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李白的诗有感600字 > 地图 > 读李白的诗有感600字

读李白的诗有感6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原创]读李白《月下独酌》有感作文。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老师、教授他们都读过一些中外经典名著,当我们在读完一部好的作品时,心中难免会有一些看法以及见解。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有怎样的格式吗?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原创]读李白《月下独酌》有感作文,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原诗: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此诗我拜读多遍,感悟非少,收获甚多。 

有关“月”的诗词在古代颇多,单单李白就不下十首,然而《月下独酌》却独有一番风韵:一开篇,李白便直插主题地点出“独不可耐”而“邀明月”的心境。接着,他又将月与影子拟人化,点出了月与影子并不会饮酒,更现出了他的孤独。至此,仅仅到了诗的前奏部分,高潮也接踵而至。李白此时开始放声高歌、尽情舞动,到达了似醉非醉的境界,与月与影子共同“交欢”。在诗的最后,作者李大诗人更是将这种情怀加以升华,令读者回味。 

显然,此诗是一首抒情诗。表面上看李白仅仅在抒发自己十分孤独,但只要细心品味,稍稍加一些历史背景便不难发现,其中还另有深层含义。依小生之愚见,全诗仍保留李白惯有的豪放、大气的作诗风格,无论是“邀明月”、“同交欢”、“各分散”以至于最后的“无情游”(忘我的境界)和“相期邈云汉”(我与明月将来在遥远的天空见面)都表现出作者那狂放不羁的性格。诗中,多处提及作者之孤独,惟有“邀明月”,这是因为作者与亲人分离的缘故吗?非然,这其中隐含着政治的黑暗及作者缺少知音的复杂心情(我想应有消极与无奈),在诗句“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中月与影子都不会饮酒,不正暗示着作者缺少知音吗?面对当时的黑暗朝政,作者多次被贬,怀才不遇,真乃:悲!愤!却又无可奈何…… 

读李白诗,品李白人。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长安月下红袖香》读书心得1000字


《长安月下红袖香》读书心得1000字
一千多年前那轮照在长安的明月,应该与如今的月亮没多大的差别吧?然而,沧海桑田,物是人非。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如果说后世的女子更像是幽兰、瘦梅一样脆弱易伤、多愁善感的话,那不妨将唐朝女子比作国色天香的牡丹,在雍容华贵中彰显着自信、激情,有时甚至可以说是略带张扬。在唐代没有小脚的束缚,她们如同男人一样蹴鞠、骑马、打猎。杜甫诗云:辇前才人带弓箭,唐武宗便曾带着他宠爱的王才人出去打猎,以至于身着男装的王才人被前来奏事的大臣误以为成皇帝。
西门秦氏女,秀色如琼花。手挥白杨刀,清昼杀仇家。罗袖洒赤血,英声凌紫霞,李白笔下的这种形象也便是唐代女子的风采。然而唐代女子的强悍并不单单只是体力上。你可曾想过,在政治舞台上,一双双纤纤素手操控着整个朝代的兴亡盛衰,她们的冷静沉着与狠辣,是很多男性帝王所不及的。其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便是巾帼英才扭乾坤,一代女皇绝古今的武则天了吧。武则天,一位不可思议的女性,从遥远的历史走来,屡屡与我在书中相会,常常让我掩卷难眠。尽管我试图从影视剧中,从书中了解她,从多方面考证她,但是我仍相信,现在我认识的这个她,并全不是她真实的模样。一介弱女子,是怎样踏着累累白骨坐上龙庭,是怎样打破了几千年来男人为帝的垄断局面,是怎样让那些自命不凡的封建士大夫跪拜在她的石榴裙下高呼万岁的,在这里我只能用无数的猜想来弥补这些空白。
然而,作为女儿家,唐代女人不仅仅有强悍的一面,也有娇艳妩媚的亮色。日高邻女笑相逢,慢束罗裙半露胸。这样的情景是别的朝代所望尘莫及的,或许也只有现代的摩登女孩们才能相比了吧!
上官婉儿、李冶、薛涛、鱼玄机唐诗集中留下了她们的倩影幽魂,她们的诗句为唐代诗歌宝库添上了一缕红袖馨香。可惜,在史诗中却难寻她们的倩影,尤其是那些并非金枝玉叶的平凡女子更难留下什么踪迹。往往时光隐没了真实,后世人们对于唐代女子的真正神韵,越来越觉得遥远和隔膜。于是后世文人笔下和影视剧中,会出现小绵羊似的武则天,薄命情种的太平公主,以及有胸无脑版杨玉环。她们被人们简单化,理想化,庸俗化了。
少女情怀总是诗,或许从浩瀚的《全唐诗》中能找到更多她们的身影。也许唐朝女子的情丝恰恰是织在这些尘封已久,变脆发黄的诗页中吧。其实真正的历史中并不是现代人刻意编写进去的那样是如同仙境般的唯美、浪漫,让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但是它拥有更多的朴质与真实。(读后感)
你好不要只期盼人生若只如初见,其实人间正道是沧桑。当繁华沥去,未必是苍凉底色。读遍数千年来的悲欢爱恨,便知如何平静坦然,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600字原创作文


