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韩愈师说有感800字 > 地图 > 读韩愈师说有感800字

读韩愈师说有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读《韩愈传》有感。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作品。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韩愈传》有感,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答 案

——读《韩愈传》有感

示范初中284班 王奕茗

庄周梦蝶,栩然胡蝶,蘧然庄周。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不必分矣,此之谓物化。

——题记

穿透墨香薄纸,你的身影渐入眼帘。

长安墓边,残血尽染,京腔之调,如诗之音,萦绕于耳。你乘舟而来,然翩翩少年于坐其中。大哥的答案是一簇怒放的鲜血梅花。

六岁之时,来到长安。树木葱茏,披锦挂缎,石榴之甘饴至今仍铭于心。

自此,时年十二的你笃定决心铺就去长安之路。读万卷书,以诗书为肴,游学于景。终是于德宗贞元年,西去长安,以求功名。

十八年间,屡试不中,也许有人说你太工于功名,名利至上;也许有人说你意志顽强,终会百炼成钢。我,却无法为你的功名之心,判予对错。因你,只予时间执笔,任对错纷争漂泊于世间尘海。

你穷其一生,追寻人生答案。却不慎跌落于尘埃世间,卢氏、柳絮,已通你心。可你却只予以春桃笔墨,任她于你心中留一串墨珠,一世樱落。你在她身上发现了另一个自己,那就是你追寻的答案。本想“执白头偕老”,却未想人已去楼也空,桃花仍哭春风。蓦然回首,已迟,你终究是丢了自己,但留一簇光于诗坛独放。

韩愈,答案于你孰是孰非,早风轻云淡,你淡出了我的眼线。

也许,不予答案,才是最好的答案。只因答案本就为一盏白纸,无是无非,无对无错,任世人涂抹……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韩愈读后感500字


篇一:读韩愈作品有感

读韩愈作品有感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这是作家梁衡对韩愈的评价,是韩愈为官的写照。他的为官之道从侧面可反映出韩愈本人有极高的素养,这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韩愈作品良多,《进学解》和《师说》带给我的影响尤为深刻。

《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劳,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苟且。这句千古名言道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成为大家熟悉的格言,那个“勤”字和“思”字,也曾激励过多少读书人,下过多少功夫而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纵观古今有学问有成就人的作为,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就是天道酬勤。是的,求知识,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轻佻,半点浮躁,半点投机。而必须是忍得寂寞,甘坐冷板凳,一本书一本书地读,一张卡片一张卡片地写,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地爬,才幸许有所收获。

韩愈在《进学解》中还列举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尽其材。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

是不遇明世。这不仅教会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自己的闪光之处勇敢地呈现在大众的视野里,还有些倡导国家知人善任,善于发现培养人才的意味。

通篇文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了作者对于逆境而表现出的一种平和心态,这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心态决定一切,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历史终将证明,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经由改变态度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拜读完大家韩愈的《师说》,心中感触颇深。的确,尊师重教是学问探讨上一个恒久的主题,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做学问之人必须谨记切不可闭门造车,固步自封,而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文章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 ,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这对我们的学习极有启发意义,要善于从不同渠道不同的人身上获得知识,实现信息集中化,从

而保证知识储备的最大化。

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

韩愈文章独有的韩式特色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获得新的启发与思考,满篇皆是适用于当今社会的生存之道,值得人反复推敲,细细品读。

冶金1207班兰凡 120840708

篇二:《读韩愈作品有感》

读韩愈作品有感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这是作家梁衡对韩愈的评价,是韩愈为官的写照。他的为官之道从侧面可反映出韩愈本人有极高的素养,这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韩愈作品良多,《进学解》和《师说》带给我的影响尤为深刻。

《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劳,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苟且。

这句千古名言道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成为大家熟悉的格言,那个“勤”字和“思”字,也曾激励过多少读书人,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纵观古今有学问有成就人的作为,无不在向我们昭示这样一条规律——天道酬勤。

是的,求知识,做学问,从来都容不得半点轻佻,半点浮躁,半点投机。求学问,必得忍得住寂寞,受得了冷落,一本书一本书地读,一张纸一张纸地写,才能有所收获。

韩愈在《进学解》中还列举了不同木材不同的用途,惟有良匠才可各尽其材。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是不遇明世。这不仅教会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自己的闪光之处勇敢地呈现在大众的视野里,还有些倡导国家知人善任,善于发现培养人才的意味。

通篇文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了作者对于逆境而表现出的一种平和心态,这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心态决定一切。

拜读完大家韩愈的《师说》,心中感触颇深。的确,尊师重教是学术探讨上一个恒久的主题,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做学问之人必须谨记切不可闭门造车,固步自封,而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文章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

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 ,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这对我们的学习极有启发意义,要善于从不同渠道不同的人身上获得知识,实现信息集中化,从而保证知识储备的最大化。

一千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

韩愈文章独有的韩式特色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获得新的启发与思考,满篇皆是适用于当今社会的生存之道,值得人反复推敲,细细品读。

张晓云

2016年3月

篇三:论韩愈《答李翊书》中为人与为文的现代意义

论韩愈《答李翊书》中为人与为文的现代意义

一、引论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韩愈的《答李翊书》是其极为重要的一篇倡导其古文理论的文论作品。书中,韩愈对李翊所问的“立言”之事进行了回复。李翊以立言问于韩昌黎,不过是想要知道如何写作古文,韩愈却借此之问,演绎了一篇及其精彩的文字。《答李翊书》的研究,目前学界多集中在论述其体现的“文”和“道”之关系、“唯陈言之务去”及“气”与“言”之关系三个方面。本篇论文则从为人与为文的关系出发,论述韩愈的文学思想之现代意义。

二、为人与为文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也是中唐时期的诗文大家。他崇儒学,辟佛老,反骈赋,提倡继承先秦两汉散文的悠长,以古文闻名一世。韩愈的议论文内容广博,体裁不拘一格,立意新颖,观点鲜明。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称其“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后人尊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贞元十七年,韩愈写了《答李翊书》一文,是指导一个叫李翊的年青人如何写作的一封信。其中包含了他的主要文论思想:(1)文以明道,韩愈认为学习古文的目的和写作目的都在于“明道”;(2)不平则鸣,其说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思想的进一步发挥;(3)含英咀华、闳中肆外;(4)气盛言宜;(5)陈言务去。这些在《答李翊书》中表现得最为充分。除以上内容外,文章还论述了为人与为文、立行于立言之间的关系。

