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屈原列传读后感600字 > 地图 > 屈原列传读后感600字

屈原列传读后感6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屈原贾生列传》读后感。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或许"《屈原贾生列传》读后感"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偶然间在微信读书App上翻到了历史书籍《屈原贾生列传》,今天刚巧是端午节,便点开读了读,虽全为文言文,但其中的主要内容还是可以读懂的。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部书中的人物,不只有帝王将相,而且有诸子百家,文人雅士等各个阶层的人物的,通常司马迁把具有类似人生轨迹的人物放在一起记叙,屈原和贾谊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
屈原和贾生虽是不同时代的人,但同为才高八斗,又是忠贞爱国之士,为小人所忌恨,继而遭到诽谤而信而见疑,忠而被贬,最终被流放,二人在政治上抑郁不得志,但在文学上都给后人留下经典之作,所以太史公把他们写在一篇之中。
该列传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对屈原的介绍,作者先写他因才能出众而到楚怀王的信任,他博闻强识,明于治世,娴于辞令,但正因如此受到上官大夫的嫉妒恨,上官大夫因此进谗言于楚怀王,楚怀王因此而逐渐疏远屈原,最后将他贬谪到南方。司马迁在列传中着重描写了投江时的屈原。屈原在投汨罗江遇见渔夫,渔夫和屈原的一席对话直接有力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满怀经国之志而又报国无门的屈原。他的满腔抑郁无人能懂,只能通过诗赋来表情达意,世道既容不下他正道直行的性格,自己又不愿与世推移,随波逐流,所以死亡自然是他获得解脱的最好选择。一代英豪就这样被留在了汨罗江之中,时年六十二岁。

后半部分是对贾生的介绍,作者也同样先写他年少成名,年十八,就以能诵诗属书于郡中,仅仅一年之内,就官至太中大夫,又实行一系列改革,因此与旧贵族产生矛盾,最终在他们进谏之下,以“年少初学,专教擅权,纷乱诸侯”的罪责而遭贬。
同样,司马迁对被贬之后的贾谊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首先些他的《吊屈原赋》贾谊以屈原自比,吊古伤己,以此来表达他的抑郁不快之情。除此之外,他的《鵩鸟赋》中,“庚子日施兮,服集予舍……予去何之,诏予其期"可以看出他独居于长沙,找不到倾听者,只能向这带来死亡之兆的猫头鹰诉说,表明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不知未来是吉是凶,也不知死亡到来是早还是晚,抱着这样的抑郁心情,他再入宫廷兵虽得到重用,却因梁王刘胜坠马而死而深感自责,前168年,他抑郁而终,时年三十三岁。
司马迁将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笔端时常流露自己的情感,正如他自己所说:“……关屈原所自深渊,未当不垂涕,想见其为人……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表达了对屈原、贾谊的人格赞美和对其文学成就的肯定,又表现了对屈原贾谊的无限同情,或许其中还夹杂着司马迁对人生的思考。

屈原,贾谊的死亡是否有意义,在今天存在着极大的争议,但无论哪种看法,共同肯定的是他们的爱国情怀。在今天的中国,我们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无疑是我们爱国之路上的楷模和精神鼓励。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读后感800字


悲 愤 与 惋 惜

——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感

他博览群书、知书达理,有长远的目光;他有满腔热血去报国,辅佐两代君王,可最终官场失意,落得令人惋惜的下场;他从不与乱臣贼子同流合污,总是品性清高;他更有一颗爱兰之心,幽兰花香绕梁不息;他文采极好,诗歌造诣极高,我国的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便是他所创……他就是芈性屈氏,名平,字原、灵均,楚国人,生于公元前340年,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

自古以来,忠臣或是有民族气节的人,都是满腔抱负,激扬文字,忧国忧民之人。有的人留下佳话,如:班超、班昭、魏征、上官婉儿等等。也有未能有一展抱负,遗憾丹青。如:班固、屈原、司马迁等等。美名流传,爱国赤子,令人感叹!可屈原又何尝不是呢?

屈原的一生,唯爱兰。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爱梅兰菊竹。兰乃花中君子,它不与世争俗,长在幽芳的山涧之中。世人赞美兰,用诗歌颂兰,如:王肃的“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等。屈原品性清高,立志为国打下一番事业,他不断的磨练自己,他的爱国之心令人为之动容。他踏入了水火两热的朝堂,辅助君王左右,治国理国。他吸取前朝的经验,提出“选贤任能”的新政。因为立新政,才使楚国强大。他之所以在官场上有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他的自我磨练与自我提升和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屈原为人正直,是一位谏臣。直言相劝于君王,必定会困难重重,他追随于君王身后,指出君王之过错,他不能容忍君王的错而不改。他看不惯那些大臣们阿谀奉承,祸国殃民。可是,谁又明白他的一番苦心呢?即使,他知道前方道路之艰辛,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地向前走去。他的忠贞,同样令人敬佩。

因为他的刚正不阿,导致楚怀王对他渐生不满,禁不住受一些流言蜚语离间,疏远了忠臣,最终流放了屈原。

官场失意的他,明明可以游山玩水,好不快乐!但,他没有。被贬之后,屈原仍然心系庙堂,感叹民生多艰。难道这不代表了他爱国,忠贞不渝吗?如不入朝堂,种兰、爱兰、写兰,这样他不至于后来被流放;仅凭诗,他也可以令后人赞赏。但他,还是选择了朝堂,因为他有雄伟壮志!

“虽九死其犹未悔”,为了楚国,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他都会勇往直前,付出一切!他的一生可悲可惜可叹!他的一生绚丽多彩,也充满了坎坷!可他的抱负,却空遗憾!楚怀王,又何曾真正赏识过他呢?屈原在听闻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之时,怀抱大石,跳入汨罗江!

屈子屈子,千古一人!屈原一生,感人肺腑,爱国之心和远大志向,让后人赏识敬佩!屈原,美名长流后世!

屈原一生令人悲叹和惋惜,端午时节,更让我们追忆古人。虽然不求每人都像屈原那样雄才伟略,但自强自立,爱家爱国之心,更应从我做起。回首昨天,我们应问心无愧;面对今天,我们更应脚踏实地;展望未来,我们必将斗志高昂!

屈原列传读后感


屈原列传读后感(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

我倚着墙,捧着那本厚厚的《史记》,认真品读着《屈原列传》,穿越历史的长河,再一次认识了屈原这位伟大的人物。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才高气胜,忠而被谤。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屈原曾在楚国内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但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最后,毅然自沉汨罗,以殉自己的理想。本文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华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屈原曰: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混浊我独清。纵然是用以身殉国来证明自己对国家的忠心与赤诚,从不言悔;纵然楚国江山已是岌岌可危,还是抓住最后一线希望,竭力挽回一切,亦不言弃。他虽身处污泥浊水之中,但不被世俗所玷污。那样一种高洁,堪与日月争辉。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不愿沦于那墙头的草,只随波逐流。而是近乎偏执地抱着那份骨子里褪不去的清高,直至汨罗江边,他宁用生命保全自己乃至是一个国家的尊严,也不愿屈服于现实。

也许是天妒英才吧,满腔的爱国情怀、盖世的才情,却无处施展,始终郁郁不得志,这就是屈原,一个乱世背景下的悲剧英雄。他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赤胆忠心,一心为国,却遭到奸佞之人的诽谤与楚怀王的质疑。尽管如此,他仍旧是如白莲般,出淤泥而不染,濯垢水而不污。

是啊!出淤泥而不染,濯垢水而不污。这就是屈原爱国理想的写照。权势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若为理想故,两者皆可抛。屈原的高贵,屈原的爱国,屈原的高洁,震撼人心,永垂青史。


屈原列传读后感(二)

屈原名平,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左徒,见识广博。屈原一生中遭遇了两次大的挫折。

屈原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代表,主要原因是他很有才能和爱国情怀,在楚国遭受打击,但是他始终不背叛楚国。

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每读到屈原,想到屈原,总有一种悲叹,一个真真的跋涉者,一个真真坚持自己理想与情操的人,它的结局竟是万般无奈的投江。

一个人的精神,一个人的人的意志无不在诠释着他对人生的理解,他对生命的看法。

为什么有那么多高尚的人总是匆匆走过他短暂的一生,今天的人也许永远都理解不了古人。

读《屈原列传》的时候,吸引和震撼我的已不再是屈原那高尚的品质,而是感慨活在一个不被人了解的世界,那会是一个多么大的悲哀。

从屈原坎坷的一生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困难和挫折是正常的,关键是面对挫折时,应当拿出勇气和毅力迎接挑战,直面挫折,战胜自我,把每次挫折当作前进的踏脚石,最终走向成功的辉煌。


屈原列传读后感(三)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屈原又是一名政治家和爱国志士。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中华儿女。

他两次被流放,一次是因为怀王的愚蠢;一次是因为子兰的谗言。最主要的是他革新图强;遭受打击,不背叛祖国。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流芳千古,成为中华民族的爱国代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读到这句,我总有一种悲叹!一种文人的悲叹!一种时代的悲叹。一个爱国者,一个坚持自己理想与高尚情操的人,结局却是如此的悲惨投江自荆

一个人的行为诠释着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生命的看法。屈原热爱祖国,他不像孙膑、李斯那样跑到别的国家去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当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无法施展实现时,慷慨以死明志。

我为屈原之死惋惜悲叹。志向虽不可移,用生命去替换,代价太大,过于沉重。有1%的希望,就要用99%的努力去争取,绝不悲观!绝不等待!决不放弃!

我庆幸自己生长在一个新时代,一个勇于变革的时代,一个提倡人人平等的时代。尽管生活还有许多不如意,但我不明白有些人为什么放弃希望,甚至生命。一次与父母的争吵?一次比赛的胜负?还是看破红尘,甘愿成仙?神仙都难免俗,何况人乎?对待名利地位,重要的是做到心平气和。

人活着,才有希望,才有未来。让我们一起去拥抱希望!拥抱未来吧!明天一定会更好!

