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小海盗读后感200字 > 地图 > 小海盗读后感200字

小海盗读后感2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6 来源:互联网

小海盗上学记读后感100字。

一本好书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愉悦我们的精神,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我想您对作者写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以下“小海盗上学记读后感100字”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读了《 小海盗上学记》后,觉得比兹姆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让这两个孩子上个自的学校,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玛琳娜和马琳虽然不该骗爸爸,他们应该跟爸爸讲清楚,只要有兴趣做的事情,才能做好做的棒。但是我支持他们的做法。大人也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意愿。


通过读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家长让孩子去上学的时候,要挑他们适合的学校,如果不挑合适的学校的话,孩子们的学习就会很差。假如一个孩子想要当一名警察,可是你却让他当一名超市老板,孩子还不知道你要让他去做这个职业,所以孩子就一直向警察方面拓展。因为你让孩子去做他不擅长的职业,就像那对双胞胎的爸爸一样,去让马林做海盗,去让马琳娜去做护士。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小海盗上学记读后感400字


六一儿童节,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书,我收到的书是《小海盗上学记》。

故事的内容是有一对双胞胎,男的叫马林,女的叫玛琳娜。他们的爸爸叫比兹姆,是一个海盗。妈妈叫奥赛娜,是一个护士。爸爸想让马林当海盗,玛琳娜当护士。可事情刚好相反,玛琳娜想当海盗,马林想当护士。爸爸并没有听他们的建议。上学的生活开始了,马林和玛琳娜偷偷交换了学校。第二天,海盗老师和护士老师都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学生竟然都进步了。开会时,爸爸明白了一切真相时生气极了。可是妈妈却对这个方法表示赞同。既然妈妈都赞同了,爸爸只好照办了。马林和玛琳娜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每个人都有擅长做的事情和不擅长做的事情。比如马林擅长当护士,玛琳娜擅长当海盗。可爸爸却把他俩最擅长地换成了 最不擅长的。做安排时要先想想别人的特点和想法,可不能像书中的爸爸一样糊里糊涂得把马林和玛琳娜擅长做的事情换成了不擅长做的事情。

小海盗上学记读后感200字


今天我漂流到的书是《小海盗上学记》。这本书讲的是海盗比兹姆一家生活在船上,妈妈奥赛娜是一名护士,他们有一对龙凤胎,男孩叫马林女孩叫马琳娜。比兹姆想让马林去海盗学校学当海盗,马琳娜去护士学校学当护士,可是恰恰相反,马林想学护士,马琳娜想学海盗。于是他俩悄悄换了学校,大家学的都很开心。比兹姆知道后生气极了,可是奥赛娜却很赞同,于是比兹姆也接受了这样的事实,他发现其实这样才更适合两个孩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要干适合自己的事情,发挥自己的特长,才能有所作为。


马林和玛琳娜是一对长得很像的龙凤胎,他们的爸爸是一位海盗船长,妈妈是一名护士。

到了上学的年龄,爸爸让马林去海盗学校,让马琳娜去护士学校,但是马林不想当海盗,学的很不开心,因为他一心只想做一名护士。马琳娜在护士学校学的也很不顺利,因为她一心想成为一名海盗。后来,他们俩偷偷交换了衣服和帽子,各自去了各自喜欢的学校,学的都很开心,成绩也非常优秀。

最后,他们的妈妈还是说服了固执己见的爸爸,让马林和玛琳娜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读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于学习,兴趣非常重要,有兴趣的学习,才是开心快乐的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猴子海盗团》读后感100字


这几天,我利用午读时间阅读了《猴子海盗团之衣橱历险记》这本书。

本书的主人公是埃米丽简,这个女孩和十二只猴子海盗在时空旅行中寻找宝藏。对了,同时也在寻找埃米丽失踪很久的叔叔。

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埃米丽是一个想象力丰富并且酷爱冒险,虽然个子很矮,但是性格活泼可爱的小女孩。

这本书真好看!

《猴子海盗团》读后感 (100字)


这几天,我利用午读时间阅读了《猴子海盗团之衣橱历险记》这本书。

本书的主人公是埃米丽·简,这个女孩和十二只猴子海盗在时空旅行中寻找宝藏。对了,同时也在寻找埃米丽失踪很久的叔叔。

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埃米丽是一个想象力丰富并且酷爱冒险,虽然个子很矮,但是性格活泼可爱的小女孩。

这本书真好看!

编辑推荐:

上学记读后感


【篇一:《上学记》读后感】

近日,阅读了《上学记》,印象深刻。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里,对最精彩的回忆留给了西南联大。那一代人成长在内忧外患的年代,学子的理想都很单纯,那就是赶走日本鬼子,建立民主的新中国。单纯并不代表没有生机,单纯也不是简单的代名词。建国后出身的人,特别是70后、80后,更是无法体会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情怀。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理想,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从《上学记》一书中,我触摸了70年前我们中国学子的理想和追求。近百年来,伟大的中国人一直都渴望自由,渴望解放,争取民族的发展空间。有思想、有理想的人,越在艰难坎坷的环境里,越会振作精神,积极思考。像何兆武这样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我们这片古老而焕发活力的土地!

你说,能不使人感动不已吗?想想前辈们舍生忘死的付出,才换来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难道不应该更珍惜自己的生活吗?我们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这更是一种来之不易的幸福啊!

【篇二:《上学记》读后感】

在电视上看到一档节目,正好在介绍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通过介绍知道这本书现在已经风靡整个知识界,想想一定很有看头,于是去书店买了这本书。

《上学记》是部口述作品,仔细阅读《上学记》这本书后,也越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因为是通过何兆武先生的口述,所以语言表达直白、生动、真实,描述的不仅仅是他上学的一些事情,更多的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虽说这是一段口述历史,但我觉得更象老人的自身经历,是他对当时社会的所见所闻、对当时社会的亲身感受的一个回忆录。尤其是对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求学经历显得格外真实。何先生在书中反复地提到幸福,然而实际上,何先生求学的时代,正是中国最痛苦的时代。五四退潮以后的中国是一连串的战争,烽火岂止连三月!战乱的生活是艰苦的,可是他们那一代人却处处洋溢着振奋的精神,许多人宁愿选择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不愿做亡国奴。他们自然而然把追求国家富强当作自己的理想,把民族的整体崛起看作个人幸福的基础。而我们现在对幸福的理解却总是那样庸俗现实,每天习惯于抱怨,抱怨不涨的工资,抱怨不畅的交通,抱怨不好吃的饭菜,抱怨不通情的领导,但是却从来少有人抱怨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太低。通过读《上学记》,我才清晰意识到曾经被自己下意识深深隐藏的挑剔和浮躁,那种自惭形秽的感觉便随着纸页的翻动而慢慢增加,然后感动到甚至想流泪。

很先生在书中强调读书不一定非要有目的的去看书,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其实,求知的乐趣不正是为了更多的了解世界,读书真正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在了解一件事物时,又发现了另一件自己不知道的事物,前方似乎总有未知在等着自己,越想去了解,就会发现更多的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这无穷尽的未知才是求知的乐趣,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吧。

何先生求学历经战争年代,之后又是文革,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个回忆总不尽然是美好的,可是何兆武先生依然能用轻快幽默的语言婉娩道来,让人读起来有时心酸,有时好笑,有时振奋,有时颓唐,使人仿佛也融入到那个时代,沉醉在何先生的回忆以及那一个是非年代里了。

【篇三:《上学记》读后感作文】

何兆武的《上学记》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书,在于它是由何先生口述,由他人记录整理的。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的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以为是由于何先生过世了,只能有旁人代写。其实不然,我想何先生是有意而为之,这种写法有一种妙处,那就是有一种亲切感,平易近人,感觉就像是和作者本人面对面的交流,听老人讲着他独有的美好故事。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何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的上学生活了,这也是《上学记》的核心、精华所在。西南联大的学习氛围非常好。其一,是自由的学术氛围,当时的学生,各持己见,但是面对分歧,他们最多争辩,绝不会将情况恶化成吵架。然而,为什么会有如此自由自在的环境呢?我想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学生之间的友谊良好。何兆武先生这里指出,人的创造力由求知自由、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组成,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正真的第一生产力。自由的环境造就了学术的多产!其二,就是西南联大的教学状况了,何先生对此有否定,但大体上是肯定的。这些教授们表现的也比较自由,很多教授上课不像现在的老师一样兢兢业业,讲义都不带,高兴讲到哪就到哪,更有甚者,像现在的学生一样,来上课还得看心情。我觉得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教授的个性不应该在讲台上发挥的这么淋漓尽致。

西南联大出了很多大家,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其原因,我想有这么几点。首先,西南联大的生源较之其他大学,不能说最好,但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其次,西南联大的周边环境比较偏僻,学生们除了在学校一心向学,毫无其他去处。然后,教授们虽然有点喜欢耍性子,但他们的水平非常不错,他们能传给学生知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这对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认知水平高了,在学术上才能有更高的造诣。最后,西南联大的教学规模属于小班教育,众所周知,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有利,学生和老师能处于更活跃的互动之中,很多新创意、新想法也随之迸发而出。

