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教师读书读后感 > 地图 > 教师读书读后感

教师读书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0 来源:互联网

《做孩子心理医生》教师读书心得。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做孩子心理医生》教师读书心得”,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承担着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以下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做孩子的心理医生教师读书心得》是教师读书心得体会频道为您整理的,希望您对您有所帮助。

郭瑞增的《做孩子的心理医生》是一本受家长欢迎,又受教师青睐的好书。在教育实践中,也会观察到孩子们的陋习,例如,孩子多动、不爱上幼儿园、焦虑症等等,面对这些情况,我们会根据经验采取必要的措施。这本书,他就生动的记录了症状及其采取的措施,让家长和教师有了一个具体的参考。我们都知道爱孩子,从呵护孩子的心灵开始,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了解孩子的发展状态,解决孩子的成长烦恼,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对孩子的呵护,最重要的不是身体,而是心灵!没有一对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爱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恰到好处,爱得得体;有的有失分寸,爱得糊涂。这样的结果可能是用爱换回了爱,也可能用爱换回了恨。要做好父母,管好孩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可是要恰到好处的科学呵护孩子的心灵,我们是需要一些理论指导的。

孩子犯了错误,急躁的妈妈忍不住打了他的屁股。妈妈的意思很明确:打你,是教育你,是妈妈对你的行为不满意,是要你记住犯错误是要受到惩罚的。但是,你问过孩子的心理吗?妈妈不喜欢我了,她一定对我不好了;我下次再也不随便动手做了这些就是孩子的心理反应。同样的一件事情,同样的一种现象,同样的一个动作,孩子的想法与成人的想法是有一定差异的。

当我翻开《做孩子的心理医生》这本书的前言时,觉得深有感触,身为一种角色老师,对于一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难以自控的学生,我们老师有时往往忽视学生的心理世界,缺少给学生一些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自信。

是啊,作为老师,对学生的文化教育固然重要,但心理教育同样重要。如果学生心理不健康,即使满腹经纶又有什么用?老师和家长衡量学生和孩子好坏的标准,还是局限于考分,致使现在的学生中有不少问题孩子的出现,他们存在着许多心理问题:有的性格孤僻;有的心理脆弱,极度自卑;有的叛逆;有的依赖性太强;还有的甚至厌学

90后的孩子,和我们学生时代大相径庭。感慨孩子怎么那么叛逆,孩子逃学、厌学都有一些具体的原因,如有的孩子是因为学习基础太差,无论如何努力学习都赶不上去,所以干脆破罐子破摔。对于这些孩子,要在校内和家里抓紧补课,尽快帮助孩子补齐漏洞。还有的孩子是因为受到某一位老师的训斥,对这位老师产生抵触情绪,因而殃及对这位老师所任课程的态度。这类孩子,你可以通过谈心的方式,多与他进行沟通,从而帮他解决具体问题。

翻看书页,《做孩子的心理医生》这本书它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的心理,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教育孩子,虽然这是一本写给爱孩子的父母们的书,但我觉得同样适用于我们教师这个特殊的行业,有空大家不妨一阅,说不定在书中能找到你们现在所面对的特殊学生群体,找到适合解决的方法,让我们一起做学生的心理医生,做个有心的教师,让每一个学生快乐地走进教室,健康快乐地成长!

《做孩子的心理医生》正是一本写给爱孩子的父母们的书,它从多个角度与父母们一起来分析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的心理,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教育孩子,使我们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长大、成才。《做孩子的心理医生》正是一本写给爱孩子的老师们的书,他从教学实践的问题中引申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方法与指导相结合,给我们老师一个具体的参考,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方法来指导我们具体的问题。教育是相通的,作为幼儿园老师的我同样受用。

心得体会栏目推荐链接:

心得体会的范文汇总

读书心得范文汇总

教师读书心得范文汇总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心理医生在吗读后感2000字(3)篇


心理医生在吗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一个女孩对成人世界的窥探,能细致到什么程度?这部小说让我觉得那个小女孩的眼睛就像黑暗中窥探秘密一般恐怖和吃惊!

我们都经历过6岁、11岁、18岁,以后也会经历30岁、40岁,但是我们任何一个时刻去那样的深刻的思考过自身和身边人的关系。所以严歌苓描绘的这个虚构或者真实射影的女孩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故事是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写的,而且去掉了心理医生问话的部分,有可以猜测的残缺,但不是缺憾。“我”是需要寻求帮助的病人,故事在凌乱的叙述中穿插,既体现了人物本身的混乱和困惑,也给故事设置了一定的谜团和障碍。相对于她的其他小说而言读起来很乱,必须整个读完后,然后合上书静静的思考、捋顺故事脉络和表达的东西。

故事中三个父辈般的男人,父亲、贺叔叔还有舒茨,都是比她大20多岁的人,她的恋父情节让她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正常的人,就像同性恋被称为变态一样。

主要的故事都发生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一直强调用英语能够蹩脚但是更加真实的表达自己,我觉得折射了那个时代汉语的缄默,而这缄默从她小时候目睹父亲和贺叔叔之间的关系就让她明白汉语的叵测和迂回。父亲从不表达的父爱,或许本身就残缺。贺叔叔爱而不说的躲藏,以及对后边舒茨的爱的不安。直白的东西有时候不管是伤害还是爱都让人不敢接受。也许就是文革留在那一代人身上的烙印。就像文尾她说的“近45年中国大陆人的性格是相对于二十世纪心理学、行为学而言,是个例外。”

心理学在那个年代是个秘密!那个年代人对人的迫害是脱缰的,他们拒绝思考,也不允许被人思考。严歌苓笔下的小女孩像个怪胎,她细致的观察和体味大人每个动作、词语背后的含义、心理和情绪,极其敏感又极其冷漠。11岁在火车上被贺叔叔侵犯即便那样的侵犯没有越线,但是还是对敏感的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到45岁还不能让其成为过去。母亲已经发现了她被侵犯后的突变,但是并没有深入的过问。她那时沉浸在自己对爸爸第三者的臆想中。大人总有自己的事要忙,孩子的世界和心理显得那么无关紧要。

“我”对贺叔叔的感情很复杂,并不是纯粹的爱,因爱生恨亦或因恨生爱。而“恨”也许是11岁那晚火车上的不能释怀,也许是目睹多年来贺叔叔对父亲的压榨。这种爱本身是一种“诱引”,她一直想让贺叔叔跨过那条线,毁了她,也毁了他,但贺叔叔始终拒绝了。因为贺叔叔她看到了人都是有缺陷的,这样的认识让她原谅了父亲的懦弱和母亲的多疑及霸道。

这部小说作者表达了太多,成人对孩子的忽视、成人对孩子的猥亵、跨越年纪的畸形爱恋,但总觉得是一种人性的缺失,小女孩的敏感没有得到任何的回应。是时代造就了这一切,还是本性就是如此?

心理医生在吗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前所未有的震撼 为此特意去“调查”了下严的感情经历:“15岁那年,严歌苓迎来了自己的初恋。她爱上了一个年轻军官,爱得昏天暗地。却没想到这场爱情高烧差点“烧死”她——在该承担责任的时候,他成了逃兵,并且出卖了她。在那样的年代,她成了一个不道德的诱惑者,终日面临众人的唾骂与批斗。年纪轻轻就经历了背叛、目睹了人性大恶的她,想过死,却最终活了下来。”

眼熟吗 是的 《芳华》里萧穗子的人物原型 自传式小说集《穗子》里「灰舞鞋」的故事

在现实生活中 初恋因自私“毁”了她 而在这本书里 初恋却因禁忌最终没有“毁”她

书摘:他可以毁我,却没有毁,这使他更楚楚动人。那可敬可爱之处就在他能够毁灭而不愿和不忍去毁。这不忍使我发疯般爱起来。一切都赖以他的仁慈而原状存在。

这是不是严对那段往事的改编 以弥补自己心中的遗憾呢 也许这些 都只是她的臆想 当人活在自己的臆想中时 一切都可以按自己理解的来 那种对爱的窥觑与逃避 也因此变得伟大高尚起来 但不得不说 书里严对复杂感情的细腻描写 令猫为之神魂颠倒 btw 书里冒出的心理学专业名词 让我再次好奇的求问度娘:

严歌苓十分关注心理学和精神病理学,多年前创作《人寰》(本书原名)时,她阅读了大量心理学书籍。她说:“我对人的精神病理和心理非常关注,这是处于科学和文学之间的一门学问。在美国,只要有心理学方面的新突破,我都会急于去了解,新出的药可以解决什么样的心理问题,我都知道,基本上是半个专家吧。”

啊哦٩(͡๏̯͡๏)۶还没吃午饭的猫 又说了废话一箩筐 其实简单总结下 就是一句彩虹屁:严歌苓是仙女 不接受反驳!

心理医生在吗读后感2000字 第(3)篇

飞机上终于看完这本书。说实在,这本书看的很慢,因为写得比我看过的所有严歌苓的书都要细腻。人物的复杂情感,背景的支离破碎,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交织的混乱片段,让它读起来有点难。写法非常让人惊叹,听说严歌苓很早就写完这本书,并在台湾获得大奖。这样穿插无障碍的叙事和偶尔凌乱偶尔又陷入无自主的叙事过程中,非常符合一个心理疾病患者的讲述。写的很像,仿佛就是作者本人。每次我看严歌苓的书,惊叹于她究竟是经历过多少事情,才能写出这么个非常私人、非常贴切、非常身临其境的感受。要么,她就是一个心思极其细腻、极懂揣摩人心的心理医生吧。说回《心理医生在吗?》。人总是对自己难以得到的东西心心念念,那瓜田的夜晚,那11岁的夜火车,那亮了又骤熄了的灯,那个跨过栏杆冲进我6岁从而跨越我一生的人,那游艇上舒茨教授的呼唤,这些的这些,跟电影的闪回一样在文章中冲撞,反复被提起,被咀嚼,被爱,被恨。零碎的叙述,也不妨碍那一记突如其来的耳光在其中的串线作用,贺一骑、爸爸、我、舒茨教授,不同年代里,我的恋父的情节,把这三个男人串了起来。在爸爸那没得到的怜爱,去贺叔叔那里要;在贺叔叔那里没得到的爱情,到舒茨教授那里要。我不断地要,成为了我的心病。在看这本书时,经常脑海里闪过娄烨《颐和园》里的片段,或许有些场景有点像。最后,在德国的天台上,剪去那一头长长的头发,跟过往再见。就跟这本书一样,在咖啡店里不辞而别,去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背负过去,真的能都忘记,能都再见吗?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读后感1000字(优质范文)


对于读书,每一本书对我来说都像是吃大餐,吃完以后心中有饱饱的幸福感,情绪也平和了很多,孩子练习钢琴时也没有那种要窒息的感觉了,此处省略500字。哈哈哈哈......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