《屈原列传》读后感1000字


《屈原列传》读后感1000字

程梦生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题记

拂去历史的粒粒尘埃,走进那漫漫历史长河。拾取这历史沙滩中的粒粒贝壳。诶,这一颗竟是如此的玲珑剔透,光彩夺目。原来这是一颗闪光的珍珠。楚人的珍珠,亦是世人的珍珠,这就是为世人所敬仰的屈子,灵均。

曾几何时,你也是性格之奇特,品性之高雅。你以芰荷为衣,以芙蓉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曾几何时,你也是学富五车,才华横溢,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曾几何时,你也是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无奈地发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声声哀叹。曾几何时,你也是忠君爱国,视君为美人,为君主写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深情告白。

你博闻强志,娴于辞令,也曾声明显赫,贵为左徒。你推崇改革,实施美政。可终究还是触及到封建贵族的根本利益,他们只顾及自己的利益,置百姓民族的利益于身后。他们嫉贤妒能,视你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把你粉身碎骨。这就是你所说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吧!而此时你所朝思暮想的"美人"确还不明白你的良苦用心,不分善恶,不辨忠奸,察纳雅言。 对你是避之唯恐不及。

面对如此打击你并没有气馁,因为你还有"举长矢兮射天狼"壮志未酬,又怎能说放弃就放弃呢?于是在秦国正准备打击楚国之时,你便力求合纵抗秦,然而,怒张仪之狡诈,哀楚王之愚笨。便为张仪的商於六百地所欺骗,从而使齐楚两国从此断交。致使楚国遭受偷袭,而无一国援救,楚国亦是屡战屡败,合纵抗秦之术也早已名存实亡 了。最后楚王也死于秦国,你也被不知觉醒的顷襄王所放逐。

面对山河的支离破碎,面对百姓的流离失所,虽然你已清楚的明白楚国已经病入膏肓,已经烂到骨子里了,但是这泱泱楚国的命运岂是以你一人之力可以改变的。于是你沉沦了,你绝望了。那天,你面容憔悴,形容枯槁,独自一人失魂落魄地走在这汩罗江畔,你深深地感慨道:"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有人问:那你为什么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呢?但你任然以"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俗之漫蠖乎?"来维护自己的高洁志向。

你如出水芙蓉,出淤泥而不染,绽放在我心田里;亦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盛开在世人的思想里。你就是楚国的泪,亦是楚国的魂,你的诗也随汩汩江水流入我的心里,在我的心里荡起阵阵涟漪。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热门]屈原列传读后感系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品这本书的情节吸引了很多读者,读后感是对阅读作品后,写出最真实的想法。你是否在寻找作品读后感范本呢?读后感大全编辑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屈原列传读后感,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屈原列传读后感 篇1

《屈原列传》与贤人政治

太史公在《屈原列传》中塑造了一个其志洁,其行廉,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屈原,千古流芳。

就是这样一个屈原,居然被上官、靳尚、张仪等人不明不白地给害了。呜呼!屈原既死,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而莫敢直谏,其后楚竟为秦所灭!暖乎!若是屈原不死,秦何以灭楚?何以定天下?历史也许因此而改写也!

所谓贤人政治,就是说治乱由人,任贤臣而感天地泣鬼神,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用小人则灾祸由此而起,异变由此而生。故周八百年江山是姜子牙之魂保佑,齐之霸业系由管仲,汉兴乃由张子房,蜀兴系由诸葛亮;同样,商亡是杀了比干,楚亡是去了屈原,秦亡是赵高作祟。说来说去,君主只要会用人就可以了,本人才德并不重要。齐桓公好色好小人,但只要全盘信任管仲仍可称王称霸;汉高祖无才无德,但文有张良萧何武有韩信,便可逼项羽乌江自刎。一部中国政治史,由是留下了无数半人半神的名字。

贤人政治的产生,人皆道是人治体制造成的。的确,西方政治史的名臣没人有像中国名臣被神化的地位,流放了但丁的佛罗伦萨也还是佛罗伦萨。可中国人就真有这么大能耐,一人左右天下事么?

最明显的例子,诸葛亮。伏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刘备将二人尽得,天下仍未安于蜀汉。相反,蜀是三国中实力最弱者厂。于是人们只好说,诸葛亮,寸运不济,生于末世运偏消呀。在人与天的较量中,人们似乎又默认了贤人未必应天而生,天未必感人而动了。这,也算是不走运的贤人们的一条借口吧。

就以屈原来说,《史记》并没有独立的《屈原列传》,而是屈原、贾谊合传为《屈贾列传》。贾谊何许人也?汉文帝时天才少年,献上的削藩、和匈奴、重农抑商、禁私铸币等等政策,都或早或晚被采用,对安定汉江山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可细看贾谊一生,竟发现和屈原一样很不得志,官最大也不到九卿,且又是被谪长沙又是为梁怀王太傅,最后还郁郁而死,才31岁。其贡献胜于屈原,而遭遇却颇为相似。可是汉没了贾谊,照样轰轰烈烈了几百年;楚没了屈原,怎么十几年就被灭了呢?

由此可见,即便是标榜贤人政治的中国古代,体制暗中的力量也还是重于人治。与其说是气运,不如说是体制是否适于时世。

屈原死了,楚国灭了;贾谊死了,汉朝兴了。个中原因,读《史记》的人,不妨去字里行间细细体味。

成功政治家的要素

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生郁郁不得志,终于自沉以终。论品格,屈原是第一流的人物,令人敬仰;而作为政治家,空有才智、抱负,却只能坐视楚国亡灭,无措手足,这又是一种悲哀。

由此不能不让人想到政治家中成功者的诀窍了。18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政治家圭涅提尼,他的政绩为世人瞩目,连一代泉雄拿破仑都崇拜他。他的日记正是研究这些成功政治家的绝好材料。

如果你看过他的日记,了解其中的先进思想,达观智慧,你一定会认为这是一个思想激进、最具民主革新思想的开明之士。那你可就错了!从他的政绩作为来看,他却是专制君主的最得力大臣,可以说是最顽固的保守分子,不能容忍有任何改革。为何一个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和他所思所想的有如此大差别?这一点他的日记里可以找到答案。他说,在专制君主手下为官必须善于伪装自己,决不可透露自己半点真实想法,否则谁说出口,谁就完蛋。因而有句名言是:表情要开放,思想要深藏。这一点正是圭涅提尼在政治上获得成功的方法,因而他能左右政局达30年之久。

同样戚继光为了能做一番事业,便向首辅张居正行贿,送金钱美女,笼络宫中当权宦员,结果执掌了军事大权,当总兵十几年之久,因而得以驱逐倭寇,实行巩固海防战略,成为一代名将和民族英雄。相反,刚直不阿的海瑞反而在政治卜无所作为,一无可述。

由此看来,这些极为成功的政治家的要素是:宁可个人操守有亏,也要以非常手段获得大权,施展手段。这或许便是马基雅弗利的名言不择手段,达到最高道德的绝佳注脚了。相反屈原一生正道直行,反而处处碰壁,不得施展才华志向。这可能是政治恰恰是一个妥协与折中的地方所致。所以有人在美国恭维某个家庭的孩子,说他长大会成为一个政治家,反而招致这个家庭的愤怒,因为政治家在欧美并没有好名声。因此不把屈原归人政治家行列,倒是更近于事实

屈原列传读后感 篇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

我倚着墙,捧着那本厚厚的《史记》,认真品读着《屈原列传》,穿越历史的长河,再一次认识了屈原这位伟大的人物。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才高气胜,忠而被谤。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屈原曾在楚国内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但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最后,毅然自沉汨罗,以殉自己的理想。本文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华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屈原曰: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混浊我独清。纵然是用以身殉国来证明自己对国家的忠心与赤诚,从不言悔;纵然楚国江山已是岌岌可危,还是抓住最后一线希望,竭力挽回一切,亦不言弃。他虽身处污泥浊水之中,但不被世俗所玷污。那样一种高洁,堪与日月争辉。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不愿沦于那墙头的草,只随波逐流。而是近乎偏执地抱着那份骨子里褪不去的清高,直至汨罗江边,他宁用生命保全自己乃至是一个国家的尊严,也不愿屈服于现实。

也许是天妒英才吧,满腔的爱国情怀、盖世的才情,却无处施展,始终郁郁不得志,这就是屈原,一个乱世背景下的悲剧英雄。他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赤胆忠心,一心为国,却遭到奸佞之人的诽谤与楚怀王的质疑。尽管如此,他仍旧是如白莲般,出淤泥而不染,濯垢水而不污。

是啊!出淤泥而不染,濯垢水而不污。这就是屈原爱国理想的写照。权势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若为理想故,两者皆可抛。屈原的高贵,屈原的爱国,屈原的高洁,震撼人心,永垂青史。

屈原列传读后感 篇3

读后感600字屈原列传1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我们不能抵抗的困难会让我们动摇对这个梦想的信念,但是我们就要执着的坚持于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向自己的命运屈服低头。而屈原就是这种形式的代表。

在《屈原列传》中,他两次被流放,一次是因为怀王的愚蠢,不明是非;一次是因为子兰的谗言。最主要的是他——要改革,导致很多的达官贵族不满,但是屈原在为祖国积极培养人才。可是楚国的贵族政治,以日趋没落,楚怀王及其子,襄王都是昏君,秦国的张仪以重金收买了嫉妒屈原的大臣及楚怀王的宠妃郑袖,造成一个全面的政治攻势。事后,屈原便找到楚怀王,要楚怀王听从他的建议,但楚怀王的宠妃和大臣们百般阻挠,最后没听从屈原的建议。过了一段时间秦兵大举来袭,最终楚国灭了。屈原回首再回首,擦干了自己的眼泪,最后终于抱起岸边的一块记录楚国辉煌、中落的历史的江石投入了奔腾不息的滔滔江水。天地不言,唯有江水呜呼。

在这个故事中,屈原有着很浓厚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精神,面对国家的灭亡屈原并不是去取悦新的国王,而是毅然决然的抱着石头跳下汨罗江,谱写了一个“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赞歌。而且,我们应该遵从自己的理想,让自己不再有遗憾,这样任何的困难都不会阻挡我们的脚步,因为我们已经经受住了梦想的考验,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了,而且我们应该时刻清新自己的头脑,不让自己的头脑变得像黄河的水一样浑浊。

其实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应该学到的是人只有在经历困难的时候才会爆发自己的潜能,将自己的困难变成自己的垫脚石,让自己的人生中登上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读后感600字屈原列传2

太史公在《屈原列传》中塑造了一个“其志洁,其行廉”,“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屈原,千古流芳。

就是这样一个屈原,居然被上官、靳尚、张仪等人不明不白地给害了。呜呼!屈原既死,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而莫敢直谏,其后楚竟为秦所灭!暖乎!若是屈原不死,秦何以灭楚?何以定天下?历史也许因此而改写也!