《上学记》为我们了解近代生活提供了一个平台,若是何先生能再写一部《上班记》之类的书讲述一下工作的生活那就更好了。

【篇四:《上学记》读后感】

《上学记》是何兆武先生一篇口述形式的回忆录,叙述他49年以前的求学之路。书不厚,200多页的样子,大约2天时间就能读完。叙述的风格深深烙着何先生的性格特征:恬淡、平静,但骨子里透着一种坚韧。由于之前受《南渡北归》的影响,对旧中国(非贬义)知识分子的生活,尤其是西南联大的故事颇感兴趣,何先生的书很快吸引了我。读罢此书,心里有一种难以言述的感慨和向往,之前看完《南渡北归》后积留在心中的那股气似乎一下子被引发了,不吐不快,说说我对本书、作者和那个时代几点最深的印象。

一、幸福

何先生的话语中充溢着幸福感,这是他的人生哲学,享受喜欢的事,不强求成绩,只是因为喜欢而沉醉,这是多么惬意的心境。记得自己在读研时,导师送了不功不利,不焦(不是骄)不躁八个字以勉励我,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接近这种境界,但越刻意的结果却是渐行渐远。曾感觉自己可能一辈子与这种心境无缘,但何先生的书又让我感觉到希望。他告诉我们,幸福不是闭门造车,幸福也不是用各种世俗的成功标准来衡量的,幸福是一种涅槃,只要你保持一种自己会越来越好的希望并经受了生活的洗礼,你就是幸福的。我现在学习,工作,心中有一种自己会越来越好的期盼,而且这种感觉有时很真实可以触摸到,虽然也经常被一些烦心事所搅扰,但总得趋势是好的,我希望自己能保持这股热情和势头,用越来越好的希望支撑起一种平和的心境,让自己在生活中变得成熟和强大。

二、朴实

何先生读书时的学风是非常淳朴的,虽然战火纷飞,但学生们都能静下心来学习,所以何先生说他一生中最快乐的读书时光中的大部分都是在西南联大度过的。淳朴的学风有个很明显的表现,就是学生不势利、不物质、不攀比,不会将家境作为划分地位的标准。何先生特别说了几个同学,比如孙念增,他的祖父曾是清朝的尚书(相当于今天的政治局委员),此外还有北洋总理的孙女,蒋介石表姐的孩子等(名字记不得了,在书中都有),都是赫赫显贵之家,但子孙毫无骄矜之气,也和普通学生同学同住同吃苦,比之今天四大名爹的子女,实在让人感慨这社会到底在进步还是退化。想想自己,有时心中也难免(虽然尽量避免)会产生对金钱、物质、地位的欲求(所谓虚荣)的俗气,看了何先生的书,对把持自己抵制一些庸俗的习气颇有帮助。

三、自由

比之今天的所谓名校和专家,何先生就读的西南联大可谓是真正的群星璀璨。这里有饱学博识的大师:陈寅恪、华罗庚、叶企孙、吴大猷、梁思成、梅贻琦、朱自清,这里有冉冉升起的新星:李政道、杨振宁、王浩、殷海光,看着这一个个世界级的名字,何先生点出了英雄辈出的原因:自由。首先是教学模式的自由,老师上课可以不用教材,不限范围,往往信手拈来,不拘一格却又博大精深。其次是政治氛围的自由,从校长到学生,遵从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各种主义、思想、理念或激烈碰撞或高谈阔论,可谓是百家争鸣,畅所欲言。第三是用人的自由,学校真正实践着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用人标准(并不像今天大多是停留在口号中),不以文凭论英雄,像华罗庚、沈从文等人,均是连中学文凭都没有的,但学校却授之以教授之位,可见当时的学术风气是如何的开明。

记得《南渡北归》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读完《上学记》后,我更清晰的感觉像何先生那一代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思想以及他们对于人生的悟对于今天的我们,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只要用心去阅读,我想,每个人都能从他们身上收获良多。

【篇五:《上学记》读后感】

谢谢谢璞老师的推荐,让我又多读了一本好书。

这几天上班回来都会抽点时间看下《上学记》,没多久就看完了。这是一本小书,类似随笔,是何兆武老先生口述,文靖撰写,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主要是讲述何兆武老教授大学时代的一些人和事。书中谈论了许多东西,谈的最多的是关于幸福。

什么是幸福?何兆武老教授是这样认为的: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是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在书的另外一处他又强调,幸福最重要的就在于对未来的美好的希望,一个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越来越美好,一个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

这就是他的幸福观。他的幸福观是把个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起来,不光是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整个社会的前景也是更加美好的。当我把何兆斌老先生的幸福观与几个朋友分享后,他们有点不理解。

关于幸福,这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个人人生观的一部分。以前,没有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只是简单的想过,幸福是一种状态,必须是现代式,而不是过去式,仅此而已。至于什么是幸福,我没有想过,甚至没有想过能找个好工作、可以买房买车,这就是幸福。

这些年,整个社会对幸福这个词也很关注,经常谈到幸福指数。前段时间一部电视剧《幸福来敲门》又引起社会对幸福这个词的热议。我们谈论着自己的幸福观,有人说幸福就是幸福就是猫吃老鼠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这是一种网络说法,更多还是谈及自己的生活、事业、爱情、亲情等等。

我的幸福是什么呢?我想我应该思考这个问题了。这是对自己的负责。

【篇六:《上学记》读后感】

从来我的阅读速度很快。这次也不例外。

何兆武先生之名我是听过的,但却未真正了解过。当我进入其话语时,才知道他为人之零星。

如果照记录者所说,何先生是个温和、儒雅的谦逊学者,那么他所表达的观点,便是清华园那自在的议论氛围所致。

如果说他是从岳阳这小城出来的名人,不如说他受到的是北京现代化的教育,英语流利,思维敏捷的学者。因为他不是沈从文。

在他的话语里,我们清晰的看到了从前的中国。但那不是战火弥漫的战场,而是战火芬芳的后方。我们看到的更多是集大成的梅校长,与之对比的吴晗,还有他怀念的数学家兼哲学家王浩何先生必是儒雅的,但他的观点却也不失锋芒,他坦率的说出喜欢与不喜欢,讨厌黑暗的政治,为文革时期的受迫害者呐喊着。

历史原来并不像历史书中所写的那样苍白,在何兆武先生的话语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丰富的学生生活,更多的是争鸣着的思想精神。空虚在何先生的世界里似乎不存在。与清华园,北大未名湖畔,西南联大的学究们在一起,体会到的不仅仅是名家的思想,名家的风貌,更多的是与之碰撞的一种少年的狂妄。那时的杨振宁,原来就批判过爱因斯坦的文章。那时的王浩就在谦虚中迸出狂妄之言,作者自谦说没有这种骨气,他便成不了大气。可另一番大气是蕴于自身,就像他所说的梅贻琦一般从容着,如世间仅存,不,明明就是世间仅存的绅士。

何先生爱的或许更多是美英文化,看的更多是英美影片。季羡林文中处处可见随手而来的古词章句,而何兆武的英文名言也如雪花片片,层出不穷。

最爱那句雪莱的墓志铭中的:我的名字写在水上。

何先生理解为:边写便边消逝,短暂的,无法持久带着一种超脱的佛家姿态,这话也便若佛家真言。可我毕竟与何先生不同,带着小小的傲气,想象为:名字在水上才会不朽,不论它消逝与否,这便存在过,这便是永恒,这比写在沙上更为深刻,因为那水上的涟漪不曾褪去。正如雪莱的名字在水上,在时间的长河里,未曾褪色。

【篇七:《上学记》读后感】

《上学记》是何老先生对他年轻时期求学经历的一段回忆,从20年代的中小学时代到50年的革大,然而其中重点的讲述他在1939到1946年这一段西南联大的往事,也是何老一生中所认为最幸福的七年。

何老先生上大学的那个年代,是一个战火纷飞、兵荒马乱的年代。大学读书既没有正规的就教学大纲,也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据何老回忆,旧社会没有标准教科书,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各个老师教的不一样,各个学校也不同,有很大的自由度。何老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讲,至少比死盯着一个角度要好得多。本书中,贺老师用口述的方式给我们讲诉了自己各方面的认识,其中给我一向最深的是学术自由、读书的目的和幸福的讲解。

自由,学术的生命。大学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可是也正是因为这种自由的氛围,使得学生更加放纵自己,从高中的紧张状态解放出来的大学生,心里充满着对大学的好奇,同时也让他们更多的沉浸在大学的完了当中,似乎已经忘记当时废寝忘食考取大学的初衷。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时代,但是我们大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甚至是生活方式却远远比不上何老先生那个年代的人。如今的我们,生活在大学这个小型社会里,却依然需要纪律的约束,失去独特的见解,自由的学术氛围到底是不是依然适合我们呢?我们追求的学术自由是否能够给我们带来依样的成果。钱学森前辈逝世是提出这样一个耳熟能详的问题: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伟大的科学家?这是因为我们太压抑自己个性的张扬、才智的发挥,还是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让自己在这样一个优越的大学环境里充实自己,独立发表自己的言论?为什么在这样自由的学术氛围下,我们有足够的空间让我们发挥自创力,而我们却没有这样的勇气呢?