关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我也是看群里的老师一次次的分享,就忍不住买了下来。刚拿到的时候感觉这本书好薄啊,能讲什么呢?结果晚上打开来看,就忍不住了,用了将近两天的时间才把整本书看完。谈谈收获和这本书给我的看见:

习惯性的先看封面和封底,被封底的内容打动了,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想来我看这本书时,我应该把自己当成蛤蟆先生这样或许有不一样的收获和体验。不知道这本书为什么叫蛤蟆,而不是蝴蝶,我想大概是蛤蟆本身就特别让人讨厌,而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被讨厌的勇气吧。

打开这本书,我了解到书里凝聚了作者多年心理咨询工作的心得,也是英国畅销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普通的读者也能解深奥的心理学理论,明白心理咨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原来作者也是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书里的人物设定借用的《柳林风声》的人物形象,在这里演绎了一个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板。蛤蟆先生经过与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他的心里终于发生了一些悄无声息的变化。

对于我而言,探索童年这一章的内容,让我找到了童年心理问题背后的冰山。时光把我拉回到了3岁那一年的某个晚上,那一刻的无助和绝望,这辈子大概很难忘记。

起因是我的母亲生了3个孩子,也是弟弟出生不久,由于计划生育的原因,他们必须要为多生孩子而付上代价,如果没有钱就需要被关进监狱里面,那时我3岁,我已经忘记了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只记得在无数个夜里鬼哭狼嚎的要找妈妈,会被邻居拦下,哭累了就睡,白天还好,晚上就会不停的哭。不记得这件事持续了多久,后来妈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但这个印记在脑海里始终无法抹去,直到现在为止,还容易影响到我的情绪和处理事情的反应。

没有人一生不会受到伤害,而是受到伤害以后该如何包扎自己的伤口。而一个重伤的人,是无法完成自救,需要他人的帮助。要察觉到自己的情绪背后的原因,从而去操练和成长。先接纳遇到的伤害,拥抱过去受到的伤害,和自己和解,这个过程会很痛,因为会一次次的失败,慢慢的形成刻意操练,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可以被释放、得能力。这句话也给了我很好的理论支撑和新的看见,慢慢的品,一定会有所收获和改变。

整本书读下来,我察觉到了内在的情绪,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虽然3岁那场妈妈暂时的离开,造成巨大的童年心理伤害,我也无法再回到当下去解决那件事。但我学会了遇到事情时,不再让自己内在的小孩回到3岁的情景中去,需要不断的提醒和操练自己:我长大了,很多事情可以去处理的很好,也可以得到家人、朋友的帮助。不要绝望、恐惧、无助,相信自己可以处理好这件事。让我在潜意识里开始去改变,被生活一点点的医治。

通过这本书我成长了许多,愿你也和我一样,透过阅读、闪耀妈妈读书会,我们用心的陪伴可以让你的生命不再一样。

期待着你也像书里说的那样“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网友推荐:《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合集


多读书使我们变得更加才智博学,是一种成长。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为了充分领悟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写读后感应该抓住书籍的哪些精髓来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友推荐:《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合集”,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一)

蛤蟆先生这个主人翁原本是英国一本童话书《柳林风声》里的动物主角,作者是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他为了方便人们理解,就借用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动物形象。故事以抑郁的蛤蟆先生为线索,讲述了他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开启了10次心理咨询的详细过程,随着每周一次的心理咨询,我们也逐渐走入了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的世界。

蛤蟆先生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直视着他的眼睛,笃定地对蛤蟆先生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蛤蟆问:“我的日子还很长,如果真有自我惩罚,我不要一直那样下去,我想过得快乐一点,我该怎么做,你能帮我吗?”

“这么说也许有些残酷,蛤蟆,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问自己。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听说过好多身陷抑郁的人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仿佛被囚禁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中,永远找不到出路。所以当蛤蟆先生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直视着他的眼睛,笃定地对蛤蟆先生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对于丝毫看不到希望的人来说,这段话温暖而有力量,仿佛在茫茫沙漠中发现绿洲;在干枯的草丛中发现破土而出的嫩芽;在危险的丛林中发现直升飞机;在暗流汹动的大海中发现灯塔…….当你品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你渐渐走出了心的牢笼,去拥抱一个全新的自己。

整本书的结构,大概分为3个层次,一是讲述儿童自我状态,二是父母自我状态,三是成人自我状态。最后在这3个层次的基础上引申出“人生坐标”的概念。

儿童自我状态里,儿童有天生的基本情感。如同我们面对的小学生一样,他们充满了朝气,被快乐包围。他们会因为得不到满足而愤怒,会因为流浪狗被误伤而流泪,会因为夜晚怕鬼而恐惧。

因为是儿童,毫无自保能力,所以依靠父母、信赖父母,所以从婴儿时期到幼儿园毕业,我们会无条件地顺从父母,比如同意父母的意见,试图取悦父母。正如我不到3岁的儿子,他无条件地相信我、信赖我,仿佛我是他的整个世界。他会在我哭泣的时候,束手无策地陪我一起哭;他会在我大笑的时候,毫无理由地陪我一起笑;他会在我要求亲亲的时候,把他的额头凑在我的唇边。他全身心地爱着我,这个他在天堂精挑细选过的妈妈,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如果成年后,我们依然无条件地依赖某个人,说明我们还处在儿童自我状态里,没有真正长大。

我们在社交场合中,如果也总是附和他人,如果每次道歉的都是自己,如果每次受了委屈咬碎牙往肚子里咽的都是自己,这就意味着我们将小时候依附于大人的顺从行为带到了成年,我们小时候的生存策略一直潜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父母自我状态,是与儿童自我状态截然不同的反应。儿童是弱小的,但父母是强大的。我们在原生家庭中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往往会和我们与自己儿女的相处模式相似。我们会潜移默化地习得父母为人处世的态度。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我训斥儿子的表情、动作、语气,竟然与母亲曾经训斥我是那么的相似,甚至如出一辙。

长大后,工作后,我们也会遇到看上去很权威,老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的人,永远都像法庭的审判长一样,忙着给你定罪,忙着惩罚你,忙着操碎你那本就有点受伤的内心。就算是儿童状态里的人,他也有父母自我状态的那一面,那个不断批评和惩罚的对象就是自己,自我批评、自我否定,自我惩罚,仿佛被永远囚禁在没有阳光的黑暗世界中。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上的原因,我就总觉得自己技不如人,对身边的人和事都持有消极的态度。可是一次与权威的叫板中,一次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中,一次自己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中,我决定自我救赎,放过自己,原谅自己。最终,我与平凡的自己和解。

最后一个层次就是成人状态里的我,我既不用紧张来自父母严厉的声音,也不用蜷缩在卑微的儿童情绪里。我身心放松、乐观自信,能够理性思考,能够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对待周遭的一切,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个层次每个都有其必要,但就重要性来说,只有成人状态下,我们才会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儿童状态奔波于情绪,父母状态忙着批评教育,只有在成人状态,我们才能活在当下。

蛤蟆问:“我的日子还很长,如果真有自我惩罚,我不要一直那样下去,我想过得快乐一点,我该怎么做,你能帮我吗?”

“这么说也许有些残酷,蛤蟆,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问自己。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这个问题我想我已有了答案,我要爱自己。有人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我要重新审视我的人生,我也慢慢学会感谢生命旅途中出现的所有人和事。感谢他们,让我变成了我想成为的样子。

最后,感谢我成为了蓝色海共读沙龙的小秘书,感谢恩师兰梅老师对我的信任。愿在成人状态下的我:努力地向下沉淀,向上生长。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二)

这本书是我在最近买的这几本书中,唯一认真的翻看了一遍的,甚至在翻看第二遍做读后感的时候发现有些话很感同身受。

我发现不管是我还是身边很多人大部分都存在于儿童自我状态中,也就是人生坐标“我不好,你好”的坐标轴中。比如,无论我们会认为自己差劲,很在乎自己在他人那里的感受;又或是有什么不好的事发生,不会去先思考为什么这样,而是会怨天尤人地觉得自己是太不幸了;再或是我们会一直处于无意识地焦虑中,不自信以及沮丧。然后在对待别人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去以一种自大的姿态审判别人的行为与言语,这也就陷入了父母自我状态中。特别喜欢里面心理医生的一句话“相比责怪,负起责任听着如何?”这做起来应该挺难的,因为大部分时间,我们不会认为自己的不快乐是因为自己怎么了,而是会第一时间责怪事情,责怪别人。但是希望我未来可以先审视自己,对自己负责任,让自己可以有力量去改变这种不快乐的处境。如果改变自己,就需要把自己调整到成人模式,有勇气去回顾和面对那些在童年和成长经历过程中让我们情绪低落的事情。而做到这些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心理学的书真的好有意思哦,有这种经历的话,的确很好去懂。)

这本书也让我想到了抑郁症的话题,就是前些年微博上也看到很多这样的案例。大概也像这本书里说到的那样,真正可以得到积极结果的,归根到底都是取决于自己。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热爱这个世界,或许这个世界很糟糕,试着谅解自己,谅解他人。

-你认为我会好起来么?

-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每一个春天都会到来,每一个人都值得被爱。”

一些摘抄:

情绪温度计:温度计有10个刻度,最低为1,代表你感觉非常糟糕,可能还有自杀的想法。中间是5,代表你感觉还不算太糟糕。最高为10,表示你非常愉悦。

处于什么状态-存在的方式是什么?

儿童自我状态:行为和感受都感觉像一个孩子,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这种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的,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生活中有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像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儿童的基本情感包括: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和恐惧。这些构成了自然型儿童状态。除此之外,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也有其他因素参与进来,最重要的因素即父母,儿童会从经验中学习,对于父母的行为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的生存策略,这即适应性儿童状态。

顺从行为的表现:同意,取悦,道歉,依赖。

释放愤怒有攻击性的,也有非攻击性的(用缓和的方式来释放愤怒)(比如说撒泼,怄气,郁闷等等)

父母自我状态:处于父母自我状态中,我们会表现的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我们可以把“父母状态”想像成为一个法官,这个法官在控诉别人,给他们顶定罪,然后就能顺理成章地惩罚他们。)

挑剔型父母状态表现:爱批评,愤怒,严厉,自我批判

成人自我状态: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我们可以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所有的技能都可以为自己所用,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会思考当下情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关于人生坐标:也就是说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也即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自证预言—我们会控制事件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我们会确保自己的世界和预期的一样)就比如说酗酒这件事,人们时常会在生活不愉快的时候喝醉,喝酒过量的必然结果就是喝醉。(书中提到的一本书《人间游戏》,我觉得很有意思,描述的都是一些心理游戏,玩这类游戏的必然后果就是玩家最终会产生糟糕的,不快乐的情绪。)

书中也提到了一些心理游戏,在此列举不同坐标下的心理游戏:

悲伤的儿童状态(我不好,你好)-自杀

1、我真不幸

2、 PLOM(可怜弱小的我)

3、不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

挑剔型父母状态(我好,你不好)-谋杀

1、NIGYYSOB(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

2、你怎么敢!