所谓贤人政治,就是说治乱由人,任贤臣而感天地泣鬼神,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用小人则灾祸由此而起,异变由此而生。故周八百年江山是姜子牙之魂保佑,齐之霸业系由管仲,汉兴乃由张子房,蜀兴系由诸葛亮;同样,商亡是杀了比干,楚亡是去了屈原,秦亡是赵高作祟。说来说去,君主只要会用人就可以了,本人才德并不重要。齐桓公好色好小人,但只要全盘信任管仲仍可称王称霸;汉高祖无才无德,但文有张良萧何武有韩信,便可逼项羽乌江自刎。一部中国政治史,由是留下了无数半人半神的名字。

贤人政治的产生,人皆道是人治体制造成的。的确,西方政治史的名臣没人有像中国名臣被神化的地位,流放了但丁的佛罗伦萨也还是佛罗伦萨。可中国人就真有这么大能耐,一人左右天下事么?

最明显的例子,诸葛亮。“伏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刘备将二人尽得,天下仍未安于蜀汉。相反,蜀是三国中实力最弱者厂。于是人们只好说,诸葛亮,寸运”不济,“生于末世运偏消”呀。在人与天的较量中,人们似乎又默认了贤人未必应天而生,天未必感人而动了。这,也算是不走运的“贤人”们的一条借口吧。

就以屈原来说,《史记》并没有独立的《屈原列传》,而是屈原、贾谊合传为《屈贾列传》。贾谊何许人也?汉文帝时天才少年,献上的削藩、和匈奴、重农抑商、禁私铸币等等政策,都或早或晚被采用,对安定汉江山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可细看贾谊一生,竟发现和屈原一样很不得志,官最大也不到九卿,且又是被谪长沙又是为梁怀王太傅,最后还郁郁而死,才31岁。其贡献胜于屈原,而遭遇却颇为相似。可是汉没了贾谊,照样轰轰烈烈了几百年;楚没了屈原,怎么十几年就被灭了呢?

由此可见,即便是标榜贤人政治的中国古代,“体制”暗中的力量也还是重于“人治”。与其说是气运,不如说是体制是否适于时世。

屈原死了,楚国灭了;贾谊死了,汉朝兴了。个中原因,读《史记》的人,不妨去字里行间细细体味。

读后感600字屈原列传3

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生郁郁不得志,终于自沉以终。论品格,屈原是第一流的人物,令人敬仰;而作为政治家,空有才智、抱负,却只能坐视楚国亡灭,无措手足,这又是一种悲哀。

由此不能不让人想到政治家中成功者的诀窍了。18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政治家圭涅提尼,他的政绩为世人瞩目,连一代泉雄拿破仑都崇拜他。他的日记正是研究这些成功政治家的绝好材料。

如果你看过他的日记,了解其中的先进思想,达观智慧,你一定会认为这是一个思想激进、最具民主革新思想的开明之士。那你可就错了!从他的政绩作为来看,他却是专制君主的最得力大臣,可以说是最顽固的保守分子,不能容忍有任何改革。为何一个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和他所思所想的有如此大差别?这一点他的日记里可以找到答案。他说,在专制君主手下为官必须善于伪装自己,决不可透露自己半点真实想法,“否则谁说出口,谁就完蛋”。因而有句名言是:“表情要开放,思想要深藏。”这一点正是圭涅提尼在政治上获得成功的方法,因而他能左右政局达30年之久。

同样戚继光为了能做一番事业,便向首辅张居正行贿,送金钱美女,笼络宫中当权宦员,结果执掌了军事大权,当总兵十几年之久,因而得以驱逐倭寇,实行巩固海防战略,成为一代名将和民族英雄。相反,刚直不阿的海瑞反而在政治卜无所作为,一无可述。

由此看来,这些极为成功的政治家的要素是:宁可个人操守有亏,也要以非常手段获得大权,施展手段。这或许便是马基雅弗利的名言“不择手段,达到最高道德”的绝佳注脚了。相反屈原一生正道直行,反而处处碰壁,不得施展才华志向。这可能是政治恰恰是一个妥协与折中的地方所致。所以有人在美国恭维某个家庭的孩子,说他长大会成为一个政治家,反而招致这个家庭的愤怒,因为政治家在欧美并没有好名声。因此不把屈原归人政治家行列,倒是更近于事实。

读后感600字屈原列传4

太史公在《屈原列传》中塑造了一个“其志洁,其行廉”,“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屈原,千古流芳。

就是这样一个屈原,居然被上官、靳尚、张仪等人不明不白地给害了。呜呼!屈原既死,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而莫敢直谏,其后楚竟为秦所灭!暖乎!若是屈原不死,秦何以灭楚?何以定天下?历史也许因此而改写也!

所谓贤人政治,就是说治乱由人,任贤臣而感天地泣鬼神,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用小人则灾祸由此而起,异变由此而生。故周八百年江山是姜子牙之魂保佑,齐之霸业系由管仲,汉兴乃由张子房,蜀兴系由诸葛亮;同样,商亡是杀了比干,楚亡是去了屈原,秦亡是赵高作祟。说来说去,君主只要会用人就可以了,本人才德并不重要。齐桓公好色好小人,但只要全盘信任管仲仍可称王称霸;汉高祖无才无德,但文有张良萧何武有韩信,便可逼项羽乌江自刎。一部中国政治史,由是留下了无数半人半神的名字。

贤人政治的产生,人皆道是人治体制造成的。的确,西方政治史的名臣没人有像中国名臣被神化的地位,流放了但丁的佛罗伦萨也还是佛罗伦萨。可中国人就真有这么大能耐,一人左右天下事么?

最明显的例子,诸葛亮。“伏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刘备将二人尽得,天下仍未安于蜀汉。相反,蜀是三国中实力最弱者厂。于是人们只好说,诸葛亮,寸运”不济,“生于末世运偏消”呀。在人与天的较量中,人们似乎又默认了贤人未必应天而生,天未必感人而动了。这,也算是不走运的“贤人”们的一条借口吧。

就以屈原来说,《史记》并没有独立的《屈原列传》,而是屈原、贾谊合传为《屈贾列传》。贾谊何许人也?汉文帝时天才少年,献上的削藩、和匈奴、重农抑商、禁私铸币等等政策,都或早或晚被采用,对安定汉江山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可细看贾谊一生,竟发现和屈原一样很不得志,官最大也不到九卿,且又是被谪长沙又是为梁怀王太傅,最后还郁郁而死,才31岁。其贡献胜于屈原,而遭遇却颇为相似。可是汉没了贾谊,照样轰轰烈烈了几百年;楚没了屈原,怎么十几年就被灭了呢?

由此可见,即便是标榜贤人政治的中国古代,“体制”暗中的力量也还是重于“人治”。与其说是气运,不如说是体制是否适于时世。

屈原死了,楚国灭了;贾谊死了,汉朝兴了。个中原因,读《史记》的人,不妨去字里行间细细体味。

读后感600字屈原列传5

屈原名平,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左徒,见识广博。屈原一生中遭遇了两次大的挫折。

屈原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代表,主要原因是他很有才能和爱国情怀,在楚国遭受打击,但是他始终不背叛楚国。

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每读到屈原,想到屈原,总有一种悲叹,一个真真的跋涉者,一个真真坚持自己理想与情操的人,它的结局竟是万般无奈的投江。

一个人的精神,一个人的人的意志无不在诠释着他对人生的理解,他对生命的看法。

为什么有那么多高尚的人总是匆匆走过他短暂的一生,今天的人也许永远都理解不了古人。

读《屈原列传》的时候,吸引和震撼我的已不再是屈原那高尚的品质,而是感慨活在一个不被人了解的世界,那会是一个多么大的悲哀。

从屈原坎坷的一生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困难和挫折是正常的`,关键是面对挫折时,应当拿出勇气和毅力迎接挑战,直面挫折,战胜自我,把每次挫折当作前进的踏脚石,最终走向成功的辉煌。

屈原列传读后感 篇4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屈原又是一名政治家和爱国志士。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中华儿女。

他两次被流放,一次是因为怀王的愚蠢;一次是因为子兰的谗言。最主要的是他革新图强;遭受打击,不背叛祖国。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流芳千古,成为中华民族的爱国代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读到这句,我总有一种悲叹!一种文人的悲叹!一种时代的悲叹。一个爱国者,一个坚持自己理想与高尚情操的人,结局却是如此的悲惨投江自荆

一个人的行为诠释着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生命的看法。屈原热爱祖国,他不像孙膑、李斯那样跑到别的国家去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当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无法施展实现时,慷慨以死明志。

我为屈原之死惋惜悲叹。志向虽不可移,用生命去替换,代价太大,过于沉重。有1%的希望,就要用99%的努力去争取,绝不悲观!绝不等待!决不放弃!

我庆幸自己生长在一个新时代,一个勇于变革的时代,一个提倡人人平等的时代。尽管生活还有许多不如意,但我不明白有些人为什么放弃希望,甚至生命。一次与父母的争吵?一次比赛的胜负?还是看破红尘,甘愿成仙?神仙都难免俗,何况人乎?对待名利地位,重要的是做到心平气和。

人活着,才有希望,才有未来。让我们一起去拥抱希望!拥抱未来吧!明天一定会更好!

屈原列传读后感 篇5

历史的长河滚滚前进,冲刷着无数的灵魂,该留下的,永垂青史;不该留下的,永生不现

听?是谁在低低吟唱?只见屈子披头散发,眼神充满了无助与无奈。他,这是怎么了?

原来,楚怀王听信小人之言,疏远了屈子,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后又遭顷襄王流放,这一代代国君可真是糊涂啊!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故忧愁忧思而作《离骚》。屈原出生高贵,生辰吉祥而美好,先人赐予了尊贵非凡的名字,表现了屈原高度的自尊自爱。注重自我修养以及辅佐君王的责任感,时刻不忘振兴楚国,直至生命的终章!文中多次出现的芷草、秋兰等香草更是反映出他高洁的情怀,不同的情趣。他完善自我的目的在于引导君王,趁年轻奋发有为,避免老大徒伤悲。

他终究还是错了昏聩的君王,可恶奸诈的小人混淆黑白,颠倒是非。屈原被流放在外,仍心系楚国,仍不忘振兴楚国。直到楚国灭亡的消息传来,他的心,也就跟着死了。

他不愿苟活于世,他不愿自己被肮脏世俗所玷污,于是,他选择了死。

他的死,不是懦弱,不是妥协,更不是逃避。他要以死明志,宁愿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他的死,是自洁,是自爱,是自保,是值得尊敬的,更是伟大的!

