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英语名著读后感2000字英文 > 地图 > 英语名著读后感2000字英文

英语名著读后感2000字英文

发布时间:2019-10-12 来源:互联网

《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读后感2000字。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老师、教授他们都读过一些中外经典名著,当我们在读完一部好的作品时,心中难免会有一些看法以及见解。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自己感受到的想法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看过几本中外经典名著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读后感2000字,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安庆市田家炳中学 石文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由程晓堂教授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本书对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的话语进行分析,研究教师话语的功能和话语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根据这种理解,教师是话语分析的对象及被分析者,研究者对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话语进行全面分析,主要分析教师是否合理有效的使用了话语,考察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以及这些行为背后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什么是英语教师课堂话语?

第一章一开始作者便从话语,课堂话语,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出发,从大到小逐层推进,进而完整明白的定义了英语教师课堂话语。

话语(discourse)就是以语言为媒介进行实际行为。这种语言主要包括书面和口头语言。《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定义课堂话语为课堂情景中使用语言。英语课堂话语就是英语教师在组织和实施英语课堂教学时产生的话语,其中主要是英语也包括母语。

二、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有哪些特征?

根据二语习得、外语教学和话语分析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以及已有教师课堂话语分析研究成果,归纳出英语教学课堂话语的4个重要特征真实性,互动性,逻辑性和规范性。

课堂话语的真实性真实一般指交际具有真实的目的,具有真实交际目的的语言,有利于提高语言学习者的动机和兴趣。课堂话语真实性包涵情景真实性,语言真实性和内容真实性三个层面。

课堂话语的互动性互动是交际的核心,它既是学习得以实现的途径,也是学习的目的。互动的形式分为老师对全体学生,老师对个别学生,学生对学生。按互动的目的,课堂上的互动可以分为4种情况:以提高课堂参与程度为目的的互动、以建构意义为目的的互动、以语言输入为目的的互动以及以组织课堂活动的互动。

课堂话语的逻辑性无论是组织教学还是呈现讲解知识,还是进行话题讨论,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有一定的目的,具有逻辑性。课堂话语的逻辑性具体体现在逻辑顺序和层次以及连贯性两个方面。

课堂话语的规范性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使用的英语可以不是完整的句子,但应该清晰明确作为学生语言,输入英语教师课堂上使用的英语应该是值得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应该是正确的,准确的,得体的。

三、课堂话语真实性之语言真实性

在讨论课堂话语真实性时,书中提出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上的语言应该也是真实的。何为语言的真实性呢?语言难道还有真假之分吗?语言的真实性在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实施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继续阅读,在书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1. 英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使用的语言是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语言,而不是为某一个语言点、语句编造或假想的。比如a. I eat an apple. b. I often eat an apple every morning. 这两句在语法上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句子a根本不会用而句子b则明显真实很多,但是很多老师在讲解一般现在时会忽略这一点,以a为例句,并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出

I eat an apple. You eat an apple. She eats an apple. We eat an apple.只考虑语言形式的需要,没有考虑语言的真实性。

2. 有些话语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使用,但如果把一些彼此没有关联的话语堆砌在一起,话语就缺乏了真实性。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老师再给自己班上示范课的时候,和学生进行这样的暖场活动。

T: What's your name?

S:(先楞了一下)I am **. I am 14 years old.

对于这个被提问的学生而言,被一个很熟悉自己的老师突然问what's your name?他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给出姓名之后,又主动爆出自己的年龄,而这并不是老师要的信息。通过这段对话可以看出,一些不真实的讨论,不仅不真实而且会陷入程序性的设定。

3. 在教授对话或课文时,随意转化话题,导致话语偏离主题。举个例子来说,在阅读课时,有的时候,我也会不自觉的走题,专注到某一个短语或句式的分析。这样的做法打断了话题的一致性,让文章缺少真实性。

四、课堂话语互动性之以意义建构为目的的互动

课堂话语的互动性特征是本书作者在本书中着墨最多的一个章节,而在翻开本章目录时,意义建构这四个字对我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词汇。什么是意义建构?英语教师又要如何在课堂中用话语在和学生互动中实现意义建构呢?