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学术自由并不是片面的追求自由创造的环境,而是追求自我的创造能力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我们的大学跟我们想象的格格不入,我们被分配到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甚至是陌生的就业率极低的专业,我们都想过自己到底该如何让在这个专业里继续努力下去,我们甚至讨厌自己做了读大学的选择。我们在质疑自己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什么让我们花了近四分之一的时间来学习?

读书的目的,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么有多少人也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我们都以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是我们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努力过了吗?何老说:我也喜欢读书,但是杂乱无章,漫无目的,没有一个中心方向。读书需要一颗宁静的心,用自己的肉眼去看每个字,然而,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字里行间透漏的感情。古人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但是,反观我们的社会,现在大学生读书的比率越来越低,我们把我们的思考能力用在了电脑游戏上,把我们的学习计划转移到了假期的玩耍之中。

记得从小在学校读的许多书,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对教学参考书好坏的评价往往也是围绕着是否看了这本书,做了它的习题,能否通过考试之类为标准的。书写的再好,如果不能使考生增强考试能力,就会被认为是浪费时间,这也就形成一种功利读书的风气。而这种有目的的读书,虽然不能否认其对读者在完成某些领域知识之效益,但这种方式很难在广度上增长读者的知识面,只是单纯的看过几个字而已。然而,在书中何老先生认为读书没有目的更好。漫无目的的博览群书,那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在看书的过程中完全的投入到作者所描绘的书本世界中,让自己自由的翱翔在无限的知识的天空里。我并非是认同了何老的观点,但是他的观点确实启发了我,让我在看书的时候随心所欲,不再因为某种功利去阅读某本书。

也许对于读书是否应该有目的,不同多人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如果能在读书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读书的幸福,那又何必需要某种读书的目的呢。读书,让我们静下心来沉思,让我们的精神升华,读书也给我们带幸福的享受。

在《上学记》中,何老先生这样描述幸福: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确实,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但是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让物价急剧上涨,人们有更多的钱但是买了更少的东西。文化繁荣了,可是人们的精神也逐渐被毒害着。越来越多的淫秽书刊出现,制度缺陷,让我们的幸福感下降得越快。幸福,又该从何说起呢?

一个人的前途,社会的发展都与自身的幸福密切相关,我们该如何让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呢?对于个人的前途而言,我希望从现在开始把握每一次机会,做好每一件事,无论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都能过坚持不懈,树立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我们都祈求社会更好的发展,对我们的社会满怀希望。人是为希望而生的。有了希望,人们便会努力地活下去,即使物质条件再艰苦,在精神上是欢欣快乐的,所以也就有一种幸福感,也许就像我们常说的乐在其中吧。相反,人如果失去了希望,即便你腰缠满贯,也会觉得苦恼非凡。

何老先生的《上学记》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现在的我们有稳定的时局,清明的政治,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周全的学习计划。我们该好好珍惜,让自己的学府不再变迁,让后代的学习不至于像何老先生那个年代那样艰辛。希望我们都能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现在的我们都是幸福的。

【篇八:《上学记》读后感】

一向以出版人文社科图书著称的三联书店,前年推出了何兆武口述、文靖撰文的回忆录《上学记》。这本不算太厚的书,我花了两天时间一口气读完。读罢此书,让我认识到了旧中国教育的另一番景象,先前对那个时代模糊、平面的认识,一下子就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原来学可以这样上!书中的很多故事在今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有时候甚至近乎荒诞。但掩卷沉思,不免给我们这个时代太多的启发。

何兆武先生是清华大学教授,他学识渊博,博古通今。在历史学、哲学、思想史研究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他的英文底子很好,曾经翻译大名鼎鼎的《社会契约论》(卢梭)、《西方哲学史》(罗素)等学术著作。他翻译的这些西方启蒙思想著作,影响了无数的中国知识分子。然而,何老深居简出,低调做人,不喜欢喧哗,不喜欢抛头露面,更不会阿谀奉承,一味迎合时代。他讲真话,追求真理。在何老八十岁之后,三联书店整理出版这样一部《上学记》回忆录,在学术界、文学界,乃至整个知识界都很有意义。

学者出版回忆录正常的,也是值得鼓励的。可在我看的那些回忆录中,除了巴金的《随想录》外,还没有哪一部回忆录像这本书一样打动我的内心。我的灵魂被书中尘封的往事触动,我惊叹何老讲真话的勇气。讲真话似乎不难,真正写出来出版,我估计很多人有这样或那样的顾虑。何老给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民国,一个有呼吸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时代。

何老上世纪30年代在北平上小学和初中。当时虽然国民党统一了中国,但是那也只是名义上的。地方军阀割据的情况还很严重。比如北平就是奉系张作霖的天下。军阀大多没有什么文化,更没有什么鲜明的政治理念,他们只相信枪杆子,不怎么买国民党的帐。所以南方国民党的很多教育政策,到遥远的北平难以实施,国民政府对于北平的教育控制,可谓鞭长莫及。奉系整天想的是地盘和银元,对教育没有兴趣。这样一来,对于教育来说,可谓是得天独厚的机遇。总的来讲,在那个时代的北平,教育的质量是很不错的,并且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也大。在中小学的食堂,花很少一点的钱,就可以吃饱三餐,而且有荤有素。中学的主要课程是国文、英文、数学。由于国文大家都会,考试时分数差距不大,主要的竞争在英文和数学方面。这不免和今天的情况有点像。可是,那时候学习的课程比现在少,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不算大。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平的政治气氛空前紧张。但就是在国难之际,国民政府也没有放弃教育,学校开始南迁。学生和老师一起走,当然,有一些年轻的老师和学生投身行伍,加入到抗战一线的行列。当时南下的铁路线已经被日本鬼子切断,人们先坐船出海,然后在山东登陆,坐火车到汉口,再坐汽车到长沙,本来几天可以走完的路程,却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想象,那么多的人南迁是何等壮观的场面。用何老的话讲,1937年七七事变后是中国最大的移民潮。何老辗转长沙、贵阳继续念中学。在北平一个富足的城市生活长久了的人,在落后的贵阳,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就在大后方贵阳上中学的时期,何老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后来,何老到昆明,就读于声名显赫的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是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名校组成的。当时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忙于抗战,对这个在西南边陲的大学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太多政治形态上的管理。很多年后,从这所大学里走出来的毕业生,在文学、哲学、理学、工程技术方面做出了很多骄人的成绩。西南联大作为临时组建的大学,办学条件和抗战前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教室和宿舍都是泥巴糊的,吃的很差,还定量,师生吃不饱。学生除了上课,业余活动很少。此外,学校有一阵子经常遭日本鬼子飞机的轰炸。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都认真地学,老师认真地教。书中写道,飞机轰炸的情况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比如校长梅贻琦先生,总是不慌不忙地拿着一把伞,从容地指挥师生疏散。在疏散的人群中,当时历史系学生吴晗跑得很快。

西南联大有一大批声名海外的大师,如闻一多、沈从文、华罗庚、周培源等等。也许是抗战困难时期,联大在招生人数方面也很少,全校5个大的学院加起来才1000余人。这样小规模的招生,是今天的大学不敢想象的。当时,报考机电、经济、是热门,哲学、历史、政治是冷门。这种现状到今天还没有改变,并甚至变得更加糟糕。那时候一个专业最多招生的20多人,最少的像哲学系,一年有时候才招2人!学生人数少,上课人数也就少,往往一门课,选修和必修的同学加起来才10来个人。其中居然还有人逃课。当时,冯友兰先生讲授《中国哲学史》,有时候才2个学生来听。即便听课的学生很少,老师也是认真的备课,很多老师的教案,后来都成为中国经典的学术著作。学术成就突出的老师,有的很会上课,有的不太会上课,课堂气氛一般。看来学术成就和会不会上课没有关系。再则,当时理学院的很多课程,由于教材是美国原版引进的,老师为了上课的方便,直接用英文授课。我们当今大力推广双语教学,其实在70年前的中国的大学就绘声绘色地开展了。

在西南联大,教学中还有一些突出的特色。那就是学校给老师很大的自由度。老师想采用什么形式,什么教材,学校没有权利干涉。有一个老师讲授世界历史,一个学期下来,连古埃及史都没有讲完。几天看来,这样的老师是教学事故,很有可能下岗。课堂上,学生可以对老师讲的内容提出质疑,对一些学术问题,可以展开探讨。周培源先生的课堂上,经常有一个学生发问,于是,2人就开始辩论,辩论的地点从课堂转移到操场,于是很多老师和学生在一旁观看。这有点类似今天凤凰卫视的时事辩论会节目。教学中这样宽松的环境,为中国后来造就一批杰出人才奠定了基础。那时的老师,把写文章看成一件很神圣严肃的事情。不像今天的学者,勤于耕耘,可又有多少文章是具有创造性的?