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三)

很快速的读了一遍,对于这种心理学入门书籍也看了几个版本,都是对话形式,从一个心理有问题的人物一步步从发现自我到解放自我的过程。这本书的一些观念同样蛮令人印象深刻的。

1、人生的三个心理状态,儿童阶段,父母阶段,成人阶段。只有处于成人阶段才能实现心理成长。

反观自己,其实在一天中都时刻处于不停地切换状态中。

我工作上是偏理智的成人阶段,不会感情用事,实事求是,以一种共赢的目标对密切联系,并能促其帮助的工作伙伴。但处于竞争状态的同事,自己却没法抱着大度的心态去面对。所以每当有私心,过后都会自责和反省,但始终避免不了产生竞争的心理。

生活上,就更容易恢复本性,要嘛像爱挑剔的父母一样,跟朋友聊天中侃侃而谈,丝毫没感受到自己在语气上是凌驾于人的,最终免不了会产生分歧。虽然过后自己也会反省,但当时自己就会以这样一种管教的状态,自以为自己才是真理。

回想起自己跟亲密的人相处,发现自己是最容易变身为儿童型心态的,依赖,喜欢撒娇,用一种怄气,或者胡闹的处理方式去处理自己不喜欢的事。但说自己不喜欢什么,反倒是为了表现这个情绪,而不是具体因为什么。就跟小孩子总会撒泼打滚来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一样,女生也时不时会作一下来显示自己的重要性,却不曾想这样的行为还确实蛮儿童的,幼稚又不讲道理。

心理学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探究本心,你了解你自己吗,如何摆脱外力做自己。我是个自省的人,也能理解他人。但还是很难一天都维持成人状态,做个情绪稳定,理智的人。虽然一直认为当下的选择最重要,但也不禁在想,是什么导致自己会在面对不同的人和事上,显现不一样的面貌。我相信千人千面,为了适应社会一个人也有不同的面貌,但问题行为却往往发生在自己最在意,也是心理最轻松的状态中。对外人可以和颜悦色,对亲密的人却抱有挑剔的眼光和对你的无条件纵容。双标的人是因为夹杂着情感成分,还是潜意识就有这样的观念。对于这个问题,我也像蛤蟆先生一样,回忆起自己的小时候。

小时候作为家里的老二,得到的关注和关怀都是最少的。所以也养成了乐观,自得其乐的性格。现在对家里人的态度也是一样,从不奢望他们给到我什么,就是这么一种放养式的自由。自认为自己是可以处理好亲密关系的,因为反省道歉,我做得一点都不拖泥带水。但过程不断地在消耗,结果再怎么弥补也是有伤痕的。所谓的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的自我,大多也是在亲密关系中较常出现,说明自己在这种模式的相处关系中是很不成熟的,这跟我想成为一个包容,大度,体贴是不相容的。

再往前思考,为什么会那么在意亲密关系。其实一直还蛮羡慕我爸妈的,这么一对几十年来一直相互陪伴,对彼此的关心胜过于对孩子的。我没有体会过爸妈全身心的关心,但对于爸妈的彼此关心我内心也是觉得幸福的,他们给了我自由,我可以随心所欲的做我自己。所以内心也渴望有这么一个亲密伴侣,关心我多过于家里人的。就跟我爸妈一样,孩子始终会长大,而且也是独立的个体,以后会有自己的生活,让他们自己做主。但伴侣是要相伴一生的,不管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应该是彼此的依靠。但现实是,两个人在一起都会经历从相识到热恋到熟悉或者冷淡的时期,处理不好还会产生厌倦期。或者自己不喜欢太过于平淡,焦点慢慢从对方身上转移,习以为常的时期,所以自己就会切换不同状态去作或者各种闹腾,为了让对方的焦点可以重新回归到自己身上,再来用成人状态去弥补解决。

如何去处理自己的问题行为呢,苍鹭给蛤蟆先生的建议是:下定决心去改变。意识到自己的状态在发生改变,并且是有害无益的,认清它并做回成人的自己。于我也是一样的,知道问题在哪,我要如何跟自己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的重视程度和解。史蒂夫柯维说过,人要以原则为中心。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工作上,家庭上,生活中。不同职位都有自己的行事准则,这就是你人生的信条。不能仅仅以伴侣,以孩子家庭,或者工作为核心,这样迟早会有失偏颇。我也试着调整自己的人生准则,开始把精力分散给更多有意义的事,看很多的书,养成健身的习惯,看电影,听歌,断舍离过极简生活,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人生的.三个心理状态,努力成为为自己人生负起责任来的成人状态。

2、另外一个比较印象深刻的观念是人生坐标。

人跟人相处中,心理状态都是不一样的。处于我好,你不好的心理状态,就会产生幸灾乐祸,打压,pua的对话模式中。感觉现在社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想法,才会出现内卷,攀比竞争的心态。人是很难避免跟人交际的,不能设法改变别人,可以先改变自己的观念。首先要学会跳脱开来,不管是上司还是长辈也好,总是想通过我好,你不好的挑剔型父母状态,设法对你精神攻击来达到一种管教的目的。这是他们惯常玩的游戏,我们可以从局中人变成局外人去看待它,让这个游戏难以进行下去,正所谓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也有这样一部分人,总是用一种祥林嫂的姿态,说自己的各种不如意,不顺,社会压力多大,通过抱怨自己的不好来获取别人的认同。这个社会可抱怨的确实很多,但我相信也有这么一些人,在自己的小时光里,安心悠闲的活着。想要一个良好的状态,就是让自己调整为我好,你也好的共赢心态。这是个团体性社会,朋友,家人,同事,生活总会围绕着他人。以一种我希望自己好,并希望大家也好的状态去面对人事物,所谓的竞争就变成互利,资源那么多,共享才能实现心理健康的双赢。

通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么简单的一个小故事,可以反观自己的很多心理状态也是需要调整的,最终都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开心的做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四)

本书用简单易懂,且充满趣味的小故事,表达出人的各种潜在心理,帮助大家正确审视认识自己,完善大家对待别人对待生活的认识。让大家能轻松的完善健全自己的人格。

不用于《自卑与超越》和《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那样充满心理学术语的表达方式,也没有那么晦涩难懂。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以拟人人物蛤蟆先生为主人公,内容以蛤蟆先生数次拜访心理咨询师苍鹭展开。

通过这个过程向我们揭开了我们内心深处埋藏的不易察觉的想法。轻松易懂。

用有趣轻松的方式让我们看清了自己的内心,让我们能轻松的卸下习惯已久的盔甲,让自己的生活精彩起来,让我们不再审判惩罚自己。

文中以三原色来表示人最基本的“喜”“怒”“悲”情绪。

文中把童年时期学习到的与人相处的方式称为“儿童自我状态”

把在父母身上学习到的相处方式称为“父母自我状态”

把能自我计划、考虑、决定、行动的状态称之为“成人自我状态”

在“儿童自我状态”时,我们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会再现过去的情绪。儿童自我状态又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自然型儿童拥有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适应型儿童为适应父母和环境做出的改变,形成的性格影响深远,以至于成年后某些特定场景,也能使人进入儿童自我状态。

在“父母自我状态”时,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用言行重复你父母那里学来的价值观和观念,并证明给别人,让别人接受。

在“成人状态中,我们能理性合理的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我们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技能为自己所用,且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趋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困扰。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重点:没有人能让我们自己产生感受,任何感受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比如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书中告诉我们,回忆过去时,不在谴责自己,而是客观的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从中学习领悟,不在内疚。

书中苍鹭提出了人生坐标:

1、我不好,你好:低自尊的人容易玩“我真不幸”和“可怜弱小的我”等“受害者游戏”,这时候人们处于悲伤的儿童状态。

2、我好,你不好:这一类人会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容易玩“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以攻击和谴责别人来证明自己高人一等。这些人处在挑剔型父母状态。

3.我好,你也好: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信自己信他人。不要对他人的话添加自己的主观臆想。而是理性分析作出回应。

重点:不要在他人的神情中寻找认可或不认可,不要把关系搞得像父母与孩子。拒绝依赖别人!

高智商的同时人们也需要高情商,情商高的人,拥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起来,能控制冲动,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高情商的人能产生共情,彪是他人的感受,回应他人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作者通过这些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自我洞察力和情商,而这显然效果显著。

大家可能注意到我再文中数次提到“轻松”这个词,这是我的真是感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能让你在放松松状态下完成阅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五)

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根据经典童话《柳林风声》的动物主角,撰写了一本畅销英国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豆瓣书评妥妥的8.8分。

书中的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忽然一反常态郁郁寡欢,你好奇发生了什么吗?你自己或是周围朋友有人会突然变得心情低落吗?

蛤蟆先生自己躲在屋子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朋友们非常担心他,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先生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在每次的咨询中,都有很多另人难忘的对话。第一次咨询结束时,蛤蟆准备离开,问了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苍鹭:“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苍鹭站定了,直视蛤蟆的眼睛说:“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们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

焦点解决中,说来访者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只是暂时忘记了或是没有发现自己的能力。当我们开始想要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时候,就是我们希望有一个不同的未来。我们必定会被过去所影响,但不会被过去所决定。

在蛤蟆和苍鹭讨论成长咨询时,蛤蟆若有所思的说到:“我之前从没意识到父母其实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可以爱孩子也可以抛弃孩子,可以宠爱他们也可以虐待他们。你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得看走不走运。”苍鹭反馈到:“你说的很对,蛤蟆。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父母教会和传递给孩子的应对问题的方法,我们会很熟悉,我们会一直用,但这样的方式不一定是正确的,因为我们总是喜欢使用熟悉的而不是正确的。焦点解决让我们有机会来审视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拓宽我们认知的边界,发现新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并鼓励通过练习往前迈出一小步。

咨询最后,蛤蟆先生渐渐地走出了自己的心情阴霾,开始对自己的独立性和共生性进行思考,明白了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而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自己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联结、协同合作。如果回到现阶段国际关系中,我们正在面对的这个不寻常的20xx年,在独立性和共生性上,我们是不是又有了不一样的发现与成长呢?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六)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讲述了蛤蟆先生深陷抑郁,在心理医生苍鹭的帮助下,重获快乐的故事。通过童话的方式讲述了很多心理学入门概念。里面的内容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但整体逻辑严密,使得整个故事具有连贯性,让很多细节都有真实的感受,会不禁与自己的经历联系到一起。

我们都有过和蛤蟆先生相同的经历与内心挣扎,表面上看起来充满活力,但实际内心却总是闷闷不乐,害怕别人的意见和批评,甚至会逐渐开始怀疑自己。遇见有些人与事情时,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最糟糕的是会认为自己没有价值。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好的情绪和心理呢?书中讲解到我们在处理事情时会进入三种状态:第一种是“儿童状态”,这种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感情,快乐、深情、愤怒、悲伤和恐惧。当我们进入儿童状态后,我们的感情和行为都会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第二种是“父母状态”,当我们处在父母状态时,言行都是在重复从父母那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会想着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当我们处于父母状态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了相对影响。第三种是“成人状态”,这种状态表现得既不像孩子,也不像父母。在这个自我状态里,会更像一个大人,更像当下的自己,会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

