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美的沉思读后感 > 地图 > 美的沉思读后感

美的沉思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12 来源:互联网

《美的沉思》读后感2000字。

俗话说:“良书即益友,今明永如斯。”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中外经典名著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当我们细心阅读完一部作品后,就会有独到的见解。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在你看完那些中外经典名著后有没有收获一些人生哲理?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美的沉思》读后感2000字”,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美是什么,春风秋月、夏雨冬雪,世间所有漂亮的自然景物,这样的美是感官、直接的。而艺术中的陶器、书画的美又显现在哪呢?看了蒋勋老师的《美的沉思》,深知自己没有达到蒋勋老师的理解高度,只能粗略地表达一下自己对美的认识。

跟着蒋勋老师揭示美的起源脉络,一步步认识美是如何产生的。蒋勋老师是一个丰富的文化人物,他身上受到了史学、佛学、美学等多元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的就拥有一份岁月的沉重感。他有着多重的身份:画家,诗人,散文家,小说家,艺术评论家,美学学者。身份角色如此复杂,但他在其中游刃有余,自得其乐。蒋勋老师生于西安,长于台湾。1972年在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艺术,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的主编,并先后执教于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在课堂上,他就中国历史上那些被美层层包裹着的艺术作品的真正时空价值和所承载的历史意义,跟学生切磋,于是便有了后来这本《美的沉思》,也有了他对美的终极认识:人类终极的自由,便是审美上的自由。审美的自由是一种心灵的自由。经济上困窘,政治上被限制,思想上受禁锢,但仍然可能有心灵上审美的自由。一个人必须得到了审美的自由,才能称得上是个独立和完整的生命。

艺术起源于生活,来自于一百多万年前的原始人类与自然作斗争的经验;来自于从游牧生活到固定的农耕生活的转变;来自于人类对旧事物的情感。岩石与泥土之美,美不在于幻化的形态,而在于这是人类物质特性辨别和利用的意义。为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这性是创造,是人类生命演进发展的动力。原始人类能从四肢着地演变到站起来,从而用手抓东西。从偶然抓到物质的特性发现了必须性,并根据自己的需求从而创造出新的物质。岩石与泥土造出来的工具虽然很粗糙且笨重,却是作为人类辨认造型、思考造型、创造造型的最初纪念!这让我好奇从最粗朴的第一只陶碗的诞生到盈润天清的汝窑莲花温碗,人类走过了怎样的追求美的历程。毛公鼎被锻造出来时,只是作为一个纪念品被送给一位有贡献的厨师。谁也不会想到,几千年后,通过它后人了解了它的故事,也了解了那时的文明!以前我很好奇龙、蛟、夔、螭这种物体是怎么产生出来的,那个时代真的有这种大型动物吗?回到那个时代,人从一个体聚集在一起成为了部落,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了国家。最初的青铜器作为典礼祭祀宠物出现在人们眼前,古代对于世界所知甚少,但人们的想象力却很丰富。王权通过这不常见的线条形的动物所构成的各式图案,一方面延续了动物的图腾符号,一方面也把其统治控制通过器物的价值传遍每个接触它的人。你凝视着青铜器时,厚重华丽或简朴端庄的风格只说明了所处的时代不同展现出的艺术之美。通过它的故事,你会了解到历史及时代从它的身上走过的痕迹。从商走到周,青铜器走过巫的美,也看到理性的文明,从精神的激情,到知性的平衡,浪漫的与古典的。到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造型观念的突破,礼器中原有的庄重、权威的特质立刻减低,代之而起的是纯粹审美的、工艺上的巧思。这种造型上对稳定、秩序、庄重的破坏,使大部分器物中甚至蕴涵了幽默与讽刺的效果。

美并不只是技术,美是历史中漫长的心灵传递。西方人强调科学范式,美在于焦点透视,集大成者是建筑,即使是绘画也会讲求比例上的严谨。中国则不一样,强调自由,美不单单停留在某个点,或者是某个个体的身上,它追求观察视点的移动,集大成者就是山水画与书法。西方的硬框式绘画,呈现的是一个规定的完整的空间。中国卷轴式绘画,则展现一种延续的、展开的、无限流动的时空观念,左手展开画卷,右手却又收起起始部分,留给观赏者的,是正在移动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美是心灵对自由的向往,没有美,没有沉思,便成就不了文明。心中有向往,专注于物质,专注于技术,专注于劳动,专注于眼、耳、鼻、舌、身,专注于自己的感官与思维,心无旁骛,便有了文明。文明是静定下来沉思的力量,沉思泥土,沉思水,沉思火,沉思自己的手,最后会产生一个像半坡陶钵那样动人的作品。沉思火里的釉料流动,会产生宋代钧窑窑变得灿烂绚丽。沉思水,沉思墨,沉思笔毫在纸上渲染开来的痕迹,会是米芾的书法,会是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 天圆地方:汉代的形上美学、水平与波磔:汉代隶书与建筑上一条线的完成、石块里的菩萨之笑:南北朝的石雕艺术、墨分五彩:宋代的水墨革命悲愿激情之美:敦煌的北朝壁画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感性与理性之美不言而溢。书画作品更是将中国古代文明展现的淋漓尽致。汉代的方圆之美,唐代的色彩之美,宋代的格物之美。

