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童年读后感高一 > 地图 > 童年读后感高一

童年读后感高一

发布时间:2019-10-19 来源:互联网

高一历史读后感。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一历史读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高一历史读后感(一)

《汤姆索亚》读后感

本书写出初恋的美好,以及小孩子的天真。你相信一个顽皮的小孩子会冒着生命危险在法庭上为一个无辜的人辩护而得罪一个杀人如麻的强盗吗?你相信当两个孩子陷入绝境,他们仍不顾自己安危为对方着想吗?你也许会大吃一惊,大人都不一定做得到,何况孩子呢?但当你读过《汤姆索亚历险记》后你便不会这样想了。本书向读者勾勒了一个顽皮、不安分的儿童汤姆的形象,但是他却有内在的美,我对这一点感受颇深。

一天夜里,汤姆去坟场玩耍时无意看到:杀人不眨眼的强盗印江乔杀害了一位医生并诬陷了一个无辜的人;后来,被诬陷的人要被判处死刑,汤姆无法承受良心的折磨,便冒着生命危险去为此人作证,以致后来差点招来杀身之祸。汤姆就是这样的坚定果敢,富有良知和正义感,关键时他总能挺身而出,把自己的生死之置于度外。但在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像汤姆这么做呢?许多人表面上斯斯文文、潇洒大方,可真到关键时刻,他们却跑得无影无踪,充分体现了这些人自私、保守、贪婪的陋习。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呀!

其实,儿童是最天真无邪的。我们在某些方面不妨以儿童为师,把他们的行为当作自己的一面镜子,时刻照照自己,可以不断抹去尘世的喧嚣、抚平心灵的浮躁,让自己始终保持一颗童心,拥有正义感和善良的本性,用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个人,不要再那么贪婪、自私了!相信人人都会如此,让我们共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高一历史读后感(二)

这套书是尹老师送我的,我已经读完了。现在我来写一写第一册的读后感。

第一册先讲了盘古开天地和女娲造人。随后讲了考古学家找到了北京人的化石,意思就是说中国已经出现了最早的人类。然后写了人类怎样进化。最后出现了黄帝和炎帝,他们一开始要联手战蚩尤,战胜了蚩尤,他们就自己打起来了,但黄帝赢了,因此中国人总是说自己是炎黄子孙。后来出现了了一位叫作尧的领袖,他十分关心人民的生活,尧退休了以后,舜就当上了领袖。因为那时候有很多洪水,舜就让鲧去治水,可是没有成功。于是舜就让禹去治水,禹成功了,于是舜就把位禅让给了禹。

通过这个故事,我认为,尧、舜、禹这三个人品格高尚,为人民着想,大家应该向他们学习。


高一历史读后感(三)

历史能走到现在,点点滴滴,是不是一条坎坷之路?我一直不明白历史的酸甜,但自从我读了一本关于过去的《中国历史》才明白,才深刻地领悟到历史是那无数人用智慧的头脑推动着历史的前进,是无数人用那坚强的身躯保卫者历史的前进。

于1949年10月1日那时那刻,是亿万华人的心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于今已有60周年。当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大地时,无数次战争,无数无辜的人们惨遭杀害时,一批中华民族儿女开始挺身奋战,终于我们团结一致以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取得最后的胜利。那一刻,是用无数人的鲜血凝聚而成的。今天他们还敢低视中国人的意志吗?还敢不佩服中国人的精神吗?还敢笑话我们穷吗?他们不敢,他们为中国人的精神所折服,为中国人的团结而敬佩,为中国人的努力而倾倒

历史走到30多年时,多少华夏儿女不是以建设祖国为荣而努力奋斗的。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研制作出杰出贡献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心系百姓,甘当公仆,为人们利益而献出生命的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中华大地的改变,是脱离不了这些人的,中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也少不了现代的贡献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国掀起了农村改革,既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1979年,邓小平提出的办经济特区的主张,使深圳发生了巨变,创造了东方奇迹世界奇迹,外国人称赞深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胸前一枚耀眼的勋章。中共十三大的提出使我过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中华民族洗净了百年的耻辱,祖国的光辉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现在,再看祖国,古老的文明,悠久的文化,雄伟的建筑,美丽的国土一切的一切尽收眼底,使你思绪万千,感慨深渊。这么大的变化都归功于谁?是古人为我们刻下的烙印,是前人为我们提供建设的条件,同时也有我们伟大一人邓小平的改革开放。

现在我要为我的那一问作一个回答:祖国走过的历程,像一条山路,有平坦之地,也有崎岖之途;风风雨雨,大风大浪,她都经历过,都挺过来了。现在中华文化正在滋养着、熏陶着我们,我们要做些什么呢?当然是放眼未来,以建设美好祖国为重任,燃烧自己的青春,照亮希望之路。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下一出历史剧——读《道士塔》有感作文200字_高一读后感


一个世纪的岁月流逝

一个民族的荣耀流失

一个个鬼魅般的笑容

在这片大漠上

共同上演一出“喜剧”

无论是莎士比亚的天赋

还是汤显祖的技艺

都未能企及

这出“喜剧”

公演了一个世纪之久

不!

它会更长的蔓延开幕

倘若国人的笑容中

依然“无邪”“憨厚”

可曾看到啊

古老的民族在滴血

民族的荣耀在哀嚎

若国民们依旧如故

那么

下一出“喜剧”

也已排练完成

高一学生名著读后感


高一学生名著读后感(一)

《命若琴弦》读后感

《命若琴弦》,一看到这个题目,就是一种凄惨绝伦的感觉,琴弦该是多么的脆弱,命在一线间,是怎样的惊心动魄呢!

读完《命若琴弦》全书,知道这个命其实是一种希望。讲的是两个瞎子讨生活,老瞎子告诉小瞎子,自己只要弹断千根弦,就可以把自己师傅放在琴盒里的药方拿出来,吃了药,自己就可以看见这个世界了。凭著这样的一种信念,老瞎子认真的弹每一次琴,终于达到千根弦,老瞎子拿著琴盒里的药方去抓药,可是人们却告诉他,这是一张白纸,老瞎子顿时懵了,如果不是有个徒弟在身边,他一定没有命活了。等他找到徒弟,看到徒弟因为某个姑娘,没有生的欲望,结果老瞎子告诉他,自己记错了,其实师傅说的是1200根,我是没有希望了,可是你有,只要你弹断1200根弦,一定是认认真真弹的,就可以拿著药方去抓药,你就可以亲眼看看这个世界了。故事情节很简单,读来却很震撼。想想每个拥有明亮双眼的人,在他的内心深处,何尝没有瞎了的那只眼呢,生活很迷茫,没有方向。

小时候,我们的那个药方就是好成绩,只要考试考好了,什么都有了。拼命努力学习,就是要跳出农门,不再和那黄土地打交道了,不用早晨五点起床,仅仅是拣一些别人割剩的麦子,不用这儿放假,那儿就到田里点化肥,冬天被刺骨的寒风吹,夏天被玉米叶子割伤稚嫩的小脸蛋,那个小小的我,长得和玉米差不多高,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将头伸出玉米杆外,汗水流过的地方,更是又疼又痒。那时心中只有一个目标,不停的做题目,不停的背书。

晚上11点,全家人都在睡梦中,我依然是站在门前,看看远处的庄稼,回过头又继续学习。终于拿到那个药方了,才发现,那个药方上面还有许多其他的要求,不是一味就能治好病的。于是,我们继续努力,继续前行,等我们终于老去的那一刻,才突然发现,那不过是一张白纸,而我们也走过了整个人生。

我们都是那弹琴的人,我们期待著早日弹断那一根根琴弦,其实弦断了,我们的心也就断了,最好的生活,大概还是享受弹琴的过程吧!