当我们处于“成人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海中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情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在这种状态里,才可以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也更加容易找到自己,回归内心。

对于这三种自我状态,我们处于任何一种状态时,我们是不自知的,因此,就造成了很多“不快乐”,对于不快乐我们往往都习惯于怪罪在他人头上,觉得父母不关心,朋友不理解,伴侣不在乎等等,但读完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往往很多事情都是“自己不理解自己”所造成的不快乐。所以我也要像蛤蟆先生一样去改变这个现状。

书中写到“我很好,你不好”、“我很好,你也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我不好,你好”这四个人生坐标。蛤蟆先生最初是典型的“我不好,你好”,这代表一个人的行为态度,这一类人总会认为自己很差劲,任何方面都比别人差,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习惯扮演弱小可怜的角色,处于儿童状态。与之相对的獾是典型的“我好,你不好”獾这种坐标的人,对应着挑剔型父母状态,总觉得自己强于他人。这四种坐标中“我好,你也好”,对应着成人自我状态,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往的坐标。这是一种更好的人生方向。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会想到一句话“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但我现在看来,所有的一切更多取决于一件事,“想改变的决心有多大”。正如书中所说“无论你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从此你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受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你决心要改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七)

你有没有时常感觉身体里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对你说你还是去看看吧,我感觉我在你身体里对你不好而另一种声音却在反驳你觉得不好就不好啊,我要我觉得不好才会去心理咨询,其实我觉得我在你身体里挺好的,这个对话像不像正在被焦虑和抑郁情绪困扰的你?你对很多事情也提不起兴趣,不想见人不想打扮,什么也不想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主人公蛤蟆先生心境就是如此,这看似是一本童话故事,却道出了我们成年人面对焦虑和抑郁最真实的感受。

从开始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到不愿意面对,觉得丢脸恐惧,再到了解自己的成长中原生家庭的羁绊,童年中的亏欠,成年后愤怒背后的故事,最后说出我好,你也好。蛤蟆先生被治愈了。

一开始,蛤蟆先生哭着跟心理医生说道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这个感觉有没有似曾相识呢?也许只是在平淡无奇的日子,某个瞬间,一直看似积极乐观的你,却突然间失去了快乐的能力,那些让人斗志昂扬的正能量通通试失效,所谓坚强,不过是一盘散沙,你像一个皮球慢慢泄了气,做什么都没力气,甚至觉得活着都没意义。

这本书将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知识,通过幽默的小故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蛤蟆先生找心理医生的10次咨询中,部分读者可能会有一些代入感,通过阅读或多或少的感受到力量,但如果已经没有办法继续,请及时寻求专业力量的帮助,相信你也能遇到苍鹭,我们可以拥有美好。

这本书触动我的地方就在于,我们深陷痛苦时,却不自知自己为何痛苦,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剧本活成了悲剧,却不知这是我们自己亲手造成的自证预言,然而你卖力的演绎悲情的痛苦人生游戏,最后赢了游戏,却输了自己。

蛤蟆从一开始像个孩子一样依赖父母权威,依赖心理医生给他一个答案,通过追溯童年,直面内心的恐惧,到最后幡然醒悟,没有人可以真正帮你,没有人可以给你答案,能帮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优秀范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借以童话《柳林风声》的角色书写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故事内容以活泼开朗的蛤蟆先生患上抑郁症,朋友们劝他去看心理医生,然后在与心理医生苍鹭的对话中逐渐与自己和解,放下小孩子的心性,找到真正成熟的自己这一条线展开。主要表达的是原生家庭给人带来的影响。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优质好文章,如转载请标注来源。https://m.dhb100.com/

故事结尾是个常规的好结局(这儿有点跟不上庄园世家子蛤蟆先生被治愈的速度),在最后所有的小动物都明白了无论风险如何,都必须继续前行。可大家都知道数十年所经历的童年创伤仅凭几次心理咨询对话就能被治愈吗?这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好在这样的结局让人充满希望。

第一次了解原生家庭、儿童心理创伤等概念时是在《爱的艺术》这本书里,当我看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这章后,了解到父母的爱是不一样的,父亲与母亲扮演的角色有偏差,会使孩子性格往单一方向发展,童年父母给孩子的爱对孩子成年后甚至是一生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蛤蟆先生》这本书中说“我们的父母把我们带到世上来,他们尽他们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将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原生家庭是绝对完美的,因此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因此在看完《爱的艺术》后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时,像是被重锤敲了一下,我尝试着把我童年的经历就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完整的放映了一遍,这是个较为痛苦的过程,好比在镜子前将看似完整的自己一点一点撕开,逐步拨开自己身上的每个角落查找,然后发现每个地方都有需要去填补的地方。于是产生了对自我、父母、家庭的思考。

看《蛤蟆先生》后比较有代入感,将自己代入到每个动物身上,发现他们身上的劣根有部分都是我自己,于是得到提醒要尽量改变自己的这一部分。从中也得到启发:辨别三种自我状态“父母、儿童、成人”、自证预言与人生坐标、心理游戏与角色扮演。

最后希望自己能成长为一个有共情能力(具有强大的意识,了解自己的情绪,能从不幸中重新振作,能控制得住冲动,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高情商(也指共情能力,体现在成熟和自我接纳和求同存异接纳他人)、独立自我(做自己的自豪感)的成人状态。

将自己剖析这无疑是个痛苦的过程,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正如那句所说的:没有一种觉醒不带着痛苦。但是正因为有觉醒才会有改变,尽管没有那么容易脱胎换骨。

所有的爱都是需要学习和练习的,包括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恋人之间的爱、朋友之间的爱,自己对自己的爱等。就像是学习其他的艺术一样,如音乐、绘画等。那自己爱自己无疑是最重要的,足够的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别人,爱这世间万物,所以请务必学会好好爱自己!

最后,引用这本书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根据经典童话《柳林风声》的动物主角,撰写了一本畅销英国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豆瓣书评妥妥的8.8分。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模板,希望对您有帮助。m.dhb100.com

书中的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忽然一反常态郁郁寡欢,你好奇发生了什么吗?你自己或是周围朋友有人会突然变得心情低落吗?

蛤蟆先生自己躲在屋子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朋友们非常担心他,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先生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在每次的咨询中,都有很多另人难忘的对话。第一次咨询结束时,蛤蟆准备离开,问了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苍鹭:“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苍鹭站定了,直视蛤蟆的眼睛说:“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们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

焦点解决中,说来访者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只是暂时忘记了或是没有发现自己的能力。当我们开始想要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时候,就是我们希望有一个不同的未来。我们必定会被过去所影响,但不会被过去所决定。

在蛤蟆和苍鹭讨论成长咨询时,蛤蟆若有所思的说到:“我之前从没意识到父母其实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可以爱孩子也可以抛弃孩子,可以宠爱他们也可以虐待他们。你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得看走不走运。”苍鹭反馈到:“你说的很对,蛤蟆。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父母教会和传递给孩子的应对问题的方法,我们会很熟悉,我们会一直用,但这样的方式不一定是正确的,因为我们总是喜欢使用熟悉的而不是正确的。焦点解决让我们有机会来审视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拓宽我们认知的边界,发现新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并鼓励通过练习往前迈出一小步。

咨询最后,蛤蟆先生渐渐地走出了自己的心情阴霾,开始对自己的独立性和共生性进行思考,明白了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而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自己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联结、协同合作。如果回到现阶段国际关系中,我们正在面对的这个不寻常的2024年,在独立性和共生性上,我们是不是又有了不一样的发现与成长呢?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小说,也是一本大众心理学书。我没有系统的学过心理学,有的仅是对心理学的些许热情和对亲子教育的关注,并在此基础上对拓展区域的一些零散认知。但我仍然想以一个门外汉的角色谈一谈对这本书的理解。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模板,希望对您有帮助。http://www.dhb100.com

蛤蟆先生因为一系列的变故变得抑郁起来,于是在好朋友的帮助下去看心理医生苍鹭。经过与苍鹭的十多次见面,蛤蟆先生开始学会正视自己的问题,并在苍鹭的帮助下,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做回了快乐的自己。

文章虽简短,内容却很丰富。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其实心理咨询师的作用便在于帮助咨询者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直视自己过往所经历的一切,找到根本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些,就会发现,其实心理问题的解决,或者说情绪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靠我们自己有改变现状的勇气和决心。第一步就是正视自己的过往。每个人都有三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

所谓儿童自我状态,简单来说就是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儿童来处理问题,比如遇到问题喜欢逃避;父母自我状态即是把自己当成父母一样来处理问题,比如像个法官一样挑剔和教育别人,而成人自我状态则是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三种状态没有绝对的好坏之称,但我们只有处在成人自我状态,才能更好的了解自我。

这些状态和自己的成长经历有非常大的关系。我们现在所存在的状态是对过往经历的一种感受。也就是说经历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这些经历,这就好比同一父母所生的双胞胎即使经历相同,也会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因为他们对自己经历的看法不同。

我们常说:三岁看老。一旦我们在童年的时候决定用什么样的态度和价值观,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中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价值观,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于是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大脑里的信念和预期。换句话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打个通俗的比方,如果我们一直确信自己运气差,就会发现,在经历的所有事情中,我们都是运气差的,即便有时候我们有可能中奖,也会因为“某些原因”而与中奖失之交臂,而这种失去,大多与自己相关。

说了这么多,最想表达的一点,就是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逃避,正视它,诚实的对待自己,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才能更好的处理,包括情绪问题。

做卓越教师读书心得


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以下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做卓越教师读书心得》是教师读书心得体会频道为您整理的,希望您对您有所帮助。

翻开书目,我就被吸引了,从目录上看,似乎是一部做卓越教师的兵法全书:教师专业发展的六项修炼、做幸福的教师、做会育人的教师、做会上课的教师、做会写作的教师、做会当家长的教师每一个题目都让我想尽快了解里面的内容,于是静下心来,慢慢翻阅、品味。

在第一辑的开篇絮语中,作者谈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渴望事业的成功、渴求人生的卓越、渴求生命的辉煌,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这才是把我们国家和民族引向腾飞和强盛的教育!而学校教育不能让自己的学生胸中充满雄心和壮志,那么,这将是最失败的教育!真是语出惊人!原来我一直以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呢。作者高瞻远瞩看教育,给我们指出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最高境界。是啊!作为教师如果没有这样的思想和意识,就很难培养出雄心壮志的学生,就不能引领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努力!