人类随着时代的变迁,思维的成熟以及异域文化的影响,使美产生各种不同的姿态。时光终将流失,然而,美的记忆长存。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蒋勋老师《美的沉思》在艺术与历史之间漫步,是心灵的洗涤、是智慧的旅程,传达给我的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大美。美,是一种心中的坚持;人才是美的核心。

看完这本书,我发觉作者并没有具体地说明什么是美,他只给你提供一个线索,一条脉络,一个思路,让你去想、去沉思,美到底是什么?美,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去寻找!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沉思录》读后感2000字


由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这本来自于古罗马的玛克思奥勒留所创名著《沉思录》。对于本书的作者玛克思奥勒留,我并非做过详细的查阅,只大概知道此人曾是古罗马的一代帝王,而对于这样一个有如此历史重迹的人物,或许,他的人生也比较不一般了,这一点从他所著中也足以看出。
就我而言,我感觉这本书很有吸引力,原因在于书的内容就似一个个随笔的组合,并且是思维性极强的随笔,很精练,许多事实能一语中的地表述出来,而非有意过多地采用少见的词语来彰显作者自我拥有多少知识。另外,更重要的是,书的内容很励志,阅读起来会让人觉得很受用,其次,有的段落或句子也蕴含了类似于鲁迅笔下的阿Q之精神,。我甚至觉得,它不仅是一本书而已,更是一个有生命的导师,因为,它可以正确地开启每一个翻开它的读者的思绪,从而将其引向一个理性的思考中去,使之得到一个更高层次的上升。
在此之前,我了解到古罗马的历史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处于战火中的,而玛克思奥勒留却能在如此不安稳的年代安稳地沉淀出这样一本为后人所热衷于的书籍,这确也实属不易,同时,从中我也明白到,他不仅是经历着当时环境里的一切,并也给自己留出了足够用于思考的时间,从而留下了这本对于现实境遇以及对于自身的顿悟,而这样的顿悟也必将仍然能在一千八百多年后的今天成为人们处世的有效良方。当然,序言部分在对玛克思奥勒留的哲学思想介绍时提到:他的这部著作不是准备藏诸名山传之后人的,甚至根本没有预备供人阅览。他这样的举动确实让我感到很费解,我想,或许这与他当时所处的环境和他对现实的一种处世状态有关吧;再或者,用现代的说法,这只是他个人的日记罢了。
读了玛克思奥勒留的《沉思录》以后,在我的印象中最为深刻的是他本人拥有着非常强大的内心,以及他一贯持有的自律性,再以及并非无理的特立独行,也许,正如他自己所说,一切都由他所出生继而存活的良好环境下培养出来的。或许,玛克思奥勒留有足够充分的天资,再加上他曾被皇帝收为义子,才为后来他不平凡的生涯做足了充分的准备。然而,相比玛克思奥勒留,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孩子都生长在良好的环境里,每天面对着父亲、母亲、叔叔、阿姨,还有那孜孜不倦的良师,却不想,在如此能充分享受教育的氛围下,竟也出现了一些无理的特立独行现象,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教育方式出了问题,还是这些无理的现象所暴露出的就是施教者本身?
说到教育,就会让人很轻易联想到东西方的教育。许多人总喜欢拿东西方的教育作对比,既而从中挑一大堆所谓的教育缺陷。当然,就我个人而言,我很乐意偶尔出现这样一些争议,因为,这将促使我们的教育机制得以修正并提高,使我们身后更多的来者能接受到更加严谨更加有效的教育。但可怕的是一人不懂谦虚。假设某个人因为发现教育上的某个不足之处从而将其无限放大,并最终否定全盘,而不再去接受普遍教育,接着以自我的方式来对下一代言传身教,那么,对于这样的人,我只能说,他确实有勇气也很有创意,不过,我衷心的希望他的孩子在天资上异于常人,否则,这必将成为这可怜的孩子一生的噩梦!
从《沉思录》中不难看出玛克思奥勒留是一个善于自我督导、宽恕自我以及别人、极为理性的这样一个人,如此理性的一个人,在他的灵魂深处和精神深处,至少比与他年纪相仿的人多活了近一倍,即使在他离世时仅仅59岁。
我很困惑该如何解读理性,是不是储备的知识越多,取得的学历越高,就表示这个人是理性的呢?这样的认为又是否理性呢?我们都知道理,从小也都接受者父母长辈们对我们所灌输的道理,虽然这是一件益事,但我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因为当今社会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宠爱与袒护在所难免,这也势必造成小皇帝、小公主们的诞生。家长都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这无可厚非,但哪一个孩子不是从受伤中走过来的呢?请容我姑且说一句,世上绝对没有任何人在童年时没有受过任何伤害,如果真有,那么相信这辈子他永远都只是长不大的孩子。而对于理性,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同时,谁都并非能够一朝一夕就轻易做到这个标准,这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不断总结所遇到的一切事物,做得不够细致都不行,正所谓细节决定品质。
我之所以认为玛克思奥勒留善于自我督导是在于他在书中所用的语言方式。在写一段篇幅、一个语句时,他多次以你开头,表面看,这是在对读者的一种说服,当然,确也如此,但除此之外,这更是他对自己自律性的一种强调,因为,他是一个极力追求理性的完美主义者,所以,这也是他为了能够加深对自己一种鞭策分量的方式。所以,或许他也不只一次地阅览过自己的这部著作吧。
现在,当我每每再一次翻阅起这本《沉思录》的时候,我不仅感受到得是书的厚重,更感受到了书中意义的厚重,当我每一次用心去读时,我都会发现自己每一次都会又得到新的收获,就像此刻

