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小海盗读后感200字 > 地图 > 小海盗读后感200字

小海盗读后感2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6 来源:互联网

小海盗上学记读后感200字。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在阅读这程中,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小海盗上学记读后感200字,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今天我漂流到的书是《小海盗上学记》。这本书讲的是海盗比兹姆一家生活在船上,妈妈奥赛娜是一名护士,他们有一对龙凤胎,男孩叫马林女孩叫马琳娜。比兹姆想让马林去海盗学校学当海盗,马琳娜去护士学校学当护士,可是恰恰相反,马林想学护士,马琳娜想学海盗。于是他俩悄悄换了学校,大家学的都很开心。比兹姆知道后生气极了,可是奥赛娜却很赞同,于是比兹姆也接受了这样的事实,他发现其实这样才更适合两个孩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要干适合自己的事情,发挥自己的特长,才能有所作为。


马林和玛琳娜是一对长得很像的龙凤胎,他们的爸爸是一位海盗船长,妈妈是一名护士。

到了上学的年龄,爸爸让马林去海盗学校,让马琳娜去护士学校,但是马林不想当海盗,学的很不开心,因为他一心只想做一名护士。马琳娜在护士学校学的也很不顺利,因为她一心想成为一名海盗。后来,他们俩偷偷交换了衣服和帽子,各自去了各自喜欢的学校,学的都很开心,成绩也非常优秀。

最后,他们的妈妈还是说服了固执己见的爸爸,让马林和玛琳娜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读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于学习,兴趣非常重要,有兴趣的学习,才是开心快乐的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小海盗上学记读后感400字


六一儿童节,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书,我收到的书是《小海盗上学记》。

故事的内容是有一对双胞胎,男的叫马林,女的叫玛琳娜。他们的爸爸叫比兹姆,是一个海盗。妈妈叫奥赛娜,是一个护士。爸爸想让马林当海盗,玛琳娜当护士。可事情刚好相反,玛琳娜想当海盗,马林想当护士。爸爸并没有听他们的建议。上学的生活开始了,马林和玛琳娜偷偷交换了学校。第二天,海盗老师和护士老师都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学生竟然都进步了。开会时,爸爸明白了一切真相时生气极了。可是妈妈却对这个方法表示赞同。既然妈妈都赞同了,爸爸只好照办了。马林和玛琳娜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每个人都有擅长做的事情和不擅长做的事情。比如马林擅长当护士,玛琳娜擅长当海盗。可爸爸却把他俩最擅长地换成了 最不擅长的。做安排时要先想想别人的特点和想法,可不能像书中的爸爸一样糊里糊涂得把马林和玛琳娜擅长做的事情换成了不擅长做的事情。

小海盗上学记读后感100字


我读了《 小海盗上学记》后,觉得比兹姆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让这两个孩子上个自的学校,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玛琳娜和马琳虽然不该骗爸爸,他们应该跟爸爸讲清楚,只要有兴趣做的事情,才能做好做的棒。但是我支持他们的做法。大人也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意愿。


通过读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家长让孩子去上学的时候,要挑他们适合的学校,如果不挑合适的学校的话,孩子们的学习就会很差。假如一个孩子想要当一名警察,可是你却让他当一名超市老板,孩子还不知道你要让他去做这个职业,所以孩子就一直向警察方面拓展。因为你让孩子去做他不擅长的职业,就像那对双胞胎的爸爸一样,去让马林做海盗,去让马琳娜去做护士。

《海盗》读后感200字


这是我小学五年级时瞒着父母老师偷偷读完的一本书非所谓的名著的一部大部头。讲的是民国到抗战胜利期间的故事,着眼于一个普通的海滨小镇,我记忆深刻或许是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的非正规小说,前前后后看了十几遍,在跟姐姐弟弟讲故事时,甚至可以大段大段的背诵书中的描述和对话即使这并不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书。男女主人公分别叫朱二虎、宋三妹,没什么新意的名字,却带着旧中国海滨渔村暖暖的朴实,相对于现在,也是没有新意的爱情故事,在当时年幼的心里,懵懂不解,却学会了为别人的故事哭泣。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二虎的周大爹,他仅仅是个线索,却凭着刚硬的韧劲儿和固执的真性情让我死死的记住。同样,二虎为加入海盗行列而承受的酷刑是我记忆中最初的残忍。幸好,最后是圆满的结局。

时隔8年,我再也没有看到过这本书,因年代较早,网络上也没有电子版书籍,很多故事已记不清了,却始终记得那年年幼,自己偷偷把书揣在怀里摸出家门蹲在小巷子里一边抹泪一边翻看的样子,也始终记得,这本散发着旧书籍淡淡墨香的故事曾让我第一次深刻认识到人生不由人,却又是靠自己拼命挣来的!

《海盗》读后感 (200字)


这是我小学五年级时瞒着父母老师偷偷读完的一本书——非所谓的名著的一部大部头。讲的是民国到抗战胜利期间的故事,着眼于一个普通的海滨小镇,我记忆深刻或许是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的非正规小说,前前后后看了十几遍,在跟姐姐弟弟讲故事时,甚至可以大段大段的背诵书中的描述和对话——即使这并不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书。男女主人公分别叫朱二虎、宋三妹,没什么新意的名字,却带着旧中国海滨渔村暖暖的朴实,相对于现在,也是没有新意的爱情故事,在当时年幼的心里,懵懂不解,却学会了为别人的故事哭泣。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二虎的周大爹,他仅仅是个线索,却凭着刚硬的韧劲儿和固执的真性情让我死死的记住。同样,二虎为加入海盗行列而承受的酷刑是我记忆中最初的残忍。幸好,最后是圆满的结局。

时隔8年,我再也没有看到过这本书,因年代较早,网络上也没有电子版书籍,很多故事已记不清了,却始终记得那年年幼,自己偷偷把书揣在怀里摸出家门蹲在小巷子里一边抹泪一边翻看的样子,也始终记得,这本散发着旧书籍淡淡墨香的故事曾让我第一次深刻认识到人生不由人,却又是靠自己拼命挣来的!

编辑推荐:

《米小圈上学记》200字读后感


篇一:

我读了米小圈上学记,我觉的很搞笑

这本书里写的人物有米小圈,爸爸,妈妈,老师和同学们。

我就给大家讲一段米小圈在家的故事,有一天早上,妈妈叫米小圈起床吃早餐,半天叫不起床,妈妈拿着早餐来到小圈床边,小圈眯着眼睛闻到气味说:春天的气味好香呀!。妈妈说不是,是我做的春卷的味道。米小圈一听到马上起床刷牙洗脸,跑去桌上,爸爸也在,两父子抢着吃。我们不能象他那样,应该要文明一点。

我又读了几篇,我知道了米小圈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我从书上也知道了他也是一个快乐又烦恼的小孩。但是很善良。看过之后我们要学习他的好处,把自己平常一些不好的要改正,做一个好孩子。

篇二:

今天,我读了《米小圈上学记》。

《米小圈上学记》是当代最新爆笑小学生日记,《米小圈上学记》这本书让我感受了纯真与友谊。书里的主人公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叫米小圈,他是一个活泼、搞笑的小男孩。因为他的名字很古怪,所以经常会被同学们嘲笑

里面讲寒冷冬天刚下完雪,一天的下午,铁头和米小圈在学校玩。铁头问米小圈你敢不敢在雪地滑过去?米小圈说:这很容易,我们比一比吧。铁头先滑过去了,米小圈也跟着滑了过去,却未想不好被什么绊了一下!一下子摔进了泥坑,呜呜呜可怜我的新衣服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了事情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的,要先勇于去尝试,去学习。

篇三:

一天,我妹妹把《米小圈上学记》的书借给我看。我当天就看了起来,里面的人物有米小圈、李黎、铁头、姜小牙、小圈妈、小圈爸、莫老师、魏老师、肌肉老师、郝静、徐豆豆

这本书很可笑,我给妈妈看,妈妈的脸都笑红了。

《米小圈上学记》一共有8本,一年级4本,二年级4本,我最喜欢看一年级里面的《好朋友铁头》,因为《好朋友铁头》这本书里面可笑的更多一些。

铁头本来是叫邢铁,铁头是同学给他起的外号。

姜小牙虽然叫小牙,可是他的牙非常的大。

米小圈的头很圆,同学们都说像皮球。

我很喜欢看《米小圈上学记》这8本书。

篇四:

在学校里,米小圈最好的朋友是铁头,米小圈性格开朗,有些淘气,朋友有很多,那些朋友是:姜小牙、郝静和铁头,他们都是米小圈的好朋友。

有一回,铁头英语单词听写才写对了米小圈的一半,铁头得了25分,米小圈得了50分,铁头就商量着跟米小圈换了听写本,最后,事情暴露了,米小圈被老妈狠狠地打了一顿,他觉得自己好冤枉,米小圈的老妈还问:米小圈你错在哪了?然后米小圈说:我错在不应该把铁头当兄弟。

我觉得这个故事很好笑,因为米小圈根本就没有想清楚自己错在哪里。我知道米小圈错在哪里,他错在不应该和铁头交换听写本。

篇五:

从幼儿园到小学,我一直都不喜欢上学,我一直都认为上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可这本北猫哥哥写的《米小圈上学记我的好朋友铁头》里,我知道了怎么寻找生活总开心的、好玩的、有趣的和搞笑的事情。

米小圈很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连体育课上报数报错的小事情都能记住,写成一篇好玩又有趣的日记。这一点,我还是得多学习学习米小圈天天坚持写日记的习惯。

铁头可是个两面派,一会儿帮着姜小牙,一会儿帮着米小圈。还好他们最后都和好,成为好朋友了。我觉得铁头给人一种傻里傻气、可爱幼稚的感觉,和《神秘世界历险记》里的啦啦有一点相似。

铁头和米小圈真是太搞笑、太有趣了!

