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读目送有感1000字高一 > 地图 > 读目送有感1000字高一

读目送有感1000字高一

发布时间:2021-09-16 来源:互联网

读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书是雨露,能滋润干枯之心。一篇故事一篇心得,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读后感的“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写好读后感,让阅读更有意义。有没有哪些优秀的读后感可以作参考?为此,小编特意呈上“读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在暑期,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读了《周瑜得了失忆症》这本书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它独树一帜的写作方法,拍案叫绝的奇思妙想,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情节,发人深思的为人处世道理,让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尤其是第二章:暴疯突击队,让我真正明白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道理。

话说自负才高的周瑜本喜欢工作安静,可忽有一天,被一爱指挥别人的所谓聪明的高个子打扰,刚让士兵把这个疯子请走,一自称我是你爸爸的矮个子疯子又来骚扰。接着,又来一个要劈人的疯胖子,情急之下,周瑜决定让他们三人组成暴疯突击队祸害死敌诸葛亮。本以为诸葛亮会由此苦不堪言,等着看笑话。可没想到,苦等无果前去蜀国探情况时,还差点被当成疯子关进疯人院,结果被诸葛亮解救出来时,才发现,他的暴疯突击队不仅没有给蜀国制造麻烦,反而被诸葛亮培养成了劳动模范。读到这儿,我禁不住发出感叹:周瑜,你道高一尺;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却是魔高一丈。诸葛亮不仅心胸宽广,而且在用人时,懂得扬长避短,这很值得我学习。

历史上最有名的《田忌赛马》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齐国大将田忌喜欢赛马,但每次和齐威王比赛,几乎十有九输,垂头丧气之时,好朋友孙膑说:我一匹马也不换,能让你赢了齐威王。将信将疑的田忌,只好死马当活马医。屡战屡胜的齐威王根本没把又要和他比赛的田忌放眼里。当看到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马对自己上等马时,禁不住耻笑孙膑。但是,当孙膑用田忌的上等马对他的中等马时,齐威王有点慌了;最后,孙膑又用田忌的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导致田忌三局二胜,齐威王只好傻眼了。同样的马匹,不一样出场的顺序,导致不一样的结果,不得不说,孙膑真是魔高一丈哟。如果我们用人时,能扬长避短,做事时,能多角度全方位看问题,会节省很多时间,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呵呵,这只是《周瑜得了失忆症》中一个小片段我悟到的道理,在其他章节里,蕴含的人生哲理还有很多。如果你也想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请跟我一起重温《周瑜得了失忆症》这本书的内容吧,相信你会受益匪浅。

版权作品,未经《99》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800字编辑推荐

高一读后感怎么写800字模板


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免生命中所有的灾难。作者所写的作品一定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写读后感能让学生的思想更加的成熟。那要怎么写,才能让人体验感十足呢?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高一读后感怎么写”,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高一读后感怎么写 篇1

在一个鸦雀无声,万籁俱寂的夜晚,在街道不断接受风雨洗礼的时刻,我读懂了一本书——《鲁滨孙漂流记》。

翻开书的前几页,眼前不断的闪现的是一位倔强、有胆识、勇敢的少年,他不顾父母的劝告,独自乘船,出海探险。

还记得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天空正下着雨,我不顾父母的劝告,独自出门玩耍。继续品味书中的情节,那一阵阵狂风向那位少年袭去。海上掀起一道道波浪,将他__在一个无人岛上。

回到现实,那天我享受着雨的沐浴,可玩得正高兴的我却不知道,危险的魔爪正朝我伸来——我摔倒在一片泥沼中,不断下沉。

书中的文字告诉了我,鲁滨孙并没有屈服,他用他的智慧、勇敢、勤劳度过了难关,用顽强不屈的精神和不断拼搏的勇气,最终离开了那“死亡”之岛。

掉到泥沼中的我,开始有些心灰意冷,想到了鲁滨孙__我自己的双手,慢慢得,一步一步爬出了沼泽。最终战胜了困难。

《鲁滨孙漂流记》告诉了我,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要迎难而上,永不放弃希望。

在书香的歌曲中,有鲁滨孙与困难搏斗的惊心动魄的音符,有那勤劳勇敢,的刚毅节奏,还有那永不放弃,顽强不屈的歌词。正是因为他的这些精神品质,才是他得以生存下去。

那天,我读懂了《鲁滨孙漂流记》,他告诉我在任何环境中,都不能放弃希望,正如陆游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我们有战胜困难的信心,“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们都能战胜。

高一读后感怎么写 篇2

《呐喊》正如书名,是鲁迅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为了民族为了人民,发出的最深沉的呐喊疾呼。

《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品通过寡妇单四嫂痛失独子的描写,令人震悚地展示了一幅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吃人的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作者冷峻的写作风格显示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愤恨。精炼而写实的艺术显示了作者写作手法的纯熟。洗练而朴实的笔精彩的勾勒了一幅小镇风俗画,而人物的刻画与对话的描写,更难有一字更改,实在是精品中的精品。