开始,作者与李翊首先探讨的是“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问题。韩愈认为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是为文的前提。他在《答李翊书》的开头说:“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有日矣,况其外文乎?”由此可见,他认为德是文章的内核,文是德之载体,或者说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这和他所一贯倡导的“文以载道”说是相一致的。那么,“道”和“文”怎样能相促相长,达到较高的水准呢?他在《答李翊书》的第二段形象的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说:“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竢其食,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要写好文章,不要只是想去寻找一盒能让东施变西施的外用美丽霜,不要被狭隘的功利所驱谴,而要像为树养根,给灯加油那样,去加强道德修养,有了教高的道德水准,诗之树、文之灯才根深叶茂、光焰万丈!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就有了经济苍生的使命感,就有了悯难怜弱的同情心,就有了正道直言的方正人格,敢于为一切正义和真理摇旗呐喊、奔走呼号。

韩愈在这篇写给李翊的信中,高扬儒家崇古思想的旗帜,要求青年儒生能够把学习的目标确定为“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刻苦钻研,不求速成,“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有别于后世漏儒,韩愈的崇古不是泥古,而是法古,所以他在追述自己的求学经历时,重点强调了自己在研读古籍时“惟陈言之务去”,致力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的精细工夫。更为可贵的是,他指出自己在学问已达到很高境界(“浩乎其沛然”)后,仍不废怀疑精神,“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最终得到淳一的道学。

作为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的文章说理透彻,气势充沛,结构谨严,语言精炼。他的《答李翊书》是文论史上的力作,阐述了为人与为文、立行与立言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修养对治学为文的重要

读韩愈梁衡读后感


篇一:读韩愈作品有感

读韩愈作品有感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这是作家梁衡对韩愈的评价,是韩愈为官的写照。他的为官之道从侧面可反映出韩愈本人有极高的素养,这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韩愈作品良多,《进学解》和《师说》带给我的影响尤为深刻。

《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劳,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苟且。这句千古名言道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成为大家熟悉的格言,那个“勤”字和“思”字,也曾激励过多少读书人,下过多少功夫而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纵观古今有学问有成就人的作为,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就是天道酬勤。是的,求知识,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轻佻,半点浮躁,半点投机。而必须是忍得寂寞,甘坐冷板凳,一本书一本书地读,一张卡片一张卡片地写,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地爬,才幸许有所收获。

韩愈在《进学解》中还列举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尽其材。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

是不遇明世。这不仅教会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自己的闪光之处勇敢地呈现在大众的视野里,还有些倡导国家知人善任,善于发现培养人才的意味。

通篇文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了作者对于逆境而表现出的一种平和心态,这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心态决定一切,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历史终将证明,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经由改变态度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拜读完大家韩愈的《师说》,心中感触颇深。的确,尊师重教是学问探讨上一个恒久的主题,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做学问之人必须谨记切不可闭门造车,固步自封,而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文章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 ,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这对我们的学习极有启发意义,要善于从不同渠道不同的人身上获得知识,实现信息集中化,从

而保证知识储备的最大化。

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

韩愈文章独有的韩式特色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获得新的启发与思考,满篇皆是适用于当今社会的生存之道,值得人反复推敲,细细品读。

冶金1207班兰凡 120840708

篇二:《读韩愈作品有感》

读韩愈作品有感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这是作家梁衡对韩愈的评价,是韩愈为官的写照。他的为官之道从侧面可反映出韩愈本人有极高的素养,这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韩愈作品良多,《进学解》和《师说》带给我的影响尤为深刻。

《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劳,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苟且。

这句千古名言道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成为大家熟悉的格言,那个“勤”字和“思”字,也曾激励过多少读书人,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纵观古今有学问有成就人的作为,无不在向我们昭示这样一条规律——天道酬勤。

是的,求知识,做学问,从来都容不得半点轻佻,半点浮躁,半点投机。求学问,必得忍得住寂寞,受得了冷落,一本书一本书地读,一张纸一张纸地写,才能有所收获。

韩愈在《进学解》中还列举了不同木材不同的用途,惟有良匠才可各尽其材。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是不遇明世。这不仅教会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自己的闪光之处勇敢地呈现在大众的视野里,还有些倡导国家知人善任,善于发现培养人才的意味。

通篇文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了作者对于逆境而表现出的一种平和心态,这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心态决定一切。

拜读完大家韩愈的《师说》,心中感触颇深。的确,尊师重教是学术探讨上一个恒久的主题,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做学问之人必须谨记切不可闭门造车,固步自封,而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文章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

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 ,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这对我们的学习极有启发意义,要善于从不同渠道不同的人身上获得知识,实现信息集中化,从而保证知识储备的最大化。

一千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

韩愈文章独有的韩式特色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获得新的启发与思考,满篇皆是适用于当今社会的生存之道,值得人反复推敲,细细品读。

张晓云

2016年3月

篇三:读韩愈 梁衡

读韩愈 梁衡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这种官职的第一素质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见获死罪都在所不辞。所谓“文死谏,武死战”。韩愈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最后还是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韩愈是个文章家,写奏折自然比一般为官者也要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说那所谓佛骨不过是一块脏兮兮的枯骨,皇帝您“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岂不盛哉,岂不快哉!”这佛如果真的有灵,有什么祸殃,就让他来找我吧。(“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这正应了我们现时说的,立场不同,感情不同这句话。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我向来觉得韩愈文好,诗却一般,只有这首,胸中块垒,笔底波涛,确是不一样: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瘅江边。dàn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儿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条件不坏,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当时在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唐律明确规定了不准没良为奴,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岭南以口为货,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比之于北方的先进文明,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同在一片蓝天下,人人都该享有爱。按照