高一学生名著读后感(二)

《飘》读后感

《飘》是美国作家米切尔写的一本经典小说。整部小说以女主人公郝思嘉为线索,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以郝思嘉的三次婚姻为主线,描写了郝思嘉和白瑞德那段几度悲欢离合而壮美的爱情。

其实《飘》我早在初中就读过,但当时只读了一点便读不下去了。最近,闲著无聊,重新翻开这本书,一口气就读完了。合上书,思绪还在故事情节里打转,不可自拔。然而,我感触最深的,是小说中每个人物鲜明独特的性格。

先说郝思嘉,有人说她好,有人说她坏。但在我看来,郝思嘉不能用单纯的好坏来评价,她不是单纯的好人,也不是绝对的坏蛋,在她身上,善恶是那样的模糊而混沌,又是那样的对立而统一,然而却是那样的真实!她坚强不屈,从亚特兰大逃到塔拉,面对庄园的荒芜,父亲的精神失常,生病的妹妹和已故的母亲,她是那么的悲痛与无助,但她并没像父亲那样一蹶不起,而是理智的、有组织的安排黑奴工作,甚至亲自下田摘棉花,一双纤纤玉手因劳作而变得粗糙不堪,从娇小姐成长锤炼为一个坚强到近乎残忍的女人。她有个性,敢作敢当,适应能力极强,有人说她的成功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可在那个战争刚结束的混乱年代,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如果不学会残忍的对待别人,就只能被别人或是生活残忍地对待。她是一个一旦决定了要做的事就义无反顾的女人,她不关心别人的想法,活的就是她自己!并且她是那样热爱故乡的那片红土!她有缺点,比如爱慕虚荣,但这使她更真实!她是如此漂亮又个性鲜明,聪明而思路敏捷,完全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要做什么。坚强和果断的几乎不像个女人。她的这种性格深深地震撼著我。

再说媚兰,正如白瑞德的评价:她是我所认识的唯一完好的好人,一个非常伟大的女性!她与郝思嘉的母亲很像,一样善良、温柔,仿佛是一个天使。刚开始我觉得她是那种胆小、随叫随从、唯唯诺诺、没有主见的小女人。但是我错了,她也是一个勇敢正直的人,但与郝思嘉张扬的个性相比,她相对含蓄许多,郝思嘉是真实的虚幻,而她是虚幻的真实。

接著是白瑞德,如同他本人所说,他和郝思嘉是同一类人。他们的性格都是那么顽强,就像风中的小草,有一种韧性,百折不挠。他是一个时髦而又非常真实的人,敢作敢为从不后悔,对别人的不屑从不记恨于心,还有对爱的那份执著,一旦认定了就毫不顾虑。他最后的结局是我不愿看到的,但对他也许是一种很好的解脱,是一种幸福吧!

最后是阿希礼,阿希礼是一个只愿生活在过去、活在十二橡树旧的美好生活里的人,十二橡树的消失,使他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追求新生活的勇气,甘心被生活淘汰,甘心活在阴影和梦境,十足的懦夫!有人同情他,但我认为一个自愿活在过去、只会逃避,不敢也不想面对现实的人,不值得让人同情。

还有许多人:嬷嬷、卡琳、查理他们的形象、性格,如天上的繁星,永远被铭记在每个读者的心中


高一学生名著读后感(三)

《羊脂球》读后感

看了莫泊桑的处女作《羊脂球》后,颇觉受益匪浅。

在他的笔下,我看到了普法战争中在战火下生活的人民的无奈和悲哀,看到了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妓女的爱国心,看到一个个道貌岸然、披著礼仪外衣的资产阶级人物的可恨。深深地被莫泊桑字2020里行间浓厚的悲观主义和妙笔生花的写法震撼了。

一群法国人,因为战争,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去他国谋生。在马车上,他们又渴又饿,却才发现忘记带食物了。这时一个叫做羊脂球的好心妓女,把她的食物分给了那些所谓社会上流、平时春风得意的富豪们。在食物的面前,他们也低下了头,开始大吃大喝起来。当吃完之后,仿佛没发生似的,又恢复了平日的尊严,对那个刚刚帮助他们的妓女又不屑一顾。仿佛看她一眼,会倒霉似的。这让我们读者认清了这些贵族的丑陋面貌。

当他们到了旅馆,一位德国军官看上了羊脂球时,他们却不帮助她摆脱困境,反而一步一步地设计,引诱她同意。因为如果她不同意的话,他们就走不了。在羊脂球的危难时刻,这群贵族,却抛弃了她,不给予她一丝一毫的安慰与帮助,反而越发的冷落她、陷害她。他们不曾想过,当他们忍饥挨饿的时候,是谁伸出了援手给他们食物,让他们驱寒填饱肚子。这群忘恩负义的贵族,让读者看完,真的很恼火。

当羊脂球坚决不同意的时候,德国军官把他们软禁了起来,于是大家就开始排斥羊脂球,语言攻击,软磨硬泡,连哄带骗,才达成了他们的目的。这就是这群贵族所谓的高贵。当羊脂球在路上没有食物的时候,他们却不愿与她分享,也没有人问候一声。这让羊脂球伤心不已,可怜的羊脂球,只能用眼泪来充饥。

这就是大人物与小人物的区别?往日的那些伪君子,在关键时刻,却抛弃别人,只顾自己。人世间就是这样,平日里装模作样的人们,在危机时刻,只顾自保,谁曾想过别人?考虑过别人?关心过别人?就算有那也只是为数不多的。

高一读后感作文


高一读后感作文(一)

读了这篇小说,我并没有想要嘲笑那对小夫妻的念头,反而被他们双方的爱深深地打动了,就是那样一个平淡的故事,让我再次体会到了爱的力量。

文中的两个主人公吉姆和黛拉,为了在圣诞夜送给对方珍贵的礼物,做出了没有丝毫犹豫的看似不理智的举动:黛拉卖掉了自己引以为豪的宛如倾泻的褐色瀑布般壮美的秀发,用换来的钱为丈夫买了一条白金表链,那是她跑了许多家店才找到的她认为配得上丈夫的金表的搭配;吉姆卖掉了自家祖传的或许连所罗门国王都会艳羡的金表,用换来的钱为妻子买了一套昂贵而精致的发梳,那是妻子心中一直渴望得到而未曾想过拥有的饰品。

二人所买的都是与双方珍物匹配的东西,而相应的代价却不是各自想要对方付出的谁都没有想到对方会做出如此大的牺牲。这样的阴差阳错,确实令人感到惋惜。可是,换个角度来想,他们却是幸福的。能为自己爱的人付出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来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深挚爱意的人,本身就在品尝着幸福的滋味。而两个相爱的人同时感受到对方的爱的那一瞬,将会是多么感人的一幕!虽然失去了珍爱之物,但产生的效果却丝毫未减,就是希望对方知道,他(她)是爱她(他)的。文中说,麦琪是绝顶聪明的人,他们把礼物带给出生的耶稣,他们发明了送圣诞礼物这个小玩意儿。吉姆夫妇的故事表面上看是个反面例子,他们远远不如麦琪聪明,可是作者却说,无论在什么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人;他们就是麦琪。我想,他会这么说,定是他一直坚信:爱是无价的;为爱付出一切的人是值得赞美的;爱就是世上最美好的礼物。

我承认,爱,也是一种感恩的方式,但我更愿意不把爱与感恩硬绑在一起,爱,是心甘情愿、不求回报的,而感恩,似乎有几许回馈的意味。

都说真爱难寻,也许你并不相信这个世上有真爱(不限于爱情)的存在,可是,我想,既然有人能写出这样的故事,那么它定然是生活的一个折射,在世界的某些角落,定然有人在演绎着动人的爱的故事。或许不热烈,或许不起眼,但都是纯粹的爱的结晶,是无价的精神财富。

再延伸一点。由爱生恨的事例也真实地发生过,就算是此时,我想这样的事仍在滋生着。我认为这才是不明智的。爱是美好的,爱带给人快乐,既然这样,为什么要使它扭曲,变成令人郁郁不快的恨呢?难道他让你伤心、不堪等等,你就再也不爱他了吗?如果他的错有挽回的余地,就请原谅他吧。即使是罪无可恕,我也希望你能清醒,恨是痛苦的,就让它随风而逝吧。你更应该去快乐地创造爱,理性地维系爱,而不是让晴空多窜出几朵恼人的乌云。你们说,对吗?

爱是世上最宝贵的礼物,一定要懂得珍惜它,我想,这就是《麦琪的礼物》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珍惜生命中那一份份爱,让爱的感恩化作一股力量,推动你去主动地付出爱,不渴求对方向你付出同样的爱,只为了看到他洋溢着幸福的笑颜。有真爱的人,就是麦琪。


高一读后感作文(二)

从小,我就有一颗极强的好奇心,所以,从小,我就喜欢看《发现之旅》。

记得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非常流行收集《发现之旅》单页装的月刊,我每期都会按时收集,从不断开,我已经收集了两册,它是一本集所有百科为一体的,书里面的知识包罗万象,从天到地,从地到海,图文并茂。让我受益非浅,一有时间我都会去仔细地阅读,不懂的就向它请教,它是我无声的好老师,一直陪伴我成长。直到现在我也会经常翻阅它。

这天我做完作业,突然又想起了它,我想向月刊了解一些关于太空方面的知识,于时迫不及待地去打开书,在知识的海洋中寻找我要的那部分,太空使者火箭就是它了,我如获知似宝地聚精全神地钻研起来,里面有些知识让我迷惑,不解,正在这时,一个熟悉地声音对我说:怎么啦?看不懂吗?我一边怀疑地点点头一边回头看是谁?,老爸!心想:老爸,你也不例外,你懂吗

爸爸走过来,和我一起看起来,呀,这不是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吗?据说在2010年秋季这一系列的飞机全部退出航天舞台呢!