《一件小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全文仅一千字左右,作品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在五四运动时期能有如此认识是很不寻常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本篇的写作特点,一是运用对比手法,将车夫和“我”对于同一件事的不同态度进行对照,显露出“我”自私自利的渺小,映射出车夫的光明磊落,敢做敢当,关心别人的高大形象。

在《呐喊》这本书中,还有许许多多令人深思的文章,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判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

高一读后感怎么写 篇3

《自私的基因》创作于道金斯之手,于1976年问世,关于“基因”与“生物学”,道金斯几乎是为了外行人所写,但却逐渐获得了学术界极高的关注和评价。书中颠覆了读者的基本观念与常识,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意义”的思考。

作者在书中提出:人生来是自私的。他将社会学说中的主要论题对此作出了详细的解释。如利他和利己行为的概念,遗传学上自私的定义,亲族学说和自然选择等等。阐述了作者“一切生物,包括人类都只是基因的工具”的观点。基因用自己的方式,控制生物这台机器让他成为自己的“打手”和“保镖”。而道金斯的另一个观点更是巨大的颠覆。“基因会在生物体死亡之后,狠狠地抛弃他,并通过复制,一代一代地将自己传递下去”。原来我们仅仅是基因生存的筹码,读来心中莫名出现了一种空虚与悲观。

例如,在人们眼中最亲近的父母和子女,兄弟姐妹和夫妻之间,基因也是一样的自私。小时候玩的一个游戏叫老鹰抓小鸡,母鸡保护小鸡看似亲密无间,浓情满满,实际是基因为了自己的拷贝不会断绝。在海洋中,大鱼吞下小鱼为自己疏通牙齿,小鱼借此每餐一顿,海葵附在海龟身上为其防御,而海葵借海龟的游行技术走遍四方,躲避天敌。这种互利共生现象并不是出于什么道德考虑,只是单纯的基因自私行为发出的指令。

但是道金斯却发现人类具有特殊性,虽然人类也是基因生存的工具,但是却能够通过一种文化的形式来束缚自己自私的天性,做出一种纯粹的利他行为,所以文化的传播就像遗传一样,他也能导致某种形式上的进化。基于以上观点,

道金斯提出一种名为弥母的新型复制因子正在推动进化的演变。飞快的发展速度使他迅速扩张,让基因都无可企及。虽然这种因子并未得到科学证实,但是我相信,它一定是人类灵魂底蕴的深处善良的一面。

特别喜欢道金斯在文中这样的一段话,“由于文化的出现,我们的人生终极任务,将不只是繁殖,还有文化的创造与传承,我们必须把利他主义的美德灌输到我们子女的头脑中去,因为我们不能指望他们的本性里有利他主义的成分。”人类从远古的猿猴进化而来,沉淀了上千年的文化,一步步走向今天。利他行为在社会中运转,而这毫无疑问地会成为文明发展的枢纽。

也许可以认为,在自私的基因下,人生来是丑恶且自私的,这张丑陋的面具已经扣在我们脸上许久,它正在逐渐脱落,追溯那张面具自私的嘴脸已然不重要,放眼当下,我们真正该做的是去挖掘面具之下善良本性的巨大力量。

高一读后感怎么写 篇4

前些日子,我们学校给我们发了一本书,名字叫《光辉的旗帜》是一本着重描写中国共产党的书籍。

此书特点为,“分开式描写”也就是说,不想某些书,写了一大堆,到最后读者还是不明白到底怎么一回事。本书1章1个故事,1章一个主题,每读完一章,就能知道这一章是描写什么事件或者什么人物的。

读完后,整本书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伟大战役、伟大的抗日英雄、还有许许多多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研究的先进人物,譬如说钱学森、、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等还有隐姓埋名为两弹的“两弹元勋”邓稼先。还有抗美援朝时期的故事。每当看到烈士们为了祖国和平抛头颅、洒热血的时候,心里都会禁不住说:“你们是好样的”。每当看到一幕幕感人的地方时,会禁不住泪落两行。每当看到战役胜利的时候,我会和他们一起呐喊。每当看到战役失败的时候,会和他们一样难过。在这本书中,使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和我们差不多同龄的放牛娃王二小莫属了。他为了掩护村子里的机关干部转移,不顾自身安危,将敌人引进八路军的包围圈。最后英勇牺牲在鬼子的刺刀下。像这样为国捐躯的先烈还有很多。比如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刘胡兰,扛着炸药包,以自身为支撑而喊出“为了新中国,前进!”的董存瑞······

在这里,我衷心的向这些先烈们致敬!

本书就是要告诉我们:小时候要好好学习,长大要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祖国的将来就靠我们了,只有祖国强大,才能安居乐业。而祖国的强大,又靠我们的知识。所以,现在好好学习吧!