世界名著《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原创作文600字左右

“有钱的单身汉必定想娶亲”全书的第一句话道出了适用于任何时代的真理。然而爱情的道路显然并不好走,尤其是在偏离了“门当户对”标准的形势下,而在这个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时代,阶级之间的文化矛盾则催使了这段故事的发生......

读过译本,看过电影,电视剧作品,而如今又开始品味英文原著,足以说明我对这本书的喜爱之情,同时我对其内容的理解也相当深刻了。但是,在我第一遍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却在前几章自信地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主旨。开头男主角达西以及其亲友对于女主伊丽莎白一家的傲慢与偏见.男主出生于贵族家庭,从小受到高等教育,而女主则出生于乡下,父母待人缺乏礼节,且除了大女儿和二女儿以外的几个女儿都缺乏家教,因而引发了诸多矛盾在社交场合。直到我读到后半部分,在发现达西并非一个狂妄自大的小人之后,我才恍然大悟------我其实一直蒙蔽在女主的偏见当中,或者说我也不由自主地产生偏见情绪。

为什么本当客观的读者产生了偏见?正是因为我们习惯了从主角的角度去审视文本,所以不免受到了女主内心活动的影响。女主把恶棍威克姆看成正人君子,读者也深信不疑;女主把达西看作傲慢小人,身为读者的我同样信以为真。直到在各路“豪杰”不断“助攻”下,女主开始逐渐改变自己的偏见,读者的眼睛才逐渐明镜。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向我们传达这一信息:许多偏见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个人的直接感受,更多的是受到其他抱有偏见之人的影响,这便是偏见的主观成因。

至于偏见的客观成因,偏于受偏见对象本身。达西本是一个有文化、有修养,待人和善之人,但却因家庭成员之间的耳濡目染,不免沾上些傲慢气息。再加上本身不善与陌生人交往,读书笔记所以在社交场合显得极不合群,因而被解读为“傲慢”、“看不起乡下人”等等。相反的,那些真正的无耻小人,却长着一副讨人喜欢的面孔,有着右左逢源的本领。而这种差异进一步深化了女主的偏见。

而在现实生活中显然不乏这样的例子,不善言辞的正人君子与道貌岸然的小人,常常后者总能在尔虞我诈中取得不正当的利益,因为什么?因为人总能不可避免地产生偏见。古人云:“三人成虎”,被偏见蒙蔽双眼的人甚至会将铁板定钉的常识置于脑后。而人性是复杂的,我们不能以冰山一角去断定一个人的善恶美丑。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当你对自己的眼光深信不疑的时候,请当心,也许偏见正盖住了你的双眼。