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里,对最精彩的回忆留给了西南联大。何先生那一代人成长在内忧外患的年代,学人的理想都很单纯,那就是赶走日本鬼子,建立民主的新中国。单纯并不代表没有生机,单纯也不是简单的代名词。建国后出身的人,70后、80后更是无法体会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情怀。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理想,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历史责任。从《上学记》一书中,我触摸了70年前中国学人的理想和追求。近百年来,伟大的中国人一直都渴望自由,渴望解放,争取民族的发展空间。有思想、有理想的人,越在坎坷的环境里,越会振奋精神,积极思考。像何兆武这样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我们这片古老而焕发活力的土地!

【篇九:读何兆武《上学记》有感】

正值深秋,我们坐着古代式的帆船,每天天一亮就开船,天黑了就停下来,一路的景色美极了,令人销魂,我一生都没有享受过几次。一九三七年为避日寇,十六岁的何兆武随父母返回湖南老家。十年后,先生回忆起返乡之旅仍是充满诗情画意。这样惬意的旅途,似乎可以象征何先生前半生的生活,虽然生在一个变乱频繁的时代,但他的内心始终是自由的、从容的、甚至是喜悦的。我在读《上学记》的时候,不止一次惊讶我们怎么会有那样一个时代,而在那个时代,何先生居然做成了一个幸福的读书人。

何兆武先生的回忆始终都是平静的,反倒是我们这些读书的后辈一次次地感叹、诧异。何先生的回忆就像一缕阳光,慢慢撕开了一个历史的口子,让我们得窥一个时代的缩影。其中有些细节,就像黑暗中被按响的钢琴,让人惊退一步,不知所措。比如,书中写到北洋军队的军歌歌词竟是三国战将勇,首推赵子龙,长坂坡前逞英雄;北洋政府的国歌竟是先秦无名氏的《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真让人不知说什么好了。真实的历史氛围在细节上最容易得到呈现,这样的细节又仿佛是一个悖论,让读过正统历史教科书的我们不免目瞪口呆,废书长叹。

何先生在口述中反复提及的两个词语是自由和幸福,这似乎是何先生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是一种时代精神的折射,时代的高度和氛围往往印证在人的身上。翻遍此书,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发现当时的学校,尤其是西南联合大学,弥漫着我们想象不到的自由氛围。那时,教师的聘任不以政治信仰和学术见解为标准,他们上课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尤为难得的是,他们讲课近乎绝对自由,没有人要求他们应该讲什么或不应该讲什么。学生的权利也得到充分的尊重,喜欢的课可以随便去听,不喜欢的也可以不去。何先生在西南联大先后读过土木、历史、中文、外文四个系,现在想来真是不可思议。何先生有言:社会要进步,学术必须自由,思想必须自由。由此言得之,西南联大之所以培养出大批俊杰,自由的校园氛围是功不可没的。有自由,才有活泼的精神、不羁的思索和创造的激情,自由一旦遭到钳制,一切精神之花必然凋谢,更不用说结出创造的累累硕果。饱经风霜的何先生不无所指地说:基于当时北京的环境,也决定了国民党控制力量天然的不足,乃至于意识形态的控制也往往流于形式,至于云南的联大亦是如此,幸运如此,才能有传承的自由学风,让各种思想在联大交融,以实践来检验,也是如此,西南联大在祖国灾难深重之时,却培养出了大批的栋梁之才乃至国内外的泰斗,但是建国后的五十年中却少有大家现,即便有,也是我们国内所公认,据我所知,目前真正的大家在国内外享有威望的还是民国时期培养的一批学子。言之凿凿,令人不胜羞愧,后人思之,岂能无动于衷?

幸福究竟为何物?这一问题一直缠绕和折磨着年轻的何先生。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会有他们的答案。答案尽管可以不同,但是否去深刻地思考这个问题却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在漫天烽火、战乱不止的民国时代,何先生和同学王浩热烈地讨论着什么是幸福。得出的结论是: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觉得社会会越来越好,一个是自己的未来越来越好;幸福归根结底还包括精神上的。宗教的虔诚是不是幸福?简单的信仰也不能等同于幸福,因为它没有经历批判的洗练,不免流入一种盲目和自欺。幸福是圣洁,是日高日远的觉悟,是不断的拷问与弃扬,是一种通过苦恼的欢心,而不是简单的信仰。何先生的幸福观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这样严肃的思考和真诚的探求,同样值得后人感佩。自由和幸福这些抽象的概念,最后一定是要沉潜到的人的内心的,最后一定是要人去体会的,离开了个人的体悟和验证,自由和幸福只会沦为宣传的工具和鼓动的标语。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消费主义疯狂地攫取人的内心的时代,在各种欲望的引诱下,我们已经不再关心自己是否幸福这样的问题了。这样的问题在红尘男女看来简直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我们生在一个安定的时代,内心却从未安定过,更谈不上在何处安放自己的灵魂。何先生是幸福的,因为他是一个智者,即使在战乱频繁的时代里,即使是在颠沛流离的处境中,他都不忘回归自己的内心。这样的境界和状态,我们只能高山仰止。《上学记》是何先生风雨人生的记录,更是我们今日反省的对照。历史犹如火车过隧道,它终有冲出黑暗的时刻,我们是车上的乘客,要始终坚信火车是一直向前的,即使暂时行驶在暗无边际的涵洞里,也要坐直身体,因为隧道已经将到尽头,前面就是漫山遍野的阳光以及耀眼的通向自由与幸福人生的路标。

【篇十:《上学记》读后感】

我在读《上学记》的时候,想起我的大学,想起刘涛,想起曾在一起读书和胡侃的快乐时光。当时我们都是一穷二白,却觉得很幸福。我记得有一次和陈凯揣着十几块钱跑到金硕果饺子城里,连成套的碗筷我们都不敢拆封,最后好像是吃了两盘饺子出来了。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另一个段子,一哥们儿跑贵和去,溜了一圈,只买了一瓶矿泉水出来了。好多地方,真不是适合去,虽有奢华,却无快乐。

因此,我是多么怀念与刘涛、与寇才加、与赵宝剑等伙计们在粱庄大街西口的扎啤摊喝掉两桶扎啤的日子。当时,也是风和日丽的春天。那时,总觉得将来是像春天一样美好,总有很多时间可以去书写精彩的人生旅程。

那时,心中总是鼓荡着希望,觉得生活很幸福。

当时刘涛也跟我提起几次,《上学记》写得怎么样怎么样。这两天在读这本书,真让人有穿越之感,刘涛是不是就在昨天,谈论这么书怎么样来着?

书归正传,何兆武的《上学记》很好读,因为是口述整理,又是大家的口述,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看书就跟小时候看《故事大王》一样,有趣味又长知识。这本书让人了解那一代知识分子的不幸与幸福(建国之前)。

何兆武在书中说:我想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并不一定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当时,虽然国家不幸,但何兆武他们对未来社会和国家抱有信心和希望,因此幸福与他们同在。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我记得高中时写了两句话:美丽,在于不可预测;痛苦,在于无法掌握。往前看,若前方总有希望,那日子该是美丽的,幸福的;但同时,梦想有可能没有按照期望实现,那日子又充满了痛苦。在希望和痛苦的交相辉映中,在吃饱了不饿,记性没有忘性好的悠悠日子中,老之将至,于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人生代代无穷已,也不知道是幸福不幸福了。

如作者回忆老友王浩,王浩一生都着意追求幸福,始终没有追求到;最不着力的方面让他轻松就得到了,给他带来了荣誉,可那并不等于幸福。追求的,反而不容易满足,所以幸福不在于目标,而在于过程。幸福不在于所追求的东西,而在于对追求赋予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未来可以很幸福,因为可以畅想;为什么过去很幸福,一篇旧文,一张老相片,使人越寻思越有味道,时光使人越咀嚼越有味道。

生命的存在,非有一些载体不可,比如亲人,比如故乡,比如日记,比如自己读过的书。人的记忆不可能塞满经历过的所有事情。

但是,幸福除了以过去和未来的方式存在,还有一种形式,那就是在当下的时间中迷失。比如,读一本喜欢的书,看一部喜欢的电影,和知己交谈,会忘掉自己,忘掉时间,忘掉世界,只如游鱼一般存在,不知身居何所,不知今夕何夕。

很多人追求做幸福的加法运算,但往往不可得;知足者常乐,若做减法运算,就该好好发现并珍惜幸福了,比如,自己的身体健康能有多久,跟亲人在一起的时候能有多久,青春会流连自己多久,春江花朝秋月夜还剩下几重

【篇十一:《上学记》读后感】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甚至于大学的学生时代,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上学记。读何兆武先生的一本《上学记》,让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我在忆往昔年少时光的同时更感慨于当下中国学术氛围的不自由。我们的上学记与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相比,或者更加多姿,但却少了些许自由的学院自由因素。