我不解地问:为什么?,因为啊!目前只有俄罗斯和美国拥有制造航天飞机的能力,但俄罗斯资金短缺,所以只有美国有条件制造航天飞机,而美国目前正在研制一种全新的太空飞机,新型的飞机要比像哥伦比亚号这样的航天飞机更节约成本,节约养护费、使用寿命更长久!听完爸爸地讲解,我不由地改变了先前的想法,哇!我老爸可真厉害,这方面也懂呀,我立刻又问了老爸一些专业的问题,爸爸也对答如流,就这样,我和爸爸一起谈论着,一起阅读着,互相提问,互相解答。

爸爸和我又继续往后读,我们了解到了欧洲太空署设计制造的阿丽亚娜运载火箭(三级助推火箭)的分离过程图片和标注;阿波罗11号搭载的指挥官阿姆斯特朗登陆月球的故事等等,通过我自己地阅读再加上爸爸的细致地、充分地补充说明,使我在火箭方面的知识更略知一二了,就这样一个下午地时间转眼间过去了,直到妈妈喊我们吃晚饭,才念念不舍地合起书,我们想约好了下次有时间再继续看。

和爸爸一起阅读,我懂得了什么叫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看来,我们小孩子的知识还是有限地,爸爸、妈妈们知识和阅历都比我们多,我们必须谦虚地请教他们,和他们一起看书,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让我们觉得生活是多么地美好,在享受天伦之时也会有一种和谐地氛围,让人温馨!

到了现在,《发现之旅》已近带我解开了许许多多的谜团,去了许多美丽神奇的地方。我觉得《发现之旅》真是神奇的书。


高一读后感作文(三)

《毕淑敏散文集》读后感

毕淑敏在她的散文集中说忧郁是一只近在咫尺的洋葱,散发着独特而辛辣的味道,剥开它紧密粘连的鳞片时,我们会泪流满面。

看了《毕淑敏散文集》中的一篇文章,让我了解了怎么去对待忧郁。

文章讲的是,一位在联合国工作的朋友告诉毕淑敏,她到过战火中的难民营,抱起一个小小的孩子。她紧紧地搂着这幼小的身躯,亲吻她枯燥的脸颊。朋友是一位博爱的母亲,很喜爱儿童,温暖的怀抱曾揽过无数的孩子。但这一次,她大大地惊骇了。那个婴孩就像被火烤过的葱管,萎弱而空虚。完全不知道贴近抚爱她的人,没有任何欢喜的回应,只是被动地僵直地向后反张着肢体,好似一块就要从墙上脱落的白瓷砖。

朋友很着急,找来难民营的负责人,询问这孩子是不是有病或者饥寒交迫,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冷漠。那个负责人回答说,因为联合国的经费救助,孩子的吃和穿都没问题,也没有病。她是一个孤儿,父母双亡。孩子缺少的是爱,从小到大,从没有人抱过她。因为她不知道抱为何物,所以不会反应。

朋友谈起往事,感慨地说,不知这孩子长大之后,将如何走过人生。

没有人回答,但一点可以预见的,她的性格中必藏着深深的忧郁。

我们都认识忧郁。每一个人,在一生的某个时刻,都曾和忧郁狭路相逢。

我还小,今年才14岁,没有经历过什么生离死别,在我的人生中似乎一直都是很幸福的。

我也不懂什么是忧郁,但在我那颗小小的心里,也藏着一些小小的忧郁。

我的体育一直都很不好,可能是天生有哮喘的缘故,我的体育成绩也一直都是班里倒数的,我对自己很没有信心。一想到体育成绩,就很难过,感觉自己的心在不住的往下沉。我整天唉声叹气,叹气自己的体育怎么怎么的不好,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去怎么改善,只能沉浸在忧郁中。

就如毕淑敏所说的,忧郁如同一只老狗,忠实而疲倦地追着人们的脚后跟,挥之不去。

可那一次,我却挑战了自己,摆脱了那只老狗。每次在学校里要跑800米时,我总是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来逃避,就算跑了,也会半途而废。可那次要800米测试,我再也逃不掉了。让我去面临困难,这需要多大的勇气。踏在那朱红色的跑道上,汗水浸湿了我白色的T恤,自己的脚仿佛有千斤重,每抬起一步都要费好大的力气。我一次次的想放弃,但都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最后我成功了,我冲过了终点,虽然成绩仍是倒数,但是那一次让我明白了,原来我是可以的,我是可以坚持下来的。努力坚持了,我自己的体育成绩也是可以提高的。

从此以后,我每天早晨都会起来跑步,让自己的体育一点点提高。我再也不唉声叹气。每当忧郁跟随而来,我坚持着不停步向前、向前,我知道只要我一直跑在它前面,不让它超过我,我就能甩掉它。我相信总有一天,我的体育成绩会变好

而那篇文章的结局也是出人意料的。那个孩子长大了,就如同所有人所预见的那样,她是忧郁的,但她却没有被忧郁吓到,她在一点点试着摆脱它,最后她成功了,她不仅摆脱了童年的阴影,还成了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我们总是去逃避那些令我们感到困难的事。面对挫折时,我们总是沉浸在忧郁里,渐渐的,变得越来越自卑,经不起任何挫折。

不要嘲笑忧郁,忧郁是一种面对失落的正常情绪。不要否认我们的忧郁,忧郁会使我们成长。不要长久地被忧郁围困,忧郁会使我们萎缩。不要被忧郁吓倒,摆脱了忧郁的我们,会更加柔韧且刚强。

如果忧郁是一颗洋葱,那么我们就去把它切开,去正视它,不要被它吓到,泪水过后的我们会变得更坚韧,拥有更美丽的一片天空。

高一学生优秀读后感


高一学生优秀读后感

超越中国科幻现状的理性思考

----《三体Ⅱ》读后感

2016学年高一11班

执信中学 郭润语

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在似黑暗森林的宇宙中,哪怕只是一个在玩石头的文明,也必须消灭它。这一种超越时间,超越大部分科幻小说思考广度的理论,我认为这是中国科幻本来应该有的样子。

三体一书之所以获得雨果奖,我认为是因为它拥有了中国科幻小说所缺少的东西——深入理性思考。如今很多的科幻小说,只是把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所揭示的“奇特现象”套入现实生活中以制造所谓科学性的引人入胜的情节。我不是苛求科幻情节要完全与真实理论一致,但我认为其不应该与理论相背,甚至完全曲解理论,毫无逻辑性。《三体》一书的科幻情节都是思考的结果。超越现代的想象至少都有理可循。黑暗森林理论,单从其较严谨的思考逻辑,我认为其已经科幻的典范了

同时《三体》一书会使用大量笔墨解释作者的想象,这非常难能可贵。这才有激发青年了解科学的作用。可以看出作者是真的认真了解过现实理论,才做出科幻的,它会引起我们思考:真的会这样的吗?而不只是简单的被情节吸引。本书中三个面壁者的计划,令我印象很深。我不得不赞叹作者的想象力。从第一位破壁者说出他的调查后,我震惊了,之余,忽然才发现前文有如此多的线索。对于一个科幻小说,有这三个如此富有想象力的计划已经不错,再加上全书的线索铺陈,甚至到最后罗辑在最后关头做的,令人不得不为作者所折服。同时也为中国也有如此富有创造性的书而自豪。

中国目前是缺乏创造力的,《三体》一书无疑是在告诉大家,我们也一样可以天马行空于深刻理性中,也可以创造幻想于现实科学中。

是的,中国科幻,我们可以的。

爱还是理智?生存还是死亡?

2016学年高一5班

执信中学 黄淑仪

《三体》是一套系列科幻文学丛书,主要讲述了一位天文学家叶文洁,由于在文革期间目睹父亲惨遭批斗致死,因此在巧合下进入红岸基地后,明知三体星人对地球不怀好意,仍坚持发送地球坐标,从而导致地球暴露,三体星人入侵,地球的劫难从此开始。虽然三体和地球最终都没有毁灭,但三体文明只有千分之一不到的人幸存,而地球文明也只有星环号和银河人类幸存。

纵观全书,作者在当前的科技基础上,构造了一个架空的科幻世界,故事基调宏达、神秘又悲壮,人物个性鲜明,但最吸引我的是故事的情节设计。比如故事的开端,作者就把人物放在了文化大革命时代的背景下,又经历失父之痛,所以当机会摆在叶文洁面前时,她毅然选择了向未知的三体世界发送信息,让他们来改造人类,取代地球文明。从她的行为我能感受到她对人类的绝望,感受到文革浩劫带给人性的重创——多次失望到最后的绝望。只是开头背景情节的设计,就让故事顺理成章的发展,更让我们看到作者对历史的态度,对人性扭曲的思考,实属精妙。