要培养卓越的学生就要做卓越的教师。如何做卓越的教师?作者引用了一个个短小精悍、富有哲理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进行专业发展的六项修炼,如开发潜能,爱岗敬业,勇于实践、善于反思、博览群书、加强研究等。其中对我思想触及最大的是第二项修炼爱我所选终不悔。回想自己从教20年的经历,虽然有过跳槽的念头,也曾多次抱怨工作的辛苦,但我始终没有离开教育岗位,而且一直奋战在教学一线,凭的是什么?还不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啊!既然不能选我所爱,那就干脆爱我所选,因为教师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美好的职业;是一种不仅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价值,而且具有内在的尊严与欢乐的职业。今后,我将一如既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直到自己职业生涯的结束。

本书最吸引我的还是第二辑做幸福的教师。作者用轻松活泼的笔调,生动流畅的语言,巧妙地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融入其中,告诉我们如何进行心理健康的调适,如何学做幸福的教师。如作者说:不是你面对的东西决定你的幸福,而是你面对的方式决定你的幸福。作者教给我们的方法有:学会阳光思考,学会人际交往,学会开心工作,学会开心生活,尤其是如何学会开心地工作对我们的指导意义重大。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天重复着许多相同的工作,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难免有些枯燥乏味。但是,如果我们将本职工作当做一门艺术去研究,去追求,我们就会觉得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工作是那么的快乐!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承受冷落,学会历经磨难,学会创新工作,我们就能体会工作着是快乐的!的内涵。

当然快乐工作的同时也要学会开心的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精神及其丰富的人,他们才能成为幸福的人。作为教师,我们的生活中除了适当的休闲和积极的运动以外,恐怕只有读书能使我们最开心和最充实了。作者告诉我们:读一本好书,是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人只有一生,但只有一生是不够的,我们要在优秀的作品中再活一次,甚至再活十次,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读书使我们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今天比昨天更慈悲,今天比昨天更懂得宽容,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爱,我们的境界提高了,我们的胸怀宽广了,我们能不开心和幸福吗?

当然,本书中还有一些部分专门叙写如何做会育人的班主任,如何做会当家长的教师等等,时间关系,我还没有认真阅读,但其中的一些精彩语言我已摘录如下,以便以后细细品味:

对一名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做情感,一个叫做思考。

尊重、信任、理解、是每一个孩子精神生命所必需的阳光、空气和水,是孩子心灵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的感情也会消融。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成长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反思也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浮。

有同行说:读《做卓越的教师》,如同听一位富有思想又极其有演讲水平的朋友的演讲,一会儿激情澎湃,一会儿娓娓细语,一会儿谆谆教诲,一会儿促膝谈心。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这次全校同读一本书的机会,好好研读,相信每个人都能从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不断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

心得体会栏目推荐链接:

心得体会的范文汇总

读书心得范文汇总

教师读书心得范文汇总

[读后有感系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20字)


古人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人们在阅读了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心得体会。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读后感是人们读完书后的真情实感、独到见解。你收集了多少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读后有感系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2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一)

蛤蟆先生这个主人翁原本是英国一本童话书《柳林风声》里的动物主角,作者是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他为了方便人们理解,就借用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动物形象。故事以抑郁的蛤蟆先生为线索,讲述了他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开启了10次心理咨询的详细过程,随着每周一次的心理咨询,我们也逐渐走入了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的世界。

蛤蟆先生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直视着他的眼睛,笃定地对蛤蟆先生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蛤蟆问:“我的日子还很长,如果真有自我惩罚,我不要一直那样下去,我想过得快乐一点,我该怎么做,你能帮我吗?”

“这么说也许有些残酷,蛤蟆,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问自己。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听说过好多身陷抑郁的人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仿佛被囚禁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中,永远找不到出路。所以当蛤蟆先生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直视着他的眼睛,笃定地对蛤蟆先生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对于丝毫看不到希望的人来说,这段话温暖而有力量,仿佛在茫茫沙漠中发现绿洲;在干枯的草丛中发现破土而出的嫩芽;在危险的丛林中发现直升飞机;在暗流汹动的大海中发现灯塔…….当你品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你渐渐走出了心的牢笼,去拥抱一个全新的自己。

整本书的结构,大概分为3个层次,一是讲述儿童自我状态,二是父母自我状态,三是成人自我状态。最后在这3个层次的基础上引申出“人生坐标”的概念。

儿童自我状态里,儿童有天生的基本情感。如同我们面对的小学生一样,他们充满了朝气,被快乐包围。他们会因为得不到满足而愤怒,会因为流浪狗被误伤而流泪,会因为夜晚怕鬼而恐惧。

因为是儿童,毫无自保能力,所以依靠父母、信赖父母,所以从婴儿时期到幼儿园毕业,我们会无条件地顺从父母,比如同意父母的意见,试图取悦父母。正如我不到3岁的儿子,他无条件地相信我、信赖我,仿佛我是他的整个世界。他会在我哭泣的时候,束手无策地陪我一起哭;他会在我大笑的时候,毫无理由地陪我一起笑;他会在我要求亲亲的时候,把他的额头凑在我的唇边。他全身心地爱着我,这个他在天堂精挑细选过的妈妈,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如果成年后,我们依然无条件地依赖某个人,说明我们还处在儿童自我状态里,没有真正长大。

我们在社交场合中,如果也总是附和他人,如果每次道歉的都是自己,如果每次受了委屈咬碎牙往肚子里咽的都是自己,这就意味着我们将小时候依附于大人的顺从行为带到了成年,我们小时候的生存策略一直潜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父母自我状态,是与儿童自我状态截然不同的反应。儿童是弱小的,但父母是强大的。我们在原生家庭中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往往会和我们与自己儿女的相处模式相似。我们会潜移默化地习得父母为人处世的态度。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我训斥儿子的表情、动作、语气,竟然与母亲曾经训斥我是那么的相似,甚至如出一辙。

长大后,工作后,我们也会遇到看上去很权威,老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的人,永远都像法庭的审判长一样,忙着给你定罪,忙着惩罚你,忙着操碎你那本就有点受伤的内心。就算是儿童状态里的人,他也有父母自我状态的那一面,那个不断批评和惩罚的对象就是自己,自我批评、自我否定,自我惩罚,仿佛被永远囚禁在没有阳光的黑暗世界中。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上的原因,我就总觉得自己技不如人,对身边的人和事都持有消极的态度。可是一次与权威的叫板中,一次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中,一次自己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中,我决定自我救赎,放过自己,原谅自己。最终,我与平凡的自己和解。

最后一个层次就是成人状态里的我,我既不用紧张来自父母严厉的声音,也不用蜷缩在卑微的儿童情绪里。我身心放松、乐观自信,能够理性思考,能够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对待周遭的一切,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个层次每个都有其必要,但就重要性来说,只有成人状态下,我们才会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儿童状态奔波于情绪,父母状态忙着批评教育,只有在成人状态,我们才能活在当下。

蛤蟆问:“我的日子还很长,如果真有自我惩罚,我不要一直那样下去,我想过得快乐一点,我该怎么做,你能帮我吗?”

“这么说也许有些残酷,蛤蟆,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问自己。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这个问题我想我已有了答案,我要爱自己。有人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我要重新审视我的人生,我也慢慢学会感谢生命旅途中出现的所有人和事。感谢他们,让我变成了我想成为的样子。

最后,感谢我成为了蓝色海共读沙龙的小秘书,感谢恩师兰梅老师对我的信任。愿在成人状态下的我:努力地向下沉淀,向上生长。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二)

这本书是我在最近买的这几本书中,唯一认真的翻看了一遍的,甚至在翻看第二遍做读后感的时候发现有些话很感同身受。

我发现不管是我还是身边很多人大部分都存在于儿童自我状态中,也就是人生坐标“我不好,你好”的坐标轴中。比如,无论我们会认为自己差劲,很在乎自己在他人那里的感受;又或是有什么不好的事发生,不会去先思考为什么这样,而是会怨天尤人地觉得自己是太不幸了;再或是我们会一直处于无意识地焦虑中,不自信以及沮丧。然后在对待别人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去以一种自大的姿态审判别人的行为与言语,这也就陷入了父母自我状态中。特别喜欢里面心理医生的一句话“相比责怪,负起责任听着如何?”这做起来应该挺难的,因为大部分时间,我们不会认为自己的不快乐是因为自己怎么了,而是会第一时间责怪事情,责怪别人。但是希望我未来可以先审视自己,对自己负责任,让自己可以有力量去改变这种不快乐的处境。如果改变自己,就需要把自己调整到成人模式,有勇气去回顾和面对那些在童年和成长经历过程中让我们情绪低落的事情。而做到这些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心理学的书真的好有意思哦,有这种经历的话,的确很好去懂。)

这本书也让我想到了抑郁症的话题,就是前些年微博上也看到很多这样的案例。大概也像这本书里说到的那样,真正可以得到积极结果的,归根到底都是取决于自己。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热爱这个世界,或许这个世界很糟糕,试着谅解自己,谅解他人。

-你认为我会好起来么?

-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每一个春天都会到来,每一个人都值得被爱。”

一些摘抄:

情绪温度计:温度计有10个刻度,最低为1,代表你感觉非常糟糕,可能还有自杀的想法。中间是5,代表你感觉还不算太糟糕。最高为10,表示你非常愉悦。

处于什么状态-存在的方式是什么?

儿童自我状态:行为和感受都感觉像一个孩子,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这种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的,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生活中有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像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儿童的基本情感包括: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和恐惧。这些构成了自然型儿童状态。除此之外,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也有其他因素参与进来,最重要的因素即父母,儿童会从经验中学习,对于父母的行为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的生存策略,这即适应性儿童状态。

顺从行为的表现:同意,取悦,道歉,依赖。

释放愤怒有攻击性的,也有非攻击性的(用缓和的方式来释放愤怒)(比如说撒泼,怄气,郁闷等等)

父母自我状态:处于父母自我状态中,我们会表现的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我们可以把“父母状态”想像成为一个法官,这个法官在控诉别人,给他们顶定罪,然后就能顺理成章地惩罚他们。)

挑剔型父母状态表现:爱批评,愤怒,严厉,自我批判

成人自我状态: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我们可以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所有的技能都可以为自己所用,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会思考当下情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关于人生坐标:也就是说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也即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自证预言—我们会控制事件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我们会确保自己的世界和预期的一样)就比如说酗酒这件事,人们时常会在生活不愉快的时候喝醉,喝酒过量的必然结果就是喝醉。(书中提到的一本书《人间游戏》,我觉得很有意思,描述的都是一些心理游戏,玩这类游戏的必然后果就是玩家最终会产生糟糕的,不快乐的情绪。)

书中也提到了一些心理游戏,在此列举不同坐标下的心理游戏:

悲伤的儿童状态(我不好,你好)-自杀

1、我真不幸

2、 PLOM(可怜弱小的我)

3、不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

挑剔型父母状态(我好,你不好)-谋杀

1、NIGYYSOB(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

2、你怎么敢!

