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1988我想和这世界谈谈读后感 > 地图 > 1988我想和这世界谈谈读后感

1988我想和这世界谈谈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19 来源:互联网

1988读后感。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在阅读了作品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1988读后感”,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1988读后感(一)

前天闲来无事买了本韩寒的书《1988》,其实这本书的全名是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买书的时候也没看仔细旁边有一本《韩寒我们想和你谈谈》,我就问店员这两本书有什么不一样,店员头都每抬说,内容不一样,我一下子傻了,废话不是,想一想我也傻X了问这样的问题,后来知道,一本时韩寒写的一本是写韩寒的。

第二天正好是白班没什么事,一共差不多200页的书半天的时间看了100多页,我一想不想不行啊,不能一天看完,25块钱看一天抬不划算了,留点改天看,于是刚刚看完。

大致看看了看依然是黑色幽默加讽刺,不过感觉写得有点太露骨,开始是找小姐然后被抓了,后来小姐和主人公一起赶路去另一个城市,当然中间有很多其他的细节。韩寒又接着小姐这个社会底层的人物讽刺这个社会!

唉,让我说有什么感想我还真不知道怎么说,韩寒东扯一下西扯一下,一会和这女的搞,一会和那女的搞,一会他女朋友被潜规则了,一会另一个成了朋友的情人。记得上学语文老师就喜欢让你把文章分成几个段落,然后总结章的中心思想,表达了作者无比的心情的情操我最腻味了本来语文学的不错就因为初中频繁的换语文老师估计有六个老师教过我,我知识都学杂了,做火入魔了。

爱上学但不爱学习,经常怀念每个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和快放假那几天,至于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就好比吸烟,我最喜欢抽开始那几口和最后那几口,中间的部分大多自燃了!

太安逸了可能就会多想,也没经历过惊涛骇浪只能回忆那些草样年华,也不敢吹牛逼学鲁迅说朝花夕拾,我只希望我想念的人过得更好,因为我怕你们过得不好,会从我借钱哈哈。


1988读后感(二)

人生第一次只用一天读完一本小说,只因它深深吸引着我。读完这本书之后,带给我的沉重感远远大于几天前看《金陵十三钗》后的感觉。我很难去解释为什么,也许这么解释比较合理《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已经过去,而且作为男性,我无法体会那个时代中国妇女的恐慌与无措;但《1988》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每天都在上演,你见或不见,它都在那里。这个世界并不像新闻联播里那么美好,虽然我们极力暗示自己世界很美好,但是睁眼看到的却是那么多的丑陋。韩寒只是把这种世态浓缩成一本小说,以这本小说寄托他对这个世界的质疑:我们的世界到底怎么啦?这是我的理解。

虽然我很喜欢韩寒,但是我算不上韩寒的铁杆粉丝,就像看到随书附赠的海报我的第一反应是弃之可惜,挂之傻逼一样。这本小说跟他的博客一样,都是韩寒思想的载体。作为这个时代里青年一代的声音,韩寒只是说出了千千万万的青年想说又不敢说的话,只是语言更犀利而已。但也正是这点,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年轻人或欣赏或拥戴的支持者韩寒!

回到《1988》,其实看完之后我想表达很多,苦于自己的文笔实在不敢恭维,语言如此苍白,但又特别想表达点什么,于是就有了这篇博文摘录《1988》中或幽默或讽刺或震撼或感慨的段落,与各位喜欢《1988》的朋友共勉。


1988读后感(三)

刚刚看完《1988》,想了点儿东西,总觉得应该写点儿什么留下了,要不然就白想了。我看的书不多,这是我读的韩寒的第一本书,也不能对他评价什么,只是看完之后有些心塞。

故事主要讲的是一名辞职的记者开着一台组装的车去领一个朋友的骨灰,途中遇到了一个怀孕的妓女。两人路上一个倾述,一个回忆,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在我看来,主人公是个很纠结的人,一面羡慕着身边随着自己心意而活的朋友,一面又害怕那样活。人呐,都是想要变成更自己相反的人。丁丁哥哥、10号、1988的创造者,都是他的偶像,都是敢活出自我的人,看着他们在撞了南墙死了之后,便死心了。可是心里还是渴望追逐他们。

他和娜娜其实很像,都有一个自己不愿接受的身份与经历。不同的是,我每次对自己不满了,就会换一个环境,把自己清零;而娜娜既坦然又无奈地承认自己,她不能把自己清零,所以她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在孩子的这里才叫清零。都是可怜人,只是清零的周期长短不一样而已。而最后,他们也的确做到了,我又到了一个新的城市,娜娜也生下来自己的孩子,他们都清零了自己。

有些东西,出现了就是存在的,是你赶也赶不走的,它会藏在某个角落,在你脆弱的时候就跳出来咬你一口,让那刚结了疤的伤口又一次流血。与其回避,不如接受,让它暴露在阳光下,被阳光杀死。

生活就是这么无情无耻无理取闹学会接受,真的好难。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1988》读后感350字


记得上学的时候看完一本书,一场电影,一个话剧,老师就让你写观后感读后感什么的,前天闲来无事买了本韩寒的新书《1988》,其实这本书的全名是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买书的时候也没看仔细旁边有一本《韩寒我们想和你谈谈》,我就问店员这两本书有什么不一样,店员头都每抬说,内容不一样,我一下子傻了,废话不是,想一想我也傻X了问这样的问题,后来知道,一本时韩寒写的一本是写韩寒的。

第二天正好是白班没什么事,一共差不多200页的书半天的时间看了100多页,我一想不想不行啊,不能一天看完,25块钱看一天抬不划算了,留点改天看,于是刚刚看完。

大致看看了看依然是黑色幽默加讽刺,不过感觉写得有点太露骨,开始是找小姐然后被抓了,后来小姐和主人公一起赶路去另一个城市,当然中间有很多其他的细节。韩寒又接着小姐这个社会底层的人物讽刺这个社会!

唉,让我说有什么感想我还真不知道怎么说,TMD韩寒东扯一下西扯一下,一会和这女的搞,一会和那女的搞,一会他女朋友被潜规则了,一会另一个成了朋友的情人。记得上学语文老师就喜欢让你把文章分成几个段落,然后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表达了作者无比...的心情....的情操......我最腻味了本来语文学的不错就因为初中频繁的换语文老师估计有六个老师教过我,我知识都学杂了,做火入魔了。

爱上学但不爱学习,经常怀念每个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和快放假那几天,至于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就好比吸烟,我最喜欢抽开始那几口和最后那几口,中间的部分大多自燃了!

太安逸了可能就会多想,也没经历过惊涛骇浪只能回忆那些草样年华,也不敢吹牛逼学鲁迅说朝花夕拾,我只希望我想念的人过得更好,因为我怕你们过得不好,会从我借钱哈哈。

《1988》读后感 (300字)


记得上学的时候看完一本书,一场电影,一个话剧,老师就让你写观后感读后感什么的,前天闲来无事买了本韩寒的新书《1988》,其实这本书的全名是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买书的时候也没看仔细旁边有一本《韩寒我们想和你谈谈》,我就问店员这两本书有什么不一样,店员头都每抬说,内容不一样,我一下子傻了,废话不是,想一想我也傻X了问这样的问题,后来知道,一本时韩寒写的一本是写韩寒的。

第二天正好是白班没什么事,一共差不多200页的书半天的时间看了100多页,我一想不想不行啊,不能一天看完,25块钱看一天抬不划算了,留点改天看,于是刚刚看完。

大致看看了看依然是黑色幽默加讽刺,不过感觉写得有点太露骨,开始是找小姐然后被抓了,后来小姐和主人公一起赶路去另一个城市,当然中间有很多其他的细节。韩寒又接着小姐这个社会底层的人物讽刺这个社会!