当时的规矩,贬臣如罪人服刑,老老实实磨时间,等机会便是,决不会主动参政。但韩愈还是忍不住,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不可想象,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而贬袁州,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事。我们且不说这事的大小,只说他那片诚心。我在祠内仔细看着题刻碑文和有关资料。韩愈的确是个文人,干什么都要用文章来表现,也正是这一点为我们留下了如日记一样珍贵的史料。比如,除鳄之前,他先写了一篇《祭鳄鱼文》,这简直就是一篇讨鳄檄文。他说我受天子之命来守此土,而鳄鱼悍然在这里争食民畜,“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他限鳄鱼三日内远徙于海,三日不行五日,五日不行七日,再不行就是傲天子之命吏,“必尽杀乃止”!阴雨连绵不断,他连写祭文,祭于湖,祭于城隍,祭于石,请求天晴。他说天啊,老这么下雨,稻不得熟,蚕不得成,百姓吃什么,穿什么呢?要是我为官的不好,就降我以罪吧,百姓是无辜的,请降福给他们。(“刺史不仁,可以坐罪;惟彼无辜,惠以福也。”)一片拳拳之心。韩愈在潮州任上共有十三篇文章,除三篇短信,两篇上表外,余皆是驱鳄祭天,请设乡校,为民请命祈福之作。文如其人,文如其心。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宰相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两次犯上直言,被贬后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所以苏东坡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瘅在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

天涯。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是他大开教育之功。所以韩祠中有诗曰:“文章随代起,烟瘅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这倒使我想到现代的一件实事。一九五七年反右扩大化中,京城不少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并发配到基层。当时王震同志主持新疆开发,就主动收容了一批。想不到这倒促成了春风渡玉门,戈壁绽绿荫。那年我在石河子采访,亲身感受到充边文人的功劳。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我遍读祠内凭吊之作,诗、词、文、联,上自唐宋下迄当今,刻于匾,勒于石,大约不下百十来件。一千三百多年了,各种人物在这里奖韩公不知读了多少遍。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读韩愈》读后感1000字


风骨 ——读《读韩愈》有感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何其有幸,我曾拜读了梁衡散文选集,而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便是《读韩愈》。 ——题记

江流激湍,浪翻乳花,碧水自将青山绕;山峦叠翠,怒松插云,青山脚下碧水环。自岭南以南,焕烂流光,皆集于潮州。潮州之水,美不过韩江;潮州之山,雄不及韩山;而潮州之墨迹,妙笔皆生韩公祠。在梁衡笔下,我有幸来到了这山清水秀的地方。然而,韩愈一介书生,怎会使这山水易姓为韩呢?

众所周知,韩愈乃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章佳句至今被人们争相传诵。在文坛上,他是大唐的一块丰碑,但这尚不足以易姓河山。

在书中,我来到了唐宪宗时期,原本井井有条的市集却乱做一团,众人纷纷向法门寺赶去。然如此兴师动众的,却不是什么利国利民的大事,而是唐宪宗迎佛指舍利入皇城。一时间,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却无一人敢指出帝王的不是。此时,巷尾处一驾不甚华丽的车轿中,一位白发长须的老者,发出了一声重重的叹息。

天子殿前,一位手持玉笏的大臣,颤颤巍巍地从群臣中走了出来——正是前日巷尾那位老者,他思忖良久,终于开口:“陛下,臣曾奏表上书,望陛下取消法门之典。陛下乃九五至尊,却要迎佛骨这朽秽之物入我大唐,置百姓社稷颜面于何地?若佛祖有灵,以为不敬,欲施行罚,便加之于臣身,臣万死不辞!”一翻言辞情真意切,感人甚深,却引得龙颜大怒,皇帝不顾众臣劝阻,把他贬至潮州。

这位老者便是韩愈。

朝为朝廷重臣,夕为左迁罪人,恐怕任何人都难以承受这种巨大落差。然而,韩愈却挺了过来。苏轼乌台诗案之悲释于对人生的超然,柳宗元被贬之苦释于对山水的眷恋,而韩愈的心灰意冷却释于他对百姓疾苦的操劳。当时的潮州因离京甚远,不似王土,更如蛮夷。韩愈见此心中大恸,忖道:我心中虽悲苦,但怎么比得上百姓的贫苦?于是,他重拾软毫,以文诛恶,驱鳄鱼,兴学堂,除奴制,修水利。八个月过后,潮州面貌焕然一新,潮州进士也由原来的三名升到了一百三十名之多。

此时,我不禁好奇:自古贬官只需要在被贬之处熬过一段时间即可,韩愈却为何如此卖力?也许,这都是缘于他的文人风骨,面对皇帝怒火依然不改儒家不屈不挠的风骨,身处困境难关依然不忘朝臣救世利民的风骨,遭受舆论指责依然不动圣者恪守本心的风骨。

韩愈曾倡导古文运动,废掉了华而不实的骈文,越过南北朝,越过魏晋,直承秦汉,将文章的“载道”作用发挥出来,立文、立业,后世苏东坡赞道:“文起八大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常言道:“武死战,文死谏。”据史记载,韩愈出身贫寒,功名考取十分不易,但却数触龙鳞。我依稀看到,大唐汉白玉石雕琢的殿前台阶前,云雾缭绕中,一人托着他虽已衰朽却依然不折的风骨,心系天下百姓,志存黎明苍生,将一身刚正与不阿,献给了大唐盛世。历史等了千年,终于等到了他。

梁衡在文中说:“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潮州的韩公祠,韩山、韩水,并不是用来纪念韩愈的坎坷历程的,纪念的是他的以民为本,文以载道。

我想,这也是梁衡为何要“读”韩愈了。韩愈之于历史,之于后代文人,之于我们,都像是一本书,一本生动的书,一本严谨的书,一本经典的书,一本动人的书。他的行为,他的文章,无一不展示了他那高贵的文人风骨,他集儒家精华之大成,又加以自身改进,推动整个社会进步。即使他逝去,他的风骨依然如丰碑一般,在世间长留。

回望韩公祠中的凭吊之作,无一不是感韩公之大义风骨而作。此人,此景,此绩,怎能不教人心生感慨!于是,我心中也逐渐泛起一行诗句:

不畏君威斥荒诞,潮州河山尽姓韩。

上任八月兴四利,文人风骨留世间。

韩愈的《师说》---读后感


韩愈的《师说》---读后感

韩愈的《师说》---读后感第2页

读岳飞传有感


读《岳飞传》有感(一)