屈原的死,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时代的缩影。怀王三次被秦所骗,一任一疏,反复无常,践踏人才。上有昏君,下有佞臣,楚国政治的腐败黑暗可想而知。《离骚》正是屈原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和控诉!面对种种邪恶,屈原矢志如一,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洁的品德。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于是他抱着石头,纵身一跃,跳入汨罗江自杀了。这位伟大的历史巨人终于倒下了。他累了,就让他好好休息吧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担心江中的鱼虾会吃屈原的身体,便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时,包粽子扔入江中。于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便由此而来。

为了追求光和热,追求真理,人宁愿舍去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屈原虽与世长辞,但他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屈原列传读后感 篇6

这个寒假,我拜读了韩兆琦先生的《史记精讲》一书,受到了很大启发,其中的《屈原贾生列传》一文,给我的触动最大,对于屈原,作者先写他的才能之高。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但也因此深受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进谗言使怀王疏远屈原。

屈原被贬之后,作者极力表现他忠君爱国的一腔热血和满怀赤诚,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但屈原最终也没能使怀王觉悟,反因此得罪了令尹子兰,惨遭放逐。屈原被放逐之后,作者重点写了他的壮烈牺牲。上不能为国尽忠效力,下不能躬耕垄亩,归隐田园,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一种伟大的、难得的孤独,唯有坚强者方能如此,唯有高尚者方能如此。所以屈原才表示: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就这样,屈原怀抱沙石,沉江而死,实现了自己伏清白以死直的诺言,其正直刚烈堪称千古之冠。但是,合上书页,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当故国沦陷之时,向那滚滚汨罗江水纵身一跃,了却残生,当真是最好的选择么?在重新阅读过《史记》和《史记精讲》中的相关章节后,我对屈原以身殉国的做法有了更多的认识。我认为:当自己的国家深受外敌蹂躏之时,我辈青年当拍案而起、跳将出来,拼尽自己的力量,为国奋斗,哪怕马革裹尸,血染沙场,也算死得其所!而不是丧失信心与勇气,独自徘徊于江湖一隅,毫无意义的轻易了结自己的生命。话虽这样说,屈原的做法却仍值得后代永远尊敬,我认为:他的以身殉国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讲确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他的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特别是在这个喧嚣、轻浮的时代,当金钱的作用被夸大到一个令人瞠目的地步时,当爱国精神被大众所讥讽为老土时,当有识之士们惊呼我们已经穷的就剩钱了时,我们太需要屈原的精神了!他的正直、他的刚烈,他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般高洁的品质,正是我们所极为欠缺的!所以,让我们暂时忘却身旁的浮华,闭上双眼,让思绪飞过千年的风霜,去聆听一下汨罗江畔那凄凉的歌声,与伟大的心灵做一次深入的对话吧!

屈原列传读后感 篇7

放假以来,一直在读《史记》。近日,读到了《屈原贾生列传》,记载的是我国古代两位国家重臣、名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中央级别的高官,同时都是文学史上的名家,一个是战国时代楚国的左徒、三闾大夫,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另一个就是东汉文帝朝的博士太中大夫长沙王太傅太子太傅着名的政论家、文学家(也有表述为散文学家)贾谊。

关于这两个人,很多年前就接触过他们的一些作品,如屈原的《国殇》《离骚》,贾谊的《过秦论》等,但从来没把这两个人往一起联系过。因为前一个生活在战国末期,后一个生活在汉文帝时代,两人相差一百三四十岁,而且一个是浪漫主义诗人,另一个是散文家,所以感觉很难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这几天读到《史记》中的这一部分,发现司马迁居然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列传,颇感费解怎么会把他们俩放到一起呢?于是查一查是否有人对此有过论述,可惜没有找到,便凭着个人认识进行一些浅薄的论证,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大家的指点。

一、两个人都是大知识分子,都做过太傅,都曾经位高权重。

屈原被司马迁描述成 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是楚国的大夫,我理解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同时左徒还是太傅,就是太子的老师。从这段描写看,屈原博闻,而且善于治乱辞令,还负责图议国事号令应对诸侯。可以看出屈原负责国家公安司法外交商议国事发布命令等,在楚国怀王时期他真是学识最渊博的知识分子,而且是位置最高、权力最大的一位重臣。

贾谊被司马迁描述成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博士就是在朝中侍候在皇帝身边、随时准备接受帝王咨询问题的官员。还有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太傅就是太子的老师。梁怀王虽然没有立为太子,但从班固在《汉书》记载梁怀王揖,文帝少子也。好《诗》《书》,帝爱之,异于他子。可见,汉文帝对这个小儿子是很偏爱的,如不是梁王坠马早亡,历史会怎样书写还真就难说了。贾谊能先做皇帝博士,后入选太傅,可见贾谊不仅是通晓诸子百家的少年才俊,而且也曾经是很受汉文帝的信任和重用的,是皇帝的智囊团中的重量级人物。

二、这两个人有着相同的政治理想。

屈原为楚国能在七国中称雄争霸,不被强秦所灭,治国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保障民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致力于改革和法制建设。

贾谊在汉文帝朝中央政府工作期间,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其实也是致力于变法,改良治国制度。

三、两个人有着相同的人生遭遇。

两人都由被重用到受到排挤、没有同志知音,最终被弄臣陷害失宠而流放,而且都流放到了长沙。屈原流放了十多年后听到颖都被秦军攻破的消息,写下了有名的《怀沙赋》,然后怀石投江而死,这成了他生命的绝笔。贾谊流放到长沙后,路过屈原投江的地方,触景生情,写下了着名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三年后被召回国都,不久因梁怀王坠马而亡,便郁郁而终,这也成为生命的绝唱。

司马迁正是读到了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才对屈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联想到李陵兵败投降匈奴、自己因言获罪、惨遭宫刑生不如死的人生遭遇,感觉和他们二人非常相似,便对他们有了更深刻的同情,尤其在屈原的描写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应该是司马迁自己的影子。

这就是读《屈原贾生列传》后,在司马迁把屈原与贾谊放一起列传这个问题上我个人的一点思考,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屈原列传读后感 篇8

这一篇顾名思义,写了两个人,屈原和贾谊。两个的早年经历和个性有些相似,都是早年得志,以文采和博学深得君主器重,但是都遭遇诬陷抵毁,然后一蹶不振,屈原跳汩罗江自杀身亡,贾谊流放长沙抑郁而死。

简单的说这一篇就是这样。

作者用了很多篇幅记述屈原和贾谊的文章诗词,大抵都是悲愤喊冤之辞,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小人得志,有才能之士失意,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谓兮。总之,是这个世界错了,我没错,世既不容我,我将离世而去。

这两人都是饱学有才之人,但在人格上都有缺陷,早年太得志,没经过挫折,一旦失意,怨天尤人,一蹶不振。嗯,不要骂我,我的确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痛,不过学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客观分析,容不得半点姑息。屈原所受的不公平际遇有伍子胥惨吗?有范雎惨吗?他们都可以重振旗鼓,东山再起,为什么他不能?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个世界的确是极其不完善的,古往今来,有太多的怀才不遇之士;有太多的受人诬陷抵毁从此失意的有识之士;世之不公,比比皆是;因此屈原呼天抢地怨天尤人的诗词引发古今无数中国知识分子的共鸣,也成就了他千古才名。

其实,从某种角度说,屈原的不如意的际遇加上他抑郁偏激的个性,当然还有他的文学造诣成全了他作为一个文学家的成就,所谓忧愁愤怒出诗人,就是这个道理。

屈原列传读后感 篇9

悲愤与惋惜

——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感

他博览群书、知书达理,有长远的目光;他有满腔热血去报国,辅佐两代君王,可最终官场失意,落得令人惋惜的下场;他从不与乱臣贼子同流合污,总是品性清高;他更有一颗爱兰之心,幽兰花香绕梁不息;他文采极好,诗歌造诣极高,我国的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便是他所创……他就是芈性屈氏,名平,字原、灵均,楚国人,生于公元前340年,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

自古以来,忠臣或是有民族气节的人,都是满腔抱负,激扬文字,忧国忧民之人。有的人留下佳话,如:班超、班昭、魏征、上官婉儿等等。也有未能有一展抱负,遗憾丹青。如:班固、屈原、司马迁等等。美名流传,爱国赤子,令人感叹!可屈原又何尝不是呢?

屈原的一生,唯爱兰。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爱梅兰菊竹。兰乃花中君子,它不与世争俗,长在幽芳的山涧之中。世人赞美兰,用诗歌颂兰,如:王肃的“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等。屈原品性清高,立志为国打下一番事业,他不断的磨练自己,他的爱国之心令人为之动容。他踏入了水火两热的朝堂,辅助君王左右,治国理国。他吸取前朝的经验,提出“选贤任能”的新政。因为立新政,才使楚国强大。他之所以在官场上有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他的自我磨练与自我提升和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屈原为人正直,是一位谏臣。直言相劝于君王,必定会困难重重,他追随于君王身后,指出君王之过错,他不能容忍君王的错而不改。他看不惯那些大臣们阿谀奉承,祸国殃民。可是,谁又明白他的一番苦心呢?即使,他知道前方道路之艰辛,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地向前走去。他的忠贞,同样令人敬佩。

因为他的刚正不阿,导致楚怀王对他渐生不满,禁不住受一些流言蜚语离间,疏远了忠臣,最终流放了屈原。

官场失意的他,明明可以游山玩水,好不快乐!但,他没有。被贬之后,屈原仍然心系庙堂,感叹民生多艰。难道这不代表了他爱国,忠贞不渝吗?如不入朝堂,种兰、爱兰、写兰,这样他不至于后来被流放;仅凭诗,他也可以令后人赞赏。但他,还是选择了朝堂,因为他有雄伟壮志!

“虽九死其犹未悔”,为了楚国,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他都会勇往直前,付出一切!他的一生可悲可惜可叹!他的一生绚丽多彩,也充满了坎坷!可他的抱负,却空遗憾!楚怀王,又何曾真正赏识过他呢?屈原在听闻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之时,怀抱大石,跳入汨罗江!