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三)

很快速的读了一遍,对于这种心理学入门书籍也看了几个版本,都是对话形式,从一个心理有问题的人物一步步从发现自我到解放自我的过程。这本书的一些观念同样蛮令人印象深刻的。

1、人生的三个心理状态,儿童阶段,父母阶段,成人阶段。只有处于成人阶段才能实现心理成长。

反观自己,其实在一天中都时刻处于不停地切换状态中。

我工作上是偏理智的成人阶段,不会感情用事,实事求是,以一种共赢的目标对密切联系,并能促其帮助的工作伙伴。但处于竞争状态的同事,自己却没法抱着大度的心态去面对。所以每当有私心,过后都会自责和反省,但始终避免不了产生竞争的心理。

生活上,就更容易恢复本性,要嘛像爱挑剔的父母一样,跟朋友聊天中侃侃而谈,丝毫没感受到自己在语气上是凌驾于人的,最终免不了会产生分歧。虽然过后自己也会反省,但当时自己就会以这样一种管教的状态,自以为自己才是真理。

回想起自己跟亲密的人相处,发现自己是最容易变身为儿童型心态的,依赖,喜欢撒娇,用一种怄气,或者胡闹的处理方式去处理自己不喜欢的事。但说自己不喜欢什么,反倒是为了表现这个情绪,而不是具体因为什么。就跟小孩子总会撒泼打滚来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一样,女生也时不时会作一下来显示自己的重要性,却不曾想这样的行为还确实蛮儿童的,幼稚又不讲道理。

心理学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探究本心,你了解你自己吗,如何摆脱外力做自己。我是个自省的人,也能理解他人。但还是很难一天都维持成人状态,做个情绪稳定,理智的人。虽然一直认为当下的选择最重要,但也不禁在想,是什么导致自己会在面对不同的人和事上,显现不一样的面貌。我相信千人千面,为了适应社会一个人也有不同的面貌,但问题行为却往往发生在自己最在意,也是心理最轻松的状态中。对外人可以和颜悦色,对亲密的人却抱有挑剔的眼光和对你的无条件纵容。双标的人是因为夹杂着情感成分,还是潜意识就有这样的观念。对于这个问题,我也像蛤蟆先生一样,回忆起自己的小时候。

小时候作为家里的老二,得到的关注和关怀都是最少的。所以也养成了乐观,自得其乐的性格。现在对家里人的态度也是一样,从不奢望他们给到我什么,就是这么一种放养式的自由。自认为自己是可以处理好亲密关系的,因为反省道歉,我做得一点都不拖泥带水。但过程不断地在消耗,结果再怎么弥补也是有伤痕的。所谓的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的自我,大多也是在亲密关系中较常出现,说明自己在这种模式的相处关系中是很不成熟的,这跟我想成为一个包容,大度,体贴是不相容的。

再往前思考,为什么会那么在意亲密关系。其实一直还蛮羡慕我爸妈的,这么一对几十年来一直相互陪伴,对彼此的关心胜过于对孩子的。我没有体会过爸妈全身心的关心,但对于爸妈的彼此关心我内心也是觉得幸福的,他们给了我自由,我可以随心所欲的做我自己。所以内心也渴望有这么一个亲密伴侣,关心我多过于家里人的。就跟我爸妈一样,孩子始终会长大,而且也是独立的个体,以后会有自己的生活,让他们自己做主。但伴侣是要相伴一生的,不管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应该是彼此的依靠。但现实是,两个人在一起都会经历从相识到热恋到熟悉或者冷淡的时期,处理不好还会产生厌倦期。或者自己不喜欢太过于平淡,焦点慢慢从对方身上转移,习以为常的时期,所以自己就会切换不同状态去作或者各种闹腾,为了让对方的焦点可以重新回归到自己身上,再来用成人状态去弥补解决。

如何去处理自己的问题行为呢,苍鹭给蛤蟆先生的建议是:下定决心去改变。意识到自己的状态在发生改变,并且是有害无益的,认清它并做回成人的自己。于我也是一样的,知道问题在哪,我要如何跟自己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的重视程度和解。史蒂夫柯维说过,人要以原则为中心。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工作上,家庭上,生活中。不同职位都有自己的行事准则,这就是你人生的信条。不能仅仅以伴侣,以孩子家庭,或者工作为核心,这样迟早会有失偏颇。我也试着调整自己的人生准则,开始把精力分散给更多有意义的事,看很多的书,养成健身的习惯,看电影,听歌,断舍离过极简生活,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人生的.三个心理状态,努力成为为自己人生负起责任来的成人状态。

2、另外一个比较印象深刻的观念是人生坐标。

人跟人相处中,心理状态都是不一样的。处于我好,你不好的心理状态,就会产生幸灾乐祸,打压,pua的对话模式中。感觉现在社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想法,才会出现内卷,攀比竞争的心态。人是很难避免跟人交际的,不能设法改变别人,可以先改变自己的观念。首先要学会跳脱开来,不管是上司还是长辈也好,总是想通过我好,你不好的挑剔型父母状态,设法对你精神攻击来达到一种管教的目的。这是他们惯常玩的游戏,我们可以从局中人变成局外人去看待它,让这个游戏难以进行下去,正所谓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也有这样一部分人,总是用一种祥林嫂的姿态,说自己的各种不如意,不顺,社会压力多大,通过抱怨自己的不好来获取别人的认同。这个社会可抱怨的确实很多,但我相信也有这么一些人,在自己的小时光里,安心悠闲的活着。想要一个良好的状态,就是让自己调整为我好,你也好的共赢心态。这是个团体性社会,朋友,家人,同事,生活总会围绕着他人。以一种我希望自己好,并希望大家也好的状态去面对人事物,所谓的竞争就变成互利,资源那么多,共享才能实现心理健康的双赢。

通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么简单的一个小故事,可以反观自己的很多心理状态也是需要调整的,最终都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开心的做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四)

今年的寒假期间,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很特别的书,书名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我刚拿过来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因为它的书名而怦然心动,也没有觉得它普通的外皮引人注目。但是当我翻开它的时候,就爱不释手了,只想一口气看到故事的结尾。

从蛤蟆的经历中,我了解了现在大人们经常说的一个词语---抑郁症。这本书就是以蛤蟆患上了抑郁症开始说起的。烦躁、焦虑、沉默、失眠……这些都是抑郁症的表现,让我来给大家说一说蛤蟆是怎么克服了这些困难的吧!

蛤蟆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时常会惹出一些麻烦和笑话,大家都会因为他的存在而感到生活充满乐趣。可是突然之间大家却很少发现蛤蟆的影子,大家都关心的去看望他的时候,竟不可思议的发现他已经陷入抑郁,不能自拔。他的朋友们决定出手相助,他们是智慧威严的獾,碎碎念念的河鼠,体贴善良的鼹鼠。他们商量的结果就是不得不带蛤蟆去看心里咨询。

蛤蟆第一次去心理咨询的时候,他很疑惑地问咨询师: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坚定地看着蛤蟆的眼睛回答他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们的谈话中,蛤蟆说自己有过自杀的想法,并给自己的精神状况评了最低的分数,最后咨询师给蛤蟆的结果是,他现在正处在儿童自我状态。

在他们治疗的过程中,我也了解了很多神奇的事情,每个人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的回到儿童自我状态,就是我们小时候的一些习惯,会一直影响我们的心理状态,不论你到成年的什么时候。所以我终于明白弗洛伊德的学生阿德勒说过的那句至理名言: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原来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想等我们成年了一定会更明白,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会是一辈子最幸福的事情。

蛤蟆的状态就是因为他的父亲在他童年的时候,给了他很多不好的感觉和经历。他的父亲虽然是一个正直的好人,但是对蛤蟆总是过于严厉和不认可,造成了蛤蟆遇事自卑和不知所措的状态。直到现在他已经成年,父亲也已经不在了,他还依然摆脱不了自己的这些心理阴影,造成了今天蛤蟆的抑郁。

经过咨询师的一次一次的谈话和开导,蛤蟆的状态也已经越来越好,他可以跟着自己的感觉计划、考虑、决定、行动一些事情,他逐渐恢复了从前的活泼,甚至比以前还要自信又坚定。咨询师也非常为蛤蟆高兴,并且告诉他已经到了成人自我状态,蛤蟆对自己的精神状态也评到了最高分,现在的他不但不会再想到自杀,还对大家说:我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

通过蛤蟆的故事我觉得,咨询师真是一个伟大的职业,竟然能帮助一个抑郁的人战胜自己,对自己和世界都充满信心。我还明白了,爸爸妈妈对一个孩子的态度是会影响一辈子的,所以我还希望能有更多的爸爸妈妈都能看到这本书,让我们每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给我们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和人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五)

这本书是在朋友圈看到有老师在推荐,于是下单买了一本,花费了3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书的后面写着“心理自助”四个字,也就是说这是一本心灵自我救赎的书籍。

我们身上都有着蛤蟆先生的影子,表面风平浪静的生活,内心实则汹涌暗流。

蛤蟆先生的成长背景:蛤蟆住在一个大庄园里,父亲古板严苛,,总是对蛤蟆不满意,母亲则是懦弱无能,想要关心孩子、拥抱孩子却要看丈夫的脸色行事,不敢在丈夫面前抱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蛤蟆极度想要得到父亲的认可,而直至父亲去世,他都没有释怀。文章中写道,蛤蟆擤了擤鼻子说道:“现在想起他,哪怕他死了有二十年了,我还是能感觉到他对我的不认可。我从没有成为他希望看到的我。“我们能从蛤蟆身上看到一些人的影子,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孩子终生的目的就是想向父母证明自己,就是想得到父母的认可。

长大成人后,原生家庭的伤让蛤蟆形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格,继续折磨着他。他绞尽脑汁想要经营好父亲留下的蛤蟆庄园,然而大家总拿他与父亲的辉煌作比较,丝毫没有看到他的付出。为了与朋友更合群,他佯装成热情的嬉皮士,活成了别人的开心果,但自己的内心却是千疮百孔。曾经因为一些事入狱,出狱后一度被人嘲笑,他做选择的时候喜欢询问朋友的看法,这样就把责任推给朋友了。朋友看到他颓废的样子,帮他推荐给了心理咨询师苍鹭。

苍鹭先生的每一次咨询都会慢慢引导蛤蟆先生找到自己的感觉,一直在询问:“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在一次又一次的咨询中让蛤蟆悟出一些道理,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

在这里咨询师苍鹭讲述了两种儿童的自我状态,一种是自然型儿童,一种是适应型儿童。儿童与生俱来的情感有快乐、悲伤、恐惧,而适应性儿童则是指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人物、环境,则会学着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这个特定的情形。

里面有很多关于应该尊重自己内心感觉,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模式自己负责的话语。“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了他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

“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你内在的、包含着情绪和情感的心理世界,那是通过你早年的经历而形成的。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换句话说,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内在的世界。无论你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从此你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收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你决心要改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六)