《美的人》读后感800字


《美的人》读后感800字:

一、前言

近期有幸拜读了邱总的著作《美的人》,深感获益良多。邱总以十二月花的形式论述了美,分章分节地讨论了美的内容,美的成长方式、美的呈现、以及美的效用和实践。

邱总“本来美”的观点对我犹如醍醐灌顶,文中引述的种种佳句名言、典型案例,很多观点都引起了我们的共鸣。

二、残缺和过头

在这个小节中,我借用邱总分享的一个小故事:一个朋友新写了一首歌,很好听,在唱第一遍的时候大家觉得喜出望外的好,第二遍大家热情显然不如第一遍,第三遍的时候大家似乎有点烦他,这就是过头,所谓的审美疲劳。

确实如此啊,这些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能体现。人与人相处,需要将美丽的事物适时适度的表现出来。我们常能遇到生活中有些小聪明的人,并喜欢把小聪明展现给周围的朋友,朋友们开始会欣赏和赞许,但过度的表现和炫耀也会令人反感,如何在其中找到平衡与和谐,是我们值得探讨与学习的地方。

三、内养

所谓内养,是以本来美为种子,从人的内里将美的因子进行展现。文章中提及批判“心灵美”,过度强调“心灵美”的人,实际上是消极避世的,是在回避自身的不足,安慰并欺骗自己,仿佛心灵美的实际效果大于肉身美,将心灵和肉身对立起来,恍如心灵美高于一切,远离尘世,肉身美则俗不可耐。

女子天生爱美,无论先天条件如何,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黑是白,内心深处都崇尚着美,牙牙学语的小女孩就知道照镜子,偷穿妈妈高跟鞋,偷抹妈妈口红,焉能说女子不爱美!目前主流的一些文章过度的描述心灵美,可以说是道德规范,道德绑架。

很赞同邱总在此章节里提出的观点,内养并不否定心灵美,甚至必须从心灵美出发,努力追求五官端庄,努力追求形体完美,用最好的形体来呈现你的本来美!

四、结语

书中有太多太多的观点值得学习,值得深究探讨,希望看过这本书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本来美,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方式,不断的充实自己,丰富阅历,成为一个真正美丽的人!

《最美的时光》读后感》


我在清华等你,宋翊无意中的一句话,让苏蔓默默等待11年,从高中到大学,一直追随身后,却没有勇气表白,就像桐华所言: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应该曾有一次,为了每个人而忘记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他知道,只求在最美的年华里遇见他。

相遇是种幸福,不求曾经拥有,只求彼此相遇,默默守候。11年后的意外重逢,让苏蔓重新思考生活,她大胆的追求爱情,为了暗恋的宋翊,放弃事业,来到他所在公司,从一名基层人员做起,只为看他一眼,只为守在他身边,默默仰望,默默等待。男二号陆励成对苏蔓的感情亦是如此,默默关注,无私的奉献。我忘不了苏蔓每次遇到困难时,总是他默默帮助;我忘不了他处处为苏蔓着想,重不考虑自己;我忘不了他明知苏蔓心中另有所爱,依然无怨无悔,或许爱一个人就是要他开心、快乐、幸福。

故事结尾苏蔓终于梦想成真,与自己暗恋的王子步入殿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知为什么,我看完后,心中有些遗憾,为什么那个处处为苏蔓遮风挡雨,默默付出的陆励成孑然一身?为什么苏蔓错以为陆励成爱的是朋友麻辣烫?为什么苏蔓没有感受到陆励成的爱?是苏蔓愚笨还是在逃避?