在《哈利波特》中,无敌的伏地魔最后被击败的原因,是他对爱的不了解,一无所知。全书的宗旨就是:爱才是最伟大的力量。然而在《三体》中,充满爱心的程心为了让人类更美好而努力,却两次把人类文明推向万劫不复之地;而真正有能力并用正确方式拯救地球的维德,却一次次败在程心手上。这样的情节让人深思,在生死存亡的时刻,到底是理智行动派还是爱心派能拯救世界?一般来说,理智派按照自己的想法,有条不紊、踏踏实实地付诸行动;而爱心派则凭借高尚的动机,更能获得此刻绝望的人类的认可,甚至可能像《哈利波特》一样以爱取胜。因此理智派和爱心派都能拯救世界,只不过在特殊的环境下,爱心派施展拳脚的机会更大一些。但这里出现一个悖论,如果人类真的走向绝对理智,是可以突破技术上的各种难题的。不过这时的人类文明,不再是我们期待的爱的世界,而是走向黑暗的文明。这样做是否值得?答案是否。所以爱心派在这个层面也有一定的作用,爱心派的存在是无法避免、不可否定的。“给时光以生命,给岁月以文明。”

以往的社会是“丛林法则”,即弱肉强食,谁是最强者便可生存。但如今是“雨林法则”,谁和别人建立起更多合作互助的关系、协调和使用最大化资源,谁才是有力的强者。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系列的学科,比如沟通力、领导力、谈判力等。但《三体》中的情节是,弱小的文明一旦被发现,等来的不是友好沟通,而是致命一击。“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从宇宙角度看来,却依然是“丛林法则”。这一点和我们的道德相悖。在价值观念中,很多东西高于生命,比如信仰、自由、爱情… …如果接受了黑暗的“丛林法则”,就不再是我们熟悉的地球文明了。因此说,《三体》的情节设计值得推敲斟酌,它会先给予你一个书面结论,但当你结合现实去思考,会发现其与现代价值观有出入,于是又另立一个新的结论。这不断建立、不断思考、不断推翻的过程,或许是阅读《三体》最大的乐趣之一吧。

从时间上说,历史的长河中,一切都是尘埃;从空间上说,在宇宙中,地球连尘埃都算不上。这还只是二维世界,如果放大到十二维,请原谅我的想象力,实在想象不出该是怎样辉煌绚丽的世界。但文末的一段话指出了残酷的现实,并且我无力反驳:“死亡是唯一一座永远亮着的灯塔,不管你向哪航行,最终都得转向它指引的方向。一切都会逝去,只有死神永生。”

浅析李鸿章

执信中学高一12班 黄文涛

“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李鸿章传》中,将这样一句话作为了评价人物的一把标尺。李鸿章是如此,历史上所有的人都是如此,换一个角度来说,只要在历史这条长河中存在过,那么就必定有他存在的价值。

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一生风云变幻,外界对其的评价也褒贬不一。我之前所了解的李鸿章,是签定丧权辱国《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千古罪人。然而,这样一位罪人,却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毛泽东也曾评论说:“水浅而舟大也。”比喻李鸿章生不逢时,晚清腐败的政府不利于李鸿章才能的发挥。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读过《李鸿章转》后,我对李鸿章有了更深的认识。透过历史,我们需要理性的去评价,形成自己的见解。

李鸿章,字渐甫,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人。年少时的李鸿章有着一腔抱负,他沿着父亲的路,参加科举考中进士。然而李鸿章认为,在翰林院舞文弄墨并不能使自己的才华施展,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契机下,李鸿章便回安徽组建了淮军。淮军接连打了几次败仗,李鸿章无颜再回朝廷,转向曾国藩手下做事。第二次的仕途契机还是为镇压太平军,这一次,李鸿章向叔父借兵力来提带淮军的质量,淮军的作战能力大幅度提高,但李鸿章却拖延攻打南京的战事,故意将头功让给老师一人。此后,曾国藩对李鸿章可谓有求必应。李鸿章深谙人情世故,这为李鸿章的官场得意奠定了基础。

李鸿章在官场立足的一个守则是“狠”。1863年,李鸿章率兵攻打苏州,用高官厚禄诱降太平守军,却在入城之后血洗苏州城。太平军三万余人无一生还。朝廷官员对此事议论纷纷。而清政府则认为太平守军叛主,死有余辜,对李鸿章的做法很是褒奖。此后李鸿章在官场几乎是平步青云。

李鸿章是个有远见同时具备非常毅力的人,从洋务运动便可看出几分。在见识洋人的先进技术后,李鸿章意识到应该吸取西方之所长来强国。在晚清历史上,中国的机械制造、铁路、电报、纺织等,无一不与李鸿章的推动和支持有关。修铁路在当时闭关锁国的清朝看来是无法理解其意义的。李鸿章多次上书不果,最终决定不依赖政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修了短短十来里长得铁路。可事与愿违——流言蜚语不断,于是朝廷下令,禁止使用火车头。运输工具再次被驴代替。可以想见,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举步维艰。且不说洋务运动的局限性,这起码说明了李鸿章希望寻求救国之道,他拥有着一份爱国情怀。

都说时势造英雄,李鸿章的发迹离不开当时的局势。在那个山雨一来便摇摇欲坠的时代,他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将毕生献给了晚清政府。而这位英雄的结局在我看来,却是那么的悲戚。他为国家倾尽心血,面对闭关锁国且懦弱的清政府,终究无力回天。至于签订不平等条约,我不认为这是李鸿章个人的卖国行为。梁启超说:“李鸿章之不负重望于外国以外交,李鸿章之负重谤于中国也以外交。”

1894年8月1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战争从一开始就向着李鸿章最不愿意的局面发展。谁都不愿意代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而李鸿章就像个挡箭牌一样,被命运推向各种耻辱的时刻,被强加以“卖国贼”的罪名。面对这样的使命,他只能兴叹,无声泪下……

中日第三轮谈判结束后,李鸿章遭遇日本人的枪击。面对突发事件,他表现平静,叮嘱随员将血衣保留下来。看着斑斑血迹的官服,李鸿章长叹一声:“此血可以报国矣!”这是难得的一点安慰。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晚清宣布全面战争。李鸿章得知后,不禁老泪纵横,用手杖触底:“内乱如何得止?如何得止?”李鸿章的悲恸让在场官员面容失色。在重大的心理压力之下,李鸿章终于病倒。在签订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时,他已悲恸吐血,没有了争论的力气。但躺在病榻上的他,仍然不忘国家利益,指挥下级官员把损失降到最低。

在文件上,所签的“李鸿章”三个字挤在一起,既虚弱无力,又辛酸悲苦。李鸿章落下了这个耻辱的款,悲恸欲绝的他在签字回来后,大口大口地吐血。

李鸿章毕生致力于“外修和好,内富图强”的愿望,在他走到生命边缘时被击得粉碎。李鸿章为国家倾尽一生,为百姓争取过利益,替清政府收拾了烂摊子,背了黑锅,作为臣子,他仁至义尽,作为父母官,他尽了职责。在生命的尽头,也许他回望过过去。那边究竟是美好的,还是充满辛酸泪的,无人可知。然而,选择了这样一条路,他不后悔,他只恨自己无法扭转局面,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祖国沦陷,向夷人卑躬屈膝。不被时人原谅,而为千夫所指,他的心情又该如何呢?

时代造就英雄,英雄影响时代,李鸿章并非绝对的英雄,却也在历史之中留下了自己的影子。他的宏图大志、锲而不舍、精明狡猾、手段毒辣、委曲求全、春风得意、形容憔悴……我们无从定义李鸿章的好与坏。但这样对于一个历史人物来说,我想大抵也算是足够了。

史话百家,人物百态,何以立见

——浅析《李鸿章传》对人物定性评价的主要方式

执信中学高一2班 严晓潼

捷克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然而在传统的传记家眼里,将所写人物的生平事迹罗列出来而不掺杂个人的观点或情感就是最客观中肯的写法。于是,功过是非,一概由后人藉此评述。梁启超先生一反此“类皆记事,不下论赞①”常态,开创了传记文学夹叙夹议的先河,真正地赋予了传记作为文学的生命力。因其公允的史学观与独到的评价角度,其笔下的传记人物有血有肉。纵向溯源,时间脉络清晰;横向延伸,局势真切如同再现。以下是对其人物评价方法的分析。

每个人都如同镜子里的镜子,蕴含着无穷的寓意。一百多年来,人们都各执一词,对李鸿章其人主观臆断。就像当时李鸿章签罢《马关条约》时被国人骂作卖国贼,而慈禧却称其“再造玄黄②”,就连敌方宰相伊藤博文也自愧如果使其处李之境地,绝无李之风度。世间本无绝对的对与错。对于李鸿章行事之载述,本书明里是按时间轴列举,实则是按不同领域分述的,再辅之以史料,还原其在不同领域的所属位置,设身处地地论其在该领域的功过。如阐述李鸿章在朝廷之位置时,举出自同治中兴以来军机大臣中有实力者,并得出“发捻③以前,汉人无真执政者”,可见清朝自建立以来多倚重满人,为巩固政权镇压起义才予汉人臣子实权,作为汉人的李鸿章在仕宦之时时有掣肘,身不由己的状况不言而喻。除此以外,分述大致有兵家、洋务、外交、理政四个大方向,各部分的人物形象相互独立而互为补充,最终得出其“有才气而无学识,有阅历而无血性”的总结,其论述过程可谓层层递进,滴水不漏。