《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200字


《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200字

今天,我读了一本《米小圈上学记》,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写作文其实很简单,爆笑作文、最新作文还可以这样写。《米小圈上学记》里面写了很多让人笑破肚皮的故事,特别是米小圈、姜小牙、李黎几个主人公特别表现出了作者在写作文的时候只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搞笑语句来编制成的这本书。

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一点,作文和日记一样,只有写出了令人感兴趣的事才能引起别人的好感。

《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200字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这本书是北猫哥哥写的,也知道了米小圈有一个表弟叫大牛,大牛每次去米小圈家的时候,都把米小圈的零食吃光。

米小圈在班里有很多好朋友,有铁头姜小牙潘美多他们都不爱写日记作文。北猫哥哥告诉我们,坚持写日记,把你观察到的,感受到的都积累在日记里,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写出精彩的日记啦!

看了这本书,我也要学习北猫哥哥的作文魔法。

《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200字

米小圈,好别扭的名字,原因是爸爸看到米小圈在很小很小的时候,爬到他的图纸上花了一个小圈,所以米小圈的名字就产生了。

这本书里可笑的事情特别多,比如:一天表弟来我家做作业,我看表弟的英语笔记本,差点把我给笑死!bas爸死ise奶死yes爷死。哈哈,笑死我啦!有什么不对吗?表弟摸了摸头笑了一笑。我来教你吧!这个是bas,不是爸死哦!是是不是爸死!我和表弟哈哈大笑起来。

我喜欢这本书,读这本书会让我们捧腹大笑,在嬉笑之间也不免有一些思考,希望大家都看一看这本书。

《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200字

我最喜欢第7个故事名叫:徐豆豆要翻身。

书上的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徐豆豆一来到教室就向我要礼物。老师说:十八岁以上的女人才算妇女,所以现在班里所有的女同学都不能有礼物。老师这么一说,班里的女同学一下子就变得和平常一样,不向男生要礼物了,就盼这时间过得越来越快,到十八岁以上,那样就有礼物了。

我觉得女生早就会知道这件事,然后不向男生要礼物。

二年级的米小圈要比一年级的米小圈懂事多了。

《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200字

这本书里讲了9个人的故事,他们都是:米小圈、李黎、郝静、姜小牙、小圈妈、小圈爸、莫老师、魏老师和肌肉老师这9个人引起的这本书。

我最喜欢肌肉老师,因为肌肉老师很搞笑。肌肉老师是教我们班体育课的,因为我很喜欢上体育课,所以我喜欢肌肉老师。

米小圈的妈妈很严厉,爸爸见到妈妈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样的逃跑,这件事我觉得很搞笑。

我觉得这本书很搞笑,就像漫画书一样特别搞笑。

《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200字

今天,我读了《米小圈上学记》。

《米小圈上学记》是当代最新爆笑小学生日记,《米小圈上学记》这本书让我感受了纯真与友谊。书里的主人公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叫米小圈,他是一个活泼、搞笑的小男孩。因为他的名字很古怪,所以经常会被同学们嘲笑

里面讲寒冷冬天刚下完雪,一天的下午,铁头和米小圈在学校玩。铁头问米小圈你敢不敢在雪地滑过去?米小圈说:这很容易,我们比一比吧。铁头先滑过去了,米小圈也跟着滑了过去,却未想不好被什么绊了一下!一下子摔进了泥坑,呜呜呜可怜我的新衣服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了事情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的,要先勇于去尝试,去学习。

《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200字

我读了米小圈上学记,我觉的很搞笑

这本书里写的人物有米小圈,爸爸,妈妈,老师和同学们。

我就给大家讲一段米小圈在家的故事,有一天早上,妈妈叫米小圈起床吃早餐,半天叫不起床,妈妈拿着早餐来到小圈床边,小圈眯着眼睛闻到气味说:春天的气味好香呀!。妈妈说不是,是我做的春卷的味道。米小圈一听到马上起床刷牙洗脸,跑去桌上,爸爸也在,两父子抢着吃。我们不能象他那样,应该要文明一点。

小海蒂读后感200


小海蒂读后感200范文一

今天我读完了故事《海蒂》。深深地被那个纯真善良有爱心的孩子吸引着

她从小就很不幸,没有了爸爸妈妈,成了孤儿一直被好心的姨妈收养着。但是姨妈要上班工作,于是把海蒂送到了性格怪怪的爷爷那,从来就不知道烦恼的小海蒂把她的快乐感染给周围的每一个人。就连不愿和人打交道的爷爷也学会关心别人,和小海蒂一起帮忙瞎眼的老奶奶盖房子。包括她后来到城里的人家学习,她的善良,她的爱心改变着每一个人,让大家不再自私,学会关爱别人。

同学们:让我们都多一些关爱好吗?

《小海蒂》读后感200范文二

寒假里我读了《海蒂》这本书,这本书的主人翁是海蒂,她善良、可爱,一岁时爸爸、妈妈都去世了,外婆把海蒂领回家抚养,但不久外婆也去世了,她的姨妈迪蒂把她抚养到五岁又把她交给了住在高山上的爷爷,海蒂喜欢上了这里,这里有羊儿、天鹅、小熊,也有阳光、草地和花儿,还认识了牧羊童彼得。可是不久,海蒂又被姨妈送到法兰克福,给一位富家残疾女孩克拉拉做伴。但那里缺乏自由,规矩繁多,海蒂越来越不开心,最后,海蒂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高山牧场。

不久克拉拉也来到了高山牧场,住了几个星期,在爷爷的帮助下,克拉拉居然站起来了,不久后,克拉拉回到自己的家。

海蒂的善良、可爱又热心帮助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以后也像海蒂一样,做一个善良、快乐的小女孩!

《小海蒂》读后感200字


最近,我看了一本叫《小海蒂》的书,其中有一集非常好看。小海蒂在爷爷家住:爷爷家虽然只有一张床,但有一个仓库,仓库里有干草、单子、 大麻袋和窗户,海蒂用干草做成床,铺上单子,再往大麻袋里装上干草,缝起来当被子用,晚上海蒂躺在里面还可以看星星,非常好玩!

海蒂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用自己的双手来生活。农民伯伯辛勤地种地获得食物,工人叔叔辛苦地工作获得工钱,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做一个勤劳的人。

小海蒂读后感200字


【篇一:《小海蒂》读后感】

这一个暑假,我看了许多书,但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小海蒂》这本书。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小女孩来到了乡下,过了一段很快乐的日子,可是她的姑姑又让她去了法兰克福,这个小女孩却在那儿得了乡思病,那家人没办法,只好又把她送了回来,此后,小女孩又过着快乐的日子。

这一个故事很感人,我们要向故事中的小海蒂学习,每一天都快快乐乐。

【篇二:读《小海蒂》有感】

我读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叫做《小海蒂》。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原本性格古怪的爷爷因为小海蒂的到来,她用乐观的态度让爷爷有所改变,给盲人老奶奶带来欢乐,让不爱学习的彼得学会了读书,他们都在小海蒂的鼓励下有了巨大的改变。

他没有想到这小家伙竟然如此伶俐懂事,不由得感到一丝慰藉-他从未有过的慰藉。这句话给我感触很大,让我感觉到小海蒂的懂事,因为她让爷爷感到他从未有过的慰藉,说明她感动了爷爷。

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比如有些人虽然家里贫困,但总是帮助别人,捡废旧瓶子卖钱,用得到的钱帮助有困难的人们,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出一分力,两者兼得。

读完这本书,我体会到小海蒂的善良懂事,让大家都被她的善良温暖了,让我们知道她是一个会关系别人的孩子。

【篇三:小海蒂读后感作文】

今天我读完了故事《海蒂》。深深地被那个纯真善良有爱心的孩子吸引着

她从小就很不幸,没有了爸爸妈妈,成了孤儿一直被好心的姨妈收养着。但是姨妈要上班工作,于是把海蒂送到了性格怪怪的爷爷那,从来就不知道烦恼的小海蒂把她的快乐感染给周围的每一个人。就连不愿和人打交道的爷爷也学会关心别人,和小海蒂一起帮忙瞎眼的老奶奶盖房子。包括她后来到城里的人家学习,她的善良,她的爱心改变着每一个人,让大家不再自私,学会关爱别人。

同学们:让我们都多一些关爱好吗?