何兆武先生在书中写到:那几年生活最美好的就是自由,无论干什么都凭自己的兴趣,看什么,听什么,怎么想,都没有人干涉,更没有思想教育。我们那时候什么立场的同学都有,不过私人之间是很随便的,没有太大的思想上和政治上的隔膜。他说这是他在西南联大最美好的读书时光。教师的聘任不以政治信仰和学术见解为标准,他们上课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尤为难得的是,他们讲课近乎绝对自由,没有人要求他们应该讲什么或不应该讲什么。学生的权利也得到充分的尊重。何先生曾说社会要进步,学术必须自由,思想必须自由这大概就是西南联大能在国家灾难深重的同时培养出大批国家栋梁的原因。

而当下中国的学院氛围确实截然相反的,自国家把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以来,成果未曾有多大改变,高考仍是打着素质教育幌子的应试教育,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灌输教科书知识。学生每年的阅读量相比于以前,相比于同时代其他国家,大大的落后了。学生的思维被局限于标准答案、模板参考等等,乃至于我们都是类似于古代科举制的高考制度下的高分学子。但走出大学,走出国门,却变成实践能力低分的学子。原因何在?因为我们学的知识无法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知识,指导实践。更深层的原因呢?因为中国的学术氛围不自由限制了学子思维的培养。

社会要进步,学术必须自由,思想必须自由。希望在我们后代孩子的上学记里,学术是自由的,思想是自由的,唯有如此,中国的未来才能进步,才能更富强!

【篇十二:《上学记》读后感】

从来我的阅读速度很快。这次也不例外。

何兆武先生之名我是听过的,但却未真正了解过。当我进入其话语时,才知道他为人之零星。

如果照记录者所说,何先生是个温和、儒雅的谦逊学者,那么他所表达的观点,便是清华园那自在的议论氛围所致。

如果说他是从岳阳这小城出来的名人,不如说他受到的是北京现代化的教育,英语流利,思维敏捷的学者。因为他不是沈从文。

在他的话语里,我们清晰的看到了从前的中国。但那不是战火弥漫的战场,而是战火芬芳的后方。我们看到的更多是集大成的梅校长,与之对比的吴晗,还有他怀念的数学家兼哲学家王浩何先生必是儒雅的,但他的观点却也不失锋芒,他坦率的说出喜欢与不喜欢,讨厌黑暗的政治,为文革时期的受迫害者呐喊着。

历史原来并不像历史书中所写的那样苍白,在何兆武先生的话语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丰富的学生生活,更多的是争鸣着的思想精神。空虚在何先生的世界里似乎不存在。与清华园,北大未名湖畔,西南联大的学究们在一起,体会到的不仅仅是名家的思想,名家的风貌,更多的是与之碰撞的一种少年的狂妄。那时的杨振宁,原来就批判过爱因斯坦的文章。那时的王浩就在谦虚中迸出狂妄之言,作者自谦说没有这种骨气,他便成不了大气。可另一番大气是蕴于自身,就像他所说的梅贻琦一般从容着,如世间仅存,不,明明就是世间仅存的绅士。

何先生爱的或许更多是美英文化,看的更多是英美影片。季羡林文中处处可见随手而来的古词章句,而何兆武的英文名言也如雪花片片,层出不穷。

最爱那句雪莱的墓志铭中的:我的名字写在水上。

何先生理解为:边写便边消逝,短暂的,无法持久带着一种超脱的佛家姿态,这话也便若佛家真言。可我毕竟与何先生不同,带着小小的傲气,想象为:名字在水上才会不朽,不论它消逝与否,这便存在过,这便是永恒,这比写在沙上更为深刻,因为那水上的涟漪不曾褪去。正如雪莱的名字在水上,在时间的长河里,未曾褪色。

《上学记》读后感


《上学记》读后感

《上学记》是何老先生对他年轻时期求学经历的一段回忆,从20年代的中小学时代到50年的革大,然而其中重点的讲述他在1939到1946年这一段西南联大的往事,也是何老一生中所认为最幸福的七年。

何老先生上大学的那个年代,是一个战火纷飞、兵荒马乱的年代。大学读书既没有正规的就教学大纲,也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据何老回忆,旧社会没有标准教科书,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各个老师教的不一样,各个学校也不同,有很大的自由度。何老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讲,至少比死盯着一个角度要好得多。本书中,贺老师用口述的方式给我们讲诉了自己各方面的认识,其中给我一向最深的是学术自由、读书的目的和幸福的讲解。

自由,学术的生命。大学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可是也正是因为这种自由的氛围,使得学生更加放纵自己,从高中的紧张状态解放出来的大学生,心里充满着对大学的好奇,同时也让他们更多的沉浸在大学的完了当中,似乎已经忘记当时废寝忘食考取大学的初衷。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时代,但是我们大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甚至是生活方式却远远比不上何老先生那个年代的人。如今的我们,生活在大学这个小型社会里,却依然需要纪律的约束,失去独特的见解,自由的学术氛围到底是不是依然适合我们呢?我们追求的学术自由是否能够给我们带来依样的成果。钱学森前辈逝世是提出这样一个耳熟能详的问题: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伟大的科学家?这是因为我们太压抑自己个性的张扬、才智的发挥,还是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让自己在这样一个优越的大学环境里充实自己,独立发表自己的言论?为什么在这样自由的学术氛围下,我们有足够的空间让我们发挥自创力,而我们却没有这样的勇气呢?

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学术自由并不是片面的追求自由创造的环境,而是追求自我的创造能力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我们的大学跟我们想象的格格不入,我们被分配到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甚至是陌生的就业率极低的专业,我们都想过自己到底该如何让在这个专业里继续努力下去,我们甚至讨厌自己做了读大学的选择。我们在质疑自己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什么让我们花了近四分之一的时间来学习?

读书的目的,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么有多少人也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我们都以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是我们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努力过了吗?何老说:我也喜欢读书,但是杂乱无章,漫无目的,没有一个中心方向。读书需要一颗宁静的心,用自己的肉眼去看每个字,然而,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字里行间透漏的感情。古人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但是,反观我们的社会,现在大学生读书的比率越来越低,我们把我们的思考能力用在了电脑游戏上,把我们的学习计划转移到了假期的玩耍之中。

记得从小在学校读的许多书,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对教学参考书好坏的评价往往也是围绕着是否看了这本书,做了它的习题,能否通过考试之类为标准的。书写的再好,如果不能使考生增强考试能力,就会被认为是浪费时间,这也就形成一种功利读书的风气。而这种有目的的读书,虽然不能否认其对读者在完成某些领域知识之效益,但这种方式很难在广度上增长读者的知识面,只是单纯的看过几个字而已。然而,在书中何老先生认为读书没有目的更好。漫无目的的博览群书,那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在看书的过程中完全的投入到作者所描绘的书本世界中,让自己自由的翱翔在无限的知识的天空里。我并非是认同了何老的观点,但是他的观点确实启发了我,让我在看书的时候随心所欲,不再因为某种功利去阅读某本书。

也许对于读书是否应该有目的,不同多人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如果能在读书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读书的幸福,那又何必需要某种读书的目的呢。读书,让我们静下心来沉思,让我们的精神升华,读书也给我们带幸福的享受。

在《上学记》中,何老先生这样描述幸福: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确实,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但是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让物价急剧上涨,人们有更多的钱但是买了更少的东西。文化繁荣了,可是人们的精神也逐渐被毒害着。越来越多的淫秽书刊出现,制度缺陷,让我们的幸福感下降得越快。幸福,又该从何说起呢?

一个人的前途,社会的发展都与自身的幸福密切相关,我们该如何让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呢?对于个人的前途而言,我希望从现在开始把握每一次机会,做好每一件事,无论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都能过坚持不懈,树立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我们都祈求社会更好的发展,对我们的社会满怀希望。人是为希望而生的。有了希望,人们便会努力地活下去,即使物质条件再艰苦,在精神上是欢欣快乐的,所以也就有一种幸福感,也许就像我们常说的乐在其中吧。相反,人如果失去了希望,即便你腰缠满贯,也会觉得苦恼非凡。

何老先生的《上学记》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现在的我们有稳定的时局,清明的政治,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周全的学习计划。我们该好好珍惜,让自己的学府不再变迁,让后代的学习不至于像何老先生那个年代那样艰辛。希望我们都能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现在的我们都是幸福的。

推荐!读《米小圈上学记》有感作文范例100字


读《米小圈上学记》有感作文(篇一)

暑假里,我读了《米小圈上学记》这套丛书的三年级第一册。作者是北猫。我觉得这套书非常幽默。

书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表弟大牛来米小圈家做客,他把米小圈家里的零食一扫而光后又提议去爬树。可是,大牛爬到了树顶以后,不知道上山容易下山难的道理--他困在树上下不来了。大牛紧张的脸都白了。米小圈爸爸听了这个消息后挺身而出,爬上树去救大牛。可是,米小圈爸爸有恐高症,他也下不来了。最后,消防员叔叔来了,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大牛和爸爸救了下来。这件事太危险了,大牛差一点儿闯了大祸,他真是一个不懂事的淘气包。

这让我想起我的表弟,他的名字叫“果果”。他比我小四个月,眼睛大大的像弹珠,说话声音也大大的像地震。他和大牛比起来,他更加有安全观念。比如:每次我们一起外出旅游到陌生的地方,果果都会牢牢地牵住他妈妈的手。

这本书用了日记的形式来描述米小圈的学习生活,又幽默又有知识和道理。我很喜欢这本书!