屈子屈子,千古一人!屈原一生,感人肺腑,爱国之心和远大志向,让后人赏识敬佩!屈原,美名长流后世!

屈原一生令人悲叹和惋惜,端午时节,更让我们追忆古人。虽然不求每人都像屈原那样雄才伟略,但自强自立,爱家爱国之心,更应从我做起。回首昨天,我们应问心无愧;面对今天,我们更应脚踏实地;展望未来,我们必将斗志高昂!

屈原列传读后感1500字模板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我们在读作者写的作品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这个时候就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屈原列传读后感1500字模板,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屈原列传读后感 篇1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时光的阴暗已撒满世界角落,随波逐流的种子已经在人心深处萌发。

而屈原呢?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从长长的历史通道中走出,带着一身正气凛然,带着满腹诗书的才华,然而与众不同的个性在世故的社会中不能保全,最终,为独行于世,不忘初心,他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涛涛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得澄澈,他拒绝随波逐流。

而伯夷叔齐二人也是这样,当殷商要灭亡而周要兴盛时,连微于这样的贤人都抱着祭祀器具离开了殷商。武王是圣人,率领天下贤士和诸侯前去进攻殷商,未曾听说有人批评他,唯独伯夷、叔齐认为他不该,殷商灭亡后,天下承认周为宗主国,伯夷叔齐二人却认为吃周的粮食是羞耻的,即使饿死也不后悔。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忠实信仰。

在众人苟且偷生时,岳飞特立独行,想要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展不世豪情,将精忠报国谨记心间,为领土完整而浴血奋战,在与金求和时,岳飞坚决反对,在临安朝见时,对高宗说: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但在最后,作文高宗为了与金和议,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而他,也用一生践行了母亲的教诲精忠报国,岳飞虽然被杀害,但他的功绩不可磨灭!他坚持初心,对自己生命负责。

而在现代,在众人皆麻木不仁、浑浑噩噩时,鲁迅以笔为剑,斩除旧思想的荆棘,直指社会愚昧与腐朽,将中华这条巨龙从梦中唤醒,他在混乱的年代中,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为信念而奋斗不息。

屈原在江畔遇见渔翁,将自己高洁的品质流露在言谈之中,当时怀王身边已无他的立足之地,他身后是郑袖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身前是令尹子兰的肺腑之言,他不能从俗,他便行吟泽畔: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他不愿与人同流合污,只好措填则问:指九天以为正兮,其惟灵修之故也,他还不愿随众而降,只好赴清流了。

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社会过于复杂,人们来不及思考就被一双手推进看不见的轨道,多数人在这里随波逐流,平凡地走过一生,而那些坚持自我,特立独行的人,会随着岁月轮转,成为人们心中的闪光点。

屈原列传读后感 篇2

秀才与帝王

——读《屈原贾生列传》有感

刘景光

余学史记,每读到屈原贾生列传处,常掩卷沉思,喟然长叹!今以秀才与帝王为题,试辩之。

一、秀才与帝王的传记同等重要

秀才与帝王是一对君臣关系。秀才要利用帝王的权力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帝王则要利用秀才的才干来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人是生而平等的,都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帝王与秀才,虽则社会地位不同,尊卑不同,但是传记同等重要。

一个人的传记,记录了一个人的历史,全部个人的传记,便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所以有眼光的社会学家建议人人写自传,每个人的传记,公之于众都是对社会的贡献。有人说21世纪是传记的时代,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在《史记》人物中,司马迁不只记述了帝王将相,更是把眼光投向了秀才:春秋时期的孔子及其学生,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秦汉时期的文人雅士,均是司马迁立传记述的对象。他不以血统尊卑和爵位高低为转移,而是侧重於那些对历史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他对于"能有所长"的佞幸;"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俳优;"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游侠,乃至刺客、隐士、医卜、日者等,司马迁均选择典型,一一作传,表彰他们对社会所作的贡献。生存自由、人权平等,这是近三百年来资产阶级革命兴起时提出的响亮口号,对生活在两千年前的封建社会里的司马迁来说,能够对秀才与平民如此重视,不惜笔墨为他们立传,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二、屈原、贾谊、司马迁的生命轨迹

屈原、贾谊、司马迁都是盖世英才。屈原和司马迁都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开创楚辞,贾谊开汉赋之先,司马迁开创史记,在他们个人短暂的生命里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们的生命轨迹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又各不相同。屈原两次遭流放,贾谊两次被逐出京都,司马迁两度系狱。有鉴于此,司马迁将屈原、贾谊的事迹合为一传,并注入了大量的个人感情色彩,为之树碑,为之抒怀,也可以说,司马迁是"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通过为屈原、贾生立传,排解自己心中的忧愁与愤满。

我在阅读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自序及部分相关材料之后,觉得他们三人的命运遭际虽然有极大的相似之处,但在实质上却有着极大的区别,现就从秀才与帝王的关系角度作一比较。

楚怀王与屈原是一对悲情君臣。屈原出身贵族,与楚怀王同宗,从血缘关系上本就有很好的基础,特别是屈原聪慧有才,史记上称赞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所以很受楚怀王器重。虽然他的官职是左徒,可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原所做的工作,实际上比宰相还宰相。在这一时期,楚怀王表现出了一个作为明君的王者风范,从内政到外交,君臣齐心合力使楚国一度欣欣向荣,国富兵强,六国合纵抗秦,公推楚国为合纵长,楚怀王一时都有点诸侯盟主的味道了。可是,屈原辅佐楚怀王兴图楚国霸业的宏大理想遭遇到强大的阻力,在内政上与楚国腐朽的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外交上损害了秦国的利益。这对君臣在这两股强大势力的联手打击下,他们的悲剧命运就悄然降临了。之所以说楚怀王与屈原是一对悲情君臣,是因为纵观楚怀王与屈原的整个交往,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让楚国强盛称霸;有着共同的对立面——外部的强秦与内部的腐朽势力。屈原一生对楚怀王忠心耿耿,楚怀王一生对屈原也有割舍不下的情怀。且按下他们君臣前期密切合作,取得初步成果不表,就是在屈原遭谗被疏之后,楚怀王被秦国张仪欺骗损兵失地,他反省一下,马上起用屈原使齐,重修齐楚之盟。只可叹楚怀王头脑简单不长记性,他本来有一次雪耻的机会,便是秦国为了拉拢楚国攻打齐国,提出让地求和,楚怀王回答:"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可张仪二次来楚后,楚怀王竟经不住靳尚与宠妃郑袖的说情,又把张仪放跑了。屈原回问楚王,"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从这段文字中,不难看出楚怀王对屈原意见的重视。这对君臣的悲剧情节还在向前发展。在楚国内外交困的情势下,楚怀王几乎成了秦国手中的玩物。秦国对楚国采取了又打又拉的两面手法,累次诱骗楚国上当,削弱了楚国的政治、军事实力。楚怀王三十年,秦国一面出兵攻打楚国,连取楚国八城;一面写信给楚怀王,约他去秦国武关与秦昭襄王会晤。这显然又是一个骗局。怀王左右为难,"欲往,恐见欺;无往,恐秦怒".屈原将怀王的安危时时挂在心上,他坚决劝阻怀王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可是怀王的小儿子子兰是个亲秦派,极力主张怀王西行。他说:"奈何绝秦欢。"怀王又一次辜负了屈原,而听了他的小儿子的话。这是他们君臣的最后一面,这是一次死亡之旅。果然不出屈原所料,他一进武关便被秦国军队软禁起来,把他押到秦国首都咸阳,秦昭王以番臣礼遇待他逼他割地。这时怀王才后悔没有听屈原的话,可是已经晚了。怀王拒绝割地,却不堪凌辱,悄悄逃到赵国。害怕秦国的赵国不敢收留他,又被秦兵掳去,最终气恨交加,病死在秦国。楚顷襄王继位后,以子兰为令尹。而楚国人民都因为子兰劝怀王西行对子兰十分不满,屈原也想为楚怀王的死讨个说法,于是趁着怀王灵柩运回郢都,举国默哀致祭的机会,拼死揭露了那批祸国殃民的亲秦派的罪行,这使他遭到更沉重的打击,被赶出京城流放到洞庭湖一带。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克楚国郢都,消息传到江南,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追随楚怀王而去,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汉文帝与贾谊是一对相知君臣。贾谊乃一时名士,史记载他"年十八,能诵诗属文闻于郡中。吴廷尉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即位不久,求贤访良,河南守吴公的政绩很好,"治平为天下第一",文帝特召为廷尉。吴公又向帝竭力推荐贾谊,说他"博通书藉,可备资询。"文帝乃复召贾谊为博士。这对君臣的故事由此拉开序幕。

贾谊一到京师,果然不同凡响。在朝班中,论年令,贾谊最小;论能力,贾谊最强。皇帝每让讨论一项诏令,只要贾谊一发言,其他人都觉得无话可说了。大家都认为他们的能力赶不上贾谊,所以贾谊甚得文帝喜爱,被破格提拔,传言中有一日连升三级的说法可见文帝对贾谊的欣赏程度。