看着这本书,似乎就站在历史的那一头,面前显现着千军万马。

当徽钦二宗葬送了北宋的盛世,原本千疮百孔的江山更加不堪,来自北方的铁骑踏入中原,妄图取代大宋王朝。是他,一点一点地保住了大宋江山。

他,在青龙山上以八百之众大败一万金骑。他,带领岳家兵势如破竹,直捣黄龙,连自大的兀术也不由得赞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谈起他,金兵人人变色。

然而,昏庸的宋高宗担心他功高盖主,突然从京都发来十二道金牌,急召他回去。他不由得仰天长叹:"十年之力,废于一旦。"摸了摸背上的刺青,他甚至以感到内心万分冰凉。精忠报国,报国忠君啊!他仿佛看到兀术在金营里狞笑,笑他英雄一世,最后功亏一篑,葬在了这个昏君手上。

他无奈把马牵回,一摸长枪,长枪上染有无数敌人的鲜血,但今后可能要伴他长眠了。

果然,他这一去,就再也没回到战场上来,再也看不到他英勇杀敌的景象。

他,在母亲的教导下一心为国,最后却是被一个奸臣玩弄于鼓掌之中,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他,在前线奋力拼杀,大破金兵,一生无过,居然被冠以"谋逆"这个莫须有的罪名。他,是可悲的。

他,遵从母亲教诲,精忠报国,虽被奸臣毒害,却无怨无悔;他,在前线奋力拼杀,大破金兵,无愧于大地。几百年后的今天,他声震八方,名扬天下,受人崇敬。他,是成功的。

真正看破名利的人,才会明白他为什么在战场上奋力拼杀;真正懂得他的人,才会明白他其实得到了更多;他,就是岳飞。

五(6)班:赵佳怡

指导老师:倪 彤

读《岳飞传》有感(二)

陶子懿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岳飞传》。它讲述了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伟大故事。

岳飞出生在河南汤阴县,他从小拜周侗为师,学习武艺,又和牛皋、王贵、张显、汤怀结拜为兄弟,一同抗金。书中通过写岳飞大闹武科场、枪挑小梁王、牛头山大破金兵、大破朱仙镇等故事,讲述了岳飞有胆有识,智勇双全,坚韧不拔的一生,最后岳飞被奸臣秦桧杀死在风波亭。

我最喜欢岳飞初出茅庐打的第一仗——青龙山大战。岳飞八百破十万金兵取得了胜利。在青龙山上岳飞利用石阵、火阵、水阵大败金兵,用自己的智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通过读《岳飞传》,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伫立在我的眼前,他在国家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带着精忠报国的一腔热血,终其一生抵抗外族的入侵。我也要学习岳飞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从现在开始,树立远大的志向,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

读《岳飞传》有感(三)

谭沐蓉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读到这首诗,大家一定都想到了岳飞。

每当与同学谈到岳飞时,我都不禁感叹:岳飞生在那样一个年代,真是可惜了!宋朝的衰败在于君主的无知、臣子的懦弱。俗话说,忠言逆耳。可甜言需防是饵呀!当时的宋徽宗,听信奸臣秦桧,与金议和,把岳飞撤职。结果,金撕毁条约时,又急急忙忙的去找岳飞。也难怪宋朝会被推翻,这些忠臣被宋这样耍来耍去,要是我早就爆发了,我可真佩服他们。

回想岳飞一生,真是坎坷。19岁投兵,20岁父亲病故,辞官返乡。父死后,金兵大举侵入中原,他再次投兵。岳飞的母亲在他背上刺下四字"精忠报国",岳飞走后,其母自尽。因为她知道,忠孝不能两全。岳飞后因战功赫赫,被秦桧嫉妒,赐死于临安风波亭。我对此感到很气愤,功臣、忠臣被赐死,奸臣却舒服的享受。这什么道理?

有一次,我看到一篇文章,说现在的青少年不爱国,他们爱的是游戏、是自己。虽然现在的课本里、广告里都在强调爱国,可大人们从来都是在说"以后出国留学、国内空气不好、国外舒服……"有的老师也说:"学习好后去美国啊。"我们这些中国学生从小被灌输这样的话语,怎么可能做到真正的时时为国家?不仅大人如此,现在的媒体也有责任,他们总是宣传如何一夜成名、一夜暴富。让我们有了不劳而获的思想。在我们这些学生眼里,什么叫爱国?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说不定我们都投降了呢!

我为此而感到气恼却又无力改变,让我们在一个更好的坏境里成长吧!不要总是重视语、数、外。品德也很重要!

不管我周围的人怎么说,我会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如果有机会能留学,我会把国外好的技术引进来,而不是只图着自己的舒服,不想到国家的培养。中国,谢谢你!

读《岳飞传》有感(四)

永远不朽的灵魂

一本书、一个人、一首歌,三位溶于一体其精神、灵魂,能在数百年中一直被后人感染、传颂,能激励世世代代少儿、青年乃至老年人爱国精神,我首选《岳飞传》。

小时候我曾无数遍听着收音机,不耐其烦的听着刘兰芳所讲的评书《岳飞传》,青年时我又无数遍看不同版本的《岳飞传》书,现在我又白听不厌、自己白唱不够的"精忠报国"这首歌,可以说岳飞这个爱国传奇人物一直伴我走到今天,没看一遍《岳飞传》感觉都有不同,爱之、恨之、惜之,情绪不断加深感慨颇多,虽然岳飞以离去已久,但他那不死的灵魂、爱国的精神、激情的斗志和坚定的毅力,却始终是后人世世代代学习和敬仰的楷模,每每看到岳母亲手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这一段我都潸然泪下,每每看到39岁的岳飞被奸人,害死在风波太时,我总是控制不住情绪暴跳如雷大骂一阵,接下来便是默默无声的惋惜,嘴里情不自禁的唱起"精忠报国"这首歌,或慷慨激昂的朗诵起,"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首满江红。

我曾到过岳飞墓前,心里默默的朗诵这首满江红,哼唱着"精忠报国"这首歌,深深地鞠上几个敬仰爱戴之躬,转眼看到秦桧卑鄙的跪在那里,我的眼睛感觉到为什么,大晴天的秦桧浑身都是湿淋淋的呢?