唉,让我说有什么感想我还真不知道怎么说,TMD韩寒东扯一下西扯一下,一会和这女的搞,一会和那女的搞,一会他女朋友被潜规则了,一会另一个成了朋友的情人。记得上学语文老师就喜欢让你把文章分成几个段落,然后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表达了作者无比...的心情....的情操......我最腻味了本来语文学的不错就因为初中频繁的换语文老师估计有六个老师教过我,我知识都学杂了,做火入魔了。

爱上学但不爱学习,经常怀念每个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和快放假那几天,至于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就好比吸烟,我最喜欢抽开始那几口和最后那几口,中间的部分大多自燃了!

太安逸了可能就会多想,也没经历过惊涛骇浪只能回忆那些草样年华,也不敢吹牛逼学鲁迅说朝花夕拾,我只希望我想念的人过得更好,因为我怕你们过得不好,会从我借钱哈哈。

编辑推荐:

1988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一)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是中国作家韩寒所着的一部长篇小说。第一版于2010年7月6日《独唱团》刊发。小说延续韩寒以往的风格,语言犀利而富有幽默。开创了韩寒公路小说的新概念,新品牌,较之之前作品有更鲜明的人性,更深的现实意义。

作品以一部旅行车为载体,通过在路上的见闻、过去的回忆、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等各种现实场景,以韩寒本人对路上所见、所闻引发自己的观点。这场真正的旅途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似乎逾越了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但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韩寒是叛逆的,他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他认为这一切通过文学都可以实现,产生了要创造一种批判现有一切社会习俗的新幻象的念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就此问世。

1988其实是个悲壮的故事,这本书以我与一个叫娜娜的女子相遇为开始,通过1988这部车为载体,开车上路,一路上见证了我们所在的社会里的千奇百怪。涵盖了各个阶层,当官的,上学的,教书的,做记者的,当编辑的,经商的等等。此后,故事里讲到的人一个接着一个离开,头也不回,留下孤单的我守着空荡荡的1988。1988是一辆报废的车经朋友之手,重新赋予1988生命,因为这台车产于1988,因此得名1988。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其中一段我和女朋友争论温水煮青蛙,表达了不同的世界观我认为温水是煮不了青蛙的,青蛙觉得热,会自己跳出来。青蛙没有那么蠢,这就是现实。但是,后来的实验却是残酷的。我把火开到最小,我们看着青蛙在里面徜徉,但是随着温度的升高,青蛙有些不安,变成了自由泳,有些跃跃欲试,我对孟孟说,你看,它马上就要跳出去了,煮得再慢也都是这样,不要以为现实可以心改变你,不要被黑夜染黑,你要做你自己,现实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强大,现实不过是纸老虎??砰的一声巨响。孟孟赶在青蛙往外跳之前,一把用盖子扣住了锅,旋即把火开到最大,青蛙则在里面乱跳,。孟孟一手用力按住,一边转身直勾勾看着我,说,这才是现实。读到这里,我也是心惊胆战,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残酷现实就在眼前,在强大的力量面前,个人是渺小的,也是无奈的。生活就是现实。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现实,但却可以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去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增强我们的社会功能。我们需要有忧患意识,不应该忘记自己的初衷,努力的向前。我们需要时刻谨记温水煮青蛙的教训。

故事中的娜娜是这个社会的一种表象。她的经历让我们看到的是这个世界中的那些不为人知的丑恶,虚伪的面具下面是一张张更低俗、更肮脏的嘴脸。生活中她承受着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但娜娜依旧单纯乐观的看待这个世界,她曾经想过去做其他的职业,可是除了出卖自己的肉体她什么都不会做。她拼命的赚钱,希望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些可以说女儿几乎是她的全部,怀了一个连父亲都不知道是谁的孩子,她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孩子将来不做自己这一行,送他去朝鲜读书。甚至为自己女儿将来不像自己这样沉沦而不惜去死,也是她一直所执着的理想,是这个世界的希望。她告诉我们人应该诚实,诚实的去面对自己,不逃避,不放弃。因为我坚信,世界就像一堵墙,我们就像一只猫,我必须要在这个墙上留下我的抓痕??这话说的挺有想法,教会了我,要有见解。是的,是每个人都要有看待事物特质的见解,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接纳每个人的行为,而是去接纳他们背后的原因,去尊重他们。我们来到世上辛苦遭逢起一经,想要去证明自己来过,留下些什么给现实,每个人选择的不同,我们挣扎,顽强,拼搏,去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和理想抱负。无论是1988还是相爱十年,都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深思考。我们个人到底追求的是什么,你得到的,你所拥有的能否让你快乐亦或痛苦。

我最终接到了朋友,带着他的骨灰和娜娜的孩子,我不知道她去了哪,也不知道她会怎么样。但是我依然会前行。文章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可我在想我们要和这个世界谈谈,可是我们去谈什么好呢?是选择沉默。还是选择在沉默中爆发,还是在沉默中灭亡。我想沉默,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也没有能力去改变,但至少我们可以去改变我们自己。人一生,究其短短几十年想要谈的事情很多,需要想明白的事情也有很多。但是在相对的时间中如何去想,如何去谈谈是关键。其实用你自己的方式,立马去行动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你就是在和这个世界谈,和自己去谈。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二)

第一次读韩寒的书,读出了反抗,无奈与悲壮。这本书很现实很有思绪。现实是因为这本书虽然是小说,但里面的故事却一点不异于现实,比较灰色,不黑也不阳光,现实本来就是灰色的,纵然你多么多么看不惯世俗的一切,但它还是在你周围阴魂不散。这本书有两条主线:一条讲述了主人公路子野与一位妓女娜娜三天的旅程,另一条是路子野对于童年以及过往的一些回忆。

妓女娜娜在一次工作中,由于自己的疏忽,她怀孕了。虽然不知道孩子的亲生父亲是谁,但是她却没想打掉孩子,而是想要生下来抚养她。她甚至已经规划好孩子的未来:一直卖身供孩子读书,如果孩子有出息的话还要送她出国。从怀孕那天起她就开始攒钱,好不容易攒了两万块,一万用来生小孩,一万供自己10个月的开销,没想到后来却被罚款罚光了。尽管如此,她也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不作践自己,而是想通过努力工作换取自己想要的未来。

而路子野是本书男主角,同时也是全书中最怂的一个人。他无数次试图逃避自己身体里与那些先行者应和的那部分超越现实为理想而活的子人格,却又不愿意屈从于由娜娜代表的阅人像阅兵一样多的保有尊严平实过日子的现状,于是他在两者间无数次反思、徘徊、往返、纠结。他崇拜有知识正直追求理想的丁丁哥哥,向往敢作敢为的玩伴,然而他向往的这些人都一一死去。他当记者的时候,曾经想揭露人们的丑行,但是却遭到其他势力的影响,接触到这个行业的潜规则。还有,他调查了女友的剧组,本来想揭露他们没有按时发工资的丑行,但是,反而让这个剧组红了。