就像屈原受楚怀王重用遭到腐朽贵族的谗言陷害一样,贾谊为汉文帝推行的改革政策同样受到了朝中老臣绛(周勃)、灌(灌婴)、东阳侯、冯敬之属的打击与迫害。他们趁汉文帝提议让贾谊任公卿之位的机会,联合起来向文帝发难,说贾谊年纪轻轻,没有什么实际经验,他所做的努力都是想独揽大权,扰乱朝纲。文帝迫于权臣压力,不得已忍痛割爱,将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绛、灌之属乃何等人物,他们是随高祖打天下的开国功臣,汉文帝刘恒的皇帝宝座也主要依懒绛、灌们从诸吕手中夺回权力。但令史家叹息的是:"随(何)、陆(贾)无武,绛、灌无文。"绛、灌是英明的军事将领,在开国辟疆、捍卫皇权方面功劳盖世,可是他们治国乏术,并没有管理国家的才能。之所以说汉文帝与贾谊是一对相知君臣,是因为汉文帝与楚怀王不同,他有主见,并不全为权臣所左右,虽然他出于无奈,把贾谊贬出了京师,但他敏锐地觉察到贾谊的主张是正确的。所以他仍是将贾谊的建议逐步采纳,付诸实施。宋朝的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有诗赞贾谊云: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王安石对于贾谊作出了很高的也是正确的评价。表面上看,绛灌们阻拦了贾谊晋升的步伐,把他挡在了朝阁之外,可实质上,汉文帝在施政过程中,总是采用贾诒的主张,"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绛灌们爵位虽高,但他们的"言"被"废用",并没有给文帝治国提出什么有益的帮助,只好被劝退,回家养老去了。相反,贾谊虽然没有当上三公九卿,可文帝在内政外交上遇到麻烦时(内部淮南王北济王叛乱,外部匈奴侵扰),他却专门下旨召回贾谊,商讨对策。这便是有名的宣室夜对的故事。李商隐有诗赞云;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饶有趣味的是,贾谊不是在上朝之时(办公时间)谨见皇帝,而是在文帝祭祀神灵祈求福祉时被接待,这就很有些私密的味道。并不摆天子龙威的尊严,而是像老朋友会面一样随意亲切,君臣二人促膝密谈,从眼下的鬼神之事切入,逐渐地进入商讨国计民生的主题。史记载"贾生因具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这段话生动地描述了这个故事:贾谊全部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不仅提出了应该怎么办,而且陈述了为什么要这么办。说者滔滔不绝,听者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中已到了半夜三更,过程中文帝竟然不由自主地向贾生靠拢,极近亲昵之状。会谈结束后,文帝很有感慨地说:"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特聘贾谊为梁怀王太傅。须知梁王乃是文帝最喜爱的小儿子,通过梁王这层关系贾谊与文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贾谊实际上成了汉文帝的高级幕僚与智囊人物,有点类似于基辛格和尼克松的关系。

宣室夜对之后,贾谊向朝庭上了《陈政事疏》,也就是历史上常常论及的《治安策》。我个人认为,贾谊受汉文帝宣室召见,谈话是即兴而发,内容却极其广泛,会谈之后,贾生感觉事关重大,便慎密思考,梳理成文,形成《治安策》,向朝庭献出。所以说,治安策也如后来的隆中对一样,是贾谊根椐皇帝的提问,对国内外局势所作的分析与判断,对事态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或者说,它也是贾谊与汉文帝会谈的一份备忘录。

遗憾的是,这对君臣的合作才正式起步,贾谊所悉心教导的(也是他十分钟爱的)梁王在驰往京城的途中坠马而死,让贾谊悲伤自责不已,而过早地消融了自己的生命。所幸的是,汉文帝及后来的景帝即使在贾谊死后,也依然坚持推行贾谊所倡导的重本抑末、加强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强化中央集权、削弱藩邦势力的政治路线。文、景二帝都能崇尚贤才,任用精通历法的张苍为丞相,以治军谨严著称的周亚夫为全国军队的统帅,任用贾谊遗志的继承者晁错为御史大夫,励精图治,使大汉王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一个空前鼎盛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

司马迁与汉武帝是一对强强对抗的君臣。汉武帝雄才大略,傲视天下;司马迁承袭史官,洞察古今。两强相遇,互不相让。汉武帝要用强权使司马迁屈从,司马迁要以史官的责任对社会对历史负责,这样一来,司马迁与汉武帝就成为冤家对头了。

青少年时代的司马迁,与屈原贾谊的生命轨迹类似,顺风顺水。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於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代,他的各种活动都与汉武帝所推行的各项政策密切相关,在这强化中央集权、抗击外来侵扰、并且走向世界的伟大时代,司马迁在学习、漫游活动中走完了他的青少年时代,又在步入中年后,顺利入仕,参加了汉武帝直接指挥的统一事业,在他正式成为史官之前,他已经成熟了。

公元前1xx,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之职,被汉武帝任命为太史令,这是他成为以学术著作和思想影响社会的治学者的开始。他对担任这个职务曾是相当满意的,开始在国家藏书处阅读和整理各种史料。由于太史令兼天官之职,汉武帝外出祭祀天地的各种典礼仪式还必须由他来筹划,所以司马迁在任太史令至受宫刑这十年间,他是十分繁忙的。而且这期间,在公元前1xx,他又倡议修改历法的工作,为尽到职责,司马迁主持了太初改历的重要活动。在这一时期,司马迁竭力为汉武帝服务,他在《报任安书》中说:"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汉武帝也非常赏识司马迁的才能,常常在接见外宾时把司马迁这样的学者当做自己的资本向外炫耀。

司马迁与屈原贾谊遭遇所不同的是,屈原贾谊当红时,受到了同僚的嫉妒、打击和排挤,而司马迁作为太史令的官职,不治民,不参政,所以他与汉武帝属下的文武群臣并无直接的利害冲突,也就不会产生太大的矛盾。可是,站在司马迁对面的是汉武帝,汉武帝是雄才大略的君主,但他同时又是一个好大喜功、专横跋扈的封建帝王,他思想理论界推行唯我独尊的政策,要不断提高作为皇帝的个人权利地位。他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是,他那自以为是的骄傲心理也在不断加强,他那急于为自己树碑立传,宣扬自己功威满天下的要求也日益迫切,于是他开始注意史官修史,希望史官歌功颂德,把自己吹捧成"圣人"、"明君",成为可以与三皇五帝、商汤、周文王、武王等历史上的光辉榜样并驾齐驱者。然而,他遇到的史官是司马迁,他的意图一时很难贯彻。司马迁自认为有"世典周史"的光荣家世,又有父子相承的史学事业,对史学的功能和史官的责任看得很重,而不能完全听凭统治者摆布。况且,司马迁是天才的思想家,他"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他从小就有造反精神,他要"察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他有藐视一切的霸气,他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对所有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深刻的思考与冷静的评判。这样以来,他与汉武帝强强相撞,势必矛盾重重,日积月累,他的悲惨结局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三、《屈原贾生列传》中的春秋笔法

鲁迅先生给《史记》作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离骚》是屈原放逐之后,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屈原在《离骚》中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主观认识。那末,司马迁在《史记》中,是不是也注入了他本人的人生体验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本文在前面的叙述中,已经点出了楚怀王与屈原的关系,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末差,历史人物楚怀王的真实形像也不是人们想像的那样昏庸,只所以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误解,概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使用了春秋笔法,让楚怀王替汉武帝背了黑锅而已。

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评议: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於郑袖,外欺於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泄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这段议论,铿锵有声,酣畅淋漓,激情膨湃,一泻而下。初次一看,是在批评楚怀王不辨忠奸,不明事理,自酿人祸,忠臣受害,自食其果。可是,仔细一回味,不对呀!楚怀王中奸被骗到秦国后,他没有做出丧权辱国的事,他表现出了一个大国国君的风范,宁死也不签卖国条约。在楚怀王的本传《楚世家》中,明明写着楚怀王的遗体运回楚国后,"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历史真像是楚怀王在本国人气很旺,全国民众都为楚怀王的死节悲痛哀悼,楚怀王的葬礼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国葬。就是在诸侯各国,也都因为楚怀王的死节一事而义愤填膺,重新合纵,于次年多国联合起来向秦发兵。同样出于司马迁之笔,怎么到这儿就变成了"为天下笑"呢?很显然,司马迁在这里表达的是自己的人生感受。汉武帝是当朝天子,他有许多批评汉武帝的话不便明说,便借着楚怀王说事,表面上是在抨击楚怀王昏庸,实质上是刺向汉武帝的利刃。在司马迁的眼中,汉武帝是和秦始皇差不多一样的昏君暴君,而且,作为先知的思想家,他已明察出西汉王朝的诸多弊端,予感到不可避免的颓势。所以,这段议论,是司马迁在胸中压抑已久对汉武帝的愤满怨气怒气的大喷发,是司马迁对汉武帝的昏庸无道的揭露与鞭笞。楚怀王替汉武帝背了黑锅。

(这是一篇学习心得,在写作过程中,吸收了黄新亚先生所著《司马迁评传》中的许多成果。自己初学《史记》,谬误之处难免,恳望读者诸君指正。)

屈原列传读后感 篇3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屈原又是一名政治家和爱国志士。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中华儿女。

他两次被流放,一次是因为怀王的愚蠢;一次是因为子兰的谗言。最主要的是他革新图强;遭受打击,不背叛祖国。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流芳千古,成为中华民族的爱国代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读到这句,我总有一种悲叹!一种文人的悲叹!一种时代的悲叹。一个爱国者,一个坚持自己理想与高尚情操的人,结局却是如此的悲惨投江自荆

一个人的行为诠释着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生命的看法。屈原热爱祖国,他不像孙膑、李斯那样跑到别的国家去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当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无法施展实现时,慷慨以死明志。

我为屈原之死惋惜悲叹。志向虽不可移,用生命去替换,代价太大,过于沉重。有1%的希望,就要用99%的努力去争取,绝不悲观!绝不等待!决不放弃!

我庆幸自己生长在一个新时代,一个勇于变革的时代,一个提倡人人平等的时代。尽管生活还有许多不如意,但我不明白有些人为什么放弃希望,甚至生命。一次与父母的争吵?一次比赛的胜负?还是看破红尘,甘愿成仙?神仙都难免俗,何况人乎?对待名利地位,重要的是做到心平气和。

人活着,才有希望,才有未来。让我们一起去拥抱希望!拥抱未来吧!明天一定会更好!