我恍然大悟,他无时无刻都在被后人唾骂,原来是被后人的口水吐湿的永远不会风干,我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在他的卑鄙的小人身上狠狠的吐上几口,站着的岳飞名垂千古,万人敬仰,跪着的小人遗臭万年,人人恨之。

岳飞你安息吧,相信你千百年不冥的眼睛,会看到一代又一代有志的后人们在沿着你,爱国的路上继续前行。无数中华儿女在为国捐躯、为国献青春、为国洒热血,用实际的行动对你的安慰和敬仰。

一首"精忠报国"为你永远安祥入睡,一本"岳飞传"让你永远活在后人心中。

读《悟空传》有感


人生百年,就是一部西游,只不过唐僧取的是经,我们归的是西。

即使你拥有不死的灵魂,也逃不过宿命的安排。

五百年一轮回,西游记的众生都在红尘中苦苦挣扎,却始终不能超脱命运的诅咒,只因想要反抗这神安排的命运。


唐僧说:我要这天,再遮不住眼,我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我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我要那满天诸佛,都烟消云散!

旧规则被打破,新规则又产生,除非我们抛弃七情六欲,自身成为规则,所以洪荒神话中鸿钧老祖以身合道、成就这天地。

只因这天地本身并不完美、并不永恒。也许,其中最大的变数就是——人心。人,总会产生莫名其妙的理想与欲望,并狂妄地以为只有自己是对的。

而这种莫名其妙,也许正是神的安排、正是宿命。所以越追求自由,便越迷惘。

也许,这世上本没自由。所谓的自由,就是内心的一种难以磨灭的偏执与狂妄。

也许这世上本就没有我。人,为生存的需要创造了“我”。这就是所谓“存在的代价”。


我想也许某天,我们不再为生存而生存,“我”就成为了我。

读曾国藩传有感


近来,有幸读了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结合现实社会的分析,感觉自己多年的疑问有了一个虽然可能不是很完美的答案。唐浩明先生以一种敬重历史的态度,和曾国藩神交了二十余年,可以说得上“曾国藩家”了,厚积薄发写下历史小说《曾国藩》。梁启超,毛泽东,蒋介石都对曾国藩有着很高的评价。毛泽东曾说过一句话:“我观近代,独服曾文正。” 而蒋介石更是以曾国藩为师。

曾国藩为什么有如此高的魅力呢?竟能让左右中国命运的人都以之为师。

曾国藩从一个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农家子弟成为权倾一时的晚清重臣,他的一生实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无数知识分子只能望洋兴叹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读《曾国藩》后,对这其中的细节有了更多的了解。曾国藩的仕途还算平坦,个人修养极高,一直力求做到儒家思想中所宣扬的为官做事之道,当他在京城的小圈子里,在强有力的靠山庇佑之下时,在处理好“办公室内”同僚的关系时,平时还算遂意。1852年,曾国藩回家丁忧,恰逢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东南诸省之时,在湖南,长毛更是猖獗,湖南官场上一片混乱,与长毛作战,节节败退,最后退守长沙城,时局的动荡与紧迫,让这些平日稳坐高堂,享尽荣华富贵的官员们不得不想出对策来解决问题,而,论声望,论感情,曾国藩成为了湖南官场上的不二人选,由曾国藩办立湘勇,解决湖南的燃眉之急,经过多番的考量,曾国藩最终决定墨绖出山。

而这里不能不提的便是曾国藩“考量”,先是湖南官场上多名重量级官员进行劝勉,而后自己的兄弟也加入其中,最后由陈广敷“连蒙带骗”才使其出山,可算是费劲心力,而曾国藩的考量由衷的使人感慨他对时局的清晰认识和对自己的深刻了解,超前的眼光和认识使他并没有被“建功立业”的机会而冲昏了脑袋,直到上面降下圣旨,从此个人的命运前途与他所要从事的事业深深的连在一起了。时势造英雄,曾国藩的才能与时势变幻给他的机会联系到了一起,使他有机会去实现自己一直渴望的事业。曾国藩从墨绖出山到严旨令其北上天津处理天津教案,面临数不清的抉择,每一次,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考量,可以说得上是以治大国之智来进行抉择。带军途中不只一人向曾国藩提过,逮到它日,取而代之之意。当湘军攻下江宁城后,自己的兄弟和忠实部下一起跪柬,然曾国藩却不为所动,留下一句“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他有从自己的实力和自己所在的集团的利益考量,自己当时已是位极人臣,已经实现了自己所想达到的一切,为何在冒险去“造反”呢,反而落得个乱臣贼子的称号,他的价值观始终在儒家思想的范畴之类。他一直以一种救世者的心态存在,曾国藩要的是创立不世之功,他以 为偶像,他想要的是永垂青史,这样的一群人始终是俯视中国最广大的平民百姓,唯心主义深深的扎根于他们的大脑之中,曾国藩的救命于水火之中和宋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建立一个新国家来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心态有着天壤之别。

而曾国藩有什么才能呢?

刘邦曾经这样论述自己的成功之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与建立不世之功的刘邦相似的,曾国藩的第一才也是用人之能,曾国藩的麾下聚集这一批才干,既有谋士又有能够独当一面的人物,更有敢打硬仗的将军,赵烈文,李元度,李鸿章,彭玉麟,胡林翼,曾国荃............

“湘勇”的壮大离不开这样的一批人。曾国藩的麾下能聚集着这样一群人,浅层上来说,是他们认为在曾国藩的领导可以建立一番功业,而更深层的原因,我认为则是与曾国藩自身密切相关的,曾国藩个人修养极高,尊重知识分子,乐于结交贤士,尤其是尊重有才有德之人,曾国藩最后给家人的遗言中,“求仁则人达”表明了他的见解,一个人的成功是让别人成功......