对于李鸿章其人,即使盖棺定论了,人们仍是有不绝之争议。其中,最典型的问题是为何他甘于当一个没落的封建王朝的“裱糊匠”而不拥兵自重,重整河山。对此,梁启超先生没有做出正面回答,而是宕开一笔,先言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程度与权臣垄断朝政程度的关系与满人入主中原之事。这样一来,就凸显了时代的局限性与当时的人的思想受限的必然性。处于尴尬境地而学识不足的李鸿章终难以有超越时代之见识,故沦为纯臣、庸臣之流,“为时势所造之英雄,而非造势时之英雄”。这个观点贯彻全传,并在不同的分述中得到论证。由此可见,对一个人的时势背景进行阐述,甚至更泛一些,对其文化根源进行溯源看似大费周章,无甚相关,实则可藉此摸索出隐于其生平事迹之下的思想宗旨,来作为传记的暗线。

如果说上述为对人物评价的宏观行文结构,接下来要提到的就是潜于文句的写作手法。其一:比较。例如将李鸿章与曾国藩进行比较,凸显李“人言不足恤”的刚毅隐忍,将李与伊藤博文进行比较,又揭示李不识西方之本源,洋务运动时照葫芦画瓢之缺陷。如此种种,优势与不足相补充,尽可能地展现出了李鸿章之全貌。其二:换位。因上文所述之时代局限性,历来常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戚、遗憾,传记人物因不得志而真实意志郁结于心也未可知。梁启超先生不拘泥于时空的拘束以及“成王败寇”的历史定局进行大胆猜想,发出“使以秀成而处秀全之位置,则今日之域中,安知为谁家之天下耶!”、“盍思使彼辈处李之地位,其结局又当如何?”等石破天惊之论。细细想来,却不禁谓之有理,拍案叫绝!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伟人一路走来,必有不绝之争议,然史话百家,何从着手梳理也?必谓之通晓《李鸿章传》撰文之骨骼,参悟其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思想脉络,方可还原那在百家争鸣中渐行渐远的历史人物的血肉,拨开云雾见月明。

注:

①论赞:作史者用以议论史事、表达思想的文体。

②玄黄:天地的颜色。

③发捻:旧时对太平天国与北方农民起义军捻军的称呼。

《三体》读后感

执信中学高一13班 张敏行

在我开始看《三体》这本书之前,我相信,事实也的确如此,刘慈欣的这本巨著已经非常火了。而我却一直没有一个合适的机会阅读。这个寒假,除了比赛、作业、上课,我庆幸自己还能端着一杯热茶,捧着一本书,慢慢品味,抒发感慨。

当叶文洁按下发射键的那一刻,地球文明向宇宙发出的第一声啼鸣,以太阳为中心,以光速向宇宙中心飞驰......

这句话是在引言里读到的,我霎时间明白了这本书畅销的原因,真的非常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然而命运总是那么的巧合,当“三体文明”正在苦苦挣扎——三颗无规则运行的太阳主导下的百余次毁灭与重生逼迫他们逃离母星的时候,他们收到了地球的“邀请函”。

人们读到这里的时候,也许会由衷地感叹:地球的末日来了。

这本书所涵盖的知识非常丰富,作者刘慈欣用他强大的物理学基础,带领我们进行了一次奇妙的外太空旅行。毋庸置疑,当刘慈欣决定开始写《三体》这一科幻类小说的时候,丰富的想象力与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读完《三体》,我颇为感慨。人们所说的地球末日到底回来吗?丰富多彩的地球文明会随着付之一炬吗?因此我即将谈论的更多的是的是与文明这个概念有关的思考。

曾经读过这么一段话,令我记忆犹新。它是这么说的:

毋须怀疑,文化时空和心理时空,并不是两个截然分离的概念。它们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心理是有文化沉积的心理,它在时空错杂里寻找精神对应点。必然把它所沉积的文化折射到时空试镜上。同样道理,文化是经心理体验的文化,它在时空错杂里寻找意义对应点,也必然将它所经历过的心理体验融合在时空试镜中。然而在了解了它们的这些内在联系之后,又有必要在形式上把它们析而为二。我相信因这段话而抒发感慨的人一定不少。文化如此,文明亦如此。由此看来,文明是因为人而产生的,现有的文明也是在人们不断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得以不断发展的。在我看来,不论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世界的文明,都像是一条抛物线,在经历过短暂的最高点后,将是永不停歇地坠落。因此,人类的文明是走向永盛,还是在短暂的繁华后走向覆灭?倘若是后者,相信会令很多人心头一震。

令我们感到庆幸的是,至少到现在为止,人类的文明还在不断发展与进步,并愈加趋近于鼎盛。在现存的人类文明中,最具有代表性就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东方文明的价值核心是天人合一,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西方文明的价值核心则讲求以人为核心以及科学至上的原则。经过时间上的调查与考究,我发现,人类文明的各个代表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东西方几乎都是在同一时间演变出独树一帜、独当一面的文明,如东方孔子出现的时间就是西方耶稣出现的时间。我似乎看见,在人类文明的背后似乎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调控着,这只手的作用,就是在一方文明盛行的时候,将另一方的文明随之托起,例如在东方元代散曲盛行的时侯这只无形的手托起了欧洲的文明,于是乎欧洲就出现了文艺复兴。也许,当一方文明发展到一个特定的阶段,这只无形的手就会举起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但是,这只是一个假设,到底是时代赋予他这样的光芒与色彩,还是其本身带有那个时代所特有的精神特质,恐怕没有人会说出一个肯定的答案。

既然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有如此密切的关系,那么总会有人有所疑惑:这么说两者之间就没有矛盾冲突点了?在文艺复兴之前,这样的冲突点的确不太明显。文艺复兴时期似乎是一条道在即将分成两条前的那个分叉口,也就是说,东西方文明在这之前的发展其实差异不算非常大。只是文艺复兴之后,两个文明产生了不同的价值核心,尤其是在这之后西方的几次工业革命,很大程度的提高了生产力。从那一刻开始,人类文明就注定分成两条愈分愈远的两条道路。竞争价值观的出现,毋庸置疑地改变了地球的命运。由于竞争价值观的出现,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开始全心投入到文明的建设中,两方都希望自己代表的文明能成为地球的主宰。而竞争的极致发展,必然导致自然的失衡,当人类对自然的伤害与自然地自愈能力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的时候,人类的文明就像是经历过最高点后的那一段抛物线,如百川东到海一般,头也不回地滑落。我们所在的这个时代,是否就是即将步入最高点的那一段呢?

目前,无论是东方文明也好,西方文明也罢,在我看来,都在向着一个趋势——大融合迈进,到了一个特定的时期,都将融合成地球文明。一个名词通常都具有两面性,当各个国家实现经济文化政治的交融,渴望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同时,却要不得不面对的是文化多样性的毁灭。在现在的世界中,大融合的确将一些垂死挣扎的国家拉了回来,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某些冲突与矛盾。然而,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经济、政治、文化亦如此。当一个地区或国家难以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的时候便会被彻底从世界的版图上消失,试问,如果这样的地区不止一个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直到地球最后一盏文明被无情地践踏,然后熄灭。

因此,有人认为大融合就是导致毁灭民族多样性的最主要因素。在以前世界并没有联合起来的时候,民族展现出来的文明多样性是如此的美丽丰富。然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出现完全改变了这个世界,在边缘苦苦挣扎的文明彻底消失。当世界各地的文化再也找不出一点不同的时候,取而代之的将是千篇一律的,无趣的大融合。

独自也好,融合也罢,但两者之间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人类为了生存,不惜一切代价:人们为了耕种过度开荒,为了建造房屋砍伐树木,为了发展利益制造核武器……当人们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文明已经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的时候,只能对短暂拥有的所谓辛苦打拼赚来的成果,说一声再见,然后移至其他星球。

人类的文明,好像使劲浑身解数,却都是悲剧收场,只是不知道这条抛物线将从哪一点开始停止升高,然后,滑落。

如何能端正自己的文明与所谓的与自己的文明竞争的文明之间的关系,如何与环境和平共处。或许只有当我们所有人,当然,也包括我们的竞争对手明白了这一点的时候,我们所要探讨的文明永恒的话题,才得出了结果。作者通过《三体》一书,引发我们对自身的拷问和深思。

当然,作者刘慈欣也在《三体》这本书中给我们展示出了另外的一种可能性:靠外太空的外星文明来拯救人类文明,殊不知,引入的可能是另外的一个噩梦。

因此,人类文明,要想永不磨灭地发展,唯有不惜一切找寻可以生存的道路。不管是现存文明还是已消失的文明。对于那些已经消失的文明来说,在他们那个时代,人们哪里会想到自己眼前无比繁华的文明即将成为过去时。正如《兰亭集序》中说道: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想想都觉得悲哀。

毁灭是宇宙唯一不变的主题。至于人们常说的大自然无情,那仅是蚂蚁看世界,此乃孤陋寡闻。并且,在因为自己的骄傲而导致文明衰落的时候,不反省自己,而是抱怨命运的不公,这未免有些太荒唐了吧。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说下去,我们,还有我们的文明都已经无药可救了。结局真的会是这样吗?