【篇四:读《小海蒂》有感】

当我读小海蒂这本书时,就被海蒂那善良的性格吸引住了。她的微笑总是能让你心情舒畅,能使爷爷的脸上露出笑容。每天跟山羊在一起玩耍,山羊也会发出满意地叫声。她还珍惜一花一草多么可爱的孩子呀

可她的好朋友克拉拉坐上了轮椅,但在海蒂和爷爷的照顾下终于恢复了健康。

读完小海蒂时,我被她关爱动植人的精神所感动。就像文中所说的海蒂去法兰克福给佊得的奶奶带面包,她多么善良给山羊做朋友,多么可爱的孩子尤其是她珍爱大自然最令我们学习她倾听枞树的刷刷声轻轻抚摸花儿多么珍惜大自然啊

所以我们要海蒂一样,珍惜大自然你看现在某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过度砍伐树木,造成了水土的大量流失,二氧化碳极速排放,破坏了大气层作文。有的人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江河中,污染了水源。还有的人乱杀动物,破坏了食物链-现在许多地方已经成了沙漠,这是对人类应有的惩罚。

相信大家看了小海蒂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要像海蒂一样爱护动物植物不要伤害它们,从自我做起要像可爱善良的海蒂学习,珍惜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使我们明天的环境更加美丽。

【篇五:《小海蒂》读后感】

寒假里我读了《海蒂》这本书,这本书的主人翁是海蒂,她善良、可爱,一岁时爸爸、妈妈都去世了,外婆把海蒂领回家抚养,但不久外婆也去世了,她的姨妈迪蒂把她抚养到五岁又把她交给了住在高山上的爷爷,海蒂喜欢上了这里,这里有羊儿、天鹅、小熊,也有阳光、草地和花儿,还认识了牧羊童彼得。可是不久,海蒂又被姨妈送到法兰克福,给一位富家残疾女孩克拉拉做伴。但那里缺乏自由,规矩繁多,海蒂越来越不开心,最后,海蒂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高山牧场。

不久克拉拉也来到了高山牧场,住了几个星期,在爷爷的帮助下,克拉拉居然站起来了,不久后,克拉拉回到自己的家。

海蒂的善良、可爱又热心帮助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以后也像海蒂一样,做一个善良、快乐的小女孩!

【篇六:读《小海蒂》有感】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小海蒂》的书,看完这本书后,我的心情久久都不能平静。

这本书说的是主人公海蒂是一个天真,善良,可爱的小女孩。她的姐姐为了得到工作而把她带到她孤僻的阿山姆爷爷那里。但小海蒂通过种种感化,让阿山姆爷爷变得友善。小海蒂又认识了羊倌彼得和他一家人。她又被姐姐带去一个贵族家庭陪伴一个残疾女孩克拉拉。在这期间。她让克拉拉变得开心,开朗。她也学会识字。她因思念家乡的了梦游和思乡症。最后,她回到了家乡,还让克拉拉站起来了。

读了这本书,我感触很深,书里的主人公小海蒂让我非常感动。书里说到了她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不灰心,不对生活失去信心。海蒂的朋友克拉拉也是这样,她虽然失去了行动能力,但是却从来没有对生活产生怨恨或自暴自弃。书上曾说羊倌彼得的奶奶家里的窗子坏了,小海蒂就让爷爷去给奶奶修窗子。她既帮助了奶奶,也让爷爷重新像人们靠近起来。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想到生活中的我们。在生活中,我们遇到了一点点挫折就放弃,比如:老师布置的作业多了一点点,就叫苦连天。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不前进。

读完了这本书,我感触很深。是啊!我们一定要有爱心,乐于助人。世界才会越来越好。

【篇七:小海蒂读后感】

假期里我读了《小海蒂》这本书,小海蒂真是一个好孩子,为老奶奶失明而流泪。小海蒂真可怜,一岁时爸爸妈妈都死了,幸好有小海蒂的姨妈迪蒂,还有她的姥姥。

老奶奶也是很可怜,双目失明,可幸运的是她还有小海蒂这个开心果。

克拉拉小姐在小海蒂的帮助下完全康复了,是小海蒂给她了自信。小海蒂天生乐观,很活泼,干什么事都能找出乐子来,是个乐观的女孩,在她的感染下,她的爷爷变得不再孤独,克拉拉小姐鼓起生活的勇气恢复了健康、还有老奶奶都变得乐观起来。

读完了这本书,我感觉每个人的快乐都与自己拥有的财富无关,你可以自己制造快乐,也可以帮助别人得到快乐。

瑞士作者约翰娜。斯必丽,给她带来写作灵感的是群山,作者生在一个瑞士苏黎世附近的村庄,从她的家里可以仰望群山,群山也给她带来了快乐。

【篇八:小海蒂读后感】

这是一个与阿尔卑斯山同样美丽的故事。一个自幼失去父母的小女孩海蒂被姨妈送到位于阿尔卑斯山上的爷爷家。她的纯真、善良柔化了爷爷孤僻冷漠的心;她的热情开朗温暖了贝塔家破旧寒冷的小屋。而当这时,姨妈却自作主张带走了她,让她去陪一个残疾小女孩克拉拉。虽然这里有锦衣玉食,但他总是想起阿尔卑斯山上的新鲜空气,灿烂的阳光,高枞的大树

她日思夜想,甚至有的时候连饭都不吃,只想返回家乡。终于,她又可以在绿色的牧场上欢跳,喝爷爷挤的羊奶。然而,让她最高兴的是克拉拉也要来这里作客了,小海蒂好高兴,晚上都没有睡好觉。你们觉得她可不可爱呢?

让我来告诉你们吧,这本书的名字叫《小天使海蒂》,它是由瑞士作家约翰。娜什比丽写的一本著名的小说。书中主要描写了海蒂乐于助人和善良的心。我觉得,我要好好向她学习,我更希望有海蒂这样的精神,如果能传扬到全世界,那世界上就没有小偷,没有邪-恶了,只有善良和乐于助人。那样的话,这个世界就太美好了。这本书中还有一个值得我学习的人,那就是身体有点残疾的克拉拉,她在小海蒂的帮助下,靠着坚强的毅力和不怕痛苦的精神,终于战胜了病魔,重新站了起来。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国家的张海迪、桑兰姐姐都是像克拉拉一样。她们全都有一样的精神,那就是遇到困难都忍着疼痛继续做治疗,所以我要向她们学习,在学习和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放弃拼搏的精神。

读小海蒂有感200字


小海蒂是个非常可怜的孩子,她没有妈妈,被寄养在亲戚家,但是她非常勇敢、非常善良、非常活泼可爱,象一只快乐的小鸟。

经过了许多放养的日子,她变得黑黑的、壮壮的,一次病也没有生过。当她到了上学的年龄,爷爷没有送她去上学。又过了很久,有个富翁让小海蒂到家里去陪伴他双腿瘫痪的女儿。富翁家里的条件很好,但是小海蒂非常想家,所以一天天的消瘦下去,她是多么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乡,终于有一天杰巴斯把小海蒂送回了家乡。小海蒂快活极了,终于实现了回家的梦想。

《丁丁上学记》读书笔记200字


我想给大家介绍一本书是《丁丁上学记》,由湖北教育教育出版社出版,刘蕾主编。(注:不是二年2班的刘蕾哟)

这本书是讲丁丁的学习过程,同时还通过丁丁的学习方法教我们怎样学习。这本书的每篇文章都特别短,只有两到三页。我又看了一会儿才看到第二章,原来一章有很多篇小文章,我这才恍然大悟。

等我把书合上,我又仔细的观看了一下书的封面,发现上面写着:学习六十种方法。我觉得很好看,为什么呢?因为这本书不仅有趣,而且还有教我们特别多的学习方法,所以我推荐同学们也看一下,我保证你们看了这本书一定不会后悔!