第二才能便是隐忍之能,从在长沙初办湘勇到逼走衡州练兵,再到靖港惨败,再到于九江惨败于翼王石达开之手,“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曾国藩一直隐忍,忍辱负重来形容这样一个人不为过。曾国藩“空降”湖南,书生领军,王船山算是湖湘第一人,出则领军,入则一心治学,一代大儒,乃湖湘知识分子的典范,是曾国藩仰慕多年之人。曾国藩初到湖南官场上,以儒家之道来办事处人,惹多人不悦,最后,连巡抚骆秉章的面子都不留,惹大家怨声载道,被迫逼走衡州练兵,再回长沙时,已是靖港惨败之际,看着无能平庸之辈升官发财,自己苦其心力,一心为了消灭长毛,到底为了什么?一次失败,没人理解就算了,还有这么多的人讥笑,还趁机想打击自己,月色皎洁,靖港古镇旁的平静江面上,一片败军惨象,精神恍惚,心如死灰,平静的江面上“噗通”的一声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沿着湘江北上,出洞庭,西上武汉,东下九江,一路上有成功又失败,相对于战场上的暂时成败,更让人苦恼的便是各省官场的掣肘,物资供应不足是个极大的问题。江西巡抚林则徐之婿沈葆桢是曾国藩亲自向中央举荐之人,然而到了江西,军需物资空缺极大,由此和江西官场开始了一场博弈,动了江西官场的蛋糕,惹得自巡抚到普通百姓都极大的仇视湘勇。

湘勇举步维艰,虽为解江西之困,却处处受钳制。而九江的惨败更让这位湘勇统帅精神崩溃!

看着曾国藩一再的惨败于石达开,我都不愿再看下去,大军惨败对统帅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看着更随自己湘勇子弟一个个子弟命丧黄泉,这个团队就这样要消失了......从衡州出兵前的《讨武檄文》是多么的可笑啊,还活着干什么呢,一死了之吧......(于读书之时,仿佛身临其境,竟体会到了其中的艰难,感曾所感之绝望,感觉和死神有了一次接触)

九江惨败后,曾国藩“逃”回湖南,再次丁忧,大悲大痛像毒蛇一样的缠绕着曾国藩,大悲大痛之后方有大彻大悟。郁结于心,不得解,曾国藩始终搞不懂为什么自己一心为公,始终兢兢业业,忠于圣上,以儒学为道,却始终是走到哪里都不受欢迎。然偶然机会,得世外高人指点,重读道家学说,终获大彻大悟,“以退为进”,“含雄奇于淡远之中”。谈到这里,我不禁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怀疑,曾国藩原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然而真正处于社会金字塔顶部时,儒家的那一套并不适用,如果说适用,也仅局限与个人修养方面,做事,处人方面都不可取,曾国藩以个人实践证明一部分儒家学说的虚伪性和儒家学说在这些处在社会金字塔上部的社会精英心中的地位。(这方面有待深究)

曾国藩的大彻大悟是他的一个重生,先是主动修复与左宗棠的关系,后是回到江西,主动去拜见江西诸官员,大大缓和了湘勇和江西官场的紧张态势,为之后的行事之便打下基矗

恰逢此时,太平天国内部出现严重内讧,东王、北王被杀,翼王率领十万天兵出走蜀地,

这一切给了湘军极大取胜的机会,随着湘军的重整旗鼓,湘军最终总算挺进江宁,洪秀全被掘尸焚骨,五千余名天国士兵壮烈自焚,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破产,中国农民式的革命运动又一次的遭遇了惨败。后人如何评价这场农民运动是一个问题,这场运动和他失败的根本原因及意义更是一个值得让我们警醒的问题。

读《朱元璋传》有感


读《朱元璋传》有感

王加友

上次有书友谈到《朱元璋传》,于是,借了本来读读。书读得走马观花,体会也就粗浅鄙陋了,请各位书友指教。看完全书,我个人觉得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鲜明的写作特色。《朱元璋传》是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所著,成书的过程中,毛泽东主席极为重视,多次信函提出意见,作者因之多次做出修改。因此,这本书在成书的那个历史背景下,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那就是用历史唯物辩证法进行写作,这与一般传记和小说的写作方法是不同的。全书写作,基本上运用旁观者的眼光进行描述,给人的感受就是冷静和直接,实在和客观。特别是叙述过程中,作者紧紧结合主人公当时的历史社会形势,进行深入分析,广泛引用各类史实材料,在这个前提下,再通过描写历史人物及其性格特点和对一些事情的决策选择,显得有理有据。比如,在写到元末农民为什么造反时,就用大量的历史事实进行了描述,元至正四年,淮河流域遭受了特大天灾人祸:旱灾蝗灾交加,田地龟裂,庄稼颗粒无收,瘟疫流行死人接二连三等等,还有元朝统治集团的相互倾轧、贪污腐败和鱼肉老百姓等等,因此激起各路豪强纷纷造反。用历史唯物的观点来看,就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谁失去了人民,谁就会被人民抛弃。又比如,在写到朱元璋在投奔红军的时候的选择时,对各方情况进行了分析。"投官军呢?犯不着,去了是自寻死路。再则鞑子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提起来谁不切齿痛恨。投红军呢?听说濠州有五个元帅,谁也不服谁,闹得乱哄哄的不成体统。恐怕没有大出息,成不了气候,维持现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呢?迟早给官军捉去拿赏号,死得更是不明不白",最后只好求助菩萨,卜卦决定。在那个历史条件下,这样的决定,显得更符合个人实际。

二、成就事业的历史机遇和个人因素。时势造英雄,英雄也引领时势。《朱元璋传》里可以看到,元朝的崩塌,其主要的因素,就是阶级矛盾,也就是少数的蒙古人、色目人统治了绝大多数的汉人,而且不把汉人当人,再加上瘟疫横行、人祸天灾,造成了时势动荡,群雄四起。从书中我看到,四起的群雄,一般都不是吃苦最深、受灾最重的,比如张士诚,一家子都靠运官盐过活,并不是社会的最低层;但四起的群雄,一般都是不择手段,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这一点是很好理解的。但在元末的群雄中,限于自身的不足,这些群雄也不过是一些打家劫舍,烧杀虏掠的人而已。统治者的无能、阶级矛盾、群雄逐鹿、老百姓受灾受难、民心思安,可以说,这是历史给朱元璋成就事业的一次伟大机遇,当然,这个历史机遇,是给当时每一个人的机遇,只是他们没有把握而已。朱元璋的成功,其自身的因素也不可忽视。书中多次提到,朱元璋聪明,看问题准。这个智力因素,是其成功的基础,因此,他便与郭子兴脱离出来,南略定远,自己招兵拉队伍。毛泽东说,枪杆子里出政权。有了自己的队伍,朱元璋便有了争夺天下的基础。"朱元璋深谙治军之道,从一开始他就非常注重军事纪律和军事训练",他的这一经验,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他群雄的军队每次打仗,战前就是强征强夺,战后就是烧杀虏掠,只有朱元璋的部队,基本上做到了与老百姓秋毫不犯,能保境安民,所以,他很快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越发壮大。另外,朱元璋懂得网罗人才,大量招致儒者和士大夫,为自己所用,这些人如刘基、胡惟庸、李善长、宋濂等等,将帅如徐达、蓝玉等等。这些人才,为朱元璋出谋划策,让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为他攻城掠地,开疆辟土。因此,在良好的历史机遇面前,朱元璋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步步走上高位,这即是历史选择的结果,也是英雄人物个人努力的结果。