二语习得理论认为,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是在意义协商的过程中建构意义(Ellis,2003),在意义协商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说话的方式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建构意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接触语言,体验语言,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学习意义协商的过程,主要关注语言的意义,而不是语言的形式。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教学思想认为,知识不是由老师向学生传授的,而是由学生建构的。在外语课堂上,师生通过互动来建构知识体系,在互动交际中受到影响时,不是直接解决,而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互动式的协商。例如在讲解词汇long的时候,接下来的老师从物体长出发引导学生在交际中意义建构,说出time is long.

T: The long has another meaning. Now listen to me. It rained hard yesterday and it rains hard this morning. So the rain lasted ---

ST: long

T: The rain lasted long. Here the word means ---

ST: time

T: Time is ---

S: Time is long.

正如莎莉文老师通过让海伦在感受到sun的意思后,抓住时机在海伦手上写下love一样,越是抽象的词汇越是需要学生自己在和老师课堂互动时有自己的意义建构。

除了讨论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四大特征之外,本书还在最后一个章节讨论了一些教师课堂话语中导入环节教师话语的拖沓现象,课堂话语的冗余现象以及英语教师课堂指令等问题。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不断对自己课堂教学中的话语使用进行反思,丰富理论知识,并将反思所得运用于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一线英语教学工作者。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血字分析读后感


血字分析读后感(一)

王杰

“他似乎是一个很理想化的人,从来不计较金钱,名利。他活得自由,活得精彩,他就是为了自己而活。”

《血字分析》读后感

夏洛克·福尔摩斯已经听过很多回了,很多他的侦探小说已经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等,也有不少同学是福尔摩斯的粉丝,向我推荐过关于他的小说,但是一直没有看过,寒假闲着没事,想找点科普类的图书开阔一下知识面来着,就用图书馆的应用打算下载几本书看,浏览的时候看到了《血字分析》,一开始我还以为是关于血液的科普类书籍,引起了我的兴趣,结果下载了阅读以后才发现原来是柯南道尔的侦探小说。

既然下了就看下去了,这是我读的第一本柯南道尔的侦探小说,第一次自己接触福尔摩斯,也正是这本书让我喜欢上了福尔摩斯。书中对福尔摩斯特点的描写让我很惊讶,看人一眼就可以有理有据说出他的来历职业等等,精通化学解剖学但是对人文却一点都不懂。不知道应该用偏科还是学霸,用正常还是不正常来评价他。

在华生的描述中我走进到这个凶杀案里,小说开篇记叙了华生从阿富汗战场归来,因为合租房子而认识了福尔摩斯。两人第一次见面,福尔摩斯就推理出了华生曾经在阿富汗战场待过。这让华生惊叹不已。随着剧情的发展,当福尔摩斯详细得说明了他推理出这个结论的全过程时,不只是华生,连我(相信应该是大部分甚至是所有的读者)都被他的推理能力所折服了。没有一丝线索和背景,只见过第一面,仅仅凭着第一眼的印象和观察,在不到1秒内就得到了准确的结果。这是一个吸引人的开篇,使我们对福尔摩斯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不只是华生,所有的读者都成了衬托福尔摩斯惊人推理能力的工具。

现在《名侦探柯南》很流行,但柯南遇到的命案和福尔摩斯遇到的命案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公认的观点是,柯南的推理是基于大量的证据进行的排除,而福尔摩斯遇到的命案,则是在完全没有候选嫌疑人的基础上完全进行的推理,最后在茫茫人海中锁定嫌疑人,并设计方法捉拿归案。这在《血字分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作者布置了非常阴森,诡异的现场,随着福尔摩斯的到来,现场慢慢地被细化,然后作者既清晰,又模糊地描述出了现场的景象。在我们的眼中,似乎只是一盘散沙,但他通过福尔摩斯的嘴巴,他们却成了非常有力的推理基础,每一个细微的环节,经过福尔摩斯的分析,就变成了非常重要的线索,将一条条线索串联起来,整个案件便慢慢地变得清晰了。全然都在情理之中,但又在意料之外。每一条线索都来地自然,顺畅,我们丝毫不能找出任何破绽。它们非常明显,因为有了福尔摩斯的推理;它们又非常深奥,因为我们无法独立地推理出这样的结果。于是我们的智商又一次衬托出了福尔摩斯惊人的推理能力。