《米小圈上学记》读书笔记200字


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了事情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的,要先勇于去尝试,去学习。

《米小圈上学记》读书笔记200字

今天,我读了《米小圈上学记》。

《米小圈上学记》是当代最新爆笑小学生日记,《米小圈上学记》这本书让我感受了纯真与友谊。书里的主人公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叫米小圈,他是一个活泼、搞笑的小男孩。因为他的名字很古怪,所以经常会被同学们嘲笑

《米小圈上学记》读书笔记200字

我读了米小圈上学记,我觉的很搞笑

这本书里写的人物有米小圈,爸爸,妈妈,老师和同学们。

我就给大家讲一段米小圈在家的故事,有一天早上,妈妈叫米小圈起床吃早餐,半天叫不起床,妈妈拿着早餐来到小圈床边,小圈眯着眼睛闻到气味说:春天的气味好香呀!。妈妈说不是,是我做的春卷的味道。米小圈一听到马上起床刷牙洗脸,跑去桌上,爸爸也在,两父子抢着吃。我们不能象他那样,应该要文明一点。

我又读了几篇,我知道了米小圈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我从书上也知道了他也是一个快乐又烦恼的小孩。但是很善良。看过之后我们要学习他的好处,把自己平常一些不好的要改正,做一个好孩子。

《米小圈上学记》读书笔记200字

从幼儿园到小学,我一直都不喜欢上学,我一直都认为上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可这本北猫哥哥写的《米小圈上学记我的好朋友铁头》里,我知道了怎么寻找生活总开心的、好玩的、有趣的和搞笑的事情。

米小圈很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连体育课上报数报错的小事情都能记住,写成一篇好玩又有趣的日记。这一点,我还是得多学习学习米小圈天天坚持写日记的习惯。

铁头可是个两面派,一会儿帮着姜小牙,一会儿帮着米小圈。还好他们最后都和好,成为好朋友了。我觉得铁头给人一种傻里傻气、可爱幼稚的感觉,和《神秘世界历险记》里的啦啦有一点相似。

铁头和米小圈真是太搞笑、太有趣了!

《米小圈上学记》读书笔记200字

在学校里,米小圈最好的朋友是铁头,米小圈性格开朗,有些淘气,朋友有很多,那些朋友是:姜小牙、郝静和铁头,他们都是米小圈的好朋友。

有一回,铁头英语单词听写才写对了米小圈的一半,铁头得了25分,米小圈得了50分,铁头就商量着跟米小圈换了听写本,最后,事情暴露了,米小圈被老妈狠狠地打了一顿,他觉得自己好冤枉,米小圈的老妈还问:米小圈你错在哪了?然后米小圈说:我错在不应该把铁头当兄弟。

我觉得这个故事很好笑,因为米小圈根本就没有想清楚自己错在哪里。我知道米小圈错在哪里,他错在不应该和铁头交换听写本。

《米小圈上学记》读书笔记200字

一天,我妹妹把《米小圈上学记》的书借给我看。我当天就看了起来,里面的人物有米小圈、李黎、铁头、姜小牙、小圈妈、小圈爸、莫老师、魏老师、肌肉老师、郝静、徐豆豆

这本书很可笑,我给妈妈看,妈妈的脸都笑红了。

《米小圈上学记》一共有8本,一年级4本,二年级4本,我最喜欢看一年级里面的《好朋友铁头》,因为《好朋友铁头》这本书里面可笑的更多一些。

铁头本来是叫邢铁,铁头是同学给他起的外号。

姜小牙虽然叫小牙,可是他的牙非常的大。

米小圈的头很圆,同学们都说像皮球。

我很喜欢看《米小圈上学记》这8本书。

上学记读后感


【篇一:《上学记》读后感】

近日,阅读了《上学记》,印象深刻。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里,对最精彩的回忆留给了西南联大。那一代人成长在内忧外患的年代,学子的理想都很单纯,那就是赶走日本鬼子,建立民主的新中国。单纯并不代表没有生机,单纯也不是简单的代名词。建国后出身的人,特别是70后、80后,更是无法体会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情怀。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理想,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从《上学记》一书中,我触摸了70年前我们中国学子的理想和追求。近百年来,伟大的中国人一直都渴望自由,渴望解放,争取民族的发展空间。有思想、有理想的人,越在艰难坎坷的环境里,越会振作精神,积极思考。像何兆武这样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我们这片古老而焕发活力的土地!

你说,能不使人感动不已吗?想想前辈们舍生忘死的付出,才换来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难道不应该更珍惜自己的生活吗?我们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这更是一种来之不易的幸福啊!

【篇二:《上学记》读后感】

在电视上看到一档节目,正好在介绍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通过介绍知道这本书现在已经风靡整个知识界,想想一定很有看头,于是去书店买了这本书。

《上学记》是部口述作品,仔细阅读《上学记》这本书后,也越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因为是通过何兆武先生的口述,所以语言表达直白、生动、真实,描述的不仅仅是他上学的一些事情,更多的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虽说这是一段口述历史,但我觉得更象老人的自身经历,是他对当时社会的所见所闻、对当时社会的亲身感受的一个回忆录。尤其是对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求学经历显得格外真实。何先生在书中反复地提到幸福,然而实际上,何先生求学的时代,正是中国最痛苦的时代。五四退潮以后的中国是一连串的战争,烽火岂止连三月!战乱的生活是艰苦的,可是他们那一代人却处处洋溢着振奋的精神,许多人宁愿选择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不愿做亡国奴。他们自然而然把追求国家富强当作自己的理想,把民族的整体崛起看作个人幸福的基础。而我们现在对幸福的理解却总是那样庸俗现实,每天习惯于抱怨,抱怨不涨的工资,抱怨不畅的交通,抱怨不好吃的饭菜,抱怨不通情的领导,但是却从来少有人抱怨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太低。通过读《上学记》,我才清晰意识到曾经被自己下意识深深隐藏的挑剔和浮躁,那种自惭形秽的感觉便随着纸页的翻动而慢慢增加,然后感动到甚至想流泪。

很先生在书中强调读书不一定非要有目的的去看书,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其实,求知的乐趣不正是为了更多的了解世界,读书真正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在了解一件事物时,又发现了另一件自己不知道的事物,前方似乎总有未知在等着自己,越想去了解,就会发现更多的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这无穷尽的未知才是求知的乐趣,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吧。

何先生求学历经战争年代,之后又是文革,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个回忆总不尽然是美好的,可是何兆武先生依然能用轻快幽默的语言婉娩道来,让人读起来有时心酸,有时好笑,有时振奋,有时颓唐,使人仿佛也融入到那个时代,沉醉在何先生的回忆以及那一个是非年代里了。

【篇三:《上学记》读后感作文】

何兆武的《上学记》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书,在于它是由何先生口述,由他人记录整理的。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的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以为是由于何先生过世了,只能有旁人代写。其实不然,我想何先生是有意而为之,这种写法有一种妙处,那就是有一种亲切感,平易近人,感觉就像是和作者本人面对面的交流,听老人讲着他独有的美好故事。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何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的上学生活了,这也是《上学记》的核心、精华所在。西南联大的学习氛围非常好。其一,是自由的学术氛围,当时的学生,各持己见,但是面对分歧,他们最多争辩,绝不会将情况恶化成吵架。然而,为什么会有如此自由自在的环境呢?我想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学生之间的友谊良好。何兆武先生这里指出,人的创造力由求知自由、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组成,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正真的第一生产力。自由的环境造就了学术的多产!其二,就是西南联大的教学状况了,何先生对此有否定,但大体上是肯定的。这些教授们表现的也比较自由,很多教授上课不像现在的老师一样兢兢业业,讲义都不带,高兴讲到哪就到哪,更有甚者,像现在的学生一样,来上课还得看心情。我觉得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教授的个性不应该在讲台上发挥的这么淋漓尽致。

西南联大出了很多大家,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其原因,我想有这么几点。首先,西南联大的生源较之其他大学,不能说最好,但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其次,西南联大的周边环境比较偏僻,学生们除了在学校一心向学,毫无其他去处。然后,教授们虽然有点喜欢耍性子,但他们的水平非常不错,他们能传给学生知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这对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认知水平高了,在学术上才能有更高的造诣。最后,西南联大的教学规模属于小班教育,众所周知,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有利,学生和老师能处于更活跃的互动之中,很多新创意、新想法也随之迸发而出。

《上学记》为我们了解近代生活提供了一个平台,若是何先生能再写一部《上班记》之类的书讲述一下工作的生活那就更好了。

【篇四:《上学记》读后感】

《上学记》是何兆武先生一篇口述形式的回忆录,叙述他49年以前的求学之路。书不厚,200多页的样子,大约2天时间就能读完。叙述的风格深深烙着何先生的性格特征:恬淡、平静,但骨子里透着一种坚韧。由于之前受《南渡北归》的影响,对旧中国(非贬义)知识分子的生活,尤其是西南联大的故事颇感兴趣,何先生的书很快吸引了我。读罢此书,心里有一种难以言述的感慨和向往,之前看完《南渡北归》后积留在心中的那股气似乎一下子被引发了,不吐不快,说说我对本书、作者和那个时代几点最深的印象。