高一读后感怎么写 篇5

爱能包容一切,亲情让人感动;友情让人懂得珍惜;真情让爱长久;愿望让梦想变成了人间真理。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叫《伟大的母爱》,主要讲了一个小男孩,生下来就没有耳朵,妈妈很难过,却把它当成一块宝,细心呵护,尽量使他和其他孩子一样,有一个完美无缺的童年。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去上学,却被别人当成了怪物,回来后他大哭,妈妈看着自己的儿子这么伤心,她的心在默默的流血。

妈妈为了不让儿子的童年留下伤害,就捐出了自己的耳朵,并给他的父亲说:“不要告诉他!”过了几天,妈妈告诉他,有一个医生会变戏法,能让你长出一对新耳朵!他信了,并且信心满满。从此以后,他在校园的生涯中一路凯歌。长大后,成为了一位风度翩翩的外交官。

多年以后,母亲的了不治之症,生命垂危,父亲伤心极了,他不愿意使这个善意的谎言追随着自己的妻子离开。于是,父亲当着儿子的面,揭开了母亲那红褐色的,有点花白的,几乎从未理过的厚厚的头发。儿子吃惊的哭了起来,妈妈,妈妈没有了耳朵。

母亲为了让儿子的人生更加美好,不留下任何遗憾,她甘愿牺牲自己,把辉煌的未来留给儿子。多么伟大的妈妈呀!多么令人敬佩的母亲呀!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往往不经意,但往往体现出了母亲爱的缩影。那时候,我上二年级,写作业的时候偷偷地玩了一会儿,被您发现了,您用笔重重的打了我的手。当晚,我的手肿得像一个面包。第二天,放学回家,您也回来了,就对我说“:女儿,手疼不疼了?”我心里暖暖的……

古往今来、华夏内外、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父母之爱为世界写了多少感天动地,一咏三叹的故事。父母与我们之间的亲情让天地感动,父母与我们之间的友情让幸福长久,父母与我们的真情让爱永存,父母的愿望让我们的梦想变成人间真理。母爱是一块净土。父母的爱无时不在地感动着我们,不经意间,在记忆的深处羽化成蝶,翩然而至……

父母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有多少儿女回报自己的爸爸、妈妈了呢?

“爱包容了一切,亲情让人感动,友情让人懂得了珍惜,真情让爱长久,愿望让梦想变成了人间真理”,请大家记住这句话,长大后,无论条件如何,也一定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要做让父母伤心的“无情鸟”。

高一读后感怎么写 篇6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读完《光辉的旗帜》这本书,那首耳熟能详的《歌唱祖国》仿佛回荡在我的耳边,我的心也随着那飘扬的五星红旗,在明媚的蓝天下迎风招展,尽情饱览祖国无限的风光。

光辉的旗帜,是历史的见证。风风雨雨90年,我们的祖国历经多少沧桑,终于迎来了今天的辉煌。90年前,一条小船承载着多灾多难的母亲艰难的希望,在南湖的水面上乘风破浪;90年后,一艘万吨巨轮满载着13亿中国人民创造的令世人震惊的奇迹,航行在世界的东方。90年的风云变幻,如今展现于我们眼前的,是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光辉的旗帜,浸透了烈士的鲜血。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昨天,他们勇敢的身影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今天,东方睡狮的怒吼才能威震世界。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国旗,也染红了新中国壮丽的河山。烈士的牺牲,换来了和平,也换来了新中国绚烂的明天。作为生活在这衣食无忧世界里的幸运儿,我们如何不对那创造新世纪的英烈们满怀敬意!

光辉的旗帜,充满了祖国的期待。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新一代的我们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与使命——我们是要开辟新时代,走向未来的接班人。我们是祖国最宝贵的财富,是祖国跳动不息的脉搏。“少年兴则中国兴,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这一代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怀揣着对明天的美丽梦想。

高高飘扬的旗帜告诉我们:今天,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勤奋学习,发愤图强;明天,要为祖国的辉煌未来添砖加瓦,贡献力量!祖国美好的未来靠我们的双手来开创,今日的梦想必然成为明日的现实,我们的祖国,定然能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读《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优质读后感)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

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其中一朵骤然翻起的浪花。

如果说,人生是一片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天际中一朵漂浮的白云……

面对人生的种种困难,你怎样去克服,怎样去挑战?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终于找到了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里面讲到莫顿亨特小时侯,既有病又胆小。在一次攀岩活动中,他因为胆小而被困在了山崖上。最后,他在爸爸的指点下,一步步下了山。爸爸告诉他,不要想距离有多远,只要一小步一小步地走,就能成功。

一件极为普通的事,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要想着前面的路途有多远,只要着眼于眼前的一小步,就能克服困难。生活需要勇气。

在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是举不胜举。比如我有时为写作业熬夜到很晚。实在忍不住,眼皮往下垂时,我就会对自己说:“再写一个字就行了。只写这一个字,不会很累的。”然后再一个,再一个……到最后时,常会觉得不可思议,自己竟然坚持下来了。虽然着并不是一次伟大的成功,但在其中蕴涵的不也是这个道理吗?