接下来,当案件的进展似乎不符合福尔摩斯的推理时,又发生了第二件命案。当我们还在为第二件命案摸不着头脑时,福尔摩斯却认为这符合他的推理。似乎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当他去过一次命案现场后,本以为他该继续进行推理,然而他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住了一个马车夫,并说明他就是凶手。一切就是那么快,所有的人都还在寻思命案的经过时,他却已经有了充分的把握认定了凶手。一切完成之后,他回过头来详细说明了推理的细节,又是那么精确,那么滴水不漏。似乎作者在写作之时,就已认定,把所有的读者都当作了福尔摩斯的衬托。

《血字分析》,非常短小的一个案子,却充分地表现出了福尔摩斯的推理能力。正因为它短小,所以它更说明福尔摩斯推理能力的高超。另一个方面,这个案子也是华生认识福尔摩斯的开始,读者认识福尔摩斯的开始。他的推理能力无容置疑,除此之外,他更是一个活灵活现的人。他不是十全十美的,他有优点,也有缺点;他有精通的方面,也有一无所知的方面。虽然并不完美,但更接近了生活,让人感觉他就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他有鲜明的个性。他会为了一个单纯的目的在实验室钻研几天,他也会拉拉小提琴来打发无聊的时光。在遇到案子时,他会很亢奋;在无所事事时,他又会很沉默。他似乎是一个很理想化的人,从来不计较金钱,名利。他活得自由,活得精彩,他就是为了自己而活。

柯南道尔非常成功地塑造了福尔摩斯的形象,但同时,他的小说又是非常犀利地指出了显示生活中存在的社会问题。《血字分析》就是不合理的政教制度和婚姻制度酿成的悲剧。在当时的社会里,这样的现实数不胜数。另一方面,作者又非常灵活地调侃了当时苏格兰场的警-察,把当时政府中一些官员明争暗斗,追名逐利的心理和当时社会上趋炎附势的现象描写的淋漓尽致,使读者回到了19世纪末的古老的伦敦。

优秀的作品总是让人越看越想看,总不希望结束,读完《血字分析》以后我也喜欢上了福尔摩斯这个人物,心中总会有一种崇拜的感觉。虽然我也看过不少侦探小说,比如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白夜行》《恶意》等,虽然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同样精彩,但是并没有塑造一个福尔摩斯这样的名侦探,我对福尔摩斯路转粉,让我更想去阅读其他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小说。也更理解了福尔摩斯在其他作品里死了,在无数的粉丝坚持下,柯南道尔又让他在其他作品里复活了,现在能稍微了解到一点这些福尔摩斯真爱粉的心情了。

血字分析读后感(二)

《福尔摩斯探案》之《血字的研究》读后感

七(1) 奚佳琪

说实话,这本书是我看了《名侦探柯南》以后才想看的。我曾看过这本书的简介,觉得很平常,后来看了《名侦探柯南》,里面的主人公非常崇拜福尔摩斯,我就很好奇,柯南已经很聪明了,为什么还这么崇拜福尔摩斯呢?难道福尔摩斯真的有什么过人之处?怀着疑问,我看完了柯南道尔整个福尔摩斯探案系列的第一篇《血字的研究》。

故事讲述的一个人为了复仇而精心策划了一切,但终被福尔摩斯侦破。这是“劳瑞斯顿花园街凶杀案”。别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很离奇的事件,而且没有任何头绪时,却随着福尔摩斯的到来,现场慢慢地被细化。这些在我们的眼中似乎只是一盘散沙的线索通过福尔摩斯的嘴巴,它们却成了非常有力的推理基础,每一个细微的环节,经过福尔摩斯的分析,就变成了非常重要的线索,将一条条线索串联起来,整个案件便慢慢地变得清晰了。这不得不让我佩服——他的知识、观察力、推理能力等。

接下来,()又发生了第二件命案。当我还在为第二件命案摸不着头脑时,福尔摩斯却认为这符合他的推理。似乎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当他去过一次命案现场后,本以为他该继续进行推理,然而他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住了一个马车夫,并说明他就是凶手。一切就是那么快,所有的人都还在寻思命案的经过时,他却已经有了充分的把握认定了凶手。一切完成之后,他回过头来详细说明了推理的细节,又是那么精确,那么滴水不漏。我感觉到我成了福尔摩斯的衬托。