读书笔记:李白与杜甫与酒


读书笔记:李白与杜甫与酒

以下为读书笔记,从介绍的内容上看已经不能算原创了,嗯,就是一个有选择性的划重点总结,加了一些个人废话的读书笔记,只作分享用。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道教的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他身上也有一些纵横家的印记和侠士风骨。

李白将盛唐知识分子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自己身上理想化了。

李白人格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他的感情是明朗自信,奔放壮大的。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往往是喷发式而充满变幻莫测的想像的,其艺术特质也与他自身的人格特点相结合。

由于李白以才力写诗,凭气质写诗,它的诗风是无迹可寻的。(即令人无法学习)

读李诗的感觉就是张口就来,且一气呵成,一发不可收拾,哈哈,然而这样『张口就来』的诗句却不乏艺术美感和震慑人心的力量,这大概是李诗的一部分魅力所在。

那么就来一首诗感受一下李诗的顺滑和令人惊叹的美,以及他狂傲不羁的洒脱气质吧。(感觉他之所以叫『诗仙』也是因为他的有些诗真的是仙气十足,哈哈,很仙~~!)

选《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小谢是指谢朓「南朝齐人」因山水诗杰出而和谢灵运「东晋人」共称“大谢小谢”)

说了李不能不说杜,哈哈,盛唐的李中唐的杜。

杜甫,字子美。

中唐的诗歌不再有盛唐的理想色彩,表达人间疾苦的写实风格取而代之。

杜诗被称为“诗史”,重要的历史事件在其诗中都有反映,以诗反映史也是一种艺术。

盛唐多抒情,杜诗多叙事中加杂抒情。

杜诗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

杜诗炼字,在句与字的锤炼中加大了字句的容量。

杜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萧散自然。

杜诗有集大成的特点,有诗人认为他兼有各家之所长(元稹),且其诗有迹可循(虽然很难循到)。

在一些(大部分)文学研究观念中,杜诗的文学成就是高于李诗的。

下面可以欣赏一下杜甫的登峰造极之作《秋兴八首》: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再来一首个人比较爱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文学评论曰:“杜的律诗已经写得浑融流转,不露对仗与声律安排的痕迹”,工丽用在这里很好,杜的诗是很工整的,字句的拿捏也十分巧妙,有很深厚的笔力,大概就是所谓集大成吧)

有人跟我分享一个观点,关于李诗和杜诗之间差点什么,得出的结论是差点酒,他说杜甫没有李白酒量好,喝得不够多,哈哈哈哈哈~!嗯,当玩笑话,虽然我觉得还是有点道理。

由于诗歌读的还不够多,以上只选择性地分享了一些从书面上习得的讯息,以及小部分个人极浅,极片面的看法,不值得深入琢磨,就是自己写着好玩…哈哈。实际上文学研究中对于李杜诗歌的研究是十分深入的。在古代文学上顺便提一句,其实日本的文学研究者也有很多研究中国的古代文学,而且都做得比较好,观点也比较特别,有一些甚至被中国的研究者引用,有兴趣的小伙伴是可以去了解一下的。

如果你喜欢天才诗人的话,在两者之间,那就是无迹可寻的李白了,就是写得好,与生俱来,没有那么多为什么,大概是上天在握着他的手;如果你喜欢有迹可循,且炼字炼句的,那就是杜甫了,当然我觉得杜甫也是一个天才诗人,只是他后天的努力成果也十分显著。而且在创作个性上,两个人也很不一样,所以喜欢什么样的诗人,也跟读者自己的个人偏好有关。

其实记完诗仙和诗圣之后应该说说诗鬼的,没错就是李贺,虽然他的诗风比较谲诡,但是我太爱他注入的强烈的生命力和浓重的感情了,等我多读点书会细细说他的(或者做读书笔记)。哈哈!