娜娜和路子野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自身力量的渺小与社会一些势力的强大,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我们真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无法逃避,只能挺起胸膛面对,也许结局并不是我们想要的,但是我们也要为之努力,脚踏实地,尽量用自己微小的力量去守护自己的心,温暖他人。

最后的结局是,随着娜娜象征的现实世界与先行者们象征的理想世界被死亡的力量所统一,陆子野终于找到了直面真正自我的勇气,活出了热血青年应有的姿态,走在自己的路上,即使那里不再有旅伴。正如陆子野自己说的,我发现我生命里所崇拜的都是那些热血的人们,虽然我不是一个冷血的人,但我的血液是温的,我总是喜欢看见那些热血的人们,我希望我成为他们中的一个。我总是发现,当我在发呆的时候,他们已经在思考了,当我在思考的时候,他们已经行动了,当我行动的时候,他们已经翘了,然后我又不敢行动了。翘了的他们就成为我生命里至高的仰望。我天生佩服他们,希望他们身上的血能够温热我的身体。他们替我撞过了每一堵我可能要撞上的高墙,摔落了每一道我可能要落进的沟壑。

生活就是现实。书中说生活就是一个婊子、戏子,什么都是,是你能想象到的一切,你可以用所有比喻去给生活下定义。但每个人的故事发生在现实中,生活按照它不慢不快的节奏一步一步,好比一个幼孩,不可能一出生就满月,一满月就结婚吧。在此,我要给自己以及有共同价值取向的朋友们说,纵然我们看不惯现实中的许多不好的东西,也不必也不能太过于仰望星空,因为星空是没有尽头的,谁也看不到,倒不如从即日启程,脚踏实地,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尽力让自己以及自己关心的人生活的好一些。虽然我无力改变现实,但这并不代表我向现实妥协,为了生活的更好,我会合理面对现实,我的生活要在现实中行进,直到老去。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和这个世界谈,有人谈的很投机,于是他生活的很好很辉煌,有的人谈的很不高兴,于是他生活的很惨很黯淡,所以为什么有的人觉得生活有多么美好,有的却觉得生活有多么潦倒,有人给力未来,有人自杀现在。你想怎样和这个世界谈谈?

1988我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


读书使人心灵变得纯情,心胸变得博大。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读后感可以帮我们把这些想法给记录下来。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你可以读一下编辑整理的1988我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感谢您的参阅。

1988我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 篇1

看过韩寒几本书,开始总觉得他有一种什么都要和这个世界反着干以显示自己的叛逆和与众不同的感觉,关于女人和性的描写永远都很直男,言语中仿佛一直都在以一种不屑的态度在藐视着一切,藐视这个世界也藐视自己。

1988,里面的人物和故事都充满了戏剧性的巧合,但每一个人物又都很真实,丁丁哥哥一直是我的偶像,可在不为人知的一面也有斑点,10号霸道粗鲁,却也有自己闪光的一面。我心心念念的刘茵茵选择了我厌恶却又羡慕的10号,我努力扮演各种角色却终迎合不了他人的喜好,我不敢付出真心时孟孟掏心掏肺,当我卸下防备,掏出真心时,缺又意外被背叛。娜娜风尘,却又坦荡,做着被世人所不能容忍的职业,却又单纯善良地期待着新生。记者一边打着揭露的口号,提醒着自己的初心,一边又或无奈或享受地接受着一切……

不管怎么说,1988还是有很多比喻能恰如其分地描述出很多我切身的感受的,其间的讽刺,无奈,人性的多面性,成长过程中的改变也都很真实。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看完,我更想和自己谈谈~

1988我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 篇2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是中国作家韩寒所着的一部长篇小说。第一版于2010年7月6日《独唱团》刊发。小说延续韩寒以往的风格,语言犀利而富有幽默。开创了韩寒“公路小说”的新概念,新品牌,较之之前作品有更鲜明的人性,更深的现实意义。

作品以一部旅行车为载体,通过在路上的见闻、过去的回忆、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等各种现实场景,以韩寒本人对路上所见、所闻引发自己的观点。这场真正的旅途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似乎逾越了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但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韩寒是“叛逆的”,他“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他认为这一切通过文学都可以实现,产生了要创造一种批判现有一切社会习俗的“新幻象”的念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就此问世。

1988其实是个悲壮的故事,这本书以“我”与一个叫“娜娜”的女子相遇为开始,通过“1988”这部车为“载体”,开车上路,一路上见证了我们所在的社会里的千奇百怪。涵盖了各个阶层,当官的,上学的,教书的,做记者的,当编辑的,经商的等等。此后,故事里讲到的人一个接着一个离开,头也不回,留下孤单的“我”守着空荡荡的1988。“1988”是一辆报废的车经朋友之手,重新赋予1988生命,因为这台车产于1988,因此得名1988。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其中一段“我”和女朋友争论温水煮青蛙,表达了不同的世界观我认为温水是煮不了青蛙的,青蛙觉得热,会自己跳出来。青蛙没有那么蠢,这就是现实。但是,后来的实验却是残酷的。“我把火开到最小,我们看着青蛙在里面徜徉,但是随着温度的升高,青蛙有些不安,变成了自由泳,有些跃跃欲试,我对孟孟说,你看,它马上就要跳出去了,煮得再慢也都是这样,不要以为现实可以心改变你,不要被黑夜染黑,你要做你自己,现实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强大,现实不过是纸老虎??砰的一声巨响。孟孟赶在青蛙往外跳之前,一把用盖子扣住了锅,旋即把火开到最大,青蛙则在里面乱跳,。孟孟一手用力按住,一边转身直勾勾看着我,说,这才是现实。”读到这里,我也是心惊胆战,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残酷现实就在眼前,在强大的力量面前,个人是渺小的,也是无奈的。生活就是现实。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现实,但却可以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去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增强我们的社会功能。我们需要有忧患意识,不应该忘记自己的初衷,努力的向前。我们需要时刻谨记温水煮青蛙的教训。

故事中的娜娜是这个社会的一种表象。她的经历让我们看到的是这个世界中的那些不为人知的丑恶,虚伪的面具下面是一张张更低俗、更肮脏的嘴脸。生活中她承受着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但娜娜依旧单纯乐观的看待这个世界,她曾经想过去做其他的职业,可是除了出卖自己的肉体她什么都不会做。她拼命的赚钱,希望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些可以说女儿几乎是她的全部,怀了一个连父亲都不知道是谁的孩子,她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孩子将来不做自己这一行,送他去朝鲜读书。甚至为自己女儿将来不像自己这样沉沦而不惜去死,也是她一直所执着的理想,是这个世界的希望。她告诉我们人应该诚实,诚实的去面对自己,不逃避,不放弃。“因为我坚信,世界就像一堵墙,我们就像一只猫,我必须要在这个墙上留下我的抓痕??”这话说的挺有想法,教会了我,要有见解。是的,是每个人都要有看待事物特质的见解,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接纳每个人的行为,而是去接纳他们背后的原因,去尊重他们。我们来到世上“辛苦遭逢起一经”,想要去证明自己来过,留下些什么给现实,每个人选择的不同,我们挣扎,顽强,拼搏,去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和理想抱负。无论是1988还是相爱十年,都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深思考。我们个人到底追求的是什么,你得到的,你所拥有的能否让你快乐亦或痛苦。