没有失败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没有挫折的生活是乏而无味的,没有人的一生是十分顺利的。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埋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腾,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墙角的花,当它孤芳自赏时,天地就小了;山中的石,当它背靠群峰时,意志就坚了;水中的萍,当它随波逐流后,根基就没了;空中的鸟,当它展翅蓝天中,宇宙就大了;水中的鱼,当它游进大海时,境界就宽了;井底的蛙;当它越身地面时,眼界就宽了;地下的煤,当它燃烧自己后,贡献就大了……我们经历了一次风险之后,生活就又多了一种颜色。

一次困难,可以让我们懂得克服;一次挫败,可以让我们经受磨练;一次失败,可以让我们学会反省;一次耻辱,可以让我们学会振作。不要贪爱温暖的阳光,更应该去爱风雨,它纯洁了你的灵魂;不要只接受光明,更应去享受黑夜,它让你看到了星辰;不要只迎接快乐,更应该去忍受悲伤,它升华了你的灵魂;不要只贪求平坦的旅途,更应该去尝试坎坷,它磨练了你的意志;不要只欢迎赞赏,更应该去接受批评,它让你看到了缺陷;不要只祈求获取,更应该去作出贡献,它证明了你的价值。

失败、风险、跌倒、嘲笑……都算不了什么。只要你拿出你的勇气,勇敢地面对生活,大胆地去克服困难,你会感谢那每一次带你走向成功的经历。

读《诗经》有感(一)(读后感参考)


书是人类的明灯,帮助人们打开黑夜的大门。在观看了优秀的书籍之后,心中都会感触颇多。对于读后感,"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读后感”才是你读完长篇大论之后真生能剩下留给你的知识。对于写读后感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诗经》有感(一)(读后感参考)”,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首诗,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和“雅”更贴近普通百姓,其内容更加通俗易懂。

我最喜爱的一首诗是《蒹葭》,全称《国风。秦风。蒹葭》。全诗共有三段,皆以起兴开头。

全诗描绘了一位年轻人为了追求河那边的“伊人”而不顾道路险阻的情景。

首句“蒹葭苍茫,白露为霜”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无须过多的修饰,就能让人遐想万千。次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适时地点出了年轻人已被“伊人”所吸引,同时暗示路途遥远。第三句“溯洄从之,道路且长”表明了追求过程的艰辛。第四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写出了年轻人认为“伊人”渴望不可及的心理。

追寻“伊人”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但年轻人却始终执著地前进着,一种被称为爱的感情鞭策他努力,给予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因为心里有你,再大的风雨也不畏惧,因为心里有你,苦一点也愿意,爱情的力量总是不可估量,它能够让你倾尽全力,即使失败也不后悔。

如果仅仅是为了赞美爱情,那么此文不写也罢,但那“伊人”不也可以被喻为梦想,目标吗?这是望深层次想,抛开表面的爱情来看,又有哪一点不吻合呢?梦想总是在彼岸,总是在那遥远的地方,你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成功,但你渴望走上那条追梦之路,即使路上满是荆棘,即使伴随你的常常是狂风暴雨,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心中的信念一直都在,前进的动力依然十足,有这些就足够了,它不会让你中途退出或是倒在路上一蹶不振,拥有它们,你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对吗?

这是《蒹葭》给予我的启示,而《蒹葭》又仅仅是《诗经》中的一首,如果我们能细细研究每一首诗的内涵,取其精华,虽然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有些人认为学习古代文化会让国家停止不前,那可是大错特错了,除去科技的进步外,对比古今作品,反倒觉得很多现代文章比不上那短短的几十字古文,现在不少人追求快餐文化,静不下心来,使得传统的中国文学底蕴正逐渐流失。所以,我真的很希望大家能在空闲时间多读一读那些流传了几千年的名家作品,读一读真正的中华经典。

读《像狼一样嚎叫》有感(优质范文)


书是春风,能舒坦发困之心。好的作品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会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读后感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写读后感是能够帮助到我们的理解和我们的写作的。你印象深刻的读后感是哪一篇?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进行整理的“读《像狼一样嚎叫》有感(优质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同学们,给你出个选择题:如果让你变成一只动物,一只狼和一只宠物狗任选一只,你会选择谁呢?我的选择是当只狼,因为狼很威风,连老虎都不怕,你呢?一定要告诉我呦!

今天我就读了一本有关狼的绘本《像狼一样嚎叫》。故事讲的是一只叫做莫卡的宠物狗的故事。莫卡和它的主人米雪儿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有一天它从书上看到狼的介绍,看到狼可以自由自在地奔跑,饿了可以捉野兽吃,还可以待在半夜,对着月亮嗷嗷叫。宠物狗很羡慕狼的生活,一想到自己不可以自由自在地奔跑,不可以去捉蝴蝶玩,因为米雪儿总是用绳子牵着它;不可以捉东西吃,不能够吃到自己想吃的东西,只能吃米雪儿为它准备的狗粮和骨头;不可以半夜对着月亮嚎叫,米雪儿不会让它在半夜发出声音;还有莫卡一点也不喜欢米雪儿让它穿上衣服参加茶会。它为自己的生活感到丢脸。

终于有一天,莫卡拿定了主意,决定离开这里,要去过和狼一样自由自在的日子,可是让莫卡没有想到的是,在它饿的时候,竟然追不上兔子、臭鼬会用臭气喷它,连甲虫、田鼠都敢捉弄它,更没有想到的是,当它对着月亮大声嚎叫时,却引来的一群凶恶的狼,吓得它转身就跑。到处受挫的莫卡现在特别想家,于是它一口气跑回了属于它自己的家,这才感到很快乐,很幸福。