我不相信。

与其终日以泪洗面,怨天尤人,不如回顾自身,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文明,保持乐观,毕竟这个世界远没有到最坏的情况,做好自己,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用好的价值观去感染周围的人,去成为那个在抛物线急剧滑落的时候,首先改变方向的那一小块。也许就是我力所能及所能做到的拯救人类文明的极致了。

我向女权的围城里探头张望

——2017春节读《围城》有感

执信中学高一8班 王瀛彩

作为钱钟书先生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围城》一书曾获誉无数。或誉其手法细腻老练,或赞其见解隽永深刻,或言从中洞察到婚姻的真谛,或叹被其带入了真爱迷惘的尽头。《围城》无愧为近代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屹立不倒的罗马城。

而今年有幸重读《围城》,我要来赞誉的,却是钟书先生的“城外有城”。

错开男主人公方鸿渐的视角,我看到的是一群在新旧思想交替的浪潮中挣扎与张望的新女性,也是一群看似手握爱情的权利,却终于陷入悲剧的旧女性。我看到一座围堵的城,叫女权。

然而搭起这座城的,不是时代,而正是这些“新女性”自己。

女权的围城里,困着苏文纨小姐。留学海外,家境殷实,苏小姐本已经拥有了那个时代的普通女性无法企盼的诸多权利,而她自己也深知如此。于是她自视甚高,拒人于千里之外,不想却亲手将方鸿渐推进了活泼诱人的鲍小姐怀中;她爱慕虚荣,故意在沈辛楣面前改称方先生为“鸿渐”,期待沈方为她龙争虎斗,却只逼得方退出了这场无聊的争夺;她自以为是,特地读出自己的匿名诗,享受所有人的溜须拍马,却遭到了方的挖苦,最终赌气般地嫁给了不学无术的曹文朗。

苏小姐是这围城中的“弄权者”,她将自己抬到了男性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处,唯等对方做出牺牲。她恃着拥有自主权,过分地期待被给予,在高傲下忘记了爱情双方的平等,终于掉落神坛,沦为了婚姻的囚奴。时代赋予女性的权利,本是能够让爱情双方平等奉献,可一旦女性以此作为仅仅指望男性付出的理由,那么这项权利终究也失去了效力。

女权的围城里,还困着孙柔嘉小姐。孙柔嘉,大概就是苏文纨的反义词了吧。在苏小姐暗自炫耀自己至高无上的自主权时,孙小姐却选择在男人面前百般示弱,用自己卑微的样子换取男人的保护欲与优越感。她自视过低,她虚伪逢迎,她设计了一个柔弱温顺的小女子形象,甘心将女人在爱情中独立自主的权利统统抛弃,表示愿做一个三从四德,取悦丈夫的女子,做一个男人的附属品。尽管她婚后变得强势霸道,但这强势并不是为了捍卫自己的主权,而是她刻薄、善妒的本性使然。追根溯源,她还是为了计算和经营婚姻,为了绑住丈夫,为了扯住自己万般倚赖的南墙,不要让他轰然倒塌。

孙柔嘉是一个示弱者,是这围城中的“弃权者”。新的思想并没有赋予她更多的权利意识,反使她惶恐不已,担心自己一旦展示出坚强独立的一面,男人就会失去兴趣,离她而去。终于,被称为新女性的她还是走上了与封建女性相同的归路,在破碎的婚姻中暴露出自己最后的软弱。是她的胆怯困住了自己,让她亲手断送了自己婚姻的权利。

纵观整本《围城》,我们会发现,时代对这群新女性的态度并不恶劣。西学东渐,新思想对女性的宽容与尊重已经广泛得到了认可。可反观这些新女性本身,她们有足够尊重自己的权利吗?

至少从书里看,是显然没有的。自己困住了自己,这大概是书中女权这座围城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吧。

那在今天,还有人依旧被困在这自己筑起的女权的围城中吗?

很遗憾,的确还有。

美国某一些狂热的女权主义者就筑起了自己的围城。她们中的一些人,总是热衷于纠结单词“female”是不是“male”的附属,“women”是不是“men”的衍生,将社会上的种种都翻译为对自己的不公,转身推行她们的“政治正确”。“男人每赚1美金女人只赚82美分”可以成为一句响当当的竞选口号,却没人理会如何解决女性孕期停工带来的经济损耗问题。她们要的,不是“女权”,而是“强权”,是处处顺意的“优待”。若是当权者的一句不小心,就要被扣上“性别歧视”的帽子,动辄引起游行示威,那么政府如何会有心思来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与其大动干戈改政策,何不花更小的成本来精修政府言论呢?到头来,得不到权益的依然是女性自己。这样的“女权”,真的可以带来幸福与平等吗?

不得不感叹,这般自讨苦吃的“维权”法,与苏文纨的“弄权”和孙柔嘉的“弃权”只是殊途同归—— 一边渴望幸福,一边亲手断送幸福。

在这世界上,来自不同社会环境的女性有千千万万,其中面临女权问题的人数不在少数。我们很难一下子改变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对女性的态度,但我们必须要知道,在这个既定的社会当中,我们不能够自己围困自己。即使身处一个对女性十分宽容的社会,也要牢记“女权”的目的是平等,不是特殊优待,切不可作苏文纨“弄权”,为自己和社会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即便面临女权堪忧的时期,也万万不可作孙柔嘉般“弃权”,为了幸福,我们可以一直争取下去。因为若是不争取,历史就是在倒退,女性就是在自断后路。

愿,围城内外的女性能够早日拆掉城砖,带着尊重、独立和幸福,拥抱属于我们的郭外青山。

高一城南旧事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城南旧事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城南旧事读后感【1】

《城南旧事》,看似平凡的一本书,却讲述了一个悲惨且又意味深厚的故事。

这本书是着名女作家林海音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小说集。它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睦的一家。它透过主角英子那双童稚的眼睛,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与单纯,却道尽了人世间复杂的情感纠纷。

作者并不刻意表达什么,只是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天真的孩子眼中的老北京。

《惠安馆》中,小英子并没有因为秀贞的“疯疯癫癫”而感到畏惧,还想尽办法让秀贞和妞儿母女相认,体现出了英子善良,富有同情心的本质。

《我们看海去》,蹲在草丛中的厚嘴唇小偷,一个美好的约定,展现了孩童眼里的世界是多么的平凡。

《兰姨娘》中,“狡猾”的小英子别有居心地做了一回月下老人,为漂亮爱笑的兰姨娘和德先叔牵线搭桥,一扫母女俩多日来的烦恼和隐痛。可见小英子是多么机智。

《驴打滚儿》中,宋妈的坚强、倔强与她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爸爸因肺病而从此离开了人世,小英子也从此告别了这段童年生活。

相比之下,英子的童年是精彩的,是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人情味……

不管是人、还是那里的一草一木,他们都和英子建立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英子记忆里深刻的人物。但是这些人都伴随着童年的脚步声里去了、消失了。童年的回忆,就此破碎,散落了一地。所以,童年是人生当中最美好,最快乐,最重要,最值得回味的一段时光。童年就似孩子温馨的脸蛋和纯洁的心灵,充满了喜怒哀乐。童年又是一个打翻的五味瓶,酸,甜,苦,辣,咸,这种种感觉都让你品味到了人生的开端。

童年不仅是人生的开端,也是回忆的开始,也是乐曲的前奏。它代表经历沧桑与坎坷后的人对纯真年代的怀念。

林海音的童年已经永远地过去,《城南旧事》这本书表达出了她对家乡的思念与童年的怀念。

花儿谢了还会再开,曲终了还能从头再来,溪水流走了还有一汪新的明泉涌来,但是童年是一去不复返的。希望大家珍惜这宝贵的童年,珍惜这一分一秒的快乐时光,充分利用童年的每分每秒。不要等多年后回想时,满是遗憾……

也请大家记住自己的这段纯真的童年时光,记住儿时玩闹的伙伴;充满友情的小学校园;童年动听的歌声,童年的一切一切……

高一城南旧事读后感【2】

读那本书时,仿佛看见了爱哭的妞儿,爱笑的英子,思念家人的秀贞,妩媚的兰姨娘…….抚摸书时,突然感到有一丝惆怅涌上心头。《城南旧事》到底有什么吸引着我?到底有什么魅力呢?