“我”最终接到了朋友,带着他的骨灰和娜娜的孩子,我不知道她去了哪,也不知道她会怎么样。但是我依然会前行。文章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可我在想我们要和这个世界谈谈,可是我们去谈什么好呢?是选择沉默。还是选择在沉默中爆发,还是在沉默中灭亡。我想沉默,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也没有能力去改变,但至少我们可以去改变我们自己。人一生,究其短短几十年想要谈的事情很多,需要想明白的事情也有很多。但是在相对的时间中如何去想,如何去谈谈是关键。其实用你自己的方式,立马去行动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你就是在和这个世界谈,和自己去谈。

1988我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 篇3

“我离开了流沙,往脚底下一看,原来我不是一棵植物,我是一只动物,这帮孙子骗了我二十多年。”

“开导的都是别人,自杀的都是自己。好在我不会自杀,因为我坚信,世界就像一堵墙,我们就像一只猫,我必须要在这个墙上留下我的抓痕,在此之前,我才不会把爪子对向自己。”

“无论如何,这个人已经在我的生命里过去了,唯一留给我的问题便是,我应该是像期盼一个活人一样期盼她,还是像怀念一个死人一样怀念她。”

“我说,娜娜,你知道么,“虚惊一场”这四个字是人世间最好的成语,比起什么兴高采烈、五彩缤纷、一帆风顺都要美好百倍。”

“一个我爱的、死去的、没有相片的姑娘,这对女孩来说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她在我的心中将不断地幻变。”

“其实任何旅途从来没有想象的那么久远,若愿意从南极步行到北极,给我一条笔直的长路,我走一年就到。”

“我从后座拿出了一个袋子,里面便是1988制造者的骨灰。在我心中,里面还有丁丁哥哥、10号、刘茵茵,我将他们撒在了风里。马上我知道了迎风撒东西是多傻的事,我身上沾满了他们的骨灰。我拍了拍衣服,想那又如何,反正我也是被他们笼罩着的人,他们先行,我替他们收拾着因为跑太快从口袋里跌落的扑克牌,我始终跑在他们划破的气流里,不过我也不曾觉得风阻会减小一些,只是他们替我撞过了每一堵我可能要撞的高墙,摔落了每一道我可能要落进的沟壑,然后告诉我,这条路没有错,继续前行吧,但是你已经用掉了一次帮助的机会,再见了朋友。”

1988我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 篇4

这本书,可以说是对我个人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一本极其难得的好书,更不用说,它绝对也是韩寒写过的最好的书。

第一次读时,是在高三,当时被开头吸引,草草看完之后,对里面的各种“巧合”忍俊不禁,津津乐道了好几天,后来就放抽屉里偶尔翻翻,当时只是觉得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很“韩寒”范。后来也看过一些点评,大多侧重于序言”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大多认为是韩寒对这个当代一些现象的讽刺,比如地沟油,雾霾天,执法机构和有关部门混乱等等,但如果只是注意到这一点,认为这就是韩寒想表达的“想和世界谈谈”,那就太肤浅了。其实这本书的中心思想,韩寒真正想说的话,不是读出来的,而是体会出来的。从书里主角陆子野的小学到中学,再到工作处世,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有着自己的体会。忍不住插一句,这本书我不知反复读了多少遍,从之前买的盗版韩寒作品集到现在市面上的的果麦出版的,又在别的读书软件上买过几次,又买了一本原装封面的二手书,又在kindle上买,又到现在,书里的内容好几处都被和谐了,只有之前的原装封面版的才是最全的,当然对阅读的影响不大。但可以说这本书的每个语句都能挤出作者的汗水,值得精读,好多作者的真实体会都夹杂在里面,与其说是在描写人物,不如说是在影射自己,此处不得不提一下作者韩寒,公众对韩寒的认识,无论是从最初的《杯中窥人》到《三重门》,一直到10年《1988》的面世,大家都只是觉得他是个有着新锐的观点,犀利的文笔,很桀骜不驯的性格的年轻人,不管是他的小说,杂文,还是在微博上的各种事件,“韩白之争”,“高处不胜寒”之类的事件不胜枚举。他似乎像是“青年领袖”这一类的热血青年,但人们只看到了他的桀骜,却没注意到他的孤独。试想一下,无论他有着多么灵敏过人的头脑和口才,犀利的文笔,他那时都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世界都还没怎么观过,面对着这个荒诞不经鱼龙混杂的世界,努力坚守住自己。这是一件多么困难而又难得的事情。那年的他一直在自己的杂文中强调,自己想要随心所欲的活,想要简单的生活,其实这样只是在逃避另一个自己而已,这正是我的体会。在书中,他对生活,对爱情,对友情,对理想,都夹杂着自己的认识,但更多的还是迷惘,但是又可以看出即便迷惘着,对未来的生活还是充满希望,这本书看似是在写经历,写周围的人,实则是在写自己,一如我是在写书评,实际上也是在写自己,人生中的大多数事都是如此。而我认为读书的最大意义,也可以说人生中的很重要也很难的一件事,便是找到自己。个人认为这本书蕴含的就是这个意义,努力去找到自己,好好的生活,然后在生活过程中再顺其自然的收获别的东西,生活是操蛋的,各种巧合其实自有天意,人生如书,但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只要努力做好自己就行了。故事的结尾,作者似乎还是没有找到答案,但这也无妨,因为生活本就没有答案,但我们还是会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1988我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 篇5

请回答这个世界——本真的力量~

在这本书中,韩寒采用了两条叙事路线,即现实与回忆交替进行。现实情况是陆子野驾着“1988”(一辆旧车的名字)去监狱接一位朋友,在路上他认识了娜娜,经过一系列的波折,他们两个成为了患难与共的朋友。陆子野带着娜娜一起上路去寻找她的归宿,但最终却没有能够如愿;另一条思路是陆子野在路上穿插进去的回忆,包括他的童年往事,比如爬旗杆,刘茵茵,丁丁哥哥,圣斗士,小虎队以及他年轻时和孟欣童的青涩爱情。

“空气越来越差,我必须上路了。我开着一台1988年出厂的旅行车,在说不清是迷雾还是毒气的夜色里拐上了318国道。”作品以一部旅行车为载体,通过在路上的见闻、过去的回忆、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等各种现实场景,以韩寒本人对路上所见、所闻引发自己的观点。这场真正的旅途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似乎逾越了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但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

在这部小说中,韩寒虽然在尝试着改变,但这种改变更大程度上来自于一种他渴望打破常规的叙述方式,以及那种惯常的语言表达。在语言上,韩寒没有像以前写小说那样带着炫耀才华的自负,以及玩文字游戏的张扬,这次,他的表达温和、节制、优雅了一些,甚至不乏冷静之处。这样的话语收敛,或许会被人看做是韩寒在向后退,是一种保守和妥协,因为从其行文上,我们发现少了一些韩寒式的激愤,而多了一些更为内在的经验。在精神世界上,他虽然还处于对青春期的活力书写上,但这种活力,不是他以前小说里那种满不在乎的劲头,而是转向对人性之真的审视。