《致教师》读后感2000字-遇见未来的自己


了解朱永新老师,最初并不是这本书,而是在教育报上看到的那首《教育是一首诗》,让我看到在教育一线,有一位校长如此的热爱教育,能把教育当做自己的事业,用自己的点滴行动去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致力于教育中来。再次看到他的书《致教师》,对于已经工作10多年的有些职业倦怠的我们而言,如醍醐灌顶。整本书的46个贴近教学一线的问题帮我们看到了成长拨节中需要提升和努力的部分以及成长的路径与方法。在46篇回信中看似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位教师的情况不同,每个问题和每个问题指向不同,但在朱老师的答案里这些又是一致的,那就是做一名爱学习,爱思考,爱写作的有思想的老师。

01改变自己

正如朱老师书中所说随波逐流是最容易、最轻松的事情,而坚守理想,就要耐得住寂寞,就要淡泊宁静,就要相信未来。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无数个普通而又平凡的日子中,我们很容易在繁劳的工作中丧失激情,没有斗志,更多的是对外界环境的抱怨与不满。朱老师说:当你无法改变社会,无法改变别人的时候,你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自己。而只有你真正地去改变自己,其实你就是在改变别人,就是在改变社会。

记得我在没有学习心理学及生涯规划相关知识之前,我也常常是那个抱怨者,抱怨并没有带来任何的改变,思维认知没有改变,工作方法没有改变,看待周围的不公平的视角没有改变,徒增许多不必要的烦恼。每天看到的都是问题学生和问题班级,因为在我们的眼里,评价学生的标准也只有一个:分数。看不见孩子们其他的长处和优点,看不见他们的点滴进步,这不仅让自己有时候会很挫败,而且也会影响师生关系。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8大优势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自省智能、人际智能、自然智能。但是在应试教育的体系下,众多的家长和老师只关注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而对于其他智能强的孩子而言,显然是不利的,会背唐诗,会考奥数,是好孩子,体育好、绘画棒的学生却很难被老师称赞。

在青春期这个关键的阶段,是孩子们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每个孩子都很看重身边的重要他人对他的评价与认可,这将决定他如何去看待自己,如何去重塑自我。如果一个孩子每天都生活在批评与责备中,缺乏外界的认同,他就很难自信,也没有力量去克服生活与学习中的困难。那个空间智能强的孩子未来可能成为设计师,那个人际智能棒的小子未来可能是位领袖人物,那个自然智能强的孩子说不定就是未来的袁隆平呢?谁也不能根据过去的传统经验去看待今天时代的孩子,互联网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出现,无一不是多元智能凸显的青少年发明创造的。

在今天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我们无法改变他人,我们唯一可以改变的是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孩子们一起共同成长,才是教育良性发展最关键的基础。

02成就他

朱老师在书中还有一句话说的好:最好的教育是不教之教,是帮助每一个人认识他自己,成为他自己。而我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每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的成为自己。

相信,是一种信任。你越是信任,他越是会展现美好的一面,你越是不相信他,他就真的展现给你最坏的结果。你担心什么就会来什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家长,特别关心孩子,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关心。看不到孩子的优势和长处,盲目的报各种兴趣班,把孩子弄的很累不说,因为精力的不聚焦,导致孩子不自信,找不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特长是什么。对文化课的重视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如果一味的跟随大众去报所谓的奥赛班、竞赛课,无异于缘木求鱼。

爱因斯坦曾说: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树能力来判断一条鱼的成功,那么终其一生,他都会相信自己愚蠢不堪。我们的教育,不是要教鱼儿爬树,教鸟儿游泳,教猴子静坐。而是要给鱼儿一片海,给鸟儿一片天空,给猴子一片森林。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从教育中汲取各自所需的养分,能够健康自信的成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与天赋,拥有一份擅长的技术与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当然在青少年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我们要给孩子们更多的尝试与探索,帮助他去发现和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去坚持。在坚持做感兴趣的事情过程中不仅积累孩子们的成就感、自信心,也是提升能力的重要过程。比如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集体活动,社区的志愿者活动,家庭组织的跟随父母工作一日等活动,在更多的活动中让孩子勇于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事务。没有哪个孩子天生是优秀的,所有的优秀背后定是有一个优秀的父母。父母的视野就是孩子的世界。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培养只会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而是放眼未来,培养他适应未来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学习的习惯,把那些真正对于一个人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使他有力量,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成熟、更加自信的进入社会,走向未来。