读《米小圈上学记》有感作文【篇二】

我十分喜欢看>这套书,这套书共有六本。今天我已经看完了第四本:新同桌的烦恼。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米小圈升入了二年级,这是一个美妙的开始。更美妙的是米小圈终于离开了刁蛮的李黎,有了一个新的同桌徐豆豆。

徐豆豆是个特别逗的女孩儿,跟米小圈很像,他们在一起无比开心,同时也闯出一些祸端,可时间一长,米小圈发现还是李黎好,至少能阻止他去闯祸。

有什么办法能再和李黎做同桌呢?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同学之间应该团结,不能总闯祸,不能乱涂乱画,这就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读《米小圈上学记》有感作文(篇三)

妈妈给我买了一套《米小圈上学记》 ,我觉得这书特别特别的好看。

其中有一本写的是《假如我有时光机》,书里的莫老师也就是米小圈的语文老师让他们写一篇作文《假如我有时光机》 。其中姜小牙写的最搞笑,他写的是要带魏老师飞向未来还要嫁给魏老师,米小圈的同学们都要笑疯了。米小圈写的是要飞去未来看看自已是不是当了一个大画家,但这不是实话,是他爸爸要让他当画家的,他自己并不想当。妈妈问我:“如果你有一部时光机想要去哪里”?我说我要飞到几十年后看看我当画画老师的梦想有没有实现。妈妈笑了,说:“只要你努力一定能实现的!”

读《米小圈上学记》有感作文【篇四】

一天,我妹妹把《米小圈上学记》的书借给我看。我当天就看了起来,里面的人物有米小圈、李黎、铁头、姜小牙、小圈妈、小圈爸、莫老师、魏老师、肌肉老师、郝静、徐豆豆……

这本书很可笑,我给妈妈看,妈妈的脸都笑红了。

《米小圈上学记》一共有8本,一年级4本,二年级4本,我最喜欢看一年级里面的《好朋友铁头》,因为《好朋友铁头》这本书里面可笑的更多一些。

铁头本来是叫邢铁,铁头是同学给他起的外号。

姜小牙虽然叫小牙,可是他的牙非常的大。

米小圈的头很圆,同学们都说像皮球。

我很喜欢看《米小圈上学记》这8本书。

读《米小圈上学记》有感作文【篇五】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米小圈上学记》。书里讲的是一个活泼、搞笑的小男孩米小圈,他和我一样是个一年级学生。他有好多朋友,最好就是姜小牙、铁头。

米小圈喜欢写日记,他写的每一篇日记都超级搞笑。

米小圈还是个画画天才,但他并不爱画画,他愿望是成为一个卖冰淇淋的老奶奶,那样他就能天天吃上冰淇淋了,可是他爸爸却想让他将来能成为一名大画家。这就是米小圈给他爸爸画的画,他妈妈本来也想让米小圈给她画,可是一看这副画,就吓得逃走了。

米小圈有时候会写出一些搞笑的话。有一次,他爸爸对他说:“如果我来钓鱼,你妈妈来做鱼,那你来干什么?”米小圈说:“我当然是负责吃鱼了。”

米小圈想成为一句少先队员,但是老师还是没有批准他。我觉得米小圈虽然现在不是少先队员,可是,他既爱写日记,又为了成为少先队员,迫不及待地寻找有困难的人去帮助他们,将来魏老师一定会批准他加入少先队的。

关于上学记读后感


一直都很喜欢西南联大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因此这些年断断续续的看了那个时代很多人的回忆文章,上学记读后感。有名的无名的,杨绛的,赵元任夫人的,张中行的,沈从文的,还有很多其他想不起来名字的。慢慢的对那个时代的人事有了粗浅的了解。尽管有钱钟书《围城》的嘲讽在,但无可否认那个时代的读书氛围好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那个时代老师象老师,学生象学生。因为自以为了解的不少了,所以在书店第一次看到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时,就没有放在心上。

过了些日子在网上买书时看到大家的评论,心里一动(幸好这一动,不然就失去一次好的机会了),于是捎带着也买了一本。然后在看厌了那些理论书籍后一口气看完了这本口述史。

唯一遗憾的是何先生的回忆到解放就戛然而止了。据说还有一本《上班记》,但要到什么时候出版,现在还是未知数。其实这也不是第一次了。很多回忆都是在49年结束了。我们明白这个意思。

何先生说:平生读书最美好的岁月只有两度,一次是从初二到高一这三年,另一次就是西南联大的七年。余生也晚,他说的时光我们都赶不上了。想想自己的读书岁月要说美好还真的是没有。

所以他一回忆起联大的七年我就忍不住要妒忌。联大7年,读了四个系,真是想都不敢想的好事呀。我的大学时光真是贫乏的几乎无事可述,如果说要勉强回忆大概就是在那个图书馆里发现了《古诗源》。也没碰到什么可以大大回忆一番的老师和同学,当然自己也不是个好学生。因为《古诗源》同我的专业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何先生说:旧社会没有标准教科书,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各个老师教的不一样,各个学校也不同,有很大的自由度。我觉得这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讲,至少比死盯着一个角度要好的多。“转益多师是吾师”,学术上独尊一家,其余的都一棍子打死,那就太简单化了。人类的文化也是这样,什么都绝对化、纯粹化总是很危险的。

这段话真应该给那些出标准答案的人去瞧瞧,读后感《上学记读后感》。给那些僵化的脑袋一个新的思路。少年儿童的许多奇思妙想就是在这种标准答案里被扼杀的。于是大家都整齐划一,好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所以有朋友说要送孩子去国外上学,虽然担心孩子会学不好中文,但为了让他们有个健全的心灵,这样做还是很合适的。

何先生说:读书不一定非要有个目的,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对这段话我是举双手赞成的。但现实大过天,生存是第一位的。我们的家长和我们自己都是实用主义者,衡量一件事的意义是经济先行的。

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古代到还不至于如此实用主义。于是我们这个时代不会出什么大家,最多是大匠。几乎什么事都要同经济扯上关系的社会我觉得很是恐怖,这意味着我们要失去许多不能用金钱衡量的美好的东西了。小朋友从小背唐诗不是为了陶冶情操,而是为了在众人面前炫耀孩子的记忆力。很小的孩子就要去钻研奥数,学钢琴,美术是为了在升学时有分可加,这些事说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却是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对数学语文和音乐美术会有感情吗,会觉得心所向往吗,不会。就象郎朗在自传中说练琴到要自杀,从此看他弹钢琴我就觉得很心酸。我不能想像莫扎特小的时候有练琴练到要自杀吗?所以这个时代只能是娱乐精神,只能是无聊加空虚了。何先生所向往的幸福自然也不是我辈可企及的了。也只能跟着先生的记忆向往一下。

据自己这些年的读书体会,个人回忆的历史往往比那些写在正史中的定论更为可信。何先生的回忆又再次证实了这个观点。

这里还要插几句同这本书无关的话,今年大片云集,我立马晕菜。有些片子基本上只能远看,不可近观。特别是号称文化大片的更是不敢了。如果直言自己就是搞笑娱乐的到也不错,至少实在。最怕的当然是认为自己可代表一种文化的。额的神呀。

《沐阳上学记》读后感400字


我的妈妈给我推荐过许多的好书,我都看得津津有味,但我看得书不多,也没有给妈妈推荐过多少书,这本《沐阳上学记》算是一本。

我是从学校的购书单上买来的这本书,因为我被这本书的封面所吸引,所以就先看这本书。翻开封面,先是对沐阳的介绍,是金波老先生写的,里面的沐阳会写小童诗,是个数学小神童,不过,书中的沐阳却是一个爱跟妈妈斗嘴的小男生,看不惯他妈妈反对他,看不惯他们班上的女生欺负他,可是非常有想法的呢!

书中描写较多的就是沐阳在校所发生的趣事,他们班有小男生,也有小女生,沐阳在他们班可是“弱势群体”,经常被女生们欺负,这情景,到让我想到了我们班,我们班的女生可都不是“淑女”,强势的很,也是女生欺负男生,真是有趣,情景再现啊!

书中的沐阳可是因为如此异常讨厌女生,经常想躲开女生,不过,有时他们也会组织起来反抗,比如:放点小虫子在女生铅笔盒里吓唬女生。迎接他们的自然是新一轮的报复。而我们班男女同学相处不算很好,但也融洽,女生作弄男生、男生作弄女生,女生欺负男生、男生反击。就这样互相玩来玩去,才有了无间的友情!

《沐阳上学记》即有意思,又令人遐想万千,正是因为这样,我才这么喜爱它,将它推荐给妈妈,不是吗?