在追忆叙事里,不无伤感,但是,每个人都从中获得了一种坚韧,只有活下去,才能看到这个世界的希望,否则,一切都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精神的持守,才是韩寒最后需要定格的真相。生活本身就是残酷的,如果我们将这种残酷当做一种无法化解的苦难,悲观可能会接踵而至。韩寒在小说中,却一一化解了那些斗争、困惑、纠结与矛盾,虽然有些还是未能彻底处理,但是,他至少为我们出示了他追求自由的姿态,让我们看清了这个世界是需要如何来与之周旋,与之对话的。这或许才是其写作的价值和力量感所在。

请回答这个世界~

1988我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 篇6

久仰作家韩寒的大名,一直想买一本真作来看看,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一本黄皮书——《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我开着1988驶上了318国道,在这不只是迷雾还是毒气的天气里。。。”这是一部另类旅途小说,主人公在去监狱接1988再造者骨灰的路上结识了妓女娜娜。一路回忆起往事。刘菌菌.孟孟.丁丁哥哥.乃至配角的10号。最后怀孕的娜娜被查出了疾病,不能喂养小孩,得知后便不告而别。两年后“我”带着娜娜的孩子站在过道上,准备驶向另一个未知地。也或许,他的旅途从没停过。

韩寒一直想以另一种方式开辟小说,他也一向认为小说的文字和人物是次要的,情绪才是最重要的东西。《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看起来中间的回忆毫无意义乃至就是多余的。但当你平定了情绪后,你会发现,讽刺的口吻下是对社会的揭露。

最受争议的便是妓女娜娜,本书女主角。许多人看到妓女这个代号甚至不屑于再动这本书,抱着一副大义凛然的姿态在一旁说道,说的什么?无非就是如何在外面玩弄着女人,在家却教育着孩子不要早恋的方法罢了。许多人感叹这本书的露骨情节太多,仔细想想,这是因为站在道德的方面还是嫉妒?指不定独自一人的时候还在家里打着电筒看。韩寒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想很多。为什么会有妓女?是社会的发展?那又何必阻止?或是这些人根本就走投无路!没有工作,没有钱,没有文化。她们能干什么?政府又帮了她们什么?一味的打击,一成功便大肆宣扬,有给她们后路吗?

这本书还有一个人代表了一个团体——孟孟。一群为了出名在所不惜的人。孟孟是主人公的前女友。梦想当著名演员,被潜规则也不在乎,乃至后面还责怪主人公为何不把那段视频发到网上,那样她便可以名扬天下了。真可谓是名誉扫地也抵不过站在风口浪尖。这种人,很多。这些人比起那些妓女来,那个为了生孩子而努力工作的娜娜来说还不如。当然,孟孟最后也成了名镇一方的——妓女。

倒回来,这本书是献给那些倒在路上的朋友和女孩们。好也罢,坏也行。总是陪伴过我们的,别在最后只会抱着他们的骨灰盒流泪。

我想,我也要和这个世界谈谈。

读《精神的魅力 1988》


一篇篇饱含深情的短文,勾勒出历经沧桑的北大曾经的模样。永远不老的博雅塔、未名湖,陪伴着几代人的青春。母校如斯,应感幸福。

正如故乡未必是出生与成长的地方,母校的定义,也不应局限于懵懂的幼年时期。只要寻求到与某所学校精神上的契合点,那么便可矢志不渝地铭记这心智的发源地。

其实,对于母校的留恋,更多是对老师的爱戴。老一代北大人对蔡元培校长的敬仰,对各位学术泰斗的敬仰令人动容,而所谓学校之氛围,恰恰是集一个个可亲可敬的教员之性格而成。正是北大教师的独特个性,造就了早年北大学术争鸣的热烈场面。

读着书中对老师的深切怀念,我也想起在我走过的不长的人生轨迹中留下深刻影响的老师们。他们虽各不相同,但都把教学作为严肃的事业,用极大的耐心引领着我不断向上攀登。

我很感谢小学时的一位语文老师,若没有她,我可能很难去领略文字的力量,也不会对故纸堆中的历史产生兴趣。

她是在五年级接过我们班的。当时的我不知道小升初的压力,也不会对这样一位常年教高年级的语文老师产生多大的畏惧,只是像往常一样上课和作业,闲的时候再看些杂书,生活挺没有目标。或许是看的书量变引发了质变,她来之后,我的作文成绩开始突飞猛进,我一下子找到了作文的感觉,觉得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东西可写,天一下敞亮了。现在想想,那时的我最需要的就是鼓励和引导,因为孩子的热情可能会延续一生,而她当时的确是这样做的。她给我打的一个个鲜红的95分,极大地激发了我创作的热情;她讲的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又让我找到了一个新领域去探索。她给予我的特别的关注,使我获得了与常人不一样的眼光;她教导我的男子汉的品格,又促进着我逐渐走出怯懦,向思想的萌发靠近。小学的最后两年,是我开始成人的最初阶段,我很感谢上天送来了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师,她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一扇通往社会,通往世界的大门。

至于我那小小的初中,留给我的仍是非凡的收获。在那里,我开始去挑战,开始去思考,开始去学会与人交流,开始明白关于人生的点点滴滴。不得不说,初中的老师是极其敬业与关心学生的。他们对于教学的严谨程度,在学生身上,也有着相应的体现。此外,同学之间的凝聚力是十分经得住考验的。正是这宽容的气氛和团结的师生关系,使我放开手脚,极大地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初中毕业之后,会有许多校友去不约而同地怀念它。无论怎样,这初中三年所留给我的记忆,都是美好和珍贵的。

到这里,似乎有些偏题,但恰恰是这份对于母校、对于老师的感情,让我找到了与手中这本集子的情感呼应。我忽然理解了为什么北大在人们的心中永远年轻。她为几代人的青春提供了最好的港湾,而回报则是一颗颗火烫的感恩之心。

为这样一份精纯的情感奋斗,值。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一)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是中国作家韩寒所着的一部长篇小说。第一版于2010年7月6日【独唱一团一】刊发。小说延续韩寒以往的风格,语言犀利而富有幽默。开创了韩寒公路小说的新概念,新品牌,较之之前作品有更鲜明的人一性一,更深的现实意义。

作品以一部旅行车为载体,通过在路上的见闻、过去的回忆、扑朔迷一离的人物关系等各种现实场景,以韩寒本人对路上所见、所闻引发自己的观点。这场真正的旅途在一精一神层面,如果说似乎逾越了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但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韩寒是叛逆的,他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他认为这一切通过文学都可以实现,产生了要创造一种批判现有一切社会习俗的新幻象的念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就此问世。

1988其实是个悲壮的故事,这本书以我与一个叫娜娜的女子相遇为开始,通过1988这部车为载体,开车上路,一路上见证了我们所在的社会里的千奇百怪。涵盖了各个阶层,当官的,上学的,教书的,做记者的,当编辑的,经商的等等。此后,故事里讲到的人一个接着一个离开,头也不回,留下孤单的我守着空荡荡的1988。1988是一辆报废的车经朋友之手,重新赋予1988生命,因为这台车产于1988,因此得名1988。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其中一段我和女朋友争论温水煮青蛙,表达了不同的世界观我认为温水是煮不了青蛙的,青蛙觉得热,会自己跳出来。青蛙没有那么蠢,这就是现实。但是,后来的实验却是残酷的。我把火开到最小,我们看着青蛙在里面徜徉,但是随着温度的升高,青蛙有些不安,变成了自一由泳,有些跃跃欲试,我对孟孟说,你看,它马上就要跳出去了,煮得再慢也都是这样,不要以为现实可以心改变你,不要被黑夜染黑,你要做你自己,现实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强大,现实不过是纸老虎??砰的一声巨响。孟孟赶在青蛙往外跳之前,一把用盖子扣住了锅,旋即把火开到最大,青蛙则在里面乱跳,。孟孟一手用力按住,一边转身直勾勾看着我,说,这才是现实。读到这里,我也是心惊胆战,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残酷现实就在眼前,在强大的力量面前,个人是渺小的,也是无奈的。生活就是现实。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现实,但却可以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去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增强我们的社会功能。我们需要有忧患意识,不应该忘记自己的初衷,努力的向前。我们需要时刻谨记温水煮青蛙的教训。