成就他人,改变自己的路上定会有很多困难与挑战,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我们唯有立足于教学一线,立足于自己的教室,去思考我能为他们带来什么,能做些什么可以让每个孩子得到最大的发展,让每个生命遇见更好的自己,也才能成就我们最好的自己,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读后感1000字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读后感1000字:

一直以来对语法都处于盲区的我还是选择去研读这样一本书籍,正所谓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自己的不足,于是我就开始了一段艰难又有趣的语法之旅。

《汉语语法分析》这本书出自语言大师吕叔湘之手,全书篇幅不长,约7万字。但内容却没有令我失望。整本书下来,内容非常丰富,视野开阔。令我这个语法白痴不禁对语法也渐渐有了兴趣。除此之外,我还了解到吕叔湘先生的其他著作,例如他的《中国文法要略》,《现代汉语八百词》《汉语语法论文集》《近代汉语指代词》等。这是我继《马氏文通》后再一次对汉语语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马氏文通》作为第一部语法学巨著,在很多人看来其实并不是那么好懂,所以更加觉得读这样一本书非常有必要。

就内容而言,全书按“一引言”、“二单位”、“三分类”、“四结构”四部分展开论述。主要是摆问题,促使读者进一步观察和思考,但也常常摆出几种看法加以比较,指示解决问题的途径。著作讨论的问题主要涉及“语法单位及其划分”、“词类及其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和句子分析”等方面。这些问题有大有小,大的如“结构关系”、“主语和宾语”等,小的如“量词”、’“是字句”等。可以看出,作者是以一个个问题串联起来的,但这些问题其实并不散乱,都是在语法学系统范围之内的相关问题。

像我之前就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如何去区分“的”和“地”。按照我以前的思路,我只是简单的把“的”是放在形容词后用来修饰名词,而“地”是与副词搭配用来修饰动词。后来通过对《现代汉语》的学习,发现自己要学习的东西真的还有很多。后来学习到的是“的”是定语的标志,并且在定语和中心语的组合中,有的必须加“的”而有的不能加“的”。当时上课时,就光区分加不加“的”就已经让我头疼。接下来又紧接着学习多层定语的排列问题,其实当我们静下心来慢慢思考一些问题,还是可以去学懂一些看起来很难的问题。

吕先生曾说过:这本书主要是为了说明汉语语法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何以成为问题,说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借以活泼思想,减少执着。同时也安抚一下要求有一个说一不二的语法体系的同志们的不耐烦情绪。让他们了解体系问题的未能甚至不可能定于一。不能完全归咎于语法学者的固执或无能。当看到这段话时,我也深有感触。作为一个读者或者说学生的身份,面对这样一个仍处于变化中的体系,很多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去学习,了解它的新动向。在读完这本书后,对语法,不再那么抵触,不再那么茫然,这便是我最真实的感触。

最后还是希望这本书能够被更多像我一样的人去阅读,去学习更多的语法知识。作者:李小林

《放牛班的春天》读后感2000字-教师的修行


教师节又快来了,《放牛班的春天》我又重温了一遍。渣片无人问,经典永流传,每次看,每次都感动得哭。如果说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习如何与学生良好的沟通交流,那么,这部教育艺术巅峰作品就是教师修行的必经之路。

此片以倒叙式启幕,以对比手法构局,将人物勾勒得无比传神、环境渲染得无比突出,恰到好处的细节处理将故事推向一个又一个泪水的高潮。

没有谁能猜到当年被誉为天使面孔,蛇蝎心肠的问题少年皮埃尔竟会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著名指挥家,也没有谁能猜到当年一直在等父母周六来接他回家的顽固小孩佩皮诺会找到从未联系过的皮埃尔,将他们的音乐启蒙老师马修最重要的遗物日记,送予他。雨夜湿润塘底,一幕幕在回忆的柔波里,漾出层层温馨的涟漪......

1949年,生不逢时,才华横溢的音乐家马修无用武之地,竟沦落到池塘畔底辅育院当起了学监,学习的监狱、人生之谷底,种种皆暗示着马修将于此接受巨大的考验修行,但最终被打回原形。

这是一所由问题儿童和失孤儿童组成的学校,作威作福的校长拉齐,无时不刻提醒着老师与孩子:犯错=处罚,高压政策下并没有让孩子们服服帖帖地听取管束,反而变本加厉地欺负新老师。当一切看似绝望的死水,而马修的到来便是一阵带着香甜阳光气息的狂风,横扫冷酷、绝望、迷茫与自私......