一、幸福

何先生的话语中充溢着幸福感,这是他的人生哲学,享受喜欢的事,不强求成绩,只是因为喜欢而沉醉,这是多么惬意的心境。记得自己在读研时,导师送了不功不利,不焦(不是骄)不躁八个字以勉励我,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接近这种境界,但越刻意的结果却是渐行渐远。曾感觉自己可能一辈子与这种心境无缘,但何先生的书又让我感觉到希望。他告诉我们,幸福不是闭门造车,幸福也不是用各种世俗的成功标准来衡量的,幸福是一种涅槃,只要你保持一种自己会越来越好的希望并经受了生活的洗礼,你就是幸福的。我现在学习,工作,心中有一种自己会越来越好的期盼,而且这种感觉有时很真实可以触摸到,虽然也经常被一些烦心事所搅扰,但总得趋势是好的,我希望自己能保持这股热情和势头,用越来越好的希望支撑起一种平和的心境,让自己在生活中变得成熟和强大。

二、朴实

何先生读书时的学风是非常淳朴的,虽然战火纷飞,但学生们都能静下心来学习,所以何先生说他一生中最快乐的读书时光中的大部分都是在西南联大度过的。淳朴的学风有个很明显的表现,就是学生不势利、不物质、不攀比,不会将家境作为划分地位的标准。何先生特别说了几个同学,比如孙念增,他的祖父曾是清朝的尚书(相当于今天的政治局委员),此外还有北洋总理的孙女,蒋介石表姐的孩子等(名字记不得了,在书中都有),都是赫赫显贵之家,但子孙毫无骄矜之气,也和普通学生同学同住同吃苦,比之今天四大名爹的子女,实在让人感慨这社会到底在进步还是退化。想想自己,有时心中也难免(虽然尽量避免)会产生对金钱、物质、地位的欲求(所谓虚荣)的俗气,看了何先生的书,对把持自己抵制一些庸俗的习气颇有帮助。

三、自由

比之今天的所谓名校和专家,何先生就读的西南联大可谓是真正的群星璀璨。这里有饱学博识的大师:陈寅恪、华罗庚、叶企孙、吴大猷、梁思成、梅贻琦、朱自清,这里有冉冉升起的新星:李政道、杨振宁、王浩、殷海光,看着这一个个世界级的名字,何先生点出了英雄辈出的原因:自由。首先是教学模式的自由,老师上课可以不用教材,不限范围,往往信手拈来,不拘一格却又博大精深。其次是政治氛围的自由,从校长到学生,遵从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各种主义、思想、理念或激烈碰撞或高谈阔论,可谓是百家争鸣,畅所欲言。第三是用人的自由,学校真正实践着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用人标准(并不像今天大多是停留在口号中),不以文凭论英雄,像华罗庚、沈从文等人,均是连中学文凭都没有的,但学校却授之以教授之位,可见当时的学术风气是如何的开明。

记得《南渡北归》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读完《上学记》后,我更清晰的感觉像何先生那一代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思想以及他们对于人生的悟对于今天的我们,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只要用心去阅读,我想,每个人都能从他们身上收获良多。

【篇五:《上学记》读后感】

谢谢谢璞老师的推荐,让我又多读了一本好书。

这几天上班回来都会抽点时间看下《上学记》,没多久就看完了。这是一本小书,类似随笔,是何兆武老先生口述,文靖撰写,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主要是讲述何兆武老教授大学时代的一些人和事。书中谈论了许多东西,谈的最多的是关于幸福。

什么是幸福?何兆武老教授是这样认为的: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是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在书的另外一处他又强调,幸福最重要的就在于对未来的美好的希望,一个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越来越美好,一个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

这就是他的幸福观。他的幸福观是把个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起来,不光是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整个社会的前景也是更加美好的。当我把何兆斌老先生的幸福观与几个朋友分享后,他们有点不理解。

关于幸福,这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个人人生观的一部分。以前,没有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只是简单的想过,幸福是一种状态,必须是现代式,而不是过去式,仅此而已。至于什么是幸福,我没有想过,甚至没有想过能找个好工作、可以买房买车,这就是幸福。

这些年,整个社会对幸福这个词也很关注,经常谈到幸福指数。前段时间一部电视剧《幸福来敲门》又引起社会对幸福这个词的热议。我们谈论着自己的幸福观,有人说幸福就是幸福就是猫吃老鼠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这是一种网络说法,更多还是谈及自己的生活、事业、爱情、亲情等等。

我的幸福是什么呢?我想我应该思考这个问题了。这是对自己的负责。

【篇六:《上学记》读后感】

从来我的阅读速度很快。这次也不例外。

何兆武先生之名我是听过的,但却未真正了解过。当我进入其话语时,才知道他为人之零星。

如果照记录者所说,何先生是个温和、儒雅的谦逊学者,那么他所表达的观点,便是清华园那自在的议论氛围所致。

如果说他是从岳阳这小城出来的名人,不如说他受到的是北京现代化的教育,英语流利,思维敏捷的学者。因为他不是沈从文。

在他的话语里,我们清晰的看到了从前的中国。但那不是战火弥漫的战场,而是战火芬芳的后方。我们看到的更多是集大成的梅校长,与之对比的吴晗,还有他怀念的数学家兼哲学家王浩何先生必是儒雅的,但他的观点却也不失锋芒,他坦率的说出喜欢与不喜欢,讨厌黑暗的政治,为文革时期的受迫害者呐喊着。

历史原来并不像历史书中所写的那样苍白,在何兆武先生的话语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丰富的学生生活,更多的是争鸣着的思想精神。空虚在何先生的世界里似乎不存在。与清华园,北大未名湖畔,西南联大的学究们在一起,体会到的不仅仅是名家的思想,名家的风貌,更多的是与之碰撞的一种少年的狂妄。那时的杨振宁,原来就批判过爱因斯坦的文章。那时的王浩就在谦虚中迸出狂妄之言,作者自谦说没有这种骨气,他便成不了大气。可另一番大气是蕴于自身,就像他所说的梅贻琦一般从容着,如世间仅存,不,明明就是世间仅存的绅士。

何先生爱的或许更多是美英文化,看的更多是英美影片。季羡林文中处处可见随手而来的古词章句,而何兆武的英文名言也如雪花片片,层出不穷。

最爱那句雪莱的墓志铭中的:我的名字写在水上。

何先生理解为:边写便边消逝,短暂的,无法持久带着一种超脱的佛家姿态,这话也便若佛家真言。可我毕竟与何先生不同,带着小小的傲气,想象为:名字在水上才会不朽,不论它消逝与否,这便存在过,这便是永恒,这比写在沙上更为深刻,因为那水上的涟漪不曾褪去。正如雪莱的名字在水上,在时间的长河里,未曾褪色。

【篇七:《上学记》读后感】

《上学记》是何老先生对他年轻时期求学经历的一段回忆,从20年代的中小学时代到50年的革大,然而其中重点的讲述他在1939到1946年这一段西南联大的往事,也是何老一生中所认为最幸福的七年。

何老先生上大学的那个年代,是一个战火纷飞、兵荒马乱的年代。大学读书既没有正规的就教学大纲,也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据何老回忆,旧社会没有标准教科书,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各个老师教的不一样,各个学校也不同,有很大的自由度。何老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讲,至少比死盯着一个角度要好得多。本书中,贺老师用口述的方式给我们讲诉了自己各方面的认识,其中给我一向最深的是学术自由、读书的目的和幸福的讲解。

自由,学术的生命。大学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可是也正是因为这种自由的氛围,使得学生更加放纵自己,从高中的紧张状态解放出来的大学生,心里充满着对大学的好奇,同时也让他们更多的沉浸在大学的完了当中,似乎已经忘记当时废寝忘食考取大学的初衷。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时代,但是我们大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甚至是生活方式却远远比不上何老先生那个年代的人。如今的我们,生活在大学这个小型社会里,却依然需要纪律的约束,失去独特的见解,自由的学术氛围到底是不是依然适合我们呢?我们追求的学术自由是否能够给我们带来依样的成果。钱学森前辈逝世是提出这样一个耳熟能详的问题: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伟大的科学家?这是因为我们太压抑自己个性的张扬、才智的发挥,还是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让自己在这样一个优越的大学环境里充实自己,独立发表自己的言论?为什么在这样自由的学术氛围下,我们有足够的空间让我们发挥自创力,而我们却没有这样的勇气呢?

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学术自由并不是片面的追求自由创造的环境,而是追求自我的创造能力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我们的大学跟我们想象的格格不入,我们被分配到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甚至是陌生的就业率极低的专业,我们都想过自己到底该如何让在这个专业里继续努力下去,我们甚至讨厌自己做了读大学的选择。我们在质疑自己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什么让我们花了近四分之一的时间来学习?