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


【篇一:《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

之前,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米小圈上学记》,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一天老师叫同学们写作文,题目是《假如我有时光机》。老师先让邢铁说,他说:如果我有一部时光机,我要飞到期末考试,然后我把卷子拿回家做,这样我就可以考100分了。老师又叫米小圈说,米小圈站起来说:如果我有一部时光机,我一定要去看一看我有没有成为画家。老实说:只要你努力,一定会成为画家的。啊!一定会?米小圈惊讶的说,因为米小圈最讨厌画画了。呵呵!

看到这里我在想假如我有一部时光机,我也要飞到未来看看我有没有成为歌唱家,为大家唱我自己喜欢的歌。这是我的梦想,我会为我的梦想而努力加油的。

【篇二:《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

最近,我看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米小圈上学记》。这本书我特别喜欢。放学一到家,我就捧着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看到有趣的地方我都忍不住地哈哈大笑,有时笑得我肚皮疼。妈妈说我看得着魔了。

我觉得书中的米小圈的很调皮,鬼点子也很多。有一次,米小圈的英语考了0分。怎么办呢?米小圈愁眉苦脸地想怎样能度过难关,这样的分数让妈妈见了,还不得皮开肉绽。突然,米小圈想出了办法。他跑到爸爸身边,神秘地说:老爸,我给你说个秘密,这可是我们男人间的秘密,绝对不可以告诉妈妈。怎样?这话引起了爸爸的好奇,老爸立刻爽快地答应了。米小圈凑到爸爸耳边小声地说:老爸,我英语考了0分老爸一听,皱着眉说:呜呜呜不争气的儿子呀!我上当了!瞧这个调皮的米小圈,把爸爸都给忽悠了!

书中还介绍了个胖乎乎的小男孩铁头,铁头是米小圈最好的朋友,他特别爱吃,见了什么都想吃一口,就像懒羊羊一样。铁头不爱动脑筋,他只知道3+4=7,却不知道4+3=7、铁头跟米小圈一样,考了0分。铁头爸爸看到分数,生气地说,下次再考不好就把铁头打成照片。那还不把铁头打扁扁啦!

米小圈的故事有很多很多,你也可以去看看这本书,非常有趣呦!

【篇三:《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作文】

今天,我读了一本《米小圈上学记》,我明白了写作文其实很简单,爆笑作文、最新作文还可以这样写:里面写了很多让人笑破肚皮的故事,特别是米小圈、姜小牙、李黎几个主人公特别表现出了作者在写作文的时候只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搞笑语句来编制成的这本书。

在《米小圈上学记》中,米小圈刚开始还想上幼儿园,因为幼儿园可以玩玩具,还不用写作业,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位美丽的老师,他上一年级的时候,又遇上了一个美丽的老师,这让他喜欢上了一年级,在一年级中又认识了好多同学,有姜小牙、李黎发生了搞笑的场面,突出描写了米小圈他那玩皮淘气的性格。有时跟着姜小牙也会吃苦,因为姜小牙有时还骗米小圈,姜小牙有一个爸爸叫姜大牙,因为他爸爸的牙特别特别大,可以说是超级大,所以他爸爸才叫姜大牙。你肯定想知道米小圈为什么会起这样一个名字呢?因为他刚出生的时候还没起名字,他就爬到桌子上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一个小圈,所以就叫米小圈。

这本书中,我知道了,作文也是这样,只有写出了令人感兴趣的事才能引起别人的好感。

【篇四:《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米小圈上学记》。书里讲的是一个活泼、搞笑的小男孩米小圈,他和我一样是个一年级学生。他有好多朋友,最好就是姜小牙、铁头。

米小圈喜欢写日记,他写的每一篇日记都超级搞笑。

米小圈还是个画画天才,但他并不爱画画,他愿望是成为一个卖冰淇淋的老奶奶,那样他就能天天吃上冰淇淋了,可是他爸爸却想让他将来能成为一名大画家。这就是米小圈给他爸爸画的画,他妈妈本来也想让米小圈给她画,可是一看这副画,就吓得逃走了。

米小圈有时候会写出一些搞笑的话。有一次,他爸爸对他说:如果我来钓鱼,你妈妈来做鱼,那你来干什么?米小圈说:我当然是负责吃鱼了。

米小圈想成为一句少先队员,但是老师还是没有批准他。我觉得米小圈虽然现在不是少先队员,可是,他既爱写日记,又为了成为少先队员,迫不及待地寻找有困难的人去帮助他们,将来魏老师一定会批准他加入少先队的。

【篇五:《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

去年,妈妈带我在平湖的新华书店里买了一本叫《米小圈上学记大自然的秘密》的书。我一看就喜欢上了,就叫妈妈在网上把这一套书都买齐了。

《米小圈上学记》是一套如此特别的日记,它以漫画和日记的形式描写了一个特别倒霉的小男孩米小圈和一群特别可乐的小学生的趣事。其中一本《新同桌的烦恼》里讲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开学第一天,米小圈来到学校,发现教室里一个同学也没有。他等啊等啊,等了二十分钟还没有一个同学来。米小圈觉得很奇怪。这时,一年级五班的老师带来了一群叽叽喳喳的新学生,告诉米小圈二年级五班已经搬到四楼去了。原来米小圈已经上二年级了,他还在一年级的教室里等。结果米小圈又迟到了,被班主任魏老师狠狠批评了。呜呜呜!米小圈真是够粗心的。还有一本《好朋友铁头》里又讲了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有一天,米小圈班里的同学铁头失踪了,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铁头走错了教室,在四班的教室里上了半节课才发现这个不是自己的教室。铁头不好意思地溜出四班的教室,回到自己的教室。同学们都快要笑疯了哈哈哈哈

听了我的介绍,不要以为这一套书只讲有趣的事,也讲一些有意义的事。有一天,米小圈、姜小牙、铁头在森林植物园的坦克里发现了一个全身长满毛的小孩子,叫毛孩儿。因为他长得特别,所以坏人总想抓住他去赚钱,他就躲在森林植物园的破坦克里。米小圈他们几个知道毛孩儿是个孤儿后,就一直偷偷帮助他。米小圈过生日的时候,他和几个好朋友还把他们最喜欢的蛋糕省下来,留给毛孩儿吃。后来他们班的班长知道这件事以后就告诉了班主任,班主任魏老师又把这件事告诉了班里的同学,大家知道后都拿出了自己的玩具、书包、铅笔、尺等很多东西捐给毛孩儿。后来,电视台的记者也知道了毛孩儿,把毛孩儿送进了儿童福利院。毛孩儿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读完了《米小圈上学记》这套书后,我想对米小圈说几句话:米小圈,谢谢你,让我感受到了帮助别人是多么快乐的事情。还让我明白了,做错了事,只要努力改正,就还是个好孩子。

【篇六:《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

米小圈上学记是一本日记,看看只是一篇朴实的日记,但他有一股神秘的力量,让你我他爱上写日记。

米小圈上学记是一位笔名叫北猫的男作者写的,他的原名叫刘志刚。

米小圈是本书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淘气机灵的孩子,画画是他的爱好,就比如他的名字,很小很小时画了一个圈,他的名字就产生了,他想,如果自己画的是一只鸡,那他的名字不成了米小鸡。

理想也是独一无二的,说什么要当买冰淇淋的老奶奶,因为这会有吃不完的冰棒,他的好朋友姜小牙,竟然要娶莫老师为妻,听着就让人慌,这就是神秘的他。希望你也能够细细察赏。

【篇七:《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

妞的好朋友妈妈推荐《米小圈上学记》。等她们一看完就迫不急待的借来看,妞才用了两晚上就把四本全给看完《米小圈上学记-我是小学生》、《米小圈上学记-耗子是条狗》、《米小圈上学记-瞧这一家人》、《米小圈上学记-好朋友铁头》。

这套书给现在的妞看,两晚上看完四本确实是没有压力。此书是专为低年级量身创作的拼音读物,字的行间距拉得还蛮开。很有技巧的叙述并附着好笑的插图,用日记的形式描述了一个调皮可爱的主人公米小圈,他是一年级学生,是个画画天才,但他并不爱画画,他的愿望是成为一个卖冰淇淋的老奶奶;他的好朋友-姜小牙因为想要成为少先队员,拾到了他爸爸落在床上的钱包拿到学校交给老师,认为这是拾金不昧等等众多让人啼笑皆非的事,生动地为大家展示了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内容颇为搞笑滑稽。因为内容的丰富,妞甚至宁可舍弃看电视的时间,而躲到书桌台前看书,时不时的听到有格格地笑声从房内传来。这得有多大的魔力。书后还附有《北猫哥哥的日记魔法》,教孩子学会写日记,更是引导的恰到好处。

如果家中有个刚阅读起步或是刚学了拼音的孩子,此套书倒是值得推荐。

【篇八:《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

在暑假里,我读了很多的课外书,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米小圈上学记》,这本书是小屁孩写的日记,在这本书里米小圈做出各种各样有趣的事

有一次,上美术课,老师要求同学们画萝卜,米小圈心想:这么简单,比白菜好画多了。他第一个举起手来,兴高采烈地说:老师,我画好了。老师看到后说:米小圈,我让你画萝卜,你画气球干嘛?哈哈哈

再有一次,米小圈穿了一双刚买的白色带金边的球鞋来学校。听说踩了新鞋会交上好运哦。不知道谁说了一句,结果他们班的男生每人都在米小圈的白色球鞋上踩上一脚。后来上体说育课时,体育老师说:米小圈,你的灰色球鞋很漂亮嘛。全班同学都笑的前仰后合。

还有一次,他们班办头脑风暴大赛,老师提问米小圈:中国最长的江是什么江?米小圈说:长江。老师又问:那最高的山呢?高山。全班的同学笑的差点背过气去。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米小圈很搞笑,和他们班的同学相处的也很好,每天都很快乐。以后我也要做个能给别人带去快乐的人,做个乐观的人。

【篇九:《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

暑假里,我又一次欣喜地捧起我的《米小圈上学记》。而妈妈却在一旁大呼:你都要读三年级啦,怎么还看一年级小朋友读的书呢?多看看妈妈给你新买的书吧!