最后,莫卡又看到了有关猴子的书,这一次它乖乖的,不想再和猴子一样了,即使是米雪儿学着猴子的样子来逗它,它还是动也不动,因为它知道自己还是当一只狗比较好。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故事里的莫卡是一只很可爱的宠物狗,它看到了不一样的生活,感到很好奇,也很向往那样的生活,想去试一试,最后莫卡鼓起勇气去尝试,结果它总是失败,根本就不能像狼一样生活,像狼一样嚎叫,莫卡很失望,它还是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家,它觉得米雪儿是最爱它的人,这里才是它真正的家,温暖的家。它再也不羡慕别的动物的生活了,它觉得自己还是适合当一只宠物狗。

我觉得莫卡还是很可爱的,因为它很勇敢,敢去尝试不一样的生活。虽然它失败了,但它还个成功者,因为它已经尝试过了,也过了像狼一样的生活,现在已经不会再羡慕狼或别的动物的生活了,它知道了那样的生活不适合它。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对于陌生的事情要敢于去尝试,不能只想不去做,不然就不知道有什么感受,我看到别人骑车、滑轮滑很帅气,我也去学,没想到是看的难,学起来也挺简单的,我很快就学会了。不过,也并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去尝试的,有时候爸爸妈妈管我们严,不让我们干这干那,是为了我们好,是爸爸妈妈爱我们,就像米雪儿爱莫卡一样,是怕会出现危险。

这个故事还让我明白了,并不是什么都可以做,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快乐的!

读《知行合一》有感800字6篇


你有没有读过知行合一?有什么心得?这里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读《知行合一》有感800字6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一】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出知行合一这个词后,社会好像一下就风靡起来。然后,提出这个概念的明朝王阳明不知不觉间也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王阳明是谁?百度一查不要紧,在历史上王阳明实在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角色,曾国藩、蒋介石是他的铁杆粉丝,连毛主席他老人家都非常佩服,甚至日本明治维新运动都受了王阳明心学的影响。从其哲学思想、政绩、军功、文学、书法等几个方面看称千古圣人一点不足奇。

于是我马上粗读了一点《传习录》,从中领略了心学的精髓竟然是心即理!凡事从心而定,天理自在人心!天理就是良知!良知与生俱来!知行合一致良知!我的妈呀,这些以前我怎么不知道!这么厉害的王阳明,怎么会在我50多岁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还妄称是读书人,丢人啊。很想了解王阳明这个人,得知度阴山所著《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正是最适合了解王阳明的,为了省钱,在网上听了一遍。很感兴趣还不过瘾,于是就到书店又买来纸质书看,其中内容完全颠覆我的认知了。

这本书用浅显、有趣的语言,讲述了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一生,并把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作了重点介绍,从龙场悟道悟出心即理,到提出天理就是良知人人都有,到知行合一致良知三个阶段,层层深入把王阳明心学展现在我们面前。在听读的过程中,我始终有个感觉: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就是要唤醒人们心中被私欲蒙蔽的良知,用良知判断是非善恶、指导做人做事,从而让人生更有意义。

当今社会虽然有了巨大的科技进步,物质丰富金钱万能。但是人的灵魂却出了问题,道德滑坡,人与人之间除了金钱关系外其他正常的伦理道德严重缺失。物欲横流、假货横行、为了个人私欲损公肥私坑蒙拐骗,人们的良知被蒙蔽了。当我读完《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内心波澜起伏,我的良知在哪里?我知道我的良知在心里,可是遇到社会中各种扭曲现象,我的心中同样会不平、不静、不忿、不服。我能感觉自己的良知,但却很少用良知指导做事的行动。知而未行只是未知,王阳明提出事上练,知行合一让我明白,光有良知是不够的,必须知行合一去做,即所谓致良知。当下,我们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已经无心静下来唤醒自己的良知,更不用说知行合一了。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中央重要会议、场合谈到知行合一,就是要全党全国人民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读了《知行合一王阳明》,我终于明白了《大学》中的格物致知的知是什么意思了,也知道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知是是什么意思了,同时,我也知道了知行本是一体,知而未行只是未知

。也许,只有真正知行合一致良知,才能达到王阳明留给世上的最后一句真言我心光明亦复何言的境界吧。

【二】

用几天的时间读完了度阴山先生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收获颇丰,对王阳明的生平经历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心学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当然,要收获更多,是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实践,按王阳明的说法,要做到知行合一,要做到致良知。

先梳理下王阳明先生的人生经历。王阳明出生在贵族家庭,浙江余姚人,是王羲之的后代,父亲王华是状元,家族基因无疑是了不起的。

少年时王阳明表现出聪明过人的神童特质,还有他拥有心无旁骛的专注精神,以及遇到困难挫折坚决不抛弃不放弃的顽强勇气,他很小就立志要做圣人,这样的发愿让所有人惊讶,被人取笑、不理解也好,遇到各种外在的内在的挫折也罢,他始终坚持,终成一代大师,是伟大心学的缔造者,既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又是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集大成于一身,在有明一代,受到万人顶礼膜拜,敬仰爱戴。