读书的目的,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么有多少人也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我们都以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是我们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努力过了吗?何老说:我也喜欢读书,但是杂乱无章,漫无目的,没有一个中心方向。读书需要一颗宁静的心,用自己的肉眼去看每个字,然而,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字里行间透漏的感情。古人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但是,反观我们的社会,现在大学生读书的比率越来越低,我们把我们的思考能力用在了电脑游戏上,把我们的学习计划转移到了假期的玩耍之中。

记得从小在学校读的许多书,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对教学参考书好坏的评价往往也是围绕着是否看了这本书,做了它的习题,能否通过考试之类为标准的。书写的再好,如果不能使考生增强考试能力,就会被认为是浪费时间,这也就形成一种功利读书的风气。而这种有目的的读书,虽然不能否认其对读者在完成某些领域知识之效益,但这种方式很难在广度上增长读者的知识面,只是单纯的看过几个字而已。然而,在书中何老先生认为读书没有目的更好。漫无目的的博览群书,那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在看书的过程中完全的投入到作者所描绘的书本世界中,让自己自由的翱翔在无限的知识的天空里。我并非是认同了何老的观点,但是他的观点确实启发了我,让我在看书的时候随心所欲,不再因为某种功利去阅读某本书。

也许对于读书是否应该有目的,不同多人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如果能在读书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读书的幸福,那又何必需要某种读书的目的呢。读书,让我们静下心来沉思,让我们的精神升华,读书也给我们带幸福的享受。

在《上学记》中,何老先生这样描述幸福: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确实,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但是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让物价急剧上涨,人们有更多的钱但是买了更少的东西。文化繁荣了,可是人们的精神也逐渐被毒害着。越来越多的淫秽书刊出现,制度缺陷,让我们的幸福感下降得越快。幸福,又该从何说起呢?

一个人的前途,社会的发展都与自身的幸福密切相关,我们该如何让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呢?对于个人的前途而言,我希望从现在开始把握每一次机会,做好每一件事,无论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都能过坚持不懈,树立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我们都祈求社会更好的发展,对我们的社会满怀希望。人是为希望而生的。有了希望,人们便会努力地活下去,即使物质条件再艰苦,在精神上是欢欣快乐的,所以也就有一种幸福感,也许就像我们常说的乐在其中吧。相反,人如果失去了希望,即便你腰缠满贯,也会觉得苦恼非凡。

何老先生的《上学记》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现在的我们有稳定的时局,清明的政治,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周全的学习计划。我们该好好珍惜,让自己的学府不再变迁,让后代的学习不至于像何老先生那个年代那样艰辛。希望我们都能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现在的我们都是幸福的。

【篇八:《上学记》读后感】

一向以出版人文社科图书著称的三联书店,前年推出了何兆武口述、文靖撰文的回忆录《上学记》。这本不算太厚的书,我花了两天时间一口气读完。读罢此书,让我认识到了旧中国教育的另一番景象,先前对那个时代模糊、平面的认识,一下子就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原来学可以这样上!书中的很多故事在今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有时候甚至近乎荒诞。但掩卷沉思,不免给我们这个时代太多的启发。

何兆武先生是清华大学教授,他学识渊博,博古通今。在历史学、哲学、思想史研究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他的英文底子很好,曾经翻译大名鼎鼎的《社会契约论》(卢梭)、《西方哲学史》(罗素)等学术著作。他翻译的这些西方启蒙思想著作,影响了无数的中国知识分子。然而,何老深居简出,低调做人,不喜欢喧哗,不喜欢抛头露面,更不会阿谀奉承,一味迎合时代。他讲真话,追求真理。在何老八十岁之后,三联书店整理出版这样一部《上学记》回忆录,在学术界、文学界,乃至整个知识界都很有意义。

学者出版回忆录正常的,也是值得鼓励的。可在我看的那些回忆录中,除了巴金的《随想录》外,还没有哪一部回忆录像这本书一样打动我的内心。我的灵魂被书中尘封的往事触动,我惊叹何老讲真话的勇气。讲真话似乎不难,真正写出来出版,我估计很多人有这样或那样的顾虑。何老给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民国,一个有呼吸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时代。

何老上世纪30年代在北平上小学和初中。当时虽然国民党统一了中国,但是那也只是名义上的。地方军阀割据的情况还很严重。比如北平就是奉系张作霖的天下。军阀大多没有什么文化,更没有什么鲜明的政治理念,他们只相信枪杆子,不怎么买国民党的帐。所以南方国民党的很多教育政策,到遥远的北平难以实施,国民政府对于北平的教育控制,可谓鞭长莫及。奉系整天想的是地盘和银元,对教育没有兴趣。这样一来,对于教育来说,可谓是得天独厚的机遇。总的来讲,在那个时代的北平,教育的质量是很不错的,并且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也大。在中小学的食堂,花很少一点的钱,就可以吃饱三餐,而且有荤有素。中学的主要课程是国文、英文、数学。由于国文大家都会,考试时分数差距不大,主要的竞争在英文和数学方面。这不免和今天的情况有点像。可是,那时候学习的课程比现在少,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不算大。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平的政治气氛空前紧张。但就是在国难之际,国民政府也没有放弃教育,学校开始南迁。学生和老师一起走,当然,有一些年轻的老师和学生投身行伍,加入到抗战一线的行列。当时南下的铁路线已经被日本鬼子切断,人们先坐船出海,然后在山东登陆,坐火车到汉口,再坐汽车到长沙,本来几天可以走完的路程,却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想象,那么多的人南迁是何等壮观的场面。用何老的话讲,1937年七七事变后是中国最大的移民潮。何老辗转长沙、贵阳继续念中学。在北平一个富足的城市生活长久了的人,在落后的贵阳,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就在大后方贵阳上中学的时期,何老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后来,何老到昆明,就读于声名显赫的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是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名校组成的。当时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忙于抗战,对这个在西南边陲的大学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太多政治形态上的管理。很多年后,从这所大学里走出来的毕业生,在文学、哲学、理学、工程技术方面做出了很多骄人的成绩。西南联大作为临时组建的大学,办学条件和抗战前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教室和宿舍都是泥巴糊的,吃的很差,还定量,师生吃不饱。学生除了上课,业余活动很少。此外,学校有一阵子经常遭日本鬼子飞机的轰炸。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都认真地学,老师认真地教。书中写道,飞机轰炸的情况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比如校长梅贻琦先生,总是不慌不忙地拿着一把伞,从容地指挥师生疏散。在疏散的人群中,当时历史系学生吴晗跑得很快。

西南联大有一大批声名海外的大师,如闻一多、沈从文、华罗庚、周培源等等。也许是抗战困难时期,联大在招生人数方面也很少,全校5个大的学院加起来才1000余人。这样小规模的招生,是今天的大学不敢想象的。当时,报考机电、经济、是热门,哲学、历史、政治是冷门。这种现状到今天还没有改变,并甚至变得更加糟糕。那时候一个专业最多招生的20多人,最少的像哲学系,一年有时候才招2人!学生人数少,上课人数也就少,往往一门课,选修和必修的同学加起来才10来个人。其中居然还有人逃课。当时,冯友兰先生讲授《中国哲学史》,有时候才2个学生来听。即便听课的学生很少,老师也是认真的备课,很多老师的教案,后来都成为中国经典的学术著作。学术成就突出的老师,有的很会上课,有的不太会上课,课堂气氛一般。看来学术成就和会不会上课没有关系。再则,当时理学院的很多课程,由于教材是美国原版引进的,老师为了上课的方便,直接用英文授课。我们当今大力推广双语教学,其实在70年前的中国的大学就绘声绘色地开展了。

在西南联大,教学中还有一些突出的特色。那就是学校给老师很大的自由度。老师想采用什么形式,什么教材,学校没有权利干涉。有一个老师讲授世界历史,一个学期下来,连古埃及史都没有讲完。几天看来,这样的老师是教学事故,很有可能下岗。课堂上,学生可以对老师讲的内容提出质疑,对一些学术问题,可以展开探讨。周培源先生的课堂上,经常有一个学生发问,于是,2人就开始辩论,辩论的地点从课堂转移到操场,于是很多老师和学生在一旁观看。这有点类似今天凤凰卫视的时事辩论会节目。教学中这样宽松的环境,为中国后来造就一批杰出人才奠定了基础。那时的老师,把写文章看成一件很神圣严肃的事情。不像今天的学者,勤于耕耘,可又有多少文章是具有创造性的?

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里,对最精彩的回忆留给了西南联大。何先生那一代人成长在内忧外患的年代,学人的理想都很单纯,那就是赶走日本鬼子,建立民主的新中国。单纯并不代表没有生机,单纯也不是简单的代名词。建国后出身的人,70后、80后更是无法体会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情怀。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理想,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历史责任。从《上学记》一书中,我触摸了70年前中国学人的理想和追求。近百年来,伟大的中国人一直都渴望自由,渴望解放,争取民族的发展空间。有思想、有理想的人,越在坎坷的环境里,越会振奋精神,积极思考。像何兆武这样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我们这片古老而焕发活力的土地!