静观书中的男性角色,我更喜欢陆励成,他真实、义气,更具有阳刚之气,他为苏蔓无私的付出,默默的守护,这种真实的感觉不能代替那种虚幻的梦境吗?我承认女孩爱做梦,总幻想与白马王子的一次次邂逅,一次次浪漫约会,殊不知,激情只是一时,到头来面对的还是简单生活,茶米油盐酱醋茶。如果说宋翊是一壶美酒,陆励成是一瓶水,美酒只能偶尔尝之,不能长期饮用,反倒是水要常喝,每日必饮,鲜花袭人,却易凋落,松柏无味,四季长青。

在这个暗恋的故事中,每个人都曾为了心中的那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计付出,甚至不求那个人知道,然而那段曾不顾一切为一个人付出的岁月,对她们而言,已是人生最美的时光

《中国最美的语文》读后感1200字


《中国最美的语文》读后感1200字

这本书是“读书会”里的书友推荐的。看到好几个书友对此书评价甚好,便在当当网搞活动的时候将作者的系列书籍都买了回来。读罢,深感此书买得值。

本书作者夏昆,是四川成都的一名高中语文老师。翻开夏老师的书,满是久违的感动,因为他在教育之路上所做的一切正是我多年来深深期盼的。在高考的大洪流中,夏老师坚持自己的教学方法,在保证学生成绩的前提下,教授学生诗词鉴赏、音乐鉴赏、电影鉴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汲取知识、启迪智慧,同时也给学生上讲台授课的机会,在换位思考、互动学习中让学生变得更加独立、自信,可谓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且夏老师真正领悟了教育的真谛_“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他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学生对善良的追求、对美好的渴望、对生命的尊重,做心地善良堂堂正正的人;教学生明白学习的真正意义,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学习的目的绝不仅仅是考试……

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块敲门砖,我们很多人的教育方式却把它当作了全部。绝大多数学生在高中三年的铁笼里沉闷、压抑地当着考试工具,没有半点青春的自由和快乐,也渐渐在学校和家庭双重高压教育的奴役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对美好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导致太多学生一进入大学,就开始沉迷网络,男生打四年的游戏、女生看四年的韩剧,逃课睡觉、考前突击、日混一日、拼凑抄袭毕业论文……还有多少人静下心来去读书、去钻研知识?只是肆意地挥霍着自由的光阴与青春,然后毕业悄然来临,茫然沦为蚁族、啃老族……

高中三年乃至从小开始的奴役式的教育与大学四年放纵式的生存现状,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吗?为什么学生上了大学转变会如此之大?为什么所谓的大学生步入社会后能力并没有多强?这确实与我们从小以来的教育方式有关。孩子只知道读书学习是为了考试为了考大学或者为了好找工作,全然不明白读书学习的真正意义是为何?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不仅仅是为了那一张文凭,是格物致知,是修身养性,是在人类有限的社交活动范围内通过浩瀚的书海与一个个伟大的灵魂对话,获取更多的智慧,探寻生命的终极意义。若明白了这些真谛,学习自然会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效率必将随之提高,学习方法也会随之改善,应付考试便也是水到渠成,又哪需要那么多奴役式的题海战术?又怎会让大学四年的时光悄悄溜走?又怎会三十而立还整天抱着手机,不去努力提高自己?这些道理是孩子从小就应该被潜移默化教育引导的。

夏老师在《中国最美的语文》一书中,同时讲到自己每晚会给儿子讲睡前故事,从开始的童话故事到后来的诗词故事、古文故事,他的优美、风趣、浅显易懂的讲述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种子从小播撒在了孩子心中。尤其是他周末讲完诗词故事后,还会让孩子把诗词意境画下来,这种“诗画同源”的教育方式着实有趣可行、值得借鉴。他们父子间这样美好的亲子时光也让人羡慕、赞叹。反观身边的少儿教育,有多少父母能放下手机,每天坚持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又有多少父母能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保护、激发孩子美好的天性?身边一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补习了……

身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陪伴、教育孩子成长?身为老师,又该如何传道授业解惑?夏昆老师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榜样。让我们从现在起,努力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做出改变,让孩子在欢声笑语中学习知识、健康成长。最最重要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教万教,教子做人!

作者:刘骁月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美的沉思》读后感20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美的沉思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