故事中的娜娜是这个社会的一种表象。她的经历让我们看到的是这个世界中的那些不为人知的丑恶,虚伪的面具下面是一张张更低俗、更肮脏的嘴脸。生活中她承受着一精一神与肉一体的双重痛苦,但娜娜依旧单纯乐观的看待这个世界,她曾经想过去做其他的职业,可是除了出卖自己的肉一体她什么都不会做。她拼命的赚钱,希望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些可以说女儿几乎是她的全部,怀了一个连父亲都不知道是谁的孩子,她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孩子将来不做自己这一行,送他去朝鲜读书。甚至为自己女儿将来不像自己这样沉一沦而不惜去死,也是她一直所执着的理想,是这个世界的希望。她告诉我们人应该诚实,诚实的去面对自己,不逃避,不放弃。因为我坚信,世界就像一堵墙,我们就像一只猫,我必须要在这个墙上留下我的抓痕??这话说的挺有想法,教会了我,要有见解。是的,是每个人都要有看待事物特质的见解,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接纳每个人的行为,而是去接纳他们背后的原因,去尊重他们。我们来到世上辛苦遭逢起一经,想要去证明自己来过,留下些什么给现实,每个人选择的不同,我们挣扎,顽强,拼搏,去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和理想抱负。无论是1988还是相一爱一十年,都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深思考。我们个人到底追求的是什么,你得到的,你所拥有的能否让你快乐亦或痛苦。

我最终接到了朋友,带着他的骨灰和娜娜的孩子,我不知道她去了哪,也不知道她会怎么样。但是我依然会前行。文章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可我在想我们要和这个世界谈谈,可是我们去谈什么好呢?是选择沉默。还是选择在沉默中爆发,还是在沉默中灭亡。我想沉默,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也没有能力去改变,但至少我们可以去改变我们自己。人一生,究其短短几十年想要谈的事情很多,需要想明白的事情也有很多。但是在相对的时间中如何去想,如何去谈谈是关键。其实用你自己的方式,立马去行动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你就是在和这个世界谈,和自己去谈。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二)

第一次读韩寒的书,读出了反抗,无奈与悲壮。这本书很现实很有思绪。现实是因为这本书虽然是小说,但里面的故事却一点不异于现实,比较灰色,不黑也不一陽一光,现实本来就是灰色的,纵然你多么多么看不惯世俗的一切,但它还是在你周围一陰一魂不散。这本书有两条主线:一条讲述了主人公路子野与一位一妓一女娜娜三天的旅程,另一条是路子野对于童年以及过往的一些回忆。

一妓一女娜娜在一次工作中,由于自己的疏忽,她怀孕了。虽然不知道孩子的亲生父亲是谁,但是她却没想打掉孩子,而是想要生下来抚养她。她甚至已经规划好孩子的未来:一直卖身供孩子读书,如果孩子有出息的话还要送她出国。从怀孕那天起她就开始攒钱,好不容易攒了两万块,一万用来生小孩,一万供自己10个月的开销,没想到后来却被罚款罚光了。尽管如此,她也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不作践自己,而是想通过努力工作换取自己想要的未来。

绝路子野是本书男主角,同时也是全书中最怂的一个人。他无数次试图逃避自己身一体里与那些先行者应和的那部分超越现实为理想而活的子人格,却又不愿意屈从于由娜娜代表的阅人像阅兵一样多的保有尊严平实过日子的现状,于是他在两者间无数次反思、徘徊、往返、纠结。他崇拜有知识正直追求理想的丁尽哥哥,向往敢作敢为的玩伴,然而他向往的这些人都一一死去。他当记者的时候,曾经想揭露人们的丑行,但是却遭到其他势力的影响,接触到这个行业的潜规则。还有,他调查了女友的剧组,本来想揭露他们没有按时发工资的丑行,但是,反而让这个剧组红了。

娜娜和路子野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自身力量的渺小与社会一些势力的强大,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我们真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无法逃避,只能挺一起胸膛面对,也许结局并不是我们想要的,但是我们也要为之努力,脚踏实地,尽量用自己微小的力量去守护自己的心,温暖他人。

最后的结局是,随着娜娜象征的现实世界与先行者们象征的理想世界被死亡的力量所统一,陆子野终于找到了直面真正自我的勇气,活出了热血青年应有的姿态,走在自己的路上,即使那里不再有旅伴。正如陆子野自己说的,我发现我生命里所崇拜的都是那些热血的人们,虽然我不是一个冷血的人,但我的血液是温的,我总是喜欢看见那些热血的人们,我希望我成为他们中的一个。我总是发现,当我在发呆的时候,他们已经在思考了,当我在思考的时候,他们已经行动了,当我行动的时候,他们已经翘了,然后我又不敢行动了。翘了的他们就成为我生命里至高的仰望。我天生佩服他们,希望他们身上的血能够温一热我的身一体。他们替一我撞过了每一堵我可能要撞上的高墙,摔落了每一道我可能要落进的沟壑。

生活就是现实。书中说生活就是一个婊一子、戏子,什么都是,是你能想象到的一切,你可以用所有比喻去给生活下定义。但每个人的故事发生在现实中,生活按照它不慢不快的节奏一步一步,好比一个幼孩,不可能一出生就满月,一满月就结婚吧。在此,我要给自己以及有共同价值取向的朋友们说,纵然我们看不惯现实中的许多不好的东西,也不必也不能太过于仰望星空,因为星空是没有尽头的,谁也看不到,倒不如从即日启程,脚踏实地,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尽力让自己以及自己关心的人生活的好一些。虽然我无力改变现实,但这并不代表我向现实妥协,为了生活的更好,我会合理面对现实,我的生活要在现实中行进,直到老去。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和这个世界谈,有人谈的很投机,于是他生活的很好很辉煌,有的人谈的很不高兴,于是他生活的很惨很黯淡,所以为什么有的人觉得生活有多么美好,有的却觉得生活有多么潦倒,有人给力未来,有人自一杀现在。你想怎样和这个世界谈谈?