本书用简单易懂,且充满趣味的小故事,表达出人的各种潜在心理,帮助大家正确审视认识自己,完善大家对待别人对待生活的认识。让大家能轻松的完善健全自己的人格。

不用于《自卑与超越》和《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那样充满心理学术语的表达方式,也没有那么晦涩难懂。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以拟人人物蛤蟆先生为主人公,内容以蛤蟆先生数次拜访心理咨询师苍鹭展开。

通过这个过程向我们揭开了我们内心深处埋藏的不易察觉的想法。轻松易懂。

用有趣轻松的方式让我们看清了自己的内心,让我们能轻松的卸下习惯已久的盔甲,让自己的生活精彩起来,让我们不再审判惩罚自己。

文中以三原色来表示人最基本的“喜”“怒”“悲”情绪。

文中把童年时期学习到的与人相处的方式称为“儿童自我状态”

把在父母身上学习到的相处方式称为“父母自我状态”

把能自我计划、考虑、决定、行动的状态称之为“成人自我状态”

在“儿童自我状态”时,我们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会再现过去的情绪。儿童自我状态又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自然型儿童拥有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适应型儿童为适应父母和环境做出的改变,形成的性格影响深远,以至于成年后某些特定场景,也能使人进入儿童自我状态。

在“父母自我状态”时,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用言行重复你父母那里学来的价值观和观念,并证明给别人,让别人接受。

在“成人状态中,我们能理性合理的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我们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技能为自己所用,且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趋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困扰。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重点:没有人能让我们自己产生感受,任何感受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比如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书中告诉我们,回忆过去时,不在谴责自己,而是客观的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从中学习领悟,不在内疚。

书中苍鹭提出了人生坐标:

1、我不好,你好:低自尊的人容易玩“我真不幸”和“可怜弱小的我”等“受害者游戏”,这时候人们处于悲伤的儿童状态。

2、我好,你不好:这一类人会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容易玩“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以攻击和谴责别人来证明自己高人一等。这些人处在挑剔型父母状态。

3.我好,你也好: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信自己信他人。不要对他人的话添加自己的主观臆想。而是理性分析作出回应。

重点:不要在他人的神情中寻找认可或不认可,不要把关系搞得像父母与孩子。拒绝依赖别人!

高智商的同时人们也需要高情商,情商高的人,拥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起来,能控制冲动,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高情商的人能产生共情,彪是他人的感受,回应他人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作者通过这些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自我洞察力和情商,而这显然效果显著。

大家可能注意到我再文中数次提到“轻松”这个词,这是我的真是感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能让你在放松松状态下完成阅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七)

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根据经典童话《柳林风声》的动物主角,撰写了一本畅销英国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豆瓣书评妥妥的8.8分。

书中的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忽然一反常态郁郁寡欢,你好奇发生了什么吗?你自己或是周围朋友有人会突然变得心情低落吗?

蛤蟆先生自己躲在屋子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朋友们非常担心他,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先生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在每次的咨询中,都有很多另人难忘的对话。第一次咨询结束时,蛤蟆准备离开,问了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苍鹭:“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苍鹭站定了,直视蛤蟆的眼睛说:“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们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

焦点解决中,说来访者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只是暂时忘记了或是没有发现自己的能力。当我们开始想要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时候,就是我们希望有一个不同的未来。我们必定会被过去所影响,但不会被过去所决定。

在蛤蟆和苍鹭讨论成长咨询时,蛤蟆若有所思的说到:“我之前从没意识到父母其实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可以爱孩子也可以抛弃孩子,可以宠爱他们也可以虐待他们。你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得看走不走运。”苍鹭反馈到:“你说的很对,蛤蟆。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父母教会和传递给孩子的应对问题的方法,我们会很熟悉,我们会一直用,但这样的方式不一定是正确的,因为我们总是喜欢使用熟悉的而不是正确的。焦点解决让我们有机会来审视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拓宽我们认知的边界,发现新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并鼓励通过练习往前迈出一小步。

咨询最后,蛤蟆先生渐渐地走出了自己的心情阴霾,开始对自己的独立性和共生性进行思考,明白了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而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自己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联结、协同合作。如果回到现阶段国际关系中,我们正在面对的这个不寻常的20xx年,在独立性和共生性上,我们是不是又有了不一样的发现与成长呢?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八)

你有没有时常感觉身体里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对你说你还是去看看吧,我感觉我在你身体里对你不好而另一种声音却在反驳你觉得不好就不好啊,我要我觉得不好才会去心理咨询,其实我觉得我在你身体里挺好的,这个对话像不像正在被焦虑和抑郁情绪困扰的你?你对很多事情也提不起兴趣,不想见人不想打扮,什么也不想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主人公蛤蟆先生心境就是如此,这看似是一本童话故事,却道出了我们成年人面对焦虑和抑郁最真实的感受。

从开始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到不愿意面对,觉得丢脸恐惧,再到了解自己的成长中原生家庭的羁绊,童年中的亏欠,成年后愤怒背后的故事,最后说出我好,你也好。蛤蟆先生被治愈了。

一开始,蛤蟆先生哭着跟心理医生说道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这个感觉有没有似曾相识呢?也许只是在平淡无奇的日子,某个瞬间,一直看似积极乐观的你,却突然间失去了快乐的能力,那些让人斗志昂扬的正能量通通试失效,所谓坚强,不过是一盘散沙,你像一个皮球慢慢泄了气,做什么都没力气,甚至觉得活着都没意义。

这本书将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知识,通过幽默的小故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蛤蟆先生找心理医生的10次咨询中,部分读者可能会有一些代入感,通过阅读或多或少的感受到力量,但如果已经没有办法继续,请及时寻求专业力量的帮助,相信你也能遇到苍鹭,我们可以拥有美好。

这本书触动我的地方就在于,我们深陷痛苦时,却不自知自己为何痛苦,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剧本活成了悲剧,却不知这是我们自己亲手造成的自证预言,然而你卖力的演绎悲情的痛苦人生游戏,最后赢了游戏,却输了自己。

蛤蟆从一开始像个孩子一样依赖父母权威,依赖心理医生给他一个答案,通过追溯童年,直面内心的恐惧,到最后幡然醒悟,没有人可以真正帮你,没有人可以给你答案,能帮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做不抱怨的教师》读书心得 |教师读书


《做不抱怨的教师》读书心得 |教师读书

假期利用空闲的时间读了《做不抱怨的教师》这套丛书的一部分,我心里感触颇多。为自己以前对工作的不满和懈怠,对学生的不满和愤怒十分懊悔。读完这些内容,我的心灵仿佛释然了许多,这本书就像一剂良药慰藉了我的心灵,我将用它的理论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践行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抱怨是懦弱、无能的最好诠释,它像幽灵一样到处游荡、扰人不安。抱怨自己让我们将关注点放在自己不想得到的东西上,因此,当我们抱怨自己时,我们就远离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且抱怨越多,距离越远。这是我从文中的摘抄,印象颇深。只有不抱怨工作,才能获得工作的乐趣。愉悦快乐的情绪对工作和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人们整天总是愁眉苦脸、郁郁寡欢。你纵使工作条件再好,职位再高,薪水再多,也是徒劳无用的。因为他们没有好的情绪去享受工作的乐趣,自然就会怨声四起,抱怨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也是如此,倘若我们没有好情绪,如何将快乐传达给学生,如何让学生愉快学习呢。

或许我们在工作中会觉得有很多压力很多不自在,不满足,不愉快的事情,客观的条件让我们颓废、悲观。但是,我要说,人不是万能的,七情六欲在影响着我们,教师是不就应唉声叹气的。我觉得,我们就应更用心地去教学生,去感受学生。去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另一份财富。如果用心,是能够教给学生很多东西的,不光光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你会找到越来越多的快乐!

常常听到周围的同事抱怨这届学生笨的太多,教的都感觉没有成就感,某某同学真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搞不懂。等等。这是教师常常抱怨的声音,当然侧面也表达出对学生的期望。但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个人会让自己完全满意。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不仅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就应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可能某个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总有他闪光的一面,我们要善于发现挖掘。比如某学生热爱劳动,就让他担任劳动委员,充分调动他的用心性,培养其组织劳动潜力。某某生在音体美方面有特长,可为其带给他的展示机会等等。相信任何一个学生在爱的教育下都会有所收获,健康成长。

一个人爱抱怨自己的根源是什么?究其原因,是因为他自己不够强大。爱抱怨自己的人大都是内心不够强大的人。只有不抱怨压力,才能获得前进的动力。压力是一把双刃剑,要么让你一败涂地全军覆没,要么让你一鼓作气地扶摇直上。作为一名现代教师,我们要正确应对种种压力,用阳光的心境缓解压力,用用心的人生态度挑战压力,让自己的工作充满挑战性,在这三尺讲台上创造出自己精彩的人生。以更加从容的姿态用心应对自己的人生,进而追求人生更高层次的发展。

通过读这本书使我认识到,与其抱怨,不如埋头苦干。 如果你还有时间抱怨工作,那么你就有时间将工作做好。若想有所作为,就要抛弃所有抱怨,学会享受工作中的乐趣,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正能量时刻围绕在身边。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时刻铭记身上的重担,把埋怨的时间和心思都用到提升自身素质上,让我们以书中的事例为借鉴;以书中不抱怨的心态为行为准则;以书中改变抱怨的方法为思路,做一个不抱怨的践行者。

从今以后,我决定改变自己,不再抱怨,不抱怨孩子的犯错,不抱怨家长,不抱怨自己的选取,把抱怨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阅读好书、研究教学等有意义的事情上,用心平气和的心情,远离浮躁的心境,来细细品读自己所拥有的幸福.累了,伸伸懒腰;困了,看看远处的风景;烦了,想想人生是多么的美好;厌了,找家人说说内心的苦闷,让倦怠从此随风而去其实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一个阳光老师,生活就会简单而充实。努力做个不抱怨的老师,!怀一颗宽容的心,静静等待孩子在跌跌撞撞中成长。

《做卓越的教师》读书心得


《做卓越的教师》读书心得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为高尚的智者交谈,使人受益匪浅。有幸拜读《做卓越的教师》一书,读后感受颇深,这是一本提升教师能力,超越自我的书,是一本受益匪浅,蕴含教育意义的书。此书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方方面面都有启发,《做卓越的教师》就是这样一本充满智慧的好书。在这本书中,彭兴顺大师从做卓越的教师、做幸福的教师、做会育人的教师、做会上课的教师、做会写作的教师、做会当家长的教师等等方面论述了如何做卓越的教师,为教师专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寒假里拜读、品味《做卓越的教师》,我对教育、对教师的工作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

做卓越的教师强调:教育是打造卓越灵魂的事业!让每一个学生都渴求事业的成功、渴求人生的卓越、渴求生命的辉煌,这才是我们教育所终极追求的目标,这才是把我们国家和民族引向腾飞和强盛的教育!能够从学生长远来分析考虑,真正体现了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要培养卓越的学生,就必须有卓越的教师!