他的人生经历可分成几段来看。

20岁之前,是他知识的积累准备阶段,是见山是山的阶段,在这个时间段,他兴趣广泛,对儒家学说、军事、骑射、书法、棋类、甚至道家养生等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且有很深的造诣。这个阶段值得提起的几件事,一个是他说话说得晚,4-5岁还不会讲话,直到有个道士建议改个名字王守仁后,才开口讲话;二是他十七岁结婚婚礼当天,他竟然外出与一个道士聊天忘了时间错过了迎娶新娘。

21岁至34岁,是他心学创建的阶段,是否定之否定阶段,是见山不是山的阶段,21岁,他通过乡试中了举人,对朱熹格物致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竟然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不睡觉,终于病倒,甚至产生了幻觉,通过这次经历,他对朱熹的理学产生了疑问,对心学有了初步的思考。28岁,通过会试,进入中央部门当了个小官,接下来几年,他又对佛学、道家学说的一些理论进行了思考,终认为这二者非真正的道,有个传播非常广的故事,一个得道高僧坐禅3年了,王阳明问他是否想念母亲,和尚从入定中回神,满脸泪回家去了。王阳明志向高远,对于仕途上的发展并不太感兴趣,朱厚照上台后,34岁的王阳明因为一次上书事件,得罪了大太监刘瑾,被发配到贵州龙场,也正是因为这次遭遇的历练,才造就了心学的产生。

35岁至58岁,是他实践心学的阶段,是他的学术升华阶段,是见山还是山的阶段。在未开化的贵州龙场地区,王阳明用他坚忍不拔的气魄,用他博大宽广的胸怀,还有精深渊博的学识,在当地一步步站稳脚跟,他用心学来教化当地民众,逐渐声名远扬,38岁时,由于刘瑾倒台,王阳明得以回归京城。王阳明的人生巅峰在6年后到来,也就是他44岁的时候,经王琼的推荐,他赴江西、福建剿匪,王阳明大展才华,从未在战场上实践过的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军事上的天赋,化解人心、虚实结合、各个击破,他用最小的成本换来了战争的胜利,被土匪占领过区域的百姓自此视王阳明为神明。1519年,宁王朱宸濠造反,王阳明在没有皇帝旨意的情况下,在没有后备力量支撑的情况下,用35天时间将朱宸濠活捉,这又是一项军事上的奇迹,按照王阳明自己的说法,做这件事,是知行合一,是良知告诉他,即使没有命令,也必须要做这件事,不然生灵涂炭,遭殃的是江西的老百姓。1521年,朱厚熜即位,对王阳明有过一段时间的赏识,加封王阳明为新建伯,世袭,次年,父亲王华去世,王阳明回乡守制,1526年,54岁的他辞官,开始在家乡讲学。1528年,身体极度衰弱的王阳明被再次授予重任,赴广西剿匪,虽然他所到之处,仍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神话延续,不过,他的身体越来越差,越来越差,按照现代医学,他应该换上了肺癌,最终,1529年1月9日,他在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病逝。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关于心学,书中也用了大篇幅做解读,甚至用了很多浅显的比喻,比如说,用太阳和乌云的关系比喻良知和物欲的关系,用冶炼黄金纯度来比喻修行的过程等等,又与佛家道家和朱子的理学作了些对比,让读者在比较中领会不同,从而对心学有更深入的认识。

有几个关键词。

一是格物致知。朱子理学也讲格物致知,但王阳明说,格物致知不用向外求,内心就有良知,文中已吃烤鸭为例,解释了王阳明心学与朱熹理学格物致知的不同,若理学家来格烤鸭,那会研究鸭子怎么做,什么样的鸭子最适合靠,放什么调料最合适,哪块肉最好吃等等,理学家最后可能也会成为美食家,成为饲养专家,成为顶级厨师,高度再拔高点,就是要吃好的烤鸭不容易,要很多步骤,要花很多心思,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而心学家不同,吃烤鸭,吃完了就完了,自由而洒脱。

二是知行合一。我们心里就有良知,比如看见一个小孩从高楼坠下,我们的第一个念头是去接住,而高楼掉下一个冰箱,我们第一个念头是赶紧跑,强盗也有良知,因为你叫他强盗他不高兴,这就是良知。心学讲知行合一,更加强调的是行动,有了良知不够,要去实践它,就像王阳明自己所做的事,他觉得对的事,即使没有旨意,他也会去做,做善事,做良心的事。

三是存天理去人欲,理学家也提存天理去人欲,对人性产生了很多的禁锢,心学也讲存天理去人欲,是从修行上来讲的,对人欲的解释也人性化,清晰化,人要吃饭,要结婚,要生孩子,这些是本能的欲求,是不能去掉的,在基本的欲求之外,还要贪恋的,那是物欲,是私欲,就要克制,怎么存天理去人欲,王阳明的做法,一是善护念,有好的念头留住,坏的念头摒弃,二是知行合一,要行动,并拿这一点和佛教做了对比。

四是致良知,王阳明提出致良知,是他心学成熟的标志,是心学的灵魂,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内心最深处(或是佛家说的本体)都有成为圣人的基因,只是被现实的很多物欲蒙蔽了,就像乌云遮盖了太阳,太阳的光芒还是存在,乌云飘走了,阳光还会普照大地,但物欲太多了,乌云就可能很深很厚,很难重现天日。要崇尚心学,实践心学,要做的就是致良知。

五是王阳明晚年提出的心学四句偈,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去善去恶是格物。也是对自己心学的一个总结,说到四句偈就让我想起金刚经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慢慢领会吧,还有王阳明弥留之际,说的八个字,也让人很感动: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我又想起了弘一法师圆寂前提的四个字:悲欣交集。让人感怀!