《请回答1988》影评1000字


《请回答1988》影评1000字:

《请回答1988》是我看过最暖心的一部电视剧,它讲述了80年在双门洞居住的五家人的故事。演绎了浓浓的亲情、邻里街坊传统的爱情与友情,看似微不足道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没有狗血剧情,处处真实又温暖感动。脑海中不断浮现五个一起长大的伙伴一起抢东西吃,他们最爱去的地方就是阿泽家,三个妈妈大喊着各自的孩子回家吃饭,五个爸爸一起喝烧酒,是平日里的一些平常琐碎的小事堆砌起来的温情。

作为家里老二的成德善不愿意每年都和相差几天生日的姐姐一起过生日,抗议了很多次还是一样。冰箱里只剩下两个鸡蛋,自然而然的要让给姐姐和弟弟。家里的煤烟把父母呛醒而父母把姐姐和弟弟救出后才想起德善还在家。作为家中老二的悲哀就这样显现了出来,最后痛哭爆发,德善的爸爸意识到原来自己一直以来忽视了二女儿,下班回家给德善买了个蛋糕,给德善解释,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希望懂事的二女儿可以体谅,父母对子女的爱永远都那么真诚而又沉重,对与错有什么重要的呢,最终消除隔阂的不是聪明的脑袋,而是手拉手坚决不放的心,重要的归根结底是家人。

应该很多人跟我一样,在最后德善的姐姐宝拉结婚的那一场戏哭成狗,父女心里都藏着对彼此深深的爱,但表面上愣是打死不承认。最后,宝拉和父亲都用写信的方式,带着哽咽声的读信旁白赚走了大家的眼泪。明明皮鞋买大了却硬要在宝拉面前装作很合脚的样子,宁愿自己难堪也不愿让女儿内疚,而宝拉却在最后看到了塞在脚后跟的卫生纸团,终于绷不住哭花了妆。平时扯着嗓子大喊的死丫头,却是心里默默深爱着父亲的好孩子。

阿泽该是多么庆幸爸爸当初决定把家搬到双门洞,这才让他拥有了一群从开裆裤到西装革履的死党们。从一开始他们在阿泽房间一起吃着拉面看《英雄本色》的画面,娃娃鱼在被窝里放不完的屁和永远能找到盗版小黄片的神通广大,德善肢体不协调的舞蹈属性和成绩差的“特工队”外号,善宇乖宝宝却暗恋凶悍宝拉姐姐的反转,狗焕表面冷漠却默默践行哥哥因为身体不行而无法实现飞行梦的暖男,读书笔记天才围棋手阿泽懒于社交却只对胡同里的小伙伴开绿灯的天然无污染傻笑。大家都期待着长大,长大后回头却发现,我们远走越远,而曾经像一座大山父母却在老去,大家纷纷搬出双门洞,十年二十年后回去,发现装载着父母和我们青春的地方变得破败不堪。

1988里有太多的感动与共鸣,破败的双门洞让我想起我也有这么一群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我也曾拥有像秘密基地一样的“阿泽房间”,只是那个“阿泽房间”在前几年就被拆除,变成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曾经的小伙伴也因为种种原因相聚的机会越来越少,时间风化了许多曾经,我们都在长大,很多美好也逐渐消亡。

它可以让你看到:你无比怀念,却又回不去的旧时光。文戴青阳

读《肉体的魅力1988》800字


一篇篇饱含深情的短文,勾勒出历经沧桑的北大曾经的模样。永远不老的博雅塔、未名湖,陪伴着几代人的青春。母校如斯,应感幸福。

正如故乡未必是出生与成长的地方,母校的定义,也不应局限于懵懂的幼年时期。只要寻求到与某所学校精神上的契合点,那么便可矢志不渝地铭记这心智的发源地。

其实,对于母校的留恋,更多是对老师的爱戴。老一代北大人对蔡元培校长的敬仰,对各位学术泰斗的敬仰令人动容,而所谓学校之氛围,恰恰是集一个个可亲可敬的教员之性格而成。正是北大教师的独特个性,造就了早年北大学术争鸣的热烈场面。

读着书中对老师的深切怀念,我也想起在我走过的不长的人生轨迹中留下深刻影响的老师们。他们虽各不相同,但都把教学作为严肃的事业,用极大的耐心引领着我不断向上攀登。

我很感谢小学时的一位语文老师,若没有她,我可能很难去领略文字的力量,也不会对故纸堆中的历史产生兴趣。

她是在五年级接过我们班的。当时的我不知道小升初的压力,也不会对这样一位常年教高年级的语文老师产生多大的畏惧,只是像往常一样上课和作业,闲的时候再看些杂书,生活挺没有目标。或许是看的书量变引发了质变,她来之后,我的作文成绩开始突飞猛进,我一下子找到了作文的感觉,觉得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东西可写,天一下敞亮了。现在想想,那时的我最需要的就是鼓励和引导,因为孩子的热情可能会延续一生,而她当时的确是这样做的。她给我打的一个个鲜红的95分,极大地激发了我创作的热情;她讲的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又让我找到了一个新领域去探索。她给予我的特别的关注,使我获得了与常人不一样的眼光;她教导我的男子汉的品格,又促进着我逐渐走出怯懦,向思想的萌发靠近。小学的最后两年,是我开始成人的最初阶段,我很感谢上天送来了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师,她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一扇通往社会,通往世界的大门。

至于我那小小的初中,留给我的仍是非凡的收获。在那里,我开始去挑战,开始去思考,开始去学会与人交流,开始明白关于人生的点点滴滴。不得不说,初中的老师是极其敬业与关心学生的。他们对于教学的严谨程度,在学生身上,也有着相应的体现。此外,同学之间的凝聚力是十分经得住考验的。正是这宽容的气氛和团结的师生关系,使我放开手脚,极大地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初中毕业之后,会有许多校友去不约而同地怀念它。无论怎样,这初中三年所留给我的记忆,都是美好和珍贵的。

到这里,似乎有些偏题,但恰恰是这份对于母校、对于老师的感情,让我找到了与手中这本集子的情感呼应。我忽然理解了为什么北大在人们的心中永远年轻。她为几代人的青春提供了最好的港湾,而回报则是一颗颗火烫的感恩之心。

为这样一份精纯的情感奋斗,值。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1000字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1000字

  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就是很有现实意义,处处透漏着一种灰色的幽默。所以就有这个题目。

  这本书是以一部旅行车为载体,描写了作者在路上的见闻、过去的回忆、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等各种现实场景,对各种所见所闻引发自己的观点。主人公驾着自己的一台车,为一个朋友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简单的旅程,而这部车有个独特的名字就叫:1988,还是改装之后的一部车,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书名中的1988所谓何意,作者还讲述了这本书命名的一点波折,本来这本书就叫《1988》,序言是——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而在这期间日本的村上先生出了一本《1Q84》,想过要换书名,但却又找不到更合适它的名字,它运用了有一个比喻,个人觉得很符合自己有时候的想法:“好比在孩子要出生之前,你已经为她想好了名字,并且叫了一年,忽然间隔壁邻居比你早生了一个和你叫了差不多名字的小孩,你思前想后,发现其实你内心已经无法更改。最后她还是叫《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1000字

  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就是很有现实意义,处处透漏着一种灰色的幽默。所以就有这个题目。

  这本书是以一部旅行车为载体,描写了作者在路上的见闻、过去的回忆、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等各种现实场景,对各种所见所闻引发自己的观点。主人公驾着自己的一台车,为一个朋友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简单的旅程,而这部车有个独特的名字就叫:1988,还是改装之后的一部车,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书名中的1988所谓何意,作者还讲述了这本书命名的一点波折,本来这本书就叫《1988》,序言是——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而在这期间日本的村上先生出了一本《1Q84》,想过要换书名,但却又找不到更合适它的名字,它运用了有一个比喻,个人觉得很符合自己有时候的想法:“好比在孩子要出生之前,你已经为她想好了名字,并且叫了一年,忽然间隔壁邻居比你早生了一个和你叫了差不多名字的小孩,你思前想后,发现其实你内心已经无法更改。最后她还是叫《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_1500字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1500字

我记得原来在高中的语文课上,老师让我们写演讲稿推荐一本书,她问我,你打算推荐什么书?