林英子,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作者林海音的化身。英子从一个顽皮的小孩子蜕变成一个懂事的大孩子,在她这个有快乐,也有烦恼的童年里,她走过了人生的一段重要旅程。人生好似一张车票,走过的地方,成为消逝的风景;做过的傻事,成为永远的回忆。在她成长时,在她长大时,她也同时担起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担子。她在十二岁时,就失去了疼爱她的父亲。“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了”。英子在长大的那一刻,实际是多么希望自己还是个顽皮的小女孩呀!其实,作者在写这本书时,是在回忆、回味童年,是在眷恋、思念童年……浓浓的相思,淡淡的离愁……作为一个孩子,她心中有许多的秘密,兰姨娘与爸爸之间的微妙关系,她与秀贞的开心时光……也许,正是因为经历了这些事情,她才从天真的小姑娘蜕变成了懂事的大孩子。

我想,英子在十二岁之前,应该跟我们一样,有颗快乐的童心。她听了兰姨娘的几句好话,就可以回心转意,甚至一个暑假不碰作业……但不一样的是在十二岁之后,她失去了慈父,失去了家里的顶梁柱。但她在爸爸去世时,有着从未有过的镇定,因为她不得不和她的童年说“再见”了,她从此不能再哭闹或任性了。而我们在十二岁的时候还可以幸福地躺在爸爸妈妈的怀抱里撒娇,偶尔还可以在爸爸妈妈的宠爱下,耍耍小性子。但是英子不可以,她还有四个妹妹,两个弟弟……她唯一能做的,也是她必须要做的就是帮妈妈分担家务。她没有时间玩耍了,没有时间去欢笑了,更没有时间去抚平那心灵上的伤口了……

相比之下,我们有着幸福的家庭,可以没有心理负担地去上学,可以有很多属于我们童年的快乐时光。我们的童年是多么幸福,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所以,我们要做个懂事的孩子。跟英子一样吧,帮着妈妈分担家务。学会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不能虚度时光。要让我们的父母因为我们而自豪,让我们的家庭过得更幸福。让我们一起,做一个中国梦!

高一城南旧事读后感【3】

赫尔岑曾说过:“书,这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精神遗言,真是将死之人对刚刚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真是准备去休息向前来代替他的岗位的哨兵。”的确,书便是这样。

前几天,我看了《城南旧事》这本书。书中讲的是英子小时候的故事。儿时的作者小英子一直生活在北京,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城。还是胡同生活的时代。长得清秀可爱的妞儿;众所周知的“疯子”秀贞;重男轻女的宋妈,还有讲不清北京话的爸妈。他们都深深印在了我心中。

《城南旧事》这本书像一幅童年的风景画,很多童年的生活细节都被作者描述的栩栩如生,趣味盎然。老洋槐上的“吊鬼子”,西厢房里的小黄鸡,草丛里的小皮球,跟爸爸乱学歌谣,撮合兰姨娘与德先叔。尽管时代不同了,生活的条件也不同了,但作者纯真的童心并没有改变,因为那是作者最深处的记忆。

回过头,让我们也想想童年,有多少记忆是我们回味过的。或许真的很少很少。有的人甚至不稀罕去回味,因为他们认为,过去并不能代表现在。但他们又可曾想到:如果没有过去,又怎会有今天;如果没有过去,又怎会有悲与欢,如果没有过去,又怎会有离与合。过去,是重要的!

童年,是每个人最纯真,最快乐的时代。童年,也是每个人最深处的美好记忆。让我们一起来开启心灵的窗户,去回味心中最美丽的种子——童年的记忆!

高一城南旧事读后感【4】

翻开那一袭墨黑的《城南旧事》,不知为何,我的心情感到沉重起来,一丝淡淡的忧伤笼罩在我的身旁。

这本书是描写旧北京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从童年的骆驼队到爸爸的花落了,中间英子经历了许多成长的变故。也就是这样,一个个人物开始走进故事里:惠安馆内被称做疯子的姑娘秀贞、英子的好朋友妞儿、为供弟弟上学而无奈做小偷的哥哥、常住在英子家躲风声的德先叔、被施家赶出来留宿英子家的兰姨娘、英子家的仆人宋妈、因病去世的爸爸……他们都是英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人物,也是教会她许多道理的人。

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惠安馆那章。秀贞是英子搬到新家认识的新朋友之一。她天天听着她念叨着小桂子之类的话,使英子很好奇,她觉得假装有一个小桂子很好玩,于是她每天上午偷偷跑去惠安馆和秀贞玩,听她讲小桂子的事。可是似乎胡同里谁都说秀贞是疯子,不许自己家的孩子靠近惠安馆。但是在英子的眼里,秀贞跟其他人家的姑娘没什么两样嘛。直到有一次,她无意中听到了宋妈说的话,才知道秀贞为什么会变疯的。原来,秀贞和一个借宿在惠安馆的学生相爱,有了孩子,但是他必须得回家一趟,可怕是被他妈扣在了那里,一走就是六年。后来秀贞生下来一个女孩,却被她妈丢到了齐化门城根下,她从那时开始就疯了。英子从秀贞口中得知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她还告诉英子小桂子的脖子后面有一块青疤,拜托英子帮忙找到小桂子。秀贞的眼睛下面有两个泪坑,英子的好朋友妞儿也有两个泪坑,英子经常把妞儿和小桂子混在一起。直到有一天,妞儿和英子哭着说她不是她爸妈亲生的,说要回齐化门找她的亲生父母时,英子恍恍惚惚地去掀开妞儿的头发,发现妞儿的脖子后面真的有一块青疤。她想让秀贞和妞儿回惠安找她爸去,于是拿上妈妈的金手镯,带着妞儿跑去找秀贞了。秀贞连夜整理好行李,带着妞儿去搭火车。可是英子不舍得妞儿,便使劲跑去追赶妞儿。那天夜里,又下着大雨,英子还发着烧,但她最后还是顶不住了,幸亏刚好遇见了妈妈,她才不至于晕倒在马路上。后来,英子有一次听妈妈说原来那天晚上秀贞和妞儿被压在了火车底下了……英子突然想起了一个人,她那又湿又长的睫毛一闪动,眼泪就淌过泪坑流到嘴边了。

本书中的英子用自己稚嫩的眼光看着这个杂乱的社会,对那些复杂的人和事,她有着自己特殊的理解和看法,但她也有分不清的事,像她分不清海和天、好人和坏人的区别,因为她觉得太阳是从碧蓝的大海上升上来的,但是它也是从淡蓝的天空上升上来的呀。而她更有一种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乐于助人的善心,像那次她为了别人家一家团聚,竟把妈妈的金手镯都拿去给别人做盘缠,这是件几乎连一个成人都做不到的事,这让我想起了一句俗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想这本书也是林海音为了怀念她的童年而写的吧。

高一语文读后感


高一语文读后感范文一

《安徒生童话》是一本童话书,是一本有趣的书,也是一本很多人都喜爱的书。它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快乐,也教会了人们许多深刻的道理。

里面的故事告诉我们许多人生哲理,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野天鹅》是因为小女孩很爱他的哥哥,所以创造了奇迹,《丑小鸭》告诉我们要拥有梦想,永不放弃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丑小鸭》。小鸭生下来就很丑,他的兄弟很不喜欢他,而且在农场里,这只小鸭更是受尽了欺负,其他的鸭子啄他,小鸡们打他,连喂鸡鸭的女佣人也用脚踢他,只有鸭妈妈才关心它。后来小鸭遇到了很多的危险,一次,它碰到了一只非常大的猎狗,可因为它丑得太厉害了,连猎狗都不想抓他,因此,小鸭很自卑。他到过一个老太太的房子里,老太太以为小鸭是母鸭,想吃它下的鸭蛋,就把他收留下来。在老太太的房子里,丑小鸭受一只母鸡和一只公猫的歧视,甚至没有他说话的份!丑小鸭还去过一个农夫的家里,他闯了很多祸,还差一点让农夫抓住。可是到了温暖的春天,丑小鸭变成了一只美丽的鹅,再也没有任何人或动物讨厌它!

看了丑小鸭的经历,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一种道理:人在生活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困难的挫折,但只要敢于面对,不轻意放弃,前途将会是一片光明!