以上相关内容参考书目——《中国文学史》(四卷本)from袁行霈,等。考虑到笔记的可读性,分享的内容不包括具体中文专业的诗词格律知识方面,想要对李杜诗歌的格律之妙有进一步了解的,或者喜欢古代文学的小伙伴可以去读一读。作者:燃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3000字原创范文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3000字左右心得体会

改了方向之后选择的一本“小书”,之所以称之为小书,是因为感觉和费孝通老师毕生的研究著作比起来,这本不过是一个随记整理一样的册子,而作为社会学大家,他的这本书业内很多业内学者拿来精读、分析;由此的“乡土社会”的研究也有各路学者发表过不同意见。作为政治学本科生,感觉社会学知识并未掌握多少,因而书的体会也多停留在“深有所思”这个层面。

所看的版本一共有十四个章节

第一章 乡土本色

这里作者应该是大体介绍了他对乡土社会的理解——乡土中国即所谓大部分地区社会都带有 “泥土”性质,无论是现实里农耕业千年的传承,地域的跨越,还是情感上“落叶归根”“出国带一抔家乡的泥土”等的体现,人们对土地的感情历时已久。而由这些所引发的,是乡村为主的中国社会带有的特色,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文化、政治、伦理等特点。

第二、三章 论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

这里通过对文字在乡下的缺失,引出乡下固有的生活环境、交流方式、文化传承等,是受其自身局限所致。一方面乡下的人们群居,重农的生活方式让他们世代几乎固守在一个地方,所面对的人几乎固定,熟络的人们仅凭声音就能认出是谁,那么语言就已经足够他们进行交流。再者,文字本身所带有的局限性——脱离了具体语境其含义大不同也使得可以配上动作神态的语言交流更实用也更省事(一般来说文字有时就是辅佐记忆的功能,但简单的乡下生活并不需要过多的记忆,因而文字需要也就较少);另一方面,乡村中的礼仪、规矩、常识多是一辈传一辈,学而时习就可以应付变动不大 的社会生活,那么就更不需要文字了。

第四章差序格局与第五章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这两章应该是涵盖了整个乡土社会的特征——外在的差序格局与内在私人伦理道德。所谓外在的差序格局,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不同。西方有着团体意识——比如国家是契约的产物,因而国家维护的是让渡出自己权利的整体人民,而在对外上,国家是维护整体安全、财产不属侵犯的联合体。也就是说先有了整体意识,再有维护自己私人权利的观念。或者说为了更好地维护自己的私人权利,不得不树立一个整体。而在中国,人们没有这样的意识(并不是说我们强烈的认识到自己是中国人,国家不可侵犯这一类)。而是我们的格局,是以自己为中心,水波纹般一层层推出去,这是外在的格局,即家—国—天下这样延展;而维系其中的力量是什么呢?不是我们清楚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向西方那样),而是多以和自己关系的好坏、对自己利益的增减去判断。在这种看来,有的人的行为的自私的,但从他自己来讲,他是为了他自己的“公”(小到三两个朋友的交际圈子,达到自己的家族)。这是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而这也造成了国、家的界限有时候不明确,因为这要依靠于自己所能波及的范围、自己的判断、能力的大小等。

有人提出过仁义礼智信等一系列美德,但具体下来,也要依靠不同私人道德关系来具体说仁是什么,这使得美德有时候也成了有条件的产物。

第六章 家族与第七章 男女有别

细化到家庭所带有的乡土特色。家的宽泛含义,从纵向来说,一般都是父系家属的纵向延伸,从横向来说,是家庭多为事业型组织(为了更好的从事生产,也带来了两性关系的弱化)。如果家大业大,那么需要人手就多,很多亲戚都会纳入家族的范围。这还引发了两性关系的保守、拘谨。除了干活、大概夫妻间也没什么可以交流的,男女有别的强烈的约束力大概也是由这因素吧。