身为一名职位卑下的学监老师,不得不妥协于校长的淫威之下,同时又尽最大努力改变现状,背地里与黑暗势力作斗争,为孩子们争取尊严、自由和关怀......

马修是一位教育的天使,他深知要从根本改变这些问题儿童,必须要了解他们。第一堂课,孩子们写下了各自的愿望,但他们既对未来满怀憧憬又对残酷的现实无可奈何。遇到马修,可谓是绝处逢生,用在这里再恰当不过了,没有枯燥乏味的冗长说教,却有在孩子内心深处奇迹般悄悄萌芽出一颗音乐的种子,谁也没有想过如此天马行空的教学创意,竟然让灰蒙蒙的池塘畔底焕发出春天般热烈的勃勃生机。

不仅如此,马修还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以音乐合唱为载体,清晰地辨识出哪个孩子唱高声部,哪个孩子唱中声部,哪个孩子唱低声部,一切井然有序地开展着,从教室到宿舍,从走廊到操场,青春悠扬的歌声,如丝如缕,悦耳沉醉。尽管教学模式得到了校长的认可和孩子们的接受,但纠缠在学校可憎的教条与孩子调皮的本性中,却不是一时能根除得了的。当孩子们大胆地闯进办公室敲破柜门,拿着马修老师毕生心血曲谱,在厕所里肆意把玩被体育老师发现之时,马修老师挺身而出,善意的谎言让熊孩子逃过一劫,免于监禁之罚;当孩子们在刚接触合唱之时,他们创作出一些谩骂马修老师的歪词劣句,在睡前唱得不亦乐乎之时,马修老师不仅没有责备半句,还耐心教导他们应该如何把握正确的发音和声调;当皮埃尔的妈妈来学校探视儿子,马修老师刻意隐瞒了皮埃尔正被监禁的真相,以治疗牙齿为由来抚慰一个关心孩子的伟大母亲。

谈及伟大,不得不说微妙动人的师生情。师生之间在特殊羁绊催化之下是会产生某种类似于亲情的情愫,它超越骨肉之情,虽然在现实生活中说来荒唐,然影片中的马修是真真切切把每个孩子都看作自己的亲生儿子。他的善良让绝顶聪明的形象显得更加耀眼夺目;他的温情让心灵的希望亡魂再度重生;他的勇气让学校的绝对防御溃散不堪。

泰戈尔在诗中说:没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就没有可以锻造出天堂的力量。无论是马修还是孩子,这样森严冷漠的学校不正是无形的地狱吗?也正是处于如此恶劣的环境,才能让反抗激情四射,碰撞出无限可能的火花。作为老师,我坚定着育人在前,教书在后的教育信念,无论孩子多么差劲、学习环境多么糟糕、家长多么不配合,老师都不能轻易放弃掉任何一个孩子。任何人都有可塑性,不要急着给他们贴标签判死刑,因为你一时的偏见与歧视,对孩子而言却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童年阴影,就这样伴随着一辈子的伤痛,忍受着大人眼里心理扭曲的异样眼光,可能永远都无法释怀。

做一个有良知的老师不一定有好下场,马修并没有因为孩子的良性转变而开启自己的命运转向之轮,他带着莫大的失望,再次堕入郁郁不得志的深渊。不过值得高兴的是,临行前,一架架写满深情寄语的纸飞机从窗口喷涌而出,一双双稚嫩灵动的小手摇曳在声声骊歌之间,此刻的马修我想他是最幸福的那个人,他不曾有过孩子,他也曾有过60个孩子。就这样,马修默默地离开了这个让他又爱又恨的监狱,对于他来讲或许是另一种深度的解脱。可他从未想过要扬名立万,而是选择继续教着音乐课,当然,以他的胸怀和才能,不知又改变了多少孩子的命运。

影片结束,不禁让人沉思:现在的老师,几个放得下铁饭碗,几个又放得下名利,几个能不计个人得失,又有几个能毫无保留尽心尽力地付出。至少,我还没有碰到,我渴望成为受爱戴尊敬的老师,却远远追不上马修老师的千万分之一。

这,难道不足以让每个教育工作者引以为戒吗?对待教育这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修行之路,何其漫漫,求索一生,终有答案。

谨以此文,愿此诸同仁共勉!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读后感2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英语名著读后感2000字英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