屈原列传读后感 篇4

这一篇顾名思义,写了两个人,屈原和贾谊。两个的早年经历和个性有些相似,都是早年得志,以文采和博学深得君主器重,但是都遭遇诬陷抵毁,然后一蹶不振,屈原跳汩罗江自杀身亡,贾谊流放长沙抑郁而死。

简单的说这一篇就是这样。

作者用了很多篇幅记述屈原和贾谊的文章诗词,大抵都是悲愤喊冤之辞,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小人得志,有才能之士失意,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谓兮。总之,是这个世界错了,我没错,世既不容我,我将离世而去。

这两人都是饱学有才之人,但在人格上都有缺陷,早年太得志,没经过挫折,一旦失意,怨天尤人,一蹶不振。嗯,不要骂我,我的确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痛,不过学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客观分析,容不得半点姑息。屈原所受的不公平际遇有伍子胥惨吗?有范雎惨吗?他们都可以重振旗鼓,东山再起,为什么他不能?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个世界的确是极其不完善的,古往今来,有太多的怀才不遇之士;有太多的受人诬陷抵毁从此失意的有识之士;世之不公,比比皆是;因此屈原呼天抢地怨天尤人的诗词引发古今无数中国知识分子的共鸣,也成就了他千古才名。

其实,从某种角度说,屈原的不如意的际遇加上他抑郁偏激的个性,当然还有他的文学造诣成全了他作为一个文学家的成就,所谓忧愁愤怒出诗人,就是这个道理。

屈原列传读后感 篇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

我倚着墙,捧着那本厚厚的《史记》,认真品读着《屈原列传》,穿越历史的长河,再一次认识了屈原这位伟大的人物。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才高气胜,忠而被谤。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屈原曾在楚国内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但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最后,毅然自沉汨罗,以殉自己的理想。本文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华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屈原曰: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混浊我独清。纵然是用以身殉国来证明自己对国家的忠心与赤诚,从不言悔;纵然楚国江山已是岌岌可危,还是抓住最后一线希望,竭力挽回一切,亦不言弃。他虽身处污泥浊水之中,但不被世俗所玷污。那样一种高洁,堪与日月争辉。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不愿沦于那墙头的草,只随波逐流。而是近乎偏执地抱着那份骨子里褪不去的清高,直至汨罗江边,他宁用生命保全自己乃至是一个国家的尊严,也不愿屈服于现实。

也许是天妒英才吧,满腔的爱国情怀、盖世的才情,却无处施展,始终郁郁不得志,这就是屈原,一个乱世背景下的悲剧英雄。他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赤胆忠心,一心为国,却遭到奸佞之人的诽谤与楚怀王的质疑。尽管如此,他仍旧是如白莲般,出淤泥而不染,濯垢水而不污。

是啊!出淤泥而不染,濯垢水而不污。这就是屈原爱国理想的写照。权势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若为理想故,两者皆可抛。屈原的高贵,屈原的爱国,屈原的高洁,震撼人心,永垂青史。

屈原列传读后感 篇6

《屈原列传》与贤人政治

太史公在《屈原列传》中塑造了一个其志洁,其行廉,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屈原,千古流芳。

就是这样一个屈原,居然被上官、靳尚、张仪等人不明不白地给害了。呜呼!屈原既死,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而莫敢直谏,其后楚竟为秦所灭!暖乎!若是屈原不死,秦何以灭楚?何以定天下?历史也许因此而改写也!

所谓贤人政治,就是说治乱由人,任贤臣而感天地泣鬼神,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用小人则灾祸由此而起,异变由此而生。故周八百年江山是姜子牙之魂保佑,齐之霸业系由管仲,汉兴乃由张子房,蜀兴系由诸葛亮;同样,商亡是杀了比干,楚亡是去了屈原,秦亡是赵高作祟。说来说去,君主只要会用人就可以了,本人才德并不重要。齐桓公好色好小人,但只要全盘信任管仲仍可称王称霸;汉高祖无才无德,但文有张良萧何武有韩信,便可逼项羽乌江自刎。一部中国政治史,由是留下了无数半人半神的名字。

贤人政治的产生,人皆道是人治体制造成的。的确,西方政治史的名臣没人有像中国名臣被神化的地位,流放了但丁的佛罗伦萨也还是佛罗伦萨。可中国人就真有这么大能耐,一人左右天下事么?

最明显的例子,诸葛亮。伏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刘备将二人尽得,天下仍未安于蜀汉。相反,蜀是三国中实力最弱者厂。于是人们只好说,诸葛亮,寸运不济,生于末世运偏消呀。在人与天的较量中,人们似乎又默认了贤人未必应天而生,天未必感人而动了。这,也算是不走运的贤人们的一条借口吧。

就以屈原来说,《史记》并没有独立的《屈原列传》,而是屈原、贾谊合传为《屈贾列传》。贾谊何许人也?汉文帝时天才少年,献上的削藩、和匈奴、重农抑商、禁私铸币等等政策,都或早或晚被采用,对安定汉江山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可细看贾谊一生,竟发现和屈原一样很不得志,官最大也不到九卿,且又是被谪长沙又是为梁怀王太傅,最后还郁郁而死,才31岁。其贡献胜于屈原,而遭遇却颇为相似。可是汉没了贾谊,照样轰轰烈烈了几百年;楚没了屈原,怎么十几年就被灭了呢?

由此可见,即便是标榜贤人政治的中国古代,体制暗中的力量也还是重于人治。与其说是气运,不如说是体制是否适于时世。

屈原死了,楚国灭了;贾谊死了,汉朝兴了。个中原因,读《史记》的人,不妨去字里行间细细体味。

成功政治家的要素

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生郁郁不得志,终于自沉以终。论品格,屈原是第一流的人物,令人敬仰;而作为政治家,空有才智、抱负,却只能坐视楚国亡灭,无措手足,这又是一种悲哀。

由此不能不让人想到政治家中成功者的诀窍了。18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政治家圭涅提尼,他的政绩为世人瞩目,连一代泉雄拿破仑都崇拜他。他的日记正是研究这些成功政治家的绝好材料。

如果你看过他的日记,了解其中的先进思想,达观智慧,你一定会认为这是一个思想激进、最具民主革新思想的开明之士。那你可就错了!从他的政绩作为来看,他却是专制君主的最得力大臣,可以说是最顽固的保守分子,不能容忍有任何改革。为何一个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和他所思所想的有如此大差别?这一点他的日记里可以找到答案。他说,在专制君主手下为官必须善于伪装自己,决不可透露自己半点真实想法,否则谁说出口,谁就完蛋。因而有句名言是:表情要开放,思想要深藏。这一点正是圭涅提尼在政治上获得成功的方法,因而他能左右政局达30年之久。

同样戚继光为了能做一番事业,便向首辅张居正行贿,送金钱美女,笼络宫中当权宦员,结果执掌了军事大权,当总兵十几年之久,因而得以驱逐倭寇,实行巩固海防战略,成为一代名将和民族英雄。相反,刚直不阿的海瑞反而在政治卜无所作为,一无可述。

由此看来,这些极为成功的政治家的要素是:宁可个人操守有亏,也要以非常手段获得大权,施展手段。这或许便是马基雅弗利的名言不择手段,达到最高道德的绝佳注脚了。相反屈原一生正道直行,反而处处碰壁,不得施展才华志向。这可能是政治恰恰是一个妥协与折中的地方所致。所以有人在美国恭维某个家庭的孩子,说他长大会成为一个政治家,反而招致这个家庭的愤怒,因为政治家在欧美并没有好名声。因此不把屈原归人政治家行列,倒是更近于事实

行走在消逝中_读《屈原列传》有感800字


历史的长河滚滚前进,冲刷着无数的灵魂,该留下的,永垂青史;不该留下的,永生不现

听?是谁在低低吟唱?只见屈子披头散发,眼神充满了无助与无奈。他,这是怎么了?

原来,楚怀王听信小人之言,疏远了屈子,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后又遭顷襄王流放,这一代代国君可真是糊涂啊!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故忧愁忧思而作《离骚》。屈原出生高贵,生辰吉祥而美好,先人赐予了尊贵非凡的名字,表现了屈原高度的自尊自爱。注重自我修养以及辅佐君王的责任感,时刻不忘振兴楚国,直至生命的终章!文中多次出现的芷草、秋兰等香草更是反映出他高洁的情怀,不同的情趣。他完善自我的目的在于引导君王,趁年轻奋发有为,避免老大徒伤悲。

他终究还是错了昏聩的君王,可恶奸诈的小人混淆黑白,颠倒是非。屈原被流放在外,仍心系楚国,仍不忘振兴楚国。直到楚国灭亡的消息传来,他的心,也就跟着死了。

他不愿苟活于世,他不愿自己被肮脏世俗所玷污,于是,他选择了死。

他的死,不是懦弱,不是妥协,更不是逃避。他要以死明志,宁愿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他的死,是自洁,是自爱,是自保,是值得尊敬的,更是伟大的!

屈原的死,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时代的缩影。怀王三次被秦所骗,一任一疏,反复无常,践踏人才。上有昏君,下有佞臣,楚国政治的腐败黑暗可想而知。《离骚》正是屈原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和控诉!面对种种邪恶,屈原矢志如一,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洁的品德。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于是他抱着石头,纵身一跃,跳入汨罗江自杀了。这位伟大的历史巨人终于倒下了。他累了,就让他好好休息吧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担心江中的鱼虾会吃屈原的身体,便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时,包粽子扔入江中。于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便由此而来。

为了追求光和热,追求真理,人宁愿舍去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屈原虽与世长辞,但他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女 生贾梅》读后感范文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每一个学生要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把读书,应视为自己的乐趣。小编为您提供!更多精彩,尽在小编,欢迎您的关注阅读!

【篇一】

今天,我读了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的力作——《女生贾梅》。作品用真挚、细腻、质朴的手法,记录了一个初中女孩的生活点滴,在欢乐的校园生活中、美好的憧憬中,温暖的亲情中,纯洁的友情中演绎着充满了快乐、幸福和关爱的成长故事。

贾梅一家有四口人——贾梅、双胞胎哥哥贾里、妈妈还有作家爸爸。贾里在初二(1)班,贾梅在初二(2)班。两个人针锋相对,而贾里为了班级利益,时常变着法子,“欺负”贾梅。一次,在食品节的比赛中,贾里为了班级能取得好成绩,把妹妹的优秀作品——“五光十色”偷了过来,谁知人算不如天算,贾里偷来的“五光十色”在现场成了一锅乱七八糟的蔬菜大杂烩,输掉了比赛;而被掉了包的贾梅则好运连连,顺利的和同班同学邱士力进入了复赛。贾里其实暗地里非常关心妹妹贾梅,但从不在脸上表露出来,也算是个调皮的好哥哥吧!