卓越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境界。追求卓越是教师体验职业幸福的过程,是对人本质的弘扬和价值的升华。要想走向卓越,必须自觉从六个方面进行修炼:差异有限,潜能无限;不能离开,好好爱她;勇于实践,善于积累;博览群书,以书为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加强研究,勤于写作。书中列举了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讲述了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彭老师深入浅出的对这六个方面作出生动详尽的讲解。

一个人想要自己成为怎样的人,他就能成为怎样的人。今天做事的态度,决定了明天存在的状态。做教师,就要努力做卓越的教师,这不仅仅是教师个人事业的追求,更是更是一份责任,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今后,在自己的教学中,我将会按照书中讲的六个方面修炼自己,更加热爱教育事业,爱我所选终不悔;多读书、读好书,腹中有书气自华,以书为友,不断丰富完善自己;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更加注重教研与反思,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注意多磨斧子,在反思实践中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登新高,走向卓越。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书心得


在当今形势下,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好多人都觉得现在当老师太难了,常常内心茫然,手足无措。因此,我在看到《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时,如获至宝,认真捧读,自感获益非浅。

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既想做好一个德育教育者,又想当好一个学科老师。可是这样的两手抓,似乎在实践当中没有收到我想象的结果,往往顾此失彼!

在德育工作方面,我自认为我是负责任又尽心尽力的。对于每一个学生,一开始的时候我都给予平等的爱,但是后来我发现我的爱渐渐的变了:对于好学生听话的学生,我是打从心里喜欢他们;而对于那些老是犯错误而且屡教不改的学生,我甚至有点消极的情绪,我真的怀疑自己是不是违反了师德,是不是不配当一个老师?有一段时间我因此而陷入了困惑的状态,也影响了自己的工作。是李老师通过这些案例指导了我今天怎么去应对这种困惑。李老师说“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者,然后才是一个学科老师”。师爱是教师应尽的师德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必须做到的,但这是一种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是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但是每个人都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在私人感情方面,我们是无法强求的。比如说对于一个说谎成性的人,如果我们还打从心里喜欢的话,那么我们就是一个有问题的教师了。我们对所谓的问题学生有一点不好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并不防碍我们关心和帮助他,也不是代表我们已经放弃了他们,我们还是要尽自己的力量来教好他们,这才是人性的师爱!我明白了自己并不是放弃了学生,正是这个“矛盾”的爱的思想反映了我想做一个好教师!我相信经过时间的磨练,我一定可以做到真正的爱学生,做到怎么样的爱学生才能更好的让他们健康成长。

在教学方面,虽然我们标榜素质教育,但是到现在为止,恐怕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国的教育中应试教育还是占有重要的地位。形势和现实所迫,我们不得不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得不要求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的提高,这是我们教师压力的根源之一。可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贪玩的、不爱学习的;学生所感兴趣的并不是课堂上的东西,而是课外的东西,是外面的花花世界。看着学生令人头疼的分数,一定会令我们心里充满了压力。我们有时候都会困惑为什么学生的素质越来越差,为什么那么难教。其实这个当然有学生的原因,但是也有教师的原因。也许我们的课堂没有接近学生的生活心理水平,也许没有教学的艺术。李老师指导了我们,学生的因素是我们不能完全把握的,但是教师的因素则可以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要当一个合格的学科教师,一定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用自己的知识魅力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最有效的方法还是与德育的配合,把握好课堂,认真备好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作为一名老师,我正努力做好德育和教学这两方面的工作,我有信心我一定会找到平衡点,经验和不断的反思会让我不会顾此失彼,我也有信心自己一定可以变成一个优秀的教师!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做有智慧的教师》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做有智慧的教师》

看完《做有智慧的教师》一书,感受很深。这本书是7位教师精神家园的缩影,林晓,黄有华,吕淑彩,蔡春龙,陈斌,叶隽,林友深,7位优秀的教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告诉我不仅要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而且要学会思考、钻研,只有在叙写、反思和追问的过程中,教师个人的生命质量才能得到提升。这本书让我懂得什么样的教师才是智慧型的教师,下面谈谈我的感受。

智慧型教师应该是充满爱心的

因为有了爱,教师的心中才总有一种温暖的感觉,生活才变得那么迷人。因为学生感受着爱,懂得了爱,他们才会懂得尊重、懂得回报。书中林晓老师作为一校之长,年轻有为仍不忘坚持领军博客写作。以幽默的语言书写跟孩子、跟学生之间的故事。从她的字2024里行间,我仿佛活生生的看到了那个将自主权交给孩子们的懒老师、懒妈妈,那个布置作业时让孩子们的感叹词好多变多好的数学老师,那个利用活学活用的契机搞定捣蛋天王的聪明副校,也看到了一位时刻思考如何当好官的校长的心路历程。林晓老师的优秀,让我想到不管春夏秋冬,作为班主任的我每天都要坚持微笑着面对学生,陪同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锻炼。因为优秀就在身边,爱每天都在。

智慧型教师应该是不断总结发现的

书中的黄有华老师作为一名师,始终在不断的反思中创造着新的天地。博客上除了记载一些数学教学,关于学困生、问题学生等文章也有很多。《请你静静地听我说》一文,深有感触,因为它也说出了很多教师的心声。在我们课堂上,也是常常发生看到类似的情况:对于一个问题,已有学生做出正确的回答,可再请另一位学生回答时,这个学生依然我行我素说出不完整的答案,或者,与其他人在旁若无人地讨论着自己的答案这种种乱糟糟不和谐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不会倾听,缺乏良好的倾听的素养。如何改进?黄老师说,这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并学会指导学生学会专注地倾听、理解地倾听、欣赏地倾听,并且,需要从很小就开始抓起,从进入课堂第一秒时就要求养成细细地听,慢慢地说的好习惯。教师要不断总结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触及其灵魂,挖掘其潜能,充分调动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最佳教育效益。

智慧型教师的知识建构应是多元的,广泛的

教师是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的引导者,因此拥有多元的、广泛知识的教师是成为智慧型教师的前提。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

智慧型教师是编剧是导演

设计教学活动就是在编写剧本。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广博和专精的知识,更需要机敏、豁达的智慧,要用智慧的心灵去点燃学生智慧的头脑。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要了解、分析学生的知识背景、心里状态、学习愿望等。把握教育好学生的科学方法和艺术,特别是在转变后进生和问题学生方面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和能力。除此之外,智慧型教师要有教学智慧。有较高的教学机智,有较强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能在课堂教学中随机应变、游刃有余。不但在学生的质疑问难中对答自如,而且在学生的批评建议中从容不迫,显示出高度的教学智慧。例如,在课堂上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就体现出教师的大智慧。

智慧型教师是不断学习的

教师除了接受教育机构正规的知识、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外,更要靠个人长期不懈的自我精神修养。当今的世界日新月异,各种知识和信息扑面而来。人类登上月球的事已不再新奇,因为人类的脚步已经登上和将要登上我们周围的许多星体;克隆羊的话题已被我们从茶余饭后的谈资中抹去。瞬息万变,绚丽多姿的世界要求我们继续学习,抓紧时间学习,去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思想,新的教法,不断地补充新的血液,使自己充满青春的活力。枯竭的源泉。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不要忘记自己走过的路,因为它是你最珍贵的财富,只有记住这些路,才能走好以后的路。这本《做有智慧的教师》就是教育实践与智慧的宝贵财富,是教育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厚重的铺路石。拥有智慧也不在一朝一夕,但是,我相信:只要心怀梦想,不懈追求,每天进步一点点,积少成多,就能不断提高教育艺术,逐渐成为一名有智慧的教师!

《做研究型教师》读书心得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承担着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以下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做研究型教师读书心得》是教师读书心得体会频道为您整理的,希望您对您有所帮助。

最近学习了《做研究型教师》这本书后感受很大,受益匪浅,成为我教学生涯中的一个新的起点,鞭策我进步的动力,

学习《做研究型教师》读书心得

作为一名教师,我总觉得做研究是理论家的事情,在思想上没有足够的认识。在为期一学期的学习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受益匪浅,使我更加了解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什么是研究型教师,如何做一名研究型教师,还有如何写教育博客,等等。我逐渐认识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成为一名研究者,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只有研究型教师才能胜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新课程的实施,更对教师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新课程尤其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确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观和人才观;注意学习有关研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书籍,从而能够适应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从根本上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是教师专业化、自主成长和提升自己人生质量的重要前提。

要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就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的反思,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成功。教师要做一个善于研究的人,善于反思的人。经常反思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研究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养成对自己的教学与教育活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习惯,这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点。可以通过教学日记与教育笔记较好地记录下教育反思的成果。

教师教育研究的定位:行动研究。教师应立足于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大量的教学反思笔记,汇总一系列教育教学案例,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感悟、领悟,在实践中始终思考如何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变得更贴近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更接近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心得体会

教师的行动研究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能够持续不断地对教育和教学行为进行及时的反思,从而汇总自己的教育智慧,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就。教师研究的问题产生于实际的工作情境之中,并且研究的过程也是从实际情境出发,根据实际情境的需要,随时检讨,不断进行修正;行动研究同时也是教师对自身实践所进行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它在突出教师实践的研究特征的同时,也突出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整个研究过程中自始自终都贯穿着对教师自我反思的要求。这种自我反思,对于教师个人而言,是一种学习过程,对于教育实践而言,是找到针对即时情境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有效途径。教师始终是行动研究的主要研究者,研究的对象是日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研究得目的在于透过科学方法的应用,以解决课堂内的问题因此研究的过程中必然主动容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行动质量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特别重视实际工作者对实践问题的认识、感受和经验。行动研究实质上也是研究过程和行动过程的统一体。

教师研究问题的确定:从实际中来。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主要围绕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其问题的来源从教育教学的疑难重寻找问题;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从阅读交流中发现问题;从学校或学科发展中确定问题。

教师研究的基本程序:从计划到反思。教师的教育研究活动的实施经历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几个步骤。首先对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设计、设想或打算,教师有意识地将行为纳入研究的框架,持续不断地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其次教师在行动研究时不断反思与积累中,难免形成对问题的新的认识,也难免会有新的因素介入研究,从而影响原有计划的达成,教师行动研究时随着教育情境的变化和教师认识的加深,行动也在不断调整的。第三教师注重收集行动研究过程相关的资料,以备后续的反思、改进之用;最后教师对计划、行动和观察进行分析和思考,全面系统描述整个研究过程,进行理智判断和评价,从而为下一阶段的行动提供科学合理的研究方向。

总之,通过学习,我意识到只有研究型的教师才能胜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当然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型教师,对我来说任重而道远。我将把参加这次培训活动当做一次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的契机,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在成为研究型教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心得体会栏目推荐链接:

心得体会的范文汇总

读书心得范文汇总

教师读书心得范文汇总

读后感《《做孩子心理医生》教师读书心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师读书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