水,可能来自蝴蝶轻轻舞动的翅膀,可能来自神秘的时间深处。

《许多时间,像烟》这一首诗,也会就会唤醒我们的这种奇妙的感觉。时间,以及与时间相关的往事,当我们站在某一个地方蓦然回首的时候,常常能有烟波浩渺之感。秦观的《满庭芳》中有多少蓬莱往事,回首处,烟霭纷纷。斜阳外,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之句,不知令多少时间里的浪子为之唏嘘不已。

西沉的落日,万点的归鸦,无语东流的水,藏在大山里的小村,一切都被朦胧的烟霭中轻轻地裹着,仿佛是一幅以追忆逝水年华为主题的水墨,让人想来就有无涯的落寞。

而与这种落寞紧紧地绾结在一起的,就是时间。时间是永恒的,但是与往事相关的时间又是飘忽不定的。而我们生活的每一分钟又都在变成往事,这就是我们的命运,每一刻都生活在烟云笼罩之中。

许多烟从花草中出发,小红眼睛们胜利地亮着这一句就让我们见到一幅诗人独对火堆的剪影。夜色降临,一堆火轻轻地燃起,那些温和的火苗里,袅袅的白烟静静地升腾。在诗人的眼中,那闪闪烁烁的火苗,就是烟的眼睛。诗人反复地叹惋有些晚了,因为那些美丽的火苗,都要变成美丽的图案,烛光中精致的水瓶,火将要熄灭了,我们也应该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火将熄未熄的时候,那柴草上闪烁的火星有着另外的一种摄人心魄的美感。

这种美不是静止的镜像,但诗人却用精致的水瓶这一个比喻将其传神地描绘了出来。那将而那袅袅地升腾的白色的烟雾,如花一样覆盖下来,随之而来的是第二天的黎明。而昨天所发生的一切,已经成了为与烟有关的记忆。昨天是什么?有着子弹击中铜盘的响亮的声音,有明亮的火光,也有着与甜蜜有关的狂欢。


顾城诗的读后感(三)

读顾城的诗歌总是让人感到一种挑战想象力的快意,因为他笔下的世界是与我们所在的世界完全不同的童话世界,是一泓透明的心之湖泊倒映出的天上的虹影,让你在五彩斑斓之间忘记了现实。

他的诗里,所有的令人欲解不得又欲罢不能的奇幻活泼的想象,并非诗人刻意为之的技巧,事实上,真正的诗人是拒绝技巧的,诗人所描述的是用眼睛触摸本真的感觉,他只是在记录,而不是在创造。换句话说,诗不是他灵感的产品,诗是对面飞来的精灵,她可能来自丛林,可能来自溪水,可能来自蝴蝶轻轻舞动的翅膀,可能来自神秘的时间深处。

《许多时间,像烟》这一首诗,也会就会唤醒我们的这种奇妙的感觉。时间,以及与时间相关的往事,当我们站在某一个地方蓦然回首的时候,常常能有烟波浩渺之感。秦观的《满庭芳》中有多少蓬莱往事,回首处,烟霭纷纷。斜阳外,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之句,不知令多少时间里的浪子为之唏嘘不已。西沉的落日,万点的归鸦,无语东流的水,藏在大山里的小村,一切都被朦胧的烟霭中轻轻地裹着,仿佛是一幅以追忆逝水年华为主题的水墨,让人想来就有无涯的落寞。

而与这种落寞紧紧地绾结在一起的,就是时间。时间是永恒的,但是与往事相关的时间又是飘忽不定的。而我们生活的每一分钟又都在变成往事,这就是我们的命运,每一刻都生活在烟云笼罩之中。

与昨夜相关的时间,已经像随风漂走的烟的花朵一样消失了,带走的还有诗人无法挽留旧梦的叹息。可是,对于生命来说,光是一条永远流淌的溪流,已经走了千年之久,而且还将永远的行走下去。既然如此,拥有光的人们,还有必要为昨夜的逝去而叹息吗?青葱的岁月,金色的年华。如烟的往事,清晰的今日。生命中有太多的色彩令我们不忍割舍。正如我们在童年的夏天里,赤脚行走在水里的清凉,或者在狂暴的风雨里骑着自行车疯狂地奔驰和放歌。正如年轻时候和心爱的姑娘所牵手走过的绿荫,共同拥有的月色,以及无数次的误会与眼泪,还有无言相对的身影。这都是我们在昨夜燃起的火光,然而其实即使在火苗最美丽最温暖的时候,让人忘记时间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奢望过,它能一直伴我们走过如此富有诗意的长夜,我们只是看着空中绽放的烟的花朵,祈祷着,能在黎明后的某一个时候,拥有一个有你的梦。

相信《在理想与现实中行走——读《顾城的诗》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在废墟中行商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