第八章和第九章 礼治秩序、无讼

这里从整体开始讲述维持乡土社会中的秩序所用的力量。

人治与法治的区别不在于人和法,而在于维持秩序所需要的力量,和所依据的规范的性质。礼是乡土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与法律不同,法律依靠国家强制力,而礼依靠的是传统(社会历代积累的经验),人只要从上一辈那里继承并经常练习,读书笔记m.i1766.com摘抄,便可以使用。传统在变动不多的社会里几乎百试百灵,而这也获得了人们的崇敬感,从而成为了人们自觉服从的事物。而在这里,符合传统与否也成了人们辨是非很大的依据,即所谓的“父老乡亲评评理”。而与依靠事实、证据、既定条文的法律不同,很多事情理说得过去,但不合法也是要被制裁。诉讼的解决方式和可能出现的不合“正义”的结果让人们对诉讼、律师等持有偏见。此外,现有法律的西方观念“人人平等、个人权利不可侵犯”等,也和传统社会里比如“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等伦理观念相差甚大。因此诉讼在传统乡村人民眼里成了丢人的事(就像日常中常说谁和谁都闹到法院去了,真是家丑外扬啊或者丈夫杀了妻子的情人,在乡亲看来是正义,但法律要制裁。)这也是是现代司法普及到乡村所面临的困境——如果只做到了制度、设施的普及,很可能是破坏了传统的伦理秩序来不及修复,又面临法律带有的弊端。

第十章 无为政治 第十一章 长老统治

这是乡土社会特有的两种统治方式,大抵形成了统治者的无为统治和乡村基层自有的长老统治。关于权力的两种看法:横暴权力(依靠暴力、经济利益维系,偏重于社会冲突方面);同意权力(侧重于社会合作,用荣誉和高薪来维持),而乡土社会的稳定使其横暴权力无处可使,而同意的高薪荣誉等依赖于被征服者的生产剩余,这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相冲突,过分争敛引发起义等活动,因而统治者学会了“养民”,以维系统治稳固。在财富剩余过多时加重收取,然后暴动,武力解决,如此循环。而“天高皇帝远”的中国。天子无力够到的地方,也有自发的秩序,这就是“长老统治”。被教化者要学习先于它存在的规矩,不是来自上述任一种权力,而是来自于幼长之序所决定的上辈的权力。这就是长老统治。这两者形成了乡土社会特有的中央、地方分决平时不影响的双轨统治方式。

第十二章 血缘与地缘

血缘关系决定的人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最稳固,也很少有人质疑。地缘关系是血缘关系的投影,(如籍贯多是取自父亲),血缘为主的乡土社会的活动限制了人们的活动(如熟人买卖不可做),而要改变这限制,最重要的是改为以地缘关系为主的活动方式,使得支配人们行为的首先是理性,而非感情。

第十一章 名与实的分离

长老统治下所进行的教化在表面上是不可违背的,但受到社会发展的冲击,有些传统也会过时,那么为了维持稳定,后代是表面的顺从,而在实际中可以为其进行“注释”,即融入符合新场景的内容等。这就造成了乡土社会里名与实的分离,即传统的遵守是面子的事。这应该也是迎接新时代发展,乡村所不得不调整的困境吧。

十四章 从欲望到需要

乡土中国读后感:欲望是自觉的,为了生存而满足的,乡土社会里的欲望经过文化熏陶,迎合了其中的人们生存的需要。而现代社会里,人们不可能依靠一成不变的传统满足自己,于是人们探索行为和目的的关系(什么样的行为可达到目的,而不是自觉地跟着欲望走),人们探索这种情况下的生存条件,不是仰仗原有文化已筛选过的不用探讨的规矩等。于是欲望转化为理性的需要,是分析的结果,不是自觉的。这也是日后的中国发展农村应注意的问题吧(如何改造)。不再详细探讨。作者: 邓肯夫人

喜欢《[原创]读李白《月下独酌》有感作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李白的诗有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