【三】

王阳明的名声在国内一直不显。近几年大概是沾了当年明月那本《明朝那些事儿》的光,王阳明被关注得多起来了。既然蒋介石、毛泽东等人都这么推崇王阳明,为什么过去大家都不太了解呢?我猜,还是意识形态的问题咱们的正直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王阳明的心学当然被打入唯心主义的阵营而不被推广。小时候我觉得唯物主义绝对正确,只是学起来机械、枯燥和没有人性;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经历过各种不平事、经历过多次的心灵拷问后,就不太赞成所谓唯心和唯物那种非此即彼的对立了,而是更希望能够听到那些活泼的观点和声音。

这本书用非常浅显、有趣的语言,不但讲述了王阳明精彩的一生,也在这过程中把王阳明的心学作了清楚的介绍。我在读的过程中,结合我对宗教肤浅的认识,一直有个感觉:王阳明的心学,与新教,即基督教何其相似当年马丁.路德也宣布每个人心中都有上帝,而不必通过他人,比如教皇,才能直达天听,只要内心虔诚的祈祷,上帝就会听到;努力工作,追求良知,兼爱,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就能得到上帝的认可,从而在死后升入天堂。王阳明的心学,也是要唤起人们心中的良知,用良知()进行善恶的判断,以良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导,并时时反省自己,去除蒙蔽良知的不良欲念。这也不需要假手他人,也不必如朱熹所说的格外物以致知,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而且,心学是鼓励人奋进和入世的,提倡建功立业,而不是如同佛、道两教,让人避世。作为一套积极向上的道德行为准则,新教激发了英美等国的活力,促成了它们的崛起;心学在中国,虽然最终被程朱理学打压,但也曾经激励如张居正这样的人物,奋起开创了明朝的中兴时代。由此而言,心学致良知、知行合一和鼓励人积极向上的特点,在中国儒学发展历史中,尤为难能可贵。

当代社会比明朝当然有了巨大的进步,但环境对于人的诱惑或者挑战却也更多更严重。竞争的压力,转型期社会中各种扭曲现象,都可能让人心中不平、不静、不忿、不服。能否坚持良知,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保持住它,消灭一些坏的念头和习惯,保持积极的心态努力做事,所谓事上练,变得也更加重要。我们真的很难知行合一,很难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来扪心自问自己的良知,更不用说用良知来引导自己的心和行为了。心学简单明快,但王阳明的一些观点让人看了振聋发聩,即便当代人如我,看得时候也不禁冒出冷汗。自己的良知是否被蒙蔽?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否在逐渐被消磨?自己是否在知和行上保持一致?夜深人静,当这些问题冒出来时,我知道自己必须要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了。

【四】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在本书中反复提起不下几百次,还有致良知、四句教、心学等,简单的语言被作者翻来覆去的解读,例证,从评书般惊心动魄的剿匪故事到他的个人生平无数奇遇,再到谈古论今的外二篇(外一篇哪里去了?),知行合一仿佛一颗钻石恒久远,历久弥新,理解作者在熟读王阳明深谙心学精髓的同时,更想让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照耀当下中国人尘封已久的良知,回归简单的初心。为什么这么简单的真理王阳明倾尽一生去传播?就像为什么我看完了整整299页的全面论述后,比之前知道的王阳明知行合一理论还要困惑一百倍一样?

简单即深刻,就像要用一生和几吨麻袋的草稿纸去证明1+1=2,良知,心外无物,万物一体等其实我认为,每个作者想要表达的哲学片段我都能理解,但我没有把他串在一起,也就是没有把他们一个个的珍珠变成一串项链,没有建立起一个体系,所以我的理解是碎片的。看来,我还是需要再读狡猾的第二部,第三部了。

书中王阳明离去的那些描写令人印象深刻,唏嘘不已,能感受到作者对王阳明深深的心痛,这是唯一本书中带有浓重情感的一幕,对于我这样的女性读者还是很享受的,否则我会对本书调低几个分值,之前之后仿佛都是理性略带调侃的文风,一看就是一位非女性作者的作品。(也难怪,对哲学和黑瘦男人感兴趣的女人大多无趣吧)

节奏感是我读完本书的一个强烈的感觉,每一段故事的讲述都在最精彩的时候适可而止,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想必作者是个老江湖写手,不过这一点拿捏的恰到好处,我虽然没有看过几本书,但这手法必须点赞。

作为一名老鸡汤提供者,我最烦的就是我这样的,好为人师,而作者在全书中其实想要做的也是好为人师,不知度阴山几岁,反正觉得他年龄不大,心性不小,好似通过王阳明通晓了人生真理,在外二篇里(对啊,外一篇哪里去了?)小心翼翼的熬起了鸡汤,还好,与别的鸡汤味道不大一样,没有那么浅陋直白,就好像他放置的调料有一些你是不知道的,但并不难吃。

【五】

《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的封面上映着一个长髯老者,他看上去面色黧黑,身材清癯,病病恹恹的样子,让人想不通:这个人到底做了什么伟大的事情,又创建了怎样的思想,竟然赢得了后世古今第一完人的超高评价?