高一语文读后感范文二

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欢的还是他的《废墟》这篇文章,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他却提出了一个可以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希望,可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可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

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可是现在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曾经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因为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样呢?那些曾经遭受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失在历史的记录里吗?答案是当然不会了,残缺的圆明园,一个废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种美,另类的一种美,因为这个残缺般的废墟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一种美,残酷而真实存在的美。它是不会因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遗弃,相反的,人们只会更加记得它,它将会永远的被人们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华丽最优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却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他的文章教会了我许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来自他内心深处的真切想法,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纯朴简单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动,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灵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高一作文:《雷雨》读后感


《雷雨》描述的是二十世纪的旧中国,一个资本主义家庭和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家庭发生的一段纠葛。文章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前后三十年的纠葛,表现了旧社会的罪恶。

故事以封建大家庭的家长周朴园为核心,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他为了发黑心财,故意使承包的江桥出险,淹死两千多工人。他和侍女侍萍生了两个孩子,又抛弃了她。后来又结过两次婚,和第二个妻子繁漪生了儿子周冲。侍萍留下的儿子周萍和后母繁漪产生变态的恋情并发生乱伦关系,又和弟弟周冲都爱着来周家做侍女的、侍萍再嫁后生的女儿四风。怀上了周萍孩子的四风得知自己和周萍是同母兄妹后冲入雷雨中,不幸触电身亡,周平也拔枪自杀。

文中的周朴园可以说是一个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的“混血儿”,它既有资产阶级的自私、伪善、金钱至上的特征,又有封建阶级所有的专制蛮横。他时常怀恋着三十年前年轻漂亮的侍女侍萍,甚至仍保留着与侍萍一起生活时的旧家具,绣着梅花的绸衬衣以及侍萍生病要关窗户的习惯;但是,当三十年后,他再次与侍萍相遇时,他表现出的不是重逢的喜悦,而是冷淡、愤怒‘面对年老色衰的侍萍,他想到的不是这些年来她过得怎么样,而是她为什么要来这里,是不是要用他们的往事威胁他以及被她带走的儿子在哪里。他企图用金钱摆脱一切,为的只是自己的名利。

从周朴园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腐朽不堪的旧社会中那些带着伪善面具的资产阶级的丑恶嘴脸,以及底层劳动人民所受的剥削、压迫。

高一学生小说读后感


高一学生小说读后感(一)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怀着满心欢喜读了一篇文章《樱桃树下的母爱》。读后,心头不禁为之一震。

《樱桃树下的母爱》写了一位母亲和儿子蒂姆来到了一个小镇,由于某种缘故,母亲和蒂姆都失聪了。但蒂姆对母亲失聪的事却全然不知。蒂姆本有演奏小提琴的天赋,可蒂姆却想放弃。神奇的母爱为蒂姆撑起一片希望之伞,最后,蒂姆成名了。

文中这样写道:看儿子如此的痛苦,母亲也不禁伤心地流下了泪但母亲却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尽管你不太可能听清楚自己的琴声,但你可以去用心听,用心去感受。读到这里,我更是激动万分。也许就是母亲的这句话,启发了蒂姆的心灵,让蒂姆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阳光,在冰冷中得到了温暖,更让蒂姆把绝望变成了希望。这句话更是蕴藏着母亲无私、深沉的爱,就像那海里的浪花一样,一层涌着一层。

母爱虽平凡,但在蒂姆心中,它却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可以说,如果没有这种排山倒海的气势,蒂姆根本不可能活到今天,更不可能成名,蒂姆心中那个痛苦的阴影,也难以这么快地消失殆尽。

这种母爱,动物也有。乌鸦反哺就是一个例子,成年的乌鸦没有忘记自己父母的哺育之恩。而如今,自己的父母不能飞翔,成年乌鸦便用反哺之式,养育老的乌鸦,直到死去。

母爱,虽然平凡,但它却用生命的形式去哺育每个人,它如泊泪的泉水,清澈透明;它如绚丽的火焰,燃烧自己,点亮别人;它又如蔚蓝的天,湛蓝湛蓝,异常清丽。神圣、纯洁都不能描绘出母爱的个性,母爱在我的心中却是一个不平凡的东西。

母爱如活泼欢快的小溪,伴随着我从无知到懂事,带我走进了金色的童年,又带我从童年走到了今天。


高一学生小说读后感(二)

青春洋溢着激情,挥洒着希望,蕴含着力量。

《青春之歌》就是这样一部充满理想,激情昂扬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作品描写了抗日和抗战时代背景下,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从对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热血沸腾,从反对封建统治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并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全文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以及他们坚强的信念和对自由、真理的不懈追求精神。

作品的第一部分,主人公林道静逃出给她带来痛苦回忆的地主家庭,但又找不到前进的方向,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她身心俱疲。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写林道静痛苦中的挣扎,那第二部分便展现出了她作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中国共产党党员艰苦顽强的奋斗。从发起定县小学的学生运动时的稚嫩,到在宋家做家庭教师危急之中获取黑名单的机智;从刚刚被捕时的单纯幻想到经历了一年多炼狱考验与磨练的觉悟和觉醒;从跟随张大姐从事地下工作的缺乏经验,到在北大领导学生成立学生自治会发起学生运动的独当一面。林道静在一次次的生死考验中成熟着,并最终成长为一名有追求有信仰的共产主义战士。

《青春之歌》蕴含着作家杨沫的生活原型,将那段不可忘却的历史赋予了青春的激情和火热,用红色染满记忆,用战斗抒写豪情,用铿锵而激昂的文字2020唤起新时代下的青年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共鸣。

如今,对于每一个青年学生来说,志愿者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情系山区儿童,奔赴边远贵州山区支教而成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徐本禹;汶川和玉树地震灾难中,志愿者们以血肉之躯为灾区人民筑起了一道不可撼动的生命长城;2008年北京奥运会赛场内外,志愿者以细致周到的服务赢得了世界友人的赞扬;;刚刚结束不久的上海世博会上,青年志愿者们充分展现出了一个正在崛起中大国的文明姿态我们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如果说林道静、卢嘉川、许宁、罗大方的一生,留下的是他们为拯救危难中的祖国不屈不饶革命精神的青春之歌,那新时代下的我们应该更好地传承他们的革命精神:将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做一名自愿服务党、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志愿者,谱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绚丽篇章,奏响属于我们的青春之歌。


高一学生小说读后感(三)

暑假,终于把很早之前买的《我是猫》给看完了,之所以会买《我是猫》这本书,还是因为我喜欢猫。

《我是猫》是夏目漱石早期的代表作。既可以说是抒情的写生文,也可以说是结构松散的小说。

本文的主人公是猫。是以猫的视角来看人类世界的。刚生出来的时候因为长得太丑,被人唾弃,捡得一命,后被被人称为苦沙弥的初级英文老师收养,自此开始了观察人类、品评人类的生活。直到某日因为好奇,落入了酒缸中,被淹死了。

《我是猫》中的这只猫,虽然还没有名字2020,平时也没少受主人家女仆的气,却能够在人猫两个世界中来去自如。而主人和他的一帮朋友梅亭、水岛寒月等的对话则尽收耳中。而其中,又属梅亭最能折腾人。苦沙弥老是被他折腾得够呛。例如他刚出场时,带着一副金边眼镜,认认真真地要苦沙弥画画他自称是位美学家。苦沙弥对画画可是个外行,正要向梅亭讨教,梅亭便一本正经的说:是啊,不可能一开始就画得好嘛从前意大利画家安德里亚曾说过:余作画者,莫过于描绘大自然。天有星辰,地有露华;飞者为禽怎么样?假如你也想画出像样的画来,画点写生画如何?

于是,苦沙弥作恍然大悟状,对安德里亚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事实上,安德里亚压根就没说出这话,是他的朋友瞎编的。

苦沙弥和他的朋友就这样,在小猫的眼中如此不堪,实在是可笑。相比于这只无名的小猫,它的主人真该感到汗颜。相比于许多人,这猫很富于哲理,善于词辩。对人类的弱点有精细的研究,就连抨击社会,也很有见地。它说:说不定整个社会便是疯人的群体。疯人们聚在一起,互相残杀,互相争吵,互相叫骂,互相角逐。并由此最终得出了被幽禁在疯人院里的才是正常人。的结论。虽然有些滑稽,但却也抨击了当时社会的风气。

在《我是猫》中,苦沙弥和他的朋友应该属于穷酸潦倒的知识分子之列。正如本文译者所说,他们面对新的思潮,既顺应,有嘲笑;既贬斥,又无奈,惶惶焉不知所措,只好靠插科打诨、玩世不恭来消磨难捱时光。他们时刻在嘲笑和捉弄别人,却又时刻遭受命运与时代的捉弄与嘲笑。《我是猫》中作者所描写的景象,应该是当时人们精神世界空虚的真实写照,这也无怪一只小猫会将人类世界看得不过而而了。

总而言之,这只无名小猫虽然神通广大,却又时而自作聪明,虽然看多了人类世界,却又因为一时好奇,最终还了性命。也许正是因为好奇,才使得它对人有了这么多的了解,也就有了这本《我是猫》。

看完《我是猫》,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一只猫,有好奇心,因为好奇,才会让我们发现更多新的,美好的东西。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高一历史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童年读后感高一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