贾梅单纯可爱、普通平凡、天真善良,还有一些爱慕者,追求者。在亲情的呵护中,友情的滋润中,兄妹之情的温暖中,快乐的成长着。秦文君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勾勒出了中学生活的快乐时光。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体会快乐、享受感动,同时在一篇篇故事的字里行间教会我们用温柔的心去细细品味、珍藏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

【篇二】

最近,我读了秦文君的《女生贾梅》一书,受益匪浅,就像书籍封面上说的“有一种能频频弹响读者心弦的情感魅力和艺术魅力”。

书中主要叙述了贾梅和她的伙伴们一起的一段段美好的成长故事。这里有生活的酸甜苦辣,有成长的欢声笑语,有贾梅和朋友之间纯洁的友谊。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演员的故事》和《食品节的明争暗斗》。

《演员的故事》里因为贾梅和贾里误以为他们的妈妈与其他人约会,为了把妈妈留了下来,演了一出装病的戏。可贾梅在演戏的时候经过了剧烈运动得了急性阑尾炎,害得妈妈难过得声音都变了。这个故事惹得读者们哭笑不得,可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深深的母爱。

《食品节的明争暗斗》中贾梅准备的“五光十色”吸引了哥哥的目光,虽然她保护的很好,却还是被哥哥用“哈利克”调包了。但结果往往是意想不到的,幸运的是“哈里克”得到了评委的好评,而那“五光十色”由于包装不当已经焐得面目全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不可以用小聪明和不正当的手段,需要我们脚踏实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它。

这本书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简单明了的告诉我们各种小道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我以后会经常把它拿出来看看,激励我自己。

【篇三】

当我合上《女 生贾梅》这本书时,不由得发出赞叹:可爱的贾梅实在是个令人羡慕的女孩。她天真活泼,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这个看似平凡的初中女 生,却和她的伙伴们演绎吃一段既丰富多采又让人感慨万分的成长故事。这其中,有校园生活的酸甜苦辣,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也有对亲情和纯洁友谊的渴望……

本书作者以细腻的笔调,将少女微妙的情感变化和跌宕起伏的心灵历程娓娓道来,刻画出了一个逐渐长大的少女形象,并因此勾勒出一幅幅当代中学生五彩缤纷的生活画面。如“四味教室”这一篇,就把校园生活的酸甜苦辣写了出来:期末考试前堆积如山的作业——苦;为了让厌学的“宇宙”改掉厌学的情绪而举办了一场足球赛——甜;单元测验没考好让老师批评——辣;老师高超的改作业方法——酸。“荧屏小姐”写出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渴望成为影星,于是就在影视界联谊会那儿等待“星探”出现。还有“丑女”把简亚平那种对亲情和纯洁友谊的渴望形象地描写出来。

《女 生贾梅》让我体会到只有天真活泼、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即使在学业极多的情况下也可以不产生强烈的厌学或叛逆心态。

《屈原》的读后感


屈原原本是一个官员,他甘愿为朝廷出力,愿为老百姓伸冤。他办事公正廉洁。但因为当朝皇帝听信谗言,把屈原贬为庶民。最后,屈原已经看不惯这个世界,就跳河自杀了。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屈原》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屈原》读后感一:

从离骚中我看到了屈原的浪漫于自爱。屈原属于楚国公族先世三代在朝,官至左徙曾经深得楚怀王得信任,入则与王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以对诸侯。屈原作为一名外交家与军事家,对内他主张统一楚国,对外实行联齐抗秦得策略。正如屈原所认为得他兼具有着内美与外才,是有资格象爱香草美人那样爱惜自己得。

离骚中反复出现了江离,辟芷,秋兰,杜衡,菌桂,胡绳等种种的香草再加上秋菊,芙蓉,香草(花)的形象深入人心。离骚中又写了屈原上下求索的迅女的过程,此中屈原还以美人自比与出怀王的关系。为什么这样写呢?咋一看还真是狂妄!诚然花草是天地间自然造化的产物,屈原以此自比,就是在说屈原就像这花草一样预审据来就有着天然的芳香与美丽。而写自己能上天入地则是以此表示自己的非凡人生经历。日本的孩子都相信自己是天国送给人间的礼物。原本生命是一种很偶然的诞生,但人来总是乐此不彼地给赋予它神秘而美丽地色彩。屈原也是这样。屈原愿与荷叶为衣,芙蓉为裳,在淡淡的清晨收集兰花的朝露,在夕阳的黄晕中采摘初开的菊花。因为他相信自己是非凡的,所以把一切美好的事物和自己联系在一起。但现实不可能这样美好。尽管想象中的事物这样美好但这只能是一种非现实的浪漫。

非现实的浪漫也是浪漫。在屈原理想的世界里是容不下半点的污秽的,应该在一片浓郁的花和同样浓郁的花香里纵横允吸着天地神明赐予的空气,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要做地事。拥有这样芳香浓郁的庄园,心里期盼着美人的相伴。屈原爱自己,因此对美人的要求也很高,以至于天上人间上下求索竟不能得。屈原爱自己至此。

屈原得自爱又是和浪漫联系在一起得。爱惜自己本身就是人类最原始的美好情结,屈原是个浪漫到极至的人,其浪漫情怀也是巍然独立的。屈原之前没有出现过象离骚这样的长篇抒情诗,屈原的独树一帜就是浪漫。凡是人有两种境遇,生活事业得意或者失意。得意的人心里开的是明朗的花,失意的人心里开的失幽怨的花。自爱而又不得意的人虽然开的是幽怨的花,但却依然可以美丽着傲视群芳。屈原是这样的,虽不得志,但却可以孤芳自赏。屈原对江而叹:时间象流水一样追赶不上,年岁匆匆不再等待我,内心的忧思滚滚也如江水。屈原在离骚中表现了他愿意效法前人彭咸的意愿,屈原后来也的确这样做了。为非现实的浪漫付出的代价同样是诗意般的浪漫死亡。

《屈原》读后感二:

读完屈原我心中更多的是愤怒与惋惜。愤怒的是那些在楚国占有庞大权力,但为了个人暂时的利益而私通秦国,背地里说屈原坏话的佞臣小人。惋惜的是屈原这个政治人才一生的政治道路都被“亲小人,远贤臣”的楚怀王这样白白的断送了。

屈原出生在当时楚王朝一个占据着重要地位的贵族家庭,他出生的日子更是被古代人称为几百年也难得出现的良辰吉日。因此,屈原的父亲从小就对屈原寄以很大的希望。因为出生在一个有这显赫地位的家庭,他从小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屈原十岁那年,父亲伯庸战死疆场,母亲也因此改嫁。从此以后,屈原便于姐姐女嬃相依为命,在屈原父亲生前为他聘请的一个老师的教育下,二十岁那年,屈原便告别亲人和老师因在家乡抗击秦兵的卓越表现被太子熊櫆招入兰台宫,任文学待读。他在这个荟萃人才之所,以自己辅佐皇上统一天下的气魄终于折服了太子,成为日后楚怀王的重要辅佐大臣。

在屈原任左徒之职的时候,他进行了改革与变法。但会对贪官造成打击,那些大臣便背地里说屈原坏话。使屈原降职为三闾大夫。一次,秦国国相对楚怀王实施了政治欺骗,事候屈原直言批评怀王,怀王不应轻信了小人的谗言仅不听还将屈原流放到了汉北。在汉北有一条河,河对岸就是韩国了。一天屈原从茅屋里走出来,只见一个人用斗笠遮住脸,从河那头乘小舟过来了。那人恭敬的对屈原说道;尊敬的三闾大夫,您既然在出国毫无用武之地,那您就到我们韩国来吧,这可是我们韩国国君诚挚的邀请。说完,指着身后的一辆马车,“上车吧!”屈原听了,摆摆手;楚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可不能做像‘苏秦、张仪’那样的叛国贼。”那人听了说:“我也是楚国人,你看我现在多好啊!天天要吃又吃,要喝有喝,衣食无忧,何必要留在一个对自己毫无意义的地方呢?”屈原听完,直言拒绝。韩国使者只好摇头回去了。韩国邀请屈原失败后,其他五国连秦国这个楚国最大的敌人都以高官俸禄去请屈原,屈原都无动于衷。

后来,楚王因不中用屈原而导致势力越来越小使秦国仗势请楚王去秦国武关会盟。屈原听说了,不顾王法规定,擅自连夜赶回都城跪着劝楚王不要去上了圈套。楚王仍然不听屈原劝告去武关会盟。结果应此命丧秦国。此后,顷襄王继位,更加重用贪官污吏。还将屈原放逐到了沅湘。不久,由于顷襄王任意重用贪官,楚国国都被秦军攻下了。屈原听到了这个消息,悲痛万分,在一个电闪雷鸣,狂风大作的清晨投江自杀了。屈原就这样结束了他那悲剧的一生。

《屈原》读后感三:

如余秋雨所说,世上所多者为小人,且令人防不胜防,多少人死在小人“一口一口咬死你”的嘴下。小人从你对他极微小的利益冲突着眼,越害你越不能不害你,直到你死,小人绝不会起“留人一条生路”之想。何况屈原比较出众,枪打出头鸟的规律不会改。

打倒小人的办法只有以毒攻毒,你也去变成小人,看谁做得更狠、更毒、更下流。这办法在屈原身上没用,“宁溘死以流亡”也“不忍为此态”,这就只有一条死路了。

再不然,设法不和小人起利益冲突,退出庙堂隐居山野。问题是屈原就算去国离家,也会“忽观睨夫旧乡”,舍不得走。

所以屈原一定会死。

屈原具有典型的中国文人的性格。这种性格多以悲剧收尾,至少拥有这种性格的人多不快乐,一片污浊他就偏作莲花,春有春恨秋有秋愁,隐居山野时会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选上当官了又说“忙日苦多闲日少”,流放了他马上恨“云横秦岭家何在”,离家在外还得“望极天涯不见家”,就算什么都圆满他还得“一向年光有限身”,怨到人生太短上头去了。(真不如拉一天板车回家喝大碗茶不识半个字的好。)他们清高、孤独、敏感,像寄居蟹。他们可以选择壮烈地死去,却不能承受艰辛屈辱的生活。前者是一种理想化的民族精神,是梦化诗化的,而后者才是民族生存强大的基础。试想作为一国最上层最优秀最具希望的知识分子,遇到打击就缩回去“梅妻鹤子”,要不就“士可杀而不可辱”,这叫什么事儿呢?从社会角度看,真是自私脆弱的表现。

所以屈原又不该死。

对屈原的崇拜,是不完全正确的。当然,在今天,有传统文人既刚烈又脆弱的性格的人已经很少,但谁能在歌颂传统文化的同时,向我们指明传统文人的人格弱点?谁能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说明性格孤傲自闭的坏处?谁能在鄙薄轻视中国文化和盲目崇拜中国文化的两极之间,找到一个中间点,认识它、理解它、爱它?

屈原的死,既是一种精神,更是一个错误。

他的形象是美的;芳泽杂糅时,昭质未亏。“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

字里行间,手指抚弄那时飞扬的冠带明灭的灯火竖排的书卷清朗的陈词和浩然的长叹,以及冰冷的江水和黎明前最后的黑暗,想最后笑一笑的时候已经泪下。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屈原贾生列传》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屈原列传读后感6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