【篇九:读何兆武《上学记》有感】

正值深秋,我们坐着古代式的帆船,每天天一亮就开船,天黑了就停下来,一路的景色美极了,令人销魂,我一生都没有享受过几次。一九三七年为避日寇,十六岁的何兆武随父母返回湖南老家。十年后,先生回忆起返乡之旅仍是充满诗情画意。这样惬意的旅途,似乎可以象征何先生前半生的生活,虽然生在一个变乱频繁的时代,但他的内心始终是自由的、从容的、甚至是喜悦的。我在读《上学记》的时候,不止一次惊讶我们怎么会有那样一个时代,而在那个时代,何先生居然做成了一个幸福的读书人。

何兆武先生的回忆始终都是平静的,反倒是我们这些读书的后辈一次次地感叹、诧异。何先生的回忆就像一缕阳光,慢慢撕开了一个历史的口子,让我们得窥一个时代的缩影。其中有些细节,就像黑暗中被按响的钢琴,让人惊退一步,不知所措。比如,书中写到北洋军队的军歌歌词竟是三国战将勇,首推赵子龙,长坂坡前逞英雄;北洋政府的国歌竟是先秦无名氏的《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真让人不知说什么好了。真实的历史氛围在细节上最容易得到呈现,这样的细节又仿佛是一个悖论,让读过正统历史教科书的我们不免目瞪口呆,废书长叹。

何先生在口述中反复提及的两个词语是自由和幸福,这似乎是何先生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是一种时代精神的折射,时代的高度和氛围往往印证在人的身上。翻遍此书,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发现当时的学校,尤其是西南联合大学,弥漫着我们想象不到的自由氛围。那时,教师的聘任不以政治信仰和学术见解为标准,他们上课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尤为难得的是,他们讲课近乎绝对自由,没有人要求他们应该讲什么或不应该讲什么。学生的权利也得到充分的尊重,喜欢的课可以随便去听,不喜欢的也可以不去。何先生在西南联大先后读过土木、历史、中文、外文四个系,现在想来真是不可思议。何先生有言:社会要进步,学术必须自由,思想必须自由。由此言得之,西南联大之所以培养出大批俊杰,自由的校园氛围是功不可没的。有自由,才有活泼的精神、不羁的思索和创造的激情,自由一旦遭到钳制,一切精神之花必然凋谢,更不用说结出创造的累累硕果。饱经风霜的何先生不无所指地说:基于当时北京的环境,也决定了国民党控制力量天然的不足,乃至于意识形态的控制也往往流于形式,至于云南的联大亦是如此,幸运如此,才能有传承的自由学风,让各种思想在联大交融,以实践来检验,也是如此,西南联大在祖国灾难深重之时,却培养出了大批的栋梁之才乃至国内外的泰斗,但是建国后的五十年中却少有大家现,即便有,也是我们国内所公认,据我所知,目前真正的大家在国内外享有威望的还是民国时期培养的一批学子。言之凿凿,令人不胜羞愧,后人思之,岂能无动于衷?

幸福究竟为何物?这一问题一直缠绕和折磨着年轻的何先生。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会有他们的答案。答案尽管可以不同,但是否去深刻地思考这个问题却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在漫天烽火、战乱不止的民国时代,何先生和同学王浩热烈地讨论着什么是幸福。得出的结论是: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觉得社会会越来越好,一个是自己的未来越来越好;幸福归根结底还包括精神上的。宗教的虔诚是不是幸福?简单的信仰也不能等同于幸福,因为它没有经历批判的洗练,不免流入一种盲目和自欺。幸福是圣洁,是日高日远的觉悟,是不断的拷问与弃扬,是一种通过苦恼的欢心,而不是简单的信仰。何先生的幸福观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这样严肃的思考和真诚的探求,同样值得后人感佩。自由和幸福这些抽象的概念,最后一定是要沉潜到的人的内心的,最后一定是要人去体会的,离开了个人的体悟和验证,自由和幸福只会沦为宣传的工具和鼓动的标语。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消费主义疯狂地攫取人的内心的时代,在各种欲望的引诱下,我们已经不再关心自己是否幸福这样的问题了。这样的问题在红尘男女看来简直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我们生在一个安定的时代,内心却从未安定过,更谈不上在何处安放自己的灵魂。何先生是幸福的,因为他是一个智者,即使在战乱频繁的时代里,即使是在颠沛流离的处境中,他都不忘回归自己的内心。这样的境界和状态,我们只能高山仰止。《上学记》是何先生风雨人生的记录,更是我们今日反省的对照。历史犹如火车过隧道,它终有冲出黑暗的时刻,我们是车上的乘客,要始终坚信火车是一直向前的,即使暂时行驶在暗无边际的涵洞里,也要坐直身体,因为隧道已经将到尽头,前面就是漫山遍野的阳光以及耀眼的通向自由与幸福人生的路标。

【篇十:《上学记》读后感】

我在读《上学记》的时候,想起我的大学,想起刘涛,想起曾在一起读书和胡侃的快乐时光。当时我们都是一穷二白,却觉得很幸福。我记得有一次和陈凯揣着十几块钱跑到金硕果饺子城里,连成套的碗筷我们都不敢拆封,最后好像是吃了两盘饺子出来了。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另一个段子,一哥们儿跑贵和去,溜了一圈,只买了一瓶矿泉水出来了。好多地方,真不是适合去,虽有奢华,却无快乐。

因此,我是多么怀念与刘涛、与寇才加、与赵宝剑等伙计们在粱庄大街西口的扎啤摊喝掉两桶扎啤的日子。当时,也是风和日丽的春天。那时,总觉得将来是像春天一样美好,总有很多时间可以去书写精彩的人生旅程。

那时,心中总是鼓荡着希望,觉得生活很幸福。

当时刘涛也跟我提起几次,《上学记》写得怎么样怎么样。这两天在读这本书,真让人有穿越之感,刘涛是不是就在昨天,谈论这么书怎么样来着?

书归正传,何兆武的《上学记》很好读,因为是口述整理,又是大家的口述,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看书就跟小时候看《故事大王》一样,有趣味又长知识。这本书让人了解那一代知识分子的不幸与幸福(建国之前)。

何兆武在书中说:我想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并不一定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当时,虽然国家不幸,但何兆武他们对未来社会和国家抱有信心和希望,因此幸福与他们同在。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我记得高中时写了两句话:美丽,在于不可预测;痛苦,在于无法掌握。往前看,若前方总有希望,那日子该是美丽的,幸福的;但同时,梦想有可能没有按照期望实现,那日子又充满了痛苦。在希望和痛苦的交相辉映中,在吃饱了不饿,记性没有忘性好的悠悠日子中,老之将至,于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人生代代无穷已,也不知道是幸福不幸福了。

如作者回忆老友王浩,王浩一生都着意追求幸福,始终没有追求到;最不着力的方面让他轻松就得到了,给他带来了荣誉,可那并不等于幸福。追求的,反而不容易满足,所以幸福不在于目标,而在于过程。幸福不在于所追求的东西,而在于对追求赋予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未来可以很幸福,因为可以畅想;为什么过去很幸福,一篇旧文,一张老相片,使人越寻思越有味道,时光使人越咀嚼越有味道。

生命的存在,非有一些载体不可,比如亲人,比如故乡,比如日记,比如自己读过的书。人的记忆不可能塞满经历过的所有事情。

但是,幸福除了以过去和未来的方式存在,还有一种形式,那就是在当下的时间中迷失。比如,读一本喜欢的书,看一部喜欢的电影,和知己交谈,会忘掉自己,忘掉时间,忘掉世界,只如游鱼一般存在,不知身居何所,不知今夕何夕。

很多人追求做幸福的加法运算,但往往不可得;知足者常乐,若做减法运算,就该好好发现并珍惜幸福了,比如,自己的身体健康能有多久,跟亲人在一起的时候能有多久,青春会流连自己多久,春江花朝秋月夜还剩下几重

【篇十一:《上学记》读后感】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甚至于大学的学生时代,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上学记。读何兆武先生的一本《上学记》,让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我在忆往昔年少时光的同时更感慨于当下中国学术氛围的不自由。我们的上学记与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相比,或者更加多姿,但却少了些许自由的学院自由因素。

何兆武先生在书中写到:那几年生活最美好的就是自由,无论干什么都凭自己的兴趣,看什么,听什么,怎么想,都没有人干涉,更没有思想教育。我们那时候什么立场的同学都有,不过私人之间是很随便的,没有太大的思想上和政治上的隔膜。他说这是他在西南联大最美好的读书时光。教师的聘任不以政治信仰和学术见解为标准,他们上课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尤为难得的是,他们讲课近乎绝对自由,没有人要求他们应该讲什么或不应该讲什么。学生的权利也得到充分的尊重。何先生曾说社会要进步,学术必须自由,思想必须自由这大概就是西南联大能在国家灾难深重的同时培养出大批国家栋梁的原因。

而当下中国的学院氛围确实截然相反的,自国家把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以来,成果未曾有多大改变,高考仍是打着素质教育幌子的应试教育,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灌输教科书知识。学生每年的阅读量相比于以前,相比于同时代其他国家,大大的落后了。学生的思维被局限于标准答案、模板参考等等,乃至于我们都是类似于古代科举制的高考制度下的高分学子。但走出大学,走出国门,却变成实践能力低分的学子。原因何在?因为我们学的知识无法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知识,指导实践。更深层的原因呢?因为中国的学术氛围不自由限制了学子思维的培养。

社会要进步,学术必须自由,思想必须自由。希望在我们后代孩子的上学记里,学术是自由的,思想是自由的,唯有如此,中国的未来才能进步,才能更富强!