三、位置决定想法。特务网络、嗜杀是朱元璋的一个历史标签,除此之外,朱元璋对家庭成员特别是子女的严教严督也是他的一大特色。作为一位白手起家的封建帝王,特别是一位早年备尝艰辛、经历磨难的帝王,对自己一步步走来所取得和拥有的地位及财富,无疑是万分珍惜的,无疑是不允许任何人染指和夺取的。因此,起始之初,朱元璋就开始利用特务网络加强对下属的管理与控制,"监视控制危险分子,监听臣属幕僚的言行举止,发现纠举子民的危险倾向".这一点,我觉得应该给予他从人性上的理解。嗜杀,称帝后,朱元璋开始大杀功臣武将,大兴文字狱,每次大案,动不动就杀几万人,杀得连太子都看不下去了。深入历史和朱元璋个人的心理,我们不妨从他加强中央集权、成就一家独大的需要去理解。朱元璋想将皇位永传朱家,当然就想扫除一切威胁朱家皇位的人物,而那些功勋旧臣,其个人才能和地位影响,都是对朱家的最大威胁,所以他便选择了屠杀。朱元璋对臣民的迫害远远超过了以前各代的君主,在历史上留下了最为血腥的一页,也是他最负骂名的历史标签。因此,这两点,是典型的位置决定想法、屁股决定脑袋的事情,在什么样的位置,作什么样的决策,做什么样的事。同时,朱元璋对孩子的教育特别看重,"在宫中特建大本堂,贮藏古今图籍,征聘四方名儒轮班讲授,教育太子诸王;挑选才俊青年伴读,谈古说今,讨论文字,在教授学问的同时,更注意德性的教育培养,所以诸王成年后大都能承其父风,果决干练,他们在文学上都很有功底,有的文武兼备,勇力过人".对后代的培养,对教育的重视,这一点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毛泽东对明史是极有研究的,他的丰功伟绩和晚年错误,倒有几分和朱元璋相似。当然,家天下和一党执政是有本质区别的。但无论是家天下,还是一党执政,加强和巩固执政基础,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都是客观需要。有句话说,以奇治兵,以正治国。执政党加强党的执政——也是位置决定想法的事——是当前我们共产党执政的客观需要。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改革,就是反腐败,就是维护执政基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封建社会"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但话又说回来,"宁当治世狗,不当乱世人".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员,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是我们当前每个人享受到的阳光雨露般的福利,所以,每一个新青年,都应该自觉拥护共产党的执政,维护当前和谐稳定的社会形势,正确看待反腐倡廉,自觉传递社会正能量,上下一心推进发展。

读《普京传》有感


读《普京传》有感

谢寒波

强人政治与强权国家的思考

各位书友,根据学习安排,今天由我分享读书心得,最近读了四本书,《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民主的细节》《普京传》《共和国领袖——周恩来的故事》,今天分享的是《普京传》一书的读书感悟。写的时候天马行空,无所顾忌,难免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高人批评指正。

近年来国际风云变幻,金融危机、利比亚战争、乌克兰危机、ISIS恐袭、叙利亚危机、中国崛起与美国亚太再平衡,在种种国际事件中有一个国家"蹿红",那就是昔日帝国苏联的继任者——俄罗斯,而俄罗斯崛起背后的掌舵者就是"硬汉"普京,一个始终以强硬作风显于世的伟大政治家。

大变动时代,了解其他国家的历史和外交成了一种兴趣,我读的《普京传》并不算经典,也一度厌烦其空洞、啰嗦的表达,但出于兴趣坚持看完,也算有所收获。初读此书,主要有四点思考和感受。

一、英雄与时代相互召唤。称普京为"伟大政治家"或许很多人不以为然或觉得言之过甚,如将镜头拉回20年前或许就不会那么看。1991年苏联解体,一个超级大国轰然倒塌,结束了持续近半个世纪的阴云"冷战",经历了戈尔巴乔夫的失败改革与叶利钦激进的"休克疗法",俄罗斯经济急剧下滑、政局动荡不堪、民族矛盾尖锐、寡头干政盛行、外交空间急剧萎缩,一度从"一流"国家沦为"二流"乃至"三流"国家,大国风光不再,举国精疲力竭。1991年普京退出特务机关克格勃,踏足政坛,1994年出任圣彼得堡市第一副市长,后历任总统事务局副局长、总统办公厅副主任、联邦安全局局长、第一副总理、代总理、总理,1999年任代总统,2000年正式当选总统,后经历"梅普"权力漂移,在四年总理蛰伏后再次当选总统。在高度集权和动荡不堪的俄罗斯政局,普京政治仕途堪称传奇。

纵看普京成绩单,成就斐然:在执政期间,通过"团结运动"走上政治前台,主导组建的"统一俄罗斯党"超越"俄罗斯共产党"成为俄罗斯第一大党,成功平衡国家杜马,结束了苏联危机以来的政党纷争;铁腕打击"车臣"等民族分裂势力,成功平定车臣叛乱,通过"削藩"和反腐运动重回国家中央集权,统一国家主权和行政权力;大力整肃"寡头",打破寡头干政困局,破除行业垄断,收回国家战略资源,挽救国家经济命脉;实施"双翼外交",在欧亚政治空隙中灵活穿梭,开展务实外交,成功扭转冷战铁幕下的外交空间紧缩,借助格鲁吉亚战争、乌克兰危机、打击ISIS等行动,重回大国地位;实施经济改革,10年间国家经济总量翻了一倍,居民收入增长9倍,通货膨胀率下降5/6,贫困率下降一半,重新回到世界十大经济强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晋身"金砖国家"行列;重点加强军事建设,重振俄罗斯军工,重回军事大国形象。我们常常为我国三十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而自豪,须不知我们的邻国,在十年间同样历经改革走向复兴,而且早已奏响俄罗斯版"复兴梦",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普京的卓越领导和坚强意志。普京身上兼具有邓小平和习近平的领导特色和成就,之于俄罗斯的国家振兴,普京不愧为一代伟大政治家。书中自评普京"他为俄罗斯而生",其实俄罗斯也因他而重生,时代与英雄交相呼应,奏响了一曲澎湃的帝国振兴之歌。