哎,妈妈,你不知道,虽然这本书适合一二年级的小朋友阅读,对于即将读三年级的我来说幼稚了点儿。但是,这本书可有趣了,不仅有趣,而且我还从中读出了许多感悟,难道你能说这不是一本好书吗?

《米小圈上学记》一书让我感受到了纯真与友谊。书中讲的是一个活泼,开朗又搞笑的小男孩米小圈。米小圈是个一年级的小学生了,刚开始他还想上幼儿园,因为幼儿园可以玩玩具,还不用写作业,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位美丽的老师;他上一年级的时候,又遇上了一个美丽的老师,这让他喜欢上了一年级,在一年级中又认识了好多同学,有姜小牙、李黎他们在一起发生了搞笑的场面,有时候和姜小牙一起,米小圈也会受苦,可是他一点也不计较,他总和他的伙伴们团结互助。我从中看到了一个顽皮淘气,但是又非常团结友爱的米小圈。他和朋友间纯真的友谊令我羡慕。

《米小圈上学记》让我明白写日记其实不难。这本书有一个特点,就是用米小圈记日记的形式写的。首先是米小圈自我介绍、名字的由来,然后是上一年级之前的心情,上学后在学校里和同学、同桌,还有和数学老师、语文老师、体育老师之间的故事、入队的故事,这些都是我们经历过的事情。书中北猫哥哥教了我们一个神奇的魔法:它可以帮你把童年永远留住。这个魔法很简单,那就是写日记,把童年都记录下来。我从中感悟到,其实我们一直害怕的写日记和三年级时将学习的作文一点都不难,可以像米小圈一样把生活中的一些见闻写下来,日记就有内容了。

《米小圈上学记》还让我朝着目标努力就能实现目标。米小圈想成为一名少先队员,但是魏老师还没有批准。于是,米小圈就迫不及待地寻找有困难的人去帮助他们。他想,这样魏老师一定会批准他加入少先队了。这个单纯的孩子让我明白了想要实现目标,我们必须要朝着目标不断努力,这样梦想就能成真。

妈妈,现在你知道我为什么会对这本叫做《米小圈上学记》的书这么爱不释手了吧!因为,它带给了我许多感动和感悟!

【篇十: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

小朋友,相信你和我一样,家里都会有很多的藏书中,那么这些书里面,你最喜爱的是那一本呢?什么你问我啊,那我告诉你,我最喜爱的书是-《米小圈上学记》,你问我为什么喜爱这本书吗,那让我慢慢告诉你!这是一套优秀儿童小说,特别的形式,加上清新的形象,还有技巧的叙述,以及内在的幽默和美妙的插画,给读者非同寻常的审美享受的同时,也向读者展现了童心世界的真纯、灿烂,还给小读者们以成长的智慧和人生的快乐。作者是一位80后儿童文学作家,但对童年生命的艺术表现却是令人惊奇的。这就是我喜爱的那本书-《米小圈上学记》!

这是一本如此特别的日记。一个特别倒霉的小男孩,一群特别可乐的小学生们上学发生的趣事,让我们想起了那个特别美好的童年。这本书讲得是一个叫米小因病的小朋友,和他严厉的老师、刁蛮的同桌、还有一些调皮捣蛋的小朋友们在学校和家里发生的故事。这本里有许许多多的好词好句,都会有红色的字来表示,让我们小朋友们看起来、记起来特别的简单,不费力气。这套书一共有六本:《我是小学生》、《好朋友铁头》、《耗子是条狗》、《新同桌的烦恼》、《自然小秘密》和《如果我有时光机》,我最最喜欢的就是那本《自然的小秘密》,让我从中学到了许许多多自然界知识,我爱死《米小圈上学记》了。

另外,这本书还是国内第一本日记体小说,这是一本能够让妈妈和孩子都十分愿意购买和阅读的好书,看了以后,能够让你不知不觉中爱上写日记。小朋友们,你心动了吗,快来和我一起看《米小圈上学记》吧!

【篇十一:《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

我最近读了《米小圈上学记》这本书后,知道了米小圈很喜欢踢足球,可是他爸爸妈妈不上他踢球,鸡肉老师给米小圈他的爸爸妈妈说:不要放弃,要坚持自己的梦想。经过努力,终于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梦想像一块宝石很吸引人,但是很难实现,只有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能放弃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以前我很喜欢打篮球,可是一直都打不好,最终我放弃了。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做什么事都不能轻言放弃,要坚持。我相信只要坚持我的篮球梦想就一定会把球打好的。

梦想是起点,只有坚持才能到达终点。

【篇十二:《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

我十分喜欢看《米小圈上学记》这套书,这套书共有六本。今天我已经看完了第四本:新同桌的烦恼。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米小圈升入了二年级,这是一个美妙的开始。更美妙的是米小圈终于离开了刁蛮的李黎,有了一个新的同桌徐豆豆。

徐豆豆是个特别逗的女孩儿,跟米小圈很像,他们在一起无比开心,同时也闯出一些祸端,可时间一长,米小圈发现还是李黎好,至少能阻止他去闯祸。

有什么办法能再和李黎做同桌呢?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同学之间应该团结,不能总闯祸,不能乱涂乱画,这就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


《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
单思涵
《米小圈上学记》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很适合小学生读。米小圈是一个一年级五班的小男生,他有两个小伙伴姜小牙和铁头,他们都是男生。
我给大家讲一个耗子是条狗的故事。大事不好了,米小圈一看钟表,从床上跳了下来,因为要迟到了。她飞快地穿上衣服、洗脸刷牙、吃过早餐急忙忙地朝学校跑去。到了学校门口,让门卫老爷爷拦住了,告诉他学校是禁止带小动物上学的。但是米小圈这时就为自己要迟到的事情担心,飞快地冲进教室。魏老师对米小圈说:“米小圈你能不能不要每次都像火箭一样。”没过一会儿,姜小牙又冲了进来,魏老师又无奈地说:“姜小牙,你能不能不要每次都像一个救火员一样。”
这时,魏老师听见了走廊里有汪汪汪地声音,就出去看了看。她发现走廊里有一条狗,问了门卫老爷爷,这只狗是哪个班级的。门卫老爷爷说:“这只狗就是你们班级的。”魏老师无奈地看了看米小圈。米小圈放学后才发现,他走到哪里,耗子就跟着到哪里。米小圈很生气地朝耗子喊,耗子伤心地离开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不能像米小圈一样,整天着急忙慌的,要把所有的事情提前安排好。

《海盗》读后感200字


这是我小学五年级时瞒着父母老师偷偷读完的一本书非所谓的名著的一部大部头。讲的是民国到抗战胜利期间的故事,着眼于一个普通的海滨小镇,我记忆深刻或许是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的非正规小说,前前后后看了十几遍,在跟姐姐弟弟讲故事时,甚至可以大段大段的背诵书中的描述和对话即使这并不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书。男女主人公分别叫朱二虎、宋三妹,没什么新意的名字,却带着旧中国海滨渔村暖暖的朴实,相对于现在,也是没有新意的爱情故事,在当时年幼的心里,懵懂不解,却学会了为别人的故事哭泣。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二虎的周大爹,他仅仅是个线索,却凭着刚硬的韧劲儿和固执的真性情让我死死的记住。同样,二虎为加入海盗行列而承受的酷刑是我记忆中最初的残忍。幸好,最后是圆满的结局。

时隔8年,我再也没有看到过这本书,因年代较早,网络上也没有电子版书籍,很多故事已记不清了,却始终记得那年年幼,自己偷偷把书揣在怀里摸出家门蹲在小巷子里一边抹泪一边翻看的样子,也始终记得,这本散发着旧书籍淡淡墨香的故事曾让我第一次深刻认识到人生不由人,却又是靠自己拼命挣来的!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小海盗上学记读后感1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小海盗读后感2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