【篇十二:《上学记》读后感】

从来我的阅读速度很快。这次也不例外。

何兆武先生之名我是听过的,但却未真正了解过。当我进入其话语时,才知道他为人之零星。

如果照记录者所说,何先生是个温和、儒雅的谦逊学者,那么他所表达的观点,便是清华园那自在的议论氛围所致。

如果说他是从岳阳这小城出来的名人,不如说他受到的是北京现代化的教育,英语流利,思维敏捷的学者。因为他不是沈从文。

在他的话语里,我们清晰的看到了从前的中国。但那不是战火弥漫的战场,而是战火芬芳的后方。我们看到的更多是集大成的梅校长,与之对比的吴晗,还有他怀念的数学家兼哲学家王浩何先生必是儒雅的,但他的观点却也不失锋芒,他坦率的说出喜欢与不喜欢,讨厌黑暗的政治,为文革时期的受迫害者呐喊着。

历史原来并不像历史书中所写的那样苍白,在何兆武先生的话语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丰富的学生生活,更多的是争鸣着的思想精神。空虚在何先生的世界里似乎不存在。与清华园,北大未名湖畔,西南联大的学究们在一起,体会到的不仅仅是名家的思想,名家的风貌,更多的是与之碰撞的一种少年的狂妄。那时的杨振宁,原来就批判过爱因斯坦的文章。那时的王浩就在谦虚中迸出狂妄之言,作者自谦说没有这种骨气,他便成不了大气。可另一番大气是蕴于自身,就像他所说的梅贻琦一般从容着,如世间仅存,不,明明就是世间仅存的绅士。

何先生爱的或许更多是美英文化,看的更多是英美影片。季羡林文中处处可见随手而来的古词章句,而何兆武的英文名言也如雪花片片,层出不穷。

最爱那句雪莱的墓志铭中的:我的名字写在水上。

何先生理解为:边写便边消逝,短暂的,无法持久带着一种超脱的佛家姿态,这话也便若佛家真言。可我毕竟与何先生不同,带着小小的傲气,想象为:名字在水上才会不朽,不论它消逝与否,这便存在过,这便是永恒,这比写在沙上更为深刻,因为那水上的涟漪不曾褪去。正如雪莱的名字在水上,在时间的长河里,未曾褪色。

《上学记》读后感


《上学记》读后感

《上学记》是何老先生对他年轻时期求学经历的一段回忆,从20年代的中小学时代到50年的革大,然而其中重点的讲述他在1939到1946年这一段西南联大的往事,也是何老一生中所认为最幸福的七年。

何老先生上大学的那个年代,是一个战火纷飞、兵荒马乱的年代。大学读书既没有正规的就教学大纲,也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据何老回忆,旧社会没有标准教科书,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各个老师教的不一样,各个学校也不同,有很大的自由度。何老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讲,至少比死盯着一个角度要好得多。本书中,贺老师用口述的方式给我们讲诉了自己各方面的认识,其中给我一向最深的是学术自由、读书的目的和幸福的讲解。

自由,学术的生命。大学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可是也正是因为这种自由的氛围,使得学生更加放纵自己,从高中的紧张状态解放出来的大学生,心里充满着对大学的好奇,同时也让他们更多的沉浸在大学的完了当中,似乎已经忘记当时废寝忘食考取大学的初衷。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时代,但是我们大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甚至是生活方式却远远比不上何老先生那个年代的人。如今的我们,生活在大学这个小型社会里,却依然需要纪律的约束,失去独特的见解,自由的学术氛围到底是不是依然适合我们呢?我们追求的学术自由是否能够给我们带来依样的成果。钱学森前辈逝世是提出这样一个耳熟能详的问题: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伟大的科学家?这是因为我们太压抑自己个性的张扬、才智的发挥,还是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让自己在这样一个优越的大学环境里充实自己,独立发表自己的言论?为什么在这样自由的学术氛围下,我们有足够的空间让我们发挥自创力,而我们却没有这样的勇气呢?

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学术自由并不是片面的追求自由创造的环境,而是追求自我的创造能力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我们的大学跟我们想象的格格不入,我们被分配到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甚至是陌生的就业率极低的专业,我们都想过自己到底该如何让在这个专业里继续努力下去,我们甚至讨厌自己做了读大学的选择。我们在质疑自己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什么让我们花了近四分之一的时间来学习?

读书的目的,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么有多少人也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我们都以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是我们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努力过了吗?何老说:我也喜欢读书,但是杂乱无章,漫无目的,没有一个中心方向。读书需要一颗宁静的心,用自己的肉眼去看每个字,然而,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字里行间透漏的感情。古人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但是,反观我们的社会,现在大学生读书的比率越来越低,我们把我们的思考能力用在了电脑游戏上,把我们的学习计划转移到了假期的玩耍之中。

记得从小在学校读的许多书,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对教学参考书好坏的评价往往也是围绕着是否看了这本书,做了它的习题,能否通过考试之类为标准的。书写的再好,如果不能使考生增强考试能力,就会被认为是浪费时间,这也就形成一种功利读书的风气。而这种有目的的读书,虽然不能否认其对读者在完成某些领域知识之效益,但这种方式很难在广度上增长读者的知识面,只是单纯的看过几个字而已。然而,在书中何老先生认为读书没有目的更好。漫无目的的博览群书,那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在看书的过程中完全的投入到作者所描绘的书本世界中,让自己自由的翱翔在无限的知识的天空里。我并非是认同了何老的观点,但是他的观点确实启发了我,让我在看书的时候随心所欲,不再因为某种功利去阅读某本书。

也许对于读书是否应该有目的,不同多人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如果能在读书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读书的幸福,那又何必需要某种读书的目的呢。读书,让我们静下心来沉思,让我们的精神升华,读书也给我们带幸福的享受。

在《上学记》中,何老先生这样描述幸福: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确实,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但是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让物价急剧上涨,人们有更多的钱但是买了更少的东西。文化繁荣了,可是人们的精神也逐渐被毒害着。越来越多的淫秽书刊出现,制度缺陷,让我们的幸福感下降得越快。幸福,又该从何说起呢?

一个人的前途,社会的发展都与自身的幸福密切相关,我们该如何让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呢?对于个人的前途而言,我希望从现在开始把握每一次机会,做好每一件事,无论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都能过坚持不懈,树立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我们都祈求社会更好的发展,对我们的社会满怀希望。人是为希望而生的。有了希望,人们便会努力地活下去,即使物质条件再艰苦,在精神上是欢欣快乐的,所以也就有一种幸福感,也许就像我们常说的乐在其中吧。相反,人如果失去了希望,即便你腰缠满贯,也会觉得苦恼非凡。

何老先生的《上学记》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现在的我们有稳定的时局,清明的政治,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周全的学习计划。我们该好好珍惜,让自己的学府不再变迁,让后代的学习不至于像何老先生那个年代那样艰辛。希望我们都能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现在的我们都是幸福的。

《小猪上学》读后感200字


笨笨猪每次都要迟到,上课学习座不牢,不认真听讲,不认真回答问题,这些都是小问题。重要的是还跟同学们玩不到一块。


头一次他们玩捉迷藏,狗汪汪使用了诡计,喊了声“你们都藏好了吗?”只有笨笨猪回答了,害得和它在一起的小伙伴都被捉到了。轮到笨笨猪开始捉大家了,它也喊了声“你们都藏好了吗?”但是没人中计,没有人回答。笨笨猪等了好久以为没人玩了,它肚子饿了就回家吃饭了。只有小伙伴们等啊等,最后只好自己出来。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小海盗上学记读后感2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小海盗读后感2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