二、个人经历影响执政风格。"俄罗斯国土虽大,却没有一寸是多余的"是俄日北方四岛争端时的名言,出兵车臣、格鲁吉亚、乌克兰,打击ISIS时毫不犹豫,整肃寡头、削藩毫不留情,普京的执政风格一贯的鲜明、强硬。深究普京过去,其执政风格深深打下了过去的烙印。其主要体现在少年成长经历和克格勃工作经历。少年时期,普京十分要强,个头不高却十分喜欢打架,从不服输,为保持孩子王地位勤学摔跤和柔道,深得柔道精髓,六年级才开始发奋读书,少年时期开始按照自己的目标而不断奋斗前进,少年普京始终保持独立思考,掌控着自己的命运,其坚韧不服输的品性和沉重冷峻的表现在少年时期就显现无遗。普京少年时的理想是"做一名间谍",并成功加入国家特殊机关,沙皇秘密警察的继承者——克格勃,毕业于顶级特务学校"红旗学校",毕业后进入铁幕最前线"民主德国"从事秘密活动,一干就是16年,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时退出克格勃,踏足政坛。克格勃可以说是普京执政前的唯一工作经历,克格勃工作期间形成的敏锐洞察力、冷静头脑和干净利落的行事风格,成为其执政后的鲜明特色,驾驶战斗机、猎熊取胆等"硬汉"形象无不是克格勃时期一名优秀特工的基本技能展示。从普京的过往来看其执政风格,往往能找到规律之处,同时其特殊经历培养的"喜怒不言语于外"的沉稳又令人难以捉摸,也成了其个人独特魅力所在。

三、理性谨慎对待"北极熊".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奉行的是"双翼外交",即欧亚兼顾,力图打造"欧亚共同体",并成为主导,同时在外交布局中,以亲欧融欧为第一选择,其次巩固独联体,防止地缘政治被压缩,再者发展俄中、俄印关系融入亚洲,稳定后方,并与美国周旋。中国与俄罗斯共通之处在于致力于推动世界"多极化",也多次在联合国、安理会等平台打出漂亮的组合拳,很多时候俨然是一组政治同盟,主张俄中建立广泛同盟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但我们需要保持冷静,理性对待。原因有三:一是普京主导下的俄罗斯外交战略中,中俄关系并不是第一选项,亲欧融欧才是,俄罗斯一直谋求进入欧洲,与欧洲抱团发展,主导亚洲的意愿并不强烈,我们不能误判对方战略定位;二是普京外交奉行的是务实外交,与中国走近主要在于缓解西方制裁下的经济危机和联合在国际事务中对抗宿敌美国,和领土争端国日本,谋取外交空间。同时,一方面巩固与中国关系紧张的地区大国印度的关系,意图在中印关系中谋求主动,相互牵制。普京务实、不动声色的风格,把不住哪天反咬中国一口,"北极熊"可不是温驯的角色。三是普京领导下的强权俄罗斯,虽逐渐强大,在国际事务中也不断发声,但其外交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尤其是与欧洲爱恨交织,欧洲是我国外贸第一国(地区),是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也是冲破美国对我战略包围的关键,过度亲俄势必造成与欧洲关系的紧张,也不利于与超级大国美国的外交周旋。同时,在乌克兰危机中,普京挥舞的"能源大棒"令欧洲措手不及,失去俄罗斯能源供应的欧洲基本不能正常运转,不得不向俄罗斯屈服让步,眼下我国试图大力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天然气,同样需要警惕潜在的战略危机。

四、普京政治下的俄罗斯危机。前面评价普京为"伟大的政治家"主要是针对其过去所取的成绩,但冷静思考俄罗斯的当下局面,依然危机重重,且很多危机正是普京执政期间所形成的顽疾。一是过度单一的能源经济。普京执政10年,俄罗斯经济快速腾飞,主要得益于国际能源价格的剧增,其民族工业和民营经济并未真正崛起,经济转型缓慢,近两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降,俄罗斯又重新陷入了财政窘境,不得不压缩各项公共开支,国内矛盾又开始显现。如西方持续经济制裁,原油价格持续走低,俄罗斯经济崩溃不无可能。且受制于中东地区形势;二是倚重军事力量的大国崛起。俄罗斯重回大国地位的主要手段是展示军事"肌肉",打击ISIS也好,介入叙利亚也好,其外交主导地位并不明显,往往是孤军奋战,或是备受争议,其大国崛起是备受争议的崛起,且军事投入过大,不利于经济转型,处境依然艰难;三是新特权集团"西罗维基".整肃"寡头"和反腐运动,普京成功打击了之前凌驾于国家、人民之上的特权集团,同时大量重用克格勃出身的官员(几乎占据俄罗斯政坛大半江山),虽克格勃出身的政治家具有"忠诚、务实、精干、保密"的优良品质,但成为潜在的政治特权集团已是不争的事实,普京之后的俄罗斯领导人能否独立施政,政党竞争机制能否继续有效运行,恐怕是大个问题;四是集权政治下的民主道路。普京的集权政治保证了国家主权的统一和政令的畅通,但其利用政党政治把控国家杜马,侵蚀各民主邦国国家权力,打压持不同政见的在野党,导致总统权力无限大,"专制"的迹象已经显现,是极不利于俄罗斯的民主进程和政治改良的。

回顾全书,总结一句话:历史选择了普京,普京也创造了历史,也终将成为历史,普京的"我相信俄罗斯拥有未来"的未来在哪里,依然是个大疑问号留给未来。

喜欢《读《韩愈传》有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韩愈师说有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