我说,韩寒的《1988》。

她又问,那这本书你看了几遍?

三遍,我回答,其实我只看了两遍。

哦,老师很认真的跟我说,那你这本书理解的还不够深刻,一般只有把一本书读五遍以上才能对它要表达的东西有一个很好的把握。

我。。。(牛逼)

这两天无意中从犄角旮旯里找到了这本书,顺便就读了一遍,确实有了些新的收获,但我想再读上两遍也不会有其他东西了,毕竟我现在能感受到的就这些,再说了,这本书本来也没有什么太深的东西。

这是一本不错的小说,起码我是这样看的。虽然有几处很明显的在故意套用一些段子,不过总的来说还好,基本也能接受,书中传达的那种孤独和迷茫,在结尾后仍然像个乌云一般徘徊在我心头,久久不去。这种感受在本书中时常会有,真的是提供了不错的阅读体验。

书中的很多人物分了两个视角来写,像丁丁哥哥、刘茵茵、10号和临时工哥哥之类的,一个是作为主人公的”我”在童年时的视角,在这种视角下的他们,更像是一种符号,丁丁哥哥是”我”心目中最光明最美好的人,”刘茵茵”是穿蓝裙子的,我的梦中情人,”10号”是”我”的反面,他有勇气,霸道,”我”讨厌他的同时又很羡慕他,”临时工哥哥”就像大魔王,一直耍赖赢走我们的弹子,只有”10号”敢于反抗他,就像那屠龙的勇士,最后出了事,”丁丁哥哥”还会为我出头,帮我把失去的弹子都要回来。这时候的视角是单纯的,是片面的,是一个孩子对这个世界的美好幻想,或者是期望。

另一个视角则是”我”长大后回想起这一切,并结合之后的经历,重新的审视这些小时候的玩伴。”我”发现,丁丁哥哥并不是那么完美无缺,他偷了摩托车,并威胁我不要告诉别人,刘茵茵也不是我想象中的穿蓝裙子的梦中情人(虽然她确实有件蓝裙子),她只是个普通的,矫情并做作的女孩,10号也没有那么自信,他内心可能也隐含着自卑和羡慕,这等等等等。人性是很复杂的,比起小孩时代的单纯,成人的世界确实少了很多符号,可这些符号根本就不是符号,他们早就显示出了痕迹,只不过作为孩子的”我”看不到或者选择不去看到罢了。

关于爱情,文中写了两段,其实说三段应该也可以。头两段是刘茵茵和孟孟。

刘茵茵是”我”的初恋,像大多数男孩的初恋一样,”我”脆弱又敏感。天真、单纯的男孩初恋又怎么会成功呢?最终只能将这段感情冰封在自己心中。

孟孟,是”我”在身经百战之后谈的一个女朋友。这次”我”学乖了,不再轻易对人敞开心扉,做什么都带着一点防备,但最终还是在孟孟的攻势下慢慢融化,爱上了这个貌美的女孩。

他们爱对方吗?也许吧。可对于孟孟这种聪明懂事,又有野心的小女生来说,爱情也不过是个牺牲品罢了。

爱情,爱情,什么是爱情?说到底,它只是一种感情,可为什么就会有那么突出的地位,仿佛高高在上的样子,多少人对它抱有了不该有的期望,又在失望后对它发泄着没完没了的愤怒,明明是人看错了它,出事了却总是怪它。

第三段如果有的话,就是”我”和娜娜了。

萍水相逢,却又”相依为命”。

当娜娜说出那句”我只收10块钱”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妹子爱上主人公了。

虽然他们都不承认,虽然他们都很理智的不去捅破,但作为读者的我们,其实早就看的明明白白。

我这一段的时候我总是在想,如果他们两人中有一人鼓起勇气,说出来,是不是这事就成了?

然后仔细琢磨了一下,觉得还是不行。即使说破,对方也会否定,感情毕竟是两个人的事,既然人家不愿意承认,捅破也没什么用。

有了爱情的火花,但却不能去发展和维持。

这么一想,我就觉得很难受,真是没办法的事。

不过倒也有些开心的事。

我终于知道丁丁哥哥是怎么死的了。。。

读《精神的魅力 1988》800字


一篇篇饱含深情的短文,勾勒出历经沧桑的北大曾经的模样。永远不老的博雅塔、未名湖,陪伴着几代人的青春。母校如斯,应感幸福。

正如故乡未必是出生与成长的地方,母校的定义,也不应局限于懵懂的幼年时期。只要寻求到与某所学校精神上的契合点,那么便可矢志不渝地铭记这心智的发源地。

其实,对于母校的留恋,更多是对老师的爱戴。老一代北大人对蔡元培校长的敬仰,对各位学术泰斗的敬仰令人动容,而所谓学校之氛围,恰恰是集一个个可亲可敬的教员之性格而成。正是北大教师的独特个性,造就了早年北大学术争鸣的热烈场面。

读着书中对老师的深切怀念,我也想起在我走过的不长的人生轨迹中留下深刻影响的老师们。他们虽各不相同,但都把教学作为严肃的事业,用极大的耐心引领着我不断向上攀登。

我很感谢小学时的一位语文老师,若没有她,我可能很难去领略文字的力量,也不会对故纸堆中的历史产生兴趣。

她是在五年级接过我们班的。当时的我不知道小升初的压力,也不会对这样一位常年教高年级的语文老师产生多大的畏惧,只是像往常一样上课和作业,闲的时候再看些杂书,生活挺没有目标。或许是看的书量变引发了质变,她来之后,我的作文成绩开始突飞猛进,我一下子找到了作文的感觉,觉得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东西可写,天一下敞亮了。现在想想,那时的我最需要的就是鼓励和引导,因为孩子的热情可能会延续一生,而她当时的确是这样做的。她给我打的一个个鲜红的95分,极大地激发了我创作的热情;她讲的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又让我找到了一个新领域去探索。她给予我的特别的关注,使我获得了与常人不一样的眼光;她教导我的男子汉的品格,又促进着我逐渐走出怯懦,向思想的萌发靠近。小学的最后两年,是我开始成人的最初阶段,我很感谢上天送来了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师,她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一扇通往社会,通往世界的大门。

至于我那小小的初中,留给我的仍是非凡的收获。在那里,我开始去挑战,开始去思考,开始去学会与人交流,开始明白关于人生的点点滴滴。不得不说,初中的老师是极其敬业与关心学生的。他们对于教学的严谨程度,在学生身上,也有着相应的体现。此外,同学之间的凝聚力是十分经得住考验的。正是这宽容的气氛和团结的师生关系,使我放开手脚,极大地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初中毕业之后,会有许多校友去不约而同地怀念它。无论怎样,这初中三年所留给我的记忆,都是美好和珍贵的。

到这里,似乎有些偏题,但恰恰是这份对于母校、对于老师的感情,让我找到了与手中这本集子的情感呼应。我忽然理解了为什么北大在人们的心中永远年轻。她为几代人的青春提供了最好的港湾,而回报则是一颗颗火烫的感恩之心。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1988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1988我想和这世界谈谈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