带着这个问题,我一头扎进了书中。

其实,王阳明对历史最大的贡献在于龙场悟道创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心学体系,并把其中最重要的知行合一的思想用于后来的江西剿匪与平定宁王叛乱等不凡事功之中,以此为后世树立了一个事功与思想并重的圣人典范。所以,了解阳明先生的学说,对现代人实现内心的安宁有莫大的好处。

用知行合一武装起来的王阳明,至少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历尽劫难、矢志报国的宽阔胸襟。

王阳明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初入仕途的时候,正是刘瑾当权的时代,飞扬跋扈的九千岁自然不能让这个正直文人屈服,于是他遭人记恨,常年遭受流放和追杀之苦,

在颠沛流离中,王阳明竟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心学体系。公元1516年,王阳明下江西平定了土匪之患,又碰上了宁王朱宸濠叛乱,他果断地判明形式,只用了35天就将这场天大的祸事消弭于无形,但当他九月份抵达杭州献俘的时候,却因宦官谗言,平乱功劳被无情褫夺,还险些被再次投入大牢。这些,他都没记在心上,连后来朝廷敕封给他一个有名无实的新建伯的爵位却没有铁券和俸禄的事都没放心上。他一直以国家为重,以自己的名利得失为轻,56岁还带病上战场,不料竟客死舟中,令人扼腕叹息。王阳明宽阔的胸襟值得后世的我们反思。

二、阅遍繁华,波澜不惊的强大内心

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在知行合一四个字上,其中的知解释为良知,王阳明是在说:自己内心最深处的良知一旦被某事所触动,就必须行动起来了解它,参悟它,解决它,而不能知而不行或行而不知。可以说,正是由于建立了这种坚毅却又淡薄的独特个性,才让王阳明阅遍繁华而宠辱不惊。后来,浙江大学竺可桢老校长把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思想阐发为了只知是非,不顾利害的求是精神,阳明先生又是功劳不小。

读王阳明,了解他的心学体系,会让我们的良知我们的心感到光明,所以,我们都应该向阳明先生靠近,哪怕只是翻一翻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也会让我们受益不小,行有余力,再开始《传习录》的学习。

【六】

王阳明先生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他历经坎坷但始终矢志不渝!少年时的他,几度因为沉迷棋艺差点荒废学业。他的父亲一气之下将棋盘全部投入江中。此后他立志学习,学业大进。十岁随口做诗咏金山寺,一鸣惊人,四座无不惊叹;十一二岁在京师念书,他问私塾先生何谓第一等事?当老师回答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之时,他当时却说:第一件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读到这里,我的脸不禁红了,想想自己很多时候总是一味地贪玩,全然没想过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而那时候的王先生却一心想成为圣人,但又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他就努力从书本中去寻找圣贤之道。伟大的朱熹在书中告诉他,要格物致知,于是幼时的他就有了令世人至今争议不休的阳明格竹这几近疯狂的举动看到这里,我不由地更对他肃然起敬!王先生真是一个能坚持自己的观念,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人!而现在的我们呢?缺少的就不正是王先生的这种质疑问难、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吗?

手捧《王阳明先生的故事》,我的内心再次随之走进了他那充满艰辛,满地荆棘的一生先生的一生,他那超乎凡人的毅力和勇气实在令人敬佩!黑暗的现实正直,并没有让他萎靡,反而成了他心体光明的炼狱;苦难的生活道路,并没有令他退缩,反而成了他心灵世界不断提升的阶梯!他取得的成就,就在于他虽几经沉浮但总心存气节,不失自我:在宁王叛乱,势单力薄的情况下,他能运筹帷幄,巧用心术智取敌人,打赢宁王;他未进中央,一直在离北京城老远的地方当小官,未免大材小用,但他总能淡然处之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早已被他那种求实、光明磊落的胸怀所感动。王先生虽然临死前仍没有等到朝廷对他所受到的各种诬陷与诽谤做出昭雪,没有等到他一心所期盼的人间正道与公义回归朝廷,但是他却始终立德、立言、立功,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轻轻地把《王阳明的故事》一书置于桌上,打开窗看着雨后的新色,我看着窗外的那一抹抹绿,体味着王阳明先贤的坚强不屈和豪情万丈,内心顿时萌发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我一定要把知行合一作为座右铭张贴在铅笔盒上,学习先贤在逆境中起飞,做一只强壮的雄鹰,在空中磨练自己,朝着自己的目标翱翔!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目送有感1000字高一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